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25到30回读后感

2023-06-30

第一篇:红楼梦25到30回读后感

《红楼梦》(21-30回)梗概+赏析+知识点

《红楼梦》各回梗概+知识点评析(21-30回)

●第二十一回 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俏平儿软语救贾琏

【梗概】袭人对宝玉不满诉诸宝钗,宝钗赏其识见志量。贾琏趁巧姐出痘和多姑娘儿鬼混,被平儿抓住把柄,瞒过凤姐;贾琏叫平儿不要怕凤姐。 【评析】评析点一:平儿替贾琏遮丑,反映了平儿的通达与机灵。其实,她对贾琏的“保护”含有无可奈何的成分,因为事情闹大了,对她自己也不利,所以,说到底这种“保护”也是一种“自保”。

评析点二:袭人见湘云为宝玉梳头而赌气,同样是赌气,但袭人与黛玉的赌气不同:黛玉的赌气是为了捍卫她的爱情,袭人的赌气是为了履行自己的职责。

●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

【梗概】贾母要给宝钗做生日,凤姐和贾琏商量要比林黛玉高出一等。凤姐说贾母喜爱的龄官象一个人,宝钗笑而不说,宝玉不敢说,湘云说象黛玉。湘云、黛玉和宝玉为此事闹矛盾,宝玉心想目下两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犹欲何为。袭人劝宝玉大家随和,宝玉说自己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笔占一偈,又填一《寄生草》,心中自得。宝钗说她是引起宝玉说疯话的罪魁。元妃送出灯迷让猜,宝钗一猜就着,却故作难猜之状。贾母见元春喜悦,也命制作灯谜大家猜。贾母说荔枝(离枝)让贾政猜。贾政看了众从姊妹不祥之谜,伤悲感慨。 【评析】评析点一:宝玉的“参禅”:“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反映了他无力化解与女友间的情感碰撞而烦忧的心态。

评析点二:众姐妹制作的灯谜,都有对自己人生归宿与生存状态的暗示,如:元春之谜暗示荣华的转瞬即逝,迎春之谜暗示她命运不通达,探春之谜暗示她日后远嫁,惜春之谜暗示她将来为尼的归宿,宝钗之谜暗示她孤凄寡居的结局。

●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梗概】元妃下谕叫宝钗等去园中住。贾政传来宝玉,当着王夫人的面,把往日嫌恶心减了八九;虽对所起袭人名字不满,但又不让改。宝玉偷看《会真记》,抖花瓣于水中,遇见葬花之黛玉。宝玉用《西厢记》中词句相戏,黛玉竖眉瞪眼,带怒含嗔,说宝玉欺负她。黛玉在梨香院听《牡丹亭》,感慨缠绵,点头自叹,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眼中落泪。

【评析】评析点一:“西厢记妙词通戏语”是一个著名的情节、精彩片段: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偷阅读《西厢记》,黛玉来后发现宝玉读的是《西厢记》,于是也认真阅读记诵起来,二人还各借《西厢记》词句表白、打趣。宝玉自比张生(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比黛玉为莺莺(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黛玉说宝玉是“银样蜡枪头”。 从此后,黛玉就喜欢上了《牡丹亭》《西厢记》这些为当时的闺阁所不容的“禁书”。黛玉自幼聪颖有灵性,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将看过词曲都记诵了下来。 评析点二:黛玉为什么要葬花?多愁善感的黛玉见景生情,感觉自己就像那些飘零的花一样,美丽纯洁却又孤单无助,“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杯净土掩风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用葬花来表达自己悲观消极的感情。 评析点三:《红楼梦》中的趣味在于把悲剧的阴影时时投射在生命欢乐的寻觅之中。如宝玉与黛玉都体味到《西厢记》的“果然有趣”,可是《牡丹亭》中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滋味却只能使黛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第二十四回 醉金刚轻财尚义侠 痴女儿遗帕惹相思 【梗概】贾芸从贾琏处打听得凤姐把和尚的事给了贾芹便向母舅卜世仁要冰片麝香,准备给凤姐行贿,卜世仁拒绝了。颇有义侠之气的醉金刚倪二不要文约不要利钱借十五两三钱多银子给贾芸。贾芸买冰麝奉承凤姐。贾芸看宝玉未遇,遇见小红。贾芸二次遇到凤姐,凤姐嫌他拣远路儿走,不先求她,求了贾琏;但又说不是贾琏主情,她不管贾芸的事。宝玉叫俏丽干净的小红递茶。小红因此被秋纹、碧痕骂了一顿;回家做梦,梦见贾芸拾了她的手帕。 【评析】评析点一:这一回真实地描写了一些下层社会的小人物,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如,贾芸:他虽是贾氏祖人,但与贾府的亲属关系较为疏远。他比宝玉大好几岁,但甘心当宝玉的“儿子”,且引以为荣。他费尽心机,力所能及地向凤姐行贿,终于分得一杯残羹。 又如:醉金钢倪二是一个泼皮,倒有一点侠义之气。

再如,小红是下等丫头,秋纹等上等丫头能任意欺负、辱骂她,可是她不敢表示任何反抗。 评析点二:小红的形象分析:小红是个不谙事体的下等丫头,因她原有几分容貌,以内便想向上攀高,每每要在宝玉面前现弄现弄。恰巧宝玉外出回来想喝茶,房中丫头都不在,叫小红为她倒茶。此时秋纹、碧痕回来,将她奚落辱骂一番。可是她不敢表示任何反抗。真实地描写了下层社会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第二十五回 魇魔法姊弟逢五鬼 通灵玉姐弟遇双真

【梗概】宝玉干娘马道婆骗得贾母每日五斤油供奉菩萨,保宝玉无灾。赵姨娘叫马道婆设法绝了宝、凤,给马写五百两欠契一张,马给了纸铰的十个鬼和两个纸人。凤姐给黛玉等送暹罗国进贡的茶叶。取笑说黛玉给她家作媳妇,黛玉骂她贫嘴贱舌讨人嫌。凤姐、黛玉正眼不看赵姨娘。宝玉、凤姐一齐发疯。糊涂发烧。贾赦为宝、凤寻僧觅道,贾政劝而不住。赵姨娘叫贾母给宝玉办后事,被贾母连贾政一起骂了一顿。和尚道士持诵宝玉,宝玉病愈,黛玉念佛,宝钗说如来佛管林姑娘姻缘,黛玉骂钗与凤一样是贫嘴烂舌。

【评析】评析点一:贾环故作失手将烛油泼在宝玉脸上身上的原因:王夫人命贾环在房中抄写《金钢经咒》。此时宝玉来到,在母亲面前撒娇。贾环素日恨宝玉,今见她和彩霞(众丫鬟们素日厌恶贾环,都不答理。只有彩霞还和他合的来)玩耍,心中越发按不下这口气。 评析点二:赵姨娘陷害凤姐、宝玉的原因:宝玉烫伤,凤姐数落:“贾环上不得高台盘。”赵姨娘又被王夫人责骂“养出黑心种子”,心中不服与不快,因此与马道婆设计陷害凤姐、宝玉。

评析点三:赵姨娘谋害凤姐和宝玉的情节:赵姨娘在贾府没有地位,身份还不及袭人。她的儿子贾环和王夫人的儿子宝玉都是贾政的儿子,待遇却完全不同。贾环嫉妒宝玉,抄写经书时装失手弄倒蜡烛烫伤宝玉,王夫人大骂赵姨娘。赵姨娘又深恨凤姐和宝玉,便请马道婆施魇魔法,让凤姐、宝玉中邪几乎死去。是癞和尚、跛道人擦拭通灵玉、救好二人。

●第二十六回 峰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

【梗概】红玉、佳蕙有走心无留心,宝玉却象几百年的熬煎。宝玉传贾芸说些没要紧话。贾芸通过坠儿掉换了小红罗帕。宝玉来到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潇湘馆。宝玉用《西厢记》中词曲相戏黛玉,黛玉变了脸,说宝玉拿她取笑。薛蟠以贾政名义骗宝玉出来吃他生日的藕、瓜、鲟鱼、熏暹猪。事后宝钗说宝玉吃了她家的新鲜东西了。黛玉来看宝玉,晴雯不给开门,又听钗、玉说笑,黛玉不禁伤心落泪。

【评析】评析点一:“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真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因有一首诗道: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闺;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林黛玉哭的原因:黛玉听贾政叫宝玉,心中替他忧虑。晚饭后,往怡红院扣门,晴雯正抱怨宝钗来了,没听出来黛玉声音不开门。林黛玉怔在门外,自思父母双亡,无依无靠,滚下泪珠来。后来听里面宝玉、宝钗笑语之声,越想越伤感,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评析点二:“闭门羹”事件:一天,晴雯和碧痕拌了嘴,忽见宝钗来找宝玉,便把气移在宝钗身上。这时黛玉来找宝玉玩,晴雯没听出敲门的是黛玉,就朝她撒气,不开门,使黛玉难过了一场。后黛玉看到宝钗从怡红院出来,心中便凉了半截,不由联想到自己寄人篱下的悲哀之情。

●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梗概】黛玉看到定钗从宝玉房中出来,心中不忿回家依栏闷坐,二更方睡。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闺阁兴祭饯花神,众女孩在园中玩耍,宝钗欲寻黛玉,看见主进了潇湘馆,一怕宝玉不便,二怕黛玉猜忌,便要回来,路遇蝴蝶,赶至滴翠亭,细听小红和坠儿正说那贾芸拾帕之事。黛玉不理宝玉;探春在宝玉面骂赵姨娘,主动提出要给宝玉作鞋,被拒绝。黛玉葬花,宝玉痴倒。

【评析】评析点一:这一回描述了四月二十六这天,薛宝钗在滴翠亭附近赏春扑蝶的场景,表现了宝钗活泼、旷达的性格。此事之后发生的“滴翠亭事件”,则体现了宝钗的善良机智。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又称“宝钗扑蝶”)是《红楼梦》中的精彩片断:宝钗到潇湘馆找黛玉,恰遇宝玉来找黛玉,为避嫌疑,便抽身回来要寻别的姊妹去。这时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宝钗遂取出扇子来扑蝶。只见那一双蝴蝶穿花度柳,引的宝钗蹑手蹑脚,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

评析点二:“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杨妃,此处喻宝钗。因宝钗丰满,体型似杨贵妃;杨妃在当时人心目中是圆滑之徒,宝玉也曾这样嘲讽过她。宝钗在扑蝶中陷害黛玉,和杨贵妃陷害唐明皇的夫人梅妃相似,故名她杨妃。

“戏彩蝶”表现了宝钗在爱情上的嫉妒心理。宝钗要到潇湘馆找黛玉,看到贾宝玉已在前面先进入潇湘馆去了,一肚子醋意无处发泄。忽见面前有一对玉色蝴蝶在相嬉飞舞,从这情景联想到黛玉和宝玉,这双玉此刻一定也如这双蝶在相嬉相亲,醋火上加油,便用扇子扑去,恨不得将这双蝶扑杀。又偷听到小红二人在私语儿女情事,已燃了起来的醋火又来了一瓢油,当然要把情敌彻底烧毁为快了。由此,嫉妒心理不言自明。

评析点三:《红楼梦》在第23回和第27回先后两次描写到林黛玉葬花。“黛玉葬花”的寓意:落花,是黛玉一生不幸遭遇的概括。黛玉第一次葬花是因宝玉要把落花丢进水里,黛玉怕它们流到臭水沟里,所以葬花。第二次是因误会宝玉,借葬花以抒发对自己命运的哀叹。葬花使纯洁的花远离污浊,展现她的高洁人格;葬花预示着她的美好如花的爱情终将被风刀霜剑所埋葬。

评析点四:通过黛玉《葬花吟》的诗句对黛玉的性格进行分析:“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体现了黛玉那种不屈不挠、冰清玉洁,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性格;以及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与绝望。

评析点五:葬花词是《红楼梦》的重要诗词,它在书中的作用?《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我们同情林黛玉,但同时也看到这种多愁善感的贵族小姐,思想感情是十分脆弱的。

●第二十八回 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梗概】宝玉与黛玉葬花诗发生共鸣,恸倒山坡。宝玉说黛玉把外四路的宝姐姐、凤姐姐主在心坎儿上,倒把他不理。宝玉、黛玉已清除误会。宝玉到冯紫有与薛蟠等饮酒行令。宝玉和蒋玉菡互赠礼物。袭人告诉宝玉端午节的礼元妃赐了,宝、钗一样,黛玉心疑。宝玉却还想着宝钗的膀子要长在黛玉身上就好了。

【评析】评析点一:宝玉和蒋玉涵互赠礼物对后文的作用:宝玉先赠蒋玉菡玉扇坠儿,蒋玉菡回赠的是据说是茜香国女国王所贡的夏天系着能肌肤生香不生汗渍的大红汗巾,且要了宝玉随身的松花汗巾。宝玉的这松花汗巾原是袭人给他的,当天夜里,宝玉又悄悄把琪官(蒋玉菡的艺名)送的大红汗巾系在袭人腰上。这样写,为后来袭人和琪官成婚埋下伏笔。 评析点二:端午节元妃赐了宝玉、宝钗、黛玉礼物:宝玉和宝钗的一样,是: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而黛玉却和迎春、探春、惜春的一样:只有扇子和数珠儿。暗示了元春并不特别喜欢黛玉,而是希望二宝成婚的意图。

●第二十九回 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

【梗概】黛玉用手帕打了呆看宝钗的宝玉眼睛。凤姐叫宝钗到清虚观打醮看戏去,宝钗嫌热不去。贾母要同凤姐去。叫宝钗去,宝钗只好答应。王夫人笑说贾母还是这么高兴。凤姐打上道士,贾母不叫唬着小道士。贾母婉言谢绝。张道士趁看宝玉之机奉承了许多宝贝,包括金麒麟。宝玉要散穷人,张道士拦阻。冯紫英等来送礼,贾母后悔地说:又不是什么正经斋事,我们不过闲逛逛„„虽看了一天戏,下午便回来了,次日便懒怠去。第二天贾母、宝、黛再未去。宝、黛为张道士提亲事闹别扭。宝玉砸玉。黛玉剪穗。薛蟠生日,宝、黛、贾母等未去。宝玉对月长吁,黛玉临风洒泪。贾母从中为难,说:老冤家遇见小冤家,不是冤家不聚头,自己埋怨着也哭了。

【评析】清虚观宝黛二人产生矛盾(如何理解林黛玉对贾宝玉的假话试探?):贾府在清虚观打醮活动时,张道士向贾母给宝玉提亲,给宝黛二人带来很大刺激,回来后相互给对方发脾气,引起口角之争。黛玉明知道宝玉对自己情重,但却用假话试探宝玉的心。她说宝玉爱宝钗,是希望宝玉对他发誓不爱宝钗,只死爱她黛玉一个人。而宝玉听了这话却误认为黛玉不信任自己,便生气地把玉也砸了。宝黛式的爱情逻辑:为了爱得更深而不断试探,不断吵架,不断后悔,不断落泪,不断赔错,不断痛苦,不断和好„„,直到最后的和好后,却又一举毁灭。

●第三十回 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

【梗概】宝玉给黛玉道歉,说就是自己死了,魂也要来一百遭。宝玉说黛玉死了他做和尚。黛玉用指戳宝玉额颅,又给宝玉绡帕叫擦泪,宝玉要拉黛玉去往老太太跟前。凤姐跳了进来拉黛玉去见贾母,说两人都扣了环了。宝玉比宝钗为杨妃,宝钗借靛儿来找扇子,发泄对宝、黛不满。宝钗又借李逵负荆讽刺宝、黛。盛暑,宝玉和金钏儿戏笑,王夫人打金钏儿一个嘴巴子。王夫人让金钏儿的母亲领之而去。宝玉看到蔷薇架下龄官划蔷字,产生同情恻隐这心;片云致雨,自己已湿,尚思女孩。宝玉淋雨回家踢了袭人一脚,袭人晚上吐血。 【评析】评析点一:宝钗表达对宝黛的不满:宝黛钗三人在贾母处,宝玉讽刺宝钗是杨贵妃,宝钗生气,就借丫头找扇子的时机,明是训斥丫头,实是讽刺宝玉,接着又用“负荆请罪”来讽刺宝黛。

评析点二:梨香院小旦龄官,长的几分像黛玉,深爱着贾蔷,一天在大观园的蔷薇花架下 用金簪在地上划“蔷”字,被骤雨淋湿尚不知觉,把个宝玉都看痴了。 龄官的痴情和专情改变了宝玉的人生观,宝玉过去一贯认为,所有的女孩子眼泪都是为他而流,所有的女孩子都在爱着他。通过这次事件,他认识到,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缘份,人之一生,能真正得到

一、二个人的眼泪,就应满足了。 评析点三:“痴及局外”:龄官对贾蔷的痴情竟然感染到局外人宝玉了,故曰“痴及局外”。

第二篇:西游记20到30回摘抄赏析

《西游记》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名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游记20到30回摘抄,欢迎参考阅读!

【片段】

只好又来到翠云山,这次他变成了的丈夫的样子。不辨真假,把他接了进去。说到借扇一事,假故意捶胸道:"可惜,可惜,怎么就把那宝贝给了猢狲?"笑道:"大王息怒,给他的是假扇。"假到:"真扇子你藏在哪儿了?仔细看管好,那猢狲变化多端,小心他再骗了去。"铁扇公主说:"大王放心。"说着将真扇从口中吐出,只有一片杏叶儿大小。悟空大喜过望,连忙抓在手中,问道:"这般小小之物,为何能扇灭八百里火焰?"铁扇公主道:"大王,你离家两年,怎么连自家的宝贝也忘了?只要念一声口诀,这扇就能长到一丈二尺长短。"记在心上,将扇儿噙在口中,把脸一抹,现了本像,径自出了芭蕉洞。铁扇公主气得一下子跌倒在地。

【欣赏】

孙悟空变成牛魔王的样子去借扇,这真是一条妙计。这一小节详细描写了孙悟空是如何去智借芭蕉扇的。

本文段运用了心理、神态、动作的方法,如“故意捶胸”“笑”“大喜过望”“连忙”等,通过生动的语言,如“可惜,可惜,怎么就把那宝贝给了猢狲?”等,形象地给我们展示了孙悟空的聪明机智,更反衬出了铁扇公主的愚笨。本文段贯穿着一个"智"字,使借扇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写作借鉴:这告诉我们,记叙一件事情,一定要学会把握住人物的特点,要抓住人物的心理、神态、动作等进行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是很有必要的。

评论沉沉宫漏,荫荫花香。绣户垂珠箔,闲庭绝火光。秋千索冷空留影,羌笛声残静四方。绕屋有花笼月灿,隔空无树显星芒。杜鹃啼歇,蝴蝶梦长。银汉横天宇,白云归故乡。正是离人情切处,风摇嫩柳更凄凉。

这是玉免精中的一段词,主要是暗写真公主的可怜遭遇。我尤为欣赏是其中的两句:秋千索冷空留影,羌笛声残静四方。此时正是深夜,玉宇无尘,秋千空悬,寒月留影,平日的欢闹早已远去;夜深人静,羌笛声起,悲韵不绝,更添凄凉;您动了侧隐之心了吗?

穿一件织金官绿紵丝袄,上罩着浅红比甲;系一条结彩鹅黄锦绣裙,下映着高底花鞋。时(上“髟”下“的”)髻皂纱漫,相衬着二色盘龙发;宫样牙梳朱翠晃,斜簪着两股赤金钗。云鬓半苍飞凤翅,耳环双坠宝珠排。脂粉不施犹自美,风流还似少年才。

这是第二十三回中描绘的一位夫家姓贾,娘家姓莫的妇人的形象。你看,一个是贾(假),一个是莫(没);只可怜了八戒了。

这一段写得相当流畅,颜色鲜艳夺目,重点描绘头饰,‘时样’、‘宫样’二字,说明这个妇人还是相当时髦;‘飞凤翅’、‘宝珠排’给人一种动感;

末两句更是画龙点晴之笔:脂粉不粉犹自美,风流还似少年才!您看看,可谓半老徐娘,风韵犹存,怨不得走投无路的八戒要说:“娘啊,既是他们不肯招我啊,你招了我罢!”

势镇汪洋,威宁瑶海。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水火方隅高积土,东海之处耸崇巅。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凤双鸣;削壁前,独卧。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

赏析:长短句结合,一路对偶下来,让人叹服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字里行间,现出一个美丽神奇、钟灵毓秀的花果山来。

跳树攀枝,采花觅果;抛弹子,邷么儿,跑沙窝,砌宝塔;赶蜻蜓,扑八蜡;参老天,拜菩萨;扯葛藤,编草未;捉虱子,咬圪蚤;理毛衣,剔指甲;挨的挨,擦的擦;推的推,压的压;扯的扯,拉的拉,青松林下任他顽,绿水涧边随洗濯。

赏析:读着读着,眼前仿佛能看到那个群猴称王的花果山来了。运用生动形象的动作神态描写,展现了猴儿们快乐悠闲的日子,读来让人忍俊不禁,眼前满是猴儿们撒泼玩耍的场面

第三篇:梦回红楼——红楼梦读后感

梦回红楼

有人曾经说过:《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沉醉于爱情的人读到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缠绵悱恻;热衷于仕途的人读到的是贾雨村的趋炎附势;偏好于事业飞黄腾达的人读到的是王熙凤的机关算尽和探春的精敏能干。对于处于大学生活刚开始阶段的我来说,读《红楼梦》,读到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对自己人生的思考。

刚进入大学,我的确感到万般不适应。再也不会有人专门为我准备丰盛的饭菜了,再也不会有人在早上反复叫我起床了,再也不会有人把自己碗里的肉夹到我碗里,而且很欣慰地告诉我:“你吃吧,我不喜欢吃肉。”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大学军训过后我便十分想家,想念家里的亲人,想念家里饭菜那熟悉的味道,甚至想念家里的点点滴滴。为此,我曾经流过最为真诚的眼泪,不仅在脸上,而且在心里。

现在回味那段经历,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人生之中,有些事是必须要经历的。每个人都不可能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之下,总有一天,我们会像丰满了羽翼的鸟儿一样,离开庇护我们的那个港湾,飞向更广阔的天空。《红楼梦》中的黛玉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她的母亲病逝扬州城之后,荣国府收养了她,至此,她离开了生她养她的家。我的思乡之痛比起黛玉来,可能不及万分之一,因为至少我还有着放假就可以回家的信念,而黛玉却只能一直寄人篱下。尽管贾母很疼爱黛玉,让她的吃穿用度一如宝玉,但是这种爱又怎么能和父母之爱相提并论呢?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史湘云。“富贵又何为,襁褓之中父母违。转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史湘云自幼无父无母,无人真正疼爱。然而,她却有着极其顽强的品格。《红楼梦》中一回“湘云醉卧”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她率真的个性。处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必须学着像史湘云那样,用率真的个性与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大学之中,人际交往是每个人都必须面临的问题。学会如何与舍友友好地相处,学会如何与同学建立友谊,学会如何让别人认识你,了解你。从而不让自己变成一只刺猬,伤害那些想靠近我们的人。可是,想要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呢?因为我们很少信任比我们好的人,宁肯避免与他们交往。相反,我们常对与我们相似,和我们有着相同弱点的人吐露心声。我们并不希望改掉弱点,只是希望受到怜悯与鼓励。《红楼梦》中,宝钗和黛玉都是寄居在贾府,宝钗能够很好地笼络人心,然而黛玉却连别人和她开玩笑都禁不起。其实,这并不奇怪,早在薛家母子刚来荣国府时,薛姨妈就说过,住在贾府可以,但是他们的一切费用都由他们自己承担,所以宝钗在荣国府的顾虑肯定要比黛玉少很多。而黛玉却只能用清高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从而让自己有一个精神的支柱,有活下去的勇气,所以,她往往给人以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差异所共同决定的结果。

正如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每个人有着自己的追求目标。因此,每个人都会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些成林的树木,每一棵树都长得又细又长,为争取阳光,它们尽一切委婉的方式生长。然而生长在田野之间的一棵孤独的树,因为孤独,所以能肆意地伸展枝叶,长得像一把又大又粗又圆的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迁就与忍让,就像那些密林中的树木一样,可是,在心灵的原野上,让我们成为一棵广受日照的大树。在读《红楼梦》时,我不禁把这句话于宝钗和黛玉这两个人物形象联系在一起。“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从宝钗所住的蘅芜院中的摆设以及她常年所食的“冷香丸”可以体会到曹雪芹笔下的宝钗的冷静与从容。她能够顺应时局,见机行事。正如判词中对宝钗的评价“停机德”。然而这一点,黛玉与宝钗不同,黛玉追寻的是自己内心的追求,在她心中,没有世俗功利,有的是对宝玉的痴情,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对封建礼教无声地反抗。一首《葬花吟》唱出了多少罹难者的心声。当别人都在关注枝头的花是如何明媚鲜艳时,又有多少人在意落花的价值?当人处在得意之时,很多人都会来搭讪,奉承,寒暄。而当人处在由盛转衰后,又有多少人会在意你曾经的辉煌,一如既往地对你呢?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中曾经写道::“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花开放,带有一种忧伤的美。”我觉得这种忧伤是由于花的每一次开放都意味着凋零的到来。人亦是如此,没有哪个人会一直与成功相伴,凋零在所难免。黛玉能过体味到凋零的花的价值,也体现出了她对弱者的同情。《世难容》中有一句这样写黛玉“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尽管如此,黛玉却还是坚守着自己内心的纯洁,坚持走向完美,坚持做时尚稀少的物种。这种坚持,带来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一种是终究被发现了珍贵的内涵,被视为珍宝;一种是环境与情境的无法融通,走上死亡之路。可惜的是,发现了黛玉珍贵内涵的只有宝玉一人,最终黛玉还是“质本洁来还洁去”,“魂消香断有谁怜”。

宝钗有着自己的生存方式:迁就,忍让,顾全大局。而黛玉也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坚守心灵的一方净土。我不想随意地对宝钗和黛玉两人枉自评论谁是谁非,但我觉得我们可以借鉴她们两人的优点。学会与别人相处时如宝钗那样平和,不至于让别人过于尴尬,而在独处时可以像黛玉那样守住心灵的一方净土,从而不至于让自己在滚滚红尘之中迷失方向。

成长是一次注定孤独的旅行。每个人的独立性决定了不可能永远有人随你左右。这就需要我们在心灵深处,学着不向任何人寻求依附,我们必须学会自己承担。或许人生就是在这一次次孤独中学会承受,然后在承受中长大的。《红楼梦》中的宝玉,他选择了在内帷厮混,也就是选择了拒绝成长。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曾经热闹非凡的大观园到头来只落得个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大学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同时也是我们真正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加油站。当我们拥有了湘云的宽宏大量,天真率直,有了宝钗的开朗豁达,随分从时,而且有了黛玉的纯洁性情,无功利羁绊的心态,那么我们的大学生活必然会有更多精彩的篇章,更多值得我们深思回味的瞬间。

一次梦回红楼,不仅是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分析,而且是对现实生活的一次思考,同时也是对自己个性发展方向的一次规划。梦回红楼,思索人生哲理,感悟人生真谛。

第四篇:《红楼梦》第62回读后感

观宝玉生辰,叹曹公学养

——读《红楼梦》第62回有感

陈竹磊 河北省崔金晴名师工作室 今天

《红楼梦》第62回的回目是"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主要事件是以宝玉生辰为主线,仔细品读,再次惊叹作者高深的学养。

一叹构思之精妙

宝玉这个贾府中众星捧月的人物,他的生辰,又适逢宝琴、平儿、邢岫烟的生辰,注定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场景,这一回除了寿星之外,还有和他们关系甚近的黛玉、宝钗、湘云、探春、李纨、香菱、袭人、晴雯、鸳鸯、芳官、小燕等大小人物几十个,这一回既有人物众多的大画面,如:众人射覆的游戏,湘云划拳的场面,热闹非凡,笑声不断;然而也有宴会后的小特写,宝玉和芳官一起用餐,宝玉黛玉花下唧唧哝哝,遥遥知意,以及最动人的特写,湘云醉卧芍药裀等,这些小特写和大镜头均构置了一幅热闹繁华的景象。然而,这个繁华的出场是以两个小人物的凄惨命运来衬托的:一个是秦显家的用大量的亏空谋得主厨之位后,瞬间落空,垂头丧气,卷包而走的凄凉;一个是彩云用尊严换来的东西却被心爱的人误解羞辱后,将东西撇到河内,任其顺水漂沉的毁灭。人世的荒凉和热闹在对比中让人深思,只有大手笔才有这样的精妙构思,叹服。

二叹人物描写之细腻

这一回中的生日宴,没有家长的监督,没有礼教的约束,他们这群十几岁的孩子,尽情的释放着青春的活力和独特的个性,在优雅而又深奥的游戏中展现自我,在湘云的酒令说出后,宝玉还要想想,才思敏捷的黛玉张口便来,"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却是一只折足雁,叫得人九回场,这是鸿雁来宾。"这个酒面一出口,黛玉的内心世界也暴露无遗,黛玉的父母双亡,孤苦无依,寄居贾府,她是一只哀鸣的孤雁,她关注的是落日,让人伤感惆怅的九曲回肠调,她的内心是孤独的、飘零的、也是高傲的、自负的。而一样命途多舛的湘云却是另一种风格"奔腾而砰湃,江间波浪兼天涌,须要铁销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不宜出行",睡意朦胧中的酒令"泉香而酒洌,玉碗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湘云是奔腾的江水,辽阔、爽朗、大气,爱热闹,又不失可爱。酒令是本回中塑造人物形象的典型手法之一。

此外,人物的性格还从外貌、行动中细致入微的展现,当湘云说到"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黛玉原为打趣宝玉,便说:"他倒有心给你们一瓶子油,又怕挂误着打盗窃的官司",说者无心,却不料前一回偷玫瑰露的事是彩云的心病,当即让彩云红了脸,宝钗暗暗瞅了黛玉一眼,黛玉自悔失言,黛玉的率真、敏感,宝钗的周到、细腻在神态上,言语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我喜欢这几位博学多才的女子,我更叹服那位背后的百变人,词曲酒令,还要带上多个面具做不同风格的诗,这该有多深的学养才可为之,唯有仰视和钦佩。

三叹语言之优美

端木蕻良说"在古典小说之林中,《红楼梦》的语言最好",仅此一回,曹公独具匠心的语言之美就让人叹服。

开头,秦显家的听到用大量的铺垫谋得的职位落空后,曹公只用了八个字来形容"轰去魂魄,垂头丧气",对于一个生活在底层的人物来说,她不仅失去了一份工作,还得赔补大量的亏空,这个消息犹如五雷轰顶,将她刚刚燃起的对新生活的希望彻底浇灭,八个字言简义丰,人物内心的复杂心情展示了出来。

宝玉生辰宴上对拇战的描写,可谓匠心独运,单酒面就是别具一格、独创高雅的新玩法,作者融通诗文、骨牌、黄历,精彩细致的将拇战场景描绘后,需要收束时,忽将镜头拉长,来一个远景"满屋中红飞翠舞,玉动珠瑶",寥寥数字,将这群与众各别、青春靓丽的男女在宴会上尽情玩乐的情景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出来。

更妙的是对湘云醉卧芍药裀的画面,"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满头满脸红香散乱……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她……众人推唤挽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之后,慢启秋波……"细细品味,犹如一杯耐人寻味的清茶,香气四溢,沁人心脾,语言之凝练,文笔之精彩,让人回味无穷。

这样的大手笔,唯有曹公,笔者顶礼膜拜,五体投地。

四叹内涵之丰富

62回,除了展现人物的个性外,还可读出丰富的内涵:

四个不同层次的人的生辰巧遇,有主仆,有宾客,可是四个人的生日放到一起来庆祝,且宴会上主仆一桌,这是对礼教森严,阶级分明的儒家正统文化的颠覆,这是作者对众生平等的一种呼唤,是对生命的尊重,这在当时的社会不得不说是一种大胆的想法。

再看宝玉的行为,他是这场宴会中最重要的角色,当他听到大家谈论芳官的名字时,他毅然从喧闹的宴会抽身,他要去看看热闹背后的孤独者,在他眼里,芳官不是他的奴仆,更没有等级,他关照他们,怜惜他们,芳官也好,小燕也罢,她们是她的伙伴,是他的亲人,他们和他一样是具有美好年华的人。宴会后,香菱的石榴裙被污,他跌脚叹息,他既怕送裙子的宝琴伤心,更担心嘴碎的姨妈对香菱责备,他同情香菱的遭遇,更害怕她多受一点伤害,宝玉永远关心孤独者,怜惜受伤者,温暖漂泊者,哪怕自己受到伤害,"最后他把并蒂菱和夫妻蕙抠挖掩埋,却两手污泥",宝玉对生命的态度超越了阶级,超越了性别,而是站到人性的角度关爱人,这是曹公的一片丹心啊。

当然62回的前半部分从宝玉生辰这件事我们还看到上流社会的繁文缛节,也可见底层人物生活的艰辛。

《红楼梦》是一部旷世奇书,常读常新,仅以62回,宝玉生辰,就可看到众多的精彩,沉浸其中,与文中的人物一起欢乐,一起忧伤,掩卷而思,一种情感的满足感让人回味无穷,一种对作者的敬意也油然而生。

第五篇:红楼梦 第一回读后感

简介:借甄士隐做梦介绍林黛玉和贾宝玉,后来一场大火使甄家败落,当年甄士隐资助的贾雨村引出后文。

毕竟是第一回,情节也不多。但却处处埋下伏笔,句句暗示着后文情节。从甄士隐的梦中,作者介绍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来历。林黛玉原是西方灵河岸边的一株绛珠草,贾宝玉是对绛珠草有灌溉之恩的神瑛侍者。这一段虽然只是在介绍他们的来历,但也暗示着后文的情节,如,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众人皆知,那林妹妹是多愁善感的,一点小事也能惹她掉眼泪,而她为宝玉掉的眼泪是最多的。在另一处,也有暗示情节的诗句: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疯癫僧人的话,暗示这在后文出现的香菱,即是失踪了的英莲,还有那句“有命无运”,则是说道后来她家的丫鬟嫁给了不再落魄的贾雨村,成为了贾夫人,而她出生本为小姐,最后却成为了薛宝钗的丫鬟。另一处暗示: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这是贾雨村说的话,说明他的抱负。但作者也在其中巧妙地穿插了暗示之语,“玉”,指黛玉,“求善价”中的“价”与“嫁”同音,表明她在感情中处于被动状态;“钗”,指宝钗,到这里需提及一件事,贾雨村字时飞,这样就不难看出“待时飞”说明宝钗的登场与贾雨村有关。

虽只是一回,却能在其中埋下这么多的伏笔,不愧是“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小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生思想汇报1500字下一篇:红色电影观后感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