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

2023-04-23

第一篇: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开发区大力推进产业兴旺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2月4日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

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内蒙古的国家级开发区,改革的试验田,在农村经济建设一直走在全区前列。2012年2月设立的沙尔沁工业区,是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新兴产业的主战场、发展绿色低碳环保节能的生态文明区、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管理创新惠民示范区,也是开发区实现“二次创业、再创辉煌”的希望之地。

自2012年以来,沙尔沁工业区对40平方公里核心起步区进行高标准基础建设,引进了利乐包装、金宇保灵生物药品、日月太阳能、三主粮天然燕麦、坤瑞玻璃、麒麟明珠胶原蛋白、爱迩电子等一大批优秀企业,为统筹城乡发展、繁荣乡村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

农业企业是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推动力量,能够激活一片区域,壮大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农民;能够吸引和集聚生产要素,形成产业高地,解决乡村产业空心化问题;能进一步强化农村软硬件支撑,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下一步,开发区要紧紧围绕产业兴旺下功夫,引进更多农业企业,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延长产业链,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引领农户共享发展,与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形成市场发展合力,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帮助农民增收。

第二篇:实施乡村振兴重在产业兴旺

浙江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程渭山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这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总书记在海南等地考察时多次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根据省委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要求,今年6月至8月,我带领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的同志围绕乡村“产业兴旺”问题,先后到部分市、县开展实地调研和座谈。调研期间,听取了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方面的情况介绍,与部分乡镇、村“两委”负责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农户进行交流座谈,进农家小院、到田间地头充分听取意见。调研中我们感到,各地虽然都比较重视乡村“产业兴旺”工作,但新思路、新办法不多,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为此,我们进行了归纳和分析,供各地在实际工作中注意把握。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而做出的战略决策。当前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不充分在农村,在城乡差距大。在“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过程中,农业现代化明显是“四化”的短板。如果没有农业现代化,“四化”就是不完整的,其他“三化”建设也会受到制约和拖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是要继续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尽快补齐“四化”短板,全面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涵盖了乡村的方方面面,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其中“产业兴旺”是重点。只有乡村经济发展了,才能富裕农民,繁荣乡村;也只有乡村“产业兴旺”,才能吸引更多外来资源和人才,集聚人气和财气。离开产业支撑,乡村振兴就是空中楼阁。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系统深入研究“产业兴旺”的主要内容和实现路径,编制全省乡村产业振兴规划。

浙江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农业现代化发展较早,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但与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和老百姓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各地还有一些同志存在着认识或理解上的误区,或把“产业兴旺”简单地理解为发展现代农业,或片面地理解为发展乡村旅游业,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和思考。为此,要科学认识“产业兴旺”的基本内涵,把握好实施乡村“产业兴旺”的几个要点。

(一)乡村“产业兴旺”要坚持因地制宜

“产业兴旺”具有丰富的内涵。实施乡村“产业兴旺”既要基于第一产业又不能囿于第一产业,而应着眼于优化一产,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旅结合、农网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强化一产对二产、三产的支撑力度,提升二产、三产对一产的反哺力度。通过一二三产业的相融相通和乘数效应,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拉长农业产业链,拓宽农业产业幅,提升农业价值链,完善农业利益链,促进农业接二连

三、跨二进三,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要优化一产。农业关系到国计民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民以食为天,农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松。然而,调研中发现,在当前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农业大多被自觉不自觉地轻视了。虽然大家都在谈要农旅结合,但实际上“农”讲的不多,“旅”讲的较多;在资金投向上,对“农”投的不多,对“旅”投的较多,轻视一产的倾向在有的地方较为明显,这并不符合“产业兴旺”的客观要求。农是本源,否则一二三产业融合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还是要坚持基础产业不能动摇,与此同时,我们也不排斥农旅结合,而是积极鼓励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充分发挥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推进农旅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体到工作中,要大力发展“农业+”,农业适合与什么结合就与什么结合,但核心还是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突出农业产业发展的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品牌化。

要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千万不能照搬照抄,用一个模式去套。落实到某一个具体的乡村,则要坚持宜种(种植业)则种、宜养(养殖业)则养、宜林则林、宜旅则旅、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运(物流业)则运,要根据各个乡村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和培育产业发展方向。这方面,我省已涌现出了许多典型案例,如安吉县黄杜村发展白茶产业、永康市下贵村发展养龟产业、余姚市横坎头村发展红色旅游、磐安县乌石村发展乡村旅游、临安市白牛村和缙云县北山村发展农村电商、象山县东门村发展美丽渔村等等,都实现了强村富民的“产业兴旺”目标。这些乡村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关键还是做到了因地制宜,在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基础上,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构建新型乡村产业体系,加快推进“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变,实现了产业兴旺、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

(二)乡村“产业兴旺”要坚持规划先行

“产业兴旺”必须坚持科学规划为先导。要根据乡村功能定位和实际情况,编制科学系统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重点任务、阶段目标和行动方案,为乡村“产业兴旺”引路导航。当前,我省一些地方乡村产业发展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往往市场热门什么就发展什么,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和论证,存在较大的隐患。

产业发展规划要坚持多规合一。乡村产业发展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县(市、区)产业发展规划相融合、相衔接,不能各搞各的,更不能相互矛盾,否则也难以真正落地。产业发展规划要与当地主导产业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与乡村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产业发展规划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此外,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好之后,要坚持一以贯之,一张蓝图绘到底。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都有一个较长的培育期,千万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半途而废或频繁变更。

(三)乡村“产业兴旺”要坚持群众主体

乡村“产业兴旺”的主体是群众。群众主体就是让广大农民成为乡村“产业兴旺”的主体力量,而不是旁观者和跟随者,其本质是群众工作。“产业兴旺”最根本的动力来源于农民群众。乡村产业发展一定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意见,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乡村产业发展要积极吸引群众参与,而不能代替群众做决策。一个村到底搞什么产业,怎么搞,一定要注意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相信群众,不能搞长官意志。实践表明,任何一件事情,群众要做的,我们去帮一把、推一把,往往事半功倍,可以做得很好;群众不想干的,或是群众还没想通的,我们就推着他们干,往往会事倍功半。所以,一定要先做好群众工作,统一群众思想,鼓励群众广泛参与,充分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通过群众的力量来共同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四)乡村“产业兴旺”要坚持改革创新

乡村“产业兴旺”要坚持改革创新,既要深化改革,也要创新体制机制,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来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培育、激发和强化乡村“产业兴旺”新动能,重点要在农户承包地制度、闲置农房和宅基地、社会化服务体系、财政与金融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一是推进农户承包地制度改革创新。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我省农户承包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高效利用,有的被抛荒闲置,有的利用效率低。为此,要通过改革创新来盘活农户承包地资源,要全面完成农户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认真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户承包地依法有序流转。要进一步明晰集体所有权与农户承包权的关系,充分维护农村集体对承包地发包、调整、监督、收回等各项权能,保障其有效履行承包地集体所有人职责,提高集体在农户承包地流转上的话语权。要积极推进农村承包地经营权登记发证,推动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真正落地。要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利用制度改革,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加大土地整治力度。通过对山垄田、冷水田进行整治,既可以增加建设用地指标,经整治的连片土地还可以发包给新型经营主体来发展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是推进闲置农房和宅基地改革创新。探索完善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鼓励利用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进行涉农项目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乡村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和集体建设用地发展休闲农业和二三产业。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调整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农村零星分散存量建设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依法利用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与其他单位和个人共同兴办住宿、餐饮、停车场等休闲旅游接待服务企业。充分盘活农村闲置农房和宅基地,通过适当的改造发展养老产业和精品民宿,吸引城里人来休闲度假或养老,发展康养产业。对那些撤并搬迁后的村庄原址,除保留一部分农业设施用房或开发民宿等乡村旅游用途外,可因地制宜对农民原宅基地进行复垦,复垦土地取得的用地指标通过市场化出让取得的出让金,主要用于乡村产业发展。

三是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创新。加快推动农技推广由行政服务体制向社会化服务体制转变,深化“三位一体”改革,积极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多元主体,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投资、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整合和统筹协调各种支农政策措施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向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实现农业服务体系的现代化。改变财政支持方式,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按推广项目给予支持,推多少付多少服务费,这样既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更能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以本事论英雄”,不管是农技推广人员,还是合作社或是种养殖大户,或是农民“土专家”,都可以参与到社会化服务体系中来。要以水稻产业为样板,推进全省其他主要农产品的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扶持社会化服务企业做强做大。

四是推进财政与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加快完善涉农财政资金统筹整合机制,加大涉农财政资金整合力度,优先支持、聚焦投入现代农业和新型乡村产业发展。探索财政撬动金融支农新模式,放大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综合运用担保、贴息、保费补贴等金融杠杆政策工具,吸引带动金融投资,解决乡村产业发展“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积极建立风险保障资金,综合运用担保、贴息、保费补贴等金融杠杆政策工具,吸引带动民间资本加大投入。制定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产业兴旺”的指导意见,引导更多的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投向乡村“产业兴旺”。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创新服务“三农”产品、拓展“三农”业务,促进涉农贷款投放持续增长。

(五)乡村“产业兴旺”要坚持真抓实干

实施乡村“产业兴旺”一定要坚持真抓实干,要有战略定力和足够耐心,搞产业千万不能搞成“运动式”“口号式”的。“运动式”“口号式”的推进,表面上看起来轰轰烈烈挺热闹的,实际上往往不可持续,几年后回头一看,很可能还会带来包袱。调研中发现,各地在实施“产业兴旺”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这种“运动式”“口号式”产业发展现象。比如,一些特色小镇建设、特色农产品发展、村庄景区开发,都是一拥而上,同质化严重,差异化不足,存在较大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乡村“产业兴旺”必须真抓实干,要坚决避免搞形式主义,尤其不能搞成运动式的,否则结果就是劳民伤财。

(六)乡村“产业兴旺”要坚持党建引领

基层党组织是“产业兴旺”各项政策的最终执行者。“书记有思路,村民有出路”。实施乡村“产业兴旺”,关键还要依靠基层党建,坚持党建引领。在实践中,要切实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来带动乡村实现“产业兴旺”。乡村产业要发展,就必须有人才;但是没有产业,乡村又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党委政府要推动“产业兴旺”这项工作,首先要做好党建来引领产业发展。实践中,同样一个集体经济薄弱村,换一个有能耐的村支书,换一支有战斗力的村“两委”队伍,取得的效果就可能完全不一样。反过来,产业发展了又能进一步巩固基层党建,巩固乡村基层治理成果。为此,必须切实选好配强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的“当家人”,对于有些村支书不得力的或是有的村“两委”班子不得力的,该换的要换,该外派的要派,切实把上级的各项要求抓紧落实到基层。要充分利用村级班子的基层发动与组织功能,发挥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其投身乡村“产业兴旺”大业,带动群众创业就业,推动实现乡村“产业兴旺”。

第三篇:九成功村产业扶贫振兴乡村战略计划

罕台镇九成功村产业扶贫乡村振兴计划

一、村基本情况

九成功村位于罕台镇西南部,距离罕台镇区5公里,距离东胜区主城区10公里,距离市府康巴什25公里,109国道、旅游专线、秦直道环线横纵贯穿全村,交通便捷。全村辖区面积97.6平方公里,总户数795户,共2272人,常住总户数171户,总人口391人。

20

16、 2017年我们村主要实行“以产带农”“以企带农”的经营模式,“以产带农”是指由村里成立养殖合作社,联系当地养殖企业,由企业提供种鸡、种猪,提供养殖技术,由农户负责养大,再由企业进行保护价收购,现在我们村较成功的引进了“昕农养殖场”。“昕农养殖场”现已发展为一条产业链,养殖场产生的垃圾每半个月都会由其工人集中收集清运到垃圾处理厂进行处理,粪便也经过处理卖给当地农民种田,真正化粪为肥,变废为金。“以企带农”是指由我们村引进东方路桥集团朵日娜现代农厂、安达便利店,对九成功四社的所有温室大棚进行统一管理、统一种植、统一销售,农民只负责收取租金,也可以来温室大棚打工,从而形成产销一条龙,拓宽农民增收途径,为全村产业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产业发展:通过依托九城宫、秦道城等旅游景区的区位优势,以搭便车的模式,充分利用现有41栋温室大棚,积极发展“果蔬采摘、花卉种植、家庭农场、休闲观光”等现代农业项目,结合现有“农家乐”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突出产业发展支撑,以“企业+支部+农户”的模式,充分利用现有养殖设施,发展和壮大特色养殖业;依托电商平台和快递公司,进一步拓宽农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优质农畜产品即时配送,加快产业发展,带动农户致富,进一步增强村级组织引领发展的能力,努力建设文明旅游示范村。

2018年及今后,我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准备以果蔬大棚和肉牛养殖为主,以村集体投资为主,村民参股为辅,来发展壮大九成功村集体经济发展。

九成功宫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控制面积6.2平方公里,以九成功村委会牵头计划在九成功旅游景区北门1公里处首期建设4个占地1亩的高标准的果蔬大棚,以种植油桃、毛桃、葡萄等采摘植物,为镇区、市区及周边群众提供休闲度假的果蔬采摘园,预计年纯收入为10万元,同时计划在大棚周边开设烧烤摊位、租赁农房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一条龙服务。利用九成功村问家湾社300亩闲置土地、草场等有利条件,可以养殖肉牛、种植饲料、建设牛棚,计划养殖肉牛100头,肉牛的销售利用罕台食品园区及周边肉企的有利条件进行销售,近日已与内蒙古田牧集团达成合作意向,肉牛的养殖采取贫困户领养和村集体合作社养殖相结合,预计年纯收入为20万元。

九成功村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旅游产业带动特色种植业、养殖业销售项目为主体,立足于本地发展现状,本着成员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地位平等,民主管理的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额比例返还,有望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实现增值。同时合作社与我村贫困户合作,签定种植大棚、养殖肉牛的协议,承包到户,建立长期的劳动合作关系,有效的整合了资源,调动了贫困户的积极性,缓解了贫困户就业的问题。合作社在乡村旅游开发方面,也需要大量的服务人员,便于推动美丽乡村发展,从而通过产业扶贫增加农民收入。

我们相信,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随着产业扶贫工作的深入和工作经验的积累,罕台镇九成功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力争做出自己的品牌,将产业项目扶贫的工作做扎实,形成一套科学的利益联盟机制。在丰富与壮大企业的时同,不断探索致富新路子,带领贫困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迈出更稳、更快的步伐。

罕台镇九成功村

第四篇:促进乡村产业兴旺之田园综合体

为了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发展的差异,建设美丽乡村,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田园综合体”成为新型城镇化改革浪潮中的新样本、城市与乡村融合互动的新模式。而什么是“田园综合体”呢? “田园综合体”是以农业为主导,以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为前提,以农业合作社为主要建设主体,以农业和农村用地为载体,融合工业、旅游、创意、地产、会展、博览、文化、商贸、娱乐等三个以上产业的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形成的多功能、复合型、创新性的地域经济综合体。是在特定的空间环境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农林牧渔业的生产,充分利用农田景观的独特性,将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有效开发的一种新的综合体形式。“田园综合体”不是打造一个旅游度假区,而是要打造一个社区或者一个小镇,或者称为新型小镇,包含农业生产、体闲旅游、村镇建设、社区管理等综合功能的公共空间。是新田园主义的主要载体,是在城乡一体化格局下,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新型产业发展,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模式,简单概括是“农业+文旅+地产”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

在建设田园综合体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哪些内容呢?首先,打造现代农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注重农业种植与田园景观相结合,充分发挥田园综合体的作用,在提供农业采摘时,让游客体验田园风光。相对于其他农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的规划更加合理,更加适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同时注重科技的投入,现代农业与普通农业最大的区别就是对于科技的投入与创新应用。不断加大科技的投入和占有比重,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打造以“科学家”为主的现代化农业,注重新品种的开发与研究,做到全自动化现代农业。其次,在打造以“科学家”为主的同时,应该也要注重对农民的培养,培育新型农民,改变农民观念,吸收大学生农民,引进大学生,为其提供发挥专业特长的场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健康安全问题,现代农业从播种到生产完成都采用科学安全,过程可追溯的方法,最大程度保证现代消费者的安全、天然的需求。最后,完善配送网络,线上线下同时发挥作用,让消费者零距离吃上最优质、最新鲜的产品。

现代农业行业面临着转型的问题,提高农民收入的背后,是一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从各个方面开始改革,让农民收益最大化,从而在建设田园综合体时我们应该注重四大方面。

一、打造生态为主,开发为辅的绿色农业。依托当地现有的绿色资源,以及遵循村民意愿,以自然村落为开发单元,然后打造绿色农业,注重生态价值,形成绿色增长极。

二、健全产业链,,加快建设生产链。从原材料、运输、到加工、出成品,要注重每一个环节,形成环环相扣的生产链。扩大农产品流通通道,加快流通速率,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高农民的收益。同时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建立农产品品牌,赋予农产品更多的附加值,使农业成为长期的资源。

三、三产融合,打造田园景观。实施“农业+”的方式,通过三产融合的方式,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扩展现代农业的研发面、生产链、销售渠道等。将农业与其他产业有机融合,发挥最大机能,凸显三产融合的机动性。在三产融合的过程中,打造现代农业基地,建立观赏型农业,让消费者置身自然生态环境中,体验乡村风情,增进相互了解和交流,让消费者在参与农事活动中充分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改变人们对现代农业和自然的理解。同时也带动农业转型升级,让农民充分受益,增加农民收入。

四、农业是小镇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我国很多地方正在基于经典传统产业、、历史和自然资源的禀赋条件全力兴建特色小镇,可将农业基地与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针对不同的乡村特质及资源条件,制定不同的开发主题项目,打造田园综合体,构建各具特色的乡村美丽田园,避免同质化竞争。

总体而言,田园综合体是城乡文化聚集的平台,建设田园综合体,整合产业资源,集农业科研与生产、生态休闲与观光,可与更多的人共享美丽乡村生活,打造我国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和推进提供途径。

第五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要振兴乡村教育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我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振兴乡村教育,乡村教育的落后面貌不改变,乡村振兴战略就无法全面落实。”民进海南省委副主委、海南省政府教育总督学潘惠丽委员说。

潘惠丽委员表示,目前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正在逐步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但是,乡村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最大的短板,教育发展中最大的不平衡仍然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仍然是乡村教育发展的不充分。

“现在农村教育体系不健全,幼儿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都有待完善,还没有形成全链条推进的有效机制。同时,农村各层级段教育呈现出来的突出矛盾也十分复杂,农村劳动力培训、职业农民培养的主体、职责、机制不完善。”潘惠丽委员摆出了自己在调研中发现的一系列问题。 对此,潘惠丽委员建议制定乡村教育振兴发展规划,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中统筹部署、统筹推进。她说:“以构建学习型社会、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科学、系统地做好农村学校(含幼儿园,成人学校或站点)布局规划,使乡村各类教育有场所、有阵地,尤其要及早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指导标准,优化和稳定农村义务教育布局。”

除了做好顶层设计,潘惠丽委员还建议研究制定支持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流动的制度措施。比如:进一步细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切实解决城乡教师交流和流动的制度障碍;依托特色小镇、风情小镇建设,制定政策,积极引导城市公办优质名校在小镇办学建校,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下沉等。(记者 王晓樱)

上一篇:培养一流大学师资

下一篇:突破地方高水平大学改革难点,释放高校活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现代汉语语素有哪几种下一篇:县财政局全年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