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创新的方法探索

2022-09-11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基本条件, 也是大学人才培养的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目前, 在国内各高校中, 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大一新生基本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 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利用计算机进行商务办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但从《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实践来看, 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笔者通过对本校和周边院校的调研发现, 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只是按部就班完成教学任务;二是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有些学生在中学上过信息技术课程, 觉得这门课程有些重复, 没有多大兴趣, 有些学生又没有丝毫基础, 感觉跟不上, 学习索然无趣。

笔者长期担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认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当前的互联网+环境出发, 通过不断的教学创新和探索实践, 将传统教学与线上学习结合起来, 改革课程评价方式,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目前解决《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有较好的帮助。

一、加强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认识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多媒体、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领域, 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越来越成为其职业生涯的核心能力, 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高技能人才, 还需要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 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人才的自我成长的需要。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仅是教授学生学会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还要让学生明白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内容, 让学生在接受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逐步提高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时代的变革给计算机教育者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要不断调整对计算机应用的认识, 对教育手段和方法进行探索实践, 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二、根据人才需求变化不断调整教学内容

通过广泛调研, 结果显示, 企业对员工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改变, 不再向以往那样仅局限于对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 而是扩展到了计算机的各种应用, 比如:解决简单的软硬件故障、能操作外设、能维护内部局域网等能力, 甚至有的用人单位还要求员工对云系统、大数据等领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能够配合公司专业人员完成相应工作。针对新形势的变化, 需要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和授课形式进行不断地调整: (1) 增加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AI发展等知识内容, 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及应用及时传递给学生。 (2) 增加计算机硬件和使用维护的学习。现在计算机组装已不再流行, 对计算机硬件的了解和学习兴趣不大, 但在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硬件和系统使用问题, 比如共享打印机的使用, 网络不通畅等一些基本的问题, 很多人只能等待专业的技术人员解决, 极大地影响工作效率。通过加强计算机硬件特别是计算机外设的学习, 特别是增加一些硬件和网络学习的实践操作, 让学生初步掌握一般计算机硬件和外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能及时解决使用中出现的常见问题。

三、以互联网为依托, O2O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 在不同的时间选择不同的内容自主学习。线上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 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自由安排学习, 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有选择地选取不同学习内容进行学习。线下教学则以学生现场完成作业并讲解展示或老师课堂讲授系统提升技能为主。《计算机基础》课程目前多数学校安排32学时/学期, 考虑到课程内容多, 任务重, 学生水平又参差不齐, 因此在教学中, 把一些基础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视频课形式放在学校的翻转校园, 以学生自我学习为自主, 通过布置相应的作业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线上学习, 基础好的同学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其他内容的学习, 基础差的同学可以反复观看视频和不断地自我练习, 强化基本技能的掌握。

在线下课堂教学中, 老师不再对基础技能和知识点进行讲述和练习, 一是让学生通过完成现场作业的方式, 巩固基本技能。例如, 在讲图文混排时, 学生需要提前在反转校园平台上观看教学视频, 学习word格式设置、插入图形或绘制图形的基本操作、组合和旋转等, 通过简单的练习, 掌握图形元素的操作方法和技巧。课堂上, 采用案例式教学, 提供一份学校当前的海报案例让学生模仿。学生需要根据课前所掌握的基本操作, 设计制作一份宣传海报, 并对完成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讲解。二是通过网络收集、整理相关的技能和知识点, 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 将那些常用的、能提高工作效率的技能着重强调, 也采用案例式教学, 激励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Excel学习中, 着重讲述vlookup函数在实际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让学生真正说能熟练使用excel, 不像以前只会利用功能区里的求和、求平均值等操作。通过线上学习、线下实践混合的教学模式, 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从点到线再到面的整体认识, 能够对知识综合运用, 也能让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缓解课时紧张的问题。

四、结合专业特点, 注重因专施教, 工学结合

人们常说, 教育要因材施教。高等职业教育在技能培养上, 需要做到因专施教, 即根据专业的不同需求, 在教学内容上要有所侧重。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 必须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服务。《计算机基础》作为通识课程, 有些学校根据学生入学基础不同, 实行分层教学, 这体现一种因材施教, 但在同一层次中, 不同专业的学习要求基本相同, 导致教学内容完全相同, 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因为学生专业不同, 将来会从事不同的职业, 对计算机的使用也必定不完全相同, 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学生要达到的基本技能要求, 用允许老师结合专业特点调整教学内容, 做到“基础有保障, 专业有特色”。

比如:图文信息处理专业涉及不同规格的打印机、绘图仪等设备的使用, 将知识融合到实际工作中, 实现学习与工作零对接。再如会计专业, excel在工作中用的更多, 把更多的课时用于excel特别是函数的学习, 以提高学生将来的工作效率, 市场营销专业要突出ppt的学习, 因为他们将要使用ppt享更多的人沟通与交流。

五、课程考核注重学习过程, 过程考核与期末统一考核相结合

课程考核评价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合理、客观、公正、全面的考核方式不仅影响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还是检验教学目标达成与否,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基础》学习过程考核体现不同的教学要求, 期末统一考核体现学校对这门课程的基本要求。学习过程考核占60%, 期末统一考核占40%。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创新是时代发展、教育发展、人才发展、市场需求的必然, 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各种新型技术的广泛应用, 计算机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基础教育, 计算机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的发展, 不断探索创新教学路径和方法, 为国家、为社会发展并培养更多的计算机基础科技人才。

摘要:《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培养能力和知识的重要基础课程, 却处于尴尬地位, 学校强调重要性, 教师不重视, 学生没兴趣, 《计算机基础》教学创新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分析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创新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 宋增龙.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策略[J].知识经济, 2014 (16) :175.

[2] 曹月盈.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创新教学模式探究---评《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创新研究》[J].教育评论, 2017 (5) :166.

[3] 叶小明, 李作为, 吴寒等.浅“职业普适-专业融合-素质拓展”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l5 (8) :43-48

[4] 白颖妹.网络环境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陕西教育, 2018 (11) :43-4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辽河油区热采稠油产量递减规律研究下一篇:现代职工远程教育视频教学系统的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