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法论文范文

2023-09-16

理论教育法论文范文第1篇

一、蒙台梭利的爱与自由教育

(一)重视儿童个性发展和培养

。这是建立在对儿童的爱和尊重的基础上。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来自先天的自发的能动性的作用下,具有一种很强的、天赋的内在潜伏能力和继续发展的积极力量,在儿童的心灵中有一种难以捉摸的东西,它是发展中隐藏着的模式,只能在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

(二)重视儿童活动

。儿童的天赋主要由行为举止来表现,所以在儿童的教育中应该重视儿童的活动。成人不得干涉儿童的自由活动,或者说,让儿童的任何活动都是自主进行。只有在充分的自我发展中儿童的心灵才可以逐渐的发育成熟,成人的任何干预都会给儿童心灵发展造成障碍。

二、洛克的绅士教育

约翰·洛克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重视幼儿健康。

(一) 利用一切机会,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机会,让儿童进行不可缺少的练习,让儿童在家长或老师的耐心监督和指导下,反复地做同一件事,直至使其在他们身上固定下来,也就是使得儿童养成一种习惯。

(二)(二)重视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在洛克看来,德行是绅士所应具备的品行中占第一位。培养儿童良好德行的方法是形成儿童发自内心的羞耻心和对荣誉的崇尚之情。

(三)(三)知识教育

。洛克认为绅士需要的是事业家的知识,从绅士获取个人利益和幸福的角度,他为绅士安排了广泛的教学内容。

三、中国著名幼儿教育家理论简要梳理

中国幼儿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漫长的路程。其发展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的幼儿教育思想、近现代幼儿教育理论的形成、当代幼儿教育理论。

(一)古代幼儿教育思想

我国早在古代就十分重视婴幼儿教育,采用了一系列符合幼儿心理、生理特点的教育原则和方法。这些原则和方法对现代幼儿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近现代幼儿教育理论

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家有许多,但理论之深、影响之大的有张雪门、陈鹤琴、陶行知三位大家。他们的幼教理论是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的精华,他们为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指引着方向,是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得以长足发展的领军人物。

1、一是张雪门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教育家,被誉为“当代幼教宗师”。他在半个多世纪的躬身实践中,提出的幼稚园教育理念、幼师专业课程体系、行为课程理论、幼稚园科学教育等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张雪门的幼儿教育理论概括的说有两个基本方面:

(1)幼教应完全以儿童为本位。他认为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应着重于使儿童以最大、最多的思考机会,利用生活环境中日常所见所闻的事物为教学材料,按时令的变化,从儿童的动机和需要出发进行教育。

(2)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自然规律。张雪门一直从科学的儿童观出发,主张教育必须从儿童现有的能力与水平出发,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

2、二是陈鹤琴。陈鹤琴是我国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他在儿童心理、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特殊儿童教育、社会教育、文字改革等诸多教育领域都有独创性研究和重大贡献。陈鹤琴对现代中国幼教有着开创性贡献。陈鹤琴的幼儿教育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点。

(1)创立“活教育”理论体系。“活教育”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为我国幼教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活教育”三大目标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陈鹤琴把教人做人定为“活教育”的三大目标之首。

(2)开创了实地研究儿童心理之先河。他提出了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他认为,只有按照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儿童教育规律,才能教育好儿童。陈鹤琴抓住儿童观、教育观问题作为幼教改革的核心和突破口。

(3)主张幼儿园第一要注意儿童健康。不仅身体要健康,他还强调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他提出要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和性格,养成快乐情绪和勇敢精神,有自尊心、自信心等。

3、三是陶行知。陶行知是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民教育家,20世纪20年代,他认为普及幼稚教育,首先要让人们认识到幼年时期生活与教育的重要性。

(1)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先生根据我国的国情,把它改为“生活即教育”。

(2)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做人,培养幼儿独立精神。陶行知先生在《学做一个人》一文中指出:“做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第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第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第三,要有独立的职业。”

(三)当代幼儿教育理论

我国当前幼儿教育理论特征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儿童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成果为基础,阐明对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关系的看法,揭示指导幼儿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四个基本观点。

1、.发展的整体观

。发展是指儿童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理方面有规律的量变和质变过程。幼儿身心发展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2、.學习与发展的幼儿主体观

。幼儿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幼儿的发展,要以幼儿的主动学习、活动为转化的中介。教师要视幼儿为主动学习、发展的个体,善于引导与激发。

3.、教育促进和参与发展的教育作用观

。幼儿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并不意味着教育无能为力。相反,教育可以影响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幼儿学习与掌握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经验,促进和参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4、.活动是教与学的共同基础的教育途径观

。幼儿的活动是教育者向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途径,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身体的活动、心理的活动,同人和物的互动;幼儿自由观察、自由选择操作材料,体验发现的乐趣,获得直接经验。

中外著名的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和有影响力的学前教育家的幼教理论,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对人类幼儿教育的发生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教育思想。中外幼儿教育理论的精髓,充实了幼儿教育理论工作的实际需要,也为我们今后学习学前教育类的其它理论奠定了基础。

理论教育法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 旅游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理论 理论分析

客观来讲,中职生是一群年龄处于16-19岁之间的青年,他们的心智发育还不成熟,却同时承担学校学习压力与未来就业压力,虽然有一部分学校依然坚持分配工作,但是许多行业企业由于中职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较差对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提出了质疑。为了重新树立学校品牌,提高中职生的就业能力,教师也必须以实践教学理论为指导,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工作的无缝衔接,以学校教育培养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

一、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实践学习任务

一直以来,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都是以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为教学依据的,对本课程所展开的教学评价也是根据中职生在专业理论考试中所考取的具体成绩为基本标准展开的。这种只重知识、轻技能的教学局面导致中职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很差,降低了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实践探究任务,将理论课程与实践培训结合起来,以实践任务唤起中职生的积极思维,促使学生获得职业能力。

中职生在以往学习经历中感受到的失败经历较多,所以他们并不喜欢学习,即便选择了旅游管理专业,也很难静下心来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认真学习。但是,中职生的内心十分热血,好胜心与求胜欲很强,所以教师便可将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设计成实践学习任务,使学生主动联系旅游管理工作现实分析专业知识,以任务驱动中职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丰富学生理论知识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双赢。在设计实践学习任务时,教师也应该主动分析中职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水平,保证实践任务的难度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水平,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任务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原有认知水平。

二、加强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

中职学校所建设的实训基地是在旅游管理专业中落实实践导学理念的物质条件,实训基地的实验设备、工作模拟环境越接近真实的工作特点,越有利于提升中职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因此,中职学校应该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未来行业特征与行业技术购入相应的实训设备,建设实训基地,优化中职生的实训环境。

现在社会具备“互联网+”的时代特征,各行各业都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组织本行业的创新实践活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也应利用互联网与计算机创设虚拟实验室,让学生们在电教化、数字化的实训基地中模仿旅游管理行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与社会接轨,用实践经验与体会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结构。值得注意的是,旅行社、展览场馆、博物馆、旅游信息咨询中心等行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各有侧重,教师应让学生多体会各个行业的虚拟角色扮演,帮助中职生细化自己的人生理想,坚定理想信念,从而使学生们在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与实训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精力。

三、完善学生参与实习的制度规范

实习是中职学校的基本教育活动,多数学校会向本校合作企业推荐本校优秀人才,让学生们在真实的社会工作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但是,人们却发现即便通过学校实习,学生们也并不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无法达到社会企业的要求。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有部分企业虽然会与中职学校签订合作协议,但是却只让参与本企业实习的学生做最基本的工作,导致学生们的实践水平与理论知识储备脱轨,不利于中职生的长远发展。而且,中职学校虽然强制要求学生参与企业培训,但是并不看重中职生的实习成长,依然以纸笔测试评价学生,导致学生并不重视企业实习活动。

为此,中职学校需要制订完善的实习制度,既要明确规定合作企业的人才培养任务,也要将实习报告与企业工作人员评价行为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结业成绩,从根本上改善企业、学生被动应付学生实习任务的消极局面。为了彻底优化中职生的实训体验效果,教师还应与企业工作人员合作,实时监督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行为,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工作难题。

总而言之,我国经济发展使得人们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促使人們产生了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所以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为了让旅游管理与服务行业的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教师应始终贯彻实践教学理论,综合提升中职生的职业素质与学习素养。

参考文献:

[1]周小燕,吕晓燕,邓晨.强化实践教学培养旅游专业实用型人才的思考[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0):238-239.

[2]邓冠敏.基于主体需要的中职旅游专业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理论教育法论文范文第3篇

20岁出头开始从事学校管理工作,至今在5所中小学担任副校长、校长等职务已23年;

2001年始,用时5年,把合川一所当时仅有600余名学生的农村偏远薄弱学校,建设成拥有近2000名学生的知名优质初中;

2007年始,又用时5年,领导一所普通高完中突破困境,内抓管理,外塑形象,将其成功创建为重庆市重点中学;

2013年,调至一所离城区三十多公里的农村中学任职,在不到3年时间里,营造出充盈生命大爱、生命情怀和生命理想的学校场域,实现了学校质量、特色的全面突破。

他,就是重庆市合川龙市中学现任书记、校长唐伯筠。这位笑称自己只有“初中的底子、中师的牌子、本科的本子”的校长,却总能带领学校突破发展瓶颈,赢得教师、学生、家长、领导等多方赞誉。成功的秘诀何在?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在学校管理中“始终坚持淡化权力因素,强化人格示范,重视文化引领,相信依靠师生共同发展学校,用生命的情怀做教育,用美好的教育成全珍贵的生命”。

文化引领:彰显价值认同与生命立场

“没有文化认同,就没有文化自觉,更没有文化自信。” 学校文化建设不能脱离历史土壤和现实需求,更不能缺少生命的立场,唯有为了生命,依靠生命,成全生命,文化才能爆发生命的力量。

“一个企业,三到五年成功靠营销;十年成功靠质量;百年成功靠文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的发展要靠质量立足,更要靠文化引领。教师只有对学校有认同感,工作起来才是发自内心的。”面对记者,唐伯筠深有感触地说。

2013年8月,唐伯筠出任龙市中学书记、校长。当时的龙市中学虽为重庆市重点中学,但依然面临着很多农村学校都存在的困境:教师流失严重、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留守学生数量众多,教育管理难度很大;远离城区,对优质生源缺乏吸引力;投入不足,教学设施不全,设备陈旧。

初来乍到的唐伯筠面对这一切并没有气馁,而是暗暗下定决心要尽快改变这种局面。他在一次全校教师大会上激动而深情地描绘了心中的愿景:“让学校成为全校师生留恋的地方。”然而,老师们并没有被新校长的一腔豪情感染,而是选择了“静观其变”。

怎么办?唐伯筠脑海里首先冒出的就是“文化”二字。他在合川大石中学任校长期间开展文化建设取得的经验和成效,让他对用文化引领学校发展充满信心。

当时,他觉得大石中学整个校园比较浮躁,急需一种让人沉静下来的厚重感去引领。他从学校老校址遍地的鹅卵石和新校址旁的大石桥中得到启示:“大石中学与石有缘,大中人应该拥有石头那种默默的承载精神、厚重精神。”他在全校师生中发起了一项征集活动——寻找体现石头精神的词语。最后,从征集到的逾百个词语中提炼出了代表大中人的石头精神——厚重、沉稳、质朴、谦逊、坚毅、永恒。“在石头精神的引领下,整个校园慢慢沉静下来。师生的工作、学习状态很快得到改善,效果好得惊人!”回忆起当时的境况,唐伯筠言谈间仍难掩内心的激动。

他在梳理龙市中学学校文化理念的过程中发现,上一届班子提出的“大师+大爱,为生命成长奠基”的办学理念很能彰显龙市中学的价值追求。“教育关爱的应该是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对于我们这样一所农村学校,有那么多的留守孩子,需要的就是这种崇尚大师、播种大爱的精神和情怀,教师需要不断成长,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成长奠基。”

基于以上思考,他为学校的办学理念赋予了新的内涵,坚持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将生命教育确定为学校办学特色,提出了生命教育“12345”工作思路,即践行一个理念——为生命成长奠基;理清两个关系——教育因生命而精彩,生命因教育而辉煌;涵盖三个方面——学校,质量+特色+可持续;教师,精致+优雅+有情怀;学生,健康+幸福+有理想;立足四个内容——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成全生命;开创五条途径——建设充满生命情怀的校园文化,构建融入生命色彩的德育体系,推进紧扣生命主题的课堂建设,组织丰富生命底蕴的课外活动,开展探索生命教育的课题研究。

为了让老师更新教育观念,接受生命教育思想,形成文化认同,唐伯筠逢会必讲生命教育。因为他讲话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激情,深受老师们的欢迎。

2016年,唐伯筠将这一年确定为“和文明牵手·与优雅同行”活动建设年,进一步加强了师生行为文化建设。通过系列活动,“精致、优雅、有情怀”正从一种理念认同转化为越来越多师生的实际行动。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唐伯筠围绕生命教育的主题,坚持自主规划设计。从校园主干道、宣传橱窗、主席台、文化墙、主题广场的设计,到宣传语的草拟、《生命赋》的撰写等,他都坚持依靠“自己人”,要求有自己的特色。新修建的主席台前需要一幅标语,本来想了一些“高大上”的句子,担心不接地气,他就向虚心地向老师们讨主意,最终将其确定为“生活无限美好,生命无限珍贵”这样一句朴素的话。

“没有文化认同,就没有文化自觉,更没有文化自信。” 唐伯筠坚信,学校文化建设不能脱离历史土壤和现实需求,更不能缺少生命的立场,唯有为了生命,依靠生命,成全生命,文化才能爆发生命的力量。

人文管理:重在生命在场与人格示范

“干部和教师在一起,不仅是单纯时间意义上的在一起,更重要的是生命意义上的在一起,包括心在一起,情在一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教师的境界高了,对他们的管理自然水到渠成。”

龙市中学由几所学校合并而成,人员来源结构复杂,管理难度很大。为了规范管理,唐伯筠到任后出台了一些规章制度,但由于触及部分老师的利益,遭到了各种或明或暗的抵触。他首先不是急于马上处理问题,而是尝试着先从老师们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存在的根源,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去赢得老师们的理解,融化老师们的心结。

他常采取的做法就是尽可能和老师们多“在一起”,创造更多与一线老师接触、沟通的机会,增进彼此了解和情感。整整花了一年时间,那些有抵触情绪的老师,慢慢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对学校的工作理解程度逐步加深,管理制度推行起来就容易了很多。

前两年,学校高中物理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多名骨干教师相继调离。于是,他亲自联系物理组,大胆起用当时年仅26岁的魏俊龙老师担任物理备课组长,力排众议让任教仅一学期的李映环老师承担尖子班教学工作,积极为年轻教师成长“牵线搭桥”,鼓励年轻人勇挑重担。

“唐校长没有领导的架子,很仗义,更像大哥。他给了我们太多关心和帮助,以至于我们感觉如果做不好,就对不起他。所以大家都很用心努力,上学期期末,我们物理学科成绩奇迹般地排到全合川第二名。”魏俊龙说。

在个别指导老师方面,唐伯筠有一套自己的办法。他一般不会在办公室找老师谈话,而是在校园内创造“偶遇”的机会,然后“不经意”地和老师聊上几句。有位初中某年级组组长,“偶遇”校长的次数多了,后来每次看到校长都会主动汇报工作。“我觉得光批评效果不会很好,他内心有了敬畏感,就自然会努力做好工作。”

“校长的岗位就应该在学校,要和师生们在一起。龙市中学有五千多学生,必须要有管理者在场,但光靠校长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为加强学校管理,干部全天候、全方位值班,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分组轮流值日,除值日当晚外,每周还需在学校至少待两个晚上。在他看来,只有干部多辛苦一点,老师们才可以多轻松一点;只有干部坚守岗位,老师们才能安心从教。

唐伯筠除了外出开会,基本上都吃住在学校,和师生们“在一起”;学校规定老师早上七点十分到校,他基本上每天六点四十左右就站在校门口,迎接师生们到来。“唐校长是一个内心笃定的人,做事总有一股锲而不舍的韧劲。”唐伯筠一位以前的学生、现在的同事说,“他这么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这种昂扬的生命状态,并深深地影响着身边的人。”

唐伯筠认为“校长应该让老师的生活更有质量”。他曾邀请生命教育研究著名学者北师大肖川教授为全校老师做《生命教育与师生的幸福人生》的专题讲座,并用肖川提出的“充实与闲适”来平衡工作与生活。他邀请专业人员到校给老师们做茶艺、插花、根雕、红酒品鉴与红酒文化、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培养老师们精致、优雅的情怀和情趣。

老师生日当天,他会带领几位副校长和工会干部一道给老师送去鲜花、贺卡和深情的问候与祝福;老师家里有子女求学、父母问医等方面的困难,但凡他能够帮上忙的,都会尽力去帮,用行动诠释“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

管理不是改造人,而是唤醒人;制度不是约束人,而是激励人。他认为:“干部和教师在一起,不仅是单纯时间意义上的在一起,更重要的是生命意义上的在一起,包括心在一起,情在一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教师的境界高了,对他们的管理自然水到渠成。”

依靠教师:好团队方可造就好学校

“校长在等待着你的成长,但是校长不允许你慢腾腾地成长,而是要快速成长,因为我们的孩子等不起。”

“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我以为准确地说是,一个好的教师团队才能造就一所好学校。而教师的生命状态,决定了学生的生命状态,也决定了学校的生命状态。”于是,唐伯筠从改善教师的生命状态入手,从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给老师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增强团队凝聚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龙市中学的老师们对唐伯筠来校之后做的两件“小”事感触很深。一是新建环境优美的教职工食堂,解决了教职工用餐问题。食堂建好后,有位年轻老师禁不住感叹:“我们终于结束了中午吃了面,思考晚上吃什么面的状态。”二是积极协调,解决了新教师住宿问题,让老师们再也不用为“租满这个月,下个月房租会不会上涨”的问题担心。“农村学校本来条件要差一些,住房和吃饭的问题解决了,老师们才能安心工作,想调动的老师也少了。”一位年轻的班主任老师说。

“生命教育要求教师关注、尊重、成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对校长来说,同样要关注、尊重和成全每一个老师的生命。”一次偶然的机会,唐伯筠从医院的朋友处得知,学校有一个女老师担心影响以后的教学工作,坚持不打麻药,忍受剧痛做手术。唐伯筠听后十分感动,临时决定为她颁发“感动龙中最美教师奖”。没想到该教师当即婉言谢绝。虽然如此,他在一次教师大会上还是以不点名的方式表扬了该名教师。当他含着眼泪讲完这个故事后,在场的所有老师眼眶都湿润了,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校级领导全部自发起立,为这个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

学校教师平均年龄不足36岁,对年轻老师的培养和关心是唐伯筠工作的一个重心。他经常跟年轻教师们说:“校长在等待着你的成长,但是校长不允许你慢腾腾地成长,而是要快速成长,因为我们的孩子等不起。”为帮助新教师快速成长,学校可谓“煞费苦心”。

新教师进校第一课:校长、副校长都要上讲台,一人一个主题,涵盖教学、德育、班主任、工作纪律、校情介绍等所有方面。

实施“青蓝工程”:为每名新老师指定一位师傅,并将新老师的成长情况纳入对师傅的考核。

推动“四课建设”:系统设计“新分教师的达标课、青年教师的成长课、中年教师的优质课、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形成课堂成长序列,要求层层过关。

开展教研备课组建设年活动:落实干部跟科制,开展教研备课活动评比,强化每周对各年级、各学科备课活动的督促。

搭建交流展示平台:鼓励教师“走出去”赛课、献课、送课、研讨。年轻的高中数学老师唐忠兰在唐伯筠的鼓励下,与北京四中老师同课异构,表现突出,深受好评。学校每年组织教师参加全国生命教育年会和生命教育高峰论坛等活动,扩展教师交流范围,拓宽参训教师视野。

龙市中学还与区外的江津、大足、巴南、万盛、荣昌、永川等地的一些重点中学结成跨区域的学校联盟,每学期组织赛课、专题研讨会等活动。

唐伯筠对老师的关心,还体现在对老教师的尊重上。为加强对教学一线的指导工作,学校专门成立了校级督导室,唐伯筠亲自担任主任,同时邀请六位因年龄因素从中层干部岗位上离任的老教师任督学。“我在全校大会上说,督学是我们学校的‘宝贝’,所有老师都要尊重他们。这六位老师工作干劲足得很,原教务处主任、现督导室副主任胡宏平还主动请缨承担了一个理科实验班的班主任工作。”

现在,龙市中学整个校园学风浓,教风正。晨读课,师生一起齐声诵读;大课间,师生一起锻炼健身;下课后,师生一起学习交流。教师办公室里,常常出现一名老师被多名学生“包围”的情况。原德育处主任、现督导室督学李本德很满意学校现在的状态:“唐校长抓好了干部、教师两支队伍建设,聚人气、拢人心,就抓好了学校发展的关键。他把老、中、青三代老师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把龙市中学凝聚成了一个整体。”

贴近生活:让学生展现生命的自然状态

“新课改以来,课堂上所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很多东西都是教师设计出来的,做出来的,根本上老师还是主体,只不过把老师这个主体通过学生表现出来、展演出来而已。”

“像我们这些影响着孩子一生命运的人,事业心就是爱心,责任心就是良心。”这是唐伯筠的座右铭。

生命教育从哪里开始?唐伯筠认为,应从学生当下的生活出发,教会其正确处理与身边人的关系做起,从感恩教育做起。他要求每一个老师和学生学会唱刘和刚的《父亲》和阎维文的《母亲》这两首歌。“‘爸爸妈妈我爱你’这样的话,很多农村孩子可能说不出口,但可以让他们用歌声来表达。当老师播放MTV,领着孩子学唱这些歌曲时,大多数孩子眼里都噙满了泪水。”随后,学校把这种感恩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大——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朋友、感恩自然、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教育方式力求避免说教,保证内容不落空、生命不缺场。

每年寒暑假,学校都会布置社会实践作业,要求学生积极参加感恩孝亲、家务劳动、环境调查和维护、农村现状调查等实践活动,确保学生离校不离教。每学期开学,举办全校性的假期社会实践作业大展评,并精选学生作品编辑成图文集,供学生分享、交流、学习。孩子们面对这种新颖的作业形式,积极性高涨,在活动中也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唐伯筠认为,校长不仅要和老师在一起,也要和学生在一起。这种生命对生命的影响,会在学生成长的历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记。2016年春期开学典礼上,唐伯筠给全校学生讲“大学非去不可的十大理由”。同学们听了之后,觉得校长比从外面请的专家讲得还好。他还主动联系了高三的两个班,每个月给学生上一次班会课。现在,很多班主任老师喜欢请唐伯筠去上班会课,他们说他上一次课,对学生的影响至少可管两个月。“我不会给学生讲人生观、价值观的大道理,但会讲一些贴近学生的东西,所以大家都爱听。”

每年高三到了复习最紧张的时候,唐伯筠会自掏腰包,请他联系班级的学生一起动手包饺子。今年,他又带头开展“我与校长共进午餐”活动,从周一到周五,学校每天中午确定一位校级领导值班,轮流请一定数量的学生共进午餐。唐伯筠说:“通过这样的方式,学校了解了学生的真实想法,学生也增强了对教师、学校工作的了解。很多‘隔膜’,在这种闲聊间就可以得到轻松化解。”

学生生活的常态在课堂。课堂生活的质量,决定了学生生命的质量。只有眼中有生命,课堂才能有活力。近年来,龙市中学在深入推进课改的过程中建构了“四段八环”的生命课堂模式,但唐伯筠并不想用固定的模式来禁锢教师和学生。“新课改以来,课堂上所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很多东西都是教师设计出来的,做出来的,根本上老师还是主体,只不过把老师这个主体通过学生表现出来、展演出来而已。贯彻新课程理念,只有真正地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充分展现生命的自然状态,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生命的主体。”

龙市中学的生源入口质量并不好,一直招收的是“三类、四类”生源。然而,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学校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学校高考成绩实现了跨越式提升,一本上线人数从2013年46个上升为2014年72个、2015年146个,本科升学率超过60%,总上线率达到99.4%。2014年,学校被评为“重庆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创建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实验学校”;2015年,被评为“合川区素质教育示范学校”“2015年度全国生命教育先进单位”;2016年,被评为“合川区首批特色学校”“重庆市家长学校示范校”“全国生命教育百佳学校”。唐伯筠个人也先后荣获“2015年度全国生命教育先进个人”“全国生命教育百佳校长”“重庆市德育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学校的生命教育特色经验文章还在《中小学管理》等刊物发表;在全国中小学特色发展高峰论坛上,学校以“生命教育,点燃生命之焰”为题作了经验交流,受到与会领导、专家、同行的肯定。

唐伯筠认为,“这一切成绩,是全校师生在生命教育的感召下,感悟生命真谛、发掘生命潜能、焕发生命光彩、彰显生命价值的结果,是生命教育的副产品。”

采访中,唐伯筠反复强调“生命状态”的重要性。“这么多年来,哪怕再苦再累,只要踏进校园马上就觉得精神百倍。”让教育充满生命情怀,用美好的教育成全珍贵的生命,这就是唐伯筠和他的同事们不灭的“教育梦”。

理论教育法论文范文第4篇

要让校长做校长该做的事,就必须给校长松绑。首先要建立校长负责的相关制度,理顺行政与校长的关系,迫使校长们按教育规律、市场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来办职业教育。其次主管部门要按照相关政策和文件拨足经费,让校长们不要担心教师的工资、日常的开销等问题,才能潜心思考管理和发展。第三,校长的考核要与学校的考核挂钩,让社会评学校、学生评教师、教师评校长,通过机制的约束来推动校长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和谐管理。

(江苏省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马永祥)

理论教育法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是一种内涵丰富的人生“德学”修养的教育思想。它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和现实背景,也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提出不仅能有效提高高校师生员工的德学修养,促进高校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还能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因此要在实践中积极实践“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做到知行并举,自我反思;重视学习,勇于创新;持之以恒,广为传播。

关键词: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思考;实践

“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是一种内涵丰富的人生“德学”修养的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的提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依据,不仅是对中外德学思想的丰富与发展,而且是对时代发展、社会现实需要的必然反映,更是高校师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因此必须积极探索践行德学教育思想的有效途径。

一、“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内涵解析

“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是在继承中外优秀传统德学思想的精华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在不断与时俱佳进和吐故纳新的过程中凝练形成的理论。

将德与学做为人生两大支柱,并不是我们的首创。在中国和西方历史上强调德学统一的理论并不少见。西方历史上最早论证德学关系的是古希腊的先哲们,他们普遍认为德学是统一于一体的,如苏格拉底认为“智慧就是最大的善”,即智慧包含在道德中。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也认为博学和道德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近代强调德学统一的西方学者也很多,如赫尔巴特、布贝尔、杜威等。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更是普遍建立起德学并重的现代教学体系,将德学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

而中国历史上较早提出德学思想的是孔子,他提出了“仁且智”的思想,强调德学并重是最理想的人格标准。孔子后裔子思在《中庸》中还进一步强调“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认为君子既要尊重德性,又要讲求学问。西汉董仲舒也坚持德学统一,他提出了“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1]的观点,认为只有仁没有智慧的帮助不能除害,而光有智慧没有仁的引导更会走上邪路,仁与智是统一的。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他从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强调德学兼备的代表人物。近代蔡元培提出的五育思想,依然注重德才兼备。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强调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更成为了我国的教育方针。早在1957年毛泽东同志就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从此,德育和智育全面发展的思想确立下来了。进入21世纪后,我国特别强调“素质教育”,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德学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以上古今中外的德学思想是笔者提出“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和重要的思想基础。笔者提出的德学教育思想虽然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却有别于以往剥削社会的德学思想,而融入了时代新的元素,融入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新内容,融入了马克思主义德学思想的新理论,是站在时代高度,面对社会现实问题而“推陈出新”的教育思想,它的“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表述有所创新。

虽然对德学教育思想古今中外学者都有论述,但我们将内涵丰富的德学思想概括为“以德为行,以学为上”八个字,且朗朗上口,易于思想的传播和推广,则是我们的独创。“以德为行,以学为上”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其内涵却十分丰富且有所创新,可以将其具体解释为:“把高尚的道德作为人的行动指南和行为准则;把不懈学习,勇攀科学高峰作为人一生至上的追求和目标。”

第二,“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内在逻辑有所创新。

“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蕴含着丰富的逻辑结构层次。从德和学的关系来看,德在前,学在后,因此我们认为“以德为行”是“以学为上”的统帅;而“以学为上”,是“以德为行”的基础。其中,“以德为行”强调的是德与行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德是行的指南和准则。以德规行,以行践德。“以学为上”强调的是“学”与“上”之间的辩证关系。“学”是“上”的基础,“上”是“学”的终极目标。

第三,“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实施对象有所创新。

以往的很多教育思想实施的对象是单一的,通常针对的是学生。而我们提出的“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不仅针对在校大学生,还适用于高校教师、党政管理人员。教育思想的主体和客体是多元化的。

第四,“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有所创新。

区别以往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德学思想,我们提出的“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们的德学教育思想中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德学理论。如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德”“学”都具有阶级属性,其内容会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现阶段我国仍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我们的德学思想要反映初级阶段中国的国情。马克思还认为“德”“学”的实现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恩格斯也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2]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德学是人的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在“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中加入了许多学者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使“德”“学”教育思想具有很强的理论基础。

所以,笔者提出的“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虽然吸收了传统德学思想的精华,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更符合中国国情、反映新理论、针对新问题而提出的新的教育思想。

二、提出“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主要原因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社会现实,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严峻挑战,以及因德学缺失带来的一幕幕人生悲剧,都要求我们要大力加强德学修养教育。

首先,德学缺失对人生造成的现实悲剧,促使我们必须增强德学修养的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领导干部队伍、知识分子队伍在思想道德建设、业务能力培养和精神风貌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绝大多数干部和知识分子不仅保持和发扬了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且一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也正在初步形成。但也毋庸讳言,当前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在德学修养上,还存在着一些与共产党人的思想道德规范格格不入的问题。如有的领导干部忘却了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勤务员,忘却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忘却了做官要清正廉明、道德高尚。这些人由于官德失范,造成了他们法律意识、平等意识、责任意识的淡薄,使他们的权力意识、等级意识和优越感极度膨胀,逐渐走向了违纪违法、腐败的路途,成了阶下囚。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了有的高校的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甚至有的教授、博士、理论专家,忘却了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忘却了自己艰辛的努力,忘却了知识分子应有的操守,不珍惜来之不易的荣誉和地位,守不住做人做事的底线,经不起经济利益的诱惑,走上了不归之路……这些人,当他们付出沉重的代价,进行忏悔时,他们都道出了共通点:放松了政治学习,丧失了理想信念,违背了职业道德,被社会上庸俗的社会风气所迷惑,思想上防腐拒变的能力逐渐丧失,使自己犯下了致命的错误,毁了自己美好的人生路。

这些人生悲剧,不能不让我们深刻反思,为什么德学修养的缺失会给人生带来如此悲剧?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人生的“德学”修养,应当伴随人的一生,成为人一生的追求,一生的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走好人生路。因此,在高等院校提出“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教育思想,就是要让高校教师和党政管理人员时时强化德学修养意识,真正地用自身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执着的信念去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就是要让大学生在读大学期间就注重强化德学修养的意识,学会做人做事,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努力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打下厚实的基础。

其次,社会现实对高校师生的强烈冲击和影响,促使我们必须加强德学修养教育。

当历史的脚步跨入21世纪之后,国际和国内的社会现实都在强烈地冲击和影响着高等院校的广大师生,使高等院校不再是一块净土。如今广大师生生存的环境,不再是宁静的大学校园,而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大世界。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越来越明显,高科技的竞争和人才竞争不断加剧,使一些师生的心态失衡、焦躁不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增强了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强化了师生的自强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和创新意识;但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活动存在的弱点和消极方面给高校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一些师生容易滋生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对社会义务、社会责任、大公无私、无私奉献、道德理想、人生理想等等都讲得少了,一切以利己、金钱、物质利益为行动准则的意识正以种种隐性形式熏染着广大师生。东西方文化在进一步碰撞,尤其是西方文化中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化、艺术等作品的大量涌入,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师生的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使部分师生产生了一种对西方文化盲目推崇的心理,思想观念变得更加复杂多样。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师生的影响日益增大,但互联网中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对师生的发展也在产生不良的影响。总之,不利于广大师生健康成长的种种社会现实在冲击着高等院校,影响着广大师生。

所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挑战,我们该如何面对?我们必须要深刻认识到加强和改进高校师生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应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理出新的工作思路,探索新的有效措施。我们提出“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教育思想,其目的就是为了让高校的各级领导干部、广大师生员工加强德学修养,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自觉抵制不良现象的影响和种种诱惑,增强遵纪守法和自律的意识,强化学习意识,不断增长才干,使自己健康成长,走好人生路。

再次,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对人才素养的新要求,促使我们必须强化德学修养教育。

教育部《2008年全国统计公报》显示,到2008年,各级各类高等院校2663所,各类院校的在校学生人数超过30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这一转变,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这一人才培养的增量,无疑是对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精英教育阶段,大学生的选拔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录取的大学生一般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在道德修养和学习态度上有较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然而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高考杠杆作用的降低,使大批德学修养等素质并不高的学生进入了大学校园,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大学校园中德学修养一度被忽略。这一现象给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校重新审视德学教育的基本要素和核心思想,思索德学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认真思考:要把什么样的大学生输送到社会上?面对成千上万大学生的流进流出,我们将对这些大学生进行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确定德育的价值取向?笔者认为作为高校的校级领导,为了社会的发展,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广大师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应当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有针对性地提出新的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不仅要使受教育者具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有道德意义的种种品质,而且要使受教育者具备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需要的、完善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以及才能,这种教育思想不仅是指向现时的,而且应当是指向未来的。

所以,我们提出“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教育思想,就是要引导广大师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的人生理想,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自觉掌握和遵循社会不同领域的行为准则和思想规范,并以自己的积极行动去影响他人,影响社会,改善现实世界。

三、提出“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现实意义

“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提出对于不断提高高校师生员工的德学修养,促进高校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从而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从现实社会的实际来看,现实社会对现代大学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都希望大学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社会需要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去建设和发展他们的事业。我们的执政党选任干部,历来强调德才兼备,任人唯贤。因为,无德少才者不能成为领导干部;有德无才者,无法胜任领导干部;有才无德者同样难以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很显然,党和人民以及社会各企事业单位都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另外,成千上万的家长,把子女送进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他们的期望,就是希望大学能把他们的子女培养成“人品第一”、“才华出众”的人才,其实也就是希望大学把他们的子女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这是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普遍心理。

现代社会对大学提出这一要求,大学应当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我们提出的“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就是强调对大学生进行“德”与“学”的教育,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才。通过“德学”修养的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范围中去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树立远大的理想,不断地提升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通过“德学”修养的教育,使大学生不断提高辨别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的能力,不断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培养自律行为,培育公德意识,提升精神境界;通过“德学”修养的教育,使大学生珍惜光阴,重视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不断增强业务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总之,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德学”修养的教育,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不仅能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健康的体魄、完美的人格的德才兼备的人。

其次,“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有助于促进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

从目前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学校的教风、学风、校风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大多数师生在经济全球化的复杂背景下,能够应对挑战。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一些师生的价值观念受到影响和冲击,思想上产生困惑和迷茫,在师生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如在教师中,有的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不高、职业价值观模糊、爱岗敬业之心欠缺;育人工作不到位、为人师表意识淡薄;科研急功近利、学术道德失范;文人相轻、自命清高、团结协作精神欠佳等等,这些问题虽属师德师风中的支流问题,但若不高度重视,不及时加以解决,将会影响师德师风建设,影响学风和校风建设。在学生中,同样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如有的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化、自律意识薄弱、公德意识淡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意识薄弱、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等,这些问题也是属学生中的支流问题,但这些问题不加以解决,不仅会影响到学风、校风的建设,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样,在行政管理干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有的干部职业道德失范,缺乏自律意识;工作推诿,执行力不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感不强;忙于事务不注重学习、不善于学习;工作上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等。这些问题不加以解决,同样会影响教风、学风和校风的建设。

所以,要克服和解决上述的问题和不足,必须强化对高校的领导干部、广大师生员工进行“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教育。如果每一位领导干部、广大师生员工自觉地践行“公民道德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加强德学修养,学校将会出现新的景象: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以生为本、关爱学生、教书育人、团结协作、关心集体、严谨治学、更新观念、内强素质、创新教学;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严格自律、团结友爱、关心集体、崇尚科学、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追求真理、自强不息、创新学习;领导干部常修政德、严格自律、勤于服务、善于学习、学以致用、创新管理。如果大家都注重讲德行,重学习,让“德学”之正气、精神在校园蔚然成风,持之以恒,一定可以造就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学校一定可以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声誉。

再次,“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的自身发展。

人生存在现实社会中,除了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外,还得考虑自身的发展,尤其要考虑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发展自己,我们认为“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就有助于人的自身发展。

广大师生如果注重道德修养,他们就会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并持之以恒,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高尚的人、受人尊重的人,从而得以在不断超越与创造中发展自己。就如教师在生存与工作的过程中,在追求物质与理想的进程中,虽然成为“人梯”、“春蚕”、“红烛”,但却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顶住了生活、工作的压力,守住了利益诱惑的底线,去传播人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知识,去开发人类的智能,去创造新知识、新技术、新文化,去培养、塑造创造性人才等等,这一有意义的过程,不仅使自己得到了发展,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了提升。

广大师生如果注重加强德学的修养,更会促进自身的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知识在不断更新,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更应自觉地加紧学习,争取掌握更多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胡锦涛同志强调:“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新任务,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抓紧学习,不抓好学习,不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就难以完成肩负的历史责任,甚至难以在这个时代立足。”我们当教师的不加强学习,就难以完成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学生不加强学习,就难以接好社会主义的班。为了适应新的情况,接受新的事物,研究新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经常学习,会使我们感到知识不够用,总有强烈的危机感,促使自己去不断地充电,不断地以新的知识丰富自己;经常学习,会使我们的注意力不停留在身边的个人恩怨和无原则的纠纷上,会把时间和精力投向更广阔的事业上;经常学习,会使我们变得更大气、更宽厚、更睿智、更成熟,因而也更适合于承担重任。总之,加强学习修养,会促进我们自身的发展,会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会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使我们的品格更高洁,会使我们的生命之光更为灿烂。

四、践行“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主要途径

践行“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过程就是一个持之以恒地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修养的过程,并通过自身知行合一、榜样示范的作用,去唤起、影响整个社会德学修养意识的增强。

首先,知行并举,自我反思。

在践行“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活动中,一些传统的教育思想和做法,我们是可以学习和借鉴的。我们都很清楚,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特别强调“知”和“行”的作用。他认为,“知者不惑”[3]。“知”就是对道德知识和规范的认识,他认为“知”可以“解弊”,去掉思想上的弊病。他认为,“力行近乎仁”[4],强调道德的实践,只有通过实践和行动,才能完成道德品质发展的过程。因此,知行并举是十分重要的。这种“知行”说,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强调“以德为行”的“德”就在于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的要求和实质之后,我们就要认真地去实践它,通过实践来修养我们的道德品质,提升我们的道德情操,督促我们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促进我们的自身发展。

我们还必须注重“自我反思”。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有“内省”一说,它的含义就是在道德修养中对自己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孔子所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5],其意思就是要求人们从存在于客观的贤与不贤中,认识到主观修养上的差距和问题,从而对自己的道德行为作出评价。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也是要求人们经常反思自己的道德表现来评价自己。这种“内省”说,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我们有必要经常向品德高尚的榜样学习,通过学习和自身的反思,来查找自己的道德行为、教学态度、学术规范、待人处事等方面的不足之处,自觉地加以抑制和克服,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来塑造我们的学生和自己本身。

其次,重视学习,勇于创新。

在践行“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活动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学习和勇于创新。我们都很清楚,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教师都沿袭着传统的教育理论,遵循着古人关于教师功能的定位,即韩愈在《师说》中说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以说,在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比较缓慢,知识的更新及总量的增加相对迟缓的年代里,我们的教师所掌握的一些专业知识,以及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方面的基本知识,大体上能够胜任传授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答疑辅导的职责。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稍不重视学习,就会落后于形势,就难以适应今天对学生的培养。因此,我们要通过学习去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及个人人格魅力;通过学习去研究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规律,去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的方法和技术;通过学习去提高我们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激励能力、特色教育能力,从而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我们还需要勇于创新,在创新的实践中来提升我们的“德学”修养。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就不能仅满足于传授知识,模仿别人的教育教学方式,必须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特色。我们都很清楚,在老一辈教育家的群体里,他们在从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都注重提出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如蔡元培先生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徐特立先生提出的“经师、人师合一”教书育人的思想,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叶圣陶先生提出要让学生“真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的教书育人的目标等等。这些教育思想影响着当今的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我们今天的教师应当要勇于创新,要以自己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去创造新的知识、新的思想,去培养创新人才,决不能满足于当“教书匠”。

再次,持之以恒,广为传播。

在践行“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邓小平同志在1981年1月1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谈到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时,就流露出深深的忧虑。他说,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邓小平同志的话语,让我们警醒,让我们高度重视,我们曾下大力气去整治党风、政风、行风和社会风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我们仍需正视当今的现实,在这个人欲横流、金钱至上、浮躁喧嚣的经济社会里,仍然存在着政治生活中的腐败与渎职,经济交往中的缺乏诚信与恶劣竞争,公共生活中的冷漠与麻木。我们仍需告诫高校的广大师生,“德学”修养必须持之以恒,不论在校内还是校外,不论在今天还是明天,都不可放松,要以自己的信仰、理想、道德行为去影响公共道德和社会风气。

我们还要广为传播“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教育思想,我们不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增强“德学”修养的教育内容,而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要蕴含“德学”修养的精神;我们还要通过社团活动、周末学术讲座等活动传播“德学”修养的重要性,让广大师生在“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学习中,增长人生智慧和强化人文底蕴,深入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使自己不断地完善人格,成为一个有理想、有价值的人。当然,我们作为知识分子不能忘却自己的社会责任,我们的“德学”修养的传播不仅仅停留在校园,还应当在广阔的社会中。我们要在社会实践中,传播“德学”修养对个人、集体、社会的重要性,唤起公民齐心协力自觉地培育公德意识,鞭挞违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人和事,逐步去构建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如果大家都能积极地去践行“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就可以为大学、社会构建道德理性家园和精神家园贡献力量,就可以让人生德学修养的教育思想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苏舆.春秋繁露义证[M].中华书局出版社,1992.25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223.

[3]张燕婴译注.论语·子罕[M].中华书局,

2006.131.

[4]崔高维校点.礼记·中庸[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5]张燕婴译注.论语·里仁[M].中华书局,2006.47.

理论教育法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当世界进入到21世纪,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许多新的思潮涌入中国,中国的教育思想也在不断地革新。蒙台梭利教育理论正是在这一时期流入中国,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长足的发展。旨在研究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理论下的游戏教育研究。

关键词:重要作用;教育理论;游戏教育、

一、在幼儿教育中使用游戏教育的重要作用

游戏,是智慧的结晶,是幼儿教学的不二法门,在幼儿教育中使用游戏教育的方法对于幼儿的智力开发、性格养成以及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提升幼儿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使用游戏教育,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幼儿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因为在游戏教育的过程中,幼儿将直接和玩具或者是教师提供的各种教学材料相接触,并且通过游戏的过程,孩子们可以进行实际的操作和体验,进而使自身的感知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得到长足的进步。

2.提升幼儿的记忆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使用游戏教育,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幼儿的记忆能力。因为在进行游戏教育的过程中,许多游戏都伴随着简洁明快、旋律明晰的唱词,所以通过游戏教育的形式,不断重复,孩子们对于唱词的记忆也就更加清晰,在无形中就促进了孩子们记忆能力的提升。另外,在游戏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有些游戏需要孩子们来进行角色的扮演,孩子们为了玩游戏,就会加深对于游戏内容、游戏角色的理解,进而形成幼儿的有意记忆,促进幼儿的意识记忆发展。

3.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使用游戏教育,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因为在进行游戏教学的过程中,幼儿需要一起认定游戏的主题,参与到游戏的情节中去,在游戏中,孩子们能够思考,不断地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孩子们的思维能力。

二、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理论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不断地挖掘自身潜能,因此,蒙台梭利将其自身的幼儿教育理论分为以下六个部分,业界也称其为蒙台梭利的六大理论。

1.环境适应论

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理论包括环境适应论。适应环境是儿童身心发展的本能,幼儿只有不断地适应环境才能够成长,并进入社会,因此,蒙台梭利认为,儿童适应环境的能力决定了其自身的身心成长。对于幼儿来说,我们要为其成长提供相应的环境,让孩子们在优良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和成长,让孩子们成长的世界充满爱。

2.独立成长论

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理论包括独立成长论。蒙台梭利的理论认为,一切的教育教学活动,其宗旨都是帮助儿童成长,促进其身心的发展,在这里,蒙台梭利所说的独立,就是指儿童成长的主要目标,同时,独立也是儿童成长的必要条件,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求孩子们能够独立地处理问题,让孩子们自主地把握自身的发展以及发展的环境,并通过系统的学习做到自我指导、自我开发,进而取得自身独立的身心发展。

3.生命自然发展论

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理论包括生命自然发展论。蒙台梭利的理论认为,生命的发展是自然的,不是随意的,而是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其中充满了规律和秩序。同时,生命的发展需要具体的过程,并按照相应的规律按部就班,通过内部的需求,寻求自身的发展,进而满足发展的目标。

4.吸收性心智论

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理论包括吸收性心智论。蒙台梭利的理论认为,教育需要通过孩子们内心的力量来完成自我学习,这种内心的力量就是吸收性心智,这种心智能力对于外界信息的摄入是无意识的,在完成吸收后,自身会完成对于信息的理解和消化,转化为自身的能力,进而输出,因此,只有为孩子们提供好的教育环境,孩子们才能更好地接受信息,吸收信息。

5.工作人性论

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理论包括工作人性论。蒙台梭利的理论认为,工作是一种本能,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不断的活动,让自己的四肢更有力量,更加灵活,让大脑的发育更加完善,促进身心智力的发展。当然,这些工作是需要符合自由、秩序的人性法则,通过不断的锻炼,完成对于儿童意志力、体力的培养。

6.奖惩无用论

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理论包括奖惩无用论。蒙台梭利理论认为,儿童智力的发育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是幼儿发展的内在动力所构成的,实际的奖励与惩罚,对于孩子们的智力发育以及兴趣注意力的培养并不起多大的效果。同时,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如果过分地使用奖励和惩罚,那么就极容易造成没有奖励就不做事,不进行惩罚就不听话的现象,这对于幼儿人格的养成都是十分不利的。

三、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理论下的游戏教育

1.生活游戏教育

在现代的幼儿园教育中实行蒙台梭利理论下的游戏教育,我们可以进行生活游戏教育。生活游戏教育共分为自我行为控制、自我照顾能力以及社会行为发展,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我们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穿衣服、叠衣服、整理书包、整理床铺等日常生活能力的小比赛,进而培养孩子们独立、专心、尊重的发展目标,进而实现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2.感官游戏教育

在现代的幼儿园教育中实行蒙台梭利理论下的游戏教育,我们可以进行感官游戏教育。感官游戏教育包括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的训练,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调色板、管弦乐器、味觉瓶来进行游戏活动的开展,进而提升孩子们的辨别能力,养成孩子们认识事物、总结事物的能力,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质。

3.数学游戏教育

在现代的幼儿园教育中实行蒙台梭利理论下的游戏教育,我们可以进行数学游戏教育。数学游戏教育包括对于集合、数、时间、距离的感知,在具体的游戏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金色串珠、数字卡等教学设备来进行游戏活动的开展,进而培养孩子们的数学判断能力。

4.语言游戏教育

在现代的幼儿园教育中实行蒙台梭利理论下的游戏教育,我们可以进行语言游戏教育。语言游戏教育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应达到完成孩子们听、说、读写等教学目标。具体可以采用打“电话”、看图片做动作、听指令(配相应的字卡)、神秘字等游戏来实施。

总之,游戏教育对于幼儿的身心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研究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理论下的游戏教育,对于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知识有着极大的提升。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一步一个脚印,尽可能地去改善教学、完善教学,为孩子们的美好明天夯实基础,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

参考文献:

[1]姚素慧.蒙台梭利的“工作”教育理论及其在幼儿园中的应用[J].学前教育研究,2006(Z1):110-113.

[2]謝应琴.试论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在我国幼儿园中的运用[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32-36.

[3]刘焱.我国幼儿教育领域中的游戏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55-61.

编辑 温雪莲

上一篇:中教免费论文范文下一篇:儿科护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