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整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

2023-01-18

2008年, 福建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对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的测评成绩为良,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做了很大的贡献。特别是“染整技术”专业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应用, 专家交口赞誉, 认为该模式破解了“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难题。一些操作性强的专业内容必须边学边做, 交替进行, 老师讲得清、学生听得明, 在现场教学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使得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更加牢固。通过有丰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来带动教学, 这样既教会了学生, 也培养了青年教师。在“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带动下, 学生能学得更易理解, 学得更透彻。为海峡西岸输送了大量的染整急需人才, 为海峡西岸的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 染整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

课堂教学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课程教育的成败, 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成为当前世界范围教学改革探索的热点。我国高等院校传统的课程结构是:基础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教学, 特点是以学科为中心, 强调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1]。但是, 该教学模式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 造成理论学不精、实践学不会, 一到工作现场又重新摸索的情况。该模式不适用于我国在扩招以后要求的“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应用人才”的目标。因此, 我们要进行改革, 把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起来, 边教边做、边学边做。学生学的过程也是做的过程, 教师教完了, 学生也学会怎么操作了, 所学的理论也得到印证了。这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概念。运用“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 技术学会了, 技能也得到了加强!染整技术专业改革的突破口所在即是“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应用。依此, 构建教学改革框架图如下:

2 染整技术专业教学改革途径

闽南地区的支柱产业是纺织服装产业, 其中技术含量很高的环节就是印染环节。2004年, 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与天津工业大学合作, 创办了染整技术专业。该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其操作手法, 就业过程中能迅速上手即可顶岗作业。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仅依赖于传统模式的教学, 则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因此, 要进行教学改革, 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为突破口, 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删减更新。在染整技术教学中的改革, 产生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毕业生、就业单位及社会对染整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工作能力都做了充分的肯定。

2.1 改进教学设计

染整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为:《前处理》、《染色》、《印花》和《后整理》等。该四门课程合称为《染整技术》, 所以该课程共分为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即:练漂工艺、染色工艺、印花工艺和整理工艺。其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现场教学、工艺设计、项目设计等环节, 通过各个环节的教学, 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 重点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 突出动手能力、岗位能力的培养。根据课程特点,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逐渐形成了四个教学设计, 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与其它课程的先后衔接关系 (如下表) :

2.2.1“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创建

在染整技术专业课的教学中, 要求学生掌握染整生产技术, 熟练应用计算机测色配色技术;掌握印染打样的基本方法, 能够独立进行织物染色和印花的打样, 并能够协助进行印染产品质量检测。为此, 我们在课程教学中, 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把教学课堂转移到学校实训基地和企业生产车间, 对操作性强且难以讲解的专业内容 (如圆网印花、长车轧染) 进行边教、边学、边做。陶行知先生曾说过, “教学做是一件事, 不是三件事[2]。我们要在做上教, 在做上学”。以此创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做到能操作, 懂理论, 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 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加牢固。同时, 也大大增加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本专业主干课程秉承“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 边教、边学、边做, 把一些课程难以直观讲解的内容带到生产现场, 比如带领08级染整技术学生到石狮清源印染厂进行现场参观, 在现场得到印证后, 回到学校自己动手进行实训, 让他们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知。

2.1.2“前校后厂”教学环境的创办

为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利用学院董事会既办学校又办企业的优势, 即“前校”—学院的教学资源, “后厂”—校外实训基地的织造、漂染、后整理车间的教学资源, 实训基地提供我们实施课程教学和生产实训交替进行的教学环境, 也为我们开展项目式教学提供条件。有“前校后厂”的教学环境,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才有实施的条件。目前, 校外实训基地可为染整技术专业提供实训条件, 08级09级染整技术专业学生全部到华联针织厂参加现场教学, 主要内容为:前处理、染色、印花和后整理等课程为主。

2.1.3“项目式教学”教学模式的运用

为了深化学生的操作技能, 开展以生产项目或科研项目为依托的“项目式教学”。在我院06级染整技术专业的毕业实践中, 以石狮市科研项目为基础, 组织学生下厂进行织物的织造、练漂、染色、印花、后整理以及质量检测工作。学生分组进行工艺配方设计, 自己动手实践, 分析对比数据, 并以此作为毕业论文题目, 分组撰写论文,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工作能力

2.2 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用的手法, 如有现场教学、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启发式教学、实物教学、工艺讨论课、将知识竞赛引人课堂教学等相结合等的教学方法。

(1) 参与式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打破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预先进行预习, 并在课堂和车间里讲和做, 由教师来进行点评、补充、总结。

(2) 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以科研项目带动教学, 顺利地完成了珍珠纤维多功能面料的研制并成功地进行了小型工业化生产。

2.3 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手段上,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大力开发多媒体课件, 尽量做到直观、清新、形象, 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 师生互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果。

2.4 网络教学的应用

现代化的教学网管中心, 学生可通过校园网, 了解本专业的基本情况, 本专业的内容简介、师资队伍、教学大纲、教案、题库、实验实训指导书等均已上网, 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及时向老师反映想法和问题, 老师也可以及时与学生沟通, 了解学生学习的现状。

2.5 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

主要是删除与本专业联系不大的课程, 增加部分专业必须的课程, 同时增加实践比例, 另外, 调整课程间的衔接, 部分课程在学期间进行调整。

(1) 增加《化学化工基础英语》, 既为《染整专业英语》做过渡, 又避免学生在大二学年考大学英语四六级或者A、B级断层。

(2) 增加《染整设备》课程, 删减《化学工程原理》, 更贴切于工厂实践。

(3) 增加《印染工艺设计》。

(4) 09级学生反映《染整设备》课程不是很能理解, 该课程与《印花》课程调整, 即原定《染整设备》在第四学期, 现在调整为第五学期, 而第五学期的《印花》调整到第四学期。

(5) 《前处理》的学时由原来的88学时调整为66学时, 大量删减其中的理论学时, 同时增加实践学时数, 实践学时数增加为30学时。

(6) 《染色》总学时为94学时, 删除教材上一些过时的或者是已经禁用的染料, 比如能分解生成致癌的芳香胺的不溶性偶氮染料;增加一些国际上或者目前市场比较通用的染料, 实训学时为58学时。

(7) 《印花》:总学时为78学时, 着重讲涂料, 活性, 分散, 还原染料等的应用教学。实训学时为42学时。

(8) 《后整理》:总学时为54学时, 原先一直没有实训学时, 现增加22学时实训学时。

3 染整技术教学改革成果

通过教学改革, 染整技术专业各项教学成果非常理想, 毕业生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 毕业生的就业率可以达到100%。并取得种种荣誉如下:

(1) “教、学、做”合一培养染整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教学与实践项目于2009年获得福建省第六届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 《染整技术》课程于2010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当然我们的改革还处于试验阶段, 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和提高。不过, 我们认定了这个改革的方向是对的, 愿意进一步推进, 培养出更合适企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摘要:专业性很强的高职课程—染整技术,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用, 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本文采用的教学改革模式为:“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前校后厂”教学环境的创办、“项目式教学”的教学模式、“课证合一”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教学改革模式,“教学做合一”,“前校后厂”,“项目式教学”,“课证合一”

参考文献

[1] 罗蔓, 莫薇, 宁文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中国电力教育, 2009年6月下, 总第139期.

[2] 冯艳茹, 高清冉, 冯高峰.“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能源技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0.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原发性小肠肿瘤X线与CT表现论文下一篇:高职学前教育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