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天津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2023-12-24

到天津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2013年12月2日到5日,在学校领导的精心安排,在高一年级组主任以及各学科组长的带领下,我们高一年级组十三位老师一同奔赴天津中学进行为期三天的实地学习。 这次学习,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也坚定了自己课堂改革的决心。

一、天津中学概况

12月2日,伴着徐徐升起的朝阳,我们一行十四人踏上了开往天津的K162次列车。一路驰骋,长达八个小时的行程所带来的疲惫丝毫掩盖不了我们激动无比的心情。 12月3号,我们正式开始了为期三天的学习之旅。首先,天津中学的孟主任带领我们参观了这所中学。

天津中学建校于2000年,是一所只有十三年历史的年轻学校,天津中学是市教委直属重点中学,自建校之日起,学校就确定了自己的办学宗旨,最求一个新字:新理念,新思路,新实践,不断改革发展。

天津中学校长国赫孚是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国家级骨干校长、特级教师。学校坐落的华苑住宅区是建设部命名的全国示范住宅区,毗邻高科技园区和大学区。新校舍建于2000年,有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宿舍楼、报告厅、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体育馆、游泳馆、8道400米塑胶跑道环绕的绿茵田径运动场,教育教学设施属国内一流水平。

在天津中学的校园里,有一面十米长的校训墙,上面写着九个金字:“为成功的人生做准备”。这是天津中学的校训。校训墙两边分别挂着校长、教师和学生关于校训的解读释文:“学生,为成功的人生做准备;教师,为此实现成功的人生……”对面是一块校训碑,石壁上用英文刻着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罗尔有名的四句话:“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与校训呼应。解释了“成功人生”所需的“准备”。

二、学习内容

了解完这所学校的历史以及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施,我们就开始了这次的正式任务——听课。这次学习听课,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六环节自主学习模式。

“六环节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也是“六环节”教学方法。“六环节”教学方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学习方法主体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其法在程序中就是“引入—自学—交流—展示—反馈—总结”课堂教学六环节:

引入: 教师行为—出示学习目标,构建学习情境。学生行为—明确学习目标,进入学习情境。

自学: 教师行为—利用学案导学,教师巡视、导学,掌握学情。学生行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尝试练习。 交流: 教师行为—组织参与小组讨论交流。学生行为—独立思考,认真倾听,积极发言。

展示: 教师行为—组织组之间交流探究,实时回应点评。学生行为—展示小组成果,组之间讨论、探究。

反馈 :教师行为—出示检测题,进入个别和群体矫正。学生行为—完成检测题,反思改错。

总结: 教师行为—指导总结、概括、系统化、进行重点强调。学生行为—形成概括化、系统化知识,掌握基本知识技能。

三、六环节教学模式反思

“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重视教学效果,摈弃“满堂灌”,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减轻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尽量在课堂上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把业余时间还原给学生。随着六环节教学法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中,逐渐成形了一些教学特色,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目标明确了

课前制定明确、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是中学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 “目标展示”一般都直接呈现给学生,可以节约上课时间,这样就要求我们展示的目标尽量简单易懂,能直接反映课本的关键内容。这样,在上课时,教师已经将所授课的教学目标,明白无误地告诉学生,使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有目的地听课学习。

2、缩短了教师课堂传授新知识时间

在学生自主支配的10分钟内,学生可以消化新知识,理顺新知识的脉络,提升和运用新知识。为了节约课堂时间,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做到:(1)精心备课①要分析好教材,理顺课本知识脉络。②抓好重点、难点问题的分析。③要写好教案,学会取舍,分清主次,决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④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⑤加强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对疑难问题,解决在备课中,并通过讨论,统一授课思路。(2)认真授课。①在授课中,思路要清晰,思维要严密。不能漫天无地,放马由缰。②对基础知识,可简单讲解,一笔带过,也可交学生解决。③对重点难点问题,教师要详细讲解,甚至要反复强调。④在授课过程中,语言精练。

3、拉长了课堂巩固知识的时间

在课堂巩固只是的环节,教师尽量走一圈教室,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检查完后,点评和奖励很重要,对完成质量高的学生,要及时进行表扬。偶尔也可以制定惩戒方法,对没有完成或质量较差的学生,要适当进行批评。学生在这两个环节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就是中间层次的学生及后进生当堂完成练习的时间不够,往往跟不上节奏,影响了下一环节的继续。

4、在学生的学习中出现以下学习的情况: (1)多数情况下,也比较擅长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但问题提出后没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甚至不留思维空间,往往习惯于自问自答,急于说出结果.显然,学生对题目只是片面的理解,不能引发学生的深思,就不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因此造成很多学生对于做过的题一点印象也没有.

(2)对问题的坡度设置的不够,坡度过大,导致思维卡壳,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深入进行而流于形式.

四、通过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做的改进 1.对过多的题,进行适当的筛选.

2.还给学生一片思维空间,让学生受到适当的"挫折"教育,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3.学生有不同想法单独与教师交谈,好的想法给予鼓励并加以推广;不对的想法,给予单独的指正.这样,学生即可以大胆放心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又可以把一些教学中漏洞补上. 4.精心设置问题的坡度,使学生步步深入,并探究出规律.课堂上注意课堂节奏,尽量让中下游的学生跟上老师的步伐,多给学生自己练习的时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做到不仅是老师完成任务,还要学生完成任务.

五、学习总结

“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是一个过程,它实施于课堂中最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上只是我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相信经过我的不懈努力,一定会不断取得进步。

2013年12月9日

范瑞霞

到天津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一、培训过程

根据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安排,此次学习前三天听课,最后一天为考察。

第一天开设了如下讲座:蒋和鸣教授(原上海教科院现代教育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导)的《面向未来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探索性研究》和沈书生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的《学习力与学习力构建》。蒋和鸣教授在课上分析了基础教育的历史变革、信息技术带来的变革,以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前瞻。提出现代教育信息化从班班通道移动课堂的过度,并以具体的教学实例来让我们了解到移动课堂的优势。在沈书生教授的课上,沈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国外的两个教育项目:澳大利亚的PEEL项目以及英国ELLI项目,引出学习力这个概念。指出学习力是一种可以意识到的状态,可以通过人的特定价值观、态度或倾向来感知,是连接学习意愿和学习结果之间最为重要的因素。并通过实例来启发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第二天主要开设了如下讲座:阮为老师(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校长)的《学校信息化发展之路》以及王荣良教授(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副教授,主任)的《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阮老师在课上给大家介绍并演示了他们学校正在使用的一款名为绿橄榄智慧校园的软件,该软件实际上是一款学校信息化平台的软件,学校一切事务都在上面进行,家长也可在上面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情况,这套软件总的来说比较实用,功能比较全面,分支很细。

第三天主要开设了如下讲座:祝智庭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导)的《教育信息化的文化观》以及黎加厚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的《时代变化与创感教育2010》。祝教授的讲授不同于之前的老师,他则是以另外一种观念来解读教育信息化-------文化观,祝教授提出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的意义已经不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保证学生在21世纪的生存之道,学习就是他的生存之道,我们要保证学生在新世纪能够自主生存下去,那么这就是我们技术的意义。在教育技术领域,技术是偏方,人本才是正道,所以要将技术回归到学生身上来,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应该善用工具、善用资源、善用教法,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可能还没毕业就已经过时,我们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在未来的人生里学会自主学习,通过我们的技术,保证他们未来有不断学习的可能,这就是教育信息化的文化观。所有讲座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最后一节,黎加厚,素有“当代中国教育博客研究第一人”之美誉,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基础教育项目专家组专家,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国项目专家组专家。在课上,黎教授指出,从信息时代到创感时代,学生的“创造”和“情感”是未来世界的“制胜法宝”。报告中,他用前卫的理念、渊博的知识、诙谐的语言、精美的视频、生动的故事,倾情的互动,令大家群情激昂、热血沸腾,发言争先恐后,游戏踊跃参与。老师们纷纷表示,这是听过的最轻松愉快又最具前瞻性的一次讲座,最透彻的一次洗脑风暴,从黎教授身上,感受到他年轻的心,满腔的激情,他对人生、对学术、对教育的坚定信念。

培训期间,本人认真学习,仔细做好笔记,在学习过程中,有不懂的及时向老师、同学请教。对于自己掌握比较扎实的知识,也热心与同学讲解,交流。按时出勤,学习期间从不迟到,早退,请假,保持全勤。

到天津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2014年9月14号至18号我有幸被派往培训学习,来到了天津市召开的第二届“北派名师”全国小学课堂教学艺术观摩研讨会现场,听取了几位国内知名英语教师的的主张及学术报告,观摩了5位一线英语教师的优质课。这次外出听课,我感受颇多,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深感自已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存在着的许多不足之处,许多问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下面我就谈一下这次天津听课的一些点滴体会:这次观摩活动分三天进行:

10月16日上午是马荣花老师的观摩课《Mocky’s birthday》,下午是她的个人教学主张及学术报告《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马荣花老师是这次观摩会留给我印象最深,受益最多的一位老师,她是北京市英语特级教师,200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外语教师,1997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1998年被评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小学英语国家级骨干教师,曾被聘为北京市小学英语兼职教研员,以及市教材编审部小学英语实验组成员和市教科院、世纪英才教育软件公司多媒体教育软件研究员。马老师在英语教学中努力钻研,更新教育观念,勇于教改。能够根据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敢说、会说、爱说,学会用英语做事情。

10月16日下午是穆喆老师的观摩课《There is a park near my home》,接下来就是杜虹老师的个教学主张及学术报告《多彩的英语课堂》。穆喆老师是天津市河西区中心小学英语教师。2005年9月参加天津市多媒体电化教学与现代整合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2005年12月所作课《Fun Times》获2005-2006学年度河西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一等奖。2006年12月参加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获区级一等奖。赴加拿大培训完成英属哥伦比亚。他的课诙谐幽默,大胆创新,整堂课听下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里面总有让人意想不到的环节,受益匪浅;杜虹老师是天津市河西区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天津市河西区教育中心教研室小学英语教研员,河西区教育学会小英学会秘书长。在听她的讲座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得到她是一位认真学习,努力钻研的好教师,但整个讲座给我感觉理论性太强,比较空洞生硬,缺乏实际意义。

10月17日上午是王超老师的观摩课《On the farm》及其个人教学主张及学术报告《设计一节有趣的英语课》,接下来是廉双红老师的观摩课《Maybe I’ll be a writer》及其个教学主张及学术报告《适切的导入创设灵动的课堂》。这两位老师都是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先进,课堂师生互动生动洗泼,课堂教学气氛和谐。在各自的教学过程中,两位老师大显身手,各自展示着自已扎实的基本功,让我大开眼界,大饱耳福:漂亮流利的英语口语、大方得体的言谈举止,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振奋人心。

10月17日下午,是王善刚老师的观摩课《Meet my family》和个人教学主张及学术报告《评价的实践与思考》,这位老师是北京师范青岛附属学校任教,山东省远程研修省级指导专家,北师大第三届励耘杯小学英语比赛一等奖获得者。王老师的这堂课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环节设计合理,流畅,有趣,情境设计也恰如其分。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对话有一定的梯度,学生们始终乐于参与、积极参与。

到天津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1 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中所面临的困惑和误区

1.1 过于淡化, 应付了事甚至消极抵制

当前, “应试教育”和“灌输式教育”仍然顽固地占据着教育的主渠道, 不少学校领导和教师认为, 研究性学习与当前的教育实际相差较大, 在主观上产生了等待观望的思想, 在行动上则陷入了应付了事的误区, 对开展研究性学习并不积极, 甚至消极抵制。为了不影响学科教学进度, 不影响高考成绩, 最多只能“小打小闹”, 由教导处挂名负责, 对教师和学生采取不提倡也不反对, 谁愿意开展研究性学习就自己去开展的态度, 无资金、无管理、不计工作量, 不算成绩率, 最终使研究性学习课程陷入无序教学的状态。

1.2 过于简化, 教育教学不到位

研究性学习课程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自主选题, 自主探究, 因此有些教师认为, 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应退居边缘, 成为“局外人”, 搞成搞不成全靠学生自己。学生的探究过程缺乏应有的科学指导和规范, 导致学生的研究中断, 热情减退。还有一些教师片面地将研究性学习课程与选修课, 学科活动小组或“文综”、“理综”课等同起来, 从而使研究性学习课程简化为单科知识问题的探讨, 新的知识点的记忆, 实际上变成了学科课程的延伸。

1.3 过于科学化, 缺乏人文关照

出于对“研究”的曲解, 有的教师一味地强调科学研究。一方面造成课程内容的窄化, 自然、社会、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三个向度不能受到平等对待和重视。尤其是“自我”领域, 诸如“理想自我”, “合作与竞争”, “珍惜生命”等更具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主题被尘封或丢弃;另一方面, 在“科技至上”思想的推波助澜下, “研究”囿于“科学研究”的藩篱, 过度推崇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的获得和科学态度的培养, 而背离了研究的本来价值, 忽视了人的内涵的发展。

1.4 过于功利化, 舍本逐末

许多学校和教师似乎都有一个“课题情结”, 即把研究性学习课程等同于做课题、写论文, 或者等同于小发明、小制作, 热衷于出版学生的论文集或举办成果展示会、参加各类级别的创新竞赛, 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和操作实践能力, 更有甚者, 有些学生为了出“成果”, 只能勉为其难, 靠从因特网上下载一些资料拼凑成一篇“论文”, 一些教师为了“获奖”, 甚至会越俎代庖, 为学生捉刀代笔。可以想象, 这样的研究性学习课程, 不但没有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反而诱导了学生弄虚作假、追求形式主义的恶习。

1.5 过于扩大化, 矫枉过正

一些教师把研究性学习课程当作万金油、救世主, 把它的功能随意地扩大了。殊不知, 传统教学中不管是创造教育、发现学习、掌握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教学, 还是启发式教学等等, 都包含着某种“研究”和“探索”的因素。它们也是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现形式。另外, “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引入也并不能排斥原有的那种教师用最简洁的方式使学生尽快地获得知识的“接受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在知识学习任务比较繁重的学科课程中, 研究性学习是无法完全取代接受性学习的。

2 教师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局限及其所面临的挑战

从教师个体来看, 由于高考的导向作用, 教师平时只注重研究所教学科的教法及其命题, 长期埋头于课本、习题之中, 很少涉及其他领域的知识, 致使信息闭塞、知识面狭窄, 既不了解本学科的前沿, 也不掌握现代科技信息, 加之原有知识的陈旧和遗忘, 结果相当数量的教师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并且, 中小学教师基本上以传授知识为主, 很少开展科研, 缺乏必要的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 也不会收集和处理信息, 因此, 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受到了空前的挑战。

2.1 树立课程意识, 参与课程开发

长期以来在我国课程计划是指令性的, 课程研制是少数专家的事情, 教材也是由国家统一编订。广大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只能是既定课程的阐释者与执行者, 关心的只是如何根据教科书的安排上好课, 头脑中只有教材, 而没有课程的概念。

然而, 研究性学习本身所具有的生成性的特点, 即课程的具体目标和教学内容是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通过师生双方的互动而生成的, 这使研究性学习课程又具有校本课程的特色。课程开发的主体只能是教师和学生, 他们既是课程的传递者、吸收者, 同时又是课程的开发者与创造者, 是参与课程建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师要明确课程意识, 树立课程开发的责任感:首先, 教师要努力开发自身的知识素养。学习有关课程知识, 熟悉课程开发的基本过程, 了解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动向, 掌握一定的课程和教学理论;学习有关研究方法的知识, 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努力实现向研究性教师的转变;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不断更新旧知识、拓展知识面, 完善知识结构, 以保持教学生命力。其次, 教师要学会开发学生的潜能。课程要一切围绕学生来开展, 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现状、情感发展和行为动机, 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施展指导策略, 激发出学生的问题意识, 发掘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再次, 教师要善于开发利用校内外的资源, 协调好与学生、同事、家长、社区、科研单位等的关系, 为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条件。

2.2 重塑教师权威, 实现角色转型

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出现, 使教师权威面临全方位的挑战:首先, 学习内容和途径的开放性对教师知识权威的挑战。其次,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教师法定权威的挑战。再次, 学生学习的生成性对教师传统权威的挑战。教师的传统地位受到动摇, 面临着重构一种新型的教师权威, 即感召权威, 以实现教师角色的成功转型。

树立起教师的感召权威, 就要以人格魅力来感召学生。教师首先必须以一种平等谦和的态度主动参与到研究性学习课程之中, 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感受, 一起体验学习的乐趣和艰辛, 使学生认可教师为他们中的一员, 在平等的交流和对话中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其次, 教师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花费比平时教学更大的精力, 不厌其烦地指导学生, 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为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情境, 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 与教师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再次, 教师自身追求新知、不断学习的意识, 学习的热望和信心, 对一切事物的求真态度, 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一种旺盛的精神生命力, 从而得到学生心灵上的认同。

3 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要求极高:需要教师深刻领会教育工作的实质真正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充分理解知识所负载的价值和意义, 学会开发和编制校本课程——向专家看齐;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和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 做个终身学习者, 兴趣广泛, 博古通今——向全才发展;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和教学反思, 树立起对学生的感召权威, 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 永葆旺盛生命力——向完人塑造。无论是“专家”、“全才”还是“完人”, 这些要求不仅对教师而言太过理想化, 就是对其他行业的工作者、甚至对人性本身而言, 都属最高理想之境界了。

鉴于此, 我们提出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它是指教师能够与不断发展的教育事业的要求相适应, 通过各种方式调整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从而不断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对此, 我们应该这样理解:首先, 要具有继承性。发展不能是“空中架楼阁”, 它应该是建立在对历史的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之上, 即新课程的设置及实施要求, 不能以全盘否定以往的一切教育教学的理念和经验为代价, 否则, 将会使教师感到无所适从, 缺乏应有的自信和自尊被无情地沦为时代的淘汰者, 在身心两方面承受着不堪的重负;其次, 要具有循序渐进性。发展是一个前进的过程, 不是也不可能只是一步到位的结果。新课程对教师的理想化的要求, 不仅是教师为之终生奋斗的职业目标, 同时也是全社会、全人类为之奋斗的教育目标。单靠教师自身转变观念、主动参与和自我提高是远远不够的, 更何况这种理想化的进程是需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共同努力。只有在整个国家和全社会形成一种尊师重教的风气和理念, 使之“于细微之处见真情”, 并辅之资金投入、人力物力的支持、相关法制规范的建立等同步改革, 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搭建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这样才有可能使理想变为现实。

4 让教师从走近到走进“研究性学习”

目前国内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情况, 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没有正式把研究性学习课程纳入学校必修课计划, 只是作为倡导、以口头鼓励为主的学校;一类是迫于教委压力, 制度上设置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必修课时间和师资配备但仅仅如此而已, 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内容目的是应付检查的学校;还有一类是真正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校, 不仅领导重视, 师生踊跃, 并且请来专家指导, 使课程的实施更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这类学校一般都属于国家级教改试点学校。

三类学校中前两类占绝大多数, 但并不等于说处于这些学校的教师就只能被动地等待——等待学校领导觉悟, 等待课程资源完备, 等待学生能力提高——这显然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 世事变迁, 时不我待。实践证明, 只有走在教改前列的教师才能更具竞争力, 才能永葆自信和风采。所以, 作为教师个人, 应该本着对学生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负责的信念, 没条件自己创造条件也要干, 有条件就要更加努力地去干, 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首先, 在课堂教学中要多采用启发式教学, 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同时经常教育学生不唯书、不唯上, 培养敢于质疑的精神。如果教师只是机械而单调地重复书本上的内容, 那么, 学生上课的唯一目的就是应付考试。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多关注现实问题, 启发他们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其次在与学生接触中, 多关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及时而敏锐地捕捉到研究课题。只有这样的课题才贴近学生生活, 在师生共同的探讨中才能真正达到为学生排忧解难的目的, 同时也学到或摸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这种方法在生活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设置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校中, 应该把课程实施的关键聚焦在教师身上, 在制定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方案时, 确立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同步转变的课程目标。在培养学生的同时, 也培养教师, 通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为教师搭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为教师教育观念及教学行为的转变提供了一条“体悟”的新途径。首先让教师提出研究主题建议, 使得最先进入选题准备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 教师进入的时间提前, 使教师可以有比较充分的时间进行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同时也避免了学生在选题时的盲目性。其次, 搭建舞台, 让教师走在舞台中央, 在课程开展的实践中, 在展示自己才华的过程中感悟和体验, 进而信服并真正愿意去实施研究性学习。为此, 学校应该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搭建舞台、创建条件上。第三, 组织教师参加科研项目, 让教师实实在在地参加一个课题科研的完整过程, 那么他就会对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对科学研究每个阶段的工作、问题和要求有比较深切的真正属于自己的感受, 这对教师本人的提高和指导学生都极为有利。

实践出真知, 研究性学习课程能否有效成功地开设, 教师是关键。而光靠行政命令不能解决教师投入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问题。应该从转变观念、加强管理、课程模式、培训教育等多方面一起努力, 这样才能使教师不是“走近”而是真正“走进”研究性学习, 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一门高中课程, 广大中学教师开始走近这门课程, 但是面临众多的困惑与挑战, 我们更应该从教学观念、个人素质和能力的转变等方面变走近为走进, 走出一条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可持续发展,教师素质,教学观念

参考文献

[1] 霍益萍.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M].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9.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组.教师的适应与发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2.

[3] 王义高.当代世界教育思潮与各国教改趋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5.

[4] 嵇永宁.怎样才能使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J].教育发展研究, 2001, 5.

[5] 张云珠.研究性学习与教师权威的重构[J].广西社会科学, 2002, 2.

[6] 王寿斌.研究性学习要避免陷入误区[J].河北教育, 2001 (13) .

到天津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司法局将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基层 司法局通过认真学习、交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与联村联合为民富民行动、督查验收“普法百日行”活动、排查基层矛盾纠纷相结合,通过服务基层群众来充分发挥政法干警的职能作用,将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基层。

该局结合“双联”行动,领导干部轻车简从,深入田间地头、院落炕头,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问政于民、问需于民,出资出力。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到田间地头、种养棚圈,手把手,面对面向群众讲解种植技术、机械操作要领。鼓励群众大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认真讲解担保审批程序以及如何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通过与群众心连心,出点子、谋思路、寻方法、找突破等来切实帮助群众走向致富之路,实现致富梦想。 该局结合“普法百日行”活动,通过强化宣传教育、加强学习培训、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等方式在全县掀起了群众学法、用法的新热潮,为全县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开展过程中,该局采取了五个 “主动出击”,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良好局面:主动弄清楚群体性事件的苗头和事端,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的要求,大力加强信息工作,建立县、乡、村三级矛盾纠纷调处防范网络和预警机制;主动出面做工作,群体性事件发生后,主要领导亲自出面,亲临一线,靠前指挥,耐心做群众工作;主动解决矛盾纠纷,健全工作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主动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把各种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主动维护群众利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千方百计为民排忧解难。

到天津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6篇

1积极组织课外实验活动

将物理实验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不但能够打破物理实验课堂演示的局限性, 赋予物理实验更为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形象而有趣,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组织实验、分析实验的机会,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如在学习完平均速度之后, 当学生们对其概念进行领会之后“平均速度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体现和应用的”、“ 平均速度数值计算与某段位移或者是某段时间是否有关”等问题成为了教学重点。因此,可以将实验与体育活动进行结合,为学生们组织一次“如何在百米赛跑中测量平均速度”的课外实验活动。第一步要先明确活动的主要内容和任务,让学生们自行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准备相关器材。经过讨论学生们提出了较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可将跑道分为平均每段10米(或者是20米)的10段 (或者是5段 ),测量学生在每一段赛跑中用的时间 , 然后再求每段位移平均速度,最后进行比较分析。所需器材为小彩旗、皮卷尺、秒表等。第二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测试。将跑道所分段数用小彩旗进行标记,根据学生人数分为5人一组的若干小组,每两个小组再组成搭配小组,分别作为被测组和测量组被测组同学参加百米赛,测量组同学进行记时、裁判和记录、汇总,两组各自完成后进行轮换。最后组织学生们对测量数据进行讨论与分析:每位同学都能够根据物理知识来计算出某个时间或者某个位移平均速度,那么同学们自己在某段时间或者某段位移平均速度相等吗? 不同的同学在相同时段或者相同位段平均速度相等吗? 同学们跑的速度与平均速度有关吗? 运动速度快慢怎样才能进行准确描述? 轻松活泼的体育锻炼中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物理知识,使学生们感到格外有趣,很多学生由衷感叹:物理实验原来也可以这样做!

2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从学习到应用的过程, 就是将物理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的过程,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就是要通过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加强他们的认知。要帮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引导他们如何学会拿起手中的“知识武器”去面对社会和改造社会。如学习完电能输送后,组织学生到临近学校的乡村进行线路调查,在调查中学生们发现,一些村庄的灯光晦暗电压降很大,部分村庄还存在电价高,用不起电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学生们撰写了“关于改进农村输电线路布局的建议”的调查报告, 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对农村线路布局提出了可行性意见,在一两个村试用推行之后,还收到了良好效果。而在了解了电磁波的相关知识后,组织学生们深入生活去发现电磁辐射如使用的微波设备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和自然现象,包括地震、雷电等产生的电磁辐射之间的区别, 调查研究这些电磁波对人类生活造成的污染以及危害, 并以调查报告或者是学术小论文的形式加以呈现。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良好契机,在提高他们物理应用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社会责任感和主人公意识, 体现了物理教学的现实意义。

3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小制作

运用物理知识进行一些小发明和小制作, 应该是对学生动手、动脑以及物理应用能力的一种综合考量,如同很多著名的科学家一样,一些伟大发明往往从小制作开始。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将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效连接与扩展, 鼓励和指导学生们利用课外时间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小制作, 如运用静电感应知识制作简易的“静电吸尘器”;运用电路知识制作“节日用小闪灯”;运用声波原理,制作“开水壶报警器”等等,这些简单又生动的小制作,让学生们切实体会到了物理的实用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物理情趣, 对他们致身物理事业和科学实践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综上, 高中生物理知识课外应用活动, 同课堂教学同样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的教育功效是课堂教学所不能及的,因此物理教育者应加快课外知识应用指导进程,加强物理教学课内外的同步训练,寓科学性、应用性、趣味性于一体,为学生组织多种多样的课外应用活动,内外兼修,相得益彰,让物理教学真正焕发出新时期的活力。

摘要:对高中生进行物理课外应用指导,既是对物理知识必要的、有益的补充与延伸,也是促进“学以致用”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指导高中生进行物理课外应用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上一篇:大数据时代英语翻译范文下一篇: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