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案例

2023-04-10

第一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案例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操作风险防控要点及案例解析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操作风险防控要点主要有三大方面,即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及流程管理。

(一)操作风险

1、内部欺诈

一是隐瞒客户不良信用记录。当信用记录为“查无此人信息”,且打印件上身份证号码与基本资料中显示的身份证号码不符时;当个贷档案(正本)中信用报告为复印件时;当打印件、复印件上有明显人为修改痕迹时;当借款人、财产共有人和财产所有人信用报告不全时。

二是人为调高客户信用等级评分。当评分指标证明材料与贷款申报材料不一致时;当评分指标证明材料收集不全时。

三是隐瞒重大风险。当对调查报告表述存在异议时;当调查报告所举数据、证明材料等收集不完善、不充分时。

四是假名、冒名贷款。当客户经理拒绝检查人员检查指定客户的贷款时,贷款资料中申请人前后签字明显不符时,建议通过电话等方式询问借款人的借款基本情况;对单笔金额较大的贷款,且材料瑕疵较多的借款人,建议通过联网核查系统核查申请人身份。

五是抵押物不符合担保准入规定。核对土地使用权证所登记相关记载是否合规;核对房屋所有权证所登记相关记载是否合规;核查抵押物所有权人年龄与其身份证件和户口是否相符,财产所有人是否为未成年人。

2、外部欺诈

一是收入证明虚假。应向借款人收入证明开具单位调查其职务、级别、收入等情况;借款人如有其它收入来源的,应核实相关证明材料(租赁收入、股本分红等)。

二是购房行为不真实。实地调查了解房屋的位置、朝向、结构、销售等情况;通过面谈或电话等方式知悉借款人对房屋情况的了解程度,了解借款人购房行为的真实性;向房地产权登记部门查询销售合同的备案情况。

三是资金用途不真实。实地查看生产经营情况,向交易对手查询,核实交易合同的真实性;核查贷款发放后,借款人是否直接将信贷资金划转入个人投资参股的法人类企业账户;发放贷款时严格核查借款人账户是否为资本投资账户。

四是汽车购销行为不真实。与借款人联系了解其购车行为的真实性,详细了解借款人的家庭财务情况;密切关注汽车经销商财务状况,防止其利用按揭贷款套取资金。

3、流程管理

一是基础资料未核实。当复印件为传真件时,建议复查原件;当复印件无“与原件核对相符”章和客户经理签名时,建议复查原件;当公司章程明确规定不得为股东和其他自然人提供抵押时,当公司章程未经工商管理部门签章确认时,建议向工商部门查询登记备案原件。

二是对共有权人的调查流于形式。贷款调查面谈时,调查人员应同时约谈借款人和共有权人;贷款合同签约时,借款人和共有权人应同时到场签订合同。

三是抵押登记不落实。客户经理必须参与抵押登记过程,办理与取回抵押登记手续须由不同的银行工作人员执行,不得委托中介机构和第三方代为办理;房屋登记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分立的,必须首先核实土地使用权证和房产所有权证是否已经抵押,并按照相关要求办妥抵押手续;对存量贷款权证办理情况进行清理整改,及时跟踪楼盘产权证办理情况,落实抵押登记。

四是贷款催收不及时。按月进行当月逾期贷款警示和次月到期贷款提示;强化贷后管理,加强监督检查。

(二)案例解析

案例1:虚假房屋交易骗贷案

2001年某分行营业部开始为甲公司开发的龙祥小区办理个人按揭贷款业务,截止2005年共办理住房及商用房按揭贷款N笔。经查实,存在空房按揭、一房两卖、冒名贷款等虚假按揭贷款情况。

案例分析:甲公司动员职工进行虚假按揭;以收购的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利用产权部门工作疏漏,办理无真实交易的虚假按揭;对已全款售出的房屋进行虚假按揭。

案例启示:未进行楼盘准入审批和资金监管;贷前调查严重失职;审查审批流于形式;贷后管理不到位。

案例2:汽车消费贷款骗贷案

2006年3月20日,某银行发生一起汽车消费贷款诈骗案件,涉及贷款N笔,造成N万元贷款无法收回的骗贷大案。案件涉及该银行所在城市机动车交易中心、银行、车管部门、保险公司等机构和人员。经查,该行负责人与该城市机动车交易中心负责人陈某等人内外勾结,陈某以汽车交易中介的身份为银行推荐客户、代为客户上牌、办理车辆抵押登记等手续,并从中赚取手续费收入。在业务办理过程中,陈某利用不知情人员的名义,骗取借款人身份证,编造虚假汽车资料,在该行办理无真实汽车交易行为的汽车消费贷款,伪造车辆上牌和抵押手续,疯狂诈骗银行信贷资金。

案例分析:贷款调查流于形式,给不法分子提供可趁之机;未能坚持独立审查,贷款审查不严;贷后管理形同虚设,对虚假按揭风险熟视无睹。

案例启示: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制定个贷从业人员准入标准;严格对经销商准入管理;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加强对正常个人贷款的监测。

案例3:装修贷款骗贷案

曹某以其拥有的一栋房产作抵押,向某银行提出申请个人房屋装修贷款,并提供了房产证、土地证、个人身份证明、户籍证明、婚姻证明、以及收入证明。该行受理了申请,两名信贷人员确认此房屋存在后,曹某备齐房产估价证明、贷款担保人同意担保证明等,并与贷款担保人一同在该分理处签订同意抵押担保文件。手续齐全后,该行上报其上级行进行审批,并将借款合同经公证部门公正。但在办理房屋抵押登记手续期间,由于路途较远,该行同意由曹某自行办理抵押手续。后曹某将办好抵押的“他项权证”交于该行,该行就办理了其房屋装修贷款。后期发现问题后,经查证,证实土地证、房产证、他项权证都系伪造,贷款被骗。

案例分析:(1)调查环节违规行为:一是面谈过程中未按规定约见借款人、财产所有人和共有人,并未核对以上人员身份证件;二是未尽职调查借款人的第一还款来源的情况;三是未充分核实借款人的贷款用途,对房产所有权及装修合同未进行实地核查;四是客户经理未核实房地产权证的抵押状况和权属情况。(2)签订合同环节,客户经理未按制度要求查验借款人及担保人的有效身份证件,确保签字人确为借款人,且所签姓名必须与身份证件姓名完全一致。(3)落实贷款发放环节中,客户经理未按要求与抵押人一同到抵押登记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手续,未按要求执行办理与取回登记手续须由不同的银行工作人员办理的规定。(4)贷后管理环节中未按要求核查贷款资金使用情况。

案例启示:必须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从业人员的素质与责任心是银行风险的免疫力;加强贷后管理,防范个贷风险。

第二篇:光大银行 A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光大银行 A 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摘要 小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细胞,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广泛分布于各行各业和各地区,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小微企业融资却是长期难以破解的问题。商业银行在外部竞争压力和内部利润驱使之下,纷纷加大对小微金融的投入,将其视为业务转型的契机。然而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问题阻碍了商业银行的尝试,使商业银行在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举步维艰。因此,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进行科学、 高效的管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拓展小微金融业务的必然选择。

本文采取理论与实际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先是介绍了小微企业信贷风险 管理概述,包括小微企业信贷、信贷风险的概念、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分类与成因、 小微企业风险特征等。然后通过光大银行 A 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案例,包括光大银行 A 分行介绍、资产结构状况,小微企业客户行业分布特点以及对小微企业信贷所采取的相关风险管理措施等。在此基础之上,分析光大银行 A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归纳出目前制约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基本成因,最后提出了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采取建立科学指标体系;完善信贷管理体系,优化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流程;注重人才培养,实施激励约束;加强贷款合规性调查等可行性启示与建议,以期在解决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问题上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银行作为主要的资金提供者也对小微企业信贷发展给以强有力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总之,只要坚持稳健经营、科学发展、风险可控,按规定审贷、放贷、管贷、收贷,就一定能将小微企业信贷风险降至最低,从而达到银、政、企多赢的目标。 关键词 小微企业 信贷 风险管理 案例介绍

1 贷前小微企业资信评级体系不健全

在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很多小微企业迅速崛起,没有完善和健全的 公司管理机制,几个人或者甚至一个人就可以组建小公司,短期现金流动非常大, 很难把握好小微企业的实力。在西方商业银行的信贷过程中,其主要采用的是一 系列诸如财务比率分析、客户资信评价分析和贷后监督监控分析等规范而严格的 程序,从而使其信贷业务的风险得以降低和防范,所以说科学的资信评价方法是 银行贷前风险管理的重要一步。光大银行 A 分行在内部的资信评级中,只是根 据总行的相关文件,并没有参照相关的其它行业评级机构,对于小微企业的判断 过于武断,有些小微企业由于季节效应,短期的现金流非常大,暂时效益良好, 银行在资信评级时会有失判断。

此外,有一些有往来的小微客户也要不定期的考察,不要以为之前有过往来 就把贷前的考核程序简单化,要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判断是否通过贷前考核,以及 锁定企业回款账户,因为这些小微企业的效益很不稳定,时时刻刻都会受到各种 经济环境的冲击,例如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金融危机以及国家之间的矛盾等, 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小微企业的运营发展,有些小微企业通过其它自救方式能 度过经济难关,更有甚者一些企业就会面临破产。所以光大银行 A 分行的这种 以小微企业贷前资信考核为重要的评判贷款指标并不是很完善。小微企业的贷款 程序应该严格化,因为小微企业的实力并不是被非常的认可,相关的财务信息失 真,以及小微企业的的偿债能力、竞争能力、现金流量的稳定性、管理水平和还 款意愿很难深入的了解。由于小微企业起步比较晚,光大银行 A 分行在对小微 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上并没有形成一套较为完善和可靠的评价体系,如缺乏有针对 性的风险控制制度、对小微企业的风险分析和评价不全面等,这种不完善的评价 体系忽略了一些潜在的风险,使银行在进行业务时不能及时的采取风险防范措 施,从而加大了银行的机会成本和现实风险,不利于银行的业务发展,甚至给银行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2 贷中的动态分析管理不完善

对于银行来说,在其信贷管理工作中,对贷中管理往往是不到位的,是管理 的薄弱环节。光大银行 A 分行的贷中管理就是典型的例子,在日常工作中其关 注的是小微企业贷前的风险分析,而对贷中的管理就比较宽松,由于其不重视贷 中的动态分析,从而导致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的增加。加强贷中的动态分析是银行 减少损失发生的重要环节。对小微企业贷中进行各因素的动态分析,在一定程度 上可以防范信贷风险,减少资产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在当今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 条件下,银行在进行贷款决策时,其目标客户的情况不可能一成不变,尤其是其 小微企业客户的情况,变动会更加频繁,所以加强贷中风险的动态分析是非常重 要的。

对贷款期间信贷资金的监控,主要是确保其还款能力不受影响。光大银行 A分行的信贷人员对小微企业客户的还款能力分析不到位,如对小微客户的经营状 况是否发生变化没有进行及时的跟踪的调查,没有通过全面的分析来了解贷款面 临的各种风险及其程度。笔者认为贷款期间影响小微企业客户还款能力的主要因 素如下:

第一,行业情况。小微企业顾名思义,是个较小的经济单位,其生产规模、 资产状况以及经营范围等方面都无法与大型企业相比拟。 其具有自身积累少, 形式多元化,内部管理松散,生产销售灵活等特点,这使其极容易受到外界变化 的影响,小微企业为了适应新的外界环境,就必须做出相应的变化,所以这使小 微企业在贷款期间极有可能甚至是经常性的发生某些变化,这给银行的信贷工作 带来一些意料之外的风险,甚至影响其还款能力。例如在贷款前国家可能对零售 业在税收方面采取某些优惠政策,但国家的这个政策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小微 企业的还款能力;又如由于行业竞争关系使某家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 化,且这个变化是在贷款期间发生的,这就会是该小微客户在同行中的竞争力受 到影响,从而影响其偿还能力。

第二,财务情况。由于小微企业规模小,业务量少,通常没有系统的财务管理的部门,因此也就没有可以真正用来分析财务信息的财务报表,而财务信息是光大银行 A 分行对企业经营活动分析工具的主要工具,所以光大银行 A 分行在对小微企业进行财务信息分析时不能仅局限于财务数据,还要全面考虑影响其还款能力的非财务信息。 3 贷后管理不到位

银行在实际工作中,其最薄弱的环节要属贷后管理了。然而贷后管理是控制 风险、防止不良贷款发生的重要一环。 一方面贷后检查不到位,贷后检查部门 和岗位形同虚设,一些客户经理不认真对待贷后检查,不按规定对客户进行实地 检查,有时甚至为了应付检查而伪造检查数据,对小微企业的贷后检测就更不用 说能做到实地检查、按规定和频率进行检查了,贷后检查和监测的不到位,使其 真正的风险防范作用没有得到发挥,从而加大了信贷风险,这已成为近年来银行 内外审计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数据收集和处理的滞后,也是阻碍光大 银行 A 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得以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对于光大银行 A 分行来说,许多建议是好的,但是实施起来非常的困难,其主要表现在贷后信息收集不及时、不完整,从而导致其中存在的问题发现缓慢,甚至有时信贷逾期了报表系统中还没有真实的反映。另外,对贷后管理认识不到位,贷后管理观念滞后,也会导致不良信贷的存在。主要表现在信贷员主观上把能够正常还息的企业认定为好客户,其发生的信贷就是好信贷,而没有进行定期的对企业拜访,随时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进而放松贷后管理或盲目办理倒贷,忽视了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实的偿债能力。银行激励机制存在缺陷也会导致贷后管理不善,虽然强调的是支 持小微企业的发展,但更关注的其实是贷款的收益率,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 “重贷轻管”的现象,由于这一现象的长期存在,导致了不良贷款的产生。综上 所述,光大银行 A 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客户自身来看。小微企业信贷需求的主体大都处于个体工商户,这 些企业由于规模小、灵活性大,容易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其抗风险能力 相对较弱。小微企业生产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小微企业收入具有较强的波动性,易 外界干扰,属于比较薄弱的企业群体,同时又是高风险的行业。

其次,从小微企业信贷具有的特征来看。小微企业信贷具有授信风险高、服 务成本大、利率较高以及较低盈利水平等特点,并且银企双方的信息存在严重不 对称,客观上提高了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操作成本,使得银行小微企业信贷 的风险加大。

最后,从光大银行 A 分行自身方面来看。趋利性是企业的本质属性,也是真正商业银行的实质内涵。以经营货币和特殊风险为主的光大银行 A 分行,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银行目标的,也就说其具有天然的趋利性。这种趋利性会导致银行对大企业信贷比对小微企业信贷重视,再加上小微企业自身所特有的特性,导致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增加、回报周期长。

案例分析

贷前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小微企业信用评级标准单一且缺乏科学性。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小 微企业的风险评级方面需要进行大幅度的改进,因为其通常是采用非常传统且较 为落后的比率分析法,缺乏专业化、全面化的方法。再者,光大银行 A 分行即 使采用传统的比率分析法,也会因为小微企业的数据不准确不客观而降低分析结 果的准确性,最终导致对小微企业的风险评级的误差很大。光大银行 A 分行在 对小微企业进行信用评价的过程中较多的是机械的沿用大中型企业信用评价方 法,主要是传统的比率分析及订单分析。其中,运用财务报表的数据来计算的各 个指标,进而用来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的主要是比率分析。诚然,这 些财务指标确实具有简单易懂易操作的优点,但是建立在对企业过去财务数据基 础上的财务指标其预测能力实在有限。虽然订单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单一 财务状况分析的缺陷,但是由于缺乏相关专业人才,对科学的评估方法掌握的不 够全面,限制了订单分析作用的发挥。

第二,小微企业风险、成本难控制。小微企业具有金额小,期限短,风险、成本难控制的特点,光大银行 A 分行在向小微企业提供信贷业务时,会产生相 对较大的成本压力并需要进行贷款前的业务调查。近些年,由于受国内外经济发 展变化的影响,小微企业资金链的问题日益显现。2011 年底全国小企业贷款不良率 2.02%,其中单位授信 500 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占 5.14%,远于 商业银行整体 1%的不良贷款率。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时, 必须要充分做好信贷风险防范的工作。目前光大银行 A 分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 面主要存在管理层人员过于冗余、营销和操作层面人员不足、市场拓展人员少等 的问题,从而使光大银行 A 分行在进行小微企业信贷时对小微企业市场拓展不 到位。同时又由于小微企业行业存在许多自身特有的特点,使其与银行的信贷业 务之间也产生了诸如贷款额度小、周期短、次数频繁等特点,从而使之与 A 银 行业务之间的契合更少。如果光大银行 A 分行还是采用服务大企业那样的方式 来进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而不是根据小微企业自身的特点开发出一套与之相匹 配的完整操作系统,其在进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时必然会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和压 力。

贷后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客户经理素质不齐。贷后管理成效的关键是看信贷资产管理责任人的 管理素质。该行客户经理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甚至有的客户经理在业务知识上的 掌握非常缺乏,从而导致其对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认知和判 断,从而造成本能避免的风险损失。光大银行 A 分行部分资产业务大行存量小 企业客户均在 40 户以上,但配备的客户经理相对较少,贷后管理可能会出现管 理上不深入的现象。对此,该行 2010 年已经进行了小微企业信贷客户经理“海 选”,安排了部分网点人员充实到支行客户经理岗位,但随着业务量的上升,管 理上压力仍然较大。

第二,抵押担保方面存在风险。抵押担保是指信贷资产客户或者其他的第三 方在仍然拥有对抵押资产的所有权等的情况下将该抵押资产作为对信贷资产的 担保。关于抵押担保的弊端存在于两个方面:首先,过分强调抵押物担保无形中 就将很多需要信贷资产的小微企业拒之门外,不利于其健康快速发展;其次,银 行自身由于过分看重抵押物的价值而往往会忽视掉很多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监 管控制十分重要的风险指标,从而给小微企业信贷违约提供可能。抵押担保在实 际操作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

首先,没有同时抵押房产证和土地使用权。小微企业在进行房产抵押(特别 是经营用房)时,银行往往会从简化程序增加业务量角度考虑默认单以房产证作 抵押。而正确的做法是,银行在把房产作为抵押物时,要以房产证和土地使用证 同时进行有效的抵押。

其次,抵押物价值评估报告虚假。该行将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价报告作为信贷 决策的依据也存在问题,因为目前即使是具有正规资质的评估机构也普遍存在以 顾客需要为宗旨的问题,很容易出现虚假的价值评估报告。虽然该行在担保公司 的选择上采取非常高的标准,但是此种形式本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风险。

最后,实施抵押物追索权困难多。按照法律规定,在贷款人违约的情况下, 银行可以实施抵押物追索权,但这一追索权的实现在现实中困难重重,导致银行 的行权成本很高,更为无奈的是,银行最后的结果非常可能是即使赢了官司但仍 然要承担最后的风险损失。

启示

第一,更加关注企业资产使用率。企业营运能力,主要指企业营运资产的效 率与效益。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率主要指资产的周转率或周转速度。企业的产出额 与资产占用额之间的比率就是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益。对小微企业进行营运能力的分析,可评价小微企业对资产的管理是否有效,进一步分析小微企业在资产营运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它对盈利能力分析和偿债能力分析具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第二,深入的揭示企业偿还利息能力。在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指标体系中加入 了现金流量比率。足够的现金流量是企业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经营活动的根本, 是衡量企业偿还债务能力的主要指标。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其本身就有着自有资 金匮乏,资本积累不多的特点,偿债比率普遍不高,如果企业的现金净流量为负 数或较小,则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不强,这必将会影响到企业偿还银行贷款的能 力。

第三,加入较为系统的信贷获利分析。这种分析对小微企业更具有针对性, 其分析指标主要包括内部收益率、还贷能力指数、回收期比率及销售净利率,其 中内部收益率、还贷能力指数、回收期比率这三个指标都是针对企业信贷获得能 力的指标。内部收益率被普遍认为是项目投资的盈利率,反映了投资的使用效率, 内部收益率指标的突出优点就是在计算时不需事先给定基准折现率,避开了这一 非常有争论的问题。内部收益率是建立在折现的项目现金流基础上的,它用一个 数字就能概括出一个复杂项目的特性。通过这一简单扼要的收益率,就可以方便 地对项目进行分析评价,IRR 优越性更加显现出来。

第一,注重了对外部环境的考察。外部环境涵盖了政策支持、金融市场以及 行业前景等具体指标。显然,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一样会引致小微企业信贷风险。 所以,银行应该加强对外部环境的考察,一旦这种整体的经济形势出现大的、不 祥的征兆,银行应该立刻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预防和化解小微企业信贷风险。 第二,强调了非财务指标体系的重要性。非财务指标体系因非量化的特征, 在当下的小微企业信贷管理体系中并不是处于核心地位。但是,在其对小微企业 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中的逐渐显现,必然会逐渐成为小微企业信贷管理体系中 的核心因素。因此本文用常见的且非常重要的非财务指标来构造非财务指标体 系,强化了非财务指标体系的重要性,以改变只注重财务指标而忽视非财务指标 的错误导向。

1 完善信贷管理体系,建立全方位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

光大银行 A 分行应该进一步规范授信业务管理,有效防范和控制授信风险。 建立了以“统一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责权分明”为核心内容的信贷管理 和业务运作体制,并分别组建信贷管理部和信贷业务部,分别负责信贷风险管理 和信贷业务开拓,有力地促进了信贷风险的防范和信贷业务的发展。同时可以借 鉴国际大银行的信贷管理经验,把小微企业贷款、信用证等相关的贸易融资形式 以及消费信贷全部纳入授信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并以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为核 心的公司发展战略,同时引入尽职调查和风险评审为核心内容的科学授信决策机 制,扩大风险管理的涵盖范围,有力地促进了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和信贷业务 的发展。

2 优化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流程

按照国务院“拓宽小型微型企业融资渠道”的工作部署,光大银行 A 分行应 该将发展小微企业作为其战略重点,明确规定把小微企业贷款作为新增贷款的主 要来源,并从考核上予以支持。同时光大银行 A 分行应该结合当地小微企业信贷发展的特点,摸索建立小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可持续商业化经营模式,并将“明确边界,持续创新,规划先行,优化流程,统一管理”确定为小微企业发展的基本原则。通过小微企业信贷政策的制定,优化信贷客户和业务结构,进一步明确小微企业客户的目标市场和管理要求。同时,光大银行 A 分行还应该明确中小微企业业务总体策略和基本原则、客户分类和主要产品指引、客户评级和主要押品管理、统一授信管理、贷后管理等规定。 3注重人才培养,实施激励约束

人力资源是银行业务快速有效进行的重要支撑。光大银行 A 分行的各个信 贷业务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持,特别是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开展。为了提高该银行 的各期业务效率,就必须对该行的客户经理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进行培训和强化。

第一,要实现客户经理培训的常态化。对客户经理的培训,光大银行 A 分行可以将时间定在晨会或者是利用实际工作中针对某项具体的业务进行培训,实 现培训的差异化,增强客户经理人的实践经验。

第二,要实现人才选拔和管理制度,择优录用和提升。使客户经理在各个方 面的优势都得以展现,同时把业务素质等各个方面具有较强优势的银行职员安排 在公司信贷的岗位上,并对其进行不定期的业务培训,使其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 的提升,增加对各个业务特别是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防范意识,最终提高 全行员工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要确保激励约束的实施。要想优化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不仅需要 制定科学合理的信贷资产监督管理制度,还要经办人员按质量执行制度规定的自 觉性。要想提升经办人员个自觉性,对相关部门制定科学且有针对性的考核标准 是必不可少的,这可以提高客户经理的对风险管理的自觉性,对于那些有较高自 觉性的客户经理,应该考虑增加其薪酬或者是给予晋升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工 作效率与积极性。 4加强贷款合规性调查 贷款合规性调查,顾名思义,就是对贷款的合法性、有效性的调查认定,主 要包括对贷款申请人及担保人的资格、抵押物等合法性、有效性的调查认定。为 了提高贷款的质量,光大银行 A 分行可采用双人协调调查,从而加强对贷款的 监督。首先要调查申请人、担保法人资格的合法性,可以通过对申请人的法人资 格、营业执照等情况以及担保人的授权委托人、法人公章等情况进行调查;其次 要对抵押物的合法性进行调查,审查其是否符合我国的贷款担保管理规定,同时

要以事实为基础对贷款抵押物进行的价值评估,不得高估贷款抵押资产的价值, 以减少银行贷款的坏账和风险,防止无效抵押。 5切实做好贷后分析监测和管理决策

贷后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保证光大银行 A 分行贷款合规、安全,贷后管 理工作是否做好,直接关系着银行贷款的质量和风险的防范。要真正做好贷后的 管理工作,首先,要加强对贷款担保企业的现场走访,通过对其经营业绩、财务 状况的有效调查和分析,对其贷款抵押资产的现场核查,防止贷款企业私自转移 和处置抵押资产;其次,要对有潜在风险的客户进行跟踪调查,同时对其关联企 业和担保企业一并进行定期的调查;最后,光大银行 A 分行要加强信贷风险额 度的控制,对于风险预警的客户,应根据实际的情况决定是维持额度还是压缩额 度,还是采取其他的风险防范措施,通过客户预警跟踪管理及时采取措施并形成 决策,做到早发现早防范。此外,还要加强对企业账户资金的监控,关注企业管 理人的资金动向,尽早发现不良迹象,避免产生客户逃废债务的事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Altman, E.I., Haldeman R.G., Narayanan P., Zeta Analysis: A new Model to Identify Bankruptcy Risk of Corporations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77,(1):45-89.

[2] Altman, E. I., Sabato G., Modeling Credit Risk for SMEs: Evidence from the US Market [R], Dec.27,2005. [3]Berlin, M., Mester L. J., On the Profitability of Relationship Lending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97,(6):22-60.

[4]陈浪南,谢清河.中国小额信贷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2,(3):16-19. [5]段斌,王中华.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J].现代管理科 学,2008,(8):111-113. [6]胡瑞光.美国促进小微型企业发展的融资经验及启示[J],华北金融,2011, (11):40-42. [7]黄树青.四川省贫困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会及小额信贷[M].中国小额信贷十 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05-106.

[8]黄毅.中国小额信贷问题研究(上)[J].银行家,2005,(12):18-20. [9]黄毅.中国小额信贷问题研究(下)[J].银行家,2006,(01):32-36. [10]纪琼骁.麦克米伦缺欠与中小企业政策性融资[J],金融研究,2003,(7): 111-118. [11]贾生华,史煌药.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因素及其管理对策[J],浙 江大学学报,2003,(2):56-63. [12]刘晓昀,叶敬忠.小额信贷的小组信贷与信贷机制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 2002,44(3):45-47.

[13]李炅宇,刘伟.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定价新解[J],现代商业银行,2011,(8): 80-82.

[14]李莉莉.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小额信贷运行机制及其绩效评价[D].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2005,(6). [15]李文政,唐羽.国内外小额信贷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金融经济,2008,(8): 11-14.

[16]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 (1):33-35. 28 [17]沈蕾.论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预警体系构建[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8,(8):21-23.

[18]王孟夏,邢剑深,王林.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货款风险研究[J].北方经济, 2009,(12):38-39.

[19]岳凤荣.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探析[J],现代商业,2008, (17):20-22.

[20]周磊,周嵩毅.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授信评价研究[J],现 代商业,2009,(26):19-20.

[21]张峭,徐磊.我国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研究.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8, (11):43-45. [2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97-400.

第三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商业银行也发展迅速,但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仍不容乐观,信贷风险较大,这成为我国金融业和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隐患。信贷风险伴随着商业银行经营,在商业银行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中,对信贷风险的进一步认识、管理和控制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也是应对市场竞争和适应新形势的必然选择。在本文中着重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贷风险成因,并提出怎样对其进行管理、防范和控制具体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对策

一、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它是指银行贷款能否收回的不确定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原有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地位,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了在竞争激烈的银行业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并发展壮大,都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包括盈利能力、风险控制能力、规模实力、发展能力等。我国从2004年以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大体呈下降趋势,只在2007年稍有反复,而不良贷款率一直呈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银行的资产质量近些年来呈比较好的状态。但中国银监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末我国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279亿元,比三季度末增加201亿元;不良贷款率1.00%,比三季度末上浮0.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出现了双升的情况。分机构类型看,2011年四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分机构指标中,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996亿元,不良贷款率1.1%;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63亿元,不良贷款率0.6%;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39亿元,不良贷款率0.8%;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41亿元,不良贷款率1.6%,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0亿元,不良贷款率0.4%。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能力在逐渐增强,但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不良贷款率仍然较高。从总体来讲,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能力仍然不稳定,产生银行信贷风险的因素也大量存在。银行不良贷款多,信贷风险大不仅影响到银行自身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还会危害社会公众的利益,同时更影响到我国银行业体系的安全稳健发展。因此,深入了解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有针对性地加以管理,这对银行的风险管理颇为重要。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1.法制不健全,社会信用缺失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各项制度尚不完善,尤其是金融法律制度还存在很大缺陷。金融法方面我国已陆续出台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破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内容较为简单,缺乏可操作性,还不足以制约金融领域出现的法律纠纷。商业银行一旦出现不良贷款,很难得到相关法律的有力支持,而且通过法律途径追债要支付高额成本。法制的不健全增大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另外我国在转型时期,人们思想浮动,加之法制不健全,社会信用缺失,整个社会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精神领域的建设。坑蒙拐骗、欠债不还、言而无信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很多企业信誉较差,通过伪造财务报表等方式从银行获取项目贷款,但结果却是要么项目难以完成,还不起银行贷款,要么项目完成,拖欠贷款不还。这都使银行面临着严峻的信贷风险。

2.金融市场发展不成熟

改革开放后,我国金融市场逐渐发展起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仍然不成熟,不完善。首先表现在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企业在融资渠道有限的情况下,主要采取向银行贷款的方式,而我国居民理财方式保守,投资门路有限,也主要采取在银行存款的方式。而银行,信用就是其生命,一方面拥有对借款人的软债权,一方面又有对存款人的硬债务,这使银行成为风险的聚集地。另外,利率自由化的趋势有可能导致逆选择效应,特别是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一个政策即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次政策的发布等于给了各家银行一定的自主定价空间。这是金融市场化的一个趋势,但在我国金融市场不成熟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逆选择问题。各银行为提升竞争力提高存款利率,为获得利润必然会提高贷款利率,这会导致信用较高的企业转向私人金融市场进行融资,而选择从银行贷款的企业则大多数是信用不高的企业。这就加剧了银行的风险。

3.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信贷操作不规范

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水平、管理能力、管理机制等方面与国外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信贷中往往只重贷款,不重管理,这就导致了银行在贷款前、贷款中、贷款后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贷款前不细致调查借款客户的资信情况,不认真评估项目的投资与回报及风险状况,这本身就为贷款的高风险埋下了隐患;贷款中执行不到位,有些贷款需要根据项目的进度及进展情况逐笔发放,但银行在管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有可能一次性发放完全部贷款,这更为贷款增加了风险;贷款后又没有建立完善的企业资料,监督不得力,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和严格的监管力度,不能追踪贷款的使用过程,使用明细,使得贷款风险加剧。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加之信贷操作不规范,致使银行信贷风险环环相扣又被环环扩大,最终导致贷款的高风险性。

4.银行间恶性竞争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形成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并存的局面。随着中国的入世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批的外资银行也进驻我国。另外,民间借贷的发展也如火如荼。因此,我国银行业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银行在压力之下,既要做好吸存量的工作,又要做好贷款量的工作,同时还要保证贷款的质,难免会把握不好度,出现纰漏,另外各银行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大搞储蓄大战,贷款大战,为争夺客户、抢占市场采取各种优惠措施,放宽各种条件,也给了企业可乘之机,多头开户、多头贷款、短贷长用现象屡禁不止,在我国信贷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无法了解借款企业的真实风险状况,致使监管失控,金融秩序混乱。这种恶性竞争循环的后果就是增加了银行的不良贷款,信贷风险大增。

三、防范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对策

1.树立正确经营管理观念

要防范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就要转变银行的信贷管理观念。首先要转变“重数量,轻质量”的观念。我国商业银行在竞争与发展过程中,普遍更关注存贷款的总量,而往往忽视了贷款的质量,这就直接导致了银行的信贷风险。总量关系到银行的规模,但是质量关系到银行的安全与效益,高质量的贷款不但会使银行避免损失还会给银行带来较高的收益,使银行能够安全经营并发展壮大。因此,从长远考虑,商业银行要想发展的更好就必须从观念上高度重视贷款的质量。其次,要树立正确竞争观念。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银行不能“饥不择食,慌不择路”,为了开拓市场,吸引客户而无底线地发放贷款,忽略了可能存在的风险。面对压力,银行更应该审慎,决不能以牺牲信贷管理规范,增大风险的代价来吸引客户,在信贷管理方面应该建立更加严格完善的体制,贷前贷中贷后应形成规范的流程,更注重贷款的安全性。对于提升竞争力可以从创新金融产品、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做好广告宣传、打造品牌优势等多方面来进行,避免恶性竞争增大银行的风险。

2.完善信贷管理机制

首先要建立贷前调查、贷中跟踪、贷后监督的严格的信贷管理程序,每一道程序,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的分工,责任到人。其次,要建立严格的信贷逐级审批程序,审批要经过哪些人,哪些手续,每一个审批环节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都要严格规范,不能有丝毫的漏洞,审批人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另外,要建立部门第一责任人制度。信贷管理涉及到各个部门,各部门除了互相独立,互相牵制之外,必须明确第一责任人以及第一责任人的权限职责。信贷过程中各个部门应独立自主地保证贷款质量并为自己的贷款行为负责,一旦出现问题,第一责任人必须承担起直接的领导责任。最后,商业银行还应该建立起严格的惩戒机制,明确规定责任标准,对于在信贷过程中不负责任的个人和部门应严格按照责任标准进行惩处。

3.建立企业风险评价模型及信贷风险预警体系

商业银行除建立规范的信贷管理机制外,还可建立企业风险评价模型和信贷风险预警体系。企业风险评价模型是针对客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信用状况、品牌状况、管理状况等多方面进行打分,并加权平均得出总分,根据总分确定客户企业的风险级别,在此基础上确定对该企业的贷款数额、贷款定价、贷款方式等。这需要商业银行综合各种情况设计出一个能够全面真实反映客户企业风险的评价模型,还需要专人对客户企业的各项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信贷风险预警体系是指在充分了解客户企业信息的基础上,对客户企业的状况进行跟踪,一旦企业因人员变动、财务状况变动、经营状况变动等可能导致不良贷款时应及时发出警报,商业银行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对策,以避免或减少损失。

4.积极清收不良贷款,化解风险贷款

对于长期积累形成的不良贷款以及风险较大的贷款,商业银行应该依靠政府以及公检法部门积极进行清收转化工作。在清收转化过程中,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损失。对于贷款后经营不善,还款困难的企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一定的帮助,如引导其改变管理方式、转变经营机制,使其最终扭亏为盈,实现盈利并偿还银行贷款。对于扭亏无望的企业,银行应积极采取对策以减少自身损失,如停发贷款,处理抵押品等。对于已经宣布破产的企业,银行应该依照法律规定收回应得的款项,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对于失信赖账的企业,银行应敢于据理力争并充分利用法律武器收回贷款,维护自己的权益。在清收转化过程中,银行一方面要充分依靠政府及公检法等相关部门,另一方面要积极表彰清收转化得力的员工,这样才能有效地使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郭晓鹤.谈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2

[2]马博.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浅议[J].现代经济信息,2009

[3]宋彦超.试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价值工程,2010

[4]李悦波.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现状及应对策略浅析[J].时代金融,2011

[5]黄益群.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

[6]韩光道.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验及其借鉴[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5)

[7]刘华.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2)

[8]李先莉.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对策探讨[J].资本运营,2013(4)

[1] 李晓华:推行消费信贷出路何在[J].经济论坛,2004(4).

[2] 郑国峰、刘士谦:推动发展消费信贷的六条政策建议[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5)

第四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

200709级 金融学 学号: 070962883370011学习中心:庆阳财校 姓名:段建梅

信贷风险的形成是一个从萌芽、积累直至发生的渐进过程。在还款期限届满之前,借款人财务商务状况的重大不利变化很有可能影响其履约能力,贷款人除了可以通过约定一般性的违约条款、设定担保等方式来确保债权如期受偿之外,还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交叉违约条款”。交叉违约的基本含义是:如果本合同项下的债务人在其他贷款合同项下出现违约,则也视为对本合同的违约。一般来说,债权人都是以当事人未履行其在本合同项下的义务为由,追究债务人的违约责任,但交叉违约条款突破了这一限制,它颇有“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味道,即试图赶在借款人其他贷款合同项下的债务出现偿还危机之前采取救济措施,以避免自己处于比其他债权人更糟的处境。此种违约形态在我国现行法上虽无明确规定,但它并不违反合同法的有关法理及法律精神,现行《合同法》中的不安抗辩权可以作为其适用的法理依据。因此,交叉违约条款可以作为约定条款订入合同之中,以使贷款人能够及时全面的掌控借款人的信用水平。

论文提纲:

一、信贷风险的形成

二、次贷危机的警示

三、如何防范信贷风险

1、要加强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高度关注经济周期波动可能带来的风险。

2、要科学设计信贷产品。

3、要把握宏观经济走势与具体产品的关系。

4、要做好预警,控制规模与风险。

5、是金融创新要坚持“谨慎经营”原则。

参考文献:

[ 1 ]易宪容.“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市的启示[ J ]. 人民论坛,2007, (17) : 3279.

[ 3 ] [芬兰]大卫·G·梅斯等著. 方文等译. 改进银行监管[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4 ]徐孟洲,徐阳光. 论金融机构破产之理念更新与制度设计[ J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2630.(论文

2010年1月2日

第五篇:银行信贷风险研究

学院专业

(指导老师:)

[摘要]经济效益不佳,信贷资产质量不高,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也是制约中国金融改革的主要障碍。本文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银行信贷风险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各银行商业化,经营模式进入市场经济状态,基本上良性发展。但在中国现行的金融体制下,中国商业银行风险性相对比较高,具体表现在于商业银行信贷占比一直处于过高状态(上半年商业银行信贷、股票、国债和企业债融资的比例为87.8:5.0:5.5:1.7),商业银行的任何风险都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整体性风险。央行最近公布的《200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有两个方面最具新意:一是对当前货币信贷形势的分析;二是对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取得新进展的描述。

随着中国医务改革开放进一步发慌,市场调节的逐步完善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原国有专业商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转轨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从而使多年积累的商业银行金融问题日渐暴露,潜在的风险日益表面化。但是,无论是不良贷款率的下降,还是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理性化及商业银行业绩的改善,除了商业银行业的努力外,更多的是得益于政府注资或出售不良贷款。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业真正的从机制上的改善仍然不够,而且不少改革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的行程。为此,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是国有商业商业银行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及早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因此我们从我国商业银行现状的信贷风险成因入手,进行逐个分析研究,采取相应措施,努力从实际出发解决存在问题!

1中国各商业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主要因素

1.1商业银行的历史问题多年积累的长期形成的金融巨瘤。在过去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银行实行的是分级经营、分级管理。作为国有非市场经济动作的银行,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决策,向市场经济条件下按规范程序科学决策转轨,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原有的商业银行旧体制下潜伏的信贷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原国有企业风险长期隐藏、积累后集中暴露,不良贷款集中出现。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

业合作密切,生死相依。国有企业大部分资金来自国有商业银行,而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部分资产也是对企业的贷款,两者唇齿相依,有着唇亡齿寒的关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企业拥有自主经营权的同时,必须承担原国有企业自负盈亏的责任。于是,原国有企业长期积累的问题开始集中暴露出来。从而使原来的那些不良贷款开始出现,国有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就转移成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特别是在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把历史遗留的人员负担、债务负担、社会负担让老企业承担,使原来改制前的商业银行贷款被大量悬空,实际上原贷款的国有银行承担了这些国有企业的责任。因此,目前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原国有企业经营风险长期隐藏、积累后集中暴露的结果。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在过去发放了许多政策性贷款,由政府领导批示,打条子或者更高级部门介入银行经济运作,借贷经营困难国有企业,现在这些贷款基本上都成为不良贷款。在我国《商业银行法》未出台以前,我国有商业银行的企业法人地位尚未确立,自主经营权没有落实,在地方政府行政干预下发放了许多政策性贷款。特别是在成立国家政策性商业银行之前,各商业银行都承担了相当数量的政策性贷款任务,这些政策性贷款是经政府协调后商业银行对单户企业、单个项目发放的。这些政策性贷款的绝大部分风险很高。很多原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贷款就这种原因无法收回,所以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历史风险形成。

1.2我国的商业银行的风险还与国有企业负债过多、效益较差密切相关。在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相当一部分流动资金,都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到80年代中期,实行“拨改贷”以后,财政基本不向企业增资,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来源,从财政拨款转向到国有商业银行借款。但国有企业的折旧率普遍偏低,自我积累不足,资产负债率越来越高,对商业银行贷款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靠大量占用商业银行贷款维持生产经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市场化加强,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国有企业改革举步维艰,国有企业大部在竞争中落后,多数国企亏损或经营状况不佳,而这些企业负债的主要部分是商业银行贷款,而且短期借款长期占用,资金实力严重不足,资金周转不灵,抗风险能力很低。当市场略有变化,营销出现困难时,资金运动立即受阻,偿债能力大大降低,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贷款资金的安全。即使少数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业,由于其资产负债率较高,利息负担较重,贷款到期也很难收回,企业能够按时支付贷款利息,不过是商业银行不断准予续借,这些国企贷款风险没有

暴露出来而已。一旦商业银行停止续借,不良贷款立即显露出来。这是扩大贷款风险的又一重要因素。

1.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相对比较落后,操作漏洞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经营上把效益性放在首位,而忽视安全性。国有商业银行的内在的市场化激励机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国有各商业银行业竞相争夺高风险、低效益的项目的根本问题没有改善。尽管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贷款结构有所改善,但是中长期贷款所占的比重仍然过高。同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相似,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责权相当的管理机制,对有权决策人缺乏有效约束和监督制构,有些个别商业银行甚至搞违规经营、帐外经营,加之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混在一起,商业银行自己经营权受到影响,一旦贷款出现问题,很难分清责任,更谈不上追究责任。多年的数据表明,国内各国有商业银行就是不愿意以企业和个人的信用风险来对贷款利率定价,而是在央行规定的基准利率水平上徘徊。各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水平仍然处于很低水平上且浮动范围十分较窄。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的利率也就无法实现市场化,企业和个人的信用风险就无法相对准确定价,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或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要得到根本的改善和提高就更加困难了。

1.4中国商业银行对房地产的信贷比重过大。中央商业银行第一次以专题报告形式对外发布了《2004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存在很大的风险:一方面,房地产开发商贷款的不良率相对比较高;另一方面,随着未来房屋税收政策的逐步到位和物业管理费用的提高,购房者的还款能力可能受到影响,按揭贷款可能出现风险。《报告》显示,我国的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一般包括了房地产开发商贷款和个人购房贷款两个主要的部分。虽然四家国有商业商业银行个人购房贷款资产质量较好,不良贷款率为

1.5%左右,但是开发商贷款的风险已开始显现,四家商业银行汇总的房地产开发贷款不良贷款率在10%-11%之间,不容忽视。对于正在进行或积极准备股份制改造的国有商业银行而言,10%-11%的房地产开发贷款不良贷款率是不可以掉以轻心的,它在商业银行新增贷款中的比例不是小数,任其发展下去,将会使商业银行的整个不良贷款率很快上升。

按照央行《2004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目前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还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风险:一是部分地区如上海等地房地产市场过热存在市场风险。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容易造成市场价格过分偏离其真实价值,从而产生泡沫,一旦

泡沫破灭,房地产价格下跌,作为抵押物的房地产就会贬值甚至大幅缩水,这将给商业银行带来不小的损失。二是房地产开发企业高负债经营隐含财务风险。我国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商业银行资金占其资产的比率在70%以上。三是“假按揭”凸显道德风险。今年4月2日,中国商业银行就自曝北京“森豪公寓”按揭涉嫌骗贷案。经查明,从2000年12月至2002年6月,北京华运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假按揭的方式,从中行北京分行申请按揭贷款199笔,涉及公寓273套,形成风险敞口64494万元。四是基层商业银行发放房地产贷款存在操作风险。突出表现在:贷前审查经办人员风险意识不强,审查流于形式,随意简化手续,对资料真实性、合法性审核不严;抵押物管理不规范,办理抵押的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不力,不按程序操作;个别基层行贷后管理混乱,缺少相关的风险预警措施。另外,由于土地储备中心运作不规范、对其监管不严而导致土地开发贷款有较大信用风险,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配套而导致房地产贷款的法律风险也在加大。诸如此类,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的风险几乎无处不在。2针对以上信贷风险问题我们,防范与化解信贷风险的对策

2.1转变旧观念,寻找新思路。如何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首先要实现旧经营观念的转变。一是在商业银行经营指导思想上要实现由追求“数量”转移到注重质量的过程中去。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切实改变原先的追求总量扩张,对安全、质量、效益较为淡薄的经营思想。因此,首先要树立安全、效益经营理念,要把金融贷款的安全性和效益性视为商业银行信贷工作的生命线,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同时,确立效益最大化和资产质量最优化的经营目标。其次,要树立主市场经济主导下的商业金融竞争观念,正视商业银行的现实,充分利用商银行各自优势,开拓竞争,改变原来的粗放式管理,实行集约化经营战略,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最后,要树立长远发展的战略观念,不断开拓业务领域,实施规模经营战略,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二是对信贷资产的管理上要实现由“高风险、低收益”到“低风险、高收益”的转变。首先,充分利用目前国有企业优化资本结构的良机,支持和帮助企业实现资产重组。把风险承担的主体转移到高效低险的企业中去,降低风险系数,提高金融信贷资产的收益。其次,建立金融信贷风险防范预警系统。从贷前的安全调查入手,通过确立科学的贷前调查分析指标,全面分析贷款的安全性、效益性、可偿还性等指标,提出科学的贷前预报;贷后要建立跟踪检查系统,形成我国商业银行新一套的信贷资金网络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发现问题,起到预警、报警作用。再次,健

全商业银行贷款放、收一条龙责任制,实行全过程的严格管理,逐步将过去追求规模、铺新摊子,以外延扩张为主的粗放式经营改变为注重效益,讲求效率,以内涵为主的集约化经营模式,从而使商业银行金融信贷资产达到高效益低风险。

2.2根据企业信用等级有条件地选择贷款客户,把握优良客户,不断压缩中间客户,逐步清理不良客户。贷款企业的信用等级是对客户质量的综合衡量,是决定贷款安全性和效益性的主要因素。信用等级高低,是贷款风险大小、效益好坏的基本标志。在信贷管理上,首先要抓住那些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如AA级以上企业),把他们作为贷款重点投放对象;对信用等级低的客户(如BB级以下企业)因贷款风险较高,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清理;对中间客户(如A级、BBB级企业),目前贷款风险可能不大,但这些企业经营状况一般,潜在风险较大,对其贷款应以临时性为主,并可以考虑适当压缩。

2.3加大清收不良贷款的力度,积极寻求补救措施,化解风险贷款。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不良贷款数量较大,清收转化的难度也相对较大,而且大部分是历史上长期积累形成的,责任不清。为加大清收转化的力度,要做到广开渠道,充分利用依靠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帮助,抓住时机,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有效清理各笔风险贷款。同时,要采取适当奖励措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对清收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要根据不同的风险贷款,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优势、积极引导经营不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高这些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不良企业还贷、付息能力,对扭亏无望的企业,要及时停放贷款,积极处理抵押品,收回旧贷。对宣告破产的企业,要依法清收商业银行贷款,要运用法律手段排除风险,紧紧依靠公、检、法、工商等部门的配合,抓住时机,逐户上门清收,对“老大难”、“钉子户”要敢于碰硬,依法起拆,抓典型,动真格,重点突破,扩大影响,发挥法律的震慑力。

2.4要做到进一步加强对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管理,严格遵守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贷款程序。应重点检查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质,审查房地产开发公司以往的信用纪录。密切关注借款人与关联企业的关联交易,防止借款人资本金明显不足向控股公司或关联企业借款增加资本金,防止控股公司转移挪用借款人的开发项目预售款。规避房贷操作风险,完善房贷操作程序。加强抵押物管理,及时合理地办理相关抵押手续,规范抵押物估价标准。各商业银行总行应加强对基层行有关操作规程的管理,就包括房贷风险点、完善合约的程序、相关法规制度、违反操作程序的责任制度等作明确规定。防范“假按揭”风险,完善惩戒机

制。建设一个良好的经济、社会和信用环境。应建立对骗贷开发商的惩戒机制,如公开披露骗贷企业名单等。对于协助开发商套取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商业银行责任人,对其违规行为进行追查和严加惩罚。加强利率风险管理,满足借款人规避利率风险的需要。为此,各商业银行应提高服务意识,设计符合各类消费者需求的贷款产品。可以考虑允许商业银行发放固定利率个人住房贷款,使商业银行的贷款收益能与其资金成本匹配。同时,有关部门应进一步研究利率风险管理工具,争取早日推出利率互换、利率期权、互换期权等利率衍生产品。另外,各商业银行应当尽快完善住房置业担保制度,进一步研究房贷保险制度。3小结

总之,化解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一是要从商业银行内部风险定价机制入手,促使国内商业银行的真正市场化;二是要改变目前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建立起多元化的融资市场,可以降低和防范国内商业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5年8月

[2]中国人民银行房地产金融分析小组,2004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2005年8月

[3]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商业银行法,2005年6月

[4]中华工商时报,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研究制定房贷保险制度,2005年8月

[5]互联周刊,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5年7月

[6]王卫国,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跨国收购的法律背景,2005年8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数字城管工作总结案例下一篇:试验员专业知识与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