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范文

2023-09-19

化学教学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现阶段教育教学理念的变化及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现阶段的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主张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及综合素养。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化学实验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化学学习水平,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率。为了分析信息技术、化学实验与初中化学的融合策略,针对现阶段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学实验;初中化学;融合策略

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及前提的一门科学,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融入实验能一定程度上丰富化学教学形式及内容,引导学生从实验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及学习更多的化学知识,化学实验教学主要包括实验的基本操作、演示实验的过程、验证实验、探究实验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教学特点及策略,能促进学生化学学习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现阶段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现阶段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a.教学理念的落后性:虽然现阶段盛行新课程改革的相关教学标准,教学过程中注重实施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及化学实验等未能得到很好的融合教学,教师过于重视理论教学,使得学生化学学习效率较低及综合化学学习能力较差现象的出现;b.初中化学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由于学校资源配置、师资力量、择校问题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学校缺乏实施信息技术及实验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方式,教学需求受到严重的影响及制约,无法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1];c.考试制度的影响:现阶段的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虽然实施的是素质教育,但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家长及学生还是对考试成绩更为重视,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使得化学教学出现了不均衡的现象。

二、信息技术、化学实验与初中化学的融合策略

1.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教学

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相应的教学理念、教學改革标准及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相应的优化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思考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针对性的、积极轻松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在实验展示的过程中引发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掌握化学理论知识及化学实验操作技术。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一些有毒、可能会产生有害气体、实验对于实验室设备及条件要求较高等无法通过实践完成的实验利用信息技术播放及演示,通过网络资源、科研过程中的影像资料及数字录像等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通过观看实验过程中的细节操作了解更多的实验原理及知识点,且教师还可以将实验过程及结果的视频发送给学生,提供反复观看的机会,在观看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及探究,提高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有效性[2]。

2.在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融合过程中充分进行引导

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实验属于重要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属于主要的表现方式,为了实现化学实验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相应的引导及组织,丰富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实验内容及教学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所学知识点相关情境后,提出相应的化学知识点问题,由学生自主探究,最后结合实验的结果进行相应分析,总结结论,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及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

3.微观模拟实验的初中化学教学措施

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多数化学知识点属于较为抽象及难以理解的,在针对分子、原子的运动、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实质等微观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所有的微观粒子均属于不可见的,采用传统理论教学方式学生无法理解,因此有效的信息技术及实验教学融合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如在进行石墨与金刚石的相关性质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石墨与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两者之间存在不同的物理性质,主要是由于内部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现象导致的,但由于学生想象力的限制,很难理解三维结构[4],通过信息技术的方式对石墨及金刚石进行放大、缩小、切割、旋转、延展及对比等,让学生清晰地观察石墨与金刚石之间内部结构的差异,理解这种差异的根本性原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实验教学属于较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及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之一,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理念下应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充分融合实验教学,通过实施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教学、在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融合过程中充分进行引导及微观模拟实验的初中化学教学措施等教学手段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图伦.信息技术视域下中学化学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文理导航(中旬),2015,14(6):53.

[2]刘欣欣.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及融合思路[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1(19):120-121.

[3]赵太林.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30(13):163-164.

[4]赵琴.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堂深度融合实践的研究[J].学周刊,2017,19(19):165-166.

化学教学范文第2篇

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写自己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有亲身感受,内容新鲜、具体。也可以从实际出发,在教学实例中探及某种教育规律。化学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增强教学基本功、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为大家整理提供的最新2016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仅供各位老师参考!

时光飞逝,2016的教学工作在紧张忙碌中接近了尾声,我对自己一学年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反思。化学教学反思化学是九年级开始学习的启蒙阶

段,如何在这个阶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是我在教学中一直思索的问题,并且一直在教学中探索,反思,总结。现将我自己的体会总结如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们与学生的接触中,在教学中往往发现九年级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如何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越性,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我们除按基本操作要求进行示范操作外,还引导学生有目的的

观察实验现象,并能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化学变化的规律。我们还结合教材内容,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的效果,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创造情景,认真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在学习中最大的兴趣、最持久的兴趣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吸引力。只有老师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能弄明白,他们对学习才会有持久的学习兴趣,课堂

的教学才能得到顺利进行,老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调动,才能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使学生有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感觉,使新旧知识衔接好,让新知识能自然过度,为学生接受新知识作了铺垫。同时,在教学中,我们决不放弃差生,利用教材中的简单知识点树立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自信心。

同时在每次测验时,我们都控制试题的难易程度,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感觉,充分让学生感到学好化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肯努力,一定能学好化学。使学生保持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期末复习工作的好坏,是直接影响期末的成绩,所以期末复习工作,我们能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每个阶段,我们要复习什么内容,都做到心中有数,复习的练习题、测试题都严格筛选。对不同层次的题目进行辅导和练习,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大课外作业的容量,加大难度,适应会考题;对接受能力较差学生,做到耐心细致、百问不厌,常利用中午课外时间给他们辅导,为提高会考的合格率,我们不断耕耘。同时,对于学生作业我们基本上做到全收全改,做好每次测评工作。从反馈回来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做好辅导和改进的调控工作,为全面提高会考成绩而不断地进取。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发现自己的教学观念还要进一步提高,要更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才能使学生容易接受,保持学习化学的持久兴趣。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感觉时间比较紧,导致课上没能很好的夯实基础。导致一部分学生逐渐掉队,失去兴趣。从而成绩比较低。

在当前的课改大气候下,我大胆参与课改,研究教法、学法,开放课堂,学生参与,师生互动,活跃课堂,认真

化学教学范文第3篇

化学实验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化学实验,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完成同一实验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且要求学生认真分析实验象现, 正确处理实验结果。对实验效果不好, 甚至于失败的实验, 指导学生进行认真分析, 应用所学的知识或学生易接爱的其他知识引导学生改进实验, 找出实验成败的原因, 再实验。让学生在失败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激励学生改进实验, 培养学生勤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善于探索创新的好品质。如乙醇与浓硫酸反应制乙烯时, 当温度加热至170℃左右时燃烧火焰的黄色非常明亮, 当继续加热至180℃以上时火焰就变成了淡蓝色。通过对此实验的指导分析既能树立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实验中还让学生体会到了一种创新的意识。

2 创新化学教育, 必须加强化学实验室建设

2.1 要有学生操作的场地、仪器、试剂

按现行化学实验的配备, 仅能满足学生完成所编教科书中的学生实验及演示实验内容, 且教材中有许多演示实验, 可以改进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 有许多的演示实验也有可改进的成份。学生实验也存在很多的憋病, 几乎是照方抓药。要改变化学教学现状, 推进创新教学, 就要求学生主动的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能力, 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去建构新知识, 这对化学实验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对一个实验的实施可能有许多种方案, 需要各种不同的仪器、试剂, 如果实验不能满足学生的最低要求, 一些基本的试剂, 仪器都没有, 学生的方案就得不到实施, 设想、猜想都变成了空想, 化学教育就得不到拓展和提高, 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如甲烷的制取性质实验效果一直较差, 有关资料提供了其他的实验方法, 实验室由于缺乏相应的设施而无法进行。因此, 化学实验室不应按某教材配置, 应以某教材为主线, 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 (文化层次) , 生活环境, 适当的拓宽仪器、试剂的配置。使学生能想到的大部分实验都能实施, 让实验室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主战场。

2.2 学生的学, 需要教师的导, 应加强实验教师队伍

现在许多学校的化学实验员只是文化水平相当低的工人, 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门实验员, 化学教师的教学重点也仅仅是传授知识, 化学实验仅是化学教学的调味品。比如说, 有这样一个学校, 由于许多人认为化学试剂管理危险大、毒害大、仪器管理又繁琐, 没有任何人愿意去化学实验室工作, 结果学校领导指定了一个仅小学文化层度, 对化学一无所知的工人为化学实验员, 仪器的名称都说不上, 更谈不上能科学管理, 他又怎能承担学生的实验指导呢?这类学校的化学实验就可想而知。而现代化学教学, 既要学生敢想, 更要求学生敢做, 化学实验室应定期为学生开放。由于化学实验也有很多的危险因素, 试剂、仪器也要求生学能合理使用, 这不仅要求学生能有时间实施自己的实验方案, 能对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由于学生的知识层次较低, 也要求教师做重点的指导, 以避免试剂不必要的浪费, 仪器不必要的损坏, 甚至于造成不必要的危险。对学生的实验进行正确辅导, 协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让学生做到有目的实验, 避免学生盲目实验。在实验中, 培养学生的进取心, 创新精神和成就感, 这就要求化学实验员不仅能熟悉教材、熟悉仪器, 做到周密、细致、耐心的管理实验试剂、仪器, 能按教材准备实验, 还应该有较深的学科知识, 及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验能力, 能独立指导实验, 把精力投入到实验研究上, 攻克难点实验, 填补空白实验。这就要求增加化学实验员, 提高化学实验员的素质, 有关部门应加强实验员队伍的培训。

2.3 化学实验室不仅应配备较宽领域的仪器, 试剂, 还应配备有关专业资料

学生的知识层次比较低, 思维面比较窄, 考虑的问题比较单纯, 设计的实验比较片面, 且实验操作也比较差, 仪器、试剂的性能、性质掌握得也不全, 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往往比较弱。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 为学生提供借鉴的资料, 让学生能通过实验、查阅资料、教师用资料中的依据指导学生等手段, 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在此过程中, 让学生体会到有据可依, 有据可查, 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学, 以此激励学生的探究精神,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化学实验专业资料对于绝大部分地方来说很难买到, 而人们在接受高等教育时, 这方面知识虽然接触不少, 了解也很多, 但作为实验的专业人员, 知识掌握的系统性还是欠缺, 理论也了解不是很透彻。要专门从事此项工作, 并适应现代的化学教育, 就必须进行系统的, 整体的自学, 这就需要书籍、资料, 有关部门不仅要重视仪器、试剂、设备的配置, 也应加强有关书籍资料的配置。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教学不仅要传授化学知识及应用, 更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作为化学学科它以实验为基础的本质没变,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创新精神, 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化学教育,能力培养,化学实验

参考文献

[1] 彭钢, 张晓东.课程理念的更新[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潘鸿章, 姜淦萍, 孔令鹏, 等.化学研究性学习[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化学教学范文第4篇

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写自己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有亲身感受,内容新鲜、具体。也可以从实际出发,在教学实例中探及某种教育规律。化学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增强教学基本功、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为大家整理提供的最新2016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仅供各位老师参考!

时光飞逝,2016的教学工作在紧张忙碌中接近了尾声,我对自己一学年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反思。化学教学反思化学是九年级开始学习的启蒙阶

段,如何在这个阶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是我在教学中一直思索的问题,并且一直在教学中探索,反思,总结。现将我自己的体会总结如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们与学生的接触中,在教学中往往发现九年级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如何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越性,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我们除按基本操作要求进行示范操作外,还引导学生有目的的

观察实验现象,并能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化学变化的规律。我们还结合教材内容,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的效果,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创造情景,认真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在学习中最大的兴趣、最持久的兴趣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吸引力。只有老师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能弄明白,他们对学习才会有持久的学习兴趣,课堂

的教学才能得到顺利进行,老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调动,才能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使学生有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感觉,使新旧知识衔接好,让新知识能自然过度,为学生接受新知识作了铺垫。同时,在教学中,我们决不放弃差生,利用教材中的简单知识点树立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自信心。

同时在每次测验时,我们都控制试题的难易程度,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感觉,充分让学生感到学好化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肯努力,一定能学好化学。使学生保持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期末复习工作的好坏,是直接影响期末的成绩,所以期末复习工作,我们能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每个阶段,我们要复习什么内容,都做到心中有数,复习的练习题、测试题都严格筛选。对不同层次的题目进行辅导和练习,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大课外作业的容量,加大难度,适应会考题;对接受能力较差学生,做到耐心细致、百问不厌,常利用中午课外时间给他们辅导,为提高会考的合格率,我们不断耕耘。同时,对于学生作业我们基本上做到全收全改,做好每次测评工作。从反馈回来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做好辅导和改进的调控工作,为全面提高会考成绩而不断地进取。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发现自己的教学观念还要进一步提高,要更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才能使学生容易接受,保持学习化学的持久兴趣。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感觉时间比较紧,导致课上没能很好的夯实基础。导致一部分学生逐渐掉队,失去兴趣。从而成绩比较低。

在当前的课改大气候下,我大胆参与课改,研究教法、学法,开放课堂,学生参与,师生互动,活跃课堂,认真

化学教学范文第5篇

摘要: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高一学生在新课改下初、高中化学衔接中可能出现的学习问题,结合学科特点,作者就化学教师如何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着重从学习方法指导、非智力因素、学习心理辅导方面做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化学教学;衔接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7.017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初中生进入高中化学学习后,面对学习内容的增多、学习难度的加深、学习方式的改变,部分学生学习化学时非常困惑;且由于学科种类增多、学业负担的增重及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个性意志薄弱等原因,极易导致化学学习的两极分化或化学学业不良学生的增多。因此,针对以上问题,结合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科学方法作为科学素养的核心之一,愈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所应掌握的具体科学方法,如“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必修模块1、2中也详细指出“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等。

虽然,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学生的心智水平和思维能力获得了很大发展,已具有较强的分析与综合能力;但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后,一些学生由于固守于初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和以往的不良学习习惯,使得已具进步的认知能力在学习效果和学业成绩方面未得以体现。如:凭借初中阶段的学习经验,一部分学生认为“化学上课时听不听无所谓,只要课后多花点功夫就行了”、“预习在化学学习中不重要”、“考试前认真看书就能考出不错的成绩”、“化学学习只要多背、多做题就可以”、“做化学实验就是看着玩、做着玩”等,这些观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高中化学学习的效果和认知水平、认知能力的提高,也影响教师化学教学的正常开展。因此,高中化学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有必要提前了解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目标分析、学习化学的意义讨论、个别谈话等途径,让学生重新认识化学、了解化学,转变原有不良的化学学习观点,促进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孔子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教”。可见,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成为必需。因此,高中学习初始阶段,在强调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方式转变的新课程理念下,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学习特点、独特的科学学习方法。如: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带着问题上课认真听讲,有重点地做好笔记,注意力集中在思考、理解层次,而不是忙于将教师讲解的化学知识不分主次地抄记下来;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的方法进行系统地复习整理元素化合物知识,而不是零碎地死记硬背;指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类推等方法解决新问题;指导学生明确实验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认真分析、概括,得出一般规律,而不仅是停留在观看实验现象上等。这些操作性的具体学习方法为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提供了落脚点,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注重学习方式转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方式转变是此次课程改革的重点。普通高中化学教科书必修1(苏教版)创设了一系列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情景。如教材以“物质的分类”、“溶液与胶体性质的比较”、“铜、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氮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等大量内容为载体,多次出现“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观察与思考”、“调查研究”等科学探究活动,目的在于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在“做”中去主动学习科学,认识、弥补自身不足。

在科学探究教学活动中,笔者认为“艺术、恰当的提问”是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方式。“善教者必善问”,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提问是发扬学生主动精神和创造才能的极好途径。开放性、生动有趣、环环相扣、逐步推进的提问,不但是探究活动的主要线索,也促使学生在准备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维、深入地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展示和发展个性的机会。当然提问的形式可以多样性,如师问生、生问师、生问生,也可是个体问群体,群体问个体。但在具体教学中,应避免提出诸如“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或“看到……了没有”、“得出……结论了没有”等无思维价值的问题,这些无实质内容的提问不但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也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学生合作能力、与人交往能力、自我设计能力培养也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在社会建构中,认知冲突由学习主体与他人的观点不同引发,由于每个学习者对问题认识的深度与广度不同,因此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往往会因人而异,有的较全面、有的较片面、有的则完全错误。因此,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通过学习中的合作与讨论能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与自己不同的理解,从不同方面更加丰富的了解与认识事物;在教学中应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与讨论,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充分交换对同一事物或观念的不同看法。事实研究表明,当学生发现他人观点与自己不同,且比自己的观念更合适解决问题时,较易对自己的观念提出怀疑,产生认知冲突与求知心理;而丹瑟里恩(Danserean,1993)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到的知识比单独学习时多得多,且合作学习有助于克服错误观念。

交流、讨论时,教师要有计划性、灵活性。当学生的发言明显出错时,教师要及时纠正,避免讨论引入歧途;当学生对非重点问题无休辩论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及时给出正确的见解;当讨论出现冷场时,教师要提出启发性、引导性问题;当少数学生置之度外时,教师可指定他们回答相关简单问题或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促使其参与讨论。

小组讨论时分组要合适,成员分组、成员人数确定要以小组讨论能顺利进行、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为目标。小组讨论期间教师要巡视,及时了解动态、引导思维、解答疑难问题。讨论结束后,为避免学生的认识杂乱无章教师要及时做总结或综述,便于学生形成清晰、正确的科学结论。

三、注重非智力因素培养,加强学习心理辅导

提高化学学习能力也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心理过程,在新课程的化学教学中,需要学生交流、合作,善于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但由于语言表达、思维不活跃、学习基础差等原因,一些学生对新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恐惧与自卑感,从而心理上拒绝参与探究和合作学习,在学习上产生恶性循环。因此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措施,加强学习心理辅导,让学生克服化学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1. 利用最近发展区原理体验成功感,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改革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充分发挥。但由于受升学压力、社会誉论压力等因素影响,学生的主体性在初中阶段可能还未得以真实体现,仍处于相对被动学习的局面,思想上仍习惯于接受式学习,以致只要一涉及“开放式话题”,部分学生即出现无所适从的茫然神情。因此,在高中化学学习前期,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已有研究表明,注重最近发展区原理的应用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即在学生已有知识与能力水平的基础上,设计超出其已有水平但能通过自身努力解决的问题。如:如何证明钠与水反应后生成的产物?在已有“碱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点燃氢气的特征爆鸣声”、“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守恒”等知识基础上,学生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证明应能解决此问题;又如学习原子结构时“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思考与讨论”等。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当一些学生发现自己能够解决这些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时显得尤为兴奋,并且这种高涨的情绪也传递给其他学习相对被动的学生,如果在适当时机再给予鼓励与表扬,更能激起学生之间相互竞争的心理,形成双赢效果。

2. 利用理论联系实际引发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随着社会活动的增多与思维能力的提高,高中学生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常见问题,加强化学与生活和科技的联系,不仅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也能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

新课改下普通高中化学教科书必修1(苏教版)重视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几乎每一专题的知识内容都体现出“来源于日常生活、生产,回归服务于日常生活、生产”的特点,如“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从矿物到基础材料”、“硫、氮和可持续发展”;同时配以学生熟悉的大量日常生活、生产彩色图片,学生感兴趣的“化学史话”,学生好奇的“资料卡”等,力求反映化学的科学发展史与现代研究的最新成果,将学生引入化学的知识海洋世界,如“胶体的应用”、“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同位素的应用”、“夸克的发现”、“氯的发现”、“生物炼铜”“水泥和水泥的标号”、“分子筛”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挖掘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一些化学现象和事实,为学生创造一种熟悉、奇妙的学习情景,并同时利用实验、模型、标本、实物、影像等一切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情况下,也有利于引导学生产生新的动力,促进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3. 利用评价培养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对学习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自我期待适合度受到外部评价的影响,所以评价影响的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价具体涉及作业中评价,课堂中评价、测验中评价、探究活动中评价、课后表现评价等。新学习方式下的评价应侧重于对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心理的激励,其中表扬是最为简单、有效的激励方式;试卷测量是学习评价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不仅要通过客观的量化让学生公正地评价自己学习的效果,也要通过定性的主观题让学生在心理上获得一种良好的肯定暗示,通过测试的合适难度和梯度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和距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以达到激励和诊治的目的。

此外,还要考虑如何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自我激励,引导对学习失败进行正确的自我归因,指导学生学会怎样增强学习毅力、培养学习意志,如何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如何克服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如何克服学习中出现的生理疲劳、兴趣减退等方法,这些都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化学教学范文第6篇

【摘要】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下,初中化学教师在教授学生化学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得注重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为此,本文主要基于学科素养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  学科素养 初中化学 教学探究

引言

随着新课改不断推进,对于教育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初中化学学科同样如此。为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而且还得加强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促使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不过因为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使得很多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旧沿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对于学科素养培养比较忽视,这样不仅影响到初中化学教学目标的达成,而且对于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也极为不利。就这一方面来说,加强基于学科素养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意义重大,具体分析如下。

一、抓住化学学科特征,培养学生思维方式

初中化学学科有着自身独有的学科特征,所以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该清楚认识到这一点,不仅需要注重细节,而且还得关注到实践与观察。对于一些化学变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合理区分,以便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同时,初中化学教师还应该注重教学与生活的结合,以便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具体而言,就是需要教师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促使学生核心素养更进一步。

例如在“走进化学世界”这一章节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得认识到这是学生化学学习起点,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物质性质与发生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针对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到化学实验室中,为学生介绍相关的药品与取用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课堂主体性的体现,引导学生深入一线进行观察,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化学思维,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在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对于事物缺乏全面性的认识。针对此,在教学实践中,初中化学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以便达成良好的模仿作用。除此之外,初中化学教师还应该有步骤、有意识的当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讲和课下有效复习。

例如在“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这一课程知识教学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首先就得做好榜样,规范自己的书写,以便达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然后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课后布置相应的作业,督促他们规范化的书写。通过这种方式,必定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帮助他们形成基本观念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化学这门课程还是刚开始接触,所以存在着一定的新颖性。不过如果初中化学教师盲目应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将会掩盖出这种新颖性,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针对此,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加强重视,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基本观念,提升他们的学科素养。

例如在“制取氧气”这一实验教学中,初中化学在课前导学环节,可以提出问题:“氧气的重要性?我们生活中哪些情况需要用到氧气呢?”这样能够很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为接下来的实验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之后,教师便可以适时引入实验,不过在实验之前,教师应该进行方法与原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到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之后再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与演示。在这种方法下,学生的兴趣必定十分高涨,注意力也会非常集中,教学效果自然也会更加的理想。

四、小组合作实验,强化学生科学探究意识

实验是化学学科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对于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针对此,初中化学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合理进行实验操作,如小组合作探究便十分合适。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化学比较抽象化,不过部分化学现象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就是不能深入分子结构清楚观察。这一情况便成为了化学实验的意义。具体而言,只有将化学实验合理带入课堂,有意锻炼学生的探索精神,才能真正强化学生的学科素养。

例如在“酸、碱的化学性质”这一课程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得为学生阐述酸碱化学性质,然后将生活中学生接触到的酸碱事物列出出来,以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讲解酸碱指示剂的应用,教师学生通过其他化学试剂进行酸碱的检测。最后再鼓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验证,以便促使理论知识的内化,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加强注重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这样有助于推动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提供助力。在具体教学中,初中化学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课堂主体性的体现,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式进行化学本质的探究,从而实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快乐。

[ 参  考  文  献 ]

[1]孙敬人.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9,21(31):135-136.

[2]聂文鹏,闫永玲.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基础教育论坛,2019,07(35),341-342.

[3]李添丁.浅议初中化学的育人功能与观念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9,08(34):136+142.

上一篇:绿色生命范文下一篇:猴年大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