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朗读范文

2022-05-24

第一篇:谈读书朗读范文

朗读手册读书笔记

四月份,连老师为我们推荐了一本好书《朗读手册》,当我拿到了这本书,看了书名以后,觉得这是一本关于提高朗读技巧方面的书,尽管对此书兴趣索然,但为了完成任务还是挑灯夜读,细细品读下来,作者吉姆·崔利斯,通过很多具体、生动、可信的案例,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切实可行的阅读指导方案,让我们受益匪浅。

《朗读手册》使我认识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孩子就要有选择地进行朗读。比如对要读什么样的书、什么时候读、一次读多少等等都要认真观察和总结,不能让孩子感到厌倦,这样才能达到朗读的目的。

《朗读手册》告诉我:帮助孩子延长集中注意力时间的最好方式是读给孩子听。读故事给孩子听,并留意他们听故事时的反应,可以带来许多好处。因为专家研究指出: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听力在八年级(初中二年级)时会达到相同的程度。在这之前,通常听力比阅读能力强。听故事除了可以增进老师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外,同时也将较高程度的词灌输到孩子们的耳朵里,他们会把这些词传入大脑并记忆下来,进而增强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作者通篇传达给我们的都是朗读的重要性。不是吗?艾林出生第一天起,她妈妈就开始给她读书。15个月时,艾林阅读量达到30本书左右,21个月时,艾林就可以说出完整的句子,24个月时,艾林已经知道1000个词。罗伯特艾伦6岁时就成为孤儿。7岁时,他的姑婆开始读书给他听。后来,他读一切他能获得的书。他从未上过一天学。直到32岁进入一所小型学院就读。3年后,他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接着,他获得了凡德比大学的英文硕士与博士学位,如今在田那西马丁大学任教。看,给孩子读书就是具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因为: 你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就读得越多。你读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

为了孩子的明天,让我们大声为孩子朗读吧!

第二篇:浅谈初中语文的朗读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的朗读教学及应对策略

初中语文 宜春实验中学 钟思超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是语文教学之根本。初中朗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式的教学方式频繁迭出,朗读也渐渐被教师和学生冷落与淡化,现实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已不尽如人意。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实施朗读教学课程,这样的教学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初中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这也是每个初中语文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就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如何优化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朗读教学 现状及对策

初中语文教材中大多是包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的文章,有的直抒胸臆,有的激昂澎湃,有的感人至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为了要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朗读这种表达方式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朗读这种表达方式最能在朗读过程中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美,然而初中语文教学朗读的现状却让人堪忧。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一)师生对朗读教学认识不高

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师生之间都不太重视朗读教学。老师和学生对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高,主观上认为朗读教学对于语文教学没有那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不是考试内容就默认不是教学重点,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学习。还不如背背,古诗考试还可以用得上,因此都是敷衍了事,学生没有体会到朗读的乐趣,就慢慢地对朗读失去了兴趣[1] 。在教学中朗读没有被作为一个教学目标,严重影响了朗读的教学成果。

(二)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当前,充斥于初中语文课堂的是“讲问教学”,真正给学生的读书时间有多少?一节课 45 分钟,老师基本不范读,学生朗读的时间也不到几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成为了课堂中的一种点缀。譬如一位教师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时,在整体感知这一教学环节中布置了自由朗读课文的任务,要求学生读通全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琅琅书声刚刚响起,学生就在教师的示意下停止朗读,接着就进入了下一教学环节,我们只能说这种朗读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过渡而已,并没有任何的意义可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初中教材中选取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如果没有经过反复的吟诵理解,又何以知“济南的冬天”之美丽?如果没有足够的朗读,何以知“百草园”之趣味?如果没有到位的朗读,何以知“背影”之 2 感人?所以说,在每一堂语文课上,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课文是十分而且必要的。

(三)朗读方式不当

在初中实际教学中,学生对朗读的练习方式就是在学习新课文的时候,老师让大家一起朗读,方式古板单调,不适合学生的个性需求。偶尔老师也会实行随机点名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学生读完后老师很少进行有效的评价,多数时候都不进行评论,不注重学生的朗读情感和语速等考查,只要没有读错的字就可以,时间久了不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三)学生朗读训练少

由于教学对朗读的不重视,所以老师在读课文的时候,通常就找几个上课比较积极的学生进行朗读,其他的学生很难得到锻炼的机会。朗读练习时有时无,根本没有完善的课程安排,更没有专门的老师给学生讲解朗读技巧,朗读被当成教学中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更不用说质量好坏了。

(四)老师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没有做好课前准备

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语速太快、吐字不清、结结巴巴等,一段课文读下来很困难,即使勉强读下来了,也丝毫没有感情色彩,完全体会不到朗读的乐趣。学生完全没有系统的朗读技巧和常识。不知道什么样的情景要用什么样的语气,哪里应该快读哪个字要轻读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被及时解决,随着学生年级的不断升高,就很难再改回来。

二、朗读的应对策略

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语文老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错误思想、接受新的教学要求、提高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并提高全体同学的朗读水平。因为朗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多种朗读方式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在让学生进行朗读时,应该注意朗读的内容与形式,重点选择一些读起来朗朗上口,并且有很美意蕴的文章,然后再以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除了大家齐声朗读和自己朗读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角色朗读、分小组赛朗读、接力赛朗读以及依据课本形式进行舞台剧表演等。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增加了学生的信心,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二)加强课外朗读指导

朗读水平的提高,需要经常性的进行朗读训练,正如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当然朗读能力的培养同样也重在实践。它不能只靠课内练习,还必须要辅之以多种多样的外朗读活动。通过丰富的课外朗读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更深层的认朗读的意义,并从中受到实际锻炼,提高朗读能力。

1、介绍优秀课外朗读读物

4 想要激发学生课外朗读的兴趣,提高朗读能力,首先得有好的课外朗读读物。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一本好的朗读读物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得大。教师要结合课内教材的特点,以课内教材为基础,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封闭型走向开放型,由一本课内教材最终带动几本、几十本乃至几百本优秀课外朗读读物,最终寻求到经典的适合学生朗读课外朗读读物。只有优秀的课外朗读与课内朗读读物相互引发,相互影响,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以充分的提高,从而形成终身受益的良好的朗读习惯。许多读物都可以成为优秀的课外朗读读物,比如名人传记类、童话寓言类、科普读物类、文学艺术类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这些读物都是学生的最佳选择。班级内也可以开辟“读书角”,初中生有一些必读书目及一些优秀刊物,像《读者》《视野》《青年文摘》《诗刊》等。对于课外朗读读物,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选择好朗读材料在进行朗读,具体方法归纳如下:其一为抄读法。 其二为精读法。其三为跳读法。

2、开展各种课外朗读活动

朗读活动具有开放性,尤其体现在课外朗读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朗读个性,在朗读中要让学生自由地读,放开来读,不能将其限制得太死,教师要多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为了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朗读活动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表现欲。

3、收听和朗读有关的节目

教师可以利用午休和自习时间组织学生收听广播,观看与朗读有关的访谈节目,CCTV3 的电视散文展播,CCTVl0 的《子午书简》等节日。让学生在常听常看中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还可以学习优秀播音员、主持人的标准、纯正普通话,在点点滴滴的积累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朗读兴趣,培养自己的朗读意识。

(三)尊重学生的朗读心理

教师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不能只是照顾个别优秀的同学。对待没有勇气朗读的同学要给予鼓励,给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缓解他们紧张的情绪。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朗读,不能随意打断他们,让他们阅读结束后再给予指导,而且指导时应该用恰当的言辞,不能打击学生的信心和朗读积极性。

(四)教师应强化朗读训练

教师要想更好地教育学生,自己也应该不断的学习。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学习朗读有关的知识,强化自己的朗读水平。对此,学校应该健全有关制度,定期举办语文教师的朗读技能比赛,来督促教师进步,以便更好地教育学生朗读[2] 。

在初中语文朗读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本着鼓励式教学的原则,多鼓励学生,给予肯定的评价,即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有些错误,老 6 师也要注意自己的表达艺术,不要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慢慢地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最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朗读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认真指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的朗读可以达到声情并茂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马艳娟. 7-9 年级语文朗读教学有效实现情感教育的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杜凯丽. 中学语文朗读教学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14.

第三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单位: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乡西柳林小学

姓名:武利清

性别:女

邮编:030063

联系电话:13603513137

正文摘要:

古人说的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要充分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在小学各个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因此,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就应该努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增强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体会阅读的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能力

正文:

一、激发朗读兴趣,培养朗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从“要我读”转为“我要读”的良好的朗读意识。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让孩子有兴趣地学习,要比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重要得多,朗读也是如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抓住点滴时间让学生大声朗读,读完了再找好朋友去读。刚开始,孩子们有点不知所措,但渐渐地,

他们都很主动地找学习伙伴读书了。有的读着读着,还会不知不觉地摇头晃脑起来。这时候,我就积极地鼓励他们,告诉他们读书也是一种享受。有了这样自由、轻松,能够表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交流的空间,孩子们朗读的兴趣浓厚起来,读书时都想把故事读得更生动些。

二、充分发挥教师在朗读中的示范作用。

学生模仿能力强,借助儿童的这一优点,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已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但是,范读是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应该教会学生总结朗读的经验,把握朗读的技巧。例如,教《纸船和风筝》时,先让学生听老师配乐范读,边听边感受文章中所表达的伤心情感。学生对文章的悲伤的感情基调有了点滴认识后,再让学生对照朗读,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课文情境进行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

三、巧用多种朗读形式,训练朗读技巧。

教师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读,不讲求形式的多样性,要通过巧用多种朗读形式,多方面地来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比如:

个别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自由读。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读就弥补了这一缺憾。给学生时间、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开火车读,是一篇课文由几个同学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同学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结束,再指定下一个同学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齐读则可在课的收尾阶段,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时进行。如《北京》一课,前四个自然段都是介绍了北京的美丽,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总结课文。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我们爱北京的首都!齐读则表达出了学生赞美北京、热爱北京的心声。

默读,有助于学生的思考。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四、注重朗读评价,培养朗读能力。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有区别的,有的学生能够读得有声有色,有的学生却读得干巴巴的。我便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1、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以激励为主。如采用“闯关夺星”的方法来激励孩子

读书,还可以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来鼓励孩子读书期只怕是一点的进步,教师都要毫不吝啬地去赞美。如你读得真有感情,连老师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你读得声音真美„„

2、学生评价

(1)学生评价老师。在老师范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说说:你认为老师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为什么。也可以在学生感觉困难的地方,适机指导朗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我读得怎样。还可以恰到好处地抓住契机介绍自己的朗读方法,说:你们想知道我怎么读得这么好吗?告诉你们吧,我是边读边想象,我是把自己当做课文里的什么等。这样,便在平等、宽松的气氛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读书的方法。

(2)学生互相评价。在学生朗读之后,可以让其他学生发表意见:你认为他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他读得不好的地方你能读读吗?这样,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切磋来提高朗读能力。

3、学生自我评价

可以让学生在自己朗读后,说说自己读得怎样。这既让学生肯定自己的长处,树立自信心,又能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总之,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不同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让学生享受朗读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参考文献:

2、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出版社,1991年版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课文朗读

崇惠学校 王丽华

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读是阅读教学重要环节之一。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多读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个重要的途径,学生要掌握运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离开了读,那将一事无成;只有在学生自己实践中,逐步理解并掌握基本规律,形成良好的朗读技能技巧,才能打好读的基本功,实实在在地提高朗读水平,陶冶学生的情操,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朗读训练的功能总的来讲有四个方面:第

一、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第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第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第

四、朗读可使学生受到思品教育和审美教育。功能明确了,才能对学生在朗读前有具体明确的要求和严格的训练:身体坐正肩放平,双手拿书一尺远,发音正确响亮,表情自然。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姿势,又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生理、心理方面自觉得到调整,进入最佳朗读状态。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怎样指导学生朗读呢?我认为:

应从三个方面进行训练。即根据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中的首要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三个方面入手。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首先要正确地读。在正确读的基础上要求流利地读。再从流利地读到有感情地读。

如何训练学生正确地朗读呢?即读准字音呢?应注意这几点: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和音变。声母韵母这块有的学生分不清声母韵母,h f不分如飞机,n l不分,如小鸟,前鼻音后后鼻音不分,如en eng不分,in ing不分,相似的eng ong 不分如嗡嗡、通红;整体认读音节也分不清。声调这一块,部分同学阴平上声不分,经常把第三声读成第二声,如勉强这两个字都读第三声而不是第二声;还有不分易读错的字音,如氛围、脂肪、嫉妒、拓展、挫折、卓越等;还有部分多音字也易读错,如内蒙、树枝打折了,载歌载舞、瓦窑堡、十里堡,禅让等。轻声这一块如骆驼、蚂蚱、暖和、状元、葡萄这些词第二个字轻声带过无需读原音。儿化音这块,学生会把儿读出来,这是错的,如一会儿、快点儿、小孩儿、皮筋儿等读音应将其儿化。音变这一块,如一的变调;一去不复返、一五一十,不的变调:不要,不能,为的变调:为了、为所欲为等;啊的音变:天啊(哪),快走啊(哇),你倒是去啊(呀),没事儿啊,

如何训练学生流利地朗读呢?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通句子,联句成段,联段成篇,反复诵读,直到读熟为止;此外要读出节奏感,注意停顿,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都要有停顿。采用同桌互读、小组间分角色朗读、全班齐读等形式进行训练就能较好地完成这一步了。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但是从听部分老师的课中发现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环节就掉了链,名曰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结果还是唱读得厉害。归根到底就是师生都没有掌握朗读的技巧,把美文读丑,太遗憾了!那么,如何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想应该这样做:

一、要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

什么是朗读技巧?朗读技巧,就是指为了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我想它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语调。语调是用来表达句意和感情的抑扬顿挫的调子,由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快慢来决定。不同的语调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文章的内容不同,采用的

语调也应不同。像《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记叙文,写的是“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静静地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环境这么静这么美(从文中的插图可以看出只有“我”一个人),语言的基调应该是轻轻的静静的。

2、重音。重音包括语法重音、逻辑重音和心理重音。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指词语中应重读的字以及句中应重读的成分。如三年级下册《荷花》中的“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其中“开了”要读重音。心理重音是表示情绪或情感的重音,它一般落在句子中的修饰词上,如《荷花》的第二自然段“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中的重音应落在“挨挨挤挤”、“碧绿”、“大圆”

3、停顿。停顿也有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心理停顿。心理停顿是为了吸引听者的注意而做的停顿。像《荷花》中的“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4、语速。语速也应根据文章的思想内容来决定。一般来说,朗读表示叙述或说明的内容用中速;描写、回忆、抒情的内容或表示庄重、沉痛、宁静的句子,要读的稍慢些;表现急切心情和紧张情绪的句子,或表现兴奋激怒的句子,读时应快速些。

二、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

1、范读。范读就是教师为学生朗读做的示范,特别是当学生朗读不到位时,教师就要发挥自己高超的范读水平,以此来引导学生学会读书,这是最直接的导读方法,或者下载课文朗读让学生听并模仿试读。

这样的范读,至少有三点功能:一是可以引领学生怎样去读书,教会读书方法,即要通过重音、语速的变化等读出自己的理解;二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的“听”,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三是可以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2、引读。引读就是教师根据课文的特点,恰当地引导启发学生读出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情或意。像《荷花》的第

2、3自然段。。。。。。此时的学生就会随着老师的基调读得高低有致,轻重有别,自然就把荷花形状的多、姿态的美以及作者的赞美之情表达出来了。

3、问读。问读就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不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而是把课文中能够回答问题的语句读出来。在一读一问中,让学生读懂内容,品味情感 。

朗读是体会文章情感的有效手段。它不仅能以特有的声与情表达人的内心感受,还具有传情动人的功效。朗读方式,除采用一般的范读、自由读、齐读等,如能再采用其他一些具有特色的新形式,更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从而提高读的质量。如:

一、角色假想读

小学生自我表现欲极强,让他们体悟到自己亲身参与表演的乐趣,有利于对文中情感的体验。如:让朗读的同学把自己假想成电台播音员,在朗读前,先说一句话:“下面请欣赏课文《XXX》,朗诵人XXX。”促其全身心投入到朗读中去。又如:在读写人纪事的课文时。让学生把自己假想成当事人之一,在读写景状物的课文时,则让学生把自己假想成导游,用介绍的口气读。

一、 手势导读

教师范读后再让学生体会试读,这无疑是一种直接指导学生朗读的好办法。

教师在学生仿读是时,挥动手臂,像指挥合唱打拍子一样引导学生入情朗读,教师示范读的基础上以手势导读,使学生不仅耳闻其声,而且目睹其形,进而入情入境地朗读,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七律 长征》这首诗就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读。

二、 打擂台读

如:在读《将相和》一文中叙述廉颇愤愤不平的一段话,我先用激励法提问:“谁能站起来,读出廉颇的不满情绪?”当学生读完后,我又说:“他已经站在‘领奖台’上了,下面谁能比他读得更好就站起来,把他赶下‘领奖台’。”接下来读的同学一个比一个好,也就轮流当王,最后我用齐读的方式把最后一个同学打下擂台,并适时进行“团结就是力量”的思想教育,使坐下的同学输的坦然,因为齐读中也有他们一份。

三、 推荐读

如:朗读《我想》这首诗时,我提出:“你们推荐班里读的最好的同学读。”被推荐者卿蓉蓉这时成了公认的朗读明星,她自然要格外投入,带着稚嫩充满幻想的语气读出了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发挥了最佳水平,且不负众望。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毛遂自荐,用激将法问:“谁敢说自己是班里读的最好的?”或者“谁能站起来,用最高水平的感情来朗读?”在我的“读的最好”、“最高水平”的悬赏下,有很多勇夫自荐朗读,争先恐后,这种形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四、 联系生活经验迁移读。

朗读前,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感染他们的情绪,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去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如讲读《乌鸦喝水》一课,按乌鸦口渴找水→找到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着水的顺序写的,全文的朗读语气也随乌鸦的心情变化而改变。所以先要着重体会乌鸦的心情,教学时,可以提出如果你渴了,找不到水喝,心里感觉怎样等类似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乌鸦喝水一课,急切→高兴→着急→思考→又高兴又轻松的语气特点,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够绘声绘色的朗读课文了。

五、 配乐朗读

朗读不光要给学生朗读技巧和方法,还要培养学生朗读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使学生养成自觉良好的朗读习惯。这时可采用播放视频配乐朗读的方式进行指导,入情入境,有声音也有画面。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在学生初步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选放了一段朗读视频,学生边听边欣赏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桂林山水,感受课文如诗如画的语言美,便能兴趣盎然并声情并茂地朗读这篇美文了。

如果老师从学生的阅读心理出发,把“听、说、读、感、悟、思、情”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和心灵体验过程独具匠心地整合在一起,使学生的朗读真正做到由情而发。有感情地朗读胜于教师的精讲细说,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与作者对话,与文本交流。让孩子们在读中悟情,读中审美,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甜美、多情。我想这些目标将是我们教师孜孜不倦,努力追求的境界!

第五篇: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在当前的一些公开课,比赛课上笔者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中花架子太多,讲风、问风太盛,虽然课堂上不乏精美的课件,动情的语言,巧妙的课后延伸……可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却是越来越少。教师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学生忙着应付回答问题,问题回答完了,也就下课了。这样的课堂,许多孩子连课文的内容都读不顺畅,读不出感情,谈何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也就失去了语文的本色。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让琅琅的读书声回归我们的语文课堂。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有效的语文课堂,抓好语文教学中的“读”是最根本的策略。“熟读精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读在理解中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了读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因此,书声琅琅应当成为本色语文课堂的最强音。

例如,在确定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方法时,我就经过一番挣扎,是遍寻资料制作好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再现桂林山水的美还是解放自己,解放学生,简简单单教语文?最后,我采用了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书声中感悟桂林山水秀美的教学方法。因为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桂林山水》一课的文字虽美,但因为没有真实的体验,孩子们还是会觉得是比较枯燥的,只有指导他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孩子们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语境,感悟其内容。于是,从课始到课终,孩子们始终处在读读,品品的情绪中,情感被点燃,语言被内化,桂林山水的美也就深深地烙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反思这一课的教学,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没有合作学习,没有表演,没有唱唱画画……有的只是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引领孩子们与课文的优美语言文字进行亲密接触,让孩子在读中感悟文章的真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其实,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对文本的理解,老师根本不用挖空心思地追求情境再现,不用太多的言语,作无谓的解释,让孩子在课堂上大声地朗读,在读中品词品句,说出自己朗读的体会,老师只要加以点拨,孩子对文本的理解自然就水到渠成。这样的语文课堂,不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学生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语文的素养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

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如何深化这个要求?以读贯穿于我们的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无疑是最好的做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琅琅,就要求我们每一位一线的语文教师都要把读书的训练摆在第一位。荀子说过:“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短的文章要让学生熟读成诵;长的文章可选取重点部分、精彩章节让学生反复朗读,仔细品味,消化吸收;浅显的课文,要让学生读得顺畅流利;深奥的课文要让学生读得明白,读出滋味。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孩子感知性的读。初学课文时,通过朗读,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要学生知道课文讲了些什么。二要重视理解性的读。即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把课文重点章节读懂、读畅,读出节奏感来。三要重视品味性的读。即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读、分角色地读或表演式地读,把课文内在的情感读出来,把课文的“味道”读出来。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面对层出不穷的先进理念。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当有所坚守,切不可因此而“乱花渐欲迷人眼”。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还是得以“读”为根本,因为它是语文基本技能“听说写”的轴心,是语文的本色。其实,一篇课文不是靠老师讲出“意思”的。而是让学生读出“味道”来的。“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感悟能力和探研能力。一篇课文教完了,学生能把课文读得琅琅上口,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有效的语文课堂,本色的语文教学。但愿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还会是书声琅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刷子李教学范文下一篇:散文的情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