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的饮食文化论文

2022-04-22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跨文化视角下的饮食文化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我国古代《礼记·礼运》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在西方,马克思说:“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行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资料本身。”可见饮食的地位。人类的饮食生活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跨文化视角下的饮食文化论文 篇1:

跨文化目的视角下探讨广西地区特色饮食文化内涵的认知和翻译技巧

摘 要:特色饮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与对外友好交流往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探讨广西地区特色饮食文化内涵,学习相关翻译技巧,将广西部分特色饮食以及文化内涵作为跨文化交际的突破口,促进广西与周边世界经济文化的友好往来。本次研究采用PDCA循环管理理论,研究各步骤紧密结合,间接或实地收集饮食菜谱,增加地方本土化的研究材料,列表归类。通过学习翻译理论以及分析广西已有部分特色菜谱翻译的研究,将翻译技巧分为直译法与功能译法,丰富了广西特色菜谱的翻译。

关键词:特色饮食 翻译技巧 跨文化交际

1 研究背景介绍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以及“印象中国”等电视节目在国内外荧屏上热播,中国的飲食文化倍受青睐。这说明在今天饮食具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如何将这种软实力推出去,让广大观众了解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呢[1]?如今的八大菜系中著名特色菜谱名称被许多专家学者英译出来,吸引了众多外国游客对当地饮食的浓厚兴趣。然而,独缺广西本土大量的饮食文化翻译研究。外国友人对于广西的了解,无非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和“绿城南宁”等等。覃雪香等在其论文中指出:需加快广西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促进广西经济的繁荣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2]。我们认为,在广西文化产业的开发上,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资源颇为丰富。因此,充分利用东盟的优势区位条件,以广西特色饮食文化为专题对外宣传,将会促进广西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广西地区特色饮食文化内涵的认知和翻译将会为本土的跨文化交流与中外友好往来增添更多机遇。

2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广西地区特色饮食菜谱的名称进行英译。我们选取了桂林、柳州、河池、玉林、梧州、南宁及北部湾一带等地区的代表性美食进行深入了解,学习其文化内涵并研究正确的英译方法。同时,我们将PDCA循环管理理论[3]灵活运用到整个研究过程中,从而保证该研究能够井然有序地进行。PDCA即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行动)。在PDCA循环理论的指导下完成了研究分工、资料采集、数据汇总分析、论文撰写等系列工作。

2.1 资料收集与录用

首先,我们小组选定两个阶段性计划,分别为选材与录用。在选材阶段,针对本小组内部的分工任务,根据组员生源地为区域半径对研究区域收集该地方特色饮食资料,在PDCA理论和资料收集基础上,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认真细致地核对、分析和比对,确认无误后录入研究库(见表1)。

2.2 翻译技巧讨论与研究

针对表1收集的饮食文化菜谱,结合PDCA理论、翻译理论,比较已有的饮食翻译方法,探索本课题研究适用的翻译技巧并列举整合。其次,秉承饮食菜谱传递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目的视角下研究特色饮食的翻译,为广西特色饮食文化翻译提供更多的参考和研究范例。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发现目前普遍采用的特色美食翻译方法主要为音译、直译和意译等方法,均符合英汉应用文体的翻译特点。同时我们还发现,美食翻译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名称的错译,或表述不全[4],这说明在广西特色饮食文化的翻译中首要的翻译理论技巧是要做到忠实原文。其次,在翻译过程中,还不应忘记做到通顺流畅,才能确保在了解食材、加工等基础上领会其背后的文化意义与价值,缩小知识鸿沟。例如,南宁著名的“老友粉”如果仅从字面意思出发译成“Lao You noodle”,则犯了文化不对等的大忌,正确翻译应为“Lao You rice noodle”。

刘重德提出翻译的“信、达、切”,为本次研究确立了翻译的标准。基于文化目的视角,应在完全掌握美食的材料成分、传承文化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到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做到不谬译,不错译。例如,河池宜州的特色火锅食物“红豆腐”,源自当地人的文化忌讳对“血”不直呼其名,故称“红”。“红豆腐”其实为动物血(一般指过年杀的猪血)制成,凝结后似豆腐状而得名。若按字面意思翻译为“Red Doufu”,外国友人听后也许会感到非常惊讶,误以为豆腐被染色而对此敬而远之,正确翻译应为“Pig blood curd”,见表2。

翻译方法讨论:(1)纸包鸡。

纸包鸡在广西梧州始创,以玉扣纸包裹鸡肉,采用隔纸浸炸烹饪法,锁住鸡肉及调味料原有的味道而得名。本菜品结合食材与烹饪方法翻译,隔纸译为paper-wrapped,浸炸译为deep fried,加上本菜品所用主食材鸡肉——chicken,因此得出译名paper-wrapped deep fried chicken。

(2)糍粑。

糍粑为广西贵港桂平一带传统小吃,以芭蕉叶裹着糯米团子蒸熟得名,因其带有蕉叶的清香,吃起来软糯可口而闻名。糍粑分为两种,一种有芭蕉叶包裹,一种无芭蕉叶包裹。前者多在两广地区出现。因此,为了更好地表达具有广西特色的蕉叶糍粑,我们采用食材翻译的方法,将特色所在的蕉叶(banana leaf)也译出,整体译为banana leaf-wrapped sticky rice ball。

4 结论

每一种地方特色美食的背后,多少都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与传承,做好广西特色饮食文化翻译,可以扩大旅游宣传,拉动广西经济增长,为广西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架起语言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胡梦楠.论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与认同——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D].郑州大学,2015.

[2] 覃雪香.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8):23-27.

[3] 阚全程.PDCA循环在医院战略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9(8):47-48.

作者:杜施茗 张艺 卢燕清 周秀琼 唐秋莎

跨文化视角下的饮食文化论文 篇2: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摘要】我国古代《礼记·礼运》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在西方,马克思说:“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行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资料本身。”可见饮食的地位。人类的饮食生活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饮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探讨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性可以加深对主、客体文化的理解,并增强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根据东西方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及哲学根源,着重对比论述中西方国家在饮食观念、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性,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浪漫;理性;性格

浪漫主义饮食观 vs 理性主义饮食观

追溯中国饮食文化的哲学起源,首推东方古老的阴阳学,这是一种带有浓厚浪漫色彩的哲学。因此中国人把美食当作一种感性的艺术追求。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的追求几乎达到极致,而对食物的营养搭配不太注意。以至某些菜仅是味道的载体,例如名贵的海参、鱼翅、熊掌、驼峰,其主要成分只是廉价的动物胶,本身并无美味,全靠用鲜汤去喂它,喂饱了它,再来喂人。《红楼梦》中讲过茄子的一种做法:“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肉脯子合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子、各色干果子,都切成钉子,拿鸡汤煨干了,拿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磁罐子里,封严了;要吃的时候儿,拿出来,用炒的鸡爪子一拌。”味道肯定没得说,但茄子的本味和营养也基本消耗殆尽。所以说中国受浪漫主义饮食观影响,不论营养搭配是否合理,但以口味为至高追求。

然而西方人则推崇科学理性的饮食观。林语堂先生说:“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英美人仅以吃作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保证其正常的运行,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健康、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疾病的攻击,其他皆在不足道中。”西方人以追求“营养”为最高要义,注重采用新鲜原料,强调在烹调过程中保留原味和营养成分,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卡路里、维生素等,对于食物的色、香、味并不特别在乎,餐餐皆是口味千篇一律的面包、薯条、香肠、奶酪之类,他们也吃的津津有味。

中国菜肴命名也极富浪漫色彩,以美感为上,注重表情达意,并使用多种修辞格。如八仙过海、诗礼银杏、蚂蚁上树等菜都是以景物、典故、传说来命名的,但只凭菜名,很难看出盘中餐到底为何物。

西菜命名则强调原料和做法,并无任何修辞成分。只要列出鸡、鸭、鱼等原料,说出煎、炸、烘、烤等制作方法即可。如:炸生蚝、咖喱鸡等。

植物性格vs动物性格

农业经济结构决定饮食结构。中华饮食文化植根于种植、饲养为主的农业经济,因此华夏族不食用乳类,以肉为辅,以谷类、蔬菜为主食。据西方植物学家调查,中国人所吃的菜蔬有600 多种,比西方多六倍。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国语·楚语》:“庶人食菜,祀以鱼”,意为平民一般以菜食为主,鱼只有在祭祀时才可以吃到。

西方国家则秉承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血统,畜牧业发达,食物既来自种植又来自养殖,饮食结构以肉奶蛋等高蛋白食物为主。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这一明显差异,中国人被认为具有“植物性格”,而西方人具有“动物性格”。

在这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文明下,中国人倾向于安居乐业、和平与安定,讲求以“和”为贵,反对侵略和攻击;而西方很多国家其祖先为狩猎民族,为了能在残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必须善于捕猎,富于进攻性,形成了争强好胜和乐于冒险的性格特征。

在餐具的选择上:中国人用筷子搛夹食物,西方人用刀叉切割食物。中国人用筷子时温文尔雅,很少出现戳、刺等不雅动作,在餐桌上对待食物的态度是温柔亲和的。相反,西方人使用刀叉时又切又割,显得野蛮与残酷。尽管中国人也喜食肉,但表现得非常委婉含蓄,丝毫感觉不出血淋淋的“厮杀”和“搏斗”

以“合”为贵 vs 以“独”为美

《黄帝内经》有云:“五味之美,不可胜极。”中国烹饪讲求“和合”之美: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鲜味以及调料的香味交织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新的美味。虽然整体光彩焕然,但个性全部湮没,这与中国文化注重群体认同、贬抑个性的中庸之道是相通的,就连家常菜也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调料来烹制。佛跳墙用酒坛装鸡、鸭、羊肉、猪肚、鸽蛋、海味等十多种原、辅料,煨制而成;火锅则更为直观地体现了“和为贵”的思想:各种食材被放入一口锅中供人们烫食。包子、饺子等食品更是“和合”思想的集大成者,所以中式菜肴强调的是原料由个体到整体的转变。而西餐则重视食材的泾渭分明,力求其形状、味道以原样呈现。譬如三明治从外观来看就能知道是由面包、生菜、培根机械组合而成。

西方烹调遵循规范与科学,认为个性和个体的是人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于是生活中以特为贵,烹饪上以独为美。代表性西菜“沙拉”,蔬菜水果虽共处一盘之中,但色彩对比鲜明,滋味互不干扰。再比如牛肉和土豆永远分区放置,不论烹饪还是装盘很少出现中式土豆牛肉的混合交融。即使是番茄酱、生蚝汁等调料,也都是现吃现加,绝不会事先混入食物。

此外,西方人在菜肴的制作过程中,会根据原料、形状、质地等特点使用不同的炊具。僅刀具就有菜刀、切面包刀、削皮刀等,突出地显示了“独”的特点。

结语

中西方饮食文化最大的差异在于中国的“和”、“感性”以及西方的“自由”、“理性”,我们对我国和西方所各自特有的饮食文化不可存在偏见,要看到自身不足之处,传承传统饮食的同时借鉴西方饮食健康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卞浩宇,高永晨.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2).

[2] 郭鲁芳,金慧君. 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思索[J]. 商业经济文荟,2005(5).

[3] 罗艳丽.从饮食文化差异透视中美核心价值观[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2):69- 71.

[4] 滕延江,王勇.民族文化心理与饮食习俗的跨文化对比分析[J].潍坊学院学报,2005,(5)

[5] 周湘萍.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与中餐菜单的英译[J].北方论丛,2003(2):107~110.

作者:丁新锐

跨文化视角下的饮食文化论文 篇3: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中美饮食文化对比研究

摘要:中国与美国这两大强国在各个方面的融合交流在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跨文化交流现象的饮食文化,也在这中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中国和美国饮食文化差异的研究,更加能够促进中国与美国在饮食文化中的融合与交流,从而有效地避免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障碍与冲突。

关键词:中国与美国饮食;跨文化交流;差异;研究

在中国与美国交流越来越频繁和密切的今天,饮食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流现象,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效地研究两国的饮食文化,能更好地促进两国饮食文化的交流。

一、跨文化交际

各国文化体现出的多样性、多元性、差异性和变动性造就了文化的复杂性。跨文化交際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即是各国文化及其交际习惯。在实际的生活中,当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由于来自不同国家,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常常会导致交际活动受阻。因此,了解和熟悉中美两国各自不同饮食文化,能够极大地帮助两国进行更好的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二、两国的饮食文化观念

中国的饮食文化观念。中国的饮食文化追求“色、味、香”俱全,中国自古就有“食以味为先,民以食为天”的说法,所以,中国人对美食是如饥似渴的追求;并且美食需要配料与食材相互搭配与融合,使得食物的口味更加地丰富。[1]。中国人的饮食观念重视对身体的养生保健,注重各种各样的食材的搭配,比如粗细搭配和荤素搭配,以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等调理和指导烹饪。重理:中国人的饮食观念提倡健康、向上的文化基调,追求高尚的情调。在饮食文化的背后也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以及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而饮食也逐渐地与精神方面的享受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对社会心理调节的一种关键的手段[2]。

美国的饮食文化观念。注重理性,注重营养搭配。他们大多数人对饮食的了解来自于营养学,并非味觉;他们每天吃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存,所以每顿餐都会吃大块大块的肉,吃整只鸭肉,并且生着吃新鲜的蔬菜,比如黄瓜、番茄、西兰花、大葱等,他们不太着重于食物的颜色与美味,几乎不把吃饭与精神层面的享受相结合,从而反映出西方的饮食观念的实用主义[3]。选择食材精细,但在每天的饮食类目不比中餐多,一日三餐饮食比较简单容易,并且追求高效。美国人在选择食料时十分细致、讲究,选择食材方面比较广泛;注重色泽之间的搭配,讲究原材料的形状和颜色各个方面的搭配。餐点着重颜色新鲜、激发食欲,所以在色彩上特别讲究明快和对比[4]。

三、中国与美国饮食文化的差异

饮食观念的差异造就了两国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国的饮食文化的核心在于“味”,中餐的菜肴对食品的味有着很高的追求。在这里的“味道”不仅仅包括食物美味的味道,更包含食物美丽的外观和光亮的色泽。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观念里,在追寻食物的“美味”时,往往能够体现出对“意境”的追寻。在这里指的“意境”难以用具体形象的语言来描述,即使用人们常常所说的“色、香、味”能将这里的意境来具体化,但发现这也是不太可能的。烹制美味的中国特点的食物时,最为关键最具困难的部分是怎样将各种各样的味道进行合理的调制[5]。在这里说的味道包括食物原来的味道以及食物被蒸熟之后的味道,各种各样制作所必须的食品原辅料、主材料以及调料。而对于这种融合之美的狂热追求也正是中华民族烹饪技艺的精华。在中国的传统饮食中虽然特别重视对“味道”的烹制,然而,这并不忽略在对外国菜品的外形以及色、香、味的讲究。在烹制过程时,既要重视食物本身内在的“美味”,同时也渴望菜品在外形和色泽上到达比较高的一个水平。中国人的传统饮食文化中对“美味”的要求就是渴望烹制能够到达一定的效果。而在中国传统的饮食观念和哲学观念中体现出了食物外观的不清晰以及不可触摸性[6]。因此,中国人在烹制美食时,对美食外在的追求远远地超出了食物本身的营养。中国菜肴烹制最后的需求是渴求通过对各种各样调料及原辅料之间的恰当的调制,在最终烹制出使人非常满意的美味。

与重强调食物“味”的中国饮食文化相比较,美国人的饮食文化在食物中间的营养成分和比重方面凸显的尤为理性。美国人的饮食文化重点强调人在一天里蛋白质、热量和维生素摄入总量之间的要求,首先要保证营养。相比较中国的饮食文化,对于食物外面的美观度,如对食品外在的气味、香味、色泽以及各种形态之间的要求就没有了。即使是食品的味道平常且普通,也都要硬吃下去,因为食物的营养必须先保证。这样的传统饮食文化观念与西方哲学里对于形而上的观念的强调是紧密结合的。在美国的宴会上,我们能够看到各式各样高档的餐具,讲究的食材以及高品质的服务;在菜肴的外形及色泽上,也有着完美的配比。然而,美国的饮食对食物味道上则与中国人的美味差别大了。美国随便一个豪华餐厅,不论是大的都市纽约还是小城镇,我们都会发现牛排只有这一种风味,在对“美味”的追求上无任何美观和艺术的考量。西餐在菜品的搭配方面都是在盘子中互相分开进行的,我们能找到单个的牛排或鸡腿,或在旁边的盘子里配上些许的番茄、土豆等等。虽然食物的色泽非常鲜明,但是各个菜品味道都是相互独立的,各种菜品之间制作的原材料互不相协调,形成不了融合的美。

四、结语

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的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相互摩擦碰撞中必会有交际和传播。虽然在价值观、信仰、地域文化和社会习俗的不同造就了中国与美国不相同的饮食文化,但是从最本质的属性上来说,追求食物的美味和养生已经成为了当代饮食文化的共同之处,中国作为跨国文化交流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了解中国和美国两国之间的饮食文化能协助我们更好地分辨两国文化的不相同的现象,对增进我们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更能高效地进行跨文化之间的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和美国两国之间的饮食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必然会带给两国人民更加多种多样和丰富多彩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唐瑞.跨文化交际视阈下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研究[J].海外英语,2017,3(2):165-166.

[2]卜小伟.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比研究[J].饮食科学,2017,12(10):106-108.

[3]姜悦,谢祥娟.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方婚礼饮食文化对比探究[J].散文百家,2018,5(2):55-56.

[4]元志英.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原因分析[J].才智,2017(11).

[5]殷琳.跨文化交际视阈下中美价值观的对比研究[J].校园英语,2017,6(31):201-202.

[6]白玉.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国和西班牙饮食文化差异调查研究[J].赤子,2017,8(26):30-31.

作者:唐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和谐社会中和谐校园建设论文下一篇: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