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师范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研究

2023-02-06

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十五”期间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其中相当重要的一条是:加强师范院校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等专业的建设。培养适应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需要的中小学教师。对于师范院校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来说, 要针对新的培养目标, 对教学进行改革, 使之能符合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培养的要求。本文将分析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的转变, 并在研究当前信息技术教师培养不足的基础上, 提出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体系。

1 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的转变

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养并促进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养。利用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 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 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标准的要求, 因此, 对中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 不只是为了让中小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而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而是提高中小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显然, 对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也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既会担任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 又会与其他学科课程实现整合 (协同其他学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案) , 还要进行开发、管理、维护校园网络。因此, 对师范生而言所具备的计算机专业知识, 既要注重基础性、理论性, 也要注重知识的宽、广、博、新、实。除此之外, 还要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了解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基础知识, 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在上岗前要解决好为什么教, 教什么和怎么教等问题。作为信息技术课程, 决不能像中小学其他基础学科那样去教、去学、去考。

2 信息技术教师培养现状

调查信息科学系2006级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习情况主要如下: (1) 缺乏创新。大部分毕业生仍把信息技术教育当作计算机教育, 教案就像各种计算机软件使用说明书。 (2) 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仍是“言传身教”式, 强调“记忆”与“接受”, 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背道而驰。可见, 当前师范教育仍是为中小学培养计算机教育师资。追溯其原因主要有:

2.1 师范教育课程设置偏少、课时偏短

师范教育的独特之处是“学术性和师范性., 而事实上却往往是强调学科知识内容的学习, 而忽视师范性知识技能的学习。以我系信息技术教育专业2006级的课程设置为例, 体现师范性知识和技能培训的课程有:《教育学》54节、《心理学》54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64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艺术》56节, 而总课时多达2448节, 教育类课程的比例不到1/10。对比国外的师范课程结构, 教育课程在美国的师范院校中约占学时总数的1/3左右。日本约占13/10左右。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师范专业师范性课程设置上的偏颇。

2.2 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技能培养的矛盾

在培养师范生的过程中, 大部分的教师仍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讲授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在教学中很少便用现代教育技术, 纵使使用也只是让教育技术成为“满堂灌”的新手段, 教育技术的容量大、直观、形象为“填鸭式”提供了方便。师范生长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缺乏对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感性认识, 在教学中不可能做到运用教育技术思想与方法指导教育活动, 以实现教育过程最优化, 难怪信息技术教学变成了讲授软件操作的课堂。

3 信息技术教师培养体系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认为:专业化与开发性是我国教师教育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教师是专门的职业, 必需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教师教育的专业结构必须调整, 要建设适应课程综合化和多样化要求的专业;加强实践环节, 兼顾学科专业学习和教师职业训练。

3.1 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课程设计主要有两个基本方法, 即“内容或主题本位的方法”和“结果本位的方法”

我们主张将两种方法有机地结合。首先以能力和技能的形式说明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时期或特定科目的学习时期应达到的学习结果;然后根据这个目标设计学科领域的主题或论题以及学科领域的目的。师范生课程体系应具备以下特点:

(1) 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统一。要以教育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为核心课程, 基础学科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适当调整专业课比率, 加大教育专业课力度, 优化课程结构。

(2) 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统一。课程不仅是学科教学的知识内容, 还应当能够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主要是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 要寻求科学知识与学习过程的结合, 以能力形成为结果, 来建立课程休系。

(3) 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分层积累递进式训练, 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过程, 使实践训练、理论学习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复杂, 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 使课程形成有层次、有内在联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4) 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水平。教材中必须注意引进教育、科技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时注意吸收国外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及相关学科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最新研究成果, 保证学习材料的先进性。

3.2 课程体系建设

从培养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的概念出发, 我们认为, 师范生应形成四种能力, 即“计算机专业知识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根据能力培养的需要设置课程、选择教学内容如下:

(1) 计算机专业知识能力培养课程。

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 涵盖中小学信息技术知识体系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2) 信息技术设备 (计算机、多媒体、网络) 和机房环境的维护和管理知识; (3) 计算机应用知识.特别是多媒体课件制作、计算机在网络和多媒体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2) 教学设计能力培养课程。

(1) 《教育学》。 (2) 《心理学》。是教学设计的基础一般为公共必修课。 (3)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目的是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 掌握课程标准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知识、能力和思想的要求, 掌握分析教材的方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结构体系及特点, 能够编写规范的教案。 (4)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该课程突出培养学生“先进的教育理念及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了解信息技术教学本质、目标、原则;了解学习资源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作用, 并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选择使用 (其中包括“教学媒体和教学内容”两大类资源) ;了解学习与教学的本质, 掌握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规律、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方法, 并能在教学实习中综合运用, 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5) 《教学系统设计》,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 决定教学过程的整体规划如一门学科课程的设计, 或一个教学单元的设计, 或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最终解决“教什么”、“为什么教”、“如何教”以及“教得怎样”等教学问题。培养学生不仅仅从一个点看待教学, 更从一个系统看待教学。

3.3 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课程

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涉及教师的基本功、基本技能、教学技术和实验技术等内容, 是教师摘好课堂教学的基础。

其基本内容如下:

(1) 《课堂教学基本功》, 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课堂教学语言、教态、板书书写的特点和要求。了解课堂记录的方法, 通过训练达到各项基本功的要求。

(2) 《课堂教学技能》, 目标是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技能 (主要包括导入、讲解、提问、演示、板书、结束等) 的类型、作用和执行程序, 通过训练掌握教学技能的基本结构和课堂教学的应用方法。

(3) 《教育实习》, 分选修和必修两部分。选修课部分:主要组织学生到中小学听公开课及观摩课, 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开设时间灵活机动, 目的是充实学生的教学评价实践经验, 始终与中小学教学密切结合, 掌握中小学教学的动态发展。必修课部分, 即到中小学实施系统化教学,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4 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

研究能力既是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又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基本能力。其能力的形成既需要基本理论的学习, 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体验和实践。其基本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 《教学研究方法》, 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 使学生初步了解进行教学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提高专业水平, 为今后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做理论上的准备。

(2) 参与研究, 组织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 体验课题研究的过程、方法, 并积极鼓励学生撰写研究论文。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 为今后自我更新已有的知识体系打下基础。

5 结语

上述仅就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如何培养适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合格师资的一个方面即课程体系建设作了研究和讨论合理的课程体系只是合格师资培养的一个点, 更需要我们改变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 以现代教育思想统帅课程教学,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挖掘学生的创造性因素,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合作的学习, 最终完善师范生教育技能的培养。

摘要:本文以提高高职院校师范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化素养为目的, 提出当前高职院校师范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应从“计算机专业知识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四个方面着手培养适应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合格师资, 并论述了这四种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信息素养,课程体系,能力体系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中国电化教育, 2005 (2) .

[2] 王春蕾, 刘美凤.影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的关键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5 (6) .

[3] 彭绍东.信息技术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柜架[J].中小学电教, 2003 (2)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传统艺术之书法下一篇:当代小学课程内容改革对教师使用教科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