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预测论文范文

2024-05-17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预测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当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已引起金融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广泛关注。文章将分散于不同文献中的关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有效管理的理论知识系统地加以阐述,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部管理体系的构建、外部约束机制的完善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 操作风险 分类 成因分析 改善建议

随着商业银行快速发展和业务流程日趋复杂,操作风险呈上升趋势。由于操作不当和内控失效造成严重损失乃至机构倒闭的事件频频发生,使操作风险引起了金融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广泛关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因操作风险遭受的损失超过了2,000亿美元。我国商业银行因违规经营和欺诈腐败等案件也已导致了巨大的操作性损失。操作风险目前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仅次于信用风险的第二大风险来源。据公开披露信息显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数额巨大。而由于案件的间接损失、信息资产、业务中断等的损失难以量化,以及许多事件因种种原因没有公布等原因,实际损失数据还要远较所公布的大,其严重程度令人担忧。一系列的大案、要案警示商业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形势更趋严峻,必须认真对待,认真加以研究。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

操作风险最初的定义,也是广义的定义,是指一切不属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风险。但这种定义模糊,缺少针对性,因而缺乏实用性。直至2004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布的《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中给出了最具权威的定义:“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此定义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其中人员风险是指管理失败、组织结构或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无效的风险。程序风险来源于已有程序的崩溃、违反程序及业务线响应程序的不完善。系统风险包括像银行内部、外部业务系统中断或彻底瘫痪。外部事件,包括自然灾害、恐怖主义袭击和故意破坏。”目前,该操作风险定义基本上已成为国际上通行的定义。

二、操作风险的分类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操作风险的分类有一些不同的见解。为与操作风险定义统一起见,本文同样引用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分类方法。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按事件原因或以风险因素,将操作风险分为七类,见操作风险分类表。

同时,为了更具有针对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依据发生操作风险的业务部门或业务流程环节,将银行业务分为八类。I级目录包括公司金融、交易和销售、零售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业务、支付与清算、代理服务、资产管理和零售经纪。结合上述七类操作风险,共同构成了7×8的矩阵。

三、操作风险的特征

操作风险具有不同于其他风险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一,大部分操作风险具有内生性、可控性和可降低性。操作风险主要是内部因素引发,在银行的可控范围之内。商业银行通过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这些内生性操作风险水平。

第二,操作风险的覆盖范围广,几乎覆盖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所有方面。

第三,操作风险是一种纯粹的风险,商业银行承担操作风险的代价实际上是银行整体的收益。

第四,操作风险对新业务领域的冲击较大。新的业务领域往往更加容易爆发操作风险。

第五,既定业务领域操作风险的发生时间具有周期性特征。

四、操作风险的成因分析

商业银行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关于操作风险管理的不到位,使得操作风险的管理形势非常严峻。

从宏观层面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主要有:

第一,商业银行固有的脆弱性。不确定性的实质就是信息不完全状态。如果信息增加,不确定性就会减少,风险就会降低,因此,不完全信息就是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操作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二,国内商业银行体制机制不完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逐渐从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在经济体制转换大背景下,商业银行组织制度也进行了大宽度、多层次、大深度的改革。商业银行在现阶段处于新的市场经济战略与旧的计划经济战略惯性并存,新的经营架构己经建立和旧有的习惯做法同处于操作之中;新的员工和现今的人力资源理念已经引入和旧有的考核方法还有生命力;新的安全设施与措施已经发挥作用和旧有的互相监督仍然存在;传统的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技能参差不齐的各种员工处于同一业务处理之中;不同员工在同一业务处理时追求的目标不一致;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处事风格的各种人员和设备组合在一起;新的协调机制正在形成和旧的协调机制还未完全消除等等。这些现象在银行体系变革过程中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冲撞,使商业银行业务操作处于不稳定状态中,操作风险凸现。

从微观层面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有以下方面:

第一,国内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识肤浅。国内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停留在操作性风险和稽核监督的层面上较多。对操作风险的涵义理解不透,认识不全,不能从本质上把握。

第二,操作风险的管理体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操作风险管理架构不健全,管理方法比较落后,信息技术运用严重滞后,监测管理机制不完善,内部监督作用未得到综合有效发挥等方面。且内控机制作用发挥不足。从银行已发生的各类大案、要案来看,无一例外地都是在发案部位或环节上对制度的执行出现了错误,缺乏过程即时控制,制度执行不力是操作风险频发的根本原因。

第三,商业银行的人员构成不合理。从操作风险的定义可以看出,银行员工构成与素质是操作风险管理的关键。而常见的情况是:员工的学历水平未达工作要求、员工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员工的工作责任感不强、员工岗位培训制度不健全、岗位轮换制度不普及。这种现象在基层行尤为突出。

五、操作风险管理的改善建议

管理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的一项长期工作,也是必须面对的挑战。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和监管机构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操作风险内部管理体系的构建

1.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建设良好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是树立市场信心、保证业务稳健发展、抵御操作风险的重要保证。

第一,营造良好的操作风险管理环境。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在形式上已基本接近国际先进银行,但其运营质量尚存差距。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规范性必须从改善银行内外环境因素着手,缩小与先进银行在规范性上的差距。具体包括:

(1)分散产权结构,改变产权的过度集中,降低国有股比例,改变股权过度集中,限制控股股东的权力。

(2)确立“长期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治理目标,必须建立有效的内在约束机制。

(3)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增加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人数和比例,真正强化董事会的独立性,实现董事会高效规范运作。

(4)强化监事会的监督功能。建立外部监事制度,有效地监督公司决策。

第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风险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应从内控的操作性目标、信息性目标和合规性目标出发,完善内控制度,改进内控程序,防范操作风险。具体包括:

(1)强调后台的监管职能。严格分开前台职位和后台职位,以防范欺诈、防止未授权交易的风险发生。同时,在权力分离的基础上,必须对权力和责任范围做出严格的限定,保持独立视角。

(2)建立风险度量和监测机制。必须建立和完善各种风险度量和监测机制以及预警体系,通过事前对业务与操作环节风险的度量,为业务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增加决策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3)规范业务流程控制与定员定岗制度。重新规范与强调岗位配置与风险责任,以改善岗位职责混乱、风险责任冲突的现状,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4)完善会计核算控制制度。商业银行不仅要保证会计系统自身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更要保证会计准则应用和会计信息收集与整理的合规性,在控制自身风险的基础上,利于银行的信息披露,便于公众与监管机构的监督。

(5)建立内控制度执行监管机制。分别对授信业务、资金业务、存款和柜台业务、中间业务、会计和计算机系统建立关键风险指标,对这些业务的内控指标进行初步的量化管理,进行预警和事前监测,变被动为主动,做到及时发现、控制各种风险。

第三,建立长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采取有针对性的薪酬政策。对董事的薪酬应考虑长、中、短期因素,建立长期的激励约束薪酬制度。对高层管理者,可实行基薪与股票期权相结合,即期激励与远期激励相结合的薪酬模式。对中低层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激励约束机制,可以考虑采用员工持股计划,以股权激励的方式,提高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2.建立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借鉴国外银行较为成功的管理实践,为实现对操作风险的有效管理,应建立一个权责明确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由专门的部门对操作风险管理负责。

第一,建立操作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组织架构可以采用在总行设立高级管理层承担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设立合规部门协助高级管理层进行合规性风险管理;设立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操作风险管理过程中的授权和日常决策。在分支行设立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为业务部门制定有关操作风险管理的详细政策、程序和步骤;分支行的业务部门是实施部门,主要从操作层面控制风险,同时接受内部、外部审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后勤保障部门为管理操作风险提供后勤保障。

第二,合理界定上述各单位、部门的操作风险管理责任界限,确保不逾规、不缺位。

3.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人的因素在操作风险的产生方面占有很大比重,员工的道德水平、有关风险的知识、业务熟练程度等方面的素质,对操作风险的控制和管理都有很大影响,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具体包括:

(1)引进操作风险专业人才,充分体现“专才专用”的理念。

(2)经常进行员工的思想教育。

(3)监控重要岗位和敏感环节人员。严格规范重要岗位和敏感环节人员8小时内外的行为,责成相关部门建立人员内控报告制度,注重动态管理。

(4)实施轮岗轮调与强制休假制度。确保轮岗轮调和强制休假制度的严格贯彻执行,而不仅仅停留在制度层面。

(5)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提高防范操作风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6)加大违规操作惩戒力度。对发现因操作风险而导致的重大事件,商业银行要坚决查处,达到“处理一件,教育一片”的效果。

(二)操作风险外部约束机制的完善

1.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信息披露制度。监管当局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制定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商业银行不仅要披露风险和资本充足状况的信息,而且要披露风险评估和管理过程、资本结构以及风险与资本匹配状况的信息;不仅要披露核心信息,而且要披露附加信息。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向社会披露操作风险的相关信息,以加强市场约束,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

2.进一步完善操作风险的监管体系。建立一个内外部相互配合的操作风险监管体系,可以有效地降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发生的概率,强化银行业的自律管理。

第一,银监会应发挥外部监管的主要作用,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外部监管:

(1)加强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的监管检查,主要检查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制度、控制体系、管理手段等方面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2)注重“过程监管”,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合规性检查,促使商业银行依法合规经营。

(3)制定监管标准,根据各行自身的操作风险状况,提出单个银行应该达到的标准,其他类似银行可以参照执行。

(4)经常组织各商业银行交流操作风险管理经验,更好促进商业银行管理操作风险。

第二,发挥社会公众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督作用。一方面,社会公众作为商业银行产品、业务、服务的接受者,对商业银行的精神面貌、员工素质、业务能力和服务优劣,有直观的印象和感受,从某种角度说,社会公众可以站在与银行对立的层面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提出建议。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可以依据商业银行和外部审计机构披露的信息监督银行,促使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第三,引入外部审计。这是管理操作风险、加强信息披露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监管体系,可以充分发挥商业银行以外的力量,不过在监管过程中应考虑到要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同时也要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监管相结合,不能孤立地监管操作风险,要有全面风险监管的理念。

第四,进一步优化法律环境,充分认识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强化法律环境对金融行业作用的意识,并规范地方政府行为,不要变相通过地方保护而间接使商业银行利益受损。

参考文献:

[1] 刘毅.银行业风险与防范机制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 菲利普·乔瑞著,张陶伟,彭永江译.金融风险管理师手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阎志鹏.反思华尔街[M].商务印书馆,2009

[4] 王占峰.商业银行多维度风险管理体系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5] 宋良荣.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控制[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

[6] 刘志友等.商业银行安全问题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7] 陈德胜等.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8] 巴曙松.论操作风险管理在金融机构中的引入[J].经济研究参考,2001(7)

[9] 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课题组.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操作风险及对策研究[J].金融纵横,2005(5)

[10] 卡罗尔·亚历山大.商业银行操作风险[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11] 厉吉斌.构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架构体系[J].上海金融,2006(5)

[12] 田黎振兴.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完善监管法规体系[J].中国金融2007(13)

[13] 刘桂峰.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及其控制[J].经济研究参考,2006(72)

[14] 刘明彦.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15] 刘正良,刘厚俊.新巴塞尔协议下的操作风险与我国银行业改革[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2)

(作者单位:宁波通商银行 浙江宁波 315040)

(责编:李雪)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预测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金融是现代国民经济的核心,而银行又作为金融业的核心而存在于现代经济运行之中,因此,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业的负面影响具有重大的冲击。世界经济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起动荡起伏,全世界发生了近百起银行危机,各国相继出现程度不同的金融危机,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180多个成员国中,就有130多个国家发生过不同程度的银行危机。由此可见银行危机已经成为一种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的全球现象。因此,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和手段,集中精力对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改革,从而确保财务管理的重要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本文首先以商业银行为例,对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主要包括中国银行财务风险的理论基础,并对中外学者对于商业银行的近期研究进行了综述归纳,并针对中国银行YC分行财务风险为研究案例,在分析了该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归纳了该银行出现财务风险管理的成因,并以此为基础,针对包括该银行在内的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一、 选题背景

金融是现代国民经济的核心,而银行又作为金融业的核心而存在于现代经济运行之中,因此,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业的负面影响具有重大的冲击。世界经济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起动荡起伏,全世界发生了近百起银行危机,各国相继出现程度不同的金融危机,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180多个成员国中,就有130多个国家发生过不同程度的银行危机。由此可见银行危机已经成为一种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的全球现象。

反观我国,三十多年的改革 放至今,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来看,我国银行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和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近几年来通过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造、公司治理建设等一系列举措,使长期积累的沉重财务包揪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其经营思路也从以前的单纯注重规模转向更加注重经营的质量,并由此初步建立了现代金融企业机制。虽然国有商业银行通过改革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仍然需要看到的是,我国的商业银行仍面临着众多风险。如:资本金不能抵补各项损失和支付到期负债的资本风险;获得银行信用支持的债务人不能或不愿意遵照合同规定对债务按时偿还,从而使银行遭受信用损失风险;我国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大环境下,仍实行分业经营的市场风险以及银行内部的制度建设不完善和执行力不强而引发的内部管理风险等。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金融危机的警钟一再地提醒我们要注意规避风险、防范风险。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商业银行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到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并且由于其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等特殊服务,其风险性与生俱来。因此,银行的安全、稳健与否,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这样,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讨论与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不仅关系到银行的正常运行与否,而且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也有一定的参考应用价值以及实际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众多的不确定因素,这就导致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呈上升的趋势。然而,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对财务风险防范却不够重视,例如我国商业银行大多釆取五级分类方法评估贷款质量,对贷款进行管理。由于这种分类方法过于主观,《新资本协议》已采用更为先进的内部评级法代替五级分类计算资本充足率,而我国还尚在过渡阶段,这就会对商业银行的长斯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改进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管理,加强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分析研究,是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中的重要课题,也会为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及参考。

三、 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概述——以商业银行为例

3.1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含义

财务风险是指在经营活动中,各个经济主体因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动而受到损失的可能性。而无论我们对银行风险如何进行定义或分类,银行的财务风险最终都会体现和反映在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中2。基于此,本文认为,应釆用广义视角来对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进行理解,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是由于资金价格变动、资本结构、管理不完善等众多领域的不合理情形而造成的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和支付水平发生的较大变动,这些较大的变动足以对商业银行当下的生存、未来的发展以及实现商业银行预定的盈利目标产生很大负面影响的概率性事件及这些概率性事件的叠加。

3.2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特征

商业银行作为一类特殊企处,较之于其他企业,在财务风险方面自然会有独有的特征。第一,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隐蔽性;第二,商业银行较之于其他企业的财务风险特征;第三,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多变性;第四,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扩张性;第五,对于上市商业银行而言,由于其资本筹集渠道多元化,可以选择在资本市场通过增发、K股、利润转增以及发行债券等多种手段完成资金的筹集,这样一来,不仅使资金的波动性增大,而且还会因此涉及到更多利益相关者,从而使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之间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

3.3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种类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是在资金运动过程中形成的由于商业银行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方式不当而引起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具体包括以下五类风险:一是满足资本充足率等监管要求的资本管理风险;二是由存款资金波动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三是利率变化引起的盈利性风险;四是贷款质量变化和拨备是否充足引起的资产质量风险;五是其他各种表外业务引起的表外风险。

第一,资本管理风险。商业银行资本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资本金过少,因而缺乏承担风险损失的能力,缺乏对存款及其他负债的最后清偿能力,使商业银行的安全受到威胁的风险,即银行的资本金不能抵补各项损失和支付到期负债的可能风险。商业银行拥有一定数量的资本不仅是其进行业务经营活动的前提,更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流动性风.险。由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供给与流动性需求很难达到对等状态,即二者经常处于波动状态,所以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和/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损失或破产的风险,具体表现为银行不能及时足额地满足客户的提存、偿还到期借款等即期负债或无法满足现存贷款协议及新增贷款需求,产生流动性短缺,进而可能导致存款人恐慌性提兑存款,从而诱发流动性危机。这不仅会损害银行的声誉,甚至会使银行面临破产的风险。其中负债方面和资产方面是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两个方面。

第三,资产质量风险。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存贷利息差获得利润,即存款利息与贷款利息之间的差距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因此贷款是商业银行维持发展、获得利润的重要来源。尽管银行在决定贷款之前进行过严密的考察,但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如利率的波动等,贷款人在贷款存续期的还款能力是不确定性。此时,银行的稳健性经营就会受到影响。这种由贷款质量变化引起的财务风险是盈利性风险。这种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贷款客户的违约,导致贷款质量下降,使银行蒙受损失。

第四,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利息收入,而其他收入与净资产的比例数额远远低于西方银行的同口径数额,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还相对较差。

第五,表外风险;表外业务具有形式多样、风险复杂的特点,是指商业银行在 展表外业务经营中形成的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未被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的那部分业务。

四、 中国银行YC分行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4.1负债经营导致流动性不强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主要还是靠央行进行强制管理,普遍缺乏对流动性风险自我控制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是老百姓口中的国企,与国家信用紧密联系在一起,老百姓认为除非政府倒了,国有银行才会倒闭,一定不可能发生流动性危机,国家信用代替了商业信用,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理念落后和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4.2我行贷款流程的设计不适应贷款快速增长

银行的业务流程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一系列相关逻辑活动的有序集合,不同的业务流程的设计是商业银行绩效和组织结构的基础。我行贷款流程的设计有着比较大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一是环节多,周期长。一笔贷款从申请到最终放款需要经历的环节有二十余个,历时至少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各个部门效率低下,责任不清,重复劳动,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二是流程模式统一,缺少产业化和多样化的管理模式。我行目前现有的业务流程是站在满足上级行管理需要设置的,各部门的设计和部门职责的划分没有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而且各部门之间推诿责任的现象较为严重。从客户的需求来看,我行的业务流程僵化单一,并没有根据不同的客户和不同的业务风险程度设计不同的业务流程,仅仅根据金额的大小划分管理权限,客户无论在贷前还是贷后,都需要在不同部门之间来回奔波,无形的造成了优质客户的流失。

4.3过度从事高风险的业务,却对风险重要性认识不足

与经济大环境的繁荣相适应,银行贷款快速增长。由于外汇占款、YC分行降低不良贷款比例的压力以及地方政府搞土地 发的投资冲动等原因,导致YC分行的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同步快速增长。这些都可能导致YC分行出现新的呆坏帐的产生。从目前国内发展的情况来看,房地产业的过热苗头还在持续当中,其系统性风险Fl益暴露。在此情况下,贷款投向集中于房地产业而导致的行业结构风险日益严重。

此外,在YC分行的现实银行工作中,由于风险文化意识淡薄,YC分行的财务管理人员不能从财务活动的全过程、财务的总体效益出发,没有全面的认识到财务风险广泛存在于YC分行经营的方方面面,对各项风险业务缺乏指导,对银行财务风险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即缺乏科学管理,这就导致YC分行积累了越来越多的风险资产。

4.4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不完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深化,YC分行的财务管理受到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一个完善的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以应对各个环境的变化。虽然近年来YC分行业加大了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主要包括信息分散、财务管理软件滞后和缺乏统一的思想观念和认识的问题,因此,YC分行现有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总之,YC分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因素是复杂多变的。只有结合银行发展的市场环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完善YC分行自身的管理机制,尽量避免由于各种风险给YC分行带来的财务损失。

五、 中国银行YC分行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建议

5.1加强流动性管理

第一要把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从中央银行的“要管我”转变为其自身的“我要管”,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推进从比例管理过渡到资产负债综合实质性管理,持续进行资本负债比例管理,并依据复杂变化的客观环境进行动态调整和补充。

第二董事会应对于流动性管理部门一方面制定好流动性管理的战略,另一方面还应该制定出长期的发展计划。

第三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内控体系。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与具体措施不仅能够使商业银行通过内部控制来监管流动性风险,还能够借助这些有效的方法和先进的措施来有效规避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的发生概率和蔓延态势。

5.2完善银行内控制度

第一,内部控制制度要有超前性;第二,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改进要做到迅速和及时;第三,必须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第四,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谨慎性评估;第五,构建科学有效的信息系统。

5.3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从目前的经济发展趋势来看,人本管理的思想越来越受到众多企业的推崇,对员工的激励是一项重要的人员队伍建设措施。基于此,本文分别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以及人文关怀层面,对银行加强人员队伍建设的相关举措进行系统分析。

5.4建立全流程贷款管理体系

首先建立完善的银行贷款政策,为银行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提供适当的信用标准是制定贷款政策重要性的真实体现。其次要学会运行科学合理的贷款程序,为了保障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以及盈利性,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时,就应该严格遵循事先规定成型的程序制度,从而能够使贷款政策得到最恰当的执行。

六、 结论与展望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财务管理体制是否健全、财务管理内容是否到位,对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甚至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本文首先对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主要包括中国银行财务风险的理论基础,并对中外学者对于商业银行的近期研究进行了综述归纳,并针对中国银行YC分行财务风险为研究案例,在分析了该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归纳了该银行出现财务风险管理的成因,并以此为基础,针对包括该银行在内的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从实务操作层面可知,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具有很强的复杂性,由此决定了相应的财务风险管理具有很高的难度,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侧重于从商业银行的内部进行研究。实际上,关于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问题不仅会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还会被诸如宏观政策变化、宏观经济波动、银企关系的变革等来自银行外部的众多因素所左右,限于篇幅和作者的能力,这些影响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外部因素还需要今后在密切关注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动态变化的基础上,持续进行更加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作者单位:渤海大学经法学院)

参考文献

[1]付钟慧 银行财务管理风险的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1(08):14-18.

[2]张灵艳.浅析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W.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06):21-23.

[3]郎大红.试析商业银行结算风险的防控措施[J].企业导报,2011(21)35.

[4]李京川.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现代经济信息,2011,(20).

[5]丁玉兰.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防范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卜旬刊),2010(07)33-34.

[6]孙安琴.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A].2009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C],2011:54-55

[7]特派记者卜令伟.城市商业银行应试水股权多元化[N]友报,2011,(11)

[8]向子君 新巴塞尔协议下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9]徐晓萌 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改进探索[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

[10]安菁菁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防范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预测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从提高操作风险重视程度、建立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机制、提升操作风险计量水平、规范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四个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风险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1053

商业银行风险自商业银行诞生开始就伴随其左右,随着我国金融全球化和商业银行的改革创新发展,银行风险也逐渐呈现出蔓延的趋势。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无论在风险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还是管理技术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多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理念相比,也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方面更为明显。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商业银行的交易系统不完善、人员管理不当或失误、控制缺失或其他一些人为的错误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迄今为止,对于操作风险的概念,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认识和观点,甚至同一国家不同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和看法都不尽相同。然而,巴塞尔协议将操作风险定位为“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计算机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操作风险事件的频繁发生和资金损失数额的不断上升,商业银行也开始重视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和防范,通过建立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完善操作风险内控管理制度,加大操作风险管理力度。但由于起步较晚,我国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经验相对欠缺,操作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仍然很高。

1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在一些商业银行,部分高级管理层及员工对操作风险的概念认识不到位,操作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导致操作风险的管理和防范范畴不是很明确,在银行内部没有形成有效规避操作风险的企业文化。有些部门负责人对操作风险管理认识不足,只重视事后管理,轻视事前防范管理工作;注重对个别案件的查办处理,轻视全面监测管理;甚至有些高级管理人员认为操作风险管理是基层操作人员的管理工作,轻视领导决策高层对操作风险的管理。

12商业银行缺乏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

在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必须要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并且还要设立专门协调和执行风险管理的执行委员会来管理各种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都建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但是对各种风险的管理大多由一个部门来完成,没有设立专门的部门来管理操作风险,而且大多数风险管理者都是由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或部门经理组成,没有形成相对的独立性、相互监督的作用。另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素质欠缺,操作风险管理部门人员经验不足,无法形成高效的风险管理队伍,不能对各项操作风险指标进行有效的识别、评估、防范和控制。

13操作风险管理手段落后、缺乏统一协调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识别和计量是操作风险防范和监督的前提和基础,巴塞尔协议指出对操作风险的计量有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三种方法。目前,相比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部分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监测手段和计量方法还很不完善。在操作风险管理中,问责制没有完全落实,高科技电子信息管理手段落后于业务发展速度。由于商业银行相关业务部门对基层管理职能缺乏了解和忽视,导致在新产品和新业务推广过程中,只注重业务管理办法的制定和操作流程的规范,没有严格的会计核算手续,这种缺乏统一协调直接带来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相分离以及做业务时的风险责任分不清。

14操作风险信息披露不全面、不充分

目前,一些银行主要以披露银行财务信息为主,对本行经营现状、资产质量、风险管理、银行未来战略目标等非财务信息的披露相对较少。部分商业银行出于利己的目的在向上级汇报自身存在的操作风险损失时,通常采取隐瞒部分真实情况,“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美化、弱化风险事实及风险损失,这导致上级部门无法了解掌握真实情况,尤其是那些损失小,但性质及影响恶劣的操作风险。

2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对策

21提高操作风险重视程度

(1)建立自上而下的操作风险管理文化。商业银行必须对每个部门和岗位开展操作风险管理培训,提高银行每一位工作人员的操作风险管理意识,尤其要提高高层管理者对操作风险的认识程度,视操作风险管理与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同等重要。

(2)强化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在全体员工中树立风险无时无处不在的观念,以及风险管理并非只是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人员要做的事情,人人要规避风险,风险管理人人有责,要让所有员工认识到自身岗位也存在风险。

(3)全面落实和执行操作风险管理制度。保证风险管理制度全部落实到位,能够得到有力执行,内部审计部门应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强化制度执行情况的审计,这样才能第一时间知晓制度是否得以贯彻执行的情况,并能够得出制度本身的弊端和需要改进之处。

(4)责任逐级落实,提升内控制度管理水平。确保事后控制的反馈渠道畅通高效,落实制度执行过程中的责任人制度,在制度执行不到位时,追究相关责任人失职责任,以利于及时改进制度。为提高内控制度整体水平,要从各方面经常性地评估内控制度。

22建立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机制

商业银行应构建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成立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专门管理部门来识别、评估、防范、控制各类风险并及时上报高级管理层。操作风险的管理比较复杂,商业银行管理者须加强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分析内外操作风险形式,根据本行的风险偏好、内部控制要求,建立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应包括以下内容:有专门人员负责操作风险管理,根据商业银行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方法,制定具体的操作风险管理方案,让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全体人员参与各项控制措施的审批和实施,识别、评估本行操作风险,实时监测关键风险指标,并定期及时向部门领导上报本部门操作风险管理的状况。

23提升操作风险计量水平

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相比,操作风险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和分布不平衡性等特征。由于这些特征的存在,导致在计量操作风险过程中存在很大的挑战。因此,在操作风险计量时,应重视技术方法创新,借鉴国外管理经验,积极采纳先进的操作风险管理方法,根据操作风险的内容建立准确的计量模型,实现操作风险的高效精准计量。

24规范商业银行信息披露

应加强商业银行的市场约束,规范银行信息披露,商业银行必须要在遵循事实真实性、准确性、完善性的原则上披露本银行财务会计报告、各种风险管理状况、公司治理情况、年度重大事项等内容。对于操作风险状况的信息,银行应从工作人员失误、内部管理程序和信息系统的不完善,或外部事件造成的风险等方面进行披露,并对本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完整性作出详细说明和解释。

参考文献:

[1]孙威浅议我国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J].西安金融,2007(5)

[2]吴桂修,吴先聪我国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及建议[J].特区经济,2008(2)

[3]孙继伟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

[4]陈忠阳现代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管理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6)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预测论文范文第4篇

根据前面介绍的风险分析的方法,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控制应依次依照下面程序来完成: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对策。

首先是,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辨识。柜面业务多而细,而造成柜面操作风险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操作失误型,操作失误是指员工在业务操作执、传递和流程管理中由于责任心不强、专业技术不过关以及偶然失误等原因导致的前台业务操作风险事件。如逆流成或未按流程办理业务、录入数据有误等,此类风险事件会给银行带来一定损失。这类风险事件通过事中、事后控制能够及时发现纠正。

二、主观违规型,主观违规是指员工在熟知流程或制度规定的前提下随意简化操作流程等违规行为。这类风险事件数量不多,但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如违反实名制的相关规定,为客户办理大额存款业务,以及在业务操作中当与服务存在矛盾时,一时无法解决而发生不合规的做法。

三、内部欺诈型,内部欺诈主要由于内部员工本身的道德缺失,价值取向失误等原因放弃有关法规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类风险较之前两者性质恶劣,影响力大,危害性强,损失较重。

四、外部欺诈型,显而易见,外部欺诈就表示员工在办理业务过程中被客户利用,给银行带来风险。这类事件容易出现在会计岗位,并且一旦发生损失巨大。

五、技术风险型,技术风险主要指设备配置、操作系统等硬件软件设施存在漏洞从而引发的风险事件。

银行的风险和利润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彼此不能分离。所以在对柜面业务存在的操作风险进行辨别之后,就要对这类风险进行风险估计及评价。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属于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生风险。从有记录的损失事件数目和金额分布地区来看,操作风险不一定只发生在经济发达的分支机构所在地区,但肯定会发生在管理薄弱、风险控制意识不强的网点。

一、人员问题。首先,实际在岗员工数量与业务量不匹配,导致“操作疲劳”,对风险事项的识别能力下降。其次,人员流动频繁,新员工素质不适应业务要求。

二、管理问题。若内部管理者短时间内频繁轮岗,那么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了解就会成为薄弱环节,难以达到良好的合作效果。又或者约束和鼓励机制不健全,柜面员工考核办法不科学。商业银行在经过转型后,更重视规模指标和进度指标,重心从服务转移到营销,这种导向必将造成柜员把主要精力用于营销而忽视业务质量,潜在风险日渐积累。

三、规定制度执行力度问题。有法不依,那么法规制度将形同虚设,执行力度不同也会带来业务办理上的困难。

在识别出柜面业务的风险点并进行了相关评估之后,我们就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将该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首先,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为防范操作风险提供保障。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风险防控文化氛围,要求思想上认识到位。从学习文件、制度、规程入手,提高柜员遵章守纪意识、规范操作意识,以强化“账务核算、内控管理”以无小事的思想为切入点,为做好柜面业务核算工作奠定了良好思想基础。高层人员要以身作则,积极培育柜员养成主动合规的思想习惯,从思想上形成合力,在行动上付诸实施。

要以科学发展为指引,树立健康经营理念。正确认识内控机制的重要性,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培养和警示教育,提高内控与员工的价值关联度,切实防范员工因道德风险引发的违规、违法行为。加强对员工综合业务素质的培训,加快知识更新,尤其要提高一线操作人员和重要岗位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水平,使他们能熟练掌握柜面业务操作规范及流程。坚决杜绝精神不集中,办理业务时候心不在焉、一边录入一边打电话或是与同事聊天等工作中的陋习通过培育金融企业合规文化,营造良好的内控文化氛围,并通过教育与管理、激励与约束相结合,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还使人的自觉行为与制度对人的约束有机结合,也有助于防范道德风险。同时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牢固树立先规范、后发展的经营理念,严禁违规办理业务。养成按照规章制度要求办事的习惯,杜绝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现象,对前台柜员倡导“零错率”操作文化。 其次,对柜台的业务操作要进行全流程的监督控制,

要求检查中整改到位。对各级行检查发现的问题,明确专人及时进行落实整改。同时,利用晨会的形式点评上日工作情况,采取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奖励与处罚相结合的方法,

达到减少差错、提高柜面业务核算质量的目的,对柜面业务办理的全过程要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即:事前监督——受理业务时,临柜人员要对业务的合法性、真实性、手续完整性及数据准确性进行认真审查;事中监督——对会计处理的凭证、帐表内容和数据进行复核,对经办的一切帐、簿、证、据、表要进行逐笔审查和复核,未经复核的支款凭证不得付款,报表不得上报、单证不得签发。事后监督——对已经处理过的会计帐务实行再核对,必须保证所有柜员的业务操作均须有人在事后进行序时的不间断审查,检查中对重要业务的处理过程包括柜员流水中的授权授信特殊业务进行重点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加强监督检查职责,使员工之间真正的做到自查互查有机结合,提高员工的自觉性。

最后,还要制定规范科学、严密完善的内控机制,要求制度上落实到位。从增强柜员制度意识、执行意识入手,

细化分工,明确界定岗位分工与责任,强化柜员业务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促使柜员认真、有序办理每笔业务,构筑起业务操作第一道防线,如岗位责任制、复核制度、审批授权制度等,将内部岗位进行职责细分,不同岗位职责分配要合理、科学,体现相互制约的目标,使每个员工在其岗,明其责,每一岗位必须对内控措施的落实承担责任,从而形成完善的岗位责任体系。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预测论文范文第5篇

风险排查情况的报告

阿盟分行:

根据银监局《关于开展银行业操作风险排查的通知》要求,我行以加强对柜面业务的监督管理,查找单位存款及系统内往来账户对账的风险隐患,进一步规范银行业务操作行为,加强银行案件风险防控为目标,对相关业务进行了操作风险排查工作,现将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乌斯太支行不断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和发挥内控制度作用,加强对重点环节、重要事项的监督控制,通过全面落实区分行“9166”工程的22项防范措施,有效提升了支行的内控和风险防范水平,各类支付结算业务、现金收付款等业务的差错明显减少。账户管理工作也因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我行的账户管理工作从开户资料审核、账户使用、账户管理、销户等方面均得到了规范。

二、检查工作的组织及工作情况

支行按照检查要求,由支行综合管理部牵头,组织风险经理、会计监管员、运营主管等人员对账户管理、对账业务、印押证管理、大额存单签发、大额存款支取及人员管理、员工行为排查等方面进行了检查。

三、检查情况

(一)账户管理

经查我行今年开立的账户资料齐全、手续合规,保证了账户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开户手续完成后存款人密码、支付密码器、网银密钥等由企业有权人领取。新开立的账户均在3日后办理支付业务。销户业务手续齐全、合规。但存在如下问题:

1、内蒙古天亚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中盐聚氯乙烯工程(463201040009015)账户于2007年7月19日开户,于2009年7月24日延期,账户于2011年7月23日到期,已超期限使用账户。

2、未在规定期限内到人民银行办理开户手续,阿拉善经济开发区力远轮胎商行于2011年7月12日在我行开户,于7月18日在人行开户。

(二)银企对账情况:我行

一、二季度银企对账率100%,均账实相符。

(三)柜面业务基础控制

1、终端管理:我行物理终端与ABIS分配的逻辑终端号建立了对应关系,

2、柜员管理:支行严格执行“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做到了印章和凭证分管分用、联行业务录入和确认分离和当班主出纳不处理库户类交易的规定。我行柜员交易掩码、应用掩码均按柜员权限设置,在柜员岗位有变动时及时进行调整,掩码设置符合要求。柜员短期离职时主管能够及时将柜员属性修改为“休假离职”状态。经对重要岗位人员的任职期限进行排查,不存在超期限任职情况。

(三)柜面重要事项监督管理

1、柜员交接监督:会计交接工作坚持“先交后接”的原则,严格执行《中国农业银行柜员现金箱管理规定》和《农行内蒙古分行有价单证和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实施细则》要求交接现金和重空,未发现长短款差错。重空交接方面5月18日我行一名柜员在辞职办理交接手续时柜员保管的一份银保通凭证直接交于重空管理员而未出账,因管库员未认真核对账务,监交人未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当时未发现差错,后盟行删除该柜员凭证箱和柜员号时该凭证一并被删除。

2、现金箱、库房管理检查:通过调阅监控录像和现场查看,主管日终能够做到对柜员现金箱进行检查,对现金大数卡把审核。各级检查人员能够按照规定频率对柜员现金、重空进行检查,账实、账款均相符。

3、业务印章管理:我行现有停用业务印章2枚,由综合部封存入保险柜保管,已督促上交。各类印章按规定使用,不存在预先在各类重空或有价单证上签章的现象。

4、预留印鉴管理:今年我行无挂失预留印鉴业务,变更印鉴手续齐全,均有主管审批签字。电子验印系统上线后我行指定运营主管保管一套印鉴卡并入保险柜保管。

5、挂失、解挂业务资料齐全、手续合规,未发现违规操作转移客户资金或侵占存款的现象。

(四)支付结算业务

1、支付结算审核:经查,大额支付凭证印鉴清晰、真实、齐全,柜员能够按照规定进行验印。保证金账户按承兑业务逐笔开立,不存在挪用保证金现象。查询查复业务及时、合规。中间业务收费严格按照《收费标准》进行收费,收入

3 及时入账。

2、现金业务审核:经调阅录像和现场查看,柜员在办理大额资金存取业务时能够坚持“收入现金先收款后记账,付出现金先记账后付款”的原则,未发现逆程序操作现象。大额取款业务经有权人审批,手续齐全合规。

3、特殊业务审核:冲抹账业务程序合规,均由主管审批签字,并登记在“会计主管工作日志”,抹账业务传票上的注明正确、完整。挂失业务资料齐全、手续合规,无他人代办现象。查询、冻结、扣划业务手续齐全、全法,未发现逆程序操作现象。

4、其他业务事项审核:柜员在临时离岗时能够退出操作画面,重要空白凭证、有价单证、印章等入箱加锁。未发现柜员混用或使用他人柜员号操作的情况。

(五)运营主管授权管理:运营主管在授权前对授权业务进行认真审核,将原始凭证与柜员输入内容进行核对,在确定业务正确、合规时予以授权。今年我行有一笔运营主管转授权业务,转授权和撤销转授权均在“会计主管工作日志”进行登记。

(六)运营主管对ARMS系统管理:我行运营主管及时核销预警信息,未发生不及时核销情况。因运营主管对制度规定学习不够,出现了一笔违规核销差错,7月14日柜员办理一笔存折补磁业务,这之前上级行多次要求停止使用补磁交易,但当班主管仍以正常核销。主管对上级行的督办信息及时回复,未出现延误。

(七)系统内往来对账基本规定:我行开立1户系统内往来账户,与盟分行进行清算,对账工作由运营副主管负责,按月对账,明细账逐笔勾对,换人复核,自年初以来账账相符。

(八)大额存单签发、大额存款支取情况

1、我行今年以来共签发4份,金额为640万元的单位定期存单,均资料齐全,手续合规。

2、对2011年1月1日至8月20日存量发生额超过100万元的现金和转账业务进行了检查,涉及19笔13042万元,经查支付手续齐全、合规,未发现违规违纪现象。

(九)其他业务检查: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预测论文范文第6篇

3操作风险:声誉影响,管理影响,发展影响

4任何岗位都应该有岗位责任制的订立

5“三清原则”:客户认清,钞券点清,一笔一清

6禁止:假作废,假遗失凭证,私留废纸的凭证,违规跳号使用,先在凭证上加盖印章私自将凭证带离营业场所,不按规定运送凭证。

7账户违规:销户后不销毁凭证,违规办理查询冻结解冻扣划,虚增存款调剂库存擅自垫款

压款无理退票,长款私拿,短款自补,以长补短。违规揽存,虚假宣传,

8三先三后:先卡大数,后点细数先点主币,后点辅币先点大面额票币,后点小面额 9会计印章:专匣保管,固定存放,临时离岗,人离章收。错用,串用,提前过期使用。 10柜员短暂离柜5分钟之内,可不签退,但必须将现金抽屉,票夹门上锁。

11受理票据业务:一听,二看(双色底纹印刷,渗透性油墨),三摸(纸张挺括感,水印凹

凸感,下排流水号凹凸感),四测(看颜色,规格,暗记,填写规范)

12装现取钞:同装同取同清点,钱箱启闭符合:同开同闭同加锁。

13柜面业务规范:一核(三见面三核对,账折,账款,凭证款项)二平,三定,四准卡点卡, 五清,六发现差错三立一定(立即清点,立即分析原因立即采取措施,定期总结经验) 14严格执行,印,押,证分管。

1票据行为:产生票据权利和义务的法律事实。

2票据特征:金钱有价完全证券(谁占有归谁),要式证券(类型和格式,内容有法律规定),

无因证券(无条件支付),流通证券(背书转让),文意证券(由出票人定大小),

设权证券(权利可以创设),融资证券工具(可以贴现)

3票据权利(付款请求权,票据追索权),请求权对象(付款人或代理),追索权对象(承兑

人,前手,连带债务人),权利补救(申请止付,公示催告)

1存款经济概念:银行的货币信用行为,法律概念:契约行为。

2管理部门,银监会,人民银行,外管局。管理制度:准备金,基准利率,利率公告 账户管理,实名存款,分类开户,大额预约。反洗钱管理,大额现金,可疑现金。

3金融犯罪,指行为人违反国家金融法,根据刑法应受刑事惩罚的行为。社会危害性,刑事

上一篇:金融业的信息安全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普通债权金融质押探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