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范文

2023-05-12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在英语教学内容中添加有关国俗语义学的教材内容及采用跨文化交际学的方式,对提高英语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有非常大的作用。国俗语义学及跨文化交际学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究竟该怎样运用,以及运用的合理程度,其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处于何种位置和占据多少英语教学内容的比例,一直是当前英语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师思考和研究的重点。本文将对国俗语义学及跨文交际学对英语教学的作用进行具体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国俗语义学 跨文化交际学 英语教学 作用分析

英语教学并不只是简单地将英语发音与使用方法灌输到学生脑袋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关国外特有文化及外国文化与我国文化的交流碰撞带给学生的震撼,甚至当学生真正运用英语与外国人交流时两人语言运用的不同,都是英语教学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重点内容。我国语言学家早就将语言国情学发展延伸而提出国俗语义学,提出在词汇的概念意义上添加相关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地理环境等有关其语言自身文化色彩的词汇以体现其语言的独特性质和国家的文化潮流。而跨文化交际学则指在相关交际场合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彼此的思想、感情及相关潮流信息等内容。在英语教学中应用跨文化交际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于英语的实际运用和掌握能力,更好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1.国俗语义学对英语教学质量的推动作用

要分析国俗语义学对英语教学质量的推动作用,首先要对英语词汇中的国俗语义学进行清晰定义。通常来讲,英语词汇中的国俗语义学词汇是将英语词汇反复运用并且附着在词汇概念意义上相关词汇,是对外国历史文化的一种沉淀,因此英语词汇中的国俗语义词汇通常具有强烈的潮流性、民族性及文化性,具有其国外独特的性质。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国俗语义学词汇的教学,能够通过国俗语义学词汇特有的内涵意义、社会意义及情感意义加强学生对英语教材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跨越中外文化交流、碰撞与反馈过程中出现的理解障碍,避免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英语国俗语义词汇的不理解或者不符合国内情况而出现的理解失误或者运用失误,有效提高教师英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其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国俗语义学词汇的加强应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教材中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外文化的差距和历史背景的差异性,达到学习理解之间的有效反馈的目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对国外文化的加深了解,对国俗语义学词汇的掌握更顺利,从而更有效地掌握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最后,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国俗语义学词汇的加强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全面素质。学生能够通过国俗语义学词汇自身特有的内涵意义、社会意义和潮流性了解当前国外综合情况,再与当前我国文化背景进行合理对比和引导,增强学生对国外民族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跨文化交际学对英语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

上文对跨文化交际学的内容有明确定义,而在实际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将正常的汉语习惯带入英语交际过程中,必然造成学生在英语交际过程中出现诸多失误或者产生相应误解,给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造成一定影响,给学生实际英语交际过程造成不利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影响学生的英语应用心理,使学生产生害怕英语交际的现象。因此,加强英语教学过程中跨文化交际学的应用,对提高学生实际英语运用能力,在学生跨文交际过程中发现英语掌握和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改正和优化措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运用能力。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加强跨文化交际学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性的认识,加强学生对国俗语义学词汇的阅读量和内容理解能力,帮助学生透过国俗语义学词汇发现英语文化背景中深层次的内容;其次,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英语文化背景中诸多交际性词语及礼仪的用法,帮助学生习惯及理解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物背后特定词汇及特定动作的内涵意义;最后,教师应适当帮助学生了解关于国外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的语言特征,帮助学生学会使用适当语言表达不同的人际关系。

针对以上特点,教师在加强跨文化交际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多多阅读一些关于跨文化交际学的内容,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性的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国外实时信息报纸及著名文化作品,帮助学生增加对国外民族、文化、背景、潮流、习惯等的了解;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设备播放英语原声录像或者英语电影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英语交际过程中国俗语义词汇的理解。

3.结语

运用国俗语义学及跨文化交际学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有非常有利的帮助,但其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方法及实施流程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商讨,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强自己的国俗语义学词汇掌握,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倪敏.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统一——国俗语义学及跨文化交际学对英语教学的推进[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3):102-103.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西方交际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 文化适应

中西方文明在数千年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价值、理念、信仰、传统习俗。文化理念上的差异形成了中西方人群不同的言行方式,导致了交际障碍。为保障交际的顺利进行,消除跨文化障碍,我们综合文献,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总结,然后提出中西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的建构方式,希望以此为依据帮助交际者克服文化困难,顺利地与其他文化圈的人士交流,帮助他們走向国际、了解世界。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话语沉默现象

中西方人群对沉默现象具备不同的态度。西方人不提倡在交际中保持沉默。在他们看来,沉默违背了“量的原则”,体现了交际主体的敬畏、尴尬、对抗、害羞及对话兴趣的缺乏、表达能力的缺失和人际关系的困惑。沉默让他们感到不安。在西方人眼中,清晰的话语表达是最恰当的信息传递方式,凡事应该直抒畅言,因此在多数场合,西方人会主动发话,并积极而主动地利用言语填补“交际空白”,避免沉默。相比而言,中国人更重视情境因素,对沉默的接受度较高。在很多场合下,中国人把沉默视为交际中关键而必要的言语技巧,他们“惜字如金”,讲究此地无声胜有声。这就导致社交中较为常见的“沉默现象”。

Gudykunst(1996),Park 和Kim(2008)等人针对中西方人群的交际行为研究证实了上述差异。这些研究发现,欧裔美国人把言语表达视为重要而有趣的行为,他们鼓励说话,避免沉默,主动让别人了解自己的观点。同时,他们乐于把话语视为控制社交场面的方式。然而,中国人和华裔美国人把沉默视为自我控制的方式,他们乐于利用沉默回避不愿意参与的话题。这些研究同时认为,作为典型的反应型交际者,沉默是东方人对他人言论反应温和的体现,能避免冲突。同时,“沉默”也是艺术,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如师生关系、性别关系和上下级关系等)的重要技能。在这样的交际场合中,不同情境下的沉默具有不同的意义,既体现了反对、批评和不满,又表示了默认、尊敬、满意和接受。总体而言,中、日、韩等高语境中的社会成员倾向希望信息通过委婉、保守与含糊的方式传递,“沉默”是重要的实现方式。

2.话语的精确性

中西方人群对话语精确性的态度有所不同。西方国家属于低语境的社会。在低语境的社会环境中,言语形式(符号、词汇、短语和句子)的精确性高于语境的提示作用。人们倾向以口头言语为媒介,利用清晰的编码传递信息。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之间为了明确表达意图,较少考量对方的身份和角色等语境因素(Park,Kim,2008)。西方人普遍认为,一方面说话人应清楚地表达意义,另一方面,听者应主动通过询问与试错验证自己的理解(祝吉芳,2010)。西方人追求言语精确性的原因主要来自西方社会注重逻辑思维方式(李瑾,2013)。他们讲究语言结构及言语事实之间的关系,注重信息的数量化,这些特点都构成了言语明确性的基础。西方人主张凡事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应以数据和现实直接呈现。同时,西方文化也是“行动的文化”。西方人希望借助客观事实和科学“行动”使生活舒适、方便。上述原因都导致西方人的话语精确性。

中、日、韩等东亚国家处于高语境社会,社会成员对话语精确性的要求相对不高。他们经常使用间接的符号,利用简洁的词汇、术语、短语和句子,进行模糊和暗示性的表达。这种高语境特点的交流方式含蓄而委婉,有利于维护人际关系,但需要交际者花费一定时间熟悉话语环境。该话语特点与高语境社会成员倾向的思维方式相关。东亚文化注重形象性的思考方式,这导致社会成员习惯于质性思维,这便促成言语模糊性与不确定性。间接而模糊的话语具有隐喻性,我国社会成员擅长在交际中意会他人话语,依据情景和经验理解他人话语。总体而言,模糊言语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持社会和谐,但交流效率应提高。

3.话语夸张性

中西方人群在夸张性上具有差异。Gudykunst(1996)及Park和Kim(2008)等人的研究发现,西方低语境交际者乐于经常性地利用生动、幽默而夸张的语句彰显自己的观点,渲染气氛。同时,他们喜爱利用丰富的表情与姿势辅助言语的表达。西方人群的夸张性表达与他们的个人主义倾向有较大关联,在个人主义意识的引导下,他们乐于张扬自我,具有强烈的个人表达欲望。同时,他们在交际场合中也具有强烈的“控制欲”,必然导致他们借夸张表达吸引他人的注意。

相比而言,在高语境社会中,交际者在交流中更内敛,不以过于鲜明和夸张的语言词句表达观点。同时,夸张的表情与大幅度的动作往往被认为是不稳重的表现。同时,社会成员的人际敏感度高,交流时更强调谦虚与谨慎,不过度凸显自我。因此,中国人忍耐力强,推崇自我克制,交际中的话语夸张性相对不高(祝吉芳,2010)。

4.自我评价

自我褒扬的风格凸显了个人的成就、能力和自我满足感。Ting-Toomey(1988)指出,低语境交际者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乐于自我褒扬。西方人渴望对个人的认同和欣赏,试图通过褒扬自我体现自身的价值。他们普遍相信,褒扬自我的行为不应受到环境和人际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西方人乐于自我褒扬的特点与他们历来崇尚个人名利的传统密切相关。

与西方低语境社会不同的是,在高语境社会环境中,交际者不会高调评价自我,而倾向自我贬损的谈话模式,这表现为言语克制、迟疑、谦虚及自我批评,等等。中国人在交际中能体恤他人的感受,并乐于褒扬他人的成绩和资历,较少炫耀自我,给别人留面子。这些言行具有利他主义特点,有利于维持人际间的和睦状态,减少矛盾。

5.中西方指代称谓的差异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导致言语中指代称谓的不同。首先,中西方的第一人称称谓存在差别。中国人在很多场合下喜爱利用“我们”来称呼自己,以体现群体价值,多数西方人仅用第一人称单数“我”指称自己。由此可见,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强于西方人。

其次,中西方的家庭称谓具有较大差异。汉语具有相对丰富的家庭称谓语(如,汉语中的“堂兄”、“表兄”等),主要原因在于悠久的中国历史和大家庭宗法观念促进了这些家庭称谓的不断发展和积累,逐步形成了目前复杂的家庭称谓语系统。相对而言,西方社会人口的流动频高,家族宗法观念的淡薄,因此他们的礼貌称呼系统更简约。

再次,中西方人群在社会尊称上具有差异。我国社会成员重视利用尊称称呼他人(如,使用“师傅”称呼劳动群体、利用职级称呼单位工作人员,等等)。在社会交往中,合适的称呼能使交际顺利进行,而不恰当的称呼会造成对方的不快,妨碍交际的顺利进行。相比之下,西方人社会结构意识弱,社会称呼相对简单,在职务称呼上更随意。上述差异反映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社会价值观。

6.中西方的言语叙事结构和内容框架差异

一般而言,西方人的言语为线性特点,中国人的言语具有“构型”特点,即前者具有直白性,倾向优先提出观点,后者则优先铺垫,然后在此基础上推出观点,强调营造情景与气氛。根据我国学者贾雪睿(2009)的观点,西方人的话语直白性体现在三段式话语中,即导言部分、主体部分和结语部分。“导言”用于提出观点,概述要点与概念;主体部分则对论据等进行详细而具体的描述,并进行论证和推理;在最后的结语中,说话者对观点和要点进行回顾,并予以评价。综合而言,这样的话语叙述方式把主要观点放在话语之初,是反高潮式的话语结构,属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直接叙事法,这有利于实施高效率的交际行为,有助于听话人迅速进入状态,得到关键信息。从本质上看,直接叙事法是典型的线性风格,内部联系紧凑,话语细节的逻辑性较为严密,具有显著的连贯性。同时,线性风格的言语拥有较强的理性,具有较强的事实依据。相对而言,中国人的话语风格呈现明显的圆周式话语结构,重视前期铺垫的作用。在这样的风格影响下,中国人在说话之初,会精心构建语境的信息,而非直接发表见解。他们的话语常常经历“起、承、转、合”等四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起”为开端,“承”为发展,“转”为高潮,“合”为收尾(贾雪睿,2009)。由于这样的话语注重铺垫与气氛的营造,因而具有较强的剧情性。

二、依据中西方差异特点,构建中西方交际能力模式

中西方人群相互之间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广泛接触与交流,但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的交流障碍,形成了交际困难。因此,我们有必要围绕具体的文化差异点,设计跨文化交际能力素质模式,提出适用于中西方人群之间交际的能力要素,以对跨文化交际的实践起到引导作用,消除交际中的文化障碍。根据上面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分析,建议以“促进交际者的适应”为焦点设计该模式,引导交际者积极调整交际风格,以适应对话者的文化特质。因此,中西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的设计应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该模式应以上述中西文化差异点为基础和依据,充分纳入这些文化点。这样交际者就能参阅中西文化的典型特点,充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体现,以便在交际时能提前预判对方的言行特点,并适当调整自己的言行习惯,让对方能适应自己的言行特点。比如,我们在听取西方人的话语时,认识到西方人的谈吐具有夸张性,这是他们张扬个性的需要,因而,我们对此予以相应的理解,不应感到诧异。又如当我们向西方人表露观点时,我们应适度减少沉默的频度与程度,以免造成西方人的不解与尴尬。

其次,该模式应有助于中西交际双方在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形成跨文化的经验与能力。因此,模式的设计应含纳个人适应表现及环境互动因素,并以之为跨文化能力的重要影响因子,如:行为适用性、心理健康度、文化身份及文化距离,等等。具体而言,我们在设计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时应把中西文化的差异点置于这些因子的框架之下,引导跨文化交际者以这些因子为导向,在认知文化差异的同时对自己的行为适用性、心理健康度等进行调整,并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身份及自身文化与对方文化的距离,在真实的交际体验中消除跨文化的差异。

再次,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应该具有反馈的机制。因此,我们在模式的设计中,应加入“适应良好”和“适应不良”等两个维度。在“适应不良”的维度中进一步导入“个人差异”的各种变量,根据个人的性别、年龄等提出改进措施。在适应良好的维度中,我们应进一步提出方法与建议,帮助交际者总结经验,强化交际者的适应性。

本文探讨了中西方的交际文化特点,并依据中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异、跨文化能力的影响因子及反馈机制,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素质模式的建构提出了设计思路。诚然,跨文化交际能力素质的提高不仅需要理论的引导,更需要交际主体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应该是一种促进文化适应的动态模式,有助于交际者在体验中依据模式调整自己,不断适应。

参考文献:

[1]Park, Y. S. & Kim, B. S.. Asian and European American cultural values and communication styles among Asian American and European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J].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 2008,14(1):47-56.

[2]Gudykunst, W. B.,Matsumoto, Y.,Ting-Toomey,S.,Nishida, T.,Kim, K.& Heyman, S..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self construals, and individual values on communication styles across cultures[J].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96(22):510-543.

[3]Ting-Toomey, S.. Intercultural conflict style[M]. In Kim,Y. & Gudykunst, W. (eds.) Theori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1988:213-235.

[4]賈雪睿.中美交际风格比较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5]李瑾.文化溯源:东方与西方的学习理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6]祝吉芳.碰撞下的跨文化交流:中西文化对比研究[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0.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当今的大学英语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基础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还要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努力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英语学习的“软实力”,相较于传统英语教学而言,其更偏向于实际应用。在当今世界各国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促使他们在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更好地发展,准确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迅速提升英语运用的关键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育  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背景  语用能力

引  言

在世界文明不断深入交流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考验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试金石”。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大学生在理解和尊重对方文化的前提下能够和谐、顺利的交流,从而为大学生自身发展及社会发展产生裨益。本文立足于实际英语教学需要,对大学英语教育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究,以期在深入解读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大学英语教育研究事业的发展。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字面上可以理解为: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能力,而其中的内涵,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分析。首先,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今世界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一项关键能力,其实质是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应明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找准定位,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今世界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关键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活动逐渐增加,也在不断深入。然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者进行语言交流时,不仅存在语言交流的障碍,而且还有着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今世界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一项关键能力。大学英语教师需引导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利用文化认同帮助他们掌握这一关键能力。

2.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间的沟通

跨文化交际以人际沟通为基础,是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在沟通过程中,沟通的参与者需在自身文化基础上去理解和接受对方的文化,以实现文化间的沟通。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人民,都有自身的文化背景,跨文化交际实现的就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沟通参与者的文化交流。交流时,通过个体间的沟通,可实现不同文明间的包容与理解、交融与碰撞,这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让学生理解,与不同文化背景的沟通者交流时,自己就是中国的名片,自身与外国人沟通的过程就是中国文化与对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从而使大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给予高度重视。

尊重对方文化是打开跨文化交际大门的“金钥匙”

尊重是人际沟通的“金钥匙”,同时,尊重对方文化也是打开跨文化交际大门的“金钥匙”。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在培養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要先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交际对方的文化背景、对方国家的历史,以及对方国家根据自身国情所选择的发展道路,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更好地把握跨文化交际的尺度,真正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各国,由于历史背景、发展现状、传统文化的不同,存在着广泛的文化差异。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尊重对方文化背景为原则,尊重对方观点、历史文化及国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体现出足够的文化尊重、文化理解,帮助学生建立起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坚实基础。

2.基于“求同存异”有效帮助学生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西方文化是一种开放张扬的文化,而中国文化是一种含蓄内敛的文化。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大学生在对自身文化持有“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努力地去寻找与西方沟通对象的文化共通点,以“求同存异”的方法增进文化交流,从而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还应培养学生“兼收并蓄”的交流习惯,引导学生与不同文化交流者进行交际时,要主动汲取不同国家、地域、民族背景文化的精髓,使他们能够包容不同的文化,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口语对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促进作用

在实际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口语是主要的交际媒介。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以此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最基本的就是消除学生英语表达的恐惧感。学生因受基础教育阶段的影响,对于英语口语往往存在不想说、不敢说的困惑,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培养学生敢于用英语口语进行交流、表达的心态,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多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者利用口语进行交流,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应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语能力。虽然语言表达只是跨文化交际的一部分,但是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时,对于对方文化的理解,以及对对方文化的尊重,全都需要用口语表达出来,因此,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应明确口语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高度重视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

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创新方法

1.利用“互联网+”教学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教学凸显了的独特优势。当代大学生在生活中大都具备良好的“互联网+”应用能力,利用“互联网+”教学的方法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能够使大学生在较为自由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潮流,也是当今中西方文化的共通点之一,引导学生学习“互联网+”技术,能为其找到更多中西方文化的共通点。

2.开展讨论式教学,与学生辨析中西方文化的特点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原本起源于西方的讨论式教学法,逐渐被我国教育工作者积极倡导且运用。在大学英语教育中,讨论式教学能够在口语沟通的基础上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使其积极与同学或教师开展互动讨论,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更加有效地提升了教学质量。在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可基于辨析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主题开展讨论式教学,使大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和包容,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结  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当今国际间不同文化背景交流者开展交往的关键能力,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应对其给予足够重视。“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高校的跨文化交流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尊重对方文化,有效发展学生的口语能力,并结合新的教育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对实际教学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时,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学生信息化能力较强的优点,以“互联网+”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还开展了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辨析中西方文化的特点,深化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具备真实可用的英语语用技能。

参考文献:

[1]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第11期,第26-28页。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外语界》2013年第6期,第2-8页。

[3]张卫东、杨莉:《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的构建——基于外语教育视角和实证研究方法》,《外语界》2012年第2期,第8-16页。

[4]葛春萍、王守仁:《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年第2期,第79-86页。

作者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西安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为了提供跨文化交往语言支撑,本文在跨文化交际视野下开展了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与研究,从语言教学过程中忽视文化与英语教师缺乏跨文化交流经验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高校英语教学工作的相关因素。提出了树立多元跨文化英语教育理念与改革英语教学课程两条英语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高校;改革;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王媛(1983.11-),河北邯郸人,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高艳梅(1981.12-),湖北钟祥人,武汉工商学院经济与商务外语学院公共外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是我国对文化交往研究的一个新课题,其中不仅渗透多文化教育学科,同时也关系到社会文学、社会心理学、社会语言学、社会哲学等方面的内容。基于我国当前社会各产业的不断发展与建设,跨文化交际成了我国经济在未来的必经之路。我们尝试将文化教育内容融入高校英语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掌握与文化有关的英语口语表达方式。尤其在英语听说教学过程中,更是加大了对学生的培养力度,要求学生在参与英语学习后,可熟练地使用英语对话,以此适应我国文化不断对外发展的步伐。这方面的研究一直是我国教育界的研究重点,也是英语教师们的热点讨论话题。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将英语教学的目光转移到学生的综合能力层面,尽管这种认知是相对正确的,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因此,本文将基于跨文化交际视野,以英语学科为代表,开展对英语教学改革相关工作的研究,期望通过研究,可解决学生学习英语时面临的困境。

二、跨文化交际视野下影响高校英语教学工作的相关因素

1.语言教学过程中忽视文化内容。在国与国的文化交往过程中,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交往的载体。尤其是英語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更是在跨文化交往过程中起到一定衔接作用。若文化的传承过程缺少语言的支撑,那么文化传承的本质将发生改变,文化内容也无法在社会中繁衍,并且没有语言为文化传承提供桥梁,文化的核心价值可能将降低。上述观点足够证明在跨文化交际视野下,加大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关注度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尽管我国的高等院校均开设了专门的英语教学课程,但却由于存在对文化认知的误区,导致教学效果甚微。教学过程中仅关注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却没有对应的英语口语表达实践教学。而仅有的理论知识教学中也缺少对外国文化内容的介绍,这种教学过程导致学生只知道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却无法进一步感知国外文化的实质性内容,也因此抑制了相关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

2.英语教师缺乏跨文化交流经验。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仅将英语看作一门学科,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性极为显著。但要进一步挖掘英语教学背后潜藏的文化内容,应用这教学方法是不合适的。部分英语教师想在课堂上正确地为学生传递文化知识,但却由于自身缺少跨文化交际经验,致使传递的思想与传承的内容与跨文化交际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高校英语教学质量差强人意。导致高校英语教学存在跨文化交际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英语教师缺乏跨文化交流经验。

除上述问题,高校在开展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英语教学工作时,还存在教学理念中缺少正确的跨文化教学意识、教学指导方法中跨文化交流教学存在漏洞等问题,这些问题均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国文化的跨境发展。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下述将针对提出的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三、跨文化交际视野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策略

1.树立多元跨文化英语教育理念。长期以来一直将跨文化交际方面出现问题的原因归咎于语言,一旦在国际交往上出现问题,便认为是语言沟通存在障碍,却从未考虑到交往群体的文化交际能力,而这种文化交际能力也正是我国当下英语教学所缺失的。尤其在现阶段跨文化交际视野下,高校英语教学的实施不仅应将文化理念作为教改工作的核心,同时也应将“重语言表达”作为英语教学的指导方向。

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工作中,首先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即引导学生对文化的正确认知。包括:尊重中外文化的差异性,感知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对国外引进的文化保有包容的态度,对于入侵中国文化的现象应坚决抵制。同时要求学生正视多样性文化的差异,学会欣赏不同类型文化的内在涵养,并对中国文化的丢失呈现警惕能力等。总之,在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工作中,应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教师遵守文化教育指导行为规范,只有准备好教改工作实施的前提条件,才能保证跨文化交际视野下英语教学的顺利实施。

2.基于跨文化交际视野改革英语教学。在转变高校英语教学传统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应重视对学生的跨文化英语教学内容。因此,应基于跨文化交际视野开展高校英语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英语课程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课程,因此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要体现出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并正确认识到语言表达的重要性,即教学中应包括语言表达内容、口语表达方式内容、听力指导内容等,使学生在完成英语课程的学习后,可具备基础的使用英语与人交往的能力,从而做到英语教改过程的循序渐进与逐步导入。

根据英语教学工作的实际进展,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可将英语口语表达作为一门单独教学课程,在课程中使用多元化的教育指导手段,包括借助使用计算机设备开展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将教学内容通过视频的形式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可以通过缓放、慢放、暂停等方式更加直观地掌握不同英语单词在发音时嘴部唇形的变化及语言的细节。在完成口语表达学习各步骤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参考教师对英语语法的详细讲解,使学生真正明白英语口语表达的要领,从而避免和减少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行为过于死板的问题,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发状况(包括部分学生未携带教材课本等)。通过上述英语教学方式,教师不仅可以将多年工作积累的经验技术传授给学生,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中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与先进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开拓英语学习思路,实现将传统教学与先进技术教学有机融合,使英语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高校英语文化组合教育内容的教改措施,即在英语专业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开展英语国际化办学。在课程教学中,聘请国外英语教授使用英语为学生讲授西方文化中存在的差异。同时,在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师采用以全英文授课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综上所述,在英语课堂上实施跨文化教学是一项系统性教改工作,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更加有助于学生掌握英语文化知识。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必然会涉及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往,而如何使两个国家之间文化交往更具可行性成为人们的关注重点。本文就跨文化交际视野下如何开展高校英语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与研究,对当下高校英语教学工作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改革方向,提出对应的教学改革措施,从而使高校培养出更多有益于社会的专业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小简.基于微课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评《基于微课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20(4):117.

[2]王卉.“一带一路”人才需求下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评《基于教育转型发展视阈下高校商务英语教学的创新研究》[J].征信,2020(6):2.

[3]胡敏.“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建筑材料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讨——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20(12):372-373.

[4]靳霞,雷雨.基于移动式学习+WEBQUEST教学模式支持下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5):273-274.

[5]朱林.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评《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高教探索,2020 (2):138.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在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过程中,经常会因各种原因出现碰撞,使正常的交往受到制约,因此寻找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非常有必要。文章探讨跨文化交际中典型的文化冲突,分析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现象产生的原因,指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是提升英语的运用能力,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广泛接触西方文化。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冲突;交际能力;培养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西方社会的先进文化和思想正在逐步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种背景下,整个文化交流的过程将会给中国人和西方人提供更多的交际机会。因此,本文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与交际能力培养,进而为中国人更深入地理解西方社会文化及与西方人更顺畅地进行文化交流提供有力的帮助。

一、跨文化交际中典型的文化冲突

1.隐私观念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普遍较弱,通常认为个人存在于整个集体当中,人和人交往应该真诚坦率,彼此关心,互相照顾。因此,中国人往往愿意认真倾听他人的心声,同时也愿意把自己的心事与朋友进行分享。西方人则与中国人在这一方面完全不同,他们对个人隐私的在意程度非常强,同时特别在意个人空间,不愿意把自己的事情倾诉给其他人,自己的事情也不习惯其他人插手。因此,中西方隐私观念的不同,会导致双方文化冲突的产生。例如,中国人初次见面往往会询问一些比较隐私的问题,对此表示关心,如年龄、家庭成员等。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样的方式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但在西方人眼里这是极其不礼貌的行为,是绝对不应该过问的话题,属于对其隐私的侵犯。

2.时间观念方面的冲突

对于西方人来说,时间观和金钱观同样重要,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西方人对于时间极其重视,具有较强的时间观念,在与人相约时会严格遵守约定时间,绝不迟到。而中国人对时间的观念认识不够强烈,且在时间的利用上也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因此,在与西方人交往时,一定要认识到双方的差异,避免交往中冲突的发生。

3.客套语方面的冲突

在中西方文化交往过程中,可以看到,中国人习惯“贬低”自己,以表达自己谦虚有礼的态度。西方人与中国人存在很大差异,他们受到表扬时通常表现出很开心和激动,会笑着说一声“Thank you”表示赞同。因为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通常中国人会认为西方人不够谦虚,自信过度。而当西方人夸赞中国人的成就和表现时,中国人通常会谦虚地表示自己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不应该被夸赞,不停地否定自己,这会引起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极度不理解,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会这么否定自己,甚至认为中国人不实事求是。

4.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通常对待客人非常热情友善。在会餐的场合,热情的中国人喜欢在酒桌上相互敬酒。中国人款待宾客,大多准备丰盛的美食进行招待,而且出于善意习惯为客人夹菜,热情地用各种办法让客人多多品尝。而在西方国家,主人更愿意尊重客人的饮食习惯,吃饭的时候不会为对方夹菜,客人喜爱吃什么就吃什么。同时,主客间或朋友间不会强迫对方喝酒,所以在西方人的聚餐中因被他人劝酒而喝得酩酊大醉的现象通常不会出现。

二、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现象产生的原因

导致中西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不同的文化、历史熏陶下中国人和西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不同,这种思想和观念上的差异会造成中国人和西方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不同,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

1.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中西方因使用不同的语言,拥有不同的历史,所以,具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思维。中国人处事通常内敛但周到,西方人处事通常直观但现实。中国人注重内涵和间接,西方人则喜欢直来直去。中国人特别重感性,而西方人则偏重理性。中国人与人共处时大多求同存异,而西方人则偏爱标新立异。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相互依赖,而西方人注重个人行为,喜欢独立自主。中国人家庭观念浓厚,重视亲情,而西方人相对来说家庭观念比较淡漠。

2.行为规范存在差异

行为规范要求个人的行为能被大众的道德标准认可,简而言之,行为规范就是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做的和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和西方人都习惯用自己国家的思维去考虑问题,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有明显的本质区别,所以在交流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误解。例如,中国人见到小孩子,会亲昵地拍一拍小孩子的头,以示喜爱,但西方人会认为这样的行为属于不礼貌的做法,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因此,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应重视行为规范,避免冲突的发生,以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3.价值取向不同

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体系,不同的价值体系产生不同的道德标准和行为标准。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同一件事情的处理上,基于不同的文化会做出不同的判断,但是在各自的文化体系下又都是正确的。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而西方文化却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同,西方人推崇个人主义,崇尚英雄主义,中国人随遇而安的思想和不争的处事原则在他们眼里是不上进、不进取的表现。

三、英语学习过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中西方不断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文化方面的冲突表现得非常明显,制约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而要改善这一状况,就需要通过以下措施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提升英语的运用能力

语法和词汇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点,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语言的实际运用更为重要。因此,授课教师需要改变观念,提升认识,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跨文化冲突的破坏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进而实现综合文化素质的提升。教师要不断思考以何种方式进行实际工作,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可知,语言知识的传授是大学教学的重点,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为了改变这一现象,需要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争取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同时提高,加大文化教学的力度,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提升。

2.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的英语交际能力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语言能力,即可以通过语言的组织和表达更好地展現英语语言交际、英语文化、英语传播等方面的能力。其次是语用能力,其更多的是考察语言在运用过程中的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综合展现英语的特定社交技巧和实际转换能力。第三是策略能力,是指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之中能够有效运用文化知识更好地表达和展现语言交际的能力,在文化认同上和语言交融的过程中更好地融会贯通。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不断优化跨文化英语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以期在课堂上能够形成较浓厚的英语跨文化学习氛围,不断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3.广泛接触西方文化

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尽可能地安排交流活动,努力增加一些有利于学生更深入了解西方文化的方式和方法,为学生创造机会,不断发掘学生的潜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加入一些西方国家历史文化、现代生活等多元化的课程内容,提升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程度和领悟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支配自己的课余时间,找机会去阅读英文原版著作,观看原版英文经典电影,欣赏英文歌曲,在潜移默化中辩证地接受西方的文化,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学生要利用一切可以和外教接触与沟通的机会,在真实的交流中逐渐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成为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15.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3]王树英.印度文化与民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上一篇:妇产科论文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