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职业道德提升论文

2022-05-02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高职职业道德提升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图书馆员职业道德提升有其必要性,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职业道德提升的具体实践。

高职职业道德提升论文 篇1: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提升的途径和方法

【摘要】本文通过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现状调研的分析,指出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提升的必要性及提升的途径与方法。从理论方面对学生进行职业导向教育。从课堂教育、实践教育、企业文化等方面引导、实施和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提升的教育。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道德素质 提升 必要性 途径方法

【课题项目】本文系吉林省职教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吉林省松原市石油化工行业人才需求及其培养途径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立项编号SZJ13102)。

当前,世界职业教育正不断从传统的“工具性”的谋生型教育,向着“发展性”的适应性教育转变。培养就业者具有从业的职业能力,已成为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热点,成为世界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进一步的明确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职业教育改革的春风迅速兴起。该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人格能力、社会能力)为核心,将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意识教育等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培养符合职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职场对人才的要求日益发生变化,从重学历到重能力和重学生职业道德和价值观,人才的资格内涵不断发生变化,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能力是现实对高等职业院校研究提出的重要课题

一、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现状分析

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忽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能力的培养,日常教学中忽视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致使学生自我认知能力较差,不能正确发挥自己的潜在优势。在求职、择业、就业方面往往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眼低手低,盲目就业等现象。面对这一严峻现实,我们从现代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的目标出发,通过对新课程、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进一步学习,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渗透于各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如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就业指导等课堂上,建立全员指导,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为高职高专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提供具有方法意义的借鉴。

美国的通识教育代表,1945年哈佛大学校长柯南特领导的委员会发表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提出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即能有效地思考、清晰地交流、明晰地判断和正确辨别普通价值的人。美国现代职业指导权威帕森斯提出了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使个人的特点和职业要求相匹配的“人职匹配”概念。林晓亮提出的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市场竞争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的等各种能力。这些中外代表性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的理论工具。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提升的必要性

职业技术院校学生虽然在学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并不等于有了各类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应用能力。因此,在要求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积累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在求职择业中立于不败之地。由于职业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职业实践更接近于生产工作实际,成为沟通理论知识与技能之间的桥梁。职业实践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最直接的方法。它包括模拟职业实践环境、实践教学、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职业技术院校按照专业教学的要求都有自己的实验室、实习场所,利用这些真实的职业环境,一方面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模拟的职业活动,使学生获得职业体验;另一方面通过生产实习、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使职业指导工作社会化,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开阔就业视野,使学生能够切身感受职业工作环境及各种职业对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自主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及创业能力。

高职高专在向“职”转化的过程中,要加强职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本着发挥教学第一课堂、活动第二课堂、社会第三课堂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择业观,掌握求职创业的必备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应变能力,提高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提升的途径与方法

1.研究教学理论中有关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研究,对学生进行职业导向教育。

职业的导向性就是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能获得经营某职业的能力,并在其职业生涯中发展其职业能力。随着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责任的增加,职业导向在一般本科教育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涉及,但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层次开展。

以职业生涯发展作为高职教育的目标,明确高职院校所设专业的明确定位。专业定位要立足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职业导向教育实际上代表着一种学习的方法,其目标是透过应用和实践学习,让学生领悟相关的基础理论,并以生活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共通能力。它与传统科目的设计理念一样,需要兼顾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培养。一般的做法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准职业人”培养为核心;以实训为手段;突出训练内容的针对性和真实性;多种方式结合,把实训渗透进各教学环节等。以满足行业、企业需求为目标,围绕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心理,积极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把学生培养成为高技能的建设者。

2.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明确提出开发职业核心能力培训体系,并组织专家开发“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8项核心能力培训课程资源。

职业核心能力是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是企业对学生能力的第一需求。它不仅是学生适应当前工作岗位的能力,而且是今后职业迁移和职业升迁所必需的基础能力。

随着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用人单位调查来看,高职毕业生的“与人合作精神和能力”、“与人交流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对企业的忠诚度”等这些素质是企业最需要的,专业技能不足可以弥补;缺乏这些素质,专业技能再好也发挥不出来。职业核心能力是学生就业的“独门兵器“,核心能力能使人找到工作,资格证只能使人获得面试的机会。所以,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实践进行研究,将对高职学生提供最广泛的就业机会、对个人可持续发展及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也是当今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是顺应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必要准备。

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开展研究,按照国家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求,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特点,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研究目标。

3.将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融入到课堂中,完善课堂体系设置。

推动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的根本改革,形成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寻求实现培养目标(信心的有效建立、责任的有效养成、技能的有效生成和知识的有效构建)的最佳途径。

实施实践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职业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选修课、学院和系学生会或团总支组织的社团文化、科技活动、志愿者义务劳动、技能大赛、体育活动,以及校园环境氛围的熏陶等素质教育平台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谦虚好学、团结合作、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职业素质的实践探索,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上岗前的实践训练。

4.引入企业文化,加强对职业道德能力的研究。

(1)探索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衔接教学新模式,改变职业教育改革中学校热,而企业不热的局面,设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突破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2)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成长,让学生在毕业前就接受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的熏陶,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3)探索实训有效的运营模式,改变学生实训地点,寻求实训中心的造血功能。

5.通过科研引路,项目推动、实践跟进,促进专业教师的成长。

总之,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教育,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择业观为基础,挖掘学生的自我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从而体现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真正意义,完善学生的个性品质,提高其职业能力素质。

参考文献:

[1]汤善芳,张胜军.高职院校德育困境及破解的理性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09(31).

[2]王雯.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J],职业教育研究,2010(9):12-14.

[3]唐燕萍.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2008,(7).

[4]刘兰明.职业基本素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5).

[5]平芸.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现代商贸工业,2007,(1).

作者:朱宪龙

高职职业道德提升论文 篇2: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图书馆员职业道德提升的思考与实践

摘 要: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图书馆员职业道德提升有其必要性,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职业道德提升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图书馆员;职业道德提升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了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

1 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全身心投入的敬业精神,追求卓越的精益精神,持之以恒的专注精神,追求突破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明确了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时至今日,工匠精神已发展成为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具有时代价值和社会意义。工匠精神彰显了巨大的时代意义,其在每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作为高職院校的图书馆员,工匠精神的融入也是职业道德提升的一针强有力的助推剂。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作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承载着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架起了读者与文献信息之间的桥梁,它提供的产品是文献信息和知识资源,服务对象是有一定知识含量和专业诉求的高校学生与教科研人员。如何将资源有效地推送给服务对象,如何将看似平常的服务工作做到极致,其间离不开图书馆员对用户的深入研究,对用户的专业和研究方向、课题方向、兴趣的了解分析,并根据此提供有效的服务,这样的服务不仅有效,而且节约用户的时间,契合度高。馆员在对馆藏资源研究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查准率和查全率,这是一个优秀的馆员应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这也是工匠精神在图书馆领域及馆员职业道德中的有力体现。

2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图书馆员职业道德提升的必要性

2.1 工匠精神塑造出一大批精益求精的图书馆员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工匠精神的激励下,各行各业涌现出一批批行业精英,他们就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正因为一代代精益求精的图书馆员的不懈努力,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图书馆员带来了当代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由麦群忠、朱育培主编的《中国图书馆界名人辞典》(沈阳出版社1991年出版)就是一部宣传和介绍我国图书馆专家学者业绩的辞书。该书选收了自先秦至1990年度我国图书馆界知名人物3208人,其中古代827人,近现代2381人。包括历代著名的藏书家、分类学家、图书馆学家和杰出的图书馆事业组织者、工作者、有成就有影响的著名学者以及其他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卓有贡献的著名人物。俞君立等主编的《中国当代图书馆界名人成功之路》(1996年7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部记录我国当代32位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图书馆事业家的自传体文章汇集。这些文章朴实无华,读来亲切感人。字里行间不仅反映了这些著名人物的生平和学术成就,更为可贵的是,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充分反映了他们是如何取得成就走上成功之路的。这些切身的经验之谈,为我国图书馆界的年轻人和后学者争取早日成才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2.2 工匠精神激励着一批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图书馆员

高校图书馆章程中明确将图书馆定位为科研服务机构,传统的图书馆员是图书的搬运工,工作内容相对单一,服务工作被单纯地理解为上架、倒架、借还等常规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的功能有了新的转变,从重藏转向阅读推广层面,从默默无闻地购买收藏资源到向每一位读者推销自己的资源,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图书馆、了解其资源,这样的转变离不开每一位馆员的参与和创新。与读者的每一次接触就是一次推销,了解读者、抓住读者的阅读动机和诉求、推广馆藏资源就是我们的工作。每一次的阅读推广活动、电子资源介绍活动、新书推荐等不再停留在“我开展,参不参与随它去”的理念,而是需要大力宣传,了解不同读者阅读动机,做好使用前后的跟踪服务才是宗旨,这些推销活动离不开创新,这不仅是每一位馆员服务理念的创新,也是服务方式的不断创新。这样,图书馆才会更好地走进读者的视野,才能变成读者们最向往的地方。这也是工匠精神在图书馆员身上很好的体现。

在新媒体时代下,我就从王启云身上读到了当代图书馆员的工匠精神,他是一个勤奋耕耘、具有创新精神和持之以恒精神的图书馆员,他的勤奋不为自己的晋升,而是为了博客,还有他自己打理的那个圕人堂QQ群,其创新精神和执着精神令人匪夷所思。

2.3 工匠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图书馆员的传承者

几千年前的鲁班用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工匠精神,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工匠精神已不仅仅局限于手艺人中,它已经覆盖至各行各业,并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世界各国无不提倡工匠精神,这也是强国之道。

图书馆工作在做好常规服务之余,也对服务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开始向服务要质量。那些行业的佼佼者无不秉承着敬业、持之以恒的精神,专注着行业的动态与发展,厚积薄发,勤于思考,善于记录,整理心得,发表看法,进而在图书馆工作中发挥着行业的引领作用。

2018年《图书馆论坛》“从业抒怀”栏目发表了8篇文章,其中包括孟广均先生的《图情46年》,顾犇先生的《我这30年——一个图书馆员的心路历程》,祝朝安先生的《丹心一片献图情》,凌征强先生的《从“受骗”到“钟情”——24年图书馆职业生涯记录》,吴建中先生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公共外交的使者》,谭祥金先生和赵燕群女士的《“我服务,我自豪”——追忆汶川图书馆灾后重建点滴》等,这些文章基本上没有被引,但流传极广,仅《从“受骗”到“钟情”——24年图书馆职业生涯记录》总阅读量就超过1万人次,感动了一批图书馆人,唤醒了他们的使命,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生活热情。

2.4 工匠精神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图书馆工作氛围

环境造就人,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会感染着每一个从业者。图书馆工作有了工匠精神的注入,将会营造出努力向前、积极服务、提升服务水平的良好态势。

俗语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团队协作已是行业发展的趋势。融入工匠精神的图书馆员,不仅在常规服务工作中积极寻求方法做好服务、吸引读者,在图书馆专业理论、图书馆研究和图书馆发展等方面的科研水平也会迈上一个新台阶。图书馆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图书馆就会朝着一个集服务、发展与科研于一体的优质的图书馆方向迈进。

2.5 工匠精神培养出一大批爱岗敬业的图书馆员

早在19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Charles W.Eliot)就曾把图书馆比喻为“大学的心脏”,他说:“哈佛大学图书馆在,哈佛大学就在。”可见图书馆对于一所大学的重要性和所应拥有的地位。高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已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图书馆在高职院校学生知识获得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能排除在某些人眼里,图书馆是个养老休闲的好去处,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在这些图书馆员身上也变得苍白无力。但从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读者这一层次上来分析,作为服务性的部门,作为图书馆的一名馆员,服务用户是亘古不变的主题,读者就是我们的上帝,敬业就是我们一直不能放松的弦。孟广均、顾犇、祝朝安、凌征强、吴建中、谭祥金、赵燕群等人,他们用自己的心路历程已向我们展示了“多少年如一日”的爱岗敬业的风采。

新时代的图书馆员更不能丢掉这个职业素养,爱岗敬业是工匠精神的首要前提,也是我们图书馆人的准确定位的开始。工匠精神的发扬光大就是从最基本的爱岗敬业开始的,由守岗到爱岗到敬岗不断地深入,爱岗敬业是基本前提,是首要条件。要发挥大学心脏的作用,每一个图书馆人就要像古代工匠精心雕琢艺术品一样尊重自己的职业,图书馆员的自我价值才会不断彰显,大放异彩。

3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图书馆员职业道德提升的实践

3.1 挖掘图书馆自身优势,育工匠精神沃土

享有“知识的殿堂”“大学的心脏”美誉的图书馆有着得天独厚的自身优势,丰富的馆藏资源,浓郁的书香韵味、宜人的阅览环境,作为图书馆的三大要素为之一的图书馆员在工匠精神的发挥和传承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3.1.1 发挥图书馆员榜样的力量,树工匠精神

刘洪在为王启云书中作序时曾写道:“当前,一方面学术期刊同质化比较严重,另一方面表面上学术繁荣而图书馆危机四伏(最突出的是青年馆员缺乏榜样引领)。学术期刊是‘公器’,当前并不怎么缺论文,缺的正是职业精神與职业情怀。”可见,树立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情怀尤为重要。

发挥榜样的力量,尤其是同行内的宣传。梁思庄为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呕心沥血、默默无闻地工作了整整50年。据史料记载,梁思庄在北平图书馆工作没有几年,很感慨她竟然编目了那么多珍贵的文献,在图书馆学方面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她是图书馆员的榜样与楷模,无畏工龄长短,要有善于学习和思考的动力。

3.1.2 “传帮带”营造图书馆精益求精氛围

图书馆应发挥优秀馆员的岗位模范带头作用,尤其是那些爱岗敬业,工作上一丝不苟,服务意识和服务宗旨从未淡化的优秀馆员的传帮带作用,用他们的工作态度、奉献精神感染着新馆员。“传帮带”传的是经验,帮的是困难,带的是作风。图书馆员不仅要对本馆的馆藏了如指掌,更要掌握获取信息的途径,推送给用户,主动宣传,让用户更方便快捷地利用资源,以促成工匠精神在图书馆员职业道德中提升。

以校训、馆训促馆风,积淀传承的校训、馆训都是每个图书馆员牢记于心、时刻恪守的准则。每一个馆员都要以此激发工作热情,发扬工匠精神。图书馆员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生长的沃土要不断施肥,才能更显生机勃勃。

3.2 优化考核评比机制,落实考核细则,促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落地生根

3.2.1 落实考核细则,考评结合

工匠精神所提倡的精益求精、创新精神,在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工作的日常考核中体现在读者服务、资源建设、参考咨询、科学管理等方面。每个高职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工作实际结合学校绩效考核、岗位申报考核要求制定详细的考核表,考核细则兼顾到为实现图书馆员工作的精益求精,应细化,一岗一考核,做到有章可循,不能敷衍了事、笼统行事。以考促评,促工匠精神落到实处。

3.2.2 全方位实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职业道德建设是每个行业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也是一项全员性的系统工程。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关系到全馆的精神状态和精神气象。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有时候运用蝴蝶效应将职业道德列入岗位设置的考核体系中以考促评、定期表彰,也会产生令人振奋的连锁效应。工匠精神所崇尚的是精益求精、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就是要求全体馆员都要以此为工作标准,让工作热情和激情变成一种发自内心的自发的精神面貌,营造浓厚的职业道德建设氛围。

3.3 加强职业能力培训为工匠精神保驾护航

3.3.1 图书馆员自身不懈努力

图书馆员应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广泛涉猎专业知识,与时俱进,了解行业动态,用专业知识丰富大脑,并应用到工作中去,不仅包含图书馆学基本理论知识,还包括交叉性、边缘性学科的学习,以及计算机方面、大数据知识的应用等,要不断充电,超越自我。

3.3.2 “走出去”提升馆员职业能力

通过各种专业培训,聆听专业前沿的成果分享,了解专业动态,提升职业能力素养,为工匠精神保驾护航。利用培训交流学习的机会激发专业学术思想的碰撞火花,带着工作中的发现主动提升自我,开展部门交流,传授心得体会,撰写培训感悟,这样的职业能力培训更益于开花结果,不仅个人有了提升学习的机会,部门同行也有了专业知识的获得机会。

3.3.3 “请进来”加强行业交流,汲取营养

“请进来”弥补了“走出去”培训不便上的不足。请的不仅仅是外面的专家,也包括本馆的资深馆员。资深馆员对新员工的培训,内容涉及总体业务概述、历史沿革、采编业界热点、采访工作要点、职业道德、继承传统、创造辉煌等方面。培训不能只是局部的规则和格式,也应该让大家有宏观的视野,对职业的未来有所展望,对工作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图书馆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囿于有些带头人精力也不够用,可以通过团队分头做,这样大家能在成就自我的同时,为集体事业有所贡献。一方面为部门内部业务融合做准备,另一方面也塑造图书馆员的工匠精神意识。

只有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合力营造氛围、提升职业素养、创新服务机制,把平凡工作做到极致就是平凡岗位上的工匠精神体现,世上没有平庸的工种,只有平庸的工作态度。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应秉持工匠精神的职业道德,怀有大梦想,追逐梦想并努力实现梦想,就能实现从门外汉至学徒至工匠至大师级的蜕变。

参考文献:

[1]王启云.图书馆学漫笔[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

[2]孟一凡,孙秀娟,展海燕.工匠精神[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8.

[3]王启云.新业态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

[4]麦群忠,朱育培.中国图书馆界名人辞典[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1.

[5]俞君立.中国当代图书馆界名人成功之路[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1996.

作者简介:张敏(1981— ),女,汉族,江苏仪征人,硕士,馆员,从事读者服务工作。

作者:张敏

高职职业道德提升论文 篇3:

刍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修养

摘要:文章从十九大报告对高校道德建设的要求出发,结合高职院校职业道德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培养标准、培养体系和评价标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索高职院校职业道德建设的有效路径,从而为企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体系、标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高职院校的发展要把握经济转型下社会所需人才的脉搏,才能够培养出适应企业岗位要求的具有高尚品德的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意见》对高职院校关于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全程育人的全过程当中,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要求。

一、高职院校制定职业道德培养标准

(一)职业道德的内涵

职业道德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在一定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一定职业特征的、调整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具有职业性、实践性、继承性和多样性的特征。是每位在岗位工作人员应具备的基本品质,体现出一个人的道德情操和敬业精神,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具体表现。

(二)职业道德培养目标

1.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提升:高职院校要把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为职业道德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学校层面要高度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工作,不断提升师资教育意识,多角度多环节设计培养途径,营造良好的育人软环境。在学生中要明确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改变思想涣散、目标不明确的现状,积极正面引导道德舆论,实现道德舆论改变思想意识和观念。

2.行为习惯的约束与良好习惯的养成:德与行是个人素质评价的两个方面,能正确评价一个人的能力。目前高职学生普遍的现象体现在精致的个人主义,在自我世界里只有自己是主宰者,随意而行、我行我素,不考虑后果。要改变现状就要依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严格按照道德标准约束学生的行为,发挥专任教师和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监督和引导作用,适时教育和规范学生道德行为,促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恪守职业道德的良好习惯,持之以恒的形成个人行为习惯。

二、高职院校建立职业道德培养体系

(一)将职业道德建设融入课程教学

规范的课程体系结合职业道德的培养才是科学的体系,要把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作为双线培养目标,定位行业特点与专业发展的共性,在课程环节中教师能洞察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程度,在充分掌握行业就业和创业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案例,对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要求和评价进行修改和完善,体现出专业课程建设中职业道德的专业性、行业性和鲜明性,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习惯。

(二)充实职业道德开展多元化学生活动

高职院校的学生活动是多元的、丰富的,符合当前时代发展,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为他们今后在企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基础。各类活动的开展体现出学生兴趣爱好,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参与者,都能够遵守活动规则,在职业道德品质修养中逐步形成“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习惯。结合职业道德的内容和规则,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能够站在职业的角度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自我出发规范道德行为,学会自律、自醒和自我剖析。

(三)职业道德在实习实践中得到体现

高职学生的教学任务都有实习实践规划,实习实践是学生走向职场的必经环节,是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的根本途径。在企业的实习实践中要把在学校学到的职业道德应用到企业实际中,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认真做事的态度体现了职业道德的高低;要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职业道德知识和职业道德规范在职场中充分发挥出来,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明确职场的权利与义务,培养出对职业的热爱、诚信、忠诚、主人翁意识等心态,从中获得职场的荣誉感、幸福感。通过实习实践对职业道德的检验能始终让学生保持正确的态度对待工作,以饱满的热情接受工作,以积极的行动完成工作。

三、高职院校树立职业道德评价标准

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学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的评价应当将企业的评价和反馈纳入到考核当中,尤其是处在实习阶段企业的意见很重要,这样就形成了学校、企业、学生、家长多元化的职业道德评价主体。职业道德的评价标准要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设定,对社会道德、道德行为、道德品质的价值和性质进行考核,促使学生在评价的约束下,对善恶美丑进行判断,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提升学生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要发挥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的作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学生在校期间的评价标准

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以学风教育、劳动教育、活动守则、职责教育、实践教育等来约束学生的言行。教师是职业道德评价的主体,要根据学校的各项人才培养要求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要围绕“立德树人”目标,对学生在思想觉悟、活动表现、学习态度、师生的服务意识等方面进行评价。

1.发挥家长对学生职业道德的约束和管理作用。要发挥家长的知情权、监督权。家长对孩子从小就按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进行家庭教育,孩子的道德观受家长的影响是最大的,也最能体现出家庭对孩子培养方向。家长要协助教师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道德进行制约;教师尤其是思政教师和辅导员要与家长建立联系机制,可通过电话回访、微信聊天等形式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道德表现传达给家长,解决因家长与教师之间因信息不畅通而造成的对学生在某些方向教育培养中思想上的不统一,避免在学生培养过程造成缺失。

2.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对学生职业道德评价的主体功能。辅导员和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掌握比较全面,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阶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辅导员和班主任也掌握着企业用人标准,能及时根据企业的变化及时调整学生培养方向,使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始终围绕学校培养目标和企业标准进行规划培养方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评价要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和实践性,要把握了学生的职业道德标准,从集体角度出发使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能适合行业企业职业道德的需求。

3.学生之间相互评价。集体生活最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也最能洞察出学生的日常表现。学生之间了解最真实,他们的相互评价份量应当占比较大。根据学校诚信制度的标准,以班级干部、寝室长进行个体评价,评价内容可涵盖集体荣誉感、寝室内的表现、班集体活动表现、个人参加各项比赛中的表现等等,以真实反映出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之后要根据评价反馈有针对性地完善学生职业道德评价标准和培养实施方案。

(二)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评价标准

高职院校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期较长,企业根据职业道德标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现出企业用人需求、企业岗位职责要求,与学校评价标准不一样的是企业有师徒制度和员工管理制度,在企业制度的管理下学生必须适应企业的发展来制定自己的道德发展方向和职业发展目标。针对实习期学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要求,学生有意识地来按照校企双重标准来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从思想表现、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人际关系几方面实现言行统一,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邵长剑.基于校企合作谈高职院校职业道德培养基地建设[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2):60-62.

[2]戴文涛、沈昕.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途径探析[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6,3

[3]王伟.“双创”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

[4]張兆青、刘志.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9.

[5]李成华.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养成教育过程中的创新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

编辑∕姜雯

作者:王会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英内部审计制度论文下一篇:智障儿童特殊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