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影视剧论文

2022-04-13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影视剧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亟需大量具备国际化视野的跨文化交际人才,而大学英语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阵地。渗透式教学模式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运用,适合了大学外语教学发展的现状,而且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影视剧论文 篇1: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下的新型英语教学模式构建

【摘要】全球化经济转型背景下,社会发展需要更多拥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来看,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已经变成英语人才衡量主要标准之一。为提高大学英语人才综合素质能力,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作为重点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模式;经济转型

通过对目前英语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想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对传统教学理念及教学思路进行改革,对教学设计及培养策略进行优化,使教师及学士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重要性。本研究主要对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及具体方法进行分析。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必须具有相对较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综合培养可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英语综合素质及应用能力。英语教学发展与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及应用能力的提高相辅相成,通过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可提高英语教学发展,从而对英语教学质量提高进行促进,符合目前英语教学现状。英语教学开展过程中需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制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开展相对具体的教学活动,其中教学目标的满足离不开学生跨文化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英语教学人才培养目标为创新性、复合型、跨文化意识新生代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实施英语教学中对教学管理、教学环境、师资力量均提出了较高要求,分析及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基础上的英语教学模式见图1。教师开展英语课堂教学时可根据图1相关因素进行教学准别,更好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也是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培养目标的前提条件。

二、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法

1、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创新

为确保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需对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教学理念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教学中起重要指导作用,教学理念的落后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积极改革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更符合当前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的需求。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教学中的主要载体,因此教学方法的好坏对学生能力培养效果起决定性作用,因此英语教学中更需要努力开展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创新,以达到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的需求。

2、加强教学实效性关注力度

教学思路是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指导因素,教学思路是否先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预期效果。教学中应对教学思路进行积极转变,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指标中列入教学实效性项目。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基础对中西文化的了解。教学实效性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意义重大,教学实效性是指对中西文化了解的全面性及准确性以及在英语学习和应用场合中的累计程度。通过对汉语与其他语言语境的分析,确保学生了解语言文化差异,有效进行跨文化语言交流学习。通过对上述现实因素进行考虑,在开展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中应对教学思路进行有效转变,明确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性,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可持续提高。

3、教学设计优化及教学内容丰富

通过对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培养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在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媒介,若想达到良好的学生培养效果,必须从英语教学课堂教学质量方面出发,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优化:通过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可更好开展课程引入工作。在英语教学课堂上若想提高教学综合效果,教学设计的优化十分重要。通过加强对教学设计的重视,加以优化,做好课程引入工作是确保英语课堂教学顺利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学效果提高的保障。

增添中西文化对比内容以丰富教学内容:目前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了解方面存在差异,存在部分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分不清等情况,导致学习过程中教学培养未明显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因此应在课堂教学内容中加入相对丰富的中西文化差异对比内容,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认识。

加强阅读及语法教学:阅读及语法教学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程中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重点内容,因此在开展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明确并突出阅读及语法教学作用及地位,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英语教学实际效果。

4、交际策略培养在学生实际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中的应用

交际策略指的是在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过程中借助多种方式切入以确保学生跨文化交际提高所采取的策略。通过对交际策略的正确选择可以正确掌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为确保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应采取相关交际策略给予学生针对性培养。同时,要想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須确保其自身有强大理论知识及口语水平作为基础,因此应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全面培养,保证他们可通过理论知识学习获得知识与口语能力双提高,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供夯实基础。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性探究学习,通过分组帮助学生布置学习任务,锻炼学生学习及协作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因学生人数较多其英语学习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确保学生可独立自主完成学习训练任务,也可以根据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不同分布不同的任务,比如名人语录收集、英文歌学习、影视剧点评等。

三、结束语

为有效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工作的开展应从教学理念、教学思路转变及教学设计优化、交际策略培養等方面进行。通过英语教学新模式的建构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实效性的提高,保证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 艳, 张卫东.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J]. 英语电化教学, 2013,06:61-65.

[2] 黄文红. 过程性文化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01:51-58.

[3] 韩 艳. 英语教学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评《跨文化英语教学》[J]. 教育发展研究, 2015,10:85.

[4] 丛明才. 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 2014,04:37-41.

[5] 徐日宣, 吕艳霞.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建构主义视角[J]. 黑龙江科学, 2014,09:142-143.

【作者简介】

李颉新(1990—),女,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单位:中北大学,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作者:李颉新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影视剧论文 篇2:

渗透式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运用

【摘 要】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亟需大量具备国际化视野的跨文化交际人才,而大学英语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阵地。渗透式教学模式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运用,适合了大学外语教学发展的现状,而且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

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人们频繁地进行交流沟通,不同文化、不同观念也日益碰撞融合,只有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保证不同文化沟通交流得以顺利进行。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升,亟需培养大量具备国际化视野的跨文化交际人才,而大学英语作为提升学生英语语言水平、进行英语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理应承担起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任务。

一、渗透式教学模式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意义

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取得较大进展。当前我国高校已陆续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由于学校诸多教学单位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执行力度不够,没有给学生创造真实的跨文化交际语境、课外教学延展及实践的机会,学生缺乏跨文化体验及实际交际的契机,难以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其外语交际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效果不甚理想。加之传统的教师主导教学模式仍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流,学生的自主性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地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不高,只是根据教师指引,学习浅层次的知识,而没有深入挖掘更为深层次的知识,学生在运用语言理论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意向及能力仍差强人意。基于上述现状,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需要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以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效果。渗透式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在大学外语教学的全过程中不断地渗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以其全面性、多元性、真实性等优势,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夯实了基础。渗透式教学模式不仅适合大学外语教学发展的现状,而且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在渗透式教学模式中,应始终坚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养标准,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体系,从而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效指导。

二、渗透式教学模式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运用

(1)在思维层面上的渗透。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维意识着手。跨文化交际意识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直接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质量及交际目的的实现。良好的跨文化思维意识可以跨越文化的鸿沟及隔界,以目的语的视角看待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理解英语国家的世界观价值及道德价值,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并掌握英语,适应英语文化。跨文化思维意识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渗透。教师可通过教材内容、课堂讲授、日常接触、互联网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维意识,从理解能力的层面来说,学生的跨文化思维意识可分为初学层次、深入层次、理性分析层次和转换层次。在初学层次,学生的跨文化思维意识往往表现为新奇、较难理解。随着语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逐渐识别了与母语差异较大的第二语言的文化特征及使用方式,但仍有所排斥。而到了理性分析层次,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式方法,尝试理解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及规则。在转换层次中,学生通过深入地体验辨析,具备了足够的跨文化思维意识,能够充分理解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情感,并在交际的过程中实现身份及情感的有效转化。英语教师应关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在尊重学生个体的基础上,将跨文化思维意识的培养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思维意识,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2)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而课堂教学是外语教学的中心环节,因而教师应在外语课堂教学中,不遗余力地渗透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内容,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文化交际氛围,从而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英语教师本身应尽可能地掌握不同文化,通过广泛的阅读,努力积累丰富的跨文化背景知识,在备课时关注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讲解深层的文化意义及使用规范,同时鼓励学生识别、理解并深入探索英语与汉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并拓展跨文化知识。文化背景的差异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而学生只有掌握大量的跨文化知识,充分理解目的语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效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最为基本的是词汇,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在进行词汇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引入跨文化知识,在讲解词汇时,给学生补充词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及语用意义,确保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能做到用词准确、规范。再次,大学英语教材内容大多为英语原版文章,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思维意识最为生动鲜活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结合授课内容,不断扩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引导学生关注并深入挖掘课文内容中的文化信息,通过对比学习、查找资料,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不断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教师还应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跨文化的语境,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实现学以致用,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3)在课外实践中的渗透。课堂学习的时间毕竟有限,难以满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需求,而大学生拥有较为充裕的课外时间,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渗透至课堂内外。一是积极组织外语语言交流活动,诸如英语角、英语演讲、英语辩论赛、戏剧表演、中外文化专题知识讲座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同时鼓励学生与外籍教师、外国友人进行口头上或是书面上的交流,使学生更直接地领悟和感知英语语言文化,体会西方人特有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与风俗习惯。引导学生在课后通过多样化的渠道,去了解并体验跨文化交际,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水平及英语适应技能,增强学生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二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化传媒技术,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及实践,例如观看外语影视剧、阅读外语书刊等,这些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文化意蕴、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等知识,学生可以充分理解英語国家的本土文化和价值观念。这不仅可以充分拓展学生的跨文化知识,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提升学生的文化感悟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三是将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整合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及实际,进一步扩展英语语言的实践内容,以跨文化交际为前提,组织与课堂内容相切合的主题各异的语言实践活动,给学生布置特定的实践任务,例如指导学生以相应的跨文化背景为主题,设计特定情境的英语短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要求搜索相关资料信息,并融入自身创意,整合成为剧本,学生们分角色扮演短剧,利用现代技术制作短剧视频并进行后期处理。这样通过参与活动,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得到快速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卫东,杨莉.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的构建——基于外语教育视角和实证研究方法[J].外语界,2012.

[2]宋生英.浅谈高校英语教育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3.

[3]刘凤英,曹宏伟.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渗透式”教学[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

作者简介:

朱安春(1967年~),男,籍贯:江苏兴化,江苏警官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比较,翻译,警务英语。

作者:朱安春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影视剧论文 篇3:

“中德跨文化交际”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合

摘要培养当代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提升德语学科教育核心的关键,且其中蕴含重要的课程思政要素,而强化“立德树人”的思政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过程之一。本文在分析当前德语专业语言和文化课程存在的问题基础上,以“中德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探讨如何深度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尝试为构建跨文化能力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中德跨文化交际 课程思政 文化自信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ourse of Sino-Germa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LIU Yuan

(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09)

2020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里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立德树人的战略举措。在国际交往日益密切、各国组成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教学的人文教育与价值引领特征统一,如何在德语跨文化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并且在此基础上引导和帮助当代大学生实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这在今天的教育环境中,也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基点。

“中德跨文化交际”是一门面向德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旨在通过文化认知与理论概念的阐释,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领域必备的经验和能力,跨文化本身包含着大量“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大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感受与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模式和认知、行为方式,在实践中有效提升大学生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在如今新冠疫情背景下,各国人民面对共同疾病困苦,命运共同体的含义尤为突出,在此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在踏入社会前吸纳充分的跨文化认知,显得尤为重要。跨文化交际是包含自我与他者行为,是双向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在课程中融汇课程思政内容,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外语、文化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相关素养。因此,做好课程设计环节,在弘扬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交际情景中,也能够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对民族文化的感性与理性的认同感,提升和稳固学生的自我文化自信心。

1“中德跨文化交际”中思政融入方面的现存问题

针对跨文化交际类的课程,看似比较融入课程思政相关元素,但真实的情况却还是存在不理想的问题。首先,站在教师角度,教学内容延续前些年较为古旧的教材,侧重点在于外国文化、历史、文学方面内容的输入,而时常忽视甚至可以弱化对中国文化的关照。例如,在过去通俗教材中,文学作品方面的选取上既缺少对于古代文化如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的关注,也罕有对于先当代作家如萧红、贾平凹、莫言等优秀作家及其作品的呈现和输出。在其他文明方面如科学技术相關内容,也较少追忆中国四大发明、数学、物理等方面的智慧经验。教材如此,教师如此,必然也会影响学生跨文化整体的眼界,注意力会更多聚焦在西方文化输入,而中国文化输出环节则十分匮乏,失衡的文化观会导致学生从主观上认为无须更加细致和系统地了解中华文化。而事实上,只针对目的语言和国家进行输入,这样的单向传导并不能称得上跨文化交际。结合真实的情况,比如在德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往往他们对于德国的历史、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了解远远超过德国学生对于中国的了解,而中国留学生如果本身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本该增进的中华文化输出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则这会恶化这样的困境。与此同时,本国文化又是认知的基础,或者说参照,学生对自身文化各方面如若缺少更深层次的理解,会造成潜在的文化不平等观念,这也从根本上阻碍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换个角度,从学生方面来看,许多大学生有这样的观点:学好德语就意味着精准掌握语法、不断扩大词汇量,能够进行自如的听说会话即可,并且以应试和考证通过情况为导向。普遍缺乏语言虽然是文化的载体,但跨文化的认知也十分重要等认知。从爱国主义角度,将学好德语、增进跨文化能力,与为社会、人民服务结合起来的,将实现中国梦的责任与使命感融入其中,这样的认知高度鲜有学生能够达到,这就不是一系列跨文化课程能够彻底实现的,而是要追溯到个体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等因素。但尽管如此,跨文化交际课程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因为它以最直观的方式,以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目标导向,不断增加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2“中德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要点

2.1传播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心

首先,学生应在全面学习课本中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理论知识,厘清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在于自我与他者的交往,区别和融合是方式,不存在文化上的孰优孰劣。在此基础上,坚定正确、平等、自信的跨文化交流观。文化自信的建立与稳固是一个认知过程,体现在对自身文化体系和价值观的坚信。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文化多元化蓬勃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往来愈发紧密,这不仅表现在金融贸易方面,文化艺术的交流也日渐增进。但延续了以往的经济实力差异造成的影响,西方强势文化和流行元素更多更迅猛地涌入中国,而在大国崛起的现如今,重拾文化自信更需落实到实践当中。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承载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明,我们没有理由对于博大精深的自我文化萌生敬畏,而在具体课程中体现出对本民族文化的坚信与弘扬,是可以以最直接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心灵的。具体实践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的了解,以具体的形式与内容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例如在传递西方传统节日相关知识时,也同样了解自己民族传统节日,及其背后所传递的文化历史意义与价值观。另一方面,启发学生提高主观能动性,除了在课上与课下系统了解中国文化外,还要逐步学会更深层次的阐析中国文化,并且在跨文化比较中形成有自己独到的观点。

在具体课堂设计中,学生与教师在课前事先深入查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代表元素的材料,然后一齐拟定探究中华文化的相关主题。如著名中国园林建筑(苏州园林等)、杰出文学艺术作品(四大名著、古典诗词、国学经典等)、名人名家轶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之后学生分小组进行团队协作,生成针对各主题的德语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在互相学习与分享当中,进行跨文化元素的比较分析。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用德语讲中华传统故事”“一带一路文化介绍”“跨文化交际情景表演”等活动,来增进学生对于跨文化的认知,提升其跨文化意识。也可以从我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中,撷取蕴含跨文化元素的历史史料,如鉴真和尚东渡、丝绸之路的拓展、瓷器与茶叶的传播、张骞出使西域等。在讨论其中跨文化内容的同时,加强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自信,提高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思辨性。在上述过程中,教师还应主义引导学生,注意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语境及语用规则差异。指导学生在对外文化传播的话语表达中,合理解释相关的中华文化的内涵,训练学生运用写作、翻译和口语表达等表述自己的观点,以丰沛的逻辑和语篇结构,恰当呈现出自身对于跨文化交际的理解,进而提高文化传播成效。

2.2中德文化对比,提升跨文化交际素养

教师应当依据跨文化教学的目标,一方面逐步引领学生理解和总结书本中呈现的跨文化知识指导,另一方面在跨文化行为实践中尝试运用相关知识,不断汇总和修整经验。例如,运用翻转课堂等方式,引导学生叙述具体的某个文化交际实践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情感态度和思维感悟,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此外,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进行中德跨文化实践的对比研究与汇报。内容可以囊括:中德传统节日对比、中德服饰文化对比、中德建筑文化对比、中德饮食文化对比、中德酒文化对比、中德思维方式对比、中德民族性格对比等等主题,最重要的是列举相关的实例。通过深入查阅资料,归纳整理相应素材,进行深度的跨文化对比。例如探讨诸如国庆由来、名称、休假、庆祝方式、阅兵仪式等的细节行为差异,并阐析其形成的原因,发掘中西方不同国庆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发挥专业主导作用,从教学内容和学生表现两个层面,进行专业的教学评价。从跨文化学习内容引发的教学评价,能够从概念认知层面评价学生语言知识和跨文化技能,最终实现以评促学。在此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一方面可深入了解中德文化及社会政治体制,也正是促進学生提升自我政治思想觉悟的有益切入点。另一方面,通过感受不同文化视角差异,学生提高批判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启迪自身树立正确的三观。

2.3热点新闻事例与影视的跨文化分析

在跨文化教学中,案例分析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虽然现如今的许多大学生都热衷于刷抖音、微博,也会经常的关注热搜等热点新闻,但部分人对于时政、民生类的社会新闻关注度却显得缺乏兴趣。如何在当前的德语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中,以最佳的方式将德语和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进行有机地、不着痕迹地融合,需要教师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例如主动关注大学生身边的新闻,即关注他们所关注。进行有效的跨文化相关案例的分析,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于真实的、可能出现在自己身上的跨文化事件进行合理的分析,感受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冲突和困境。这个过程里,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相关跨文化理论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分析矛盾的诱因,挖掘跨文化冲突背后隐含的本质问题,目标是最终整合出合情合理的解决方案。在案例选取方面,教师除了充分利用经典实例以外,还应当与时俱进,典型的新的案例也大胆运用,如:针对巴黎圣母院烧毁事件中国网民的态度、意大利奢侈品牌D&G涉及的辱华事件、各国应对新冠疫情的方针策略、东京奥运会筹备过程与环境等。具体例如,在全球新冠疫情背景下,德国和英国等欧洲国家不断上涨的感染率和政府薄弱的控制力、小到民众拒绝戴口罩引发的抗议等,这些事件背后暗含着怎样的文化意识形态。而与之相比,我国政府控制新冠疫情的成效、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等,又是反映了背后怎样的文化理念,中德两国文化在这些行为方式与思维逻辑背后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具体的德语新闻和中文新闻,学生展开两种语言并用的开放性讨论。此外,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查阅外语资料时,国外媒体对中方的报道,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使用的规范性。而用双语进行讨论,对于学生逻辑思辨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近几年来,我国的主旋律影视剧作品呈现雨后春笋般的增长趋势,例如为人熟知的“建国三部曲”《建党伟业》《建国大业》《建军大业》,近期的影视作品有《我的祖国》《攀登者》《中国机长》等。它们尝试对历史事件进行叙述,呈现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质的影视文化力量。在跨文化课堂上,可以有选择地放映相关影片的片段,引导学生在回顾经典历史史实的同时,对比今天祖国的崛起与发展。同时,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分角色对于演员的台词进行翻译和表演,应注意语言的翻译规范性。另外,还可以布置撰写德语观后感的作业,教师在评价时节选经典文段,并在下一次课堂中请同学朗读分享和讨论。

3结语

在当前“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中德贸易与文化往来不断深入,对德语人才需求日益增加,中德跨文化交际素养也将扮演重要的纽带角色。高校德语教师应当明确,德语教学并非仅是语言输入,跨文化思想碰撞是难免的必要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融入思政建设,能够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德语不仅是为了掌握外国文化相关知识,在跨文化交流中,通过语言的媒介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与文化也尤为重要。此外,在跨文化课堂教学中,还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融入课程教学中来。为了更好地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避免生搬硬套地将思政内容引入课堂。应当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以学生为本,进行创新性的教学设计。通过思政元素与教学设计的有机融合,并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才能更为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关照中国特色文化,并且在跨文化交际时间中有活力地输出本民族文化,在跨文化对比中重新审视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的异同,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德才兼备的跨文化交际素养的人才。

课题项目:本文受2020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A10GY20D003)资助

参考文献

[1]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孙有中.外语教育与跨文化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16(03):17-22.

[3]袁藝铭.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思政教育探索[J].现代交际,2019(20): 150-151.

[4]蒋婷婷.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模式建构[J].丽水学院学报,2019(06):121-124.

[5]周晓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9):4-6.

[6]葛春萍,王守仁.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2):79-86.

[7]刘晓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8(05):126-128.

[8]邱春滟.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5).

作者:刘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企业所得税法执行刍议论文下一篇:中小学教师培训教育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