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校结婚的看法

2023-01-11

第一篇:大学生在校结婚的看法

对于在校大学生结婚的看法

我觉得在校大学生结婚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爱情说来就来了,任谁也挡不住,不是有一句歌词是这样写的嘛,爱情可以教人成长。只要到了法定年龄想结就可以,根本毋须管世俗的眼光。

如果说在校大学生结婚不被认可是因为他们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家庭生活来源没有保障,那么我想说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人结婚了难道就不啃老嘛!在校大学生难道就没有自己创业的嘛!都说结婚不是两个人的结合而是两个家庭的结合,既然双方选择结婚那么两家人一定是认可的。本人认可,家庭认可,那么就是考虑到了所有的因素,不是吗!就拿渤海大学来说,我现在还没有听说过谁结婚了。正常情况下不结婚只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爱的不够深,另一个当然就是爱的够深但是时机未到,就好比没有经济基础、得不到父母的认同!由此看来能在学校提出结婚的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个人的一生说短不短说长不长,没有人会随意浪费!

如果说由于没有社会经验,不能面对组成家庭后,再毕业融入社会的冲击而不被认同。我就觉得这个观点有点偏激。不结婚的在校大学生出去工作就能有社会经验吗?社会经验是不是生活经验,如果是,那么我想说家庭是孕育生活经验最好的地方。如果一个人自身没有能力走到哪都会被冲击,相反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虽然说校园与社会有着天壤之别,但是有没有社会经验,面不面对冲击都和结不结婚没有关系!这个观点就有点类似红颜祸水,把祸国的责任都推到女人身上一样!

还有人认为在校大学生还在读书就结婚很不妥是因为他们还是学生,主要工作是完成学业。如果他们在校期间结了婚,对学业有一定的影响。对于这点我想说的是有没有结婚生子之后还考研考博的,有没有结婚生子之后还要努力学习的行业,比如教师、通讯员等等。在我的周围虽然没有结婚的,但是有谈恋爱的,他们之间有的不是堕落而是动力,两个人谁都不想比谁差!两个人的学业是前进还是后退是取决于自身的,爱学习的人怎样都会学习,不爱学习的人即使有保姆侍候着也是一样不会有好成绩。

最后我觉得允许在校大学生结婚,与取消大学生入学年龄限制一样,都是社会的进步,说明我们的社会更宽容更自由了,是可以被认可的。但毕竟还是学生,我认为他们还是应该多与老师和家长沟通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再做这样重要的决定。

第二篇:大学生结婚的看法

大学生结婚是利是弊?答案众说纷纭。有说可以互帮互学,在学业上共同进步和提高、生活上可以互相照顾的;有说到大学来就是为了求学,组建一个家庭后,背上沉重的家庭责任,将会影响限制知识的获取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结婚已不是一件什么新鲜事了。大学生结婚的利弊问题成了校园讨论的热点话题,目前在点评老师网上谈论最多也是大学生的结婚问题。

大学生结婚是利是弊?答案众说纷纭。有说可以互帮互学,在学业上共同进步和提高、生活上可以互相照顾的;有说到大学来就是为了求学,组建一个家庭后,背上沉重的家庭责任,将会影响限制知识的获取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对大学生结婚,学校是怎么看待的,社会人士是怎么看待的,结婚当事人是怎么看待的,他们的家长又是怎么看待的呢……

1,学校的看法

自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颁布以后,大多数老师担心大学生结婚的现象越来越多,将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严重的问题。

北京某高校学生处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允许大学生结婚,那必然也要尊重他们婚后的权利,那么就必然要涉及住房、生育等诸多问题。他分析说,学校本来担心学生惹出事端,禁止学生在校外租房,所以大学生结婚后,其夫妻的住宿问题就很难解决,再加上如果在婚后怀孕的话,目前在休学、弹性学制等制度的设计上还不完善的中国高校也很难应付变化。因此禁止大学生婚育的做法虽然有人指出是违法的,但高校也有高校的苦衷。

华中师范大学的李老师告诉记者:作为高等院校的学生,其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学习上,这一点不容置疑,过早地结婚除不利于学业的完成外,还会从此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该老师建议年龄还小的大学生,最好在大学里不要选择结婚。"首先,高校里绝大多数大学生还没有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还没有经济来源,结婚是不能完全依靠家里父母的。其次,大学时光很宝贵,建议学生以学习为重。"

2,社会的看法

山东省劳动的社会保障厅的一位官员担心地说:"大学生结婚,他们的户口最不好解决。当他们有经济负担后,他们可不可以享受城市低保的待遇?如果有了孩子,户口落在哪里?如果入学时已经把户口迁到了学校所在地,孩子的户口能落下吗?而如果当初就落不了户口,准生证的问题又怎么办?

北京的一位官员说:"虽然国家上规定,达到法定年龄的大学生可以结婚,但并不认为鼓励他们结婚。大学生结婚一则不利于学校的管理,二则增加了家庭的负担,三则影响了学校的学风。"

3,当事人的看法

结婚上学两不误

天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刘先生和天津师范大学在校本科生王女士于2004年5月1日举行婚礼。王说:"觉得自己和相爱的人已经具备结婚的条件,也符合法律的规定,所以,就想把事儿办了,而且也做好了生活学习两不误的打算,读书期间不生小孩。"刘先生说:"我们结婚并不草率,是经过考虑的,一是我们的经济条件允许,我的收入可以支付得起日常的开支和两人的学习费用。二是我们有明确的生活计划,双方都要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三是我们的生活能力足以达到组成家庭的要求。"

小文是北京人,在郑州读电脑软件的研究生,妻子小梅在上海读研究生。两人谈了数月恋爱后,火速领证成为夫妻,春节前就要办酒了。与许多同龄人相比,小文是幸运的,家境良好,经济不成问题,但夫妻二人不在同一城市,读书期间两地分居限于学校规章和经济实力,也不能经常互相探访。更令小夫妻担忧的是:结婚后为避免两地分居,如何在一个地方找到工作也是个难以解决的大问题。小文特别提醒同学们:因为工作难找,别草率决定读书期间结婚。

4,家长的看法

中国人民大学的小王与重庆第三军医大学的小张从高二时开始交往,虽然相隔两地,感情甚笃。双方家境都不错,不过提起结婚,小王的妈妈还是不同意:"没有经济基础怎么能成家呢?再说工作还没定向,将来指不定分到哪儿。现在要结婚,肯定是家长掏钱。结婚是权利,但暂时放弃这项权利也未尝不可。"

清华大学的小李与女朋友青梅竹马,但他的母亲王女士不太赞成孩子现在结婚:"如果非要结婚,那自然只能是双方家长负担了。目前状况下还能撑一段时间,但你要做长远打算啊!虽说可以不急于要小孩,那吃穿住怎么办?"

为此,有的高校还围绕这一热点话题,以"大学生结婚利与弊"为辩题,展开了激烈的唇枪舌战。最后谁胜谁负,这里我们况且不说,而重要的是大学生应该从各方面考虑,正确处理好自己的婚姻问题。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对自己的能力和日后的发展还没有太大的信心时,或我们还没有在家庭的压力下负起责任的能力时,还是不要轻易结婚为好。

前段时间看四川卫视“情感龙门阵”,节目中两位在校结婚的大学生分别讲述了婚后对他们学习、生活上的影响,感触颇深,作为一名在校的大学生,我想谈谈我自己对于在校结婚的一些看法。

总的来说,我不是很赞同在校结婚,原因如下:首先,在校大学生还不是很稳定,这个不稳定包括很多方面。

就金钱来说,上学期间大多数学生还是要靠父母的钱交学费,供养生活费。而在校结婚后,两个人没有经济来源,又不能单靠一方的父母。其中大部分男生并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妻子向岳父岳母要钱,这个时候落在男生身上的担子往往会重些,很多时候他们要利用课外时间去打工赚钱,而生活中的油盐酱醋又岂是兼职工资能解决的,于是生活的琐事代替了往日的甜蜜,作为没有心理准备的年轻一代,心中不免会有很多失望,与此同时,还丢掉了学业、朋友„„

就毕业后的前程来说,毕业后两个人有可能在不同的城市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岗位,如果在校已结婚,要么面临两地分居,而两地分居的婚姻总不是那么回事;要么一方放弃自己的前程跟随伴侣,如今的工作很难找,再想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谈何容易?

再者,在校大学生婚后不小心有了孩子,该要还是不该要。不要,那毕竟是一个小生命,打胎会影响以后怀孕的可能;要,双方现在还都在上学,自己都还顾不过来,怎么去照顾一个孩子?怀孕期间,又要休学,耽误学业,同时还有可能面临同学的闲言碎语和另眼相待,进而严重影响两个人的心理、情绪。节目中邀请的女孩,本应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大学生,然而过早的结婚、有孩子,使她每天精力疲惫,不敢和老师、同学有过多的交往,怕说漏自己的秘密,被同学另眼相待;对同学的话十分敏感,总认为同学在说自己,过着躲避猜疑的日子。 当然,也有结婚后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出色完成学业,一路走好的婚姻,但这样的婚姻毕竟是少数。

我们还是涉世不深,心理不很成熟的大孩子,怎样处理好婚姻与学业、孩子与学业的关系,我们还很陌生。每对情侣有他们自己的情况,让我们尊重每一对在校情侣所作出的决定,祝愿他们一路走好

第三篇:对在校大学生结婚问题思考

内容摘要:结婚是每个公民的法定权利,我国现行的法律保护大学生的结婚权。可是,大学生结婚缺乏现实基础,大学期间结婚不利于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应当对大学生的结婚权进行限制。

关键词: 大学生、大学、结婚权

在校大学生能否结婚?从《婚姻法》的角度说这不是个问题,大学生能不能结婚?只能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说了算。《婚姻法》里明确规定: “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也就是说,一对男女,不论是不是大学生,只要自愿,没有《婚姻法》所载明的禁止结婚的情况,且男已满二十二周岁,女已满二十周岁,就可以结婚,任何第三者不得加以干涉。这个“任何第三者”甚至包括自己的父母,当然也包括大学。

那么为什么新《婚姻登记条例》出台后,在校大学生能否结婚会成为问题呢?为什么山东大学、武汉大学改变校规,同意符合条件的在校本科大学生结婚

成为新闻呢?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在校本科大学生游离于《婚姻法》之外,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学绝对不允许在校本科大学生结婚。还由于在校本科大学生结婚的确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我们认为,必须在充分考虑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尊重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充分尊重大学的办学自主权。

一、法律是否允许大学生结婚?

法律上,大学生享有结婚的权利,这种主体的自由意志得到了国家的承认,它具有合法性,表现为一种普遍的权利,任何对于它的侵犯都不仅仅是对主体意志的侵犯,也将受到国家强制力的回映。这一点在我国的法律中已经得到了体现。 作为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婚姻法》作为民事领域处理婚姻关系的基本法律,则对公民的结婚权作出了进一步地细化,规定男女双方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只要符合法定婚龄,没有法律禁止结婚的情况,经婚姻登记机关登记后就确立了法律上的夫妻关系。从立法的角度看,立法者在制定《婚姻法》时并没有考虑对大学生结婚作出任何限制。大学生可以自由地行使自己的结婚权,这是双方意思自治的表现,如同当事人之间签订的一份合同,只要不违背法律,国家即予以确认,任何第三方不得干涉。德国圣哲康德就曾经把婚姻比作是男女双方互相利用对方性器官的契约。当然,我们

认为,婚姻也是男女双方建立在两性结合基础上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既然如此,为什么新《婚姻登记条例》出台后,在校大学生能否结婚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原1994年实施的《婚姻登记条例》中,对于公民登记结婚时要求提交的文件主要包括身份证、户口本和单位介绍信等,而在新《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后,取消了对于单位介绍信的要求。这意味着什么?结婚提交介绍信,就是要求公民所在单位(或所在地居委会)出示公民婚姻情况的证明,身处异乡的大学生们,他们要结婚就必须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得到所在学校出具的未婚证明后才能登记结婚。实践中,这就成为了大学生结婚的一个前置性程序,学校可以通过这个前置性程序来审查和控制学生的结婚权,并作为一种手段来禁止大学生结婚,这种制度设计,巧妙地将婚姻当事人的实体权利主张兑变为毫无权力支持的程序请求,而权利的被规制实质上意味着权利的被蔑视或权利的消灭。对于打算结婚的大学生们来说,这一纸未婚证明就成为一道无形的限制,难以逾越。而介绍信这一法定要件一旦被取消,学校某种程度上就丧失了对于学生结婚权的控制,只能直接面对已经发生的事实而无法挽回,这将给学校正常的管理和教学工作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而更让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担忧的问题是:大学生在各方面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一旦结合将难以承受两人世界所带来的种种难题,以至于不能很好地实现求知权而耽误学业,影响前程。因此,由于新《婚姻登记条例》的变化,学校实际上陷入了尴尬和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法律没有明文禁止大学生结婚;另一方面,大学生结婚明显不利于其自身的发展,弊大于利,也会给学校工作带来消极影响。

二、高校对大学生结婚的态度

大学作为一个法人团体,它可以自由地治理自己的内部事务,最小程度地接受来自外界的干扰和支配.这种自主管理权在现行法律法规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教育法》第28条第一项中指出高校有权按照规章进行自主管理,在第43条规定了受教育者应当遵守所在高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11条也规定高等院校应当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高校作为公法人,既然手中握有自主管理权这一利剑,面对大学生结婚,校方所能做的就是通过事后惩处来予以控制。原国家教委在199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30条曾对此作出具体地规定,指出“在校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将作退学处理,”并在第33条强调“取消学籍或退学的学生,均不得申请复学。” 应当说,行政机关把如何处置大学生结婚问题的权力授权给了各高校,在这一问题上,校方可以自主规章、自主判断、自由裁量。对此,各高校管理层

对大学生结婚的普遍心态是以限制大学生的结婚权为代价保障其教育权和求知权的实现。从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和具体国情来看,这一做法也是合情合理的,是站在学生的利益角度来考虑问题,社会和家长对此基本上持赞同和默许态度。

现在的问题在于,高校拥有了处置大学生结婚的法律权力,但是在以个人权利为原点的现代法治社会,这种权力同大学生享有的法定结婚权之间发生了冲突。从法律位阶的角度,高校禁止在校大学本科生结婚的法律依据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而《规定》本身只是原国家教委制定的一个部门规章,它的法律效力根本不足以对抗全国人大制定的有关公民婚姻关系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并且,当我们重新审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立法主体时,不难发现,原国家教委(教育部)作为国务院下属的一个职能部门,在制定《规定》时根本无权对大学生能否结婚作出任何形式的限制,《规定》第30条明显违背了法律保留原则。结婚权应属于宪法第二章中公民的基本权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八条的规定,能对这一权利进行限制的立法主体仅限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原国家教委的行为是属于典型的越权立法,该条款应视为无效。

三、大学生是否应该结婚

对于婚姻,马克思曾经做过非常形象的比喻,他指出,一个人干不了事,要想美好地渡过一生,就只有两个人结合,因为半个球是无法滚动的。所以每个成年人的重要任务就是找到和自己相配的另一半。的确,婚姻是人生的重要支柱,缺少它,就不算是完美的人生。但是,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大学生处于人生的最重要阶段,是成才的黄金季节,理应好好把握,在青年时期扎扎实实地打好学业的基础,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成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对大学生来说,奋斗才是根本;相反,婚姻爱情会冲击学习。在人生的宝贵时期,把美好的时光浪费在花前月下,沉溺在脉脉柔情之中,不仅浪费时间,劳民伤财,造成精神上的困扰,也丧失了大学生应有的责任,势必要影响学业。那么,大学生应如何正确处理学业和婚姻两者之间的关系?正确的答案只能是个人的情感应当服从于事业(学业),如果脱离了事业(学业),婚姻和爱情就会变得渺小和苍白,失去鲜活的力量。正如培根所说,“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无论古人、今人,只要是其英名永铭于人类记忆中的,没有一个是因为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感情。”

人是唯一有理性的存在,但是理性并非人的一切,人类的情感、意志、欲望乃至群体的无意识等诸多非理性因素每时每刻都在驱动着人们的行为,导向得当,控制有方,它就会和人们的理性相辅相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反之,它将如脱缰之马,决堤之河,

造成意想不到的灾祸。婚姻作为人类情欲的体现,其本身的理性与否深刻地影响着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发展和活动,关系到人们是否可以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与自身,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和全面发展。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得出了一个逻辑上相矛盾的结论,法律上不禁止大学生结婚,而高校禁止大学生结婚虽然违反了法律,却又合乎情理。

在当代中国,面对社会的深刻变革,如何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最重要、最急需、最紧迫的就是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来实现这一目标,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前进。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他们的成才与否、是否具备较高的素质是决定整个民族生死攸关的大事。大学生应通过不懈的努力,利用大学创造的育人和成材环境,为个人充分、自由、全面地发展创造条件。结婚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将从各个方面影响大学生的成材,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也不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那么,在当前提倡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面对学生权利和高校管理中因限制结婚而引发的冲突,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呢?这又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第四篇:英语专四系列:作文之范文赏析--在校大学生结婚

题目:Getting Married in College 写作要求

In 2005,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lifted the ban on students getting married while still in college. And it has been a hot topic for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What’s your opinion about it?

Write on Answer Sheet Two a composition of about 200 words on the following topic:

Getting Married in College

You are to write in three parts.

In the fi rst part, state specifi cally what your idea is.

In the second part, provide reasons to support your opinion OR describe your idea.

In the last part, bring what you have written to a natural conclusion

or a summary.

Marks will be awarded for content, organization, grammar and appropriateness. Failure to follow the instructions may result in a loss of marks. 审题思路

本题是一道观点选择型的题目,论述对在校大学生结婚一事的看法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

思路1:赞成在校大学生结婚 ,原因可以从法定结婚年龄、大学生情感需求等方面讲 ;

思路2 :反对在校大学生结婚 ,原因可以从大学生心理成熟度、经济条件等方面讲 ;

思路3 :对此持中立态度 ,提出判断标准:如果各方面条件成熟 ,可以结婚 ,否则还是不要结婚为好 。

思路4 :先摆 出赞成者和反对者各自的理由,然后给出自己的看法 ,并进行简单说明(补充更多理由 )。

范文赏析

Getting Married in College

Since 2005 the ban was lifted by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getting married, it has been a hot topic for students, parents and educators and their attitudes differ sharply. Some hold the positive view and others think differently. In my view, I believe they’d better not get married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s.

引言部分:作者提出热议话题:在校大学生现在允许结婚了,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他们最好不要结婚 ,用following reasons 引出下文。

First and foremost, though mostly adults, college students are actually immature psychologically . Their wishes to get married are, more often than not , impulses. I admit that it is a basic right for those who have reached the appropriate ages to get married marriage is more solemn and requires more than just reaching the age. In addition, the university or college is a place to study instead of a community to lead a family life. Allowing college students to get

married would adversely affect their study. For instance, they would spend too much time attending to their family and love, thus unable to concentrate on their school work. Besides, as tudents, they are not ready to support a family financially.

主体部分:作者从几个方面述了反对的理由,而且在说明自己的观点的同时也提及了支持者的观点。这种对比可以更加凸显这一话题的争议性,同时更体现了作者做出这样选择的慎重性 。

Weighing the arguments of both sides, I would still say “no” to getting married in college, though it’s their legal right.

总结部分:作者经过衡量,选择持反对观点。这里使用的 weighing the arguments of both sides 呼应了前段第一条理由提及的“人权”或 “法定婚龄”,使结论显得更客观。

亮点回放

1. ban : “禁止、禁令 ” ,可以做名词和动词 ,此处为名词,注意与之搭配的介词为on , 表示“对 „„的禁令”。

2. lift: 一般表示“举起 、抬起” ,此处表示“解除(封锁 、

禁令等 )”。

3. hot topic: “热议话题” ;此处topic可以用issue替代 ,不过topic更普遍随意些 。

4. hold: “持有(观点 )” ;此处hold the positive/negative view也可以写成be for/against sth. ,表示

“持同意或反对意见”。近义词为think, maintain, claim, believe, consider ,都可以引导表示观点的从句 。

5. immature psychologically: “心理上不成熟”。

6. more often than not: “往往 、多半” ,常用作插入语 。

7. a severe violation of: “对 „„的严重违背” ;此处也可以用动词形式severely/seriously violate ,不过用名词形式更为正式 。

8. solemn: “庄严,严肃” ;比serious更贴切 。

9. adversely affect: “对 „„产生不利的影响” ;adversely表示“不利地 、逆 向地” ,比较正式,另外它的名词形式adversity

(逆境 )也是常用到的。

10. attend to: “专注于、照料” ;注意此处的to为介词,后面接名词或动名词 。此处也可以用更常见的take care of来替代 。

11. weigh : “称重、衡量”;此处表示“衡量”, “weighing the arguments of both sides, I believe/think...”常用来引出自己观点 ,同学们可以借鉴 。

12. say “no”to: “对 „„说不” ,表示反对意见 ,近义词为oppose/disagree with/disapprove of等,反义词为say“yes”to ,此处to为介词 ,后面接名词或动名词 。

第五篇:大学生对两会的看法

尊敬的党组织: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我国的政治“风向标”,经济“晴雨表”,更是老百姓的“暖心剂”。来自全国的5000多名代表、委员怀揣议案、提案聚集首都,在短短的十几天时间里盘点过去,勾勒未来。代表、委员们应是代言民意的化身,议案、提案中也应饱蘸民生问题,在老百姓眼里,两会承载着老百姓的民生期待与厚望。

谈及民生,不外乎房价、教育、物价、看病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话题。从各网站的调查看,广大网友无不以超越以往的关注民生姿态期待两会召开。这种期待发自内心,两会必然关注。“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是温总理和网友对话时说的话,生活得有尊严就要让普通民众免于生活窘迫的决心,要过得幸福、享受尊严,就必须出台更多的政策和措施,从制度层面着手改善民生,通过制度的完善以靠近关怀冷暖的目标,这显然是当今两会承载的重要使命。

譬如房价,这是当下最焦点的问题。房价的持续走高,畸形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房奴”,背负的沉重的生活包袱。“蜗居”成为热词。房价的畸形走高显然违背民意,也严重阻碍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给中国经济和金融良性发展埋下了隐患。很多网友寄希望于两会成为房价走势的拐点,希望国家出台物业税,靠公共的力量干扰畸形的市场价格。靠税收的力量能否勒住“脱缰”的房价,实际效果尚不得知,但希望国家靠行政的力量,把拉动内需和平抑房价的矛盾解决好,杜绝地方政府寅吃卯粮地制造并出售“地王”,房地产商依靠财力大肆攻城掠地、跑马圈地现象,却实实在在是百姓的呼声。

还有教育问题,打破现有的教育不公平现状,让教育资源更加合理配置,也是老百姓的一大憧憬。受教育权是百姓的基本权利,长期以来,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引发了一些列的矛盾与纠纷,“富二代”与“贫二代”的受教育不公平现状呼唤政府依靠政策的出台,加大对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的投入。两会召开前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部酝酿数年、历经十数次易稿的规划纲要首次面世,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本届两会,围绕《纲要》,力促教育公平,提倡教育家办学,打破潜规则、斩断利益链,去除学校行政级别以及如何应对和改善困扰多年的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自然也会成为委员代表热议的焦点。

民生问题的焦点还有“看病难、看病贵”,这也是一个长期困扰百姓生活的沉重话题。拉动内需的引擎之一在于扩大消费,如果不治愈治愈“看病难、看病贵”的顽疾,忌惮于“一病返贫”的老百姓终究不会从容消费。新医改方案在去年4月6日正式公布,凸显出不少新变化,但经过时间的检验,这些变化能否治愈“看病难、看病贵”的顽疾,能否破解医疗问题的困局?新的医改方案怎样才能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相信这也是代表、委员代言民生的重要议题。

此外,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改变现代产业工人“农民工”待遇,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改革,带来深刻教训的食品安全问题等等这些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问卷,都需要“两会”期间展现的新规划来作答。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6-1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校长年度述职报告下一篇:大学未来三年个人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