体育教学体育文化论文范文

2023-12-16

体育教学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民族体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创新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因而应当更加重视对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积极探索更加图片的高校体育教育方法。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首先简要分析了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对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站在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视域下,就如何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方法创新,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旨在为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步入更加科学化轨道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 民族体育文化 文化传承 教育创新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教育緊密结合起来,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方面具有十分价值,将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到体育教育当中,应当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方向和趋势。这就需要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融合和创新,使高校体育教育步入更加科学化和创新化的发展方向。这既需要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民族体育文化传承重要价值的认识,而且也要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系统、全面的体育教育方法,努力使高校体育教学在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

1 高校体育教育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价值

作为人类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体育从其本身的特点上体现出民族文化的横向继承关系,可以说是一种民族教育的手段。由于它本身具有较普遍的竞技、娱乐和健身功能,比如武术、气功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等等,都属于民族体育文化。在现阶段,将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到高校体育教育当中,积极推动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对于推动高校体育教育科学、健康、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方面,高校体育教育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有利于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全民健身运动”越来越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对高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大背景下,通过大力弘扬和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对于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通过传承民族体育文化,能够将体育教育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进而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步入更加良性发展的轨道,比如通过将民族体育项目纳入到高校体育教育当中,大力开展拓展教育,可以极大的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朝着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能够使高校体育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力推动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将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到高校体育教育当中,能够使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创新取得更好的成效。

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育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由于民族体育文化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畴,将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到高校体育教育当中,除了可以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创新之外,至关重要的就是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由于民族体育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团结意识以及文化素养,对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当前有很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民族体育文化,通过卓有成效的融合与创新,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比如某高校将武术作为重要的体育教育项目,在开展武术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了中华武术的文化体系,而且也使学生通过学习形相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体育精神,而且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 高校体育教育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教育方法

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特别是要从高校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教育方法,努力使其取得更好的成效。要想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更好的传承民族体育文化,除了要给予高度重视之外,还要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努力使其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是完善高校体育教育课程。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想更好的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要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方面狠下功夫,使其更具有文化传承性。这就需要高校除了要对现有的体育课程进行系统的整合之外,要对民族体育项目进行有效的融合,使其能够在高校体育教育课程体系当中占有一定的份量。这就需要对民族体育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调查和分析,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兴趣,有针对性的开设民族体育项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从运动性、娱乐性、趣味性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对于武术、太极、气功等民族体育项目,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要对项目本身进行教育之外,还要对民族体育文化进行传播,既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精神,而且也要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怀。

二是创新高校体育教育模式。作为人类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体育从其本身的特点上体现出民族文化的横向继承关系,可以说是一种民族教育的手段。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要着发于更好的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积极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模式创新,努力使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取得更好的成效。比如在开展高校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要着眼于提高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性,除了要开展专门化的民族体育项目教学,还应当将视频教学、网络教学、互动教学等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领略民族体育文化的风采,培养学生对民族体育文化的浓厚兴趣;再比如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过程中,还应当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进行有效的开发,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并使其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等等,都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高校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对民族体育文化进行调查研究,丰富学生的阅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民族体育文化,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传承民族体育文化。

三是壮大高校体育教育师资。在高校体育教育中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必须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使高校体育教育融入更多的民族体育文化内容。要加大对体育教师的教育和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更多民族体育文化,在具体的体育教育过程中,能够将民族体育文化有效的融入到体育教育当中,进而使其更具有实效性。高校广大体育教师也要从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战略高度,着眼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切实加大对民族体育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并且积极推动教学方法创新,使民族体育文化能够更好的融入到体育教育当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由于民族体育文化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我国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应当在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方面狠下功夫,特别是着眼于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融合教育方法,特别是要在完善高校体育教育课程、创新高校体育教育模式、壮大高校体育教育师资等三个方面狠下功夫,努力使民族体育文化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大限度提升高校体育教育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关树标.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及高校体育教育方法探究[J].戏剧之家,2017(7):239.

[2] 买佳.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发展与经验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6.

[3] 路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大学课程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

体育教学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羽毛球运动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体育中教学、课外锻炼和训练竞赛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羽毛球文化已经成为我国学校体育文化和群众体育文化的主流文化之一。发展羽毛球文化工作,应该贯彻全面发展的原则,要羽毛球运动与文化、教育均衡发展,要为人民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服务,要体现友谊,倡导卓越,促进社会进步。作者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和论述。

关键词 高校羽毛球运动 学校体育文化 群众体育文化 价值

一、我国高校羽毛球运动现状

羽毛球是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因其娱乐性强、观赏性高、健身性好、老少咸宜,没有直接的身体对抗、安全性高、运动负荷容易调节、运动寿命长、人员容易组合、场地器材要求不苛刻、方便开展及社会对其认知、认同程度高等特点和优势,被广大大学生所喜爱,在大学中广泛普及,羽毛球运动已经成为高校体育中教学、课外锻炼和训练竞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羽毛球入门容易,轻巧、易上手,“具有简便、观赏、娱乐、强身等特点[1]”,是深受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学生对该项目喜爱的程度被列第三位[2]”,“在我国东部、南部地区和一些大城市的高校,几乎成为第一运动项目,逐步成为高校主流体育教学课程之一,选修羽毛球课的学生越来越多,许多高校已成立了羽毛球俱乐部、羽毛球协会,拥有自己的校羽毛球代表队[3]”。“偶尔参加和经常参加羽毛球活动的人数总占比87.7%[4]”,“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开设有羽毛球选项课,并且是人数最多的项目之一,羽毛球课已经成为众多学生首选的项目[5]”。

二、体育文化阐释

原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主任袁大任先生对体育文化作了这样的定义:“以强身健体、振奋精神、建立积极生活方式为主旨的体育运动及其产生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6]”。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杨文轩先生认为,体育文化是人们在体育运动及其相关领域中生产和创造的物质产品、所习得的观念、制度、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等。它包括人们的体育认识、体育价值、体育思想道德、体育制度、体育文化产业、体育物质产品等等。体育文化的范畴包括:体育的器物文化、体育竞赛文化、体育休闲文化、健身文化、体育伦理道德文化、体育文学艺术与影视文化、体育收藏文化、体育建筑文化、体育组织与制度文化等多层面的文化形式[7]。

作者认为,体育和体育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体育是体育文化产生的物质基础,是体育文化的根本,体育植根于体育文化。体育文化以体育的存在为前提,推动体育运动向健康、文明、先进方向发展。体育文化其实就是体育运动本身和与其相关的领域里所产生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包括物质层面、制度、方法层面和精神层面三个层次,我国体育文化的范畴以竞技体育文化、学校体育文化、群众体育文化和名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主。

三、我国高校羽毛球运动的学校体育文化和群众体育文化价值分析

(一)贯彻终身体育思想,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终生体育锻炼习惯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教体艺[2002]13号)指出,大学体育是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对大学生的身体、心理和思想进行全面教育,增强大学生体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贯彻终身体育思想。

贯彻终身体育思想,养成良好的终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核心是建立体育意识,只有具有良好体育意识,才能自觉、主动、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兴趣和爱好是建立良好体育意识的前提,是自觉、主动、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动力。

羽毛球运动在中国开展的非常广泛,普通群众参与度很高,社会对其认知、认同程度也很高,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兴趣,也易于引导大学生选择参与羽毛球运动。

一旦大学生参与羽毛球运动,往往就会被羽毛球运动固有的特点和优势所吸引,很容易在运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心理满足感,或产生强烈的成功喜悦感。反过来,这种强烈的心理满足感和成功喜悦感又极大的刺激了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再次投入到羽毛球运动中,在反复不间断的实践中深化对羽毛球运动的情感体验,不断地提高羽毛球运动水平,进而上升到一种心理倾向和心理需要,形成爱好,使参与羽毛球运动成为一种自觉、主动的积极行为,养成习惯,乃至终身。

(二)推进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广泛深入开展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教体艺[2006]6号)指出,为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要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要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要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羽毛球运动属于隔网对抗项目,没有身体接触,没有直接的身体对抗、所以有较高的安全性。羽毛球运动是一项全身性运动项目,老少咸宜,可以全面增强人的体质。

在进行羽毛球运动时,上肢准确的击球动作要靠准确的判断和下肢脚步的快速移动到位才可以顺利完成的,这就必须有精准的判断力、速度素质、力量寨质、灵敏素质。多拍的回合和调动,前后场的移动又都需要较好的耐力素质,经常从事此项移动就可以增强人体的灵活性,协调性,提高上下肢和躯干的活动能力,有效的改善呼吸系统和心肺功能,突显健身价值[8]。

羽毛球训练能减少学生体重,加强脂肪有氧代谢,降低体脂率,降低身体质量指数(BMI),对改善学生身体形态的变化具有良好作用。能使上肢肌纤维变粗,增强上肢肌肉的力量;羽毛球训练可增强学生心肺功能,改善耐力素质、快速反应能力和下肢爆发力,改善学生的体质状况[9]。

羽毛球运动非常易于和大学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与羽毛球俱乐部、羽毛球协会相结合,形成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形成全程化教育。体育社团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能够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另外,体育社团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也有助于大学生坚持锻炼[10]。

学生课内学习羽毛球运动的技术和理论,课外相互交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经过老师的指导、课内的学习、课外的相互交流、学习后,再从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反复学习、实践、交流,全面增强人的体质,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三)促进我国全民健身活动开展

《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规定,学校是组织实施体育教学、开展体育活动,指导学生的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重要主体。

大学生是参与全民健身的重要群体,高校体育对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全民健身活动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

高校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转折点,也是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高校体育教育既要增强大学生的体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又要贯彻终身体育思想,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终生体育锻炼习惯,促进其社会化进程,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羽毛球运动需要与同伴或与对手合作才能进行,能够促进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成为了以健康为主题的新潮体育,成为了公关和社交的重要方式[11]。羽毛球作为集运动和娱乐为一身的运动项目,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有其固定的社会价值[12]。

《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同时规定,“全国性社会团体等,可以根据需要举办相应的全国性群众体育比赛活动”,“单项体育协会应当将普及推广体育项目和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列入工作计划,并对全民健身活动给予指导和支持”。这就要求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可以根据需要举办相应的全国性大学生羽毛球比赛活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羽毛球分会应当将普及推广羽毛球运动和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列入工作计划,并对全民健身活动给予指导和支持。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羽毛球分会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六届全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二届全国大学生羽毛球超级赛;受教育部委托,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羽毛球分会负责组建中国大学生羽毛球代表队,成功参加了十二届世界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并且都取得了好成绩。这说明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羽毛球分会很好的贯彻了《全民健身条例》,很好的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和全民健身活动。同时也说明羽毛球运动是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全民健身活动非常好的载体,高校羽毛球运动很好的担当起了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全民健身活动的责任。

(四)有利于我国羽毛球运动社会化、商业化发展

羽毛球运动社会化、商业化的开发程度,直接决定了羽毛球运动功能和价值的发挥程度,直接影响了羽毛球运动的体育文化价值的体现。林丹多次说过,羽毛球运动最大的危机是只有专业化和精英化,没有实现职业化和大众化[13]。

羽毛球运动是我国开展的非常好的体育项目之一,其社会化、商业化程度在我国也相对较高,中国羽毛球超级联赛也已经进行了3个赛季。本赛季,中国羽毛球超级联赛在职业化推动方面也加大了投入和进行了改制,人们看到了中国羽毛球超级联赛向职业化方向的努力,有了这些积极变化,以“培养新人、锻炼队伍”为目的的羽超,仍然有望成长壮大[14]。

(五)促进我国体育文化建设

《奥林匹克宪章》第二条基本原则规定,“体育与文化和奥林匹克教育均衡发展”。萨马兰奇也曾经说奥林匹克运动就是体育文化。国际奥委会对奥林匹克运动主旨的概括是:友谊,卓越,进步。

羽毛球文化与高校体育文化有机结合,从而产生了高校羽毛球文化。高校羽毛球文化也应该贯彻全面发展的原则,要羽毛球运动与文化、教育均衡发展,要为人民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服务,要体现友谊,倡导卓越,促进社会进步。

教育与文化要均衡发展,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体育课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最基本形式,羽毛球选项课、选修课是高校羽毛球文化的最基本形式,学校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学习羽毛球理论知识,羽毛球技术技能,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加强羽毛球文化的宣传。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开展羽毛球文化的主要途径,要充分利用体育场馆和师资,采用适合本校的方式开展课外羽毛球锻炼。校内羽毛球竞赛不但推动学校羽毛球活动广泛开展,而且促进学生羽毛球运动技术水平提高,还可以达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对羽毛球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活跃校园体育气氛的目的。校际羽毛球竞赛活动既能促进校运动队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又能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还能找出问题、不足和差距,促使学校羽毛球工作更上新台阶。

(六)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追求的目标, 体育公平竞争的理念——让规则来规范竞赛的一切,给社会的有序竞争树立了榜样。

体育竞赛是在严格的统一的规则下公开进行的,人人都可以自愿参加,其结果得到每个参加者和全社会的认可。

体育是传递公平竞争的载体、手段和桥梁,使人们从本能欲望的竞争升华到社会性的竞争,为现代人全面发展和完善人格提供了有效的培养途径[15]。体育是传递公平、公正、公开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促使“不同价值观、道德观的人,甚至是不同意识形态的人,汇聚到一个共同的体育理想、共同的体育价值观、艺术价值观之下,实现社会矛盾的缓和协调,甚至使一些越轨行为得到抑制[16]。”

共同的价值观念是社会团结的一个重要纽带。当社会成员具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相当的促进作用。体育所表现出来的公平竞争、团队协作特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无法替代。体育已经成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它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手段。

现今社会,人们的生活速度越来越快,生活压力、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人际交往越来越少,社交范围越来越窄。羽毛球运动倡导公平竞争理念,为人类社会构筑了一个公平竞争和规范竞争的模式;羽毛球运动能够促进人们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调和人际关系,规范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行为,是一种极有说服力的教育手段;羽毛球运动凝聚团队协作精华,培养人的团队协作精神,调动、激励、鼓舞人的敬业与进取精神;羽毛球运动直接改善人的交际能力,成为了以健康为主题的新潮体育,成为了公关和社交的重要方式,让人们认识、结交了许多的朋友,有利于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的形成。羽毛球文化已经成为我国学校体育文化和群众体育文化的主流文化之一,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结论

我国高校羽毛球运动的学校体育文化和群众体育文化价值是:能够贯彻终身体育思想,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终生体育锻炼习惯;能够推进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广泛开展;能够促进我国全民健身活动;有利于我国羽毛球运动社会化、商业化发展;能够促进我国体育文化建设;能够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张军,张红云.北京市高职院校羽毛球选项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9).

[2] 曾五一,顾俊杰等.南京市高校羽毛球运动开展现状与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5).

[3] 张守平.新疆普通高校开展羽毛球运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11(4).

[4] 安丽娜.山西省高校羽毛球选修课现状调查与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7).

[5] 曾忠文,徐小荷.南宁市高职院校羽毛球运动开展现状与对策[J].高教论坛.2011(10).

[6] 袁大任.也定义体育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3).

[7] 杨文轩,冯霞.体育文化在人的文化转型中的作用[J].体育文化导刊.2006(6).

[8] 陈学钰.羽毛球运动对推进学校阳光体育活动价值的探究[J].价值工程.2012.31(15).

[9] 李彦龙,常凤.羽毛球运动对体育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4).

[10] 潘秀刚,陈善平等.体育社团大学生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3).

[11] 石金亮,任莉英.高校羽毛球选项课教学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探讨[J].大家.2010(3).

[12] 韩伟.羽毛球运动在全民健身中的健身价值分析[J].价值工程.2011.30(16).

[13] http://sports.sohu.com/20121225/n361452531.shtml.华商报.林丹侃出奥运战略危机[EB/OL].2012.12.25.

[14] http://sports.sohu.com/20121211/n360122644.shtml.中国体育报.羽超水涨船高 气象全新[EB/OL].2012.12.11.

[15] 黄晓明.论体育文化对现代人竞争素质培养的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07(1).

[16] 沈晔,王章明.论体育文化在和谐社会中的“本我”与“超我”[J].体育文化导刊.2006(12).

体育教学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本文从区域体育文化背景出发,分析了区域体育文化的有关特征,指出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从建设体育强国、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等三方面剖析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区域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 促进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区域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是形成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区域体育文化是指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的体育文化价值观念、心态、精神、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它是由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以及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一种地域性体育文化。(1)高校作为文化教育单位,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区域体育文化的一个部分,具有着鲜明的创新性、引导性、传承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区域体育文化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日益深入,研究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区域体育文化的特征

1、多样性

文化的多样性是在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的多种方式,是在历代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得到进一步强化。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宽广,不同地域的区域体育文化都表现出各自鲜明的特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具特色的区域体育文化已大体形成,如三晋、齐鲁、幽燕、秦、荆楚、吴越、巴蜀七大体育文化区和西南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区。

2、地域性

区域体育文化的形成是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征,而且它的生成机制、结构形态、基本精神、历史演进过程都具有其本身的地域特色,比如具有悠久历史和显著少数民族特色的新疆传统体育项目达瓦孜、秋千、赛骆驼等,中原地区的武术之乡、东三省的冰雪节,南方的赛龙舟、泼水节等。

3、传承性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传承,文化传承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之所以形成不同区域的体育文化,主要是因为他们各自在历史长河中承继了不同的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在长期的实践活动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它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传承息息相关。

二、区域体育文化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关系

区域与高校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大学植根于区域之中,区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大学自然的带有区域文化的印痕;而大学文化的开放性也决定了它对外来文化秉承的兼容并蓄和吸纳扬弃的一贯态度。区域体育文化的形成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特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领域中独特的一角,其对地方大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大学长期在特定的区域体育文化之中,校园体育文化中深受浸染,校园体育文化从所在地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民俗活动等地域特征中不断发展,高校发挥其功能优势,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体育人才,同时也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才华和发挥特长的平台。

三、区域体育文化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作用

1、 区域体育文化发展对体育强国建设的分析

“十二五”规划时期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时期,体育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体育文化的繁荣和加强,不可能建设成体育强国。体育文化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文化活动都包含于高校校园文化中,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和区域体育文化互相融合继而整合出的一种文化形式,它所具有的健身功能、社会化功能、导向功能等都有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以及全面建设体育强国具有积极的作用。

2、区域体育文化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依托地方文化发展特色专业,将区域体育文化纳入到高校的教学活动中,加大对相关学生体育社团的扶持力度,开展具有地方色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在运动会及其它群体竞赛中加入区域特色体育活动,切实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发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社会化等特殊功能,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体育方面人才,提升高校人才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3、区域体育文化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传承创新作用分析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历史的传承和发展,更离不开文化的创新。大学是一个思想创新、知识创新、文化创新的最具活力的场所,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导向凝聚功能、整合创新功能,利用区域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战略资源,更好地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在继承传统区域特色体育的情况下发展校园体育运动。

四、结语

在区域体育文化背景下,高校应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核心,合理利用区域体育文化资源,营造高品位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并通过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既丰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又推动建设体育强国,并通过对区域体育文化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建立一套相关的文化传承体系。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韩敬全,张振华.试论当代中国农村区域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与科学.2005(9).

体育教学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模式

辽宁“未富先老”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态势日趋严重,养老压力逐渐加大,且辽宁现存的养老模式中的“重物质供养,轻精神慰藉”缺陷也日益显现出来。为了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解决老年人的心理孤寂和娱乐缺失问题,辽宁应从“体育文化养老”视角,积极寻求一种能够促进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使之找到归属感和精神上的慰藉,实现老年人精神世界的“吐故纳新”,同时实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养老模式。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弥补了现阶段养老模式上的轻精神慰藉问题。社区体育文化养使老年人在社区的“乡里之情”和“守望相助”中,满足其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同时,社区体育文化养老使社区体育文化养老与其他养老模式相融、相辅,满足老年群体对精神文化需要。

一、辽宁养老模式及其评价

(一)养老模式现状

一是家庭养老模式。虽然老年人的养老模式有托老所、老年公寓、养老院等形式的多种选择,但大部分老年人还是难舍“故土”,因而家庭养老一直是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在辽宁城市养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城市老年人大多在经济上相对独立,对子女的依存度低,因而子女的经济负担不大,子女给予老年人的帮助更多体现在生活上。二是社区养老模式。“在以家庭为基础和以社区为依托的前提下,用专业化的服务作为养老的主要服务形式,在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的同时,充分利用专业人士和社区有关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托老服务和上门服务,从而实现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相结合,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及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要,让丰硕的社会发展成果可以惠及到更多的有需要的老年群体中去。”[1](P.16)截止至 2010 年底,辽宁建设完成城市社区日间照料站、托老所、老年活动室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4 890 个。2011年底社区日间照料站有 5 190 个[2](P.36)。三是机构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是在政府的政策、法律规制下的社会养老机构,包括政府出资兴办的养老院、福利院、敬老院以及个人投资的养老机构。截至2011年末,辽宁共有公办养老机构914 家,养老床位有 10 万张,其中城市养老机构为 123 家,养老床位为2.7 万张。[2](P.36)

(二)养老模式评价

一是三种养老模式利弊。就家庭养老模式而言,辽宁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主要是子女、亲属等,老年人通过居家养老享受亲情带来的愉悦。同时,由于老人与子女在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代际差异,会使二者在供养方式、居住方式、照料方式、交往和沟通方式产生矛盾,影响老年人的情绪,特别子女工作忙,使之与老人沟通的时间不多,老年人会感到孤独寂寞;就社区养老模式而言,它可以运用专业化的服务提供养老服务,且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的优势,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但是辽宁城市社区大多未建立养老服务机构,即使设立社区养老机构,也大多只提供做饭、清洗之类服务,服务层次较低;就机构养老模式而言,机构养老是在政府统一管理下,由政府财政或社会出资建设的养老机构,但养老机构的服务价格相对较高,从一千多元到四五千元不等,一些老人的退休金不够支付养老费用,还需要子女补贴,经济压力较大。

二是三种养老模式忽视精神赡养。目前,辽宁城市老年人大多都有一定的退休金,其基本物质生活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但老年人精神方面的需求在三种养老模式中缺失。三种养老模式更多关注的是物质层面的照顾与满足,而对老年人精神需求关心不够,造成了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缺失,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从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层面实际需求出发,探索一种既能充分考虑养老模式的福利性,又能考虑社会养老照料的有偿性的新型养老模式。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弥补了现阶段养老模式上轻精神慰藉问题,因此,辽宁城市养老模式应是以社区为载体的“家庭养老+社区体育文化”相结合的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模式。

三、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模式优势

(一)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模式的内涵及实质

所谓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就是指“在政府和社会机构的指导下,在社区范围内以,以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都能接受的文化体育活动为载体,以满足社区老年人精神需求和身体健康为目的,使老年人在体育文化活动中思想得到交流、情感得到沟通,享受体育文化活动带来的快乐为特征,让体育文化活动贯穿在老年人的整个老年生活之中,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3](P.46-49)社區体育文化养老实质就是把体育文化与社区养老相融合特征的养老模式。

(二)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模式的作用

一是满足老年人的精神追求。体育文化养老是建立在满足老年人身体健康、精神愉悦基础上的交流思想、情感沟通、张扬个性的养老方式,即“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所以,社区体育文化养老能够推动和维持其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养老方式,使老年人在社区中找到归属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实现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吐故纳新”, 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活力。社区体育文化养老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阶段养老方式中精神养老缺乏的问题。二是赋予老年人新的生命意义。老年人退休后,社会、家庭角色都发生了变化,往往会出生强烈的心里失落感,患上“离退休综合征”,因而以新的角色和活动替代原有的角色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社区可以将相同兴趣爱好的老年人组织在一起,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帮助老年人在竞赛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使老人在社区体育文化养老的潜移默化中,依然能寻找到新的人生意义,收获“最美夕阳红”,享受晚年幸福生活。

四、构建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模式

(一)加大政府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供给

一是政府应从硬件设施和软件投入上加大社区体育文化养老的财政支持,打造“银色”的体育文化养老物质平台和社会氛围;二是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指引社区体育文化养老的发展方向,使社区体育文化养老从政策、法律等方面都得到保障;三是政府应动员社会力量加大体育文化养老的投入,探索公建与民营、民办与公助、政府支助与购买等多元化运行模式,健全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二)构建多层次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体系

一是设立老年人体育文化活动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系列活动;二是创立社区老年舞蹈队、社区太极拳协会等形式的社区老年人体育俱乐部或协会,帮助老年人寻找归属感;三是为社区老年居民提供体育运动指导、运动处方、体育娱乐等服务,让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内容更符合老年群体的需要;四是社区应重视老年人的权益,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他们对社区体育文化养老的需求,并积极献言献策,构建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体系。

(三)推进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志愿者服务传承

一是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立足社区,指导社区健身活动,向老年人传授普及基础健身知识,引导老年人文明健身、科学健身;二是组织各类体育协会骨干参加社区老年人健身志愿服务,传播体育项目的基本技能,提高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技能;三是组织大中专学校的体育教师和在校体育大学生,充分利用他们的体育运动技能优势,开展体育技能传授志愿服务。

结语: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一种以文化为持久动力,重视精神供养的老龄社会养老模式,保持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活力,实现辽宁乃至中国在未来老龄化增速的背景下,依然能保持经济昌盛、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雯.我国城市社区养老资源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研究—以北京市为例[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2]萨丽娜.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辽宁省养老服务体系 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4.

[3]黎文普,龚正伟.“文化养老”视域下社区体育文化 养老路径探析[J].体育学刊,2014.

[4]杨文轩.体育文化在人的文化转型中的作用[J].体育 文化导刊,2006,(6).

[5]苏永刚.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健康养老模式分析 [J].山东社会科学,2013,(4).

[6][德]鲁道夫·奥伊肯,万以译.生活的意义和价值[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7]李文川.上海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 体育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1.

[8]马德浩,季浏.人口老龄化加速背景下提升我國国 民体育健身投资的意义与策略研究[J].体育科学, 2014,(10).

[责任编辑:秦 超]

体育教学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篮球教学是教授学生篮球知识,篮球理论,使学生掌握篮球的规则,技巧、战术,以不断提高学生们篮球的文化和实践水平。文化教育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需要在长时间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解篮球技、战术,以及篮球文化在教学中长时间的对学生进行熏陶,从而使篮球文化逐渐渗透到他们的观念中,从而提高他们对篮球文化的理解,使学生们提高自己对篮球知识的了解,从而深入的知道篮球的一系列发展,并且更进一步的理解篮球的技战术,提高篮球的实践水平。

关键词 篮球教学 渗透 篮球文化

一、前言

篮球运动随着时间的过去,逐渐发展为人们热爱的体育运动,并成为了世界上最受人们热爱的三大球类之一,篮球运动的蓬勃发展带来的是篮球文化的迅速发展,迅速传播。而篮球运动的文化教育的核心是篮球价值观的群体共识,其实质是篮球运动的“人化”和“化人”。现在普通高校中虽然有许多的学生热爱篮球,喜欢篮球,但是他们对篮球文化的了解却是知之甚少,甚至一些简单的篮球规则和篮球常识都不了解。篮球文化的成长需要长期良好篮球氛围的熏陶、渗透,高校作为篮球运动的教学载体,与未来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我国高校篮球文化的渗透却不能在教学中有效地体现,因此分析篮球文化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意义,并从多个角度对篮球文化教学提出改进的建议,以希望对高校的篮球文化教学中文化渗透起的一定的作用。

二、篮球教学文化的内容及其构成特点

篮球文化教学有对物质文化和象征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教学组成,尽管也有一些其他不同的分类方式,但最终也离不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教学的范畴。我认为可以用图1来表达它们的关系:

根据篮球文化教学的内容特征,并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及其他的因素特征,可将高校校园篮球文化的内容归纳以下三点为:

(一)篮球物质、象征文化。物质和象征文化是篮球文化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因此篮球物质和象征文化的教学便是篮球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并且能够生动的体现体育文化的精神和形象,是篮球文化中最具鲜明特征的内容。

高校校园篮球物质文化有其特定的内容。高校校园篮球物质文化的主体是“人”。其中主要包括篮球运动员、观众、拉拉队、篮球赛组织者、裁判员、教练员、球迷、志愿者等。而高校校园篮球文化的“物”主要包括比赛场地、篮球、球篮、篮板、运动服装、运动饮料篮球架等,高校校园篮球象征文化主要是在比赛和运动过程中运动主体所代表的团体标志,主要包括队旗、队徽、队标、队歌以及一些拉拉队节目表演等。因此,在篮球教学中,注重篮球文化的教学。使篮球物质文化、象征文化在校园中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篮球精神文化。篮球的思想、篮球的理论、篮球的哲学、篮球的谋略是篮球的精神文化,位于篮球文化的核心地位。它决定篮球文化的性质和意义,影响和规范着篮球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是篮球文化形成的关键所在。篮球精神文化體现了篮球的价值和观念,是篮球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篮球精神文化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老师要树立正确积极的篮球价值观念。让学生理解篮球的真正含义,并结合例子讲解篮球思想、理论、哲学、谋略,如NBA中著名的三角战术体系和普林斯顿体系。

(三)篮球制度文化。制度是稳定的价值标准、规范、地位、角色和群体组合在一起。它是围绕着一种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它提供了一种固定的思想和行动规范,提出了解决反复出现的问题和满足社会生活需要的方法。就像NBA有NBA的篮球制度文化、CBA有CBA的篮球制度文化一样。制度文化是绕篮球运动的开展而产生的规则和比赛体制,以及与篮球文化相关的组织机构。要在篮球文化教学中注重灌输它们。制度文化根据自己的地域文化有自己不同的制度、规则和执行这些制度的机构和组织,以及风俗习惯和礼仪。高校校园篮球制度文化主要是指篮球运动参与者的组织构成、赛制、规则、技战术行为、比赛秩序、法规纪律、管理度、培养体系等。

三、结论

作为体育系的学生掌握较高的篮球技战术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丰富的篮球文化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而如今高校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把技战术实践当作重中之重。而且,内外堂课的课次和课时的安排上篮球实践远远大于篮球文化的比例。而贸然改变现在的教学大纲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怎样改变这样的一个教学现状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教师在外堂课中篮球文化的渗透,在讲解技战术实践时,加上篮球文化的教学,这样久而久之篮球教学中的篮球文化就会逐渐渗透到学生们的思维中,使体育系学生在掌握篮球技战术的同时,在篮球文化上也得到掌握。

(二)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主动地给他们灌注各种各样的篮球文化,引导他们,让他们了解不同的篮球文化。并通过学习不同的篮球文化,来增加他们的篮球文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保成,匡鲁彬,谭朕斌.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和内容[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3(13):38-46.

[2] 吴恒星,申怀松.从新篮球观探讨高校篮球文化建设[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5):82-84.

体育教学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一年一度的中国排球联赛走过了17年的风风雨雨,第十八届排球联赛也已在2013年的11月底拉开帷幕。伴随各俱乐部之间激烈的鏖战,对中国排球联赛改革的探讨也在梳理脉络,分析联赛的过去和现状。十七年的原点徘徊,几代人的探索追寻,排球联赛如何走出困境、推动改革、拓宽道路?恒大模式有何现实意义?与国外排球联赛相比,差距和不足在哪里?本刊记者近日专访了首都体育学院校长、中国排球协会副主席钟秉枢教授,请他为读者答疑解惑。

新体育:先请您介绍一下中国排球联赛的历史和现状。

钟秉枢:17年来,中国排球联赛经历了几个阶段,初步形成自己的市场和消费群体。

1995至1996年是改革准备阶段。1996年4月在天津召开全国排球竞赛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国排球运动发展2001计划纲要,启动排球联赛改革,确定联赛实行主客场制。同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排球协会工作会议,确定未来五年的工作目标,加快完善俱乐部体制,力争建立24支男女俱乐部,职业和专业运动员要达到数百人,以加快排球改革。

1996至1997年是改革实施阶段。1996年底举办了第一届跨年度的主客场联赛,由香港精英集团赞助。由于赛制改革对路,初步达到预期目标,为体制转轨和机制转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由于准备阶段到实施阶段时间太短,随着主客场制代替赛会制的改革出现了许多情况,相关法规文件不完备或未出台。

1997年至2000年是积极探索阶段。1997年11月排管中心成立,出台了运动员转会和俱乐部管理暂行规定,形成了适合俱乐部发展的基本框架,但是联赛整体包装不够;人才交流力度不够;球市不温不火。

2000年至2009年是徘徊阶段。推出俱乐部办赛制度和系列规定,在市场开发上,除主赞助商冠名以外,还有李宁公司、健力宝集团等传统赞助商。这期间存在的问题是队伍经费相对比较缺乏,造血功能不足,观众人数和收视率徘徊不前。

2009年以后是冲击发展阶段。恒大女排的出现,彻底打破了原来以省为基础的格局,这种模式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总体来说,排球发展相对篮球和足球比较稚嫩,既适应了排球运动的发展,又没有实现排球联赛实现市场化的目标。按产品生命周期来讲,排球联赛还处在引入期,远不到成熟阶段。

新体育:排球联赛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钟秉枢:联赛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排球联赛的知名度不高。二是受众定位不清。联赛之初吸引了一大批观众,随着老运动员退役,具有中国女排五连冠情结的观众越来越少,又未吸引到更多年轻观众。三是联赛“赞助商+全国排球联赛”的称呼不利于全国排球联赛的推广发展。联赛之初推出的CVL和CVA都未沿用下来。多年来,步步高、安踏、361°等赞助商冠名替代了联赛统一称呼,不利于品牌的宣传推广。四是缺少品牌包装。品牌好坏的催化剂是国家队的成绩,明星球员是联赛的金字招牌,尽管每届联赛都评出最佳球员、最佳得分手这些技术方面的荣誉称号,但没有推出素质全面、为人师表、帅气时尚的排球明星。五是品牌推广要与娱乐活动结合。赛事性质是文化娱乐活动的延伸,但目前联赛还单一集中在比赛本身,没有作为精神文化产品拓展出来,进行包装和打造。缺少娱乐活动的延伸和上升为文化产品的包装打造意识,也就缺少了对联赛宗旨、定位、精神和文化的挖掘和推广,也失去了“轻松、时尚、快乐和精神满足”的观看体验。

联赛所处的困境在于已经朝职业比赛发展,却没有把联赛办成有文化特色的品牌。

新体育:目前,排球联赛距离职业化还很遥远,如何推动排球联赛改革?除了引进外援,您认为需要实行哪些具体举措为联赛脱困?

钟秉枢:对联赛产品进行切割,可分为三类:

表演类产品是决定整个联赛产品的核心。目前进入到表演产品的有男女排总共180多场比赛,还有纪念品、服装、运动饮料等跟比赛相关的实物产品。但是,运动队队服、俱乐部纪念品及相匹配的饮料等衍生产品都没有开发出来。

资本类产品包括联赛冠名权、会徽、会标、队徽、队标、吉祥物等标志特许使用权,电视转播许可权、场地广告牌使用许可权、明星广告权等无形资产形态、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除了冠名的赞助商外,围绕无形资产可开发的产品尚未得到有效开发。

人才产品即职业运动员、教练员以及裁判员。目前围绕排球人才,并未建立起为俱乐部发展所需配套的人才队伍和俱乐部运作人员。

围绕这三类产品形成了消费品市场、产权市场和运动员转会市场。这三个市场没有建立好,意味着市场没有得到很好挖掘和利用,导致联赛徘徊不前。这跟当年推出联赛时准备期过短有关,而且排球运动管理中心成立后,仍旧按行政管理在运行。本来是摸着石头过河,却成了摸着石头忘了过河。

联赛改革始终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担心影响国家队世界大赛成绩,这跟与国外不同的训练理念和方式有关。国外的联赛完全是在业余训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存在长年集训的运动队,没有专业化的冬训,联赛不会因没有集训而成绩不佳。中国排球原来是一年顶多两次集中比赛的赛会制,习惯了联赛外集中、系统的训练。赛制改革以后,联赛从12月到次年3月进行,把冬训打破了,运动员不适应,不知道怎么备战。国外职业化的体育项目一年四季都有比赛,以赛代练,赛练结合得非常好,国内结合得不好。

还有一个原因是不管什么项目,只要在奥运会上拿到金牌就算成功,这样的奥运战略直接导致投入高、收效小、效率低的大球项目受到严重冲击,很多业余体校的球队因此解散了。排球队伍和人口大幅度下降,导致本应该在业余体校青少年阶段完成的基本功系统训练弱化,缺乏基本功系统训练的队员直接进入二线队伍,后备力量质量下降。到成年队后,教练还要拿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基础性训练。这跟国情有关,也跟教练员思想认识和传统习惯的改变有很大关系。

新体育:恒大模式对于排球联赛有没有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钟秉枢:2009年,恒大队出现后带来很大冲击。恒大女排是完全独立的、具有职业化特征的队伍,也给关注排球运动发展的企业提供了新的投资途径。恒大集团建立完全独立的俱乐部,不隶属于省市体育行政部门,用丰厚的薪水买进教练员和运动员,组建符合中国排协注册和比赛要求的俱乐部。恒大女排朝职业化道路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打破了原有的人才单位局限,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恒大模式就是高额投入,做好了可以做改革领头雁,做不好会重蹈足球职业化覆辙,运动员收入增长了,但技术水平反而下降了。用高薪把运动员、教练员请过来,但运动员和教练员追求的个人价值和目标实现后,又将怎样?支持运动员坚持下去的动力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总体追求目标的缺失和金钱诱惑、刺激会导致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对于市场化的职业联赛来说,长远目标必须在商业化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和塑造。这方面有很多经验教训可借鉴。可以说,恒大模式的冲击既有现实意义,也有推广价值。同时,也要明确认识到,在举办排球联赛、促进俱乐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要考虑俱乐部长远发展目标和未来走向,深刻认识职业联赛的目的。

新体育:中国排球运动改革之路是完全走市场化道路,还是在政府管理和依托市场之间取得某种平衡?衡量改革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钟秉枢:既然把排球联赛看成一种文化现象和市场化改革的事物,就要做好三件事。

一从运动员角度看,欧美职业运动员来自群众业余体育,而我国职业运动员主要从几十年的训练体制中的“专业运动员”转化而来,几乎无任何转会自由可言。如何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流动,加大转会力度,以法律文件得以确认需要认真对待。二从俱乐部角度来看,俱乐部既是职业体育的管理主体,又是职业体育的生产主体。需要建立职业体育俱乐部协会,实行行业约束和行业自律,进行内部调整和制衡,使俱乐部之间保持一种平衡,避免产生霸王型的超级俱乐部。如美国NBA的选秀制及工资帽制度。三从组织者角度看,职业化的赛事体系是职业体育的重要支撑,任何一个职业化的赛事体系都需要一个组织高效的管理机构,由此,应考虑联赛管理权和经营权的转移。

凡此种种,都涉及体育观念的转变。我们习惯于把竞技体育看成是战场,上升到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赋予竞技体育更多的政治、军事色彩。职业体育则是秀场,为给观众提供更多的精彩表演,比赛要有悬念、有包装,要营造剧场氛围,比赛间隙要有各种展示和表演活动。职业体育和竞技体育满足国家需求是不同的。体育不能总讲为国争光,职业体育承载着更多满足文化需求的使命。恒大已经迈出了这一步,但要避免一家独大,破坏了市场规律。

培育健康的联赛市场,需要全面的发展,北京男女排就是很好的案例。北京男排很好地结合了举国体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政府积极实现体育产业引导资金,从政策引导层面支持三大球发展,让北京汽车这样的企业和排球运动有机结合。北京市还出台了旨在振兴三大球项目的“1248工程”(一个项目、两所大学、四所中学、八所小学)和“3+3+3”工程,在宏观上进行政策引导、扶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建立一条龙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也解决了运动员的后顾之忧、文化教育和梯队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北京三大球近年来的改革发展,不仅是引入外援,更多的是政策变化,打破僵化思维,在“新举国体制”思维下真正实现集中全社会力量办大事。

新体育:国内排球联赛与国外联赛的区别与差距在哪儿?

钟秉枢:国外联赛不是由排球协会具体管理、操作,而是通过俱乐部协会和联赛管理委员会,完全由市场化运作保障体系来举办。经济保障是关键。国外已形成了彼此交叉、相互制约的网状治理体系,建立了市场化运作、相互交融的治理体系。国际排联、亚排联、顶级转播商、赞助商、各国政府、赛会承办地、俱乐部联盟、俱乐部和运动员,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不是谁命令谁,形成彼此交叉互动、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治理体系。

决定联赛成功,在于运动员能否自由转会。既然运动员是产品,那也是一种商品,如果不流动,不能用来交换,就毫无价值。制约我国联赛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受全运会制约,国内转会没有完全市场化运作。

新体育:您对男排未来发展有什么建议?

钟秉枢:集体项目一定要有文化传承和精神。当初,孙志安任主教练时的中国男排发展很好,比女排更受欢迎。上世纪80年代,相比女排成绩的突飞猛进,男排显得有些低迷,比赛打完,一回国就被解散,男排文化断层令人惋惜。虽不断换教练,但始终没有形成应有的文化。直到周建安提出亮剑精神,面貌有所好转。现任主教练谢国臣推出“自信、阳光、开心”的理念,即不要把目标锁定在夺冠军、争第一,而追求内在的塑造。男排多年低迷,也就没有了成绩压力,职业化的步子反而可以迈得大一点,鼓励运动员走出国门,接受个人单飞的历练和检验,也鼓励外援进入国内联赛。

结语

开弓没有回头箭。随着理念的更新和改革的推进,经过十余年的风风雨雨、兜兜转转,徘徊的中国排球联赛将迎来突破与超越的拐点,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责编 时晓莉

上一篇:农村家电销售渠道论文范文下一篇:颈动脉斑块中医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