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构建计算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2022-10-2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软硬件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并且日益渗透到我们生活各个领域, 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发展与应用也越来越深入[1]。在医疗诊断过程和医学研究过程中, 像多层螺旋CT技术和彩色超声等技术手段都是依赖于才能够在医学领域中得以应用。因此, 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 应该把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突出位置。把培养学生能够将医学知识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作为目标, 使学生成为技术型、应用型的新型医务工作者。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经远不能适应信息时代下对知识及人才的需求。面对新知识新技术带来的巨大冲击, 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计算机教学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探索更加有效、合理的教学模式。

1 构建计算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是根据当前社会的需要, 以市场经济为核心, 培养应用型、技术型新型医务工作者。因此, 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教学工作必须围绕社会需要, 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的人才。所以, 改革计算机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2 构建计算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措施

2.1 树立新型的教育教学观念, 完成教师、学生角色的转换

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为主导, 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 只是机械地听讲和背书, 长期以来, 将使学生不善于思考、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及学习兴趣。而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中,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将会发生转变,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服务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有着自主学习的权利。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已克服了传统教学法中存在的弊端, 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主张通过提出问题, 查阅相关资料, 讨论、学习相关知识, 尽可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2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新型的教育模式要求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 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在教学中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积极地将计算机教学与各医学专业教学接轨, 使计算机教学渗透到各医学专业领域之中。新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 教师必须提高综合素质, 力征成为复合型教师, 这样才有资格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现在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在授课时, 绝大多数只能讲计算机理论, 不能很好的与医学专业相互渗透联系。因此, 新的教学形势下要求, 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 在精通计算机的同时, 又要掌握相关的医学知识, 努力使自己成为“双师型”的教师, 同时, 从事医学专业课教学的教师, 也要加强计算机知识的学习, 掌握计算机的理论和应用[2]。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双师型”的教师, 才能有效地弥补计算机教学与医学专业知识教学的脱节, 培养出适应社会须求, 满足市场经济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2.3 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而计算机知识本身却枯燥、抽象, 要使学生学好计算机课程, 掌握计算机技术, 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这门课程就显得很重要,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重中之重。那么如何激发并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呢?我认为计算机教学中, 关键是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年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首先, 根据教学计划, 系统地讲授讲算机基本知识时, 可以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 开办各种专题讲座的教学模式, 同时, 还可以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 根据学生们的兴趣, 开办兴趣小组教学, 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例如, 开办“五笔字型输入方法操作班”、“网页制作班”、“文字处理软件操作班”、“Flash动化培训班”等等。对于基础较好, 能力较高的学生, 可以开办“编程技巧提高班”和专业“应用软件学习班”等, 使不同专业、不同素质的学生有不同的提高方式和内容。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教师教学中, 要学会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如电化教学或CAI教学工具) 进行直观、丰富、形象的教学,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也可以请有关专家给学生们做学术报告和学术讲座,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积极情绪, 使学生乐学、好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2.4 理论讲授要精,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是一门以应用为主的课程, 因

此在教学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的同时, 更应注意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紧密结合生产实践, 才能增强学生的计算机意识,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计算机教学,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如系统分析设计能力、综合处理能力以及实施方案的灵活性、操作的技能技巧等。所以, 计算机的实验教学尤为重要, 可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 采用与工作实际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教学。上好实验课, 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在不断摸索、探讨理论知识的过程中, 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融入实践, 培养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构建医学计算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 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受家庭学习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教学中, 教师要了解学生各自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 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态度, 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困惑疑点, 了解他们的思想品德和性格特征, 教法因人而异, 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2) 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总之, 医学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应该顺应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和医学领域的需求, 教师要紧跟、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了解国内外计算机的最新发展及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开拓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 从而培养适应医学发展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软硬件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并且日益渗透到我们生活各个领域, 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发展与应用也越来越深入。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 应该把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突出位置。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经远不能适应信息时代下对知识及人才的需求。面对新知识新技术带来的巨大冲击, 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计算机教学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探索更加有效、合理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王静, 郭永青.关于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6, 26 (5) :14~16.

[2] 马昕.浅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教学改革[J].辽宁师专学报, 2003, 5 (1) :41~4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于ASP.NET技术的多媒体交互式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下一篇:如何提高藏民族地区小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