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情感教育初中语文论文范文

2023-11-04

学生情感教育初中语文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新课改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作为初中教学的主要科目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将情感教育渗透到初中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培养出学生健康积极的心态。

关键词:情感教育;美术教学;渗透

情感教育是新课改条件下重要的教学手段,能够有效的推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人们在进行美术创作的时候,其灵感多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脱离了生活的美术作品就会缺少灵动性、不具备情感色彩。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的时候,一定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培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要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将情感教育渗透到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师的情感教学理念,最终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的内容及意义

情感教育是初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师为了实现其教学目的,把原有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的基础,把美术课堂作为与学生们情感交流的载体。把思想理念、社会道德、对于美术的独特审美观运用到美术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在给予学生正确指导方向的同时,还要充分尊重学生,无论在某方面还是学生犯了什么样的错误,都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并且在尊重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理念以及感情价值观。初中生的美术课程需要以情感为教学理念,将情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的时候也要将情感教育渗透到美术教学过程中来,在提升学生美术功底的同时也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从而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发展成祖国的栋梁之才,为实现祖国的振兴能够贡献出一份力量。

将情感教育渗透到中学生美术教学过程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初中美术课程的开展能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独特审美观念,是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具人格魅力,彰显自我风彩,成就自己不一样的人生。所以,从事初中美术教育的教师要了解美术教学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明确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所具备的不同美术天赋,采取区别教学的方式,针对学生们各自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实现所有学生在美术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融入了情感的初中美术课程。在学生和教师之间架起了一道互相沟通的桥梁。对学生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将情感教育渗透到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

(一)提升教师的工作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师的形象影响着学生的审美,良好的教师形象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所以,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重自身的形象,为学生树立起榜样,用自己最佳的状态最好的精神面目去面对周围的人和事,给人以最亲、最美、最舒服的感受。不仅如此,教师在工作的时候,也要用最严谨的态度和对工作认真的状态去处理工作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为学生场景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用心学习的同时,也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学生能够以严谨的状态完成教师交代的学习任务。爱岗敬业是一名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必备的要求,爱岗敬业的老师也会得到大多数学生的喜爱。情感教育的实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在向学生们耐心讲解美术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将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中,使学生更加舒心的学习。学生们在慢慢销售情感教育熏陶的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更优秀的品质,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例如,教师在进行初中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于新兴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观看图片或者视频的设计联想到自身的穿着问题,通过对细节的关注来影响学生对美的感受及体验。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实现课堂学习的逐步完善。初中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主要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目前初中美术教材上就有若干装点居室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讲授该知识点的时候,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垃圾”自制装饰品,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将废弃的物品做出精美的装饰品,如此,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变废为宝的好习惯,也有助于学生以敏锐的眼光发现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美,从而培养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努力挖掘生活中的情感素材,提升中学生的情感品质

初中的美术教学知识中,包含了大量的情感教育素材。教师在进行美术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把遇到的情感素材展现给学生们,并且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素材所蕴含的真理,进而培养学生自身的独特观念,使学生能够在运到事情时有自己的想法,不依赖于他人。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初中的美术教学过程中,主要涉及的内容有认真对待工作的态度、伟大的爱国情感以及良好的生活态度等等,但是,许多学生对初中美术教材所涉及到知识没有兴趣,这时候就是体现教师价值的时候了。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挖掘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情感素材,使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实施。例如,初中一年级的美术教材中有涉及劳动知识的内容,这章节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当今社会,学生们以家庭的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深受父母的娇生惯养不明白劳动的意义。教师在进行这节美术课的讲解时可以带一些有关于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们通过欣赏加深对劳动的理解。又如,在初三美术教材中有一章是中国美术史,教师在进行这个章节的讲解时,应该先寻找一些有关于中国历史的美术作品,在学生欣赏这批作品的时候,引导学生感受我国民族特色文化,帮助学生讲解相关的历史名人,过学生们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感染进行自我提升。这节美术课上教师通过对中国美术的讲解以及中国文化的传授,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感。

(三)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生活的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创作灵感。作为教师,除了要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外,还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一个良好的绘画环境,能够使学生沉迷与自我的情感中,进行独立的思考,使绘画作业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有利于学生情感感知能力的升级。一个好的绘画环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存在,进而领会到艺术的熏陶,使学生能够静下心进行更好的创作。学生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容易产生创作灵感的共鸣。例如,美术课上教师给学生们留作业,要求大家画出公园里的白桦林,教师组织学生们在周六9点到学校集合,之后一起去公园里白桦林进行写生,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各个角度出发,画出来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白桦林。通过这次户外写生,可以培养了学生们对大自然的观察以及热爱之情。每个学校需要有一个专门供学生绘画的教室,教室的布置应该有专业的美术教师进行。学生们在教室里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座位,可以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崇尚自由,尊重学生,在不打扰其他学生的前提下学生可以自由活动,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们才会真正做到放飞自我、放松身心,才能够培养出学生更好的情感感知力,才能够画出世界上最美的图画。

(四)开展学生的第二课堂,培养学生们积极的生活态度

生活中虽然存在许多的美好,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发现它。只有拥有积极生活态度的人才有机会去拥抱生活中的春天。在初中的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使学生能够以最热情的姿态去体会生活,学会接受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事情,具有强大的控制力,无论生活怎么对待我,我都会微笑着去拥抱生活。例如,学校的第二课堂是美术课,教师以幻灯片的形式带领同学们浏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帮助学生们了解了自己不曾去过的地方,可以培养学生对某个地方的向往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将这个地方作为自己的一个目标,努力学习,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期望有一天能到达这个目标。经过这节美术课,在教会了学生有关于地理景观知识的同时,可培养学生们产生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結束语

在进行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情感教育的渗透,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满足学生对美的渴求。把美术课堂与“德育”“智育”相结合,培养出能够为祖国的明天作出更多贡献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潘娟.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之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5(20):206-207.

[2]李春玲.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2):164-164.

[3]胡静雅.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环球人文地理,2017(16):284.

[4]陈伟利.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美术教育研究,2018(2):144.

[5]眭志平.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途径[J].江西教育,2018(6):34-35.

[6]周舟.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6(6):62-62.

学生情感教育初中语文论文范文第2篇

初中语文教材, 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篇目中, 无不蕴含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友的诚挚深厚的情感, 字里行间给予读者的是优美典雅、清丽委婉、崇高悲壮的美的精神享受。教师在这些作品教学中, 传授的不应仅仅是语文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品情感的碰撞与交融。教语文就是让学生“披文以入情”, 在这种“情”的冲击中, 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应该说, 教学过程是情感信息相互交流碰撞的过程, 即使是在让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基础知识的过程中, 也应伴随种种情感活动, 感之愈深, 知之愈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 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只有在肥田沃土上, 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由此可见, 激发情感, 是语文教学的成功之路。

那么, 语文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情感, 实施情感教育呢?

一、了解人物及写作背景, 把握课文的情感

在教学《沁园春·雪》这首词的时候, 课前我先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 让学生回家向老一辈了解那个时期的一些情况, 自己动手到网上查阅有关毛泽东的相关资料, 以利于学习本词。上课时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通过预习和阅读等渠道获得的对毛泽东的印象, 互相交流, 从而对毛泽东有初步的了解;然后我再对毛泽东进行较全面的声情并茂的介绍, 用他的革命生涯、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伟大的人格魅力, 给学生巨大感染, 使毛泽东的光辉形象清晰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然后提问“毛泽东主席, 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领袖, 是中华民族大救星, 是一代伟人。这首词画面雄伟壮丽而又妖娆美好, 意境壮美雄浑, 气势磅礴, 感情奔放, 豪情满怀, 它代表着毛泽东博大胸襟和豪迈人格。对这样一首优秀词作, 我们应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去读呢?”学生们讨论得出, 应用抒情的语调, 豪迈的语气, 读出激昂、敬仰与赞美之情来。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在学生与作品的情感发生强烈的碰撞中产生共鸣, 从而收到理想教学效果。

二、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 健全学生人格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说:“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 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在阅读、写作、听说方面达到合格的程度;同时, 通过语文教学, 丰富学生精神世界, 提升其文化素养。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因此,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标之一。诸葛亮《出师表》中作者的耿耿忠情, 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的爱子深情, 台湾诗人余光中《乡愁》中海外游子的爱国思乡情怀等等, 文中无不奔涌着浓浓深情。古代文学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解读文本, 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教者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设好情感交流的桥梁, 在品读课文的时候引起感情的共鸣。语文老师就是应该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诵读、品味、理解、咀嚼回味, 就像一场春雨滋润着干渴的禾苗, 从而愉悦身心, 陶冶情操, 塑造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人格, 点燃起学生情感的火花。

三、创设意境, 加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意境, 营造情感氛围, 以调动学生对文本情感的体验。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演示、朗读、音乐渲染、表情体会及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渗透。通过对资源的整合运用, 学生多种感官被调动参与到情境中来。比如, 教学艾青诗歌《我爱这土地》时, 首先让学生了解时值国难当头, 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 作为诗人的艾青, 坚定的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这一时代背景的基础上, 再让学生听配乐课文朗读录音, 那入情的音乐在教室里回荡, 朗读中抒情的语调、舒缓的语气让人体会到了作者对土地的挚爱和对敌人的仇恨之情。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每一篇课文调动学生的情感的方法都不尽相同, 如读《背影》这一课可以通过多面体显示让学生体会, 课文的朗读配有音乐、文字、图片, 文字根据朗读速度滚动, 图片根据课文朗读的进度而自动切换, 朗读声情并茂, 音乐舒缓、低沉, 使人仿佛感受到“父亲”深沉的爱。艺术都是相通的, 音乐、画面、声音等辅助手段, 无形中丰富了课文的审美空间, 增加了课文的表现力, 整个音乐、文字、声音、画面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情感磁场, 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 让作者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融为一体。

教学是一门技术, 更是一门艺术。情感教育就是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只要老师能够积极的引导, 精心的组织, 把握情感教育这把钥匙,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会提高,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一定会得到真正彰显。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材众多的名家名篇中, 无不蕴含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友的诚挚深厚的情感, 字里行间给予读者的是优美典雅、清丽委婉、崇高悲壮的美的精神享受。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 让他们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产生碰撞的火花,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课堂最佳教学效果。

学生情感教育初中语文论文范文第3篇

1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心理学家认为, 情感是认知活动启动、发展和维持的动力, 是构成心理因素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 就没有智力。充分认知自己的情感, 感知他人的情感, 这正是语文阅读教学应培养的情感品质。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情感表达, 就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 积极创设情境。情境的创设, 一方面帮助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 激发了学生的欲望;另一方面, 学生从情境中看到文本与自己的联系, 从中获得自主的情感体验, 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样也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陶冶了情操, 培养了自己健康心灵和完美的个性。因此, 老师的积极情感在激发学生学习中具有吸引力作用。这种吸引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兴趣就是认识需要的情感表现, 是对学生所抱的积极态度, 是学习的内动力。所以, 在语文教学中, 若师生情感相投、彼此亲近, 学生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并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境界。

2 体现教学民主,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不能“唯我独尊”, 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真正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关键,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只有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 把学生推向语文教学舞台,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才能有话想说, 有话敢说, 有话会说, 才能够在积极主动的情况下获取知识。与此同时, 学生一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就会爆发出巨大的学习潜能, 教学效果便不言而喻了, 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 使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成为一种必然。

3 情感与教材要相得益彰

语文教材中, 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有利于教师在知识传递中适时地调动学生的情感, 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语文教学中, 教师的情感不仅要与学生实际相统一, 还要与教材本身的情感和谐统一。因为情感总是随着认识的产生而引发的。作为教师, 应该认真钻研教材, 领会德育渗透的目标, 把教材本身的内容所表达的情感恰当地表现出来, 就可以把教材中的文本讲活, 讲透。可以说, 教师离开教材内容本身随心所欲地发挥, 是绝对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的。在处理教材的时候, 最好把自己放在学习者的心理位置上, 设想出学习中会有什么困难, 会有什么疑问, 会有什么发现, 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分析考虑, 往往会化解教与学之间的隔膜, 为教学成功奠定心理、情感的基础。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 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 纯化学生的情感, 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用饱含情感的语言, 去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要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 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 从而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这也正是我们所力求的教学效果。

4 音乐导引, 产生强烈震撼

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 对人的心境具有巨大的感召力, 荀子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 其化人也速, 故先王谨为之文。……乐者, 圣人之所乐也, 而可以善民心, 其感人深, 其移风易俗, 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可见音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 音乐应当成为语文课堂上一种创设情境的重要手段。例如, 教读《背影》前, 可播放刘和刚的《父亲》, 以沉郁顿挫的乐音与浓郁的父爱把学生带入一种恬静优美的境界中。又如, 教《苏州园林》播放古筝《渔舟唱晚》等。在音乐营造的氛围中, 学生情绪活跃, 很快便能沉浸到文本的特定情境中。

5 在诵读训练中进行情感教育

朗读吟诵是情感体验的一种方法, 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 吸收作品内蕴的情感之美和精神之美, 而且能逐渐积淀成一种语感。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 大多短而精, 韵律上平仄起伏、抑扬顿挫;结构上讲究起承转合, 朗朗上口。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意图, 在文章之中均有所体现。教师引导学生合理诵读、有感情朗读, 采用录音配乐与范读相结合的方法,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从而渗透传统情感教育。如, 学习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文章中五柳先生的形象可谓陶渊明的自画像, 全文不到二百字, 语言朴素洗练, 平淡之中却寓意深刻。为了加深理解, 选用《渔舟唱晚》这首曲子给学生的朗诵配乐, 让学生体会到陶渊明身上的“淡泊名利, 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采用录音配乐与范读相结合的方法还可以应用在诗、词、曲的朗读上, 目的是教师根据每首诗的不同基调选择曲子, 使学生在朗读上有更深的体会。

6 诗词导入, 以情激情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在教育工作中, 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话的源泉中产生出来。”在课文中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表达方法, 都寄寓着作者丰富而具体的情感。“词以一字为工”,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文中一些精彩的语段及词句作赏析、揣摩, 从而领悟文中深层意蕴所包含的艺术美和情感美。古人云,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如在《春》这一课中, 优美的文章需要学生的感情去体验。在课前, 让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上课时, 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地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 在老师的提示下, 春景仿佛一幅幅地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 通过诗句意境的引导, 学生们进入了春天的环境中。在这种情境中, 学生自然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 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 教师既是学生的老师, 又是学生的朋友, 让学生敬重你、亲近你。学生就会乐学、好学, 陶冶情操, 培养审美能力, 受益匪浅。将有利于学生晓之于理、动之于情、塑造人格, 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只有树立大语文观, 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提高, 语文教学才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苹, 王建.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 (5) .[1]赵苹, 王建.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 (5) .

学生情感教育初中语文论文范文第4篇

中小学开展舞蹈教育课程,能够充分培养并提高学生生活中的品格和情操。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一文中,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小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教育,中小学舞蹈教育必须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这也是对舞蹈教育诸多功能的主要价值取向。

舞蹈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提高品格和情操,在中小学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充分运用互联网与多媒体设备锻炼学生音乐素养,通过接触自然环境激发学生对音乐情感的敏感度。舞蹈需要通过音乐与身体动作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在舞蹈节奏中感受音乐。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音乐素养为核心目的,提升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在中小学舞蹈教育中培养出学生音乐素养和情感。

一、中小学舞蹈教育中学生音乐素养和情感的培养策略研究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舞蹈有多个不同的种类,学习的门槛较低,学生只要有兴趣都可以挑选到适合自己的舞蹈类型进行学习,舞蹈的学习会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保持自信,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积极的正面意义。舞蹈和音乐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共存关系,学生需要通过对音乐的韵律和节奏感精准把握,才能表达出优美的舞蹈动作,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的音乐素养。

(二)有助于陶冶学生生活情操

舞蹈教育可以有效地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通过肢体表达内心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受到艺术的熏陶,能够使学生形成开朗的性格和热爱生活的心灵。艺术家在创作舞蹈的过程中,会加入自己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赞美,会将自己认为美好的品德包含其中。伟大的艺术家怀着崇高的志向和理想进行舞蹈创作,优秀的舞蹈作品中包含着大量人类发展过程中累积的智慧。学生可以从舞蹈教育中感悟到生活的美好,同时也会让学生思想和情感得到升华,使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道德水平得到提升,从而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三)帮助学生锻炼努力刻苦的品格

舞蹈的基础动作练习非常严谨,在进行舞蹈表演时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任何一个动作的闪失或者对音乐情感理解的错误,都会导致舞蹈表演的失败。所以学生在学习、表演舞蹈过程中,需要学会集中注意力、刻苦努力奋斗和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通过磨炼学生坚韧的性格,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拥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敢于挑战的精神。舞蹈编排和演出的时候,学生需要和伙伴们一起进行团结协作,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养成自觉遵守规则和记录的好习惯。

(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学习舞蹈的基础,就是要求学生理解音乐情感和掌握基本舞蹈动作,这需要较高的理解能力和学习天赋。舞蹈的初期学习过程比较枯燥乏味,在基础动作训练中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舞蹈基础中磨炼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中小学时期正在成长发育中的学生,通过舞蹈教育能够对他们的形体进行校正,避免出现驼背端肩等不良形体问题。在舞蹈训练中通过压腿、劈叉、下腰等动作,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柔韧性,提升学生的肢体灵活性。在舞蹈训练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学生可以通过舞蹈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学生通过参加舞蹈演出,能夠充分锻炼学生的舞台素质,提升表现能力,在成长过程中具有充分的自信心。通过对舞蹈的学习教育,能够有效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情感,从而提升学生对艺术的理解程度,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表现出色,从而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我国舞蹈教育的现状

(一)舞蹈教育中对音乐素养和情感培养不够重视

在我国中小学舞蹈教育中对音乐素养和情感的培养,对学生今后舞蹈教育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舞蹈教育中对音乐素养和情感培养不够重视,主要是由于舞蹈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注重对舞蹈知识、动作和技巧的指导,并不重视对学生音乐素养和情感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也经常忽略了对音乐素养和情感的培养,经常注意力不集中,对舞蹈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经常敷衍了事。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和家长为了追求学生的升学问题,对音乐素养和情感的培养并不重视。对音乐的欣赏过程就是人类体验情感的过程,所以音乐情感的教育对舞蹈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国中小学舞蹈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处于缺失状态。师生之间的情感疏远,教师无法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状态,更谈不上开发学生的舞蹈潜能和音乐素养。社会中各种不良文化也在入侵到中小学中,让学生对舞蹈和音乐产生畸形审美。部分学校进行舞蹈教育和培养音乐素养的场所和设施都跟不上,这更造成了中小学舞蹈教育的缺失。

(二)舞蹈教育观念落后

流行音乐和新式舞蹈对传统音乐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我国中小学舞蹈教育的音乐素养和情感培养意识落后,传统的教育模式并不重视学生音乐课程的教育,很多学校没有配备专业的音乐教师。音乐课被语文、数学、英语三大主科替换掉也是常事,这极大了影响了中小学舞蹈教育的发展,也不符合新课标下国家对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要求。传统教育方式只是教师按照教材教授学生演唱歌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音乐课程作为一门“副科”在学校、家长甚至学生自己眼里都不被重视。舞蹈教育仍旧停留在提高基本技能方面,导致了舞蹈教育不能丰富的从自身领域向其他艺术领域横向发展。

三、运用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在舞蹈教育中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情感

(一)什么是达尔克罗兹教学法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是由瑞士的音乐家、教育家达尔克罗兹在1900年左右提出的,他认为以往的音乐教育都是非音乐性的,人应该通过自身的动作将内心的情感转变为音乐的,人本身就是一件乐器。因此学生在进行音乐训练时不能只训练耳朵、嗓子、手指等,必须将学生的体态、姿势和形体动作都训练协调。单纯的让学生用手指练习演奏乐器是不够的,必须启发学生投入到乐曲的感情中去,将乐曲表达的感情化为自己的动作、节奏和声音,建立起身心和谐才能让学生的乐感更加细腻敏锐,并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整体提升作用。如今,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不仅在音乐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舞蹈、戏剧、绘画、运动等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

(二)运用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在舞蹈教育中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情感策略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要求学生以自己的身体为乐器,让身体感受音乐的节奏。例如在《蜗牛与黄鹂鸟》的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蜗牛和黄鹂鸟的图片,让学生认识黄鹂鸟与蜗牛。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让学生理解歌词的含义,使学生懂得歌曲的内容是教育大家不能像黄鹂鸟那样自以为是的嘲笑别人,要学习蜗牛不畏艰难的顽强精神。教师以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让学生学会演唱歌曲。然后让再学生分组练习舞蹈动作,启发学生想象黄鹂鸟嘲笑蜗牛的时候应该是什么表情语调?蜗牛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向上的动作应该怎样表达?请学生小组代表分别上台表演舞蹈,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客观正面的评价。通过达尔克罗兹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设计肢体动作表演来理解感受音乐中的情感,让学生充分感受台湾民歌的风格特色,锻炼了学生的音乐素养,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舞蹈教育。

四、在舞蹈教育中结合互联网与多媒体设备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情感

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让声乐教师和学生获得舞蹈教学资源的途径更加便捷,教师应该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和普遍性,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情感。例如在《共产儿童团歌》的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通过互联网搜索,以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影片《红孩子》片段,为学生介绍儿童团的由来:“儿童团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怀下建立起来的,迄今为止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为我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儿童团的小英雄里有放牛的王二小、送鸡毛信的海娃、潘东子和小兵张嘎等等。”让学生了解这些儿童团小英雄的事迹,培养学生的革命情怀。让学生缅怀着对革命英雄的敬意来演绎这段舞蹈。通过互联网与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充分调动思维来学习舞蹈技能,既提升了学生的音乐情感,又锻炼了学生整体音乐素养。教师还可以使用互联网搜索舞蹈表演视频资源,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优秀舞蹈家的舞蹈表演,让学生更直观的学习舞蹈表演技法。教师在视频播放中可以随时暂停、慢放来进行讲解,让学生更为详细的理解舞蹈技巧。教师还可以搜集一些舞蹈家的精彩视频集锦,让学生对舞蹈艺术家和舞蹈艺术产生崇拜感,从而爱上舞蹈的学习。学生可以在家通过互联网舞蹈视频自行训练,从而锻炼舞蹈技能,舞蹈教师还可以及时通过互联网视频纠正学生在舞蹈技法上的错误,为学生做正确示范。

五、让学生在与自然的接触中培养音乐素养和情感

中小学学生从小普遍在城市中生长,过着眼睛看不到高山大海、鼻子嗅不到花草芬芳、脚上沾不到泥土清香的生活,这种生活环境非常不利于对学生音乐素养和情感的培养。舞蹈教师应该让学生接触自然、探索自然,滋养学生音乐灵性,让学生充满想象力、创造力,从大自然中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情感。我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曾经表示过,自然是个大舞台,正是在大自然里拼命地汲取美与能量,她的舞蹈才能如此生动,如此丰富。她的舞蹈《雀之灵》《孔雀》等都饱含了她对大自然的感悟。从小受生长环境影响,杨丽萍对大自然有一种虔诚的迷信和信仰,热爱并享受大自然赐予的一切。她把每一次的演出看作是一种仪式,都是表现大自然,是人类最初的萌动。她在节目中分享过自己在创作《云南的响声》时,坚持从深山里搬来几个高3米的大鼓,因为这些鼓每一个都是由自然树木做成,是村民们花费一两年时间寻找制作完成的,里面有工艺,有虔诚,有信仰。她认为只有这种鼓的声音敲起來才有灵性,才能唤醒灵魂。由此可见,在自然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情感。

今天,享受来自大自然的愉悦逐渐成为现代人了遥不可及的梦想,甚至变成了一种奢侈的享受。大部分学校都处于城市中,怎样带学生从自然中培养音乐素养和感悟呢?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有一颗探索自然的决心,启发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入手,例如观察一棵树四季的变化,何时芽苞胀大,何时吐芽、展叶,叶子在哪个季节变黄脱落。人类和自然的亲密接触其实并无限制,完全可以从一湾溪水、一条小道、一片森林、一块草地等任何一处身边的环境开始,让学生在自然的熏陶中培养音乐素养和情感。

六、教师需提升自身修养

高素质的舞蹈教师团队是有效提高舞蹈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应积极提升自身修养,创新教学方式。在舞蹈教学中科学合理的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情感。舞蹈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音乐素养中获得成就感,完成自我人格的升华与塑造。叶圣陶先生曾对教师有着“潜移默化,言传身教,心灵陶冶”的指引批示,这说明教师提升自身音乐素养,潜移默化让学生理解音乐情感、言传身教的教导学生舞蹈知识、陶冶学生的心灵节操,是可以让学生在舞蹈教育中受益终身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正面鼓励,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做到因材施教,避免舞蹈教育的盲目性。教师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舞蹈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情感。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中小学舞蹈教学中要积极运用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并充分运用互联网与多媒体设备锻炼学生音乐素养,让学生在与自然的接触中对音乐产生情感,并能够通过舞蹈有感情地演绎出来。教师要通过舞蹈教学不断开发学生潜力、启迪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整体素质和思维能力,为国家培养出有创造性、建设性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庄琼香.舞蹈教育中学生音乐素养和情感的培养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19(37):189.

[2]杨旭.“美”在音乐——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中国文艺家,2019(08):202.

[3]冯三笑.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明日,2019(04):216.

[4]张金辉.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舞蹈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9(12):199.

[5]华淑梅.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文渊(中学版),2019(06):59.

[6]徐珊.小学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意义[J].读与写(上,下旬),2018,15(32):234.

[7]邹璐.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北方音乐,2018(19):198.

学生情感教育初中语文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审美是一种多角度、多元化的心理感官感受,这与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和知识储备量都是有关系的,因此,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以及对美的欣赏和创造能力都是一种审美。所以,在美术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初中美术学科的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本文就如何强化对学生情感培养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针对性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美术;审美素质;教育方法

初中美术教学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学生的性格在初中阶段处于成长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能够认识到什么是审美,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模式也越来越迎合初中生的心理状态和发展。

一、中学生审美情感的重要意义

初中美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欣赏能力,因为中学美术是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美术学习中,多数学生能够对艺术学科的社会功能加强理解,这就使学生能够明白艺术的真正含义。通过对初中美术的学习,给予学生美的感受,让学生能够不断的发现美,有欣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那么,情感是什么呢?通常来讲,情感是一种对于欣赏美和发现美的素养。在面临中考的初中生中,如果只是对基础课程以及考试课程的重视,而忽略美术、音乐这样的课程,无疑是人生成长中的缺憾。所以,美术能够让学生在文化课的压力繁重时,让他们感受到片刻轻松,张弛有度的学习生活,让学生能感受到美带来的身心愉悦和审美感受。

学生在审美过程中,首先要注重真情的流露,因为审美情感就是一种感情体验,是看到美丽的事物时内心所产生的真实感受。所以,培养审美情感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专注能力,让学生喜欢美术,喜欢欣赏艺术的美好感受。当教师引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感受美的存在、美的生活、美的现实。通过不断对情感的塑造,让学充分树立起良好的审美品质,并且不断完善自身审美素养的不足,从而真正学会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

二、初中美术教学审美情感的培养

1.必须带领学生走向社会生活

《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美术渗透于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在美化生活、提高物质产品的文化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各行各业的人都需要具有一定的美术素养。”因此,学习美术不仅仅是学习一门课程,也是为了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打好良好的生活基础。试想,生活中一个到处都能看见美、欣赏美的人,一定是一个乐观,幸福的人。我们在初中美术课堂上,也要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一个阳光乐观,善于发现美的人。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不断进行实践来增强审美的能力。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发现美,把社会生活作为美术的大课堂,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那些实实在在的美,并且用笔描绘出生活中的美,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感受世界的美丽。通过不断的引导和实际生活的结合,不仅提升了美术课堂的乐趣,也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掘对美的感受,从而真正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

2.深层次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审美心理特质

在初中美术课堂上,对于同一副作品,每个学生的见解和欣赏眼光也都是不同的,因为刚开始接触艺术,学生的审美观并不成熟,还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和纠正。但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美术作品欣赏时,教师也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观点,因为他们处于对美的理解的初级阶段,他们所能欣赏的还只局限于自己意识内的作品,对于世界名著还需要教师的讲解。否则,在他们的眼中,也许不能欣赏出这样那样的名著是多么的难得。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帮助,让学生能够从内心去感受美。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一副好的作品并不是单单画的好就可以成为名著的,还要透过作品看到内在的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欣赏各个领域的不同作品,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作画人赋予予一副画的情感。引导学生通过用心欣赏去了解美,让他们能够以发展的眼光欣赏艺术作品,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和知识面。如,教师将徐悲鸿的作品展示给学生欣赏时,通过画面的刻画能够感受到徐悲鸿在作画时的气势恢宏,能够感受到整幅作品的硬性。但是当教师将刘海粟的作品展示给学生的时候,学生就开始迷惑,在他们看来这样的作品并没有什么感受,因为他们的内心很迷茫,对这样的作品不能够很好的欣赏。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每个画家的思想不同,作画的方式和所要表达的含义都不同。学生处于初级学习阶段,并不能很好的欣赏出每幅作品的内涵。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对于美的概念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每个人欣赏美的眼光也是不同的。所以学生在自己创作时,也要遵从内心的情感,让作品中融入着作画人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审美的乐趣。

3.优化育人环境

随着我国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基础的教学设施已经越来越完善,不断优化的教学设施,无疑为在美术学习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培养审美情感带来了好的引导。教师要通过对审美素质的培养,让学生摒弃恶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个性的表现,强调它的独特性,并对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给予肯定和鼓励,即便是错误也让学生从中得到教育,然后给予学生反面的肯定并加上正面的指导,力求不挫伤学生积极性,不使一些对艺术感觉较差的学生产生自卑感。

教师可以组织形式各异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系统。因为人的大脑信息百分之八十来源于视觉,“看”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美术活动中观察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观察物象、再现物象、添画、装饰、涂色,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知,对美术内容尽快了解,产生创新欲望,明确学习的目标。教师也要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行为和情感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总之,审美情感的培养要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开始。每个孩子都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就看我们从事美术教学的老师如何去通过各种手段,把这些创造力诱发出来并加以强化和发展。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绘画的趣味性、实线性,还有一个开启心智和启迪创造性的问题,他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画家,而是对学生进行艺术修养的熏陶;审美能力的培养,这种熏陶会使孩子们在日后的成长中不知不觉地流露出他们的创造力来。同时,绘画创作可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并且敏锐的绘画视觉、语言和表达能力也需要在创作中逐步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杨建滨.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程明太.美术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学生情感教育初中语文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成长特点与规律,为学生创造体验机会,丰富学生的自身体会,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深刻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内容。为此,可以将体验式教学应用到课堂中,弥补小学生生活阅历有限,难以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不足。基于此,本文阐述了体验式教学的含义与应用价值,分析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体验式教学的有效应用对策。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

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向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三观与道德品质,有必要开展体验式教学,由传统教学模式下单纯的理论灌输转向为学生创造生活体验、情感体验的教学方式,降低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内容的理解难度,使学生从体验中明白道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体验式教学模式下,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与方式,将生活化教学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与个人体验联系在一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热情,通话自身的引导,丰富学生的感知体会,让学生主动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所学的知识内容,降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难度,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丰富学生的经历体验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在教师的激发与调动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二、体验式教学的作用

(一)满足小学生发育成长的客观规律

应用体验式教学可以为学生带来丰富的情感感受,然后让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学生在感受的过程中也有可能同时激发语言活动,情感感受可激活负责管理形象思维的右半脑,语言表达时可激活负责抽象思维的左半脑。如此,能够促进学生左右脑协同作业,可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全脑的潜能。

(二)为学生提供亲身经历的过程

教师可根据教学需求为学生创造高质量、有针对性的体验环境,在优质的客观情境下,教师可以语言为引导,让学生融入情境,对学生的心理与认知产生影响,使学生的情感活动一同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进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在体验与探索中主动思考,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参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形式。这样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内化吸收道德与法治内容,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向学生渗透积极的暗示与启迪

社会、家庭、学校等都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法制认识产生影响,环境是影响人成长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影响途径为暗示。体验式教学通过为学生营造特定的学习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已有的认知体系,唤醒学生对一些事物的印象与记忆,经过思维整理后起到有效的整合作用,从而使学生产生新的领悟与认识,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在此过程中,情境可起到对学生暗示与启迪的作用。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有效对策

(一)以教学大纲为核心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体验式教学,需要以教学大纲为核心,有效发挥体验式教学的作用。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需要选择案例事件、构思教学情境的创设、设计教学问题等,这些都要坚持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同时,教师要尊重班级中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会与感受,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允许学生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获得各自的体验,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二)充分利用生活素材

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自由度相对较高,主要体现为教学素材与教学方法相对灵活多样。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与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与道德品质水平,然后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从生活中搜集素材丰富的教学内容。例如,在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当教师在讲授《网络新世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网络安全防护小技巧,遵守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教师可以为学生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唤醒学生的体验记忆,提升学生对网络安全的重视,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公约。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列举出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非常接近的例子,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认识,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例如:某城市小学生在使用家长手机时收到一条陌生短信,短信内容是一条网络连接,出于好奇心理,这名小学生点击了网络中的网址链接,最终导致家长与手机绑定的银行储蓄卡中的存款全部被盗取,使整个家庭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在计算机广泛普及的背景下,人们常会收到一些来历不明的网址链接,这样的情况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通过列举真实案例营造情境,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三)积极组织開展社会活动

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成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出实践指导作用,通过组织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创造直接体验,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并严格规范自身的品行。例如,教师组织开展“感恩”主题的教育活动时,若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向学生灌输感恩思想,告诉学生如何进行感恩,则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效。教师可以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体验式学习环境,完成感恩教育。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交警、环卫工人的日常工作视频,让学生认识到城市整洁美观的环境与井然有序的交通离不开交警、环卫工人的付出与奉献,让学生从心底感恩这些城市守卫者,然后带领学生动手制作冰棒,组织学生在炎热的夏季为交警、环卫工人送去一丝清凉,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感恩之情。借此机会教师向学生渗透保护环境、遵守交通规则的思想意识,充分发挥出体验式教学的作用与价值,在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认识到此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更好的成长与发展,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礼貌。为此,教师要提高对体验式教学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感知、丰富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在为学生布置体验任务时,要明确教学目标与相关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为体验式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激励是有效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动力,教师要通过激励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挥出自主性与独立性,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与成就感,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发挥出主动性与探究能力,从而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成效。例如,在讲授《欢欢喜喜庆国庆》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国庆节的庆祝体验,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进一步了解国庆节,并将庆祝方式逐一记录下来,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国庆的内涵与意义。

(五)明确体验教学目标

在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的侧重点在于传授基础知识,这会对学生思想品质与核心素养的发展有一定的正面影响,但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内容有深刻的体验,也无法使其产生深入的理解,學生难以将课堂所学知识难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与新课程教育目标不符,会制约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新时期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并为学生设计体验式教学模式,以此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与综合素养。例如,讲授“自尊自爱”的相关内容时,教师要在课前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自尊自爱的人会重视自身的仪容仪表,使学生明白一个人的仪容仪表就是展现在他人面前的形象,要保持自身衣着的整洁卫生,行为举止端庄,做好个人卫生,这不仅是自尊自爱的表现,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同时要让学生认知到重视个人仪表的重要性,让学生内外兼修,提升个人的内在修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课堂教学的目标,并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并尝试从生活中作出改变,坚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整理好仪容仪表,坚持每天晨读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让学生谈谈个人的变化与体会。

(六)为体验营造相应的情境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身心尚未成熟,对外界充满好奇心与探索欲,此时是对学生的思想品质与人格素养进行塑造培养的关键阶段,教师要把握住这一关键教育阶段,重视对学生身心与素养的引导,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与道德素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为学生营造具备吸引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心放松地融入其中,在无形中接受体验式教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思想与理念,尝试教学创新,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其日后的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在讲授“开开心心上学去”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在学校生活的快乐,并引导学生学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掌握发现快乐、制造快乐的方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游戏,在学生感受到游戏的快乐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并学会与他人一同分享。在游戏开始前,教师可先为学生解释清楚游戏规则:全班同学参与其中,在教师的指令下做动作,如打开书包,将文具整理到文具盒中,整理好书包等,学生伴随教师的口令做出相应的动作。游戏完成后,教师要与学生进行互动,如提问学生在刚才的游戏中开不开心,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对快乐的感受。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能够调动全班同学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此举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的主观思考,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愉悦氛围,可为后续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以创新的思维与灵活的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感受与体验,从而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知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构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以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为核心,通过实例分析、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促进学生生成学习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效,实现综合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丽黎.智慧教育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创新的策略探究[J].教师,2021(06):62-63.

[2]黄琴.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应用[J].新课程(中旬),2019(12):126-127

[3]闫华栋.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9(09):33.

[4]郭琪.情境体验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以“让友谊之树常青”一课为例[D].曲阜师范大学,2018.

[5]赖兰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02):115-116.

[6]杨铭芳.体验式学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切点分析[J].小学教学参考,2019(18):70-71.

上一篇: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探讨论文范文下一篇:会计专业审核课程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