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阅读题答案

2022-08-01

第一篇:谈读书阅读题答案

忆读书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忆冰心所著的文章,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忆读书阅读题及答案,欢迎阅读参考!!

冰心

①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②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 倒不是4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 三国演义》。

③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 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④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

⑤谈到《 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⑥这时就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 时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⑦因为看《 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的《 水浒传》大加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 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

⑧《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⑨总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 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我自1 9 8 6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伤,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 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 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 封神传》,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 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乏味的《 荡寇志》,等等。 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吟,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那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 能自已!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有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节选自冰心《忆读书》,略有改动)

12.仔细阅读文章,说说作者真正开始读书是几岁? (1分)

答:

13.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 作者第一次读书是在其舅父杨子敬指导下进行的,是舅父教她怎样读《三国演义》的。

B . “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主要是说母亲催促她睡觉,而她还想读书,于是哭了。

C . 作者在一知半解读书时,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是因为“凯”与“诸”这两个字的读音与“岂”和“者”两字的读音相近。

D . 读过《 聊斋志异》,对作者写作很有帮助。作文老师曾有“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批语,其中的“柳”与“长吉”是指柳宗元和李贺。

14.下列句子在文章中表达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 (2分)

(1)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2)我决定咬了牙„„1 5 . 根据作者的本意回答以下问题:作者为什么喜欢读《 水浒传》? 答:

15.为什么不喜欢读《 荡寇志》? 为什么喜欢读《 西游记》? 为什么不喜欢读《 封神传》? (4分)

答:

16.《 三国演义》《 聊斋志异》《 水浒传》《 红楼梦》这四部书的作者分别是谁? 从它们的体裁上看,《 聊斋志异》与其他三部书有何不同? (3分)

答:

17. 马南邨在《 不求甚解》一文中谈到的读书方法与冰心的读书实践不谋而合。结合冰心的读书经历,说说你对马南邨文章中“读书不求甚解”这个观点的理解。 (2分)

(一)(14分)

12 .7岁(1分)

13 .D(2分)

14 .(1)作者很想知道下面的情节那种急切、期盼、不舍。(2)作者暗自下定了自己去读书的决心时毅然决然的内心感受。 (2分)

15 . 喜欢读《 水浒》,因为它的人物栩栩如生(或有极其生动的人物个性);不喜欢《 荡寇志》,因为它索然乏味(或人物没有个性)。喜欢《 西游记》,因为它写得精彩;不喜欢《 封神传》,因为它写得烦琐。 (4分)

16 . 罗贯中 蒲松龄 施耐庵 曹雪芹体裁不同之处:《 聊斋志异》是短篇小说,其它三部书都是长篇小说。 (3分)

17 .(1)马南邨认为读书不必过分在一字一句上下功夫,重在兴趣。 冰心儿时读《 三国演义》就是由兴趣引发的,一知半解地读,字音都读得不对,居然越看越懂。(2)马南邨在《 不求甚解》一文中还认为有些书应该反复读,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冰心在少年时期读《 红楼梦》只看到了贾宝玉女生女气,林黛玉哭哭啼啼,到了中年以后,才读出一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 (2分)

第二篇:父亲阅读题答案

在语文考试中,阅读题要拿高分,我们就要充分了解其中的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父亲阅读题答案,一起看看吧!

父亲的考题

儿子事业有成,但其对金钱的追求程度真到了别无所求的程度。一天,父亲给一向标榜自己心算能力很强的儿子出了一道题:“一辆载着457名旅客的列车驶进车站,这时先下来98人,又上去103人。”

儿子紧张的情绪松弛了下来。

“在下一站下去73人,又上去132人。”

▲儿子的嘴角挂了一丝微笑,开始把左腿压在了右腿上。

“再在下一站下去91人,上来67人。”

父亲拿着本子的手有些抖,念的速度也在加快。

“再下一站下去84人,上来65人;再下一站下去114人,上来37人;再下一站下去52人,上来97人。”父亲念得飞快并努力使每个发音都清楚。

儿子有些心疼起老父,关切地问:“完了吗?”

“没有,你听仔细了!”父亲摇晃着那已经没有几根头发的脑袋接着说。“列车继续往前开。到了下一站,这是个小站,只下去10个人,又上来8个人;下一站也是个小站,下去6个人,上来5个。”父亲的态度很认真,儿子却觉得该结束了。

“再下一站又下去101个,上来18个;再下一站是终点站……”

▲还没等父亲说完,做儿子的就站起来:“您是想马上就知道车上一共下来多少人吗?”儿子的口气中透着一股得意。

“不!”父亲微笑着说,“我只想知道这趟车究竟停靠了多少次站台?”

儿子一下子懵了。

父亲的语气变得严肃而沉重:“人的一生不要只计算一辈子能积攒多少钱,一辈子做金钱的奴隶,钱再多死的时候也带不走。应该留意人生的每个站台:哪个站台付出的少,哪个站台得到的多;哪儿有欢乐,哪儿有痛苦;……认真地体会人生的每个细节,这样你才算拥有实实在在的生活,才不枉活一世。”父亲拉着发呆的儿子的手说,“不要太计较金钱的得失,而忘了做人的真谛!”

1.本文的体裁是____,运用了_____顺序。

2.本文刻画父子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和语言描写的方法。

3.标▲的两段文字,你如何理解?

4.这篇小说写父亲从出题到给出答案有几个有趣的细节描写,请你揣摩文中加线的两处,分析一下父亲此时的心理。

5.父亲出考题的目的是____,表现了父亲的_____________。

6.仿写句子。

例句:如果说孩子是鲜花,那么父母便是深埋泥土中的花根;如果说孩子是航船,那么父母就是矗立在航道上的灯塔。

《父亲的考题》答案

1.记叙文 时间

2.神态 动作

3.通过儿子的神情和动作,表现了儿子对回答父亲问题的得意,这种得意从行动和语言表现出来。

4.第一处是父亲担心儿子发现自己会出什么题目,从而达不到教育儿子的目的。第二处是儿子因为自负猜错题目,父亲终于可以达成目的,良苦用心不会白费了,所以他“微笑”了。

5.为了引导儿子从金钱的沉溺中走出,从而能正确认识人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对儿子人生价值观、追求观的关注和对儿子真挚的父爱。

6.要言之有理,有比喻的修辞,体现出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第三篇:题白杨图阅读答案

杨 礼 赞

一.阅读 一。阅读第二段做题。 1.解词

(1)垠 (2)砥 (3)视野

2.“黄与绿主宰着”中的“黄”指________,“绿”指________________。

3.“你会忘记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写高原景色的目的是什么?

5.“并肩”前应填____-。与它意义相近的还有_____和_______。 6.给文段分层,并归纳层意。

7.“扑”与哪一个词呼应?体会其表达作用。

8.找出文段中运用夸张,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并仿照此句写一句话: 二.阅读第

5、6自然段。 1.解词

(1)旁逸斜出(2)不折不挠 ..2.找出文段的中心句。

3.“一律”的含义是___________;与它相照应的词语是_____。

4.文中说和白杨树是“极普通的一种树”,又说它“决不是平凡的树”,矛盾吗?为什么? 5.文段中的白杨树象征着什么?

6.能高度概括白杨外形特点和内在气质的一个词是_________。 7.给本段文字分层,正确的是( ) A123/45/67 B1/2345/67 C12/34567 D1/23456/7 8.找出错别字并改正

黄绿措综 坦荡如抵 妙手偶得 潜孳暗长 倔强挺立 旁遗斜出 艰强不屈 不折不扰

9.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根据课文对白杨树的描写,补写出第一联的下联。

题白杨图

茅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__________。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三.阅读第7段做题.

1.文段《 》,作者是_________,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 2.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3.将“难道你就只觉得它是树?”改为陈述句。 4.文中表明白杨树品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5.本段开头运用的写法是_______________ 6.本段四个反问句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7.段中并未揭示的白杨的象征意义是( ) A.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 B.坚强不屈的守卫家乡的哨兵 C.争先恐后,不甘落后的精神

D.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

8.自然界的花草树木,写兽虫鱼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被人们赋予了极深的寓意和文化内涵,四川内江有家药店名叫“松鹤堂”,这一命名背后显然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请你就药店“松鹤堂”的店名含义作一番合理的解说。

9.仿照句式,以任何一种职业或职务开头写出句式相同的句子。 例:教师好比蜡烛,虽然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你别人。 答案:

一.1.(1)边界(2)磨刀石(3)视力所及的范围 2.黄土高原 田野麦浪 3.高原既广阔又平坦

4.(1)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白杨的不平凡

(2)暗写陕北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5.宛若 好像 宛如 6.„„行驶/这时„„

一层:描述黄土高原的景色

二层:写高原给人的感觉 7.“涌”(1)与“奔驰’呼应;

(2)形象而准确地写出迎面而来的情景和汽车速度之快 8.(1)汽车„„是毡子

(2)站在青石壁顶,放眼望去映入你的眼帘的是宛延如一根细长白练的清水河,还有一张张巨大的青绿相间的棋盘。 二.1.(1)逃、斜、伸(2)屈服 2.那是„„枝 3.步调一致 绝不

4.答:不矛盾,因为“普通”是指白杨的极常见,极易生长;“不平凡”是指白杨树的外形美和内在气质的不平凡。

5.答:白杨象征着根据地的抗日军民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6.力争上游 7.B

8.措—错 抵—砥 孳—滋 遗—逸 艰—坚 扰—挠 9.枝枝争上游

三.1.白杨礼赞 茅盾 沈德鸿 雁冰

2.由赞美白杨树的内在气质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你不会觉得它只是树 4.它伟大岸„„夫 5.欲扬先抑 6.C

7.答:松和鹤都是长寿、吉祥和象征,表明店家希望每一位患者都健康长寿。

8.农民好比蜜蜂,虽耗尽了体力,却创造了甜蜜的生活,清洁工好比城市和美容师,虽然弄脏了洁净了大街小巷。

第四篇:浪阅读题答案艾青

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浪阅读题答案艾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艾青

你也爱那白浪么——

它会啮啃岩石

更会残忍地折断船橹

撕碎布帆

没有一刻静止

它自满地谈述着

从古以来的

航行者的悲惨的故事

或许是无理性的

但它是美丽的

而我却爱那白浪

——当它的泡沫溅到我的身上时

我曾起了被爱者的感激

一九三七年五月二日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你也爱那白浪么”“而我却爱那白浪”既点出了“我”爱白浪,也有希望别人爱白浪的意味。

B.“更会残忍地折断船橹/撕碎布帆”写白浪的凶恶态度和行为的结果,表现了白浪毁灭力量的强大。

C.“没有一刻静止”,写白浪永不停歇的状态,也写白浪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和不安于平静的性格。

D.“当它的泡沫溅到我的身上时/我曾起了被爱者的感激”,着意写白浪也有表达温情的独特方式。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开篇提问,中间叙述、评价,结尾解答,结构完整,也带来了形式上和节奏上的双重美感。

B.诗歌中的两处破折号,相当于表示注释的括号,其间的部分是对“爱那白浪”的原因的说明。

C.诗歌虚写了白浪“啮啃岩石”和制造“悲惨的故事”,实写了把“泡沫溅到我的身上”,手法巧妙。

D.“也”“更”“但”“而”等词语的使用,既有强调作者的态度的作用,也能够增强抒情效果。

答案:

1.D本题考查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及情感的把握。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着意写白浪也有表达温情的独特方式”错。应是着意写“我”爱白浪的原因。这两句诗在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这首诗的色彩、格调、含意都有着重大影响。前面是写别人爱不爱浪,最后一节是写“我”对浪的态度,除了肯定地说“而我却爱那白浪”外,诗人进一步写了“我”与“浪”的关系,并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里不仅指出了“我”爱“浪”,而且写了“浪”爱“我”。泡沫溅到了“我”身上,是“浪”对“我”的爱抚,因而“我”产生了感激之情——一个被爱者的感激。故选D。

2.C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C项,“诗歌虚写了白浪‘啮啃岩石’”错,“啮啃岩石”属于实写。故选C。

第五篇:望柳庄阅读题答案

导语:在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题往往会占有很大的比例,那么为了提高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望柳庄阅读题答案,欢迎阅读。

望柳庄阅读题答案

①不少人都是通过我的笔知道了格尔木[注]城的这个望柳庄。可是,有谁知道格尔木城起始于望柳庄,有谁知道望柳庄的第一棵柳树何时栽下,又有谁知道一位将军在飞雪的戈壁滩播种春天的故事。

②五十年前的那个初春。昆仑莽原上弥漫的风沙卷着雪粒石子在狂吼,格尔木混沌一片。春天在哪里?

③一位军人攥着一棵柳树在敲格尔木冬眠的门:醒来吧,我要给你换新衣!他挥锹铲土,一锹铲下去,沙地上就铲出了个盆状的坑坑,格尔木的第一棵树便栽在了这坑里。这个军人就是修建青藏公路的总指挥幕生忠将军。

④还是在修路队伍离开西宁途经湟源县城时,慕生忠买了一百棵杨柳树苗。他对随行人员说:“我们要做第一代格尔木人。我们要在格尔木扎根安家。人和树一起扎根,这根才扎得牢靠!”

⑤一百棵树苗,都栽在了刚刚撑起的帐篷周围。一共两大片,杨柳分栽。第二年,这些小苗落地生根.绿茵茵的叶芽把戈壁滩染得翠翠的,叫人看着眼馋。将军给两片树林分别命名为“望柳庄”和“成荫树”。

⑥直到现在,第一次看到望柳庄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天午后,我从拉萨执勤回到格尔木,车刚行驶到转盘路口就抛锚了。我无法承受迎面扑采的风沙无情的撕打,便顺势走向路口的一排平房.站在了房檐下。一抬头,门榍的方砖上“望柳庄”三个红漆犬字.格外醒目。也就在这时候,我发现平房前的沙滩上横七竖八地半躺半立着一棵棵树苗。这就是将军带领大家栽的那些柳树。有的已经被沙土埋得不见真面目了。这些树站在冬风与春风之间,经受着风沙的考验,它们要告别寒冬实在不容易;要把春天迎来,路途也很艰难。在我的感觉里。它们是亭亭站立的硬汉子。此时,昆仑莽原突然间变得亲切起来,我的眼前仿佛绿树成荫.鲜花遍地。

⑦风沙还是那么大,可它绝对吹不走我心中这春天的世界。

⑧听说,当风沙停止以后,幕生忠带着同志们把那些倒地的树苗一棵一棵都扶了起来,培好土。他近收拾残局边对大家说:“吹倒一次,咱扶它一次。吹倒一百次,咱扶它一百次.直到它可以结结实实地站在沙潍上为止。”

⑨又是一个烈日暴晒的午后,我看到望柳庄前不远的戈壁滩上,一群人围着一个坟堆默默静立.空气好像凝固了一样。埋的什么人?我心中疑惑着。

⑩弄清真相是后来的事。望柳庄有三棵柳树死了,慕生忠把三棵死去的柳树掂在手中。端详了几番又几番。束了.他说:“它们毕竟为咱格尔木绿了一回,是有功之臣。应该把它们埋在沙滩上.还要举行个葬礼。”于是就出现了这个土丘——独特的柳树基。这戈壁滩上死去的树。人们没有遗忘它们,常有格尔木人给那土丘浇水。谁也没想到,人们有心无意浇的水.唤醒了死去的柳树。到了第二年夏天,土丘上冒出了一瓣嫩芽儿。那芽儿一天一个样.由小变大,由低变高……

⑾经过了一次死亡的墓柳。活得更潇洒更坚强了。青铁的叶子泛着刚气,粗褐的枝干储存着力量。大风刮来它不断腰,飞沙扑面它不后退,寒冬腊月它依然挺立。

⑿时间年年月月地消逝着。望柳庄前的柳树越来越多。树片越来越大。杨柳成林,浓密成荫……

⒀青藏公路通车到拉萨后不久,彭德怀元帅来到格尔木,就住在望柳庄。慕生忠对彭老总说.自己百年之后,就安葬在格尔木。这样能天天望见昆仑山。自己这一辈子什么都可以舍弃,就是离不开格尔木,离不开昆仑山。

⒁1994年10月18日,84岁的慕生忠将军在兰州与世长辞。10月28日,将军的子女们护送着他的骨灰,踏上了昆仑山的土地……

⒂随着将军的骨灰洒向高天,昆仑山忽然飞起了漫天的雪花,天地皆白!

⒃此刻,覆盖看积雪的望柳庄格外庄严、神圣……

[注]格尔木:现为青海省第二大城市,国家命名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阅读题:

1.选文讲述了幕生忠将军的故事,请根据故事的主要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2分)

(1) (2)将军带领大家护树

(3) (4)将军与树同在

2.第⑦段中“我心中这春天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根据选文内容回答。(2分)

3.简要分析结尾处的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3分)

4.慕生忠将军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请以文中对人物l一2处语言描写为例,做具体分析。(字数在150一200之间)(5分)

参考答案:

1.(I)将军带领大家种树

2.要点:绿树成萌,鲜花遍地。

3.渲染了肃穆、庄严、神圣的气氛;歌颂了慕生忠将军高尚的品质和不朽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慕生忠将军的崇敬之情;深化了主题。

4.提示:思想性格:慕生忠将军具有扎根格尔木的坚定信念和奉献精神,他性格坚毅顽强,对格尔木充满了热爱之情。

语言分析示例:慕生忠将军带着同志们收拾鄢些被风沙吹倒的树苗时说:“吹倒一次,咱扶它一次。吹倒一百次,咱挟它一百次,直到它可以结结实实地站在沙滩上为止。”这段话表现了慕生忠将军建设格尔木、扎根格尔木的坚定信念,充分体现了慕生忠将军坚毅顽强的性格。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团队管理培训总结下一篇:土地平整费用每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