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企业创新管理策略

2023-03-19

第一篇:浅析企业创新管理策略

浅析我国钢铁企业的管理创新策略

摘 要: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一个企业的生命力也在于创新。管理创新是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就我国钢铁企业的管理创新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综述。 关键词:管理 创新 钢铁企业

对一个企业而言,创新是生命,管理是核心。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就是依靠管理和创新。对钢铁企业而言,生产质量、财务风险和生产安全的管理创新是影响其发展壮大的三大要素。所以本文就这三个层面的管理入手,谈谈相关的管理创新策略。

一、生产质量管理创新策略 (一)创新生产质量管理模式

我国钢铁企业在上世纪

六、七十年代的质量管理主要依赖于质量检验(注重结果)和质量控制(注重过程);80年代从日本引进全面质量管理,主要关注质量改进(注重系统);90年代贯彻实施IS09000质量标准,进一步规范了质量管理的过程和体系;近年来从西方国家引进的六西格玛管理,则强调过程和体系的结果取向。传统的质量管理模式,强调的是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因此人们对质量管理的认识一直局限于维持和控制产品质量上。

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生产质量管理模式要有所创新,既要使产品更好地满足顾客需要,为顾客提供更大的质量效益,同时也要为企业赚取更多的利润。新时期的优秀管理模式鼓励采用经济的方法去观察质量管理,所以生产质量管理模式也要创新,首先要树立以用户为关注焦点的管理理念,把满足内外顾客要求作为工序和产品质量改进的目标和评价标准;其次要持续深化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整合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提升管理效率,建立以质量管理为中心、以经营绩效为主要评价标准的质量管理模式。同时要积极倡导精细化管理,全面推进六西格玛管理,建立ERP信息化及计量、质量系统,并且要持续改善企业质量管理流程和体系、过程控制和产品质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生产质量在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 (二)创新生产质量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的质量指标体系和相应的管理制度,才能对产品质量做出综合考评,并以此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所以生产质量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保证企业产品质量的一个关键措施。近些年钢铁企业为进一步提高产品竞争力,并不断满足用户需要,在质量指标体系管理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创新。例如,太原钢铁的产品实物质量指标体系,以反映产品实物特性值、质量水平为主,它是一种全新的质量指标设计、测量和评价方法。有的企业则针对顾客投诉或较大质量异议分析以及工序出现的较大质量问题、典型质量问题、较大异常波动等,实施质量否决等。实际上,这些生产质量的管理制度创新正是企业精细化管理、创新质量激励机制的体现。还有些钢铁企业引入质量成本、采用工序间以质论价管理等。质量成本的引入对新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研制及批量生产起到了有力的推动激励作用;工序间以质论价管理有力地促进提高工序产品质量,切实贯彻精料方针、工序保证的指导思想;有的企业还通过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与职工及管理层绩效工资挂钩,来促进职工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来创新提高产品质量。 总之,上述钢铁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共同点都是基于科学的质量指标体系和精细化管理理念,使相应的管理制度得以落实,从而使更能反映精细化管理的质量指标得以实现,因此企业的质量管理制度创新成果十分显着。

二、生产安全管理创新策略

钢铁工业是一个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高风险行业。所以钢铁工业安全事故会的发生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钢铁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也要不断创新。我国的钢铁企业安全管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出现过不同的管理模式,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对象型安全管理模式、过程安全管理模式和系统安全管理模式四个阶段。传统安全管理模式是依靠事故经验教训和个人管理经验进行管理,受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水平的影响。对象型安全管理模式是“以人为中心”或“以设备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过程安全管理模式是把完善作业过程中的管理缺陷作为管理工作重点的“以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如鞍钢集团的“0123”安全管理模式,以无事制为保证;以标准化作业、安全标准化班组建设为基础;以全员教育、全面管理、全线预防为对策。系统安全管理模式是以系统安全分析、系统安全评价、系统风险控制、系统应急救援为核心的安全管理模式。 而随着管理理念由“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和“能本管理”理念的转变,一种新的安全管理模式即文化管理模式正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钢铁企业新型的安全管理体制。安全文化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它“以人为本”,依靠企业安全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渗透力,让安全成为每位员工的行为习惯,同时依靠系统安全管理思想实现对物的系统安全管理。文化安全管理模式既继承了传统安全管理中的有效成分,同时又结合新时期人本管理的优点。文化安全管理模式兼顾了对人、物、环境的管理,对员工的安全素质要求高,它已成为现代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企业安全管理的最高安全管理模式。

三、财务风险管理创新策略

财务是钢铁企业的经济命脉,如果出现财务风险,将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甚至可能导致企业倒闭。所以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也要因时而变,不断创新。 (一)建立有效的风险处理机制,增强抗风险能力 为了有效防范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企业必须从长远利益着眼,建立和健全企业财务风险处理机制。例如,可以通过参加社会保险等有效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最大限度减少风险;也可以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及时分散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尤其是企业在选择理财方案时,首先要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注意财务风险回避;其次要健全企业的风险基金和积累分配制度,及时足额的增补企业的自有资金,壮大企业的经济实力,提高企业抗击财务风险的能力。

(二)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 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还须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企业各部门要明确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职责及被赋予的相应权力,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另外,在利益分配方面,企业应兼顾各方利益,以调动各部门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

(三)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同时,实现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形成完整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首先,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监察约束机制,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授权批准、会计监督、预算管理和内部审计。其次,财务和会计应该分设单位分管领导分开,分别设置管理中心,各行其责。再次,加强公司内审职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作用,搞好内部控制的评审和风险估计。

四、综述

企业的发展要依靠管理,而有效的管理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我国的钢铁企业的发展不仅关乎着经济的持续稳定,而且对四化建设影响巨大。因此,需要面对新的变化和形势,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钢铁企业在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篇: 浅析企业存货的管理策略

洁儿

摘要:存货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进行正常生产经营的后备支柱,企业对存货问题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企业的生存发展。企业存货资金所占的比重是否适应了公司的生产发展规模,存货的增量比例是否适应了企业生产扩大的速率,各种存货的数量又是否适应了企业供、产、销三环节的需求,存货的管理成本又是否适中等,这些都是每个企业必须去积极思考并妥善解决的问题。只有无条件的处理好了企业的存货管理问题,才能促进企业正常的生产运营,才能实现企业对流动资产的管理目标,进而为企业进行有效的整体的财务管理活动服务。因此,企业要积极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策略来规划处理存货的管理问题。 关键词:企业存货

存货管理

管理策略

引文: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持有的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的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等,其持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行销售,是企业进行生产与销售之间一座不可替代的桥梁。存货数量缺乏,不仅仅会影响商品的正常生产过程,也极易导致货物供应的不足,造成供产销的脱节,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陷入混乱,难以管理,极大程度地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削弱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而过多的存货储存量则又使货物积压,久备而长不用,不仅仅占用了企业大量的资金,还耗费了高额的存货管理成本,使企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因此,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具体实际,制定出一套适合本公司的行之有效的存货管理策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保障。

一、存货管理的现状

传统的存货管理策略往往把重心落在对存货的实物管理和对存货数量的控制这两点之上,其次也比较重视存货的采购环节,将生产环节的持续正常进行和保证货物的足够足量供应看成是其关键,但是这样的管理策略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它没有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管理不同存货的具体方法,各种存货之间的数量比例也并没有一个明确规划的方法;它不重视存货的账龄问题,使得大量存货积压仓库,久备不用,对企业资金的灵活运用构成了严重的障碍;怎样从源头上杜绝存货管理的失误,怎样划分存货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它都没有进行一个明确地说明。因此,企业必须要综合考虑以上几点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策略对存货进行妥善的管理,以此盘活企业的流动资金,提高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

二、存货管理的策略

(一)、对企业存货的管理采取ABC分类控制管理的方法。

所谓ABC分类方法就是指企业按照国际国内界定的一定的标准,将企业存货划分为A、B、C三类,根据各种存货各自不同的情况特点,分别进行不同的管理,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通常进行存货分类的标准主要有两个:金额标准和品种数量标准,金额标准是最基本的,是进行存货分类的核心和主要参照点,而品种数量只做参考,没有决定性。国内一般企业将数量占到全部库存数量的10%左右,但其金额占到总金额70%左右的物品划为A类存货;将数量占到全部库存数量20%左右,金额也占总金额20%左右的物品划为B类存货,其余的就为C类,其数量虽占到了全部库存的70%左右,但金额却只占了总金额的20%左右。

企业通过对存货进行ABC分类,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各种存货的价值及其对企业的重要程度,从而使企业分清主次,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有效的管理。A类这样的存货虽然数量少,但是所占企业资金量大,一旦这类存货发生事故,将会使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无法继续,给企业带来的严重后果将会是无法估量的,所以企业应集中力量对A类存货进行细致高效的管理,对其收入、发出和使用都要进行严格的把关和控制;C类存货虽然种类数量繁多,但占用企业的资金量较少,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只起辅助性作用,因此对于这种数量庞大但作用不明显的存货,企业只需进行粗放型管理即可,不必花费过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进行管理;而B类存货介于A类和C类之间,无论是存货数量还是占用的资金量都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有一定的影响,所以企业应该对B类存货的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管理力度和花费的管理成本要介于A类和C类之间。

(二)、要加强对存货的账龄分析,根据存货的账龄情况来安排企业的采购业务和生产活动。

所谓存货账龄分析就是要加强对存货账龄的动态管理,随时随地地了解和更新存货的账龄情况,企业通常可采用分账本的形式进行存货账龄的记录和分析管理,具体操作为:将账龄在1年以内的存货记入一个账本,账龄在1-3年(含3年)的存货记入另一个账本,账龄在3-5年(含5年)的存货再记入一个账本,最后将账龄在5年以上的存货又记入另一个账本之中。在这四个账本中,帐页反映的不仅仅是各种存货的种类,还要有它的数量和占用资金的情况说明,还可以在帐页中增加存货采购月(或季)分栏,这样可以很明晰的反映出各种存货库存余量中分别在各月份(或季)的采购量,可以让存货管理人员很清晰直观地了解到各种存货的存储状态和存储时间。然后企业可以根据一定的会计期间,例如每一个季度对存货的账龄进行一次滚动清算,根据存货账龄的增减变化及时地调整账本,以动态的反映存货账龄的变化情况。

分账本对存货的账龄进行监督管理的方法,可以很动态的反映存货账龄的变化情况,可以使存货管理人员很直观的了解到各种存货在不同时期的数量多少和资金占用的状况,定期的滚动更新使相关数据得以最接近目前最真实的体现,促使相关的管理部门根据存货的这些账龄数据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减少特定存货的积压。生产计划人员可以根据某种存货的库存状况和相关产成品的销售情况来规划这种存货的采购数量,既要保证生产的持续进行又要防止超额采购,其次也要根据商品的生产周期来确定存货的采购时间和采购速率,做到存货的既不长时间在仓库堆积又能够准时地供应生产。仓库的保管人员除了要保护存货的存储安全之外,更重要的则是根据企业每月的采购计划,仔细的验收每一种存货是否足额入库,对于未能及时入库的存货要询问相关的采购部门,对存货的超额采购坚决不予以接收。企业应及时的了解分析存货的账龄情况,有助于企业掌握某种存货的数量和耗用情况,从而更好的安排企业的采购业务和生产活动。

(三)、要加强企业对存货管理各环节的内部控制。

加强内部控制是减少企业各种管理失误的有效途径和根本源头,所以在存货管理方面也要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企业存货的内部管理主要有三个方面组成:采购、领用和保管,加强对这三个环节的管理就是要加强对这三个环节的内部控制。首先在存货的采购方面要建立健全相关的采购制度,应先由生产计划人员计算出这个月应该采购的存货种类和数量,再由需要使用的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报由主管部门审批,待主管部门负责人审批通过之后再交由采购部门进行相关的采购活动。其次在存货的领用方面,应先由存货使用部门的负责人确定并审核需要的存货种类和数量之后,开具书面申请交由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审批通过之后发给使用部门相关的存货领料单,使用部门派专人领料人员到仓库领取所需之物,存货的管理人员要仔细核对领料单,谨防虚假领料单的出现,领料人员和存货的管理人员就存货的种类和数量核对正确无误之后,双方要共同签字盖章存货才可领用。最后在存货的保管方面,要细致认真地做好存货的验收、入库以及出库这三个环节的工作。验收人员要对采购回来的货物进行清点,不仅仅是看货物的数量方面是否存在短缺的问题,更要注重货物的质量是否符合与当时采购时所看的样品一致,是否符合企业对存货质量的要求,如果出现问题,验收人员不得填写验收单,应报告上级有关部门进行处理;如存货数量和质量都满足要求,验收人员方可开具验收单。然后,存货的管理人员根据验收人员开具的验收单,进行存货保管并开具入库单。

而在每一笔存货要进行出库时,则相应的也要开具出库单。做到每一个环节的紧密协调。

(四)、要加强企业的领导层对存货的重视意识以及明确存货管理人员的责任制度。

首先,一个企业的领导层对存货管理问题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存货管理的成效,领导层对存货管理有足够的重视,必然会花费适当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相关的整改措施,使存货的管理策略最适宜企业的生产发展。因此,企业领导层必须要看到存货的管理问题对于一个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的重大影响,并且在日常工作中反复强调存货管理的好坏对于公司生产发展的厉害程度,使得企业的各级领导和各种工作人员都知晓存货管理对于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这不仅仅使企业上下形成了一个对存货重要性的统一的认识,更使相关的存货管理人员明白自己的责任重大,使其在工作中更加细致,更加谨慎。其次,企业要加强建立健全存货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度,存货的验收、入库、出库都要由专人负责,每个项目流程交接时都要有相关的书面证明,例如材料入库必须由验收人员填写入库单,使用部门领用材料必须要持有上级领导审核批准的领料单等,做到存货管理工作的细化和责任化,让每一项工作都有它相应的负责人,专人专责,各司其职,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存货管理的效率,也避免了发生事故时出现推脱责任的情况,做到奖惩分明。

总结:市场经济全球化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对于企业来说,任何一个生产销售环节管理的好坏都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健康发展,而企业的存货管理更是关乎了一个企业的运作效率,影响着一个公司的生命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企业要加倍重视对存货的管理问题的探讨和研究,积极采取措施,建立健全存货的管理制度并且严格贯彻执行,这样才能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戚锐.改进你的存货管理[J]商界导刊,2007(12)

[2]孙晓霞.关于企业存货管理方法问题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 年20卷32期

[3]姚美英.浅析企业存货管理问题与对策[J]中国外资,2011(11) [4]李现勇. 刍议企业的流动资产管理[J]社会科学家,2206年7月,第4期,总第120期

第三篇:浅析通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策略

当今时代全球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态势明显加速,人力资本已经远远超过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也随之成为当今各类企业及社会组织时刻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通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特点

1.职能制组织结构

职能制组织结构虽然管理简单,但横向沟通难度增大,特别是大型企业,部门间的协调和合作出现困难,内部环节增多,部门问协调和企业成长伴随的分权之间的矛盾突出。在竞争日趋激烈,经营趋向微利时代的情况下,科学化、知识化的精细管理难以实施。

2.多头管理,资源分割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将企业员工视为一个整体。但目前大部分通信企业,主要是国企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人为分割现象。企业员工至今存在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干部和工人两种身份,而且界限分明。两种不同的用工,分别属于企业党的组织部门和行政劳资部门管理。正是这种管理上的分割,人为地限制了人力资源的自我发展空间,使企业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3.静态管理为主,制度控制,物质激励

许多企业存在这样的现象,当一个员工进入一个工作单位,经过人事部门必要的培训后,安排到一个岗位,完全由员工被动性地接受工作,自然发展。很少考虑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不能真正做到量才使用。在管理上也大多采用物质激励为主,缺少人性化的管理,没有重视员工的情感、自尊与价值。

4.劳动存量大,素质不高

多数通信企业处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过渡时期,在承担经营任务的同时,承担着部分社会职能,历史遗留的劳动力资源数量多,但真正能为企业做出贡献的不在多数,普遍存在结构性失业,且劳动力素质不高,企业用人机制缺乏

公开透明化,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人力资源流失现象普遍,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二、目前通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

目前虽然大多数通信企业都已经充分认识到拥有优秀人才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但一般只将如何引进人才作为重点,简单认为只要把企业急需的人才吸引进来就可高枕无忧了,而往往忽略了如何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因此就出现了人才引进来了却难以留住、甚至于原有的人才也出现流失的局面。出现这种情况,客观原因固然很多,但关键的一点就是企业领导层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足够重视。

(2)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

通信企业一般设有专门的人事劳资部门或综合部门,但通信企业一般是由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而来的,由于传统观念的原因,很多人事管理人员还只停留在整理人事档案、绩效年终评定等这些程序化、公式化的基础性工作上,大多数人未经过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学习,缺少专业知识。这样的团队必然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高要求。因为现代企业间的竞争,虽然表面上看是人才的竞争,但究其根源,却是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水平优劣的竞争,因此作为现代企业,必须拥有一个高素质、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

三、通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的策略

1.创新管理理念

(I)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最宝贵资源的理念。通信企业人力资本在诸多生产要素和企业资源中的地位、价值将迅速上升,超越于设备、资金等传统资本形态之上,成为推动企业飞速发展的第一资源和主要动力。

(2)树立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受益最大的理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海克曼认为,人力投资是中国企业最薄弱的环节。通信企业应该充分认识人力资本投资对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性,把最活跃的因素最大限度的激活。

(3)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以人为本”就是要求企业把对人能力的培养和积极性的发挥放在首要位置。

(4)树立人力资源竞争国际化的理念。在经济全球化中,独有人才及其智能最难以控制流动。因此,在国际化竞争中,能想方设法吸引、留住人才的企业,才最具竞争实力。

2.优化管理制度

(I)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取消企业的行政级别,取消多数通信企业干部和工人的身份界限,使岗位需求的技术人才能有效供给,使企业对所属人力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

(2)突出“能本管理”。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必须突出强调以人的知识、技能、实践创新能力为内容的能力为本。完善员工的“先培养、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转岗”的持证上岗制度,完善“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人才培训制度,从而通过制度辅助开发员工的最大潜能。

(3)完善激励机制,建立以业绩、能力为导向的绩效考核制度、晋升制度与培养企业家制度。扭转目前企业内部工资福利基本平均的状况,根据能力和业绩拉开报酬档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实行期权、股权激励,将员工的收益与其对企业的股权投资相联系,使员工具有出资者和劳动者的双重权利和义务,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关注。

3.优化管理组织

打破传统的、严格的部门分工的界限,实行职能的重新组合,建立以顾客联盟为中心的组织结构,即跨功能的机动团队。让每个员工或每个团队获得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独立履行职责的权力。这种组织模式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全球性思维和地方性行为”的效果。员工共享设计、生产和市场信息,适应市场变化,使企业自身成为一个有利于全体员工的学习型组织。

4.优化管理方法

(1)搭建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平台和基础设施。如IBM公司的内部网、金考的网上学习系统等。通信企业应借鉴这些经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网络化水平,

把网络基础上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跟上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步伐。

(2)不断改进岗位安排、目标设置和工作设计方法,实施个性化管理。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需求的各类员工进行权变管理。在岗位安排上,坚持人岗匹配,实施岗位轮换;在目标设置上,难度适中,体现个人价值,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在工作设计上,企业愿景与员工对工作的满意程度联系起来,注重知识型员工的特点,经常改变工作内容职责,使工作在变化中更有趣和富有挑战性,满足他们应对挑战、创新、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在实现个人目标的同时实现企业目标。

(3)组建自我管理的行动小组。把各种兴趣相同的员工集合在一起,不受企业繁琐制度的约束,实行弹性工作制,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和上至企业老板下至工人进行交流,消除企业无端的内耗。通过组建自我管理的行动小组,不但及时解决了问题,而且在产品开发、事业发展的同时造就了一批企业骨干人才。

(4)实施有效的文化管理。“文化管理”充分发挥了文化覆盖人的心理现状与历史的作用,与人力资源管理对象、任务和目标相一致,把人力资源管理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全面地显示出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创新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支持,企业的价值观和员工的价值观高度和谐的统一,对员工的信任尊重,强调贡献的重要性,坚守忠诚、诚实和正直的企业精神,这些都将成为新经济时代通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协调员工行为方式的关键。

5.转变管理者角色

新经济条件下,管理工作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再仅仅是从事行政职能,如员工招聘、薪资福利、档案管理和绩效考评等。更多的则是扮演战略性的伙伴角色,参与企业的战略规划,了解企业未来的发展以及人力需求,帮助企业维持和员工之间的心里契约。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非核心业务外包,促进了人力资源管理从事务型向战略型的角色转变,使人力资源管理更专注比较战略性的工作,比如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今后只掌握人力资源专业知识的人不再是称职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他们必须具备广泛的经营管理知识,洞察未来企业的走向及经营的需要。他们要充当企业发展战略的设计师,企业变革的推动者,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开发商,员工职业生涯的指导师,员工代言人等多重角色。

【参考文献】

[1]吴照云.管理学原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l997.

[2]王东升.加入WTO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J]。经济管理与研究,2002,

(4).

[3]郝玉柱.企业如何实施人本管理[J]。施工企业管理,2002(3) .

第四篇:国有企业社会管理创新浅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管理创新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笔者长期从事企业管理,拟从国有企业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创新的思路上探讨。

关键词:企业;社会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1

当今,作为国有企业如何深刻理解社会管理赋予的主体内涵,把握精神实质,进一步强化创新国企社会管理职责已是一个新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本文就此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国有企业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和社会管理方法,逐步剥离企业社会职能,减轻了企业的负担,支持企业集中精力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有企业对社会管理就没有了责任。国有企业在国家的特殊主体地位,赋予了企业对国家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国有企业必须有责任和义务去承担,履行好时代赋予我们的时代要求。

(一)企业与社会密不可分。社会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而这个整体的主体是由于经济关系而相互联系起来的人群。企业是由一部分带有利益关系相互联系的人群组织,它既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相互独立的小社会;而企业的人既是企业的成员又是社会的一份子,这种紧密联系的群体,形成了大社

会,承载着共同的社会管理功能和责任。所以说,企业与社会密不可分,企业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它就已经承担了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而社会对企业也负有相同的责任,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共存共荣的关系。

(二)社会管理不完善影响企业的发展。社会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企业的员工在社会中,如果面对的是分配公正、就业公正、医疗公正、教育公正、司法公正、腐败减少,环境和谐等良好氛围,党和国家的号召将变为员工们的自觉行动,更能激发出员工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企业的发展将注入智慧和活力,并为国家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反之,出现社会管理不完善,消极和不稳定因素增多,不仅影响企业的发展,很可能导致矛盾激化,造成企业和社会的不稳定。

(三)社会管理创新将不断促进企业综合能力提升。企业作为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将管理功能、服务职责与群众工作和改善民生融于社会管理当中。因此,企业在参与国家大社会管理和单位小社会的治理服务中,需要着重抓好提升社会管理意识,加大对社会的投入,在政府统一管理下,开展社会捐赠,组织慈善活动,积极参与大社会管理,以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同时强化社会管理教育,不断加强员工思想政治、专业技能、法律法规、社会意识等综合教育和正面引导,切实加强队伍素质建设,扎实搞好单位“小社会”的治理,确保企业的凝聚力,提升企业的形象和软实力。通过企业内部不断追求社会管理的创新,企业在社会的影响力和综合能

力将不断提升,进而更快地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国有企业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路

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国有企业要想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提高企业治理和社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与社会的科学、协调、安全、和谐、可持续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企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国有企业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行动指南。企业要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全方位地带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以正确的理论指导企业的各项工作,谋划企业长远发展目标,想方设法增加产值,提高效益,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加快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扩大企业规模和提升实力,使企业有能力也有信心去推动国企参与社会管理,才能不断提升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职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热情;才能尽力搞好合理分配,力求公平,减少矛盾;才有能力向国家多交,向社会多捐,以履行社会管理的更多责任。

二是以创先争优为载体,推动社会管理融入企业工作之中。当前,全党深入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以初见成效。但此项活动不仅限于阶段性的推进,而是坚持常抓不懈的持续工作。通过把创先争优与社会管理同企业组织领导、生产经营目标、员工队伍建设、服务职工群众和“比学赶帮超”相结合,强化社会管理有关工作的统筹和部署,坚定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和责任,着力培养高素养职工队伍,切实关心职工群众的工作生活,促进企业合力的凝聚和发挥。

三是以民生为本,切实维护好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要求政府、企业等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放在群众利益上,切实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此,企业务必抓好三项工作。首先,统一思想、明确认识。贯彻落实社会管理,切实维护职工利益,力求实现企业内部公平,企业领导干部要把思想统一到重视“民心、民意、民愿”和维护职工利益上来,正确认识企业发展和职工利益的关系,公正解决分配问题。其次,工作务实,措施得力。企业要千方百计谋发展、创效益,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制定企业发展和谋求职工利益的得力措施,着力实践发展目标,不断做大做强,让全体员工共同享受企业发展成果。为此,企业应不断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如:应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建立健全扩大就业的员工招聘、教育、培训和管理的用工制度;建立健全工资绩效管理和考核办法,注重企业内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建立健全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机制等。这些配套措施若有效实施将为企业的和谐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作者简介:叶茂华(1962-),男,湖北省公安县人,中石油钻井技术研究院江汉机械研究所,经济师,从事企业管理、质量管理方向的研究。

第五篇:电力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创新浅析

摘 要:新形势下,电力施工企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形势,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空间,只有积极加强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积极创新管理模式才能提高电力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文章分析了电力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创新的理念、内容与具体方法。

关键词:电力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创新模式

电力施工企业主要负责电力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这其中需要技术力量、资金的支持更需要管理的创新。电力施工企业只有加大创新力度,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开拓出创新性管理方法,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才能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才能打造出高水平的施工项目工程,创造更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电力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创新的基本理念

1.1 民主性理念。电力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创新不是一两个人的创新,也不是企业内部某一层管理者的思维创造,而是要集聚全体人员的力量,是从群众性思想、意见与想法中抛砖引玉、收获新想法。要想做到这一点电力企业领导者首先必须树立群众创新意识,尽可能地尊重广大员工群众的想法,为他们提供自由表达、建言献策的机会,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积极发扬民主的精神理念,获得更为有效的管理创新。

1.2 人性化理念。项目管理的主体是人,人应该成为项目管理的核心力量,所谓人力资源是电气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主导力量,是一项非常重要资源力量。所以,电力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创新工作开展的第一步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力量,发挥人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企业管理岗位人员的选拔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鼓励每一位有意向的员工前来展示自我,为员工的发展提供一个平等的机会和平台,公开、公正、民主地选拔优秀的合格管理人才,为企业项目管理创造人力资源条件。

1.3 市场化思想。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施工企业也要面临客观的经济形势,适应经济发展规律,所谓管理创新的目标也就是更加积极地迎接市场竞争。所以,电力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创新也要围绕市场化这一目标,无论是管理方法的创新、运营模式的创新还是制度方面的创新都应该围绕市场这一核心,确保一切制度与模式的制定都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电力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

对于电力施工企业来说,项目管理创新内涵丰富,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不仅是项目的管理,更重要的是成本、质量等的控制与监督。

2.1 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力资源是支持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主体资源力量,也是驱动一切项目建设与完成的主导力量,可以说人力资源的创新管理是项目管理的关键内容。要重点加强工程项目人员的科学规划与合理分配,让他们都各负其责,要尽量为企业打造出一大批优秀、精干的人才队伍。

2.2 成本管理。电力施工企业必须形成积极的成本意识,自觉控制并监督浪费问题,形成个人成本控制管理机制,确保每一个人都能在成本责任的约束下开展工作,启动科学有效的财务方法、管理方法等来有效监督成本控制的执行情况。

2.3 质量管理的创新。电力施工企业必须形成积极的质量管理创新意识,因为对于电力施工企业来说,质量是灵魂,只有提高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通过创新管理方法来提高施工质量水平,才能打造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建筑工程,也才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从而回到了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创新的初始愿望。

2.4 技术管理的创新。技术是电力施工企业经营运营的核心力量,施工企业施工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技术与工艺的支持,技术管理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因为企业只有不断地改革、完善并发展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实力,才能打造出高质量的施工项目,也才能支持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进步,为企业创造长远的经济利益。

3 电力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创新的方法

3.1 技术创新。工程项目施工需要的是技术与工艺,技术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强大动力,它也是电力施工企业管理创新发展的一大保障。

3.1.1 制定技术创新战略,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电力施工企业必须不断培养与优化自身的核心技术能力,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现代电力施工技术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技术创新势必须成为企业创新的核心,不断提高自身的施工技术水平,引进先进技术。

3.1.2 创建并完善技术创新组织机构与制度。电力施工企业要积极鼓励施工技术创新,为技术人员提供优势条件和待遇,为他们提供更多接受培训与深造的机会,激发他们的技术创新激情,同时,也简化科研申报程序,实行科技创新奖励制度,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支持企业的创新。

3.1.3 增加资金投入。技术的研究与创新需要一个的资金力量的支持,需要一定规模资金款项的投入,这就需要施工企业加大对技术研发与创新的资金投入力度,通过购买设备、引进研究项目、聘请行业专家等方式来为企业技术创新开辟出路。

3.2 质量管理创新。(1)创建健全的质保体系与监督系统。质量的控制与管理应该贯穿于施工企业工作开展的始终。工程项目部门应该编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质量监管制度,围绕所要建设的工程项目编出合理的施工工艺与施工流程,打造出一套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的质保体系。同时要求每个专业部门都给出本专业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预先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其中的解决对策,加强事前的质量控制与预防,加快实施标准化施工,实行动态管理、控制施工返工问题,提高施工质量。(2)加强技术培训与管理培训。为了有效确保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电力施工企业必须积极组织好教育培训工作,既要对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又要对管理人员实行管理培训,使企业从上到下都形成积极的质量管控意识,立足于施工的整个过程,并从各个专业、各个环节入手,明确每一个环节的技术标准,试行针对各个环节的细化管理,要求施工企业从上到下,从高层管理层到基础施工层都要接受技术质量培训与管理培训,围绕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工作人员的工作性质,进行有侧重、有针对性的培训。而且要确保每个工作岗位的员工都明确自身岗位需要达到的工作质量标准,并在这一标准的约束下开展工作。

3.3 考核创新。电力施工企业必须做好考核创新,因为考核管理是企业一切工作质量与工作水平的有效依据,企业要打造一套奖惩分明、公平合理的考核制度。既要注重员工工作的量化考核又要加强质化评价,形成围绕正向激励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电力施工企业可以将考核结果同岗位升职、薪酬待遇等联系起来,让员工在考核创新制度的约束和监督下积极开展工作,为优秀人才打造出一条有利的发展道路,确保他们的才华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发挥。

4 结语

电力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创新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开拓与探索,必须积极打造出一套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创新制度,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加快企业的发展,为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积极有利的环境,从而实现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丽明.浅析我国电力施工企业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5):11-12.

[2] 靳福东.浅谈项目质量管理理论在电力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01):31-3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去厦门旅游自由行攻略下一篇:全县经济工作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