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物理范文

2023-09-17

理论物理范文第1篇

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efusal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目的论视角下的公司简介汉英翻译 论汤亭亭《女勇士》中的和谐观

浅析《理智与情感》中简奥斯汀的婚姻观

从美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看英语歧视性词汇的变化 汉英“眼”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世纪年代鲁迅与梁实秋之间的翻译论战

乔伊斯的生活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他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简析《蝇王》的象征主义

人性的苏醒—《香蕉鱼的好日子》主题研究 视角转换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中汉译的应用 语言迁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广告的修辞及其翻译

欧•亨利作品中的人生的价值探索

《纯真年代》中的双性同体和自我实现

露易莎•梅•奥尔科特《小妇人》中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丛林法则下生存:西奥多•德莱塞《嘉莉妹妹》的主要人物分析 On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 商务英语的语用特点及翻译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模糊化现象 埃德加爱伦坡哥特小说中的死亡主题探索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Stuttering in The King’s Speech 如何培养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技能 灰姑娘情结在《理智与情感》中的表现 课后练习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从习语翻译看文化空缺 苔丝之罪是谁之过

中美服饰的文化差异分析

试析《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伦理冲突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人物性格分析 从文化角度浅析中美两国幽默的特点 浅析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的主题思想 浅议英语语言中的委婉及其应用 论海明威作品中的语言特征 奥巴马演讲词的人际意义研究 从习语来源看中西文化之不同 英语动画片中的中国元素探究

一首平凡女性成长的赞歌—用“成长小说”理论来解读《简爱》 浅析《贵妇画像》中的心理描写 浅析《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性格 42 43 44 45 46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成长主题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对公共演讲课堂中大学生课堂表现的心理分析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 i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47 《呼啸山庄》中嵌套式叙述的美学功能 48 从中美餐饮礼仪差异谈跨文化交际

49 On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Alcohol in Angela’s Ashes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英汉隐喻中谚语的对比分析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策略研究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色彩的象征意义

A Study of Cultural Influence upon Internet Language A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Phonetics in JEFC Teaching The Application of TBLT to Reading-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麦田里的守望者" 中纯真的失去

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荒原背景下《还乡》和《呼啸山庄》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比较分析 朱虹翻译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意识研究

论杰克•伦敦的个人经历和信仰对《野性的呼唤》主人公巴克命运的影响 中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法探讨

The Changes of Women’s Status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从文化差异看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中餐菜名英译 论商务谈判口译员的角色

《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分析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的人格探析

从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审视美国种族文化冲突 浅析新闻英语中模糊语言的运用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the Concept of Dragon 74 好莱坞电影中美国总统形象的演变和文化内涵 75 浅谈交际教学法在中学课堂中的问题与对策

76 Exploring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Translating Allusion in Ancient Chinese Poetry 77 英文歌词翻译策略探析

78 A Tentative Study of the Origin of American Place Naming 79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and Influenc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80 海丝特白兰—清教时代的新女性 81 从《简爱》看知识改变女性命运

82 从合作原则的角度分析《成长的烦恼》中的言语幽默 83 英汉否定形式的语用对比研究

84 女性主义视角下汤婷婷《女勇士》中华裔女性的重生 85 86 87 88 身势语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幽默元素在英语电影和电视剧中的翻译 查尔斯•狄更斯《雾都孤儿》的成长主题

Feminist Thoughts of Theodore Dreiser——A Case Study of Sister Carrie 89 中英社交禁忌习俗异同之比较分析

90 《瓦尔登湖》与陶渊明作品中的自然观简析 91 浅析薇拉·凯瑟《啊,拓荒者!》的艺术特色 92 英汉恐惧隐喻对比研究

93 试析《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的成长主题

94 Translation Strategy on Culturally-loaded Expressions in Prison Break 95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and Western Nam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96 哲学视角下的中英数字对比研究

97 社会阶层与语言关系在《雾都孤儿》中的投射研究 98 当今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对比 99 王尔德戏剧作品中的道德观

100 大众文化视角下的另类古典小说-斯蒂芬妮•梅尔《暮光之城》之畅销解读 101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102 从《麦田里的守望者》看霍尔顿的摇滚情结

103 对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现状及激发策略的调查分析—以屏边高级中学为例 104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105 合作原则下幽默的语用分析

106 从《死者》看都柏林人的精神瘫痪

107 从《暴风雨》看凯特•肖班的自由派女性主义思想 108 电影《纳尼亚传奇》中的圣经意象

109 从小飞侠彼得•潘浅析詹姆斯•巴里的悲剧人生 110 A Brief Analysis of Public Sign Translation 111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Social Etiquettes 112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113 浅析美国俚语的起源

114 《儒林外史》中应对文化缺省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115 目的论与对外传播翻译

116 On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 in Translation 117 Where Should Gone With the Wind Go?——Study on The Disputes Among Critics of Gone With the Wind 118 《诗经》中隐喻翻译的研究

119 从常见的中英文名字比较中英两国命名文化差异 120 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 121 从《雾都孤儿》看查尔斯•狄更斯的善恶观 122 意象手法在《永别了,武器》中的使用 123 英汉称谓语对比及翻译

124 《论语》中“仁”的翻译研究(开题报告+论) 125 情感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126 从《傲慢与偏见》浅析现代经济对婚姻爱情观的影响以及奥斯汀眼中的完美婚姻 127 李清照“声声慢”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128 浅谈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

129 论《西游记》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以詹纳尔和余国藩的英译本为例 13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1 《吉姆爷》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32 黑人英语与非裔美国黑人文化的研究 133 浅谈中式英语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134 论《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殖民主义

135 从传播美学分析国内畅销知名化妆品广告中的译文 136 英汉拒绝言语对比研究

137 中英手机短信的修辞特点分析

138 论《觉醒》中艾德娜女性意识的觉醒

139 论《瓦尔登湖》中梭罗的超验主义哲学观 140 《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资产阶级特征 141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圣克莱尔一家的人物分析 142 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143 美国电影中的中华文化运用得与失的研究

144 《夜莺与玫瑰》和《快乐王子》中奥斯卡•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145 从校园官方网站角度对比研究中美校园文化 146 浅谈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与课堂互动 147 从传统消费观念看中美文化差异 148 目的论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中的应用 149 中学英语老师提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150 幸福婚姻中爱情与金钱并重——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151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海明威作品

15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53 《乱世佳人》女主人公斯嘉丽的性格分析

154 The Tran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s 155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性格分析

156 继承与颠覆—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模式 157 中西酒文化比较

158 古诗词英译关于夸张的翻译策略研究 159 论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60 The Analysis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William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 161 The Painful Growth of Scarlett O’Hara in Her Three Marriages 162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障碍

163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肉体与灵魂的平衡 164 中美肥胖问题比较研究

165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英文电影片名汉译

166 The Differences of Nonverbal Langua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167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

168 浅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作品中人文精神的一致性 169 从词汇学角度分析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差异 170 分析苔丝悲剧的形成原因 171 浅谈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 172 语用预设视野下的广告英语分析 173 忠实与变通策略在科技翻译中的运用 174 《呼啸山庄》的哥特式传统

175 超越性别的美——以《道林格雷的画像》为例 176 如何通过教师提问促进课堂互动

177 《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的爱情观对比究 178 丰田如何成为全球第一汽车生产商 179 黑人英语克里奥起源论

180 试析《啊,拓荒者》中的生态伦理观

181 《幸存者回忆录》中多丽丝•莱辛的生态观

182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Culture in Kung Fu Panda 183 “集体无意识”理论观照下艾米莉的悲剧性 184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法研究综述

185 二元对立下人性的扭曲:读雪莉.杰克逊小说《抽彩》 186 美剧网络字幕翻译研究

187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仿拟翻译的应用分析 188 中美幽默的比较

189 浅谈商务英语句法特点及翻译技巧 190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

191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新闻英语标题翻译 192 对《名利场》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

193 维多利亚时期的艺术对文学的影响——以白衣女人为例 194 美剧字幕中的译者主体性——以美剧Gossip Girl第一季为例 195 浅析英语原版影视欣赏和英语学习

理论物理范文第2篇

摘要:将解决工程技术领域创新问题的TRIZ理论应用于管理创新是可行的,但需要依据管理对象系统所具有的复杂性、模糊性和环境适应性特征进行调整。针对它的复杂性,需要对管理冲突作分类研究;针对它的模糊性,需要构建解的理想化水平的模糊判定方法;针对它的环境适应性,需要将环境变量引入管理创新方法中。借鉴TRIZ理论,从化解管理冲突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管理创新所依据两个基本原理:一是化解冲突是管理创新的动力;二是管理创新是一个从局部优化到系统优化的过程,管理创新多从局部开始和交替发生。

关键词: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原理;管理冲突;冲突化解;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

研究管理创新方法的成果已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将解决工程技术领域的创新问题的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应用于管理创新。许多TRIZ专家认为[1-2],TRIZ应用于管理创新是可能的,并已经给出了许多研究成果[3-8]。

TRIZ解决技术与产品发明问题是基于冲突解决的,它是将技术和产品发明问题抽象为一对对冲突问题,然后筛选化解这些冲突的原理解。TRIZ共筛选出了39个工程技术参数,由此构成了39*39的技术冲突矩阵,对应每一个冲突,给出化解冲突的1-4个不等的原理,由此形成了技术冲突问题解决矩阵。

管理中的一个分支领域——冲突管理,是以管理中的冲突为研究对象的。冲突管理从识别冲突和化解冲突的角度出发以解决管理问题,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管理理论。虽然冲突管理并不是被作为一种实现管理创新的方法,但它至少揭示了管理中冲突的普遍存在和化解冲突对管理的重要性。虽然其中还有一个重要观点是利用组织中的冲突来实现管理的目标。

TRIZ是解决技术创新问题的有效方法,这一点已经毫无疑问;TRIZ应用于解决管理创新问题的有效性也已经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认可,有关的研究还方兴未艾。但技术系统与管理系统毕竟不同,将TRIZ应用于管理领域,必须依据管理系统的特征有所改变;并且,TRIZ理论中有所依据的技术系统演进的一般规律,它们构成了技术创新的原理。那么,管理系统有哪些区别于技术系统的特征?管理创新所依据的原理是什么?这正是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

二、几个重要概念

按照TRIZ理论,研究管理创新原理是为了最终给出管理创新方法,或者说,管理创新原理是管理创新方法的一部分。基于冲突化解的管理创新方法研究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管理、管理系统的特征以及什么是管理冲突等几个重要的概念。

(一) 管理及管理对象系统

不同的专家对管理有不同的理解。本文关于管理的概念采用马庆国在其不久前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的研究成果[9]。其关于管理的定义被描述为:为了实现一定目标,对一个系统及其构成要素(在目标达成前)的安排。马先生有关管理就是“安排”的思想,很适合于管理创新方法的研究:“安排”是一种状态,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就是管理创新。因此,管理创新方法的研究首先就是要从一种状态开始。企业从一种状态(可能是非理想状态)向另一种理想状态转移的过程,就是优化“安排”的过程,也就是创新的过程,就是TRIZ方法中的理想化。非理想化状态就是存在冲突,向理想状态转移的过程就是化解冲突。

显然,本文所研究的管理创新包括变革性创新和原始性创新,前者是指把已有的成熟理论应用于尚未应用过它们的企业;后者是指发明新的理论。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变革性创新是更经常的、并且可以满足企业的需要。马庆国先生在同一篇文章中还提出了管理对象系统的概念。他把管理的对象划分成两类系统:第一类系统:直接对象不包括人的系统,如炼油装置系统等;第二类系统:直接对象包括人的系统,如企业、学校、医院等。本文所研究的管理系统,就是企业这种第二类系统。

(二) 管理冲突

在冲突管理理论中,有关于管理冲突的很多定义。本文将从“基于冲突化解的管理创新方法研究”的角度重新定义管理冲突。要定义本文所要研究的管理冲突,首先研究一下TRIZ中对冲突的定义。TRIZ的创始人G. S. Altshuller将冲突分为三类:管理冲突(Administrative Contradictions)、物理冲突(Physical Contradictions)及技术冲突(Technical Contradictions)。

Altshuller所定义的管理冲突是指为了避免某些现象或希望取得某些结果,需要做一些事情,但不知如何去做。但他认为管理冲突本身具有暂时性,而无启发意义。因此,不能表现出问题的解的可能方向,不属于TRIZ的研究内容。

物理冲突是指为了实现某种功能,一个子系统或元件应具有一种特性,但同时出现了与该特性相反的特性。物理冲突出现的几种情况:

技术冲突是指一个作用同时导致有用及有害两种结果,也可指有用作用的引入或有害效应的消除导致一个或几个子系统或系统变坏。技术冲突常表现为一个系统中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冲突。

从TRIZ对冲突——无论是技术冲突还是物理冲突的定义来看,冲突都是围绕“功能”的,如频繁使用的“有用功能”、“有害功能”、“功能增强”、“功能变坏”等这些术语。因此,技术发明中的冲突问题,就是系统与子系统、子系统之间的功能冲突问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所谓功能的“有用”与“有害”;所谓功能的“增强”与“变坏”,是针对什么而言的?应该是针对系统要实现的目标而言的。因此,从TRIZ解决发明问题的过程来说,应该是首先明确设计任务、即明确系统目标,然后是为实现目标要解决设计中的冲突问题。

对管理创新而言,管理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企业目标,而要达成企业的目标,这个过程就需要克服很多障碍、也就是要化解很多冲突,这些冲突第一层次的就是企业能力与目标的冲突。在增强某一部分能力时,可能会削弱另一部分的能力,这就产生了类似于技术冲突中的另一个层次的冲突。因此,管理冲突除了包括与TRIZ中的技术冲突、物理冲突相类似的冲突、以及管理冲突理论中所研究的冲突类型之外,还应该包括另外一个更高层次的冲突——能力与目标的冲突。

基于上面的分析,本文给出管理冲突的定义:所谓管理冲突是指在管理对象系统中所出现的系统能力与所要达到的系统目标之间的不相适应的状态。这里,系统能力与系统目标都有多层次性。管理冲突出现的几种情况:(1)企业能力与所要达到的目标之间存在欠缺;(2)企业目标的实现受到了外部环境的限制;(3)一个子系统目标的达成损害了另一个、或者多个子系统、或者系统目标的达成;(4)由认知冲突和情绪冲突对系统、或者子系统目标达成的损害。

在上述四种情况中,第(4)种情况是已有的冲突管理理论中所研究的典型的冲突问题。而上述的第(2)、第(3)种情况,冲突管理理论虽然也涉及,但不是研究的核心问题。第(1)种情况不是目前的冲突管理理论所研究的对象。

显然,上述对管理冲突的定义比冲突管理理论中对冲突的定义更宽泛,这是由解决企业管理创新的实际需要决定的。这样的管理冲突既包括了企业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冲突,也包括了企业内部的各类冲突;既包括了上至企业所面临的战略性冲突,也涵盖了一个具体操作、甚至是要素之间的冲突;既包括了已有理论所重点研究的“主观性冲突”①,也囊括了与人的主观认知没有关系的“客观性冲突”。

冲突管理中所定义的管理冲突,主要是针对的冲突的“主观知觉性”。比如,罗宾斯所定义的“不一致性”都与人的“主观”有关[10]。按照这样的定义和列举的管理冲突发生的四种情况,可以把所有的管理冲突涵盖其中,以期使按照此思路构建的管理创新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解决企业所将会面对的各类创新问题。要弄清基于冲突化解的管理创新原理,首先需要认清管理系统区别于技术系统的特征。

三、管理对象系统特征

企业管理中充斥着冲突,因此,TRIZ中的冲突理论对解决管理创新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比如在组织结构的设置中,要提高决策效率和减少人工成本就要减少管理的层次,但管理层次的减少一般就需要增加管理的幅度,而管理幅度的增加又会增加控制的难度和成本、特别是可能会增加企业管理的风险,就是一种典型的管理冲突。

从管理学原理中已知影响管理层次和幅度设计的多方面的因素,对于一个特定的决策“境况”,必定有一种、或者有限数量的几种方案是适宜的,构成解集中的一个“可用”子解集。当由于受企业的资源状况限制所选定的解不能够“理想”地达到目标时,则问题就集中在解决资源上,或者寻求对原理的突破(创新)。

前面已经谈到技术对象系统与管理对象系统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是物的系统,尽管在现代设计理念中更强调人与物的结合;而后者更多的是人与物、人与人组成的系统,其中因为有了人的参与使系统变得更为复杂。因此,复杂性是管理对象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另外,技术发明的原理主要依据的是自然科学的原理、比如依据物理学、生物学等原理,因此,化解技术冲突的原理和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与哪个国家的企业、哪个地区的企业、哪个领域的企业、企业规模的大小等因素无关。但是,管理创新主要依据的是管理原理,管理是什么?至今,管理学界普遍认为“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 [11],也有人说:“管理是科学,是技术,也是艺术” [12]。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顾基发先生把科学分为物理、事理何人理三大范畴,并提出W(物理)S(事理)R(人理)系统方法论,指出“WSR系统方法是从物理、事理、人理3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解决管理问题的新方法” 。显然,事理、人理已经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属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范畴。因此,管理除了具有复杂性、还同时具有多面性和不能精确定量的特征。这种特征可以被简称为模糊性。

既然需要依据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原理,因此,在一个特定的企业考虑化解管理冲突所依据的原理和方法时,不仅要考虑到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还要考虑企业自身的内部环境。这种特征被称为环境适应性。因为与技术系统比较,管理对象系统具有复杂性、模糊性和环境适应性三个显著特征,所以,当借鉴TRIZ理论中的基于冲突化解的原理解决管理创新问题时,需要针对这三个特征对管理创新过程模型做出调整。

一是针对它的复杂性,管理创新的原理解集更庞大,因此,需要对管理冲突作分类研究,相应的解集就可以被分类,每一类管理问题、对应的管理冲突、对应的解集就可以少很多,由此建立起来的管理冲突问题化解矩阵就会简单很多,获得相应的解就会更容易、更直接。

二是针对它的模糊性,对解的理想化水平的判定要采取不同于TRIZ中的方法,这种方法应该能够适应对模糊变量的判定,即需要引入模糊变量,构建解的理想化水平的模糊判定方法。

三是针对它的环境适应性,需要将环境变量引入管理创新方法中,依据环境变量对一般原理解再作修正,以获得适应环境的“适宜解”。

四、化解冲突是管理创新的动力

TRIZ原理是从已有的发明专利中利用统计学原理归纳出来的,它所依据的基本原理是产品演化的一般规律性。同样的,如果我们借鉴TRIZ理论,也需要从已经发生的管理科学的演变历史中,特别是在各个时期所发生的创新中,归纳出带有一般规律性的东西。这种规律性不仅为现在的创新提供思路,而且对未来的管理的发展具有预见性。

纵观从科学管理的诞生到管理科学不断进步的历史,我们有理由相信,化解冲突是科学管理诞生的缘由和管理创新的动力。

下面从泰勒的科学管理诞生以来的管理科学中的一些创新成果来论证这个结论:

1.化解“劳资双方冲突”产生科学管理。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是起源于要化解“劳资”双方的矛盾。化解的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依靠科学的操作方法和管理方法。于是就诞生了泰勒的科学管理。如果泰勒不是从这样的路径去探索化解“劳资”双方矛盾的方法,而是从如何调整双方的分配关系出发,那么他就可能是一个经济学家或者政治家了。

2.化解“绩效与规范模式之间的冲突”产生了权变理论。在权变理论产生之前,人们倾向于采用由管理学家或者成功企业所推荐的“规范模式”去取得相应的绩效,但结果并不总是随人愿。由福利特(Mary Parker Follett)和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等人建立起来的组织系统观念为人们研究组织提供了一个宏观的框架,但是,它并非总是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因此,在他们之后,弗莱蒙特.E.卡斯特(Fremont E. Custer)和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James E. Rosenzweig)又提出了组织的权变-系统观念。权变理论是从化解“绩效与规范模式”之间的冲突的角度,将环境变量引入管理系统。即在组织方面,不存在“全能的”原则和结构,成功的组织建构往往依赖于组织模型与环境的要求协调一致。

3.化解“库存量减少与缺货损失增加之间的冲突”产生了JIT生产模式。近四十年来,现在流行于市的先进的管理理论或者模式,大多首先产生于日本,如精益管理、企业文化等,这些管理科学中的创新成果,都是从化解冲突开始的。典型的如JIT(被称为准时制,Just in Time)生产模式。JIT生产模式就是要化解“减少库存量就会增加缺货损失”之间的冲突,也就是要突破传统上的一个假设,达到一种新的现实:减少库存量、甚至实现零库存也不增加缺货损失。

日本成功地应用了产生于美国的工业工程的原理,并成功地创造出了其独特的精益管理模式,从低层次的角度来说,是为了化解“技术创新能力与降低成本”之间的冲突;从高层次的角度来说,是为了化解在日本表现更为突出的“资源与欲望”之间的冲突,认为节约是应该永远追求的。

4.化解“可靠性增加与成本上升之间的冲突”产生了6σ管理模式。6σ②在80年代诞生于摩托罗拉,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摩托罗拉运用6σ使其产品质量提高了10倍,从而在1988年荣膺极富盛名的Malcolm Baldrige国家质量奖。

除了摩托罗拉公司以外,国外还有诸如通用电气、杜邦等企业,运用6σ塑造出良好的管理水平并由此带来丰厚的利润,而国内的宝钢、格兰仕、澳柯玛和海南航空等也曾通过它成长为明星企业。6σ管理模式的产生,就是要化解“增加可靠性就会增加成本”之间的冲突,也就是要突破这样一个传统的假设。

5.化解“满足个性化需求与成本上升之间的冲突”产生了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 MC)生产是根据每一个客户的特殊需求以大批量生产的效率和效益提供定制产品的一种生产模式。传统观念认为,要实现大规模生产,就必须要采用标准化的生产方式,通过提高生产品批量来降低成本,从而实现盈利。而定制化生产,则要求产品多样化,以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这必然就无法实现大批量生产。这就是在“降低产品成本”与“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之间产生了冲突。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的创新,首先在于突破了传统的一个假设:就对控制产品成本而言,定制与大规模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五、从局部优化到系统优化

通过对大量专利的分析,Altshuller提出了八条产品进化定律,其中的定律5说的是零部件的不均衡发展规律。该定律指出,虽然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在不断改进,但零部件的改进是单独进行的,不同步的。在其后的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Ideational Inc.的专家们,将Altshuller的产品进化八大定律发展成为技术系统进化的八种模式,其中的模式3是:系统的不均衡发展导致冲突的出现;模式6是:部件的匹配与不匹配交替出现。

无论是Altshuller提出的八条产品进化定律,还是后来的美国专家们提出的技术系统进化的八种模式,都指出了技术系统的进化是始于局部的,是局部的交替进步导致系统的改善。

对于管理系统的进化也是如此。管理系统的系统性创新是局部创新所累积的结果,而局部创新是系统性创新所必不可少的过程。基于冲突化解的管理创新原理,就是主要考虑从化解局部性、而非系统性冲突开始,由一个个局部性管理创新求得系统性改善。而不是一开始就从系统性优化的角度,建立所谓的系统性优化模型。系统性优化模型可以用数学模型来表达、甚至还可以求解,但它却不是管理系统进化的真实路径。这里可以借助于木桶理论:木桶总有短板是常态;无短板是瞬态。木板的升高是在交错中升高,很难想象所有的木板同比例地升高,而且通常也没有必要。

海尔集团的成长过程,也可以验证管理系统演化过程中各个部分能力交替上升的规律:成长初期以“砸冰箱”开始树立质量意识,由此开始形成了海尔集团优秀的企业文化;随后以“五星级服务”竖起了海尔集团优质服务的品牌,一度时期成为其核心竞争力;进而形成所谓 “整合”的观念;现在,海尔集团在研究与开发、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全面提升,从系统上趋向于“理想化”水平,标志着它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知名的企业。

管理学家所总结的、与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相对应的企业管理对象的累进,也说明企业管理是局部演进的。如美国学者雷蒙德•A•诺伊在其所著的《雇员培训与开发》一书中,总结了企业管理的九种领导模式。这九种模式指出企业在初创凭借经验管理、在以后关注效率、再以后关注成本,以后逐步关注质量、柔性、知识、创新、文化、直到战略。可见,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管理的对象和重点是有所不同的。

按照基于冲突化解的管理创新方法,如果企业需要系统性的创新,则意味着企业与外部环境产生了系统性的冲突,企业的命运则岌岌可危了。

如果企业感觉到企业内部冲突重重,必须从系统上解决问题了,则企业应该考虑启动实现管理创新的“项目”——ERP、BPR等。而在实施这些项目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类局部冲突,这时仍然要采取本文的基于冲突化解的管理创新方法。

六、结论

将解决工程技术领域的技术和产品创新问题的TRIZ理论应用于管理创新,需要针对管理对象系统的复杂性、模糊型和环境适应性对管理创新过程模型做出相应的调整。TRIZ中解决技术和产品创新问题要依据技术系统进化的基本原理,同样的,解决管理创新问题也需要依据管理对象系统进化的基本原理,这个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是:(1)化解管理冲突是管理创新的动力;(2)管理系统的优化是一个从局部到系统的过程,管理创新多从局部开始和交替发生。

注释:

① 冲突管理理论中有学者将冲突分为两类:一类叫认知冲突(cognitive conflict),表现为每个人对工作内容与工作目标有不同的观点或者意见;二类叫情绪冲突(affective conflict),表现情绪上或者人际关系的不协调。因两类冲突都与人的主观因素有关,故称为“主观性冲突”。也有学者将上述两种冲突成为C类冲突和A类冲突(C-Type conflict and A-Type conflict)。参见:Allen J. Magrath, KennethG. Hardy .A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manufacturer reseller conflict[J].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 Report,1988(3): 88-101.

② 6σ是数理统计中一个专用的数学符号,被称作“标准差”。6σ用Z值来衡量一种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水平。Z值是规范的上限(或下限)与均值之间所包含的标准差的个数。当Z值达到6时,意味着每百万次机会中出现缺陷的个数为3.4,这被认为是完美的流程或服务,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如果是处于3σ水平,则意味着每百万次机会中出现缺陷的个数为66 807。

参考文献:

[1]Mann Darrell L.Inventive (business) principles with examples[J].The TRIZ Journal, 1999, 9. http:// www. triz-journal.com.

[2]Mann Darrell L., The next common sense: philosophy-level integration of TRIZ into an integrated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process[C]. in(the ETRIA TRIZ Future Conference) Italy, 2004.

[3]Terninko John. Inventive principles with social examples[J].The TRIZ Journal, 2001.6. http:// www. triz-journal.com.

[4]Retseptor Gennady. Inventive principles in marketing, sales and advertising[J].The TRIZ Journal, 2005,4. http:// www. triz-journal.com.

[5]Retseptor Gennady. Inventive Principles in quality management[J].The TRIZ Journal, 2003.3. http:// www. triz-journal.com.

[6]Marsh Dana G, Waters Faith H, Marsh Tabor D. Inventive principles with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J].The TRIZ Journal, 2004,4. http:// www. triz-journal.com.

[7]Zhang Jun, Chai Kah-Hin, Tan Kay-Chuan. Inventive principles with applications in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J].The TRIZ Journal, 2003, 12. http://www.triz-journal.com

[8]Zlotin Boris, Zusman Alla. TRIZ beyond technology: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pplying triz to non-technical areas[J].The TRIZ Journal, 2001, 1. http://www. triz-journal.com.

[9]马庆国.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面临的几个关键问题[J].管理世界, 2002(8): 105-110.

[10] 罗宾斯. S. 组织行为学(第十版)[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45.

[11] 成思危.钱学森与管理科学[J].中国工程学报,2001,3(12):8-13

[12] 刘源张.为《管理学报》创刊题辞[J].管理学报, 2004,1(1):封2.

(责任编辑:石树文)

理论物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木桶理论残疾人思想政治教育对接研究

残疾人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弱势群体,承担着很大一部分社会责任与义务,事关社会主义和谐两型社会的构建,如何探索出一条提升残疾人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与社会主义适应能力的道路是所有残疾人研究工作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加强高校残疾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浅析木桶理论以及相关原理演变与产生历程

(一)木桶理论的产生与原理提出

木桶理论(Buckets effect/Cannikin Law),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又称水桶原理或短板理论,水桶短板管理理论,所谓“水桶理论”也即“水桶定律”,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水桶的盛水量,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关键取决于桶壁最短的木块。据这一核心内容,“水桶理论”演变出两个推论:

其一,只有桶壁所有木板都足够高,水桶盛水量才大;

其二,只要此水桶一块模板缺乏高度,水桶便不可能盛满。

如果木桶木板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便不是取决于最长那一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这就是说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二)木桶理论的新时代性演变与形式剖析

1、木桶理论演变一:水桶储水量取决于水桶直径大小

企业好比水桶,而水桶大小有别,直径大则储水量大;企业初入市场,起步有所差异,基础扎实与否,资源面涉及范围窄宽状况都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木桶理论演变二:水桶储水量于板块相同情况下取决于形状

由物理常识得知圆形水桶储水量最大,其主要强调组织结构的运作协调性与向心力,针对企业长远发展,企业资源需围绕一个统一核心,科学组织结构,偏颇任何部门都会对公司“储水量”带来负面影响。

3、木桶理论演变三:水桶最终储水量取决于配合状态

根据最初水桶理论得知储水量取决于最短板高度,特定使用状态,可通过合理配置增加水量,而长久性储水量取决于木板紧密衔接性。以水桶譬喻企业核心发展支持元素,则储水量便代表着企业真正竞争力,从特定角度讲,储水本身为一个动态过程,企业未来发展更多取决于合理科学的规划。

4、木桶理论演变四:水桶理论中水资源引申演变

储水最终目的是让资源得到高效持久性利用,水桶模板高度决定储水潜力,如何发挥出板块明星效应,借好外力培养核心竞争优势,以有限的资源促进潜力发展。

二、浅析高校残疾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及研究背景

(一)时代下高校残疾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素质[1]现状

由于受社会功利思想、短视心理、不健康思想等系列因素影响,很多高校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修养与人文修养现状堪忧,不容乐观。主要表现:时常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利益,对个人利益计较较重,无视国家利益,道德感、责任感缺失,明辨是非能力不强,甚至出现了丧失人格品行的行为,创新能力不足,缺乏理想和追求,缺少战胜困难的勇气,审美能力欠缺,不能运用审美的能力却对待学习、生活、调试自己的心态。残疾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心理人文素养面临历史的积弊和现实的困扰[2]。

(二)时代发展下残疾人群体思想政治人文素质现状

由于自身身体缺陷等因素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知水平限制,残疾人群体缺乏一定的思想政治引导和思考,如何借助“木桶理论”的优势与劣势互补因素探寻出一条科学有效的高校残疾人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刻不容缓。

(三)当代残疾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素质现状

由于当代残疾人群体面临身心缺陷压力和功利世俗因素影响,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堪忧,缺乏良好的思想政治塑造氛围与环境,常常会产生自卑、厌世的不健康心理[3]。然而据一项研究调查指出,高校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停留于一个比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引导高校残疾人树立健康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发掘人生发展积极因素,探索出一条提升高校残疾学生自身思想政治教育之路有助于提高残疾弱势群体的系统性思想政治修养水平。

(四)关于部分区域残疾人与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网络调查统计

1、图表一:

注:9.6%的残疾人群体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较为全面,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非常高;18.7%残疾人群思想政治素养很高;37.3%残疾人群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一般;约有1.9%残疾人群处于思想政治教育盲目状态。

(五)时代下高校大学生教育中思想政治素养薄弱原因

1、体制不够完善

当代教育体制不够完善,长期存在“重科技,轻人文”倾向,诸多思想政治课程发挥不了应有作用,难以发挥传统优秀文化与书法艺术中的积极因素促进思想政治修养提升,众多高校开课缺乏必要硬性措施,随意性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等同于书法艺术原理,必须发挥其综合性、全面性、科学性因素,充分调动一切可能性资源,融会贯通求得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实效。

2、功利性、实效性价值观[3]影响

伴随社会经济体制转型,人们越来越崇尚功利性与实用性,教育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教育设置倾向实效性,从现实就业出发选择性培养,忽视了必要思想道德教育,严重弱化了人们思想道德教育追求,书法艺术中透露出的道德政治思想变得无足轻重。

3、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一定缺陷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薄弱了社会经济发展、教育决策等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展示不够,教育理念陈旧,诸多领域透漏出的思想政治涵养被削弱。

三、探讨“木桶理论”对高校残疾人思想政治教育良性建议

(一)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残疾人思想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化教育中,对高校残疾大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职能作用。

2、有助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木桶型”创新性人才,配合高等残疾人教育培养目标,有助于提高残疾人群体思想政治素质[3]与现代化能力;

3、有利于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逐步培养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完善人格构筑体系,培养现代化的全方位高校人才。

(二)高校残疾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模式与“木桶理论”相关建议探讨

1、高校加大投入力度,坚持多措并举,合力扶弱助残,对高校困难残疾受教育者提供必要性援助。

2、完善学校相关残疾公益性措施,合理维护保障高校残疾人的基本权利。

3、积极构建公平合理科学的扶残助残社会环境[4]。呼吁、引导全校关心、理解帮助残疾人,使扶残助残的社会风气在全校区蔚然成风,解决残疾人的一些实际困难,从根本上提升残疾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4、提高残疾群体普遍受教育率,提升高校残疾人的综合素质,从实际上解决其生活困境。

5、以残疾人为本,整合高校资源,推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实现高校教育和谐性推进。

6、合理发挥高校残疾人优势资源[5],规避缺陷,进一步完善高校残疾人优惠政策,实现与企业的多方位接洽,不断拓宽高校残疾人就业渠道[4]。

图表二:木桶“五板块”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分布比例(%)饼状图

注:水桶“五板块”创新理论分动力意识、质疑意识、协作意识、风险意识、超越意识5大区域,每个版块分占对应比例和为1,各版块相互关联,缺一不可,根据每个版块分布比例判定思想政治教育后能力高低。

7、地区民族高校残疾人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应更加注重地域特色结合,发挥地区高校优势资源,科学利用高校思想教育资源,实现多渠道提升高校残疾人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霞.推进高校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南京市江宁区民政局 2005(5).

[2]袁闯.关于高校如何为残疾大学生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 2006(4).

[3]中国教育网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主要原因和重要意义[EB/OL].http://)http:///Freepaper/Jiaoyu/sixiang/200912/36791_2.html.

理论物理范文第4篇

【摘 要】我国在现阶段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改革,目的就是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因此在新课程物理教学中,身为一线的物理教师,必须大力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 初中物理

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历经多年的教育教学探索,《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展现在我们面前。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发现在周围的许多教师中,由于教学思想上的惯性,残留在部分教师头脑中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不能立即消除,仍然妨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具体反映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做、并且有条件做的许多重要实验,因嫌麻烦而被人为取消,或者只在“黑板上做实验”,造成学生“听实验、背实验”。这样做的严重后果是,造就大量高分低能、缺乏创造性和开拓精神的学生。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而创新是能力的灵魂,我国在现阶段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改革,目的就是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因此在新课程物理教学中,身为一线的物理教师,必须大力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那么,在新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勇于质疑

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中学物理教学理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所以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尽可能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认为“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勇于向旧的传统和权威挑战。做到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评。让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独立设计实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多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教师在课内只讲重点、关键点和注意点,发挥好主导调控作用,促进学生存疑、质疑,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沪科版八年级上学期第四章“光的传播”教学时,先让学生猜想:“光的传播路线怎样”“你平时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吗”“怎样才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尽管学生立即就会作出各种各样的猜测,有些是意料之中的,有些是意料之外的,不管学生的猜测结果是否符合教师的意图,教师都不要过早地给予肯定或否定,而要把结果交给学生通过实验来证明。例如:在进行沪科版九年级上学期的“欧姆定律”时,先让学生猜想电流和电压的关系,电流和电阻在让学生动手实验。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会了用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表测电路两端的电压,这里让学生自己用实验来探究出电流和电压的关系以及电流和电阻的关系,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欧姆定律的内容。

通过这种设疑、释疑的实验活动,不断激励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模拟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让学生逐步掌握探索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即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探究→讨论分析→得出结论,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树立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二、把一些传统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大胆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科学地设计实验教学程序,优化实验教学过程、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建立起“引导→探索→实验→掌握”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进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我们周围的导线,从材料上看,有的材料是铜,有的材料铝。从粗细上看有的要粗,有的细。从长度上看,有的长有的短,让学生猜想,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设计实验,探究出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最后让学生讨论在这个实验中用的是什么方法,这样学生知道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由于教师具有较高的实验技能,再加课前的充分准备,实验结果一般能达到预期目标,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迷信权威”的思想,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果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教师只在旁边作一些必要的指导,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由于学生参差不齐的知识水平及实验技能,实验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与结论不相符合的结果,极易引起学生对教材结论的“怀疑”。在进取心的驱使下,为了确信自己的实验结果,他们必定会反复多次地进行实验,只有当自己经过反复多次地进行实验验证后,才会消除怀疑心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进行各种自主探索实验。

理论物理范文第5篇

摘要: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不能仅注重知识讲解,同时应注重学生的素养培育。因此,本文围绕情境与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展开探究,阐述物理中的情境与模型,并提出相关运用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物理课堂参与积极性,培育学生良好物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物理教学;情境;模型

高中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照顾所有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需要合适有效的方法开展教学。特别是在新教材引入研究性学习、探索性活动的情况下,如何让学生在较少的课时内,掌握更丰富的物理知识,物理模型的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抓住物理情景与物理模型的建立,将最基础、最典型的物理模型、物理问题介绍给学生,并通过建立物理情景和物理模型,将研究方法和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感悟物理情景与物理模型的建立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所发挥的积极、有效的作用。能够将理论结合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物理中的情境与模型概述

物理中的情境指的是物理在生活中运用的场景,高中阶段学生的物理知识虽有了一定储备量,但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了解甚微,且并不能将物理知识很好地应用于生活中。因此,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应用场景,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物理知识,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将物理知识融于情境中,使学生通过真实情境的具体分析,进而挖掘物理知识的实质,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内容。物理中的模型是通过将复杂的物理知识通过模型的方式直观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的知识理解更加轻松。物理中的情境与模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教学中应用,教师可通过营造真实的物理知识应用情境,使学生对知识有一定了解后,逐步对知识进行整合分析,构建物理模型。综合而言,情境与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对于学生直观理解知识,将复杂的知识内容简化,以及促进学生形成物理思维逻辑,深入掌握物理知识均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二、情境与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策略

(一)情境在教学中的运用

物理知识中虽涵盖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物理实验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视。在开展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为学生创设实验情境,并准备实验所需器材,共同带领学生展开探索。通过具体完成实验的过程,学生能够将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进一步挖掘,学生自主探索的知识内容对于学生记忆更有帮助,同时能够促进高中生物理知识掌握能力提高。基于物理实验,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是高中物理教学中较为常见的方法,不仅能够增添课堂趣味性,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解“长度的测量”章节知识时,这节实验需要学生掌握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使用方法,以及测量原理。这时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别对教师中的物体展开测量,学生不仅能够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

(二)模型在教学中的运用

物理中的模型种类较多,但实际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主要分为三类。首先,是对象模型,这种模型类型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教师更加注重对主要内容的保留,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展示核心内容,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物理知识。其中涵盖磁感线、质点、点电荷、电场线、轻弹簧、完全弹性体、理想气体等。其次,是条件模型,这类模型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是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外部条件分析,进而构建较为理想的模型状态,其实际过程中涉及面窄,主要是应用于力学中的光滑斜面、热学中的绝热容器、电学中的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等研究。最后,是过程模型,这类模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对物理的现象与本质进行研究,即通过体现出的物理现象深入挖掘本质,涵盖了力学中的自由落体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抛体运动、弹性碰撞;电学中的恒定电流等知识。

(三)借助情境和模型解题

运用情境和模型解决实际物理题目,对于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解题均有积极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直观感受物理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物理思维逻辑,提高学生物理知识实际应用能力和解题能力。例如,

题目:一辆动车R以V1速度向前行驶,行驶过程中司机看到有另一輛动车X以相对较慢的V2速度向前匀速行驶,于是动车R司机立即开始刹车,动车呈现匀减速状态向前行驶,试问如何能够避免两辆动车碰撞,加速度a应具备或满足何种条件?

分析:将动车X假设为参照物,即R与X做初速是(V1-V2),加速度a呈现匀减速行驶状态。若动车R相对于动车X速度为0,两辆动车将不会发生碰撞。因此,假设动车R的车速减至与X相同,那么R的位移是d。让学生根据题目文字叙述还原出用以形象描述物体运动情景的一种简图(运动示意图),同时在图上标明物体运动的速度、加速度等状态量和位移、时间等过程量,还原题目运动情景。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知识具有一定难度,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而不断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应用新型技术理念和手段。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物理知识掌握能力和应用能力,系统地掌握物理模型的构建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能力。

通过模型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与解题物理问题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发东. 谈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运用[J]. 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04):209.

[2]徐清. 物理情景和物理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 名师在线,2017(01):54-55.

[3]冯楠,王林. 运用演示实验突破高中物理教学难点的实践研究[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02):27-28.

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香山中学 彭志永

上一篇:物理治疗下一篇:如何学好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