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教师信息技术论文

2022-04-25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特教教师信息技术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

特教教师信息技术论文 篇1:

区域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实施策略例谈

摘   要: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等文件,确定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两个方面水平提高。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在学科教学中,也必然会运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收集、分析、处理所教、所学学科的有关资料,将技术应用于课堂,促进相关学科的教与学。文章结合教学实践,通过对现状的调研确定了目标,形成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区域推进的基本实施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融合;区域推进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等文件,其指导思想强调,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确定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两个方面水平提高。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具体到学校教育,我们也必然会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收集、分析、处理所教、所学学科的有关资料,将技术应用于课堂,促进相关学科的教与学。而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都应该是高素质、高起点的,能全面适应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能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并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的人。因此,为适应时代的要求,响应国家的号召,笔者就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现以南京市秦淮区为例谈谈促进区域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实施策略。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1.0时代的区域实践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互联网+”时代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全国各地都在通过各种途径开展教师信息技术相关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存在着学用脱节、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针对上述情况,2015年,南京市秦淮区根据南京市教育局的部署,开展了区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相关培训,其策略是顶层设计教师培训方案,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

根据南京市教育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文件精神,秦淮区重视顶层设计,制订培训方案,计划用3年时间(2015—2017年)完成全区6400多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以达到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目的。为此,秦淮区向南京市教育局申报了8个培训班,开启了全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培训航程。培训思路是着力教师信息化素养整体提升,从五个层面入手,即全员培训,骨干教师(培训者)培训,新教师上岗培训,教育技术专任教师培训,教师差异式、个性化、特色化的专题培训;培训方式有请进来、走出去、小班化、网络研训等。

1.特邀专家系列化培训

区级层面邀请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团队来宁,共同研究、协商,拟订培训计划和内容。项目培训活动聚焦于新一代中小学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理念,通过系列化单元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掌握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改变课堂教学的技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逐步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上海师大黎加厚教授团队采用系列化、模块化的集中培训,与小组协作学习、专题研究、在线研修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培训,组织学员参与体验式、做中学、基于项目的学习等新型培训活动,切实提升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走出去参观学习

对中小学教学校长进行新平台、新软件的使用培训,学校利用校本课程开展基于网络的语文、英语拓展阅读。组织校长前往肇庆参加“全国个性化学习研讨活动”,提高学校管理层信息化的领导力。

组织部分校长和骨干教师到上海闵行区参加第四届华东师范大学两岸四地“教育领导者论坛”暨“‘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学校领导与管理创新”国际会议,并参观了信息化工作富有特色的相关学校。

为更好地建设、应用教育教学资源平台,组织部分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和全区技术应用服务团队赴镇江第一外国语学校进行学习、交流。

一系列的参观学习活动,大大拓宽了大家的视野,提升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部分学校修订、优化了本校信息化工作思路,创出了自己的特色。

3.开展小班化精品培训

为了进一步提升部分信息化素养较高教师的水平,我们开设了“精品PPT研训班”,采用“小班化”的研训方式,完全由教师自主自愿报名参与。从技术实效性角度出发,突出“新兴技术尝试用,成熟技术推广用,传统技术创新用”的研训体验的理念,以精品PPT制作为研训主线,穿插关于图形、动画、视音频等与媒体制作相关的技术培训。精品培训开拓了教师的科技视野,及时了解了前沿技术,让信息技术能高效深度地融入学科教学,而且起到了辐射作用。

4.研发网络培训课程

在区级研训网站建立了多媒体资源制作技术课程栏目“借船日记”,该课程侧重于网络环境下的技术培训。组织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教师,研发系列培训微课。采用“碎片化技术”的讲解方式,这样即使教师对软件本身了解不多,只需通过简单微课的学习便可获取所需的制作方法。在微课培训资源基础上,建立“网络学习,在线交流,现场问诊”的研训机制。教师除了在网络上通过微课学习之外,还通过交流群进行咨询,并让制作技术培训微课的教师集中起来,定时定点为广大教师进行现场面对面的互动与解惑。微课培训资源在全区乃至全市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总点击访问次数近10万。开展基于微课的小学习作教学改革研究,研发的《基于微课的小学习作教学改革》网络培训课程,现已成为市级网培課程。

通过多种形式的研训活动和竞赛,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舞台,积累了经验,赢得了荣誉,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优质服务。

二、信息化2.0时代,区域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实施策略

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的,从应用融合发展向创新融合发展转变的要求,南京市秦淮区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1.0时代的基础上,以区为组织单位,集中骨干,以点带面,以赛促用,按照有效融合、深度融合、创新融合思路,逐步实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创新。

南京市秦淮区在“十三五”期间,以江苏省和南京市“智慧校园”创建为契机,努力提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及网络资源改革课堂教学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提升自主学习力,全力促进“减负增效”目标的达成。秦淮区教育局全面部署,由区教师发展中心牵头、落实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推进的深化工作。

1.充分调研,寻找技术和学科融合有效路径

在举国上下日益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探索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进行更广泛、更深度融合的实施路径,是我们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之一。为了做好这项重要而长期的研究工作,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课程与教学研训处与研训保障中心紧密合作,深入一线学校和课堂专题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分析学校和师生的需求,紧跟科技发展动向,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和研究,寻找技术和学科融合的有效路径。为此,在2018年专门成立了“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中心组”,目标是围绕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开展“技术与学科融合”工作,力求创新发展。领导小组要求中心组的教师做研究者、培训者、推进者,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研讨、培训以及指导竞赛等相关工作,做全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研究的引领者。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中心组成立后,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工作。在深入中小学课堂教学一线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找到信息技术应用薄弱的地方,精心梳理,制定了全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实施方案,计划从一线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入手,明确个性化发展目标,通过多种途径达到课堂智慧化技术应用的目的。

2.以点带面,推动中心组辐射研训工作

发展要求和研究重点确定以后,通过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校园行”系列活动、“和教授谈一谈”、骨干教师培训、中心组研训等方式认真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融合”研训路径,有序实践。

(1)成立中心组,开展融合研讨。自2018年7月初中心组就开始多次集中研训,学习了解多项新技术,涉及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教研方法等多个方向。

(2)深入学校,实地应用研训。开学后,开展了多次“校园行”活动,深入学校,和教师、学生进行广泛交流和座谈,研讨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反馈。同时,在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上,不是一味地要求“新、奇、大”,而是要“实、适、恰”。在这样的基调下,中心组通过研讨座谈、试上对比、师生反馈和学术应用等方式进行量化筛选和意见征集。通过大量认真的基础教研工作,中心组取得了一线学科融合教学的宝贵经验。

(3)菜单式培训,突出个性化。在赛前培训中,中心组创新性地使用了菜单培训方式,提供了12个技术项目给参赛教师自主选择报名,培训工作交由12位富有经验的中心组成员分别承担,保障了培训的效果。

(4)骨干培训,辐射全区。通过培训各校的骨干教师,让骨干教师将新技术带回各自学校,中心组在骨干教师各自承担的培训中给与指导和支持。在新技术正向传递的过程中,“传帮带”提升了一大批教师的热情和业务水平;同时,在教师一线教学应用的过程中,我们也通过开设讲座、开公开课等手段鼓励教师进行技术深度加工应用和知识库的扩充,逆向补充研究成果,不断更新。让所有教师感觉到学科融合研究是富有朝气的、良性循环的、可将其作为一项极具意义事业来做的事情。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教研价值,是鼓励教师在教学研究中开创新思路、新方向,做一名跟紧时代脚步和技术发展潮流的教师,是要用科技之光引领学生走出“科技兴国”坚实一步的思想的守护者。

3.以赛促用,提升师生信息技术素养

为了检验前期研究成果,鼓励更多的教师积极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并能优选出更多的骨干教师,遴选出一批优秀课堂教学案例,进一步发挥示范课例的辐射效能。经过两个多月的研训活动,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决定举办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融合教学竞赛。在领导小组的精心组织下,2018年11月举办了为期两周的秦淮区首届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融合教学竞赛。19个学科15个分赛场的赛课在10所学校有条不紊地开展,小学(含特教)、初中、高中三个组别89位教师在这个平台展示了自己的教学风采。通过比赛,教师不仅展示了自己扎实的教学功底,同时“够用、好用、适用、实用”的各项新技术应用也层出不穷。教师在技术上合理应用、发挥优势,并能够从多维视角进行创新。比赛使教师的风采得以展示,更体现了全区推广落实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发展目标的坚定决心。

秦淮区开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 研究的先河,南京市智慧教育平台、江苏省信息化平台、腾讯新闻、今日头条、荔枝新闻等新闻媒体对此次融合竞赛和相关活动都做了新闻报道,点击率超10万,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很多教师因此脱颖而出。2018年举行的江苏省领航杯信息化能手大赛中,代表南京市参加省赛的6位选手3位出自秦淮区;全国新媒体新技术大赛南京市共50节课,秦淮区就有10节课参赛,其中有2位教师分获全国赛说课一、二等奖。

4.展望未来,普及信息技术应用成常态

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会让教师失去对学科融合发展态势的准确把握和参与热情,会让学生不能真正感受到科技发展带给他们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的改变。同样,缺乏思考的非理性研究也会使教师在面临发展的大好形势时不知所措。为此,阶段性成功后要冷静反思下一步应该怎么坚定而自信地走下去。

首先要促进活动推广、普及。不但要加强在各校的推广力度,還要通过大量的走访调研进一步了解各学校智慧教育、学科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鼓励在学科融合方面取得成果的教师送技术进校园。同时,区(县)教育部门要在设备和培训等方面全力保障,加强动员。

其次要推动成果反哺。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活动的开展,在新技术的使用过程中,教师要给自己定好位,不仅仅是技术使用者、推广者,也应该是技术的更新者。在教学中的反思和改进、与技术提供企业的研究互动过程中,可以将教科研成果落到实处,按照拓展课题研究、论文撰写、专利申报、校企合作等思路一步一步进行,形成新技术落地、使用、发展的良性生态圈,打造区域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特色名片。

最后要加强与相关单位的横向合作。俗话说得好,独木不成林。要将此项工作做大做强做出特色,一定离不开大家的共同研究和探索,要有“一盘棋”的思想,一枝独秀不是春,加强与相关单位的联系与合作,才能春色满园。

参考文献:

[1]教技[2016]2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Z].

[2]教技[2016]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Z].

(编辑:王天鹏)

作者:葛春亚

特教教师信息技术论文 篇2:

提高特教语文教师信息技术教学技艺的探索

摘 要:现行的人教版培智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提及的故事在智障生的生活中从未遇到,如战争题材的文章《王二小》、名人故事《雷锋》、寓言故事《乌鸦喝水》……智障学生根本就不能单单从字里行间来把握住故事发生的背景与过程,语文新课标中提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就非常难以实现,这就对特教老师提出了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让这些特殊学生“身临其境”感知课文,进而对他们进行知识与情感的教育,而信息技术就能做到这点。要实现这一点,对特教语文老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就提出了要求,要学会通过网络搜集素材,还要学会对视频、音频素材进行剪辑,这比其他教师对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从教学实践出发谈一谈如何提高特教语文老师的信息技术教学技艺。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培训;资源

新课标要求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设情境,从而在和谐的环境与氛围中构建高效的课堂。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懂得如何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制作课件、运用网络,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乐学、易学、想学。特教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搜集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素材来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课件“身临其境”地感知课文,有效地实现三维目标。

怎样使特教语文老师对信息技术技能学得会、用得上,构建高效课堂。通过几年来担任电教主任的探索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点带面,促进教师信息技术技能整体成长

有些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解只停留在字的表面,她们认为,只要使用了多媒体或是使用了课件,就等同于运用了信息技术。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只是单一的文字或是仅有的几张图片,沒有其他素材,把该板书的内容也呈现在屏幕上,这样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学生思考的时间,抑制了他们的思考欲望,跟传统的教学方式无异。针对上述情况,为了更好地帮助一些信息技术薄弱的老师,我们在校领导的支持下,组织一些信息技术能力强的老师在一起成立了一个电教工作小组,采取一帮N的模式,让更多的老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得以提高。

二、加强培训,提高各年龄层次教师信息技术技能

信息技术手段已经渗入到各个学科,简单的网络查找资源及制作PPT课件是每个教师必备的能力。虽然每年都有国家级和省级组织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但参与培训的人毕竟很少。学校可以利用在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为主体的队伍引导教师培训,根据学校教师年龄特点分层次、分内容地进行培训。对于中老年教师,培训他们进行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对于青年教师,培训他们使用PowerPoint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在青年教师中成立了PowerPoint课件制作小组,大家共同研究课件的制作,共同提高。

三、以赛促长,调动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在优质课比赛中,我们对学校教师上优质课提出具体要求,也将课件制作效果纳入优质课的评比指标中,直接影响比赛名次,促使更多的老师去课外挖掘资源,对搜集的图片、文字、声音、图像进行整理编辑,让自己的课件有声有色,最后对表现优秀的教师进行嘉奖,引领其他老师向他们学习。除了优质课比赛,每年还可举行各种、各类比赛,如学校每年举办“才华杯”教师信息技术基本功比赛,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电教站组织的各级各类评比活动,如每年的江西省优秀教学资源评比活动,电脑制作活动,撰写电教案例、论文,教学设计,录制微课、信息技术整合课例等,不断学习与积累,提升教师教学技艺。通过这些活动可有效促进教师去钻研信息技术教学技艺,使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能力大大提高。

四、资源共享,利用信息技术平台铺就教师成长之路

教师每天除了上课外,还要改作业,处理家庭琐事,必然没有那么多时间天天制作课件,而通过借鉴网络资源及进行资源共享,既节约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又吸收了别人的成果,特别是网络中优秀的课件及教学设计,对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目前资源共享和交流的主要渠道有很多:(1)QQ群:现在,国家为教师举办了各种培训活动,很多培训建立了培训班学员的QQ群,通过这一技术平台可以帮助教学解决在日常教学使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些困难。(2)学校资源库:建立学校资源库,把教师平时上课的课件及教学设计收录在资源库中,参赛的录像课、微课进行统整,让每位教师利用现行的优质资源进行教学,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网上课件、教学实录:在互联网的教育资源中,有许多高质量的课件和教学实录,年轻教师学教学经验,年长教师学新的教学理念和手段,特别是名师课堂,他们的教学实录是非常值得去借鉴学习的。

总之,提高特教语文老师信息技术教学技艺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先从改变教师的观念入手,树立榜样,引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让每位教师真切地体会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调动教师主动钻研信息技术教学技艺的热情,久而久之,特教语文课堂会越来越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刘婉丽.微课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

编辑 温雪莲

作者:宋樟根

特教教师信息技术论文 篇3:

让区域教研成为信息技术教师成长的坚强后盾

自从2000年我国将信息技术纳入到中小学课程以后,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队伍逐渐开始发展起来,教师人数越来越多,但与传统学科相比,每所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人数与其他学科相比还是属于最少的,特别是小学和初中,一所学校往往只有一个专职信息技术教师,一些偏远地区或乡镇村小甚至只有兼职信息技术教师。长期以来,信息技术学科的校本教研活动很难真正开展,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里进行校本教研活动很难找到同伴,专业成长一般都处于自我摸索的状态。因此,将多所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组织起来,组成一个区域性的协同教研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引领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和专业技术两方面同步成长,已越来越受到各级教研员的重视,也涌现出了不少在区域教研活动开展中比较有特色的教研室,杭州市江干区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

● 研训一体,增强教研活动的参与性

长期以来,教研活动最常见也最受欢迎的形式是上课、听课、评课,老师们喜欢听课,认为听课是最直接而有效的学习途径,在教研活动中,听到好的课,好的点子,回去后就可以自己去尝试。一般的听评课活动中,评课往往是由一二位专家或名特教师担任,多数参与活动的教师以听为主,相当于是一个旁观者。江干区采用研训一体、区片联动协作方式,将教师分组,每次活动由不同组来担当,让教师参与整个教研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成为教研方案的策划者和教研活动的参与者,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参与积极性。而且不同区片轮流组织,区片之间相当于开展有效教研活动的竞赛,教师们会认真设计每次活动,广泛征求意见,尽量使活动内容设计都源于自己的真实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研方式,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

● 专题研究,让教学业务与专业技术相长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日新月异的学科,APP手机编程、3D打印、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不断涌现,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何能及时跟进技术的发展,掌握新技术新概念,是摆在全体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江干区采用成立专题工作室的方式,根据教师的特长,发挥他们的智慧,而且不拘一格降人才,只要有某方面的专长,就能成立相应工作室,开展教研活动。每次教研活动,都放手让工作室负责人组织。专题研究工作室活动,不仅是专业上的学习,而且都与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在每次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学生学技术,还要现场教技术,甚至用技术。学做结合、学用结合,快速将所学技能应用到学校的拓展课程开发、社团活动组织中。通过专题工作室研究,一人所长变为众人所学,而通过在不同工作室的学习,每位教师从一技之长,变成一专多能,与当前社会对教师的要求相吻合。

● 线上线下相结合,变“要我教研”为“我要教研”

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里的工作也不断增加,尤其是小学、初中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少,而且学校里有关教育信息化的工作一般都要信息技术教师兼顾,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平时很难出校门,参加教研活动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信息技术学科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每位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一般都不低,利用互联网开展线上教研活动就成了一个有益的补充。江干区在这方面也走在了前列,早在两年前就申请了“江干信息微教研”微信公众号,每次教研活动结束后,由承担摄像、摄影、文字、编辑等工作的教师及时精心制作新闻稿,在微信公众号与网站上发布,同时通过“江干区信息技术网络学习平台”将活动资料有序存放,方便教师们继续在网上开展讨论交流,拓展区域研训的时空界限。

通过多年探索,江干区积累了非常宝贵的信息技术教研资源。信息技术教师对教研活动的期待很高,参与程度也越来越高。王卫东老师已带领江干信息技术团队成功地将“要我教研”变成了“我要教研”。教师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人,并取得丰硕的成果,江干区几乎囊括了历年来代表杭州参加全省初中信息技术优质课比赛的资格,每年发表的论文、完成的课题都在全省名列前茅。通过区域教研,江干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已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资深骨干教师,在这个平台上都能不断找到自己新的生长点。

作者:魏雄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师教学正确定位论文下一篇:美术写生课堂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