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增长问题论文范文

2023-12-31

农民收入增长问题论文范文第1篇

据百户同样调查资料显示,秭归农民收入呈高速增长格局。2012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4698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41元,增长15.82%。增速分别高出省、市平均水平1.9

7、1.77个百分点,在全省81个县市区中位于第十位,在全市9个县市区中排名第二位。

农民收入增长问题论文范文第2篇

一、文献回顾

金融领域本身对于居民的经济收入影响是明显的, 许多学者也提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根据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把经济增长视为是一个主要方面, 金融行业当中所呈现出的资金配置会显得更加全面、科学以及合理, 进而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居民收入持续性增长的保障作用。由于我国向来注重城镇经济与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因此金融市场对城镇经济的影响力更加突出, 贡献也更加显著。在这一背景下, 经济发展战略延伸至农村, 就要求农村金融强制性地服务于农村地区, 这同时也是我国对于农村经济资源输送方向、应用途径的一种宏观性调控。然而, 农村金融的有效发展推动当地居民收入增长的机制能否实现, 仍需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关于金融发展与居民收入的差异关联性, 有学者认为金融发展可以借助劳动力市场促使收入与分配的改变, 同时也有可能导致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之间倒U型的关系。但更多的国内外学者则是注重金融发展与整体经济发展、国际化之间的收入差异、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关系等领域, 但是最终获得的结论各不相同, 差异较为明显。还有研究认为金融发展和农民收入不平等并不存在倒U型关系, 而是呈现负相关的结论, 认为金融发展有利于缓解收入的不平等问题。而国内学者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并不相同, 认为金融发展会明显拉动城乡收入的差异。至于金融发展与农民的经济收入之间的关系, 有研究针对省级经济的面板数据应用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认为以倒U型为主, 也就是说, 金融发展不能直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关于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经济收入, 温涛等 (2005) 分析了中国金融发展、农村金融发展、农民经济收入的关系, 结果表明, 中国金融发展以及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增收的积极影响并不显著, 反而会导致部分农村资金出现流转、流失的问题, 对于农民经济收入增长呈现负影响。余新平等 (2010) 通过对多个农村金融的发展指标进行了研究, 发现农村存款、农业保险赔付与农民经济收入呈正相关;而农村贷款、农业保险、农民增收关系为负相关, 同时, 乡镇企业贷款不仅仅非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途径, 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综上所述, 当前国内研究大多注重整体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城乡收入之间的关系, 涉及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民经济收入之间的微观研究缺乏或不够深入。针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一般都是基于全国层面上, 对于各省市或地区的针对性分析并不多。

二、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分析

(一) 广东省农村金融现状及问题

在广东农村, 农村金融需求绝大部分由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提供。金融中介机构种类和数量少, 提供的金融产品有限。即使在实施新农村金融机构 (村镇银行) 试点后, 截至2013年底, 广东省内也仅有31家村镇银行。占全国比重仅为2.9%。在业务方面, 面向农村市场的金融服务以存贷业务为主, 其余中间业务极少, 在贷款业务中, 抵押贷款是主要的信贷形式, 次主要贷款业务为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根据广东省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6年, 珠江三角洲地区各中资金融机构存贷余额为24.32万亿元, 粤东、粤西和山区分别为1万亿元、0.96万亿元以及1.18万亿元, 其中广州存贷款总额为7.48万亿元, 相比省内总额最低的地区0.1万亿元高出将近75倍。珠三角地区存贷款余额在全省占比约为89%, 广东省金融地区间差异巨大。另外, 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占农村金融机构存款额比重大, 贷款占比逐年增加。

虽然广东省经济和金融数据各项总量指标在快速增长, 省内也持续启动了多项金融创新服务。金融规模化发展不但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科技进步, 还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但是, 省内农村金融依旧存在各种供需失衡的情况, 主要表现为:第一, 农村地区的高风险经营抑制了农村金融的实际需求。熊铭奇和赵汴等 (2009) 调查发现, 42%的农村经营者有贷款需求, 但未能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六成以上的农户因为贷款利率、贷款条件等各种因素未能获得贷款, 从而压抑了农村地区的有效需求。而且行业特征决定了农产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薄弱, 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信贷收回缺乏信心, 从而抑制了农村金融的发展。第二, 因广东省各地区农村发展水平不一致, 导致需求也不一致。发达地区的金融需求基本上是建设性贷款和商业贷款, 因为该地区农业实现了规模生产, 有抵押物可以作为还款保障;较发达地区因生产周期长, 其金融需求具有季节性特征;而贫困地区的金融需求主要体现在生活上, 没有抵押物且需求少, 具有临时性和分散性的特点。第三, 受生产规模限制和农产业季节以及价格变化的影响所致, 省内农村资金存款多、贷款少, 外流现象明显, 大量资金从农村流向城市, 也导致了农村地区信贷资金紧张。

由此可见, 当前广东农村金融结构单一, 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结构的优化受到限制。

(二) 广东省农民收入现状

广东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4690.5元逐年提高, 在十年间增长了3倍, 于2016年达到14512元;与全国农民收入相比, 广东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趋势基本与其一致, 2007年前为稳步增长阶段, 2007年后到2016年增速较快, 且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收入差距呈先升高后回落迹象, 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

2016年, 在广东省内各地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 中山市排名第一, 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528.9元, 超过广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89%, 是排名最末尾河源市的2.29倍。

全省20个地区 (深圳除外) 中有11个地市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见图1) 。数据来源于2017年广东统计年鉴。

可以看出, 广东省不同地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较大差异, 反映出农民收入的不平衡, 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较高。

另外, 与省内城乡居民收入相比, 二者绝对差一直呈上升趋势, 从2000年的6107.09元扩大3.7倍至2016年的23172元。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之间差距较大。

(三) 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的作用机制应当是农村金融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提供资金支持, 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会相应提高。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主要通过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和农村投资水平来体现。用广东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余额和省内农业生产总值之比来衡量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以省内农村贷款和储蓄的比值度量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并以广东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表示农村投资水平。

基于此发现, 第一, 金融规模的增加不容易推进农村经济增长, 进而无法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第二, 省内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效率不高, 资金转换率低下。换言之, 大量储蓄资金从农村流向城镇, 不能帮助农民获得有效收入, 限制了农民增收;第三,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 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 创造更优的生产环境, 有效调动农村闲置劳动力, 拓宽农民收入来源, 由农耕到非农就业。广东省金融运行报告数据显示, 2016年, 广东农村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仅占广东金融机构总资产额的13.3%, 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总量在整个全省金融机构资产总量的占比太小。由此可见, 省内农村金融并不能十分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快速增长需求, 改善农村、农业以及农民收入仍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

从广东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民收入现状看, 二者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供需失衡问题, 不同地市农村居民根据地区发达程度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获得金融支持的难度不同, 广东省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完善的互动机制仍然缺乏。

但是, 农村金融发展是长期的、可持续的, 它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长远的积极作用。两者之间在长期有着紧密的均衡关系。农村金融发展离不开体制改革, 关键在于提高农村金融效率, 解决农村和农业资金短缺问题。资金效率是农村金融市场的核心要素, 它不仅关系到社会储蓄向长期投资的顺利转化, 还关系着农村经济的长期增长和农民增收的发展模式。广东农村金融发展需要进一步改革和深化。通过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提高农村金融资金使用效率, 增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以实现增加农民收入。

三、总结

农村金融发展对于农民的收入影响是存在的, 虽然短期内影响并不明显, 但是在长期是可持续的, 并且该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 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农民收入水平过度分化现象, 从而导致各地农民收入出现差异化的发展。在今后, 广东应当逐步建立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 通过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引导资金回流到农村;加快新型金融机构的建设并根据农村的实际状况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提高农村金融效率和农民贷款需求;完善信贷担保以及保险体系, 帮助分散农业贷款的风险, 优化农村金融结构;增强政策扶持农业力度, 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最终达到提升农民经济收入的目的。

摘要: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标准之一。农民收入增加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促进社会经济全面进步。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很多, 其中农村金融尤为重要。一个良性的农村金融体系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本文以广东为例, 对农村金融与农民增收之间的现状和关系进行阐述和分析, 提出建立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 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引导资金回流到农村;加快新型金融机构的建设并根据农村的实际状况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完善信贷担保以及保险体系, 以优化农村金融结构;增强政策扶持农业力度, 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农民经济收入,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荣.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2003-2014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7 (2) :119-123.

[2] 丁述军, 曹玉环.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效应研究——基于直接和间接效应比较角度[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7 (4) :60-69.

[3] 温涛, 冉光和, 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经济研究, 2005 (9) :30-43.

[4] 余新平, 熊皛白, 熊德平.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中国农村经济, 2010 (6) :77-86+96.

[5] 熊铭奇, 赵汴.广东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失衡及其机理研究[J].南方农村, 2009 (6) :79-83.

农民收入增长问题论文范文第3篇

反复斟酌多年之后,煤炭资源税改革的时间表终于确定。今年12月1日起,中国将实施煤炭资源税改革,同时清理相关收费基金。

改革后的最大不同,是煤炭资源税的征收方式将由目前的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税率幅度为2%-10%,具体适用税率由各省拟定。由于从量计征税负较低,而从价后税负增加较多,因此在增加税负的同时,相关收费项目面临清理。清费能否到位,关系到煤炭资源税费改革的成败。

资源税从价征收的核心考量是鼓励资源合理利用,同时增加税收收入。从量征收是应纳税资源产品的销售数量,乘以规定的单位税额计算纳税,每吨资源品价格一刀切,往往金额较低;从价征收则按照每吨产品的具体价格,设置税率征收。

有人担心,如果税负增加而收费项目并未显著减少,本不景气的煤炭行业就将遭遇灭顶之灾。与此同时,清费正税也是杜绝灰色收入增加政府财力的举措,如何在增加财政收入的同时不增加企业过多负担,各地税率的最终确定也显得至关重要。

对于此一疑问,9月2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清费立税后煤炭企业的总体负担不能增加,这是此次改革的前提,要明确写入文件中。

“現在企业面对的各项收费确实太多了,有些地方的收费项目就像‘梁山好汉’一样,108项都不止,更重要的是,一些地方的收费不仅项目多,而且很不规范,一些企业通过疏通‘关系’就能少交钱,甚至不交钱,这不仅有寻租的空间,也干扰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李克强说。

但是,改革的意愿和改革的现实之间,仍然有很大的张力。此次煤炭资源税改革的成效如何,犹待在日后落实的现实中慢慢观察。
时机已到

推进煤炭资源税改革,清费立税、减轻企业负担,这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既定任务。

2011年底,修改后的《资源税暂行条例》公布,并于当年11月起实行。修改后的资源税暂行条例对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并相应提高了原油、天然气的税负水平,油气资源税按5%的税率征收。但煤炭资源税依然从量计征。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开始对自然资源征收资源税,征收模式都是从量计征,即按照应纳税资源产品的销售数量,乘以规定的单位税额计算纳税。

多年来,资源产品价格出现明显的单边向上趋势,从量计价的方法,很难使资源税收随着资源产品价格和资源企业收益的增长而增加。特别是在很多资源产品价格已较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资源税在这类产品价格中所占比重过低。

2010年以来,新一轮资源税改革启动。2011年11月,油气从价计征资源税的改革推广到全国。长期以来,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例占到70%左右。相对于油气资源,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的改革涉及面更宽,影响更大,改革也更为复杂。因此,煤炭资源税改革并未随油气资源税改革同时推出,而是被搁置了下来。

据了解,2013年中国煤炭消耗总量为36亿吨,占一次能源消耗总量的7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钱平凡对《财经》记者表示,早在2000年左右相关部门就开始研究煤炭资源税改革,但由于煤炭一直在涨价,如实行从价计征很可能加剧煤价上扬,所以一直没有推行。而目前这个阶段煤炭价格走低,煤炭行业经营困难,恰好为改革提供了时机。煤炭行业也需要清理收费项目统一纳税,寄希望于通过费改税能走出低谷。

目前,中国煤炭行业正处在价格不振、利润下滑的低谷。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数据,截至2014年8月底,全社会煤炭库存已持续33个月在3亿吨以上,煤炭价格则较2008年7月的历史高点下降超过35%。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也显示,今年前八个月,规模以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46.1%。煤炭企业亏损面超过70%,有70%的煤炭企业减发工资,30%的煤炭企业出现欠发工资现象,20%的煤炭企业工资下降幅度超过10%。

产煤第一大省山西省的统计数据标明,今年一季度山西煤炭综合售价平均每吨为401元,而在2011年则为656元,这也导致煤炭企业利润严重缩水。

煤炭行业的经营现状,为煤炭资源税的增税改革提供了环境。
清费难题

相关煤炭收费项目的清理是关键,也是长久以来的难题。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在日前召开的煤炭资源税费改革工作会上表示,清费工作是否到位,关系到煤炭资源税费改革的成败。

按照规定,此次改革将清理涉煤收费基金,将煤炭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降为零,停止针对煤炭征收价格调节基金,取消山西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原生矿产品生态补偿费、煤炭资源地方经济发展费等,取缔省以下地方政府违规设立的涉煤收费基金。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2013年3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披露,目前全国涉煤税费合计不少于109项,其中涉煤税种21个,各种收费不少于88种。除税收以外,政府的收费占到了煤炭企业净利润的43%。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估算也显示,煤炭企业各种税费的负担占销售收入的21.03%,各种行政性收费的负担占到14.01%,合计35.04%。

据《财经》记者了解,煤炭资源开发是内蒙古的支柱产业之一,2013年的应税原煤产量为10.68亿吨。以该自治区某煤电公司为例,2013年公司外销煤炭收入10.92亿元,负担的资源税和相关费用总额为1.09亿元,总负担率9.98%,其中资源税0.19亿元、负担率1.76%,矿产资源补偿费0.11亿元、负担率1%,煤炭价格调节基金0.48亿元、负担率4.39%;地方行业的煤管费等0.31亿元、负担率2.83%。可以看出,企业的费用负担大大超过税收负担。

对此钱平凡表示,各地对煤炭资源的收费项目不尽相同,其中山西的收费最为混乱,情况最为严重,收费项目更多。除了中央和省内规定的各种收费名目,还在路上到处设岗,运煤车过收费站就要留下“买路钱”。一辆车收多少钱,完全由收费站的工作人员说了算,据说“随便一个收费点的员工都能开上路虎”,乱收费问题之严重可见一斑。

“由于涉煤的每个环节都有利益可占,相关机构和人员都不愿意失去这种收益。”钱平凡说。

由国务院特批,山西省于2007年设立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主要用于单个企业难以解决的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和重点接替产业发展、解决因采煤引起的社会问题。

数据显示,2007年山西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征收了103亿元,2013年达193亿元,2007年至2013年共征收约1136亿元。以2013年的193亿元计算,相当于当年山西省当年公共财政收入的一成多。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山西汾渭能源开发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常毅军表示,煤炭收费项目的清理最为困难,没有强硬的督查根本完不成。

为资源税改革做准备,一些产煤省份此前已经开始着手清理收费项目。今年6月,山西省出台的《涉煤收费清理规范工作方案》显示,该省当前涉煤收费达四大类27项,山西省财政厅初步测算,通过清理规范,2014年至少可减轻煤炭企业负担60.87亿元,吨煤减负6.5元;2015年再取消两项收费后,可至少再减轻煤炭企业负担74.64亿元,吨煤再减负7.8元。两步改革全部到位后,吨煤减负量至少可达14.3元,每年至少可减轻企业负担135.51亿元。

除了这些收费项目,山西全省拿不上桌面的乱收费到底有哪些,规模有多大,能不能清理到位,依然是问题。

常毅军说,客观上说山东和内蒙古的煤炭开采条件并不好,煤质也不如山西,但它们为什么能够盈利,而山西的煤炭企业却步履维艰?主要还是包括乱收费在内的煤炭管理出了问题。

他表示,一吨煤从坑口出来最终到消费者那里,中间需要缴纳几十道甚至上百道费用,经过长时间的流程。如果中央和省里下决心做这件事,以此减轻企业负担,提升全省的经济竞争力,就应该把所有的运煤车辆收费站都取消,煤炭生产企业只要有合法手续就可以自由生产和销售。“本来也不是难上天的事情,但这样一来相关机构和官僚就会想,那留下我们还有什么意思?”他感叹。

史耀斌在前述煤炭资源税费改革工作会上表示,各地应该全面清理涉煤收费基金,将煤炭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降为零,停止征收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取消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原生矿产品生态补偿费、煤炭资源地方经济发展费。对地方政府违规设立的其他涉煤收费基金,坚决取缔。

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国税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不管哪个领域的税制改革,费改税历来都是有难度的,所以财政部税政司还专门设立收费处,加强对税改过程中清费工作的督查。

该负责人说,要进行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清费是第一位的。“如果最后收费项目没有清理到位而税又加了上来,煤炭企业更加无法脱困,不就麻烦了吗?国家的税怎么立得住?”该负责人说。
税率高低

在税收制度设计中,税率是最核心的要素。目前资源税除了焦煤是按照全国统一的每吨8元从量计征之外,其他煤炭的税额标准根据省份的不同略有差异,其中山西和内蒙古的标准都为每吨3.2元。

按照财政部和国税总局的规定,改革后煤炭资源税税率幅度为2%-10%,具体适用税率由省级财税部门在上述幅度内,根据本地区清理收费基金、企业承受能力、煤炭资源条件等因素提出建议,报省级人民政府拟定。

两部门强调,结合当前煤炭行业实际情况,现行税费负担较高的地区要适当降低负担水平。省级人民政府需将拟定的适用税率在公布前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审批。

据《财经》记者了解,山西省晋中市财政局此前曾分别按照从价计征2%、3%、4%和5%的税率,对该市42座煤矿进行了测算,得出结论为资源税税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的计征率,税收贡献率同步递增1%,影响利润率下降1%。以资源税税率5%为例,税收贡献率由从量计征的17.54%增加到22.51%,利润率由25.16%下降到20.19%,调整幅度不是太大,且利润水平仍高于其他行业。

据此晋中市财政局认为,实行从价征收税率为5%的计征方式,其增收效果是明显的,且对企业利润影响不大。如此既走出了征收不科学造成的困境,又提高了环境补偿资金的额度,每吨由29.23元增加到50.88元,改革收效显著。

而山西省财政厅去年也进行过测算,在全面取缔涉煤收费,包括取消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的前提下,要保证地方现有收益,以煤炭平均售价每吨465元计算,资源税税率可定为7.4%。

增加后的资源税,将为地方增加财力。

2013年内蒙古煤炭资源税收入为34.18亿元。改革后如按5%的税率征税,煤炭资源税将达到152.23亿元,增收118.05亿元,增长3.5倍,可使当年资源税整体收入由70.64亿元增加到188.68亿元,占当年税收收入的比重由5.70%上升为15.54%,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66%增加到7.09%。

陕西省也是资源大省,2013年煤炭产量4.93亿吨,产销量居全国第三位,煤炭资源税的贡献在整个财政税收中占比也相当大。陕西省201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显示,资源税收入23.5亿元,据陕西省地税局预测,煤炭资源税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后,陕西省地税局每年将增收资源税70亿元。

陕西省内有世界七大煤田之首的神府煤田,如果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税率为5%,目前煤炭价格每吨210元,按照产量今年资源税将达到36.75亿元,同比增长3.28倍。

山东同为煤炭生产和消耗大省,年产销原煤约1.6亿吨。山东省财政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山东将本着不增加煤炭企业总体负担和保证地方既得利益的原则,合理拟定煤炭资源税适用税率。

有煤炭企业提出,从价计征的税率是否可以采用浮动税率,在煤炭销售淡季较低,旺季稍高一些。对此钱平凡认为不合适,这很容易形成税收征管乱局,税收制度设计还是应该相对固定,不宜頻繁改变税率。

关于山西省的税率标准,常毅军认为如果真的能借此把全部乱收费取消,税率哪怕定到最高的10%都没有关系,对煤炭企业和山西经济都是有利的,因为由此产品可以自由流通,山西的煤炭行业将更具竞争力。

前述国税总局负责人表示,国务院提出的煤炭资源税改革原则是不增加煤炭企业的整体负担,至于税率到底定多少,还是要看各地清理收费项目的程度,看清费之后税费的总体负担。

此前有人担心,煤炭资源税提高后是否会导致煤炭价格上涨,从而影响到相关下游产品价格,增加消费者负担。对此钱平凡认为,关于煤炭涨价的担心没有必要,除了成本要素,煤炭的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而当前的煤炭市场总体来说供大于求,而且一段时期以内这种局面难以改变,所以资源税改革不会对煤价造成太大影响。

本刊记者李廷祯对此文亦有贡献

农民收入增长问题论文范文第4篇

非常荣幸参加2017宁波发展论坛,尤其是在十九大刚刚结束以后,来讨論一下十九大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跟我们宁波发展的机遇。大家知道,十九大对我们来讲,是一个里程碑的大会。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且宣示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道路,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我们目前处于中国现代史上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伟大时期。

为了抓住这个时代的机遇,我们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我们面临两个百年之交,确立未来的发展,明确了从现在到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2020年到2050年分两步走,要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这样一个总体的框架下,中国在未来的发展,根据我个人的分析,有三点是不变的,有三点是变化的。

一、“改革进行时”的基本判断、经济增长潜力巨大,以及中美合作共赢的基本态势不变

1.“中国改革永远在路上”这个基本判断没有变。

大家知道,我们改革开放之后,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从1978年到2016年,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0%左右,贸易增长速度达到14.8%,这是在人类经济史上,从未有过这么高的速度,在这么长时间段上的经济发展。在这样的高速增长态势下,我们从1978年人均GDP连原非洲国家平均数三分之一都不到,到2016年人均GDP达到8100美元,变成中等偏上的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七亿人摆脱了国际贫困线——也就是每天1.25美元的生活费用值,我们对全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并且,中国也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唯一一个没有出现系统性经济危机的国家。

改革开放以后,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好的经济总体表现呢?

最主要,我们的改革不是简单照搬西方。我们是根据中国国情、中国实际,像十九大报告说的,走自己的道路。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内有很多落后的、效益低的大型国有企业,当时我们采取了“老人老办法”,继续给大型国有企业以必要的转型期保护,经济维持了稳定。同时对一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采用“新人新办法”,不仅允许准入,而且政府还积极因势利导。另外,就是搞经济特区、加工出口区、工业园区,在全国基础设施普遍不好的情况下,在这些园区里集中把基础设施搞好;在全国营商环境还不太好的情况下,我们在这些园区里面实现“一站式服务”;为了让产品快速进入国际市场,我们用招商引资的方式,把一些原来在国际经济生产价值链上生产的港资企业、外资企业招商引资到国内。由此,我们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而苏联东欧采取一次性从计划经济跳到市场经济的方式,他们经济崩溃,危机不断。

当然,我们采取这种方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一方面取得全方位的亮丽成绩,同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这就是在“老人老办法”中,为了保护效益稍逊的国有企业,在转型期过程中保留了一些对市场实施干预的做法。例如金融,我们是以大型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这样的金融体系是结合当时大型国有企业的需要,能够给它提供资金;并且为了保护大型国有企业运行,资金和主要的运营成本是人为地压低。这样的好处是,使这些大型企业能够在转型过程中维持稳定;但其结果是,占大多数的一般中小企业得不到资金的扶持,而且资金的价格是压低的。随着三十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很多民营企业也变大,而我们那种以收入比较低人群收益补贴收入比较高的大型企业这种做法,也使得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并且,因为行政垄断,干预资金,出现了寻租行为。金融是这样,矿产资源产业上也是这样,在大型的服务业,像电信、电力产业也是这样。也就是说,为了维持转型过程中的稳定和快速发展,我们也为此付出了收入差距扩大的代价。

改革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我们还是一个低收入国家,在大型国有企业运行过程中,转型期的“老人老办法”,给予必要的保护,这是雪中送炭。但是现在,我们已经是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资金、资本已经不像改革开放初期那样的短缺。原来很多资本密集型的大型制造业,今天由于我们的资本积累,这些企业只要有好的管理就可以获得资金;这些企业原来缺乏自身生存的能力,到今天,应该已经有了自己生存的能力,这样保护补贴的性质,就由过去的雪中送炭,变成锦上添花。

2013年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以后,我们深改组,推出各个领域的一千多个改革方案,但是这个改革方案的落实,需要一段时间。而一旦这些改革方案都落实了以后,是不是改革就完成了?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来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随着我们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进展,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基础不断提升,上层建筑也不断随着经济发展、经济基础的提升,必须不断要有相适应的调整、相适应的改革。这样,我们的经济发展才能不断地前进。

从这一点认识来讲,我们改革将会永远在路上,绝对不会说,到了哪一天我们的改革会停止。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地在路上——这是第一点认识。

2.经济增长潜力巨大的基本态势没有变

我们的改革开放持续了38年,平均每年有9.6%的增长。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他们都曾在一个阶段取得了经济快速增长,也曾经像我们一样达到每年平均8~10%的增长,但是维持的时间,一般也就是二十年,二十年以后,经济增长速度就从8%变到6%,降到5%甚至是4%。而我们现在,已经是38年了,这可以说是超常规、超快速的、超长期的发展。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潜力到底有多大?这些年来在全世界引起了高度的关注。

有人认为,那些跟我们处于同样阶段的经济体,维持8%的增长速度也就二十年,我们已经38年,将近两倍了,我们还能维持高速增长吗?尤其从2010年以后,我们的增长速度节节下滑,去年增长速度为6.7%。在这种情况下,国外有不少学者认为,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会从9%点多降到6%点多,降到5%点多,甚至是4%点多。国际上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经济学家、美国财政部部长,同时也是拿克拉克奖的,他认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常规增长速度是3%,他说中国正在向3%的速度滑去。

要分析这个看法,必须要先了解经济增长的本质。经济增长的本质,当然是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本质,是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靠的是现有产业技术的创新,每个劳动力可以生产越来越多的东西,质量越来越好,价格越来越高。因此,不断涌现新的附加值更高的产业,把原来附加值比较低的产业劳动力、土地资源、资本配置到附加值高的产业,这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两种必要的机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一样:发达国家维持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靠的当然是提高新附加值产业不断的涌现;发展中国家或者像我们处于中等偏上国家,也是这样。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一个本质的差异:发达国家现在收入水平处于世界最高值,产业技术是处于世界最高值,他的现有产业价值也是世界最高值。在这种情况下,他要继续增长,就必须发明新技术、发明新产业,要发明新技术、新产业投入巨大,但失败的概率很大。发达国家从19世纪中叶到现在,一百年来平均每年的收入增长2%,也就是说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大约是2%,加上人口增长的因素,发达国家过去100多年来,平均每年增长速度大约是3%。

我们改革开放38年,是怎样以高于发达国家三倍的速度增长的呢?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有一个后来者优势,你现在用的技术比过去好,就是技术创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水平有差距,就代表技术有差距,把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比你好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就是技术创新;你现在的产业,只要比过去的产业附加值高,就是产业升级。发展中国家靠后来者优势,有可能比发达国家更快地发展。这个道理很简单,但真正能用这个道理的国家不多。

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00多个经济体,只有13个经济体取得了持续二十五年或更长时间人均GDP发展为7%或更高的成绩。改革开放以后的我们,是这13个经济体之一,而且我们表现是最好的,我们增长速度最高,持续时间最长。

那我们发展潜力还有多大?有人认为已经发展了三十多年了,已经没有什么潜力了。但是我认为,判断的方式不是看已经用了多少,而是你跟发达国家产业差距有多大。怎样判断你跟发达国家产业差距?当然要看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因为这代表着你的平均技术水平,你的所在产业平均附加值。从2010年公布的2008年以前世界各个经济体人均GDP指标看,在2008年的时候,我们的人均GDP是美国21%。这相当于什么水平呢?相當于日本在1951年,那时候他人均GDP也是美国的21%。相当于新加坡1967年跟美国的差距,我们台湾在1975年跟美国的差距水平,韩国在1977年跟美国的差距水平。这四个经济体,就是我谈到二次大战以后懂得利用跟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后来者优势,取得经济快速增长的。日本从1951年到1971年,维持二十年,平均每年9.3%,新加坡1967年到1987年,台湾是1975年到1995年二十年的增长。这些东亚经济体,都是懂得利用后来者优势取得发展的13个经济体中的几个,他们维持了二十年,大约平均每年是8%到9%的增长。

从这个角度——我们从后来者优势看,应该从2008年以后,我们还有二十年8%增长速度的潜力。

当然有人说,你有8%的增长潜力,这些年为什么一直往下滑,滑到现在6.7%、6.9%?增长潜力是从技术来看,从供给侧来看的,实际上增多少,还要看需求侧。从2008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发达国家经济进入到比较长期的疲软,例如我们出口比较多的国家有些产能过剩;当然,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转型中国家,也有自己内部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导致增长潜力不能完全发挥。我想这是主要因素。

如果从实际增长看,2008年到2016年我们实际增长平均是8.3%。从这个角度,从潜力来看,我觉得我们在未来十年左右,或者稍微更长一点,这个潜力还是有8%可以继续挖掘。从这一点来看,这个基本国情不会变。

3.中美合作共赢基本态势不会变。

大家知道,我们现在被计算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我们的贸易总量是世界第一。我们的经济增长潜力巨大这个基本态势没有变。也就说,我们还是会以比发达国家更快速度的态势来发展。我相信我们的人均收入水平会不断提高,我们的经济总体规模也会不断扩大,到2035年,无论用哪一种指标,中国都会是世界第一大国。美国目前还是世界最强国,而我们从“富起来”到“强起来”,我们经济基础在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就有所谓“世界老大”和“老二”位置的变化。

从过去情形来看,老大和老二位置互换的时候,会发生一些矛盾。像周围一些国家的问题,如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甚至跟印度的问题,背后都有美国的煽风点火。这一点大家从报纸上看,也是非常清楚的。

对我们来讲,维持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而外部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是跟美国的关系。中美之间到底能不能维持一个基本和谐稳定的态势,这也是大家关心的。

我个人的看法是,老大、老二的位置固然要变化,但是决定两国关系的最重要因素还是经济。中美之间,经济上是共赢的。如果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经济规模我们超过美国,但是我们只是规模超过美国,人均GDP水平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因为我们人口是他的四倍。按通行算法,美国现在人均GDP达到57000美元,我们是8100美元,只有他的七分之一,这样的收入水平代表了不同的劳动生产率,代表不同的产业水平。我们有优势的产业,但相对来讲,还是处于附加值比较低的。美国产业水平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在附加值高、资本技术比较密集的点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经济跟它是互补的,而不是竞争的。

从美国的角度来讲,他当然希望维持他的国际老大地位,但美国老百姓、企业,关心的是经济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样,一方面就要有技术的不断进步,第二方面,必须要有不断扩大的市场,能够把他生产出来的东西卖出去,才能实现它的价值。我们知道,从2008年以后,按照购买力评价,我们是世界最大市场,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全世界的最高点,我们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也就是每年全世界市场扩展的30%以上在中国。从美国自己的经济利益来讲,如果没有中国这样扩张的市场,他的经济态势会很差,他的就业水平会很低。美国是一个民主国家,他每四年要选举,选举要花很多钱,要选民支持。在美国,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如果要站稳董事长、总经理的位置,必须要交出一个亮丽的企业盈利成绩单,他不能没有盈利。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发展跟美国的发展是共赢的。

特朗普上台之前,在选举过程中将很多矛盾焦点都聚焦在中国,把美国的问题都推给中国,他提出要对中国进口产品增收关税,到现在是雷声大雨点小。他对墨西哥,说要建长城,说建就建。最主要的问题,中国的发展是符合他们利益的。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中美关系,在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国际影响交叉变化的过程中,矛盾是不能避免的,但只要我们保持自己的定力,继续发展我们的经济,我相信这一切都将会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当然有一天,中国人均收入水平达到美国的水平了,我们的产业跟美国在同一个水平了,在这种情况下,中美两国这种关系能不能维持?我觉得还是能够维持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如果我们人均收入水平达到美国的水平,大家知道,美国现在人均收入水平跟欧盟国家相比,他们的产品是同一个档次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经济关系是怎样的?有竞争。在国际贸易理论上,同一收入水平国家的比较优势,是靠每个国家的专业分工专精化而达到规模经济,然后向其他国家出口。在这种情况下,欧盟跟美国最主要的经济合作方式是大家互利共赢:你生产的产品卖给我的市场,我生产的产品卖给你的市场。如果中国人均收入水平达到美国的水平,我们经济关系的原则,就會变成分工进行合作,所以互利共赢还是不会变。

第二,如果我们的人均收入水平达到跟美国的同一水平,我们的经济规模跟美国比较会怎么样?人口是美国的四倍,经济规模就是美国的四倍,我们的实力就是美国的四倍。到那个时候,我相信美国就像拳击运动员一样,轻量级选手不敢挑战重量级选手。因此,只要我们保持定力,充分利用我们的发展,中美关系基本是稳定的,基本还是可以保持比较好的状态。

这三点,我认为无论就未来中国与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过程中的中国来看,都是基本不变的国情。

二、人们需求、外部环境、国际治理等三个方面的变化及其影响

1.人们需求发生的变化

我们知道,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需求会变化。按照马斯洛理论:收入水平低的时候,要满足的是温饱;温饱解决以后,是满足安全问题;安全问题解决以后,要满足在和谐社会里生存的需求;再上一个层次,不仅要和谐,每个人要得到尊重;最后,每个人要追求自我的实现——就像王阳明讲的,追求每个人成为圣人的自我追求。

目前,我们属于收入中等偏上的国家,相信到2025年左右,我们就会进入到高收入国家,到2035年,变成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需求跟过去的需求就不一样了,就是十九大所讲的主要矛盾变化。我们要不断满足人民比较高层次的需求,包括环境优美,生活要有质量,食品要安全,人要得到尊重,并且在各种事务上要有更大的发言权、参与权。尤其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跟过去不同,这是一个信息的时代,是一个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微信的时代。因此,任何一个社会问题、经济问题、自然问题,很容易被宣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各种治理,社会治理、政治治理必须与时俱进来改善,才有可能实现人民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我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

2.外部环境的变化

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我们能不能实现8%的增长,这在宁波应该感觉得更深刻,因为宁波是一个开放性的港口城市。发达国家过去平均每年增长3%,从2008年经济金融危机以后,发达国家能不能恢复到3%的增长?发达国家2008年金融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的,然后到欧洲。一个国家,一个经济体,如果爆发金融经济危机,它内部一定有不少深层次的问题。发达国家爆发经济危机有很多内部的深层次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该要进行结构性的改革。结构性改革,在我们国内是大家都熟悉的词,在国外也是琅琅上口的词。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发达国家一直喊要进行结构性改革,去年杭州G20峰会上,也把结构性改革作为一个共识。但是我想,发达国家要进行结构性改革相当难。主要原因是什么?发达国家必须要降低一般工人的福利,金融机构必须要去杠杆进行改革,政府必须要减少财政赤字,这是发达国家面临的结构性改革,如果这些能落实到位,他们会有好处。但是,工人福利水平降低,等于收入降低;如果金融机构能去杠杆,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就会弱;政府财政赤字减少,碰到外部冲击的时候,政府利用短周期的积极财政政策能力就不够。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就远低于3%,现在只有1~2%,失业率已经处于历史高位。如果降低福利,就要减少需求;金融机构要去杠杆,就会减少信贷;政府财政赤字减少,投资就会减少——这样,失业率会更高,经济增长幅度会低。在这种情况下,哪个国家愿意呢?所以对这种结构性改革,他们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很可能陷入像日本1991年泡沫经济破灭后到现在的经济低迷期,进入经济增长1%、2%左右的徘徊。现在大家觉得美国经济好,实际状态是怎么样呢?按照世界银行测算,2016年美国增长只有1.6%;2017年按照世界银行的预测,从1.6%增到2.1%;2018年预测美国增长速度是2.2%,还是达不到3%;2019年按照世界银行的预测,1.9%。我想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美国、欧洲、日本都是这样。

世界经济发展慢,出现各种问题。比如英国脱欧,实际上是因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经济增速放缓,当地居民和移民的矛盾放大,他就想脱离欧盟。美国特朗普上台,实际上也是因为美国经济的问题。各个地方爆发的一些恐怖袭击等等,实际上也是由经济发展的问题引发的。

在国内经济发展不好的背景下,美国、欧洲特别容易把矛头转向我们,所以像我们周边的问题,他们常常会煽风点火。

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过程中,很可能面临各种外部环境。相对和平、相对稳定、相对友好的外部环境,这是我们的心理预期。当然,我们也必须保持定力,来发展我们的经济。

3.国际治理发生的变化:中国的作用越来越大。

现在的国际治理体系,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国为首所制定出来的,包括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贸组织。这种以美国为首的国际治理结构,带来的好处是什么呢?二战以后,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以美国为首的国际治理结构,反映的是美国的理念、发达国家理念。但同时,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也必须承担一定的道义上的帮助。所以,成立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些援助。此外,还有很多来自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双边援助。据统计,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援助达到3万亿美元,从资金数量来说并不少,但是实际的效果怎么样?二次大战后,200多个发展中经济体,只有两个从低收入进入高收入,一个是我们的台湾,一个是新加坡,到2035年,很可能中国会成为第三个进到高收入的国家。1960年时,有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到2008年,只有13个经济体从中等收入进到高收入,其中有8个是西欧国家,像希腊、西班牙,或者是石油资产性国家,另外就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这就是二战以来形成的国际框架带来的结果。与此同时,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陷入了低收入陷阱或者是中等收入陷阱。二次大戰后,发展中国家普遍摆脱殖民统治,开始追求他们国家的工业化发展,但实际上成功的不多。在和平框架下,应该是发展的好机会,但为什么成功的不多呢?因为现有国际治理框架和认识体系下,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自己经济的时候,普遍按照发达国家理论制定政策,走发达国家给他们建立的道路,而不是走自己的道路。他们认为可以直接套用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理论,这就违反了要素比较优势,没有针对自己的发展阶段来制定政策。

而第二波——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则过于忽略政府的作用,把制度看做是万能的,认为发达国家最好的制度必然对发展中国家也是最好的,没有考虑各自发展阶段的不同。那么,发展中国家为什么经济发展不好?新自由主义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政府对市场的干预,造成发展中国家没有像发达国家那么充分的市场经济,所以导致了失败。当时提出的看法,就是推行华盛顿共识。

二次大战以后,少数发展比较好的经济体,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的发展道路、转型道路基本上都是走自己的道路。二次大战后少数几个真正赶上发达国家、缩小差距的国家,首先是日本,他们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开始,当时这样的发展路径被认为是错误的,但他们却发展起来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进行转型的时候,当时很多理论,说计划经济要转型要改革,中国采取“渐进-双轨”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被认为是错误的。但现在看,少数在转型期维持稳定和发展的国家,像中国、越南、柬埔寨,都是渐进的方式,当时都被认为是错误的。实际上,在美国为首的这些国际治理体系,反映的都是以发达国家做参照系,代表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以发达国家作为参照系,出发点很好,但是效果不一定好。王阳明说“知行合一”,发达国家提出这些理论,好像都能解决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但是你按照他的理论,却得不到明显的效果。

当今中国地位越来越高,在国际治理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大。中国除了给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些资金,还应该提供经验:我们怎么样从一个原来连非洲人均收入三分之一都达不到的国家,变成一个稳定发展的新型经济,向高收入经济体迈进的。所有理论都来自于实践。以发达国家作为参照系理论,看起来很好,但这是以发达国家的前提、条件作为基础的,拿到发展中国家来必然会出现问题。所以我们就有这个责任,有这个义务,也有这个机会,总结中国的经验,提出怎样让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不断发展经济。

未来发展的选择是什么?发展中国家的条件跟我们一样,把我们这个理论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我想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他们的问题也会有更大的参考价值。

目前为止,全世界生活在发达国家的人口只占世界人口15%。中国变成中高等收入经济体以后,发达国家人口将达到34%,全世界还有66%的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他们跟我们一样,会追求自己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我想,来自中国的理论,有利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他们现代化的梦想。这是未来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的第三个变。而这个变化,我相信对发展中国家会有很大的帮助。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的问题就是发展缓慢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输出我们的发展经验,这对发达国家也好,对发展中国家也好,都会是一个合作共赢新时代的到来。

宁波改革开放以后,其业绩一直在领跑。我今天上午算了一下:改革开放38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增长速度是9.6%,宁波增长13.3%,比全国高了3.7个百分点,是了不起的。宁波现在人均GDP按照人民币计算超过11万,按照美元计算已经达到1.8万美元。1.27万是高收入经济体,所以宁波已经是高收入经济体了。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还是巨大的,中国经济增长还在持续。我希望宁波能够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继续领航全国的发展。

宁波过去的发展中,我觉得有各方面都做得好的许多经验。如果从共享的角度来说,宁波本来有这方面的优势;绿色也是宁波的优势;协调,宁波各种制造业非常发达;创新,“中国制造2025”示范试点城市,宁波是第一个,如果抓住“中国制造2025”示范试点城市的机遇来进行创新,我相信宁波的未来一定会维持比较好的发展水平。宁波可以抓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机遇,继续领航全国的发展。

谢谢各位。

农民收入增长问题论文范文第5篇

农民生活费用收支调查

班 级:XXX

学 号:XXX

姓 名:XXX

农民收入支出调查及思考

这次我所调查的三户对象是我家乡居民。通过这次调查发现了我国农村发展的许多问题。 从调查情况来看,青山村农民收入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村农户收入的基本情况

1、 农民收入水平低。

2、 农户增收渠道变窄,难度加大

3、农户货币收入比重低。在调查三户的农民中,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农民。其卖不掉的产品占其收入的1/3,即使全部卖掉。也是亏本贱卖。部分农民收入中以实物为主,货币收入相对较少。为了生产和生活,部分农民长将农产品换取部分生产资料和必需的生活用品。

4农民收入不平衡。少数农民的高收入掩盖不了不少农民收入下降的真相。我所调查农户中周清农户家年均收入万余元,而胡秀奶奶家却一贫如洗。

二、制约农户增收的原因。

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加上现阶段商品率低,部分农产品价格下滑,农户增产不增收。从调查的情况看,制约农户增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调整滞后。受市场信息、自身素质等因素影响,许多农民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难以适应,对种植、养殖产品的取舍只能盲从于市场短期的价格波动,不能科学地、准确地判断市场规律,“村看村、户看户”的生产经营现象,导致一哄而上——恶性竞争——收入减少——纷纷下马,造成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和滞后,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许多农民因此发出“谁能告诉我,到底种什么?”的无奈叹息。

2、商品流通不畅。近年来,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价格大幅下滑,农民收入下降。被迫闯市场的农民一年四季忙种忙收,顾了田里这一头,顾不了市场那一头。农产品大多以乡村为单位组织销售,每到上市盛期,各单位各自为阵,四面出击,不断增加了费用,而且易使区内产品聚集到同一地方,相互杀价,造成内耗,一些农户只好忍痛低价甚至亏本倾销,满载而去,负债而归。

3、科技含量偏低。村农民中,大多为初中、小学毕业,文化素质偏低,有的年龄偏大,观念偏旧,对科技成果接受慢,对市场信息捕捉不准,粗放经营,产品档次低,收入增长受到很大制约。

4、农业投入不足。村以旱地为主,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适于统一抗旱排涝,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农户自主经营,耕作粗放,农作物不再连片种植,原有的漫灌方式已不适应。由于投入不足,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的严重滞后,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抗灾能力差,农户增产增收缺乏保障。

5、增收难度加大。一是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而提价的空间和可能均已很小。二是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依然存在,尤其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且有假冒伪劣产品,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利益流失,收入下降。三是由于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农民外出务工、从事第3产业等获取收入的渠道变窄。四是农户欠款的数额和户数在不断扩大。

6、自然灾害频发。农业仍然是一个弱质产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仍起着决定性作用,风调雨顺即丰年,天旱雨涝就减产,对农民收入增减的影响不言而喻。青山村连续5年4灾,旱、涝、虫交替,灾害频发,经常造成农作物大面积

减收甚至绝收,给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带来严重影响。

三、农户收入低造成的一系列问题

1、家庭收入拮据,农民看不起病。村在传染病尚未完全控制的情况下,一些诸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正在上升。由于家庭收入仅够维持生计,农民得了病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结果是小病拖大,大病不医。对于癌症、重症传染病等,农民则干脆不治。一些家庭的主人得了重病,躺在床上只能硬挺,儿女们及家人围在床前眼巴巴地看着而一筹莫展,此情此景实在让人伤心。对于一些稍有积蓄的家庭,农民得了病面对医院昂贵的收费,也是望而止步。农民身患脑血栓,住院半个月花了3千多,病不好就回了家,他说:“医院费用太贵,一天花200多,种一亩地一年也挣不够一天的治病钱。”在一次务工时不慎从房顶掉下摔成重伤,在县人民医院治疗花费了1万多元后,实在借不上钱了,只好悄悄地出了医院,回家慢慢地熬。在调查时当我们问:“家里老人得了病怎么办?”,群众说:“家里老人治病如果需要3000元以下,儿女们分摊;如果需要3000—5000元,弟兄们因为摊钱就大动干戈;如果是需要5000元以上,架都不用吵了,等

2、孩子上学难,上不起学。撤点并校后人口较少的一些村或自然庄,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就要到几里甚至是十几里以外村念书。在调查时,小学四年级学生就要到几十里或近百里以外的学校寄宿上学。有的孩子小学毕业就呆在家不念书了,当我们问到:“十几岁的孩子在家能干什么?”家长说:“现在学校收费项目太多,念初中每年就需1800—2000元,咱穷人哪能念起?!”念初中尚且如此,那么面对念高中每年需4000—5000元的费用,大部分家长有点吃不消。

3、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难。我市农村居民达不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有4.9万人,随着排查的深入,农村低保人口将得到8.5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2002年,据市民政局统计,全市共发放低保资金649万元,有18970人享受到了低保政策,人均年补差342元,月均28.5元。由于部分县级配套资金落实的不够好,实际上部分低保对象达不到月均28.5元,有的甚至只能达到一半,有的不能按时足额领取保障金。如陵川县统计上应发放176万元,实际上只发放低保资金80万元。由于低保资金是分级负担,有的乡镇不愿多报低保人数,人为地把部分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人口排斥在保障范围之外,甚至越是经济困难的乡村低保对象越少,这些都严重地损害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青山村80多岁的老人家胡秀,两个儿子都有智力问题,每天靠和别人要菜、要粮生活,一年只能享受到村里给的20—30元救济。

4、社会治安状况不好。欠发达地区农村由于贫穷,文化生活落后,剩余劳动力没事干,经济贫困导致了精神贫困。一些年轻人,游手好闲,没事找事,打架、斗殴、赌博、邻里纠纷经常不断。有的人一遇点挫折,就破罐子破摔,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偏激,对村里工作

横加阻拦,干群关系十分紧张。有的乡镇地域广阔,偌大个地方连个派出所都没有,这里成了一些“不法分子”的藏身之所。比如近几年偷盗树木的行为愈演愈烈,非常猖狂,等政府派人赶到事发地点,已是几小时后,盗木贼早已跑得无影无踪。

5、农村群众办事不便。乡镇地理条件差,住户相对分散,再加上农事季节的影响,群众找政府办事和解决问题很不方便。如青山村洲上的农村到乡政府的平均距离为20至30公里,最远的达40多公里。群众要到乡里办事,天不亮就得上路,到了乡政府,要找的人在还好说,若不在,也不敢多等,就得赶紧返回。农民办户口往乡里跑个2趟、3趟是经常的事。有一村民为了办结婚证,往乡政府跑了5次,结果结婚的日期都过了,结婚证还没办理。在青山村村办事不领结婚证的现象已非常普遍。

6、管理与服务跟不上。乡镇由于经济落后,路途遥远,电信不通,乡镇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显得鞭长莫及。日常通知个会议也要派人分头步行或骑车到各村,提前两三天通知才行。乡干部最怕就是下村去工作,谁都不愿意到边远的村庄去。即使去下乡,也只能车来车去,能去的地方走马观花跑一趟,去不了的村和庄,可能几年也去不了一次。由于集体经济无收入,村干部几年的工资都兑不了现,大家心灰意冷、没精打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现在一工作就是收钱,群众对立情绪很大,少数村委会工作几乎陷入了瘫痪状态。

四、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从调查的情况看,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主要有:

1、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要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重点解决连片干旱、渍涝问题,增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调优产业结构。农业结构调整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忌一哄而上,要热中有冷;忌一成不变,要勤于调整;忌一触即溃,要“把根留住”;忌一盘散沙,要形成“拳头”。

3、健全市场体系。一是尽快筹建大型农产品集散地,满足农产品流通的需要。二是要健全服务体系,按照“以区级为引导,以乡村为主体,以民间为补充”的发展思路,通过建立中介组织、组织营销队伍、完善信息网络、强化科技指导等,为农民产前提供种什么最好的信息,产中联系好销售渠道,不能让农民一家一户闯市场,为农业产、供、销提供全方位服务,以保证农产品价值和农民收入顺利实现。三要切实整顿农资市场,严厉打击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坑农害农行为,真正保护农民利益。四是要积极探索“订单农业”、“合同农业”的新路子,做到让农民只思生产,不愁销路。

4、实施科技兴农。要通过多种形式如电视讲座、农民夜校、田间指导等,大力推行农科教结合,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从而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向科技进步要收入。

5、推进农业产业化。一要坚持市场导向,防止通过政府行为“一哄而起”,急进硬推。二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将闲田集中在种田能手或种田大户手中,让其自行调整,规模经营,增加收入。三是要择优扶强,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选择具有市场开拓能力前景,能够组织农民生产和为农民服务的企业重点扶持和培育。

农民收入增长问题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中,农业经济都占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做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对于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十分重要。加速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由此使农民收入有所增加,并加速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步伐是新阶段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关键词:农业经济结构 结构调整 农民增收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人问题,如何提高农民收入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朱镕基同志在十届人大会议上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列为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温家宝同志在记者见面会上将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人增长缓慢,作为制约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定为新政府急需解决的五大问题之首。“三农”问题是我国长期面临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李克强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在二十一世纪,我们将怎样去运作实践呢?这里,我们从以下几方面作些探索。

1农业经济结构与农民收入存在的问题

1.1城乡经济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不协调

由于我国是跨越卡夫丁峡谷、未经市场经济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从而使长期统治农村的“郡县城市”的行政化、特殊化得以加强。尤其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和户籍制度等的推行,更使农村、农业、农民处于一种不公平的地位,本应协调互动的城乡经济出现了分离和对立。改革前,我国的二元经济表现为农村的传统自然经济与城市的落后计划经济共存;改革后,则表现为农村的传统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与城市的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等多元经济的交错磨擦。农业普遍采用以人力和畜力为主的动力耕作方式,大量富余劳动力难以转移,自然经济特征仍很突出。城镇化速度不快,且未能与工业化、信息化同步发展。小城镇建设起点低、规模小,乱选、乱占、乱建、乱扩现象多。

不同地区之间农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并且这种差距没有缩小的趋势。总的说来,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从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地区递减的趋势。上海、北京和浙江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是西部云南、贵州、甘肃和陕西等省的3~

4倍。由于城市居民在不同地区之间相对差异较小,因此,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呈现出明显的由东向西的递增趋势。即东部沿海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别较小,而西部地区城乡差别更大一些。

1.2农业内部结构不完善

这主要是指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结构很不合理,平均每个农户的经营面积只有0.5公顷左右,大致相当于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即使与农业经营规模较小的日本和韩国相比也要小得多,大致相当于其1/3。经营规模小的直接影响后果是不利于新技术的采用,因为许多新技术的采用是以一定的规模为前提的;并且,如果达不到一定规模农民也没有学习和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规模小往往也与产品质量低、价格低相关联。更主要的是,规模小商品量就少,劳动生产率就低。按照谷物当量系数将所有的农产品都折算为谷物当量,可以计算出以谷物当量为单位的劳动生产率。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对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美国等一些国家不仅农业劳动生产率较高,而且增长幅度也较大。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不仅绝对水平低,并且增长幅度也较小。我国不同省份之间差异也较大,大体上与农民收入的分布特点相同,也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特点。当然,也有少数省份例外,包括浙江、江苏、广东和福建,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而收入较高,是因为非农业收入占的比重较大。另外,人均土地面积多的北方4省区(黑、吉、新、蒙)农业生产率较高,但是,农民的收入水平却不高,主要是粮食生产比较利益较低的缘故。

1.3农业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

一直以来,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很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远高于其他的发达国家。我国的农药使用消耗量呈现出了逐年递增的形式。针对有机肥的施用量来讲普遍不足,我国绿色种植面积普遍下降。许多地区的一些秸秆直接在田间焚毁,这样就造成了一些碳、氮和硫的损失,使这些肥料不能完全的计入到土地中,由于一些化肥农药量的过度使用,就会导致一些肥料品种在结构上不合理也不完善,缺乏一些微量元素,这样,直接破坏了土地的营养结构。由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超大,不仅使农产品的质量受到了威胁,还使农村的环境受到了污染。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民长时间的习惯和省时省力促使农民使用一些化肥和农药。一直以来,化肥和农药对于提高农作物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通过有关资料显示,化肥喝农药一直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增长的重要因素。所以,有些农民就认为只要有了化肥和农药粮食的产量就会提高,他们将对农作物产量提高的厚望完全寄托在了化肥和农药身上。另外,自从农村土地实行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生产以每家每户为单位,化肥和农药随处可以买到,加上农民外出打工的时间比较多,从

事农业生产的时间比较少,对于地里的除草和治虫完全都是靠农药来解决,农民为了省时省力直接首选农药和化肥。

2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实现农业生产高效率

2.1调整农业经济结构, 发展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非农业种植业

一是发展非种植农业,提高农业结构效益。种植业是农业产业中效益最差的行业。要在确保完成种植业任务前提下,大力发展高效益非种植业产业。这是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最起码办法。二是运用适用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三是进行农业基本设施和操作设备改造,提高农业生产率。四是发展非农行业的产业,如畜牧业、林牧业、水产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大面积提高农业效益。这是今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农民要向这些产业要效益。

2.2发展乡镇企业和合作经济,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乡镇企业和合作经济在中国走过了一段令人寻味的历史。在江苏、浙江等省,对曾经为地方经济带来明显经济效益的乡镇企业和合作经济中的集体经济,现在又有了一些新的说法,比如,现在更注重多种经济形式。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希望乡镇企业和合作经济能够扮演自己的角色,希望集体经济能够作出更多的贡献。

2.3调整农业区域布局,发展农业区域经济

一是发展个私经济。要学习温州经验,把个私经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不要横加限制。二是集中地块发展工业企业。这是中国县以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中国城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中国县以下企业尤其是乡镇和村及村以下工贸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条重要经验。舍此而取它,难以成功。这是发达地区永远值得回忆的成功经验。三是大力发展节点、城镇和小城市。这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步骤,也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城市化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确保上述成果的措施。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改变大区域域面与节点(城镇、城市)之间关系的重要过程。只要在合理有效的情况下增加节点,推进城镇,形成城市,区域域面相对缩小,这个区域就是发展的区域。

2.4强化对农民的培训,加强提高农民的增收意识

政府要加大一些经费的投入,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的培训,同时还要鼓励一些农业生产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一起进行培训。另外,为了给农民创造一个更好的培训学习环境,要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农民的旧思想和旧意识,然他们认为没有技术和不提高技术就会没有稳定的就业的新观念,让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

提高农业增收的意识,提高农民接受培训的自觉性。

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

3.1以龙头和农户为主,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型”组织建设

龙型组织结构是广大农民在改革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的重要经验。它已被许多地区所采用。它的基本特点是突破所有制界限,打破传统的产业界线,突破行政区域界线,在一个大区域内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组织。它的基本构成是两个要点,一是龙头,即产业带头者,二是农户,即产业发展基本成员。龙头与农户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法定的约束关系,通常通过契约关系、股份制关系、股份合作制关系的约束方式,连接基地和农户及其他参与者主体。

3.2发展主要农作物和特色农作物,并实施相应政策

农业用地永远是用于农业的土地资源。除非国家有特殊用途,一般不可更改。对于农业用地,一是要种好主要农作物,如粮食、棉花等产品。对其中的粮食主要产区要实行扶持政策。比如,减少税收费用征收;要稳定土地承包经营制,让农民能依法自主经营土地资源;推广退耕还林还草;还有以工补农,等等。二是要发展高效、特色农作物。越是有特色的产业越有前途,越是高效产业越是受农民欢迎。高效、特色农作物应该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特色之一。在推出以上两个重点工作的同时,地方政府必须制定相应政策予以支持。重点是立足发展、少收多付。

3.3鼓励多元投资,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实体

这是加快形成多个投资主体结构,让农村更快发展,让农民更加富裕的重要步骤。中国城乡广阔,资源丰富,其中资本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引人关注。农村资源配置要放开手脚,必须在多元投资上做文章。要发展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经济,发展股份制经济和股份合作经济,发展中外合资经济,人不分城市乡镇、国内国外,技术资本不管东方西方、集体个人,只要志在合理配置,一概欢迎。浙江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经验,不仅引起全国重视,也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习近平同志有篇文章,专门说到浙江省2002年非公经济占53%。其中个私经济增加占45%。他们对个私经济采取“四不限”和“四个有”,很有价值。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全面地总结和推广浙江经验,更快更持久地推进本区域经济。在相当时期内,混合所有制是一种需要长期发展的经济。股份制经济是混合所有制种的典型,最具有活力,是发展的重点。

3.4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动

农村劳动力外流到城市中就业是城市化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外流与城市化有所区别,是因为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差别限制,使得到城市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并没有真正或者正式纳入到城市中去。在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改革之前,城市中的农民工现象将长期存在。取消对农村劳动力到城市中就业的各种歧视性限制,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重要措施。

3.5推广税费改革,实施扶贫政策,减轻农民负担

必须全面推广农村税费改革。新一届政府已对此项改革作了重要部署,必须坚决执行。要坚持减轻粮食生产区和灾地农民的负担,取消农业特产税。严格把握政策界线,农业税及其附加,不准超过国家规定的税率的上限,确保改革后每个农民的负担水平,都有所减轻。税费改革新试点地区和先行试点地区,都必须把减轻农民负担放在首位。要保障农村特困户生活。报载,目前我国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人口只有404万,大量特困户尚未得到保障。今后凡是扶贫政策和措施,都必须一一到位。要让农民在每一步前进中都能感受到利益。

4结论和建议

由此可见,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为了能够做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工作,我们就要从根本上认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存在的问题采取一个正确的解决对策。这样才会促使农业经济顺利的发展,同时增加农民的收入。本文只是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几点简单的陈述发表了自己简单的看法,由衷的希望,我国能够更快更好的建成惠及更多人的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大力提高和发展生产力,使我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

参考文献:

1. 赵美玲. 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增加农民收人的根本途径[J].广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2. 温家宝.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N].求是杂志,2002年第3期.

3. 朱伟民.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增长研究[J].经济经纬, 2004年第6期.

4. 李冰.新形势下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6):102-105.

5. 刘拥军,薛敬孝.加速农业市场化进程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J].经济学

上一篇:人性主题西方文学论文范文下一篇:现代法律企业制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