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超重肥胖范文

2024-06-10

儿童超重肥胖范文(精选11篇)

儿童超重肥胖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整群分层抽样法,选择太原市某小学校四~六年级12个班的全部学生804人作为调查对象。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7~18岁肥胖筛查体质量指数(BMI)=体重/身高2(m2)分类标准,判定肥胖、超重[2]。经内科体检,筛除先天性心脏病儿童2名和皮肤病儿童1名,确定肥胖组儿童52名,超重组61名,随机选择各班的正常儿童共58名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调查对象均测量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心电图、血压、内科检查。血压测量采用儿童标准血压测量方法。心电图采用日本进口Kenz-101热笔式心电图机,常规导联9个。包括标准导联3个,加压肢体导联3个,心前导联3个,必要时加做V6 、V7、V3R导联。肺活量功能指数=肺活量/体重(mL/kg)[3],肺活量计采用大连理工大学体科所出产的EMOVC-101Ⅱ型电子肺活量计,测量2次,取均值。

1.3 资料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分析指标为方差分析、χ2检验及相关分析等。

2 结果

2.1 超重肥胖检出情况

在804名学生中,肥胖102人,肥胖率为12.7%,其中男生66人,女生36人,肥胖率分别为15.8%和9.3%;超重139人,超重率为17.3%,其中男生91人,女生48人,超重率分别为21.9%和12.4%。

2.2 超重、肥胖儿童与对照组儿童血压和肺活量指数比较 见表1。

2.3 超重肥胖儿童与对照组儿童心电图的变化 见表2。

注:()内数字为百分率/%;#包括右束支传导阻滞、心室内传导阻滞。

3 讨论

肥胖是一种常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肥胖者体重明显高于正常范围,同时身体脂肪细胞增多或脂肪细胞体积增大,或2种情况同时存在,导致身体内脂肪成分显著升高,与其他体成分失去正常比例[4]。调查发现,该校四~六年级学生肥胖、超重率分别为12.7%和17.3%,男生均高于女生。提示该群体的肥胖、超重预防干预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肥胖不仅会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糖脂类的代谢异常还与成年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高有明显的联系。调查显示,肥胖、超重儿童的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对照组儿童,且与BMI指数呈正相关,说明机体随着体重的增加,血压有增高的趋势。过去普遍认为,儿童原发性高血压非常少见,大多是因肾脏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但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证实,儿童继发性高血压发生率远低于原发性高血压[5,6,7,8]。无论BMI值是否超过肥胖界定值,随着BMI值的升高,高血压的危险均在不断上升。当BMI值超过正常范围后,儿童高血压的患病率均呈直线上升[7]。因此,在儿童期积极开展肥胖的干预,对预防和控制成年期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心电图检查显示,心动过速发生率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肥胖组高于对照组。这可能与肥胖导致心脏负荷增大,心脏的储备能力降低引起心动过速有关;其他如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T波异常、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心室内传导阻滞)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调查发现,T波异常中2例T波广泛低平(超过3个导联,包括有心前导联的变化)都发生在肥胖组。T波是心肌的负极波,与心肌的供血有关,肥胖是否可以引起心肌缺血,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继续探讨的问题。

肺活量代表肺容量和呼吸肌的力量及呼吸器官的发育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肺通气功能的指标[9]。本次调查肺活量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对照组最高,超重组次之,肥胖组最低。肺活量的发育不仅与个体的身高、体重、胸围和年龄等因素有关,而且还与体育锻炼、 体力劳动所带来的胸廓增大、肺容积增加及肺泡组织的弹性大小有关[10]。青少年是处于旺盛发育期的群体,其健康体质与未来生活质量密切相关。超重肥胖儿童肺活量功能的下降,影响肺功能发育,身体素质水平下降,因此必须加强体育锻炼,预防和控制肥胖的发生。

摘要:目的了解超重、肥胖对儿童心血管系统及肺功能的影响,为成年期疾病早期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太原市某小学四~六年级804名学生,用BMI指数诊断标准确定肥胖组52人,超重组61人,对照组58人。通过测量3组不同人群的心电图、血压、肺活量指标,观察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经方差分析,肥胖、超重组肺活量指数低于对照组(P<0.01),血压高于对照组(P<0.01)。体质量指数(BMI)与血压呈正相关,与肺活量指数呈负相关。χ2检验显示,3组间窦性心动过速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肥胖组高于对照组。结论超重、肥胖能导致儿童肺活量下降,血压增高,心动过速发生率增高。

关键词:超重,肥胖,肺活量,心脏功能试验,儿童

参考文献

[1]李立明,饶克勤,孔令芝,等.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78-484.

[2]季成叶,主编.儿童少年卫生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9-70.

[3]徐勇,谭琪.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3):166-167.

[4]季成叶.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的应用.中国学校卫生,2003,24(1):1-4.

[5]金红芳,杜军保.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的研究现状.中国医刊,2004,39(5):19-21.

[6]房师华.儿童肥胖与血压的关系.中华临床新医学,2006,6(2):219-220.

[7]李林中.儿童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6,33(5):270-274.

[8]朱琦,文英,王莹.单纯性肥胖儿的心脏改变.中华儿童保健杂志,1996,4(2):106-109.

[9]黄锟,孙莹,叶青,等.肥胖、超重青少年通气功能与体成分关系.中国公共卫生,2006,22(2):152-154.

儿童超重肥胖 第2篇

肥胖及超重儿童血浆抗氧化维生素的测定

[目的]建立血浆中维生素A、维生素E含量测定方法.[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析.色谱柱为C18柱(5 μm,4.6 mm×250 mm),流动相为甲醇∶水(98∶2),检测波长维生素A 325 nm、维生素E 292 nm.[结果]维生素A、维生素E分离良好,维生素A的浓度在0~10 μg/ml,维生素E的浓度在0~15 μg/ml的`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维生素A的R2=0.9997,维生素E的R2=0.9990);回收率在95%~103%之间(RSD<5.0%);日内、日间稳定性好(RSD<5.0%).[结论]方法稳定,简便易行,快速准确,可作为血浆中维生素A、维生素E含量测定方法.

作 者:韦厚明 李斌 郭淑妍 郑亦峰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岗区卫生监督所,深圳,518172刊 名:现代预防医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MODERN PREVENTIVE MEDICINE年,卷(期):200734(10)分类号:O657.7+2关键词:血浆 维生素A 维生素E 高效液相色谱

儿童超重肥胖 第3篇

【关键词 】儿童 ;血压偏高 ;体重指数 ;超重 肥胖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lood pressure and body mass index (BMI) in children, so as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early prevention of hypertension. Method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with cluster sampling was carried out in Guangzhou, 1036 pupils aged from 6 to 11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their stature﹑bodyweight and blood pressure were measured. The category criterion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of China was recommended by WGOC High blood pressure in children was diagnosed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on the physical fitness and health surveillance of Chinese school students in 2000. A total of 1027 qualified studen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In urban area, prevalence rat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ldren were 15.1% and 8.9%. Among the boys, prevalence rat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ere 15.1% and 8.9%. Among the girls, prevalence rat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ere 9.5% and 4.8%.The prevalence rat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mong boy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girls. The prevalence rate of high blood pressure was 19.7% (18.7% for boys, 20.7% for girls), the high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was the major character in obese children.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at prevalence rate of high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in children was increased with BMI increasing, as well as Prevalence rate of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high blood pressure(trend chi-squareχ2HSBP =41.9、trend chi-squareχ2HDBP = 24.2、trend chi-squareχ2HBP=41.8,P<0.001) Conclusion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obesity and blood pressure in children. The knowledge of hygiene should be popularized, the censorship of health should be set up and perfected, and the bodyweight of children should be controlled to decrease the risk of high blood pressure.

【Key words】 Children; High blood pressure; BMI; Overweight; Obesity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25-0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少儿时期尤其是青春期肥胖很容易发展为成人肥胖,且呈低龄化和发病率逐年上升的趋势,超重与肥胖不仅对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而且对成年人健康构成严重威胁[1-2]。为进一步了解广州市城区儿童体重指数(BMI)与血压关系,为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超重、肥胖和心血管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广州市城区儿童超重、肥胖与血压关系进行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调查方法。从广州市越秀区抽取两所小学,并从每所小学中各抽取四、五、六年级三个班,每个班所有的学生进行调查。

1.2 体格检查 :对所有调查对象测量身高、体重和血压,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统一进行[3]。身高采用身高测量仪,精确度为0.1cm。体重测量时,采用百利达体脂分析仪,精确度为0.1kg。血压测量用水银血压计,2次测量间隔30s以上,分别记录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均值。

1.3 診断标准 :(1) 按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推荐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分类标准建议,即是将人群分为BMI正常组(BMI<85百分位数)、超重组(BMI为85~95百分位数)及肥胖组(BMI≥95百分位数)[4],BMI(体重指数)=体重/身高2(kg/m2)。

(2)参照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研究制定的各年龄组血压百分位数中城市男女生收缩压与舒张压百分位数[5]筛查血压偏高儿童,如血压值在标准值以上则诊断为血压偏高。

1.4 质量控制 :为保证收集信息的准确性,对调查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统一培训,统一调查方法、统一测量仪器,统一质控方法。

1.5 统计学处理 :利用EpiData进行数据录入并建立数据库, 数据分析采用SPSS10.0 for windows 软件。非超重肥胖组、超重组和肥胖组以及男女生各组间超重率、肥胖率以及血压偏高率的比较采用χ2 检验, 同一体重组血压水平的性别间比较采用t 检验。不同BMI水平儿童HSBP、HDBP、HBP检出率采用趋势卡方检验。BMI水平与血压的相关分析采用Person相关分析。检验水准为0.05。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学生1036名, 经数据清理, 资料完整的儿童1027名作为分析对象,年龄为6~11岁小学生,其中男童530名,女童497名。(见表1)

2.2 不同性别儿童血压水平比较 :男生SBP平均为107.5±8.8 mmHg, 女生SBP平均为106.2±9.5mmHg, 男生SBP水平偏高于女生,男女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4,P<0.05);男生DBP平均为69.2±7.6 mmHg, 女生DBP平均为68.7±7.8 mmHg,男女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1.17,P=0.242)。(见表1)

表1 广州市城区儿童按性别、年龄别身高、体重、血压分布

注:6岁组超重、肥胖评价参考7岁组评价标准。

2.3 不同性别儿童的BMI水平比较 :男生的BMI水平为17.4±8.9 kg/m2, 女生的BMI水平为16.2±2.6 kg/m2;儿童超重检出率为12.4%,肥胖检出率为6.9%,男生超重检出率为15.1%,肥胖检出率为8.9%;女生超重检出率为9.5%,肥胖检出率为4.8 %。男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女生,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超重=9.109,χ2肥胖=8.089,P<0.01),

2.4 不同性别儿童血压偏高的比较 :血压偏高检出率为19.7%,男生收缩压偏高检出率为13.8%,女生收缩压偏高检出率为17.1%,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2.2,P>0.05);男生舒张压偏高检出率为11.3%,女生舒张压偏高检出率为10.1%,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4,P>0.05)。

2.5 不同BMI水平儿童HSBP、HDBP、HBP检出率:无论男性、女性和总体水平,儿童HSBP、HDBP、HBP检出率均随着体重增加而上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男生趋势χ2值分别为34.9、11.9、30.3,女生趋势χ2值分别为34.3、11.9、13.9,合计趋势χ2值分别为41.9、24.2、41.8,P<0.0001)。(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及BMI分类儿童的HSBP、HDBP、HBP检出率

2.6 儿童BMI与SBP、DBP相关分析 :对6~11岁1027名儿童BMI值分别与SBP、DBP进行相关分析,BMI与SBP、DBP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21、0.17(P<0.0001)。

3讨论

儿童少年阶段是肥胖形成的关键时期,其不健康生活和行为方式尚处于可逆转阶段, 年龄越小预防肥胖的效果越好。因此,研究低年龄人群肥胖与血压的关系, 对于高血压的早期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城区儿童超重检出率为12.6%,肥胖检出率为6.6%,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为19.2%。肥胖检出率略高于谢锦尧等人[6] 报道的2005年海珠区小学生肥胖率5.82%。儿童青少年时期超重、肥胖可导致儿童期和成年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并认为肥胖,尤其是腹部的长期变动趋势,可以预测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心血管病变的变动趋势,提示今后要重视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防治工作。

本次调查城区儿童血压偏高检出率为19.7%,高于合肥市2001年7~11岁儿童血压偏高检出率(8.84%)[7],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加强高血压一级预防,提高儿童的生存质量。男生肥胖者中HSBP检出率为44.7%,女生肥胖者中HSBP检出率为58.3%,与国外相关研究存在不同,国外一项研究中表明,在控制其他因素后,9~11岁男孩较同年龄组女孩发生HSBP的可能性为1.98~2.74倍,而身体活动水平和SBP值呈现负关联[6],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尽管各项研究采用的超重、肥胖标准不同,但很多研究显示超重、肥胖与血压升高有关。本次研究显示,无论男性、女性和总体水平,儿童HSBP、HDBP、HBP检出率均随着体重增加而上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与有关研究结论一致,都证明超重和肥胖是儿童血压偏高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BMI是血压的重要预测指标[8-10]。

本次调查限于广州市两所小学6~11岁的儿童, 调查的抽样框架及样本量限制,调查信息可能存在偏倚。

成年期疾病的早期预防要从儿童时期抓起。针对超重肥胖的多种行为因素, 可从健康宣传教育、改善膳食结构及控制饮食的指导、运动等方面进行干预。从儿童时期开始, 通过合理膳食和增加体力活动等良好生活行为习惯, 降低高血压发病危险。家庭、学校、医学专家、政府、企业和媒体应共同协作投入到儿童青少年肥胖的预防工作中。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第7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1562.

[2]Jonathan S,Stephe D. Obesity hypertension in children:A problem of epidemic proportions.Hypertension,2002,40(5):441-445.

[3]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2004年监测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8-22.

[4]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101-105.

[5]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79-284.

[6]谢锦尧,李丽霞,邹宇华,广州市海珠区10~14岁小学生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6,28(4):313-314.

[7]余毅震,胡虞志.湖北省中小学生血压水平及血压偏高率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3,24(3):208-210.

[8]潘发明,陶芳标,张洪波,等.合肥市城区小学生血压水平的现况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5):313-315.

[9] CLAUDIA P, VINCENZO C, CARMELO G,etal. Blood pressure and relate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6-8 years-old students in Italy. J Pedin Chil Health,2005,41:347-352.

浅谈青少年儿童的超重和肥胖 第4篇

1 青少年儿童的超重和肥胖的现状

小学是孩子最容易发胖的阶段。这是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卫生研究所的专家在2001年的新发现。他们对北京、上海、济南、哈尔滨进行的儿童及小学生肥胖情况调查发现, 儿童肥胖率、超重率分别为12.1%和11.9%, 小学男、女生肥胖率分别为14.8%和9.3%, 超重率分别为13.2%和11.0%。调查显示, 男生发生肥胖的危险性约为女生的1.5倍, 男生肥胖率在12岁时达到峰值, 为19.3%;女生肥胖率在13岁时达到峰值, 为13.1%。调查还显示, 小学生肥胖率为13.6, 明显高于学龄前儿童 (10.7%) 和初中生 (10.2%) 的肥胖率。

2 青少年儿童肥胖超重的判定标准

7~16岁中小学生采用我国学生体质调研资料制订的身高标准体重。由于我国缺乏3~6.9岁组儿童的身高标准体重标准, 因此3~6.9岁儿童采用世界卫生组织 (WHO) 制定的身高标准体重, 超过标准体重110%为超重, 超过标准体重120%为肥胖。

3 青少年儿童肥胖类型

遗传、内分泌失调、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疾病可导致肥胖。肥胖可大致分类:

3.1 遗传性肥胖。

肥胖会有遗传, 即父母肥胖, 子女也会发胖。初生婴儿体重与小儿肥胖的关系也很密切。与先天的遗传基因有关, 取决于脂肪细胞数目的多少和脂肪细胞所含的脂肪数量的大小两个因素。

3.2 继发性肥胖。

常因病理原因引起的肥胖, 并带有特殊的症状, 这称为继发性肥胖。如因疾病引起的肥胖则应对症治疗, 肥胖问题也就容易解决。

4 青少年儿童产生肥胖的原因

4.1 遗传因素。

人体的脂防是恒定的脂肪细胞数及其肥大度决定的。恒定的脂肪细胞数及其肥大度是由神经中枢通过神经、体液的生物化学过程调控的, 遗传因素对这个过程影响较大。据研究统计, 父母双胖者, 其子女有60%~80%的可能成为胖子, 父母中有一个肥胖者, 其子女有40%可能成为胖子。婴幼儿时期是决定人体脂肪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关键时期。

4.2 饮食因素。

不合理的饮食是绝大多数儿童肥胖的最主要原因。最直接因素是营养过剩。这主要表现在食物的成分热量较高, 进餐次数过多 (主要指零食) 。一日三餐除了肉、蛋、奶等摄取充足外, 甜点、蛋糕、奶油巧克力、冰淇淋以及其它高糖高脂的食物摄人过多, 造成脂肪在皮下的堆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许多研究都已表明早餐行为与肥胖有关。经常不吃早餐的儿童中, 肥胖的发生率高于经常吃早餐的儿童, 虽然不吃早餐导致肥胖的机理不甚清楚, 但不吃早餐的儿童可能在午餐时吃得比较多或食物选择不当、活动比较少, 从而导致肥胖的发生。

另外, 当今的儿童都基本上是独生子女, 娇生惯养, 家长听之任之, 迎合他们的饮食爱好, 对不良习惯不予制止和纠正;而同时, 家长本身对营养卫生方面知识了解不够, 不能对儿童的饮食做出科学指导, 甚至有人还有“越胖的孩子越健康”的错误观念。

4.3 缺乏运动。

缺乏运动也是儿童肥胖的原因之一。多数肥胖儿童并不喜欢体育活动, 惰性较强, 意志力差, 这与他们较重的身体负担及心理因素有关。而在校外、在家庭, 父母也不太注重对这些肥胖儿童的健身锻炼, 对子女的健身教育观念淡薄。

4.4 电视与儿童肥胖。

美国儿童肥胖发生率与其看电视的时间呈显著正相关, 看电视时间越长, 肥胖发生率越高。肥胖调查中发现, 儿童看电视时间每增加1小时, 其肥胖发生率约增加1.5%。随着各种各样的电子游戏的出现, 中国儿童将越来越多的时间消耗在电脑和游戏机前, 这些都是儿童肥胖率增加的危险因素。

5 青少年儿童肥胖的危害

5.1 身体方面的危害。

5.1.1首先表现是体重增加, 大量脂肪沉积, 增加了机体负担和耗氧量, 肥胖症的青少年儿童比正常人消耗氧多。这样致使他们身体笨重, 行动迟缓, 活动能力差。常有平足、膝内弯、脊柱和椎间软骨损害等。5.1.2胆固醇、脂肪酸、血脂偏高, 免疫系统受到抑制, 抗病能力较差, 易患呼吸道感染, 还容易导致一些“成年疾病”年轻化, 如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冠心病等。5.1.3可能存在性发育障碍。如男孩导致性发育滞后, 女孩导致性早熟, 初潮早, 多伴有月经紊乱。5.1.4影响智力发展, 食物中的苯丙氨酸过多, 常引起氨基酶的不足, 从而使大量氨基酸堆积在脑细胞中, 形成“脂肪脑”, 影响脑细胞活动, 致使智力低下。

5.2 心理方面危害。

生理和心理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集体活动中常成为被嘲笑对象, 使得肥胖青少年儿童产生自卑感和精神压力, 对心理也造成较大影响。

6 肥胖青少年儿童健身教育的措施和建议

6.1 运动加节食。

无论肥胖的成人还是肥胖儿童, 在保证合理营养基础上, “运动加节食”是减轻体重的最有效方法。

6.2 家庭健身教育。

在家庭中, 肥胖儿童是健身教育的主体, 家长则是主导者。家长的主导作用应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家长培养孩子养成锻炼的习惯。带领孩子一起参加各种健身活动。另外, 要给孩子灌输“肥胖是不健康”的思想, 使孩子的健身意愿变成自觉行动。第二, 家长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营养卫生和身体保健知识, 清楚自己孩子每天应该摄人多少热量, 哪些是不良的饮食习惯。第三, 培养孩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终身体育锻炼是健康的有力保证。

6.3 学校健身教育。

肥胖儿童的健身教育也应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师应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 消除心理障碍, 学校要有针对性地把控制肥胖儿童当作发展身体素质的内容来抓, 让肥胖儿童在健身活动中增强自信、磨炼意志, 把体育活动当成自己的终身伴侣, 达到健身减肥目的。

7 青少年儿童减肥应注意的问题

7.1 减肥不能盲目。

对肥胖儿童的治疗原则应当是控制体重, 而不是盲目减掉重量。如果儿童身高增长, 而体重没有相应增加, 就已经达到了对肥胖的治疗效果。父母对肥胖孩子应遵循下列原则:一是不能采用饥饿疗法;二是严禁使用减肥药物。

7.2 抓住预防儿童肥胖的两个关键时期

7.3 控制儿童肥胖三大良策。

7.3.1均衡膳食、合理营养。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 应当保证蛋白质、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供给, 对肥胖儿童也不应例外。但对可能导致肥胖的饮食, 则应严格控制。7.3.2坚持运动, 增强体质。科学的体育锻炼是控制肥胖和增强体质必不可少的措施。应当选择适合儿童自身特点和家庭状况的项目。体育活动不在形式, 贵在坚持。7.3.3纠正不良习惯与生活方式。肥胖儿童饮食嗜好与常人不同, 爱吃荤食和甜食, 嫌弃粗粮和菜蔬。父母应循循善诱, 让他们逐渐喜爱粗粮和蔬菜, 多吃水果、蔬菜, 减少肉食和谷物数量, 少吃肥肉和甜食。

肥胖儿童饱足感与常人不同。普通人每餐吃到八九分饱, 即感满足, 不再进食;肥胖儿童吃到十分饱还不满足, 仍然要继续进进食。应当逐渐改变他们的饱足感。

肥胖儿童进食速度与常人不同。常常狼吞虎咽, 不细嚼慢咽, 吃得又快又多, 快食的结果是超量进食, 是肥胖发生原因之一。因此, 为了控制肥胖, 必须要慢食, 细嚼慢咽。

控制儿童肥胖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能图快、求简单, 而应当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和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三管齐下。

摘要:当今社会,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青少年儿童的超重与肥胖发生率也越来越高。现着重阐述青少年儿童的超重与肥胖现状和原因, 并从多角度分析其危害与防治手段, 为控制青少年儿童超重与肥胖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儿童,超重,肥胖

参考文献

[1]罗纳德.J.莫恩.杨则谊译, 运动营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

[2]张冰, 仇军.运动营养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11.

儿童体重超重该怎么办? 第5篇

儿童体重超重该怎么办呢,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下,使得家长也都知道该怎么做,那儿童在成长的时候,是不能选择一些节食的减肥方法,这点家长也都是要注意的。

儿童体重超重该怎么办:

1、控制过度饮食。避免食用高能量、高脂肪食物,如巧克力、糖果、黄油、油炸食物、甜点心和甜饮料等。

2、减慢用餐速度。

3、多食含粗纤维的食品。

4、三餐合理分配(早餐1/4、午餐2/4、晚餐1/4),晚餐后不加点心。

5、通常每天总热卡控制在推荐摄入量减去500千卡范围内。蛋白质不应低于总热卡的20%,其中乳类、蛋、鱼、虾、瘦牛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应占总蛋白的50%以上;适当控制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

6、另外,水溶性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和纤维素是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免疫功能和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要注意饮食种类多样化,不偏食,多吃新鲜的绿叶菜,必要时可添加口服复合维生素制剂等。

儿童超重肥胖 第6篇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粤科技字[2005]143号 );珠海市科技计划项目(珠科[2005]45号)

摘 要 目的:分析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农村居民超重和肥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分层随机抽样原则,随机抽取斗门区两个镇4个自然村,并对其农村居民进行入户调查和体检。结果:被调查人群超重、肥胖症患病率分别为29.8%和6.9%,女性超重患病率高于男性,肥胖差异没有显著性。而静坐时间、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强度和每周轻度运动次数,是农村居民超重和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且不同的性别影响因素不一样;超重及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高尿酸等慢性病密切相关。结论:斗门区农村居民超重和肥胖患病率稍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且与许多慢性疾病密切相关,应引起足够重视,重点倡导居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增强工作强度,预防超重和控制肥胖。

关键词 超重 肥胖 患病率 危险因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192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rehend the morbidity and the risk factor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rural area of Zhuhai city,and provide reference to intervene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the community.Methods:Four villages of two towns in Doumen were sampled through stratified randomized sampling,and information of the residents was collected by interview,physical examination,and laboratory test.Results:The prevalence rate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ere 29.8 and 6.9%.The rate of overweight in femal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male,but the rates of obes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had no statistic significance.The primary risk factor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ere sitting time,age,cultural level,work intensity,times of light exercise per week,and the factors were different between sexes.Overweight and obesity were corellated with hypertension,diabetes,high serum cholesteron,high serum triglyceride,high serum uric acid.Conclusions:The morbiditie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mean level in our country.and were corellated with many cronic diseases.For preventing overweight andcontrolling obesity ,we should give enough attention to proposing people to develop healthy life mode and strenthen work intensity.

Keywords overweight obesity morbidity risk factors

肥胖症是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组分之一,与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严重损害患者身心健康,使生活质量下降,预期寿命缩短,已成为重要的世界性健康问题之一[1]。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的变化,我国肥胖症患病率也迅速上升。为了解珠海农村人群超重和肥胖的患病情况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我们于2007年6月开始了本项调查研究,从而为预防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整群、随机相结合的方法,抽取珠海市斗门区两个镇(井岸、斗门)4个自然村,再按简单随机方法抽取居民户。对调查的居民户中,所有符合20~74岁的家庭成员进行询问调查及医学体检。

调查内容与方法:①询问调查:采用入户面对面调查的方法,对个体对象的一般情况进行调查。②体检:身高、体重采用标准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③实验室检测:采集血液样本测空腹血糖、血肌酐、血尿素氮、血甘油三酯、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尿微量白蛋白。

诊断标准:肥胖的判断按照我国卫生部《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的标准,体质指数(BMI)定义为体重(kg)/身高(m2);以BMI≥28为肥胖,24≤BMI<28为超重,BMI<24为正常[2]

统计学分析:建立Excel数据库,所有数据利用SPSS11.0软件完成,计数资料用X2检验。

结 果

一般情况:本次调查1114人中,男418人(37.5%),女696人(62.5%)。年龄20~85岁,平均49.44±13.42岁;平均体质指数(BMI)23.03±3.33kg/m2,其中男22.92±3.14kg/m2,女23.10±3.44kg/m2。男性与女性BMI差异无显著性(t=-0.885,P>0.05);BMI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r=0.115,P<0.05)。

超重和肥胖率情况:调查对象中共有超重者332人,超重率为29.8%,其中男25.6%,女32.3%,男性超重率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53,P<0.05)。共有肥胖者77人,肥胖率6.9%,其中男性和女性均为6.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1,P>0.05)。

超重和肥胖的影响因素:

(1)不同特征人群超重和肥胖情况分析:不同职业、家庭收入、人群间超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在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及是否有糖尿病家族史的超重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但到70岁后,超重率降低。文化程度越低,超重率越高,而且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超重率高于无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男性已婚人群的超重率高于未婚、离异、丧偶人群(X2=7.079,P<0.05),与年龄、文化程度及是否有糖尿病家族史无关(P>0.05)。而肥胖在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糖尿病家族史及家庭收入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2)不同生活习惯人群超重、肥胖情况分析:不同生活习惯中,男性每天静坐时间不同组之间超重率有统计学差异(X2=9.654,P<0.05),每天静坐4小时以上组超重率最高,女性则无统计学差异(X2=4.458,P>0.05)。而无论男性还是女性的吸烟、喝酒、工作强度、每周工作学习时间、上下班交通方式、每周剧烈运动次数、每周轻度运动次数不同习惯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工作强度、每周轻度运动次数不同组间肥胖症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不同饮食习惯人群超重、肥胖情况分析:对定时吃饭状况、早餐习惯、食用油种类、新鲜蔬菜食用频次和数量、肉类食用频次和数量、水果食用频次、咸鱼食用频次、腌菜食用频次、油炸食物食用频率、是否喝咖啡习惯、喝茶习惯、吃维生素习惯等同饮食习惯的男性、女性之间超重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早餐习惯不同的组间肥胖症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170,P<0.05),每天都吃或每周吃4~6天早餐的调查组肥胖症患病率低于每周吃1~3天和基本不吃早餐组。④超重和肥胖影响因素综合分析:对超重、肥胖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backwalk:LR法)显示,静坐时间、年龄、文化程度是农村男性居民超重的危险因素。随着静坐时间、年龄、文化程度的增长,超重的危险性增大(OR>1);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大,超重的危险性增大(OR>1)。工作强度和每周轻度运动次数是肥胖症的危险因素,工作强度越高,肥胖症患病率越低,轻度运动越多,肥胖症患病率越高(OR>1)。分别详见表3、表4和表5。

(4)超重和肥胖与几种慢性病患病情况分析:超重、肥胖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尿酸的患病率均高于非超重、肥胖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R值为2.587、3.054、1.907、3.027、2.495、3.100、2.200;两组人群中冠心病、心脑疾病患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讨 论

本次调查的珠海市斗门农村居民的平均体质指数在正常范围内,超重率为29.8%,稍高于2002年全国值22.8%;肥胖症患病率为6.9%,与2002年全国值7.1%相近。但女性超重、肥胖患病率均高于饶华祥等报道[3],而且女性超重率高于男性,与2002年全国调查结果不一致[4]。患病率在性别上的差异可能与性素分泌水平有关[5],性激素可参与调节体内脂肪储存、分布和分解,也有可能与女性的劳动量及体力活动量小有关。珠海市斗门区农村居民的超重和肥胖患病情况虽然并不太严重,但是经与几种慢性病风险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农村居民的超重、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尿酸等慢性病密切相关,这表明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危害斗门农村居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应尽快采取干预措施,以减少慢性病患病率不断上升而带来的疾病负担。

本调查分别对不同特征、生活行为习惯、饮食习惯的人群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男性超重患病率与静坐时间、婚姻状态有关;女性则与年龄、文化程度、糖尿病家族史有关。而肥胖则与早餐习惯、工作强度、每周轻度运动次数相关。有研究报道,体力活动减少、动物性食品和脂肪等高热能食品摄入增加,是引起超重和肥胖的主要因素。本结果经多因素分析发现,饮食习惯不是该区农村居民超重及肥胖的相关影响因素,主要影响因素是静坐时间、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强度和每周轻度运动次数,而且不同性别影响因素也不一样,这与近几年斗门区农村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居民劳动工作强度减少,特别是男性居民静坐娱乐活动时间加长等有关。因此,除年龄和性别外,其他危险因素可以通过行为干预进行改变,特别是应该以农村社区为基础,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倡导居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娱乐静坐时间,增强工作劳动强度,预防超重,控制肥胖。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等.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07.

2 陈春明,孔灵芝.等.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行),2003,13.

3 饶华祥,侯玉英.等.山西省城乡居民超重和肥胖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8,1(24):108-109

4 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8-53.

儿童超重肥胖 第7篇

由于儿童超重、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1],国外有学者对超重肥胖儿童代谢综合征组分进行因子分析,发现几个因子可能是影响超重肥胖儿童代谢综合征发生的因素,但是结论还不确定。本研究对北京市超重肥胖儿童的MS各组分进行因子分析,目的是分析我国儿童代谢综合征各组分的聚集特征,探索儿童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为制定我国儿童MS的标准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来自前期工作收集的2批样本,样本1是从北京市东城区3所中学和2所小学选择的1 093名7~18岁中小学生,样本2是从北京市东城区9所中学选择的937名14~17岁初中生。2批样本的体重正常组是从入选学校随机抽取的2个班中获得,超重组和肥胖组则是将这些学校所有超重和肥胖中小学生纳入。样本入选是根据海淀区和东城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中小学生体检的身高、体重测量结果,计算学生的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依据“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BMI超重、肥胖筛查分类标准”[2],初步判断学生是体重正常、超重或肥胖。通过既往病史和体检,剔除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身体发育异常、身体残缺、畸形以及内分泌疾病、药物副作用等引起的肥胖。对确定入选的学生,依据《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检测细则》[3]重新测量身高、体重进行分组。

为了排除年龄的影响,本研究选择2批样本中14,15岁儿童进行因子分析。由于体重正常儿童数量太少,只选择了其中的超重肥胖儿童分析。所以本研究对象为北京市835名14,15岁超重肥胖儿童,其中样本1有93人,包括男生63人,女生30人超;超重62人,肥胖31人。样本2有742人,包括男生490人,女生252人;超重371人,肥胖371人。

1.2 方法

在样本1与样本2中均测量BMI、腰围(W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空腹血糖(FPG)。儿童清晨空腹(禁食12~14 h)到达测试现场后由医生先采集空腹静脉血3 mL。静坐5 min之后,由经严格培训的医生测试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并进行肝脏B超检查。身体测量均遵循《全国学生体质健康与调研检测细则》进行。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TC,TG,HDL-C,LDL- C和FPG, TC,TG采用酶法,HDL-C,LDL- C采用过氧化物酶清除法,FPG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

1.3 统计分析

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的双录入和检错。利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因TG呈偏态分布,TG组间比较使用Mann-Whitney检验。其他指标水平的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对TG进行自然对数转换后再做因子分析。采用Kaiser-Meyer-Olkin法和Bartlett球形检验确认资料是否适用于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方法提取初始因子,只有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才被保留,因子负荷≥0.4的变量被认为是因子的主要成分,并且采用变异最大(Varimax)正交旋转法对初始因子进行旋转,以获得意义更明确的公因子。因子分析时,先用样本1进行探索性分析,后用样本2验证结果的一致性。

2 结果

2.1 样本1和样本2中超重与肥胖儿童的MS各组分水平

超重儿童SBP,DBP,WC,FPG,TC,LDL-C,BMI,TG的数值均小于肥胖儿童,但是超重儿童的HDL-C大于肥胖儿童(表1)。除样本1和样本2的TC,HDL-C以及样本1的DBP在超重与肥胖儿童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他MS各组分在超重、肥胖儿童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2 超重、肥胖儿童MS各组分之间的相关性

多数MS组分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肥胖儿童与超重儿童不同之处是,肥胖指标(BMI、WC)与血压(SBP、DBP)的Pearson相关系数在肥胖儿童中大于超重儿童。

2.3 超重、肥胖儿童MS组分的因子分析

见表2,3。

注:*TG为偏态数据,表示为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

通过Kaiser-Meyer-Olkin(KMO)法和Bartlett球形检验确认该资料适用于因子分析。KMO检验的目的是分析各变量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相对大小,KMO值越接近1,则越适合作因子分析;KMO越小,则越不适合作因子分析。样本1超重组、样本2超重组、样本1肥胖组、样本2肥胖组的KMO值分别为0.46,0.49,0.58,0.58。Bartlett统计指标检验相关矩阵是不是单位矩阵(原假设为相关矩阵为单位阵),Bartlett球形检验的值分别为236.812,1 542.28,166.92,1 780.35(P值均<0.01),均拒绝原假设,相关矩阵不是单位阵,可以考虑进行因子分析。

如表2所示,样本2与样本1超重儿童的分析结果相似;但是不同的是在样本1中FPG同时是肥胖因子和糖代谢因子的主要成分,而在样本2中FPG仅是糖代谢因子的主要成分。样本1样本量较小,作为探索样本;样本2作为验证确定样本。根据样本2的结果,超重儿童MS组分可提取4个因子,分别是:脂代谢因子(LDL-C,TC,TG,HDL-C)、血压因子(SBP,DBP)、肥胖因子(WC,BMI)和糖代谢因子(FPG,HDL-C);因子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8.12%,22.61%,14.35%,12.35%,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77.44%。

如表3所示,对肥胖儿童MS组分的因子分析,样本2与样本1的结果也相似;不同的是HDL-C在样本2中是脂代谢的主要成分,而在样本1中是糖代谢的主要成分。根据样本2的结果,肥胖儿童MS组分共提取3个因子,分别是:肥胖-血压因子(WC,BMI,SBP,DBP)、脂代谢因子(LDL-C,TC,TG,HDL-C)、糖代谢因子(FPG);因子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1.60%,26.68%,11.56%,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69.84%。

3 讨论

代谢综合征表现为一系列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包括中心性肥胖、高血压、低HDL-C、高TG和糖耐量减低,这些危险因素之间两两相关。通过因子分析可以提取出少数彼此不相关的共同因子,更能够反映本质规律。如果MS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因子分析仅能得到1个因子; 如果1个因子支配2个或更多的MS组分,则提示这些组分具有某种共同的特征[4]。Ford等[5]对1996年到2006年关于儿童青少年MS组分因子分析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发现1999年之后的9篇文献提取的因子数都在2~5之间。本研究与绝大部分研究一样,提取的因子数超过1个,可见MS存在不只1个病理生理学基础。

不同特征(种族、性别、年龄、营养程度)的人群,纳入分析的代谢综合征组分不同,因子分析公因子提取方法和判断标准不同等因素都可以造成因子分析结果的不一致。以前有研究显示,不同年龄、性别、种族(黑色/白色人种)间因子分析得到的MS模式相似[6],而肥胖和体重正常儿童的因子分析结果不完全相同[7]。因此,本研究选择两样本中14,15岁儿童,并对不同体型的儿童分组(超重和肥胖儿童)进行分析。本研究发现,2样本因子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可靠。肥胖儿童与超重儿童MS组分的聚集性略有不同,肥胖儿童的肥胖因子与血压因子有更强的聚集性,可能原因是在肥胖儿童中肥胖指标与血压的相关性大于超重儿童。

国外关于儿童MS组分因子分析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项。Bogalusa心脏研究对4 522名美国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因子分析,共提取2个公因子:代谢因子(FINS,TG,HDL-C,FPG,Ponderal指数),血压因子(SBP,DBP,FINS) [6]。对加拿大魁北克儿童的研究共提取3个因子:脂代谢因子 (BMI,FINS,HDL-C,TG) ,糖代谢因子 (BMI,FINS,FPG) 、血压因子(SBP,DBP)[8]。类似的研究结果发现3个因子:肥胖-糖代谢(BMI,FINS,FPG)、脂代谢(TG,HDL)、血压(SBP,DBP)[9]。本研究与上述研究相同点是都提取了糖代谢因子、脂代谢因子、血压因子,不同点是本研究还提取了肥胖因子。有研究也提取出反映肥胖的因子[10]。另有研究应用因子分析得到的因子得分计算各因子的MS危险度,得到儿童的肥胖因素比胰岛素抵抗更加能够预测MS[11]的结论。这2项证据支持肥胖在儿童MS中的重要性。

Anderson对148名17~68岁的中国成人MS组分聚集性进行的研究显示,提取了糖代谢因子(FPG,FINS,WC,BMI)、血压因子(WC,BMI,平均动脉压)、脂代谢因子(HDL-C,FINS,WC)3个因子[12]。当前儿童代谢综合征尚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不同标准下儿童MS发生率相差很大,不同研究的结果很难进行比较[13]。本研究对儿童MS组分进行因子分析,探索MS组分的聚集特征,有助于我国儿童代谢综合征标准的建立。Goodman对美国212名儿童的研究显示,共提取4个因子:肥胖因子(WC,BMI ,FPG,Fibrinogen)、脂代谢因子(LDL-C,TC)、糖代谢因子(FPG,FINS,TG,HDL-C)、血压(SBP,DBP)[11],结果与本研究相似,提示我国儿童与美国儿童MS组分的聚集特征相似,儿童MS标准制定可以参照国外研究成果。

儿童超重肥胖 第8篇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研究对象来自2012年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学生重大疾病防控技术和相关标准研制及应用”(以下简称“1147计划”)7个示范基地(上海市、广东省、湖南省、重庆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天津市和辽宁省)。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共抽取93所中小学校(7个省中,每个省抽取经济水平好、差各1个市,从中抽取12 ~ 16所中小学校) ,包括小学一至六年级、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各年级学生。根据病史和体检资料,排除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有疾病,身体发育异常、身体畸形的学生。2013年10—11月共收集55 357份完整学生问卷及体检资料,剔除在3个月内采取过改善饮食方式减肥的研究对象,最终纳入本次研究的样本量为28 612人。平均年龄为(10. 76±3. 33)岁,其中男生15 471名(54. 1% ),女生13 141名(45. 9% );小学生15 901名(55. 6% ),初中生6 886名(24. 1% ),高中生5 825名(20. 4% );地区分布为湖南3 376名(11. 8% ),宁夏2 364名 (8. 3% ),天津4 510名(15. 8% ),重庆5 109名 (17. 9% ),辽宁4 114名(14. 4% ),上海5 211名 (18. 2% ),广东3 928名(13. 7% )。

本课题研究方案已获得北京大学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7个示范基地均出具同意北京大学研究方案和伦理审批的书面证明材料,学生和家长在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前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1. 2方法本研究包括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两部分。严格按照“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手册”对学生进行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和血压的测试[6]。问卷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回顾调查前7 d饮食行为情况,包括吃过水果、蔬菜、含糖软饮料、肉或肉制品的天数及每天平均摄入量,并最终折算为平均每日摄入量;吃早餐、奶、高能量零食、油炸食品、在外就餐、西式快餐天数或次数;饭碗大小与吃饭速度快慢。

1. 3判定标准对7 ~ 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判定采用“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筛查分类标准”[7],对6岁儿童超重、肥胖的判定采用李辉等[8]提出的“中国2 ~ 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体质量指数(BMI) 参考界值点”,本次研究中将非超重肥胖学生定义为体重正常组。其中,体重正常组学生23 946名(83. 7% ) ,超重组学生2 856名 ( 10. 0% ),肥胖组学生1 810名(6. 3% )。

1. 4统计分析采用Epi Data 3. 1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双录入法进行数据录入及检错。用SPSS 20. 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对饮食行为进行因子分析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以特征根 > 1确定饮食行为模式(公因子)的个数;根据因子载荷判断饮食行为与饮食行为模式之间的相关程度,计算个人每种饮食行为模式的因子得分,因子得分越高代表摄入该类食物份数/次数越多;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饮食行为模式与超重肥胖的关系,检验水准α = 0. 05。

2 结果

2. 1饮食行为模式KMO统计量为0. 658,Bartlett球形检验P < 0. 01,数据满足因子分析要求。根据特征根≥1的标准,共得出4种饮食行为模式。见表1。模式1贡献率为16. 58% ,根据各主成分的特征向量大小和方向,主要与油炸食品、高能量零食、西式快餐、含糖软饮料、在外就餐有关。模式2贡献率为13. 02% ,主要与蔬菜、水果、肉或肉制品有关。模式3贡献率为10. 58% ,主要与早餐、奶有关。模式4贡献率为9. 50% ,主要与饭碗大小、吃饭速度有关。

2. 2饮食行为模式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各饮食行为模式的因子得分,将所有儿童青少年进行3等分,分别为低分组、中间组和高分组,将因子得分高低等分作为自变量,是否超重或肥胖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注:模型 1 调整了其他饮食行为模式,模型 2 进一步调整了省份、性别、年龄、城乡。

在调整其他饮食行为模式后,超重肥胖只有在模式4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式4是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中间组与高分组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分别是低分组的1. 172和1. 564倍。在进一步调整省份、性别、年龄、城乡后分析结果提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在模式1、模式3和模式4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模式1和模式4是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而模式3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模式1中高分组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是低分组的1. 146倍,模式4中得分中间组与高分组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分别是低分组的1. 295和1. 848倍,模式3中得分中间组与高分组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分别是低分组的82. 2% 和73. 4% 。

3 讨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我国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日益好转,因营养过剩导致的超重肥胖也逐年增多。2010年中国7 ~ 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发生率为14. 57% ,城市男生、乡村男生、城市女生、乡村女生4类群体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3. 23% ,13. 76% ,12. 72% ,8. 56% ,表现为男生高于女生,城市高于农村[9]。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中国7省市儿童青少年超重及肥胖检出率为16. 3% ,高于2010年全国平均水平,提示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及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形势严峻,应积极采取措施,抑制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增长势头。

正确、科学评价儿童青少年的饮食行为状况将有助于改善饮食行为模式,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因子分析法是将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相互独立且包含原指标大部分信息的综合指标。本次研究通过因子分析法将饮食相关行为分为4种模式,每种模式代表不同的饮食行为倾向,饮食行为模式考虑了各类食物摄入的内在联系,从而更有效地评价饮食与疾病的关系[10]。

不良饮食行为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有密切关系。甜食、油炸食品深受我国儿童喜爱,进而导致超重与肥胖儿童迅速增多[11]。Poti等[12]的研究发现,西式快餐与超重肥胖有较强关联。Danyliw等[13]一项研究发现,6 ~ 11岁男生软饮料摄入高者超重肥胖发生风险是一般摄入者的2. 3倍。本次研究发现,与油炸食品、高能量零食、西式快餐、含糖软饮料高摄入及在外就餐有关的饮食行为模式1是超重肥胖的高危因素,与前人研究相一致[14]。研究发现,与进食速度慢者相比,进食速度快者增大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较高,OR值为4. 32[15]。本次研究也有相同发现,与进食速度有关模式4高分组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是低分组的1. 848倍,可能与进食速度快食物难以造成胃的充盈感,从而不能使人产生饱腹感而发生反馈抑制有关。在本次调查中发现,与早餐、奶有关的模式3是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保护性因素,与国内外研究相一致[1,16]。早餐在全天的能量供应和营养素摄入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吃早餐会使中枢神经系统受到空腹刺激,饥饿感使儿童在午餐中不知不觉地超量进食而引起肥胖。本次研究没有发现与蔬菜水果有关的饮食模式2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与其他研究者的结果不一致[17],需要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儿童超重肥胖 第9篇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济南市随机抽取2个城区6所小学的二到五年级学生,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共800名小学生。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45份,有效问卷率为93.13%。

1.2 方法

对小学生的身高、体重等体格检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测量记录。问卷调查采用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设计的《3天24小时记录膳食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详细介绍膳食记录表的填写方法,同时给学生(及家长)提供常用单位的样品,学生(及家长)于餐后自填问卷(午餐学生填,早餐及晚餐由家长代填),记录连续3天(两个工作日和一个休息日)的食物摄入。由调查员对所有膳食问卷进行筛选和剔除,确定出有效问卷。

1.3 评价指标

1.3.1 超重、肥胖的判断标准

依据中国2008年颁布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分类标准》[8],BMI=体重(kg)/身高(m2),根据体重指数的大小,将儿童的营养状况划分为3类:正常、超重和肥胖。

1.3.2 食物分类

依据《中国居民膳食宝塔(2007)》及儿童的饮食特点将食物分为谷类食物(米、小麦、其他谷类、薯类)、蔬菜水果(深色蔬菜、浅色蔬菜和水果)、豆类食品(豆类和豆制品)、动物性食品(猪肉、其他肉类、动物肝脏、禽肉、奶类、蛋类、鱼)、动植物油(动物油、植物油)、盐和调味品(盐和酱)、糖糕点(糕点和糖果)和其他食品(含糖饮料等零食)共8类变量。

1.3.3 统计分析

运用SAS9.1软件对3天24小时膳食记录调查资料进行清理,确定食物摄入量,最后整理成二维资料表,调用主成分分析模块,得出简单统计量、特征根、贡献率、特征向量等,并对计算结果做出专业解释。

2 结果与分析

2.1 营养状况

本次调查的745名儿童中,共检出超重小学生137人,超重率18.3%,肥胖小学生138人,肥胖率18.7%。2.2食物结构对不同体重指数儿童的食物结构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见表1和2),根据各类食物第1主成分的特征向量大小和方向,正常体重儿童主要由蔬菜水果、动物性食品、谷类食物组成,特征向量均>0;超重儿童主要由糖糕点、零食、蔬菜水果及动物性食品组成,特征向量均>0;肥胖儿童主要由动物性食品、豆类食品和零食组成,特征向量均>0。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大小,正常体重儿童为17.68%,超重儿童为19.69%,而肥胖儿童高达21.49%。可以认为,第1主成分所反映的不同营养状况儿童的膳食模式有所不同,正常体重儿童是一种动植物比例比较平衡的膳食模式,而超重儿童是一种富含糖糕点和零食的膳食模式,肥胖儿童则是一种以动物性食品为主的膳食模式。第2主成分的贡献率大小,正常、超重及肥胖儿童分别为15.68%、16.74%、13.92%。第2主成分的特征向量,无论是正常儿童还是超重儿童抑或是肥胖儿童,均出现了负值。第2主成分所反映的膳食模式亦有所差异,正常儿童是以豆类食品为主的膳食模式,超重儿童则是以谷类和豆类食品为主的膳食模式,而肥胖儿童是富含动植物油及口味较重的膳食模式。总的来说,超重儿童与正常儿童的膳食模式相似,不同的是超重儿童偏好糖糕点与零食,而肥胖儿童与正常儿童的膳食模式差距较大,肥胖儿童对动物性食品的摄入偏高,而对蔬菜水果的摄入偏少。

3 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结果可知,济南市8-12岁儿童超重率及肥胖率偏高,这与社会大环境有密切关系。中国传统的膳食模式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而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飞快发展,西方快餐文化在中国迅速流行,甜食、动物性食品(尤其是油炸食品)深受我国儿童的喜爱,进而导致超重与肥胖儿童的迅速增多。本次研究结果对超重、肥胖儿童的膳食模式分析也印证了这一点,即超重儿童偏好糖糕点与零食、肥胖儿童对动物性食品的摄入偏高,而对蔬菜水果的摄入偏少。调查研究还得知,济南市小学实行午餐小饭桌工程,即午餐学生在校就餐,早、晚餐儿童在家就餐,而儿童在就家饮食过于丰富,特别是晚餐能量摄入较高,也会导致超重肥胖的发生。另外,小学生的自主选购食品的能力较弱,主要由家长代买食物,儿童发生超重肥胖,家长的责任远大于孩子[9]。为了更全面地分析一个事物,我们往往需要收集和测量很多指标,但众多的指标中容易存在一些对研究结果意义不大的指标,且指标与指标之间常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提示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对内部具有高度相关性的指标做高度精简,从而起到简化分析的作用。

小学生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学生的营养问题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而保证儿童正确的营养认知、合理的膳食行为是完成这一工作的重要手段[10]。尽管国家已开始重视学生的营养问题,但如何开展营养教育,普及肥胖预防知识,增强家长及儿童的健康意识是接下来要探讨并解决的儿童肥胖防控的干预模式[11],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敏,由悦,赵文华,杨晓光.膳食及营养因素对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影响[J].卫生研究,2002,31(5):370-371.

[2]刘军祥,黄宗能,苏红卫.儿童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9):1032-1033.

[3]杨万龄,罗盈怡,王晓明.儿童青少年肥胖超重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8):958.

[4]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Diet and health:implications for reducingchronic disease risk[J].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89,28.

[5]Susan E McCann.Analysis of patterns of food intake in nutritional ep-idemiology:food classification in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andthe subsequent impact on estimates for endometrial cancer[J].Pub-lic Health Nutrition:4(5),989-997.

[6]Desmond E.M.Williams,A.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dietary pat-terns with glucose intolerance and bother features of the metabolicsyndrome[J].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2000),83,257–266.

[7]迟玉聚,王洁贞,薛付忠.主成分分析法在膳食结构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20(6),515-517.

[8]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Z].2004,25(2):97-101.

[9]王春妮,李军.家长对儿童肥胖知识、态度和行为认知的现况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7:484-486.

[10]苏宜香,王玲,陈超刚.营养教育对广州市小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6),647-648.

儿童超重肥胖 第10篇

关键词:超重,肥胖,儿童,代谢紊乱

肥胖是指存在一定程度的超重和脂肪层堆积过厚,儿童及青少年肥胖日益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1]。全球范围接近1/10的学龄儿童超重,其中1/4肥胖,超重、肥胖正在成为儿童、青少年中的重要流行病。伴随肥胖而来的高血压、糖脂代谢紊乱在肥胖儿童身上聚集的特征,即代谢综合征(MS)。有研究显示儿童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有线索提示,早期的血管病变发生在儿童青少年时期。现将整个研究过程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对代谢紊乱特点及其对动脉病变的影响进行探讨和总结,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0年3月选取4所中小学7~14岁超重、肥胖儿童110例,体重正常健康儿童40例,男86例,女64例,年龄7~14岁,平均12岁。同意参加本研究者签订知情同意书,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计算体重指数。

方法:具体研究步骤:①对入选者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物理检查,用金属立柱式身高计测量身高,称体重时穿一层轻薄衣衫并脱鞋,测量血压时保持安静状态,用袖带血压计测量2次,取得平均值[2]。②抽空腹血测定空腹血浆葡萄糖、胰岛素,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水平,分离血清分组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A,血清淀粉样蛋白A测定采用ELISA法,高敏C反应蛋白采用闪烁比浊法。③24 h蛋白尿的留取:清晨7:00排尿1次弃掉,以后留取24 h尿置于固定容器中,至明晨7:00最后排尿1次,测量尿量总数(mL),然后取少量尿液送检[3]。④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测量:要求由固定1人操作,使用高分辨力多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0~12.0 Hz。测定位置:距颈动脉球部膨大起始处10 mm内最厚处[4]。要求:当清楚显示动脉壁内膜、中膜、外膜“两亮夹一暗”的3层回声后停顿,用游标卡尺测量颈总动脉长轴后壁内膜表面到中膜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作为动脉内中膜厚度。

观察指标: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空腹血浆葡萄糖,胰岛素,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水平,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A,尿微量白蛋白,2h血糖及胰岛素。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及胰岛素分泌功能,同时测量颈总动脉直径和内中膜厚度[5]。

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SPSS 11.5软件对临床检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来表示,使用χ2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果

超重、肥胖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血压、胰岛素、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A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尿微量白蛋白增多。在肥胖儿童中未发现体质指数、腰臀比与胰岛素抵抗显著相关,同时,肥胖儿童胰岛素抵抗与体内脂肪分布状态无关,而与心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

两组患者身高、体重、血压、腰围等物理检查结果比较,见表1。

两组患者空腹血糖、胰岛素及2 h血糖、胰岛素比较,见表2。

讨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超重和肥胖呈逐年增长趋势,肥胖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厚,尤其当甘油三酯积聚过多时肥胖比较严重。体内消耗总量大于摄入总量,导致体内剩余总量增多,长期反复积聚超过标准体重20%,即出现了肥胖[6]。本次研究除检测血糖、血压、血脂等代谢指标外,联合检测葡萄糖耐量后2 h血糖以及胰岛素、血尿酸及尿微量白蛋白等的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及胰岛素分泌功能(HOMA-IS)、血糖曲线下面积与胰岛素曲线下面积比及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的比值(FBG/FINS),并深入分析各指标对超重肥胖儿童胰岛素抵抗评价价值,及对动脉病变的影响。分析了血脂、腹型肥胖、血压和空腹血糖等各项指标,并认为其中心环节为胰岛素抵抗,同时对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A两种炎性及脂肪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测定,研究其与胰岛素抵抗及早期动脉病变的关系,在细胞因子水平上对超重肥胖儿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超重及肥胖儿童早期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有良好的社会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邹朝春,梁黎,傅君芬,等.肥胖儿童及青少年脂代谢紊乱与早期血管病变的关系[J].中华儿科杂志,2010,48(6):413-417.

[2]徐梅,周贵明,李亚璞,等.儿童代谢综合征与颈动脉超声参数和血液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23):145-148.

[3]刘建凤,白伟,贾丽娟,等.超重肥胖儿童血清淀粉样蛋白A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相关性研究[J].河北医药,2010,32(7):827-828.

[4]郭亚文,姜庆五.等.超重肥胖中小学生糖脂代谢紊乱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0,29(1):12-14.

[5]白蕊萍.单纯性肥胖儿童糖耐量异常的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医学综述,2014,20(12):2298-2230.

儿童超重肥胖 第11篇

与国外相比,我国儿童肥胖率正在赶超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儿童超重、肥胖比例也有大幅度上升,有30个州的儿童肥胖率超过30%。我国北京市2~18岁儿童青少年肥胖和超重发生率达21%。而有关学者对上海低龄儿童做过调研,结果显示肥胖和超重率竟达到了36%。

关于镇江儿童的肥胖问题之前并没有相关人员做过太多的调查研究,故本文在分析最近一次的身高体质量采集资料的同时,将过去几年的资料作为对比,从而得到镇江润州区儿童肥胖的整体走势。通过对润州区儿童超重,肥胖的调查,可以掌握本地区儿童超重、肥胖现状,引起社会及家庭重视,提供有效帮助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利用镇江市润州区妇幼保健所2010年体检所采集到的身高、体质量数据,随机抽取3~7岁儿童资料782份,其中男孩471份,女孩311份。在资料的筛选时,体检资料对象均没有使用激素、慢性病及内分泌疾病史,体格正常。按年龄将资料分为3~5岁组,5~7岁组。

1.2 数据计算准备

研究对象资料可以从采集到的体检表中直接得到,根据相关标准计算出BMI值以及采用传统标准算出的η值(二者的算法及意义见下一节)。

1.3 评价标准

因本文中的数据对象为3~7岁中国学龄前儿童,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使用的BMI(Body Mass Index)标准并不适用于本文中的研究对象。中国学龄前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质量指数分类标准并未正式颁布,所以在采用许志达等在《应用体重指数筛选4~6岁肥胖儿童的研究》中得到的结论标准[1]的同时,仍旧采用以往的判断标准。孩子是否肥胖和营养不良,一般通过目测就能做一个大致判断,更精确的,我们采用以下方法来判断儿童营养状况的主要指标:

体质量(kg)=年龄(岁)×2+8

身高(cm)=年龄(岁)×7+70

用这两个公式计算出来的是与年龄相对应的标准体质量和身高。肥胖的判断按照“身高标准体质量法”,定义肥胖系数η:

许志达等在《应用体重指数筛选4~6岁肥胖儿童的研究》中得到的结论标准是:对于BMI,取4~6岁男童≥18.0,4~6岁女童≥17.5为肥胖标准。

1.4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Origin等相关软件进行计算和绘图。

镇江市润州区3~7岁儿童超重、肥胖的比例见表1。

其中利用许志达等的标准所得的结果与上表结果相差并不大,这也验证了这个标准的可行性。

2 结果

2.1 男女孩各年龄组超重、肥胖比例情况

总体上男孩超重率达到了14.44%,女孩超重率为8.68%。男孩的超重率高出女孩超重率,这一结果与以往研究有相似。男女总体肥胖率相差不多。把超重和肥胖比例合计,男孩的比例为16.78%,女孩的比例为10.61%。把超重和肥胖比例合并,不难看出均是男孩高出女孩,总体上男孩超重、肥胖的情况要比女孩严重。

2.2 与几组其他城市结果的比较

镇江市润州区与国内部分城市市区男女儿童超重、肥胖资料比较见表2和图1(采用的计算方法均是1.3中介绍的方法)。

从表2可见,镇江市润州区2010年的数据即使与前几年其他城市的资料相比,超重、肥胖的比例还是较低的。从表2可以看出,超重比例上海地区最高(无论男孩还是女孩),达到肥胖比例北京地区最高(男孩女孩皆是如此),应该引起社会和家长高度重视。上海地区男女超重比例分别是镇江润州区的132.06%、132.83%,北京地区为117.73%、108.99%。部分城市也是代表儿童生长发育水平最高的代表地区,其男女超重比例也比镇江地区高出不少。肥胖比例相比较,北京地区不论男孩女孩均是最高的,与镇江润州区比例分别为426.92%和335.23%,部分城市为388.89%和259.07%,上海地区291.45%和125.91%,南京地区230.77%和150.26%。把超重和肥胖比例合并,男孩均比女孩高。

2.3 近几年镇江润州市的数据比较

镇江润州市近几年的超重、肥胖合计数据比较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在过去的5年里,镇江市润州区的超重、肥胖合计比例变化并不大,维持在27%~30%(最高的是2005年,29.16%),并且从图中可以看出,超重、肥胖的比例逐年下降,虽然下降的幅度不大,但从中可以看出较为明显的趋势。

3 讨论

1997年,国际肥胖工作组采用体质指数(BMI)作为儿童青少年肥胖判断标准[2,3,4,5,6,7,8]。虽然BMI已经被证实与体脂含量高度相关,能较好的反映体脂累积程度,但是本文中的研究对象并不十分符合这个标准的要求[9,10],主要原因有以下3点:(1)受我国儿童青少年发育水平、亚洲人群和欧美人群的体脂与BMI对应关系不同所限,利用这个标准对中国的儿童青少年肥胖情况进行调查,会造成超重、肥胖检出率偏低。(2)虽然我国学者建立了“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选体质量指数值分类标准”,但是其适用对象是年龄至少为6岁的学龄儿童,考虑到本文的资料对象(3~7岁)有一大部分是低于6岁的学龄前儿童,故不予采取,转而用更为客观的“身高标准体质量法”,并利用许志达等在《应用体重指数筛选4-6岁肥胖儿童的研究》中得到的结论标准作为校对,以期达到更为精确的结论。(3)中国地域辽阔,南北人群的BMI差异也值得注意,需要考虑建立南北不同的儿童青少年BMI肥胖判断标准,但目前仍未有相关标准出台,故综合考虑仍旧主要采用“身高标准体质量法”。

用“身高标准体质量法”,并辅之以许志达等的研究结论作校对,发现镇江市润州区男女之间的超重比例存在很大的差异,男孩高出女孩6%,特别是3~5岁组的儿童,男孩高出女孩近5%,而6~7岁组儿童的比例差只有1.55%;对于男孩组,3~5岁的男孩超重比例比6~7岁组男孩的高约1.5%,这个情况到了女孩组恰好相反,即6~7岁组女孩超重比例比3~5岁组的高1.5%。这说明男孩和女孩在身体生长的进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差异会更加明显。值得指出的是,因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均是学龄前儿童,年龄普遍较小,故可以认为不存在主观上的刻意控制,所以我们可以排除“从饮食和行为方面进行自我控制”这个说法,所得到的结果与何卫龙等对广州市学龄儿童调查分析结果不同[11]。这也给我们提示,不同年龄阶段的超重原因要综合分析,要多方面考虑。

因为在相关数据上的匮乏,无法搜集到同一年份各大城市的超

重资料,故采用2000年的数据。所得的结果是,即使与2000年的南京、上海的情况相比较,镇江润州区儿童超重比例还是相对较低。上海地区男女超重比例分别是镇江润州区的132.06%、132.83%。北京地区为117.73%和108.99%。部分城市也是代表儿童生长发育水平最高的代表地区,其男女超重比例也比镇江地区高出不少。同时,不出预料,肥胖比例远<超重比例,这并不是一个好信号,这说明镇江润州区的肥胖情况有一个客观的基数,有一定的流行潜力,如果不及时加以干预的话,肥胖比例会迅速增大。

本文同时将镇江润州区过去5年的超重比例与2010年的情况作了对比,以期得到润州区超重儿童比例的整体走势。得到的结果是:在相对于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镇江润州区儿童超重比例较低的同时,其超重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很可能与随着经济条件的极大改善,居民的家庭生活方式转变有关。

但是,虽然镇江市润州区的儿童超重、肥胖比例与其他地方相比较还较低,但国内的很多研究已经表明我国的儿童肥胖发展速度比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还要快。我们不能以一个区的现状去窥探中国全貌,同时也期待更多的数据成文,给中国儿童超重、肥胖研究一个准绳或依据。如果不及时对国内儿童肥胖发展速度进行遏制的话,我国将很可能以比欧美国家更快的速度出现儿童肥胖大规模流行趋势,其后果是不堪设想。在大规模流行之前有效干预,研究对策,将有效防止大规模肥胖的流行,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排除地域差异,可以从饮食和运动抓起。再者从出生前抓起,孕妇在妊娠后期要适当减少摄入脂肪类食物,防止胎儿体质量增加过重;要宣传肥胖儿不是健康儿的观点,使家长摒弃“越胖越健康”的陈旧观念;父母肥胖者更应该定期监测小儿体质量,以免小儿肥胖的发生[12,13,14,15,16,17,18]。

4 结论

4.1 总体上镇江市润州区3~7岁男女儿童超重、肥胖率比北京、上海及一些发达地区的超重、肥胖率低,但本地区男孩超重、肥胖率均高出女孩比例,但两组的男女超重比例却有差异,3~5岁的男孩超重比例比6~7岁组男孩的高约1.5%,这个情况到了女孩组恰好相反。

4.2 镇江市润州区男女儿童超重、肥胖比例与国内一些城市地区相比较低,尚未形成流行趋势,但超重比例远大于肥胖比例,有一定的流行潜力。

4.3 通过近几年的数据综合分析,镇江润州区的超重比例有略微的下降趋势,确切定论还需更多的资料分析。

上一篇:最小和算法下一篇:家庭艺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