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会学视角

2022-07-30

第一篇:什么是社会学视角

社会学是什么

教案一

第一讲 导论:重新认识我们的社会(8学时)

一、社会学是什么(

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激发学生对新课程的好奇心,使学生掌握什么是社会学。 教学内容:1.“社会学”的由来

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3.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4.社会学的视角 教学重点: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学的视角 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

1.以课堂讲授为主。

2.什么是社会学?是学习社会学首先需要了解和领会的重要问题。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本科生,必须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选用大量他们熟知生活实例进行耐心细致地讲解,用具体事实来阐述社会学涉及领域广泛,社会学研究的视角独特。 具体内容:

一、什么是社会学——邀请你打开又一扇窗户 1.“社会学”的由来

“社会学”是由拉丁文Socitas(社会)或Socius(社会中的个人)和希腊文Logos(词、学说、学问)两部分组成。一般认为“社会学”一词最早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奥古斯都·孔德提出的。1838年10月,他出版了《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在此卷中正式提出“社会学”。此前出的书均用“社会物理学”,即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分析研究社会现象。孔德的社会学确定了两大主题: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前者说明社会内部的和谐状态,研究的是社会的社会存在条件、作用、规律、秩序、组织等;后者试图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研究社会发展变化过程及其规律。孔德一直在尝试寻求摆脱哲学的束缚,他提出“社会物理学”或“社会学”的终极目的就是区别过去那种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所以,他被认为是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社会学的发展,无论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还是从马克思开始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都经历了从一般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演变的过程。

就中国而言,各种书报刊中最先采用“社会学”的是谭嗣同的《仁学》。这本1896年出版的书在第一篇中称:“凡为仁学者,于佛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于西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社会学在初入中国时还叫做“群学”。最初用这一名称的是康有为。据梁启超所记广州长兴学舍教育大纲,康有为在1891年曾将“群学”同政治学原理一起并列为经世之学。但是,谭嗣同只是提到社会学,而没有涉及具体内容;康有为的群学,我们也只知其名称,无从查考其内容。严复是以群学的名称系统介绍西方社会学内容的第一人。他于1889年开始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1903年以《群学肄言》为书名出版全书,标志着中国社会学的开端。章太炎则是中国最早直接使用社会学名称出书的。他于1903年翻译出版了日本社会学家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我国20、30年代社会学就是从这时成长、兴盛起来,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社会学研究水平甚至超过当时的日本。

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观点分歧 那么社会学究竟是什么?社会学以什么为它的研究对象?这是它的创始人以及后辈社会学家力图明确回答而又不容易回答清楚的问题。不仅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学家意见分歧,即使同一时期不同社会学家也众说纷纭,甚至同一个社会学家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看法,或者同时持有几种看法。所以在社会学创立的短短160多年的历史中,就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众多的定义。比如有:

(1)认为社会学就是关于社会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社会。孔德(A.Comte)就有这种思想。

(2)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关系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社会关系,其主要倡导者为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P.A.Sorokin)。

(3)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社会行为,这种观点由德国社会学者韦伯(M.Weber)所倡导,对现代社会影响极大,以至许多学者由此把社会学纳入行为科学的行列。

(4)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的科学,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T.Parsons)等。

(5)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群体的,美国社会学家斯莫尔(A.W.Small)是这种观点的主张者。

(6)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类共同生活的科学,人类共同生活亦即社会生活,日本学者福武直和我国学者费孝通等有此倾向。

(7)认为社会学是研究包括社会制度和社会潮流、社会心理在内的社会事实的科学,法国古典社会学家迪尔凯姆(E.Durkheim,又译涂尔干)持此观点。

(8)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们相互作用的社会形式的科学,这种社会形式实际上是社会关系,古典社会学家齐美尔(G.Simmel)持此观点,他认为社会学只研究社会关系的形式,不研究它的内容。

(9)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问题,美国芝加哥学派的许多人和我国的部分学者有此看法,社会学传播过程中这种观点也很有群众基础。

(10)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调查及其方法的科学,把社会学视为各种社会调查研究及其技术的总和。

这众多的定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三大类:

第一类,侧重以社会整体为研究对象,重在研究社会的结构和过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社会的秩序和进步等。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等人。其中孔德和斯宾塞在研究社会整体时强调的是一般社会现象,而迪尔凯姆则强调特殊的社会现象,即“社会事实”。这种观点形成了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传统。

第二类,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通过把握人的行动动机理解社会现象的主观意义。代表人物主要有韦伯、齐美尔等。他们的观点形成了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的传统。

第三类,社会与个人的统一为指导,认为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运动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这是不以人们意识为转移的,同时还决定了人的意识。马克思唯物史观社会学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科学,与孔德等强调秩序、均衡,意在维护和改良现存制度的社会学形成鲜明的对立,而这正是马克思本人一直拒绝将自己的社会理论称做社会学的基本原因。

在社会学发展史上,尽管出现了许多新的观点,尤其是20世纪50、60年代以后,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等国的社会学呈现出综合的趋势。但是,这三类传统观点仍然左右着社会学的研究者们的基本研究取向。

至于我国的社会学界,也大体上秉承了以上三类社会学传统。只不过更出现了所谓的“五说”即“剩余说”、“科群说”、“调查说”、“问题说”、“未定说”。面对此种情况,我们认为,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的定义方法是可取的,即通过历史的途径、经验主义的途径和理性分析的途径才可能揭示社会学对象的内涵。

1979年社会学在大陆恢复重建以来,我国较具代表性的社会学定义主要有: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上认为:社会学是现代社会科学从某种特有的角度,或侧重对社会,或侧重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侧重对社会和人的关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因而具有自己独特的对象和方法的科学。

中国人民大学郑杭生主编的《社会学概论新修》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亦即社会运行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编《社会学教程》认为: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南京大学宋林飞编著的《现代社会学》认为:社会学是运用现代思维方式和科技手段研究社会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学艺主编的《社会学》一书认为:社会学是一门通过研究人们的社会行动以揭示社会结构和过程的规律性的科学。

我个人较倾向与后两种定义,概括为:社会学是运用现代思维方式和科技手段研究社会结构的组成、过程及其规律的综合性具体科学。

产生分歧的原因

为什么社会学研究对象或定义问题会出现如此的分歧?其实,对象或定义的分歧与争论是任何一个新兴学科甚至包括成熟学科所必然存在的,它并不妨碍社会学工作者在相对确定的范围内达成一定的共识,寻找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之所以产生分歧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还比较年轻,资料的积累和理论的概括都未达到成熟阶段,社会学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不易把握。

其次,各国都从事“本土社会学”研究,受到本民族文化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限制。 第三,社会学领域十分宽广,各派社会学家受领域和视野的限制。就像我们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推开不同窗户会看到不同的景象。

第四,学科不断深化,认识不断加深,社会学受社会发展和其他学科影响增加,社会学者要不断修正定义和调适研究范围。

最后,一部分社会学家出于创新的渴望,形成一家之言,往往缺乏客观的立场和辨证的观点。

3.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确定也使我们基本明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这是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首要标志。当然,由于受总体知识框架划分影响,研究领域同样存在着不同的划分。

较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依据美国社会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列出如下一种三分法的理论框架:

其一,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个人的人格;人群(包括民族和阶级);社区;社团和组织;人口;社会

其二,社会的基本制度:家庭和亲属;经济制度;政治和法律制度;宗教制度;教育和科技制度;娱乐和福利;艺术

其三,基本的社会过程:分化和分层;合作、调解、同化;社会冲突;联络;社会化和教育;社会评价;社会控制;社会过失;社会整合;社会变迁

我国社会学界比较常用的一种按照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层次,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划分为理论社会学与应用社会学两个部分。

理论社会学所研究的是一般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就是我们在“社会学概论”或“社会学原理”中主要介绍的。其基本内容包括(如下图所示):

应用社会学是运用理论社会学所提供的基本理论,对具体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做专门的社会学研究,又称为分支社会学。它的基本特点是将某一类社会现象放在社会整体中加以考察。分支社会学名目繁多,比如,与自然界有关的分支社会学有环境社会学、灾害社会学等;研究专门领域的分支社会学有经济社会学、政治社会学、体育社会学等;反映社会结构单位的分支社会学有组织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等;研究社会规范的分支社会学有宗教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等;特定人群的老人社会学、青年社会学等;各种文化现象的知识社会学、语言社会学等。

学科概念

学 研究对象

科 理论视角

理 学科特征

结构功能

论 历史发展

社会冲突

一 现状趋势

社会交换

般 理论综合

符号互动

马克思唯物史观

个人

家庭

群体

社 组织

会 阶层

结 社区

构 民族

制度

社 社会互动

会 社会变迁

过 社会流动

程 社会问题

社会控制

研 方法论 关于如何进行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理论(立场、方 究 位、视角、基本观点和原则、逻辑程序) 方 研究方式

研究类型、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

法 具体方法 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测量、调查整理等技术

与技术 基本工具和设备

4.社会学的理论视角——主流话语

在研究纷繁复杂和变动不居的社会现象时,社会学形成了几个独特的着眼点,我们一般称之为基本视角,它们为我们深入了解和把握社会学的学科性质提供了必要的参照和前提。它们凝聚了社会学思想史上不同社会思想家的思想结晶,同时也是造成社会学不同流派间的理论分野。每一种视角都有自己的一整套的概念、命题。所谓的社会学理论就是在这样一些基本视角中形成的对社会学研究对象和领域的基本看法。

1.结构一过程视角

自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以来,在考察社会和社会现象时,分别从结构和过程两方面着眼,已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传统视角。所谓结构,是指构造成为一个整体事物的各组成部分关系的统称;过程,是指事物运动和变迁助次序、经过。

社会学的结构研究是对社会做模剖面的共时态考察,看它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这些部分之间的位置和关系是怎样的,它们对维系整个社会系统起到何种作用;过程研究是对社会的运行、发展和变迁做历时态的考察,研究社会运行和发展及其动力的一般性问题。二者的共同目的是为了探讨人类的社会生活何以成为可能的问题。

按照这种观察问题的视角,当我们研究任何一个社会结构层面的问题时,既要把它作为一种构成性要素来探讨,又要把它当作一种制度性要素。换言之,既要对它进行结构分析,又要对它进行规范研究。例如,当我们研究家庭这个特定社会结构的现象时,就要把它当作群体的一种形式考察它对群体、组织乃至整体社会的构成作用,同时还要把家庭当作一种社会制度考察它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就是说,既要对家庭进行结构研究,又要对它进行功能分析。因为家庭除了是社会的一个构成性要素之外,它还作为一种制度、一种规范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因而具有功能后果:在通常情况下,家庭通过对成员行为的规范作用有助于社会或社会某个局部领域的维系和巩固;而在个别情况下,家庭功能失调会危及社会或其中某个局部领域的秩序和稳定。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社会过程和变迁问题发生关系。

2.整体一个体的视角

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问题,可视为社会学研究的永恒主题。社会与个人以什么方式相互作用以及社会怎样塑造个人,两个人又是怎样创造、维系和改变社会,从而使二者是现为一种既相统合、又相分离的现象,这是历代社会思想家一直关注的课题。就过去的事实而论,一般来说,社会学在欧洲的早期发展阶段以强调社会本位、社会整体高于个体、社会性质决定个体行为的社会唯实论为主线。这种观点可以迪尔凯姆为典型代表。迪尔凯姆主张社会学应从社会事实为研究起点,认为社会事实具有客观的外在性、对个人的强制性和普遍性。他反对把社会事实还原为个人的心理或生物因素,认为个人的主观意识、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念都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为此,他将其社会学研究重点放在社会结构层面上。在这种观点主导下,当时的社会学家大多侧重于宏观社会结构和过程研究,试图用宏观统摄微观和俯视微观。

与迪尔凯姆同时代的韦伯倡导一种“方法论的个体主义”,认为社会学是一门解释和理解社会行动的意义的科学。韦伯集中探讨了处于特定社会历史脉络中的行动者的动机,亦即行动者赋予互动行动的主观意义,因而他把个体的社会行动者视为社会学研究的起点,反对从凌驾于个人之上的社会事实为起点研究社会。韦伯思想中的社会唯名论倾向开创了微观社会学研究的先河。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社会学的研究中心逐渐从欧洲大陆转向美国,研究重点也从侧重宏观结构和过程转向微观互动,随之_出现了社会学向着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主的应用研究发展的趋势。

从个体和整体的相互关系上考察社会,是社会学的一个传统的视角。尽管不同的社会学家在论述这一关系时有不同的侧重,但确乎无法在强调一方面时绝对地排斥另一方面。从方法论上看,当代社会学论述的焦点逐渐从宏观的社会结构和过程转向微观(个人和小型群体)互动性质的研究,从社会本位转向个体本位,亦即以个体行动者以及与他人的互动为起点研究社会结构和过程,走的是一条用微观透视宏观和把握宏观的途径。虽然社会学关注的重点发生了变化,但最终目标——认识社会结构及其过程的性质并未改变,只是在方法论上从直接研究变为间接研究而已。用当代美国社会学理论家人特纳的话说,“微观社会学分析和宏观社会学分析的结果都可以压缩为一个问题,即个体和互动的性质与社会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问题”。(特纳著:《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369页,浙江人民出版社 )

3.均衡一冲突的视角

功能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组成部分构成的统一整体,它们以各自的特殊功能维系社会整体的均衡、秩序;均衡是社会系统的常态和本质特征,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或系统内部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被打破,社会系统内部实行调整以达到新的均衡。功能论认为社会学的研究目的就在于从功能着眼找出社会内部脱序失衡的原因,以求保持社会的有秩序和均衡发展。为此,它特别强调文化规范和共有的价值观念在社会结构中的统合作用。

冲突论与之相反,它的前提预设是社会各部分处在冲突状态,社会秩序是各部分冲突的产物,因而秩序并非是社会与生俱来的自然状态。冲突论强调社会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性质,认为社会永远处于一种由人们行动的冲突所造成的脆弱的均衡之中。社会的均衡或秩序是一部分人使用权力对另一部分人强制的结果。为此冲突论把人际互动、群体互动中的冲突和权力视为社会学研究的重点。

应该指出,西方社会学家在论述冲突论时,往往追溯到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并把马克思视为古典社会学冲突论的代表。其实它们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等著作中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通过揭示以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冲突为本质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论证了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的革命学说,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无产阶级的最终解放。而冲突论与其他一切西方社会学理论一样,最终目的是为了改良和维护现行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一般认为,将马克思主义视为某种冲突论学说,贬低了其理论的批判性以及其方法论中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第二篇:《社会学是什么》读书笔记1

一 数字与意义

1·2 1.分析单元:所谓分析单元,就是用来考察和总结同类事物特征并解释其中差异的单元。常用的分析单元有个体、群体、组织和社会人为事实等。

2.简化论:用在狭小范围或特殊群体获得的结论来看待和解释所有事物,这就是简化论。

3.数字的启示:第一,常识并不总是对的。

第二,数字并不总是有意义的。

第三,对数字的错误解释经常发生。

疑问:高层次分析单元 低层次分析单元 生态谬误 区位谬误

1·3 1. 在社会学中,和其他的任何符号一样,数字的意义就在于数字的社会指称,而要获得数字的社会指称,就要有对世界的基本观点。

2. 获得具有科学意义的数字和对数字之间关系的社会意义进行解释,通常要经过几个阶段:首先,要弄清楚被研究的问题;其次,我们要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考虑;第三,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详细设计,包括如何搜集资料,如何分析资料,如何在不同的变量之间建立关系等;第四,搜集资料;第五,整理资料,并根据第二阶段的思考对资料进行分析。第六,解释结果的社会意义;第七,处理研究的结果。 1·4 获得数字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 (区分日常观察和社会观察)

分类一:(根据是否是人为场景的观察)

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观察

分类二:(依据是否参与到所研究的社会情景中)

参与观察(公开性和隐蔽性)和非参与观察

局限性:无论采用什么形式的观察,都难免会遇到困境,特别是在融入了被观察的人群以后,就很难保持研究甚至观察本身的客观性;还有,如果不辅助以其他方法,仅靠观察方法本身就只能获得人们行为的表现性资料。

2)问卷调查

局限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一定。

3)文献调查,也称“第二手资料分析”(定性方法:历史分析,过程分析定量方法:内容分析)

局限性:只能根据既有文献;对文献资料的信度测量是一个费时费力的过程;资料的可及性。

4)访谈、实验和评估

疑问:在问卷调查中怎么识别回收问卷的有效性? 在避免问卷调查的局限性时采取的深度访谈是什么?

如何对文献资料进行信度测量?

如何理解对文献资料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1·5 对数字科学意义的探讨策略:基本分析,比较分析和反复分析

基本分析:概括性研究——“分布”分析 集中趋势分析 离散趋势分析

比较分析:可比变量之间的比较——截面数据比较 同期群比较

疑问:集中趋势分析

离散趋势分析

测量离散趋势的方法:四位分法

总结:数字对于社会学来说虽无它对于数学一半,但是没有数字的社会学是不科学的、有严重缺陷的,在一切问卷调查活动以及社会现象研究过程中,缺少了数字的解释和说明,那么一切社会问题都无法给予科学系统的解释,数字之间关系的社会意义,构成了社会学界市的重要基础。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分析策略,社会学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赋予数字或资料以科学意义来增进人们对社会的了解,并获得知识的积累。

社会学是什么》读书笔记2 (2007-12-21 13:45:53)

转载▼

《社会学是什么》读书笔记2

二 社会之学

2·1 1.三阶段规律:孔德认为,人类精神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是“神学的”阶段,人们把一切事件都归因于生命体和人类相似的力量;

第二是“形而上学的”阶段,人类乞灵于抽象的实体如大自然;

第三是“实证的”阶段,人类认识各种现象,并找出现象之间的联系和支配现象的规律。

2. 科学分类:孔德依据“一般性不断减少,相互依赖性和 复杂性不断增加”的进化路径,对科学作了分类,并认为这个分类系统不仅是一种逻辑分析,而且也为历史所证明。譬如,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接下来就是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社会学。

2·2 1. 机械团结:当社会成员具有很高的同质性,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大,人们有 着共同的生活基础,分享共同的道德准则和意识形态的时候,人们之间很自然就是一致的,没有理由去寻找另外的使人们协调一致的东西,人们共同的生活基础就是社会团结的纽带,这就是机械团结。

2.有机团结:当机器工业开始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以后人们不再干同样的活,也不再因此有同样的生活基础,并且不在分享共同的道德准则和意识形态,个体之间开始分化,个体之间的差异影响到人们之间的协调一致,社会必须有使差异在社会的层面上保持协调和一致的机制,这就是有机团结。

3.集体意识:一般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特征:集体意识是社会的精神象征,有着自己的特征,生存环境和发展方式。 4.社会现象:对个人可以施加外在压力的任何固定和不固定的东西,也就是一个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不以个体意志为转移的和独立存在的任何东西(行动方式)。简言之,只要是对个人产生强制作用的就是社会现象。

疑问:社会事实 内省法 社会现象中的“非人格”层面

2·3 理想类型: 为了理解有价值观念和文化所影响的社会行动,韦伯创立了一种分析方法,即理想类型。

理想类型是理解世界的概念或分析模型。在真实世界里,理想类型很少存在,存在的只是理想类型的部分属性。因此,理想类型是一个参照系。

2·4 1.社会学想象力:其特征是在发端之时就出现了多元的理论思路和多元的研究范式。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看清世事。即“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之中,才能够理解他们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他只有变得知晓他所身处的环境中所有个人的生活机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机遇。

2.功能主义:其视角来源于把社会和生物有机体的类比。其另一个基本概念就是强调道德共识在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中的重要性。

局限性:过分强调社会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强调社会的部分有助于整体的整合,使得其解释能力受到极大的约束。

默顿将社会功能分为:1)显功能(显现的)和潜功能(隐含的)2)正功能和负功能 3.冲突论: 强调的是社会内部的不一致,不协调,分化,冲突,认为构成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决分是一个整体,社会的基本状态就是冲突,社会秩序是社会冲突的结果。

4.交换理论:强调对人类行为和心理动机的研究,批判只重视宏观社会制度和结构或抽象社会的功能主义,倡导在个体层次上研究社会的基本现象,提出社会中的交换行为就是最好的研究对象。

霍曼斯从代价与报酬的角度提出一组个体运动命题:

如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削与满足命题和攻击与赞同命题。

5.符号互动论:完全是从主观的立场出发来讨论人际交往的视角,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即人是如何使交往产生实质性意义的。

疑问:进化论 结构主义 批判主义 后现代的解构主义

2·5 社会学基本定义:社会学是一门试图用科学的思维逻辑来讨论人类社会和社会生活的学科。

《社会学是什么》读书笔记3 (2007-12-21 14:05:03)

转载▼

三 人之初

3·1 社会化:由于人类不具备其他动物的生物本能,就只能通过学习来获得能力,获得人格,并使自己成为社会中的正常一员,这就是“社会化”。

3·2 1.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基本理念是,所有的有机物都需要食物,并需要利用资源来躲避恶劣的天气等,以便生存下来。自然选择的另一层意思是,一些物种特征被经常使用,进而获得长足的发展;另一些特征用得不多,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什么功用,其特征便退化了。

2.本能:主要是指收受基因决定的复杂行为模式。

3.教养: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有礼貌以外,主要指生存的能力,学习知识和规则

的能力,社会交往的技能,建立个人社会基础的能力。

3·3 1.人格:指的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关照的模式,并由此构成了个体鲜明的品质特征。

一般来说,人格可以分为几个主要的部分:

认知的层面:思想,知识,知觉和记忆

行为的层面:技能,天赋和能力

情感的层面:感觉和感情

2.镜中我:库利提出来,人对自己的了解实际上是通过对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来获得的,这就是所谓的镜中我。按照库利的说法,“自我”是社会的产物,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我们察觉到我们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反应;第三,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来评价我们的行为,进而获得对自我的概念。

3.米德区分了两种“自我”:“主我”(当做主体的自我)

“客我”(当做客体的自我)

“主我”是每个人的天性部分。

“客我”是每个人的社会部分,包括对社会要求的内化和个体对这些要求的认知。

根据米德的研究,“客我”在社会化过程中经历了三个不相同的阶段:

1)模仿阶段

2)嬉戏阶段

3)群体游戏阶段

4.弗洛伊德区分了三个我:“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包含无意识记忆和生理的,心理的冲动。

“自我”:在“超我”和“本我”之间扮演着一个中介角色,大多数情况之下处于无意识之中。

“超我”:内化了社会规则的自我。

5.艾里克森的认同危机:1)婴儿期的信任与不信任

2)儿童早期的自主与怀疑

3)学龄前的主动与内疚 4)学龄早期的勤奋与自卑感

5)青春期的认同与角色混淆

6)青年时期的亲密与孤独

7)中年期的代际关怀与自我沉浸

8)老年期的完美与绝望

6.皮亚杰把人的认知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感觉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3)具体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

疑问:俄狄浦斯情结 认同危机 角色混淆

四 明天可以不上学吗?

4·2 学校教育的功用:可以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两个角度分析。

受教育者视角:首先学校教育是一张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其次是为个体的社会流动提供渠道;第三学校教育可以使人“修身”,或者说是价值观的习得。

社会的视角:首先就是将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传达给个体;其次就是进行社会控制;第三就是进行筛选和储备;第四就是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第五就是让年轻的一代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社会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五 如果天上掉馅饼

5·2 就业市场需要“工作经验”的原因:因为创造力,信任,合作甚至社会关系网络都是在经验中获得的。

疑问:弹性生产

5·3 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包揽了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并使劳动者不需要找工作,因为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劳动力市场。同时也使得劳动者失去了选择自己工作地区,场所和职位的权利,也失去了为晋升,调整,变换工作而进行自我努力的机会。

第三篇:什么是社会主义

1、什么是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的产生

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过程: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由马克思完成的.社会主义最早产生于英国。十六世纪英国人托马斯•莫尔撰写了一部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 乌托邦 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 。 这一简称“乌托邦”著作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此莫尔而成为社会主义的鼻祖。,“社会主义”通常是指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即关于消灭一切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社会主义”通常是指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即关于消灭一切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2)社会主义的本质及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属性和内在规定性,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的根本标志,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本质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揭示出来的。他们通过理性地扬弃资本主义文明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本质,认为未来社会是个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认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发展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以群体利益为目标,按劳动分配为根本的非个人获利模式,以是否对社会发展有利,作为衡量标准的社会。

2、斯大林模式的优缺点

1、积极影响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消极影响

但是这种高度集权不仅以自由市场的不发达作为自己存在的理由,而且为了保全自身,而通过经济资源的绝对垄断,限制市场因素的发展来巩固自身。斯大林模式要求国家对经济运行的绝对控制,也就要求空前的国家专政机关作为后盾。于是必然出现出现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因为这些不过是巩固国家统治的方式而已。斯大林模式和民主、现代法制是完全不相容的。 苏式社会主义的国有化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有化的区别在于,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国家作为后盾的方法来壮大资本,同时资本必须由国家实行绝对控制;社会主义国有化旨在限制和消灭资本,以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来代替资本关系,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将逐渐由社会接管,并且这一切建立在资本关系发达并走向衰落的历史条件下。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命运。随着过度集中的体制和日益发展的市场因素的对抗性矛盾走向顶点,斯大林体制最终走向崩溃。

在空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掩盖着经济效率极低的现实,这表现在: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第五,国家对经济资源的垄断,造成国家机关内腐败滋生。所以这种经济增长必然是不可持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并最终造成了苏联1991年解体。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并具体的表述。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至少包含下列内容: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是多重的,比如: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和基本目标,但中心任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因为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整个现代化建设才能有物质基础上的保证。另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关键。历史和现实都业已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关键是它的经济实力。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本质特征。在现阶段,虽然允许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存在和发展,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可以鼓励并支持多种所有制形式,也就是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4. 坚持解放思想和推进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法宝。解放思想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必须立足总结党治国理政取得的丰富经验和理论成果,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今天发展的大好局面。坚持解放思想和推进改革开放,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思想上更加清醒、政治上更加坚定、作风上更加务实,才能不断推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进程。

4.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坚持的根本指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顺应世界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及科学内涵,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各方面的工作中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坚持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指针。

5.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社会,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体现为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作为目标,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同人类孜孜以求的远大理想相一致的;但作为过程,构建和谐社会是分阶段的、有层次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清醒地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和逐步实现的持续过程,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相信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必定走向新的更大辉煌。 5.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联邦制国家结构的矛盾和传统体制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第一,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社会背景是苏联传统体制特别是传统经济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政治蕴育着深刻的危机。第二,戈尔巴乔夫改革引起社会各种矛盾的总爆发,而之所以爆发是因为在此以前矛盾已长期积累,达到只需一根导火线的程度。第三,戈尔巴乔夫改革执行的是一条右倾路线,因为“左”的路线长期统治,造成的问题相当严重,以致于能让右倾路线祸国一时。加之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揭露了苏联的一些丑事和不应该让百姓知道的秘密,60年代赫鲁晓夫否定揭露 斯大林的一系列错误及血腥的手段,必然乌克兰大饥荒,大清洗等。使社会主义阵营中出现了大麻烦,东欧小国,对苏联有看法,斯大林不再神圣,他们都有种被欺骗的感觉。

从总结经验教训和解决根本问题的角度考虑,重点应是分析苏联解体的根源,分析传统体制的弊病,相应对策,确保国家统一和繁荣昌盛。 6. 中国能否和平崛起 中国和平崛起的可能性

第一,中国在国内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意一心谋发展;始终坚持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实践证明,在这个世界各国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和平发展、和平崛起,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中国是顺应历史潮流,努力反映和代表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要求和愿望的和平崛起。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及其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是中国和平崛起终将成功的根本原因。

第二,美国虽然是两次“热战”和一次“冷战”以及无数次局部战争的既得利益者,对战争抱有不同寻常的“积极”看法并且形成了不同于欧 洲等其他世界主要大国的具有战争倾向的军工体制及其军火利益集团,但是从根本上讲,美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

第三,在21世纪已经呈现的世界政治格局中,正在崛起的不只是一个中国,而是一个“大国崛起群”。与中国的和平发展和崛起一样,欧洲、日本、俄罗斯、印度、巴西等世界主要新兴大国和主要地区新兴大国,基本上都选择了和平发展的道路。以欧洲、中国、印度为代表,21 世纪世界和平发展,已然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的一个主要内容和突出表现。干扰、破坏、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也是对所有“大国崛起群”的挑战和遏制。

第四,关注生命与爱好和平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人民所突出强调的核心价值。经过20世纪最后10年的实践检验,尤其是经过2001 年“9·11”恐怖事件,西方发达国家人民从一个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不 同的角度,重新认识到和平与生命安全的核心价值意义。

第五,中国和平崛起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位以和为最高价值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以和为贵"宽和处世从而创造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在近代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来势力入侵和奴役,中国人民深知和平弥足珍贵,中国人民历来酷爱和平,渴望和平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象征。有着"以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价值取向。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更是记载了先辈们孜孜追求和平发展的历史轨迹。 中国和平崛起的挑战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成为每一个国人所耳熟能详的宏伟目标。尽管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但"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仍任重而道远。正如"阳光总在风雨后··,在前进的道路上,仍有很多的挑战等待着我们的克服。来自外部的挑战一,霸权主义的挑战。作为一个新兴的地区性大国,尤其是作为"一超多强=中的一强,"中国威胁论"与"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几乎相伴而生。作为传统的世界第一强国,美国自然不能容忍一个新兴国家对其霸权的挑战而作为传统资本主义强国的欧洲国家,尽管"世界中心"己与欧洲渐行渐远,但其所谓的"荣耀"不容许一个曾经自己的殖民地的新兴国家跃于自己之上。

二,与邻国的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若是处理不好与邻国的关系,则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将成为空话。其中尤其是历史遗留问题——边界问题更是消耗中国的大量精力。

三,恐怖主义的蔓延,恐怖主义是世界性的问题,当然对中国也有着重大的影响。特别是诸如东突等恐怖分子对我国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对社会和谐以及民族团结的不利影响将对我国的和平发展构成重大的挑战。来自内部的挑战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一个良好和可持续的经济基础,怎可能有上层建筑的稳定性?而当前我国经济所面临的一个迫切的问题即是产业的升级改造。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创新型产业。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仅靠发展其低端制造业是远不可以的。低端制造业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经济受制于人,易受主要贸易伙伴经济的影响,波动较大。 四,国内分裂势力的挑战。许多藏独,疆独分子对社会正常的经济生活的危害,也将对国家的和平崛起产生重大阻碍。

第四篇:什么是两型社会

两型社会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前者包含了探索集约用地方式、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深化资源价格改革;后者则囊括了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定评价指标、生态补偿和环境约束政策和完善排污权有偿转让交易制度等。十七大之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并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这方面集工业、能源、农业和交通优势于一体的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无疑具有很高的试验价值,以“两型社会”试验为突破口,将全面提高两大城市圈的整体素质,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湖北、湖南均以湖泊众多闻名,东湖、梁子湖、洪湖以及大别山地区是武汉城市圈两大生态板块,环洞庭湖地区和湘西地区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大生态板块,两地共有近900公里的长江防洪堤。长株潭城市群南北之间以及武汉与周边城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经济发展结构差异,东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发展梯度差。比如,武汉与黄冈人均GDP相差近5倍,武汉拥有良好产业基础和科教研发实力,周边城市腹地则拥有较为宽松资源和较低开发成本。

如何按主体功能区要求,根据资源环境承载条件,进行科学合理开发、综合利用、集约使用资源,如何把中心城市发展同周边城市腹地开发与保护生态结合起来,如何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既是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需要及时面对、寻求突破性破解的重大问题,也是湖北、湖南两省乃至中部地区和全国其他区域需要共同探索的重大问题。一是重视规划。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均根据区域发展现状、发展要求及承载能力,按主体功能区要求划分禁止开发、限制开发、远景开发、规划期内可建设和已建成五类区域进行有序开发,按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进行分类管理。

二是强调集约。如长株潭摒弃了传统的摊大饼模式,按照紧凑布局、生态隔离的组团式、友好型、集约化发展的新理念,将核心区规划为以长沙为主,株洲、湘潭为副,相关地区保留大片绿地的“一主两副环绿心”结构,构成组团特色鲜明、内在联系紧密的大都市区。

三是追求和谐。按照城乡统筹、人地协调的和谐理念,突出了城市生态和城市环保,提出了一套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的指标体系。

四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武汉、株洲等均属传统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偏重,节能减排压力大、任务重,工作比一般城市更难,也因此更具试验价值。湖北湖南被确定为两型社会的优先试验区,湖南湖北毗连一区,有丰富的资源优势,经济发展方式相同点众多,互补性强大,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一系列的国家改革政策的制定更加确立了湖南湖北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企业、村庄、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那么这样的“综改区”,也就是以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为核心要素的改革试验区。在这方面,武汉城市圈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规划已经很好地体现了这个核心。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主要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资源利用的效率依然十分低下。据统计,中国的GDP占全球4%,而煤、铁、铝等的消耗占世界的30%以上。而近年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带给地方环境的压力相当大。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两型社会”的定义于房地产行业而言,同样意味着几个发展方向的衍生:住宅节能标准将被加强,节能建筑将成为楼市发展主流;七成用地集中于民生的土地政策,或将得以有效推进,即包括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限面积房)、普通商品房等开发速度和比重将逐步加快、加大;高档别墅用地将受到一定限制,高档别墅供应将逐步放缓;土地浪费等问题将被摆上政策战略性位置;住宅配套设施建设标准将从严,建筑成本或将随之上涨。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约束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国家经济结构要面临转型,即从过去那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中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产出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全国来说显得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在中部的改革试验区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是一种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考虑。两个中部试验区的获批,将成为“两型社会”的重要示范基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第五篇:什么是社会责任审核?

 社会责任标准即SA8000标准,是1997年公布的全球第一个有关企业道德规范的自愿性国际标准。近年

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订单中加入社会责任条款,要求企业必须接受并通过社会责任审核才能进入电子订单系统,有些跨国公司明确提出,供应商必须通过社会责任标准认证才能获得订单。因此,我们要未雨绸缪,认真分析社会责任标准对我国的影响,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社会责任标准的主要内

社会责任标准的宗旨是确保生产商及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符合社会责任的要求,其主要内容包括人

权、劳工权益和环境三个方面,其中,劳工权益是核心。具体内容包括:

一、 核心劳工标准

(一) 童工。公司不应使用或者支持使用童工,应与其他人员或利益团体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儿童

和应受当地义务教育的青少年的教育,不得将其置于不安全或不健康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下。

(二) 强迫性劳动。公司不得使用或支持使用强迫性劳动,也不得要求员工在受雇起始时交纳“押

金”或寄存身份证件。

(三) 自由权。公司应尊重所有员工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

(四) 歧视。公司不得因种族、社会阶层、国籍、宗教、残疾、性别、性取向、工会会员或政治归属等而对员工在聘用、报酬、训练、升职、退休等方面有歧视行为;公司不能允许强迫性、虐待性或剥

削性的性侵扰行为,包括姿势、语言和身体的接触。

(五) 惩戒性措施。公司不得从事或支持体罚、精神或肉体胁迫以及言语侮辱。

二、 工时与工资

(一) 工时。公司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经常要求员工一周工作超过48小时,并且每7天至少应有一天休假;除在短期业务需要等特殊情况下,每周加班时间不超过12小时;应保证加班能获得额外津

贴。

(二) 工资。公司支付给员工的工资不应低于法律或行业的最低标准,并且必须足以满足员工的基

本需求,并以员工方便的形式如现金或支票支付。

三、 健康与安全

公司应具备避免各种工业与特定危害的知识,为员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四、 管理系统

公司高层应根据本标准制定符合社会责任与劳工条件的公司政策,并定期审核;委派专职的资深管理代表具体负责,同时让非管理阶层自选一名代表与其沟通;建立适当的程序,证明所选择的供应商与

分包商符合本标准的规定。社会责任标准对我国的影响

社会责任标准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劳工标准之争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而言

是一把双刃剑,从短期看是弊大于利,从长期看是利大于弊。

社会责任管理体系(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 ,简称SA8000) 是一种以保护劳动环境和条件、劳工权利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兴的管理标准体系。20世纪末期,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先后出现了一些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多边组织,并逐步形成

了一些评价体系和认证制度。SA8000(Social Accountability8000的英文简称)是其中最有名的标准之一。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服装制造商Levi-Strauss在类似监狱一般的工作条件下使用年轻女工的事件被曝光。为了挽救其公众形象,该公司草拟了第一份公司社会责任守则(也称生产守则)。随后,耐克、沃尔玛、迪斯尼等大型跨国公司纷纷制定了自己的生产守则。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也先后出现了一些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多边组织,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参与,逐渐形成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并随着经济全球化而逐渐波及全球,尤其是处于全球生产链环节上的发展中国家。1997年,总部设在美国的社会责任国际(SAI)发起并联合欧美部分跨国公司和其他一些国际组织,制定了SA8000企业社会责任认证标准。它涉及童工、强迫劳动、健康与安全、歧视、惩戒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管理体系等内容。SA8000是全

球第一个社会责任认证标准。

它的主要内容有:

1.有关核心劳工标准

(1)童工。公司不应使用或者支持使用童工,应与其他人员或利益团 体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儿童和应受当地义务教

育的青少年的教育,不得将其置于不安全或不健康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下。

(2)强迫性劳动。公司不得使用或支持使用强迫性劳动,也不得要求员工在受雇起始时交纳“押金” 或寄存身份证件。

(3)自由权。公司应尊重所有员工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

(4)歧视。公司不得因种族、社会阶层、国籍、宗教、残疾、性别、性取向、工会会员或政治归属等而对员工在聘用、报酬、训练、升职、退休等方面有歧视行为;公司不能允许强迫性、虐待性或剥削性的性侵扰行为,包括姿势、语言

和身体的接触。

(5)惩戒性措施。公司不得从事或支持体罚、精神或肉体胁迫以及言语侮辱。

2.工时与工资

(1)公司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经常要求员工一周工作超过48小时,并且每7天至少应有一天休假;每周加班时间

不超过12小时,除非在特殊情况下及短期业务需要时不得要求加班;且应保证加班能获得额外津贴。

(2)公司支付给员工的工资不应低于法律或行业的最低标准,并且必须足以满足员工的基本需求,并以员工方便的形式如现金或支票支付;对工资的扣除不能是惩罚性的;应保证不采取纯劳务性质的合约安排或虚假的学徒工制度以规避

有关法律所规定的对员工应尽的义务。

3.健康与安全:公司应具备避免各种工业与特定危害的知识,为员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采取足够的措施,降低工作中的危险因素,尽量防止意外或健康伤害的发生;为所有员工提供安全卫生的生活环境,包括干净的浴室、洁净安全的

宿舍,卫生的食品存储设备等。

4.管理系统:公司高管层应根据本标准制定符合社会责任与劳工条件的公司政策,并对此定期审核;委派专职的资深管理代表具体负责,同时让非管理阶层自选一名代表与其沟通;建立适当的程序,证明所选择的供应商与分包商符合本标准的

规定。

 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认证是指跨国公司或授权的中介机构对申请通过某种标准的企业或应国际采购商的要求对某企业是否能

达到所规定的标准进行审查的活动。审查方式主要是“社会责任验厂”。企业“社会责任验厂”活动已经在中国的出口企业中铺开,接受跨国公司和中介机构“验厂”对我国出口生产企业,尤其是纺织和服装、玩具、日用品、电子和机械等劳动密集型

企业几乎成为必须满足的条件。这种“验厂”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推行。一是跨国公司在采购产品或下达生产订单之前,对中国企业按照跨国公司制定的社会责任标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生产守则对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劳工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直接审查。一般来说大中型跨国公司都有自己的生产守则,如沃尔玛、迪斯尼、耐克、家乐福、BROWNSHOE、PAYLESSS HOESOURCE、VIEWPOINT、FEDERATED等欧美国家的服装、制鞋、日用品、零售业等集团公司。这种方式称为第二方认证。二是采购商要求中国企业通过某些国际、地区或行业的“社会责任”标准认证,获得资格证书,以此作为采购或下达订单的依据,称为第三方认证。这类标准主要有美国的SA8000、WRAP(服装行业)、ICTC(玩具行业)、德国的

AVE(零售业)、英国的ETI(有道德的采购)、荷兰的“清洁服装运动”等。两种认证的内容都是以国际劳工标准为依据,要求供货商在劳工标准和工人生活条件等方面承担规定义务。比较而言,第二方认证出现时间较早,覆盖范围和影响面大,

而第三方认证的标准和审查更加严格。

而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SA8000社会责任标准是众多社会责任标准中的一个。SA8000标准是根据瑞士通用公证行和美体国际公司(BODY SHOP)的提议,由美国经济优先权认可委员会(其后更名为国际社会责任SAI)设计的社会责任标准和认证体系。SA8000和大多数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一样都是旨在通过有道德的采购活动改善全球工人的工作条件,最

终达到公平而体面的工作条件。

由于很多企业对如何应对由外国采购商和认证机构推行的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活动并不完全了解,误认为通过SA8000标准认证,就可以减少验厂的麻烦。但事实是SA8000认证基本不能免除众多跨国公司的验厂活动。SA8000标准并不是普遍接受和认可的社会责任标准,截至2004年5月20日,全球仅有400家企业获得认证,其中中国有53家,占总数的13.25%。目前中国从事出口贸易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几十万家,而获得认证的企业极少,原因是多数跨国公司坚持用自己的标准进行核查。SA8000标准的影响力与采购商的直接“验厂”比相差甚远。一些企业误认为SA8000社会责任标准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9000、ISO14000等国际标准有同等地位,而对其在世界范围内只得到很少国家采用,跨国公司基本不予认可

的实际情况则基本不了解。

社会责任审核是指:在委托认证合同签订后,认证机构会很快成立认证审核小组,指定审核组长,先开展认证预审工作.认证预审工作主要是文件的预审.认证机构对申请企业会有如下的具体要求:一,要求申请认证的企业提供社会责任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及相关背景材料,供认证机构进行评审;二,认证审核小组会对申请认证企业提供的文件和材料进行详细的预审,若发现文件存在重大问题,即要求申请认证企业进行修改并在修改后重新提供文件.对有一些需要进行整改的,认证机构将给予充足的时间要求申请认证企业按SA8000标准的要求进行彻底的整改,甚至正因为如此,可以让请人资格因为实施整改措施延长至2年,直到按SA8000的要求整改完毕后,才进

入正式认证审核.对于在认证预审中审核小组认为不需要整改的个案,则可以开始准备正式的认证审核.

审核小组对申请认证企业进行正式的认证审核后会向认证机构提交审核报告和审核结论,一般审核结论分为三种:推荐认证注册,推迟认证注册及暂缓认证注册.所有SA8000的认证机构都各自设有技术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将审定来自审核小组推荐注册的机构是否获

准通过.未获准技术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企业包括即使有时是审核小组初步审核通过的都一概需要重新审核.认证机构对经过其技术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企业批准认证注册并颁发SA8000认证证书.同时报SAI备案,并在其网站()公布.任何团体和个人在认证审核前,审核期间或审核后都可以向认证机构或者直接向SAI咨询各类认证信息或投诉认证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

通过认证的企业在认证证书到期之前,应重新提出认证申请,认证机构受理后,重新对企业进行审核,即换证审核.对已曾经通过认证的企业的期满重新审核相对于首次的认证审核就没有那么烦琐.证书有效期为3年,每6个月进行一次监督审核,每3年需申请复审延长

一次.

社会责任(包括行为守则,人权,道德要求)审核/监督的目的在于确保商业伙伴遵守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恪守他们在社会责任方面所作出的承诺。为了证明其社会责任的透明性、一致性和公正性,大多数公司聘请如SGS这样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社会

责任审核。

社会责任守则的主要内容:

童工

强迫性劳动

健康与安全

结社自由

歧视

惩戒性措施

工作时间

环境状况

具体内容如下:

1.有关核心劳工标准

(1)童工。公司不应使用或者支持使用童工,应与其他人员或利益团体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儿童和应受当地义务教育的青少

年的教育,不得将其置于不安全或不健康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下。

(2)强迫性劳动。公司不得使用或支持使用强迫性劳动,也不得要求员工在受雇起始时交纳“押金” 或寄存身份证件。

(3)自由权。公司应尊重所有员工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

(4)歧视。公司不得因种族、社会阶层、国籍、宗教、残疾、性别、性取向、工会会员或政治归属等而对员工在聘用、报酬、训练、升职、退休等方面有歧视行为;公司不能允许强迫性、虐待性或剥削性的性侵扰行为,包括姿势、语言和身体的接触。

(5)惩戒性措施。公司不得从事或支持体罚、精神或肉体胁迫以及言语侮辱。

2.工时与工资

(1)公司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经常要求员工一周工作超过48小时,并且每7天至少应有一天休假;每周加班时间不超过

12小时,除非在特殊情况下及短期业务需要时不得要求加班;且应保证加班能获得额外津贴。

(2)公司支付给员工的工资不应低于法律或行业的最低标准,并且必须足以满足员工的基本需求,并以员工方便的形式如现金或支票支付;对工资的扣除不能是惩罚性的;应保证不采取纯劳务性质的合约安排或虚假的学徒工制度以规避有关法律所规定的

对员工应尽的义务。

3.健康与安全:公司应具备避免各种工业与特定危害的知识,为员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采取足够的措施,降低工作中的危险因素,尽量防止意外或健康伤害的发生;为所有员工提供安全卫生的生活环境,包括干净的浴室、洁净安全的宿舍,卫生的

食品存储设备等。

4.管理系统:公司高管层应根据本标准制定符合社会责任与劳工条件的公司政策,并对此定期审核;委派专职的资深管理代表具体负责,同时让非管理阶层自选一名代表与其沟通;建立适当的程序,证明所选择的供应商与分包商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素描入门教学设计下一篇:生命人寿保险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