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恩茂“五好农村”建设思想对新疆三农问题的启示

2022-09-11

一、王恩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好目标”的提出

王恩茂, 江西省永新县人, 于1928 年参加革命, 1930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自此开启了他革命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在革命战争年代, 王恩茂参加了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完成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 组织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 并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战役, 为新中国的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 作为一个卓越的领导者、革命家, 王恩茂更大的价值展现是在其进军新疆之后。1949 年, 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解放, 毛泽东根据全国解放的情况和发展趋势, 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 解放全中国的号召。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政委兼党委书记的王恩茂奉命和军长郭鹏于1949 年底率领二军广大指战员, 历经千难万险进驻南疆。他进驻新疆后, 结合中央的政策, 根据新疆的实际情况, 带领新疆人民不断地探索与研究, 使得新疆顺利的完成了民主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任务。

毛泽东在解放军进驻新疆之前, 作出了“要为各族人民多做好事”的教导, 王恩茂谨遵教导, 因而对于关乎新疆人民温饱的农业发展一直是不遗余力地探索和研究的。为了寻找促进农业发展的道路和方法, 他长期深入到农村中, 与农民同吃同住同耕作, 力求在实践中找问题、积累经验。自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按照指示建立国营农场后, 农业发展的很快, 在满足兵团日常需求的基础上, 还有余粮能帮助内地缺粮的地区, 同时还带动了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使兵团的面貌和发展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景象。王恩茂在高兴的同时, 也对于兵团现有经验能否带动人民公社的发展陷入了思考。他在对兵团和人民公社作了对比之后, 发现: 首先就耕种基础和经验而言, 人民公社由农民群众组成, 世世代代种田耕作, 因此在种田方面是有足够的耕种经验。其次, 人民公社的水利条件相较于生产兵团之前开垦的大漠荒原好得多, 且现已是集体农业经济组织了, 较为集中, 方便管理。因而, 人民公社在各方面都比当初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国营农场优越, 就条件而言是可以借鉴经验的。在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农场规划和建设经验的指导下, 也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于是, 王恩茂在1963 年提出了以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国营农场为榜样, 根据不同的情况,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人民公社的规划和建设, 在三五年内赶上目前生产兵团的建设水平的目标, 并对于人民公社的规划作出了几项要求: “一、鉴于目前的人民公社已是集体化的人民公社, 且现在部分地方开始使用机耕, 旧式的农具发生了改变。因此, 对于原来的土地要进行改造, 必须进行土地的平整和连片, 将小田制改为大田制, 实现条田化。二、根据土地规划的要求对公社范围内的所有渠系进行调整, 修建或者改建旧有的混乱的渠系, 以达到合理灌溉的目的。三、社内的道路要根据渠系的改造情况和土地的情况进行规划、修建。四、要改善社内成员的生活条件, 在现有基础上对其房屋进行规划和改建。要以勤俭办社的原则, 以生产队为单位, 找个适合的居民点新建房屋。个体居民要是修建或改建房屋, 要在规划的居民点内。五、要对林带进行规划, 在渠、道路和房屋两旁建造林带。对于林带植物的培育, 各个生产队要相应的建造苗圃。要根据各地的情况种植有特色、价值高的植物。此外, 生产兵团也要把帮助人民公社规划和修建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凡有需要帮助的地方要派科学技术人员或领导帮助、指导。” (1) 之后, 他在视察麦盖提的一次会议上, 根据上述的要求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达到“有好条田、好水渠、好道路、好林带、好居民点”的“五好”目标。不久, 自治区党委向各县、乡下达了建设农村“五好”的指示。由于这个目标符合新疆实际, 代表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很快在农民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建设“五好”新农村的活动也在天山南北全面开展开来并逐步形成高潮并取得突出的成绩。

二、“五好农村”建设思想对新疆“三农”问题的启示

王恩茂建设“五好”新农村的思想是在新疆农业实践基础上提出的, 不仅符合新疆的实际, 还能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在发展农业的同时, 也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环境和农村的整体面貌, 一举多得地发展其他各项事业, 对当今发展农业事业和解决三农问题有很大的启示。

( 一) 符合新疆实际是前提

对全国而言, 每个地区都根据其地理环境和发展历史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因此, 要想各个地区富有成效的发展, 就要根据它们的特点和具体情况,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在精密的规划下, 有步骤的执行。新疆的建设和发展也是如此。新疆整体面积较大, 但气候干旱, 很多地方是沙漠旁的绿洲, 水源缺少, 这些方面的条件跟内地相比是不同的, 内地很多地方是地势平缓的平原, 且属于亚热带气候, 降水较多。地理环境的不同决定了在耕作方式与种植物的选择上的不同。如果, 在新疆的农业建设与发展的规划上, 不根据新疆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而一味的套用内地已有的经验和方式, 不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反而会浪费更多的人力与财力。现今, 新疆在农业发展和三农问题的解决上, 就有领导一味的求快, 求表面的速度与成效, 看见内地已有的成功经验好, 在不实际调查、研究新疆情况的基础上, 就盲目套用, 结果花费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 虽暂时获得了发展上的成效, 但是否为日后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是否符合日后新疆解决实际问题的规划就不得而知了。建设社会主义五好新农村的思想, 就是王恩茂以身作则, 先进行调查研究, 亲自深入农民群众之中, 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对土地情况、农民需求的深刻了解下, 才提出的合理的思想。因此, 新疆今后在农业发展与三农问题的解决上, 必须要以新疆的实际为基础, 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不断研究和探索符合新疆实际发展的道路, 这样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 二) 代表且满足人民根本利益是基础

党一直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国家所有的建设与发展的目的也是为了造福人们, 满足人民的根本利益需求。新疆三农问题的解决同样也是为了满足新疆各族人民的温饱问题。王恩茂五好新农村的目标, 整体来看, 不仅是为了促进农业的生产, 更是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关于渠道、道路、林带和居民点的建设都是为了解决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环境改善的问题。修建渠道, 能保证农田的灌溉, 从而为农民的丰收提供了保障。为了便利人们出行, 将原先的土路修建为石子路, 使人们不再受天气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自由出行。林带的建设, 不仅能够绿化居民的环境, 也能对风沙起到防治的作用, 同时, 对于林带植物的培植方面还能带动部分产业的兴起, 增加农民的收入, 对农民来说是很有益处的。五好新农村思想的成功因素之一就是将人民根本的利益放在首位, 作为解决问题的目标来规划的。因此, 日后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就要以农民的根本利益为基础, 规划和实行时处处考虑其利益, 这样才能保证能实效和合理的解决。

( 三) 以农业为中心, 带动其他各项事业共发展是关键

王恩茂在新疆农业发展问题上, 从来都是强调要以农业发展为中心并带动各项事业的共同发展。新疆的农村既有农田区, 也有牧区。因此, 他在看到牧区发展相对落后的情况下, 对当时任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且管农业的栗寿山, 提出“五好建设要抓紧, 发展大农业, 同时牧业也不能放松, 要重视推广良种, 抓好草场建设, 使牧区逐步由游牧走向定居, 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2) 的要求。对于干旱的新疆来说, 有地无水就相当于无地, 因此, 王恩茂一直注重水利建设。在其提出的五好新农村的建设中, 要求对于渠系要根据条田的规划和建设进行修建, 这样就带动了水利事业的发展。在当今, 新疆的三农问题中, 体现出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产业结构单一。因次, 在今后在解决三农问题上要调整产业结构比重, 以农业为中心的基础上, 带动林、牧、副、渔共同发展, 以求利益最大化。

三农问题的解决一直是个大问题, 解决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 因此, 在规划和实施时, 要求要以新疆的实际为前提, 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基础, 不能只求农业的单一发展, 更要求各项事业的共同发展。王恩茂五好新农村建设在新疆是成功的, 也为新疆发展农业和解决新疆三农问题提供了借鉴经验。相信新疆日后在三农问题的解决上能取得实效, 将新疆的发展建设事业推向更高的高度。

摘要:王恩茂是伟大的革命家和卓越的领导者, 在其主政新疆时期, 新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对于占全国耕地面积较大的新疆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是新疆建设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 推动新疆农业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是改善新疆人民生活水平和农村面貌的重中之重。王恩茂因地制宜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五好新农村的思想使得新疆的农业发展走上了新的高度, 不仅解决了新疆人民的温饱问题, 也一举多得地解决了水利、渠系和林带建设等多方面的问题, 推动了其他事业的发展。他的思想也为现今新疆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启示。

关键词:王恩茂,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好”目标,三农问题

参考文献

[2] 王恩茂文集 (上下册)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初中英语教学下一篇:以“互联网+”文化产业为引领把长春建设成宜居宜业城市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