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创作舞蹈艺术论文范文

2024-05-19

舞蹈创作舞蹈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当代社会,新技术的进步不可避免地对曲艺创作和表演带来冲击、诱惑和影响,尤其是处于信息传播速度空前迅捷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新技术、新思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各种艺术门类。曲艺作为一门深受大众喜爱的艺术,面临着新挑战。怎样借力新技术进步从而快速健康发展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新技术的内涵

新技术我理解为新的操作方法。能够影响到曲艺创作表演的新技术,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一)形式新:当今社会,观众信息来源宽泛,要求越来越高,口味越来越刁。单一的形式往往提不起太多的关注度和兴奋点,越来越多的混搭开始出现。其中,较为成功的范例是2018年央视元宵晚会节目《看今朝》,讲述精准扶贫政策下,人民逐渐脱贫致富,奔向新时代的主题。节目将苏州评弹和陕北说书巧妙结合到一起:一边是江南水乡的吴侬软语,一边是黄土高原的高亢豪迈;一方是粗犷的陕北汉子,一方是温婉的江南女子。羊皮坎肩与旗袍搭配的曲艺表演形式,在历史上从未有过,是一次大胆的尝试,碰撞、融合、突破,最终达到“一柔一刚,相映成辉”的效果。

(二)设备新:如今,曲艺表演中,LED 屏幕、升降舞台和数字化多媒体的运用早已不是新鲜事,从视觉上给观众提供了更为炫酷的享受。MIDI 伴奏(原意为数码音乐设备,MIDI伴奏的意思是通过数字信号来读取数字音色库里相应的音色从而发出各种声音)也被用到曲艺表演中,替代现场乐队。随着电脑信息技术对人像的捕捉和修复,当代曲艺人与已逝曲艺家合说相声也出现在节目中。而随着全息 3D 投影技术的运用及虚拟歌姬艺人的出现,不久的将来,也许会出现虚拟相声演员或虚拟说唱曲艺演员在台上表演,或与真人演员合作表演的场景。

(三)传播方式新:以往的曲艺表演,受传播条件限制,范围窄,受众少。随着电脑、电视媒体及网络、自媒体的空前发达,一个新节目、新歌曲或新段子用不了几天,甚至几个小时便会传遍五湖四海。在2017中国天津曲艺文化旅游嘉年华的开幕式上,名流茶馆采用“网红+直播+相声+曲艺”的形式,将线上线下相结合。跟着网红游景区、听相声成为一大亮点,被百万粉丝关注、观看,并形成在线互动。

(四)营销手段新:如今早已不是“开门售票等客来”的时代了,各知名或不知名的小剧场利用网络售票平台或微信公众号、QQ 群、微博、微信等平台与观众互动,建立亲密关系,售卖演出票,做活、做大市场。还有不少曲艺团体借助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达到保底生存的基本需求,再接商演和办教育培训机构实现盈利,还有的与旅行社合作,将曲艺演出作为文化旅游、特色旅游的一部分,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营销手段。

二、现阶段曲艺创作表演的特点

(一)视野开阔,题材丰富,形式繁多。开放包容的社会,让更多新生事物有了生存空间,人们也更愿意接受新事物,曲艺从业者已超过 30 万,这个异常庞大的群体表明了曲艺进入空前繁荣期,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团体和领军人物,各种素材都被曲艺消化应用,尝试创新的作者及演员层出不穷。

(二)曲艺作品创作周期更短,更新,更快。因为快餐文化盛行,老节目已经不能满足容易喜新厌旧的观众群,以往一个段子说半年,一拨观众来三场的场景已经不复存在,曾经遭遇票房危机的某些相声剧场因为老节目霸场、上新太慢,落入观众流失、粉丝变节、举步维艰的境地。这就给了曲艺作者和演员极大的压力,往往一个新节目还没有来得及在多次的表演中持续打磨成精品就提前下了架。

(三)微视频的出现让曲艺作品求短、求精、求快。火山小视频、快手和抖音,一波波长不过几分钟、短到甚至不过 10 秒的影像,已经占领了年轻人甚至老人幼童的视野。当刷抖音、拍视频自我陶醉成为一种习惯,动辄需要十余分钟甚至几十分钟才能说唱清楚的故事,由于观众耐性不够导致其越发流失严重。据统计,现代中国人看电视按遥控换台的平均忍耐时间是3 秒,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要抓住观众让他不换台,得需要多少包袱、多少扣子、多精彩的画面和语言?对于讲究三番四抖、铺平垫稳的曲艺来说,是极大挑战。于是,难免出现迎合观众的短、精、快作品,质量和水准自然难以保证。

(四)网络文化极大削弱曲艺作者的原创能力。搜索引擎的便捷极大方便了生活和学习,但同时也极大削弱了人的原创力和思考能力。尤其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网络。海量的段子、笑话、点子汇集在浩瀚的网络之中,谁都可以毫不费力、免费得到想要的资源,以往那种一个段子写半年、一个包袱想三天的作者越来越少,而网络写手越来越多,下载、甄选、编辑、定稿、排演,成了不少曲艺人的日常,于是内容撞车、形式雷同、结构相近、包袱一样的作品屡见不鲜,作者丧失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抄袭盛行,必然难出精品。

(五)年轻观众的回归催生曲艺涉险创新。曾经,曲艺出现过不短的低迷时期,但可喜的是,如今大批年轻观众开始回归,愿意在小剧场或者电视机前、手机前看自己感兴趣的节目和喜欢的艺人,但同时也带来尴尬的场景:他们往往缺乏耐性和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底蕴,遇到传统节目和段子就换台或走人,这就使得曲艺作者不得不逼着自己去迎合好不容易回头的观众们而去进行不成熟且冒险的所谓创新。

(六)市场化需求造就“短命”作品。为了生存,曲艺作者或演员不得不面对残酷的市场,不得不创作能卖得出去、有人买单的所谓作品,其实那大多只是商品,别说常演不衰,有的可能上台一次就寿终正寝。

(七)说教性、任务性作品过多,削弱曲艺作品的趣味性、艺术性、文学性和娱乐性。说教性和任务性创作固然需要,但一些作者长期局限于创作应景的说教性、任务性作品,失去本真和创作的热情,疲于应付上级任务或有利可图的节目,曲艺最为老百姓喜爱的趣味性、艺术性、文学性和娱乐性逐渐削弱,能够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悠长、富有生活情趣的精品越来越少。

三、曲艺在新技术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过分依赖新设备,流于形式和表面。在不少大型曲艺展演比赛,舞蹈、MIDI 伴奏、LED 屏等时尚元素在節目中被大量使用,再加上绚丽夺目的民族服饰,节目的观赏性有了较好的提升。但这种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好听好看的舞台效果在赢得观众掌声的同时,也引发了专家对新形势下少数民族曲艺究竟如何创新发展的不同看法。舞蹈动作、音乐节奏和舞美过于花哨,没有真正发挥好衬托的作用,反而喧宾夺主。其实,过去越是有成就的曲艺艺人,其装扮往往越素雅,因为他们深谙不能因为自己过于炫目的装扮而转移了听众注意力的道理。“越简单,越高级”逐渐被淡忘。

(二)过分求新求变,失去核心和传统文化。曲艺最重要的特点是有人有事、有情有趣,也就是说,所有的表现形式都是为讲好故事服务的,而有的节目脱离本体,场面过于豪华,混搭形式过于繁杂,观赏性有了,但曲艺本体特色也淡化了,变得四不像。其实曲艺很简单,有时候赋予它过于丰富的外在形式反而会给曲艺的表演带来很多不便。尤其是参加专业性的展演或比赛,就得在形式和内容谁主谁次这个问题上有一个明确和严谨的定位。过于追求表面上的好听好看,往往忽略了某种曲艺艺术的本体特色。专家们提醒:曲艺创新谨防戏剧化、歌舞化、舞美化,失去其核心和传统就是失败的创新。

(三)过分追求高大上,过分炒作包装。近年来,一个五分钟甚至十分钟的节目投资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一个道具场景花几十万,服装又是几十万,用资本堆积起来的作品未必是好作品。

(四)利用媒体造势,无限放大从艺者影响力,虚假造星。在利益驱使下,一些曲艺人成为商人,并借助团队及背后的资本,利用新媒体造势,无底线炒作,无限放大从艺者影响力,盲目造星,虚假宣传,令从业者浮躁,失去好好钻研技艺的信念,受资本捆绑,忙于挣快钱。

(五)摒弃传统,轻视基本功。不少人尤其是外行转投曲艺门的从业者,轻视传统技艺及知识,轻视基本功的训练,毫无基础便盲目自大创新,好比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必然营养不良,难以坚持、难以为继,也必然经不起观众及市场的检验,底气不足早早退出。曲艺创新改革是必然的,因为曲艺要想发扬光大必须要与时俱进,但这并不是说可以随意违背曲艺本身的特质。

四、关于如何运用新技术促进曲艺创作表演的几点建议

(一)不离本真不弃核心,用新技术焕新曲艺。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山东曲阜孔庙提及传统文化时指出: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他强调,“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这些科学论断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曲艺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文艺评论家仲呈祥针对创建中国曲艺学学科及曲艺的理论与实践,提出要进行“科学辩证的学理分析,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扬其所长、弃其所短,以促进中国曲艺的创作与鉴赏的健康持续繁荣。须知,任何一门艺术,包括曲艺在内,理性思维的失之毫厘,也将导致创作实践和鉴赏习俗的谬之千里。此种教训殷鉴不远。”用新技术焕新曲艺,不管是新瓶装旧酒还是新瓶装新酒,新技术的介入必须服务于曲艺的本体,而不可喧宾夺主,失去本真。

(二)探索创新,让新技术的介入吸引更多年轻从业者和观众。只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少年儿童喜欢曲艺,曲艺才能后继有人,才能有继承衣钵的新鲜血液,才会有充满活力和购买力的年轻观众,假如一个剧场里的观众全是垂垂老矣的老人,那这样的表演是没有生命力的,怎样保持住原有老观众,再吸引更多年轻观众,是摆在曲艺人眼前的大事。利用新技术手段和操作,拉近与年轻观众的距离,培养观众,教会观众欣赏,引领观众思考,与时俱进才能生命力旺盛。随着文艺服务对象的不断更新,任何传统艺术都不能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曲艺理论和艺术形式的创新早已箭在弦上、势在必行。创新内容形式,努力培育新的受众群体,拓展曲艺市场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利用新技术做大数据分析,为创作把脉,为理论研究做铺垫。应用好大数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利用大数据分析其中的观众群,年龄结构及喜好,优势劣势了然于心,对创作和调整创作表演都有好处。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搞好理论研究及分析,统筹尽可能多的研究机构,把哲学家、文化学家、艺术学家、民俗学家、语言学家、美学家等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请进来联合攻关。此举不仅可以解决曲艺理论研究人才不足的问题,又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既利于曲艺研究者理论水平的提高,又为其他学科研究提供了学习曲艺的良机。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新颖的研究方式产生碰撞,相信会有较大的突破,研究成果也会不断出现。

(四)利用新媒体传播新节目。新媒体可以在手机上、在电脑上通过点击及转发达到几何级数的传播,其速度之快、成本之低超乎想象。例如常熟曲艺工作者们一手打造的微电影《千里寻宝》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曲艺内核与新媒体、新技术等时尚载体相融合后迸发出的新活力。将弹词传承已久的听觉特性与电影的视觉优势相结合,再通过微电影这一年轻人所熟悉的传播媒介进行展示,这样打造的弹词新舞台,既是对弹词艺术本身的时代化革新,更是吸引更多观众走近评弹、走进书场的有益尝试。

(五)引入商业化运作和管理,打开市场、滋养曲艺人。从事某个行业,如果不能满足温饱,自然是没有坚持下去的动力,更何谈发展与创新?因此,引入商业化运作和管理,是曲艺团队尤其是自由曲艺职业者必须要思考和面对的难题。上海评弹团用中篇评弹《林徽因》开启“评弹众筹”之先河,正是引入互联网思维、开启话题营销这些新的尝试,有望对传统艺术在困境中突围提供借鉴。所谓众筹,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项目并募集资金。眼下,这一概念正被频繁引入文化产业,例如众筹电影、众筹游戏、众筹出版等,但尚未渗透到传统曲艺这样的艺术领域。所以具有借鉴意义,是因为评弹所面临的,是戏曲和曲艺在当代的共同处境:经受着市场经济和体制机制改革带来的冲撞和激荡,承受着影视、流行音乐、网络等现代文化消费方式构成的多重挤压,传承与发展的道路曲折而逼仄。因此,希望运营模式的改变,能为传统艺术的传承發展打开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董大汗:《曲艺创新谨防戏剧化歌舞化舞美化》载《中国艺术报》,2013年12月16日。

[2] 邵岭:《上海传统曲艺引爆创新热点,借商业模式走向大众》载《文汇报》,2015年8月12日。

[3] 冯艳丽 :《论曲艺创作与表演》,载《时代报告》2015 年第 9 期。

舞蹈创作舞蹈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舞蹈是一门高雅艺术,特别适合现代社会的休闲娱乐,为大众提供释放生活压力,促进沟通交流的途径,能够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舞蹈的创作离不开生产和生活,舞蹈品味的提升依赖于艺术理念的创新。本文分析了当前舞蹈创作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指出舞蹈节目表演中的一些不法行为,提出舞蹈创新发展的思路及创新新时代的舞蹈理念。

【关键词】舞蹈;创作;思考

舞蹈追求的是在表演的过程中,将人类的思想和情感通过肢体和动作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虽然演绎的是无声的动作,但其表现出来的艺术格调无不显示着生命的活力和智慧。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舞蹈的创作和发展跌宕起伏。我国舞蹈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夏朝, “奏九歌而舞韶兮”就是当时统治阶级享受舞蹈艺术的一种证据。到唐朝时期,历经汉朝的百戏演变,我国的舞蹈达到一种空前的繁盛,舞蹈花样之多,种类之齐,分类之细,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自此,我国舞蹈以独立的艺术风格风行于世,代表作有风格华贵的《霓裳羽衣舞》,形式粗犷的《胡腾舞》,气势宏伟的《秦王破阵舞》。及至宋朝,当时的统治阶级热衷于戏曲,导致戏曲的流行势不可挡,舞蹈艺术也被囊括入戏曲行当中,舞蹈的创新被搁置不前。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百废待兴,经济发展迅猛,舞蹈的创作以及表演被大力倡导,优秀的舞蹈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呈现。

一、舞蹈创作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一)创新力度不够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竞争激烈,歌舞竞技类表演在全国泛展开中,导致许多艺人将大量时间浪费在快餐式的舞蹈表演广,舞蹈的创作浮于形式,舞蹈艺术泡沫累积。舞蹈创作者心态浮躁,作品缺乏深刻的思考,创新不足,艺术内涵缺失,这是阻碍我国舞蹈艺术良性发展的“拦路虎”。

(二)艺术涵养丧失

由于信息化、移动化科技的迅猛发展,大众娱乐文化流行,部分团体出于商业利益,有目的性地开发一些缺少营养的舞蹈作品以博取观众的眼球。这种不良风气,导致舞蹈创作的畸形发展,甚至崩坏社会的价值观,影响舞蹈艺术的健康发展。

(三)专业素养不足

舞蹈艺术的创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舞蹈理论基础知识,还必须有深厚的专业技能,能够精准地掌握解舞蹈形体学、舞蹈音乐、舞蹈演绎技能等知识,全面了解中外舞蹈历史,拥有丰富的舞蹈实践经验。当前,部分舞蹈艺术的创作者深受商业利益的“毒害”,无法沉下心来研究优秀的舞蹈作品,一些表演者经过少量的专业培训,使全身心投入到快餐式舞蹈表演中,导致舞蹈市场氛围不法,舞蹈创作者专业素养的提高得不到保证。

二、舞蹈创作畸形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市场利益驱使

有市场就会滋生歪曲艺术价值的土壤,在利益驱使下,有些艺术家的创作心态不端,舞蹈艺术消费行为的盲目,导致舞蹈艺术被迅速包装成取悦观众眼球的低俗节目,使舞蹈失去了其根本的艺术本质,最终造成了舞蹈艺术创作的虚浮。

(二)相关部门监管以及处罚力度不足

对于各种低俗的舞蹈作品和舞蹈表演,必须加大监管及处罚力度。当违法成本远远低于舞蹈不法收益的时候,相关利益团体不法冲动不会轻易消除。所以,打击违法舞蹈作品和舞蹈表演,需要大幅提升违法代价。加大对低俗舞蹈作品和舞蹈表演的打击力度,不仅意味着对行为恶劣的相关利益团体进行严罚,也要对舞蹈创作者、舞蹈表演者予以惩罚,这体现的是法制公平原则,这样才能真正遏制低俗舞蹈艺术流行的趋势,彻底切断违法犯罪的利益链,从而保护舞蹈艺术的健康发展。要使低俗舞蹈作品和舞蹈表演无所遁形,还需要创建和改善检举机制,提高消费者甄别低俗艺术作品的能力,维护舞蹈市场的良好氛围。

三、舞蹈创作新思路的探究

(一)提高专业水平

与其他艺术相比,舞蹈艺术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舞蹈艺术的创作人士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舞蹈艺术鉴赏能力,还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在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除了赋予作品较高的艺术内涵外,还要向大众传达舞蹈的精神意义。所以,舞蹈创作人士必须要掌握舞蹈理论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准确地拿捏每一种舞种的艺术价值所在。当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被创作出来时,创作者要学会从专业的角度去欣赏舞蹈作品,分析舞蹈每一个动作所表达的意思,把控每个肢体语言对整个舞蹈影响,不断地锤炼舞蹈专业的审美品质,从而提升舞蹈创作的质量和水平。

(二)培养创新意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创新意识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舞蹈作为开放的表演艺术,除了最初狠抓基本功的训练、专业知识的理解外,还必须养成艺术创新的习惯,这符合时代的要求,也符合社会的需求。我国舞蹈发展的历史悠久,舞蹈的种类和素材等资源无比丰富,特別是近年来国家制定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培养措施,为我国民族舞蹈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结合我国传统舞蹈的优势创作出符合时代潮流的舞蹈艺术作品,推动传统舞蹈的发展和繁荣。事实证明,若舞蹈艺术作品创作背离时代发展的需求则很难被大众接受。舞蹈艺术在新时代浪潮下形成新的艺术形式、新的文化内容,从而保证舞蹈作品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相契合,使舞蹈艺术生机无限、源远流长。

(三)植根于生活

没有生活就没有舞蹈,生活是舞蹈创作灵感的来源,舞蹈作品、舞蹈技艺、舞蹈文化脱胎于生活实践。舞蹈通过肢体动作,结合音乐等其他艺术来表达人们的对生活、社会的理解和情绪。艺术创作的灵感隐藏在人们的生活中,创作者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甚至开启第六感,感受世界的美好,吸收生活中的艺术元素,筛选出具有艺术价值的材料,打造扣人心弦的作品。然而,生活不同于艺术,艺术是经过提炼的生活真谛,舞蹈艺术的创作不能是对生活的生搬硬套。创作者要充分理解生活与舞蹈的联系,结合舞蹈艺术的理论,打造为“人民服务”的艺术作品,为我国民族艺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四)紧密联系群众

舞蹈作品的演绎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在舞蹈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要充分考虑参与群众的思想,了解参与人的认知能力,在作品中刻画不同的艺术形象,如此创作出来的舞蹈艺术作品才能贴近生活,深受人们的喜爱。让人民尽情享受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成果,感受生活的美好,也是舞蹈艺术应该承担的义务。另外,创作者审时度势,开发出能够反映当下社会风尚的舞蹈作品,寄托人们对时代、对社会的美好愿望,才能够被大众学习、接纳和传播。

四、总结

舞蹈将简单的肢体语言串联成高雅的艺术,十分考验创作者的创造力,尤其注重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积累。舞蹈创作如同对诗歌的旋律和节奏谱写一样,对艺术作品细节的推敲是不可或缺的。从生活中筛选出舞蹈艺术形象,将平凡的生活打造成舞蹈艺术篇章,结合时代特点才能成为舞蹈艺术结晶。

参考文献

[1]黄小明.浅谈舞蹈创作心理特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1(02):54-57.

[2]白志群.电视舞蹈创作的实践与思考[J].舞蹈,2004 (03):19-21.

[3]段铁岭.关于舞蹈创作的思考[J].当代音乐,2017 (01):150-151.

舞蹈创作舞蹈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文化素养对于编导者是必须的沉淀要素,它包含不可推卸的专业责任。在民间舞蹈创作层面上,民间舞编导还需要一份民间文化的积淀和依托来支撑编创。通过对民间舞创作现状的了解,提出民间舞编创中需重视文化性、民族性问题,并对民间舞蹈文化在民间舞创作中的作用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民间舞蹈;舞蹈文化;舞蹈创作

文化素养对于一位编导来讲既是知识的积累,又是不可抗拒的重要责任,特别体现在民间舞的编创上。民间舞的编导更是需要一份民间文化的依托,来支撑自己的编创。没有如此的修养,就不必勉为其难地去编创民间舞。本文通过对民间舞创作现状的思考,与民间舞编创中需重视的文化性,谈一谈民间舞蹈文化对民间舞创作的重要作用,以此促进民间舞蹈编创事业的发展。

一、民间舞编创现状

(一)从目前某些民间舞语汇风格来看,编导多采用元素混搭进行创新

编导采用元素混搭进行创新较为常见,如藏族舞穿上芭蕾的足尖鞋、傣族舞掺杂肚皮舞的元素等。对于这种现状的行为价值判断,笔者认为若编创者稍加对已提炼的民间舞蹈元素的原生形态之生成条件——民间信仰与地域文化进行学习与研究的话,就会明白这样的创作是否是有价值的创新。以傣族为例,在地理环境上“傣族人民生活在天气炎热的亚热带地区,人们喜欢树荫和水边,喜欢明月和繁星,连劳动生活的节奏也不能过于激烈”;在水文化的积淀下,傣族人民就将“水的清纯和水波轻柔的流淌,化为他们安详、舒缓的舞蹈动率”[1];最重要的是傣族人民信仰小乘佛教,崇拜“唯我独善”的精神,从而形成了和平、善良的性格。而肚皮舞则源于中东地区,最早是作为一种宗教仪式,用来祈求大自然和人类繁衍的循环不息,庆祝妇女多产颂扬生命的舞蹈。19世纪末,欧美人发现了这个以腹部、胯部、腰部抖动为主的舞蹈,很有性感的色彩,于是肚皮舞开始风靡全球,成为了一种娱乐舞蹈,变为更加华丽、性感、妖娆的风格舞蹈。一种是“内省”性格的舞蹈,一种是“外放”性格的舞蹈,拼凑在一起能否和谐?若是说这就是“舞蹈艺术”,那么编导们则需要先弄明白族群文化的形成再来定夺语汇的搭配。

(二)从题材表达来看,创作的观念比较模式化

一提及维族舞蹈,就会立刻使观众想到热情、洒脱的维族姑娘小伙的形象,近期一批维族舞蹈作品如《一朵可爱的玫瑰花》独舞版与群舞版、《掀起你的盖头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一系列表达爱情主题的维族舞蹈剧目,作为编创者,是否思考过维族舞蹈还可以用哪些题材来表现?同样是在新疆地区,其宗教信仰先后有:萨满、摩尼、佛、伊斯兰等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的女性比较含蓄、内敛,也受炎热的生活地域影响,她们除了脸部外露,其他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被包裹着,只能回到家中给自己的丈夫看,而表现她们端庄、安详、沉稳性格的维族舞蹈少之又少。再看“刀郎舞”,其实了解维族的历史我们便得知,很久以前,刀郎人居住在人迹罕至,到处是杂草滩,红柳丛生的地区,“刀郎”是麦盖提的古地名,它的意思是成堆成群。自古以来,勇敢骠悍、勤劳朴实的刀郎部落就在这里生息。这里森林茂盛,野兽出没,刀郎人经常狩猎,所以刀郎舞的最初是表现出狩猎的紧张和战斗气氛的舞蹈。而现在舞台上的“刀郎舞”多为兴高采烈的为男女互送秋波而服务,很少有表达维族人民原始生存状态的舞蹈作品。

(三)从民间舞蹈的服装来看,编创者的文化素养有待提升

虽然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是“高”是永无止境么?笔者认为在民族文化中一定是有限度的。如今看一看舞蹈赛事中民间舞作品的舞蹈服饰,便可知一二。如上文中提到的伊斯兰教的妇女们无论跳什么舞蹈,永远都是长衫、长裤,用纱巾裹住头发,这是民族文化的象征。而眼下维族舞蹈,几乎一律坦胸,文胸式的上衣,毫无遮挡的肚脐,下配几乎透明纱质的低腰裤。“服饰是舞蹈的重要伴同物,也是作用于舞蹈的‘生态项’之一。它的质地、样式、色泽都直接影响着舞蹈的审美效应,传统的民族服饰,甚至对于舞蹈的原初功能有印征与解释作用。舞蹈对于形体美的展示,不一定都要通过强化裸露度来实现,它应服从于不同舞种的审美特质”[2]。对民族宗教信仰与地域文化有了解的编导,就会杜绝此类舞蹈服饰在舞台上的运用,特别是在面向普通大众时,这样的东西只会使受众的审美趣味下降,是对整个民族精神文明的摧毁。

上述在民间舞蹈编创中出现的问题,正是由于编导缺少对民间文化的学习与研究,没有注重和意识到自己所承载的文化传承的使命,只是一味按照个人的喜恶和迎合某一部分人的需求而创作的快餐作品。所以,重视民间舞蹈文化的积累对于编导的创作而言非常重要。

二、文化在民间舞蹈创作中的作用及思考

(一)民间舞蹈文化是民间舞蹈创作的根基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有它们各自形成与发展的规律;都有显而易见的部分和难于发现的深层文化因素。”[3]

“显而易见的部分”在民间舞蹈文化中称为“表层结构”。是指民间舞表演中可见的物质性、动态性、符号象征物。“物质性”和“动态性”通常就是我们所说以身体为媒介,身体语言的展示,通过服装、道具、饰物等等“符号象征物”的表达,属于民间舞蹈表达的一切形式。

“深层文化因素”在民间舞蹈文化中称之为“深层结构”。是指民间舞主体即特定民族群体的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审美情趣等无形的意识形态,也就是上述的“显而易见的部分”背后深藏着的文化要素。这就是我们主要谈论的部分,也是编导所需深入学习与研究的部分。

作为民间舞蹈编导虽然不可能像舞蹈理论家那样掌握非常全面的知识,来对民间文化进行研究。但是在这里所提出“特定民族群体的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审美情趣”等民间文化是创作与创新的依据与根基。编导们在创作的同时要介入对他们的了解以及深入地学习。

使民间文化成为民间舞蹈创作的根基,“也可以理解为是尊重民间舞蹈的文化品格……我们在对民间艺术进行创造的时候,需要特别尊重它们的信仰习俗,从信仰与审美的两端认真寻求民间宗教与民间艺术的文化通融,使剧场民间艺术中的信仰意识、宗教心理与理想追求更为具体地得到文化学、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多重证明。”[4]

著名民间舞蹈文化学者罗雄岩也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由劳动群众直接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它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民间舞蹈是劳动群众直接创作并流传至今的舞蹈形式,它鲜明地表现了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表现出了一定时期的文化特征。在编导创作中所体现的文化性是民间舞蹈的个性所在,是拥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积淀所形成的,也是民间舞蹈区别于其他舞蹈的最主要特征。所以,民间舞蹈编导在编创一个作品时除了要运用编创技法对其艺术化的处理之外,首先要以民族信仰与地域文化为根基,得到族群的认同为基础。然后再延伸到对舞蹈思维的构想包括作品主题、编创动机、整体精神内涵等进行考虑。如胶州秧歌作品《扇妞》,在吸收了民间表演中“扇女”和“小嫚”的舞蹈语汇基础上,运用秧歌扇舞中“团扇扑蝶”、“折扇戏法”、“取扇游走”等舞蹈动态,刻画了一个小巧玲珑、淘气可爱,富有山东女孩俏皮活泼的性格特点。

对于民间舞蹈舞台再造的时候,如果丢弃了民间舞蹈文化,就等于丢弃了创作的精神核心。那么,长此以往“民间舞”的民间性便会在舞台上销声匿迹,民间文化的传播途径也只能由其他艺术门类承担,舞蹈在中国的“艺术之母”地位,我们就不知从何谈起了。

(二)民间舞蹈文化有利于编导对素材创作的准确把握

同样是以“孔雀”手型为象征性符号而创作的傣族舞蹈作品,空间位置处理得不同,获得的反响也不同。用“孔雀”手型表现两只小孔雀在嬉戏的《孔雀飞来》在全国舞蹈比赛中获得了很好的奖项,却在傣族当地的舞蹈比赛中,得不到认可。因为傣族人民不能接受“孔雀”手型放置在胯部与臀部部位的表演,认为是对神灵(孔雀手型表示神灵)的不敬。而作为20世纪经典之作的《雀之灵》,编导杨丽萍将其孔雀手型放在头顶与心间,就有了“人神合舞”的高度境界。其实,从表现的体态和动律特征来看,前者“三道弯”更加突出,更加像傣族舞蹈;而后者弱化了傣族舞蹈的痕迹更强调对“神灵”形象塑造与强化。在这里,民间素材也只是作为一个表现的工具,关键是看编导对素材创作时的观念体现。而观念的表达,是在出动作之前,创作思想的整理,这就需要编导对民间文化的深入了解才能有准确的表达,或者再艺术化的创造。杨丽萍作为白族的舞蹈家,从小对傣家文化耳濡目染,在族群文化的影响下,对其艺术的加工与提炼,才创造出永恒的“孔雀”形象。

(三)民间舞蹈文化有利于编导对民间舞蹈情感内涵的开发

我国各民族原生态民间舞由于其自娱性、群众性、广场性的特点,它所抒发和表达的也是一种集体的社会情感,其内容也与民俗活动紧密相关。而作为表演形态的民间舞也需要表达一种集体的共识,才能打动观众的情感。这种共识一定是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在情感上可以有喜有悲,在情节上可以家长里短等等。总之,笔者认为当今的民间舞编导更应该把创作视角转向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寻求个性的情感抒发。当然,对生活情感表达的依据通过对民间文化的采集而得来的不是凭空的想象与创造。如:舞蹈《猎鬣趔》,将少数民族人民在原始生活中狩猎的过程表现出来,短短的4分钟舞蹈,没有任何民间舞蹈程式的羁绊,没有任何民族的标识框定,有的只是原始风情舞蹈的自由、奔放、雄健、质朴与艺术幻象的创造。用舞姿动律渗透出对生命的赞扬;藏族舞蹈《牛背摇篮》,从低重心的藏族舞蹈语汇创作出发,将藏族人民雄健粗犷的民族气质和牦牛的坚韧沉稳的动态融合在一起,运用拟人手法,将牦牛的动作人性化,并设计了一系列情景动作:小姑娘的在牛背上的远眺、戏耍、牦牛似大哥哥一样照顾呵护小妹妹……作品用生动凝练的语汇表达出藏区民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依存关系。这些反应的是在民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但却是永恒旋律的个性表达。

(四)民间舞蹈文化有利于编导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作为非主流文化的民间舞蹈正是因其文化内涵的包容性才能长存于历史的流变中。对于民间舞蹈作品的编创而言,除了让表演者来展示舞蹈动态形象、情感表达的外在表现之外,更重要的是负载着传统文化地本质。在舞台上的民间舞,虽然表演者不再是民间的艺人,跳的样式不再是老百姓在生活中粗粝的动作形态。然而在中国的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方面,编创者始终是要以中国文化精神与各民族审美心理为依托编创,从而开拓当代青年编导们在民间舞蹈文化方面精神的督导。

由此可见,民间舞蹈的素材、情感表达与文化传承方面,迫切的需要编导们广采博收民间文化。关于民间舞的编创存在稳定和变异两种方向是必然的,是在其发展不可或缺的东西,但是创作要有理可依,有一定的积淀再进行创作。

(五)积极开拓民间舞蹈文化积累的途径

1.实地采风:寻找原生形态的舞蹈原貌

实地采风,是直接从民间舞蹈文化养分提取艺术元素的基本途径。民间舞编导应该经常进行民间的实地采风,到原生形态的舞蹈中去寻找在课堂中没有的舞蹈动作、舞蹈样式,参与民间特有的宗教祭祀仪式活动体会当地的人情风貌,核实自己创作的动机是否能与民间文化达成共识。这样一来为创作建立了第一手资料库,也夯实自己的民间舞蹈文化基础,为编创的艺术性和文化性提炼了大量民间舞蹈文化素材。

2.经典研究:在舞台艺术中寻找民间再现

所谓经典研究,就是指对民间艺术走进剧场以来的经典剧目进行学习与分析。揣摩经典剧目的是如何将民族、地域文化底蕴与艺术表现相结合的。其作品的文化品格是否反映准确,也可通过与民俗学家们的探讨与交流获得一些准确的信息。经典剧目是对民间舞蹈风格把握较为准确的实例,正如上述分析的那些作品一样,都有值得借鉴与采纳的编创方法。

3.理论学习:把知识的积淀作为创作的动力之一

理论学习一是对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专门论著的学习与研究,另外是相关社会科学领域,如史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方面的广泛的阅读与思考。对于民间舞编导来说若深入对民族信仰与地域文化的学习,将会打开对民间舞蹈编创的新认识,把知识的积淀作为创作的动力之一,就会使民间舞的编创在探索中不断地前进。

三、结语

当中国舞蹈努力寻找自己的语言方式的时候,当中国舞蹈面临与世界接轨的艺术对话的时候,民间舞蹈文化的积累将给创作者拓展出一条更加宽阔的道路。所以,珍贵的民间舞蹈文化是我们土生土长的文化瑰宝,民间舞蹈编导们都要清醒地认识和珍视这份瑰宝与流淌在自己血液中的文化基因,通过不断地学习与研究,积累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并以此来尽快突破编创上的困境。只有这样,才会使中国民间舞的创作事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164.

[2] 资华筠.舞蹈编导“大腕儿”与“舞八股”[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6,(4):24-27.

[3]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35.

[4] 邓小娟.当代中国民间舞创作探析[J].舞蹈,2005,(9):22-23.

舞蹈创作舞蹈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舞蹈表演离不开音乐伴奏,少儿舞蹈作为体现少儿生活的舞蹈,其表演内容直观易懂,能够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很好地表现出来,儿童普遍可以理解,乐于欣赏。少儿舞蹈所需要的音乐伴奏也要与之匹配,符合少儿的天性。文章分析了少儿舞蹈的音乐创作编排。

【关键词】少儿舞蹈;音乐;创作编排

少儿舞蹈作为少数适合儿童表演和欣赏的艺术形式,一直都受到人们的喜爱。少儿舞蹈能够很好地体现儿童天真活泼的特性,有利于儿童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的共同发展,在少儿舞蹈音乐的创作编排中,也要结合儿童的心理特性,突出儿童的性格。

一、少儿舞蹈音乐特征

少儿舞蹈的表演者是儿童,儿童对于舞蹈动作、音乐节奏之类的专业知识并没有什么了解。因此,在创作编排少儿舞蹈的音乐时,要考虑到儿童的理解能力。少儿舞蹈音乐应当具备以下特征:第一,节奏清晰。音乐作为舞蹈的伴奏,必须和舞蹈时刻保持同一节奏,在舞蹈排练中,最好的方法就是跟着音乐的节奏来做出舞蹈动作,然而在少儿舞蹈的排练中,这是比较难的。因为儿童对于音乐节奏的把握相对而言是比较差的,在排练时,时常会出现抢拍或拖拍的情况。因此,为了更方便儿童把握音乐节奏,少儿舞蹈音乐的创作编排应当尽量让节奏变得清晰强烈,儿童对于较为安静婉转的音乐,很难良好地把握节奏。此外,节拍是音乐的基础,舞蹈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舞蹈编排时,要引导他们学会数音乐节拍,只要儿童能够将节拍点把握好,就能更容易地掌握音乐节奏。

第二,曲调简单。少儿舞蹈音乐为了方便儿童记忆和掌握,曲调和音乐结构都比较简单,而且一般存在童声伴唱。儿童在排练舞蹈时,伴随着曲调做出舞蹈动作,就会更加容易记忆。

第三,充满趣味性。少儿舞蹈音乐为了具有更佳的表现力,常常会伴奏很多具有儿童特征的特效音,例如,泡泡声、儿童的欢笑声、小动物的叫声等等。这些有趣的声效一方面能够增加少儿舞蹈的趣味性,另一方面能够起到提醒儿童的作用,因为有时音乐节奏不明显,儿童难以把握舞蹈动作,或者出现其他打乱节奏的因素,这時音乐中的特效音就可以帮助儿童找回节奏。此外,儿童作为少儿舞蹈的表演者,其心理状态是很重要的,充满趣味性的音乐能够很好地调动儿童的欢乐情绪,有利于儿童的发挥。

第四,情感鲜明。儿童舞蹈主要体现的是儿童的活泼天真,其音乐大多都非常欢快,很少有更多的深层含义。音乐在表达某种情感时,也会以儿童的角度思考,儿童的思维很直接,喜怒哀乐都会直白地表现出来,因此少儿舞蹈音乐的情感也非常鲜明。

第五,具有时代感。儿童舞蹈的内容编排顺应时代的需求,致力于表现新时代新一代的精神面貌。无论是什么主题和形式的舞蹈,大都包含了反应当前时代儿童的生活心理,舞蹈中出现的场景也是家庭、学校、游乐场等常见的地方。例如曹尔瑞老师所编排的儿童舞蹈《大书包》,虽然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童真,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当今时代儿童的生活状态:学习负担重,在家有父母要求上补习班;在校有教师要求学习,失去了很多玩耍的自由时间。

二、音乐在少儿舞蹈中的作用

舞蹈必须伴随着音乐,缺少音乐伴奏的舞蹈是不完整的,看起来少了一些情感和趣味。舞蹈是通过肢体动作来进行表演的,如果没有音乐伴奏,舞蹈动作很难将情感表现出来,也就无法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在少儿舞蹈中,音乐伴奏不仅要能引起观众共鸣,还起着吸引儿童兴趣的作用。儿童其实对舞蹈并没有更多的了解,大多数都只是觉得跟着音乐扭来扭去很有意思。所以,儿童对于少儿舞蹈的第一感觉并不是关于舞蹈动作,而是受到音乐的牵引,随之起舞。在创作编排少儿舞蹈音乐时,既可以根据舞蹈动作来设计相应的音乐,也可以先选定音乐,然后再设计舞蹈内容。在少儿舞蹈中,合理编排的音乐能够发挥很多作用。首先,音乐能够吸引儿童的兴趣,提高儿童的表演热情。儿童天性活泼好动,在听到旋律优美的音乐时,发自内心地做出动作。在少儿舞蹈的音乐创作编排中,要充分发挥这一点,让音乐能够带动儿童的表演情绪。

第二,音乐能够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儿童的想象力非常强大,其想象空间广阔无边,音乐能够很好地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儿童会随着所想到的事物做出动作,表现自己,少儿舞蹈的音乐创作编排要抓住这一点,根据舞蹈动作来设计最合适的音乐,或者根据音乐来设计舞蹈动作,让音乐能够充分调动儿童的想象力和思维活跃性。第三,音乐可以帮助儿童记忆舞蹈动作。儿童的接受能力较为低下,纵然非常简单的舞蹈动作都有可能需要较长时间去记忆,而音乐则相对更容易被儿童记忆理解。所以,伴随着音乐做出舞蹈动作,能够让儿童更快地理解相关的舞蹈动作,掌握舞蹈的节奏。第四,音乐能够在儿童的艺术修养培养上起到很大作用。少儿舞蹈也是一种艺术,而音乐的存在则能让这种艺术更富有内涵,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艺术修养。此外,音乐还能够为舞蹈创造一定的氛围,有利于舞蹈情感和内容的表现,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集中精神在表演上,提高少儿舞蹈的表现力。

三、结语

优秀的舞蹈作品必然有着优秀的音乐伴奏,音乐的存在,让舞蹈具有更加丰满的灵魂。在少儿舞蹈中,对于音乐的创作编排要考虑到少儿舞蹈音乐的特性,充分发挥其作用,帮助儿童更好地记忆舞蹈动作,把握舞蹈节奏,提高儿童的表演能力和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曾凡冰.儿童舞蹈创编过程中的主体与选材[J].今日教育:当代幼教,2014(7):34-35.

[2]曾凡冰.儿童舞蹈创编中结构的编排与运用[J].今日教育:当代幼教,2015(5):23-24.

[3]屠阳,陈蓉晖.谈儿童舞蹈音乐的选编[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5(2):19-20.

舞蹈创作舞蹈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少儿舞蹈不仅能够锻炼少儿的身体协调能力,促进他们身体的健康发展,而且也能够在舞蹈学习、表演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活跃少儿的思维和情感,对少儿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的提升也有积极帮助。教师在进行舞蹈编创时,要注意结合少儿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在少儿舞蹈中保留童真童趣,确保舞蹈内容和形式受到幼儿的喜爱,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舞蹈学习中,最终发挥舞蹈表演对幼儿身心发展带来的积极效果。

【关键词】少儿舞蹈童趣重要性创编儿童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正是由于儿童的这些特点,才使得少儿舞蹈独具魅力。但是在当代儿童舞蹈创编中,部分教师忽视了儿童的情感体验,仅从个人角度或是按照个人理解创编舞蹈,少儿舞蹈有严重的成人化和模式化倾向,儿童只能按照教师教授的动作,机械式的完成表演,毫无审美价值和艺术性可言。文章首先指出了现阶段少儿舞蹈创编存在的一些问题,随后结合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少儿舞蹈编程过程中保留童心童趣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少儿舞蹈编创时存在的问题

1.少儿舞蹈的技巧化

掌握舞蹈动作技巧可以使舞蹈表演整齐划一,带给观众良好的观赏体验。但是对于少儿舞蹈来说,如果创编教师刻意追求技巧化,忽视了儿童的身体特征和性格特点,就会导致舞蹈表演机械化和刻板化,少儿舞蹈的美学特点也就无从体现。之所以会在少儿舞蹈创编中出现过度技巧化的问题,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创编教师没有将儿童作为舞蹈表演的主体,对少儿的生活习惯、审美特点、身体发育情况不够了解,仍然存在以自我经验为主的问题,因此所创编出来的舞蹈不能适合儿童的表演特点,即便是经过长时间的排练,也难以带给观众良好的观赏体验。

2.少儿舞蹈的成人化

少儿的心理状态可谓是变化多端、五彩斑斓,并充满着梦幻色彩。相对于成人舞蹈的创作,儿童舞蹈创编虽有相通之处,但更多的是存在相异的地方。儿童舞蹈创编的独特性要求舞蹈创编者在舞蹈排练和创作过程中要注意加强舞蹈的新奇性、亲近性与温馨性等特点。少儿舞蹈的创编者往往是成人,所以在实际的舞蹈创编过程中,作为成人的我们往往忽略了诸多因素,对儿童天性理解的缺乏、用成人的理性思维来替代少儿的思维习惯,这正是儿童舞蹈创编成人化的重要原因。我们可以用“少儿的容貌,成人的心思”来形容这一创编缺陷所造成的结果。这在舞蹈的表演上无疑是失败的。

二、少儿舞蹈创编保留童趣的重要性

保留了童真童趣的少儿舞蹈,能够让观众更加直观的了解少儿的内心世界,儿童也能够带着兴趣投入到舞蹈训练和舞台表演中,给少儿舞蹈注入了活力与灵性,从而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观赏体验。

1.有利于激发少儿的参与热情

儿童普遍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并且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因此舞蹈也受到了多数儿童的喜爱。但是如果舞蹈内容过于复杂,或是动作过于呆板,往往很难让儿童保持长久的兴趣,这也是为什么在舞蹈教学中经常会有儿童“半途而废”的原因。因此,教师在创编少儿舞蹈时,要在舞蹈中保留童真、童趣,带给儿童一种良好的舞蹈表演氛围,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儿童的表演欲望和创造能力,而且也可以逐步提升儿童的艺术素养和舞蹈表演习惯,对今后舞蹈教学的高质量开展也起到了奠基作用。

2.有利于提高舞蹈的观赏价值

少儿舞蹈与成人舞蹈相比,虽然在表演技巧上略微逊色,但是胜在淳朴、自然,往往能够带给观众别样的观赏体验。在少儿舞蹈创编时保留一份童趣,可以使儿童在舞蹈表演过程中更加流畅和自然,这也是观众在观赏儿童舞蹈时希望看到的。从舞蹈创编角度来说,教师应当将童趣融入到舞蹈的各个方面,包括舞蹈形式、伴奏音乐、舞台道具等等,营造一种童真、童趣的舞台氛围,这样一来可以帮助幼儿消除舞台紧张感,全身心的投入到舞蹈表演中,二来也让观众被这种氛围所感染,提升了舞蹈的观赏价值。

三、少儿舞蹈中童趣的表现方式

1.舞蹈选材的童趣性

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都需要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并通过艺术手段用舞蹈形式再现出来。因此,教师在进行少儿舞蹈选材时,应更多的关注儿童的生活,这样才能创编出儿童感兴趣的舞蹈,从而使他们更投入的训练和表演。例如,儿童对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有强烈的喜好,教师在舞蹈选材时,可以根据这些小动物进行舞蹈编创。例如,以生活中的蚂蚁为题材,创编了题为《快乐的小蚂蚁》的少儿舞蹈,生活中的蚂蚁为了搬动比自己大数倍的食物,往往会成群结队、共同合作。在舞蹈中,儿童分别扮演一只小蚂蚁,在舞蹈中展现了互帮互助、相互友爱的这种良好品质。这种富有童趣性的舞蹈題材,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在舞蹈训练过程中保持高涨的情绪,舞蹈训练效率也得到了成倍的提升。

2.背景音乐的童趣性

在舞蹈表演中,背景音乐影响着表演者的肢体动作、表演进度,甚至通过渲染舞台氛围对整个舞蹈观赏价值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契合舞蹈主体的背景音乐也必须具有感染力,符合少儿舞蹈活泼、快乐、轻快的特点。对于比较感性的儿童来说,这种富有童趣的背景音乐往往能够激发他们的表演欲,从而在舞台上尽情的展示自己的天性,对于提高舞蹈表现效果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舞蹈创编教师在背景音乐选择上,也要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旋律欢快、节奏感强,能够让儿童跟着音乐节拍做出相应的动作;二是简短重复、朗朗上口,冗长的音乐会导致儿童找不准节奏,舞蹈表演中容易出现错误动作。因此在背景音乐的选择上也应当加强重视。

3.舞蹈语汇的童趣性

(1)舞蹈中的动作形态。儿童具有爱玩的天性,在舞蹈中加入一些嬉戏的内容,不仅可以营造活泼的舞台氛围,而且能够减轻儿童的紧张感。教师在创编舞蹈时,可以在儿童的动作形态中保留童趣,利用儿童天真烂漫的表现,从另一个角度提升舞蹈的观赏价值。例如,在少儿舞蹈《奥运会》中,儿童分别做出一个体育动作,有的儿童表演一个武术动作,有的儿童表演一个体操动作,在使得舞蹈表演形式丰富多样的同时,也能够展现出儿童活泼可爱的情趣。

(2)舞蹈中的服装道具。舞台之上的服装道具可以对儿童的表演效果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服装道具的选择和布置,也需要舞蹈创编教师根据舞蹈内容进行调整。另外,这些形式各异的服装道具,还能够满足儿童好奇、求异的心理,使他们更加专注于资金扮演的角色,将这一角色的精髓展现出来。当然,教师也可以提前征求儿童的意见,了解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服饰,喜欢哪种颜色等,然后在分化服装时让儿童得到自己喜欢的服装,对于激发他们的舞蹈表现活力也有一定的作用。

四、结语

教师在进行少儿舞蹈创编时,不仅要从个人专业角度出发,合理进行舞蹈设计,而且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特点、兴趣喜好,确保舞蹈形式和内容保留童趣,受到儿童的喜欢。这就要求舞蹈创编教师要保持一颗童心,学会与儿童做朋友,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使少儿舞蹈富有童趣,带给观众别样的观赏体验。与此同时,儿童也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参与到舞蹈训练和表演中,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激发儿童舞蹈表演欲望和培养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曾婕,刘海栋.少儿舞蹈的童真·童心·童趣——记第九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发展研讨会[J].舞蹈,2017,(09) :20.

[2]叶青.从“题材”视角探析少儿舞蹈的“童趣”——基于青少年宫少儿舞蹈创编的实践与研究[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5, (01) :64.

[3]孙宏,王丹,李亚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创编能力培养模式初探[J].科教文汇,2015,(22) :79.

舞蹈创作舞蹈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近日,我对日本初中音乐教科书音乐创作内容的编写进行了整理与研究,从中发现《中学生的音乐》(日本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市川都志春主编、日本教育艺术社出版)这套教材对音乐创作内容的编写十分具有特色,它可以为我国的音乐教材编写提供一些参考。

一、对该教科书音乐创作内容的介绍与分析

该教科书1991年12月31日通过日本文部大臣审查鉴定,1994年4月开始使用。共分为四册:《中学生的音乐1册》、《中学生的音乐2、3上册》、《中学生的音乐2、3下册》、一至三年级共用的器乐教学课本1册。

在这套教材中,音乐创作作为一个独立内容进行集中编写,在每册中所占页面不多,但编写目标十分明确,将音乐创作的几个重要要素作为教学重点,力图通过教材展示出音乐创作的方法和需要重视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学习最终实现对音乐创作的全面认识,并掌握音乐创作的基本规律。教材的音乐创作内容包括歌曲创作和器乐曲创作两个方面,通过举例、练习、应用和拓展几种形式,循序渐进地实现音乐创作知识和技能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最终实现对小型歌曲和器乐作品的创作,每册的具体编写内容分别为:

《中学生的音乐1册》

《中学生的音乐l册》包括三个创作内容:从节奏节拍与旋律的关系、歌词与旋律节奏的关系、调式三个方面进行了教学内容和练习的设计。

[创作1]使用了一个4小节的旋律及其变奏的例子,让学生了解节奏、节拍对旋律造成的变化,同时也了解不同节奏、节拍的表现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提出练习要求:

1 要求学生对教材例子中的4小节旋律进行其他节奏的变奏,并列举了一些典型的节奏型。

2 要求学生体会如果以这个旋律为基础,创作曲名为《快乐的星期天》的音乐作品,音乐情绪应该是什么样的?

3 要求学生续编例子中的4小节旋律,结尾要有终止感。

4 要求将作品改为3/4拍。

“应用和拓展练习”要求学生以《闪烁的小星》旋律为基础做变奏练习。

[创作2]以一个乐句为例,让学生从语言的角度了解歌词与旋律节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提出练习要求:

1 要求学生朗读教材中给出的歌词,划分出歌词的重音和节奏。

2 要求学生在划分出歌词重音和节奏的基础上,创编旋律并演唱。

3 要求学生创编旋律时注意歌词中“飞呀”的旋律感及歌曲后半部分旋律应体现的起伏感。

4 要求学生用五线谱记谱。

[创作3]列举了两条节奏,以此为基础对学生提出练习要求:

1 要求学生模仿教材中列举的节奏,并用乐器或身体击打节奏,比较音色的效果。

2 要求学生用教材(A)包含的“1、2、3”三个音用列举的节奏进行音的组合,用乐器演奏,每两小节交替一次。

3 要求学生用创作的前两小节做节奏,进行全曲的演奏。如没有前奏,要求学生看指挥。

“应用和拓展练习”要求学生模仿前面的练习,创编两条3/4拍的节奏,并用教材(B)和(C)中的音进行组合,创作分别具有小调音阶和大调音阶感觉的旋律。

《中学生的音乐1册》的几个创作练习都是以节奏为主线进行贯穿的,在节奏的基础上附加部分音高,让学生通过层层递进的创作,初步对节奏与音高的结合有所认识,并了解节奏、音高在表现音乐作品情绪时的作用。

《中学生的音乐2、3上册》

《中学生的音乐2、3上册》也包括三个创作内容:从和声、小型歌曲和器乐曲的写作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内容和练习的设计。

[创作1]列举了一条二声部附加和声伴奏的谱例,要求学生以教材中的和声声部为参考,在主旋律上方配置一个声部。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练习做出两点提示:

1 配置声部的音可以从和声声部中选择。

2 可以配置更多的声部或和声。

“应用和拓展练习”要求学生完成上述练习后,用打击乐进行伴奏,用键盘乐器演奏和声或低音声部。

[创作2]延续了一年级1册中歌词与旋律之间关系的练习,但这册的练习重点在于了解歌词与旋律音高之间的关系。教材中列举了两个乐句,让学生体会歌词语言韵律和音高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提出练习要求:

1 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教材中出示的歌词,从语言韵律角度感受歌词的节奏。

2 要求学生注意歌词的起伏。

3 要求学生根据歌词的结构反复思考旋律,归纳成4个乐句。

4 要求学生用五线谱记谱、演唱并录音,反复听录音并进行再修改。

[创作3]是一个节奏合奏的创作练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多声部合奏的创作能力。教材通过5个步骤展示了创作的方法,并对每一个步骤做出了详细的说明。这5个步骤为:

1 分组。比如:将学生分为3组,每组3~6人。

2 创作1~2小节节奏。比如4/4拍节奏,选择其中合起来效果好的进行合奏。

3 确定乐器。选择合适的乐器或用身边的物品击打节奏,比较音色的效果。

4 设计演奏方法。举例:对合奏中乐器使用的顺序、合奏的方式、结束的方式、演奏的速度、强弱的变化做设计,明确重音的位置。合奏可以采用轮奏的形式或独奏与合奏相结合的形式,教材中用图示对不同合奏方式进行了提示。

5 学生相互展示自己设计的合奏,要求学生倾听合奏效果。

“应用和拓展练习”在完成上例合奏练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要求学生制作不同节奏的节奏卡片,从中自由选择进行合奏。对创编作品的节拍提出要求,包括四拍子、三拍子、六拍子等常用节拍。在完成曲谱的创编后,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增加乐器,随合奏即兴击打节奏。同时,提示学生关注不同音色的效果,对不同的音色进行安排,如木质音色、金属音色等。

《中学生的音乐2、3上册》的创作练习延续了《中学生的音乐1册》中以节奏为中心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提高创作难度,让学生对多声部歌曲和器乐曲创作有所认识,并能分析歌词结构、创作简单的歌曲。

《中学生的音乐2、3下册》

《中学生的音乐2、3下册》包括两个创作内容:一首小型歌曲和一首小型器乐曲创作,是对初中阶段音乐创作的总结。

[创作1]通过5个步骤,将创作过程的讲解与创作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对歌曲创作有更深入地了解并参与完成歌曲创作。

编写者从作曲者的角度分5步陈述了歌曲的创作过程:

1 请学生读教材中作为范例的歌词,思考歌词的结构。范例的歌词分为两段,上段包括歌词的第一行和第二行,下段包括歌词的第三行和第四行。上段歌词是说明性的内容,下段歌词是整首歌词的重点。这首歌词从整体印象来看,上段情绪比较轻柔,下段情绪比较高涨。

2 注意第一行歌词的重音,创作第一句旋律。再根据音的走向,创作第二行歌词的旋律。

3 第二行歌词的旋律受歌词结构的影响,应采用反复第一句旋律的方式。但要注意教材中标出的部分歌词的重音有所变化,旋律高低应该与第一行旋律相反。教材中标出的部分歌词音节数和第一行歌词相比有变化,因此旋律也会不同。

在此,教材中出示第一行歌词和第二行歌词的示范旋律,并针对示范旋律对学生提出创作要求:

(1)要求学生在()中填入和弦记号。

(2)要求学生参考和弦,从教材展示的a、b、c三个旋律片段中选择一个相符的旋律添加到教材指定的地方。

(3)要求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旋律,用吉他伴奏。

4 按最初描述的感觉创作第三行的旋律,将作品推向高潮。要注意第一段的两句旋律采用了反复的手法,两句旋律之间对比不大,旋律比较轻快。所以,第三句旋律要考虑到歌词的宽广性,要创作和前面有对比的旋律。

5 为使第三句开始的情绪延续下去,整首作品的最高音应放在第四句中。同时,加入休止符,构成带有紧张感的高潮。教材中出示第三行歌词和第四行歌词的示范旋律,并针对示范旋律要求学生哼唱有休止符和没有休止符的旋律,体会休止符在旋律中造成的紧张感。

在以上练习的基础上,教材又对学生提出进一步的创作要求:创作以学校为题材的歌词和旋律。

[创作2]包括一个器乐欣赏内容和一个器乐创作练习。

器乐欣赏的内容是《图画展览会》的选曲《未出壳小鸡的舞蹈》,要求学生欣赏作品时注意音乐是如何通过速度、音高、音型、音色的变化表现主题的,目的在于增加学生对音乐表现要素的了解,为后面的乐器创作练习做铺垫。

器乐创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图画中的人物创作音乐。这个练习的标题为马戏团的小丑,以小丑为主人公,针对小丑表演时的不同情况创作相应的音乐。教材中共提供了六幅小丑的图片,并对音乐的创作进行了提示。

·第一幅图:愉快的小丑登场了。创作提示:表现很愉快的心情,可以用“X·X X·X”、“XX·XX”两种节奏。

·第二幅图:小丑用有趣的动作跳来跳去。创作提示:使用跳跃的音程,注意节奏的使用。

·第三幅图:小丑突然停下,很悲伤地蹲下。创作提示:采用下行旋律,用小调进行创作,注意节奏。

·第四幅图:小丑精神饱满地走路。创作提示:体现行进的步伐,要有威风凛凛的感觉,可采用“XXXX”的节奏。

·第五幅图:小丑在空中荡秋千。创作提示:注意使用弧形的旋律。

·第六幅图:小丑演出失败,不好意思地退场。创作提示:可以用休止符表现小丑从秋千上掉下来的情境。

在此基础上,教材又要求学生注意节奏和旋律进行的变化,并针对以下几方面对学生提出练习要求:

·奏法:要求学生用连奏和断奏的方式演奏同样的音型,比较效果。

·强弱:要求学生在演奏时增减演奏人数,改变音量,体会强弱变化的效果。

·记谱:要求学生根据需要,注意音符的记号和图形的记录方法。

·演奏:要求学生将为1—6幅图创作的音乐连起来演奏,形成一个组曲。另外,也可以根据1—6幅图的内容创编故事,配合音乐进行表演。

《中学生的音乐2、3下册》的创作内容综合性较强,是对学生音乐创作能力、音乐表现能力的整体考量,通过音乐创作实践与演奏实践使学生对音乐的内涵和表现力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对我国中学音乐教科书

编写的启示

《中学生的音乐》中音乐创作内容对我国中学音乐教科书音乐创作内容的编写具有诸多可借鉴之处。

1 对音乐创作内容的理解和定位

作为音乐教科书,对音乐创作内容的定位到底应该是什么呢?这是作为编写者首先需要明确的。

音乐创作通常可分为相互交织又可适当分离的三个环节,即感受、创意与塑形。感受是音乐创作的准备及孕育阶段,是对生活经验体会和积累的过程。创意是将创作冲动及感情转化为音响的过程,也是基本乐思形成的过程。塑形是使内容音乐化的过程,是将基本乐思逐步展开以产生具体形式,并符合形式美的过程。

初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部分对音乐的感受,并了解了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在此基础上,初中音乐教科书对音乐创作内容的编写应该集中在创意和塑形两个阶段,让学生掌握基本乐思和基本乐思展开的规律和方法,对音乐要素的表现特点有所认识,最终实现用音乐塑造形象的目的。

2 音乐创作内容的编写需要遵循的原则

初中音乐教科书是面向普通初中学生编写的,但同时也具有自身的学科特点。音乐创作需要在一定音乐能力基础上进行,并具有一定的规律与原则,这也就决定了初中音乐教科书中音乐创作内容的编写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情况对练习的设计进行精心编排,既注重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又注重教法的可操作性。《中学生的音乐》在音乐创作内容的编写方面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原则。

(1)专业性

音乐创作建立在一定的音乐能力之上,要求学生对音乐基本要素有一定的了解,这体现了音乐创作的专业性,是其他创作不可替代的。

音乐基本要素包括音的高低、强弱、力度、节奏、音色、调性等,这些要素具有不同的表现力,如:

·高音可以表现明亮、光辉的对象;低音可以表现黑暗、灰暗的对象。

·强音可以表现强烈的情感;弱音可以表现平和、安静的情感。

·长音使人产生物体大、重的感觉;短音使人产生物体小、轻的感觉。

音乐创作的前提就是要了解这些音乐要素的基本表现规律,它们如一座房子的一砖一瓦,了解了它们,才能建筑起一座大厦。

(2)系统性

系统性是教科书应具有的基本特点,知识的获得需要循序渐进地积累,音乐创作能力的培养更需要这样的过程,这是由音乐创作本体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双重特点决定的,而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是通过系统性的知识建构完成的。

音乐创作需要的音乐理论以乐理知识为主,乐理知识本身就具有体系性,这自然决定了教科书对乐理知识的编写具有系统性,一般体现为:学习音符、节奏、音高、强弱、音程、和弦、调性、调式、曲式等。

音乐教科书中创作练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练习的设计受乐理知识体系性的影响,也需具有系统性,这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围绕乐理知识线条编写具有针对性的练习,体现出对单项乐理知识实践的系统性,如节奏练习、音高练习、音程练习等;二是结合自己学过的乐理知识设计的综合练习,体现出音乐创作能力不同阶段的系统性,如节奏与音高的结合练习、音程与节奏的结合练习等。

(3)提示性

音乐教科书中音乐创作内容的编写必须具有提示性。

音乐创作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科书需要用提示性的内容展示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提示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文字和图片。

文字主要通过陈述方式进行提示,提示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方式、方法进行解释,提示学生理解这些规律、方式、方法的音乐表现作用以及如何在音乐创作中运用它们;另—方面是对要求学生创作的对象特点进行提示,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这些特点的特征以及用音乐要素表现它们的可能性,进而选择合适的音乐创作手法。

图片主要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或图示进行提示,提示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用体现音乐创作特点的线条或图形提示学生对这些特点产生感性认识;二是用具体的情节性图片创设音乐创作的情境,从审美的角度提示学生注意音乐创作对情感和情绪的表达作用;三是用图示展示音乐作品的结构或演唱演奏的方式,提示学生不同音乐结构和演唱演奏方式需要采用的相应的音乐创作手法。

(4)趣味性

音乐具有非语义性和创造性,这就决定了音乐创作的结果具有抽象性,仅用逻辑性语言对抽象性的创作提出要求未必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音乐教科书对音乐创作内容的编写要注重趣味性,趣味性可以通过文字或图片的方式来实现。

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教科书中对创作内容的描述或呈示应能激发学生音乐创作的热情和欲望,让学生对音乐创作的无数可能性产生向往,将学生的思想、情感带人到音乐创作的情境中,去发现音乐创作给予他们的无穷魅力。

最后要实现趣味性与创作性的结合,使学生的创作热情具有延续性,通过一个个趣味性的阶段目标的实现,让学生对音乐创作的认识一步步地深化。

(5)实践性

音乐是实践的艺术,音乐创作更是音乐实践的重要环节,音乐教科书对音乐创作内容的编写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理解理论。

音乐教科书是通过练习来实现音乐创作的实践性的,具体实践内容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音乐创作技巧的实践。通过实践学会运用不同的音乐创作技巧,并认识到这些技巧的音乐表现作用。另一方面是对音乐创作完成的作品进行表现。如创作完成的作品是歌曲,就要求学生通过演唱表现作品;如创作完成的作品是乐曲,则要求学生通过演奏表现作品。其目的是通过实践检验音乐创作的成果,增加有关音乐创作的感性积累,并为进一步修改作品提供参考。

(6)拓展性

音乐创作能力是音乐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音乐创作的完成需要多种音乐能力的支持。因此,对音乐创作内容的编写需要具有拓展性。以音乐创作技术性问题为基点,以丰富多彩的音乐作品为外延,以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手段,最终实现音乐创作能力的不断提高。

在音乐教科书中的拓展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结合音乐创作手法欣赏具体的音乐片段,并加深学生对音乐表现力的感性认识;二是针对已学习的音乐创作技巧设计拓展性练习,结合已学的创作技巧和练习,独立创作新的作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音乐创作技巧的运用能力;三是结合完成的创作作品进行拓展性的实践练习,可对作品的结构进行灵活调整和组合,采用独唱、独奏、合唱、合奏等形式自由组合并表现作品,多角度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并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有所认识。

尽管《中学生的音乐》教科书对音乐创作内容的编写可以为我国的音乐教科书编写提供很多可以参考的规律和方法,但它的编写方式也有一定的缺陷,如,它采用集中的方式进行音乐创作内容的编写,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内容集中、陈述比较充分。但从教科书整体的教学角度考虑,这种编写方式却存在练习量过少、实践间隔时间长的缺点。

因此,我以为对于初中阶段音乐教科书音乐创作内容的编写一要注意音乐创作内容应该分散在不同的单元中,但要遵循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和教科书编写规律。二应注意练习数量和实践频率,以我国初中音乐教科书为例,每学期至少应在两个单元中加入音乐创作知识和练习的内容为宜。

结语

中小学教科书编写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部分,对国外教科书的编写内容进行翻译、整理与分析是为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编写积累经验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分析的《中学生的音乐》作为日本初中阶段的音乐教科书,其编写方式和内容选择是以日本音乐教育背景为基础的,我们在分析、借鉴的同时要冷静对待,取其所长,以利于我国音乐教科书编写的进一步完善,为我国的音乐基础教育提供更合适的蓝本!

上一篇:美术媒体教学优势论文范文下一篇:钢琴曲之民族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