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园区建设范文

2024-04-05

加快推进园区建设范文第1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国家发改委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环保部办理 提 案 人:致公党中央 主 题 词:城镇,建设 提案形式:党派 内 容:

加快小城镇发展,是解决现阶段我国农村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其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活力等都不尽相同,但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加以认真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小城镇规划起点不高,管理不到位。编制小城镇规划定位不高,缺少超前意识,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同步。加之镇(街)居民建房报批意识淡薄,规划管理工作相对滞后,管理不严,镇容镇貌与当地经济不协调,严重影响了小城镇发展速度。

2、建设资金来源渠道不多。小城镇城市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需要大量建设资金的攻坚性工程。目前,国家的投资主要倾向于大城市,对小城镇投入明显不足。省市县财政对小城镇建设配套资金投入也相对较少。小城镇本身融资渠道少,大部分建设资金靠当地农民自行筹集和当地房地产开发商通过银行贷款开发,吸纳社会资本、社会发展急需人才的能力较弱。资金问题仍然制约着城市化发展速度。

3、基础设施配套力度不够。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比较缓慢,一些镇(街)的供水、排水、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绿化覆盖率低,道路等级低、路况差,部分镇(街)停电、停水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小城镇连接城市与乡村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直接影响了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主导产业带动小城镇发展效果不明显。乡镇企业发展是一些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大部分乡镇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企业群,而且多数是私营企业,缺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企业,发展速度较慢。一些乡镇主导产业不明晰,发展带动小城镇发展效果不明显。

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效益的重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水、废物,直接进入乡镇土壤、河流中。多数乡镇的垃圾处理方式都为简易填埋,缺乏规范设计及有效的环保措施,无害化处理率低。

二、几点建议

1、高起点编制小城镇规划,高水平管理小城镇建设。建议实施“小城镇,大规划”,即统一全面编制城乡规划,把社会发展规划、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小城镇人口规模、经济状况和各行业优势的分析,客观地评估小城镇的实际消费水平,在规划编制中合理确定小城镇人口、工业、商业、服务业规模,注意把小城镇建设同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使小城镇功能分区趋于合理。从长远考虑,把村镇建设纳入统一管理,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

2、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小城镇。国家要把小城镇建设提升到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大对小城镇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对中心镇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在省(市)级征收的配套费、土地出让金、城市建设维护费中,加大切块比例,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省(市)县两级政府向中心镇投入逐年增长的财政保障机制,增长比例不低于本地区经济发展增长水平。允许中心镇自行实施土地占补平衡。

3、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在完善交通、供水、通讯、供电、供暖、供气、绿化、环保等基础设施上下工夫,小城镇的城乡建设维护税,要用于支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重点扶持小城镇的道路、供排水、治污等工程建设。加强城镇文化、教育、娱乐、医疗、卫生、体育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镇服务功能,抓好小城镇中心区域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美化。

4、以主导产业带动战略建设小城镇。在小城镇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应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依据当地资源禀赋和独特发展规律,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在大力发展当地优势产业时,应重点加强与跨国公司、中央企业的合作,争取重大项目落户,加强产业集群建设,通过产业集群的带动效应,拉动小城镇经济增长,把小城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5、做好环保工作,治理污染,改善小城镇生产生活条件。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把好环评关,杜绝污染项目建设,切实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加快建设和完善小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和排放系统,并注意采取多种控制手段预防小城镇周边化肥、农药及集约化养殖场等农牧业水污染,确保进入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前较好的水质,以满足各类污水再利用的水质要求。切实制定垃圾处理方案,加快建设标准化、无害化的集中处理设施。

加快推进园区建设范文第2篇

舞阳县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县。2008年夏粮(小麦)播种面积58万亩,单总产达历史最高,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4.72万亩,粮食总产达到50.3万吨,平均单产达到438.5公斤,农业人口人均粮食达到967.3公斤。粮食加工业不断发展,年加工小麦5万吨以上的加工企业有8家,主要有华鑫面粉、舞莲面粉、明汇面粉、汇丰面粉、英康面粉、永毅面粉、新雪面粉、漯河奥克啤酒等企业,粮食商品率达57.9%。近年来,舞阳县农林局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把林业作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为目标,加快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截至目前,全县新建完善农田林网25万亩,合格农田林网达2606个,控制率达96.1%,为全县粮食的稳产增产提供了强有力的生态保障。

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舞阳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舞阳县农林局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积极努力,其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自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该县已登记成立农民专业台作社8个,拥有社员58人,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3个,种植、养殖业专业合作社5个,在投资规模上从几万到几百万元不等。农林局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管部门,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发动工作,让农民真正了解专业合作社的实质及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好处;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工作,指导他们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从而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走上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优化调整农业结构

近几年来,舞阳县立足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和资源优势,以农业特色化、产业化为发展方向,强力推进特色乡镇经济建设,突出培育优势产业,着力打造乡村典型,通过政策重点倾斜、集中资金扶持、重点加压激励等措施,初步形成了“林业成亮点,种植增效益,养殖提水平”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一是调整粮食品种结构。粮食生产以改善品种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稳定面积,合理布局,增产增效。二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优化经济作物结构。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是调整种植业结构的重点,主要通过间作套种等措施,使经济作物比重逐年增大,以提高经济作物在农民增收中的比重。三是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发展畜牧养殖业是实现农产口转化增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种植业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环节。

大力发展沼气建设

今年前三个季度,舞阳县农林局按照中央、省、市、县对农村沼气建设的要求,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国家能源战略,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全国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精心组织,扎实推进,使全县的沼气建设得到很大的发展,对改善能源结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截至2008年9月,全县共建沼气池39000座,沼气使用普及率达到28%,其中2008年新建7841座,250户联户沼气工程的800立方主体工程也已竣工。

加快推进园区建设范文第3篇

一、“三农”思想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理念

在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下,民生问题作为主要研究目标,为实现同步发展,国家以三农问题为出发点,对农村进行战略性改革,以提升农村经济水平,进而缩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在十九大召开以来,总书记对三农问题做出深度调研,并提出发展理念。为加速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进程,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应结合农村现有资源、运营体制,将其与当地政府政策相结合,以保证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农村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土地资源的支持,其也是作为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实现“中国美”目标的前提是“农村美”实现“中国富”目标的前提是“农村富”,在对三农问题进行探讨时,主要以“三个不能”“三个必须”“三个坚定目标”为主。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忽略农业、农民以及农村,其也是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体现形式,同时通过定性需求也可展现出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深化“三农”工作的开展。“三个必须”则是以富、强、美为主,其也可映射到国家的主体发展目标中,将其作为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标杆。“三个坚定不移”是农村体系建设的主体思想,其从改革、提速、维护方面对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二、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是以我国实际国情为出发点,结合农村现有体制来制定的预期型发展战略。我国在发展初期,是以农村资源的转移为主,进而来满足城市化建设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农业产业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已令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上升趋势,但受到农村思想以及经济体制的限制,造成农村现代化发展脚步放缓的现象。为此,在农村整体建设过程中,应从问题本质为主,结合农村特性,在政府的主观引导下,正确规划农村发展路径,以此来解决农村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提高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效率。

乡村振兴战略为城市与乡村、工人与农民的关系进行优化调整,在正确的定位下,以新时期社会发展为主体方向,将“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方针来替代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以农支城、以农养工”的主体政策,进而实现社会主体职能的转变。十九大会议中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精准定位,也是我国对城乡同步发展的新定义,其工作主旨是以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变化趋势为主,在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宏观引导下完成优化创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发展模式下,应对城市与乡村的经济框架结构进行深度调整,完善城市与农村的融合机制,并通过政府政策来规范乡村的发展路径,以加快农村经济模式的转型,进而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脚步。

三、农村体制改革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战略

首先,在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工作开展时,应对农村现有的政策制度、经济体制进行研究,在土地改革过程中,应从农民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来实行具体政策,以此来提升农民的参与度,以推动后续工作的开展。十九大会议中对“三权”制度进行优化调整,重新定位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通过规章制度来对承包行为、所属关系等进行重新定位,并对部分地区开启试点运行模式,以加快体制改革的效率。

其次,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应符合国家农业产业的供给机制。粮食供给是一种世界型问题,农村作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也以量产、优产为主,在种植技术以及资源配置的优化下,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也呈现出上升趋势,但问题的主体方向也由产量问题转变为供给结构问题。为此,农村产业化调整方向应结合农村现有资源,建立生产与经营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并引进技术、设备、经营理念等,来大力开展农村旅游产业、产销一体化产业、电商产业等,以确保农村产业链的稳态发展。

最后,农村体制改革应以整体化发展为主,对传统的分化型发展模式进行改进,政府充分发挥主体调控职能,将城市化发展的理念映射到农村发展体系中,以逐步完善农村发展机制,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对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的中心思想、战略目标、政策机制进行研究。近年来,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下,也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主体方向,总书记在实地考察与走访过程中,也反复强调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将农村作为发展主体,通过科学性、合理性的规划农村现有资源,以现代化发展为框架来规范发展路径,可有效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效率。

摘要:在城市化建设体系的不断完善下,国家也将发展重心向农村方向转移,以加快社会主体现代化发展的脚步。乡村振兴战略是从农村为出发点,在农业资源、生态资源、产业资源的集成利用下,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保障。文章从“三农”思想、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农村机制改革等方面,对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途径进行研究。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何伟良.认真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N].益阳日报,2018-12-28(005).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J].农村工作通讯,2018,(18):8-35.

加快推进园区建设范文第4篇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意义所在

(一) 保障市场良性发展

立足关注度与实际意义方向, 可发现会计控制工作现已为社会各界所关注, 其实际意义亦较为突出。此类方向中较为主要的因素即为保障市场资本的良性发展、良好发展。会计控制工作中的相关细节可对实际情况展开分析, 进而可有效发现企业内部的违规现象, 进而针对此类现象寻找起源所在, 保障内部控制高效、科学的同时, 使企业财务报告中的弱点方向逐一显现, 解决相关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 此类方向中由行业特色问题所引发的内部控制统一性较差等问题亟须解决, 此类问题亦为加快推进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建设的主要目的。此类目的科学性与统一性的缺陷可通过加快工作建设得到较为实际化的解决。

(二) 实现财政方面的稳定增长

我国财政方面近年来已实现稳定增长, 现阶段我国所秉承的科学发展观观念对于实际财政工作而言具有较为重要的性质,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对于此类因素而言亦为手段之一。就国民经济信息方面展开分析, 会计信息于此类信息中所占有的比重较大, 重要程度亦较高。此类信息的重要之处在于此类信息可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 改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建设效率, 能够较为有效地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真实与完整, 可有效保障相关资金的有效运用, 实现财政资金的高效运用, 解决相关问题。

二、加快推进内部会计控制建设工作的相关建议

(一) 政府方面助力

首先可较为实际地从政策方面展开分析, 此类方面中政府起主导作用。就实际情况展开分析, 现阶段内部会计建设工作虽具有一定成效, 但据此类进度继续开展, 此类工作的完成需较长时间。但现阶段时代发展速度已不允许此类状况的缓慢开展, 否则将出现建设工作完成后与实际情况匹配程度较低的现象。因此, 相关方面还需政府较为实际地展开支持, 进而有效推进工作建设进度, 实现加快推进建设的主要目标。此类推进手段主要分为两类, 首先为针对实际情况制定较为标准的政策制度, 扶持相关企业尽可能加快建设速度, 实现相关工作的优化与更新;其次为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展开有效的引导工作, 于市场经济环境中发挥对应职能, 此类工作不仅可对相关单位提供帮助, 更可较为实际地展开影响, 促进相关单位的有效发展, 实现工作方面的进步, 最终推进内部会计控制建设。

(二) 实际措施助力

于实际角度展开分析, 内部会计的快速建设主要应依靠三方面信息, 首先即为背景信息, 即企业内部应根据时代背景切实展开建设工作, 尽可能地使建设后的内部会计控制模式符合时代发展, 实现较为切实的更新优化, 解决以往模式下落后于时代而出现的各类问题, 促进企业发展;其次为相关知识的跟进, 即为根据新式技术展开知识学习与提升, 通过培训、演练等模式使从业人员具备与新式技术相匹配的新式知识与手段, 能够切实与时代并行发展, 最终实现全方位分析。此类知识主要涉及方向为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 虽较为复杂, 但掌握后能够为相关工作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帮助, 解决相关问题;最后即为控制方式。控制方式的具体实现需依靠现阶段较为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如计算机管理系统、计算机数据分析系统等, 此类系统由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技术进步提供, 但实际情况中计算机管理系统还需明确相关知识的操作人员操作才能实现具体价值, 因此可将此类因素与第二点综合分析, 使信息手段能够切实为相关工作提供帮助。

(三) 企业组织助力

企业组织助力亦为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 此类模式下的相关推进措施应主要参照企业管理层的重视程度, 就现阶段而言部分企业中管理层并未对此类工作产生较大程度的重视, 实际工作中亦无相关对策, 因此若想切实得到企业组织方面助力, 首先需提高管理层的重视, 并以此作为解决措施开展问题解决工作, 具体措施采取针对规章制度制定管理条例、健全企业结构、保障决策高效方面展开分析, 进而有效实现相关工作的稳定, 保障工作顺利展开。需要注意的是, 此类工作中需明确理清先后顺序, 如针对上文所述工作, 应首先提升重视, 随后展开推进工作, 落实内部控制;其次应制定规章制度, 展开较为实际的监管;最后, 应切实加强内控意识, 健全结构、强化监管、监督能力。

三、结语

本文针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建设工作展开分析, 首先阐述此类工作的意义所在, 进而针对如何有效推进此类工作的建设展开分析, 最终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几类推进手段, 实现相关工作的有效分析, 最终做出对应措施保障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建设能够较以往模式下更快展开, 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更高。另外, 除上文所述内容以外, 应注意的内容已包括建设科学性, 此为建设工作的开展基础, 相关从业人员应切实以此类思想为基础展开建设工作, 加快建设速度。

摘要: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带来的经济方面变化使企业不断发展, 此类发展过程中企业内部相关结构亦发生转变。就实际情况而言, 现阶段企业管理中企业生存发展主要依赖经济发展, 而企业经济管理与会计控制建设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本文即针对实际情况展开分析, 目的为实现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建设, 使建设工作步伐加快, 质量提高。

关键词:内部会计,会计控制,工作建设,问题分析,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 翁亚波.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大众投资指南, 2018 (9) .

[2] 杜玉芹.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新经济, 2016 (17) .

加快推进园区建设范文第5篇

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必须把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作为基本价值取向

依法行政作为行政权力配置和运作的基本原则, 是实现法治政府的手段和过程, 法治政府则是依法行政所体现的价值取向和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都离不开法治的保障。

首先, 这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依法治国的目的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国家作为当代最先进的国家模式, 要求社会是法治社会, 政府是法治政府。依法行政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环节, 毫无疑问应当把建设法治政府作为首要目标。

第二, 这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 特别是在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转轨变型期, 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加以确定、引导、促进、保障、规范和制约。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必须以国际视野来审视和调整管理经济的规则和方式, 使政府管理经济所遵循的规则既符合国情又符合国际通行准则, 只有这样才能尽快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

第三, 这是优化发展环境, 加快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环境是第一资源、第一竞争力。加快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环境包括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和人文环境等, 核心是法治环境, 关键是依法行政。只有把政府工作纳入制度化、法治化的轨道, 才能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 改善法治环境, 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发展环境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必须把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作为核心任务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必须牢固树立政府一切权力源自人民、来自法授的基本理念, 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 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行政职权。河北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更加到位。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 切实把政府管理经济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行政权力的设定按照职权法定原则得到规范, 政府及政府部门内部职能配置合理, 权限划分明晰, 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二是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日益完善。政府立法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的质量明显提高, 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的原则切实得到贯彻。以程序法治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的原则和各项制度初步建立。行政公开取得明显成效, 公众参与机制有效运作, 电子政务普遍推行。

三是行政执法体制进一步理顺。权力与利益分离, 权力与责任一致。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进一步完善, 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 公正执法, 行政行为中的部门利益倾向基本消除,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护。

四是行政监督和行政救济制度继续完善。政府系统内部的层级监督和专项监督进一步加强和规范,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受到有效制约, 行政违法、行政不当和行政不作为的法律责任追究制普遍建立和有效落实, 政府的诚信度明显提高。

五是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观念显著增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法治政府的价值理念牢固树立, 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有较大提高;政府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有新的进展, 作为政府和政府部门领导依法行政工作的参谋、助手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必须把坚持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相统一作为出发点和落实点

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部署和依法行政的原则要求, 建议紧紧围绕实现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构想, 河北省政府着力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第一, 优化决策程序, 提高决策水平。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正确决策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进一步建立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 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 努力实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一是在作出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群众切身利益等方面的重大决策前, 深入调查研究, 通过社会公示、召开座谈会、听证会等形式, 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并由法制机构、有关方面的专家和研究咨询机构进行法律分析和科学论证。为此, 省政府成立了法制专家咨询委员会, 以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依法决策中的作用。二是在作出重大决策时, 一般应当有两种以上代表不同意见的决策预案, 经过行政领导集体讨论后由行政一把手作出决定;未经会议讨论, 任何个人不得擅自作出决策。三是建立行政决策责任制度, 行政一把手负第一责任。对不依照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严重损害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决策行为, 严肃追究决策者的法律责任。

第二, 深化体制改革, 规范行政行为。行政执法是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关键环节。一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按照职权法定、权责一致的原则, 进一步清理和规范行政执法主体, 理顺各级政府和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行政管理创新, 努力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规范行政许可程序, 积极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形式和方法, 简化审批环节, 提高行政效率。二是认真履行法定职责。把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监管、提供公共服务、有效进行社会管理放在突出位置。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大力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 从行政管理体制上解决条块分割、权责脱节和多头执法等问题。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及时查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的违法行为, 充分发挥行政机关在创建公平的市场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法治环境中的作用。三是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进一步规范和拓宽政务公开的内容和范围, 完善政务公开的形式和手段。任何未经正式公布的规范性文件, 均不得作为行政执法的依据。通过各种形式, 客观、及时、准确地传播政务信息, 为社会公众提供周到、快捷的信息服务。四是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明确各行政执法机关对外承担的法定职责, 并将职责自上而下层层落实到每个岗位和人员, 构建一个职责分明、运转协调的行政执法责任网络, 把行政执法行为纳入有效的管理之中。

第三, 完善监督机制, 强化行政监督。行政监督是实现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要着眼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改进行政监督方式, 实行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 努力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监督机制。一是自觉接受外部监督。政府及其部门要依法向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 特别是主动报告重大决策事项, 定期述职述廉, 同时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严格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 做好行政应诉工作, 自觉、全面地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 鼓励群众举报、揭露严重违法行为, 支持新闻单位公开曝光重大违法行为。二是完善行政机关内部监督机制。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河北刚出台的行政执法监督规定, 加强行政机关内部的层级监督, 逐步建立经常性的监督巡视制度;对重大行政行为和重大事故、突发公共事件、严重违法违纪等事项, 及时上报, 并通报相关部门和地区;加强对决策权、审批权等重要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 强化对重要部门、重大事项和重要岗位的监督, 健全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估制度, 督促其依法履行职责。监察、审计等部门积极开展效益审计、效能监察、执法监察等工作。健全信访、举报、申诉、控告的受理制度, 坚持多办少转, 受理机关必须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处理意见, 并将处理结果通知当事人。严格责任追究制度, 切实做到真追实究。三是加强对政府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 切实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完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违法制定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提出审查申请的处理机制和制度。四是加强行政复议工作。行政机关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申请, 必须依法受理, 并依法公正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对违法的行政行为要坚决予以撤消, 对不当的行政行为坚决予以变更。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行政复议机构建设, 特别是建立健全县 (市、区) 行政复议机构, 解决行政相对人想复议而申请无门的问题。行政机关违法施政给相对人造成损害的, 依法给予赔偿。

第四, 切实加强领导, 提供组织保障。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将依法行政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部门工作的总体部署, 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对依法行政的领导和监督, 对依法行政工作要精心组织, 周密部署, 狠抓落实, 确保实效;要带头学法、知法、守法, 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把政府权力严格限制在法律范围之内, 维护法制统一, 防止权力滥用;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协调解决各种矛盾纠纷, 带头依法办事、依法决策和依法行政, 努力提高行政领导能力和水平。严格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勤政廉洁、严格执法的高素质行政执法队伍。充分利用各种手段, 采取多种形式, 广泛深入地宣传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目标、任务、措施和进展情况, 宣传好的典型、好的经验, 争取社会各界的认同和参与, 努力营造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浓厚文化氛围和良好社会环境。

摘要: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战略目标, 河北省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本文对河北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总结调研。

加快推进园区建设范文第6篇

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共枣庄市委枣庄市人民政府

枣庄市辖五区一市,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即684.5万亩,其中,林业用地175.9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5.7。近几年来

,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林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实施“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战略,以绿化促美化、以绿化促文明、以绿化促富裕,加快了林业事业的发展步伐。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153.6万亩,森林覆盖率27.5,比2000年提高了5.3个百分点;全市林业总产值15.9亿元,比2000年增长299.4。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一、以科学规划为先导,把林业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中去谋划、去运筹

加快林业发展,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对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生态建设,意义重大。我市山区面积249.7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36.5,这些地方自然条件差,种粮产量低、效益差,同时由于森林资源总量小,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土流失比较严重,风灾、旱灾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特别是我市是一个资源型城市,煤炭、建材工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破坏与污染。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美化环境、消化污染,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市委、市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出发,把加快林业发展作为全市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重点,立足市情,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中心,以五大生态工程和三大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带动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思路,制定了全市林业发展的近期、中期和长期规划。近几年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连续出台《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绿色枣庄的决定》、《关于加强林业工作的决议》、《关于加快主要道路两侧可视山头绿化的意见》、《枣庄市绿色通道重点工程实施方案》、《枣庄市40万亩经济林和3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规划实施方案》等10多个文件,对林业发展提出了明确任务要求,全力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明确责任,严格考核,把市、区(市)、乡镇(街道)三级党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林业局(站)长确定为林业建设的“五职责任人”,实行责任制、考核制、奖惩制三位一体,有力调动了各级党政干部抓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召开全市春季、雨季造林和冬季森林防火动员会议,市人大每年都视察并审议一次林业工作,全市上下形成了全力以赴、齐抓共管搞绿化的可喜局面。2003年以来,全市累计新造林48.6万亩,比2000——2002年全市造林面积增加72.9。

二、以文明生态村创建为突破口,带动镇村绿化快速发展

我市共有64个乡镇(街道)、2095个行政村,镇村占地70余万亩,植树绿化的潜力很大。2004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根据我市农村实际,在全市大力开展了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创建工作的重点和切入点,以村庄“五化”(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栏圈)、“三通”(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三室”(图书室、卫生室、文体活动场所)建设为着力点,切实解决群众最为关心的实际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发展生态经济、建立生态文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在2004年搞好46个文明生态村创建试点的基础上,每年确定100个村进行文明生态村创建,2005年创建了106个,今年又确定了104个,推动广大农村向着繁荣、富裕、民主、文明的新农村扎实迈步。我市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创建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一是明确标准,坚持把造林绿化列为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的重要指标。在30多项创建指标量化考核总分105分中,绿化占20分。各级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以“村在林中,路在树中,人在景中,老百姓在受益中”为目标,大力组织创建村庄绿化美化,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已有152个村达到文明生态村创建绿化标准,新增绿化面积218万平方米,栽植各类绿化苗木560万株,绿化率均达到35以上。创建村绿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力带动了全市镇村绿化的快速发展。三年来,全市新增农田林网42万亩,新建和完善绿色通道810公里,村镇植树2400万株。

上一篇:加快发展新兴产业范文下一篇:健康教育专业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