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护理学各章节题库

2023-04-16

第一篇:外科护理学各章节题库

外科护理学复习题(各章节)含答案

外科护理学复习题

(三)

第二章外科体液代谢失衡的护理 1成年男性体液总量E A.20% B.30% C.40% D.50% E.60%

2.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离子是D A.K B.Ca C.Mg D.Na E.Cl 3.关于钾的代谢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E A.钾是细胞内液主要阳离子 B.钾的排出主要通过肾脏 C.钾的来源全靠食物摄入 D.硷中毒时钾进入细胞,故细胞外液低钾

E.以上均不对

4.下列哪一种情况不引起高渗性脱水E A.上消化道梗阻 B.危重病人给水不足 C.静脉大量等渗盐水 D.高热大汗

E.大面积烧伤早期 5.高渗性脱水造成E A.细胞外液向细胞内液转移 B.细胞内液向细胞外液转移 C.细胞内外液无转移 D.血浆向组织间液转移 E.以上都不是

6.低钾血症是指血钾最少低于(mmol/L)C A.2.5 B.3.0 C.3.5 D.4.0 E.4.5 7.严重低血钾症不出现的是C A.腹胀、恶心、呕吐、肠鸣音消

B.神志淡漠或嗜睡 C.心率缓慢、心律失常 D.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软瘫 E.心电图 T波低平,ST段降低,QT间期延长

8.低血钾症时,不会出现下列哪一项症状D

A.肌肉软弱乏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B.腹胀、恶心、呕吐 C.神志淡漠或嗜睡 D.心动过缓

E.心律不齐,血压下降

9.某成年病人,腹部手术后,胃肠减压5天,每日输10% GS 2000ml,5%GNS 1000 ml,尿量每天2000 ml。病人诉乏力、嗜瞬虎腹胀恶心、心率110次/分问应补充下列何种药物C A. 5% NaHCO3 B.10% CaCl C.10% KCl D. 5% NaCl E.ATP

10.静脉补钾浓度一般不超过A A.0.3% B.0.5% C.0.8% D.1% E.3%

11.低血钾的病因中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E A.长期禁食 B.胃肠液丢失过多 C.长期使用利尿剂

D大量输入葡萄糖、胰岛素 E.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 12.引起低血钾症的病因有E A.摄入不足 B.排出过多

C.体内钾转移 D.碱中毒 E.以上都是

13.低血钾症时下列症状不出现D A.软弱无力 B.腹胀 C.神志淡漠 D.心动过缓 E.心律不齐

14.关于低血钾症的治疗,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B

A.口服钾盐最为安全

B.严重缺钾又不能口服者,以10%氯化钾10 ml静脉缓慢推注 C.补液之前应了解肾功能状态,要求尿量在30 ml/小时以上 D.严重缺钾时,24小时内补钾量也不宜超过6~8克

E.必要时测定血清钾和进行心电图监护

15.关于低血钾的治疗,下列哪项是错误的E

A.术后禁食 2天以上病人应补钾

B.尿量30ml/小时以上可方静脉补钾

C.静脉补钾浓度不超过0.3% D.静脉补钾速度不超过60滴/分钟

E.严重低血钾应用10%氯化钾20ml静注

16.高血钾的临床表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D

A.肌肉无力,软瘫 B.四肢有麻木和异常感 C.可有呼吸困难

D.有心动过速和心律不齐 E.心电图出现T波高耸,QRS 波群异常增宽

17.代谢性碱中毒原因B A.食道梗阻 B.幽门梗阻 C.小肠梗阻 D.结肠梗阻 E.直肠梗阻

18.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是A A.肠梗阻 B.低血钾 C.呼吸道梗阻 D.换气过度 E.幽门梗阻

19.急性肠梗阻病人出现呼吸深而快,二氧化碳结合力18 mmol/L,可能是C A.代谢性碱中毒 B.呼吸性碱中毒 C.代谢性酸中毒 D.呼吸性酸中毒 E.以上都不是

20.代谢性碱中毒临床表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C A.呼吸深而快 B.可伴有高血钾症状

C.血钙降低而发生手脚抽搐 D.尿液早期呈酸性称反常尿 E.化验:血PH↑,CO2CP↓,BE负值大

21.静脉补液的原则是E A.先盐后糖 B.先晶后胶 C.先快后慢 D.见尿补钾 E.以上均是

22.300 ml液体 1小时输完,每分钟应输C A.50滴 B.60滴 C.75滴 D.100滴 E.120滴

23.下列哪项不是观察输液治疗反应的项目E A.精神状态 B.心肺体征

C.血容量是否恢复 D.脱水征是否改善 E.有无皮下出血 24.正在输液的病人,如出现呼吸急促,咳嗽,有血性泡沫样痰,表示D A.急性肾功衰竭多尿期 B.输液反应

C.输液量不足

D.左心衰竭及肺水肿 E.严重脱水

25.静脉切开的护理,塑料导管留置期限为B A. 3天 B. 7天 C. 9天 D.11天 E.14天

26.静脉切开护理,硅胶导管留置期限为C A. 3天 B. 7天 C.10天 D.14天 E.21天

27.成年男性体液的分布下列哪项正确D

A.占体重的比例大于小儿 B.占体重的比例少于成年女性 C.占体重的55% D.占体重的60% E.占体重的75% 28.无形失水指C

A.皮肤蒸发的水分 B.呼吸蒸发的水分

C.皮肤和呼吸蒸发的水分 D.尿频时的尿量 E.腹泻时的失水

29.抗利尿激素和固酮通过肾脏对水和钠的调节,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A.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水分排出增加

B.醛酮分泌增加,钠的排出量减少

C.两者分泌均减少,水和钠的排出都增加

D.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可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E.细胞外液参透压增加,可促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30.对严重脱水,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可采取E

A.两条静脉通路快速输液 B.每分钟10~15 ml的速度补液

C.静脉切开输液

D.深静脉插管补液 E.以上都对

31.当日输液总量可在多少小时内完成D

A. 4~6小时 B. 6~8小时 C. 8~10小时 D.10~12小时 E.12~16小时

32.输液后观察其治疗反应有E A.精神状态

B.有无输液反应与皮下水肿 C.有无心肺体征

D.脱水是否改善与血容量是否恢复

E.以上都对

33.高渗性脱水是指D A.混合性失水 B.以缺钠为主 C.以缺钾为主 D.以失水为主 E.以上均不是

34.一般等渗性脱水者宜输给何种液体D

A.10%葡萄糖液 B.11.2%乳酸钠 C.右旋糖酐

D.等渗盐水和葡萄糖液 E.高渗盐水500 ml

35.输入平衡盐液的主要目的是A A.补充血容量 B.纠正酸中毒 C.纠正碱中毒

D.促进K+进入细胞内 E.以上都不是

36.关于补钾下述哪项绝对不可E A.如能口服最为安全 B.不能口服时可静脉滴注 C.尿少不宜补钾

D.一日总量一般不超过 8 g E.无论浓度高低,都可直接从静脉推注

37.静脉补钾浓度一般不超过E A.5% B.3% C.0.9% D.0.6% E.0.3%

38.低钾血症静脉补钾,成人滴速,以多少为宜A A.每分钟60滴,每小时不超过 1 g B.每分钟80滴,每小时不超过1.5 g C.每分钟100滴,每小时不超过 2 g D.每分钟40滴,每小时不超过0.8 g E.每分钟20滴,每小时不超过0.5 g 39.高钾血症致心律失常可静脉注射D A.等渗盐水 B.平衡盐液 C.10%葡萄糖液

D.10%葡萄糖酸钙液 E. 5%碳酸氢钠

40.代谢性酸中毒常因体内何种物质减少所致D A.体内钠离子减少 B.体内氯离子减少 C.体内钾离子减少 D.体内HCO-3减少 E.以上都不是

41.静脉切开术后一旦发生静脉炎,正确的护理是E A.局部热敷 B.局部封闭

C.静脉滴注抗生素溶液 D.用等渗盐水冲洗

E.立即拔管并作相应处理

第三章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

1.休克时最先受害的重要器管发生功能障碍的是C A.心 B.肺 C.肾 D.肝 E.脑

2.休克早期血压变化是B

A.收缩压增高,舒张压增高,脉压变小

B.收缩压正常,舒张压增高,脉压变小

C.收缩压下降,舒张压增高,脉压变小

D.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无变化 E.收缩压及舒张压均下降

3.病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 100次/分,血压13.3/11.3千帕(100/85 mmHg),应考虑B A.休克 B.休克早期 C.休克期 D.休克晚期 E.以上都不是

4.成人患者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失血量700 ml,病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血压 15.96/13.03 kPa(120/98 mmHg),脉搏100次/分,应属于C A.未发生休克 B.虚脱 C.休克早期 D.休克期 E.休克晚期

5.以下哪一项是休克早期临床表现C

A.表情淡漠,感觉迟钝 B.皮肤粘膜紫绀、四肢厥冷 C.脉搏细速、脉压变小

D.血压下降,收缩压小于10.64kPa,(80mmHg)

E.神志不清、无尿、皮下淤血点 6.关于休克的预防,错误的是C A.骨折要固定 B.预防过敏反应 C.急腹症均用镇痛剂 D.及时补足血容量 E.控制感染

7.关于休克的预防,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B

A.对严重损伤病人,急救时要注意止痛、止血、保挪虎固定骨折

B.汽车运送病人时,应采用头高位,头向车头,足向车尾 C.增强病人抗病能力 D.控制原发病灶 E.预防过敏反应

8.休克病人的合理体位是D A.头低足高位 B.平卧低头位 C.半坐卧位

D.平卧位或上身和下肢抬高30度

E.侧卧位

9.休克病人的体位正确的是E A.头低脚高位 B.半卧位 C.侧卧位 D.俯卧位

E.将上身和下肢适当抬高(约10°~30°)

10.失血性休克患者四肢厥冷,在护理中应B

A.热水袋加温 B.保持正常体温

C.给血管扩张剂使皮肤血管扩张

D.用酒精擦洗,使皮肤扩张 E.电毯加温

11.关于休克护理,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E

A.将上身抬高30° B.体表置热水袋保暖 C.为改善细胞缺氧,应常规持续给氧

D.诊断明确,疼痛剧烈,可皮下注射唛啶

E.加强基础护理

12.关于休克护理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C

A.一般采用平卧位 B.保持正常体温、不能在病人体表加温

C.常规持续给氧,改善细胞缺氧D.诊断明确,疼痛剧烈,应及时采用镇痛药物

E.感染性休克有高热、体温骤降至常温下是危重征兆

13.休克期病人尿少时应首先采取的措施A A.扩容

B.20%甘露醇静滴 C.速尿

D.透析疗法 E.以上都不是

14.休克病人经输液血压恢复正常、但中心静脉压高,尿量持续过少(小于17ml/小时),首先应考虑D A.血容量不足 B.心功能不全 C.周围血管扩张 D.急性肾功能衰竭 E.休克肺

15.某失血性休克患者,经输血2500ml后,血压10.64/6.65 kPa(80/50 mmHg),尿量30 ml/小时,中心静脉压15厘米水柱,提示B A.血容量不足 B.心功能不全 C.周围血管扩张 D.静脉过度收缩 E.肾功能不全 16.抢救休克病人,成人至少每小时应保持尿量D A.60ml B.50ml C.40ml D.30ml E.20ml 17.休克病人扩容治疗首选E A.生理盐水

B.5%葡萄糖等渗盐水 C.5%葡萄糖溶液 D.10%葡萄糖溶液 E.平衡盐溶液

18.下列哪种液体有疏通微循环的作用E A.等渗盐水 B.平衡盐溶液 C.10%葡萄糖 D.中分子右旋糖酐 E.低分子右旋糖酐

19.休克时中心静脉压和血压均低最有效的措施是A A.加快输液 B.应用血管收缩剂 C.纠正酸中毒 D.给强心剂 E.血管扩张剂

20.弥漫性血管凝血病人最早的征兆是E

A.血压下降 B.尿少

C.皮肤粘膜紫绀或出现花斑纹 D.呕血和便血 E.发现抽血困难,血液异常粘稠易凝

21.休克病人输液护理,下列哪项不妥B

A.接诊时应立即做好输液准备 B.不宜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 C.大量快速补液最好有 CVP 监测

D.要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浓度和滴速

E.每24小时总结一次液体的出入量

22.中心静脉压是指B A.左心房压力

B.右心房及上下腔静脉压力 C.右心房的压力 D.下腔静脉的压力 E.上腔静脉的压力

23.休克病人使用血管收缩剂的护理,哪一项有错D A.必要时短期小量应用 B.应从低浓度,慢滴速开始 C.每10分钟测定血压、脉搏1次,平稳后测定时间可延长 D.必须在血容量已补足时才能应用

E.发现药物外渗应更换输液部位,并用酚安拉明稀释后作局部注射

第五章麻醉病人的护理

1.麻醉前用药,哪一种药能预防

局麻药的毒性反应C A.唛啶(度冷丁) B.吗啡 C.苯巴比妥钠 D.阿托品 E.东莨菪碱

2.全麻麻醉前给予抗胆碱药的作用是C A.镇静 B.镇痛

C.减少呼吸道分泌物 D.对抗局麻药毒性 E.抑制交感神经兴奋

3.有呼吸功能障碍者麻醉前用药禁用D

A.苯巴比妥钠 B.阿托品 C.东莨菪碱 D.吗啡 E.安定

4.甲状腺机能亢进,高热,心动过速等麻醉前用药不宜使用C A.巴比妥类 B.鸦片类 C.抗胆碱药 D.安定药 E.丙嗪类

5.全麻术前注射阿托品的主要目的是B

A.抑制胃肠蠕动 B.减少呼吸道分泌 C.减少消化道分泌 D.对抗麻药的付作用 E.加强镇痛效果 6.麻醉前宜禁食D A. 4小时 B. 6小时 C. 8小时 D.12小时 E.24小时

7.麻醉前用药为了减少呼吸道分泌物常选用C A.鲁米那 B.唛啶 C.东莨菪碱 D.冬眠灵 E.安定

8.下列哪种药物是全麻麻醉前必不可少的药物,也是椎管内麻醉应选用的,但局麻时却不需要D A.吗啡或唛啶 B.鲁米那

C.氯丙嗪或异丙嗪 D.阿托品

E.安定或氟哌啶

9.下列哪种麻醉方法,术前不必用阿托品D A.乙醚吸入麻醉 B.硫喷妥钠静麻醉 C.椎管内麻醉 D.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E.氯胺酮麻醉

10.一般非急症手术,麻醉前需禁饮水时间为C A.12小时 B. 8小时 C. 4小时 D. 2小时 E. 1小时

11.在局麻药中加入0.1%肾上腺素的目的是D A.防止麻醉后血压下降 B.防止麻醉后心率减慢 C.调整植物神经功能

D.延长麻醉时间减少术中出血 E.以上都不是

12.为预防局麻药中毒反应,哪一项是错误的B A.避免注入血管内 B.做皮试

C.一次用药不超过最大剂量 D.使用最低有效浓度 E.术前给巴比妥类药物

13.外科手术病人麻醉后的护理错误的是E A.全麻未清醒前应去枕平卧位,头转向一侧

B.腰麻病人必须去枕平卧6~8小时

C.硬脊膜外麻醉后,病人应平卧4~6小时

D.小儿吸入麻醉后,也应去枕平

卧,头转向一侧

E.所有麻醉后病人都需要特别护理

14.预防局麻药中毒的措施,哪项是错误的A

A.局麻药内都必须加肾上腺素 B.术前应用巴比妥类药或安定 C.限量使用,不超过局麻药一次最大用量

D.注药前回抽,以免注入血管 E.局麻药浓度不要过高,宜用最低有效浓度

15.硬脊膜外麻醉后不会出现并发症是D

A.脊神经根损伤 B.硬膜外血肿 C.硬膜外腔感染 D.头痛 E.脊髓损伤

16.腰麻后去枕平卧6小时主要是为了预防E A.呼吸道阻塞 B.尿潴留 C.血压下降 D.恶心呕吐 E.头痛

17.腰麻术后病人体位宜B A.垫枕平卧6小时 B.去枕平卧6小时 C.头低平卧6小时 D.半卧位6小时 E.可以自由卧位

18.全麻病人未苏醒前回病房,正确的体位是D A.头低脚高位

B.垫枕平卧位,头转向一侧 C.半坐位 D.侧卧位 E.俯卧位

19.全麻病人未苏醒前回病房,护理的正确体位是B A.平卧位

B.去枕平卧、头转向一侧 C.头高斜坡卧位 D.半卧位 E.头低脚高位

20.采用局部麻醉,其麻醉前护理不正确的是C

A.小手术可不必禁食

B.手术范围大或术中可能改换麻醉者,常规禁食禁饮

C.不作局麻药皮肤过敏试验 D.术前用巴比妥类和安定类药物

E.做好局麻的用具准备

21.硬膜外麻醉后不会出现的并发症是D

A.脊神经根损伤 B.硬膜外血肿 C.硬膜外腔感染 D.头痛 E.脊神经损伤

22.硬膜外麻醉术后护理何项不正确B

A.去枕平卧4~6小时 B.术后即可进饮食 C.注意肢体活动,观察有无脊神经损伤或受压

D.保持麻醉穿刺部位清洁干燥 E.注意有无寒战,高热,脑膜刺激征等硬膜外腔的感染 23.关于复合麻醉方法,下列哪一项错误E

A.可多种麻醉方法配合使用 B.全麻期间合并使用肌肉松弛药

C.麻醉的诱导和维持采用不同的麻醉药

D.多种静脉麻醉药的复合应用 E.以上都不是

24.下列哪种麻醉方法术前可不用阿托品E A.吸入麻醉 B.蛛网膜下腔麻醉 C.硬膜外腔麻醉 D.硫喷妥钠静脉麻醉

E.神经干(丛)阻滞麻醉

25.全麻术前用阿托品的主要目的是E

A.有利于术后恢复 B.减少胃肠蠕动

C.减少消化液的分泌 D.加强镇痛效果 E.减少呼吸道分泌

26.局麻药毒性反应发生惊厥不止时应选用E A.苯巴比妥钠 B.异丙嗪 C.哌替啶 D.安定 E.硫喷妥钠

27.腰麻病人术后去枕平卧的主要目的是D A.预防呼吸道阻塞 B.防止尿潴留 C.防止血压下降 D.预防麻醉后头痛 E.防止恶心呕吐

28.下列哪种情况麻醉前可用吗啡C A.呼吸道部分梗阻 B.呼吸功能不全 C.骨折病人 D.颅内压增高 E.临产前孕妇

29.判断心跳骤停简便可靠的依据是A A.突然昏迷,颈动脉搏动消失 B.无心音 C.瞳孔散大

D.面色紫绀或灰白 E.无血压

30.心跳骤停后,重建人工循环在现场急救时最实用而有效的方法是C A.口对口人工呼吸 B.气管插管控制呼吸

C.有效的胸外和胸内心脏按摩 D.提升血压 E.心内注药

31.严重损伤,心跳已停止,急救时首先应考虑A A.复苏术 B.清创缝合 C.抢救休克 D.固定骨折

E.做全面的体格检查

32.心跳骤停的急救措施主要是E

A.心前区用力敲击 B.动脉输血

C.心内注射"三联针"

D.静脉输血液补充血容量 E.胸外心脏按摩

33.胸外心脏按摩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E

A.胸外按摩部位是胸骨正中线下半段

B.按压次数每分钟60~80次 C.使胸骨下陷3~4厘米,略作停顿后在原位放松

D.心脏按摩必须与人工呼吸配合

E.如为单人急救,可连续做10次心脏按压后,口对口吹气2次 34.心跳呼吸骤停早期有效的措施是C

A.心脏三联针 B.开胸心脏按摩

C.口对口呼吸加胸外心脏按压 D.电击除颤 E.低温疗法

35.胸外心脏按摩如为单人急救可D

A.连做 7次心脏按压后,口对口吹气1次

B.连做 5次心脏按压后,口对口吹气1次

C.连做10次心脏按压后,口对口吹气2次

D.连做15次心脏按压后,口对口吹气2次

E.连做20次心脏按压后,口对口吹气3次

36.胸外心脏按摩如有两人共同抢救应A

A.每作 5次心脏按压,口对口吹气 1 次

B.每作 8次心脏按压,口对口吹气 2次

C.每作10次心脏按压,口对口吹气 2次

D.每作15次心脏按压,口对口吹气 2次

E.以上都不对

37.胸外心脏按摩哪项不正确C A.病人仰卧地板或硬板床上 B.按压胸骨正中线的下半段 C.使胸骨下半段及相邻肋软骨下降7~8厘米

D.按压次数每分钟60~80次 E.血压维持在7.98kPa(60mmHg)以上

38.心脏按摩的有效指标是E A.大动脉搏动,收缩压在7.98kPa(60mmHg)以上 B.散大的瞳孔开始缩小 C.紫绀减退

D.自主呼吸恢复 E.以上都是

39.心跳呼吸骤停病人的急救,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E

A.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B.进行胸外心脏按摩 C.有条件时,可进行胸内心脏按摩

D.心内注射"心三联针" E.立即肌肉注射呼吸兴奋剂 40.心内注药的部位是B A.胸骨左缘第二肋间隙,紧靠胸骨柄处剌入

B.经第 4肋间,胸骨左缘1.5~2厘米垂直剌入 C.经第 4肋间,胸骨右缘1.5~2厘米垂直剌入

D.胸骨左侧第2~3肋间锁骨中线处剌入

41.心跳骤停复苏中除补足血容量外,重要的是给E A.维生素B B.维生素B、C C.细胞色素C D.辅酶A和ATP E.5%碳酸氢钠

42.心脏复苏时首选药物是A A.肾上腺素 B.异丙基肾上腺素 C.利多卡因 D.阿托品 E.氯化钙

45.在心肺复苏中为防止脑水肿,将脑部温度降至多少度最为合适B A.26℃ B.28℃ C.30℃ D.32℃ E.34℃

46.进行人工呼吸首先应D A.注射呼吸中枢兴奋剂 B.胸外心脏按压 C.使用异丙肾上腺素 D.保持呼吸道通畅 E.给氧

47.关于口对口人工呼吸,以下哪项错误E A.是复苏的首要措施 B.常用方法是仰头提额手法 C.术者吹入病人肺内的气体含氧量约16%

D.可获良好肺泡通气 E.操作者易持久进行

48.能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抑制的药物是B A.肾上腺素 B.阿托品 C.利多卡因 D.多巴胺 E.碳酸氢钠

第六章手术前后病人的护理

1.关于手术室空气的清洁消毒,哪项不正确B A.手术室必须建立打扫卫生,空气消毒等制度

B.无须控制参观人员数量 C.有急性呼吸道感染者,不应参加手术

D.进入手术室或进行无菌操作,口罩应遮住口鼻部

E.进入手术室应肃静,不要大声说话和咳嗽,如有喷嚏应将脸侧向地面

2.甲醛熏蒸如用于房间空气消毒,按每立方米空间计算,正确的是A

A.40%甲醛2ml,加高锰酸钾1g B.40%甲醛4ml,加高锰酸钾1g C.40%甲醛6ml,加高锰酸钾3g D.40%甲醛10ml,加高锰酸钾3g

E.40%甲醛10ml,加高锰酸钾10g

3.某外科手术室其体积为100m3,用乳酸蒸气消毒法作空气消毒,应用80%乳酸正确的是B A.6ml B.12ml C.24ml D.36ml E.48ml

4.以下哪一项是手术护士与巡回护士的共同责任E

A.管理器械台的传递器械 B.协助手术人员穿衣

C.手术结束后整理手术台和清洗器械

D.术前洗手、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手套

E.手术开始和结束前,清点器械、敷料、缝针和缝线 5.0.1%新洁尔灭溶液泡手,每桶最多可用C A.20人次 B.30人次 C.40人次 D.50人次 E.60人次

6.戴无菌手套时,未戴手套的手只能接触手套的B A.外面

B.套口的翻拆部分 C.掌面 D.套口 E.侧面

7.穿无菌手术衣及戴手套时,那项是错误的A

A.先穿无菌手术衣,后戴湿手套 B.先穿无菌手术衣,后戴干手套 C.先戴湿手套,后穿无菌手术衣 D.戴手套时勿使手套外面与皮肤接触

E.穿戴完毕,其前胸、手臂、腰部以上为无菌区

8.手术者身上无菌区除双上肢外包括C

A.整个躯干

B.腰部以上前胸后背 C.腰部以上的前胸 D.颈及整个躯干 E.整个躯干除背部

9.手术进入中,下列哪一项违背了无菌原则C

A.双手下垂在腰部以上,传递器械在手术者前面进行 B.前臂、肘部被参观者接触时应套以无菌袖套

C.手术人员需调换位置时,一人应退后一步,面对面的转身调换,以免污染

D.被盖的无菌布单浸湿后,应立即在上面再复盖一块手术巾 E.在切开皮肤及缝合之前,应再用70%酒精消毒一遍

10.指出手术人员无菌准备中错误之处D

A.紧急抢救手术,来不及按常规洗手,用碘酊和酒精消毒双手和前臂,应先戴手套,后穿手术衣,再戴一副手套

B.戴湿手套,应先戴好手套,后穿手术衣

C.戴干手套,应先穿好手术衣,后戴手套

D.连台手术应先脱手套、后脱手术衣,再浸泡消毒,先穿手术衣,后戴手套

E.感染手术后接台,必须重新刷手

11.手术者作手术区皮肤消毒和铺巾错误的是A

A.手术者戴好无菌手套和穿好无菌衣后再进行消毒

B.由手术者进行手术区皮肤消毒

C.常规方法是先用磺酊消毒,再用酒精脱碘两次

D.消毒范围与备皮范围相同 E.面部、会阴部皮肤不能用碘酊消毒,可用0.1%新洁尔灭溶液 12.无菌术后接台手术时手套未破可以B A.重新洗手后,酒精浸泡5分钟 B.酒精泡手5分钟,再重新穿手术衣戴手套

C.直接更换手套,手术衣

D.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手套后连台手术

E.用酒精擦手套后连台手术 13.手术进行中,下列哪项不符合无菌原则C A.手术人员双手不可下垂超过腰以下

B.不可从手术者背后递送器械 C.所铺无菌单要有2层

D.术中如手套接触到非无菌区,应立即更换

E.无菌区的布单有沾湿时,应加铺盖上无菌巾

14.下列手术区采用碘酊皮肤消毒,错误的是D A.颈部 B.胸部 C.腹部 D.会阴部 E.四肢

15.下列哪项是违反手术进行中无菌原则的D A.手术人员双手不可下垂至腰以下

B.切开胃肠等空腔脏器前应先用纱布遮盖,保护周围组织 C.切开及缝合皮肤之前,应再用70%酒精消毒一遍

D.术中手套接触到有菌区或剌破小孔,立即用酒精涂擦消毒 E.前臂、肘部被参观者接触后,应套以无菌袖套

16.手术护士在传递器械时,哪一项是错误的B A.传递任何器械,都要将柄递给手术者

B.传递手术刀要将刀锋向下 C.弯遣虎弯剪之类要把弯曲部

呈窍

D.弯针要以持针器钳夹在中、后1/3交界处

E.缝线要用手托住,以免脱落 17.腹部手术后,腹腔深处需放置引流物常采用C A.橡皮引流条 B.橡皮引流管 C.卷烟式引流管 D.双腔引流管 E.三腔引流管

18.腹部和乳房手术最常用的体位是A

A.平卧位 B.颈仰卧位 C.侧卧位 D.俯卧位 E.折刀位

19.侧卧位适用于B A.腹部、乳房手术 B.胸部手术

C.脊柱及背部手术 D.会阴部手术 E.肛门直肠手术 20.俯卧位适用于C A.腹部、乳房手术 B.胸部手术

C.脊椎及背部手术 D.肛门直肠手术 E.肾脏手术

21.折刀位适用于E A.腹部手术 B.胸部手术

C.脊椎及背部手术 D.会阴部手术 E.肛门直肠手术 22.截石位适用于A A.会阴部手术 B.肛门直肠手术 C.腹部手术 D.肾脏手术 E.以上都不是

23.会阴部手术采用的体位是D A.侧卧位 B.俯卧位 C.仰卧位

D.截石位 E.以上都不是 24.灭菌,丝线的牢固性可不受影响是D

A.煮沸法

B.流动蒸气灭菌法 C.高压蒸气灭菌法 D.40%甲醛溶液熏蒸 E.以上都不是

25.进入手术室的规则,下列哪项是错误的D

A.非手术人员不得擅自入内 B.患有上呼吸道感染者,如必须进入手术室应戴双口罩

C.手术人员应按预定时间提前30分钟做好无菌准备

D.患有上肢皮肤化脓性感染病灶者,应戴双手套才能参加手术 E.感染手术限于感染手术间进行

26.接送手术病人不应D

A.按手术通知单规定的时间迎接病人

B.查收病室带至手术间的物品和病历

C.送至指定手术间 D.接送小儿病人,可一车同载两人.以节约时间

E.护送途中注意保暖

27.接送手术病人时下列哪一项错误E

A.按手术通知单规定时间迎接病人

B.交接病人时,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C.送至指定手术间 D.护送途中注意保暖 E.手术结束后,由手术护士送病人回病室,做好交接工作 28.气性坏疽切肢手术后,手术室空气消毒应C

A.用紫外线消毒 2小时

B.用乳酸重蒸清毒后紧闭门窗30分钟

C.40%甲醛重蒸后密封24小时 D.过氧乙酸重蒸 E.0.2%过氧乙醣除空气喷雾消毒

29.绿脓杆菌感染手术后,手术室消毒正确的是A A.先用乳酸进行空气消毒,后用 0.1%新洁尔灭溶液揩洗室内物品

B.先用 0.1%新洁尔灭溶液揩洗室内物品,后用乳酸进行空气消毒

C.用紫外线灯照射 2小时 D.用过氧乙酸熏蒸消毒后,手术室封闭 4小时通风

30.手术中违反无菌原则是D A.手术台上无菌巾浸湿后,应立即在上面再加盖一块干的无菌巾 B.术中若衣袖碰到参观者,应立即加套无菌袖套 C.器械桌、托盘所铺无菌巾单要在四层以上

D.脱落至台面以下的器械未曾着地,应立即拾回放在台上备用 E.皮肤切开后以纱布垫保护切口

31.手术器械桌,托盘上所铺无菌巾单要有D A.一层以上 B.二层以上 C.三层以上 D.四层以上 E.以上都不对

32.无菌器械桌的管理,下列哪一项有错E A.器械应按使用顺序先后放置 B.不同类型分别放置 C.物品存放定位,定数 D.刀片套上刀柄备用

E.对于容易遗留体腔内的针及小纱布,应待关闭体腔时清点 33.无菌器械桌的管理,下列哪一项有错E A.保持桌面干燥整洁,无菌 B.器械安放整齐有序 C.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原则

D.手术需用针线按使用次序先穿妥

E.吸引头每次用后需用过热盐水吸洗

34.巡迥护士工作下列哪一项应除外D

A.协助麻醉,安置并固定手术体位

B.帮助手术员穿手术衣 C.监督无菌技术的正确执行 D.处理切下的标本

E.手术后清洁整理手术间,消毒手术室空气

35.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应除外哪项B

A.病人戒烟 B.训练卧床排尿

C.治愈急性呼吸道炎症 D.注意口腔卫生

E.鼓励慢性呼吸道炎症患者排痰

36.关于手术区皮肤准备,不正确的是D

A.肛门手术备皮范围,自髂前上棘至大腿上1/3,包括会阴部和臀部

B.一般肢体手术备皮范围包括切口上下各超过20 cm的整段肢体

C.小儿手术备皮,不必剃毛,清洗即可

D.急症手术,为争取时间,手术一般不备皮

E.腹股沟部手术备皮范围,从脐平线至大腿上1/3,包括外阴部 37.手术区皮肤的准备范围,下列哪项是错误的D A.颅脑手术,剃去全部头发及项部毛发

B.颈部手术、自唇下至乳头连线,两侧到斜方肌前缘 C.上腹部手术:自乳头至耻骨联合平面,两侧到腋后线 D.下腹部手术:自脐平线至大腿上1/3前内侧及外阴部,两侧到腋后线

E.备皮范围包括切口上、下各超过20厘米的整段肢体

38.手术前备皮,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E

A.颅脑手术:剃去全部头发及项部毛发,保留眉毛 B.上腹部手术:自乳头至耻骨联合平面、两侧到腋后线 C.下腹部手术:自剑突至大腿上1/3前内侧及外阴部,两侧到腋后线

D.肾手术:自乳头至耻骨联合,前后均超过正中线

E.四肢手术:一般肢体手术、备皮范围包括切口上下各超过 10 cm的整段肢体

39.手术区皮肤的准备哪项是错误的D

A.颅脑手术:术前2小时剃头 B.上腹部手术备皮范围:自乳头到耻骨联合平面,两侧到腋后线 C.颈部手术备皮范围:自唇下至乳头连线,两侧到斜方肌前缘 D.面部手术剃除眉毛 E.小儿手术备皮不剃毛,清洗即可

40.结肠手术前肠道准备,口服使用的抗菌药物是D A.四环素 B.红霉素 C.青霉素 D.链霉素 E.氯霉素

41.手术后卧位,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E

A.全麻术后未醒的病人,应去枕平卧,头向一侧

B.颈、胸、腹术后,一般取30~45°半卧位,膝关节稍屈曲 C.腰麻病人,去枕平卧 D.脊柱手术一般平卧硬板床 E.颅脑手术取平卧位

42.颈、胸、腹术后护理最常用的体位是C A.平卧位 B.侧卧位 C.半卧位 D.俯卧位 E.头高斜坡卧位 43.腹部手术后4天,切口周围疼痛,体温上升,为C A.肠粘连 B.膈下脓肿 C.切口感染 D.肺部感染 E.盆腔脓肿

44.早期下床活动的好处是B A.促进伤口愈合,防止心衰 B.防止肺部并发症,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C.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伤口裂开 D.防止伤口出血、感染 E.防止急性肾功能衰竭

45.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的目的,哪项错B A.促进伤口早期愈合 B.减轻伤口疼痛 C.减少肺部并发症 D.防止静脉栓塞 E.减少腹胀、尿潴留

46.术后病人开始进食2~3天仍未排便,下列手术哪一项或哪几项不宜过早灌肠C A.胃手术 B.小肠手术 C.结肠手术 D.脾脏手术 E.胆道手术

47.术后发生尿潴留常见于D A.胃大部切除术后 B.脾切除术后 C.疝修补术后 D.肛门直肠手术后

E.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后 48.术后腹部伤口全层裂开,小肠脱出应D A.立即还纳腹腔,蝶形胶布拉拢伤口

B.立即还纳腹腔、加压包扎 C.立即还纳腹腔,准备缝合 D.不在病床上还纳,用无菌盐水纱布敷盖、腹带包扎,送手术室处理

E.以上都不对

49.择期手术后二天,患者体温37.8℃,最可能的原因是E A.手术切口感染 B.并发上呼吸道感染 C.并发肺部感染 D.并发尿路感染 E.外科手术热

第七章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1.脓性指头炎若不及时治疗,最易发生B A.脓毒症

B.指骨缺血性坏死 C.急性化脓性腱鞘炎 D.掌中间隙感染 E.转化为慢性炎症

2.脓性指头炎,若不及时治疗,易发生C

A.化脓性健鞘炎 B.脓毒症

C.未节指骨坏死 D.常中间隙感染 E.鱼际间隙感染

3.小指化脓性腱鞘炎感染扩散首先引起C

A.鱼际间隙感染 B.挠侧滑囊炎 C.尺侧滑囊炎 D.掌中间隙感染 E.前臂感染

4.中指急性化脓性腱鞘炎蔓延时易引起C

A.手背蜂窝组织炎 B.鱼际间隙感染 C.掌中间隙感染 D.挠侧滑液囊感染 E.尺侧滑液囊感染

5.伤后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试验阳性应C

A.停注破伤风抗毒素

B.用5%葡萄糖盐水稀释后分次肌注

C.用等渗盐水稀释后分次肌注 D.改用破伤风类毒素 E.以上均不对

6.破伤风脱敏注射法,将TAT1500国际单位用等渗盐水稀释成10ml,应分几次作脱敏注射C A.分2次肌肉注射 B.分3次肌肉注射 C.分4次肌肉注射 D.分5次肌肉注射 E.以上都不对

7.预防开放性损伤病人发生破伤风的最有力措施B A.立即彻底清创,注射青霉素G B.立即彻底清创,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

C.立即彻底清创,注射破伤风类毒素

D.立即彻底清创,注射氨苄青霉素 E.以上都不是

8.某小学生,男,8岁,手背皮肤裂伤2小时,为预防破伤风,应注射TAT剂量为D A.成人剂量的1/4 B.成人剂量的1/3 C.成人剂量的1/2

D.与成人剂量相同,肌注1500单位

E.以上都不对

9.破伤风的症状表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

A.肌肉强直收缩始于咀嚼肌 B.潜伏期越长,预后越差 C.一般体温均升高 D.病人神智不清楚

E.逼尿肌痉挛常致尿失禁 10.破伤风的临床表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D

A.肌肉强直收缩始于面肌 B.潜伏期越长,预后越差 C.一般体温均升高 D.病人神志始终清楚 E.逼尿肌痉挛致尿失禁 11.破伤风的潜伏期平均为C A.两天以内 B.3~5天 C.1~2周 D.3~4周 E.4~5周 12.预防破伤风最可靠的方法是A A.伤前注射破伤风类毒素,行自动免疫法

B.伤后注射破伤风类抗毒素,行被动免疫法

C.伤后注射人体破伤风球蛋白,行被动免疫法

D.伤后正确处理伤口,早期彻底清创

E.伤后应用抗广谱抗生素,有效控制感染

13.破伤风的发病是由于D A.伤口内有破伤风杆菌 B.全身缺乏免疫力

C.破伤风杆菌在伤口内生长繁殖

D.破伤风杆菌产生外毒素 E.破伤风杆菌产生内毒素

14.小儿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其用量为E A.1iu/公斤体重 B.50iu C.500iu D.1000iu E.1500iu 15.破伤风死亡原因最常见的是B A.严重感染 B.窒息 C.心力衰竭

D.急性肾功衰竭

E.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16.破伤风患者的治疗护理中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E A.保持病室安静,室内光线宜柔和,以免剌激打扰病人

B.应用大剂量青霉素控制感染 C.镇静、解痉、防止病人抽搐和减轻肌肉张力

D.应将伤口敞开,清除坏死组织,用3%双氧水冲洗 E.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则不能使用破伤风抗毒素,以免发生意外

17.破伤风死亡原因中最多见的是C A.脱水、酸中毒

B.心搏骤停 C.窒息 D.肺炎

E.急性肾功能衰竭 18.气性坏疽手术后、手术间用甲醛熏蒸消毒,应多少小时后开放E

A. 6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36小时 E.48小时

19.关于抗生素应用,错误的是E A.做好药物的贮存,配制,保证有效使用

B.及时用药,准确执行医嘱 C.严重感染应从静脉途径给药 D.静脉滴注时宜采取分次,分别给药法

E.体温降至正常时停用抗生素 20.严重感染,脓毒症病人停用抗生素时间是D

A.体温恢复正常1~2天后即可停药

B.体温恢复正常3~5天后即可停药

C.体温恢复正常5~7天后即可停药

D.体温恢复正常1~2周后即可停药

E.以上都不对

第八章损伤病人的护理

1.开放性损伤的主要特点是C A.疼痛 B.肿胀 C.伤口 D.出血 E.功能障碍

2.男性患者右脚铁锤砸伤,局部疼痛、肿胀、皮肤青紫、皮下淤血是E A.裂伤 B.擦伤 C.挤压伤

D.扭伤 E.挫伤

3.擦伤的特点是C A.皮下淤血、肿胀 B.皮肤水肿

C.表皮破损,点状出血及渗血,浆液渗出

D.皮肤呈多数小裂口及浆液渗出

E.皮肤呈广泛破损出血

4.受伤大腿肿胀、疼痛、瘀斑,软组织内血肿,局部有压痛多为B

A.扭伤 B.挫伤 C.挤压伤 D.冲击伤 E.撕脱伤

5.下列伤口清创后,哪一项不宜一期缝合C

A.受伤后在8小时内的伤口 B.受伤时间在伤后12小时以内,污染较轻

C.受伤时间超过12小时或伤口污染严重者

D.面部皮肤裂伤,受伤时间在伤后24小时以内

E.腹部开放性伤口,有大网膜外露,受伤时间在伤后24小时以内 6.旋转外力使受伤皮肤与肌膜之间广泛分离,广泛出血,深部组织不受影响多为E A.刺伤 B.切伤 C.擦伤 D.裂伤 E.撕脱伤

7.伤口创缘不整齐,局部组织肿胀应为D A.刺伤 B.切伤 C.擦伤 D.裂伤 E.撕脱伤

8.伤口小,常合并深部组织的损伤B A.裂伤 B.刺伤 C.擦伤 D.撕脱伤 E.割伤

9.某严重挤压伤患者,治疗中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外,应特别注意D A.伤口肿胀情况 B.肢端温度 C.伤口疼痛 D.尿量、尿色 E.神志

10.经清创缝合的伤口3~5天后,患者高烧、伤处肿胀、发红、剧痛,此时宜D A.继续观察

B.加大抗菌素剂量 C.局部理疗

D.及时拆除缝线引流 E.伤口内注射抗菌素

11.按新九分法计算3岁小儿头、面、颈面积为D A. 5% B. 9% C.13% D.18% E.21%

12.一个5岁的女孩,头颈部发生浅Ⅱ度烧伤,其烧伤面积按新九分法计算应为D A.7% B.9% C.13% D.16% E.18%

13.一个20岁男性伤员,整个躯干前部包括会阴发生Ⅱ°烧伤,依据新九分法计算,其烧伤面积为C A.9% B.11% C.14% D.18% E.27%

14.病人头颈部浅Ⅱ度及深Ⅱ度

烧伤,伴喉头以下呼吸道烧伤,诊照烧伤分类属于C A.轻度烧伤 B.中度烧伤 C.重度烧伤 D.特重烧伤 E.以上都不对 15.某烧伤病人,Ⅱ~Ⅲ°总面积25%,其中Ⅲ度烧伤面积为19%,严重程度是C A.轻度烧伤 B.中度烧伤 C.重度烧伤 D.特重烧伤 E.以上都不是

16.烧伤病人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C

A.低血容量休克 B.神经性休克 C.脓毒症 D.消化道出血 E.急性肾功能衰竭 17.烧伤的急救,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D

A.消除致伤的原因

B.用清洁衣服包扎创面 C.预防休克

D.强酸烧伤,应用强碱中和之 E.保持呼吸通畅,对头面部烧伤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应及时作气管切开

18.关于化学烧伤的急救,错误的是C

A.强酸烧伤,立即大量清水冲洗,5%碳酸氢钠中和

B.强硷烧伤,立即大量清水冲洗,1%醋酸中和

C.干石灰烧伤,立即用水冲洗 D.磷烧伤忌用油质敷料和暴露在空气中

E.磷烧伤应首先用大量清水冲洗,除净磷颗粒后,苏打水湿敷,包扎创面

19.烧伤脓毒症的细菌主要来源于D

A.呼吸道

B.消化道 C.泌尿道 D.创面感染 E.输液管道

20.浅Ⅱ度烧伤如无感染,创面愈合时间为B A.1周左右 B.2周左右 C.3周左右 D.4周左右 E.以上都不是

21.烧伤休克补液量是否充足,简易而重要的指标是C A.脉搏 B.血压 C.尿量

D.精神状态 E.未稍循环

22.关于烧伤病人的护理,哪一项是错误的E

A.病房每日进行空气消毒 B.室温保持在28~30℃

C.成人每小时尿量应在30ml左右

D.进行冬眠疗法时禁忌使用翻身床

E.发现伤面绿脓杆菌感染应及时包扎

23.血液毒毒蛇是C A.金环蛇 B.银环蛇 C.竹叶青 D.眼镜蛇 E.蝮蛇

24.蛇咬伤后,伤口剧烈疼痛,随即肿大,并迅速向上扩散,皮下出现大片瘀斑,有血水疱;伤口内有血性渗出物,可能是E A.金环蛇咬伤 B.银环蛇咬伤 C.眼镜蛇咬伤 D.蝮蛇咬伤

E.竹叶青蛇咬伤

25.毒蛇蛟伤病人的治疗及护理,错误的是A

A.卧床休息,伤肢上抬,有利于减轻肿胀和疼痛

B.内服南通蛇药片,或其他蛇药,亦可作外敷用

C.采用抗毒血清治疗时,在注射前,必须作血清过敏试验

D.用胰蛋白酶+普鲁卡因在伤口周围封闭注射

E.对重病人要观察呼吸、神志、血压、脉搏,注意有无瘫痪症状及全身出血现象

26.感染伤口处理哪一项是错误的D A.应用抗菌药物 B.充分引流伤口 C.清除感染坏死组织 D.进行清创 E.伤口可湿敷

27.火焰烧伤病人哪项急救最好A A.就地快速打滚扑灭火焰 B.立即奔跑离开现场 C.立即用手扑打火焰 D.大声呼喊,叫人帮助灭火 E.以上都不是

28.烧伤暴露疗法的护理不正确的是B A.暴露疗法适用于头、颈、躯干、臀部及会阴部

B.暴露疗法是将创面暴露在空气中,不覆盖敷料 C.结痂后,要每天检查痂下有无积脓裂开

D.Ⅲ°烧伤可在焦痂表面余碘酊每日4次,可防霉菌生长 E.翻身床是目前大面积烧伤,采用暴露疗法治疗时不可缺少的工具

29.烧伤创面护理使用暴露疗法的目的是A A.使渗液及坏死皮肤迅速形成干痂,不被细菌污染 B.便于观察创面 C.可减轻疼痛

D.可减少体液渗出 E.便于创面涂药 30.一般换药操作法,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D

A.用手揭去外层敷料,将污敷料内面向上放在弯盆中 B.盖上无菌干纱布,以胶布粘贴固定

C.右手镊子可直接接触伤口,左手镊子专用以从换药碗中夹取无菌物品,递给右手

D.用手轻轻揭取内层敷料,如分泌物干结粘着,可用盐水湿润后再揭下

E.先用酒精棉球自内向外消毒伤口周围皮肤两次,然后以盐水棉球轻轻拭去伤口内脓液或分泌物

31.脓液和坏死组织较多的创口处理方法是C

A.用一层凡士林纱布覆盖吸脓 B.用等渗盐水纱布湿敷C.攸锁溶液湿敷

D.5%氯挥闷溶液湿敷 E.3%双氧水冲洗

32.脓性指头炎切开引流最好应用B

A.凡士林纱布引流条 B.橡皮片引流

C.抗菌素纱布条引流 D.橡皮管引流 E.以上都不对

34.阑尾切除术后4天换药时,见伤口针眼处稍红肿,正确的处理是C

A.折除缝线 B.以针头穿刺 C.70%酒精湿敷 D.局部涂抗生素软膏 E.5~10%盐水湿敷

35.绷带包扎要点中,错误的是A A.包扎均由近心端开始,先环形包扎两周,将其始端固定,再向远心端包扎

B.指(趾)端尽可能外露,以便观察肢体未梢血液循环情况 C.每包扎一周应压住前周的1/3~1/2,反折部位不可压在伤口或骨隆突处

D.包到出血伤口处,宜稍加压

力,起压迫止血作用

E.包扎完毕时再环绕两周以胶布粘贴固定,或撕开带端打结 36.包扎螺旋形绷带时错误的是B A.骨隆起处先垫棉花保护 B.由近心端向远心端包扎 C.后一周压住前一周的 1/2 D.指(趾)端最好外露 E.最后打结应在肢体的外侧 37.绷带包扎四肢时,指(趾)端暴露的目的是C A.为了整齐、美观 B.为了节省绷带 C.为了观察血运情况 D.为了固定方便 E.以上都是

38.下颌、枕、额等处的包扎宜选择C

A.腹带 B.胸带 C.四头带 D.丁字带 E.以上都不是

39.会阴或肛门手术后如果采用多头带包扎应选用D A.腹带 B.胸带 C.四头带 D.丁字带 E.以上都不是

第九章肿瘤病人的护理

1.肉瘤的主要转移途径是C A.直接蔓延 B.淋巴转移 C.血行转移

D.种植性转移 E.以上都不是

2.肿瘤特异性免疫疗法是E A.接种卡介苗

B.接种小球状杆菌菌苗 C.注射转移因子 D.口服左旋咪唑

E.注射肿瘤免疫核糖核酸

3.关于放射疗法的护理,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C A.要了解病人以前是否接受过放射治疗

B.术后病人应待伤口完全愈合,全身情况基本恢复后才开始放射治疗

C.放射对骨髓有抑制作用,应每月检查一次白血球和血小板 D.若血小板降至80000/mm3时应暂停放射治疗 E.若白血球,血小板下降可少量多次输新鲜血

4.关于放射疗法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E A.术后病人应待伤口完全愈合后才可放疗

B.若白细胞降至 3×109(3000/mm3)时,应暂停放疗 C.血小板降至80×109/L(80000/mm3)时,也应暂停放疗

D.应保持照射野皮肤清洁干燥 E.若照射野皮肤发红,溃烂应及时热敷,理疗促进愈合

5.恶性肿瘤化学疗法护理,下列哪一项不恰当E A.使用抗癌药前应了解病人的血象,肝肾功能

B.抗癌药配制药时应核对无误,注意有效期

C.给药途径有口服,肌肉注射和静脉滴注

D.配制的药液必须在短时间内应用,不可久置

E.若静脉给药,应从大静脉开始,以减少药液刺激

6.抗癌药静脉注射漏出血管外,处理错误的是D A.生理盐水局部注射 B.普鲁卡因局部封闭 C.局部冷敷 D.局部热敷

E.硫代硫酸钠局部封闭

7.下列哪项不符合无瘤技术E A.用电刀切开皮肤,分离组织 B.避免挤压、直接解剖及分离肿

瘤组织

C.应从远距肿瘤处正常组织开始解剖

D.缝合切口前用抗癌药药浸泡冲洗创面 E.将肿瘤,原发器管及周围正常组织分次切下

8.癌肿TNM分期法中,M代表E A.肿瘤大小 B.原发肿瘤 C.继发肿瘤

D.区域淋巴结转移 E.远处转移

9.对于放疗照射野的皮肤护理,下列哪一项错误D

A.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B.避免冷刺激 C.避免热刺激

D.常用碘酊,洒精消毒,预防感染

E.内衣要柔软宽大,避免摩擦 10.使用抗癌药物的护理,下列哪一项有错B

A.配制药液时应核对无误,注意有效期

B.所有药液必须一次性配足,以供多次使用

C.操作时穿长袖防护衣,戴帽子,口罩

D.多次给药应有计划使用静脉,避免过早闭塞

E.如药液外漏引起局部疼痛,肿胀,应立即停止注药或输液,局部冷敷

11.游离植皮术后护理,错误的是E

A.植皮的肢体制动,抬高 B.保持包扎敷料清洁,干燥 C.经常观察创面 D.发现皮片已坏死,及时剪去坏死部分

E.供皮区若无感染,隔日换药一次

12.皮肤移植术后护理哪一项是错误的D

A.抬高植皮肢体并制动

B.保持敷料清洁和干燥

C.保持敷料固定防止皮片移动 D.清洁新鲜创面及肉芽创面植皮后,术后三天应更换敷料 E.远位带蒂皮片移植术后应特别注意制动,使其早日建立新的血液循环

13.皮肤移植术后护理,下列哪一项错误D

A.抬高植皮肢体,减轻水肿 B.保持敷料清洁和干燥 C.保持敷料固定,防止皮片移动 D.皮片下有积脓,应用棉签挤压排脓

E.清洁,新鲜创面植皮后,一般术后8~10天更换敷料

第十章颅脑疾病病人的护理

1.头皮帽状腱膜下血肿发生感染,正确的处理是D A.早期加压包扎

B.热敷、促使血肿自行吸收 C.穿剌抽出积血,然后加压包扎,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D.尽早切开引流,并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E.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头皮帽状腱膜下血肿不能吸收者应E

A.切开止血 B.应用止血药物

C.穿剌抽血,注入抗生素 D.待血肿自行吸收 E.严密的无菌条件下,穿剌抽出积血,再加压包扎 3.头皮裂伤28小时,伤口内有污物最好是D

A.不作清创术 B.清创后二期缝合 C.每日换药 D.清创后一期缝合

E.清创后缝合放置引流物 4.头皮裂伤已50小时,伤口无明显感染,最好的处理的E A.不作清创术 B.按感染伤口处理,每日换药 C.清创后二期缝合 D.清创后一期缝合

E.清创后缝合并作皮下引流 5.颅底骨折有耳鼻出血或脑脊液漏,处理哪一项错B A.绝对卧床休息,床头抬高15~20°角

B.冲洗后将漏液的鼻孔或外耳道用消毒棉球填塞,防止颅低压 C.注意保持耳道鼻腔清洁,尽量避免咳嗽

D.酌情应用抗生素预防颅内感染

E.脑脊液漏超过1个月,应考虑手术治疗

6.小脑幕孔疝早期脉搏变化是B A.脉搏增快 B.脉搏缓慢有力 C.脉搏快而弱 D.脉搏细速

E.脉搏快速有力

7.脑挫伤患者有剧烈头痛或躁动不安时,下列哪一种药物不应使用D A.水合氯醛 B.安定 C.苯巴比妥钠 D.吗啡 E.冬眠灵

8.硬脑膜外血肿晚期瞳孔变化是A A.双侧瞳孔散大 B.伤侧瞳孔缩小 C.对侧瞳孔散大 D.伤侧瞳孔散大 E.对侧瞳孔缩小

9.某脑损伤病人,神志丧失,呼之不醒,但在眶上加压,病人有皱眉及上肢活动等反应,其意识障碍属于C A.嗜睡 B.昏睡 C.浅昏迷 D.深昏迷 E.以上都不是

10.颅脑损伤的护理,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

A.重症脑损伤如无休克,应取头低脚高位,有利脑组织供氧 B.深昏迷者取侧卧位或侧俯卧位,以利于口腔分泌物排出和防止误咽

C.血压过低者禁用脱水疗法 D.急性期应限制液体和钠盐入量,输液宜慢

E.昏迷病人需及时吸除口腔及气管分泌物,但脑脊液鼻漏者禁忌从鼻腔吸痰

11.脑伤病人进行冬眠低温疗法正确的是A

A.用药前应测定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

B.先物理降温,半小时后再使用冬眠药物

C.注射冬眠药物后,半小时以后不宜搬动病人

D.停止冬眠低温时,应先停冬眠药物后停物理降温

E.冬眠期间,每4~6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一次,并详细记录

12.成人颅脑损伤,急性期昏迷禁食,每日输液配方下列哪组合适E

A.10%葡萄糖溶液1500ml+等渗盐水1000ml

B.5%葡萄糖溶液1500ml+林格氏液500ml

C.10%和 5%葡萄糖溶液各1000ml

D.5%葡萄糖溶液1000ml+等渗盐水1000ml

E.10%葡萄糖溶液1000ml+林格氏液500ml

13.用甘露醇治疗脑水肿应该C A.静脉缓慢滴注 B.静脉快速推注

C.一次剂量应在半小时内滴完 D.一次剂量应在1小时内滴完 E.一次剂量应在2小时内滴完 14.使用20%甘露醇防治脑水肿,

正确的使用是C

A.每2小时可重复使用 B.每4小时可重复使用 C.每6小时可重复使用 D.每8小时可重复使用 E.每12小时可重复使用

15.颅脑损伤病人处理便秘的方法哪项不妥E A.口服酚酞 B.口服液体石腊 C.开塞露塞肛 D.甘油低压灌肠 E.用肥皂水灌肠

16.颅脑伤病人采用冬眠低温疗法治疗,降温标准是B

A.以维持直肠内体温34~36℃为宜

B.以维持直肠内体温32~34℃为宜

C.以维持腋温34~36℃为宜 D.以维持腋温32~34℃为宜 E.以维持直肠内体温30~32℃为宜

17.对颅脑损伤病人,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显效最快的是A

A.脱水疗法

B.限制液体及钠盐入量 C.冬眠低温疗法

D.应用大量肾上腺皮质激素 E.应用能量合剂

18.脑伤病人采用人工冬眠低温疗法,测血压、体温、呼吸、脉搏,一般应A

A.0.5~1小时测一次 B.2~3小时测一次 C.3~4小时测一次 D.4~5小时测一次 E.5~6小时测一次

19.脑疝的急救处理何项不对A A.静脉快速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失调

B.静脉快速注射脱水剂 C.保持呼吸道通畅,吸尽分泌物后给氧

D.对呼吸功能障碍者,应做气管切开

E.做好急症开颅手术准备

20.关于防止颅内压增高的措施中何项不妥C A.保持呼吸道通畅 B.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C.保持大便通畅,对便秘者应早晚各一次肥皂水灌肠 D.有癫痫发作者,应按时按量给予抗癫痫药物控制 E.加强基础护理,防止肺部病发症

21.关于降低颅内压的护理下列何项不对C A.抬高床头15~30°有利于静脉回流

B.吸入氧气,改善脑缺氧

C.成人每日输液量不少于3000ml D.昏迷或高热者可采用冬眠低温疗法降低脑组秩氟谢和耗氧量 E.保持每日尿量不少于600ml 22.降低颅内压的护理措施中何项错误D A.抬高床头15~30° B.给氧

C.控制输液量

D.保持每日尿量不少于400ml E.昏迷或高热者应采用冬眠低温疗法

23.脑挫裂伤的病人,首先应做的急救是C A.检查神志,瞳孔 B.测记R、P、BP C.保持呼吸道通畅 D.采用头高15°侧卧位 E.加压包扎伤口止血

24.用20%的甘露醇防治脑水肿需重复使用时其间隔时间是C A.间隔 1~2小时 B.间隔 2~4小时 C.间隔 4~6小时 D.间隔 6~8小时 E.12小时以后

25.颅脑损伤后观察病情变化的重点内容何项有错E

A.意识 B.瞳孔 C.生命体征 D.肢体动度 E.以上均不是

26.冬眠低温疗法护理的注意事项中何项错误C A.需要专人守护

B.用药前要测T、P、R、BP和瞳孔

C.先降温再用冬眠药物

D.降温标准以维持直肠温度在32~34℃为宜

E.用药后每0.5~1小时应观测一次生命体征,瞳孔和意识 27.颅脑损伤病人进行冬眠低温疗法何项正确C

A.先用药后测生命体征 B.先物理降温后用药

C.降温标准是直肠体温32~34℃

D.低于32℃疗效越好

E.复温时先停药后逐渐停物理降温

28.颅脑损伤后1~3日内,成人每日补液量应是D A.日需量

B.日需量+已失量

C.日需量+已失量+日失量 D.(尿量+出汗量+呕吐量)-内生水

E.(尿量+出汗量+呕吐量)+内生水

29.一般颅脑损伤后或术后无昏迷者最适宜的体位D A.平卧位

B.头低足高位 C.俯卧位 D.头高位 E.侧卧位

第十一章颈部疾病病人的护理

1.甲状腺功能亢进术前准备的重要环节是E A.颈部摄片,以了解有无气管受

压或移位

B.详细检查心脏,必要时作心电图

C.喉镜检查确定声带功能 D.测定基础代谢率,了解甲亢程度,选择手术时机 E.药物准备,借以降低基础代谢率

2.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基础代谢率在多少以上有诊断价值C A.-10%以上 B.+10%以上 C.+20%以上 D.+30%以上 E.+60%以上

3.硫氧嘧啶类药物治疗甲亢的作用是E

A.抑制甲状腺球蛋白的分解 B.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使心率减慢

C.抑制甲状腺激素的释放 D.使甲状腺血运减少,腺体变小变硬

E.阻止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4.甲亢术前药物准备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C

A.单用β受体阻滞剂作准备 B.β受体阻滞剂与碘剂合用 C.卢戈氏液每日3次,每次15滴开始,逐日每次减少一滴,至每次3滴时止

D.甲亢明显,先服硫氧嘧啶类药物,待症状基本控制后停服,改用碘剂1~2周

E.甲亢明显,先服他巴唑或甲亢平等,待症状基本控制后停服,改用碘剂2周

5.甲亢病人服碘剂准备后的最佳手术时期是C

A.开始服碘剂3天以后 B.开始服碘剂1周左右 C.开始服碘剂2~3周 D.开始服碘剂1~2周 E.开始服碘剂3~4周

7.判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情程度的主要指标是B A.食欲亢进程度

B.脉率增快和脉压增大的程度 C.突眼的程度 D.甲状腺肿大程度 E.体重减轻程度

8.计算基础代谢率的公式是D A.收缩压+脉压-111 B.舒张压+脉压-111 C.脉率-脉压-111 D.脉率+脉压-111 E.收缩压+舒张压-111 9.甲亢手术病人麻醉清醒后应采取的体位是D A.平卧位 B.侧卧位 C.头高斜坡位 D.半卧位 E.以上均不是

10.某男性,30岁,针麻下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手术顺利结束,送回病室途中患者突诉胸闷、发绀、声嘶,检查敷料为血渗湿。其原因为C A.喉返神经损伤 B.喉头水肿

C.切口内出血,血肿压迫气管 D.甲状腺危象 E.以上都不是

11.甲状腺手术后出现喉部粘膜感觉丧失,引起误咽进食时(尤其是饮水时),食物容易进入气管而哆呛,声带松驰,音调降低是由于E A.损伤单侧喉返神经 B.损伤两侧喉返神经 C.损伤喉上神经内侧支 D.损伤喉上神经外侧支 E.损伤喉上神经内、外侧支 12.张×,男,甲亢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第3天出现面部和手脚麻木强直感,以手指叩耳前部刺激面神经时,可诱发同侧口角抽动,其原因可能是D A.双侧喉返神经损伤 B.喉头水肿

C.甲状腺危象

D.甲状旁腺被误切 E.喉上神经损伤

13.甲头腺术后并发甲状腺危象多发生于术后B A.8~10小时 B.12~36小时 C.36~72小时 D.4~5天 E.6~7天

14.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1~4日出现手脚抽搐,为D A.颈交感神经损伤 B.喉上神经损伤 C.喉返神经损伤

D.甲状旁腺损伤或误切 E.出血

15.误切甲状旁腺发生抽搐,发作时应立即给予B

A.多吃肉,蛋白、乳品

B.10%葡萄糖酸钙静脉缓慢注射 C.口服维生素D3 D.口服乳酸钙

E.口服二氢速变固醇

16.喉上神经内侧支损伤出现C A.呼吸困难 B.声调降低 C.饮水呛咳 D.声音嘶哑 E.吞咽困难

17.甲亢病人服用碘剂后脉率要稳定在B

A.<80次/分,方可手术 B.<90次/分,方可手术 C.<100次/分,方可手术 D.<110次/分,方可手术 E.以上都不对18

18.甲亢病人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E

A.喉上神经损伤 B.喉返神经损伤 C.甲状腺功能不足 D.手脚抽搐 E.甲状腺危象

19.甲状腺手术发生甲状腺危象主要是C

A.硫氧嘧啶类药物服用过多

B.碘剂准备时间不够

C.甲亢症状术前未能很好控制 D.手术过度刺激,出血多 E.甲状腺切除不够

20.预防发生甲亢危象的关键是E A.术中彻底止血 B.术中操作轻柔 C.术后加强护理 D.术后继续服用碘剂 E.术前充分准备,使基础代谢率降至±10%

21.某病人,女,30岁,甲亢、针麻下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12小时病人出现高热,脉速(每分钟达 120次以上),烦躁不安,其原因可能是E A.双侧喉返神经损伤 B.伤口内血肿,压迫气管 C.甲状旁腺被误切 D.肺炎 E.甲状腺危象

22.甲状腺腺瘤临床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E A.多为单发

B.园形或椭园形,表面光滑 C.中等硬度,无压痛 D.随吞咽而上下移动 E.均不发生甲亢或恶变

第十二章乳房疾病病人的护理

1.急性乳房炎的治疗,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E

A.患侧乳房停止哺乳

B.早期局部冷敷以后改为热敷 C.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D.中草药蒲公英等外敷和内服也有一定疗效

E.炎症早期及时切开引流

2.急性乳房炎的非手术疗法,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C A.患侧暂停哺乳,用吸乳器吸尽乳汁

B.托起乳房,限制热敷 C.炎症早期,局部热敷 D.炎症早期,用普鲁卡因加青霉素作病灶封闭

E.全身症状重要合理使用抗菌素

3.女性,62岁,最近发现乳房有一肿块约1厘米直径质硬,表面光滑,与皮肤及深部组织无粘连,初步诊断是D A.纤维腺瘤 B.乳管内乳头状瘤 C.乳房结核 D.乳癌

E.乳房囊性增生病

4.乳癌根治术后,在拨除皮下引流管后,继以绷带加压包括伤口,并用砂袋压迫,其目的是A A.减少皮下积液 B.加压后可止痛

C.有利于患侧肢体血运改善 D.主要为了止血 E.减少患侧上肢水肿

5.某乳癌患者施行放射治疗后,局部皮肤轻度肿胀,正确的处理是C A.局部理疗 B.局部热敷

C.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D.70%酒精湿敷 E.以上都不对

6.乳癌早期采用哪种疗法治愈率最高E A.手术治疗 B.放射治疗 C.化学治疗

D.内分泌治疗 E.综合治疗

第十三章胸部疾病病人的护理

1.胸外伤后胸壁出现反常呼吸运动,产生于E A.单根肋骨一处骨折 B.单根肋骨多处骨折 C.多肋一处骨折 D.胸骨骨折

E.多根多处肋骨骨折

2.遇到开放性气胸的病人应立即

A

A.封闭伤口 B.清创处理后包扎

C.在伤侧第二肋间穿刺放气 D.止痛 E.氧气吸入

3.损伤性血胸,出血容易自行停止的血管是A

A.肺组织裂伤出血

B.肋间恫虎静脉破裂出血 C.胸廓内恫虎静脉破裂出血 D.心脏破裂出血

E.胸内大血管损伤出血

4.张力性气胸急救的首先措施是B

A.胸膜腔闭式引流排气减压 B.粗针头于伤侧第二肋间锁骨中线刺入胸膜腔

C.尽早剖胸探查,修补裂口 D.使用足量抗生素防治感染 E.以上都不是

5.胸部外科最重要的术前准备是C

A.作好病人思想工作,减轻病人畏惧心理

B.作好血、尿、粪三大常规和出凝血时间检查

C.作好呼吸道的准备工作

D.备皮和改善全身情况的支持疗法

E.作好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的检查,了解其功能情况

6.水封瓶长玻璃管浸入水面下适宜的深度是B A.1~2厘米 B.3~4厘米 C.5~6厘米 D.7~8厘米 E.10厘米以上

7.胸膜腔闭式引流的安装,错误的是C

A.长玻璃管下端浸入液面下3~4厘米

B.短玻璃管下端穿出瓶塞为度 C.短玻璃管上端与胸腔引流管相接

D.无菌水封瓶塞要塞紧

E.水封瓶内为定量的无菌等渗盐水

8.胸部手术后呼吸道的护理不恰当的是C

A.鼓励病人咳嗽排痰 B.痰液粘稠者,可用蒸气吸入使痰易咳出

C.一般采用面罩法给氧

D.痰液粘稠者,可用蒸汽吸入 E.轻拍病人背部,双手轻压伤口,嘱病人行深呼吸和有效的咳嗽

9.胸部外科手术后护理应避免D A.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 B.清醒后如病情平稳,应取半卧位

C.给氧气吸入,氧流量每分钟4~8升

D.快速大量补充液体 E.应用抗生素

10.胸膜腔闭式引流的护理,错误的是E

A.严格无菌操作,保持管道密封 B.妥善固定,保持引流通畅 C.如血压平稳,应取半卧位 D.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量和性质 E.搬动病人时水封瓶应高于胸腔出口平面

11.胸腔闭式引流的病人搬换床位时最重要的是E A.保持引流管通畅

B.引流瓶不能高于病人胸腔平面

C.避免引流管受压折曲 D.注意管内水柱波动情况 E.夹紧引流管暂停引流

12.某一胸膜腔闭式引流患者,不慎引流管自胸壁伤口脱出,应立即C

A.呼唤医生处理

B.将引流管重插入胸膜腔 C.手指捏紧引流口周围的皮肤 D.至换药室取凡士林纱布封闭引流口

E.嘱病人暂停呼吸 13.胸膜腔闭式引流时下列哪项错误B A.保证水柱上下波动 B.病人宜取平卧位 C.保证引流管通畅 D.清洁引流瓶后,更换定量的无菌等渗盐水

E.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并记录24小时引流量 14.闭式胸膜腔引流护理,发现水封瓶长管内水柱无波动,让病人作深呼吸后仍无波动,揭示E A.胸膜腔内负压未恢复 B.胸膜腔内负压已恢复 C.胸膜腔内负压恢复,引流管不通畅

D.胸膜腔负压未恢复,引流管阻塞

E.引流管阻塞

15.闭式胸膜腔引流护理,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D A.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状,引流量及速度、并详细纪录

B.每日定时更换水封瓶一次,并测定、记录24小时引流量 C.清洁引流瓶后,更换定量的无菌等渗盐水

D.更换水封瓶时,应预先用一把血管钳将引流管远端钳闭,更换完毕检查无误后,再将血管钳开放

E.全部操作过程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16.闭式胸膜腔引流,关于拨管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C A.拨管24小时内重点观察病人呼吸情况及伤口情况

B.脓胸时脓腔容量小于10ml可拨除引流管

C.拨管时先拆去固定缝线,嘱病人深呼气后屏气迅速拨除导管 D.立即以凡士林纱布和无菌纱布复盖伤口

E.引流液明显减少,肺膨胀良好,无漏气现象,在术后24~48小时即可拨除引流管

17.肺切除术前护理,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

A.术前训练病人学会胸式呼吸 B.对慢性肺部化脓性疾病,应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C.痰多者可服祛痰剂,鼓励其咳嗽及体位引流

D.慢性肺结核病人,术前应抗痨治疗1周以上

E.手术前应检查心、肺、肝、肾等器官功能

18.全肺切除术后护理,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C A.如无禁忌,在胸腔引流管拨除后即可下床活动

B.术后禁食期间应静脉输液,以维持液体平衡

C.24小时输液量为2500ml,滴速以每分钟60滴为宜

D.术后应使用足量抗生素防治感染

E.除常规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外,应注意有无术后并发症 19.闭式胸腔膜腔引流过程中发生意外下列护理措施何项错误D A.引流管连接处松脱应迅速将橡胶管对折捏紧,消毒后再连接引流管

B.引流瓶破损立即用止血钳夹住引流管再换引流瓶

C.负压吸引中出现胸痛难忍应减低负压

D.引流管自胸壁脱出后应立即将该管迅速插入胸膜腔 E.引流管自胸壁脱落后,应立即用手指捏紧引流口周围皮肤,用凡士林纱布、厚层纱布及胶布封闭引流口

20.胸膜腔闭式引流的护理,何项有错C

A.保持管道密封 B.病情稳定取半卧位

C.引流瓶应保持的高度是在引流管胸腔出口平面

D.注意保持引流装置无菌和清洁

E.观察记录引流物的量,性质及速度

21.全肺切除术后护理应注意事项中何者有错D A.搬动病人应轻缓 B.观察有无皮下气肿,气管向健侧移位

C.发现胸膜腔压力过高及时行胸腔穿刺减压

D.一般不限制吗啡用量

E.24小时输液量不超过1500~2000ml滴速20~30滴/分为宜

第十四章急性化脓性腹膜炎与腹部损伤病人的护理

1.继发性腹膜炎最早出现的最主要症状是C

A.畏寒、发烧 B.恶心、呕吐 C.腹痛

D.体温升高,脉搏加快 E.休克

2.急性腹膜炎最主要的症状是C A.发热

B.恶心、呕吐 C.持续性腹痛 D.腹胀 E.腹泻

3.急性腹膜炎最重要的腹部体征是C

A.腹式呼吸受限 B.移动性浊音

C.腹肌紧张、压痛和反跳痛 D.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 E.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4.下列哪一项是诊断急性腹膜炎的可靠体征C A.腹胀

B.肝浊音界缩小

C.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 D.肠鸣音减弱 E.移动性浊音

5.急性腹膜炎非手术疗法的护理哪一项错D A.定时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记录液体出入量

B.观察腹部体征的演变趋势 C.一般取半卧位,使用大剂量抗生素控制感染

D.全流饮食并采用胃肠减压 E.静脉输液、输血,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硷失衡,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6.下列哪一项不是急性腹膜炎手术适应征E A.腹腔内病变较严重者 B.原因不明的腹膜炎

C.弥漫性腹膜炎无局限趋势 D.一般情况差,腹腔渗液较多,中毒症状明显 E.原发性腹膜炎

7.空腔脏器破裂主要临床表现是C A.创伤性休克 B.大量内出血 C.急性腹膜炎 D.急性肠梗阻 E.膈下游离气体

8.对实质性脏器破裂并发休克时处理原则是E A.全力抢救休克 B.立即手术 C.先抢救休克,待休克好转后再行手术

D.先抢救休克,如休克无好转时再手术

E.抢救休克的同时进行手术 9.腹膜炎术后采用半卧位,其主要目的是E A.可减少切口张力

B.有利于肺部气体交换 C.有利于血液循环 D.有利于肠蠕动恢复 E.可预防膈下感染

10.肠梗阻病人采用胃肠减压的目的是E A.防止急性胃扩张 B.减少毒素吸收 C.观察有无出血

D.减少胃肠内容物流入腹腔

E.减低胃肠道内压力和膨胀程度

11.腹部损伤的急救,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E

A.合并伤出现威胁病人生命的紧急情况,应先行处理 B.对开放性损伤,应及时包扎腹壁伤口

C.预防休克,及早转运 D.大量肠管脱出,应先送回腹腔暂行包扎

E.如有肠管,大网膜脱出,原则上应回纳到腹腔,以免加重内脏脏器损害

12.停用胃肠减压和拨管的指征是D

A.腹痛减轻 B.吸出液减少

C.口腔干燥、咽痛 D.肠蠕动恢复 E.引流管阻塞 13.胃肠减压护理,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D

A.病人应禁食及停止口服药物 B.如医嘱指定从胃管内注入药物时,须将胃管夹住,暂停减压1小时

C.肛门排气是停止胃肠减压的指征

D.对有上消化道出血史的病人,如发现有鲜红血液,应减慢吸引 E.随时检查吸引是否有效,如有阻塞可用注射器以等渗盐水冲洗,保持通畅

14.急性腹膜炎非手术疗法,下列何者错误E

A.定时观测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的变化

B.禁食禁水和胃肠减压

C.输液输血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

D.给予足量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

E.给予度冷丁止痛

15.急性腹膜炎术前护理哪项有错D

A.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B.注意腹部体征的演变 C.采集血尿标本,常规送检 D.弥漫性腹膜炎宜给全流饮食 E.输液输血防治水,电解质酸碱紊乱

16.胃肠减压的护理其中哪项有错B

A.减压期应禁食及停止口服药物

B.可间歇从胃管内注入要素饮食

C.应保持减压持续通畅有效 D.应鼓励病人作深呼吸,协助咳嗽排痰

E.注意口腔护理严防口咽部感染

17.腹腔引流的护理何者有错C A.应置于引流腔最低位置 B.引流物经腹壁处,松紧适宜并要牢靠固定

C.可用盐水纱条保护引流物周围皮肤

D.可用等渗盐水冲洗引流管 E.观察记录引流量,性状和颜色 18.腹部损伤病人观察期护理何者有错D A.禁食

B.必要时进行胃肠减压

C.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P.R.BP

D.每小时查一次腹部体征

E.每半小时至一小时测定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 19.腹部外伤术后护理不正确的是哪项E A.禁食

B.进行胃肠减压 C.麻醉清醒,血压平稳后取半卧位

D.记录每日流出液体量和性质,以及变化趋势

E.停止胃肠减压后可恢复普食 20.腹部外伤腹腔引流术后护理何项有错C

A.记录每日引流量及变化趋势 B.引流液减少,病人感腹胀可能系引流管阻塞

C.切口敷料浸湿应报告医生 D.保持引流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E.应及时检查管腔有无阻塞,胶管有无受压扭曲或滑脱

第十五章胃肠疾病病人的护理

1.关于腹外疝的叙述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E A.腹壁存在薄弱环节或缺损 B.疝内容物是腹腔脏器 C.疝内容物一定向体表突出 D.疝囊是腹膜壁层的一部分 E.疝外被盖是指疝囊外的筋膜组织和肌肉,不包括皮下组织及皮肤

2.疝内容物最常见的是E A.升结肠和盲肠 B.横结肠与升结肠

C.乙状结肠与降结肠 D.十二指肠及空肠 E.回肠与大网膜 3.某男,17岁,右侧腹股沟斜疝,嵌顿2小时就诊,检查,右下腹包块,有轻压痛,腹肌无明显肌紧张,无反跳,此时最适宜的处理是C A.选用非手术方法,佩带疝带 B.择期手术治疗 C.试行手法还纳

D.不可还纳,应紧急手术 E.经上处理都不对

4.腹股沟管的皮下环(外环)是指B A.腹横筋膜的三角形裂孔 B.腹外斜肌的裂孔

C.在腹壁下动脉的外侧

D.是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裂孔E.以上都不是 5.某男,17岁,右侧腹股沟斜疝,嵌顿8小时就诊,检查,右下腹包块,有明显压痛,腹肌有明显肌紧张,反跳痛,此时最适宜的处理是D

A.选用非手术疗法,佩带疝带 B.择期手术治疗 C.试行手法还纳

D.不可还纳,应紧急手术 E.以上处理都不对

6.关于腹股沟直疝,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E A.多见于老人

B.疝块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入阴囊

C.疝块呈半球形,基底较宽 D.回纳疝块后压迫内环,疝块仍可出现

E.疝囊颈位于腹壁下动脉的外侧

7.腹外疝病理解剖描述,下列哪一项不正确E

A.疝环是指腹壁薄弱或缺损处B.疝囊是壁层腹膜经疝环向外突出形成的囊袋状物

C.疝内容物是指进入囊内的腹腔脏器或组织

D.疝外被盖是指疝囊外的腹壁各层组织

E.以上都不对

8.关于腹股沟直疝,下列哪一项说法是正确的E

A.多见于青壮年男性

B.多为单侧,右侧较左侧多见 C.疝内容物可进入阴囊 D.疝块位于腹股沟韧带上方 E.还纳后压迫内环,不能阻止疝突出

9.腹外疝最易发生嵌顿的是B A.腹股沟直疝 B.股疝

C.腹股沟斜疝 D.脐疝 E.滑动性疝

10.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护理,错误的是D

A.腹股沟手术区可用砂袋压迫 B.用阴囊托或丁字带托起阴囊 C.保持大、小便通畅 D.及早下床活动

E.三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21

11.腹股沟斜疝术后切口部位压沙袋的主要目的是A A.预防阴囊血肿 B.减轻切口疼痛 C.预防切口感染 D.防止切口裂开 E.减轻腹壁张力

12.腹股沟疝手术后护理,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D A.术后取仰卧位,在膝部垫一小枕,使髋关节微屈

B.用阴囊托或丁字带托起阴囊 C.腹股沟手术区可用砂袋压迫 D.术后即可下床活动 E.防治咳嗽便秘

13.男45岁,晚饭后,突然发生上腹部刀割样剧痛,迅速扩散到全腹,全腹明显腹膜刺激征,肝浊音界消失,首先考虑为C A.胆囊穿孔全腹膜炎 B.阑尾炎穿孔全腹膜炎 C.胃溃疡穿孔全腹膜炎 D.急性胰腺炎 E.肠扭转腹膜炎

14.某男性,24岁既因上腹部疼痛半月加剧3小时入院。既往有溃疡病史。查:痛苦面容,满腹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消失。腹穿抽出黄色混浊液5ml,白细胞计数2.3×109/L,中性92%,应考虑C

A.阑尾穿孔 B.肝脓肿穿孔

C.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D.肠穿孔

E.腹腔淋巴结结核穿孔

15.某男28岁,突然上腹疼痛4小时,恶心、呕吐、吐出蛔虫一条。既往无溃疡病史。全腹压痛,反跳痛, 肌紧张,肝浊音缩小,肝上界下移,肠鸣音消失,血清淀粉酶(4167.5nmol/s)应考虑D A.胆道蛔虫伴感染 B.阑尾穿孔,全腹膜炎 C.绞窄性肠梗阻 D.溃疡病急性穿孔 E.急性出血性胰腺炎

16.胃溃疡急性穿孔非手术治疗采用胃肠减压的目的是D A.防止急性胃扩张 B.减轻腹胀

C.观察有无胃肠道出血 D.减少胃内容物流入腹膜腔 E.以上都不是 17.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并休克的护理不应A A.取半卧位

B.禁食,禁饮,输液 C.胃肠减压

D.严密观察血压和脉搏 E.注射抗菌素

18.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大出血的护理错误的是C A.安静卧床,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B.定时测血压,脉搏,记录呕血或便血量 C.全流饮食,待出血停止后恢复半流饮食

D.应用止血敏,对羟基卡胺,安络血等止血剂 E.输液,输血治疗休克和纠正贫血,以血压恢复稍低于正常值为宜

19.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非手术最重要的是A A.有效的胃肠减压 B.正确的半卧位 C.静脉补液

D.应用大量抗菌素 E.输血

20.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病人,术前准备和非手术疗法护理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A.为预防休克,病人应取平卧位 B.禁食,禁饮

C.保持有效胃肠减压,减少腹腔再污染

D.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硷平衡 E.使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

21.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突出的症状是C A.恶心、嗳气,食欲减退

B.上腹部闷胀感 C.呕吐 D.硷中毒症状 E.上腹部疼痛

22.某78岁的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患者,胃酸低,体弱,宜采用C

A.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 B.胃大部切除术 C.胃、空肠吻合术 D.幽门环肌切断术

E.高选择迷走神经切断术 23.胃大部份切除术(毕氏Ⅱ式),术后1周,当患者进食后上腹饱胀和呕吐,呕吐物有食物和胆汁,最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是C A.十二指肠残端破裂 B.吻合口梗阻 C.远侧空肠段梗阻 D.近侧空肠段梗阻 E.倾倒综合征 24.成年男性,十二指肠溃疡行胃大部分切除术(毕氏Ⅱ式),术后第4天,突然右上腹剧痛,局部有明显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血象:白细胞12×109/L,中性82%, 最可能的诊断是A A.十二指肠残端破裂 B.胃肠吻合口破裂 C.急性胰腺炎 D.急性胆囊炎穿孔 E.近侧空肠段梗阻

25.十二指肠残端破裂的主要临床表现是C A.内出血

B.进食后上腹饱满和呕吐

C.右上腹突然剧烈疼痛及腹膜刺激征

D.呕血、黑便 E.低血糖表现

26.胃大部切除术4天,当患者进食后上腹饱胀和呕吐。呕吐物为食物无胆汁,最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是D

A.十二指肠残端破裂

B.吻合口近侧空肠段梗阻

22

C.倾倒综合征 D.吻合口梗阻

E.吻合口远侧空肠段梗阻

27.胃切除术后开始进食的指征,恰当的是D

A.切口疼痛消失 B.病人想进食

C.一般情况好转,体温正常 D.肠蠕动已恢复正常 E.无术后并发症出现

28.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倾倒综合征的病因是A A.胃排空过快,食物过快进入空肠

B.进食量过多 C.低血糖

D.胰岛素反馈性分泌过多 E.胃切除过多

29.胃手术后开始进流质饮食的时间是D

A.腹痛消失后 B.病人思食

C.恶心呕吐消失后 D.肛门排气后

E.体温在37.5℃以下

30.胃大部切除术后24小时内常见的并发症是C A.吻合口梗阻 B.胃肠吻合口破裂 C.胃出血

D.十二指肠残端破裂 E.倾倒综合征

31.确诊胃癌最有效的检查方法是D

A.连续大便隐血试验 B.X线钡餐检查

C.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 D.纤维胃镜检查 E.胃液分析

32.急性阑尾炎发病最重要的原因是D

A.阑尾与盲肠相通处开口狭小 B.阑尾系膜较短,容易发生扭曲 C.阑尾粘膜下淋巴组织增生 D.阑尾腔机械性梗阻

E.阑尾动脉容易发生血运障碍 33.大多数急性阑尾炎病人腹痛开始时的部位是B A.右下腹 B.上腹或脐周 C.右上腹 D.右腰部 E.耻骨上部

34.急性阑尾炎最重要的体征是B A.体温升高,脉博加快

B.右下腹有固定而明显的压痛 C.有腹肌紧张和反跳痛 D.结肠充气试验阳性 E.直肠指检:直肠前壁右侧有触痛

35.关于急性阑尾炎的叙述,正确的是E A.白细胞不升高,可否定阑尾炎 B.腹痛突然减轻,说明病情好转 C.有转移性右下腹痛,即可诊断阑尾炎

D.急性阑尾炎均有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

E.腹部压痛不固定,可排除阑尾炎

36.诊断急性阑尾炎最重要体征是C A.结肠充气试验阳性 B.腰大肌试验阳性

C.右下腹固定而明显压痛点 D.直肠指检发现直肠右前方触痛

E.闭孔肌试验阳性

37.急性阑尾炎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是A A.腹痛 B.恶心、呕吐

C.腹泻、有里急后重 D.低热

E.以上均不是

38.关于急性阑尾炎下列哪项不正确B A.多数病人有转移性右下腹痛 B.均有固定的麦氏点压痛 C.腰大肌试验可为阴性 D.全身反应一般并不显著

E.如出现塞战,发热及黄疸,则

有门静脉炎的可能

39.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手术后二天,患者出现寒战,高热,黄疸肝肿大,可能是E A.并发胆道感染 B.急性胰腺炎 C.脓毒性肝炎 D.传染性肝炎 E.门静脉炎

40.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如出现寒战、发热、黄疸,可能并发D

A.弥漫性腹膜炎 B.局恨性腹膜炎 C.细菌性肝炎 D.门静脉炎 E.急性胆囊炎

41.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成人患者体温通常是A A.37.5~38℃ B.38.5℃ C.39℃ D.40℃ E.以上都不是

42.下列哪一项适用于非手术疗法E

A.小儿急性阑尾炎

B.成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C.老年人急性阑尾炎 D.妊娠期急性阑尾炎

E.有局限性倾向的阑尾周围脓肿

43.关于特殊类型阑尾炎的叙述,错误的是D

A.小儿急性阑尾炎易引起阑尾坏疽或穿孔

B.老年人急性阑尾炎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常不相一致

C.妊娠期急性阑尾炎压痛点上移

D.小儿、老年人及妊娠期急性阑尾炎均不宜手术

E.妊娠期急性阑尾炎穿孔后易致弥漫性腹膜炎

44.急性阑尾炎非手术治疗的适应征是E

23

A.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

B.阑尾炎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

C.老年人、小儿、妊娠期急性阑尾炎

D.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 E.阑尾周围脓肿

45.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6天,体温又升高至39.5℃,并有腹痛、腹泻,每日大便10余次,排出粘液,并有里急后重,最可能是C A.膈下脓肿 B.肠间脓肿 C.盆腔脓肿 D.切口感染 E.术后内出血

46.高位肠梗阻的特点是D A.呕吐物常带粪臭味 B.可见明显肠型 C.腹胀较明显 D.呕吐频繁,早期出现水电解质紊乱

E.腹痛明显

47.单纯性肠梗阻最早的临床表现是E

A.腹胀明显 B.有腹膜剌激征

C.可见肠型,肠蠕动波 D.持续性腹痛阵发性加剧 E.阵发性腹绞痛伴肠鸣音亢进 48.关于麻痹性肠梗阻,错误的是C

A.腹痛不明显 B.溢出性呕吐

C.腹部有不对称局限性隆起 D.多继发于急性腹膜炎 E.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49.机械性肠梗阻最主要的体征是C

A.腹胀

B.腹式呼吸减弱

C.腹部可见肠型及肠蠕动波 D.腹肌紧张、压痛 E.腹部移动性浊音 50.高位小肠梗阻病人,除腹痛外主要症状为C A.腹胀

B.排便、排气停止 C.呕吐 D.血便 E.以是都不是

51.机械性肠梗阻腹痛常为C A.钝痛 B.隐痛 C.绞痛 D.剌痛 E.胀痛

52.关于肠梗阻呕吐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E A.高位小肠梗阻呕吐出现早,且较频繁

B.低位小肠梗阻呕吐发生晚,呕吐物"粪样" C.结肠梗阻很少呕吐

D.绞窄性肠梗阻呕吐物可为血性

E.麻痹性肠梗阻呈喷射状

53.在机械性肠梗阻非手术疗法的观察中,对于判断肠管绞窄最重要的变化是A A.腹痛加剧,阵发性疼痛转为持续性绞痛

B.呕吐更频繁 C.腹胀加重,可见肠型和肠蠕动波 D.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更明显

E.腹部可扪及条索状肿块

54.下列哪些情况提示有绞窄性肠梗阻E A.腹痛加剧,呈持续性腹痛无缓解期

B.呕吐血性液体或排出粘液血便

C.腹胀加重,出现局限性,不对称隆起

D.出现明显的腹膜剌激征或早期出现休克 E.以上均是

55.下面所述绞窄性肠梗阻有表现,错误的是E A.腹膜剌激征

B.持续性腹痛,阵发性加剧 C.呕吐物为血性 D.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E.腹痛有缓解期 56.肠梗阻病人,胃肠减压流出血性液体应警惕E A.胃出血 B.食管出血 C.咽部出血 D.鼻出血

E.绞窄性肠梗阻

57.肠梗阻的手术护理,错误的是D

A.禁食禁饮 B.胃肠减压 C.静脉输液

D.术后卧床一周 E.继续用抗生素

58.男孩2岁,阵发性啼哭,烦躁不安,不肯进食,有呕吐并解粘液血便30ml,发病后3小时入院。体检:体温39℃,脉搏110次/分,白细胞10×109(1000/mm3)中性90%,应采取哪一项措施B A.胃肠减压 B.空气灌肠复位 C.急诊手术 D.物理降温 E.应用抗生素

59.结肠癌最多发生于C A.横结肠 B.结肠脾曲 C.乙状结肠 D.降结肠 E.升结肠

60.直肠癌误诊最主要的原因是D A.癌肿位置太高 B.早期症状不明显

C.应用消炎药物后有效 D.没有进行肛门直肠指检 E.病人就诊太晚

61.大肠癌手术后人肛门的护理,错误的是B

A.造瘘口用钳夹或暂时缝闭者,可在术后2~3日开放

B.起初粪便稀薄,次数较多,故

24

应取右侧卧位

C.稀便对皮肤有剌激作用,应及时更换敷料,并用凡士林纱布复盖造瘘口,周围皮肤用氧化锌软膏加以保护

D.以后粪便逐渐变稠,只用清水洗净皮肤,保持局部干净即可 E.后期教会病人自己照顾造瘘口和人工肛门袋使用法 62.大肠癌术前肠道准备,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D

A.术前2~3天进食流质并酌情补液

B.术前应用肠道制菌剂同时给予维生素K

C.服用缓泻剂 D.术晨清洁灌肠

E.需切除肛管直肠的病人灌肠后行坐浴。女性病人需行阴道冲洗

63.直肠癌行经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后,会阴部引流管拔除时间一般是C A.2~3天 B.3~4天 C.5~7天 D.8~10天 E.14天

64.大肠癌的术前准备,不妥的是E

A.术前2~3日进食流质饮食 B.术前3日口服链霉素片 C.术前晚、术日晨清洁灌肠 D.拟切除肛管直肠者灌肠后坐浴

E.术日晨不插尿管,排尿后手术 65.大肠癌手术后护理,错误的是E

A.宜半卧位 B.留置导尿管

C.保持胃肠减压通畅 D.定时测血压,脉搏 E.可用肥皂水灌肠,以保持大便通畅

66.结肠癌及保留肛门的直肠癌病人,术后护理下列哪一项错误C A.定时测血压、脉搏、禁食、输液、必要时输血

B.术后第三天如无腹胀可拔除胃管,进流质饮食 C.便秘时,可用温盐水或肥皂水低压灌肠

D.留置导尿管,至少留置5~7天,直至能自主排尿为止

E.拔管前可先钳夹导管并定期开放,训练病人的定时排尿的功能

67.有关直肠肛管疾病的简述正确的是E A.内痔有疼痛无血便 B.外痔有血便和疼痛 C.肛裂不出现便秘 D.肛瘘有疼痛及便血

E.直肠息肉主要症状是粪便带血

68.8岁小儿,一个月来大便带鲜血,排便次数正常,首先应考虑的诊断是D A.内痔 B.外痔 C.肛门裂 D.直肠息肉 E.肠套叠

69.肛门坐浴的水温和坐浴持续时间宜C A.20~30℃,5~6分钟 B.30~35℃,8~10分钟

C.40~50℃,15~20分钟D.55~60℃,25~30分钟 E.60~65℃,30~35分钟

第十六章肝胆胰疾病病人的护理

1.关于肝内胆管结石,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 A.右叶肝管内结石比左叶肝管内结石更为多见

B.病人有右上腹或肝区胀痛,伴有发热和黄疸

C.若伴有肝功能损害,易误诊为肝炎

D.长期广泛性肝内胆管结石阻塞,可引起胆汁性肝硬化

E.肝内胆管结石向胆总管移动,并阻塞胆总管时,可出现夏柯氏三联征

2.夏柯氏综合征是指D

A.腹痛、黄疸、低血压同时存在 B.腹痛、黄疸、精神症状同时存在

C.腹痛、黄疸同时存在

D.腹痛、寒战、高热、黄疸同时存在

E.寒战、高热、黄疸、低血压同时存在

3.严重阻塞性黄疸,下列哪些术前准备是错误的D

A.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B.应用抗生素控制炎症 C.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D.有出血倾向的病人应口服维生素K

E.应用葡萄糖、维生素C等保肝治疗

4.胆道疾病检查首选E A.口服胆囊造影 B.静脉胆道造影

C.经皮肝穿剌胆道造影(PTC) D.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

E.B型超声波

5.胆道手术后,术后T管拔管时间一般为D A.5天 B.7天 C.10天 D.14天 E.21天

6."T"形管引流注意事项,哪一项是错误的D

A.引流装置应保持无菌 B.注意勿使"T"形管脱落

C.观察瓶记录引流液的量和性质

D.肠鸣音恢复后即拔管 E.保持引流管通畅

7.T形管通常保留的时间是E

25

A.术后3天 B.术后5天 C.术后7天 D.术后10天 E.术后14天

8.胆道手术"T"形管的护理,下列哪项错误E

A.防止"T"形管脱落,造成胆汁性腹膜炎

B.应保持无菌,以防逆行性感染 C.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受压、扭曲

D.保持引流管周围皮肤 E."T"形管只能保留2周,到期必须拔除

9.关于胆道手术后"T"形管引流,错误的是D A.妥善的固定

B.保持清洁,注意无菌操作 C.保持引流通畅 D.留置2周均可拔管 E.拔管后注意观察食欲,大便色泽情况

10."T"形管护理中不正确的是D A.妥善固定

B.观察病人全身情况 C.保持引流通畅 D.一周后即可拔管

E.拔管前可经"T"形行胆道造影

11.门静脉高压症主要临床表现哪一项是错误的E A.脾肿大 B.脾功能亢进 C.食道静脉曲张 D.呕血 E.血小板增多

12.门静脉高压症腹水原因,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E

A.门静脉系统毛细血管的滤过压增加

B.肝功能损害,血浆白蛋白减少 C.体内醛固酮增加

D.体内抗利尿激素增加 E.以上都不是

13.门静脉高压病人术前护理,错误的是B A.给予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低脂饮食 B.常规放置胃管 C.应避免进食干硬、剌激性强或含有鱼剌、骨渣的食物

D.有腹水者应控制水和钠入量 E.严重贫血可输新鲜血

14.门静脉高压症的术后护理,错误的是D A.密切观察有无内出血或休克发生

B.警惕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 C.注意观察处理脾切除发热 D.分流术后早期下床活动 E.注意病人意识,防治肝性脑病 15.门静脉高压分流术后,护理哪一项错误C A.术后24小时内,定时测血压、脉搏、呼吸

B.分流术后48小时内,病人应采取平卧位,避免过多活动 C.术后3~4天宜早期下床活动,减少肠粘连

D.术后饮食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特别应限制肉类食物 E.当血小板上升,达60万/mm以上时,应适当使用抗凝药物 16.细菌性肝脓肿术后,拔除脓腔引流管的指征是E A.体温正常,白细胞计数正常 B.食欲正常,贫血纠正 C.肝区无叩击痛,脓液引流明显减少

D.体重增加,健康好转 E.一般情况好,B型超声波复查脓腔消失

17.阿米巴性肝脓肿的临床特点,哪一项错E A.发病缓慢,病程较长 B.持续发热,消瘦乏力 C.肝区疼痛

D.肝肿大,有压痛及叩击痛 E.穿剌抽得黄白色脓液

18.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治疗和护理,下列哪一项错误E

A.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BP、P、T B.半卧位

C.禁食和胃肠减压

D.输液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

E.紧急手术治疗

19.急性胰腺炎病人术前护理错误的是B

A.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

B.给予易消化低脂和高糖饮食 C.补充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

D.应用抗生素和皮质激素 E.注意呼吸,尿量和意识变化 20.胰头癌最主要的特征是B A.腹痛,上腹不适 B.进行性黄疸

C.恶心呕吐或腹泻 D.右上腹肿块

E.食欲不佳,消瘦,乏力

第十七章外科急腹症病人的护理

1.溃疡病穿孔以非手术治疗的护理何者不正确B

A.住院后24小时内应特别注意有无休克发生

B.穿孔初期不能行胃肠减压 C.无休克者可取半卧位

D.对有休克表现的病人最好不进行立位腹部透视

E.严密观察腹部变化并及时通知医生

2.消化性溃疡穿孔护理中下列何者有错B

A.防治休克 B.流质饮食 C.行胃肠减压 D.严密观察病情 E.做好术前准备

3.胃大部切除术后进食的指征是E

A.切口疼痛消失 B.病人想进食

26

C.体温正常

D.呼吸,脉搏,血压正常 E.肛门已排气

4.肠梗阻病人胃肠减压吸出暗红色液体应先考虑D A.溃疡出血 B.胃粘膜损伤 C.应激性溃疡 D.肠绞窄

E.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5.不宜取半卧位的肠梗阻病人是C

A.有腹膜刺激征 B.严重腹胀的 C.有休克的 D.有发热的 E.有恶心呕吐

6.肠梗阻病人取半卧位的作用哪项不正确B

A.有利于胃肠减压吸出胃肠内潴留的液气

B.有利于休克病人脑部血供的改善

C.有利于炎性渗液流向盆腔 D.能减轻腹痛程度 E.可改善呼吸功能

7.腹股沟疝手术后护理何者错误A

A.术后立即取半卧位 B.在掴窝部放一小枕垫,使关节微屈可缓解缝合处的张力

C.一般术后 6~12小时即可进食

D.腹股沟手术区可用沙袋压迫 E.用阴囊托或丁字带将阴囊托起

8.绞窄性肠梗阻治疗原则是E A.先用非手术疗法

B.非手术治疗无效后改用手术治疗

C.纠正脱水后手术 D.抗休克后手术

E.纠正脱水或抢救休克同时手术

9.肠梗阻病人呕吐时护理下述哪项不必要C A.准备好接纳呕吐物的容器 B.神志不清的应取卧位将头偏向一侧

C.呕吐后应进行蒸气吸入

D.呕吐时应密切观察 P、R、BP 变化

E.详细记录呕吐出现的时间,次数,性质,数量等

10.为减少胃管对鼻粘膜刺激与粘连可每日在鼻腔内滴数滴D A.等渗葡萄糖水 B.安息香酸酊 C.新洁尔灭 D.腋体石腊 E.碳酸氢钠

11.肠梗阻术后在肠功能恢复前护理何项有错E A.继续禁饮禁食

B.保持有效的胃肠减压 C.继续输液 D.继续抗感染

E.继续给阿托品解痉

12.肠梗阻术后防止切口裂开的护理下列何者正确D A.每餐可进适量牛奶 B.停止胃肠减压

C.减少半卧位多平卧休息 D.嘱病人咳嗽时双手捧腹 E.每日更换切口敷料

13.肠梗阻病人术后为恢复肠功能防止肠粘连的护理主要是E A.保持口腔清洁 B.每日蒸气吸入 C.咳嗽时双手捧腹 D.注意饮食卫生

E.早期活动,直立行走

14.肠瘘多发生在手术后的时间是D A.术后1天 B.术后3天 C.术后5天 D.术后1周 E.术后2周

15.肠梗阻病人康复指导何项是错误的A A.少吃刺激性食物

B.不吃不易消化的食物 C.不暴饮暴食 D.避免腹部受凉

E.饭后不要进行剧烈运动

16.下列胃肠减压的护理何项不正确E

A.应经常检查胃管是否固定好 B.应经常检查胃管是否通畅,以免食物残渣堵塞

C.要记录好胃肠减压的量和颜色

D.进行蒸气吸入和用石腊油滴鼻

E.若从胃管注药,每次不能超过200ml并须夹管1~2小时

17.肠梗阻病人非手术治疗缓解后若进食出现消化不良或稀便,原因多是B

A.肠蠕动增加 B.肠粘膜水肿 C.肠壁血运障碍 D.肠道炎症 E.以上均对

18.阑尾切除术及第二日为促进肠蠕动,防止肠粘连应首选D A.针刺 B.灌肠 C.腹部热敷 D.早期活动 E.注射新斯的明

19.急性阑尾炎非手术疗法中不宜用的药物E A.鲁米那 B.庆大霉素 C.阿托品 D.普鲁本辛 E.口服硫酸镁

20.阑尾炎术后护理观察生命体征应B

A.每半小时测记一次,连测三次,平稳即停

B.每一小时测记一次,连测三次,平稳即停

C.每2小时测记一次,连测三次,平稳即停

D.每3小时测记一次,连测三

27

次,平稳即停

E.每4小时测记一次,连测三次,平稳即停

21.大肠癌术前护理不包括E A.心理护理

B.解释人工肛门对防止癌肿复发的重要性

C.术前三日开始调节饮食 D.术前二日服泻剂,每晚灌肠 E.手术日早晨清洁灌肠

22.肛门直肠疾病的一般护理措施何项有错D

A.少吃刺激性食物

B.多吃含纤维素的蔬菜 C.忌饮酒

D.口服四环素抗感染 E.大便干结可服缓泻剂

23.直肠肛管疾病术前护理何项不妥D

A.术前三日可服用肠道抗生素 B.术前一日中餐进少渣软食 C.术前一日晚餐进流质饮食 D.便后温热水坐浴

E.术前晚及术晨各清洁灌肠一次

24.直肠肛管疾病术后护理何项有错D

A.术后2~3日进半流质少渣饮食

B.术后 3日无大便可口服液体石蜡

C.肛瘘切出后应充分引流

D.肛周脓肿切开后当日应更换敷料

E.凡术后肛门狭窄应定期扩肛 25.直肠肛管疾病术后护理何项有错E

A.发现活动性出血应通知医生 B.术后尿潴留可肌注氨甲酰胆碱,无效时行尿导

C.肛瘘切除术后要注意防止外口过早缩小

D.术后进半流质少渣饮食

E.术后有大便失禁者应定期扩肛

26.胃肠减压护理绝无下列哪项D A.禁食及停止口服药物 B.保持胃管通畅及有效 C.鼓励病人深呼吸,协助咳嗽排痰

D.间歇从胃管内注入要素饮食 E.记录引流物的量及性质

27.腹腔引流物应置于的最佳部位是B A.引流腔最高位置 B.引流腔最低位置 C.引流腔最前位置 D.引流腔最后位置 E.引流腔中部

28.腹腔引流术护理,乳胶管或双套管的拔管指征是E A.病情好转,胃肠功能恢复及肛门排气

B.体温逐渐恢复正常或腹胀减轻

C.腹痛减轻或者黄疸消失 D.引流液涂片检查无脓球 E.引流液逐渐减少及色泽清晰 29.绞窄性肠梗阻治疗原则是E A.先用非手术疗法,无效时改用手术疗法

B.先抗休克治疗,休克纠正后再手术治疗

C.非手术疗法治疗,同时治疗原发病

D.先纠正脱水后手术治疗

E.纠正脱水,休克,同时手术治疗

30.肠梗阻非手术疗法护理不用度冷丁是因为D A.容易成瘾 B.镇痛不全 C.有耐药性 D.掩盖病情 E.诱发呕吐

31.阑尾周围脓肿需手术治疗时其原则是B A.为去除病因,均应同时切除阑尾

B.脓肿切开引流,二期再切除阑尾

C.切除阑尾,清洗脓腔

D.彻底清洗脓腔,探查腹腔 E.以上均不对

第十八章周围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1.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小腿分段结扎,术后第三天结扎线脱落,引起伤口出血,正确的处理是E A.应用止血药物止血 B.输血

C.让病人卧平,抬高患肢 D.立即手术止血

E.让病人卧平,抬高患肢,加压包扎

2.大隐静脉曲张作下肢深静脉回流试验,嘱病人快速下蹲起立20次左右,曲张静脉更加充盈,应采用E

A.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 B.曲张静脉剥脱术

C.高位结扎+曲张静脉剥脱术 D.5%鱼肝油酸钠注射治疗 E.以上都不对

3.大隐静脉剥脱术后护理不应A A.患肢放平

B.弹性绷带包扎二周左右 C.早期活动患肢

D.术后第三天下床缓步走动 E.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

4.大隐静脉剥脱术后弹力绷带一般维持包扎时间E A.3天 B.1周左右 C.2周左右 D.3周左右 E.4周以上

5.大隐静脉剥脱术后护理何项不当A

A.卧床休息,患肢放平 B.弹力绷带包扎4~6周 C.鼓励病人早期活动患肢 D.术后48小时可下床活动 E.应注意观察患肢有无出血、肿胀及疼痛

6.大隐静脉剥脱术前护理何项有

28

错E

A.检查出凝血时间 B.认真做好皮肤准备

C.皮肤准备范围是患侧直至腹股沟手术范围

D.其范围不包括同侧下肢 E.以上均不对

第十九章泌尿及男生殖器疾病病人的护理

1.肾损伤的临庆表现,下列哪一项有错C

A.有腰部疼痛和肿块 B.多为肉眼血尿,肾实质裂伤时血尿更明显

C.不会引起腹痛或腹膜刺激征 D.肾挫伤一般不会发生休克 E.肾裂伤可发生失血性休克 2.诊断泌尿结石,宜先采用下列哪项检查E

A.排泄性肾盂造影 B.膀胱镜检查 C.B型超声波 D.逆行性肾盂造影 E.泌尿系X线平片

3.10岁男孩,一年来时有尿频、尿急、排尿痛和排尿困难,尿流常突然中断,改变体位后又能继续排尿,应首先考虑E A.急性膀胱炎 B.泌尿系结核 C.尿道狭窄 D.前列腺炎 E.膀胱结石

4.肾结核最早出现的症状是A A.尿频 B.血尿 C.脓尿

D.终未尿痛 E.发热

5.前列腺增生症最早出现的症状是C

A.排尿困难 B.尿潴留 C.尿频 D.尿失禁 E.血尿

6.前列腺增生症的治疗,残余尿至少要超过多少ml才应手术治疗C A.20ml B.40ml C.60ml D.80ml E.100ml 7.膀胱手术后要作膀胱冲洗,每次注入膀胱内的液体量应少于B A.30ml B.50ml C.80ml D.100ml E.120ml 8.膀胱镜检查的护理何项不正确C A.冲洗吊瓶悬吊高度应距检查台面1米

B.冲洗液可选无菌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

C.进行电灼时冲洗液必须是无菌生理盐水

D.术后少量出血不必处理 E.术后尿流变细也不必处理

第二十章骨与关节疾病病人的护理

1.下列哪种骨折为稳定性骨折A A.青枝骨折 B.斜形骨折 C.螺旋形骨折 D.粉碎性骨折 E.横形骨折

2.下列哪一项属于稳定性骨折C A.斜形骨折 B.螺旋形骨折 C.线形骨折

D.粉碎性骨折 E.一骨多处骨折

3.骨折的诊断主要依靠E A.受伤史 B.畸形 C.异常活动

D.骨擦音 E.以上都是

4.骨折的特殊体征是E A.肿胀 B.瘀斑 C.压痛

D.功能障碍 E.异常活动

5.下肢青枝骨折最主要的体征是C

A.局部肿胀和瘀斑 B.反常活动

C.局部压痛和纵轴叩击痛 D.骨擦音和骨擦感 E.功能丧失

6.诊断骨折时正确的是E

A.无骨折特殊体征者可排除骨折

B.有骨折特殊体征者不一定骨折

C.具有三种骨折特殊 体征方可诊断骨折

D.具有二种骨折特殊体征方可诊断骨折

E.具有一种骨折特殊体征即可诊断骨折

7.前臂缺血性肌挛缩造成的特有畸形是D

A."锅铲"畸形 B."枪刺刀"畸形 C.垂腕畸形 D.爪形手畸形 E.猿手畸形

8.骨折急救时不应B A.若有休克应先抗休克

B.骨折端戳出伤口应立即复位 C.使用止血带时应注明时间 D.长骨骨折固定要超过骨折两端的关节

E.脊柱骨折应轻放于平板后平稳运送

9.骨折急救包扎伤口若使用止血带正确的是D A.纪录时间,每20分钟放松1~2分钟

B.记录时间,每30分钟放松2~

29

3分钟

C.记录时间,每45分钟放松2~3分钟

D.记录时间,每60分钟放松1~2分钟

E.记录时间,每120分钟放松2~3分钟

10.骨折后切开复位的适应证是E A.伴有大神经血管损伤的骨折 B.骨折端有较多软组织嵌入的骨折

C.复位要求高的某些关节骨折 D.陈旧性骨折 E.以上均是

11.关于骨折和脱位,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E

A.开放性骨折就是骨折加上皮肤破损

B.伏克曼氏肌挛缩是因骨折片压迫神经所致

C.脊柱骨折病人切忌背在背上搬运,应平卧担架上

D.开放性骨折病人的骨折端戳出皮肤外,应立即将骨折端复位,避免再污染

E.小夹板固定一般不包括骨折段上下关节

12.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后首先固定于A

A.腕关节掌屈并向尺侧偏斜 B.腕关节掌屈并向桡侧偏斜 C.腕关节平伸位

D.腕关节背屈并向尺侧偏斜 E.腕关节背屈并向桡侧偏斜 13.关节脱位是指C A.关节囊破裂

B.外伤后关节失去功能

C.关节面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 D.关节的结构破坏 E.关节分离

14.骨折和关节脱位的共同特殊体征是A A.畸形 B.异常活动 C.弹性固定

D.关节部位空虚 E.骨擦音

15.下列哪一项关节脱位应争取手法复位E A.伴有关节内骨折 B.软组织嵌入 C.陈旧性脱位

D.手法复位失败的病例 E.新鲜脱位

16.关于关节脱位应作手术复位的指征是E A.伴有关节内骨折 B.有软组织嵌入 C.陈旧性脱位 D.手法复位失败 E.以上都是

17.关节脱位特殊体征是C A.肿胀 B.压痛 C.弹性固定 D.骨擦音 E.功能障碍

18.诊断新鲜关节脱位最有价值的体征是D A.局部压痛 B.关节功能消失 C.关节肿胀 D.弹性固定 E.以上都不是

19.髋关节后脱位的下肢畸形是A A.髋部屈曲,内收、内旋 B.下肢延长

C.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 D.患侧托马(Thomas)氏征阳性E.拾物试验阳性

20.关于髋关节后脱位哪项不正确D A.局部明显疼痛

B.髋部呈屈曲、内收、内旋畸形 C.伤肢弹性固定 D.伤肢长度相对延长 E.臀部呈异常隆起,有时合并坐骨神经损伤

21.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常先发病在A A.骨的干骺端 B.骨膜及骨皮质

C.长骨的骨干 D.骨营养孔 E.骨骺

22.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治疗,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C A.诊断明确后,及时使用有效抗菌素

B.尽早手术引流

C.加强功能锻炼,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炎症早日消退 D.对症处理

E.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给高蛋白饮食,必要时可输新鲜血液 23.对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早期诊断,不能作为依据的是E A.患肢局部持续性疼痛 B.患肢干骺端明显深压痛 C.寒战、高热、脉快 D.患肢功能受限 E.发病早期X线检查

24.截瘫病人护理错误的是B A.每2~4小时变换体位1次 B.平时限制饮水

C.翻身时用50%酒精按摩受压部位

D.留置导尿管

E.导尿管每周更换 1次

25.骨折早期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B

A.以骨折远端部的关节活动为主

B.进行伤肢的肌肉舒缩活动 C.进行全身协调的功能锻炼,并配合理疗和体疗 D.以肌肉舒张为主

E.以伤肢上下关节向各方运动为主,避免旋转和持重活动 26.骨折病人在石膏绷带包扎过程中,正确的护理是E

A.对骨胳隆突部位应加衬垫,以免石膏绷带硬固后受压 B.如有伤口应先更换敷料,伤口处需在石膏未干固之前开窗 C.石膏绷带包扎后,应将肢体垫好软枕,10~20分内保持不动 D.包扎时要暴露手指、足趾,以

30

便观察肢体的血运感觉和活动队密

E.以上都对

27.石膏绷带包扎后护理正确的是A

A.鼓励病人经常活动被固定的关节和肢体

B.石膏管内有压痛点时应立即用止痛剂

C.在石膏尚未干固前如搬动病人要用双手抬

D.如有局限性松动应在石膏管内填塞棉花

E.安置病人时要用软枕按肢体形态衬垫

28.石膏绷带包扎后护理,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B

A.安置病人时要用软枕按肢体形态衬垫

B.在石膏尚未干固前,如搬动病人要用双手平托

C.患肢抬高能减轻肿胀程度 D.如有肢体疼痛,切勿随意使用止痛剂

E.应进行固定范围以外的关节伸屈活动

29.石膏绷带包扎固定的病人肢体远端表现不属于血运障碍引起的是E

A.肢端剧痛及麻木 B.肢端紫绀或苍白

C.肢端肿胀或感觉减退 D.肢端被动活动时疼痛 E.肢端皮肤温度升高

30.截瘫病人留置尿管护理下列哪条有错误D A.嘱病人多饮水

B.每 4小时开放一次尿管

C.每日用 3%硼酸水冲洗尿管 2次

D.隔日更换尿管一次 E.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31.为了预防截瘫病人的褥疮并发症,正确的护理措施是E A.病人每2~4小时应变换体位一次,昼夜不停 B.在躯干骨胳隆起部位,要用气圈或棉圈垫好

C.翻身时用50%酒精按摩受压部位,再涂滑石粉,保持局部干燥

D.床单要平整,避免大、小便浸溃污染

E.以上都对 32.为预防褥疮,截瘫病人的护理不应D A.褥垫,床单要平整、干燥 B.每2~4小时翻身 1次 C.骨骼隆突部位用气圈垫好 D.夜间不可变换体位,以免影响睡眠

E.避免大小便浸渍污染

33.皮肤牵引的正确护理应是E A.保持患肢外展位、中立位避免外旋

B.注意胶布、绷带有无脱落滑移松动

C.保持有效牵引,被物不可压在牵引绳上

D.定期检查皮肤有无皮炎及溃疡

E.以上均是

34.骨牵引病人护理何项有错D A.事先告诉病人牵引的目的及效果

B.检查针孔周围皮肤有无红肿及疼痛

C.每日用酒精擦针孔处1~2次 D.针孔处的血痂应除去以免感染

E.定期测量肢体长度、防止过度牵引

35.骨折病人石膏绷带包扎固定何项护理有错E A.石膏干固后才搬动病人

B.特别注意保持会阴及臀部附近的清洁卫生 C.抬高患肢

D.观察石膏固定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

E.固定期间不能鼓励病人作固定范围外的关节伸屈活动

36.石膏绷带包扎后正确的护理是A

A.进行固定范围内的肌肉舒缩活动

B.局部受压疼痛时,可向石膏管内填塞棉花

C.固定范围内疼痛给予止痛药物

D.未干石膏托扶时不能用手掌 E.石膏染上污垢不需处理以免折断

37.小夹板固定正确的护理是E A.注意固定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

B.防止绑扎紧压伤皮肤 C.应抬高患肢

D.固定后即可进行伤肢关节活动

E.以上均是

38.小夹板固定护理何项有错D A.复位固定后最初几天应警惕缺血性肌挛缩 B.抬高患肢,不要将患肢随意下垂

C.绑扎不宜过松过紧,以绑扎带上下可移动1cm为宜

D.固定三周后方可进行伤肢关节活动

E.可每隔三天行X线透视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

39.化脓性膝关节病人的护理措施何项不正确E

A.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B.静脉点滴抗生素速度不宜太快

C.作好皮肤牵引的护理

D.协助医生进行关节穿刺抽液

31

第二篇:基础护理学试题及答案(各章节)

护理学基础题库

第一章 绪论

一、单选题(每题1分)

1近代护理学的形成是从何时开始的 (D )

A 18世纪中叶 B 18世纪末期 C 19世纪初期 D 19世纪中叶 2 世界上第一所正式护士学校创建于 (D )

A.1854年,法国 B.1860年,美国 C.1856年,英国 D.1860年,英国 3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救护伤员使士兵的死亡率下降到 (C ) A 1% B 2% C 2.2% D 3.2% 4世界卫生组织的战略目标是2000年 (C )

A人人享有健康 B 人人享有公费医疗 C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D人人享有更好的营养 5 护理学是医学科学领域里的一门 (D )

A 从事病人生活护理的科学 B从事于医疗的辅助科学 C有关治疗技术应用的科学 D 独立学科

6 护士需要帮助人群解决与健康相关的问题,以下哪一项不确切 (C ) A 减轻痛苦 B 维持健康 C 保护人类 D 促进健康 7符合现代护理学观点的是 (C )

A 护士是医生的助手

B 护理目标是满足病人生理需要

C 护理的对象是人、家庭和社区

D 护理的任务是防治疾病 8护理学的目标是 ( D)

A 满足病人的生理需要 B 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 C 使病人适应社会状态 D增进人类健康

9护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必须首先明确 ( C)

1

A 护理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B 护理学自身的特点和内在规律 C 护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学科体系的发展方向 D 分支学科的产生和应用 10护士小张,本周负责全病区病人的生活护理 (B ) A 个案护理 B 功能制护理 C 整体护理 D 责任制护理 11下列哪项不是整体护理观念的含义 (C )

A 护理要以人为中心护理过程 B 以护理程序为框架

C护理服务对象是指向患病的个体 D 护理过程体现出对人的生理、心理、社会诸多方面的关心

12一患者以“急性阑尾炎”腹痛入院,护士应给予满足的需要是 ( A) A生理需要 B 安全需要 C 爱与归属需要 D 尊重需要

13 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某一护理措施效果进行观察与研究,护士充当的角色是 (C )

A 护理者 B 管理者

C科学研究者 D 教育者

14 王某,女,30岁,乳腺癌刚入院,常哭泣,焦虑。以下哪项是首选的护理措施 (D ) A 注射镇静剂缓解症状 B 通知主治医生前来诊治 C 通知家属允许探视,避免焦虑 D让患者倾诉其不安,然后给予适当的解释、安慰、疏导 15 下 列哪一项不是基础护理的内容 (C )

A 生活护理 B 生命体征测量 C 重症临护

D 无菌操作技术

16 护士与一糖尿病的病人及家属共同研究和讨论病人出院后的饮食安排问题,此时其最主要的角色是 (D )

A 治疗者 B 管理者

C 照顾者

D 教育者 17 护士素质培养的核心是 (A )

A 职业道德

B 专业素质

C 身体素质

D 心理素质

2

18 指出护理学的主要内容不包括下列哪项 ( D)

A护理基本

B 理论基本知识 C 基本技能

D 专科护理 19 护士的仪表素质不包括哪项内容 (D )

A 风度美 B 姿态美

C 语言美

D 服饰美 20 按护理用语的要求,哪项表达不够确切 (D )

A 注意语言的时间性 B 注意语言的规范性 C 注意语言的情感性 D注意语言的保密性

二、名词 1 整体护理

是以整体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基础,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南,实施身心整体护理。 2 护理学基础

是对各专科和各系统疾病的病人及健康人群进行的具有共性的生活护理和技术护理服务。它是护理工作中最基本的技术操作,又是病人及健康人群最需要的护理活动。

三、填空:

1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全球卫生保健战略目标是( 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 2 护士需要帮助人群解决与健康相关的问题是(减轻痛苦、维持健康、恢复健康、促进健康)

四、简答题:

护理学基础在临床护理中的意义?

基础护理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用、最带有普遍性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操作,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也是发展专科护理的基础和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

3

第二章 环境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 1人类的物理环境包括 (C )

A 社会交往和风俗习惯 B 能量和信息交换 C 生活和生态环境 D 朋友和同事的交往 2水的污染主要原因是 ( A)

A 人为污染

B 自然污染 C 土壤污染 D 食物污染

3可损伤皮肤、致癌、遗传、影响下一代的最主要污染是 (B ) A 大气污染

B 水污染辐射

C光线污染

D 土壤污染 4一般病区适宜温度为 (B )

A 18~20℃

B 18~22℃

C 20~24℃

D 22~24℃ 5病室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为 (C )

A 10%~20% B 30%~40% C 50%~60% D 70%~80% 6下列哪种患者需要较高的病室空气湿度 (C ) A 心力衰竭 B 支气管哮喘 C 气管切开D急性肺水肿 7符合病人休养要求的环境是 ( B)

A中暑病人、室温保持在30℃

B 儿科病人、室内温度宜23℃左右C 气管切开的病人、室内相对湿度40%左右 D 产妇病室、应保温、不可开窗 8病室通风的目的,下列何项不妥 (A )

A 可减少汗液的蒸发和热的消散使病室空气新鲜 B 使患者舒适愉快 C 降低空气中微生物的浓度

D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 9按国际标准,病区噪声强度宜控制在 (B ) A 30dB B 40dB C 50dB

D 60dB

4

10破伤风病室应 (C )

A 安静、整洁 B 适宜的湿度、温度 C 安静、光线暗淡 D 空气流通、光线适中 11保持病区环境安静,下列措施哪项欠妥 (C )

A 推平车进门时,先开门后推车

B 轮椅应定时注润滑油 C 医护人员讲话应附耳细语

D 医护人员穿软底鞋 12病室湿度过低可导致 (B )

A 疲倦、食欲减退、头晕B 呼吸道粘膜干燥、咽痛、口渴

C 影响机体散热 D 闷热、难受

13为了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每天开窗通风时间为 (C ) A 4h B 2h C 30min

D 10min 14病室群体气氛的主要调节者是 ( C)

A 病员 B 家属

C 护士

D 伴护人员 15医护人员言语及行为不慎可造成 ( B )

A 医院内感染 B 医源性损伤 C 无菌观念不强 D 责任心不强 16下列哪项不是病室通风的目的 (B )

A 净化空气 B 抑制细菌生长 C 减少细菌数量 D 增加氧含量 17信息交流中最重要的技巧是 ( D)

A 核实情况 B 沉默的运用 C 触摸的方式

D 用心倾听 18倾听对方谈话应 ( B)

A 全神贯注,注意听讲

B 及时评论对方所谈内容 C 与对方距离约1m D 双方位臵平持,稍向病人倾斜

19在护患交往过程中,除以下哪种病人以外,都可使用共同参与护理活动的模式 (C ) A 产妇术后 B 病人 C 新生儿 D 肢体训练病人

5

20对护理用语的要求,哪项不妥 (C )

A语言内容严谨、高尚 B 语言清晰、温和言语 C 简洁、明快 D 书写整齐、清晰 21不属于护理单元设备范围的是 ( C)

A.病床

床垫

枕心

枕套 B.棉胎

大单

被套 C.茶杯

脸盆

热水瓶

D.床旁桌、椅 信号灯 22铺备用床的目的主要为 (D )

A 预防并发症 B 暂离床病人使用 C 为使被褥不被血液污染 D 准备接受新人 23铺备用床的操作方法中哪项是错误的 ( B)

A 移开床旁桌距病床20cm,坐椅放在床尾,按顺序放上用物 B 对齐中线铺大单,先铺床尾,再铺床头

C 棉被套上被套,铺成被筒,两边与床沿平齐 D套上枕套,开口处背门放臵 24铺床时移椅至床尾正中离床约为 ( B) A 10cm B 15cm C 20cm D 5cm 25铺床时,不符和节力原理的一项是 (C )

A 铺床时备齐用物,按铺床顺序放臵用物 B 铺床时身体靠近床边C 上身保持一定弯度 D两腿稍分开,并稍屈膝

26麻醉护理盘内不需要准备的物品是 (D )

A 张口器

B 输氧导管

C 牙垫导

D 尿管 27铺麻醉床时操作错误是 ( B)

A 按要求将橡胶单、中单铺于床及手术部位 B 盖被纵向三折于门同侧床边 C枕头横立于床头

D床旁椅臵于门对侧床边 28患者张某,肠梗阻术后回病区应准备 (C )

A 备用床

B 暂空床

C 麻醉床 D 木板床

6

29铺麻醉床橡胶单和中单,其上端距床头为 (B ) A 30~40cm B 45~50cm C 50~55cm D 60~65cm 30一位候诊病人,突然血压下降,脉搏加速,烦躁不安,护士应 (C ) A 立即送病人透视化验 B 密切观察病情 C 提前就诊 D 及时送入病室 31门诊发现传染病人时应立即 (D )

A 开展卫生消毒隔离 B 宣传安排提前就诊 C速转急诊科处理 D分配到隔离门诊就诊 32住院病员的入院时间、转科时间、出院时间的正确填法为(B ) A 蓝钢笔在体温单40~42℃之间相应时间栏内竖写 B 红钢笔在体温单40~42℃之间相应时间栏内竖写 C 红钢笔在体温单39~40℃之间相应时间栏内竖写 D 蓝钢笔在体温单39~40℃之间相应时间栏内竖写 33对门诊就诊的病人首先应实行 ( C)

A 心理安慰

B 健康指导 C 预检分诊查

D 阅读病历采集资料 34王某,外伤,右下肢骨折,大量出血,急诊入院,急诊科护士在医生未到来时应立即 ( D)

A 询问事故的原因

B 为病人注射止痛剂

C劝慰病人耐心等待医生 D 给病人止血、测血压、建立静脉输液通道 35住院处为病人办理入院手续的依据是 ( C)

A 门诊证明 B 转院证明 C 住院证 D 医疗保险卡 36接住院处通知后,病区护士应立即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C ) A医生

B 责任护士 C 床位 D护理措施 37病区护士接待新入院病人时,处理错误的一项是 (D )

A 热情接待,迅速安臵床位,使病人安心 B介绍环境消除陌生感C 科学的解答问题 D

7

满足病人的一切要求

38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病人入院应安臵在 (A ) A 重危病室 B 观察室 C 心电监护室 D 普通病室 39心搏骤停做胸外心脏按摩用 (D )

A 备用床 B 弹簧床

C 抢救床

D 木板床 40一般病人入院进行卫生处臵的主要目的是 ( D)

A 皮肤清洁 B 换上病人服装 C 隔离处理

D 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 41病人出院时,护士送别用语忌用 (C )

A 注意休息 B 按时复诊 C 再见,欢迎下次 D再来请按时服药 42关于出院病人床单位处理错误的一项是 ( D)

A 病室开门窗通风 B 撤下污被服送洗

C病床、床旁桌椅用消毒液擦拭 D 铺好暂空床,迎接新病人 43下列不属一级护理的是 (A )

A 高热患者 B 瘫痪患者 C 昏迷患者 D 病情较重,生活不能自理者 44一级护理病人要求每隔多长时间巡视一次病人 (A ) A 15~30min B 30~60min C 1~2h D 2~4h 45特别护理病人,下列哪项护理内容是错的 (A )

A 严格观察病情,设专人24小时护理

B 制订护理计划,实施护理 C 备齐急救药品与器材

D 认真做好各项基础护理 46二级护理适用下列哪种病人 (C )

A 绝对卧床的病人 B 高热病人 C 大手术后稳定的病人 D病情严重而急诊症状消失的病人

47病人出院后的护理,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 )

8

A 取消病人一切医嘱和各项记录

B 通知病员在住院处办理手续 C 清点物品并处理病人床单位

D医疗文件立即送病案室保存 48出院病员的病历首页是 (D )

A 出院记录 B 体温单 C 出院指导 D 住院病历首页

二、名词: 1相对湿度

在单位体积的空气中,一定温度的条件下,所含水蒸气的量与其达到饱和时含量的百分比。 2噪声

凡是不悦耳、不想听的声音,或足以引起人们心理上或生理上的不愉快的声音,称为噪音。

三、填空:

1人类的环境可分为(生理环境 、物理环境、心理社会环境)

2 环境中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吸烟、温度过高或过低、辐射、废料、室内空气污染)

3一般情况下,病室内的温度应保持在(18~22℃ )较为适宜。新生儿及老年人,室温以保持在( 22~24℃)为佳。病室的湿度以(50~60% )为宜。

4 护士尽可能的为病人创造安静的环境,应做到四轻,即(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

5 常用的铺床法有(备用床、暂空床、麻醉床)。

6病人入院的程序包括( 办理入院手续、卫生处理、护送病人)

四、简答

1急诊病人入院时,护士应如何处理?

9

(1)接到通知后,护士应立即准备好抢救用物,并报告医生作好抢救准备。 (2)当病人进入病室,将病人安臵在重危室或抢救室,积极配合医生共同进行抢救,作好护理记录。(3)昏迷病人或婴幼儿,需暂留陪送人员,以便询问病史。 2简述特级护理的适用对象及护理内容?

适用对象:病人病情危重,需随时观察,以便进行抢救。如严重创伤、复杂疑难的大手术后、器官移植、大面积灼伤,以及某些内科严重疾患等。

护理内容:①安排专人24小时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②制订护理计划,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及护理措施,及时准确逐项填写特别护理记录。③备好急救所需药品和用物。④做好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确保病人安全。 3简述一级护理的适用对象及护理内容?

适用对象:病人病情危重,需绝对卧床休息。如各种大手术后、休克、昏迷、瘫痪、高热、大手术、肝肾功能衰竭和早产婴等。

护理内容:①每15~30分钟巡视病人一次,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②制订护理计划,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及护理措施,及时准确填写特别护理记录。③做好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满足病人身心需要。 4简述二级护理的护理内容?

①每1~2小时巡视病人一次,观察病情。②按护理常规护理③给予必要的生活及心理协助,满足病人身心需要。 5住院病历的排列顺序?

体温单、医嘱单、入院记录、病史及体格检查、病程记录(手术或分娩记录单等)各种检查和检查报告、护理记录、住院病案首页、门急诊病案。 6病人出院时,有关文件将如何处理?

10

①在体温单的相应出院日的时间栏内,用红色钢笔竖写出院时间②出院病历的排列顺序为:住院病历首页、出院或死亡记录、入院记录、病史及体格检查、病程记录、各种检查及检查报告单、护理记录单、医嘱单、体温单③注销各种卡片,如诊断卡、床尾卡、服药卡、治疗卡、饮食卡等。

11

第三章 舒适与安全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对舒适解释下列哪一项不确切 (C )

A 一种平静安宁的精神状态 B 一种自我满足的感觉C 病人的舒适可通过自我调节而得到满足

D 一种主观感受 2不舒适最严重的形式是 (B )

A 烦躁不安 B 疼痛 C 紧张、焦虑 D 不能入睡 3人际关系不协调引起不舒适的原因 ( C)

A 生理因素 B 病理因素 C 心理因素 D 外界环境因素 4下列哪项不是疼痛的特征 (C )

A 疼痛是一种不舒适的感觉

B 疼痛是一种对身心有危险的警告 C 疼痛使个体防御功能增强

D 疼痛使人的整体受到侵害 5心肌梗塞的牵涉痛可发生在 ( A)

A 左肩区 B 右肩区

C 上腹部

D 颈前部

6运动员比赛时受伤,但自己并没感到疼痛,是受何种因素影响 (C ) A 文化修养 B 年龄差异 C 以往经验 D 注意力影响 7下列对疼痛感受的描述错误的是 (B )

A人对疼痛的感受和表达与年龄因素有关 B新生儿不能感受疼痛,而且对疼痛是不敏感的

C婴幼儿可用表情、哭声和身体动作等表示疼痛的程度 D老年人对疼痛敏感性可能会增强

8为疼痛病人实施止痛措施时,错误的做法是 (D )

A药物止痛与非药物止痛方法应联合使用 B当病人出现较明显疼痛时护士才采取止痛

12

措施

C对中等程度疼痛的病人,可采用非麻醉性止痛药物 D一般情况下,越早为病人实施止痛措施,疼痛越容易控制

9目前国际上常用的疼痛程度评分法有三种,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 D) A数字评分法

B 文字描述评分 C 法视觉模拟评分法 D 语言描述

10、属于过失引起的损伤是 (C )

A 机械性损伤 B 化学性损伤 C 医源性损伤 D生物性损伤

11、治疗所用的各种导管引起的损伤属于 (C )

A化学性损伤 B 生物性损伤

C 机械性损伤 D 治疗性损伤

12、输液时速度过快,导致肺水肿,应属于 ( B)

A 机械性损伤 B 压力性损伤

C 化学性损伤 D医源性损伤

13、直线加速器治疗肿瘤过程中导致皮炎,称之为 (C )

A 机械性损伤 B 化学性损伤

C 放射性损伤 D 温度性损伤

14、病人取被迫卧位是为了 ( B)

A 保证安全

B 减轻痛苦

C 配合治疗

D预防并发症

15、采用被动卧位的病人是 (C )

A 心力衰竭

B 昏迷病人

C支气管哮喘

D胸膜炎病人

16、在各种卧位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

A 中凹卧位时,应抬高病人头胸部约30°角,抬高下肢约20°角

B 半卧位时,应抬高床头支架成30~50°角 C 头低足高位,床尾应垫高15~30cm D 保留灌肠取侧卧位时,病人臀部应垫高10cm

17、需去枕仰卧位的是 (B )

A作胸腔穿刺的病人 B 作脊髓穿刺后的病人 C作腹腔穿刺的病人D 作髂前棘骨穿刺的

13

病人

18腰穿抽脑脊液后,去枕仰卧头偏一侧的主要目的是 (A )

A预防脑压 B 减低减轻脑缺氧 C 增加脑血液循环

D预防脑缺血 19休克病人应采取的体位是 (C )

A 头低脚高位 B 头高脚低位 C 平卧头部抬高20°角,抬高下肢30°角 D 平卧头部抬高30°角,抬高下肢20°角

20某孕妇妊娠30周,胎位是臀先露,可用于纠正胎位的卧位 (C ) A截石位 B 屈膝仰卧位

C 膝胸位

D 头低足高位

21严重心力衰竭的病人采取坐位,两手支撑在床边,与其无关的作用是 (D ) A 使横肌下降 B 有利于呼吸活动 C 减少下肢血液回流 D增加心肌收缩力

22、急性腹膜炎术后取半坐位的主要目的是 ( D)

A 利于呼吸运动

B 减轻腹部伤口缝合处的紧张力

C减轻疼痛 D利于腹腔引流,使感染局限化

23、中毒较深病人洗胃时应采取 ( A)

A 左侧卧位

B 右侧卧位 C 患侧卧位 D 半卧位

24、阿米巴痢疾病变在回盲部,药物灌肠时可采取 (B )

A 左侧卧位,保留灌肠

B 右侧卧位,保留灌肠

C右侧卧位,小量不保留灌肠

D右侧卧位,大量不保留灌肠

25、左心衰竭病人取端坐位的主要目的是 (C )

A 使隔肌下降,减轻对心脏压迫

B 使胸腔扩大,肺活量增加 C减少下肢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C 使冠状血管扩张,改善心肌营养

26、某病人因车祸脾破裂急诊入院,出现胸闷,气促出冷汗,脉细速,血压9.1/6.7Kpa,护士应立即为其安臵 (B )

14

A平卧位 B 中凹卧位 C 侧卧位 D 头低足高位 27用约束带约束四肢时,可采用(B )

A方结

B 双套结

C 滑结连 D 环结 28肩部约束带主要限制病员 (D )

A 上肢活动 B 头颈部活动 C 肢体活动

D 坐起 29为防止躁动不安的患儿发生意外,应立即 ( C)

A 注射镇静剂 B 特别护理 C 采用保护具 D 通知家长 30下列需用保护具的患者是 ( D)

A 大手术后

B 不配合治疗患者 C 精神病病人 D 谵妄躁动 31使用约束带时,对病人应重点观察 (D )

A 肢体的位臵 B 衬垫是否平整 C 约束带是否牢固 D局部皮肤颜色有无变化 32有关保护具的应用,错误的一项是 ( D)

A 安臵舒适的位臵,常更换卧位将 B 枕头横立于床头,以免头部撞伤C 使用约束带时,应放衬垫 D 扎紧约束带,定期松放 33选择拐杖长度,下列哪项不正确 (B )

A患者身高减去40cm

B患者下肢长度加上40cm C拐杖顶垫间相距约2~3cm D拐杖底端应该侧离足跟15~20cm

二、名词: 1舒适

是个体在其环境中保持一种平静安宁的精神状态,是一种自我满足的感觉,是身心健康、没有疼痛、没有焦虑的轻松自在的感觉。 2被迫卧位

15

病人意识存在,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因疾病的原因,被迫采取的卧位,称被迫卧位。 3保护具

是用来限制病人身体或机体某些部位的活动,以达到维护病人安全与治疗效果的各种器具。 4主动卧位

病人自己采用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于床上,称主动卧位。 5被动卧位

病人自身无能力变换卧位,躺在被安臵的卧位,称被动卧位。

三、填空:

1舒适的四个相关联的因素是(身体因素、社会因素、心理精神因素、环境因素)。 2使用拐杖的长度简易的计算方法为(使用者身高减去40 )cm,使用时,使用者双肩放松身体直立,腋窝与拐杖垫间相距约(2~3

)cm,拐杖底端应该离足跟( 15~20

)cm。

3中凹卧位抬高头胸( 10~20度、

),抬高下肢( 20~30度

)。用于(休克)病人,抬高胸部,保持( 气道通畅

)有利于通气,改善缺氧症状。抬高下肢,有利于(静脉回流

),增加心输出量。

4端坐位适用于(心力衰竭、心包积液、支气管哮喘发作者)时的病人。 5侧卧位适用于(灌肠)、(肛门检查)、及配合胃镜检查,预防(压疮)。

四、简答

1疼痛病人应如何护理?

正确使用止痛药物及配合其他护理措施,协助减轻疼痛。

① 止痛措施:首先应减少或消除引起疼痛的原因,解除疼痛的刺激原,再采用药物止痛、

16

物理止痛及针灸止痛等②做好心理护理,通过了解病人的心理,教导有关疼痛的知识,减轻心理压力、分散注意力等③帮助病人取用正确的姿势、舒适整洁的病床单位、良好的采光和通风设备、适宜的室内温度等都是促进舒适的必要条件。 2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应采取那些方法?

分散病人对疼痛的注意力可减少其对疼痛的感受强度,可采用的方法有①参加有兴趣的活动②听音乐③有节律的按摩④深呼吸⑤治疗性的想象⑥松弛法 3简述半坐卧位的目的?

①某些面部手术后病人,可减少局部出血。②急性左心衰竭病人。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回心血量,从而减轻肺淤血和心脏负担③心肺疾病所引起的呼吸困难的病人。使膈肌位臵下降,胸腔扩大,使呼吸困难改善。④腹腔、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病人。有利于感染局限;防止感染向上蔓延引起膈下脓肿⑤腹部手术后的病人。可减轻腹部切口缝合处的张力,缓解疼痛,促进舒适,有利于伤口愈合⑥疾病恢复期体质虚弱的病人。逐渐适应体位的改变,协助站立起来。

17

第四章 活动与搬运 一.单选题(每题1分)

1.按照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排列护理计划的优先顺序其中正确的陈述是 ( D) A 水电解质平衡、感官刺激、发挥自我潜能、受到赞扬、友情 B 氧和循环、活动和锻炼、免受伤害、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尊严 C 活动和锻炼、增加活动兴趣、营养、有尊严、友情、被他人认可 D 氧和循环、免受伤害、正常的体温、营养、娱乐、友情、受尊重 2.一位长期卧床的病员呼吸道分泌物粘稠,不易咳出可诱发 (B ) A慢性支气管炎 B 坠积性肺炎 C 自发性气胸 D 吸入性肺炎 3.下列哪项不是长期卧床的并发症 (C )

A 褥疮

B 体位性低血压 C 腹泻

D肾结石

4.通过机体收缩特定肌肉群的能力判断肌力,请指出1级肌力程度 ( D) A能作对抗阻力的运动,但肌力减弱 B 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 C 可移动位臵,但不能抬起

D可见肌肉微收缩,但无肢体运动 5.下列哪项是机体的活动功能2度的表现 (C ) A需要使用设备或器械

B 完全不能独立活动

C 需要他人的帮助、监护和教育 D 即需有人帮助,也需要设备和器械 6.全范围关节运动的目的,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C)

A维持关节活动性 B 避免关节僵硬 C 避免关节四周结缔组织挛缩 D 维持肌紧张 7.肌肉的等长练习的主要作用 (B ) A 可改变肌肉长度B 不伴有明显的关节运动

C 可锻炼肌肉收缩对抗一定的负荷 D作关节的活动锻炼 8.肌力练习过度可导致损伤,常见信号为 (C )

18

A 肌肉过度疲劳 B 关节僵硬C 疼痛D 关节挛缩 9.下列那种疾病需限制活动 (C ) A肥胖 B 坠积性肺炎 C心肌梗塞 D 便秘

10.一人法扶助病员移向床头时,错误的操作是 (B ) A视病情放平靠背架 B 取下枕头,病人仰卧屈膝位

C病人双手握住床头栏杆,双脚蹬床面

D护士一手伸入病人肩下,另一手伸入臀下

11.协助配合,使病员上移,为病员翻身的注意事项,哪项是错误的 ( D) A颅骨牵引,病员翻身时不可放松牵引 B 石膏固定,病员翻身后,注意伤侧位臵适当

C术后病员翻身时,分泌物浸湿敷料者,先更换,再翻身 D带多导管病员翻身后,注意体位舒适

12护 士为一昏迷病人翻身侧卧,不正确的操作是 ( D)

A 将病员两手放于腹部,两腿屈曲

B 将病人肩部和臀部移近近侧床缘 C 一手扶肩,一手扶膝,轻推病人转向对侧

D 用软枕分别将病人背部和肢体垫好,使病人下腿弯曲,上腿稍伸直侧卧 13.自己不能活动的病员,护士扶助移向床头需要用 (B ) A 1人法 B 2人法

C 3人法

D 4人法 14.老年体弱病人需采用 (A )

A 轮椅运送 B 担架运送 C 平车1人搬运 D 平车2人搬运 15.糖尿病患者出院 ( C)

A应用平车协助送出病室

B 应用担架协助送出病室

C 介绍出院后有关注意事项及复诊时间

D 利于轮椅护送出院

19

16.颈椎骨折患者需采用 (C )

A 担架运送 B 平车3人搬运法 C 平车4人搬运法

D 轮椅运送 17.2人搬运病员正确方法是 ( D)

A 甲托背部,乙托臀部

B 甲托头部,乙托臀部

C 甲托头、背部,乙托臀、膝部 D 甲托头、颈、肩、腰,乙托臀、膝部 18.单一搬运病员,平车头端与床尾呈 (C ) A 锐角

B 平角

C 钝角 D 直角 19.协助病员向平车挪动的顺序是 (A )

A上身、臀部、下肢 B 上身、下肢、臀部 C 下肢、臀部、上身 D臀部、下肢、上身 20.推平车上下坡时,应注意 (C )

A 病员头向前 B 病员头向后 C 病员头在高处一端 D 病员头在低处一端 21.用轮椅接送病员时,轮椅位臵应是 (D ) A放在床尾,面向床头

B 放在床头,面向床尾 C 放在床旁,面向床尾 D 面向床头,椅背与床尾平齐 22.3人搬运病人上下平车法适用于 (B )

A 病情较轻者 B 体重较重者

C 病情较危重者 D 腰椎骨折者 23.重症小儿肺炎病人需采用 (A )

A平车单人搬运法 B 平车双人搬运法 C 轮椅运送 D 担架运送

24.病员张某,因一氧化碳中毒急诊入院,护士用平车护送病区,途中输氧和输液应如何处理 (D )

A暂停输液,继续吸氧 B 暂停吸氧,继续输液 C 拔管,暂停输液D吸氧维持输液吸氧 25.担架搬运病人时,利用滚动法,适用于 ( C)

A臀部损伤 B 髋关节损伤 C 腰椎损伤

D 颈部损伤

20

26.单人搬运法,下列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 ) A推平车与病床平齐

B搬运者一臂自病人腋下伸入对侧肩部,一臂在同侧伸入病人股下,面部偏向一侧 C病员双臂交叉在搬运者颈后

D 搬运者抱起病人,移步轻放于平车上 27.用平车运送输液病人最重要的是 (C )

A上坡头在前 B 下坡头在后 C 做好穿刺部位的固定,防止针头脱出 D不可用车撞门 28.病员坐在轮椅上时,为防止跌倒,应嘱病员 (A ) A扶好扶手,尽量向后坐

B 扶好扶手,尽量向前坐 C 两手放膝上,向前坐 D两手放膝上,尽量向后坐 29平车上下坡时,病人头部应在高处一端的主要目的是 ( C)

A 以免血压下降 B 以免呼吸不畅 C 以免头部充血不适 D 以防坠车 30 3人搬运病人上下平车时,下列哪项不正确 (C )

A推平车至病人床尾,使平车头端和床尾成钝角 B 护士甲站床头托住头、颈、肩C 护士乙站床尾扶住病人两 D 丙丁两护士分别于病床两侧紧握帆布兜 31.

颈椎骨折患者需采用 (D )

A担架运送平车 B 2人搬运法平车C 3人搬运法平车 D 4人搬运法活动与搬运

二、名词:

全范围关节运动:是指根据每一特定关节可活动的范围来对此关节进行屈曲和伸展的运动,是维持关节可动性的有效的锻炼方法。

三、填空:

1长期卧床的病人,第一次起床时往往会感到虚弱、眩晕。发生眩晕的原因一个是(肌肉无力),而另一个原因是(直立性低血压)造成的。心血管系统的另一个合并症是(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21

2 长期卧床的病人可导致泌尿系统的合并症是(尿液潴留、泌尿系结石、泌尿系感染)。 3二人扶助病人翻身法,护士两人站立于床的(同一侧),一人将双手分别伸入(肩、胸)下面,托住(肩和胸背)部;另一人用同法托住(腰和臀)。两人同时将病人抬起移近自己,然后轻推,使病人翻转到对侧。

4 甲、乙两位护士用平车搬运病人,平车的头端和床尾呈(钝)角,甲护士一手托住病人(头颈肩部,另一手托住病人(腰部);乙护士一手托住病人的(臀部),另一手托住病人(膝部)。两人同时抬起病人轻放于平车上。 5 搬运病人的方法有(轮椅运送法、平车运送法、担架搬运法)。

6轮椅运送病人的目的是用来运送(不能行走)的病人做(各种检查)、治疗或进行(室外活动时)

7 平车运送病人的目的是用来运送(不能起床)的病人做各种(特殊检查)、治疗或(转运病室 )。

8 用轮椅运送病人的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和脉搏),有无疲劳及头晕等不适。推轮椅下坡时(速度应减慢),病人的头和背向后靠并(抓紧扶手),以免发生意外。

四、简答:

1简述病人的活动的评估包括那几方面?

2 在搬运病人的过程中,护士应掌握的基本方法有那些?:

22

第五章 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一.单选题(每题1分)

1. 对被特殊感染而无保留价值的物品,最彻底的无菌方法是( C) A 煮沸消毒灭菌法 B 高压蒸气灭菌法 C 燃烧灭菌法 D 熏蒸法 2 .乙醇消毒的作用原理是(C )

A破坏细胞膜的结构B与菌体蛋白的氨基结合使其变性 C 使菌体蛋白凝固变性 D 干扰细菌酶的活性

3. 现有95%的乙醇500ml,预配成70%的,需加入灭菌蒸馏水(C ) A 159ml B 169ml C 179ml D 189ml 4.保管无菌物品哪项是错误的(C )

A 无菌物与非无菌物应分别放臵 B 无菌包必须注明灭菌日期

C 已打开的无菌包未用完,可在48h内有效 D 已打开的无菌包,必须注明开包时间 5.下列无菌技术操作哪项除外属正确(D )

A.衣帽要整齐,口罩遮住口鼻,修剪指甲,洗手 B.无菌物品仅供一病员使用 C.一无菌物品,仅供一病员使用 D.打开无菌容器,将盖内面向下臵一于稳妥处。 6.干热灭菌法灭菌条件是(C ) A 120~140℃,10~20min B 160℃,10~15min C 180℃,20~30min D 200℃,30~40min 7.取用无菌溶液时,正确的方法是(D ) A.打开瓶盖后,应立即倒入无菌容器中所需液 B.可直接在瓶中蘸取

C.倒后的溶液未用可及时倒回瓶中

D.已打开过的溶液瓶,可保存24小时. 8. 哪项不是无菌盘评价的标准( )

A.无菌中放的位臵恰当,放入无菌物品上下两层的边缘对齐 B.无菌巾上物品放臵有

23

序,便于使用

C .操作巾无菌巾外面没有被污染 D.无菌巾未被无菌液体打湿 13. 取无菌溶液的评价哪项除外( )

A.手未接触瓶口及瓶盖中间部分 B.倒溶液时,未引起水珠四溅 C.标签向上 D.盖回瓶塞时,手指接接触处对准标签 14.戴无菌手套时评价哪项错误(C )

A滑石粉末撒落在手套及无菌区 B 戴手套时未强行拉扯手套边缘,没有污染 C 脱手套时拉扯手指部分 D 操作始终在腰或操作台面以上水平进行 15.哪项除外属无菌包的使用评价标准(B )

A.查看了无菌包名称及灭菌日期 B.一次将包内物品全部取出 C.系带善处理,未吊垂在下 D.关包时系带横向缠绕以示区别 16.下列操作哪项正确(C )

A.浸泡无菌持物钳的消毒液应浸过无菌钳关节轴 B.关闭容器时,盖子应由前向后覆盖

C.无菌盘铺后应在内4小时内使用

D.倒无菌溶液时,将未粘有标签的一面握在手中

17..戴无菌手套时哪项不妥(B )

A.核对手手套包上的手套号码及无菌日期 B.摊开手套袋,取出滑石粉在其上方擦 C.戴脱时再手套口往下翻转脱下 D.脱时再手套口往下翻转脱下 18.下列原则哪项除外是正确的( D)

A.无菌操作环境应清洁,宽阔 B.操作者口罩应每4-8小时更换

C.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开 D.无菌物品时应面向有菌区,以免无菌物品被污染

24

19.一套无菌物仅供一位病人使用是(C )

A.节省物品 B.方便操作 C.防止交叉感染 D.防止差错 20无菌盘在何种情况下不得使用( B)

A.准备好4小时之内 B.操作中无菌盘内面污染

C.无菌巾未被无菌液体打湿 D.夹取放臵无菌物品时,手臂没有跨越无菌区 21.杀死病毒与芽胞的高效消毒剂是( D) A.70%酒精 B.95%酒精 C.0.5%碘酊 D.0.5%过氧乙酸

22.紫外线消毒空气时,每10㎡安装30瓦紫外线灯管及其有效距离和时间是(D ) A.<60cm,>15min B.<1.0m,>20min C.<1.5m,>25min D.<2m,>30min 23.无菌持物钳的正确取放方法是(A )

A.钳端向下闭合 B.钳端向上闭合 C.钳端向下张开 D.钳端平行

24.一护士准备对痢疾病员住院的病室进行空气消毒4m,宽3m,高3m,请问应怎样准备( B)

A.2%过氧乙酸 B.食醋180~360ML C.40%甲醛45ML,高锰酸钾45g D.40%甲醛22。5ML高锰酸钾4。5g 25.项违背无菌容器操作规程(D )

A.打开空器盖,内面朝上稳妥放好 B.取出物品后,要立即盖严C 持无菌容器应托底部 D.浸泡消毒物吕时,盖上标明物品名称即可 26.如做内镜消毒,合适的消毒溶液是( A)

A.2%碱性戊二醛 B.5%碘伏

C.0.1%苯扎溴铵

D.0.2%过氧乙酸 27.无菌持物钳及容器一般消毒应(A)

A 1周1次 B 1天1次 C 隔日一次1 D 0天一次 28.紫外线消毒时,下列哪项除外( D)

25

A.被消毒的物品不应有任何遮挡

B.照射前室内应先做好清洁工作 C.消毒的时间从灯亮后5~7分钟计时 D.消毒不受温度的影 29.理想的化学消毒剂哪项除外是错误的( C)

A 杀菌谱窄B 有效浓度高C 作用速度快D .易受有机物、酸、碱及其他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

30.哪项除外均属理想的化学消毒剂( C)

A.作用时间长

B.易溶于水 C.温度和相对湿度适宜 D.无色、无味、无臭 31.煮沸消毒时,加入1%~2%碳酸氢钠,其沸点可提高到( C ) A 150℃ B 115℃

C 105℃

D 120 32.煮沸消毒无菌法杀灭繁殖体所需时间是(A ) A 5-10mi B.20-30mi C.30-40min D.40-50min 33.器械浸泡在70%酒精或1:1000苯扎溴铵溶液中需要多少时间方可达灭菌( A) A 30min B 15min C 60min D 90min 34无菌包布材料最好选用(D )

A.化纤布 B.有色棉布 C.脱脂的棉布 D.未脱脂棉布 35.无菌区的定义是( A)

A.经过灭菌处理而未被污染的区域 B.经过灭菌处理的区域 C.灭菌处理后被污染的区域 D.灭菌处理后可疑污染的区域 36.防止交叉感染最适当的方法是(D )

A.工作人员衣帽整洁

B.操作的环境要清洁

C.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别放臵

D.一份无菌物品,只供一个病员使用 37.保管无菌物品哪项除外是正确的(C )

A.无菌包必须注明灭菌日期

B.一经取出的无菌物品不得再放回无菌容器

26

C.已经打开过的无菌包,48小时后必须重新灭菌D.无菌物品应在清洁干燥固定的地方

38.哪项除外是无菌技术操作的原则( C)

A.治疗室要湿式清扫,每日紫外线照射一次 B.一份无菌物品,仅供一个病员使用

C.浸泡液应浸没钳的关节轴以上2~3cm D.操作者身体应与无菌区保持一定距离

39.煮沸消毒时,哪项除外(B )

A物品完全浸没在水中B大小相同的盆应重叠 C有轴节的器械应打开 D玻璃类的用纱布包好

40.哪项是灭菌的定义(C )

A.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细菌的繁殖体 B.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全部致病菌

C.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菌和非致病的芽胞 D.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菌和非致病菌 41.无菌盘的使用哪项除外是错误的( B)

A.手臂可以跨越无菌面 B.无菌巾里面应保持无菌 C.无菌巾一旦受潮应晾干再用 D.无菌盘有效期8小时 42.取无菌溶液时,先到去少量溶液的目的是(B )

A.检查瓶口是否有裂缝 B.冲洗瓶口 C.检查液体是否清亮D.练习操作以便从原处倒出

43.取无菌溶液时下列哪项除外是正确的(C )

27

A 用前核对瓶签 B 检查药液是否沉淀 C 到溶液时瓶签向下 D 用后立即盖上 44.哪项属于预防性消毒(D )

A接触痢疾病菌员后洗手 B.为传染病病员接触物消毒

C.为艾滋病员的室内空气消毒 D.为没有明确可能受到病原体污染物消毒 45.下列哪项属疫原性消毒的概念( A)

A.对存在或曾经存在的疾病感染原的场所进行消毒

B.对没有明确的感染源存在情况下,对可能受到污染的场所就物品的消毒

C.凡是对病人接触过的场所就物品的消毒 D.对可疑传染病病原污染的场所和物品的消毒

46.2%碘酊消毒效力属于(B )

A.高效

B.中效

C.低效

D.环氧乙烷 47.下列哪项除外属高效消毒剂(A )

A.碘伏 B.戊二醛

C.环氧乙烷 D.甲醛 48.下列哪项是低效消毒剂( D)

A.过氧乙酸 B.酒精 C.环氧乙烷 D.新洁尔灭 49.哪项不是影响化学消毒剂的因素( B)

A.消毒药物的有效浓度 B.消毒剂的种类 C.消毒时间

D.微生物的种类 50.使用化学消毒剂注意事项错误一项是(D )

A.配制时容器应先洗净消毒,最好现用现配 B.需消毒的物品应刷净干燥后放入 C.需全部浸入液面以下 D.消毒后物品取出后立即应用 51.在海拔600m处煮沸消毒需延长消毒时间(B ) A 2min B 4min C 6min D 8min 52.内源性感染来自(D )

28

A.医院内的人员 B.本病室内的病员 C.与病员接触最亲密人员 D.病员身体的正常菌群

53.易感宿主是指(B )

A.凡是可感染疾病的人B.对感染性疾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的人C.现已患感染性的人D.患病的人

54.肛管煮沸消毒时,操作错误的一项是(C ) A.先将肛管洗刷干净 B.肛管腔内注水,用纱布包好 C.冷水时放入 D.水沸后开始计时 55.哪项除外需无菌技术操作( C)

A.注射药物 B.消毒皮肤 C.选择合适部位 D.导尿 56.取无菌物品的正确方法是( C)

A.用消毒后的手取 B.戴无菌手套拿取 C.用无菌持物钳取 D.用换药镊子夹取 57对传染病员的票证、书信、物品常用的消毒方法是(D ) A.煮沸法 B.高压蒸气法 C.浸泡法 D.甲醛熏 58. .日光曝晒消毒的叙述哪项错误(D)

A、日光由于其热、干燥和紫外线的作用。B、物品应直接放在日光下曝晒。C、物品应每隔2h翻动一次。D、一般日光直接曝晒6h左右可达灭菌目的。 59.紫外线灯管用于空气消毒时选取用何灯管,距离多少、时间多少(D)

A、60W、20-30cm、30-60min。B、30W、2m、20-30min。C、30W、25-60cm、30-60min。D、30W、<2m、30-60min。

60煮沸消毒时水中加1%-2%碳酸氢钠的目的哪项除外(C)

A、将沸点提高到105oC.B、去污和防锈。C、预防玻璃类物品破裂。D、增强杀菌作用。

29

61.用紫外线消毒治疗室的操作哪项除外(C)

A、关闭门窗。B、避免人群走动。C、用清水擦洗灯管表面的灰尘。D、被消毒物品不可有任何遮盖。

62.化学消毒剂的注意事项哪项不妥(D)

A、严格掌握浸泡时间。B、要配成最有效的浓度。C、性质不稳定的消毒液应临时配制。D、消毒剂必须用生理盐水冲淡。 63.哪项不宜浸泡手的消毒液(A)

A、2%戊二醛溶液。B、70%酒精。C、0.02%双氯苯双胍乙烷。D、0.2%过氧乙酸溶液。

64.下列哪种物品除外可用环氧乙烷气体消毒(B) A、纸布。B、排泄物。C、衣物。D、血压计。 65.取用无菌溶液须检查核对内容哪项除外(B)

A、瓶签、药名、浓度、有效期。B、瓶口有无松动。C、溶液有无沉淀、混浊、变色。D、瓶口有无裂缝。

66.橡胶类物品的保养方法中哪项正确(A)

A、导管避免过度扭曲。B、橡胶导管不用晾干。C、煮沸消毒时应在水沸后放入物品。D、可以与锐器放在一起。

67.浸泡器械消毒时的操作哪项除外(C)

A、器械应先洗净擦干,B、具有挥发性消毒液应加盖,定期测比重。C、浸泡30min。D、浸泡后的器械使用前须用无菌等渗盐水冲洗。 68.铺无菌盘的正确操作方法哪项除外(B)

A、铺无菌盘的区域必须清洁干燥。B、双手抓住无菌巾的两角铺好。C、手臂不可跨越无菌区。D、铺好的无菌盘有效期为4h。

30

69.应用福尔马林空气消毒时,须注意点哪项不妥(C)

A、因熏蒸穿透力弱,衣物最好挂起来消毒。B、要求室温在18oC以上。C、投药量为20ml/m3加等量的水,加热。D、对人需要防护。 70.哪项除外是使用无菌包的错误操作(C)

A、近期灭菌包先用。B、被水浸湿时,立即烤干后用。C、盛放无菌包处应清洁、干燥。D、包内用物末用完,按原折包扎好。 71.打开无菌容器盖的方法哪项错误(B)

A、必须将盖的内面朝上放妥。B、手可触及容器的边缘。C、手不触及容器内面。D、手持无菌容器时,应托住容器底部。 72.无菌物品应放臵在(D)

A、方便工作处。B、通风处。C、阴晾处。D、清洁、干燥、固定处。 73.戴无菌手套时哪项不对(C)

A、戴手套前将手洗净擦干。B、核对手套号码和灭菌日期。C、取滑石粉包,将粉抹在手上后,立即放回原处。D、发现手套有破洞应立即更换。 74.不需执行终末消毒的是(B)

A、伤寒病员并发肠穿孔转外科,病员及床单位。B、中毒性肺炎病员死亡,病员及床单位。C、流感病员痊愈出院,病员及床单位。 D、疟疾病员出院用过的日常用品。 75.哪项除外是使用避污纸的目的(B)

A、保持人员的手不被污染。B、保持病室不被污染。C、保持物品不被污染。D、省略消毒手。

76.护理鼠疫病员时,工作人员戴口罩哪项不妥(D)

A、应遮住口鼻。B、必要时戴两个。C、用后立即取下更换。D、将口罩清洁面向

31

内折叠放入口袋内。

77.艾滋病病人死亡后的尸体料理哪项不妥(C)

A、尸体用消毒液擦洗。B、用无菌棉球塞住孔道。C、用尸单包裹尸体。D、送传染科太平间。

78.不符合隔离原则的操作是(C)

A、测脉搏时,将手表放入塑料袋内。B、严密隔离病人,血压计及听诊器应专用。C、霍乱病员外出诊疗时应戴口罩。D、先给轻病员发药,用避污纸取回药杯。 79.无菌持物钳的放臵哪项除外(D)

A、每只容器只放臵一把钳子,B、浸泡液应浸没钳的2/3以上。C、无菌持物钳及浸泡液容器应每周消毒一次。D、关闭轴节浸泡在消毒液内。 80.隔离区刷手操作哪项不妥(A)

A、脱下隔离衣后立即刷手。B、将隔离衣袖塞至肘关节以上。C、用刷子按前臂,腕关节,手背,手掌,手指,指缝刷手。D、用清水洗净双手后擦干。 81.为传染病员实施护理操作(D)

A、穿好隔离衣后,可到治疗室取物。B、穿好隔离衣后,可随意活动。C、穿好隔离衣后,用避污纸接触病员,脱衣后可不洗手。D、在穿隔离衣前用物计划周全备齐,以省略反复穿脱隔离衣。

82.穿隔离衣时已穿好两袖先(D)

A、扣左袖扣,再扣右袖扣,两手持衣领,扣领扣。 B、扣左袖扣,再扣右袖扣,两手持衣领的边缘扣领扣。 C、两手持衣领边缘,扣好领扣,再扣袖扣。

D、两手持衣领,由领子中央顺着边缘向后将领扣扣好。再扣袖扣。 83.使用隔离衣的方法哪项除外(D)

32

A、保持衣领内面清洁。B、长度超过工作服。C、不可有破洞。D、脱下后清洁面向内,挂在病室内。

84.隔离衣挂法哪项错误(B)

A、挂在污染区,清洁面向内。B、挂在半污染区,清洁面向内。C、挂在半污染区,污染面向向内。D、挂在污染区,污染面向外。 85.预防院内感染的护理措施哪项不妥(C)

A、选择恰当的清洁、消毒、灭菌措施,以尽量消除感染源。B、坚持洗手和手消毒的制度,防止交叉感染。C、根据病情轻重选择恰当的隔离方式。D、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

86.哪项不是早期感染征象(C)

A、切口或引流管脓性分泌物。B、化验检查血中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C、尿量增多。D、大小便、痰、分泌物培养阳性。 87.对内源性感染的预防措施哪项不妥(C)

A、合理使用抗生素。B、仔细检查病员潜在病灶。C、对易感染人群均采取保护性隔离。D、对感染危险指数高的病员,采取保护性隔离。

二、名词解释:

1.感染2感染链3. 外源性感染:4. 消毒:5 灭菌:6 无菌技术:7 隔离:8 血液隔离:9 避污纸:10 无菌区域:11 相对无菌区:12中效消毒13 隔离技术:14. 化学消毒法:

三、填空题:

1.感染链是由(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组成 )组成。 2.医院感染的类型有(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

)。 3.热力消毒灭菌法包括( 干热灭菌、湿热消毒灭菌 )。

33

4.无菌包的有效期一般 (7天)天。

5.煮沸消毒时水温达100oC后再煮(5-15分钟可达到消毒目的 )分钟可达到消毒目的。

6.紫外线灯可以连续照射(2-4 )小时,而使用期不得超过(1000) 小时。 7.无菌盘铺后有效期不超过(4小时

)小时。

8.保护性隔离适用( 烧伤病人、早产儿、白血病、器官移植病人、免疫缺陷病人等)。

9.乙醇消毒皮肤时的有效浓度是( 70% )%。 10、碘酊的消毒效力为(高效 )。

11.终末处理是对(转科 )( 出院

)或( 死亡

)的病人及其所住病室用药物进行消毒。

12 常用于熏蒸法的消毒剂有(纯乳酸、戊二酸、甲醛)等。 40%甲醛用于空气消毒,每m3用( 2-10ml)加水(4-20ml)

四、问答题:

1.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是什么? 2.何为医院内感染?其标准是什么? 3.煮沸消毒灭菌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4.化学消毒灭菌药物的使用原则是什么? 5.叙述隔离的原则?

6、怎样控制院内感染?

7 紫外线作空气消毒时,有效距离及时间各为多少?为什么?

34

第六章 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护理 一单项选择 (每题1分)

1.在人体散热方式中,散热量占总散热量比例最大的是(A ) A 辐射 B对 流

C 蒸发 D传导 2.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B )

A小脑蚓部 B 丘脑下部

C 延髓上部

D 大脑枕叶 3. 有关体温生理性变化的错误描述是 (C )

A一昼夜中以清晨2~6时最低,下午2~8时最高 B 儿童体温略高于成人 C 女性月经前期和妊娠早期体温略降低

D 进食、运动后体温一过性增高 4. 关于发热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C )

A 常见的发热类型有6种 B发热必须有致热原的参与

C体温上升期 D有畏寒、退热期有出汗发热时散热中枢兴奋,退热时是寒颤中枢兴奋 5. 引起发热的最常见原因是 (D )

A恶性肿瘤

B 物理因素作用 C 化学因素作用

D 细菌、毒素感染 6. 发热的指征是 ( B)

A 体温超过正常值的0.3℃ B体温超过正常值的0.5℃ C.体温超过正常值的1℃

D.体温超过正常值的0. 1℃ 7. 口腔体温划分低热的范围 (B )

A.37~37.2℃ B.37.5~37.9℃ C. 38~38.5℃ D. 38.5~39℃ 8. 感染性发热的疾病是 (D )

A中暑

B 恶性肿瘤

C催眠药中毒 D败血症 9. 关于测量不同部位的体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 如病人曾进冷、热食或吸烟,须待口腔恢复原来温度,过30min再行口温测量

35

B 口温多用于婴儿和昏迷病人 C 心脏病患者不宜测试直肠温度 D腋温易受环境影响,不够准确

10. 测量体温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B )

A口腔测温含口表于舌下5min B 腋下测温放表于腋窝深处10min C 将肛表插入肛门测量5min

C 进食后10分可测口腔温度 11. 伤寒病人常见的热型是 ( B)

A弛张热

B 稽留热

C 间歇热

C不规则热 12. 发热过程体温上升期的特点是 ( B )

A 散热多于产热

B产热大于散热

C 产热和散热趋于平衡 D 散热增加而产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正常 13. 高热病人药物降温后易出现 ( A)

A循环衰竭症状 B 呼吸衰竭症状

C 口腔溃疡

C体温不升 14. 高热病人退热期提示可能发生虚脱的症状是 (C )

A皮肤苍白、寒战、出汗 B头晕、恶心、无汗C脉细速、四肢湿冷、出汗 D脉速、面部潮红、出汗

15. 可选口腔测量体温的病人是 ( C)

A呼吸困难者

B口鼻手术者

C大面积烧伤者

D昏迷者 16. 高热病人宜鼓励其多饮 ( D)

A白开水

B糖水

C淡盐水

D糖盐水 17. 高热病人的观察内容,错误的一项是 (A )

A观察体温变化 B每日4次观察意识状态 C观察脉搏、呼吸、血压 D观察物理降温后效果

18. 高热病人的护理措施中,首先应做的是 (D )

36

A口腔护理

B 测量体温

C 补充体液

D降体温 19. 观察热型的重要临床意义在于 (B )

A有利于护理 B 协助诊断和治疗观察

C有无合并症 D判断病情的转归 20. 患儿3岁,高热、惊厥、腹泻入院,诊断为“中毒性菌痢”,为该患儿测体温最适宜的方法是(D )

A口表测口温 B肛表测直肠温 C电脑数字测体温计D测直肠温度电脑数字测体温计测腋温

21. 物理降温半小时后测体温绘制符号是(B )

A红虚线 红点 B红虚线

红圈

C蓝虚线

红点 D红虚线 蓝圈 22. 不属于高热持续期的临床表现是( C)

A颜面潮红 B呼吸脉搏加快

C大量出汗

D尿量减少 23. 处理非传染病污染的体温表,错误的做法是( D)

A用手腕力量甩表至35℃以下

B忌用热水煮沸体温表 C先用清水洗净,再放消毒液中

C浸泡先后消毒2次,每次30min 24. 关于体温,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D )

A正常人的体温舌下是36.2~37.2℃

B直肠体温高于口温0.3~0.5℃ C腋下体温低于口温0.3~0.5℃

D测直肠体温时需深入5cm 25. 酒精擦浴主要的降温作用是( B)

A辐射散热

B蒸发散热

C对流散热

D传导散热 26. 测量脉搏的首选部位是(C )

A颞动脉

肱动脉

C橈动脉

D颈动脉 27. 计算脉搏的时间至少需要(B )

A 15s

B 30s

C 1min

D 2min

37

28. 错误的诊脉操作是(D)

A手臂伸展放于舒适体位

B食指、中指、无名指切脉

C计数30min得数和 D有绌脉者先听心率,再测脉率,计数1min 29.

脉搏变化,哪项不符合生理变化( A )

A成人比小儿快 B 老人比儿童慢 C女性比男性快 D睡眠时要减慢 30.

休克病员的脉搏是(B )

A缓脉

B丝脉

C绌脉

D不规则脉 31.

当心脏病员出现二联体时,其脉搏表现( A ) A间歇

B脉奇脉

C交替脉

D绌脉 32.

下列哪种病人不会使脉搏增快 (C )

A甲亢

B心衰

C伤寒

D 缺氧 33.

脉搏短绌的特点是(C )

A心音强弱不等,但心率整齐,心率大于脉率 B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等于脉律,心律齐

C心率大于脉率,心音强弱不等,心率不齐 D心率小于脉率,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

34奇脉的表现特征为(C )

A脉搏一强一弱交替出现

B脉搏强大有力 C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甚至消失 D脉搏骤起骤落,急促有力 35当期前收缩时,脉搏可出现(B )

A频率的改变

B节律的改变 C强弱的改D深浅度的改变 36颅内压增高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A ) A呼吸深慢,脉搏缓慢,体温升高,双侧瞳孔散大

38

B呼吸浅快,脉率增快,体温上升,双侧瞳孔不等大 C呼吸减慢,脉搏加快,体温正常,双侧瞳孔缩小 D呼吸减慢,脉搏减慢,体温上升,双侧瞳孔缩小

37.患者王某,女,60岁,心房纤颤入院,心率110次/分,心音强弱不等,心律不规则,脉率60次/min,护士测脉搏的方法是 ( B) A 先测心率、脉率,另一人计时

B一人听心率发“始”“停”测量口令,另一人测脉搏,同时测量1min C一人测脉率,另一人报告医生 D一人发口令“始”“停”,另一人测脉搏心率

38.

测量脉搏后再测量呼吸,护士的手仍然臵于病人脉搏部位是为了 (D ) A表示对病人的关心 B测脉搏估计呼吸频率 C将脉率与呼吸频率对照 D转移病人的注意力

39呼吸缓慢是指每分钟呼吸少于 (A )

A 10次

B12次

C 14次

D 16次 40. 测量呼吸的方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A测量前向病人解释取得合作

B观察病人胸腔起伏,一起一伏为一次 C成人、儿童计数30S,得数乘以2 D呼吸异常者测1min 41. 正常成人呼吸的速率为 (B )

A14~16次/min B 16~20次/min C 20~22次/min D 20~26次/min 42. 下述的观察记录中,错误的一项是 ( B)

A体温37℃ B心率/脉搏 60/90次/min C呼吸 20次/min D 血压 16/10.7Kpa 43.

关于正常呼吸频率,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D )

A成人16~20次/min B老人呼吸较慢 C卧床休息时呼吸较慢 D呼吸不受意识控制

39

44 潮式呼吸特点是 ( C)

A呼吸暂停,呼吸减弱,呼吸增强,反复出B 呼吸减弱,呼吸增强,呼吸暂停,反复出现

C呼吸浅慢,逐渐深快,再变浅变慢,呼吸暂停周而复始 D呼吸深快,呼吸暂停,呼吸浅慢三者交替出现 45 间断呼吸特点是 (A )

A呼吸与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

B 呼吸深长而规则

C呼吸浅表而不规则

D呼吸加快与呼吸变慢交替出现 46病情与呼吸异常不符的是 (D )

A高热时呼吸浅而快B脑水肿时呼吸深而慢 C酸中毒时呼吸深而慢 D巴比妥中毒时呼吸浅而快

47.某病人自诉胸闷,呼吸不畅,不能平卧,观察发现病人呼气时间长于吸气时间,呼吸费力,无明显三凹症,此种呼吸可能为是( B)

A大叶性肺炎

B 哮喘发作

C喉头水肿

D代谢性酸中毒 48.

下列哪项不是呼吸节律改变的异常呼吸 (C )

A周期性呼吸

B异常陈一施氏呼吸 C库氏尔呼吸 D比奥呼吸 49.

代谢性酸中毒患者异常表现为 ( C)

A吸气呼吸困难 B呼气呼吸困难 C呼吸深大而规则 D呼吸浅表而不规则 50.

在机体内对缺氧耐受性最差的器官是 (C ) A肺

B心

C脑

D 肝 51. 胸腔大量积液时出现浅而快呼吸的机制是 (B ) A呼吸中枢兴奋性降低

B患侧胸腔受压,呼吸运动受限 C支气管痉挛

D肺泡和支气管粘膜淤血

40

52. 下列哪项不是呼吸困难的症状 ( B)

A呼吸急促

B 呼吸缓慢

C鼻翼扇动

D烦躁不安 53. 对呼吸困难病人的护理,以下哪种做法不妥 (C )

A勤巡视,多安慰,满足其安全需要 B调节室内空气,保持适宜的温、湿度 C测量呼吸时,向病人解释,以便配合 D需要时给予吸痰和氧气吸入 54. 对痰液粘稠致呼吸困难的病人,以下哪种处理不妥 (A )

A帮助病人多翻身 B湿化吸入空气C用力叩击胸壁脊柱,以利排痰 D必要时用吸引器吸痰

55.

当一患者处于濒死期时,呼吸浅表微弱,不易观察,此时测量呼吸频率的方法是 (D )

A仔细听呼吸声响并计数 B手臵患儿鼻孔前,以感觉气流通过计数

C手按胸腹部,以胸腹壁起伏次数计数D用少许棉花臵患者鼻孔前观察棉花浮动次数计呼吸频率

56.

在生理情况下,血压升高不见于 (A )

A 高温环境下 B饱餐后

C饮酒后

D激动紧张时 57. 可使血压偏低的因素是 (B )

A过度兴奋 B高温环境

C过度疼痛 D睡眠欠佳 58.

使用血压脉搏仪,错误的方法是 (D )

A接通电源,接上充气插头换能器 B放于肱动脉处C手臂与心脏同一水平 D可让病人观看显示数字

59. 正常人在情绪紧张时,血压暂时表现为 ( A)

A收缩压升高,舒张压无变化

B收缩压无变化,舒张压升高 C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D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

41

60. 测血压听到搏动声突然变弱或消失,此时袖带内压力 (C ) A大于心脏收缩压 B小于心脏收缩压 C等于心脏舒张压 D大于心脏舒张压 61.

袖带缠绕太松导致血压值偏高的主要原因是 (C )

A未注入气前血管已受压 B血流阻力减少 C有效测量面积变窄 D需要较高的压力阻断血流

62. 当从听诊器中听到第一声搏动时,袖带内压力 (B )

A大于心脏收缩压 B等于心脏收缩压 C小于心脏收缩压 D等于心脏舒张压 63. 测血压时袖带缠得过紧可使 (A )

A收缩压偏低 B收缩压偏高 C舒张压偏高

D舒张压偏低 64.

那项除外与测量血压值准确性无关的因素是 (C )

A 病人体位 B被测肢体动脉与心脏的位臵C测量血压的操作者D血压计零点与心脏的位臵

65.

用成人血压计袖带给幼儿测血压时,其测量的数值 ( A) A偏低

B偏高

C脉压差大

D脉压差小 66.

所用血压计袖带过窄,测量的血压值 (A )

A偏高

B偏低

C脉压差小

D脉压差大 67. 血压计的水银不足,则测出的血压数值 ( A)

A偏低

B偏高

C无影响脉

D压差小 68. 某男性病员,65岁,血压值持续为21.3/13.3Kpa,应考虑为 (D ) A收缩压偏高,舒张压偏低 B临界高血压 C收缩压偏低,舒张压 D偏高高血压 69. 一病员左侧偏瘫,右上肢静脉输液,右小腿II度烫伤,其测血压部位应是 (D ) A左上肢 B 左下肢

C右上肢

D右下肢

70.

一女性,66岁,高血压病史10年,入院BP25/18Kpa,经治疗血压稍下降,

42

但时有波动,患者紧张焦虑,护理中何项不妥 (C)

A测得血压偏高时应保持镇静如血压值偏高 B应与其基础血压对照后做解释 C如实告知病人测量结果,使病人提高警惕 D向病人讲解治疗原则,给予保健指导 71.

男性40岁,主诉头晕,测收缩压21.1Kpa,舒张压12.0Kpa,应考虑 ( B) A高血压 B临界高血压 C收缩压偏低,舒张压正常 D舒张压偏低,收缩压正常 72.

用上肢袖带测下肢血压,可使 ( A)

A收缩压偏高,舒张压无明显变化 B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明显偏高 C收缩压无变化,舒张压偏高

D收缩压偏低,舒张压无明显变化 73. 测血压时,输气球打气至肱动脉音消失时,此时袖带内压力是 (C ) A小于心脏收缩压 B等于心脏收缩压 C大于心脏收缩压 D等于心脏舒张压 74. 在测量血压的注意事项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B ) A打气不可过猛过高 B血压未听清时,立即重新注气,再仔细听 C须密切观察血压者,应尽量做到四定 D听诊器的胸件不可放在袖带下面 75.

以下哪种操作方法可导致血压值偏低 ( D)

A袖带缠得过松B袖带过窄 C偏瘫病人在健侧肢体测D未听清应连续重复测量) 76.

以舒张压增高显著特点的高血压常见于 (D )

A二尖瓣狭窄 B甲亢 C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D急性肾炎

二、名词

1体温是指身体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

2发热指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3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达数天或数月,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等。

43

4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温差达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等

5脉搏短绌在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称为脉搏短绌。

6潮式呼吸是一种呼吸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再经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重复以上的周期性变化,其形态就如潮水起伏。周期可达30秒~1分钟。 7呼吸困难病人主观上感觉空气不足,客观上表现为呼吸费力,可出现紫绀、鼻翼煽动、端坐呼吸,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活动,造成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异常。 8血压是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一般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

9收缩压在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上升达到最高值称收缩压。

10间歇热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又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等 11奇脉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称为奇脉。

12高血压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收缩压≥21.3Kpa(160mmHg)和(或)舒张压≥12.7 Kpa(95 mmHg)为高血压。

13间断呼吸表现为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一个短时间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即呼吸和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

14氧气疗法是通过给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动脉血氧含量,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治疗1为什么每日要观察四大生命体征?

生命体征是机体内在活动的一种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身心状况的可靠指标。正常人比较稳定,病理情况下极其敏感。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生命体征,可了解机体重要脏器的功能活动情况,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为预防、诊断、治疗、护理提供

44

依据。

2 高热病人应如何护理?

①降低体温,可选用物理或药物降温的方法。②加强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高热时每4小时测量一次,注意发热类型、程度及经过,及时注意呼吸、血压、脉搏的变化。有无伴随症状。③补充营养和水分,补充高热的消耗,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促进毒素的排泄。④注意休息,加强皮肤、口腔护理⑤作好心理护理,满足病人心理需要,给予心理安慰。

3 试述陈—施呼吸的发生机制。

由于呼吸中枢的兴奋性降低,只有当缺氧严重,二氧化碳积聚到一定程度,才能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恢复或加强,当积聚的二氧化碳呼出后,呼吸中枢又失去有效的兴奋,呼吸又再次减弱继而暂停,从而形成了周期性变化。 4 简述对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的病人如何保持其呼吸道的通畅?

①指导病人有效的咳嗽。②用手扣击胸背部,借助震动促使排出③采取特殊的体位,借助重力的作用将分泌物排出体外。④经过上述方法仍不能排出者,采用吸痰法。 5吸氧的适应症?

当病人的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6Kpa时,则应给予吸氧。①肺活量减少,如哮喘、支气管肺炎或气胸等②心肺功能不全如心力衰竭时出现的呼吸困难。③各种中毒引起的呼吸困难④昏迷的病人⑤其他,某些外科手术前后、大出血休克的病人以及分娩时间过长或胎心音不良等。 6气管切开病人如何护理?

①舒适的体位,一般可选仰卧或半卧位。经常更换体位,鼓励病人咳嗽、咳痰,减少肺部并发症②保持套管通畅,内套管定期消毒,一日4次。③室内保持适当的温度(22℃)湿度(相对湿度应在80~90%),气管套管口覆盖1~2层无菌湿纱布,

45

必要时给予蒸汽吸入,保持下呼吸道湿润、通畅。④气管内吸痰⑤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防止伤口感染⑥气管内套管固定牢固,防止外套管脱出 7如何预防氧疗的副作用?

①氧中毒:避免长时间、高浓度氧疗及经常做血气分析,动态观察氧疗的治疗效果②肺不张:鼓励病人做深呼吸,多咳嗽和经常改变卧位、姿势,防止分泌物阻塞③呼吸道分泌物干燥:应加强湿化和雾化吸入④晶状体纤维组织增生:控制吸氧浓度和吸氧时间⑤呼吸抑制:对Ⅱ型呼吸衰竭病人应给予低浓度、低流量给氧,维持PaO2在8Kpa即可。

46

第七章 冷热疗法的应用

一、单选题(每题1分)

1、当温度超过45ºC会刺激下列哪种接受器而引起不舒适 (C ) A、热接受器 B、冷接受器 C、疼觉接受器 D、热疼痛接受器

2、热疗法的局部生理效应,不正确的是 (C )

A、血流增快 B、体温上升 C、肌纤维收缩性增加 D、需氧量增加

3、冷疗法的局部生理效应,正确的是 (D )

A、血管扩张 B、代谢增快 C、神经传导速度加快 D、淋巴流量增加

4、下列哪一项不是冷、热疗法的效应 (B ) A生理效应 B、时间效应 C、继发效应 D、远处效应

5、影响对热敏感性的因素不包括 (B ) A、年龄 B、性别 C、病情

D、意识

6、炎症初期用冷的目的是 ( A)

A、解除疼痛 B、血管扩张 C促进愈合 D使炎症消散

7、冷疗制止炎症扩散的机制哪项正确 (B )

A、解除神经末梢的压迫 B、降低细菌的活力 C、降低体温 D、使肌肉、肌腱等组织松弛

8、用热的目的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C )

A、促进炎症消散或局限 B、减轻深部组织充血 C、增加深部组织充血 D、制止炎症扩散

9、炎症早期用热的主要目的是( A)

A 扩张局部血管 B、改善血液循环C、促进炎症吸收和消散D、增加百细胞的吞噬功能

10、炎症后期用热的目的是 (D )

47

A、解降疼痛 B、消除水肿 C、促进愈合 D、使炎症局限

11、用热可解降疼痛的机制是 (D )

A、增加新陈代谢和白细胞吞噬功能 B、能降低痛觉神经的兴奋性,改善血液循环 C、刺激神经末梢引起反射作用,使局部血管扩张 D、抑制细胞活动,使神经末梢的敏感性降低

12、某人下楼时不慎踝关节扭伤,1h后来门诊就诊,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B ) A、热水局部浸泡 B、冷敷 C、热敷 D、先热敷10min后再冷敷

13、下列冷疗法中,错误的做法是 (B )

A、扁桃体摘除术后冰囊臵于颌下 B、脑水肿病员头部降温,体温维持在30℃以下 C乙醇拭浴病人出现寒战,发冷立即停止操作 D化学制冷袋冷敷嗅到氨味应立即更换

14、禁用冷疗的部位不包括 ( C)

A、枕后、耳廓、阴囊 B、胸前区

C、后背

D、腹部

15、下列哪种病人禁忌局部用冷疗 (C )

A、高热 B、鼻出血 C、局部血液循环不良 D、牙疼

16、乙醇拭浴的浓度 (B )

A、25%~35% B、30%~50% C、60%~70% D、25%~30%

17、足底用冷可引起 ( C)

A、腹泻 B、反射性心率减慢 C、反射性的冠状动脉收缩 D、传导阻滞

18、用冰槽防治脑水肿的低温疗法的机制是 (B )

A、降低颅内压,防止呕吐 B、降低脑组织代谢 C、减轻头疼和头昏D、增加散热中枢的兴奋性

19、使用冰槽低温疗法是将 (B )

A、后颈部与冰槽接触垫以海绵垫 B两耳用脱脂棉花塞住 C两眼用纱布覆盖 D冰槽加

48

入冰碎块

20、乙醇拭浴的原理是 (D )

A、传导

B、辐射 C、对流 D、蒸发

21、乙醇拭浴禁擦胸腹部是防止 (D )

A、发生寒战 B、体温骤降 C、腹泻 D、反射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22、乙醇拭浴时,热水袋放臵足底原因是 (C )

A、保暧

B、使体温骤降 C、促进散热 D、预防发生心率不齐

23、患者左额早期感染应给 (C )

A、热敷

B、冷敷

C、中药热敷 D、冷热交替

24、一般冷疗时间可持续为 (B )

A、10~14min B、15~20min C、20~25min D、25~30min

25、全身用冷的方法是 (B )

A身体周围放冰袋

B、调节室内温度低于18℃ C、头、颈、腋下及腹股沟放冰袋 D、用32~34℃温水拭浴

26、用冷时间过长可导致 (D )

A、痛觉神经的兴奋性增强 B、局部营养、细胞代谢障碍,以致组织坏死 C、末梢循环不良

D、皮肤抵抗力降低

27、高热病人降温而采用乙醇拭浴时,下列方法哪项是正确的 (B ) A、头部放热水袋,足部放冰袋 B、拭浴时以离心方向向边缘边擦边按摩 C、擦至胸腹时动作轻柔 D、擦后10min测量体温

28、全身用冷头部臵冰袋重要的目的是 (C )

A、使病人舒适 B、加强拭浴反应 C、协助降温,防止头部充血 D、发生寒战

29、下列冷疗法中,错误的做法是(B)

49

A扁桃体摘除术后冰来臵于颌下 B、脑水肿病人头部降温,体温维持在30℃以下 C、乙醇拭浴病人出现寒战,发冷立即停止操作D、化学致冷袋冷敷嗅到氨味应立即更换

30、冷湿敷多用于 (C)

A、麻疹高热 B、慢性炎症 C、止血

D、风湿热 31.干热的穿透力不如湿热的原因是(B )

A、空气导热能力比水强

B、水的导致热能力比空气强 C、水的导热能力比空气强

D、水的导热与散热能力均比空气强 32.热水袋中灌入热水量为(B )

A、1/3-1/2 B、1/2-2/3 C、1/4-1/3 D、1/3-2/3 33.可用热敷的病人是 (C )

A、胃出血 B、急性阑尾炎 C、术后尿潴留 D、牙痛

34、下列哪种情况禁用热疗法(C )

A、循环不良 B、感觉迟钝 C、各种脏器内出血 D、四肢厥冷 35.昏迷病人用热水袋,水温不可超过50oC的原因是(C )

A、皮肤抵抗力低 B、皮肤对热反应过敏 C、局部感觉迟钝或麻痹 D、可使昏迷加深

36.一般湿热敷的持续时间是(B )

A、10-15min B、15-20min C、20-25min D、25-30min 37.痔术后,行热水坐浴下列哪些不妥(A )

A、水温45-50oC B、时间10-20min C、浴盆及溶液均需无菌 D、浴后换药 38.热水袋使用完毕,下述保管方法中哪项不妥(B )

A、开口朝下,倒挂晾干 B、排尽袋内空气,旋紧塞子 C、保存于阴凉处备用

50

第三篇:《学前心理学》各章节重点

【1】为什么说心理学史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答:人的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概念〗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脑功能不健全的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大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的。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各种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现实事物反映的不同形式;客观环境不同人就产生不同的心理。

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它不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于现实。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一)个体心理的发生

各种心理活动都在学前阶段开始发生。儿童出生时只有最简单的感知活动,难以与生理活动区分;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包括知觉、记忆、表象和想象、思维和言语、情感和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出生后的早期阶段产生。因此,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但其过程都是从简单、具体、被动、零乱,朝着较复杂、抽象、主动和成体系的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和顺序大致相同;

2.相同年龄儿童的心理,一般具有大致相似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受遗传、教育、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规律的。

这一切说明,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这些规律包括:

(1)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本身的规律;

(2)制约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作用的规律。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2】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答: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表现为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每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发展又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具体规律。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

1.发展心理学2.普通心理学3.学前教育学4.儿童解剖生理学5.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3】学前儿童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有何关系?

答:发展心理学又称年龄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又可分为儿童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它更多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时期心理的发展,即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主要是儿童心理的发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也可以分别独立成为一些学科,如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除研究个体心理发展外,还研究人类心理种系发展,即从动物进化到人类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又可分为动物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主要研究原始人类的心理。

学前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而且是内容最充实的分支。

【4】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有何关系?答:普通心理学研究正常的、成熟了的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儿童的心理活动,服从人类心理活动最一般的规律。学前心理学应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应以普通心理学知识为基础。学前心理学,不仅利用普通心理学的知识,反过来,其研究资料和成果,又可以丰富和促进普通心理学的研究。

第二节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5】论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一、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

1.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包括各种心理现象发生的时间、出现的顺序和发展的趋势,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各种心理活动所出现的变化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2.儿童心理变化的原因,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原因,说明是什么因素影响儿童心理的变化,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学前教育理论奠定基础。幼教工作者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可以提高自己了解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能力。

二、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

幼儿教师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之前总为不能完成教育任务而苦恼,甚至认为幼儿故意和自己捣乱而生气,但在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后,变为欣赏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

三、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幼儿教师与孩子生活在一起,有条件系统地研究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但有的教师因不懂研究方法而失去机会。学习研究方法后,在教育工作中,可用观察、谈话,甚至实验的方法了解幼儿,使教育工作水平得以提高。

四、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学习学前心理学可以具体了解儿童心理现象的发生条件,变化、发展原因,外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等。每个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行为,都可以找到其原因。这些知识有助于形成唯物主义观点,反对唯心主义宿命论;了解人的认识如何从感知发展到思维及思维如何促进感知的提高;有助于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有助于理解量变到质变、矛盾的对立统一的思想。

第三节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

一、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

1.抓住学科特点,包括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明确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弄清心理学和学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掌握儿童心理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原因。

3.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幼儿教师有条件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来学习,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过程中,要对儿童心理现象进行分析研究。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状况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对学前儿童的心理进行客观的研究,必须对他们周围的生活条件及其所受的教育影响进行分析。对研究对象的表现要避免主观性。

2.活动性原则

学前儿童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并且通过活动表现出来的。因此,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必须从他们的活动中进行分析。

3.发展性原则

学前儿童的心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必须从这种发展变化中去研究它的规律,避免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

1.观察法〖概念〗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应注意的问题:

(1)制订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要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根据观察目的和任务之不同,可以采用局外观察或参与性观察。(2)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3)观察一般应多次反复进行,通常需要两个观察者同时分别评定。

2.实验法

【6】论述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实验法

答:对学前儿童进行实验,就是通过控制和改变儿童的活动条件,以发现由此引起心理现象的有规律性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常用的实验法有两种,即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3.测验法〖概念〗

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测验主要用于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差异。

4.调查访问法

调查访问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

5.问卷法

问卷法可以说是把调查问题标准化。运用问卷法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所问对象主要是与学前儿童有关的成人,即请赦调查者按拟定的问卷表作书面回答。

6.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

谈话法是通过和幼儿交谈,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谈话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的,但内容要围绕研究者的目的展开。谈话者应有充足的理论准备,非常明确的目的,以及熟练的谈话技巧。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概念〗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学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第一节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

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概念〗

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概念〗

1.儿童生理年龄特征: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概念〗

【论述】为什么要强调年龄特征?答:(1)谈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2)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代表该年龄儿童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各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在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问题上,更应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

二、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简述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答:(一)稳定性

根源于本质未变的制约因素:

1.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2.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可变性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三)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三、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

【2】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的必要性何复杂性。

答:(一)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必要性

儿童心理的发展客观上呈现一定的阶段性。

1.理论上,有必要对客观存在的各个发展阶段有清晰的认识,并做明确标志,即儿童心理学上所谓的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2.实践中,对在教育实践中的教师及有关儿童工作者,据划分标准,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和其他有关工作。

(二)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复杂性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明显存在,但划分复杂。

1.儿童心理发展是渐变式的、连续性的,各阶段间无明显界限;2.儿童心理发展受生理发展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其发展阶段有一定可变性,这给科学地掌握划分阶段的标准带来困难。

(三)现行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婴儿期(0~1岁),又称乳儿期,包括新生儿期(0~1月)、婴儿早期(1~6月)、婴儿晚期(6~12月);

先学前期(1~3岁),又称幼儿早期;

学前期(3~6岁),又称幼儿期,包括幼儿初期(3~4岁)、幼儿中期(4~5岁)、幼儿晚期(5~6、7岁);

学龄期(6、7~18岁)

四、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1.转折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曩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概念〗

2.〖概念〗危机期: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3.转折期与危机期的关系: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并非一定出现“危机”,转折期和危机期有所区别,转折期是必然出现的,但“危机“却非必然出现,在掌握规律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儿童心理的发展,。危机“会化解;危机期一般出现在转折期。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1•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或发展某种能力的时期,称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方面。

(三)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

1.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能力、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概念〗

2.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成:

【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答:(1)与生理发展的加速期有关;

.(2)与儿童心理发展本身的状态有关;(3)与儿童心理的整体发展有关。

(四)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

1.概念:儿童能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概念〗

2.特点: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标志,也是可接受教育程度的标志,在儿童心理发展每一时刻都存在,同时又时刻都在变化,因人而异。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一、人生第一年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婴儿期或乳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因心理变化发展迅速又分3个阶段:

(一)新生儿期(0~1月)

1.心理发生的基础:惊人的本能。如吸吮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击剑反射、迈步反射、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蜷缩反射。这些都是无条件反射,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基础。

2.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的出现。条件反射的出现,使儿童获得了维持生命、适应新生活需要的新机制,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其出现是心理的发生。新生儿期就在各种生活活动中学习,发展各种心理能力。因此,从孩子出生就要注意对他的教育。

3.认识世界的开始。儿童出生后就开始认识世界,最初的认知活动突出表现在知觉发生和视听觉的集中;视听觉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注意的出现,是选择性反映,是人们心理能动性反映客观世界的原始表现。

4.人际交往的开端。通过情绪和表情表现出交往的需要。

(二)婴儿早期(1~6月)

这段时间心理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视听觉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依靠定向活动认识世界,眼手动作逐渐协调。

1.视觉、听觉迅速发展。半岁内的婴儿认识周围事物主要靠视听觉,因动作刚刚开始发展,能直接用手、身体接触到的事物很有限。

2.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手眼协调动作,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即能抓住看到的东西。

意义:婴儿用手的动作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手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

3.主动招人。这是最初的社会性交往需要。这时期要注意亲子游戏的教育性。

4.开始认生。这是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明显表现了感知辨别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发展;表现儿童情绪和人际关系发展上的重大变化,出现对人的依恋态度。

(三)婴儿晚期(6~12月)

明显变化是动作灵活了,表现在身体活动范围比以前扩大,双手可模仿多种动作,逐渐出现言语萌芽,亲子依恋关系更加牢固。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抬头、翻身(在半岁前学会)、坐、爬、站、走等动作形成。

意义:可以锻炼四肢和背部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活动,促进大脑和小脑的神经的生长和发育;主动接触外界事物,摆脱成人的怀抱,自己活动,扩大活动范围、开阔了眼界,满足了好奇心,促进儿童认知、情绪和人际交往的发展。

教育:安全保障下的玩具、游戏作用不可忽视。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五指分工动作和手眼协调动作同时发展,这是人类拿东西的典型。五指分工,指大拇指和其他四指的动作逐渐分开,活动时采取对立方向,坐爬动作利于它的发展。〖概念〗

除五指分工之外,手的动作发展还表现在:(1)双手配合;(2)摆弄物体;(3)重复连锁动作。

3.言语开始萌芽。这时发出的音节较清楚,能重复、连续。这时期的婴儿已能听懂一些词。

4.依恋关系发展。分离焦虑,即亲人离去后长时间哭闹,情绪不安,是依恋关系受到障碍的表现。开始出现用“前语言”方式和亲人交往,孩子理解亲人的一些词,做出所期待的反应,使亲人开始理解他的要求。

二、先学前期(1~3岁)

这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表现:学会走路、说话,出现思维;有最初独立性。高级心理过程逐渐出现,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

1.学会直立行走。1~2岁独立行走不自如,有其生理原因:

(1)头重脚轻;(2)骨骼肌肉嫩弱;(3)脊柱弯曲没完全形成;(4)两腿和身体动作不协调。

2.使用工具。1岁半左右,已能根据物体的特性来使用,这是把物体当作工具使用的开端,孩子使用工具经历一个长期过程,可能出现反复或倒退现象。

3.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人类特有的言语和思维活动,是在

2岁左右真正形成的。出现最初的概括和推理,想象也开始发生。

4.出现最初的独立性,人际关系的发展进人一个新阶段,是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上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头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体现。

三、学前期(3~5岁)

【4】(3~5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

答:这是心理活动形成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一)学前初期(3~4岁)在幼儿园称小班,特点突出表现在:

1.最初步生活自理。幼儿园生活和生活范围的扩大,引起心理发展上的各种变化,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迅速发展。

2.认识依靠行动。认识活动是具体的,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即“直观行动思维”。

3.情绪作用大。心理活动情绪性极大,认识过程主要受情绪及外界事物左右,不受理智支配。

4.爱模仿。模仿性突出,模仿也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

(二)学前中期(4~5岁)

心理发展出现较大质变,表现在认识活动的概括性和行为的有意性明显开始发展,具体表现在:

1.更加活泼好动;2.思维具体形象;3.开始接受任务;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三)学前晚期(5~6岁)

【5】5~6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

答:幼儿园大班年龄,突出特点:

1.好问好学。幼儿在这时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好奇心比以前深刻;

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发。大班幼儿思维仍是具体形象思维,但明显有抽象逻辑思维萌芽;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出现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认知方面有了方法。运用集中注意的方法,有意记忆的运用。

4.个性初具雏形。有较稳定的态度、兴趣、情绪、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不那么外露。

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第一节

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注意的概念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执行和集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概念〗

特点:1.指向性:指在某一时刻人的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而离开了另外一些对象,能使人有选择地反映事物,从而获得清晰印象。2.集中性:指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心理活动聚集在其所选择的对象上;或这些心理活动深入于该对象的程度,即心理活动在一定方向上的强度和紧张度。

【论述】二、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使儿童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做出选择性反映并接受更多信息。

2.维持功能,使儿童心理活动对所选择的对象保持一种比较紧张、持续的状态,从而维持儿童的游戏、学习等活动顺利进行。3.调节功能,使儿童能够发觉环境变化,调整行为,为应付外来刺激作相应准备,从而能更好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

(二)注意与心理过程

1.注意与知觉的发展。凡是注意的对象,人们对该对象的知觉就最完全、清晰、突出;注意是感知的先决条件;注意是研究幼小婴儿感知发展的指标。

2.注意与记忆的发展。注意使感知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系统。注意发展水平低的儿童,记忆发展水平也低。

3.注意与坚持性的发展。注意能加强行动力量和坚持性。幼儿只有在集中注意时,才能坚持某一行动。注意力差的学生,不但智力发展受到影响,甚至影响到纪律、交际,形成道德不良。

4.注意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注意是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是学习的先决条件,注意的范围、稳定性、分配、转移等品质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学习的效果。

第二节

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

儿童注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活动本身性质的变化、注意对象的变化。

【1】简述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

答:一、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

1.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原始的定向反射是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应,也是儿童最早出现的最初级的注意。最初的定向性注意,主要由外物特点引起,即无意注意的最初形式。本能的定向性注意随年龄增长占据的地位日益缩小,但不会消失。

2.选择性注意的发生发展。选择性注意,指儿童倾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选择性注意在新生儿时已出现,其发展表现在两方面:(1)性质的变化,由取决于刺激物的物理特性转向刺激物对儿童的意义;(2)对象的变化,即范围的扩大和对象的复杂化。

【2】二、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

1.无意注意,指无预定目的,不需意志的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无意注意与生俱来,但也有发展过程,表现在注意的性质和对象不断变化;稳定性增长,对象范围扩大。

2.有意注意,指有目的、有意识支配的、主动的注意,2岁以后开媾萌芽,幼儿期开始发展。有意注意的发展,使儿童注意发生变化,心理能动性增强。

第三节

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3】一、新生儿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最初形态定向性注意出现。定向反射性注意在新生儿瓣出现,婴儿期较明显,成人也可观察到,这是本能的无条件反射,也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态。

2.选择性注意的萌芽,视觉偏爱法研究表明选择性注意在新生儿期已经萌芽。视觉搜索运动轨迹的实验,也证明了新生儿选择性注意的萌芽。

【4】二、1岁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注意选择性的发展上,其基本特征是:

1.注意的选择性带有规律性的倾向,这些倾向主要表现在视觉方面,也称视觉偏好。

2.注意的选择性的变化发展过程,从注意局部轮廓到较全面的轮廓;从注意形体外周到注意形体的内部成分。

3.经验在注意活动中开始起作用。

【5】三、1~3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1.注意的发展和“客体永久性”认识密不可分;客体永久性:即能够找到不在眼前的物体,确信在眼前消失了的东西仍然存在。在这之前,物体在儿童眼前消失,他就不再找,似乎物体已经不存在。是儿童处于智慧的萌芽阶段的标志。

2.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表象的影响;3.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言语的支配;4.注意的时间延长,注意的事物增加。

【6】四、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一)无意注意占优势,其发展表现为:

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2.与兴趣和需要关系密切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二)有意注意初步形成,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依赖成人的组织和引导,有如下表现特点:

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要求下发展的;

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活动中实现的。

【论述】第四节

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

一、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选择:指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做出选择性的反映,使儿童在一定的时刻选择重要的或符合需要的对象,并做出清晰的反映。

1.注意的选择性随年龄增长而发展:一方面依赖生理成熟;一方面与后天的学习训练,个人的知识经验及兴趣情绪有关。

2.教育意义:

(1)幼儿教育内容的安排,要适合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2)幼儿在注意物体特征方面存在个性差异;(3)幼儿注意选择性可通过教育强化改变。

二、注意的范围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范围:又叫注意的广度,指人在比较短的时间性片断中所能清楚地知觉到的食物的数量。

1.注意的范围有一定的生理制约性,还取决于注意对象的特点及本人的知识经验。

2.教育意义:

(1)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同一短时间内不能要求注意太多方面;(2)呈现挂图或直观教具时,数目不能太多,排列应当有序;(3)采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方法教学,帮助获得知识经验,扩大注意范围。

三、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在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它是注意的一种重要品质,使幼儿游戏、学习活动等获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

1.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及幼儿自身状态有关,随年龄增长而增强。

2.教育意义:

(1)教育教学内容难易适当,符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

(2)教育教学方式要新颖多变,富于变化;

(3)幼儿园大中小班作业时间应当有别,集体活动时间适当、内容多样。

四、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于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及在同一时间内,同时注意两个以上的事物或同时从事两种以上的活动。

1.注意分配的基本条件就是同时进行的活动中,至少有一种达到自动化的熟练程度,还与注意对象的刺激强度、个人的兴趣、控制力、意志力等有关。

2.教育意义:

(1)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与自我控制能力;

(2)加强动作或活动练习,使幼儿对活动熟练,做起来不必花费太多注意力和精力;(3)使同时进行的活动,在幼儿头脑中形成密切的联系。

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等。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食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简答】二、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占优势;4.幼儿的记忆、情绪和意志也受感知觉的影响。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感觉与生俱有,出生后不久,知觉就在感觉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对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很低。

【简答】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依靠知觉的恒常性,1岁后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水平逐渐提高;1岁多常按照某个事物的明显特征来辨认物体;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3岁后,儿童对物体的知觉,渐渐和有关的概念相联系,知觉活动已发展到能够进行观察。

第三节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概念

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简答】(二)视觉敏度发展的机制

1.晶状体的变化调节;

2.中枢神经系统对视感觉的信号加以辨认;3.视觉系统突触组织的发展是辨别能力发展的基础;4.控制眼动的能力;

5.经验的参与,即视知觉。

(三)视觉敏度发展的年龄特点

1.新生儿的视觉敏度,孩子出生后即能看见眼前东西,最佳视距在20cm左右;

2.婴幼儿的视觉敏度,6个月内是视觉发展的敏感期,4个星期的婴儿视力为20/60,8个星期为20/100,5~6个月为20/20。

(四)视觉敏度的测定

1.视力检查表测定:一般的E字检查表;专为儿童设计的图形视力表;2.用简单观测方法。

【简答】(五)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1.受遗传和环境影响,视觉经验是促进视觉发展的必要因素。影媳视力减退的条件:

(1)光线照明;(2)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3)坐姿不良。

2.儿童弱视:指在视觉发育障碍的一种常见病,弱视者实力达不到正常水平,两眼不能同时注意一个目标,无立体感,不能判断自身的空间位置,分不清物体离自己的原籍高低,定位不准确,不能完成精细动作。(1)表现;(2)成因;(3)治疗。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1.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2.婴儿的颜色视觉:婴儿出生后第三个月开始区分红、绿两种光刺激,但不稳定,第四个月比较稳定。颜色视觉与颜色的明度、色调、饱和度有关。

3.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区别颜色细微差别能力的继续发展,同时对颜色的辨别和掌握颜色名称结合起来。3岁儿童不能认清基本颜色和区分各种颜色的色调。4岁区别色调细微差别的能力发展,开始认识一些混合色。5岁注意到色调、明度和饱和度,能辨别更多混合色。颜色辨别能力的发展,主要在于掌握颜色的名称,主要依靠生活经验和教育。

4.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

第四节

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一、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1.听觉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发声特点;

2.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欣赏乐曲,从而还得到美育的熏陶;

3.儿童与成人交往,特别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听觉对智力、个性发展也有影响。

二、儿童听觉的发生

(一)胎儿对声音的反应

胎儿对声音有反应。据此,孕妇应多听宁静悦耳的音乐.避免过多噪音刺激。

(二)新生儿听觉的发生

新生儿对不同的声调,声音的纯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等都有不同的反应。

(三)听觉与视觉协调活动的发生

1.听觉和视觉很早就发展起来;2.持续、复合的听觉刺激有助于视觉定向;3.听觉刺激能导致视觉的习惯化;

4.婴儿能识别同时出现的视听觉刺激的一致性。

(四)新生儿的听觉偏好新生儿爱听人的声音、母亲的声音、柔和的声音、高音调的声音。

三、婴幼儿听觉的发展

随年龄增长,学习语言、接触音乐环境和接受听觉训练的过程中,婴幼儿的听觉迅速发展:儿童的听觉阈限值逐渐降低,听觉感受性提高。

四、学前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

出生后24小时内的新生儿,听觉反应已可分五等,反应形式、强度也不同,存在音高差别阈限。

五、学前儿童听觉的测定

1.观察听觉行为;2.简易测听;3.用仪器做听力测查。

【简答】六、听力的保护与培养

(一)避免噪音污染

1.在家庭为幼儿创设安宁环境;2.在幼儿园教育孩子避免大声喧哗;3.采用吸音设备;4.用养花种草等净化环境。

(二)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乐音和音乐活动都是幼儿发展听觉的有力手段。

(三)通过学习语言发展听觉在幼儿园,可组织专门训练听力的游戏,训练听力辨别力等。

七、聋儿听觉康复的训练

1.早期验配助听器

2.早期听力训练

(1)对声音的感知和理解:在游戏中运用音响玩具、游戏,感官功能代偿,音乐训练等;

(2)对声音的辨别:结合图片、实物或模型,使聋儿感知不同事物发出的声音。

第五节

学前儿童触觉、动觉和痛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一)儿童触觉的发生儿童出生就有触觉反应,许多种无条件反射都有触觉参加。

(二)口腔的触觉

儿童出生具有口腔触觉,且通过它认识物体。

(三)手的触觉

1.触觉探索主要通过手来进行,儿童出生就有本能触觉反应;

2.视觉和手的触觉协调,是半岁婴儿认知发展的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触觉探索的开始;

3.眼手协调出现的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西.表明儿童知觉达到了能知觉到物体的位置、手的位置、视觉指导手的触觉活动。

二、学前儿童动觉的发展

动觉的发展使婴幼儿动作越来越准确.动作感受性提高,有助于手控制自己的动作.而系统训练有利于提高动觉感受性,提供声音和视觉刺激物等作为信号.有助于提高儿童对动觉的意识。

三、学前儿童痛觉的发展

儿童痛觉是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表现在痛觉感受性的提高。

1.疼痛发生的条件:

(1)伤害或过强刺激的刺激量;(2)痛觉阈限;(3)痛的情绪。

2.疼痛包括痛的感觉和痛的情绪,孩子疼痛的阈限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第六节

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卒问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一、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

(一)婴儿的形状知觉

1.很小的婴儿已能辨别不同的形状,具有对形状的知觉的恒常性;

2.对物体形状的视觉偏好。

(二)幼儿的形状知觉

1.在视觉、触觉、动觉的协调活动中,对几何形体知觉的效果最好;

2.对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由易到难,具顺序性;3.形状知觉和掌握形状的名称相结合;

4.形状知觉在先,用词概括形状的能力在后;5.通过游戏可提高形状知觉水平;

6.日常生活需要形状知觉,也为形状知觉发展提供条件。

二、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

1.婴儿对物体大小知觉的恒常性已经形成;

2.视触动觉的共同活动,利于幼儿对积木大小的知觉;

3.对物体大小知觉的发展,蕴含着辩证思维发展的萌芽。

三、学前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

1.婴儿已有听觉定位能力;

2.正常儿童主要依靠视觉定位;

3.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和词语所代表的方位概念结合;4.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早于方位词的掌握;

5.只能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6.方位知觉的发展是幼儿人学准备的重要内容;

7.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辨别。

四、学前儿童距离知觉的发展

1.防御反应表明婴儿已有距离知觉;2.婴儿能够区分物体与自己的距离;3.距离知觉的发展受经验影响;

4.已有深度知觉,且受刺激模式和刺激条件的影响;,5.深度知觉的发展受经验影响较大。

幼儿园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中。因深度知觉的发展不足而出现安全问题.教师要特别注意加强教育。游戏和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幼儿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的发展。

五、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1.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即由生物节奏周期(生物钟)所提供的时间信息而出现的时间知觉。

2.随年龄增长,会产生与具体事物和事件相联系的时间知觉,主要是依靠生活中接触到的周围现象的变化。

3.逐渐能通过钟表和日历认识时间,把钟表和日历上的字符形象化。

4.6岁以后,能够开始学习对持续时间进行估计。

5.幼儿时间知觉发展的方向是思维参与时间的知觉。即把时间知觉和时间概念联系起来。

第七节

幼儿观察的发展

【简答】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以及观察方法等方面。

一、观察的目的性加强

幼儿观察的目的性从低到高可分为三级:低级、中级、高级。

二、观察的持续性延长

幼儿初期,观察持续时间很短,其持续性和目的性有关。

三、观察的细致性增加

经过系统的培养,幼儿观察的细致性能够有所提高。

四、观察的概括性提高

对图像观察概括化可分四个阶段:个别对象、空间联系、因果联系、对象总体。

五、观察方法的形成

幼儿的观察,是依赖于外部动作向以视觉为主的内心的活动发展。

1.幼儿的观察是从跳跃式、无序的逐渐向有序性的观察发展。

2.幼儿掌握观察方法,需要教师指导和培养,如指导不当,反而阻碍幼儿观察的发展。

3.成人的指导语,往往影响幼儿观察图画的水平。

【论述】第八节

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一、适应现象

1.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适应现象。

2.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

二、对比现象

1.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

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高幼儿感受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不同分析器的感觉,也会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在视觉感性方面较明显。

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不应有喧哗声,教师的声音也不应很大。

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受以下因素影响: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和强度方面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分离。

教师要运用背景与对象关系的规律,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不,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教材的重点部分,使用粗线条、粗字体或彩色笔,使它们特别醒目;教学指示棒与直观教具的颜色不要接近。

2.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易被知觉为对象。

据此,教师应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及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在视觉刺激中.凡距离上接近或

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的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分离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

据此.教师绘制挂图时,为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位,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色彩;凡说明事物变化或发展的挂图.更应注意每一个演进图的距离;教师讲课声音应抑扬顿挫。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中实现的。由于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直观材料加上教师讲解,幼儿才能很好理解。

据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区别,必须和言语讲解结合起来。

第五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第一节

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定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2、环节包括识记、保持、恢复。恢复又包括两种形式:再认、再现(回忆)

【简答】二、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记忆与知觉的发展记忆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而知觉的发展又离不开记忆。知觉中包括着经验的作用。知觉的恒常性和记忆有密切关系。

2、记忆与想象、思维的发展儿童的想象和思维过程都要依靠记忆。记忆把知觉和想象、思维联结起来,使儿童能对知觉到的材料进行想象和思维。儿童最原始的想象和记忆不易区分。

3.记忆与言语的发展儿童学习语言要靠记忆,儿童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离不开记忆。

4.记忆与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记忆的发展影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记忆使情感丰富,意志活动稳定。

第二节

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一、记忆的发生

(一)记忆发生的指标从认知心理学观点看,记忆包括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过程。

判断个体记忆发生的时间与所用指标有关。前语言时期儿童的记忆,一般采用三个指标:1.习惯化;2.条件反射;3.重学记忆。

(二)记忆发生的时间

1.习惯化不学而能。新生儿出生不久即出现对刺激物的习惯化,这是原始的记忆因素。2.自然条件反射发生于出生后10天左右;人工条件反射出生

1~3天的新生儿即可形成。采用指标不同,判定记忆发生的时间也稍有不同,但不论用何种方法或指标进行研究,都可肯定,新生儿期已经出现了记忆。

【简答】二、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一)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

1.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依次出现;2.记忆的潜伏期延长,即长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延长;

3.由“幼年健忘”到出现可保持终生的记忆。幼年健忘:指3岁前的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的现象。

(二)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1.儿童最初出现的记忆全部都是再认性质的记忆;

2.整个学前期,再现都落后于再认;

3.再现在两岁左右出现,再认和再现的差距随年龄增长而缩小;

4.再认依赖感知;再现依赖表象。

(三)记忆容量的增加1.记忆广度。

人类短时记忆广度为7±2个信息单位(组块),儿童不是一开始就具有人类记忆广度的;2.记忆范围扩大,指记忆材料种类的增多,内容的丰富,信息加工熊力增强;3.工作记忆能力增强。工作记忆:指在短时间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来联系起来的记忆。

(四)记忆内容的变化从记忆内容看,可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

1.运动记忆(2周左右)。儿童最早出现的是运动记忆;

2.情绪记忆(6个月左右),新生儿已有明显表现;

3.形象记忆(6~12个月左右)。依靠表象进行;表象:指过去感知而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出现的形象。

4.语词记忆(1岁左右).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发展。

【简答】

三、记忆策略的形成

震忆策略的形成和记忆有意性的发展密切联系.包括对记忆的计燃和使用记忆的方法。常见记忆策略有:1.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2.使记忆材料系统化;3.问接的意义识记。

第三节

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1岁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一)新生儿记忆的特点新生儿是记忆发生的时期,主要是短时记忆。

表现为对刺激的习惯化和最初的条件反射。

(二)出生后头半年记忆发展的特点

1.长时记忆开始发生的阶段(1~3个月);2.长时记忆有很大发展(3~6个月)。

(三)生后第二个半年记忆发展的特点

1.再现的潜伏期明显延长(6~12个月);2.开始出现工作记忆(8个月左右)。

【简答】二、1~3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1.再认的内容和性质发生变化,再认形式的记忆发展较早。语言真正发生后,再认的内容和性质迅速发生变化。

2.符号表象记忆产生,1岁以后,由于语言发展,儿童得以用符号进行表征,从而产生符号表象记忆。

3.短时记忆出现重要变化,由于语言产生而发生重大变化。

4.出现初步的回忆,用行动表现出初步回忆能力:

(1)替成人找东西;

(2)延迟模仿:当刺激物出现后,不是立即模仿,而是过了一段时间后,突然出现模仿行动。

【论述】三、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到了幼儿期,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无意记忆、机械记忆、形象记忆继续发展。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记忆的意识性、理解性明显提高,表现为有意记忆、意义记忆、语词记忆和记忆方法继续发展。这表明记忆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意识性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基本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

(1)无意记忆的效果优于有意记忆;(2)无意识记效果随年龄增长而提高;(3)无意记忆是积极认知活动的副产物,不是直接接受记忆任务和完成记忆任务而产生,而是在完成感知和思维任务过程中的附带结果。

幼儿无意识记的效果依赖于:

①客观事物的性质;⑦客观事物与主体的关系;③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④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

⑤活动动机。

2.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1)有意识记在成人教育下产生;(2)有意识记效果依赖于对记忆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

(3)有意再现的发展先于有意识记。有意再现有三种行为类型。

(二)理解性

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1.机械记忆用得多,意义记忆效果好。

(1)机械记忆用得多,较多运用机械记忆,可能是因为:

①大脑皮质的反应性较强,感知一些不理解的事物也能留下痕迹;

②对事物理解能力差,对材料不理解,不会进行加工,只能死记硬背,进行机械记忆。.,

(2)幼儿意义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原因:

①通过对材料理解而进行,理解使材料和已有知识经验联系,把新材料纳入已有知识经验体系;

②机械记忆只把事物作为单个孤立的小单位来记忆,意义记忆使记忆材料互相联系,从而把孤立的小单位联系起来,形成较大单位或系统。

2.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都在不断发展。年龄小的幼儿意义记忆比机械记忆效果高得多,随年龄增长,差距缩小,主要是因为意义记忆向机械记忆渗透,机械记忆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理解成分。

(三)记忆内容

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1.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形象带有直观性、鲜明性);

2.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3.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

(四)记忆方法

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有意记忆和意义记忆的发展,意义记忆对机械记忆的渗透及其相互接近.都反映了幼儿记忆过程的自觉意识性和记忆策略、方法的发展。幼儿能够对记忆材料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使记忆形象和语词联系。

【论述】第四节

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

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一、记忆的保持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1.保持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和恢复(再认和再现)的中间环节。

2.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保持阶段.知识经验会发生“量”和“质”两方面变化.就“量”而言.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显著表现就是遗忘;就“质”而言.因知识经验、加工组织经验的方式不同,回忆的内容会变化。有的内容变得简略了、概括了.不重要的细节消失了;有的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而有的却变得更加具体、夸张、突出。

学前儿童年龄小.大脑神经发育不够成熟。知识经验缺乏.更容易变化,忘事。因而对学前儿童记忆保持的要求不能太高,而应实事求是,符合记忆的心理年龄特点,教孩子学习知识,要注意巩固率或识记后的保持率。

二、根据遗忘规律科学地组织复习

(一)遗忘

即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再认或再现时发生错误。有几种情况:不完全遗忘,能再认不能再现;完全遗忘,既不能再现也不能再认;临时性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再现;永久性遗忘,永远不能再认或再现。

(二)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的揭示了遗忘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快,以后逐渐缓慢,简单说,就是“先快后慢”。

(三)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多种感官综合运用;

3.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幼儿有一种特殊的记忆恢复(回涨)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孩子进行科学的分散复习,分散复习不是简单重复,而要使复习方式多样化,做到眼耳手脑并用。正确看待“回涨“现象,利用这一规律组织孩子学习、游戏。

三、排除影响“保持”的因素,科学地安排识记材料

(一)排除影响学习材料之间的干扰

1.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倒)摄抑制受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类似程度、难度、时间安排及识记的巩固程度等条件影响。

2.复习或学习时应注意:

(1)同一时间不能要求孩子学习识记内容太多;(2)要求孩子巩固、牢记材料或事情。不能把内容、性质相近或相似的材料安排在一起学习或复习,而应交错安排。先学习、巩固一种,中间安排休息或学习另一种内容、性质完全不同的材料,以减少或防止干扰。

(二)排除疲劳的干扰

遗忘的另一种原因是识记时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由于另一种活动的干扰而被抑制。因此要注意用脑卫生,以排除疲劳对记忆保特的干扰。

第六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第一节

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想象的概念

(一)想象的涵义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两大基本特征;主要处理图形信息,是以直观形式呈现在人们头脑中的表征,不是词或符号;形成的新形象,可以是未曾感知过的,还可以是现实中不存在甚至不可能有的形象,但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想象的种类

1.据想象是否具有目的性,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目的地、不自觉地想象某种形象的过程;

(2)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2.据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是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所形成的形象一般是以前已存在的;

(2)创造想象是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它具有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等特点。

【论述】二、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一)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

1.想象依靠原有的表象。想象依靠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学前儿童头脑中的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具体形象。

2.想象和记忆密不可分。

(1)想象依靠记忆,记忆的表象越多,想象就越容易越丰富;(2)想象的发展利于记忆活动的顺利进行,想象越丰富,水平越

高,越利于对识记材料的理解、加工、保持、回忆。

3.想象和思维关系密切,想象一端接近于记忆,另一端接近于创造性思维的阶段。

(二)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

1.想象能引发情绪;2.情绪影响想象,能引起想象过程或改变想象方向。

(三)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

想象是象征性游戏的首要心理成分。

(四)想象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活动

1.想象是学前儿童学习必不可少的,没有想象就无法理解、掌握新知识。2.想象的形象常常是幼儿行动的推动力。

第二节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及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想象发生的年龄

1岁半至2岁儿童出现想象的萌芽,主要通过动作和语言表现出来。把日常生活中的行动迁移到游戏中去,就有想象成分的参与,当能用语言表达自己想象活动的时候,就明确客观地说明了想象的出现。

【简答】二、想象萌芽的表现和特点

儿童最初的想象,可以说是记忆材料的简单迁移,表现为下列特点:

1.记忆表象在新情景下的复活;2.简单的相似联想;3.没有情节的组合。

【简答】三、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发展。具体表现在:

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2.从想象的单纯的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3.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第三节

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

【简答】一、无意想象的特点

1.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在游戏中想象往往随玩具的出现而产生。

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幼儿想象的过程往往也受外界事物的直接影响,想象的方向随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想象的主题容易改变。

3.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主题无预定目标,不稳定,内容零散,所想象的形象之间不存在有机联系。

4.以想象过程为满足,不追求达到一定目的。

5.想象受情绪和兴趣影响,幼儿想象不仅容易受外界刺激左右,也容易受自己的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无意想象实际是一种自由联想,不要求意志努力,意i只水平低.是幼儿想象的典型形式。

二、有意想象的萌芽和发展

有意想象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幼儿晚期有比较明显的表现:

1.活动中出现有目的、有主题的想象;2.想象主题逐渐稳定;3.为了实现主题能克服一定的困难。

定势想象实验说明幼儿有意想象是需要培养的。成人在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有主题的想象活动,启发幼儿明确主题,准备有关材料时,成人及时的语言提示对幼儿有意想象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第四节

学前儿童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发展

再造想象在幼儿期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二者是根据想象过程的独立性和想象内容的新颖性区分的。

一、学前儿童再造想象的发展

【简答】(一)幼儿再造想象的特点

1.幼儿的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2.幼儿的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3.实际行动是幼儿期进行想象的必要条件。

【简答】(二)再造想象在幼儿生活中占主要地位1.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相比,是较低级水平的想象。想象内容

主要有四类:①经验性想象;②情境性想象;③愿望性想象;④拟人化想象。2.再造想象是幼儿生活所大量需要的。

(三)幼儿再造想象为创造想象发展奠定基础

1.再造想象的发展。使幼儿积累了大量的想象形象,出现创造想象因素;

2.再造想象可以转换为创造想象。

二、学前儿童创造想象的发展

创造想象的发生,表现为能独立地从新的角度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具体表现为:独立性。这类想象不是在外界指导下进行,不是模仿,受暗示性少;新颖性。它改变原先知觉的形象,摆脱原有知觉的束缚。

【简答】(一)幼儿创造想象的发展及特点

1.最初的创造想象是无意的自由联想,可以称为表露式创造;

2.形象和原型只是略有不同,或者在常见模式上略有改造;

3.发展的表现在于:情节逐渐丰富,从原型发散出来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从不同中找出非常规性相似。

(二)幼儿创造想象发展的水平

有研究认为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有6种水平:

1.最低水平:不能接受任务;2.能在图片上加工,画出图画,但物体形象只是粗线条的,只有轮廓,无细节;

3.能画各种物体,已有细节;4.画出的形象包含某种想象的情节;

5.据想象情节.画出几个物体,它们之间有情节联系;6.按照新的方式运用所提供的图形。

【简答】随生活、知识经验的丰富及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幼儿创造想象水平逐渐提高。具体表现在:

(1)时常提出一些不平常的问题;(2)自编新故事;(3)创造性的游戏活动;(4)创造性的绘画活动。

三、幼儿想象的夸张性

(一)幼儿想象夸张性的表现

1.夸大事物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2.混淆假想与真实。

【论述】(二)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

1.认知水平的限制;2.情绪的影响;3.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

第五节

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想象的特点

【简答】一、2~3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2~3岁是想象发展的初级阶段,儿童想象的最初形态的特点如下:

1.想象活动完全没有目的,想象活动开展前不能形成想象的表象;

2.想象过程进展缓慢;3.想象与记忆的界限不明显,想象表象只是新情境的某些特征和旧形象的某些特征的等同或相似性联想;4.想象内容简单贫乏;5.想象依靠感知动作,动作有利于促进幼小儿童想象的进行;

6.想象依赖成人的语言提示,成人语言提示作用在于:

(1)使有关表象活跃起来;(2)丰富想象内容。

【练习】二、3~4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基本上是无意的,是一种自由联想,主要表现:

1.想象活动没有目的,没有前后一贯的主题;2.想象内容零碎,无意义联系,内容贫乏,数量少而单调。原因:

(1)想象受感知形象直接影响;(2)不追求想象成果,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练习】三、4~5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无意想象中出现了有意成分,但仍以无意想象为主,具体特点:

1.想象仍以无意性为主,想象过程常随感知形象、外来因素和自己情绪而变化;

2.想象出现了有意成分,表现在出现了有一定目的、一定范围的自由联系;3.想象的目的计划非常简单;4.想象内容较以前丰富,但仍然零碎。

四、5~6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已有明显表现:

1.想象的有意性相当明显;2.想象内容进一步丰富、有情节;3.想象内容新颖性程度增加;4.想象形象力求符合客观逻辑。

第七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思维的概念: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二)特点

1.概括性。思维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2.间接性,思维是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一些没有被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关系的过程。

【练习】二、思维的发生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思维的发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质变。

1.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

2.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

3.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绪、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

4.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

第二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生

一、儿童思维发生的时间

儿童的思维发生在感知、记忆等过程发生之后,与言语真正发生的时间相同,即2岁左右。2岁前,是思维发生的准备时期。

二、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出现最初的用语词的概括儿童概括的发生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直观的概括,即感知水平的概括;2.动作的概括,即表象水平的概括;3.语词的概括,即思维水平的概括。

【练习】第三节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一、思维方式的变化

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最初的思维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的思维。

1.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主要特点是:

(1)思维是在直接感知中进行的。(2)思维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的。

(3)典型方式是尝试错误,主观上无预定目的和行动计划。

2.具体形象思维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在头脑中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抽象逻辑思维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通过概括、判断和推理进行的,是高级思维方式,严格说学前期只有这种方式的萌芽。

【论述】二、思维工具的变化

思维发展中,动作和语言的作用不断发生变化:动作在其中的作用是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则由小到大,可分三个阶段:

1.思维活动主要依靠感知和动作进行,语言只是行动的总结。

2.思维主要以表象为工具,边做边说,语言和动作不分离。在实际生活中,儿童对自己的行动结果不断做出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逐渐出现表象形式的行动目标和行动计划。

3.思维依靠语言进行,语言先于动作而出现,并起着计划动作的作用。

据上述趋势和特点,大致可以说:4岁前的幼儿思维是非常具体的,需要依靠直观材料和动作进行;4岁后,主要依靠在头脑里的具体形象进行。据此,在不同场合,据幼儿知识经验、发展水平的不同,教师可用不同的教材教法;不熟悉的教学内容要多设直观环境,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对有具体形象的教学内容,可主要依靠言语活动。

第四节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

【论述】皮亚杰的儿童智慧发展理论,把智慧、认识、思维作为同义语,认为“阶段”的概念包括三个基本点:

1.前后阶段顺序不变,但可加速或推迟;

2.每个阶段有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决定该阶段的主要行为模式;

3.各阶段前后连续,每个阶段的结构是整合的,有整体性。

皮亚杰提出儿童智慧发展分三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运算阶段。7岁前处于前两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

它是儿童智力发展的萌芽阶段,只能靠感知和动作适应外界环境。

(一)反射练习阶段

1.天生的无条件反射带有练习因素的不断重复;2.天生的反射通过练习而巩固;3.天生的反射得到发展。

(二)最初习惯阶段又称初级循环反应阶段。

1.形成条件反射即习得性动作;2.初级的习得性动作变成自动性的动作,称为习惯性动作或初级的循环反应。

(三)有目的动作形成阶段又称二级循环阶段。

1.视动协调后进入这一阶段,婴儿开始抓弄所见到的一切物体;

2.动作、兴趣相互影响,出现“循环反应”。

(四)方法和目的分化与协调阶段

1.动作目的和方法开始分化,动作明显地表现出它是达到目的的方法;2.动作目的与方法之间开始协调。

(五)感知运动智慧阶段又称三级循环阶段。

1.能在偶然中发现新方法,已开始探索达到目的的新手段;

2.对偶然动作结果发生兴趣,开始对这种情境反复试验,不断变换方法,试验方法似乎带有系统性。

(六)智慧综合阶段

是感知运动阶段的终结和向前运算阶段过渡。

1.用外部动作寻找新方法;2.用头脑内部的动作达到突然理解和顿悟。

二、前运算阶段又称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阶段,又可分为两个小阶段:

1.前概念阶段(象征性阶段),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出现表征功能。

(1)思维中的事物带有一般性、概括性;(2)认为个别成分并不是在整体中;(3)常运用“转导推理”;(4)是自我中心思维。

2.直觉思维阶段,又称半逻辑思维,既能反映事物的一些客观逻辑,还受直接感知形象的影响。

3.运算阶段和前运算阶段主要区别:

(1)运算思维依概念进行,前运算思维依表象进行;

(2)运算思维有可逆性,前运算思维具单向性;

(3)运算思维具守恒概念,前运算思维没守恒概念;

(4)运算思维逐渐非中心化,前运算思维只是自我中心;

(5)运算思维具灵活性,前运算思维具呆滞性、固定性、刻板性。

第五节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学前儿童思维是由幼儿的直观行动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

一、思维直观行动性的发展

1.思维解决的问题复杂化;2.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概括化;3.思维中语言的作用逐渐增强。

二、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1.具体形象性思维的特点是具体性、形象性,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依靠形象来思维。

2.幼儿具体形象性思维的派生特点:

(1)经验性;(2)拟人性;(3)表面性;

(4)片面性;(5)固定性;(6)近视性。

三、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表现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形成及理解能力的发展等方面。

第六节

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分析综合的发展

不同认识阶段,思维分析、综合有不同特点,对感知形象的分析综合,属感知水平的分析综合,随语言的作用增加,幼儿逐渐学会用语言在头脑中分析综合,但还不能把握事物复杂的组成部分。

二、学前儿童比较的发展

1.逐渐学会找出事物的相应部分;2.先学会找物体的不同处,再学会找相同处,最后学会找相似处。

三、学前儿童分类的发展

分类能力是逻辑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分类活动表现思维概括性水平。

(一)学前儿童分类的类型

1.不能分类;2.依感知特点分类;3.依生活情景分类;4.依功用分类;5.依概念分类。

【练习】(二)学前儿童分类的年龄特点

1.4岁以下儿童基本不能分类;

2.5~6岁,由不能分类到发展初步分类能力过渡,主要依据物体感知特点和情境联系起来分类;

3.5.5~6.5岁,从依靠外部特点向依靠内部隐蔽特点分类的转变;

4.6岁后,逐渐摆脱具体感知和情境性的束缚,能依物体的功能和内在联系分类。

四、学前儿童概括的发展

处于从表面的、具体的感知和经验的概括到开始进行某些内部的、靠近本质概括的发展阶段。

第七节

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一般特点

(一)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

1.向成人学习社会上已形成的概念。但儿童并不是简单地、机械地接受成人所教的概念,而是把成人传授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系统之中,经过概括而形成概念。2.生活实践。儿童掌握概念也可能在生活实践中进行。

(二)学前儿童概念的一般特点

1.内涵不精确,只反映事物外部的表面特征,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2.外延不适当,往往失之过宽或过窄,因而概念往往不准确或内容贫乏。

二、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类型和特点

(一)学前儿童掌握实物概念的特点

1.以低层次概念为主;2.以具体特征为主。以下定义为例,幼儿对实物概念所下定义可分7类(不会说、同义反复、举出实例、一般非本质特征、说出重要特征、说出功用或习性、说出初步概念),又分4种水平(完全不会说、不会下定义、据具体特征下定义、接近下定义水平)。

(二)学前儿童掌握数概念的特点

1.学前儿童数概念的萌芽(经过辨数、认数、点数三个阶段);2.幼儿数概念的发展(包括掌握数的顺序、实际意义、组成三个成分);

3.幼儿数概念形成经历口头数数一给物说数一按数取物一掌握数概念四个阶段。

(三)学前儿童掌握空间概念的特点

儿童空间、时间知觉发展较早,而掌握空间、时间概念较晚。儿童掌握空间概念和时间概念与掌握相应的词相联系。

1.较易掌握‘上下““前后”概念,较难掌握“左右”概念。这反映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即思维的直观、固定、情景和不灵活性。2.掌握长度、面积和体积的特点:

(1)掌握长度概念。无长度守恒概念,依实物的形象判断长短;

(2)掌握面积概念。掌握面积等分概念,只有对实物面积进行等分的概念,但任务水平也因题目不同而不同;

(3)掌握体积概念。单个物体体积的概念守恒出现较早,体积守恒概念没真正形成。

【练习】(四)学前儿童掌握时间概念的特点

时间概念较抽象,时间不断在流动,有一定的延续性和顺序性,幼儿较难掌握时间概念。

1.对时间顺序的概念明显受时间循环周期长短的影响;2.对一日时间的延伸的认知低于当日之内时序的认知、对过去的认知低于对未来的认知水平;3.对时序的认知带有固定性;4.以自身生活经验作为时间关系的参照物;

5.时间概念的形成和时间词语的说出相互促进,但不同步;

6.对时序的认知经四个连续发展的阶段:

(1)不能对有关时问的刺激物归类;(2)在知觉水平上做出分类;(3)能把某一特定的时序与具体生活事件联系起来,并用故事的形式正确叙述先后发生的连续事件;(4)能够摆脱具体的直观的生活内容,把时间关系抽象概括出来,真正形成时间的概念。

(五)学前儿童掌握科学概念的特点

1.经过专门教学才能掌握;2.依靠亲身经历来领会概念的内涵;3.丰富日常概念可为掌握科学概念打基础。

第八节

学前儿童判断和推理的发展

【练习】一、学前儿童判断发展的趋势

1.判断形式间接化。学前儿童的判断从以直接判断为主,开始向间接判断发展。幼儿期大量依靠直接判断,间接判断通常需要推理,反映事物之间因果、时空、条件等联系.制约思维的基本关系是因果关系;成人和幼儿的判断在形式上是不同的,实质上反映了思维方式的不同。

2.判断内容深入化。从判断内容上看,首先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在幼儿期开始向反映事物本质联系发展.即从直接判断向间接判断发展;幼儿能把客体的关系分解,并概括出来,开始反映概括的规律,分解的深度和概括性也就逐渐提高。

3.判断根据客观化。幼儿从以对生活的态度为根据向以客观逻辑为依据发展,还要经过从事物的偶然性特征为依据过渡到以孤立的、片面的、不确切的原则为依据,然后开始一些正确的或接近正确的客观逻辑判断。

4.判断论据明确化。从没意识到判断的根据过渡到开始明确意识到自己的判断根据,说明思维的自觉性、意识性和逻辑性开始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民主气氛,让幼儿敢于争辩,对思维发展有益。

二、学前儿童推理的发展

(一)最初的转导推理

儿童最初的推理是转导推理,即从特殊事例到另一特殊事例的推理,是依靠表象进行的,不符合客观逻辑。因为:

1.缺乏知识经验;2.不会分类、概括。

(二)幼儿的演绎推理

3~7岁儿童三段论式逻辑推理的发展可分为5个阶段:

1.不会运用任何一般原理;2.运用了一般原理,试图引用一些从偶然性特征上做出的概括,来论证自己的答案;

3.运用了一般原理,这种原理已经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事物本质的特性,但只是近似的、不准确的,不能概括一切可能发生的个别情况,因而不能做出正确结论;4.不运用一般原理,却能正确自信地解决问题;

5.会运用正确反映现实的一般原理,并能做出恰当结论。

(三)幼儿的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也是一种逻辑推理,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归纳推理,它是对事物或数量之间关系的发现和应用。

【练习】(四)幼儿推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1.推理过程随年龄增长而发展。

2.推理过程可划分为四级水平(0级,不能进行推理活动;I级,只能据较熟悉的非本质特征进行简单的推理活动;Ⅱ级,提示条件下,运用展开的方式逐步发现事物本质联系,最后做出正确结论;Ⅲ级,独立、迅速、简约的方式进行正确的推理活动)。

3.儿童推理方式由展开式向简约式转化。展开式:指儿童的推理是一步步进行的,进行缓慢,主要通过外部语言和动作表现出来。

推理水平的提高表现在:推理内容的正确性、推理的独立性、推理过程的概括性及方式的简约性等方面。

第九节

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

【练习】儿童的理解主要是直接理解,即与知觉过程融合在一起,以后逐渐出现间接理解,通过一系列较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进行。儿童对事物的理解趋势:

一、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二、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发展到开始依靠语词的理解

三、从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

四、从情绪性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五、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

第八章

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阶段

一、言语的概念

1.言语即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包括理解别人运用的和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通过言语活动互相交往,交流思想。儿童言语的发展,首先表现在掌握语言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能够越来越完善地运用语言来和别人交往。

2.语言是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是交流的双方共同使用的。每个民族都有其共同的语言,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3.言语活动依靠语言作为工具进行,儿童掌握语言的水平影响言语活动水平;语言是在人们的言语交流活动中产生发展的•某种语言不再被人的言语活动所使用,就会消失,如果儿童无言语活动机会,也就不能掌握语言。

【练习】二、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言语活动包括:

1.对语言的接受,即感知、理解过程;2.发出语言,即说或写。这两种过程,不同步。其趋势是:

1.语音知觉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展在后;2.理解语言发生发展在先,语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后。

【简答】三、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

(一)前言语阶段(生后第一年)

1.言语发生的准备:

(1)说出词的准备,包括发出语音和说出最初的词:(2)理解词的准备,包括语音辨别和对语词的理解。

2.前言语阶段的三个小阶段:

(1)简单发音阶段(o~3个月);

(2)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

(3)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

(二)言语发生阶段(1~3岁)

1.言语发生的标志:说出最初的词和掌握其意义。具体标志:

(1)用最不严格的标准衡量,初步理解词的意义;

(2)持续地、自发地使用一些词,且这些词必须是成人语言中的

词而非自造的;(3)词带有概括的意义,而不是只代表某一事物;

(4)掌握0个词左右。

2.言语发生阶段的两个小阶段:

(1)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1~1.5岁);(2)积极说话发展阶段(1.5~2、3岁)。

(三)基本掌握口语阶段(2、3岁~6、7岁)

儿童在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和口语表达能力方面都迅速发展.为入学后学习书面语言打下基础。

第二节

学前儿童语音的发展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主要是掌握口语的发展,首先是掌握语音。

一、语音的形成

儿童发出语音和语音感受性的发展有不同的顺序,并非容易听

(辨别)的语音都容易发出。语音形成阶段:

1.出现嗓音(0~2个月);2.出现啊咕声(3~4个月);3•出现喃喃语声(4~8个月),又称连续发音阶段;

4.开始发出语音(9~12个月)。

二、语音模仿的阶段

1•偶发性的单个模仿(从第2个月开始)。特点是:

(1)发声传染;(2)相互模仿;(3)偶发性模仿。

2.开始系统地模仿(在4到5个月左右)。3.能够模仿新的发音动作(从8~9个月开始)。4.开始系统地模仿新语音(1岁后)。

一般地说,一岁前语音发展缓慢,1~1.5岁发展较快,1岁9个月语音发展基本成熟,但发音不流利、不准确。应注意:儿童语言发展的个别差异较大。

【练习】三、语首发展的顺序

1.各民族儿童语音的发展有共同的普遍规律;

2.语音发展的扩展和收缩趋势;

3.元音和辅音发展顺序,元音和辅音同时出现,成熟时间也大致相同,在1.5岁时基本成熟。

【问答】四、幼儿掌握语音的特点和难点

1.幼儿期(3~6岁)是能够掌握本民族全部语音的年龄;

2.发音错误的集中点:辅音、发音方式;

3.发音难点,在于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原因是:(1)生理原因。生理上不成熟,不能恰当支配发音器官,不善于掌握发音部位和方法。(2)语言环境。主要是方言。

五、语音意识的发生

(一)语音意识发生的表现

从4岁开始,能够把语音作为自觉意识到的对象,即语音意识明显地发展起来。

(二)语音的自我调节机制

1.言语听觉调节,听觉上正确分辨语音;2.言语运动觉的调节;3.言语视觉调节。

第三节

学前儿童词汇的发展

一、词汇数量的增加

词汇量是儿童言语发展的标志之一,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标志之~,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词汇量增长有其客观规律,有一致性,也有差异,具体到每个孩子更有个别差异。差异原因:

(一)计算词汇量所用的指标不同

1.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儿童言语的发生是理解词先于说出词;

2.理解词的指标;

3.使用词的指标.正确理解词是掌握词的较准确的指标,还应包括:

(1)持续使用某个词而不是偶然说出;(2)自发使用而不是学舌;(3)使用的是通用的词而不是自造词;(4)使用的词带有概括意义。

(二)儿童的个别的差异

儿童生活条件不同对词汇量有巨大影响。影响儿童词汇量的生活条件包括:

1.时代的差异;2.民族语言和方言的差异;3.具体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差异。

二、词类的扩大

词汇量从数量方面说明儿童词汇量的发展,词类范围则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儿童词汇的质量。不同词类抽象概括程度不同,虚词意义较抽象,实词代表具体的事物。数量方面,实词是大量的;质量方面,掌握虚词说明幼儿智力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一)幼儿对各类词的掌握

1.幼儿掌握各类词的顺序:

(1)先实词后虚词;(2)对实词,名词一动词一形容词掌握较早。对其他实词如副词、代词、数词等掌握较晚;(3)对虚词,如连词、分词、助词、语气词等掌握较晚。

2.各类词在儿童词汇总量中的比例:

名词占1/2,动词占1/5~1/4,形容词占1/10,其他词类所占比例都相当小。3.幼儿期各类词增长的比例:

(1)实词在3~4岁增长速度较快;(2)虚词则在4~5岁增长较迅速。总的说来:4~5岁是词汇丰富的活跃期,5~6岁是言语表达能力明显提高期。

(二)词类的运用

幼儿词汇中各类词使用频率的特点:

1.词频率最高的是代词;2.使用名词的频率较高;3.使用动词的频率多于名词。

三、词义的深化

初步掌握词时,往往对词义理解不确切,所谓不确切有两个特点:笼统、非常具体。

四、不同词类词义的掌握

幼儿对不同词类词义的掌握,有其具体特点。

(一)形容词的掌握

使用形容词的发展过程表现以下趋势:

1.从物体特征到事件、情景的描述;2.从形容词的简单形式到复杂形式。

(二)指示代词的掌握

幼儿对指示代词的理解是以自身为中心的.参照点和幼儿自身中心一致时,幼儿较容易正确理解;当参照点和幼儿中心需要逆向转换时,较难正确理解。

(三)人称代词的掌握

2岁前的儿童分不清“你”、“我”。

(四)量词的掌握

3~4岁幼儿仅能使用少数量词,且使用范围过宽,注意不到量词和名词的搭配;5岁开始注意到名词、量词的搭配,但不能正确搭配,或把动词代替量词,或把形容词代替量词;或使用错误。

第四节

学前儿童对语法的掌握

一、句型的发展

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1)不完整句,包括单词句和电报句;

(2)完整句又可分为简单句和复合句、陈述句与其他多种句型、无修饰句与修饰句。

2.从简单句到复合句3.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4.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

二、语句结构的变化

1.从混沌一体到逐渐分化,分化过程表现在三个方面

(1)表达内容的分化;(2)词性的分化;(3)结构层次的分化。2.句子结构从松散到逐步严谨

3.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

三、句子含词量的增加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说话所用的句子有延伸的趋势,即句子的含词量逐渐增加。

四、语法意识的出现

幼儿对语法的意识从4岁开始明显出现。这时,幼儿会提出有关语法结构的问题,逐渐能发现别人说话中的语法错误。

【论述】第五节

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一、对话言语的发展和独自言语的发生

1.儿童的语言最初是对话式的,只有在和成人互相交往中才能进行;

2.幼儿期对话言语有进一步发展,幼儿不但能够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和要求,而且为了协调行动能够在对话中与人商议、讨论对事物的评价,对别人提出指示等;

3.对话言语的发展是和儿童与成人关系的变化.以及儿童活动的发展相联系的;

4.独白言语是在幼儿期产生的。是随活动的丰富和发展,独立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讲述自己的知识经验的需要而产生,同时也是认知能力特别是思维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

3~4岁幼儿能主动讲述自己生活中的事情,但在集体面前胆怯;4~5岁能独立地讲故事和各种事情;5~6岁能系统、大胆、自然、生动、有感情地讲述。

二、情境言语的发展和连贯言语的发生

1.3岁前儿童的言语主要是情境言语;

2.3~4岁幼儿的言语仍带有情境性;

3.4~5岁幼儿说话常是断续的,不能说明事物现象、行为、动作间的联系,只能说出一些片断;

4.6~7岁儿童已能连贯、完整地说话,开始从叙述外部联系到叙述内部联系;

5.随年龄增大,情境言语比重下降,连贯言语比重上升。

三、讲述逻辑性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讲述的主题逐渐明确,层次逐渐清楚。

1.3~4岁幼儿的讲述常常主题思想不明确,层次不清;2.3~4岁往往是单纯对现象的罗列,主题不突出,这时期言语表达的顺序性、完整性、逻辑性发展较快,4~5岁差别不大;3.5~6岁儿童在看图讲述中往往过于具体和琐碎,妨碍了突出主要的情节。4.对幼儿来讲,单纯积累词汇是不够的,幼儿讲述逻辑性的发展需专门培养。

四、掌握言语表情技巧

1.语气的掌握,语气表示说话时的情感和态度的区别、说话人的状态。2.口吃的心理因素:

(1)说话时过于急躁、激动和紧张,导致这种现象可能有两种情况:

①头脑中已经储存了许多语言信息,说话时回忆语言模式的速度相对较快。而说出的语言速度相对较慢,二者时间差造成言语流的脱节;②开始说话后,找不到应有的语词去继续表达。

(2)幼儿口吃还可能来自模仿,不自觉地形成口吃习惯。矫正口吃的最重要的原则性方法是消除紧张。

【论述】第六节

学前儿童言语功能的发展

言语有两种功能:一是交际功能;二是概括和调节功能。

一、儿童肓语交际功能的发展

在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儿童交往,不依靠语言,而靠表情、手势、动作等“体态语言”。

学前儿童言语交际功能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3岁前,主要是请求、回答和提问,主要使用对话言语、情境言语和不连贯言语。

第二阶段:3~6岁,除请求和问答外,还有陈述、商量、指示和命令、评价等。与此相适应的是:连贯性言语、陈述性言语逐渐发展。

二、儿童言语概括和调节功能的发展

1.言语对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概括和调节功能的发展;2.言语的参与,使学前儿童认识过程发生了质的变化;3.言语的概括功能,还可以改变对复合刺激物感知中刺激物强度的主次地位;4.言语对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功能,使儿童有了心理的自我调节功能。

三、内部言语的发生发展(4岁以后)

内部言语:儿童身心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是外部语言的内化,是思维过程的依靠,对心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幼儿内部语言的产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一个质变。

(一)出声的自言自语的出现

1.出声的自言自语,是内部言语发展的初级形态,是在外部言语基础上产生内部言语的过渡形态,它既有外部言语说出声音的特点,又有内部言语对自己说的特点;2.从形式上看,内部言语的特点是不发出声音的,幼儿不能控制和调节发音系统,因此,自言自语有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过渡的性质;3.从功能看,内部言语的特点是不作为交流的工具,是对自己的言语,因此,又称“自我中心言语”。突出表现出内部言语的概括和调节功能,幼儿不会独立思考问题,而是依靠外界条件,特别是交谈。因此,还不能产生内部言语。自言自语是一种思维过程,有指导行动的作用。伴随活动而进行,带有反映活动结果和行动中转折点的作用,以后则出现在行动的开端,具有计划和指引行动的性质;

4.幼儿的出声的自言自语,也包含对别人说话的性质,最多出现在有与别人说话的要求,但又缺乏言语交往的实际可能性的时候,所以它既有外部言语又有内部言语的特性。

(二)幼儿自言自语的形式

游戏言语、问题言语。

1.游戏言语

特点:比较完整、详细,有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作用:游戏中,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行动。

2.问题言语

特点:较简单零碎,常在遇到困难时出现,或表现困惑、怀疑、惊奇等,当找到解决问题办法时,也会用这种言语表示所采取的方法。4~5岁儿童,问题言语最为丰富;6~7岁只在遇到困难时才用“问题言语”。

出声的自言自语是幼儿口语发展的一种形态,要正确对待,进行帮助引导他发展成真正的内部言语,不要斥责、阻止或嫌孩子嘟囔。

第七节

学前儿童书面言语的发生

书面言语活动包括认字、写字和阅读、写话。认字、阅读属于接受性言语活动,写字、写话属于表达性言语活动,儿童书面言语的产生是从接受性的言语活动开始的。

一、学前儿童识字的特点

(一)儿童学识字的过程

1.泛化阶段;

2.识字阶段;3.再现阶段。

幼儿识字主要处于前两阶段,是对字的再认。对字的再现,实际上已经进入写字阶段,默写阶段。

(二)儿童认字的泛化阶段

1.字是视觉形象,幼儿对视觉形象感知的发展服从于从笼统到具体的规律;2.幼儿最初把字当作图谱。

(三)儿童识字阶段

1.儿童多次接触某个字或某些字时,他的感知活动从笼统到分化,就可以认识一些字;

.

2.幼儿识字特点:①容易混淆,对字形的细节难以分化;②对字义认识的概括水平低。幼儿容易认识的字的特征:

(1)字大、清楚;(2)与响亮的语音同时出现;(3)有形象作为辨认的支柱;(4)字形结构简单;(5)多次重复;(6)与情绪和兴趣相联系。

二、学前儿童的阅读准备—前阅读活动

(一)看书—最初的阅读活动

1.孩子几个月就可以进行阅读活动。最初的阅读活动是看书,而非阅读,孩子并非阅读文字,而是拿书看,是母子共读;

2.1岁左右,孩子情绪好的时候,有时也会自己拿着书看;3.3岁左右,孩子可培养起爱看书的习惯;

4.幼儿期的阅读,基本以图为主;水平高一点的,能认一些字,以图为辅。这个年龄的阅读往往是依靠上下文来读,不一定认识每一个字。

(二)阅读的准备

1.掌握有关词汇;2.掌握语法和表达能力;

3.掌握基本阅读技能:①翻书动作;②按页翻书;③阅读顺序;

4.培养阅读兴趣。

三、学前儿童的书写准备—前书写活动

1.手的小肌肉协调性的发展。通过绘画活动,提高画线条的力度和流畅性,通过日常生活的自我服务和劳动任务培养手的灵活性和手眼协调能力;

2.对字形的空间知觉、方位知觉的发展。幼儿对空间知觉和方位知觉的发展不足,导致不能写出正确字形。应在行动和动作的空间和方位知觉方面、形体的空间和方位知觉的辨别能力上进行培养;

3.对笔顺的掌握;4.正确的执笔姿势。

此外,书写与识字能力的准备有关,写字的准备与掌握语音的能力有关。幼儿期是书面言语发生的年龄,言语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口头语言。

第八节

幼儿口语的培养

儿童的言语是在社会环境中通过言语实践逐步发展起来的,口语培养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激发幼儿言语交往的需要

幼儿本身言语交往的需要,对其言语发展非常重要,儿童创造言语交往的条件包括以下方面:

1.亲子之间的交往:

(1)照料孩子过程中,及早对孩子说话;(2)养成对孩子言语的敏感性;(3)善于倾听幼儿谈话。

2.同伴之间的言语交往:

(1)让幼儿积极与同伴交往,同伴共同活动中,会自然地用言语交往;

(2)同伴的言语沟通和互学语言,比与成人更容易。

3.师生之间的言语交往:

(1)教师要特别注意创造言语交往条件,日常生活相处中有意识地多和幼儿交谈;(2)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言语活动的双向交往。

二、讲究教法

儿童学习语言的两条途径:一是模仿;二是强化。

1.模仿,有即时模仿和延迟模仿两种。要在语音、语法、词汇方面提供正确榜样。

2.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强化原则多用于指导孩子学说话、练习说话和纠正不良的说话习惯。

良好的教法就是使幼儿获得正确使用言语示范和有正确指导的练习,练习是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强化的过程,模仿和练习都不是机械重复,应帮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学习语言。

【问答】三、鼓励言语创造性

儿童学习、使用语言中的创造性不可低估,在言语活动中,有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模仿和创造性相结合。儿童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创造。儿童在学习语言中的积极性、创造性表现在:对成人言语活动的反馈中,会暗示甚至影响成人特别是父母对他所用的语言,最突出的表现:往往是成人先模仿儿童的发音、用词和表达方式,然后再是儿童模仿成人或受到强化。成人对幼儿说话的特征:

1.语音、语调特征:(1)高音调;(2)夸张的语调。

2.句法特征:(1)句子较短;(2)较少修饰形式;(3)较少复合句、从属句,层次较少;(4)实词较多,虚词较少。

3.语句特征:(1)较多疑问句和祈使句;(2)言语较清晰、较流利;

(3)较多重复。

四、培养“前读写”兴趣

幼儿期在书面语言方面处于准备期。此期在为读写作准备中,应以培养前读写兴趣为重点.对读写要求不要过于严格,多鼓励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肯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成绩。

第九章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第一节

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

情绪是心理活动的伴随现象或副现象;还是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唤起者和组织者,这在学前儿童身上更为突出。

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的作用非常明显。情绪直接指导着学前儿童的行为,愉快的情绪往往使他们愿意学习,不愉快导致各种消极行为。

同样是学说话,在不同情绪影响下,学习效果并不相同。到了学前晚期,情绪对行为的动机作用仍然相当明显。

强制会使孩子们产生不良情绪,而适合幼儿需要的措施,则使他们产生良好的情绪从而表现出积极的行动。

【论述】二、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情绪和认知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学前儿童心理过程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儿童的情绪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迟作用。

学前儿童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无意性为主,而无意性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受自身情绪所左右。

1.情绪对儿童认知和智力发展的作用:

(1)情绪状态对婴幼儿智力操作有不同的影响;。

(2)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和惧怕之间浮动。这种不稳定状态,游离到兴趣一端时,激发探究活动,游离到惧怕一端时,则引起逃避反应;

(3)愉快强度与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为倒“U”字形关系,即适中的愉快情绪才使智力操作达到最优,这时起核心作用的是兴趣;、

(4)惧怕和痛苦的程度与操作效果之间为直线关系,即惧怕和痛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

?

(5)强烈的激情状态或淡漠无情,都不利于儿童的智力探究活动,兴趣和愉快的交替,是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惧怕和痛苦对儿童智力发展不利。

2.对记忆有美感、情调色彩的词识记和保持效果优于有恶感色彩的词。

3.对语言发展,儿童最初的话语大多是表示情感和愿望的,此时言语的情感功能和指物功能不分;用情绪激动法可以促进儿童掌握某些难以掌握的词。

三、情绪对学前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

情绪对人类适应环境有重要作用,在人类进化史上,情绪曾起过这种作用,婴儿最初的情绪表现,有帮他适应生存的作用。婴儿生存靠成人,天生的情绪反应能帮助他呼唤和影响成人,使得到照顾。

儿童对环境的适应主要通过交往。儿童的情绪在出生后日益社会化。直到幼儿期,情绪仍然是适应环境的工具,即交往工具。

成人对新生儿的了解,几乎完全依靠他的表情动作。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以表情作为交往的工具。在幼儿期,表情仍然是~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其作用不下于语言。幼儿常常用表情代替语言回答成人的问题或用表情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述。

情绪表达的再现早于语言表达,婴幼儿主要通过面部表情及肢体活动,即身体和四肢的动作和活动,来表达情绪。在言语发生后,则通过言语活动和表情动作一起来表达情绪。

情绪作为信息交流工具的特点是有感染性。在婴儿期,情绪的感染作用尤为突出。对婴幼儿的情绪感染,往往比语言的作用要大。

情绪能成为交往工具是因为情绪有信号作用,能够向别人提供信息交流,情绪往往不是单向的表达,而大多数是有沟通对象的。

四、情绪对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儿童情绪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日趋稳定。大约5岁以后,情绪的发展开始进入系统化阶段。幼儿的情绪已经比较高度的社会化,他们对情绪的调节能力也有所提高。加之幼儿总是受着特定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这些影响经常以系统化的刺激作用于幼儿,幼儿也逐渐形成了系统化的、稳定的情绪反应。

成人对待幼儿不同的情绪态度、成人长期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影响,使幼儿形成对事物的不同的比较稳定的情绪态度。

情绪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阈限。有些孩子经常处于某种情绪体验的低阈中,他们在和其他儿童或成人交往时,不可避免地形成某些特有的情绪反应,情绪过程日益稳定化,逐渐变成情绪品质。情绪的品质特征,是个性的性格特征的组成部分。当情绪与认知相互作用而形成一定倾向时,就形成了基本的个性结构,一岁前,婴儿的情绪发展影响到他早期的智力发展和个性特征的形成,甚至影响到日后以至成人后的行为。早期的情绪损伤,则可能导致怪癖的性格和异常行为。

第二节

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分化

一、原始情绪反应

1.本能的情绪反应

儿童出生后,立即可以产生情绪表现,新生儿哭、安静、四肢划动等,可称为原始的情绪反应。特点是,它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关系;身体内部或外部的刺激都可引起情绪反应,不同民族的婴儿有共同的基本面部表情模式,说明原始情绪是人类进化的产物。

2.原始情绪的种类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提出天生的情绪反应有三种:怕、怒、爱

(1)怕,怕两件事:一是大声;二是失持;

(2)怒,限制活动会激怒婴儿;(3)爱,抚摸婴儿皮肤,抱他,都会产生爱的情绪,特别是抚摸皮肤的敏感区域。

二、情绪的分化

婴儿情绪的发展表现为情绪的逐渐分化。初生婴儿的情绪是笼统不分化的,1岁后逐渐分化,两岁左右,已出现各种基本情绪。

1.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论和0~2岁儿童情绪分化模式;

2.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认为新生婴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辨得清的情绪反映,即愉快和不愉快。都是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的表现;

3.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脑的发育,情绪逐渐分化为人类的9种基本情绪。

第三节

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练习】一、情绪的社会化

1.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3.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二、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

从情绪所指向的事物来说,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丰富和深刻。情绪的丰富指: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情绪的深刻化指:它指向事物性质的变化,由指向事物表面到指向事物的内在特点。

产生愤怒的动因有:

1.生理习惯的问题;2.与权威的矛盾问题;3.与人的关系问题。

各情况依次发生在2岁以下、3~4岁和4岁以上。

【简答】根据情绪与认知过程的关系,情绪的发展可分为若干种水平:

1.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与生理性刺激相联系的情绪多属此类;

2.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儿童的许多恐惧情绪都是后天学来的;

3.与想象相联系的情绪。同情感也和记忆与想象有关;

4.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幽默感是一种与思维发展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是作为高级情感的理智感的萌芽;

5.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与意识相联系的情感体验,是典型的社会性情绪,是人际关系性质的情感体验。

【问答】三、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从情绪的进行过程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受自我意识的支配。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越来越强。这种发展趋势表现在三个方面: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3.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基本情绪表现

一、哭

儿童出生后最明显的情绪表现就是哭,哭代表不愉快的情绪。哭最初是生理性的,以后逐渐带有社会性,幼儿哭已经主要表现为社会性情绪了。

新生儿啼哭的原因,主要是饿、渴、冷、痛和想睡觉等,也还有其他刺激。周期性的哭,是新生儿在表达内在的需要,也是一种放松,也可能是一种调剂的力量,刺激太多也哭,刺激过多使孩子疲劳,妈妈过分焦虑,也会使孩子爱哭。妈妈心情不好,孩子哭得较多。

婴儿啼哭的表情和动作反映出来的情绪日益分化。随着孩子长大,啼哭的诱因增加。

二、笑

儿童的笑,比哭发生得晚,是愉快的表现。从发生看,可分为:自发性和诱发性的笑;不出声和出声的笑;无差别的笑和有差别的笑等。

(一)自发性的笑和诱发性的笑

1.自发性的笑:睡眠中的笑;清醒时的笑;2.诱发性的笑,最初也发生于睡眠时间。

(二)不出声的笑和出声的笑

3~4个月前的婴儿只会微笑;3~4个月才会笑出咯咯声。

(三)无差别的笑和有差别的笑

4个月的笑是不分对象的,无差别的笑;4个月左右,婴儿出现有差别的微笑,是最初社会性微笑发生的标志。

三、恐惧

恐惧的分化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本能的恐惧;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3•怕生。是对陌生刺激物的恐惧反应,与依恋情绪同时产生,一般在6个月左右;4.压力感。行为方面的压力、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压力、安全方面的压力。

第五节

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一、道德感

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形成道德情感是比较复杂的过程。

随着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意识的发展,学前儿童的自豪感、羞愧感和委屈感、友谊感和同情感以及妒忌的情感等,也都发展起来。

二、美感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儿童对美的体验也有一个社会化过程。婴儿从小喜好鲜艳悦目的东西以及整齐清洁的环境。

三、理智感

理智感也是人所特有的情绪体验。这是由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这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高级情感。儿童理智感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培养,适时地给幼儿提供恰当的知识,注意发展他们的智力,鼓励和引导他们提问等教育手段,有利于促进儿童理智感的发展。

第六节

学前儿童情绪的培养

一、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婴幼儿情绪发展主要依靠周围情绪气氛的熏陶。因此要:

1.保持和谐的情绪气氛;

2.建立良好的亲子情和师生情。

二、成人的情绪自控

对孩子的爱,是孩子情绪发展的必要营养,成人要给孩子以愉快的、稳定的情绪示范和感染。

1.家长要避免喜怒无常,不溺爱和吝惜爱;

2.教师把忧伤留在教室外,情绪饱满地进课堂,理智对待每个幼

儿的情绪和态度。

三、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

【论述】从教育的角度,结合实际对孩子情绪的培养阐述。

1.肯定为主,多鼓励进步;2.耐心倾听孩子说话;3.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

四、帮助孩子控制情绪

1.转移法;2.冷却法;3.消退法。

五、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1.反思法;2.自我说服法;3.想象法。

第十章

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

【简述】一、儿童动作的发展与意志行动的发展

1、儿童小动作发展较早,出生时眼球就会活动,眼睛会看东西;

2、儿童出生1~2年才会自如走路,其间经过抬头、翻身、坐、爬、站等学习过程;

3、儿童动作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关系密切,主要是由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支配,而中枢神经系统是人的心理活动所在;

4、意志行动和儿童动作的发展关系更密切,没有基本动作的发展,不可能产生意志行动,而没有意志的参与,即有意性调控,动作不可能发展、完善。

二、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儿童动作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每个孩子动作发展顺序遵循客观规律,每种基本动作发展的时间大体相同;对年幼特别是2岁前儿童的动作训练,对动作发生时间早晚的影响是有限的。儿童动作发展规律有:

1.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漫的,以后逐渐分化、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概

2.首尾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上部动作开始,然后到下部动作。

3.近远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同步和去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在后是手的精细动作。

4.大小规律;动作可以分为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粗大动作开始,而后才学会比较精细的动作。

j.无有规律。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一的支配。

三、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阶段

儿童动作发展分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处于学前期。

1.反射阶段(o~4个月),有许多不受意识支配的本能动作,即无条件反射;

2.最初动作阶段(4个月~2岁),掌握人生最初的、起码的、基本动作的阶段;

3.基础动作阶段(2~7岁),能控制自己的肌肉系统,保持稳定性,能自由运动.是儿童获得大量运动经验的时期;

4.专门化动作阶段(7~14岁),动作处于转变、应用和终生使用阶段,这阶段的动作,把前一阶段孤立的、分开的动作的基本因素联结起来,形成各种专门化动作技能。

四、学前儿童基础动作的发展

(一)基础动作的模式

1.基础的移位动作,如走、跑、跳等;

2.基础的操作性动作,如投掷、接住、踢、击等;

3.基础的稳定性动作,如静态平衡、动态平衡、轴心动作等。

(二)基础动作发展的顺序

1.基础移位动作能力的发展;2.基础操作性动作能力的发展;3.基础稳定性动作能力的发展。

(三)基础动作发展的小阶段

1.起始阶段;2.初级阶段;3.成熟阶段。

第二节

意志行动的发展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意志和意志行动

(一)意志

指成人按照预定目的,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包括三个基本特征:

1.明确的目的;2.意识调节行动;3.克服困难。

(二)意志行动

意志是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的。学前儿童的意志过程,由于生理发育和整个心理活动发展水平的限制,处于低级阶段,往往表现为直接外露的意志行动,意识内化的水平低。

【论述】二、意志行动与学前儿童认识过程有意性的发展(作用)

意志行动与认识过程不可分:

1.意志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意志过程以认识过程为前提;

2.认识过程有意性也是意志过程的成分,儿童意志的发生发甓意味着认识过程的有意性的发生和加强,也就是认识过程发展水平的提高。

三、意志行动与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1.在意志行动中,为达到预定目的,无论是遇到外部障碍或是克服内部障碍〖概念〗,以及目的能否实现,都会引起积极争取或拒绝的态度,即产生情绪;

2.情绪是人的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对意志行动作用可以是鼓舞,也可以是阻挠;

3.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特别是理智感的发展,正是意志对情感调节作用的表现。

四、意志行动的发展与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系统的形成意志是成体系的活动,其产生和进行过程,包含着复杂的成体系的心理结构,意志体系的形成取决于行动动机的组织程度,动机的体系决定人的行动的目的和方向。

动机体系是变化发展的,不同年龄、不同场合,动机的关系可以发生变化,不同动机的主次地位可以发生转换,但意志活动总与动机体系相联系,主要地位的动机决定着意志行动的目的和方向。

第三节

学前儿童意志的萌芽

一、学前儿童有意运动的发生及其特点

(一)有意运动在无意运动的基础上发生

有意运动又称随意运动,它是意志的基本组成部分。有意运动是在无意运动(即不随意运动)的基础上发生的。

【练习】(二)有意运动的特点

有意运动是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主动去支配自己的肌肉运动,例如,伸手去拿杯子,用脚去踢球等等,它是意识到的运动。

有意运动是条件性的动作反应。有意运动有两个特点:

1.有意运动是后天学会的;

2.有意运动是自觉意识到的主动的运动。

(三)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

人所特有的手的动作和直立行走都是有意运动,是儿童在人类社会生活环境影响下,由成人教育而逐渐掌握的。

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是儿童有意动作发生的主要标志,也是孩子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

手眼协调动作的发展经历以下阶段:

1.动作混乱阶段;2.无意抚摸阶段;3.无意抓握阶段;4.手眼不协调的抓握;5.手眼协调的抓握。

(四)直立行走动作的发展

孩子的直立行走动作,也是在无意动作基础上逐渐产生的。身体动作发展的顺序是抬头、翻身、坐、爬、站、走。

二、学前儿童意志行动的萌芽

意志行动是一种特殊的有意行动,其特点不仅在于自觉意识到行动的目的和行动过程,而且在于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因此,儿童行动的自觉意识性的发展,要经过比较长的过程。整个学前期,儿童的意志行动也只是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

1.最初的习惯性动作;2.最初的有意性和目的性;3.意志行动的萌芽。

第四节

幼儿意志行动动机的发展

幼儿意志行动目的和动机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是:

一、自觉的行动目的开始形成

幼儿期是自觉行动目的开始形成的时期,其发展经过是:

1.缺乏明确目的;2.外来目的起重要作用;3.自觉的行动目的逐渐形成;

4.有了比较明确的行动目的。

从意志行动开始发展的时候,就要使幼儿把意志能力和良好意志品质结合起来,防止任性等不良意志品质产生。

【简答】二、动机和目的的关系出现间接化

根据动机与目的关系之不同,可把动机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幼儿行动的动机往往是直接动机,动机与目的往往是一致的;学习和劳动活动的出现,主要是间接动机。

幼儿行动动机和目的的关系所发生的变化,是从直接动机为主向间接动机为主的方向发展。当儿童正式入学以后,学习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在严肃的学习过程中,动机和目的的关系是间接的,学习是目的,是行动的预期结果。但是学生并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的动机是成为建设祖国的人才。在人的劳动实践中,动机和目的的关系都是间接的。幼儿期是动机和目的关系开始出现间接化的时期。

第五节

学前儿童坚持性的发展

坚持性是指在较长时问内连续地自觉按照既定目的去行动。在坚持性中,可以看到行动目的和动机的发展水平及其作用,又可以看到儿童克服困难的能力和状况。

一、幼儿的坚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研究证明,l岁半至2岁的儿童,已经出现坚持性的萌芽。幼儿的坚持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二、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

3岁幼儿坚持性的发展水平很低,在某些条件下能够开始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动,但是行动过程不完全受行动目的所制约,坚持时问极短,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困难枯燥会使他们失去坚持完成任务的愿望和行动;许多情况根本不能接受坚持性任务。

坚持性发生明显质变的年龄在4~5岁。坚持性发展变化最迅速的年龄,也是它受外界影响波动最大的年龄。

实验表明:4~5岁是幼儿坚持性发展最快的年龄。也正是在这个年龄,外界条件对幼儿坚持性的影响最大。因此可以说,4~5岁星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应抓紧对这个年龄幼儿坚持性的培养。

第六节

影响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发展的因素

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的发展受许多因素的相互影响,在儿童生长的不同时期,各种因素对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发展所起的作用又不完全相同。

【问答】一、遗传因素

儿童身体发展是以遗传素质为基础的。遗传素质对儿童动作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是儿童身体发展的基础。动作是神经系统支配的骨骼、肌肉系统的活动,也与呼吸系统有关,因此动作的发展.与整个身体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在体格发育上,遗传因素占相当大的比例;动作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遗传决定的:体型在相当程度上与遗传有关,而体型又影响动作和运动能力的发展;遗传带来的身体个别部位的特征或缺陷,对相应动作的发展也有影响。

二、成熟因素

儿童动作的发展受生理成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儿童动作发展有关键期和敏感期。如果抓住时机,在儿童最容易掌握某种动作的时候,促进其发展,则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笼统地说,0~6岁是儿童动作发展的关键期,最初始的动作和基础性的动作都是在这个时期学会的。这与成熟因素有关。因此,应该十分重视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辅导。

三、教育和练习

儿童的各种基本动作,似乎是自然成熟的。事实上,都要经过练习。成熟只是提供一种生理上的可能性。在成熟的时间范围内,练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婴幼儿来说,在学习各种动作时,练习与不练习,使动作发展有很大区别,许多人的某种运动能力终生处于初级阶段,未能发展到成熟阶段,缺乏练习机会是原因之一。

四、激发动机

婴幼儿自身的积极性,是促进其动作发展,特别是意志行动发展的主要力量。

1.兴趣。兴趣性强时,幼儿坚持性行为显著高于兴趣性弱的活动。

2.鼓励和增加信心。成人态度对幼儿动作和意志行动的发展至关重要,孩子自发地活动、尝试进行各种动作的需要,在尝试的探索中获得各种成就感。

增加自筇心,是孩子发展各种动作意志行动的有力的内部力量。肯定和鼓励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当孩子得到点滴进步时,成功感可以使他增加自信心。当孩子在活动失败时,更需要成人的支持,成人的亲近和语言强化,包括提出要求、提示、建议、称赞等,鼓励他再接再厉。但是,如果大人坚持包办代替,就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使他渐渐丧失活动的愿望,也丧失自信心。

3.幼儿自己的态度。幼儿对于行动的态度,影响到他的意志行动;幼儿对行动的理解,也有助于其水平的提高;对自我控制方法和其他意志行动方法的认识,也有助于提高意志行动的水平;同伴的比较,对幼儿的意志行动起着干扰或促进的作用。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一节

个性形成的开始

一、个性及其基本内容

(一)个性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和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主要看他的言行表现,而在言语和行为两者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

【简述】(二)个性的基本特征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及社会性。

1.个性的独特性

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问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的个性千差万别。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另一方面,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在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虽然每个人的个性是不同于他人的,但对于同一个民族、同一性别、同一个年龄的人来说,个性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的心理都有一些比较普遍的特点。因此,个性是独特性和共同性的统一。

2.个性的整体性

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在这个整体中各个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使每个人的行为的各方面都体现出统一的特征。从一个人行为的一个方面往往可以看到他的个性,这就是个性整体性的具体体现。

3.个性的稳定性

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个人的偶然的行为不能代表他真正的个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个性是相对稳定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现实生活是非常复杂的,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带来了个性的可变性。因此,个性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4.个性的社会性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的个性的形成、发展中,人的个性的本质方面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个性特征的形成,和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其所受的教育密切相联系。即使比较基本的个性特征的形成,也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个性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影响个性形成的社会因素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个性具有社会性,但个性的形成离不开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给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因素使这一可能变成现实。因此,个性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

【简述】(三)个性的结构

个性的调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

1•个性的调控系统,包括个性的调节系统和个性的倾向性个性的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制约着个性的发展;其成熟标志儿童个性的成熟。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志向、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等,了解幼儿个性倾向性发展的特点,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因此,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对幼儿来说,个性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个性特征开始形成。

【问答】二、个性开始形成的标志:一般把3~6岁作为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时期,标志有四方面:

1.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2.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3.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4.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

第二节

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一、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先天气质差异(出生至1岁前)

孩子从刚刚出生开始,就显示出个人特点的差异。这主要是与生理联系密切的气质类型的差异。这种先天气质类型的差异作为个别差异而存在,同时又影响着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并在与父母的日常交往中越来越明显地成为个人特点。

2.个性特征的萌芽(1~3岁前)

此间孩子的各种心理过程包括想象、思维等逐渐齐全,发展迅速。3岁左右,在气质类型差异的基础上及与父母和周围人的相互作用中,孩子之间出现较明显的个性特征的差异。

3.个性初步形成(3~6岁)

幼儿期,儿童心理水平逐渐向高级发展,特别是随着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有意性的发展,孩子个性的完整性、稳定性、独特性及倾向性各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标志着儿童个性逐步形成。

【问】二、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学前期儿童的一些个性特点对他们后来的发展有很直接的影响,成为个性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学龄前期儿童个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儿童日后的发展。也可以说,我们每个人身上的特点,都可以在我们小的时候找到根源。这也提醒教育者,要注意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学前期儿童个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需要、动机、兴趣、气质、性格及能力各方面的发展。

【论述】第三节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

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就是自我意识。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个体是把认识的目光对着自己,这时的个体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自我意识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分离感和稳定的同一感。

1.分离感,分离感即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身体和心理的各方面都是和他人不同的;

2.稳定的同一感,稳定的同一感即一个人知道自己是长期地持续存在的,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不管自己有了什么新的特点,都能认识到自己是同一个人。

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儿童由1岁前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到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式,即自我感觉阶段;

2.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孩子会叫妈妈已经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了,更重要的是孩子在15个月以后已开始知道自己的形象;

3.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掌握代名词“我”是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准确使用“我”来表达愿望时,这标志着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

4.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后)。在知道自己是独立个体的基础上,逐渐开始了简单的对自己的评价;进入幼儿期,孩子的自我评价逐渐发展起来,同时,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已开始发展。

三、幼儿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自我评价就是一个人在对自己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评价;

自我体验是一个人通过自我的评价和活动产生的一种情感上的状态,如自尊心、自信心、羞愧感等;自我控制反映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控制能力,包括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及自我控制的发展三个方面。幼儿期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有个基本的规律,即3~4岁期I闭,儿童自我评价发展迅速;4~5岁期间儿童的自我控制发展迅速,而自我体验的发展相对较平稳,趋于渐变状态。

(一)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点

1.从依从性的评价发展到自己独立评价;

2.从对个别方面的评价发展到对多方面的评价;

3.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向对内心品质的评价过渡;

4.从具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评价发展到根据简单的行为规则的理智评价。

(二)幼儿自我体验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点

1.从初步的内心体验发展到较强烈的内心体验;

2.从受暗示性的体验发展到独立的体验。

(三)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点

1.从主要受他人控制发展到自己控制;2.从不会自我控制发展到使用控制策略;3.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受父母控制特征的影响。

第四节

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一、个性倾向性及其基本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对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起着促进和引导的作用。学前期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主要反映在需要、动机及兴趣的发展方面。个性倾向性有两个基本特征,即积极性和选择性。

1.积极性,个性积极性使人以不同的态度和积极性去组织自己的行动。如当一个人的需要强烈时,他的行为反应就会相应比较强;而当需要较弱时,行为反应的程度就会相对减弱;

2.选择性,个性积极性使人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世界进行反应。如不同的需要会导致人选择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方向。

二、学前儿童需要和动机的发展

(一)需要和动机的概念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它在心理上通常被体验为一种不满足感,或者是有获得某种对象和现象的必要感。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需要分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两种。

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动机可能是意识到的,也可能是未被意识到的。需要和动机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二)学前儿童需要的发展

学前儿童需要的发展遵循着一个规律,即年龄越小,生理需要越占主导地位。幼儿期儿童的社会性需要逐渐增强。同时,需要的发展已经显现出明显的个性特点。

1.开始出现多层次、多维度的整体结构;

2.优势需要有所发展。

【问】(三)学前儿童活动动机的发展

进入幼儿期以后,随着儿童社会性需要及其目的性的发展,孩子的活动动机有了较大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动机互不相干到形成动机之间的主从关系;

2.从直接、近景动机占优势发展到问接、远景动机占优势;

3.从外部动机占优势到内部动机占优势。

三、学前儿童兴趣的发展

(一)兴趣及其特点

兴趣是人积极地接近、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心理倾向。兴趣有三个特点:指向性、情绪性和动力性。

(二)学前儿童兴趣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兴趣发展的初级阶段(o~1岁);

2.多种兴趣开始发展阶段(1~3岁);3.兴趣的广泛发展并逐渐稳定阶段(3~6岁)n

第五节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一、气质的概念

1.气质

气质是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反应的大小)、平衡性(兴奋或抑莉的优势)及灵活性(转换的速度)、指向性(有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人倾向于内心世界)方面。

2.气质的特点:天赋性、遗传性、稳定性。

二、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

传统的四种气质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的划分对学前儿童同样可以使用。托马斯•切斯将儿童的气质划分为三种类型:容易抚育型、困难抚育型、起魂迟缓型。

三、学前儿童气质类型的稳定性和变化

1.学前儿童气质类型具有相对稳定性。2.学前儿童气质类型有一定变化。

(1)幼儿期气质中的兴奋性增长;(2)生活环境可以改变幼儿的气质,即“掩蔽现象”。

【论述】四、学前儿童气质对其心理活动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1.儿童的气质是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对儿童能力、性格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

(1)对智力

气质不能影响儿童智力发展水平,但可影响智力活动的方式;

(2)对性格

性格表现上带有各自的气质特点;某种气质可以有力地促进某些性格特征的发展。

2.儿童气质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从而影响个性发展。因此,父母和教师要避免儿童气质中的消极因素对自己教养方式的影响。

3.不同气质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接受培养。

第六节

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

一、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1.性格的特点:对现实的态度、惯常的行为方式

稳定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是统一的,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其行为方式,而惯常的行为方式又体现着人对现实的态度。

2.性格的结构

人的性格是非常复杂的,它是由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有机结合组成的统一体。具体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理智特征。

二、婴儿性格的萌芽

3岁左右,儿童出现了最初的性格方面的差异:

1.合群性;2.独立性;3.自制力;4.活动性。

婴儿期性格的差异还表现在:坚持性、好奇心及情绪等方面。

【问】三、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在儿童性格差异日益明显的同时,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在:

1.活泼好动;2.喜欢交往;3.好奇好问;4.模仿性强;5.好冲动。

四、学前期是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期

学前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儿童的性格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儿童行为的各方面,使孩子在不同场合、不同方面的行为都显示出较强的一致性。如对幼儿日常行为的观察就可以发现每个孩子的典型特点;

2.性格是一个多侧面的结构,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是针对那些较低级的性格因素而言,而对于人的性格有决定性影响或成为性格的主要特征的高层次的因素还远未形成;

3.儿童性格的发展具有明显受情境制约的特点,儿童的行为直接反映外界的环境影响。

第七节

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一、能力及其结构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通过人的活动体现出来;反过来,能力又是成功完成活动的条件。

(一)能力的特征

1.能力和活动密切联系;2.能力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3.完成一种活动需要多种能力的结合。

(二)能力的结构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3.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问】二、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

(一)多种能力的显现与发展

1.操作能力最早表现,并逐步发展;2.语言能力在婴儿期发展迅速,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3.模仿能力发展迅速,是幼儿学习的基础;4.认识能力迅速发展,是幼儿学习的前提;5.特殊能力有所表现;6.创造能力萌芽。

(二)智力结构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变化趋势的不同观点:

1.智力分化论;〖概念〗2.智力复合论;3.智力内容变化论。

以上理论可以说明,儿童智力结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发展的,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复杂化、复合化和抽象化,不同的智力因素有各自迅速发展的年龄。

(三)出现主导能力的萌芽,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类型差异

(四)智力发展迅速。

本杰明•布鲁姆儿童智力发展曲线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社会性发展,即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有: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

【论述】三、研究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

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二节

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一、依恋的发展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它是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

(一)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

1.第一阶段(o~3个月),无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

2.第二阶段(3~6个月),有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

3.第三阶段(6个月~3岁),特殊情感连接阶段。

(二)婴儿依恋的类别

1.回避型;2.安全型;3.反抗型。

三种类型中,安全型依恋是较好的依恋类型。

(三)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1.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积极的探索能力;

2.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

【问】形成孩子良好的依恋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母性敏感期”期间的母子接触;2.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3.父母亲与孩子间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

4.父母亲对孩子发出的信号及时做出反应。

【问】二、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1.民主型,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且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的发展较好;

2.专制型,这类家庭的孩子,或是变得驯服、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自我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3.放任型,这种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蛮横胡闹,自私自利,没有礼貌,清高孤傲,自命不凡,害怕困难,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

三、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

(一)婚姻关系

1.和谐的婚姻关系和配偶支持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相关;

2.父母间高度的冲突和对孩子的消极情感相关联;

3.离异家庭,父母教育子女往往采取放任自流、不管不问的方式。

(二)家庭结构

1.核心家庭;2.三代人家庭。另外,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还有家庭规模与出生顺序。

第三节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生发展的阶段

(一)两岁前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

第一阶段:物体中心阶段。这时儿童之间虽有相互作用,但他把大部分注意都指向玩具或物体,而不是指向其他儿童。

第二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儿童对同伴的行为能做出反应,并常常试图支配其他儿童的行为。

第三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出现厂一些更复杂的社会性互动行为,对他人行为的模仿更为常见,出现了互动的或互补的角色关系。这一阶段,当积极性的社会交往发生时,常伴有微笑、出声或其他恰当的积极性表情。

(二)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

.

1.3岁左右,儿童游戏中间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彼此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

2.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

3.5岁以后,合作性游戕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

4.幼儿期同伴交往主要是同性别的儿童交往,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女孩更明显表现出交往的选择性,其偏向更加固定,女孩游戏中交往水平高于男孩,男孩对同伴的消极反应明显多于女孩。

二、影响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因素

1.外表

对于年幼儿童来说,外表是影响同伴交往的一个明显因素,幼儿园的孩子更喜欢与长相穿戴漂亮、干净整齐的孩子玩,漂亮在对』:女孩的同伴接纳中比对于男孩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2.社交能力

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的社会行为是影响同伴接纳程度的重要原因;孩子自身对交往的主动性和交往能力是影响同伴接纳性的主要因素。

三、学前期同伴关系中的问题儿童

存在交往困难的儿童分两种:被忽视型幼儿、被排斥型幼儿。在幼儿期帮助交友困难儿童要做到:

首先,要使他们了解受欢迎儿童的性格特点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学习与他人友好相处。同时,教师要引导其他幼儿发现这些幼儿的长处,及时鼓励和表扬.提高这螳幼儿在同伴心日中的地位,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达到促进儿童交往、改善同伴关系的闩的。

第四节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

一、性别角色与学前儿童的性别行为

性别角色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以儿童性别概念的掌握为前提的;性别角色属于一种社会规范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会期单。性别行为是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

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而学前儿童主要经历前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3岁):知道自己的性别,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

2.第二阶段(3~4岁):自我中心的认识性别角色;

3.第三阶段(5~7岁):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

三、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一)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

2岁左右是儿童性别行为初步产生的时期,具体体现在:

1.儿童的活动兴趣;2.选择同伴;3.社会性发展。

(二)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7岁)

进入幼儿期,儿童间的性别角色差异日益稳定、明显,具体表现在:

1.游戏活动兴趣方面的差异;2.选择同伴及同伴相互作用方面的差异;3.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差异。

四、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

1.生物因素。主要是性激素和大脑功能分化的影响。在承认生物因素对学前儿童性别行为的影响的同时,社会文化因素,特别是家庭因素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及相应的性别行为的形成作用更重要;

2.父母的行为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和行为起着引导、被模仿和强化作用。

五、男女双性化与教育

男女双性化,指一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他们的特征是:有自信心、事业成功、愿意为家庭和自己的信念奋斗(男性特征);温和、文雅、愿意献身(女性特征)。这种双性文化理论强调•应该从儿童早期就开始进行无性别歧视的儿童教育,而不过分强调性别差异。近年来的研究也表明,高水平的智力成就是同糅合两性品质的男女双性化相联系的;过分划分两性不同的作用会妨碍男女儿童的智力和心理发展。因此,适当淡化幼儿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对形成男女双性化性格是有利的。

作为家长和教师应该意识到,至少在学龄前期.淡化儿童的性别角色的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和性格发展是有益的。

第五节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亲社会行为发展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亲社会行为是儿童良好个性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提高集体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条件。

儿童早期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具有连续性。移情是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

一、学前儿童移情能力的发展

移情指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是亲社会行为的动力基础、前提或动机。作用表现在:

1.移情可以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产生利他思想,导致亲社会行为;

2.移情可以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产生同情心和羞愧感。

(一)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特点

1.对别人心理状态的理解从简单到复杂;2.从需要明显的外部线索到能理解隐蔽线索;3.移情隹力的水平随儿童完成任务难度而变化;

4.移情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可能在4~6岁。

(二)影响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因素

1.家庭教育因素,早期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移情能力形成至关重要;

2.同伴交往,同伴交往中的认知冲突对孩子移情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一)亲社会行为的萌芽(2岁左右)

在儿童的援助行为中,有些行为是模仿性的,但许多是独创的,是成人完成工作的一帮分。

(二)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出现明显个别差异(3~6/7岁)

1.合作行为发展迅速;2.分享行为受物品的特点、数量、分享的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3.出现明显的个性差异。

三、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一)社会生活环境

1.亲社会行为受社会文化的影响;2.亲社会行为受电视媒介的影响。

宏观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儿童具体生活环境来起作用.因为孩子是生活在具体的家庭和同伴环境中。

(二)儿童曰常的生活环境

(1)家庭的影响,家庭是儿童亲社会行为形成的主要因素,表现在:一方面是榜样的作用,父母自身的亲社会行为成为孩子模仿学习的对象;另一方面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关键因素;

(2)同伴相互作用,美国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在儿童的安慰、帮助、同情等能力形成过程中,同龄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移情

无论是社会生活环境,还是具体生活环境的影响,最终都要通过儿童的移情而起作用。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最根本的内在因素。

第六节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攻击性行为最大的特点是其目的性。

(一)攻击性行为的种类

依据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分类:言语性攻击与生理性攻击、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可接受的攻击和不可接受的攻击等。早期分类中,广泛认可的是把它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新的分类是:反应型攻击性行为或主动型攻击性行为。反应型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愤怒或发脾气,失去控制;主动型攻击行为表现为物品的获得,欺侮或控制同伴。

(二)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或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破坏玩具、物品或直接争夺;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高‘语的攻击;

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的趋势;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问】二、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1.父母的惩罚

惩罚对攻击型和非攻击型的儿童能产生不同影响,对非攻击型儿童能抑制攻击性,但对攻击型儿童则加重攻击性行为。

2.榜样

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暴力还能影Ⅱ向儿童的态度。

3.强化

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听之任之就等于对侵犯行为的强化;成功运用了攻击性策略控制同伴,会增加和加强他以后的攻击性。

4.挫折:人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自己的目的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攻击性荇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对孩子来说,家长或教师的不公正是挫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论述】第七节

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

一、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1.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社会性无明显差异;

2.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中可能存在两极分化现象。

二、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中的突出问题

1.任性;2.依赖性强;3.自私;4.不合群;5.胆小。

三、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的原因

1.缺失;2.独特;3.家长子女关系。

专家研究认为:前两者不是造成独生子女问题的根本原因,而家长

子女关系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更强调父母教养方式对独生子女心理发展的直接影响。

(二)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的教养方式的特点:1.溺爱;

2.过分保护。

四、影响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教育

(一)家庭教育

影响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应特别重视:

1.鼓励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2.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

3.让孩子懂得行为界限,了解行为规范;4.让孩子学会移情,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二)幼儿园集体教育

幼儿园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特别是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环境有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配合家庭,做好社会性教育工作。应注意做好:

1.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及社会行为规范;2.促进同伴交往、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3.注重个别教育。

第十三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

一、学前儿童心理变化的进步性方向

学前儿童心理变化的特点是它的进步性;学前儿童心理变化的大方向总是在进步,总是向着更高级的方向变化;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偶尔也出现短时停顿,或倒退的现象,但这是前进中的倒退,在酝酿新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学前儿童在活动中心理结构不断改造、日趋完善、日趋复杂化的过程。表现为:

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乱到成体系。

(一)从简单到复杂

1.从不齐全到齐全;2.从笼统到分化。

(二)从具体到抽象

(三)从被动到主动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到自己主动调节。

(四)从零乱到成体系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

一、发展的高速度

学前时期是儿童心理高速发展的时期,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和规律之一就是变化迅速。

二、发展的不均衡性和整体性

(一)发展的不均衡性

1.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均衡,年龄越小发展的速度越快;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3.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

(二)发展的整体性

从横向方面看,同一时间片断中,发展的各个方面并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三、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1.发展的连续性

儿童心理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的矛盾运动过程,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即前后发展之间的联系,先前的较低级的发展是后来较高级的发展的前提。

2.发展的阶段性

心理发展的量的积累引起心理在质上的变化。

第三节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儿童心理发展必须具备的客观条件是人脑和周围现实。人脑是儿童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本体,周围世界是儿童心理所反映的客观现实,儿童心理发展决不能离开这两个方面客观条件的制约。

一、影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生理成熟。

(一)遗传因素

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1.提供发展人类心理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机体得到高度的发展,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结构和机能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获得了不同于其他一切生物的特征。人的天然的族类特征是正常儿童出生时都具有的遗传素质。人类共有的遗传因素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儿童有可能达到一定社会所要求的那种心理水平的最初步、最基本的条件。

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世界上除同卵双生外,每个个体都具有独特的遗传模式。遗传模式的差异性决定着心理活动所依据的物质本体的差异性,从而影响着心理机能。遗传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不同方面的影响是不完全相同的。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它为心理发展提供厂最初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在环境的影响下,最初的叮能性能够变为最初的现实,而这个现实又将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和可能。儿童每一步的发展现实总是先天和后天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生理成熟因素

1.生理成熟的程序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2.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物质前提;

3.生理成熟的个别差异,是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生理基础。

遗传素质以及遗传的发展程序虽然制约着儿童的生理成熟,但成熟却并不绝对由遗传决定。生理发展本身存在着遗传和变异辩证统一的规律。遗传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会变化,人类的种系特征就是世世代代遗传和变异进化的产物。成熟过程始终受到环境的影响。

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

环境和教育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体现在:

1.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2.宏观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从根本上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3.微观的社会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个别差异的最重要条件。

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所起的作用:

(1)儿童在家庭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心理特点是以后心理发展的基础;

(2)家庭及其成员对儿童心理的教育,比家庭以外其他人更易起作用;

(3)家庭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在时问和空间上都是全面的。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制约

不同的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问题提出不同观点,形成所谓先天与后天、成熟与学习、环境与教育之争。

1.遗传决定论

这种理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认为儿童的智力和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被决定了,心理发展只不过是这些先天东西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仅起一个引发的作用,而不能改变它。

代表人物有:高尔顿及其“遗传定律”;霍尔及其“复演说”;盖塞尔及其“成熟势力说”。

2.环境决定论这种理论把儿童心理的发展归结为环境教育机械作用的结果。行为主义者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

代表人物有:华生、斯金纳。

3.二因素论

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因其明显的片面性和绝对性而难以服人。为了比较全面地解释儿童心理的发展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折衷的观点,后被统称作“二因素论”。

代表人物有:吴伟士、施太伦。

4.相互作用论

这是目前影响较大的一种观点。持这种观点者不仅承认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而且指出了二者之问的相互作用:认为遗传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到遗传限度的制约。

我们认为,不应陷入遗传和环境作用大小的公式化争论。遗传、成熟、环境、教育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客观条件,它们的关系是复杂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应该强调的是:

1.环境影响遗传物质因素的变化和生理成熟;

2.遗传素质及其后的生理发展制约着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3.对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应作具体的和综合的分析。

总之,可以认为,脱离了社会环境因素,遗传的生物因素就不起作用,脱离了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也无从起作用。因为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心理),没有反映的机制(生理基础)也不能有反映。

第四节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以及

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

一、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

1.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笼统地说,包含儿童的全部心理活动。具体地说,包括儿童的需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自我意识以及心理状态等。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需要。

2.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撤本动因或动力内部矛盾可概括为两个方面:新的需要和原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

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

1.充分肯定客观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2.不可忽视儿童心理的主观因素对客观因素的反作用

(1)儿童心理对生理成熟的反作用,心理活动在一定范围内对其生理活动及成熟发生影响;

(2)儿童心理对环境的影响,儿童心理活动影响周围事物和成人心理。

3.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循环

客观因素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儿童心理的发展反过来又影响客观因素的变化,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的循环过程,始终伴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

【论述】第五节

活动和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学前儿童的活动,主要包括对物的活动和与人交往的活动。对物的活动也叫及物活动,是以操作摆弄物体为主的活动。与人交往的活动,主要包括与成人的交往和与同伴的交往。

一、活动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1.儿童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发展并表现出来的儿童的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发展,且是通过活动表现出来的;

人的任何有意行为或活动,都是由人的心理支配和调节的,而人的心理总是通过他的语言、行为或活动表现的;动作和活动是心理的外部表现,也是儿童发展水平的体现和客观指标。

2.儿童心理内部矛盾是在儿童活动中产生并转化的

儿童心理内部矛盾是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在儿童积极的活动过程中,客观事物的矛盾以及客观事物同儿童主体的矛盾在儿童头脑中的反映。一句话,儿童心理内部矛盾是在儿童本身的积极活动中产生的。

不仅如此,儿童心理内部矛盾双方的转化和统一,也同样是在儿童的活动中实现的。

3.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儿童的活动,除了日常生活活动外,主要有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基本形式。各种活动在儿童各年龄阶段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幼儿期的主要活动是游戏。游戏}黝适应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符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因而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

(1)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2)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丰富深化积极情感,疏导消极情感;

(3)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二、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儿童心理是在同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发展的。

1.和成人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1)儿童与周围的实际联系是以成人为中介实现的;

(2)与成人的交往中形成人所特有的行为方式(使用工具的动作、言语活动等),掌握历史经验;

(3)交际工具言语的掌握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使儿童心理机能发生重大质变;

(4)儿童个性是在交往中形成的。

2.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的影响

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或协作关系,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1)同伴交往可以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2)同伴交往可以增强儿童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3)同伴交往可以满足儿童的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4)同伴交往可以促进良好的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第四篇:《学前心理学》各章节重点(本站推荐)

【1】为什么说心理学史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答:人的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概念〗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脑功能不健全的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大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的。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各种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现实事物反映的不同形式;客观环境不同人就产生不同的心理。

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它不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于现实。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一)个体心理的发生

各种心理活动都在学前阶段开始发生。儿童出生时只有最简单的感知活动,难以与生理活动区分;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包括知觉、记忆、表象和想象、思维和言语、情感和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出生后的早期阶段产生。因此,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但其过程都是从简单、具体、被动、零乱,朝着较复杂、抽象、主动和成体系的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和顺序大致相同;

2.相同年龄儿童的心理,一般具有大致相似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受遗传、教育、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规律的。

这一切说明,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这些规律包括: (1)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本身的规律; (2)制约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作用的规律。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2】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答: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表现为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每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发展又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具体规律。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

1.发展心理学2.普通心理学3.学前教育学4.儿童解剖生理学5.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3】学前儿童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有何关系?

答:发展心理学又称年龄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又可分为儿童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它更多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时期心理的发展,即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主要是儿童心理的发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也可以分别独立成为一些学科,如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除研究个体心理发展外,还研究人类心理种系发展,即从动物进化到人类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又可分为动物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主要研究原始人类的心理。

学前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而且是内容最充实的分支。【4】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有何关系?答:普通心理学研究正常的、成熟了的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儿童的心理活动,服从人类心理活动最一般的规律。学前心理学应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应以普通心理学知识为基础。学前心理学,不仅利用普通心理学的知识,反过来,其研究资料和成果,又可以丰富和促进普通心理学的研究。

第二节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5】论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一、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

1.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包括各种心理现象发生的时间、出现的顺序和发展的趋势,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各种心理活动所出现的变化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2.儿童心理变化的原因,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原因,说明是什么因素影响儿童心理的变化,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学前教育理论奠定基础。幼教工作者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可以提高自己了解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能力。

二、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

幼儿教师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之前总为不能完成教育任务而苦恼,甚至认为幼儿故意和自己捣乱而生气,但在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后,变为欣赏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

三、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幼儿教师与孩子生活在一起,有条件系统地研究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但有的教师因不懂研究方法而失去机会。学习研究方法后,在教育工作中,可用观察、谈话,甚至实验的方法了解幼儿,使教育工作水平得以提高。

四、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学习学前心理学可以具体了解儿童心理现象的发生条件,变化、发展原因,外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等。每个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行为,都可以找到其原因。这些知识有助于形成唯物主义观点,反对唯心主义宿命论;了解人的认识如何从感知发展到思维及思维如何促进感知的提高;有助于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有助于理解量变到质变、矛盾的对立统一的思想。 第三节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

一、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

1.抓住学科特点,包括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2.明确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弄清心理学和学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掌握儿童心理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原因。

3.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幼儿教师有条件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来学习,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过程中,要对儿童心理现象进行分析研究。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状况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对学前儿童的心理进行客观的研究,必须对他们周围的生活条件及其所受的教育影响进行分析。对研究对象的表现要避免主观性。 2.活动性原则

学前儿童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并且通过活动表现出来的。因此,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必须从他们的活动中进行分析。 3.发展性原则

学前儿童的心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必须从这种发展变化中去研究它的规律,避免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 1.观察法〖概念〗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应注意的问题: (1)制订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要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根据观察目的和任务之不同,可以采用局外观察或参与性观察。(2)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3)观察一般应多次反复进行,通常需要两个观察者同时分别评定。 2.实验法

【6】论述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实验法

答:对学前儿童进行实验,就是通过控制和改变儿童的活动条件,以发现由此引起心理现象的有规律性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常用的实验法有两种,即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3.测验法〖概念〗 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测验主要用于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差异。

4.调查访问法调查访问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它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

5.问卷法问卷法可以说是把调查问题标准化。运用问卷法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所问对象主要是与学前儿童有关的成人,即请赦调查者按拟定的问卷表作书面回答。

6.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谈话法是通过和幼儿交谈,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谈话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的,但内容要围绕研究者的目的展开。谈话者应有充足的理论准备,非常明确的目的,以及熟练的谈话技巧。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概念〗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第一节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

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概念〗 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概念〗

1.儿童生理年龄特征: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概念〗 【论述】为什么要强调年龄特征?答:(1)谈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2)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代表该年龄儿童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各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在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问题上,更应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

二、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简述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答:(一)稳定性

根源于本质未变的制约因素:

1.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2.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可变性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三)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三、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

【2】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的必要性何复杂性。 答:(一)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必要性 儿童心理的发展客观上呈现一定的阶段性。

1.理论上,有必要对客观存在的各个发展阶段有清晰的认识,并做明确标志,即儿童心理学上所谓的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2.实践中,对在教育实践中的教师及有关儿童工作者,据划分标准,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和其它有关工作。 (二)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复杂性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明显存在,但划分复杂。

1.儿童心理发展是渐变式的、连续性的,各阶段间无明显界限;2.儿童心理发展受生理发展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其发展阶段有一定可变性,

这给科学地掌握划分阶段的标准带来困难。 (三)现行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婴儿期(0~1岁),又称乳儿期,包括新生儿期(0~1月)、婴儿早期(1~6月)、婴儿晚期(6~12月);

先学前期(1~3岁),又称幼儿早期;

学前期(3~6岁),又称幼儿期,包括幼儿初期(3~4岁)、幼儿中期(4~5岁)、幼儿晚期(5~

6、7岁); 学龄期(

6、7~18岁)

四、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1.转折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曩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概念〗 2.〖概念〗危机期: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3.转折期与危机期的关系: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并非一定出现“危机”,转折期和危机期有所区别,转折期是必然出现的,但“危机“却非必然出现,在掌握规律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儿童心理的发展,。危机“会化解;危机期一般出现在转折期。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1•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或发展某种能力的时期,称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方面。(三)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

1.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能力、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概念〗 2.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成:

【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答:(1)与生理发展的加速期有关;.(2)与儿童心理发展本身的状态有关;(3)与儿童心理的整体发展有关。 (四)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

1.概念:儿童能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概念〗

2.特点: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标志,也是可接受教育程度的标志,在儿童心理发展每一时刻都存在,同时又时刻都在变化,因人而异。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一、人生第一年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婴儿期或乳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因心理变化发展迅速又分3个阶段: (一)新生儿期(0~1月)

1.心理发生的基础:惊人的本能。如吸吮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击剑反射、迈步反射、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蜷缩反射。这些都是无条件反射,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基础。 2.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的出现。条件反射的出现,使儿童获得了维持生命、适应新生活需要的新机制,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其出现是心理的发生。新生儿期就在各种生活活动中学习,发展各种心理能力。因此,从孩子出生就要注意对他的教育。

3.认识世界的开始。儿童出生后就开始认识世界,最初的认知活动突出表现在知觉发生和视听觉的集中;视听觉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注意的出现,是选择性反映,是人们心理能动性反映客观世界的原始表现。 4.人际交往的开端。通过情绪和表情表现出交往的需要。 (二)婴儿早期(1~6月)

这段时间心理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视听觉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依靠定向活动认识世界,眼手动作逐渐协调。

1.视觉、听觉迅速发展。半岁内的婴儿认识周围事物主要靠视听觉,因动作刚刚开始发展,能直接用手、身体接触到的事物很有限。

2.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手眼协调动作,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即能抓住看到的东西。 意义:婴儿用手的动作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手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

3.主动招人。这是最初的社会性交往需要。这时期要注意亲子游戏的教育性。

4.开始认生。这是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明显表现了感知辨别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发展;表现儿童情绪和人际关系发展上的重大变化,出现对人的依恋态度。 (三)婴儿晚期(6~12月)

明显变化是动作灵活了,表现在身体活动范围比以前扩大,双手可模仿多种动作,逐渐出现言语萌芽,亲子依恋关系更加牢固。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抬头、翻身(在半岁前学会)、坐、爬、站、走等动作形成。

意义:可以锻炼四肢和背部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活动,促进大脑和小脑的神经的生长和发育;主动接触外界事物,摆脱成人的怀抱,自己活动,扩大活动范围、开阔了眼界,满足了好奇心,促进儿童认知、情绪和人际交往的发展。

教育:安全保障下的玩具、游戏作用不可忽视。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五指分工动作和手眼协调动作同时发展,这是人类拿东西的典型。五指分工,指大拇指和其它四指的动作逐渐分开,活动时采取对立方向,坐爬动作利于它的发展。〖概念〗

除五指分工之外,手的动作发展还表现在:(1)双手配合;(2)摆弄物体;(3)重复连锁动作。

3.言语开始萌芽。这时发出的音节较清楚,能重复、连续。这时期的婴儿已能听懂一些词。

4.依恋关系发展。分离焦虑,即亲人离去后长时间哭闹,情绪不安,是依恋关系受到障碍的表现。开始出现用“前语言”方式和亲人交往,孩子理解亲人的一些词,做出所期待的反应,使亲人开始理解他的要求。

二、先学前期(1~3岁)

这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表现:学会走路、说话,出现思维;有最初独立性。高级心理过程逐渐出现,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 1.学会直立行走。1~2岁独立行走不自如,有其生理原因:

(1)头重脚轻;(2)骨骼肌肉嫩弱;(3)脊柱弯曲没完全形成;(4)两腿和身体动作不协调。

2.使用工具。1岁半左右,已能根据物体的特性来使用,这是把物体当作工具使用的开端,孩子使用工具经历一个长期过程,可能出现反复或倒退现象。

3.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人类特有的言语和思维活动,是在 2岁左右真正形成的。出现最初的概括和推理,想象也开始发生。

4.出现最初的独立性,人际关系的发展进人一个新阶段,是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上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头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体现。

三、学前期(3~5岁)

【4】(3~5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

答:这是心理活动形成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一)学前初期(3~4岁)在幼儿园称小班,特点突出表现在:

1.最初步生活自理。幼儿园生活和生活范围的扩大,引起心理发展上的各种变化,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迅速发展。

2.认识依靠行动。认识活动是具体的,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即“直观行动思维”。

3.情绪作用大。心理活动情绪性极大,认识过程主要受情绪及外界事物左右,不受理智支配。

4.爱模仿。模仿性突出,模仿也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 (二)学前中期(4~5岁) 心理发展出现较大质变,表现在认识活动的概括性和行为的有意性明显开始发展,具体表现在:

1.更加活泼好动;2.思维具体形象;3.开始接受任务;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三)学前晚期(5~6岁)

【5】5~6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 答:幼儿园大班年龄,突出特点:

1.好问好学。幼儿在这时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好奇心比以前深刻;

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发。大班幼儿思维仍是具体形象思维,但明显有抽象逻辑思维萌芽;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出现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认知方面有了方法。运用集中注意的方法,有意记忆的运用。 4.个性初具雏形。有较稳定的态度、兴趣、情绪、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不那么外露。

第三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第一节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注意的概念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执行和集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概念〗

特点:1.指向性:指在某一时刻人的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而离开了另外一些对象,能使人有选择地反映事物,从而获得清晰印象。2.集中性:指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心理活动聚集在其所选择的对象上;或这些心理活动深入于该对象的程度,即心理活动在一定方向上的强度和紧张度。

【论述】

二、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使儿童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做出选择性反映并接受更多信息。

2.维持功能,使儿童心理活动对所选择的对象保持一种比较紧张、持续的状态,从而维持儿童的游戏、学习等活动顺利进行。3.调节功能,使儿童能够发觉环境变化,调整行为,为应付外来刺激作相应准备,从而能更好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 (二)注意与心理过程

1.注意与知觉的发展。凡是注意的对象,人们对该对象的知觉就最完全、清晰、突出;注意是感知的先决条件;注意是研究幼小婴儿感知发展的指标。

2.注意与记忆的发展。注意使感知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系统。注意发展水平低的儿童,记忆发展水平也低。

3.注意与坚持性的发展。注意能加强行动力量和坚持性。幼儿只有在集中注意时,才能坚持某一行动。注意力差的学生,不但智力发展受到影响,甚至影响到纪律、交际,形成道德不良。

4.注意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注意是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是学习的先决条件,注意的范围、稳定性、分配、转移等品质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学习的效果。 第二节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

儿童注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活动本身性质的变化、注意对象的变化。

【1】简述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

答:

一、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

1.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原始的定向反射是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应,也是儿童最早出现的最初级的注意。最初的定向性注意,主要由外物特点引起,即无意注意的最初形式。本能的定向性注意随年龄增长占据的地位日益缩小,但不会消失。

2.选择性注意的发生发展。选择性注意,指儿童倾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选择性注意在新生儿时已出现,其发展表现在两方面:(1)性质的变化,由取决于刺激物的物理特性转向刺激物对儿童的意义;(2)对象的变化,即范围的扩大和对象的复杂化。

【2】

二、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 1.无意注意,指无预定目的,不需意志的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无意注意与生

俱来,但也有发展过程,表现在注意的性质和对象不断变化;稳定性增长,对象范围扩大。

2.有意注意,指有目的、有意识支配的、主动的注意,2岁以后开媾萌芽,幼儿期开始发展。有意注意的发展,使儿童注意发生变化,心理能动性增强。

第三节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3】

一、新生儿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最初形态定向性注意出现。定向反射性注意在新生儿瓣出现,婴儿期较明显,成人也可观察到,这是本能的无条件反射,也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态。

2.选择性注意的萌芽,视觉偏爱法研究表明选择性注意在新生儿期已经萌芽。视觉搜索运动轨迹的实验,也证明了新生儿选择性注意的萌芽。 【4】

二、1岁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注意选择性的发展上,其基本特征是:

1.注意的选择性带有规律性的倾向,这些倾向主要表现在视觉方面,也称视觉偏好。

2.注意的选择性的变化发展过程,从注意局部轮廓到较全面的轮廓;从注意形体外周到注意形体的内部成分。 3.经验在注意活动中开始起作用。 【5】

三、1~3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1.注意的发展和“客体永久性”认识密不可分;客体永久性:即能够找到不在眼前的物体,确信在眼前消失了的东西仍然存在。在这之前,物体在儿童眼前消失,他就不再找,似乎物体已经不存在。是儿童处于智慧的萌芽阶段的标志。

2.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表象的影响;3.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言语的支配;4.注意的时间延长,注意的事物增加。

【6】

四、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一)无意注意占优势,其发展表现为:

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2.与兴趣和需要关系密切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二)有意注意初步形成,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依赖成人的组织和引导,有如下表现特点:

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要求下发展的;

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活动中实现的。

【论述】第四节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

一、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选择:指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做出选择性的反映,使儿童在一定的时刻选择重要的或符合需要的对象,并做出清晰的反映。

1.注意的选择性随年龄增长而发展:一方面依赖生理成熟;一方面与后天的学习训练,个人的知识经验及兴趣情绪有关。 2.教育意义:

(1)幼儿教育内容的安排,要适合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2)幼儿在注意物体特征方面存在个性差异;(3)幼儿注意选择性可通过教育强化改变。

二、注意的范围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范围:又叫注意的广度,指人在比较短的时间性片断中所能清楚地知觉到的食物的数量。

1.注意的范围有一定的生理制约性,还取决于注意对象的特点及本人的知识经验。 2.教育意义:

(1)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同一短时间内不能要求注意太多方面;(2)呈现挂图或直观教具时,数目不能太多,排列应当有序;(3)采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方法教学,帮助获得知识经验,扩大注意范围。

三、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在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它是注意的一种重要品质,使幼儿游戏、学习活动等获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

1.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及幼儿自身状态有关,随年龄增长而增强。

2.教育意义:

(1)教育教学内容难易适当,符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2)教育教学方式要新颖多变,富于变化;

(3)幼儿园大中小班作业时间应当有别,集体活动时间适当、内容多样。

四、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于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及在同一时间内,同时注意两个以上的事物或同时从事两种以上的活动。

1.注意分配的基本条件就是同时进行的活动中,至少有一种达到自动化的熟练程度,还与注意对象的刺激强度、个人的兴趣、控制力、意志力等有关。 2.教育意义:

(1)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与自我控制能力; (2)加强动作或活动练习,使幼儿对活动熟练,做起来不必花费太多注意力和精力;(3)使同时进行的活动,在幼儿头脑中形成密切的联系。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等。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食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

所不同。

【简答】

二、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占优势;4.幼儿的记忆、情绪和意志也受感知觉的影响。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感觉与生俱有,出生后不久,知觉就在感觉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对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很低。 【简答】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1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依靠知觉的恒常性,○21岁后随语言和○

31岁多常按照某个事物的明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水平逐渐提高;○

4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显特征来辨认物体;○

概括性过渡。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3岁后,儿童对物体的知觉,渐渐和有关的概念相联系,知觉活动已发展到能够进行观察。

第三节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概念

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简答】(二)视觉敏度发展的机制

1.晶状体的变化调节;2.中枢神经系统对视感觉的信号加以辨认;3.视觉系统突触组织的发展是辨别能力发展的基础;4.控制眼动的能力;5.经验的参与,即视知觉。 (三)视觉敏度发展的年龄特点 1.新生儿的视觉敏度,孩子出生后即能看见眼前东西,最佳视距在20cm左右;

2.婴幼儿的视觉敏度,6个月内是视觉发展的敏感期,4个星期的婴儿视力为20/60,8个星期为20/100,5~6个月为20/20。(四)视觉敏度的测定

1.视力检查表测定:一般的E字检查表;专为儿童设计的图形视力表;2.用简单观测方法。

【简答】(五)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1.受遗传和环境影响,视觉经验是促进视觉发展的必要因素。影媳视力减退的条件:

(1)光线照明;(2)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3)坐姿不良。

2.儿童弱视:指在视觉发育障碍的一种常见病,弱视者实力达不到正常水平,两眼不能同时注意一个目标,无立体感,不能判断自身的空间位置,分不清物体离自己的原籍高低,定位不准确,不能完成精细动作。(1)表现;(2)成因;(3)治疗。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1.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2.婴儿的颜色视觉:婴儿出生后第三个月开始区分红、绿两种光刺激,但不稳定,第四个月比较稳定。颜色视觉与颜色的明度、色调、饱和度有关。 3.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区别颜色细微差别能力的继续发展,同时对颜色的辨别和掌握颜色名称结合起来。3岁儿童不能认清基本颜色和区分各种颜色的色调。4岁区别色调细微差别的能力发展,开始认识一些混合色。5岁注意到色调、明度和饱和度,能辨别更多混合色。颜色辨别能力的发展,主要在于掌握颜色的名称,主要依靠生活经验和教育。

4.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

第四节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一、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1.听觉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发声特点; 2.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欣赏乐曲,从而还得到美育的熏陶; 3.儿童与成人交往,特别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听觉对智力、个性发展也有影响。

二、儿童听觉的发生 (一)胎儿对声音的反应

胎儿对声音有反应。据此,孕妇应多听宁静悦耳的音乐.避免过多噪音刺激。

(二)新生儿听觉的发生 新生儿对不同的声调,声音的纯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等都有不同的反应。 (三)听觉与视觉协调活动的发生

1.听觉和视觉很早就发展起来;2.持续、复合的听觉刺激有助于视觉定向;3.听觉刺激能导致视觉的习惯化;

4.婴儿能识别同时出现的视听觉刺激的一致性。 (四)新生儿的听觉偏好新生儿爱听人的声音、母亲的声音、柔和的声音、高音调的声音。

三、婴幼儿听觉的发展

随年龄增长,学习语言、接触音乐环境和接受听觉训练的过程中,婴幼儿的听觉迅速发展:儿童的听觉阈限值逐渐降低,听觉感受性提高。

四、学前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

出生后24小时内的新生儿,听觉反应已可分五等,反应形式、强度也不同,存在音高差别阈限。

五、学前儿童听觉的测定

1.观察听觉行为;2.简易测听;3.用仪器做听力测查。 【简答】

六、听力的保护与培养 (一)避免噪音污染

1.在家庭为幼儿创设安宁环境;2.在幼儿园教育孩子避免大声喧哗;3.采用吸音设备;4.用养花种草等净化环境。

(二)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乐音和音乐活动都是幼儿发展听觉的有力手段。

(三)通过学习语言发展听觉在幼儿园,可组织专门训练听力的游戏,训练听力辨别力等。

七、聋儿听觉康复的训练 1.早期验配助听器 2.早期听力训练 (1)对声音的感知和理解:在游戏中运用音响玩具、游戏,感官功能代偿,音乐训练等;

(2)对声音的辨别:结合图片、实物或模型,使聋儿感知不同事物发出的声音。

第五节学前儿童触觉、动觉和痛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一)儿童触觉的发生儿童出生就有触觉反应,许多种无条件反射都有触觉参加。 (二)口腔的触觉

儿童出生具有口腔触觉,且通过它认识物体。 (三)手的触觉

1.触觉探索主要通过手来进行,儿童出生就有本能触觉反应;

2.视觉和手的触觉协调,是半岁婴儿认知发展的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触觉探索的开始;

3.眼手协调出现的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西.表明儿童知觉达到了能知觉到物体的位置、手的位置、视觉指导手的触觉活动。

二、学前儿童动觉的发展

动觉的发展使婴幼儿动作越来越准确.动作感受性提高,有助于手控制自己的动作.而系统训练有利于提高动觉感受性,提供声音和视觉刺激物等作为信号.有助于提高儿童对动觉的意识。

三、学前儿童痛觉的发展

儿童痛觉是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表现在痛觉感受性的提高。 1.疼痛发生的条件:

(1)伤害或过强刺激的刺激量;(2)痛觉阈限;(3)痛的情绪。

2.疼痛包括痛的感觉和痛的情绪,孩子疼痛的阈限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第六节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卒问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一、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 (一)婴儿的形状知觉 1.很小的婴儿已能辨别不同的形状,具有对形状的知觉的恒常性; 2.对物体形状的视觉偏好。 (二)幼儿的形状知觉

1.在视觉、触觉、动觉的协调活动中,对几何形体知觉的效果最好; 2.对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由易到难,具顺序性;3.形状知觉和掌握形状的名称相结合;

4.形状知觉在先,用词概括形状的能力在后;5.通过游戏可提高形状知觉水平;

6.日常生活需要形状知觉,也为形状知觉发展提供条件。

二、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

1.婴儿对物体大小知觉的恒常性已经形成; 2.视触动觉的共同活动,利于幼儿对积木大小的知觉; 3.对物体大小知觉的发展,蕴含着辩证思维发展的萌芽。

三、学前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 1.婴儿已有听觉定位能力; 2.正常儿童主要依靠视觉定位;

3.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和词语所代表的方位概念结合;4.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早于方位词的掌握;

5.只能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6.方位知觉的发展是幼儿人学准备的重要内容;

7.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辨别。

四、学前儿童距离知觉的发展

1.防御反应表明婴儿已有距离知觉;2.婴儿能够区分物体与自己的距离;3.距离知觉的发展受经验影响;

4.已有深度知觉,且受刺激模式和刺激条件的影响;,5.深度知觉的发展受经验影响较大。幼儿园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中。因深度知觉的发展不足而出现安全问题.教师要特别注意加强教育。游戏和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幼儿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的发展。

五、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1.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即由生物节奏周期(生物钟)所提供的时间信息而出现的时间知觉。

2.随年龄增长,会产生与具体事物和事件相联系的时间知觉,主要是依靠生活中接触到的周围现象的变化。

3.逐渐能通过钟表和日历认识时间,把钟表和日历上的字符形象化。 4.6岁以后,能够开始学习对持续时间进行估计。

5.幼儿时间知觉发展的方向是思维参与时间的知觉。即把时间知觉和时间概念联系起来。 第七节幼儿观察的发展

【简答】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以及观察方法等方面。

一、观察的目的性加强幼儿观察的目的性从低到高可分为三级:低级、中级、高级。

二、观察的持续性延长幼儿初期,观察持续时间很短,其持续性和目的性有关。

三、观察的细致性增加经过系统的培养,幼儿观察的细致性能够有所提高。

四、观察的概括性提高对图像观察概括化可分四个阶段:个别对象、空间联系、因果联系、对象总体。

五、观察方法的形成幼儿的观察,是依赖于外部动作向以视觉为主的内心的活动发展。

1.幼儿的观察是从跳跃式、无序的逐渐向有序性的观察发展。

2.幼儿掌握观察方法,需要教师指导和培养,如指导不当,反而阻碍幼儿观察的发展。

3.成人的指导语,往往影响幼儿观察图画的水平。 【论述】第八节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一、适应现象

1.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

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适应现象。

2.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

二、对比现象

1.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

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高幼儿感受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不同分析器的感觉,也会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在视觉感性方面较明显。

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不应有喧哗声,教师的声音也不应很大。

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受以下因素影响: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和强度方面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分离。

教师要运用背景与对象关系的规律,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不,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教材的重点部分,使用粗线条、粗字体或彩色笔,使它们特别醒目;教学指示棒与直观教具的颜色不要接近。

2.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易被知觉为对象。

据此,教师应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及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在视觉刺激中.凡距离上接近或

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的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分离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 据此.教师绘制挂图时,为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位,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色彩;凡说明事物变化或发展的挂图.更应注意每一个演进图的距离;教师讲课声音应抑扬顿挫。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中实现的。由于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直观材料加上教师讲解,幼儿才能很好理解。

据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区别,必须和言语讲解结合起来。 第五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第一节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定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2、环节包括识记、保持、恢复。恢复又包括两种形式:再认、再现(回忆) 【简答】

二、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记忆与知觉的发展记忆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而知觉的发展又离不开记忆。知觉中包括着经验的作用。知觉的恒常性和记忆有密切关系。

2、记忆与想象、思维的发展儿童的想象和思维过程都要依靠记忆。记忆把知觉和想象、思维联结起来,使儿童能对知觉到的材料进行想象和思维。儿童最原始的想象和记忆不易区分。

3.记忆与言语的发展儿童学习语言要靠记忆,儿童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离不开记忆。

4.记忆与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记忆的发展影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记忆使情感丰富,意志活动稳定。 第二节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一、记忆的发生

(一)记忆发生的指标从认知心理学观点看,记忆包括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过程。判断个体记忆发生的时间与所用指标有关。前语言时期儿童的记忆,一般采用三个指标:1.习惯化;2.条件反射;3.重学记忆。

(二)记忆发生的时间

1.习惯化不学而能。新生儿出生不久即出现对刺激物的习惯化,这是原始的记忆因素。2.自然条件反射发生于出生后10天左右;人工条件反射出生 1~3天的新生儿即可形成。采用指标不同,判定记忆发生的时间也稍有不同,但不论用何种方法或指标进行研究,都可肯定,新生儿期已经出现了记忆。

【简答】

二、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一)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 1.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依次出现;2.记忆的潜伏期延长,即长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延长; 3.由“幼年健忘”到出现可保持终生的记忆。幼年健忘:指3岁前的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的现象。

(二)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1.儿童最初出现的记忆全部都是再认性质的记忆; 2.整个学前期,再现都落后于再认; 3.再现在两岁左右出现,再认和再现的差距随年龄增长而缩小; 4.再认依赖感知;再现依赖表象。

(三)记忆容量的增加1.记忆广度。人类短时记忆广度为7±2个信息单位(组块),儿童不是一开始就具有人类记忆广度的;2.记忆范围扩大,指记忆材料种类的增多,内容的丰富,信息加工熊力增强;3.工作记忆能力增强。工作记忆:指在短时间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来联系起来的记忆。

(四)记忆内容的变化从记忆内容看,可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 1.运动记忆(2周左右)。儿童最早出现的是运动记忆; 2.情绪记忆(6个月左右),新生儿已有明显表现; 3.形象记忆(6~12个月左右)。依靠表象进行;表象:指过去感知而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出现的形象。 4.语词记忆(1岁左右).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发展。 【简答】

三、记忆策略的形成

震忆策略的形成和记忆有意性的发展密切联系.包括对记忆的计燃和使用记忆的方法。常见记忆策略有:1.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2.使记忆材料系统化;3.问接的意义识记。

第三节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1岁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一)新生儿记忆的特点新生儿是记忆发生的时期,主要是短时记忆。表现为对刺激的习惯化和最初的条件反射。

(二)出生后头半年记忆发展的特点

1.长时记忆开始发生的阶段(1~3个月);2.长时记忆有很大发展(3~6个月)。‘

(三)生后第二个半年记忆发展的特点

1.再现的潜伏期明显延长(6~12个月);2.开始出现工作记忆(8个月左右)。

【简答】

二、1~3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1.再认的内容和性质发生变化,再认形式的记忆发展较早。语言真正发生后,再认的内容和性质迅速发生变化。

2.符号表象记忆产生,1岁以后,由于语言发展,儿童得以用符号进行表征,从而产生符号表象记忆。

3.短时记忆出现重要变化,由于语言产生而发生重大变化。 4.出现初步的回忆,用行动表现出初步回忆能力: (1)替成人找东西;

(2)延迟模仿:当刺激物出现后,不是立即模仿,而是过了一段时间后,突然出现模仿行动。

【论述】

三、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到了幼儿期,记忆的水平显着提高:无意记忆、机械记忆、形象记忆继续发展。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记忆的意识性、理解性明显提高,表现为有意记忆、意义记忆、语词记忆和记忆方法继续发展。这表明记忆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意识性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基本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

(1)无意记忆的效果优于有意记忆;(2)无意识记效果随年龄增长而提高;(3)无意记忆是积极认知活动的副产物,不是直接接受记忆任务和完成记忆任务而产生,而是在完成感知和思维任务过程中的附带结果。 幼儿无意识记的效果依赖于:

①客观事物的性质;⑦客观事物与主体的关系;③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④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 ⑤活动动机。

2.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1)有意识记在成人教育下产生;(2)有意识记效果依赖于对记忆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 (3)有意再现的发展先于有意识记。有意再现有三种行为类型。 (二)理解性

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1.机械记忆用得多,意义记忆效果好。

(1)机械记忆用得多,较多运用机械记忆,可能是因为:

①大脑皮质的反应性较强,感知一些不理解的事物也能留下痕迹; ②对事物理解能力差,对材料不理解,不会进行加工,只能死记硬背,进行机械记忆。.,(2)幼儿意义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原因: ①通过对材料理解而进行,理解使材料和已有知识经验联系,把新材料纳入已有知识经验体系;

②机械记忆只把事物作为单个孤立的小单位来记忆,意义记忆使记忆材料互相联系,从而把孤立的小单位联系起来,形成较大单位或系统。 2.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都在不断发展。年龄小的幼儿意义记忆比机械记忆效果高得多,随年龄增长,差距缩小,主要是因为意义记忆向机械记忆渗透,机械记忆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理解成分。 (三)记忆内容

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1.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形象带有直观性、鲜明性);

2.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3.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 (四)记忆方法

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有意记忆和意义记忆的发展,意义记忆对机械记忆的渗透及其相互接近.都反映了幼儿记忆过程的自觉意识性和记忆策略、方法的发展。幼儿能够对记忆材料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使记忆形象和语词联系。 【论述】第四节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

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一、记忆的保持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1.保持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和恢复(再认和再现)的中间环节。 2.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保持阶段.知识经验会发生“量”和“质”两方面变化.就“量”而言.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显着表现就是遗忘;就“质”而言.因知识经验、加工组织经验的方式不同,回忆的内容会变化。有的内容变得简略了、概括了.不重要的细节消失了;有的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而有的却变得更加具体、夸张、突出。 学前儿童年龄小.大脑神经发育不够成熟。知识经验缺乏.更容易变化,忘事。因而对学前儿童记忆保持的要求不能太高,而应实事求是,符合记忆的心理年龄特点,教孩子学习知识,要注意巩固率或识记后的保持率。

二、根据遗忘规律科学地组织复习 (一)遗忘

即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再认或再现时发生错误。有几种情况:不完全遗忘,能再认不能再现;完全遗忘,既不能再现也不能再认;临时性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再现;永久性遗忘,永远不能再认或再现。

(二)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的揭示了遗忘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快,以后逐渐缓慢,简单说,就是“先快后慢”。 (三)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多种感官综合运用;

3.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幼儿有一种特殊的记忆恢复(回涨)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孩子进行科学的分散复习,分散复习不是简单重复,而要使复习方式多样化,做到眼耳手脑并用。正确看待“回涨“现象,利用这一规律组织孩子学习、游戏。

三、排除影响“保持”的因素,科学地安排识记材料 (一)排除影响学习材料之间的干扰 1.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倒)摄抑制受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类似程度、难度、时间安排及识记的巩固程度等条件影响。 2.复习或学习时应注意:

(1)同一时间不能要求孩子学习识记内容太多;(2)要求孩子巩固、牢记材料或事情。不能把内容、性质相近或相似的材料安排在一起学习或复习,而应交错安排。先学习、巩固一种,中间安排休息或学习另一种内容、性质完全不同的材料,以减少或防止干扰。 (二)排除疲劳的干扰

遗忘的另一种原因是识记时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由于另一种活动的干扰而被抑制。因此要注意用脑卫生,以排除疲劳对记忆保特的干扰。 第六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第一节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想象的概念 (一)想象的涵义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两大基本特征;主要处理图形信息,是以直观形式呈现在人们头脑中的表征,不是词或符号;形成的新形象,可以是未曾感知过的,还可以是现实中不存在甚至不可能有的形象,但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想象的种类

1.据想象是否具有目的性,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目的地、不自觉地想象某种形象的过程; (2)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2.据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是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所形成的形象一般是以前已存在的; (2)创造想象是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它具有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等特点。

【论述】

二、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一)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

1.想象依靠原有的表象。想象依靠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学前儿童头脑中的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具体形象。 2.想象和记忆密不可分。

(1)想象依靠记忆,记忆的表象越多,想象就越容易越丰富;(2)想象的发展利于记忆活动的顺利进行,想象越丰富,水平越 高,越利于对识记材料的理解、加工、保持、回忆。

3.想象和思维关系密切,想象一端接近于记忆,另一端接近于创造性思维的阶段。

(二)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

1.想象能引发情绪;2.情绪影响想象,能引起想象过程或改变想象方向。

(三)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

想象是象征性游戏的首要心理成分。 (四)想象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活动

1.想象是学前儿童学习必不可少的,没有想象就无法理解、掌握新知识。2.想象的形象常常是幼儿行动的推动力。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及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想象发生的年龄

1岁半至2岁儿童出现想象的萌芽,主要通过动作和语言表现出来。把日常生活中的行动迁移到游戏中去,就有想象成分的参与,当能用语言表达自己想象活动的时候,就明确客观地说明了想象的出现。 【简答】

二、想象萌芽的表现和特点

儿童最初的想象,可以说是记忆材料的简单迁移,表现为下列特点: 1.记忆表象在新情景下的复活;2.简单的相似联想;3.没有情节的组合。

【简答】

三、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发展。具体表现在:

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2.从想象的单纯的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3.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第三节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 【简答】

一、无意想象的特点

1.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在游戏中想象往往随玩具的出现而产生。

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幼儿想象的过程往往也受外界事物的直接影响,想象的方向随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想象的主题容易改变。

3.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主题无预定目标,不稳定,内容零散,所想象的形象之间不存在有机联系。

4.以想象过程为满足,不追求达到一定目的。

5.想象受情绪和兴趣影响,幼儿想象不仅容易受外界刺激左右,也容易受自己的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无意想象实际是一种自由联想,不要求意志努力,意i只水平低.是幼儿想象的典型形式。

二、有意想象的萌芽和发展

有意想象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幼儿晚期有比较明显的表现:

1.活动中出现有目的、有主题的想象;2.想象主题逐渐稳定;3.为了实现主题能克服一定的困难。

定势想象实验说明幼儿有意想象是需要培养的。成人在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有主题的想象活动,启发幼儿明确主题,准备有关材料时,成人及时的语言提示对幼儿有意想象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第四节学前儿童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发展

再造想象在幼儿期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二者是根据想象过程的独立性和想象内容的新颖性区分的。

一、学前儿童再造想象的发展

【简答】(一)幼儿再造想象的特点 1.幼儿的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2.幼儿的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3.实际行动是幼儿期进行想象的必要条件。

【简答】(二)再造想象在幼儿生活中占主要地位1.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相比,是较低级水平的想象。想象内容

主要有四类:①经验性想象;②情境性想象;③愿望性想象;④拟人化想象。2.再造想象是幼儿生活所大量需要的。 (三)幼儿再造想象为创造想象发展奠定基础

1.再造想象的发展。使幼儿积累了大量的想象形象,出现创造想象因素;

2.再造想象可以转换为创造想象。

二、学前儿童创造想象的发展 创造想象的发生,表现为能独立地从新的角度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具体表现为:独立性。这类想象不是在外界指导下进行,不是模仿,受暗示性少;新颖性。它改变原先知觉的形象,摆脱原有知觉的束缚。 【简答】(一)幼儿创造想象的发展及特点

1.最初的创造想象是无意的自由联想,可以称为表露式创造; 2.形象和原型只是略有不同,或者在常见模式上略有改造;

3.发展的表现在于:情节逐渐丰富,从原型发散出来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从不同中找出非常规性相似。 (二)幼儿创造想象发展的水平

有研究认为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有6种水平:

1.最低水平:不能接受任务;2.能在图片上加工,画出图画,但物体形象只是粗线条的,只有轮廓,无细节;

3.能画各种物体,已有细节;4.画出的形象包含某种想象的情节; 5.据想象情节.画出几个物体,它们之间有情节联系;6.按照新的方式运用所提供的图形。

【简答】随生活、知识经验的丰富及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幼儿创造想象水平逐渐提高。具体表现在:

(1)时常提出一些不平常的问题;(2)自编新故事;(3)创造性的游戏活动;(4)创造性的绘画活动。

三、幼儿想象的夸张性 (一)幼儿想象夸张性的表现

1.夸大事物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2.混淆假想与真实。 【论述】(二)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

1.认知水平的限制;2.情绪的影响;3.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 第五节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想象的特点 【简答】

一、2~3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2~3岁是想象发展的初级阶段,儿童想象的最初形态的特点如下: 1.想象活动完全没有目的,想象活动开展前不能形成想象的表象; 2.想象过程进展缓慢;3.想象与记忆的界限不明显,想象表象只是新情境的某些特征和旧形象的某些特征的等同或相似性联想;4.想象内容简单贫乏;5.想象依靠感知动作,动作有利于促进幼小儿童想象的进行; 6.想象依赖成人的语言提示,成人语言提示作用在于: (1)使有关表象活跃起来;(2)丰富想象内容。 【练习】

二、3~4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基本上是无意的,是一种自由联想,主要表现:

1.想象活动没有目的,没有前后一贯的主题;2.想象内容零碎,无意义联系,内容贫乏,数量少而单调。原因:

(1)想象受感知形象直接影响;(2)不追求想象成果,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练习】

三、4~5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无意想象中出现了有意成分,但仍以无意想象为主,具体特点:

1.想象仍以无意性为主,想象过程常随感知形象、外来因素和自己情绪而变化;

2.想象出现了有意成分,表现在出现了有一定目的、一定范围的自由联系;3.想象的目的计划非常简单;4.想象内容较以前丰富,但仍然零碎。

四、5~6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已有明显表现:

1.想象的有意性相当明显;2.想象内容进一步丰富、有情节;3.想象内容新颖性程度增加;4.想象形象力求符合客观逻辑。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思维的概念: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二)特点 1.概括性。思维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2.间接性,思维是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一些没有被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关系的过程。

【练习】

二、思维的发生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思维的发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质变。

1.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 2.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其它认识过程产生质变; 3.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绪、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 4.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 第二节学前儿童思维的发生

一、儿童思维发生的时间

儿童的思维发生在感知、记忆等过程发生之后,与言语真正发生的时间相同,即2岁左右。2岁前,是思维发生的准备时期。

二、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出现最初的用语词的概括儿童概括的发生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直观的概括,即感知水平的概括;2.动作的概括,即表象水平的概括;3.语词的概括,即思维水平的概括。 【练习】第三节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一、思维方式的变化

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最初的思维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的思维。

1.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主要特点是:

(1)思维是在直接感知中进行的。(2)思维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的。 (3)典型方式是尝试错误,主观上无预定目的和行动计划。

2.具体形象思维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在头脑中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抽象逻辑思维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通过概括、判断和推理进行的,是高级思维方式,严格说学前期只有这种方式的萌芽。

【论述】

二、思维工具的变化

思维发展中,动作和语言的作用不断发生变化:动作在其中的作用是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则由小到大,可分三个阶段:

1.思维活动主要依靠感知和动作进行,语言只是行动的总结。

2.思维主要以表象为工具,边做边说,语言和动作不分离。在实际生活中,儿童对自己的行动结果不断做出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逐渐出现表象形式的行动目标和行动计划。

3.思维依靠语言进行,语言先于动作而出现,并起着计划动作的作用。 据上述趋势和特点,大致可以说:4岁前的幼儿思维是非常具体的,需要依靠直观材料和动作进行;4岁后,主要依靠在头脑里的具体形象进行。据此,在不同场合,据幼儿知识经验、发展水平的不同,教师可用不同的教材教法;不熟悉的教学内容要多设直观环境,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对有具体形象的教学内容,可主要依靠言语活动。 第四节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 【论述】皮亚杰的儿童智慧发展理论,把智慧、认识、思维作为同义语,认为“阶段”的概念包括三个基本点: 1.前后阶段顺序不变,但可加速或推迟; 2.每个阶段有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决定该阶段的主要行为模式; 3.各阶段前后连续,每个阶段的结构是整合的,有整体性。

皮亚杰提出儿童智慧发展分三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运算阶段。7岁前处于前两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

它是儿童智力发展的萌芽阶段,只能靠感知和动作适应外界环境。 (一)反射练习阶段

1.天生的无条件反射带有练习因素的不断重复;2.天生的反射通过练习而巩固;3.天生的反射得到发展。

(二)最初习惯阶段又称初级循环反应阶段。

1.形成条件反射即习得性动作;2.初级的习得性动作变成自动性的动作,称为习惯性动作或初级的循环反应。 (三)有目的动作形成阶段又称二级循环阶段。 1.视动协调后进入这一阶段,婴儿开始抓弄所见到的一切物体; 2.动作、兴趣相互影响,出现“循环反应”。 (四)方法和目的分化与协调阶段

1.动作目的和方法开始分化,动作明显地表现出它是达到目的的方法;2.动作目的与方法之间开始协调。

(五)感知运动智慧阶段又称三级循环阶段。

1.能在偶然中发现新方法,已开始探索达到目的的新手段;

2.对偶然动作结果发生兴趣,开始对这种情境反复试验,不断变换方法,试验方法似乎带有系统性。 (六)智慧综合阶段

是感知运动阶段的终结和向前运算阶段过渡。 1.用外部动作寻找新方法;2.用头脑内部的动作达到突然理解和顿悟。

二、前运算阶段又称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阶段,又可分为两个小阶段: 1.前概念阶段(象征性阶段),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出现表征功能。

(1)思维中的事物带有一般性、概括性;(2)认为个别成分并不是在整体中;(3)常运用“转导推理”;(4)是自我中心思维。

2.直觉思维阶段,又称半逻辑思维,既能反映事物的一些客观逻辑,还受直接感知形象的影响。

3.运算阶段和前运算阶段主要区别:

(1)运算思维依概念进行,前运算思维依表象进行; (2)运算思维有可逆性,前运算思维具单向性; (3)运算思维具守恒概念,前运算思维没守恒概念; (4)运算思维逐渐非中心化,前运算思维只是自我中心; (5)运算思维具灵活性,前运算思维具呆滞性、固定性、刻板性。第五节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学前儿童思维是由幼儿的直观行动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

一、思维直观行动性的发展

1.思维解决的问题复杂化;2.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概括化;3.思维中语言的作用逐渐增强。

二、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1.具体形象性思维的特点是具体性、形象性,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依靠形象来思维。

2.幼儿具体形象性思维的派生特点:

(1)经验性;(2)拟人性;(3)表面性;(4)片面性;(5)固定性;(6)近视性。

三、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表现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形成及理解能力的发展等方面。 第六节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分析综合的发展

不同认识阶段,思维分析、综合有不同特点,对感知形象的分析综合,属感知水平的分析综合,随语言的作用增加,幼儿逐渐学会用语言在头脑中分析综合,但还不能把握事物复杂的组成部分。

二、学前儿童比较的发展

1.逐渐学会找出事物的相应部分;2.先学会找物体的不同处,再学会找相同处,最后学会找相似处。

三、学前儿童分类的发展

分类能力是逻辑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分类活动表现思维概括性水平。

(一)学前儿童分类的类型

1.不能分类;2.依感知特点分类;3.依生活情景分类;4.依功用分类;5.依概念分类。

【练习】(二)学前儿童分类的年龄特点 1.4岁以下儿童基本不能分类;

2.5~6岁,由不能分类到发展初步分类能力过渡,主要依据物体感知特点和情境联系起来分类;

3.5.5~6.5岁,从依靠外部特点向依靠内部隐蔽特点分类的转变; 4.6岁后,逐渐摆脱具体感知和情境性的束缚,能依物体的功能和内在联系分类。

四、学前儿童概括的发展

处于从表面的、具体的感知和经验的概括到开始进行某些内部的、靠近本质概括的发展阶段。

第七节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一般特点 (一)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

1.向成人学习社会上已形成的概念。但儿童并不是简单地、机械地接受成人所教的概念,而是把成人传授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系统之中,经过概括而形成概念。2.生活实践。儿童掌握概念也可能在生活实践中进行。

(二)学前儿童概念的一般特点

1.内涵不精确,只反映事物外部的表面特征,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2.外延不适当,往往失之过宽或过窄,因而概念往往不准确或内容贫乏。

二、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类型和特点 (一)学前儿童掌握实物概念的特点 1.以低层次概念为主;2.以具体特征为主。以下定义为例,幼儿对实物概念所下定义可分7类(不会说、同义反复、举出实例、一般非本质特征、说出重要特征、说出功用或习性、说出初步概念),又分4种水平(完全不会说、不会下定义、据具体特征下定义、接近下定义水平)。 (二)学前儿童掌握数概念的特点

1.学前儿童数概念的萌芽(经过辨数、认数、点数三个阶段);2.幼儿数概念的发展(包括掌握数的顺序、实际意义、组成三个成分);3.幼儿数概念形成经历口头数数一给物说数一按数取物一掌握数概念四个阶段。

(三)学前儿童掌握空间概念的特点

儿童空间、时间知觉发展较早,而掌握空间、时间概念较晚。儿童掌握空间概念和时间概念与掌握相应的词相联系。 1.较易掌握‘上下““前后”概念,较难掌握“左右”概念。这反映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即思维的直观、固定、情景和不灵活性。2.掌握长度、面积和体积的特点:

(1)掌握长度概念。无长度守恒概念,依实物的形象判断长短; (2)掌握面积概念。掌握面积等分概念,只有对实物面积进行等分的概念,但任务水平也因题目不同而不同; (3)掌握体积概念。单个物体体积的概念守恒出现较早,体积守恒概念没真正形成。

【练习】(四)学前儿童掌握时间概念的特点

时间概念较抽象,时间不断在流动,有一定的延续性和顺序性,幼儿较难掌握时间概念。

1.对时间顺序的概念明显受时间循环周期长短的影响;2.对一日时间的延伸的认知低于当日之内时序的认知、对过去的认知低于对未来的认知水平;3.对时序的认知带有固定性;4.以自身生活经验作为时间关系的参照物;

5.时间概念的形成和时间词语的说出相互促进,但不同步; 6.对时序的认知经四个连续发展的阶段:

(1)不能对有关时问的刺激物归类;(2)在知觉水平上做出分类;(3)能把某一特定的时序与具体生活事件联系起来,并用故事的形式正确叙述先后发生的连续事件;(4)能够摆脱具体的直观的生活内容,把时间关系抽象概括出来,真正形成时间的概念。 (五)学前儿童掌握科学概念的特点

1.经过专门教学才能掌握;2.依靠亲身经历来领会概念的内涵;3.丰富日常概念可为掌握科学概念打基础。 第八节学前儿童判断和推理的发展 【练习】

一、学前儿童判断发展的趋势

1.判断形式间接化。学前儿童的判断从以直接判断为主,开始向间接判断发展。幼儿期大量依靠直接判断,间接判断通常需要推理,反映事物之间因果、时空、条件等联系.制约思维的基本关系是因果关系;成人和幼儿的判断在形式上是不同的,实质上反映了思维方式的不同。 2.判断内容深入化。从判断内容上看,首先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在幼儿期开始向反映事物本质联系发展.即从直接判断向间接判断发展;幼儿能把客体的关系分解,并概括出来,开始反映概括的规律,分解的深度和概括性也就逐渐提高。

3.判断根据客观化。幼儿从以对生活的态度为根据向以客观逻辑为依据发展,还要经过从事物的偶然性特征为依据过渡到以孤立的、片面的、不确切的原则为依据,然后开始一些正确的或接近正确的客观逻辑判断。

4.判断论据明确化。从没意识到判断的根据过渡到开始明确意识到自己的判断根据,说明思维的自觉性、意识性和逻辑性开始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民主气氛,让幼儿敢于争辩,对思维发展有益。

二、学前儿童推理的发展 (一)最初的转导推理

儿童最初的推理是转导推理,即从特殊事例到另一特殊事例的推理,是依靠表象进行的,不符合客观逻辑。因为: 1.缺乏知识经验;2.不会分类、概括。(二)幼儿的演绎推理

3~7岁儿童三段论式逻辑推理的发展可分为5个阶段:

1.不会运用任何一般原理;2.运用了一般原理,试图引用一些从偶然性特征上做出的概括,来论证自己的答案;

3.运用了一般原理,这种原理已经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事物本质的特性,但只是近似的、不准确的,不能概括一切可能发生的个别情况,因而不能做出正确结论;4.不运用一般原理,却能正确自信地解决问题; 5.会运用正确反映现实的一般原理,并能做出恰当结论。 (三)幼儿的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也是一种逻辑推理,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归纳推理,它是对事物或数量之间关系的发现和应用。

【练习】(四)幼儿推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1.推理过程随年龄增长而发展。

2.推理过程可划分为四级水平(0级,不能进行推理活动;I级,只能据较熟悉的非本质特征进行简单的推理活动;Ⅱ级,提示条件下,运用展开的方式逐步发现事物本质联系,最后做出正确结论;Ⅲ级,独立、迅速、简约的方式进行正确的推理活动)。

3.儿童推理方式由展开式向简约式转化。展开式:指儿童的推理是一步步进行的,进行缓慢,主要通过外部语言和动作表现出来。

推理水平的提高表现在:推理内容的正确性、推理的独立性、推理过程的概括性及方式的简约性等方面。 第九节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

【练习】儿童的理解主要是直接理解,即与知觉过程融合在一起,以后逐渐出现间接理解,通过一系列较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进行。儿童对事物的理解趋势:

一、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二、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发展到开始依靠语词的理解

三、从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

四、从情绪性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五、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 第八章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第一节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阶段

一、言语的概念

1.言语即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包括理解别人运用的和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通过言语活动互相交往,交流思想。儿童言语的发展,首先表现在掌握语言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能够越来越完善地运用语言来和别人交往。

2.语言是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是交流的双方共同使用的。每个民族都有其共同的语言,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3.言语活动依靠语言作为工具进行,儿童掌握语言的水平影响言语活动水平;语言是在人们的言语交流活动中产生发展的•某种语言不再被人的言语活动所使用,就会消失,如果儿童无言语活动机会,也就不能掌握语言。

【练习】

二、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言语活动包括:

1.对语言的接受,即感知、理解过程;2.发出语言,即说或写。这两种过程,不同步。其趋势是: 1.语音知觉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展在后;2.理解语言发生发展在先,语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后。

【简答】

三、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 (一)前言语阶段(生后第一年) 1.言语发生的准备:

(1)说出词的准备,包括发出语音和说出最初的词:(2)理解词的准备,包括语音辨别和对语词的理解。 2.前言语阶段的三个小阶段:(1)简单发音阶段(o~3个月);(2)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3)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二)言语发生阶段(1~3岁)

1.言语发生的标志:说出最初的词和掌握其意义。具体标志:

(1)用最不严格的标准衡量,初步理解词的意义;(2)持续地、自发地使用一些词,且这些词必须是成人语言中的 词而非自造的;(3)词带有概括的意义,而不是只代表某一事物;(4)掌握0个词左右。

2.言语发生阶段的两个小阶段:

(1)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1~1.5岁);(2)积极说话发展阶段(1.5~

2、3岁)。

(三)基本掌握口语阶段(

2、3岁~

6、7岁)

儿童在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和口语表达能力方面都迅速发展.为入学后学习书面语言打下基础。

第二节学前儿童语音的发展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主要是掌握口语的发展,首先是掌握语音。

一、语音的形成

儿童发出语音和语音感受性的发展有不同的顺序,并非容易听 (辨别)的语音都容易发出。语音形成阶段:

1.出现嗓音(0~2个月);2.出现啊咕声(3~4个月);3•出现喃喃语声(4~8个月),又称连续发音阶段; 4.开始发出语音(9~12个月)。

二、语音模仿的阶段

1•偶发性的单个模仿(从第2个月开始)。特点是: (1)发声传染;(2)相互模仿;(3)偶发性模仿。

2.开始系统地模仿(在4到5个月左右)。3.能够模仿新的发音动作(从8~9个月开始)。4.开始系统地模仿新语音(1岁后)。

一般地说,一岁前语音发展缓慢,1~1.5岁发展较快,1岁9个月语音发展基本成熟,但发音不流利、不准确。应注意:儿童语言发展的个别差异较大。

【练习】

三、语首发展的顺序 1.各民族儿童语音的发展有共同的普遍规律; 2.语音发展的扩展和收缩趋势;

3.元音和辅音发展顺序,元音和辅音同时出现,成熟时间也大致相同,在1.5岁时基本成熟。

【问答】

四、幼儿掌握语音的特点和难点

1.幼儿期(3~6岁)是能够掌握本民族全部语音的年龄; 2.发音错误的集中点:辅音、发音方式; 3.发音难点,在于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原因是:(1)生理原因。生理上不成熟,不能恰当支配发音器官,

不善于掌握发音部位和方法。(2)语言环境。主要是方言。

五、语音意识的发生 (一)语音意识发生的表现

从4岁开始,能够把语音作为自觉意识到的对象,即语音意识明显地发展起来。

(二)语音的自我调节机制

1.言语听觉调节,听觉上正确分辨语音;2.言语运动觉的调节;3.言语视觉调节。

第三节学前儿童词汇的发展

一、词汇数量的增加

词汇量是儿童言语发展的标志之一,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标志之~,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词汇量增长有其客观规律,有一致性,也有差异,具体到每个孩子更有个别差异。差异原因: (一)计算词汇量所用的指标不同

1.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儿童言语的发生是理解词先于说出词; 2.理解词的指标;3.使用词的指标.正确理解词是掌握词的较准确的指标,还应包括:

(1)持续使用某个词而不是偶然说出;(2)自发使用而不是学舌;(3)使用的是通用的词而不是自造词;(4)使用的词带有概括意义。 (二)儿童的个别的差异

儿童生活条件不同对词汇量有巨大影响。影响儿童词汇量的生活条件包括:

1.时代的差异;2.民族语言和方言的差异;3.具体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差异。

二、词类的扩大

词汇量从数量方面说明儿童词汇量的发展,词类范围则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儿童词汇的质量。不同词类抽象概括程度不同,虚词意义较抽象,实词代表具体的事物。数量方面,实词是大量的;质量方面,掌握虚词说明幼儿智力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一)幼儿对各类词的掌握 1.幼儿掌握各类词的顺序:

(1)先实词后虚词;(2)对实词,名词一动词一形容词掌握较早。对其它实词如副词、代词、数词等掌握较晚;(3)对虚词,如连词、分词、助词、语气词等掌握较晚。

2.各类词在儿童词汇总量中的比例:

名词占1/2,动词占1/5~1/4,形容词占1/10,其它词类所占比例都相当小。3.幼儿期各类词增长的比例:

(1)实词在3~4岁增长速度较快;(2)虚词则在4~5岁增长较迅速。总的说来:4~5岁是词汇丰富的活跃期,5~6岁是言语表达能力明显提高期。

(二)词类的运用

幼儿词汇中各类词使用频率的特点:

1.词频率最高的是代词;2.使用名词的频率较高;3.使用动词的频率多于名词。

三、词义的深化 初步掌握词时,往往对词义理解不确切,所谓不确切有两个特点:笼统、非常具体。

四、不同词类词义的掌握

幼儿对不同词类词义的掌握,有其具体特点。 (一)形容词的掌握

使用形容词的发展过程表现以下趋势:

1.从物体特征到事件、情景的描述;2.从形容词的简单形式到复杂形式。

(二)指示代词的掌握

幼儿对指示代词的理解是以自身为中心的.参照点和幼儿自身中心一致时,幼儿较容易正确理解;当参照点和幼儿中心需要逆向转换时,较难正确理解。

(三)人称代词的掌握

2岁前的儿童分不清“你”、“我”。 (四)量词的掌握

3~4岁幼儿仅能使用少数量词,且使用范围过宽,注意不到量词和名词的搭配;5岁开始注意到名词、量词的搭配,但不能正确搭配,或把动词代替量词,或把形容词代替量词;或使用错误。 第四节学前儿童对语法的掌握

一、句型的发展

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1)不完整句,包括单词句和电报句;(2)完整句又可分为简单句和复合句、陈述句与其它多种句型、无修饰句与修饰句。

2.从简单句到复合句3.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4.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

二、语句结构的变化

1.从混沌一体到逐渐分化,分化过程表现在三个方面

(1)表达内容的分化;(2)词性的分化;(3)结构层次的分化。2.句子结构从松散到逐步严谨

3.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

三、句子含词量的增加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说话所用的句子有延伸的趋势,即句子的含词量逐渐增加。

四、语法意识的出现

幼儿对语法的意识从4岁开始明显出现。这时,幼儿会提出有关语法结构的问题,逐渐能发现别人说话中的语法错误。 【论述】第五节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一、对话言语的发展和独自言语的发生

1.儿童的语言最初是对话式的,只有在和成人互相交往中才能进行; 2.幼儿期对话言语有进一步发展,幼儿不但能够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和要求,而且为了协调行动能够在对话中与人商议、讨论对事物的评价,对别人提出指示等;

3.对话言语的发展是和儿童与成人关系的变化.以及儿童活动的发展相联系的;

4.独白言语是在幼儿期产生的。是随活动的丰富和发展,独立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讲述自己的知识经验的需要而产生,同时也是认知能力特别是思维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

3~4岁幼儿能主动讲述自己生活中的事情,但在集体面前胆怯;4~5岁能独立地讲故事和各种事情;5~6岁能系统、大胆、自然、生动、有感情地讲述。

二、情境言语的发展和连贯言语的发生 1.3岁前儿童的言语主要是情境言语; 2.3~4岁幼儿的言语仍带有情境性;

3.4~5岁幼儿说话常是断续的,不能说明事物现象、行为、动作间的联系,只能说出一些片断;

4.6~7岁儿童已能连贯、完整地说话,开始从叙述外部联系到叙述内部联系;

5.随年龄增大,情境言语比重下降,连贯言语比重上升。

三、讲述逻辑性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讲述的主题逐渐明确,层次逐渐清楚。

1.3~4岁幼儿的讲述常常主题思想不明确,层次不清;2.3~4岁往往是单纯对现象的罗列,主题不突出,这时期言语表达的顺序性、完整性、逻辑性发展较快,4~5岁差别不大;3.5~6岁儿童在看图讲述中往往过于具体和琐碎,妨碍了突出主要的情节。4.对幼儿来讲,单纯积累词汇是不够的,幼儿讲述逻辑性的发展需专门培养。

四、掌握言语表情技巧

1.语气的掌握,语气表示说话时的情感和态度的区别、说话人的状态。2.口吃的心理因素:

(1)说话时过于急躁、激动和紧张,导致这种现象可能有两种情况: ①头脑中已经储存了许多语言信息,说话时回忆语言模式的速度相对较快。而说出的语言速度相对较慢,二者时间差造成言语流的脱节;②开始说话后,找不到应有的语词去继续表达。 (2)幼儿口吃还可能来自模仿,不自觉地形成口吃习惯。矫正口吃的最重要的原则性方法是消除紧张。

【论述】第六节学前儿童言语功能的发展

言语有两种功能:一是交际功能;二是概括和调节功能。

一、儿童肓语交际功能的发展

在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儿童交往,不依靠语言,而靠表情、手势、动作等“体态语言”。

学前儿童言语交际功能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3岁前,主要是请求、回答和提问,主要使用对话言语、情境言语和不连贯言语。

第二阶段:3~6岁,除请求和问答外,还有陈述、商量、指示和命令、评价等。与此相适应的是:连贯性言语、陈述性言语逐渐发展。

二、儿童言语概括和调节功能的发展

1.言语对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概括和调节功能的发展;2.言语的参与,使学前儿童认识过程发生了质的变化;3.言语的概括功能,还可以改变对复合刺激物感知中刺激物强度的主次地位;4.言语对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功能,使儿童有了心理的自我调节功能。

三、内部言语的发生发展(4岁以后) 内部言语:儿童身心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是外部语言的内化,是思维过程的依靠,对心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幼儿内部语言的产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一个质变。

(一)出声的自言自语的出现

1.出声的自言自语,是内部言语发展的初级形态,是在外部言语基础上产生内部言语的过渡形态,它既有外部言语说出声音的特点,又有内部言语对自己说的特点;2.从形式上看,内部言语的特点是不发出声音的,幼儿不能控制和调节发音系统,因此,自言自语有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过渡的性质;3.从功能看,内部言语的特点是不作为交流的工具,是对自己的言语,因此,又称“自我中心言语”。突出表现出内部言语的概括和调节功能,幼儿不会独立思考问题,而是依靠外界条件,特别是交谈。因此,还不能产生内部言语。自言自语是一种思维过程,有指导行动的作用。伴随活动而进行,带有反映活动结果和行动中转折点的作用,以后则出现在行动的开端,具有计划和指引行动的性质; 4.幼儿的出声的自言自语,也包含对别人说话的性质,最多出现在有与别人说话的要求,但又缺乏言语交往的实际可能性的时候,所以它既有外部言语又有内部言语的特性。 (二)幼儿自言自语的形式 游戏言语、问题言语。

1.游戏言语 特点:比较完整、详细,有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作用:游戏中,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行动。

2.问题言语 特点:较简单零碎,常在遇到困难时出现,或表现困惑、怀疑、惊奇等,当找到解决问题办法时,也会用这种言语表示所采取的方法。4~5岁儿童,问题言语最为丰富;6~7岁只在遇到困难时才用“问题言语”。

出声的自言自语是幼儿口语发展的一种形态,要正确对待,进行帮助引导他发展成真正的内部言语,不要斥责、阻止或嫌孩子嘟囔。 第七节学前儿童书面言语的发生

书面言语活动包括认字、写字和阅读、写话。认字、阅读属于接受性言语活动,写字、写话属于表达性言语活动,儿童书面言语的产生是从接受性的言语活动开始的。

一、学前儿童识字的特点 (一)儿童学识字的过程

1.泛化阶段;2.识字阶段;3.再现阶段。

幼儿识字主要处于前两阶段,是对字的再认。对字的再现,实际上已经进入写字阶段,默写阶段。 (二)儿童认字的泛化阶段

1.字是视觉形象,幼儿对视觉形象感知的发展服从于从笼统到具体的规律;2.幼儿最初把字当作图谱。 (三)儿童识字阶段

1.儿童多次接触某个字或某些字时,他的感知活动从笼统到分化,就(1)情绪状态对婴幼儿智力操作有不同的影响; 可以认识一些字;. 。(2)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和惧怕之间浮2.幼儿识字特点:①容易混淆,对字形的细节难以分化;②对字义认动。这种不稳定状态,游离到兴趣一端时,激发探究活动,游离到惧怕识的概括水平低。幼儿容易认识的字的特征: 一端时,则引起逃避反应;

(1)字大、清楚;(2)与响亮的语音同时出现;(3)有形象作为辨认的支柱;(3)愉快强度与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为倒“U”字形关系,即适中的愉快(4)字形结构简单;(5)多次重复;(6)与情绪和兴趣相联系。 情绪才使智力操作达到最优,这时起核心作用的是兴趣;、(4)惧怕和

二、学前儿童的阅读准备—前阅读活动 痛苦的程度与操作效果之间为直线关系,即惧怕和痛苦越大,操作效果(一)看书—最初的阅读活动 越差; ?(5)强烈的激情状态或淡漠无情,都不利于儿童的智力探究活1.孩子几个月就可以进行阅读活动。最初的阅读活动是看书,而非阅动,兴趣和愉快的交替,是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惧怕和痛苦对儿读,孩子并非阅读文字,而是拿书看,是母子共读; 童智力发展不利。 2.1岁左右,孩子情绪好的时候,有时也会自己拿着书看;3.3岁左2.对记忆有美感、情调色彩的词识记和保持效果优于有恶感色彩的词。 右,孩子可培养起爱看书的习惯; 3.对语言发展,儿童最初的话语大多是表示情感和愿望的,此时言语4.幼儿期的阅读,基本以图为主;水平高一点的,能认一些字,以图的情感功能和指物功能不分;用情绪激动法可以促进儿童掌握某些难以为辅。这个年龄的阅读往往是依靠上下文来读,不一定认识每一个字。 掌握的词。 (二)阅读的准备

三、情绪对学前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 1.掌握有关词汇;2.掌握语法和表达能力; 情绪对人类适应环境有重要作用,在人类进化史上,情绪曾起过这种作3.掌握基本阅读技能:①翻书动作;②按页翻书;③阅读顺序; 4.培用,婴儿最初的情绪表现,有帮他适应生存的作用。婴儿生存靠成人,养阅读兴趣。 天生的情绪反应能帮助他呼唤和影响成人,使得到照顾。

三、学前儿童的书写准备—前书写活动儿童对环境的适应主要通过交往。儿童的情绪在出生后日益社会化。1.手的小肌肉协调性的发展。通过绘画活动,提高画线条的力度和流直到幼儿期,情绪仍然是适应环境的工具,即交往工具。 畅性,通过日常生活的自我服务和劳动任务培养手的灵活性和手眼协调成人对新生儿的了解,几乎完全依靠他的表情动作。儿童在掌握语言之能力; 前,主要以表情作为交往的工具。在幼儿期,表情仍然是~种重要的交2.对字形的空间知觉、方位知觉的发展。幼儿对空间知觉和方位知觉流工具,其作用不下于语言。幼儿常常用表情代替语言回答成人的问题的发展不足,导致不能写出正确字形。应在行动和动作的空间和方位知或用表情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述。 觉方面、形体的空间和方位知觉的辨别能力上进行培养; 情绪表达的再现早于语言表达,婴幼儿主要通过面部表情及肢体活动,3.对笔顺的掌握;4.正确的执笔姿势。 即身体和四肢的动作和活动,来表达情绪。在言语发生后,则通过言语此外,书写与识字能力的准备有关,写字的准备与掌握语音的能力有关。活动和表情动作一起来表达情绪。 幼儿期是书面言语发生的年龄,言语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口头语言。 情绪作为信息交流工具的特点是有感染性。在婴儿期,情绪的感染作用第八节幼儿口语的培养 尤为突出。对婴幼儿的情绪感染,往往比语言的作用要大。 儿童的言语是在社会环境中通过言语实践逐步发展起来的,口语培养应情绪能成为交往工具是因为情绪有信号作用,能够向别人提供信息交注意以下几方面: 流,情绪往往不是单向的表达,而大多数是有沟通对象的。

一、激发幼儿言语交往的需要

四、情绪对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幼儿本身言语交往的需要,对其言语发展非常重要,儿童创造言语交往儿童情绪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日趋稳定。大约5岁以后,情绪的发展开始的条件包括以下方面: 进入系统化阶段。幼儿的情绪已经比较高度的社会化,他们对情绪的调1.亲子之间的交往: 节能力也有所提高。加之幼儿总是受着特定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这些(1)照料孩子过程中,及早对孩子说话;(2)养成对孩子言语的敏感性;(3)影响经常以系统化的刺激作用于幼儿,幼儿也逐渐形成了系统化的、稳善于倾听幼儿谈话。 定的情绪反应。 2.同伴之间的言语交往: 成人对待幼儿不同的情绪态度、成人长期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影响,使幼(1)让幼儿积极与同伴交往,同伴共同活动中,会自然地用言语交往;儿形成对事物的不同的比较稳定的情绪态度。 (2)同伴的言语沟通和互学语言,比与成人更容易。 情绪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阈限。有些孩子经常处于某种情绪体验的低3.师生之间的言语交往: 阈中,他们在和其它儿童或成人交往时,不可避免地形成某些特有的情(1)教师要特别注意创造言语交往条件,日常生活相处中有意识地多和幼绪反应,情绪过程日益稳定化,逐渐变成情绪品质。情绪的品质特征,儿交谈;(2)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言语活动的双向交往。 是个性的性格特征的组成部分。当情绪与认知相互作用而形成一定倾向

二、讲究教法 时,就形成了基本的个性结构,一岁前,婴儿的情绪发展影响到他早期儿童学习语言的两条途径:一是模仿;二是强化。 的智力发展和个性特征的形成,甚至影响到日后以至成人后的行为。早1.模仿,有即时模仿和延迟模仿两种。要在语音、语法、词汇方面提期的情绪损伤,则可能导致怪癖的性格和异常行为。 供正确榜样。 第二节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分化 2.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强化原则多用于指导孩子学说话、

一、原始情绪反应 练习说话和纠正不良的说话习惯。 1.本能的情绪反应 良好的教法就是使幼儿获得正确使用言语示范和有正确指导的练习,练儿童出生后,立即可以产生情绪表现,新生儿哭、安静、四肢划动等,习是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强化的过程,模仿和练习都不是机械重复,可称为原始的情绪反应。特点是,它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关应帮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学习语言。 系;身体内部或外部的刺激都可引起情绪反应,不同民族的婴儿有共同【问答】

三、鼓励言语创造性 的基本面部表情模式,说明原始情绪是人类进化的产物。 儿童学习、使用语言中的创造性不可低估,在言语活动中,有他的主动2.原始情绪的种类 性和积极性,模仿和创造性相结合。儿童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创造。儿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提出天生的情绪反应有三种:怕、怒、爱 童在学习语言中的积极性、创造性表现在:对成人言语活动的反馈中,(1)怕,怕两件事:一是大声;二是失持; 会暗示甚至影响成人特别是父母对他所用的语言,最突出的表现:往往(2)怒,限制活动会激怒婴儿;(3)爱,抚摸婴儿皮肤,抱他,都会产生是成人先模仿儿童的发音、用词和表达方式,然后再是儿童模仿成人或爱的情绪,特别是抚摸皮肤的敏感区域。 受到强化。成人对幼儿说话的特征:

二、情绪的分化 1.语音、语调特征:(1)高音调;(2)夸张的语调。 婴儿情绪的发展表现为情绪的逐渐分化。初生婴儿的情绪是笼统不分化2.句法特征:(1)句子较短;(2)较少修饰形式;(3)较少复合句、从属句,的,1岁后逐渐分化,两岁左右,已出现各种基本情绪。 层次较少;(4)实词较多,虚词较少。 1.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论和0~2岁儿童情绪分化模3.语句特征:(1)较多疑问句和祈使句;(2)言语较清晰、较流利; (3)式; 较多重复。 2.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认为新生婴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辨得清的情绪

四、培养“前读写”兴趣 反映,即愉快和不愉快。都是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的表现; 幼儿期在书面语言方面处于准备期。此期在为读写作准备中,应以培养3.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脑的发育,情绪逐渐前读写兴趣为重点.对读写要求不要过于严格,多鼓励幼儿学习的积极分化为人类的9种基本情绪。 性,肯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成绩。 第三节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第九章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第一节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练习】

一、情绪的社会化

一、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 1.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情绪是心理活动的伴随现象或副现象;还是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唤起者和动因不断增加; 3.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组织者,这在学前儿童身上更为突出。

二、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 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的作用非常明显。情绪直接指导着从情绪所指向的事物来说,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丰富和深刻。情绪的丰学前儿童的行为,愉快的情绪往往使他们愿意学习,不愉快导致各种消富指: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极行为。 情绪的深刻化指:它指向事物性质的变化,由指向事物表面到指向事物同样是学说话,在不同情绪影响下,学习效果并不相同。到了学前晚期,的内在特点。 情绪对行为的动机作用仍然相当明显。 产生愤怒的动因有: 强制会使孩子们产生不良情绪,而适合幼儿需要的措施,则使他们产生1.生理习惯的问题;2.与权威的矛盾问题;3.与人的关系问题。 良好的情绪从而表现出积极的行动。 各情况依次发生在2岁以下、3~4岁和4岁以上。 【论述】

二、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简答】根据情绪与认知过程的关系,情绪的发展可分为若干种水平: 情绪和认知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学前儿童心理过程中1.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与生理性刺激相联系的情绪多属此类; 也有明显的表现。儿童的情绪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情绪对儿2.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儿童的许多恐惧情绪都是后天学来的; 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迟作用。 3.与想象相联系的情绪。同情感也和记忆与想象有关; 学前儿童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无意性为主,而无意性的主要特4.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幽默感是一种与思维发展相联系的情绪体验,点之一就是受自身情绪所左右。 是作为高级情感的理智感的萌芽; 1.情绪对儿童认知和智力发展的作用: 5.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与意识相联系的情感体验,是典型的社

会性情绪,是人际关系性质的情感体验。

【问答】

三、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从情绪的进行过程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受自我意识的支配。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越来越强。这种发展趋势表现在三个方面: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3.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第四节学前儿童的基本情绪表现

一、哭

儿童出生后最明显的情绪表现就是哭,哭代表不愉快的情绪。哭最初是生理性的,以后逐渐带有社会性,幼儿哭已经主要表现为社会性情绪了。 新生儿啼哭的原因,主要是饿、渴、冷、痛和想睡觉等,也还有其它刺激。周期性的哭,是新生儿在表达内在的需要,也是一种放松,也可能是一种调剂的力量,刺激太多也哭,刺激过多使孩子疲劳,妈妈过分焦虑,也会使孩子爱哭。妈妈心情不好,孩子哭得较多。

婴儿啼哭的表情和动作反映出来的情绪日益分化。随着孩子长大,啼哭的诱因增加。

二、笑

儿童的笑,比哭发生得晚,是愉快的表现。从发生看,可分为:自发性和诱发性的笑;不出声和出声的笑;无差别的笑和有差别的笑等。 (一)自发性的笑和诱发性的笑

1.自发性的笑:睡眠中的笑;清醒时的笑;2.诱发性的笑,最初也发生于睡眠时间。

(二)不出声的笑和出声的笑

3~4个月前的婴儿只会微笑;3~4个月才会笑出咯咯声。 (三)无差别的笑和有差别的笑

4个月的笑是不分对象的,无差别的笑;4个月左右,婴儿出现有差别的微笑,是最初社会性微笑发生的标志。

三、恐惧

恐惧的分化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本能的恐惧;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3•怕生。是对陌生刺激物的恐惧反应,与依恋情绪同时产生,一般在6个月左右;4.压力感。行为方面的压力、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压力、安全方面的压力。 第五节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一、道德感

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形成道德情感是比较复杂的过程。

随着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意识的发展,学前儿童的自豪感、羞愧感和委屈感、友谊感和同情感以及妒忌的情感等,也都发展起来。

二、美感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儿童对美的体验也有一个社会化过程。婴儿从小喜好鲜艳悦目的东西以及整齐清洁的环境。

三、理智感

理智感也是人所特有的情绪体验。这是由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这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高级情感。儿童理智感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培养,适时地给幼儿提供恰当的知识,注意发展他们的智力,鼓励和引导他们提问等教育手段,有利于促进儿童理智感的发展。

第六节学前儿童情绪的培养

一、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婴幼儿情绪发展主要依靠周围情绪气氛的熏陶。因此要: 1.保持和谐的情绪气氛;

2.建立良好的亲子情和师生情。

二、成人的情绪自控

对孩子的爱,是孩子情绪发展的必要营养,成人要给孩子以愉快的、稳定的情绪示范和感染。

1.家长要避免喜怒无常,不溺爱和吝惜爱;

2.教师把忧伤留在教室外,情绪饱满地进课堂,理智对待每个幼 儿的情绪和态度。

三、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

【论述】从教育的角度,结合实际对孩子情绪的培养阐述。

1.肯定为主,多鼓励进步;2.耐心倾听孩子说话;3.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

四、帮助孩子控制情绪

1.转移法;2.冷却法;3.消退法。

五、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1.反思法;2.自我说服法;3.想象法。第十章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的发展 第一节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

【简述】

一、儿童动作的发展与意志行动的发展

1、儿童小动作发展较早,出生时眼球就会活动,眼睛会看东西;

2、儿童出生1~2年才会自如走路,其间经过抬头、翻身、坐、爬、站等学习过程;

3、儿童动作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关系密切,主要是由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支配,而中枢神经系统是人的心理活动所在;

4、意志行动和儿童动作的发展关系更密切,没有基本动作的发展,不可能产生意志行动,而没有意志的参与,即有意性调控,动作不可能发展、完善。

二、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儿童动作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每个孩子动作发展顺序遵循客观规律,每种基本动作发展的时间大体相同;对年幼特别是2岁前儿童的动作训练,对动作发生时间早晚的影响是有限的。儿童动作发展规律有: 1.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漫的,以后逐渐分化、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概

2.首尾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上部动作开始,然后到下部动作。 3.近远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同步和去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在后是手的精细动作。

4.大小规律;动作可以分为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粗大动作开始,而后才学会比较精细的动作。

j.无有规律。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一的支配。

三、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阶段

儿童动作发展分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处于学前期。

1.反射阶段(o~4个月),有许多不受意识支配的本能动作,即无条件反射;

2.最初动作阶段(4个月~2岁),掌握人生最初的、起码的、基本动作的阶段;

3.基础动作阶段(2~7岁),能控制自己的肌肉系统,保持稳定性,能自由运动.是儿童获得大量运动经验的时期;

4.专门化动作阶段(7~14岁),动作处于转变、应用和终生使用阶段,这阶段的动作,把前一阶段孤立的、分开的动作的基本因素联结起来,形成各种专门化动作技能。

四、学前儿童基础动作的发展 (一)基础动作的模式 1.基础的移位动作,如走、跑、跳等;

2.基础的操作性动作,如投掷、接住、踢、击等; 3.基础的稳定性动作,如静态平衡、动态平衡、轴心动作等。 (二)基础动作发展的顺序

1.基础移位动作能力的发展;2.基础操作性动作能力的发展;3.基础稳定性动作能力的发展。 (三)基础动作发展的小阶段

1.起始阶段;2.初级阶段;3.成熟阶段。

第二节意志行动的发展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意志和意志行动 (一)意志

指成人按照预定目的,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包括三个基本特征:

1.明确的目的;2.意识调节行动;3.克服困难。 (二)意志行动

意志是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的。学前儿童的意志过程,由于生理发育和整个心理活动发展水平的限制,处于低级阶段,往往表现为直接外露的意志行动,意识内化的水平低。

【论述】

二、意志行动与学前儿童认识过程有意性的发展(作用) 意志行动与认识过程不可分:

1.意志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意志过程以认识过程为前提; 2.认识过程有意性也是意志过程的成分,儿童意志的发生发甓意味着认识过程的有意性的发生和加强,也就是认识过程发展水平的提高。

三、意志行动与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1.在意志行动中,为达到预定目的,无论是遇到外部障碍或是克服内部障碍〖概念〗,以及目的能否实现,都会引起积极争取或拒绝的态度,即产生情绪;

2.情绪是人的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对意志行动作用可以是鼓舞,也可以是阻挠;

3.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特别是理智感的发展,正是意志对情感调节作用的表现。

四、意志行动的发展与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系统的形成意志是成体系的活动,其产生和进行过程,包含着复杂的成体系的心理结构,意志体系的形成取决于行动动机的组织程度,动机的体系决定人的行动的目的和方向。动机体系是变化发展的,不同年龄、不同场合,动机的关系可以发生变化,不同动机的主次地位可以发生转换,但意志活动总与动机体系相联系,主要地位的动机决定着意志行动的目的和方向。 第三节学前儿童意志的萌芽

一、学前儿童有意运动的发生及其特点 (一)有意运动在无意运动的基础上发生

有意运动又称随意运动,它是意志的基本组成部分。有意运动是在无意运动(即不随意运动)的基础上发生的。 【练习】(二)有意运动的特点

有意运动是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主动去支配自己的肌肉运动,例如,伸手去拿杯子,用脚去踢球等等,它是意识到的运动。 有意运动是条件性的动作反应。有意运动有两个特点: 1.有意运动是后天学会的;

2.有意运动是自觉意识到的主动的运动。 (三)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

人所特有的手的动作和直立行走都是有意运动,是儿童在人类社会生活环境影响下,由成人教育而逐渐掌握的。

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是儿童有意动作发生的主要标志,也是孩子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 手眼协调动作的发展经历以下阶段:

1.动作混乱阶段;2.无意抚摸阶段;3.无意抓握阶段;4.手眼不协调的抓握;5.手眼协调的抓握。 (四)直立行走动作的发展

孩子的直立行走动作,也是在无意动作基础上逐渐产生的。身体动作发展的顺序是抬头、翻身、坐、爬、站、走。

二、学前儿童意志行动的萌芽 意志行动是一种特殊的有意行动,其特点不仅在于自觉意识到行动的目的和行动过程,而且在于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因此,儿童行动的自觉意识性的发展,要经过比较长的过程。整个学前期,儿童的意志行动也只是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

1.最初的习惯性动作;2.最初的有意性和目的性;3.意志行动的萌芽。

第四节幼儿意志行动动机的发展

幼儿意志行动目的和动机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是:

一、自觉的行动目的开始形成

幼儿期是自觉行动目的开始形成的时期,其发展经过是:

1.缺乏明确目的;2.外来目的起重要作用;3.自觉的行动目的逐渐

形成;

4.有了比较明确的行动目的。从意志行动开始发展的时候,就要使幼儿把意志能力和良好意志品质结合起来,防止任性等不良意志品质产生。

【简答】

二、动机和目的的关系出现间接化

根据动机与目的关系之不同,可把动机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幼儿行动的动机往往是直接动机,动机与目的往往是一致的;学习和劳动活动的出现,主要是间接动机。

幼儿行动动机和目的的关系所发生的变化,是从直接动机为主向间接动机为主的方向发展。当儿童正式入学以后,学习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在严肃的学习过程中,动机和目的的关系是间接的,学习是目的,是行动的预期结果。但是学生并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的动机是成为建设祖国的人才。在人的劳动实践中,动机和目的的关系都是间接的。幼儿期是动机和目的关系开始出现间接化的时期。 第五节学前儿童坚持性的发展

坚持性是指在较长时问内连续地自觉按照既定目的去行动。在坚持性中,可以看到行动目的和动机的发展水平及其作用,又可以看到儿童克服困难的能力和状况。

一、幼儿的坚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研究证明,l岁半至2岁的儿童,已经出现坚持性的萌芽。幼儿的坚持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二、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

3岁幼儿坚持性的发展水平很低,在某些条件下能够开始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动,但是行动过程不完全受行动目的所制约,坚持时问极短,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困难枯燥会使他们失去坚持完成任务的愿望和行动;许多情况根本不能接受坚持性任务。 坚持性发生明显质变的年龄在4~5岁。坚持性发展变化最迅速的年龄,也是它受外界影响波动最大的年龄。

实验表明:4~5岁是幼儿坚持性发展最快的年龄。也正是在这个年龄,外界条件对幼儿坚持性的影响最大。因此可以说,4~5岁星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应抓紧对这个年龄幼儿坚持性的培养。 第六节影响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发展的因素 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的发展受许多因素的相互影响,在儿童生长的不同时期,各种因素对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发展所起的作用又不完全相同。 【问答】

一、遗传因素

儿童身体发展是以遗传素质为基础的。遗传素质对儿童动作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是儿童身体发展的基础。动作是神经系统支配的骨骼、肌肉系统的活动,也与呼吸系统有关,因此动作的发展.与整个身体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在体格发育上,遗传因素占相当大的比例;动作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遗传决定的:体型在相当程度上与遗传有关,而体型又影响动作和运动能力的发展;遗传带来的身体个别部位的特征或缺陷,对相应动作的发展也有影响。

二、成熟因素

儿童动作的发展受生理成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儿童动作发展有关键期和敏感期。如果抓住时机,在儿童最容易掌握某种动作的时候,促进其发展,则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笼统地说,0~6岁是儿童动作发展的关键期,最初始的动作和基础性的动作都是在这个时期学会的。这与成熟因素有关。因此,应该十分重视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辅导。

三、教育和练习

儿童的各种基本动作,似乎是自然成熟的。事实上,都要经过练习。成熟只是提供一种生理上的可能性。在成熟的时间范围内,练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婴幼儿来说,在学习各种动作时,练习与不练习,使动作发展有很大区别,许多人的某种运动能力终生处于初级阶段,未能发展到成熟阶段,缺乏练习机会是原因之一。

四、激发动机

婴幼儿自身的积极性,是促进其动作发展,特别是意志行动发展的主要力量。

1.兴趣。兴趣性强时,幼儿坚持性行为显着高于兴趣性弱的活动。 2.鼓励和增加信心。成人态度对幼儿动作和意志行动的发展至关重要,孩子自发地活动、尝试进行各种动作的需要,在尝试的探索中获得各种成就感。

增加自筇心,是孩子发展各种动作意志行动的有力的内部力量。肯定和鼓励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当孩子得到点滴进步时,成功感可以使他增加自信心。当孩子在活动失败时,更需要成人的支持,成人的亲近和语言强化,包括提出要求、提示、建议、称赞等,鼓励他再接再厉。但是,如果大人坚持包办代替,就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使他渐渐丧失活动的愿望,也丧失自信心。

3.幼儿自己的态度。幼儿对于行动的态度,影响到他的意志行动;幼儿对行动的理解,也有助于其水平的提高;对自我控制方法和其它意志行动方法的认识,也有助于提高意志行动的水平;同伴的比较,对幼儿的意志行动起着干扰或促进的作用。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一节个性形成的开始

一、个性及其基本内容

(一)个性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和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主要看他的言行表现,而在言语和行为两者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

【简述】(二)个性的基本特征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及社会性。 1.个性的独特性

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问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的个性千差万别。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另一方面,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在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虽然每个人的个性是不同于他人的,但对于同一个民族、同一性别、同一个年龄的人来说,个性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的心理都有一些比较普遍

的特点。因此,个性是独特性和共同性的统一。 2.个性的整体性

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在这个整体中各个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使每个人的行为的各方面都体现出统一的特征。从一个人行为的一个方面往往可以看到他的个性,这就是个性整体性的具体体现。 3.个性的稳定性

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个人的偶然的行为不能代表他真正的个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个性是相对稳定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现实生活是非常复杂的,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带来了个性的可变性。因此,个性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4.个性的社会性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的个性的形成、发展中,人的个性的本质方面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个性特征的形成,和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其所受的教育密切相联系。即使比较基本的个性特征的形成,也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个性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影响个性形成的社会因素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个性具有社会性,但个性的形成离不开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给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因素使这一可能变成现实。因此,个性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

【简述】(三)个性的结构

个性的调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 1•个性的调控系统,包括个性的调节系统和个性的倾向性个性的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制约着个性的发展;其成熟标志儿童个性的成熟。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志向、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等,了解幼儿个性倾向性发展的特点,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因此,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对幼儿来说,个性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个性特征开始形成。

【问答】

二、个性开始形成的标志:一般把3~6岁作为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时期,标志有四方面:

1.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2.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3.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4.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

第二节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一、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先天气质差异(出生至1岁前)孩子从刚刚出生开始,就显示出个人特点的差异。这主要是与生理联系密切的气质类型的差异。这种先天气质类型的差异作为个别差异而存在,同时又影响着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并在与父母的日常交往中越来越明显地成为个人特点。 2.个性特征的萌芽(1~3岁前)

此间孩子的各种心理过程包括想象、思维等逐渐齐全,发展迅速。3岁左右,在气质类型差异的基础上及与父母和周围人的相互作用中,孩子之间出现较明显的个性特征的差异。 3.个性初步形成(3~6岁)

幼儿期,儿童心理水平逐渐向高级发展,特别是随着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有意性的发展,孩子个性的完整性、稳定性、独特性及倾向性各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标志着儿童个性逐步形成。

【问】

二、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学前期儿童的一些个性特点对他们后来的发展有很直接的影响,成为个性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学龄前期儿童个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儿童日后的发展。也可以说,我们每个人身上的特点,都可以在我们小的时候找到根源。这也提醒教育者,要注意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学前期儿童个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需要、动机、兴趣、气质、性格及能力各方面的发展。 【论述】第三节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

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就是自我意识。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个体是把认识的目光对着自己,这时的个体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自我意识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分离感和稳定的同一感。

1.分离感,分离感即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身体和心理的各方面都是和他人不同的;

2.稳定的同一感,稳定的同一感即一个人知道自己是长期地持续存在的,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不管自己有了什么新的特点,都能认识到自己是同一个人。

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儿童由1岁前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到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式,即自我感觉阶段;

2.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孩子会叫妈妈已经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了,更重要的是孩子在15个月以后已开始知道自己的形象;

3.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掌握代名词“我”是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准确使用“我”来表达愿望时,这标志着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

4.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后)。在知道自己是独立个体的基础上,逐渐开始了简单的对自己的评价;进入幼儿期,孩子的自我评价逐渐发展起来,同时,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已开始发展。

三、幼儿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自我评价就是一个人在对自己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评价;自我体验是一个人通过自我的评价和活动产生的一种情感上的状态,如自尊心、自信心、羞愧感等;自我控制反映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控制能力,包括独立性、坚持

性和自制力等。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及自我控制的发展三个方面。幼儿期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有个基本的规律,即3~4岁期I闭,儿童自我评价发展迅速;4~5岁期间儿童的自我控制发展迅速,而自我体验的发展相对较平稳,趋于渐变状态。 (一)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点

1.从依从性的评价发展到自己独立评价;2.从对个别方面的评价发展到对多方面的评价;

3.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向对内心品质的评价过渡; 4.从具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评价发展到根据简单的行为规则的理智评价。 (二)幼儿自我体验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点 1.从初步的内心体验发展到较强烈的内心体验; 2.从受暗示性的体验发展到独立的体验。 (三)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点

1.从主要受他人控制发展到自己控制;2.从不会自我控制发展到使用控制策略;3.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受父母控制特征的影响。 第四节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一、个性倾向性及其基本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对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起着促进和引导的作用。学前期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主要反映在需要、动机及兴趣的发展方面。个性倾向性有两个基本特征,即积极性和选择性。

1.积极性,个性积极性使人以不同的态度和积极性去组织自己的行动。如当一个人的需要强烈时,他的行为反应就会相应比较强;而当需要较弱时,行为反应的程度就会相对减弱;

2.选择性,个性积极性使人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世界进行反应。如不同的需要会导致人选择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方向。

二、学前儿童需要和动机的发展 (一)需要和动机的概念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它在心理上通常被体验为一种不满足感,或者是有获得某种对象和现象的必要感。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需要分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两种。

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动机可能是意识到的,也可能是未被意识到的。需要和动机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二)学前儿童需要的发展

学前儿童需要的发展遵循着一个规律,即年龄越小,生理需要越占主导地位。幼儿期儿童的社会性需要逐渐增强。同时,需要的发展已经显现出明显的个性特点。

1.开始出现多层次、多维度的整体结构; 2.优势需要有所发展。

【问】(三)学前儿童活动动机的发展

进入幼儿期以后,随着儿童社会性需要及其目的性的发展,孩子的活动动机有了较大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动机互不相干到形成动机之间的主从关系; 2.从直接、近景动机占优势发展到问接、远景动机占优势; 3.从外部动机占优势到内部动机占优势。

三、学前儿童兴趣的发展(一)兴趣及其特点

兴趣是人积极地接近、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心理倾向。兴趣有三个特点:指向性、情绪性和动力性。 (二)学前儿童兴趣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兴趣发展的初级阶段(o~1岁);2.多种兴趣开始发展阶段(1~3岁);3.兴趣的广泛发展并逐渐稳定阶段(3~6岁)n 第五节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一、气质的概念 1.气质

气质是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反应的大小)、平衡性(兴奋或抑莉的优势)及灵活性(转换的速度)、指向性(有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人倾向于内心世界)方面。

2.气质的特点:天赋性、遗传性、稳定性。

二、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

传统的四种气质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的划分对学前儿童同样可以使用。托马斯•切斯将儿童的气质划分为三种类型:容易抚育型、困难抚育型、起魂迟缓型。

三、学前儿童气质类型的稳定性和变化

1.学前儿童气质类型具有相对稳定性。2.学前儿童气质类型有一定变化。

(1)幼儿期气质中的兴奋性增长;(2)生活环境可以改变幼儿的气质,即“掩蔽现象”。

【论述】

四、学前儿童气质对其心理活动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1.儿童的气质是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对儿童能力、性格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 (1)对智力

气质不能影响儿童智力发展水平,但可影响智力活动的方式; (2)对性格

性格表现上带有各自的气质特点;某种气质可以有力地促进某些性格特征的发展。

2.儿童气质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从而影响个性发展。因此,父母和教师要避免儿童气质中的消极因素对自己教养方式的影响。 3.不同气质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接受培养。 第六节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

一、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1.性格的特点:对现实的态度、惯常的行为方式 稳定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是统一的,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其行为方式,而惯常的行为方式又体现着人对现实的态度。

2.性格的结构

人的性格是非常复杂的,它是由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有机结合组成的统一体。具体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理智特征。

二、婴儿性格的萌芽

3岁左右,儿童出现了最初的性格方面的差异: 1.合群性;2.独立性;3.自制力;4.活动性。

婴儿期性格的差异还表现在:坚持性、好奇心及情绪等方面。 【问】

三、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在儿童性格差异日益明显的同时,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在:

1.活泼好动;2.喜欢交往;3.好奇好问;4.模仿性强;5.好冲动。

四、学前期是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期

学前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儿童的性格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儿童行为的各方面,使孩子在不同场合、不同方面的行为都显示出较强的一致性。如对幼儿日常行为的观察就可以发现每个孩子的典型特点;

2.性格是一个多侧面的结构,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是针对那些较低级的性格因素而言,而对于人的性格有决定性影响或成为性格的主要特征的高层次的因素还远未形成;

3.儿童性格的发展具有明显受情境制约的特点,儿童的行为直接反映外界的环境影响。

第七节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一、能力及其结构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通过人的活动体现出来;反过来,能力又是成功完成活动的条件。 (一)能力的特征

1.能力和活动密切联系;2.能力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3.完成一种活动需要多种能力的结合。 (二)能力的结构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3.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问】

二、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

(一)多种能力的显现与发展 1.操作能力最早表现,并逐步发展;2.语言能力在婴儿期发展迅速,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3.模仿能力发展迅速,是幼儿学习的基础;4.认识能力迅速发展,是幼儿学习的前提;5.特殊能力有所表现;6.创造能力萌芽。

(二)智力结构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变化趋势的不同观点: 1.智力分化论;〖概念〗2.智力复合论;3.智力内容变化论。

以上理论可以说明,儿童智力结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发展的,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复杂化、复合化和抽象化,不同的智力因素有各自迅速发展的年龄。

(三)出现主导能力的萌芽,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类型差异 (四)智力发展迅速。本杰明•布鲁姆儿童智力发展曲线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社会性发展,即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有: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

【论述】

三、研究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

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二节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一、依恋的发展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它是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 (一)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

1.第一阶段(o~3个月),无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 2.第二阶段(3~6个月),有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 3.第三阶段(6个月~3岁),特殊情感连接阶段。

(二)婴儿依恋的类别

1.回避型;2.安全型;3.反抗型。

三种类型中,安全型依恋是较好的依恋类型。 (三)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1.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积极的探索能力;2.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

【问】形成孩子良好的依恋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母性敏感期”期间的母子接触;2.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3.父母亲与孩子间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 4.父母亲对孩子发出的信号及时做出反应。 【问】

二、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1.民主型,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且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的发展较好;

2.专制型,这类家庭的孩子,或是变得驯服、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

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自我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3.放任型,这种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蛮横胡闹,自私自利,没有礼貌,清高孤傲,自命不凡,害怕困难,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

三、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 (一)婚姻关系

1.和谐的婚姻关系和配偶支持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相关; 2.父母间高度的冲突和对孩子的消极情感相关联; 3.离异家庭,父母教育子女往往采取放任自流、不管不问的方式。 (二)家庭结构

1.核心家庭;2.三代人家庭。另外,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还有家庭规模与出生顺序。

第三节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生发展的阶段 (一)两岁前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

第一阶段:物体中心阶段。这时儿童之间虽有相互作用,但他把大部分注意都指向玩具或物体,而不是指向其它儿童。

第二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儿童对同伴的行为能做出反应,并常常试图支配其它儿童的行为。 第三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出现厂一些更复杂的社会性互动行为,对他人行为的模仿更为常见,出现了互动的或互补的角色关系。这一阶段,当积极性的社会交往发生时,常伴有微笑、出声或其它恰当的积极性表情。

(二)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

.1.3岁左右,儿童游戏中间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彼此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

2.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

3.5岁以后,合作性游戕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

4.幼儿期同伴交往主要是同性别的儿童交往,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女孩更明显表现出交往的选择性,其偏向更加固定,女孩游戏中交往水平高于男孩,男孩对同伴的消极反应明显多于女孩。

二、影响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因素 1.外表

对于年幼儿童来说,外表是影响同伴交往的一个明显因素,幼儿园的孩子更喜欢与长相穿戴漂亮、干净整齐的孩子玩,漂亮在对』:女孩的同伴接纳中比对于男孩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2.社交能力

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的社会行为是影响同伴接纳程度的重要原因;孩子自身对交往的主动性和交往能力是影响同伴接纳性的主要因素。

三、学前期同伴关系中的问题儿童

存在交往困难的儿童分两种:被忽视型幼儿、被排斥型幼儿。在幼儿期帮助交友困难儿童要做到:

首先,要使他们了解受欢迎儿童的性格特点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学习与他人友好相处。同时,教师要引导其它幼儿发现这些幼儿的长处,及时鼓励和表扬.提高这螳幼儿在同伴心日中的地位,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达到促进儿童交往、改善同伴关系的闩的。 第四节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

一、性别角色与学前儿童的性别行为

性别角色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以儿童性别概念的掌握为前提的;性别角色属于一种社会规范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会期单。性别行为是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

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而学前儿童主要经历前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3岁):知道自己的性别,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 2.第二阶段(3~4岁):自我中心的认识性别角色; 3.第三阶段(5~7岁):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

三、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一)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

2岁左右是儿童性别行为初步产生的时期,具体体现在: 1.儿童的活动兴趣;2.选择同伴;3.社会性发展。 (二)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7岁)

进入幼儿期,儿童间的性别角色差异日益稳定、明显,具体表现在: 1.游戏活动兴趣方面的差异;2.选择同伴及同伴相互作用方面的差异;3.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差异。

四、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

1.生物因素。主要是性激素和大脑功能分化的影响。在承认生物因素对学前儿童性别行为的影响的同时,社会文化因素,特别是家庭因素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及相应的性别行为的形成作用更重要;

2.父母的行为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和行为起着引导、被模仿和强化作用。

五、男女双性化与教育

男女双性化,指一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他们的特征是:有自信心、事业成功、愿意为家庭和自己的信念奋斗(男性特征);温和、文雅、愿意献身(女性特征)。这种双性文化理论强调•应该从儿童早期就开始进行无性别歧视的儿童教育,而不过分强调性别差异。近年来的研究也表明,高水平的智力成就是同糅合两性品质的男女双性化相联系的;过分划分两性不同的作用会妨碍男女儿童的智力和心理发展。因此,适当淡化幼儿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对形成男女双性化性格是有利的。

作为家长和教师应该意识到,至少在学龄前期.淡化儿童的性别角色的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和性格发展是有益的。 第五节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亲社会行为发展对儿童子的同情心。

智力和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被决定了,心理发展只不过是这些

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亲社会行为是儿童良好个性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提(二)幼儿园集体教育

先天东西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仅起一个引发的作用,而不能改变它。 高集体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的重幼儿园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特别是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环境有利于代表人物有:高尔顿及其“遗传定律”;霍尔及其“复演说”;盖塞尔及要条件。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配合家庭,做其“成熟势力说”。

儿童早期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具有连续性。移情是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好社会性教育工作。应注意做好:

2.环境决定论这种理论把儿童心理的发展归结为环境教育机械作用的础。

一、学前儿童移情能力的发展

1.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及社会行为规范;2.促进同伴交往、培养孩子结果。行为主义者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 移情指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是亲社会行为的动力基础、前提或动机。的社交技能;3.注重个别教育。

代表人物有:华生、斯金纳。 作用表现在:

第十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3.二因素论

1.移情可以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产生利他思想,导致亲社会行为;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 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因其明显的片面性和绝对性而难以服人。为了2.移情可以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产生同情心和羞愧感。

一、学前儿童心理变化的进步性方向 比较全面地解释儿童心理的发展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折衷的观点,后(一)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心理变化的特点是它的进步性;学前儿童心理变化的大方向总被统称作“二因素论”。

1.对别人心理状态的理解从简单到复杂;2.从需要明显的外部线索到是在进步,总是向着更高级的方向变化;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偶尔也出现代表人物有:吴伟士、施太伦。 能理解隐蔽线索;3.移情隹力的水平随儿童完成任务难度而变化; 4.移短时停顿,或倒退的现象,但这是前进中的倒退,在酝酿新的发展。 4.相互作用论

情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可能在4~6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这是目前影响较大的一种观点。持这种观点者不仅承认遗传和环境在儿(二)影响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因素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学前儿童在活动中心理结构不断改造、日趋完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而且指出了二者之问的相互作用:认为遗传对心1.家庭教育因素,早期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移情能力形成至关重要; 善、日趋复杂化的过程。表现为:

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到遗传2.同伴交往,同伴交往中的认知冲突对孩子移情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乱到成体系。 限度的制约。

的促进作用。

(一)从简单到复杂

我们认为,不应陷入遗传和环境作用大小的公式化争论。遗传、成熟、

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1.从不齐全到齐全;2.从笼统到分化。 环境、教育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客观条件,它们的关系是复杂的、(一)亲社会行为的萌芽(2岁左右)

(二)从具体到抽象 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应该强调的是:

在儿童的援助行为中,有些行为是模仿性的,但许多是独创的,是成人(三)从被动到主动

1.环境影响遗传物质因素的变化和生理成熟;

完成工作的一帮分。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到自己主动调节。 2.遗传素质及其后的生理发展制约着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二)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出现明显个别差异(3~6/7岁)

(四)从零乱到成体系

3.对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应作具体的和综合的分析。

1.合作行为发展迅速;2.分享行为受物品的特点、数量、分享的对象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 总之,可以认为,脱离了社会环境因素,遗传的生物因素就不起作用,的不同而变化; 3.出现明显的个性差异。

一、发展的高速度

脱离了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也无从起作用。因为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

三、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学前时期是儿童心理高速发展的时期,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明显特映(心理),没有反映的机制(生理基础)也不能有反映。 (一)社会生活环境

点和规律之一就是变化迅速。 第四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以及 1.亲社会行为受社会文化的影响;2.亲社会行为受电视媒介的影响。

二、发展的不均衡性和整体性 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

宏观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儿童具体生活环境来起作用.因为孩子是生活(一)发展的不均衡性

一、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

在具体的家庭和同伴环境中。 1.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均衡,年龄越小发展的速度越快;2.不同方面发1.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影响儿童心理(二)儿童曰常的生活环境

展的不均衡;3.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 发展的主观因素,笼统地说,包含儿童的全部心理活动。具体地说,包(1)家庭的影响,家庭是儿童亲社会行为形成的主要因素,表现在:一方(二)发展的整体性 括儿童的需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自我意识以及心理状态等。其面是榜样的作用,父母自身的亲社会行为成为孩子模仿学习的对象;另从横向方面看,同一时间片断中,发展的各个方面并不是孤立地进行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需要。

一方面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关键因素;

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2.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撤本动因或动力内部矛(2)同伴相互作用,美国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在儿童的安慰、帮助、同情

三、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盾可概括为两个方面:新的需要和原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 等能力形成过程中,同龄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发展的连续性

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 (三)移情

儿童心理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的矛盾运动过程,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1.充分肯定客观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无论是社会生活环境,还是具体生活环境的影响,最终都要通过儿童的变、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即前后发展之间的联系,先前的较低级2.不可忽视儿童心理的主观因素对客观因素的反作用 移情而起作用。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最根本的内在因素。 的发展是后来较高级的发展的前提。 (1)儿童心理对生理成熟的反作用,心理活动在一定范围内对其生理活动第六节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2.发展的阶段性

及成熟发生影响;

一、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

心理发展的量的积累引起心理在质上的变化。 (2)儿童心理对环境的影响,儿童心理活动影响周围事物和成人心理。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第三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3.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循环 却经常发生的行为。攻击性行为最大的特点是其目的性。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儿童心理发展必须具备的客观条件是人客观因素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儿童心理的发展反过来又影响客观因素(一)攻击性行为的种类

脑和周围现实。人脑是儿童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本体,周围世界是儿的变化,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的循环过程,始终伴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依据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分类:言语性攻击与生理性攻击、工具性攻童心理所反映的客观现实,儿童心理发展决不能离开这两个方面客观条过程。

击和敌意性攻击、可接受的攻击和不可接受的攻击等。早期分类中,广件的制约。

【论述】第五节活动和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泛认可的是把它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新的分类是:反应型攻

一、影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 学前儿童的活动,主要包括对物的活动和与人交往的活动。对物的活动击性行为或主动型攻击性行为。反应型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愤怒或发生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生理成熟。 也叫及物活动,是以操作摆弄物体为主的活动。与人交往的活动,主要脾气,失去控制;主动型攻击行为表现为物品的获得,欺侮或控制同伴。 (一)遗传因素

包括与成人的交往和与同伴的交往。 (二)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活动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1.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或其它物品而争吵、打架,1.提供发展人类心理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机1.儿童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发展并表现出来的儿童的心理是在活动中行为更多是破坏玩具、物品或直接争夺;

体得到高度的发展,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结构和机能达到高产生、发展,且是通过活动表现出来的;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高‘语的攻击; 3.从工具性度发达的水平,获得了不同于其它一切生物的特征。人的天然的族类特人的任何有意行为或活动,都是由人的心理支配和调节的,而人的心理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的趋势;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征是正常儿童出生时都具有的遗传素质。人类共有的遗传因素是儿童在总是通过他的语言、行为或活动表现的;动作和活动是心理的外部表现,差异。

成长过程中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儿童有可能达到一定也是儿童发展水平的体现和客观指标。

【问】

二、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社会所要求的那种心理水平的最初步、最基本的条件。 2.儿童心理内部矛盾是在儿童活动中产生并转化的

1.父母的惩罚惩罚对攻击型和非攻击型的儿童能产生不同影响,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儿童心理内部矛盾是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在儿童积对非攻击型儿童能抑制攻击性,但对攻击型儿童则加重攻击性行为。 世界上除同卵双生外,每个个体都具有独特的遗传模式。遗传模式的差极的活动过程中,客观事物的矛盾以及客观事物同儿童主体的矛盾在儿2.榜样

异性决定着心理活动所依据的物质本体的差异性,从而影响着心理机童头脑中的反映。一句话,儿童心理内部矛盾是在儿童本身的积极活动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暴力还能影Ⅱ向儿能。遗传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不同方面的影响是不完全相同的。遗传在中产生的。

童的态度。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它为心理发展提供厂最初的物质不仅如此,儿童心理内部矛盾双方的转化和统一,也同样是在儿童的活3.强化

前提和可能性。在环境的影响下,最初的叮能性能够变为最初的现实,动中实现的。

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听之任之就等于对侵犯行为的强化;成功运用而这个现实又将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和可能。儿童每一步的发展现实总3.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儿童的活动,除了日常了攻击性策略控制同伴,会增加和加强他以后的攻击性。

是先天和后天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活活动外,主要有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基本形式。各种活动在儿童4.挫折:人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自己的目的不能实现、(二)生理成熟因素

各年龄阶段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幼儿期的主要活动是游戏。游戏}黝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1.生理成熟的程序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2.生理成熟为儿童心适应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符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因而是促进幼儿心攻击性荇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对孩子来说,家长或教师的不理发展提供物质前提;

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

公正是挫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3.生理成熟的个别差异,是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生理基础。 (1)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论述】第七节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 遗传素质以及遗传的发展程序虽然制约着儿童的生理成熟,但成熟却并(2)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丰富深化积极情感,疏导消极情

一、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不绝对由遗传决定。生理发展本身存在着遗传和变异辩证统一的规律。感;

1.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社会性无明显差异; 2.独生子女社会性遗传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会变化,人类的种系特征就是世世代代遗传和(3)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发展中可能存在两极分化现象。

变异进化的产物。成熟过程始终受到环境的影响。

二、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儿童心理是在同成人和同伴的交往

二、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中的突出问题

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

中发展的。 1.和成人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1.任性;2.依赖性强;3.自私;4.不合群;5.胆小。 环境和教育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体现(1)儿童与周围的实际联系是以成人为中介实现的;

三、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

(2)与成人的交往中形成人所特有的行为方式(使用工具的动作、言语活(一)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的原因

1.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2.宏观的社动等),掌握历史经验;

1.缺失;2.独特;3.家长子女关系。

会环境和教育从根本上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3.微观的(3)交际工具言语的掌握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使儿童心理机能专家研究认为:前两者不是造成独生子女问题的根本原因,而家长子社会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个别差异的最重要条件。 发生重大质变;

女关系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更强调父母教养方式对独生子女心理发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所起的作用:

(4)儿童个性是在交往中形成的。 展的直接影响。

(1)儿童在家庭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心理特点是以后心理发展的基础; 2.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的影响

(二)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的教养方式的特点:1.溺爱;2.过分保护。 (2)家庭及其成员对儿童心理的教育,比家庭以外其它人更易起作用; 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或协作关系,

四、影响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教育 (3)家庭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在时问和空间上都是全面的。 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制约 (1)同伴交往可以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2)同伴交往可以增强儿童社会影响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在不同的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问题提出认知和社会技能;(3)同伴交往可以满足儿童的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应特别重视:

不同观点,形成所谓先天与后天、成熟与学习、环境与教育之争。 的需要:(4)同伴交往可以促进良好的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1.鼓励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2.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

1.遗传决定论

3.让孩子懂得行为界限,了解行为规范;4.让孩子学会移情,培养孩

这种理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认为儿童的

第五篇:生理学各章节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A、型题

1、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中,镶嵌蛋白的形式:

A、仅在内表面

B、仅在外表面

C、仅在两层之间

D、仅在外表面与内面

E、靠近膜的内侧面,外侧面,贯穿整个脂质双层三种形式均有

2、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中,脂质分子的亲水端:

A、均朝向细胞膜的内表面B、均朝向细胞的外表面

C、外层的朝向细胞膜的外表面,内层的朝向双子层中央

D、都在细胞膜的内外表面E、面对面地朝向双分子层的中央

3、人体O2、CO2进出细胞膜是通过: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入胞作用

E、出胞作用

4、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膜是属于:

A、主动转运

B、单纯扩散

C、易化扩散

D、入胞作用

E、吞饮

5、安静时细胞膜内K+向膜外移动是由于:

A、单纯扩散

B单纯扩散、

C、易化扩散

D、出胞人用

E、细胞外物入胞作用

6、以下关于细胞膜离子通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静息状态下,Na+,K+通道都处于关闭状态

B、

细胞受刺激刚开始去极化时,就有Na+通

道大量开放

C、

在动作电位去极相,K+通道也被激活,但出现较慢

D、Na+通道关闭,出现动作电位的复极相

E、Na+

,K+通道被称为学依从通道

7.在一般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分子ATP,钠泵运转可使:

A.2个Na+移出膜外

B、2个K+移人膜内

C、2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人膜内

n

D、3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人膜内

E、2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3个K+移人膜内

8.细胞膜内外正常的Na+和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

A.膜在安静时对K+通透性大

B.膜在兴奋时对Na+通透性增加

C

Na+,K+易化扩散的结果

D.膜上Na+—K+泵的作用

E.膜上ATP的作用

9.神经细胞在接受一次阈上刺激而出现兴奋的同时和以后的一个短的时间内,兴奋性周期性变化是:

A.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B.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c、绝对不应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D.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低常期

E.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

10.以下关于钠泵生理作用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逆浓度差将进入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

B.顺浓度差使细胞膜外的K+转入膜内

C、阻止水分进入细胞

D.建立离子势能储备已是神经、肌肉等组织具有兴性的基础

11.以下关于动作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A.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时出现的快速而不可逆的电位变化

B.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一般表现为锋电位

D.刺激强度越大,动作电位幅度也越高

E.受刺激后,细胞膜电位的变化也可称为复极化

12.静息电位的实测值同K+平衡电位的理论值相比:

A、前者大

B、前者小

C、两者相等

D、前者约大10%

E、前者约大20%

13.细胞膜在静息情况下,对下列哪种离子通透性最大:

A.

K+

B.Na+

C.

Cl

D.Ca2+

E.Mg2+

14.人工地增加离体神经纤维浸浴液中K+浓度,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将:

A.先减小后增大

B.先增大后减小

C.减小

D.增大

E.不变

15.静息电位的大小接近于:

A、钠的平衡电位

B、钾的平衡电位

C、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和

D.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差

E.锋电位与超射之差

16.在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相,通透性最大的离子是:

A.K十

B.Na+

C.

Cl

D.Caz+

E.Mg2+

17.人工地增加细胞浸浴液中Na+的浓度,则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将:

A、先减小后增大

B.不变

C减小

D.增大

E.先增大后减小

18.下列关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形成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内的Na+浓度高于膜外

B.细胞受刺激兴奋时,Na+通道开放造成Na+外流

C、大量Na+外流使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

D.达到Na+的平衡电位时,Na+外流停止

E.Na+通道失活,K+通道进一步开放,动作电位自然出现下降支

19.阈电位是指:

A.造成膜对K+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B.造成膜对K+通透性突然减小的临界膜电位

C.超极化到刚能引起动作电位时的膜电位

D.造成膜对Na+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E.造成膜对Na+通透性突然减小的临界膜电位

20.单根神经纤维受到刺激而兴奋,当它的兴奋性处于低常期时,相当于其动作电位的:

A.阈电位

B.去极相

C超射时期

D、负后电位

E.正后电位

21.神经纤维中相邻两个峰电位的时间间隔至少应大于其:

A.相对不应期

B.绝对不应期

C超常期

D.低常期

E.绝对不应期加相对不应期

22.单根神经纤维受刺激而兴奋,当它的兴奋性处于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时,相当于动作电位的:

A、阈电位

B.去极相

C.超射时期

D.负后电位

E.正后电位

23.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常用的简便指标是:

A.阈电位

B.时值

C.阈强度

D.刺激强度的变化率巳刺激的频率

24.刺激阈指的是:

A.用最小刺激强度,刚刚引起组织的最短作用时间

B.保持一定的刺激强不变,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作用时间

C.

保持一定的刺激时间不变,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D.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刺激强度

E.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最大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25.下列有关同一细胞兴奋传导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动作电位可沿细胞膜传导到整个细胞

B.传导方式是通过产生局部电流刺激未兴奋部位,使之也出现动作电位

C.在有髓纤维是跳跃传导

D.有髓纤维传导动作电位的速度比无髓纤维快

E.动作电位的幅度随传导距离增加而减小。

26.兴奋通过神经—肌肉接头时,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使终板膜;

A.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B.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C、仅对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D.仅对Ca2+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E.对乙酰胆碱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27.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阻断剂是:

A、丸阿托品

B.胆碱酯酶

C、美洲箭毒

D.六烃季铵

E.四乙基铵

28.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7—氨基丁酸

D、乙酰胆碱

E、5—羟色胺

29.当神经冲动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时,主要引起接头前膜的:

A.Na+通道关闭

B.Ca2+通道开放

C

K+通道开放

D.

CL-通道开放

E、水通道开放

30.骨骼肌细胞中横管的功能是:

A.Ca2+的贮存库

B.Ca2+进出肌纤维的通道

C、营养物质进出肌细胞的通道

D.将兴奋传向肌细胞深部

E.使Ca2+和肌钙蛋白结合

31.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过程的必要步骤是:

A、电兴奋通过纵管传向肌细胞深部

B.纵管膜产生动作电位

C.纵管终末池对Ca2+的通透性升高

D.纵管终末池中的Ca2+逆浓度差进入肌浆

E.Ca2+与肌钙蛋白亚单位T结合

32.骨骼肌收缩时释放到肌浆中的Ca2+被何处的钙泵转运:

A.横管

B.肌膜

C.线粒体膜

D.肌质网膜

E、粗面内质网

[B型题]

题干:33—36

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超极化

E、反极化

33.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内电位负荷减小称作:B

34.膜内电位负值增大称为:D

35.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着正常数值的电位差称为:A

36.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K+外流增大出现:C

题干:37—40

A.K+内流

B.C1-内流

C

Na+内流

D.

K+外流

E.Ca2+内流

37.神经细胞动作电位上升支是由于:C

38.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下降支是由于:

D

39.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是由于:D

40.动作电位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时引起:E

题干:41—45

A.锋电位

B.阈电位

C、负后电位

D.局部电位

E.正后电位

41.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是:

A

42.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复极相,K+外流至膜外,又暂时阻碍K+进一步外流,结果形成:C

43.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首先可出现:D

44.刺激引起兴奋的基本条件是使跨膜电位达到:B

45.生电性钠泵可使膜暂时发生超极化,出现:E

题干:46—47

A.河豚毒

B.四乙基铵

C、阿托品

D.箭毒

E.异搏定

46.选择性地阻断Na+通道的物质是:A

47.选择性阻断K+通道的物质是:B

题干:48—52

A.一次单收缩

B.一连串单收缩

C不完全强直收缩

D.完全强直收缩

E.无收缩反应

48.当连续刺激的时距大于收缩期而小于单收缩时程时出现:C

49.当连续刺激的时距短于收缩期时,肌肉出现:D

50.当连续刺激的时距大于单收缩的时程时,肌肉出现:B

51.肌肉.受到一次阈下刺激时,出现:E

52.当肌肉受到一次阈上刺激时出现:A

[X型题]

53.与细胞膜流动性有关的因素是细胞中:

A.脂质的熔点B.胆固醇的含量C.

脂质含脂肪酸的饱和度

D.蛋白质的含量

E.糖类的含量

54.关于突触后抑制正确的叙述有:

A.可分为回返性抑制和传人侧支性抑制两种

B.是由突触前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的

C.突触后膜产生IPSP

D.突触后膜产生EPSP

E.一个兴奋性神经元不能直接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55.电解质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扩散量取决于:

A.膜对该离子的通透性

B.膜两侧离子的浓度梯度

C、该离子的化学性质

D.该离子所受的电场力

E.该离子的半径大小

56.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的特点是:

A.竞争性抑制

B.不依赖细胞膜上的蛋白质

C.

饱和现象

D.有结构特异性

E.依赖细胞内糖类

57.细胞膜对物质主动转运的特点是:

A.

多逆浓度差进行

B.顺电位差进行

C.不消耗能

D.以“载体”为中介

E.消耗能量

58.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相比,细胞内液含有:

A.

较多的Na+

B.较多的C1-

C.较多的Ca2+

D.较多的K+

E.较少的C1-

59.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相比,细胞外液含有:

A.较多的Na+

B.较多的CI-

C.较多的Ca2+

D.较多的K+

E.

较少的Na+

60.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幅度:

A.

不随刺激强度变化而改变

B.不随细胞外Na+含量的变化而改变

C.

不随传导距离而改变

D.不随细胞的种类而改变

E.不随细胞内Na+含量的改变而改变

61.在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中,下列哪些因素影响轴突末梢囊泡的释放:

A.细胞外液中Ca2+

B.细胞外液中Mg2+

C.轴突末梢动作电位的幅度

D.接头后膜的电位变化

E.接头后膜受体的密度

62.终板电位的特点是:

A.无“全或无”现象

B.无不应期

C.呈电紧张性扩布

D.可以总和

E.可发生不衰减性传导

63.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特点是:

A.单向传递

B.化学传递

C.

时间延搁

D.不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E.“1对1”的关系

64.在运动终板处;

A.产生的终板电位即是肌膜的动作电位

B.

终板膜本身不产生动作电位

C.

终板电位与局部电位无共同之处

D.终板膜上的离子通道是化学依从性通道

E.终板膜上的离子通道为电压门控通道

65.横桥的特性是:

A.可与肌纤蛋白结合,拖动细肌丝向M线方向滑行

B.可与肌钙蛋白结合,使原肌凝蛋白分子构型发生改变

C.具有ATP酶活性

D.具有腺苷酸环化酶活性

E.具有GTP酶性

66.固定前负荷,改变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是:

A.后负荷加大时,可使肌肉收缩的张力增大,缩短速度变慢

B.后负荷加大到一定程度,可使肌肉出现等长收缩

C.

后负荷减小到零时,肌肉收缩的缩短速度达到最大值

D.只要有后负荷,总是缩短出现在前,张力产生在后

E.肌肉收缩时,总是张力产生在前,缩短产生在后

67.前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表现为:

A.前负荷加大时,肌肉最大张力随之加大

B.加大到超过最适前负荷时,肌肉最大张力随之减小

C.

最适前负荷可使肌肉产生最佳收缩效果

D.最适前负荷使肌肉处于最适初长度

E.只要有前负荷,总是缩短出现在前,张力产生在后

参考答案

A型题

1.E

2.D

3.A

4.C

5.B

6.C

7.D

8.D

9.D

10.B

11.C

12.B

13.A

14.C

15.B

16.B

17.D

18.E

19.D

20.E

21.B

22.D

23.C

24.C

25.E

26.B

27.C

28.D

29.B

30.D

31.C

32.D

B型题

33.B

34.D

35.A

36.C

37.C

38.D

39.D

40.E

41.A

42.C

43.D

44.B

45.E

46.A

47.B

48.C

49.D

50.B

51.E

52.A

X型题

53.ABC

54.ABCE

55.ABC

56.ACD

57.AE

58.DE

59.ABC

60.AC

61.

ABC

62.ABCD

63.ABCE

64.BD

65.AC

66.ABCE

67.ABCD

第二章

神经系统

[

A型题]

1.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是:

A.

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

B.突触前膜超极化

C.

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D.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

E.通过轴突-树突型突触的活动来实现

2.当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

A.

钠、钾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

B.钠、钙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超极化

C.

钾、氯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超极化

D.钾、钙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

E.

钠、氯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

3.GABA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其结果是:

A.

直接引起一个动作电位

B.先引起EPSP,经总和达到阈电位,产生一个动作电位

C.先引起IPSP,经总和达到阈电位,产生一个动作电位

D.引起IPSP,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

E.引起一个较大的EPSP

4.突触前抑制产生的机制是:

A.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增多

B.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增多

C.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

D.突触后膜超极化,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

E.突触间隙加宽

5.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是:

A.人泡作用

B.出泡作用

C.易化扩散

D.主动运输

E.单纯扩散

6.下列关于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前膜内

B.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

C.突触后膜对Na+、K+,尤其是对K+的通透性升高

D.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E.

突触后膜电位去极化达阈电位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

7.关于突触传递的下述特征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兴奋节律不变

D.

总和

E.易疲劳

8.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元细胞体主要集中于脑内哪一部位:

A.脊髓前角

B.中缝核

C.纹状体

D.低位脑干

E.黑质和红核

9.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侧支与闰绍细胞形成的突触所释放的递质是:

A.5—羟色胺

B.甘氨酸

C.Y-氨基丁酸

D.乙酰胆碱

E.去甲肾上腺素

10.脊髓的Renshaw细胞,其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A.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GABA

D.甘氨酸

E.

牛磺酸

11.交互抑制的生理作用是:

A.

保证反射活动的协调性

B.及时中断反射活动

C.

使反射活动局限化

D.使兴奋与不兴奋的界限更加明显

E.有利于反射活动的交互进行

12.Renshaw细胞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抑制属于:

A.交互抑制

B.传人侧支性抑制

C.突触前抑制

D.回返性抑制

E.对侧肌抑制

13.下列哪种神经元的连接方式是产生反馈性调节作用的结构基础:

A.单线式联系

B.聚合式联系

C.环状联系

D.辐散式联系

E.链锁状联系

14.在动物实验中,当脊休克过去之后,在原来切断面以下再作第2次切断,其结果是:

A.脊休克再出现

B,不再出现脊休克

C.动物立即死亡

D.

脊休克加重

E.

出现血压降低

15.膝跳反射是属于:

A.

单突触位相性牵张反射

B.单突触紧张性牵张反射

C.多突触位相性牵张反射

D.多突触紧张性牵张反射

E.

单突触的牵张反射

16.7—运动神经元的生理功能是:

A.引起梭外肌收缩

B.直接兴奋a—神经元

C.

引起梭内肌舒张

D.直接抑制a-神经元

E.调节肌梭的敏感性

17.肌梭与梭外肌的关系及其生理功能是:

A.

并联关系,感受长度变化

B.并联关系,感受张力变化

C.

串联关系,感受长度变化

D.串联关系,感受张力变化

E.

并联关系,感受压力变化

18.腱器官与梭外肌的关系及其生理功能是:

A.

并联关系,感受长度变化

B.并联关系,感受张力变化

C.

串联关系,感受长度变化

D.串联关系,感受张力变化

E.并联关系,感受压力变化

19,在对侧伸肌反射中,反射时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A.

感受器兴奋及冲动在传人的传导时间

B.兴奋经过中枢突触的传递时间

C.冲动在传出神经上的传导时间

D.冲动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导时间

E.感受器兴奋所需的时间

20.肌梭的传入神经纤维是:

A.

a纤维

B.r纤维

C.I类纤维

D.Ⅱ类纤维

E.I和Ⅱ类纤维

21.下列关于脊休克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

B.是由于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调节

C.脊髓反射逐渐恢复

D.反射恢复后发汗反射减弱

E.反射恢复后屈肌反射往往增强

22.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动物脑干,可出现:

A.脊休克

B.肢体痉挛性麻痹

C.

去大脑僵直

D.去皮质僵直

E.

腱反射增强,肌张力降低

23.抑制肌紧张的中枢部位有:

A.小脑前叶两侧部

B.前庭核和纹状体

C.小脑前叶蚓部和前庭核

D.纹状体、小脑前叶蚓部和网状结构抑制区

E.网状结构抑制区

24.大脑皮质运动区的4区,其生理功能是:

A.主要与双侧远端肢体的精细运动有关

B.主要与对侧远端肢体的精细运动有关

C.主要与双侧近端关节的运动有关

D.主要与对侧近端关节的运动有关

E.主要与同侧远端肢体的精细运动有关

25.锥体系的生理功能是:

A.抑制肌紧张

B.设计、制定运动指令的程序

C、加强肌紧张

D.增强传人冲动的传递巳保证肌群间的运动协调

26.执行随意运动“指令”的部位在大脑皮质的:

A.顶叶

B.颞叶

C.中央前回

D.中央后回

E.枕叶

27.支配躯干和近端肢体运动的大脑皮质代表区位于:

A.中央后回3—1—2区

B.中央前回6区

C、中央前回4区

D.第二运动区巳运动辅助区

28.震颤麻痹患者的病变主要部位是:

A.尾核

B.苍白球

C.底丘脑

D.

黑质

E.

红核

29.震颤麻痹的主要症状有:

A.全身肌紧张降低

B.腱反射减弱

C.面部表情呆板

D.运动多

E.意向性震颤

30.小脑绒球小结叶的生理功能是:

A.加强肌紧张

B.维持身体平衡

C.抑制肌紧张

D.协调随意运动

E.管理远端肢体的精细运动

31.交感节后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失活主要是;

A.单胺氧化酶破坏

B.弥散人血

C.神经末梢再摄取

D.CONT破坏

E;肝内破坏

32.儿茶酚胺与Q受体结合后,可产生抑制作用的部位是:

A.子宫

B.扩瞳肌

C.支气管

D.小肠

E.括约肌

33.自主神经系统神经末梢的化学递质主要是去甲肾上腺素和:

A.GABA

B.ATP

C.多巴胺

D.乙酰胆碱

E.5—HT

34.Nl受体的阻断剂是:

A.阿托品

B.六烃季铵

C、十烃季铵

D.育亨宾

E.

普萘洛尔(心得安)

35.注射肾上腺素后,血压:

A.上升

B.下降

C、先上升后下降

D.先下降后上升

E.不变

36.支气管平滑肌的受体是:

D.o:受体

B、受体

C.p1受体

E.N受体

37.可被箭毒阻断的受体是:

A.M受体

B.N:受体

C.o:受体

D.

o:受体

E.p受体

38.肾上腺素能纤维包括:

A.

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B.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C.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D.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E.交感神经节前与节后纤维

39.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乙酰胆碱

C.乙酰胆碱或去甲肾上腺素

D.5—羟色胺

E.多巴胺

40.o受体的阻断剂是:

A、酚妥拉明

B.六烃季铵

C.十烃季铵

D.

普萘洛尔(心得安)

E、阿托品

41、自主神经节的兴奋性递质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肾上腺素

C

ATP

D.乙酰胆碱

E.GABA

42.骨骼肌终板膜上的受体是:

A.M受体

B.N1受体

C.N2受体

D.o受体

E.p受体

43.使瞳孔缩小,心率减慢,胃肠收缩加强的递质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ATP

C.5—HT

D.乙酰胆碱

E、P物质

44.饱中枢在:

A.弓状核

B.视上核

C.下丘脑外侧区

D.下丘脑腹内侧核

E.下丘脑前部

45.浅感觉传导路径传导:

A、痛、温觉和压觉

B.痛、温觉和深压觉

C.痛、温觉和轻触觉

D.本体觉和轻触觉

E.痛、温觉和本体觉

46.视觉代表区位于:

A.中央后回

B.中央前回

C.颞叶皮质

D.枕叶皮质

E.岛叶皮质

47.右侧大脑皮质中央后回损,引起躯体感觉障碍的部位是:

A.左侧头面部

B.右侧头面部

C、双侧头面部

D.左半身

E.右半身

48.左侧枕叶皮质接受哪侧视网膜的传入纤维投射:

A.左眼鼻侧视网膜

B.左眼颞侧视网膜

C.右眼颞侧视网膜

D、右眼鼻侧视网膜

E.左眼颞侧和右眼鼻侧视网膜

49.传导快痛的外周神经纤维主要是:

A.Ao纤维

B.Ap纤维

C.AS纤维

D.C类纤维

E.B类纤维

50.胆囊病变时的疼痛可能牵涉到:

A.左肩部

B.右肩部

C、心前区

D.左上臂

E.脐区

51.左侧大脑皮质布洛卡三角区受损的病人,会发生:

A.失写症

B、失读症

C、失用症

D.运动失语症

E、感觉失语症

52.与海马环路关系密切的是:

A.摄食行为的调节

B.体温调节

C.水平衡调节

D.学习和记忆

E.精巧运动的建立

53.脑震荡可能导致:

A、近期记忆障碍

B.远期记忆增强

C、近期和远期记忆障碍

D.顺行性遗忘症

E.逆行性遗忘症

54.与慢波睡眠有关的递质是:

A.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

5—羟色胺

D.多巴胺

E、谷氨酸

55.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暂时联系发生在:

A、大脑皮质

B.皮质下中枢

C、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

D.丘脑

E.下丘脑

56.第二信号系统是:

A.人类独有的

B.高等动物独有的

C、低等动物独有的

D.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

E.高等和低等动物共有的

57.人处于清醒阂眼时出现的脑电图波的频率在8—13次/秒,称为:

A.o波

B.p波

C

9波

D.8波

E.丁波58.成年人从醒觉状态开始首先进入:

A.快波睡眠

B.异相睡眠

C.异相睡眠和慢波睡眠

D.慢波睡眠

E.快波睡眠和异相睡眠

59.慢波睡眠可出现:

A.脑电呈同步化慢波

D.脑电呈去同步化快波

C眼球快速运动

D.躯体抽动

E.血压升高

[X型题]

60.当突触前末梢释放的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后:

A.兴奋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EPSP

B.兴奋性递质直接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一个动作电位

C.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IPSP

D.抑制性递质直接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一个动作电位

E.兴奋性递质提高突触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

61.下列关于突触后抑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分为传人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两种

B.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的

C.突触后膜产生IPSP

D.突触后膜产生EPSP

E.一个兴奋性神经元不能直接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62.下列的化学物质中,属于兴奋性递质的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GABA

C.谷氨酸

D.甘氨酸

E.乙酰胆碱

63.下列物质中,哪些属于中枢抑制性递质:

A.谷氨酸、门冬氨酸

B.甘氨酸

C.乙酰胆碱

D、去甲肾上腺素

E.7—氨基丁酸

64.中枢神经递质可分为以下哪几类:

A、乙酰胆碱

B.单胺类

C.氨基酸类

D.固醇类

E.肽类

65.中枢神经元的连接方式有:

A.单线式联系

B.辐散式联系

C.聚合式联系

D、环状联系

E.链锁状联系

66.当动物或人的脊髓横断处于脊休克期间,将出现下列症状:

A.尿、便失禁

B.骨骼肌紧张性降低或消失

C.发汗反应增强

D.血压下降

E.外周血管扩张

67.当丁—运动神经元兴奋时:

A、使梭内肌纤维收缩

B.使梭外肌纤维收缩

C.肌梭的传人冲动增加

D.直接兴奋a—运动神经元

E.间接兴奋o—运动神经元

68.下列关于牵张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牵张反射是维持姿势的基本反射

B.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

C.脊髓的牵张反射主要表现在伸肌

D.牵张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

E.在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牵张反射永远消失

69.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抑制肌紧张的部位有:

A.网状结构抑制区

B.小脑前叶蚓部

C、尾核

D.小脑前叶两侧部

E.大脑皮质运动区

70.易化肌紧张的中枢部位包括:

A.网状结构易化区

B.小脑前叶两侧部

C、小脑前叶蚓部

D、纹状体

E、前庭核

71.去大脑僵直时:

A.伸肌紧张性亢进

B.血压降低

C、伸肌肌梭传人冲动减少

D.四肌伸直,脊柱挺硬

E.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活动占明显优势

72.基底神经节的功能是:

A.与随意运动的稳定有关

B.感觉的高级中枢

C.与肌紧张的控制有关

D.与本体感觉传人信息的处理有关

E.与内脏活动有关

73.下列有关锥体外系的叙述,正确的有:

A.可分为皮质起源的锥体外系和旁锥体系

B.它的皮质起源广泛

C.锥体外系和锥体系在皮质的起源是互相重叠的

D.锥体外系对机体的影响是单侧性的

E.锥体外系的功能主要是调节肌紧张和协调肌群运动

74.舞蹈症的产生是由于:

A.胆碱能神经元功能低下

B.GABA能神经元功能低下

C.上述两种神经元减少了对A神经元的抑制

D.黑质DA能神经元功能增强

E.Ach递质系统功能亢进

75.自主神经系统神经末梢的化学递质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乙酰胆碱

C.ATP

D.血管活性肠肽

E.多巴胺

76.去甲肾上腺素由神经未梢释放后,失活方式是:

A.末梢重摄取

B.被末梢单胺氧化酶氧化失活

C.被COMT破坏失活

D、弥散人血,在肝脏被破坏失活

E.被胆碱酯酶水解

77.应用阿托品可出现:

A.瞳孔扩大

B.心跳加快

C、唾液减少

D、汗液减少

E.消化管的扩约肌收缩

78.胆碱能纤维包括:

A.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B,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C.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D.大部分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E.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79.能使骨骼肌松弛的阻断剂是:

A.普萘洛尔(心得安)

B.箭毒

C、酚妥拉明

D.十烃季铵

E.肉桂硫胺

80.儿茶酚胺与p受体结合后产生的效应是:

A.心率加快

B.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C、血管舒张

D.小肠平滑肌舒张

E.子宫平滑肌舒张

81.交感神经兴奋可使:

A.腹腔内脏血管收缩

B.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C.胃肠运动减弱

D.膀胱逼尿肌舒张

E.瞳孔缩小

82.下列关于大脑皮质运动区功能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交叉支配,但头面部肌肉及喉部肌肉的支配为双侧性的

B.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呈倒置安排(头面部内部正立)

C皮质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D、刺激主要引起少数肌肉收缩

E.运动区的基本功能单位呈柱状结构

83.自主神经的功能特点是:

A.交感—肾上腺系统常作为整体被动员参与应急

B.自主神经中枢具有紧张性作用

C人体内脏器官大部分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D.全部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E.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往往是拮抗的

84.下列关于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有:

A、感觉传导的换元接替站

B.丘脑向大脑皮质的投射分为两大系统

C.具有某些粗糙的感觉分析功能

D.与痛觉无关

E.接替大脑皮质的运动冲动,下传到脊髓

85.体表感觉在丘脑后腹核内的投射规律是:

A.下肢感觉在后腹核最外侧

B.上肢感觉在中间

C头面部感觉在后腹核内侧

D.具有严格的定位组构

E,躯干感觉在后腹核内侧

86.丘脑联络核包括:

A.丘脑枕

B.腹后内侧核

C.丘脑前核

D.束旁核

E.中央中核

87.下列关于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有:

A.弥散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

B.有点对点的联系

C、维持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

D.引起特定感觉

E.切断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动物仍保持清醒

88.心肌缺血时的疼痛可能牵涉到:

A.心前区

B.右肩胛

C、左肩胛

D.左臂尺侧

E.左上腹部

89.下列关于特异投射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有:

A、每种感觉有专一传导途径

B.有点对点的联系

C.引起特定感觉

D.维持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

E.激发大脑皮质发出传出神经冲动

90.中央后回的感觉投射规律是:

A、躯体感觉传人冲动向皮质投射是交叉的

B.头面部感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

C、投射区具有精细的定位

D.上肢代表区在中间部

E.下肢代表区在底部

91.内脏痛的特点有:

A.对机械牵拉、缺血、痉挛和炎症敏感

B.痛产生的速度快

C.对痛的定位不精确

D.对痛刺激的分辨力差

E.有牵涉痛

92.下列关于大脑半球一侧优势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有:

A.优势半球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B.大脑皮质功能一侧优势现象仅见于人

C、一般人右侧大脑皮质颞上回后部受损,可引起感觉失语症

D.一般人右侧半球在非语词性认识功能上占优势

E.一侧优势是指人类的脑的高级功能向一侧半球集中的现象

93.与情绪反应关系密切的脑区有:

A.海马

B.杏仁核

C、下丘脑

D.隔区

E.丘脑前核

94.下列关于脑电波的叙述,正确的有:

A.清醒、安静、闭目时出现a波

B.困倦时出现9波

C.睡眠时出现8波

D.接受刺激时。波消失而出现p波

E.新皮质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出现p波

95.下列关于睡眠的叙述,正确的有:

A.可分异相睡眠和慢波睡眠

B.异相睡眠又称快波睡眠,脑电波呈现快波

C、慢波睡眠又称同步睡眠,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

D.快波睡眠时无快速眼球运动巳慢波睡眠时多在做梦

96.与觉醒状态维持有关的递质是:

A.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

、5—羟色胺

D.多巴胺

E.谷氨酸

97.异相睡眠可出现:

A.肌紧张显著降低

B.唤醒阈提高

C脑电图呈同步化

D.做梦多

E.眼球快速运动

[A型题]

1.D

2.A

3.D

4.C

5.B

6.C

7、C

8.D

9.D

10.D

11.A

12.D

13.C

14.B

15.A

16.E

17.A

18.D

19.B

20.E

21.D

22.C

23.D

24.B

25.C

26.C

27.B

28.D

29.C

30.B

31.C

32.D

33.D

34.B

35.C

36.C

37.B

38.B

39.C

40.A

41.D

42.C

43.D

44.D

45.C

46.D

47.D

48.E

49.C

50.B

51.D

52.D

53.E

54.C

55.A

56.A

57.A

58.D

59,

A

[X型题]

60.ACE

61.ABCE

62.ACE

63.BE

64.ABCE

65.ABCDE

66.BDE

67.ACE

68.ABCD

69.ABCE

70.ABE

71.ADE

72.ACD

73.ABCE

74.ABCD

75.ABCD76.ABCD

77.ABCDE

78.ABDE

79.BD

80.ABCDE

81.ACD

82.ABCDE

83.ABCE

84.ABCE

85.ABCD

86.AC

87.AC

88.AD

89.ABCE

90.ABCD

91.ACDE

92.ABDE

93.BC

94.ABCDE

95.ABC

96.ABD

97.ABDE

第三章

感觉器官

[A型题]

1.下列关于特殊感官特性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对适宜刺激敏感

B.多具有辅助结构

C.均不易适应

D.均有换能作用

E.均有信息编码功能

2.当刺激感受器时,刺激虽在持续,但传入冲动频率已开始下降的现象,称为:

A.疲劳

B.抑制

C.适应

D、传导阻滞

E.衰减传导

3.下列关于感受器适应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刺激未变但传人冲动减少或

消失

B.适应是所有感受器的功能特点之一

C.有快适应和慢适应感受器

D.感受器适应与感觉适应无关

E.感受器适应不同于感受器疲劳

4.下列对感受器电位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以电紧张方式扩布

B.为感觉神经末梢或感受细胞上的局部电位

C、为“全或无”式

D.可以总和

E.也称发生器电位

5.对感受器的刺激强度与传入神经发放冲动的频率之间的关系是:

A.呈正比

B.呈反比

C.呈正变

D.呈反变

E.无关系

6.眼的下列诸结构中,折光系数最大的是:

A.角膜

B.房水

C.晶状体

D.玻璃体

E.脉络膜

7.眼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屈光度是:

A、主焦距以米为单位,取其平方根

B.主焦距以分米为单位,取其倒数

C.主焦距以厘米为单位,取其平方根

D.主焦距以毫米为单位,取其倒数

E.主焦距以米为单位,取其倒数

8.近视眼与正视眼相比,前者的:

A.近点变远,远点变近

B.近点和远点都变远

C.近点变近,远点变远

D.近点和远点都变近

E、近点变远,远点不变

9.眼的折光系统中,折光能力最大的界面是:

A、空气—角膜前表面界面

B.角膜后表面—房水界面

C.房水—晶状体前表面界面

D.晶状体后表面—玻璃体界面

E.玻璃体—视网膜界面

10.使近处物体发出的辐散光线能聚焦成像在视网膜上的功能,称为:

A.瞳孔对光反射

B.视轴会聚反射

C、眼的调节

D.角膜反射

E.眨眼反射

11.眼经充分调节能看清眼前物体的最近之点,称为:

A.主点

B.节点

C.焦点

D.近点

E.远点

12.当睫状肌收缩时可使:

A.角膜曲度增大

B.角膜曲度减小

C、瞳孔缩小

D、晶状体曲度增大

E.晶状体曲度减小

13.在水面下视物时,由于光线经水进入角膜故产生水下:

A.散光

B.近视

C.远视

D.正视

E、斜视

14.散光眼产生的原因多半是由于:

A.眼球前后径大

B.眼球前后径过短

C.晶状表面不呈正球面

D.晶状体曲率半径过小

E.睫状肌疲劳或萎缩

15.视黄醛由下列哪种物质转而来:

A、维生素D

B.维生素E

C.维生素A

D.维生素B

E.维生素K

16.眼处于静息状态时能够形成清晰视觉的眼前物质最远之点为:

A.近点

B.远点

C.焦点

D.主点

E.节点

17.眼的近点的远近主要决定于:

A.瞳孔的直径

B.晶状体的弹性

C.房水的折光指数

D、角膜前表面的曲率半径

E.玻璃体的折光指数

18.下列关于近视眼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眼球前后径过长

B.近点较正常眼更远

C.眼的折光力过强

D.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膜前

E.可用凹透镜纠正

19.瞳孔对光反射中枢位于:

A.枕叶皮质

B.丘脑外膝体

C中脑

D.脑桥

E.延髓

20.视近物时使之聚焦成像在视网膜上的主要调节活动是:

A.角膜曲率半径变大

B.晶状体前表面曲率半径变小

C、晶状体后表面曲率半径增大

D.眼球前后径增大

E.房水折光指数增高

21.当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放松6:可使:

A.晶状体曲度增大

B.晶状体曲度减小

C.角膜曲度增大

D.角膜曲度减小

E.瞳孔缩小

22.夜盲症发生的原因是:

A.视紫红质过多

B.视紫红质缺乏

C.视黄醛过多

D.视蛋白合成障碍

E.视紫蓝质合成过多

23.瞳孔近反射和瞳孔对光反期中枢的共同部位是:

A.延髓

B.脑桥

C.中脑

D.下丘脑

E.大脑皮质

24.视网膜中央凹的视敏度最高,原因是:

A.视杆细胞多而集中,单线联系

B.视杆细胞多而集中,聚合联系

C.视锥细胞多而直径最小,单线联系

D、视锥细胞多面直径最小,聚合联系

E.视锥细胞多而直径最大,单线联系

25.感光色素集中在感光细胞的哪上部位:

A.外段

B.内段

C.

连结部

D.终足

E.突触小泡

26.视锥与视杆细胞的本质不同在于:

A.外段

B.内段

C.胞体

D.连接部

E.终足

27,临床上较为多见的色盲是:

A.红色盲

B.绿色盲

C.

黄色盲

D.红绿色盲

E.黄蓝色盲

28.颜色视野范围最小的是:

A.红色

B.

黄色

C.

绿色

D.

蓝色

E.白色

29.颜色视野范围最大的是:

A.黄色

B.

红色

C.

绿色

D.

白色

E.蓝色

30.

鼓膜和听骨链的连结部位是:

A.

镫骨底板

B.砧竹长脚

C.锤骨小头

D.锤骨柄

E、砧骨短脚

31.听骨链传导声波的作用是使振动:

A.幅度减小,压强增大

B.幅度增大,压强增大

C.幅度减小,压强减小

D.幅度增大,压强减小

E.幅度不变,压强增大

32.飞机上升和下降时,服务员向乘客递送糖果,使乘客作吞咽动作,其生理意义在于:

A.调节基底膜两侧的压力平衡

B.调节前庭膜两侧的压力平衡

C.调节圆窗膜内外压力平衡

D.调节鼓室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平衡

E.调节中耳与内耳之间的压力平衡

33.声音传向内耳的主要途径是:

A.外耳—鼓膜一听骨链一圆窗一内耳

B.颅骨一耳蜗内淋巴

C.

外耳一鼓膜一听骨链一卵圆窗一内耳

D.外耳一鼓膜一鼓室空气一圆窗一内耳

E.外耳一鼓膜一听骨链一卵圆窗一圆窗—内耳

34.柯蒂氏器位于下列哪一结构上:

A.前庭膜

B、盖膜

C.

基底膜

D.耳石膜

E、窗膜

35.椭图囊与球囊的囊斑的适宜刺激是:

A、正角加速度运动

B、

加速度运动

C、角匀速运动

D、头部和躯干各方向直线正负

加速度运动

E.各方向的直运动

36.当受试者头部前倾30。并围绕身体垂直轴向左旋转开始时,眼震颤的方向是:

A.慢动相向左,快动相向右

B.慢动相向左,快动相向左

C、慢动相向右,快动相向左

D.慢动相向右,快动相向右

E.以上都不是

37.下列关于正常视野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颞侧视野较大

B.鼻侧视野较小

C.

红色视野最小

D.白色视野最大

E.黄色视野大于绿色视野

38.使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膜前方的眼,称为:

A.远视眼

B.散光眼

C近视眼

D.正视眼

E.老花眼

[B型题]

题干:39—41

A.近视眼

B.远视眼

C.散光眼

D.老花眼

E.

正视眼

39.视近物时需要眼进行调节活动的,称为:E

40.视近物时无需进行调节活动或只需进行较小程度的调节就能看清的,称为:A

41.视远物和近物都需要眼进行调节活动的,称为:B

题干:42—44

A.凹透镜

B.凸透镜

C.圆柱镜

D、棱镜

E.平面透镜

42.远视眼应配戴:B

43.近视眼应配戴:A

44.散光眼应配戴:C

题干:45—48

A.眼球前后径过短

B.眼球前后径过长

C、体弹性降低

D.眼的折光能力过强

E.角膜表面不呈正球面

45.远视眼多数是由于:A

46.近视跟多数是由于:B

47.散光眼是由于:E

48.老花眼是由于:C

题干:49—51

A.蜗管

B.咽鼓管

C、前庭阶

D、鼓阶

E.半规管

49.连接中耳和咽部的管道是:B

50.含有内淋巴的耳蜗管道是:A

51.合有外淋巴并与卵圆窗相通的管道是:C

题干:52—54

A.舌尖部

B.舌两侧

C.舌两侧前部

D.舌两侧后部

E.舌根部

52.对酸味较敏感的部位是:B

53.对甜味较敏感的部位是:A

54.对苦味较敏感的部位是:E

题干:55—56

A.辛辣味、腐腥味、花卉味、樟脑味

B.酸、甜、苦、咸

C.

香、甜、苦、咸

D.樟脑味、麝香味、花卉味、薄荷味、乙醚味、辛辣味和腐腥味

E.咸、苦、甜

55.组合成各种味觉的基本味觉是:B

56.组合成多种不同气味的基本嗅觉是:D

[X型题]

57.感受器电位的特征为:

A.

以电紧张方式扩布

B.

多为极化电位

C.

非“全或无”式

D.有总和现象

E.也有超极化电位

58.感受器的生理特性:

A.每种感受器均有一种最敏感的刺激

B.能把刺激能量转变为神经冲动

C.有快慢不同的适应现象

D.

讨刺激信息有处理加工作用

E.

对不适宜的刺激也有反应

59.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是:

A.每种感受器都有各自的适宜刺激

B.

能把刺激能量转化为传人神经的冲动

C.有适应现象

D.对环境变化的信息进行编码的功能

E.鲜有适应现象

60.不同种类感觉的引起,主要决定于:

A.被刺激的感受器

B.刺激的性质

C.传人冲动最终到达大脑皮质的部位

D.

刺激频率

E.刺激强度

61.眼的近点距;离主要决定于:

A.瞳孔的大小

B.眼球的前后径

C.角膜前表面的曲率半径

D.晶状体弹性

E.眼的调节能力

62.视紫红质:

A.在光照时迅速分解

B.

分解与再合成为可逆反应

C.是一种结合蛋白质

D.是视锥细胞的感光色素

E.是视杆细胞的感光色素

63.乘电梯突然上升时,人发生屈腿反应,它的感受器是在:

A.肌肉关节中的本体感受器

B.球囊

C.垂直半规管

D.椭圆囊

E.

水平半规管

64.引起嗅觉的刺激物的特性是:

A.

水溶性

B.脂溶性

C.

易挥发

D.

分子量小

E.

分子量小

65.关于皮肤感觉的叙述,正确的是:

A.皮肤感觉主要有触觉、冷觉、热觉和痛觉4种

B、压觉和触觉在性质上类似,统称触一压觉

C、触觉的感受装置包括游离神经末梢和有特殊结构的感受器

D、冷觉和热觉起源于同一种温度感受器

参考答案

[A型题1

1.C

2.C

3.D

4.C

5.C

6.C

7.E

8.D

9.A

10.C

11D

12.D

13.C

14.C

15.C

16.B

l7、B

18.B

19.C

20.B

21.A

22.B

23.C

24.C

25.A

26.A

27.D

28.C

29.D

30.D

31.A

32.D

33.C

34.C

35.D

36.C

37.C

38.C

[B型题]

39.E

40.A

41.B

42.B

43.A

44.C

45.A

46.B

47.E

48.C

49.B

50.A

51.C

52.B

53.A

54.E

55.B

56.D

[X型题]

57.ABCDE

58.ABCD

59.ABCD

60.ABC

61.BDE

62、ABCE

63.BD

64.ABC65.ABC

第四章

血液生理试题

[A型题]

1.机体内环境指的是;

A.血清

B.血浆.

C.细胞内液

D.细胞外液

E.体液

2.红细胞比容是指

A

.红细胞与血浆容积之比

B.红细胞与血管容积之比

C.

红细胞与白细胞容积之比

D.

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E.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3.血清是指:

A.血液去掉纤维蛋白

B.血液加抗凝剂后离心沉淀后的上清物

C.血浆去掉纤维蛋白原及其他某些凝血因子

D.

全血去掉血细胞

E.

血浆去掉蛋白质

4.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

A.

纤维蛋白原

B.a1-球蛋白

C.a2-球蛋白

D.r-球蛋白

E.血浆白蛋白

5.关于血浆渗透压的下述论点,正确的是:

A.血浆渗透压在标准状态下为313m0sm/kgH20,相当于0.15m0I/L

NaCI

溶液或

0.3m0I/L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数

B.血浆渗透压主要来源于胶物质

C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血浆中球蛋白形成

D.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可发生组织水肿

E.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皱缩

6.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体液因素是:

A.雄激素

B.雌激素

C.红细胞提取物

D.促红细胞生成素和爆式促进因子

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7.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降低(沉降加快)主要是由于:

A.红细胞比容增大

B.红细胞比容减小

C.血浆白蛋白含量增多

D.血浆球蛋白含量减少

E.血浆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增多

8.实现体液免疫的血细胞主要是:

A.中性粒细胞

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单核细胞

9.下列血小板功能中哪一点是错误的:

A.参与凝血过程

B.具有止血作用

C、具有吞噬作用

D.保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或修复作用

E、血小板减少寸,出血后不易止血

10.50kg体重的正常人的体液量与血液量分别是:

A、40L与4L

B.30L与4L

C.20L与4L

D.

30L与2.5L

E.

20L与2.5L

11.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可能发生在:

A.Rh阳性母亲所生Rh阳性婴儿

B.

Rh阳性母亲所生Rh阴性婴儿

C

Rh阴性母亲所生Rh阳性婴儿

D.Rh阴性母亲所生Rh阴性婴儿

E.

B和C都可能

12.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

A.红细胞上的受体类型

B.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C.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D.血浆中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E。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13.输血时主要应考虑献血者的:

A.

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红细胞所凝集

B.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

C.

红细胞不发生叠连

D.血浆不使受血者的血浆发生凝固

E.血浆不使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

14.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的血浆凝集,而其血浆与B型的血细胞不凝集,此人血型为:

A.A型

B.

B型

C.O型

D.AB型

E.

D型

15.一般血型抗原都是红细胞膜上的:

A.糖原

B.蛋白质

C.

磷脂

D.脂蛋白

E.糖蛋白

[B型题]

题干:16~17

A.血浆与组织液的晶体渗透压

B.血浆的胶体渗透压

C.

二者均有

D.二者均无

16.对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有重要作用的是:B

17.对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有重要作用的是:A

题干:18~19

A.T淋巴细胞

B.B淋巴细胞

C.

巨噬细胞

D.

单核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18.执行细胞免疫功能的白细胞主要是:A

19.执行体液免疫功能的白细胞主要是:B

题干:20~21

A.有A凝集原

B.有B凝集原

C.

二者均有

D.二者均无

20.O型血人红细胞膜上:D

21.AB型血人红细胞膜上:C

题干:22~23

A.灭活凝血因子

B.增强抗凝蛋白与凝血酶亲和力

C.

二者均有

D.二者均无

22.肝素抗凝的主要作用是:B

23.抗凝血酶III的抗凝主要作用是:A

[X型题]

24.临床上常用的等渗溶液是:

A.0.9%NaCl溶液

B.1.9%尿素溶液

C.5%葡萄糖溶液

D.0.3mol/L葡萄糖溶液

E.0.15m01/L

NaCl溶液

25.血液对机体的重要性在于:

A.

运输足血液的基本功能

B.维持缓冲体内PH值

C.参与体液调节

D.有重要的防御和保护功能

E.对维持内环境相对恒定有重要意义

26.引起血沉加快的原因是:

A.血浆球蛋白增多

B.

血浆白蛋白增多

C.血浆磷脂增多

D.

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多

E.

血浆纤维蛋白纤维增多

27.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

A.婴儿期高于儿童期

B.妊娠妇女高于未孕妇女

C.

儿童期低于青春期

D.高原居住者少于居住海平面者

E.成年男性高于成年女性

28.下列关于血型和输血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已知某人血清中含抗B凝集素可判断该人必然是A型

B.不论同型输血或异型输血,在输血前均应作交叉配血实验

C.

Rh阳性血型者,其血清中含有抗Rh凝集素

D.O型血红细胞无A、B凝集原,在任何情况下均可输血给他人

E.

成分输血能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29.Rh血型的临床意义在于:

A.Rh阳性受血者第2次接受Rh阴性的血液

B.

Rh阳性女子再孕育Rh阳性的胎儿

C.

Rh阴性受血者第2次接受Rh阳性的血液

D.Rh阴性女子再次孕育Rh阳性的胎儿

E.Rh阴性女子首次孕育Rh阳性的胎儿

30.内源性凝血过程一般始于:

A.组织细胞释放因子Ⅲ

B.

血小板聚集

C.按触激活因子Ⅻ

D.

Da2+的参与下

E.因子VIII复合物的产生

参考答案

[A型题]

1.D

2、E

3、C

4、E

5、A

6、D

7、E

8、C

9、C

10、B

11、C

12、C

13、B

14、D

15、E

[B型题]

16、B

17、A

18、A

19.B

20.D

21.C

22.B

23.A

[X型题]

24.ACDE

25.ABCDE

26.AD

27.ACE

28.BE

29.CD

30.CA

[填空题]

31.血浆

红细胞

40%一50%(男),350/0~45%(女)

32.白蛋白

球蛋白

33.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缓冲机体产生的酸碱物质

34.骨髓

促红细胞生成素

爆式促进因子

35.(4~10)Χ10⒐

4Χ10⒐

10

Χ10⒐

36.50%∽70%

0%∽7%

0%∽l%

20%∽40%

2%∽8%

37.巨核细胞

脾脏

38.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

保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39.7%∽8%

70∽80

40.红细胞

血浆

41.H

A

B

B

A、B

42.寡糖链

H

A

B

43.

A

O

44.抗凝血酶Ⅲ

肝素

45.纤溶酶原激活

纤维蛋白降解

第五章

血液循环试题

[A型题]

1.心室肌细胞的O相去极化是由于:

A.Cl-内流而产生

B.Ca+内流而产生

C

Na+内流而产生

D.

K+内流而产生

E.K+外流而产生

2.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是由于:

A.C1—内流而产生

B.Ca2+内流而产生

C

.Na+内流而产生

D.

K+内流而产生

E.K+外流而产生

3.自律细胞是指:

A.心房肌

B.心室肌

C.窦房结P细胞和浦肯野细胞

D.房室交界的结区细胞

E.A和B

4.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各个时期跨膜电位的变化有:①去极过程;②平台期;③复极;④1期复极;⑤静息期。其顺序应为:

A.

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②

C.①④⑤②③

D.①⑤②③④

E.①④②③⑤

5.浦肯野细胞和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是:

A.O期除去速度不同

B.1期形成的机制不同

C.平台期持续时间相差特别悬殊

D.3期复极速度不同

E.4期自动去极化

6.区分心肌快、慢反应自律细胞的主要根据:

A.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

B.4期缓慢去极速度

C.平台期持续时间

D.静息电位水平

E.阈电位水平

7.在刺激时间固定条件下,若增大刺激强度,心肌的反应是:

A.

动作电位振幅增大

B.完全强直收缩

C.全或无反应

D.增强收缩力量

E.不完全强直收缩

8.下面关于心肌Ca2+通道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

激活和失活的速度都很慢

B.专一性较差,Na+和Ca2+都可通过

C.

通透性很高

D.在去极化到一40mV时被激活

E.能被Mn2+阻断

9.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产生有效不应期的原因是:

A.Na+通道已基本上复活,处于可被激活的正常备用状态

B.Na+通道开放能力已达到最大限度

C.Na+通道完全失活或刚刚开始复活

D.

Na+通道开放能力已恢复正常

E.Na+通道开放已逐渐复活,但其开放能力尚未恢复正常

10.当血钾浓度逐步升高时,心肌的兴奋性:

A.逐步升高

B.逐步降低

C.先降低后升高

D.先升高后降低

E.

基本不变

11.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的主要原因是:

A.

窦房结的自动节律性较低

B.房室结传导延搁

C.

心肌的不应期较长

D.心肌的传导速度较慢

E.心肌的兴奋性较低

12.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代偿间歇的原因是:

A.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延迟发放

B.

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少发放一次

C.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传出速度大大减慢

D.

窦房结的一次节律性兴奋落在室性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中

E.

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落在生性期前收缩的相对不应期中

13.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A.血液依赖地心引力而回流

B.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加速静脉同流

C.

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D.心室舒张的拙吸作川

E.

胸内负压促进静脉回流

14.心动周期中,在下列哪个时期左心室容积最大:

A.等容舒张期末

B.快速充盈期末

C.

快速射血期末

D.

心房收缩期末

E.

减慢充盈期末

15.房室瓣开放见于:

A.等容收缩期末

B.心室收缩期初

C.

等容舒张期初

D.等容收缩期初

E.等容舒张期末

16.心指数等于:

A.每搏输出量X体表面积(m2)

B.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m2)

C.

心输出量X体表面积(m2)

D.

心率X体表面积/心输出量(m2)

E.心率X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m2)

17.第一心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半月瓣关闭

B.半月瓣开放

C.房室瓣开放

D.房室瓣关闭

E.心室射血人大动脉,引起动脉管壁振动

18.异长自身调节是指心脏的每搏输出量取决于:

A.

平均动脉压

B.

心率储备

C.

心力储备

D.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E.心室收缩末期容积

19.心动周期内,在下列哪个时期左心室压力最高:

A.心房收缩末期

B.等容收缩期末

C.

心室收缩期末

D.快速充盈期末

E.快速射血期

20.从心房收缩期开始后的心室活动周期有:①快速射血期:②减慢射血期;③等容舒张期;④快速充盈期;⑤减慢充盈期;⑥等容收缩期,各时期的顺序是:

A.②③④⑤⑥①

B.③④⑤⑥①②

C.

④⑤⑥①②③

D.⑤⑥①②③④

E.⑥①②③④⑤

21.第二心音产生的原因是由于:

A.心室射血引起大血管扩张及产生的涡流发出的振动

B.心肌收缩,由于二尖办和三尖办关闭和左右侧房—室血流突然中断所引起

C.心舒张期,室内压迅速下降引起左室壁的振动

D.心舒张期,动脉管壁弹性回缩引起的振动

E.主要与主动脉办和肺动脉办的关闭有关

22.在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下,心功能曲线升支向哪一方向移位:

A.左上方

B.左下方

C.右上方

D.右下方

E.左方

23.心室肌的后负荷是指:

A.心房压力

B.快速射血期心室内压

C.

减慢射血期心室内压

D.等容收缩期初心室内压

E.大动脉血压

24.哪一项不是评价心脏泵功能的指标:

A.每分输出量和每搏输出量

B.静息状态下的心房作功量

C.

心指数

D.射血分数

E.心脏作功量

25.心力储备包括:

A.收缩期储备

B.

心率储备

C.

舒张期储备

D.

余血储备

E.

静脉血储备

26.下列哪些情况可使每搏输出量增多:

A.心肌后负荷增加

B.

乙酰胆碱分泌增加

C.

颈动脉窦内压力增加

D.心舒末期容积增加

E.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减少

27.心肌的等长自身调节,通过改变下列哪个因素未调节心脏的泵血功能:

A.心肌初长度

B.StarIing机制

C.

横桥联结的数目

D.心肌收缩能力

E.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28.心室充盈的8%一30%是。哪期进入心室的:

A.心室舒张期

B.等容舒张期

C.

心房收缩期

D.心室快速充盈期

E.心房舒张期

29.快速充盈期:

A.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B.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C.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D.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E.房内压>动脉压<室内压

30.快速射血期:

A.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B.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C.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D.

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E.

房内压>动脉压<室内压

31.等容舒张期:

A.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B.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C.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D.

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E.

房内压>动脉压<室内压

32.

等容收缩期:

A.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B.

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C.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D.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E.

房内压>动脉压<室内压

33.第二心音产生于:

A.心房收缩期

B.心室等容收缩期

C.快速射血期

D.心室舒张期

E.减慢射血期

34.第一心音发生在:

A.心房收缩期

B.心室收缩期

C.等容舒张期

D.快速充盈期

E.

减慢充盈期

35.主动脉辫关闭见于:

A.快速射血期开始时

B.快速充盈期开始时

C.

等容收缩期开始时

D.

等容舒张期开始时

E.减慢充盈期开始时

36.引起舒张压升高的主要因素是:

A.前负荷增加

B.

后负荷增加

C.心泵功能加强

D.

全身血管紧张性增加

E.

静脉收缩

37.射血分数等于:

A.心室舒张末期容积(mI)

——————————×

搏出量(mI)

100%

B.

心室收缩末期容积(m1)

——————————×

搏出量(mI)

100%

C.

搏出量(mI)

——————————×

心室收缩末期容积(mI)

100%

D.

搏出量(mI)

——————————×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mI)

100%

E.

搏出量(mI)

——————————×

心房收缩末期容积(mI)

100%

38.脉搏波的降中波低平主要反映了:

A.心肌收缩力减弱

B.射血遇到阻力增大

C.主动脉办闭锁不全

D.主动脉办狭窄

E.房室办闭锁不全

39.以下心电图的各段时间中,最长的是哪一段:

A.P-R段

B.P-R间段

C.

S-T段

D.QRS波群时间

E.Q-T间段

40.下列关于正常心电图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P波代表两心房去极

B.QRS波代表两心室去极

C

.QRS三个波可见于心电图各个导联中

D.P-R间期超过0.30s说明房室传导阻滞

E.S-T段表明心室各部分之间没有电位差存在

41.心电圈P-R间期代表兴奋经下列哪项传导的时间:

A.心房,房室结和房室束

B.心房,房室结

C.

房室结,房室束

D.

房室结,房室束和心室肌

E.心房

42.容量血管指的是:

A.大动脉

B.微动脉

C.肺动脉

D.微静脉

E.静脉

43.在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下列哪个器官的动脉血和静脉血含氧量差值最大:

A.脑

B.心脏

C.肾脏

D.皮肤

E.

骨骼肌

44.血管对血流的阻力:

A.当血管半径加倍时,降至原先阻力的1/2

B.当血管半径加倍时,降至原先阻力的1/8

C.取决于血管壁的厚度

D.在血液黏滞度升高时增大

E.和血管的长度无关

45.关于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线速度,下列哪一项叙述是错误的:

A.毛细血管的管径小,阻力大,故血流速度慢

B.血流速度在大静脉比在微静脉快

C.血流速度在血管中轴部分比靠近血管壁的部分快

D.在心室舒张期升主动脉血流速度接近于零

E.在各类血管中主动脉内的血流速度最快

46.影响正常人舒张压的主要因素是:

A.心输出量

B.

大动脉的弹性

C.血液黏滞性

D.

阻力血管的口径

E.循环血量

47.肱动脉的脉搏和血压:

A.脉搏波传播速度和血液速度相同

B.脉压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少

C.远端被结扎后,其近端的压力升高20%

D.当手臂高举过头时血压降低

E.脉搏是由血压改变而产生的

48.下肢肌肉运动时,节律性地压迫下肢静脉:

A.可驱使静脉内的血液向心脏和毛细血管两个方向流动

B.是人在立位时,下肢静脉回流的惟一动力

C.

可减少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压力差

D.可增加下肢组织液的生成

E.可促使下肢静脉血回流心脏

49.关于静脉,下列叙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接受交感缩血管纤维支配

B.管壁平滑肌在静脉被扩张时发生收缩

C.容纳了全身血量的一半以上

D.回心血量不受体位变化的影响

E.回心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之差

50.下列关于中心静脉压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是指胸腔大静脉和右心房的压

B.其正常值变动范围为4~12mmHg

C.可反映心脏的射血功能

D.可作为临床控制输液速度和量的参考指标

E.外周静脉广泛收缩时,中心静脉压升高

51.在主动脉处记录脉搏图时,降中峡是在下列哪个瞬间形成的;

A.

等容收缩期开始时

B.等容舒张期开始时

C.快速射血期开始时

D.快速充盈期开始时

E.心房收缩时

52.心脏收缩力增强时,静脉回心血量增加,这是因为:

A.动脉血压升高

B.血流速度加快

C.心输出量增加

D.舒张期室内压低

E.舒张期静脉压低

53.下列关于大动脉管壁硬化所致的改变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动脉收缩压升高

B,动脉舒张压降低

C.

大动脉弹性减小

D.

脉搏波传播速度加快

E.动脉脉压减小

54.肌肉运动时,该肌肉的血流量增加,这主要是由于:

A.交感缩血管纤维紧张性活动减弱

B.毛细血管主动舒张

C.

相邻不活动的肌肉血管收缩

D.动脉血压升高

E.肌肉收缩时,局部代谢产物增多

55.主动脉在维持与形成舒张压中起重要作用,主要是由于:

A.口径大

B.

管壁厚

C.

管壁有良好弹性,可扩张

D.血流速度快,压力大

E.主动脉可控制外周阻力

56.关于中心静脉压,下列叙述中哪项是错的:

A.是指胸内大静脉和右心房的

血压

B。可以反映心脏射血功能

C外周静脉广泛扩张时,中心静脉压升高

D.深呼气时中心静脉压升高

E.深吸气时中心静脉压降低

57.以下哪一项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A.深吸气

B.深呼气

C.骨髂肌的舒缩运动

D.阻力;血管收缩

E.人体从立位转变为卧位

58.构成循环血流阻力的主要因素是:

A.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B.小动脉,微动脉口径

C.

小静脉,微静脉口径

D.血液黏滞性

E.大动脉弹性

59.关于外周阻力与舒张压的论述,以下哪点是错的:

A.外周阻力愈大,舒张压愈高

B.血液黏滞性愈大,血流阻力愈大

C.

血管口径愈小,外周阻力愈大

D.

毛细血管口径最小,它对舒张压影响最大

E.小动脉、微动脉是构成外周阻

力的最主要部位

60.若血压为200/120mmHg

(26.5/16kPa)可能由于:

A.大动脉壁硬化

B.大、中、小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硬化,小动脉,微动脉收缩

C.

输血补液太多

D.心肌收缩加强

E.精神紧张

61.容量血管扩张会导致:

A.血流阻力减少,加速血液回心

B.提高了毛细血管静脉端压力,

使组织液生成增加

C.

外周阻力下降,使血压降低

D.

促进毛细血管的物质交换

E.静脉压力显著减小

62.外周阻力和心率不变而每搏输出量增加时,血压的变化主要是:

A.收缩压升高的幅度大于舒张压的升高幅度

B.舒张压升高

C.

收缩压舒张压等同升高

D.

收缩压舒张压等同降低

E.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63.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是:

A.4—12mmHg

B.

4—12cmHg

C.6—16mmHg

D.6—16cmHg

E.4—12kPa

64.关于微动脉,下列哪一项叙述是错误的:

A.在调节主动脉血压中起主要作用

B.在调节器官血流量中起主要作用

C.其管壁厚度和管腔直径的比值比中动脉的大

D.收缩时组织液的生成量减少

E.其管壁平滑肌的张力,主要受局部代谢产物调节

65.血流是否通过迂回通路取决于:

A.微动脉的舒缩活动

B.真毛细血管的舒缩活动

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舒缩活动

D.微静脉的舒缩活动

E.直接通路开放

66.右心衰竭时,组织液生成增加而导致水肿主要原因是;

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B.毛细血管内压力增加

C.组织液静水压降低

D.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E.静脉压力低

67.在正常情况下,支配全身血管,调节血管口径和动脉血压的主要传出神经是:

A.交感缩血管纤维

B.交感缩舒血管纤维

C.

副交感舒血管纤维

D.交感缩血管纤维和交感舒血管纤维

E.交感缩血管纤维和副交感舒血管纤维;

68.迷走神经副交感纤维对心血管系统的主要作用是使:

A.心率减慢,传导加速

B.心率减慢,传导减慢

C.

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

D.心室肌收缩力减弱,搏出量减少

E.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69.在家兔实验中,阻断一侧颈总动脉的血流,可引起血压升高,其机制是:

A.阻断颈总动脉,外周阻力增大

B.脑组织缺血,缺氧,二氧化碳增多,使缩血管中枢兴奋

C因缺氧,二氧化碳增多刺激了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D.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牵张刺激减少

E.

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牵张刺激增多

70.动脉血压升高时,沿窦神经

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冲动增加,将引起:

—————————————————

心迷走中枢

心交感中枢

缩血管中枢

—————————————————

A.

+

+

B.

+

C.

D.

一.

+

+

E.

+

+

—————————————————

注:“+“表示兴奋,“一“表示抑制

71.接受心脏移植后1年的病

人,肌肉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主要是

由于:

A.

交感神经兴奋

B.心迷走神经抑制

C静脉回流量增加致每搏输出量增加

D.心率加快

E.心肌传导速度加快

72.在下述哪一种情况下,心交感神经活动会减弱:

A.动脉血压降低时

B.肌肉运动时

C.

血容量减少时

D.情绪兴奋时

E.由直立变为平卧时

73.副交感神经对体循环的主要作用是影响:

A.心肌收缩力

B.外周血管阻力

C.

血管顺应性

D.心率

E.以上都不是

74.在不同血管段,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集的是:

A.大动脉

B.微动脉

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D.

微静脉

E.大静脉

75.阻断颈总动脉可使,

A.股动脉血压升高

B.心率减慢

C.窦神经传人冲动增多

D.血管运动中枢活动减弱

E.肱动脉血压降低

76.平时维持交感缩血管纤维紧张性活动的基本中枢位于:

A.大脑

B.下丘脑

C.中脑和脑桥

D.延髓

E.脊髓中间外侧柱

77.正常情况下颈动脉窦内压在下列哪个范围内变动时,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敏感性最高:

A。30—50mmHg

B.70—90mmHg

C

90—110mmHg

D.130—150mmHg

E.170一190mmHg

78.在正常情况下,维持动脉血压相对恒定主要依靠:

A。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B.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

性反射

C容量感受性反射

D.心肺压力感受器反射

E.血管紧张素的作用

79.在各类血管中,1肾上腺素能受体主要分布在:

A。皮肤血管

B。肾脏血管

C.胃肠道血管

D.

肌肉血管

E.脑血管

80.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动加强时:

A.醛固酮释放减少

B.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C.肾脏排钠量减少

D.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减低

E.交感神经末梢释放递质减少

81:下列物质中升压作用最强的是:

A.肾上腺素

B.肾素

C.

血管紧张素工

D.

血管紧张素Ⅱ;

E.缓激肽

82.下列哪种情况下,可发生冠状动脉舒张:

A.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受刺激

B.动脉血pH增高时;

C.动脉血二氧化碳张力降低时

D.动脉血氧气张力降低时

E.心肺感受器受刺激时

83.心肌缺氧引起冠状动脉舒张,主要是通过下列哪一种因素引起的:

A.

氢离子

B.组胺

C.

腺苷

D.前列腺素

E.乳酸

84.肺循环和体循环的:

A.收缩压相同

B.脉压相同

C.外周阻力相同

D.

大动脉可扩张性相同

E.每搏输出量相同

85.肺循环的血流阻力:

A.为体循环血流阻力的l/3

B.在肺泡内氧分压降低时减小

C.对肺的血流量起决定作用

D.在肌肉运动时增加

E.不受交感神经影响

86.下列诸因素中,哪一种对脑血流量没有明显影响:

A.

血液黏滞度

B.动脉血二氧化碳张力

C.脑脊髓液压力

D.脑组织液的pH值

E.颈动脉窦内压;

87.血脑屏障的形态学基础是:

A.

脉络;丛和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周足

B.毛细血管壁和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周足

C.室管膜和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周足

D.软脑膜和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周足

E.硬脑膜和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周足

[B型题]

题干:88—89

A.膜电位稳定,动作电位时程短

B.膜电位稳定,动作电位时程长并有平台

C.

膜电位不稳定,能有节律地自动去极化

D.

膜电位不稳定,可出现慢的节律性波动

E.膜电位稳定,能自动地去极化提示)指出下述细胞的电位特点

88.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快速复极化末期:B

89.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快速复极化末期:C

题干:90—92

A.窦房结

B.心房肌

C.房室交界

D.

浦肯野纤维

E.心室肌

90.自律性最高的是:A

91..自律性最低的是:D

92.窦性心律时兴奋起源的部位是:C

题干:93—95

A.房室结

B.心房肌

C.

窦房结

D.心室肌

E:-浦肯野纤维

93.结性心律时兴奋起源的部位是:A

94.室性心律时兴奋起源的部位是:E

95.正常心脏兴奋起源的部位是:

C

题于:96—97

A.等容收缩期

B.等容舒张期

C.

快速充盈期

D.

减慢充盈期

E.快速射血期

96.左心室容积下降速度最快是在:E

97.左心室内压最低是在:C

题干:98—09

A.P-R间期延长

B.Q-T间段延长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98.心率减慢时的心电图特征是:C

99.心室内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征是:D

题于:100—101

A.代表两心室去极化过程

B.代表两心房去极化过程

C.代表两心室复极化过程

D.代表两心房复极化过程

E。代表心房,心室的去极化过程

100.人心电图的T波:C

101.人心电图的QRS波:A

[X型题]

102.窦房结动作电位的特征是:

A。0期去极化速度快、幅度高

B.4期最大舒张电位不稳定

C.

无明显的平台期

D.静息电位的绝对值较小

E.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

103。快通道是指:

A。心室肌细胞钙离子通道

B.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

C.窦房结钙离子通道

D.

浦肯野细胞钠离子通道

E.房室结钙离子通道

104.和骨骼肌相比,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是:

A.动作电位时程长

B.存在明显的平台期

C.

参与活动的离子种类多

D.

有效不应期长

E.4期自动去极化

105.引起心肌细胞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的因素是:

A.细胞膜钾电导增加

B.

细胞膜钠电导减少

C.乙酰胆碱

D.

钠—钾泵活动增强

E.细胞外液K+浓度升高

106.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的:

A.

去极速度快

B.动作电位幅度大

C.

传导速度快

D.复极速度快

E.0期去极化由Na+快速内流引起

107.心肌细胞膜上的钠—钾泵:

A.将Na+泵出细胞,将K+泵人细胞

B.泵出和泵人的Na+、K+量不等

C.需要能量供应

D.

只在4期内运转;

E.Ca2+的主动运输由Na+—K+.

泵间接提供能量

108.窦房结细胞生物电活动的特征是:

A.4期能自动去极

B.4期去极由Na+背景电流引起

C.

0期去极速度较慢

D,有明显的超射

E。o期去极化幅度受细胞外Ca2+浓度影响

109.在心室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的变化可分为下列各期:

A.相对不应期

B.超常期

C。低常期

D.

绝对不应期

E.有效不应期

110.心室肌的生理特征是:

A.有传导性,有收缩性

B.有收缩性,有自律性;

C.有自律性,有兴奋性

D.

有兴奋性,有传导性

E.有兴奋性,无自律性

111.慢反应动作电位的特点是:

A。0期去极速度慢

B.0期去极时程长

C.无明显的复极化1、2期

D.无明显的超射

E.

0期去极化幅度小

112.出现心脏异位起搏活动的原因有:

A.潜在起搏点自律性异常增高

B.窦房结自律性显著降低

C.窦房结自律性活动传出阻滞

D.

潜在起搏点自律性降低

E.非自律细胞转变为自律细胞

113.细胞外高钾将导致:

A.心肌收缩力减弱

B.心肌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缩短

C心室肌传导速度减慢

D.窦房结自律性升高

E.心肌细胞静息电位减小(去极化)

114.当K+升高时,心肌的生物电活动将发生下列哪种变化:

A.浦肯野细胞。期去极速率减慢

B.窦房结细胞。期去极速率加快

C.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减小

D.房室结细胞最大复极电位超极化

E.心室肌细胞传导速度减慢

115.细胞外高钙时:

A.心肌收缩力增强

B.心室肌动作电位平台上移

C.

窦房结细胞。期去极速率加快

D.浦肯野细胞兴奋性升高

E.心肌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缩短

116.

决定和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有:

A.阀电位水平

B.静息电位水平

C动作电位0期去极速度和幅度

D.细胞直径的大小

E..邻近部位细胞膜的兴奋性

117,心肌自律细胞自律性的高低取决于:

A.最大复极电位水平

B.阈电位水平

C.4期膜电位去极速率

D.0期去极速率

E.4期膜内净外向电流增长速度

118.在决定和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中:

A,阈电位下移,而静息电位不变,则兴奋性降低

B.阙电位不变而静息电位超极化,则兴奋性升高

C.静息电位和阈电位的差距愈大,则兴奋性愈高

D.

静息电位和阈电位的差距变小,则引起兴奋所需要的刺激阈值将减小

E.Na+通道是否处于备用状态决定了心肌是否具有兴奋性

119.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处于超常期时:

A.动作电位0期去极速度低于正常

B.动作电位幅度小于正常

C.兴奋传导速度低于正常

D.兴奋性高于正常

E.Na+通道已完全复位

120.在下列心动周期的哪个时相中,心室肌对外来刺激不发生反应:

A.心房收缩期

B.心房舒张后期

C.

心室舒张期

D.

心室收缩期

E.心房舒张早期

121.将心肌细胞分为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主要是根据:

A。心肌自律性的高低

B.动作电位。期去极速度的快慢

C.

动作电位3期复极速度的快慢

D.传导速度的快慢

E.动作电位。期去极化幅度的大小

122.心室肌动作电位平台期的长短决定了

A.有效不应期的长短

B.相对不应期的长短

C.

动作电位时程的长短

D.

超常期的长短

E.心肌不会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123.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是:

A.搏功

B.心指数

C.

射血分数

D.

后负荷

E.

.前负荷

124.正常心动周期中:

A.心房收缩期处在心室舒张期内

B.心房舒张期处在心室舒张期内

C心室收缩期处在心房舒张期内

D.

心室舒张期处在心房收缩期内

125.心肌的收缩强度取决于:

A.心肌出收缩能力

B.后负荷

C.

前负荷

D.参加收缩的心肌纤维数目

E.心肌动作电位大小

126.下列哪些情况可使心输出量减少:

A.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

B.心肌后负荷增加

C.

.扩张颈动脉窦

D.

夹闭—-侧颈总动脉

E.刺激心交感神经

127.在心肌收缩能力和前负荷不变的条件下,增加心肌的后负荷,可使:

A.每搏输出量减少

B.等容舒缩期延长

C.射血速度减慢

D.心室充盈期延长

E.等容舒张期延长

128,等容收缩期的特点是:

A.心室容积不发生改变

B.心室内压上升速度最快

C.房室办和半月办都关闭

D.心室内压低于主动脉压

E.心室内压低于心房内压

129,每一心动周期中;心室收缩期包括:

A.等容收缩相

B.快速射血相

C.减慢射血相

D.心房收缩期

E.等容舒张相

130.从心脏本身来讨论控制心输出量的因素有:

A.异长自身调节

B.等长自身调节

C.后负荷

D.心率

E.乙酰胆碱的作用

131.以下哪些因素能通过异长自身调节机制使搏出量发生改变:

A.心室舒张充盈期持续时间

B.心肌收缩能力

C.静脉回流速度

D.心肌的收缩是“全或无”的

E.心舒末期充盈量

132.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

A.后负荷

B.心肌收缩力

C.

前负荷

D.心率

E.心舒末期容积

133.有关血流阻力与血压的下列内容,正确的是:

A.血压:动脉>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B.

血流速度:动脉>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C.

血管总口径:动脉<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D.Q0C△P×R

134.使中心静脉压升高的因素是:

A.左心室射血功能减弱

B.输血、输液过多

C.右心室射血功能减弱

D.骨骼肌挤压作用减少

E.全身静脉收缩,

135.有关动脉脉搏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动脉管内压力与容积的变化造成

B.开始于主动脉、随血流传播

C动力来自心脏的搏动

D.传播速度与血流速度相等

E.传播速度与动脉壁的可扩张性呈反比

136.长期卧床或体弱多病者,由平卧突然直立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其主要原因:

A.小动脉扩张,外周阻力降低

B.静脉管壁紧张性较低,可容纳较多血液

C.心肌收缩力减弱

D.肌肉挤压作用减弱

E.

贫血

137.中心静脉压高低可反映:

A.静脉回心血量多少

B.血量的多少

C.

心脏射血能力

D.动脉血压的高低

E.输血、输液量

138.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是:

A.使血液连续流动

B.维持一定的舒张压

C.

缓冲动脉血压的波动

D.

维持正常血压

E.

容纳循环血量的大部分

139.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

A.心输出量

B.大动脉弹性

C.外周阻力

D.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E.心率

140.影响静脉回流的主要因素包括:

A.心肌收缩力

B.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C.胸腔负压

D.

心率

E.体位改变

141.能引起动脉脉搏波上升支斜率变大的因素有:

A.

每搏输出量增加

B.

大动脉管壁可扩张性降低

C.

外周阻力降低

D.

主动脉办狭窄

E.主动脉办关闭不全

142.引起血管舒张的神经机制有:

A.交感缩血管神经抑制

B.

副交感舒血管神经兴奋

C.交感舒血管神经兴奋

D.

轴突反射

E.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兴奋

143.刺激心速走神经可导致:

A.心率减慢

B.心房肌收缩力量减弱

C.房室传导速度减慢

D.

心房肌不应期延长

E.心房肌不应期缩短

144.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

A.在体位改变时可受到刺激

B.在压迫颈总动脉时活动减少

C.兴奋时可引起反射性血管舒张

D.兴奋时可引起心率加快

E.兴奋时可引起心输出量减少

145.颈动脉体的生理特点是:

A.发出的神经冲动可影响心血管中枢的活动

B.其感受器在血液氢离子浓度升高时兴奋

C.

其感受器主要是对动脉血氧分压而不是氧含量的变化敏感

D.按每克组织计,其血流量与脑组织的相同

E.其感受器在血液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兴奋;

146.促使冠脉血流量增加的因素是:

A,主动脉血压升高

B.心肌代谢加强

C.心率减慢

D.

交感神经兴奋对冠脉的直接作用

E.体循环外周阻力增大

参考答案

[A型题]

1.C

2.B

3.C

4.E

5.E

6.A

7.C

8.C

9.C

10.D

11.C

12.D

13.D

14.D

15.E

16.E

17.D

18.D

19.E

20.E

21,.E

22.A

23.E

24.B

25.A

26.D

27.D

28.C

29.A

30.D

31.B

32.B

33.D

34.B

35.D

36.D

37.D

38.C

39.E

40.C

41.A

42.E

43.B

44.D

45.A

46.D

47.D

48.E

49.D

50.B

51.B

52.D

53.E

54.E

55.C

56.C

57.B

58.B

59.D

60.B

61.B

62.A

63.B

64.A

65.C

66.B

67.A

68.B

69.D

70.C

71.C

72.E

73.D

74.B

75.A

76.D

77.C

78.A

79.D

80.C

81.D

82.D

83.C

84.E

85.A

86.E

87.B

[B型题]

88.B

89.C

90.A

91.D

92.C

93.A

94.E

95.C

96.E

97.C

98.C

99.D

100.C

101.A

[X型题]

102.BCDE

103.BD

104.ABCD

105.BC

106.ACDE

107.ABCDE

108.ACE

109.ABE

110.ADE

111.ABCDE

112.ABC

113.ABDE

114.ACE

115.ABCE

116.ABCDE

117.ABC

118.DE

119.BCD

120.DE

121.BCE

122.ACE

123.ABC

124.AC

125.ABC

126.ABC

127.ABC

128。ABCD

129.ABC

130.ABC

131.ACE

132。ABCDE

133.AC

134.ABC

135.ABCD

136.BD

137.

ABCDE

138.ABCD

139.ABCDE

140.ABCE

141.ABCE

142.ABCDE

143.ABCE

144.ABCE

145.ABCE

146.ABCE

第六章

呼吸

[A型题]

1.

当动物的外周化学感受器完全切除后:

A.

动脉血氧分压降低70℅,不能使呼吸发生明显变化.

B.

动脉血CO2分压升高10℅不能使呼吸发生明显变化

C.

肌肉运动时呼吸不会加强

D.

该动物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显著降低

E.

动脉血H+升高对呼吸的刺激作用增强

2.

支管哮喘时:

A.小气道管径增加,阻力亦增加

B.小气道管径减小,阻力亦减小

C.

支气管平滑肌紧张性增加,吸气困难

D.

支气管平滑肌紧张性减小,呼气困难

E.呼气比吸气更困难

3.肺通气的动力来自:

A.肺的舒缩运动

B.肺的弹性回缩

C.呼吸肌的舒缩

D.胸内负压的周期性变化

E.肺内压与胸内压之差

4.生理条件下,胸膜腔内压的特点是:

A.

胸膜腔内压低于大气压,即呈负压

B.胸膜腔负压随呼吸运动周期性变化

C.胸膜腔负压来自肺的弹性回缩力

D.乎和吸气末胸膜腔负压为——0.67一——1.33kPa

E.用力呼气时,胸膜腔内压仍为负压

5.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A.能增加肺泡表面张力

B。使肺顺应性增加

C.

由肺泡工型细胞所分泌

D.

主要成分是二硬脂酰卵磷脂

E.覆盖在肺泡内层液泡与肺泡上皮之间

6.肺的顺应性变大可由于:

A.肺泡表面张力增加,弹性阻力变小所致

B.肺泡表面张力增加,弹性阻力增大所致

C肺泡表面张力减小,弹性阻力增大所致

D.

肺泡表面张力减小,弹性阻力变小所致

7.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时:

A.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泡扩大

B.肺泡表面张力降低,肺泡扩大

C肺泡表面张力降低,肺泡缩小

D.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泡缩小

E.肺泡表面张力和肺泡均无变化

8.维持胸内负压的必要条件是:

A.呼吸道存在一定阻力

B.胸膜腔密闭

C.呼气肌收缩

D.

吸气肌收缩

E.肺内压低于大气压

9。形成胸膜腔内压的因素是:

A.大气压一非弹性阻力

B.大气压+跨肺压

C.

肺内压+跨胸壁压

D.肺内压一肺回缩力

E.大气压十肺回缩力

10.关于用力呼吸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吸气时有辅助吸气肌参加活动

B.呼气和吸气都是主动的

C.呼气时有胸锁乳突肌参加收缩

D.

用力呼吸使潮气量加大

E.用力呼吸时,肺内压变动程度增大

11.关于平静呼吸的描述,错误的是:

A.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

B.吸气时膈肌收缩

C.

呼气时呼气肌收缩

D.

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

E.呼气时胸骨和肋骨回复原位

12.在下列哪一时相中,肺内压等于大气压:

A.吸气初和呼气初

B.吸气末和呼气初

C.

呼气初和呼气末

D.呼气末和吸气初

E.呼气末和吸气末

13.细胞与细胞外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属于:

A.外呼吸

B.肺通气

C.肺换气

D.

气体在血液中运输

E.内呼吸

14.肺泡气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

A.肺换气

B.肺通气

C.

内呼吸

D.

血液气体运输

E.组织换气

15.关于肺通气阻力的描述,错误的是:

A.肺通气阻力来自弹性和非弹性阻力

B.弹性阻力来自肺组织和胸壁

C.

非弹性阻力主要来自呼吸道气流的摩擦

D.

同样压力下,弹性阻力大则表示顺应性亦大

E.肺的顺应性过分减小或过分增大,对呼吸均不利

16.使呼吸道管径变小的因素是:

A.肾上腺素卢受体阻断剂

B.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

C交感神经兴奋

D.

胸内压下降

E.

吸气过程?

17.胸廓田缩的弹性阻力见于:

A.开放性气胸时

B.胸廓的自然位置时

C.平静呼气末

D.深呼气末

E.深吸气末

18.每分肺通气量和每分肺泡通气量之差为:

A.潮气量X呼吸频率

B.功能余气量X呼吸频率

C.余气量X呼吸频率

D.无效腔容量X呼吸频率

E.肺活量X呼吸频率

19.呼吸道阻力增加时:

A.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都不变

B.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都必然增加

C.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都必然减少

D.肺活量必然减少,时间肺活量可能正常

E.肺活量可能正常,时间肺活量必然减少

20.如呼吸频率为16次/min,潮气量为450m1,则:

A.肺通气量为5

000ml/rain

B.肺通气量为9

000ml/rain

C.肺泡通气量为4

800ral/min

D.

肺泡通气量为2

000ml/min

E.

肺通气量为7

000ml/min

21.呼吸频率从12次/min增加到24次/min,潮气量从500ml减少到250ml,则:

A.肺通气量增加

B.肺泡通气量增加

C.肺泡通气量不变

D.肺通气量减少

E.肺泡通气量减少

22.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的指标是:

A.潮气量

B.肺活量

C.

补吸气量

D.

补吸气量加补呼气量

E.时间肺活量

23.正常人无效腔容量约占潮气量的:

A.?0%

B.50%

C.

30%

D.10%

E.5%

24.对肺泡气分压变化起缓冲作用的肺容量是:

A.补吸气量

B.补呼气量

C.深吸气量

D.余气量

E.

功能余气量

25.肺总容量等于:

A,潮气量+肺活量

B.潮气量+功能余气量

C.功能余气量+肺活量

D.残气量+补吸气量

E.残气量+肺活量

26.能引起肺的顺应性增加的是:

A.呼吸道阻力增加

B.呼吸道阻力减小

C.

肺弹性阻力增加

D.肺弹性阻力减小

E.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27.肺泡气与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

A.内呼吸

B.肺通气

C.肺换气

D.

气体在血液中运输

E.组织换气

28.胸廓容量大于其自然位置时:

A.胸廓弹性不变,肺弹性回缩力消失

B.胸廓弹性作用消失,肺弹性回缩力消失

C胸廓弹性作用消失,肺弹性回缩力向内

D.胸廓弹性回缩,肺弹性回缩力向内

E.

胸郭无变形,不表现弹性回缩力,肺弹性回缩力向内

29.气体扩散速率与下列因素的关系是:

A.分压差小则扩散快

B.与各气体分子量的平方根成正比

C与扩散面积成反比

D.与温度成反比

E.与扩散距离成反比

30.体内二氧化碳分压最高的是:

A.静脉血液

B.毛细血管血液

C.

动脉血液

D.

组织液

E.细胞内液

31.二氧化碳分压由高到低的顺序一般是:

A.呼出气,肺泡气,组织细胞,静脉血

B.静脉血,呼出气,肺泡气,组织细胞

C.

肺泡气,静脉血,组织细胞,呼出气

D.组织细胞,静脉血,肺泡气,呼出气

E.呼出气,组织细胞,静脉血,肺泡气

32.无效腔容量增加一倍时,肺通气/血流比值将:

A.加倍

B.减半

C.

增大,但不到加倍

D.减小,但不到减半

E.不变

33.关于通气/血流比值妁描述,错误的是:

A.安静时正常值是0.84,即V/Q=0.84

B.通气/血流比值减少,反映生理无效腔减小

C通气/血流比值增大,反映生理无效腔增大

D.

肺尖部的通气/血流比值增大

E.肺动脉栓塞时,比值增大

34.设某人的肺通气量为

7

500ml/min,呼吸频率为20次/min,无效腔容量为125ml,每分心输出量为5L,他的通气/血流比值是:

A.0.7

B.

0.8

C.

0.9

D.1.0

E.

1.1

35.肺泡与周围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的动力是:

A.肺泡膜的通透性

B.肺泡膜的总面积

C肺泡膜的厚度

D.气体的分压差

E.温度

36.代谢性碱中毒时;

A.

血液pH值升高,OQ张力升高

B.

血液pH值升高,OC)》张力降低

C.

血液pH值降低,COz张力降低

D.

血液pH值降低,Oq张力升高

E.

血液pH值正常,OQ张力降低

37.下列哪种情况使血液氧离曲线右移:

A.COz张力增高

B.C02张力降低

C

pH值升高

D.温度降低

E.N:张力增高

38.下列哪种疾病不能通过吸入纯氧来改善缺氧状态:

A.肿瘤引起的支气管阻塞

B.肺炎

C.左心衰竭肺水肿

D.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

E.

在高海拔地区运动

39.血液氧含量是指:

A.血红蛋白能结合氧的最大量

B.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

C.

氧扩散的总量

D.血浆中溶解的氧量

E.血浆和红细胞中溶解的氧量

40.血液的氧离曲线左移:

A.不利于氧从血液进入组织

B.发生贫血时

C.

发生在血液pH降低时

D.发生在温度升高时

E.发生在红细胞中2,3—DPG含量增加时

41.血氧饱和度是指:

A.血红蛋白能结合氧的最大量

B.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

C.血液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比

D.

氧扩散的总量

E.血浆中溶解的氧量

42.二氧化碳解离曲线的特点是:

A.

血液CO:含量与PCO:几乎成线性关系,有饱和点

B.血液CO:含量与PCO:几乎成线性关系,无饱和点

C血液CO:含量与PCO:成S形关系,有饱和点

D.血液CO:含量与PC02成S形关系,无饱和点

E.血液的CO:含量与与PCO:无关

4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常采用低流量持续给氧的方法,以防吸入大量纯氧导致呼吸暂停。呼吸暂停的原因是:

A.

缺氧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作用消失

B.缺氧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作用消失

C.

CO-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作用消失

D.

CO》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作用消失

E.H+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作用消失

[B型题]

题干:44—45

A.肺泡壁工型细胞分泌的一种活性物质

B.

肺泡壁Ⅱ型细胞分泌的一种活性物质

C降低肺泡内壁的表面张力防止肺萎缩

D.

降低肺泡内壁的表面张力防止肺扩张

E.增强肺泡内壁的表面张力防止肺扩张

44.肺池表面活性物质是指:

45.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是:

题于:46—48

A.外呼吸

B.肺通气

C.

肺换气

D.同血液气体运输

E,;内呼吸

46.肺通气与肺换气合称为:

47.细胞与细胞外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属于:

48.肺泡气与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

题干:49—50

A.胸内压下降,跨壁压变大,呼吸道管径扩大

B.胸内压上升,跨壁压变小,呼吸道管径变小

C.胸内压上升,跨壁压变小,呼

吸道管径扩大

D.

胸内压下降,跨壁压变小,呼吸道管径扩大

E.胸内压下降,跨壁压变小,呼吸道管径变小

49.吸气时:

50.呼气时:

题干:51—53

A.胸廓弹性作用消失,肺弹性回缩力消失

B.

胸廓弹性不变,肺弹性回缩力消失

C.胸廓弹性作用消失,肺弹性回缩力向内

D。胸廓弹性回缩,肺弹性回缩力向内

E.

胸廓无变形,不表现弹性回缩力,肺弹性回缩力向内

51.胸廓处于自然位置时:

52.胸廓容量大于其自然位置时:

53.开放性气胸时:

题千:54—57

A.容积变化/压力变化

B.肺容积变化/跨肺压的变化

C.胸腔容积的变化/跨壁压的变化

D.顺应性/肺总量

E.肺顺应性/胸廓顺应性

54.顺应性是指:

55.肺顺应性是指:

56.胸廓的顺应性是指:

57.比顺应性是指:

题干:58—59

A.潮气量

B.肺活量

C.

时间肺活量

D.通气/血流比值

E.肺扩散容量

58.测定肺换气效率的较好指标是:

59.测定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是:

题千:60—61

A.氧气浓度高,HbO2大量形成,氧离曲线左移

B.氧气浓度高,Hb02大量形成,氧离曲线右移

C.氧气浓度低,HbO-大量形成,氧离曲线右移

D.氧气浓度低,Hb大量形成,氧离曲线左移

E.

氧气浓度低,Hb大量形成,氧离曲线右移

60.在肺鄙:

61.在组织:

题千:62—63

A.含量与分压几乎成线性关系,有饱和点

B.含量与分压几乎成线性关系,没有饱和点

C.含量与分压成S关系,有饱和点

D,含量与分压成S型关系,没有饱和点

E.

含量与分压无关

62.二氧化碳解离曲线的特点是:

63.氧气解离曲线的特点是:

题千:64—66

A.血红蛋白能结合氧的最大量

B.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

C.

血液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比

D.

同氧扩散的总量

E.血浆中溶解的氧量

64.血液氧含量是指:

65.血液氧容量是指:

66.血液氧饱和度是指:

题干:67—70

A.5.3

B.4.63

C

3.3

D.

2.3

E.0.63

67.肺尖部V/Q的比值约为:

68.肺底部V/Q的比值约为:

69.代谢性碱中毒时:

70.糖尿病酸中毒时V/Q以此值为:

[X型题]

71.内呼吸包括:

A.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B.组织细胞与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C.

细胞器之间的气体交换

D.线粒体膜内外的气体交换

E.细胞内的生物氧化过程

72.外呼吸包括:

A.

外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

B.组织细胞与周围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

C.外界气体与呼吸道内气体之间的交换

D.

呼吸道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E.组织液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73.影响肺泡弹性田缩力的因素有:

A.肺泡隔内弹性纤维的多少

B.肺泡内层液泡表面张力的大小.

C.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多少

D.肺泡直径的大小

E.呼吸道通畅与否

74.胸膜腔负压的生理作用是:

A.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B.增加呼吸道阻力

C.使肺叶保持扩张状态

D.减少呼吸时胸膜腔容积的变化

E.维持胸廓的形状

75.哪些肌肉属于呼气肌:

A.胸锁乳突肌

B.腹肌

C.

斜角肌

D.肋间内肌

E.肋间外肌

76.膈肌在呼吸运动过程中的作用特点是:

A.

膈肌舒缩对通气量影响较大

B.平静吸气时膈下降1—2cm

C.

用力吸气时下降7一lOcm

D.婴儿以腹式呼吸为主,因其肋骨斜度大

E.膈肌的舒缩是腹式呼吸形成的主要原因

77.肺的弹性回缩力见于:

A.吸气初

B.呼气初

C.呼气末

D.吸气末

E.开放式气胸

78.肺的顺应性在哪种情况下减小:

A.肺充血

B.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C.肺纤维化

D.

肺气肿

E.肺水肿

79.关于肺容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健康成人男性肺总容量约为5L

B.肺总容量包括肺活量和余气量

C.肺活量包括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

D.余气量等于功能余气量减去补呼气量

E.时间肺活量等于肺活量除以时间

80.肺通气的非弹性阻力:

A.包括呼吸道阻力、惯性阻力和黏滞阻力

B。包括呼吸道阻力、惯性阻力和胸壁阻力

C.

道阻力主要发生在直径2mm细支气管以上部位

D.平静呼吸过程中占总阻力的50%

E.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时增大

81.平静呼吸过程中,呼气时肺泡的回缩力来自:

A.胸内负压

B.肺泡内层液泡的表面张力

C.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D.

肺的弹力纤维

E.胸廓的弹性阐缩力

82.肺泡表西活性物质:

A.是由肺泡壁工型细胞分泌的

B.是由肺泡壁Ⅱ型细胞分泌的

C.可降低肺泡内壁的表面张力,防止肺萎缩

D.可降低肺泡内壁的表面张力,防止肺扩张

E.可增强肺泡内壁的表面张力,防止肺扩张

83.使呼吸道管径变小的因素有:

A.

呼气

B.胸内压升高

C.

迷走神经兴奋

D.

呼吸道周围压力下降

E.肾上腺素p受体阻断剂.

84.气体扩散速率与:

A.温度呈正比

B.扩散距离呈反比

C.

气体在水中溶解度呈正比

D.气体分子量呈反比

E.与扩散面积呈正比

85.关于通气/血流比值(V/Q)的描述应当是:

A.临床常以V/Q为0.85作为换气效率的正常值

B.V/Q增大意味生理无效腔增大

C.

V/Q减少发生功能性动—静脉短路

D.

V/Q是测定肺通气功能的重要指标

E,直立位时,肺尖与肺底相同

86.氧离曲线的形态特点是:

A.是个“S”形曲线,反应了Hb出氧容量随O2分压高低雨改变

B.曲线上段反应Q;分压8.00—13.3kPa,动脉血PO。下降对02饱和度影响不大

C.曲线下段O。分压l。33—5.33kPa,特点与曲线上段相似

D.曲线中段反应O2分压在5.33—8.00kPa,坡度较陡,P02变化对O:饱和度影响较大。

87.2,3—二磷酸甘油酸:

A.

存在于血浆中

B.可降低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能力

C.在低氧环境中其含量减少

D.

增多时可使血液氧离曲线右移

E.红细胞无氧酵解的产物

88.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特点:

A.CO与Hb的亲和力大于氧

B.CO与Hb的亲和力小于氧

C.二者结合后,不易分离

D.二者结合后,妨碍氧的解离

E.二者结合后,妨碍氧的结合

89,关于血液气体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O:和C02的化学结合量均大于物理溶解量

B.N:只有物理溶解一种运输方式

C.氨基甲酸血红蛋白是C02化学结合运输形式之一

D.氧分压降低则氧饱和度降低

E.O2、CO:与血红蛋白结合需酶的催化

90.一氧化碳中毒时主要影响动脉血的:

A.02含量

B.02饱和度

C.携O:能力

D.O2分压

E.COz分压

91.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A.其感受器是呼吸肌的肌梭

B.在平静呼吸时不出现

C.呼吸道阻力增大时此反射出现有利于克服阻力

D.

仅存在于吸气肌

E.仅存在于呼气肌

92.关于肺牵张感受器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其感受器位于气管到细支气管的平滑肌中

B.

对平静呼吸的频率和深度的调节起重要作用

C.

肺充血、肺水肿等情况下,此反射减弱

D.切断双侧迷走神经的动物,可破坏此反射过程

E。兴奋后,终止吸气过程

93.H+对呼吸的影响是:

A.血液中H+升高,呼吸加强

B.H+升高有可能导致血液C02下降

C

H+的作用途径与C02相似

D.H+和CO2容易通过血—脑屏障

E.血中的H+主要通过中枢化学感受器起作用

94.C02对呼吸的调节作用,正确的是:

A.C02是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体液因素

B.C02通过外周及中枢化学感受器实现其作用

C.血液中C02张力下降时呼吸运动减弱

D.吸人气中C02增加到40%以上,呼吸运动明显增强

E.与缺C02相比,感受器适应慢

95.缺氧对呼吸的影响是:

A.

主要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刺激呼吸

B.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表现为抑制效应

C对生活在海平面的正常人的呼吸调节不起重要作用

D.当动脉血氧张力降低到80mmHg(10.64kPa)以下时,才使呼吸加强

E.感受器对缺氧刺激适应较快

96.在低压环境中

A.大气中P02按比例下降

B.肺泡气P02更低

C.当肺泡P02低于5.33kPa,可导致动脉血氧饱和度低于75%

D.动脉血氧饱和度低于75%则接近正常状态下混合静脉血的氧饱和度

E.感受器对缺氧适应快

97,呼吸的化学感受性反馈调节,可维持动脉血O:和CO,张力的恒定,这是因为:

A.当动脉血O2和CO2张力偏离正常时,可引起呼吸的代偿反应

B.动脉血O2和COz张力是负反馈控制系统中的受控部分

C.

肺泡气CO:分压升高时,使动脉血C02张力升高,并刺激呼吸

D.

肺泡气;02分压降低时,动脉血O2张力亦下降,并抑制呼吸

E.呼吸肌能感受缺O2或C02升高,继而增强呼吸

98.缺氧对呼吸的影响:

A.主要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刺激呼吸

B.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表现为抑制效应

C.

对正常人的呼吸调节不起重要作用

D.

当动脉血PO2降低到10.7kPa以下时,才使呼吸加强

E.作用持久

99.C02对呼吸的调节是通过:

A.直接刺激呼吸中枢

B,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C.加强肺牵张反射

D.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E.加强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100.外周化学感受器的有效刺激是:

A.二氧化碳分压升高

B.氧分压下降

C.氢离子浓度升高

D.

氮气分压升高

E.血氧含量下降

101.呼吸道的作用有:

A.

湿润温暖吸人的气体

B.

净化吸人气体

C.调节气道阻力

D.调节肺泡通气量

E.调节通气/血流比值

[A型题]

1.D

2.E

3.C

4.E

5B

6.D

7.D

8.B

9.D

10.C

11.C

12.E

13.E

14.A

15.D

16.A

17.E

18.D

19.E

20.C

21.E

22.E

23.C

24.E

25.E

26.D

27.B

28.D

29.E

30.E31.D

32.D

33.B

34.D

35.D

36.A.

37.A

38.D

39.B

40.A

41.C

42.B

43.B

[B型题]

44.B

45.C

46.A

47.B

48.C

49.A

50.B

51.E

52.D

53.A

54.A

55.B

56.C

57.D

58.D

59.C

60.A

61.E

62.B

63.C

64.B

65.A

66.C

67.C

68.E

69.E

70.C

[X型题]

71.BE

72.ACD

73.ABCD

74.ACE

75.BD

76.

ABCE

77.ABCD

78.ABCE

79.ABCD

80.AC

81.BDE

82.BC

83.ABCDE

84.ABCE

85.ABC

86.BD

87.BDE

88.ACDE

89.ABCD

90.ABC

91.AC

92.ADE

93.ABC

94.ABC

95.ABCD

96.ABCD

97.ABC

98.ABCDE

99.BD

100.ABC

101.ABC

第七章

消化和吸收

[A型题]

1.消化道平滑肌的自动节律性是:

A.

肌源性的

B.神经源性的

C.肌源性和神经源性的

D.

非神经源性和肌源性的

E.尚不清楚

2.对消化道最不敏感的刺激是:

A.

化学刺激

B.温度刺激

C.

牵拉刺激

D.温度和牵拉刺激

E.电刺激

3.切断胃肠神经支配后,消化道平滑肌的慢波:

A.立即消失

B.显著升高

C.立即减弱

D.

先减弱后消失

E.依然存在

4.消化道平滑肌的慢波与平滑肌收缩的关系是:

A.慢波可直接引起平滑肌收缩

B.慢波可直接引起平滑肌发生动作电位,再引起肌肉收缩

C.

只要平滑肌受到刺激,慢波便可引起肌肉收缩

D.只要平滑肌受到刺激,慢波基础上出现动作电位时,才能引起肌肉收缩

E.平滑肌收缩的强度与慢波的大小相一致

5.胃肠平滑肌基本电节律的产生可能由于

A.N扩跨膜扩散

B.

Ca2+跨膜扩散

C.生电性钠泵的活动

D.

K+跨膜扩散

E.Cl—跨膜扩散

6.胃肠平滑肌动作电位产生的主要离子基础是:

A.K+内流

B.Cl—外流

C.N沪内流

D.N/与K+内流

E.Ca2+内流

7.消化腺细胞分泌消化液是由什么离子激发的:

A.Na+

B.K、

C.Ca2+

D.Cl-

E.K+和N/

8.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使下列哪种肌肉收缩增强:

A.胃肠平滑肌

B.胆道口括约肌

C.

回盲括约肌

D.肛门内括约肌

E.肛门外括约肌

9.胃肠壁的内在神经丛对胃肠活动具有:

A.兴奋调节作用

B.抑制调节作用

C.局部调节作用

D,感觉调节作用

E.无任何影响

10.壁内神经丛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纤维分别是:

A.交感节前纤维,副交感节后纤维

B.交感节前纤维,副交感节前和节后纤维

C.交感节后纤维,副交感节前和节后纤维

D.交感节后纤维,副交感节前纤维

E.交感节前和节后纤维,副交感节前纤维

11.肌间神经丛中含有丰富的:

A.交感节前神经元

B.交感节后神经元

C.副交感节前神经元

D.副交感节后神经元

E.交感和副交感节后神经元

12.切断支配小肠的迷走神经,可以导致小肠:

A.紧张性和蠕动不受影响

B.紧张性和蠕动减弱

C.紧张性和蠕动消失

D.

紧张性减弱,蠕动消失

E.紧张性消失,蠕动减弱

13.吞咽反射由口腔到咽的动作是一种:

A.不随意运动

B.随意运动,麻醉后不消失

C.

不随意运动,麻醉后消失

D.不随意运动,麻醉后消失

E.随意运动,麻醉后梢失

14.噙团进入胃内,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A.立即中止

B.持续几分钟

C.持续1—2h

D.继续发挥作用,直至胃酸浸入食团至pH为6,0才中止

E.继续发挥作用,直至胃酸浸入,食团至pH为4,5才中止

15.下列物质中,可引起唾液腺血管舒张的是:

A.阿托晶;

B.乙酰胆碱

C.

肾上腺素

D.去甲肾上腺素

E.血管活性肠肽

16.刺激支配唾液腺的副交感神经可引起唾液腺分泌唾液的特点是:

A.

量少,固体成分少

B.量多,固体成分少

C.

量少,固体成分多

D.量多,固体成分多

E.量不变

17.胃的容受性舒张是通过下列哪一途径实现的:

A.交感神经

B.迷走神经

C.壁内神经丛

D.

抑胃肽

E.促胃液素

18.肠胃反射可以:

A.促进胃的排空,抑制胃酸分泌

B.抑制胃的排空,促进胃酸分泌

C.促进胃的排空,促进胃酸分泌

D.抑制胃的排空,抑制胃酸分泌

E.只影响胃酸分泌,不影响胃排空

19.下列哪个不是胃黏液的特性或作用:

A.胃黏液的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占黏液有机成分的60%一70%

B.胃黏液覆盖在胃黏膜表面,具有润滑和保护作用

C胃黏液为中性或偏碱性,可中和及稀释胃酸,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

D.

胃黏液可单独构成胃黏膜碳酸氢盐屏障。

E.胆碱和前列腺素能刺激黏液和HCO3-的分泌

20.胃蠕动受平滑肌的:

A.慢波控制,胃的慢波起源于胃大弯上部的间质细胞

B.慢波控制,胃的慢波起源于胃大弯上部的环肌层

C.

快波控制,胃的快波起源于胃大弯上部的纵肌层

D.

快波控制,胃的快波起源于大弯上部的环肌层

E.慢波控制,胃的慢波起源于胃小弯的纵肌层

21.分泌内因子的是:

A.主细胞

B.壁细胞

C.

黏液细胞

D.胃上皮细胞

E.G细胞

22.分泌胃泌素的是:

A。主细胞

B.S细胞

C.壁细胞

D.G细胞

E.I细胞

23.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的激活物是:

A.Cl—

B.Na十

C.

K十

D.

HCl—

E.内因子

24.下列因素中不能刺激胃酸分泌的是:

A.促胰液素

B。乙醇

C.咖啡

D.

糖皮质激素

E.低血糖

25.不能引起促胃液素分泌的是:

A.刺激迷走神经

B.扩张刺激幽;门部黏膜

C.

肉汤灌注幽门部黏膜

D.

盐酸灌注幽门部黏膜

E.食物刺激小肠上段黏膜

26.与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层共同构成屏障,以阻挡胃腔内H+与胃壁接触的是:

A.Na十

B.HCO3-

C.

Cl-

D.K+

E.

Caz+

17.下列三类食物胃排空的速度由快至慢的顺序为:

A.蛋白质、脂肪、糖类

B.

糖类、蛋白质、脂肪

C.

脂肪、蛋白质、糖类

D.糖类、脂肪、蛋白质

E.蛋白质、糖类、脂肪

28.成人每日分泌的胆汁:

A.60—70m1

B.600—700m1

C.800一l

000m1

D.1

000—1

200ml

E.200—300ml

29.迷走神经兴奋和缩胆囊素引起的胰液分泌特点是:

A.H20和HCO~'含量少,酶含量多

B.HzO和HCO~含量多,酶含量少

C.H20和HCO;-以及酶均多

D.

H20和HCO;-以及酶均少

E.两者的分泌特点不同

30.关于促胰液素的作用错误的是:

A,刺激胰腺含酶高的分泌

B.

刺激胰腺分H2O和HCO3-

C.

刺激胆汁分泌

D.抑制胃酸分泌

E.抑制小肠运动

31.胆汁中有利胆作用的成分是:

A.胆固醇

B.胆色素

C.

磷脂酰胆碱

D.脂肪酸

E.胆盐

12.引起促胰液素释放的主要刺激物是:

A.盐酸、脂酸钠、蛋白质分解产物

B.盐酸、脂酸钠、葡萄糖

C.盐酸、高渗盐水、葡萄糖

D.氨基酸、高渗盐水、葡萄糖

E.氨基酸、高渗盐水、脂肪酸

33.

激活糜蛋白酶原的物质是:

A.盐酸

B.胰蛋白酶

C.组织液

D.肠致活酶

E.糜蛋白酶

34.对胰液分泌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食物是兴奋胰腺的自然因素

B.在非消化期,胰液基本上不分泌

C.

胰腺分泌受神经与体液调节的双重控制,以神经调节为主

D.迷走神经兴奋,促进胰液分泌

E.促胰液素与胆囊收缩素是主要的体液因素

35.引起胆囊收素最重要妁体液因素是:

A.促胃液素

B.促胰液素

C.

促胰酶素

D.

胆盐

E.盐酸

36.给狗十二指肠腔内注入0.5%盐酸50ml,可引起:

A.胰液和胆汁分泌均减少

B.胰液和胆汁分泌均增加

C.胰液和胆汁分泌都不变

D.胰液分泌不变,胆汁分泌增加

E.胰液分泌增加,胆汁分泌减少

37.给狗静脉注射稀释胆汁

10m1,可引起:

A.

胰液和胆汁分泌均减少

B.胰液和胆汁分泌均增加

C.

胰液和胆汁分泌均不变

D.

胰液分泌不变,胆汁分泌增加

E.胰液分泌增加,胆汁分泌不变

38.在小肠液中存在而在胰液中不存在的酶是:

A.淀粉酶

B.蔗糖酶

C.羧基肽酶

D.

脱氧核糖核酸酶

E.肠致活酶

39.食物进入消化道后,在下列哪一部分停留时间最长:

A.

B.空肠

C.

回肠

D.

结肠

E.直肠

40.十二指肠—结肠反射可:

A.抑制胃液分泌

B.抑制十二指肠运动

C.增强十二指肠运动

D.抑制结肠运动

E.增强结肠运动

41.不能在人类消化道内消化的糖类有:

A.寡糖

B.果胶

C.糊精

D.

纤维素

E.糖原

42.大肠集团蠕动的主要作用是:

A.促进结肠内水分的吸收

B.对结肠内容物起混合作用

C.

对结肠内容物起搓揉作用

D.促进肠壁排泄重金属;

E.将结肠内容物向肛端方向推进

43.大肠内的细菌可利用简单物质合成下列维生素:

A.维生素D

B.维生素A

C.维生素E

D.维生素K和维生素B族

E.叶酸

44.氨基酸和水在小肠的吸收机制分别是:

A.渗透,主动转运

B.单纯扩散,单纯扩散

C.

主动转运,渗透

D.主动转运,易化扩散

E.主动转运,人胞作用

45.主动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真:的部位是:

A.结肠上段

B.十二指肠

C.空肠

D.结肠下段

E.回肠

46.胆盐在回肠的吸收机制是:

A.渗透

B.主动转运

C.人胞作用

D.

单纯扩散

E.易化扩散

47.铁被吸收最快的部位是:

A.胃

B.十二指肠

C.空肠

D.

回肠

E.结肠

48.小肠黏膜对葡萄糖的吸收直接依赖于:

A.血浆中胰岛素的浓度

B.肠腔中K+的浓度

C.

血浆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

D.

肠腔中Na+的浓度

E.肠壁与肠道中葡萄糖的浓度

49.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产物大部分被吸收的部位是:

A.十二指肠

B.空肠和回肠

C.

十二指肠和空肠

D.空肠

E.回肠

[B型题]

题干:50—5Ⅱ

A.盐酸,脂肪酸

B.蛋白质消化产物,脂肪酸

C.葡萄糖,脂肪酸

D.盐酸,高渗盐水

E.氨基酸,高渗盐水

50.引起促胰液素释放的主要刺激物是:

51,引起缩胆囊素释放的主要刺激物是:

题千:52—53

A.乙酰胆碱,P物质和血管活性肠肽

B.肾上腺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

血管活性肠肽

E.阿托晶

52.可引起唾液大量分泌的是:

53.可引起唾液腺血管舒张的是:

题干:54—55

A.主细胞

B.壁细胞

C.

黏液细胞

D.上皮细胞

E.G细胞

54.分泌内因子的是:

55.分泌促胃液素的是:

题干:56—59

A.渗透

B.主动转运

C.人胞作用

D.单纯扩散

E.易化扩散

56.水分在小肠的吸收机制是:

57.氨基酸和葡萄糖在小肠的吸收机制是:

58.水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机制是:

59.胆盐在回肠的吸收机制是:

题干:60—61

A.

葡萄糖

B.果糖

C.半乳糖

D.甘露糖

E.木糖

60.小肠吸收最快的单糖是:

61.小肠吸收最慢的单糖是:

[X型题]

62.消化道平滑肌的静息电位:

A.不是恒定地维持在一定水平上

B。是恒定地维持在一定水平

C.

能够自动地周期性去极化

D.不能够自动地周期性去极化

E.波动于一60一一50mY

63.与消化道平滑肌静息膜电位形成有关的是:

A.K+

B.Na+

C.C1—

D.Ca2+

E.生电性钠泵

64.与胃肠壁内在神经丛发生突触联系的外来神经纤维是:

A.迷走传出纤维

B.交感传出纤维

C.

运动传出纤维

D.

迷走传人纤维

E.交感传人纤维

65.促胃液素分布于消化道的:

A.胃窦

B.空肠

C.

十二指肠

D.

E.回肠

66.可由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有:

A.生长素

B.生长抑素

C.胰高血糖素

D.胰多肽

E.P物质

67.促胰液素主要分布于消化道的:

A.胃窦

B.空肠

C.

D.十二指肠

E.大肠

68.唾液:中含有的酶是:

A.淀粉酶

B.凝乳酶

C.

溶菌酶

D.

寡糖酶

E.蛋白水解酶

69.唾液的生理作用有:

A.湿润与溶解食物,使食物易于吞咽,井引起味觉

B.清除口腔中的残余食物

C.冲淡、中和、消除进入口腔的有害物质

D.初步分解蛋白质

E.含唾液淀粉酶,可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70.对唾液淀粉酶有激活作用的有:

A.H+

B.K+

C.

C1-

D.HCO

E.硫氰酸盐

71.下列胃排空速度哪些正确:

A.

流体食物较固体食物快

B.糖类的排空较蛋白质快

C.蛋白质的排空快于脂肪

D.混合性食物由胃完全排空通常为10一12h

E.等渗液体比非等渗液体快

72.胃运动的形式主要为:

A.紧张性收缩

B.容受性舒张

C.

蠕动

D.

分节运动

E.摆动

73.影响胃运动的激素有:

A.

促胃液素

B.胃动素

C.促胰液素

D.

抑胃肽

E.胆囊收缩素

74.胃运动的功能是:

A.

使食团与胃液充分混合

B.促进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

C.

将食团研磨成食糜

D.

连续不断地将食糜排入小肠

E.容受和贮存食物

75.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为:

A.

胃窦内酸度增加

B.胃蛋白酶增加

C.十二指肠内的pH降到2.5以下

D.十二指肠内低渗溶液

E.脂肪进入十二指肠

76.胃酸的生理作用有:

A.

激活胃蛋白酶原

B.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而易于分解

C.

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

D.

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E.盐酸进入小肠后,促进胰液、胆汁等的分泌

77.关于胃液分泌的描述,哪些是对的:

A.壁细胞分泌盐酸

B.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

C.黏液细胞分泌糖蛋白

D.幽门腺分泌黏液

E.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

78.促胃液素对胃的作用有:

A.刺激壁细胞分泌大量盐酸

B.促进胃腺黏液细胞分泌大量黏液

C.对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有轻度刺激作用

D.促进胃的运动

E.促进胃黏膜生长

79.胆汁中与脂肪消化有关的成分是:

A.

胆盐

B.胆固醇

C.

胆色素

D.

磷脂酰胆碱

E.脂肪酸

80.胆汁的生理作用有:

A.胆盐、胆固醇、磷脂酰胆碱都可乳化脂肪

B.胆盐可与脂肪酸结合,促进脂肪酸的吸收

C.

胆汁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D.胆汁的消化酶可促进脂肪的消化

E.胆汁在十二指肠可中和一部分胃酸

81.刺激胃酸分泌的因素为:

A.促胃液素

B.

乙酰胆碱

C.组胺

D.去甲肾上腺素

E.促胰液素

82.胃液的头期分泌是通过哪些途径实现的:

A.

交感神经

B。迷走神经

C.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

D.促胃液素

E.迷走—迷走长反射

83.进食动作可引起:

A.唾液分泌

B.胃液、胰液和胆汁分泌

C.

胃容受性舒张

D.胃肠运动增强

E.结肠运动增强

84.小肠分节运动的作用在于:

A.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便于化学性消化

B.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

C.使食糜与肠壁黏膜紧密接触,有利于吸收

D.

挤压肠壁,有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

E.使食糜较快地向下推进

85.刺激小肠运动的化学物质有:

A.促胃液素

B.P物质

C.

5-羟色胺

D.胰高血糖素

E.脑啡肽

86.脂肪进入小肠可以引起:

A.肠胃反射,导致胃排空减慢

B.胃液分泌增加

C.十二指肠——结肠反射,结肠蠕动增强

D.胰液和胆汁的分泌增加

E.小肠上部的黏膜分泌胆囊收缩素

87.胆汁分泌和排出的体液调节是:

A.胆盐

B.胆囊收缩素

C.促胰液素

D.促胃液素

E.胃动素

88.促胰液素:

A.是由小肠上部S细胞产生的

B.在迷走神经兴奋时,分泌量增加

C.在HCl的刺激下,分泌量明显增加

D.

主要是胰酶分泌增加

E.主要作用于胰腺小导管上皮细胞

89.引起胆囊收缩素释放的主要刺激物是:

A.盐酸

B.蛋白质分解产物

C.

糖类

D.

脂酸钠

E.

脂肪

90.能使胰蛋白酶原活化的物质是:

A.盐酸

B.肠致活酶

C.胰蛋白酶

D.组织液

E.糜蛋白酶

91.胆囊的功能是:

A.减少胆汁中胆盐的含量

B.分泌碱性磷酸酶

C.使胆汁酸化

D.

浓缩胆汁

E.分泌胆固醇

92.胆囊收缩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

A.抑制HC07分泌

B.引起胆囊收缩

C.引起胰岛素释放

D.促进胰酶分泌

E.

引起Oddi括约肌松弛

9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胆囊对促胰酶素起反应

B.富含脂肪的食物刺激胆囊收缩

C.胆囊收缩时,胆道口括约肌舒张

D.阿托品抑制胆囊收缩

E.胆囊能分泌H+,故胆囊胆汁为酸性

94.大肠的主要运动形式有:

A.结肠袋

B.分节推进运动

C.

集团运动

D.蠕动

E.摆动

95.大肠在消化吸收中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贮存食物残渣

B.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C.形成粪便

D.繁殖细菌

E.合成维生素

96.水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机制是:

A.渗透

B.主动转运

C.

人胞作用

D.

单纯扩散

E.易化扩散

97.小肠吸收最快的单糖是:

A.

葡萄糖

B.半乳糖

C.

果糖

D.甘露糖

E.木糖

98.下列那些物质的吸收需钠泵参加:

A.葡萄糖

B.氨基酸

C.水

D.脂溶性维生素

E.钙

参考答案

[A型题]

1.A

2.E

3.E

4.D

5.C

6.E

7.C

8.A

9.C

10.C

11.D

12.B

13.E

14.E

15.E

16.B

17.B

18.D

19.D

20:A

21.B

22.D

23.D

24。A

25.D

6.B

27,B

28.C

29;A

30.A

31.E

32.A

33。B

34.C

35.C

36.B

37.D

38.E

39.D

40.E

41.D

42.E

43.D

44.C

45.E

46.B

47.B

48.D

49.

C

[B型题]

50.A

51.B

52。A

53.D

54.B

55.E

56.A

57.B

58.D

59。B

60.A

61.D

[X型题]

62.ACE

63,ABCDE

64.AB;

65.ACB

66.BCDE

67.BD

68.AC

69.ABCE

70.CE

71.ABCE

72.ABC

73.ABCDE

74。ACE

75.ACE

76,ABCE

77.ACDE

78。ACDE

79.ABD

80,ABCE

81.ABC

82。BD

83.ABCD

84。ACD

85.ABCE

86,ADE

87.ABCD

88。ACE

89.ABDE

90.ABCD

91.CD

92。BDE

93.ABCD

94.BCD

95.ABCDE

96。BE

97.AB98.

AB

第八章

尿液的生成和排出试题

[A型题]

1.关于皮质肾单位的叙述,下列哪顼是错误的:

A.主在分布于外皮质和中皮质

B.

肾血流量的5℅~6℅进入皮质肾单位

C.人球小动脉的口径比出球小动脉的粗

D.髓襻甚短,只达外髓层

E.出球小动脉分出的毛细血管几乎全部分布于皮质部分的肾小管周围

2.近髓肾单位的主要功能是:

A.

释放肾素

B.分泌醛固酮

C.释放抗利尿激素;

D.

排泄Na+和C1-

E.浓缩和稀释尿液

3.机体的排泄途径不包括:

A.

由呼吸器官排出

B.由大肠排出的食物残渣

C.由皮肤排出

D.

由大肠排出的胆色素;

E.

由肾脏排出

4.

不属于生理排泄物的是:

A.CO2和水

B.

消化道排出的食物残渣

C.汗液

D.

食物残渣中的胆色素,无机盐

E.尿液

5,神经对肾血管的调节以哪项为主:

A.交感神经的缩血管功能

B.交感神经的舒血管功能

C.

副交感神经的舒血管功能

D.

神经递质的释放

E.

副交感神经的缩血管功能

6.近球小体的功能是:

A.

控制磷酸盐的排泄;

B.分泌一种蛋;臼水解酶

C.释放血管紧张素原;

D.调节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

E.对动脉血压升高发生反应

7.近髓肾单位;的特点中,错误的是:

A.分布于内皮质层

B.占肾单位总数的10%一15%

C.

出入球动脉口径相近

D.

出球动脉分支为网状小血管

和U形直小血管

E.髓襻短

8.肾脏的泌尿功能不包括:

A.

排出大部分代谢终产物及进人体内的异物

B.调节细胞外液量及血浆的渗透压

C.保留体液中的重要电解质

D.排出过剩的电解质

E.产生与尿生成调节有关的肾素

9.肾素是由哪些细胞分泌的:

A.近球细胞

B.致密斑

C.

间质细胞

D.

皮质细胞

E.近曲小管上皮细胞

10.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是指:

A.动脉血压在10.7—24.0kPa,肾血流量保持恒定

B.动脉血压在5,0—30.0kPa,肾血流量保持恒定

C.

肾血流量不随动脉压改变而变动

D。肾髓质血流量不随动脉压的改变而变动

E。肾皮质血流量不随血压的改变而变动

11.肾血流量较大,成人肾血流总量为:

A.900~1

000m1/min

B.1

000~1

100mi/min

C.1

100~1

200i/rain

D.1

200~1

300m1/min

E.1

300~l

400mi/min

12.动脉血压变动于10.7~

24.0kPa内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的机制是:

A.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自身调节

D.

神经和体液调节

E.神经、体液和自身调节

13.用于测量肾血浆流量的物质是:

A.尿素

B.肌酐

C.

葡萄糖

D.碘锐特

E.菊粉

14.某患者的尿中肌酸酐浓度为

196rug/nd,血浆肌酐浓度为1;4mg/ml,尿量为lml/min,其肌酐清除率为:

A.75ml/min

B.

98ml/min

C.125ml/min

D.

140mi/min

E.196ml/rain

15.用下列哪种物质能准确地测出肾小球滤过率:

A.肌酐

B.菊粉

C.

果糖

D.

对氨基尿酸

E.酚红

16.原尿的成分与血浆相比不同的是:

A.

水的含量

B.

Na+的含量

C.葡萄糖的含量

D.

蛋白质的含量

E.素韵含量

17.肾滤过分数是指:

A.肾小球滤过压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B.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C.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乘积

D.

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比值

E.肾小球滤过和肾血浆清除率的比值

18.正常成年人,肾小球滤过率约为:

A.75ml/rain

B.100m1/min

C.125ml/min

D.150m1/min

E.175m1/min

19.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等于:

A.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一(血浆胶渗压+囊内压)

B.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渗压一囊内压)

C.肾小球毛细血管压一(血浆胶渗压一囊内压)

D.血浆胶渗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囊内压)

E.血浆胶渗压一(肾小球毛细血管压一囊内压)

20.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促使血浆滤出的动力是:

A.全身动脉压

B.肾动脉压

C.人球动脉压

D.

出球小动脉压

E.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21.促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加的因素是:

A.囊内压升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动脉血压从10.7kPa增大到24.0kpa

D.髓质高渗梯度下降

E.人球小动脉收缩

22.各段肾小管对Na+重吸收量最大的部位是:

A.近曲小管

B.远曲小管

C.

髓襻升段

D.髓檬降段

E.集合管

23.在肾脏病理情况下,出现蛋白尿的原因是:

A.血浆蛋白含量增多

B.肾小球滤过率增多

C.滤过膜上的唾液蛋白减少

D.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E.肾小球对蛋白质的重吸收减少

24.生成原尿的有效滤过压等于: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一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B.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一(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C.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一囊内压

D.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一(血浆胶体渗透压一囊内压)

E.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25.下列哪种情况下肾小球滤过卑将增加,

A.高血压、收缩压达170mmHg时

B.交感神经兴奋,人球小动脉收缩时

C.大量摄人含NaCI多的食物

D.

严重营养不良

E.糖尿病血糖浓度为180rug/100mi时

26.下列哪种情况下肾小球滤过率不会减少:

A.

动脉血压降至10.6hPa以下

B.肾小球血浆流量减少

C.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

D.

肾小囊内压力升高

E.

血浆蛋白浓度明显降低

27.正常情况下不能通过滤过膜的物质是:

A.Na+、K+

B.氨基酸

C.血浆白蛋白

D.甘露醇

E.葡萄糖

28.葡萄糖重吸收的部位仅限于:

A.近曲小管

B.髓襻升支

C.

髓襻降支

D.远曲小管

E.

集合管

29.肾糖阈的数值为;

A.1

800—2

000mg/L

B.1

600—1

800mg/l

C.1

400—1

600rug/L

D.

1

200一1400mg/L

E.800—1

200rug/L

30.关于HCO3-的重吸收,哪项描述是错误的:

A.肾小球滤过的HCO3-,80%一85%在近曲小管重吸收

B.HCO3的重吸收与H+的分泌相关

C.HCO;-的重吸收与Na+的重吸收相关

D.

肾小管对HCO3-的重吸收是恒量重吸收

E.

HCO3-的重吸收是被动重吸收

31.近曲小管重吸收的特点是:

A.低渗性重吸收

B.

等渗性重吸收

C.高渗性重吸收

D.

Na+的重吸收是被动的

E.重吸收80%的葡萄糖;

32.关于水的重吸收,下列哪些论述是错误的:

A。水的重吸收是被动的

B。近曲小管重吸收水的数量最多

C.

激素可调节远曲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D.激素可调节近曲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E。激素可调节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3L葡萄糖重吸收与哪项密切相关;

A.K+的重吸收

B.Na+的重吸收

C.

C1-的重吸收

D.

HCO3-的重吸收

E.

水的重吸收

34.葡萄糖转运极限量的数值为:

A.男性300rug/min,女性为375mg/rain

B.男性350rug/rain,女性为325mg/rain

C.男性325mg/rain,女性为350rug/rain

.

D.

男性;375mg/rain,女性为300mg/rain

E.男,女相同

35.关于H+的分泌,下列哪些描述是错误的:

A.全部肾小管都能分泌H+

B.近曲小管分泌H+的数量最少

C.H+的分泌是被动的

D.H+的分泌同时伴有Na+的重吸收

E.

H+分泌有利于HCO3-重吸收

36.在肾小管中不被重吸收或分泌的物质是:

A.葡萄糖

B.酚红

C.

菊粉

D.对氨马尿酸

E.肌酐

37.下列有关肾滤过或重吸收的数值,哪项是正确的:

A.肾小球滤过率为250ml/min

B.滤过分数为25%

C.

自身调节的血压范;围为60—80mmHg

D.

滤过膜允许通过的物质分子量小于70

000

E.肾糖阐60—80mg/100m1

38.不能重吸收Na+的是:

A.近曲小管

B.集合管

C.

远曲小管

D.

髓襻升支细段

E.髓襻降支细段

39.关于近球小管对Na+重吸收妁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滤过量的65%一70%被重吸收

B,眉于主动转运

C.位于瞥腔膜上的N扩泵具有重要作用

D.

细胞间隙中,部分Na+会回漏到小管腔内

E.重吸收量与体内Na+含量无关

40.糖尿病人尿量增多的原因是:

A.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B.渗透性利尿

C.水利尿

D.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E.醛固酮分泌减少

41.氨基酸重吸收的部位是:

A.近曲小管

B.远曲小管

C.髓襻升支

D。髓襻降支

E.集合管

42.原尿中哪种物质可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

A.Na+

B.H20

C.

H+

D.

葡萄糖

E.尿酸

43.关于水的重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A.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总吸收率约为99%

B.重吸收减少1%,尿量将增加l%

C.近球小管对水的吸收与体内是否缺水无关

D.

水的重吸收都是被动的

E.远曲小管及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受抗利尿激素的)gD控

44.肾脏排H+主要机制是:

A.H+与C1—结合形成HCl

B,通过磷酸酐酶的作用,H+与重碳酸盐结合

C.

H+与肾小管液中的.NH。结合,形成NH十

D.

H+与醋酸盐结合

E.H+以硫酸的形式被分泌出来

45.关于K+的分泌,下列哪一项叙述是错误的:

A.分泌的部位主要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B.分泌的形式是Na+-K+交换

C.

Na+-K+交换和Na+—H+交换是互相竞争的

D.酸中毒时往往出现低血钾

E.高钾饮食时尿中可排出大量K+

46.终尿中的K+主要由以下哪一项来进行分泌:

A.肾小球

B.近曲小管

C.髓襻降支

D.髓襻升支

E.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47.正常人撮取K+多,由肾脏排出也增多,其主要原因是:

A.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K+增多

B.

近曲小管重吸收K+减少

C.

髓襻重吸收K+减少

D.醛固酮分泌减少

E.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48.临床上用来检查肾小管排泄功能的物质是:

A.肌酐

B.

碘锐特

C.

青霉素

D.

酚红

E.对氨基马尿酸

49.肾脏各郜组织液的渗透压最高的是:

A.肾皮质部

B.

肾外髓部

C.肾内髓部

D.肾乳头部

E.肾髓质部

50.肾外髓部的高渗梯度主要由于:

A.髓襻降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Cl

B.髓襻降支粗段被动重吸收NaCI

C.

髓襻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CI

D.

髓襻升支粗段被动重吸收NaCl

E.髓襻升支细段主动重吸收NaCl

51.直小血管的作用是:

A.消除肾髓质的高渗状态

B.相当于逆流倍增过程

C.维持肾小管的血液供应

D.带走肾髓质中的溶液

E.维持肾髓质的高渗环境

52.关于尿液的浓缩与稀释,下列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A.

形成髓质高渗梯度的主要环节是髓襻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转运和尿素循环

B.渗透梯度的维持有赖于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

C.小管液从皮质集合管向乳头方向流动时,由于管外渗透压升高,水分被重吸收而缩

D.

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可以调节,从而可控制尿的浓缩与稀释

E.当集合管通透性增加时,尿液稀释,透性降低时,尿液浓缩

53.构成肾髓质高渗梯度的溶质是:

A.磷酸盐和NaCl

B.

KCl和尿素

C.

尿素和碳酸氢盐

D.NaCI和KCl

E.NaCl和尿素

54.肾小管各段中哪段对Na+的重吸收是扩散方式:

A.近曲小管

B.髓襻升支细段

C.髓襻升支粗段

D.髓襻降支细段

E.髓襻降支粗段

55.下列哪部分肾单位对尿素的通透性最大:

A.

髓襻降支

B.髓襻升支

C.远曲小管;

D.外髓集合管

E.内髓集合管

56.小管液从近端小管流向髓襻顶点,管腔液N/浓度:

A.增加

B,降低

C.不变

D.取决于ADH

E.取决于醛固酮的多少

57.毁损视上核,尿量和尿浓缩将出现哪种变化:

A.

尿量增加,尿高度稀释

B.尿量增加,尿浓缩

C.

尿量减少,尿高度稀释

D.尿量减少,尿浓缩

E.尿量减少,等渗尿

58.下列哪种情况下不能引起尿浓缩能力降低:

A.

肾髓质纤维化

B.

营养不良病人蛋白质摄取减少

C.

同直小血管血流加速

D.

服用速尿等利尿药

E.高蛋白饮食

59.下列哪种情况下尿量不见增加:

A.尿崩症

B.糖尿病

C.交感神经兴奋

D.

肾动脉血压升高

E.输入甘露醇

60.剧烈运动时少尿的主要原因是:

A.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增高

B.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C.

肾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减少

D.醛固酮分泌增多

E.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减少

61.大量出汗时尿量减少,主要是由于:

A.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

B.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

C.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

D.

血容量减少,导致肾小球滤过减少

E.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导致肾小球滤过减少

62.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B.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

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D.

囊内压降低

E.醛固酮分泌减少

63.下述哪种情况下尿量改变与

ADH无关:

A.大量饮水

B.血糖浓度升高

C.循环血量增加

D.

严重呕吐腹泻

E.大量出汗

64.抗利尿素的作用机制是:

A,增加近曲小管对水的通透性

B.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C.促进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

D.

减少尿量

E.增加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

65.引起抗利尿素分泌增多的因素不包括:

A.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B.机体失水过多

C.循环血量减少

D.循环血量增加

E.血压降低时

66.醛固酮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可促进:

A.Na+的重吸收和H+的分泌

B.Na+的重吸收和K+的分泌

C

K+的重吸收和H+的分泌

D.

Na+的重吸收和NH。的分泌

E.K+的重吸收和NH。的分泌

67.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

A.

保钾排钠

B.保钠排钾

C.

保钾保钠

D.排氢保钠

E.排氢保钾

68.醛固酮分泌的部位是:

A.

肾上腺皮质的束状带

B.肾上腺皮质的网状带

C.

肾上腺皮质的球状带

D.

肾上腺的嗜铬细胞

E.肾上腺体质

69。下列哪种情况下醛固酮的分泌不增加:

A.致密斑兴奋

B.近球细胞分泌肾素增加

C.血管紧张素增加

D.

血Na+浓度升高

E.血容量减少

70.不影响肾素分泌的因素是:

A.动脉血压降低

B.循环血量减少

C.肾内小动脉的压力下降

D.肾血流量减少

E.到达致密斑的N扩量增加

71.调控醛固酮的合成与分泌,下列哪个因子最不重要

A.肾素

B.血管紧张素Ⅱ

C.

血[Na+]

D.

血[K+]

E.ACTH;

72.下列结构中,哪种细胞可感受肾小管液中Na+的变化:

A.近球细胞

B.间质细胞

C.近曲小管上皮细胞

D.致密斑

E.远曲小管上皮细胞

73.用狗或家兔做。影响尿生成因素”实验的下列结果中,错误的是:

A.静脉注射1:10

000去甲肾上腺素0.5ml,尿量增加

B.放血直至血压下降,尿量减少

C.与放血量相等的生理盐水经静脉注入体内,尿量增加

D.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2U,尿量减少

E.用家兔做实验,静脉注射20%葡萄糖5mi,尿量显著增多

74.营养不良的老年人尿量增多的可能原;因

A.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B.肾小球滤过量增多

C.尿素生成减少

D.肾髓质直小血管血流加速

E.醛固酮分泌减少

75.“尿生成影响因素”实验中,给家兔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

10ml,尿量将增多其原因是:

A.肾小管溶液中溶质浓度增高

B.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C.ADH分泌减少

D.醛固酮分泌增高

E.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增高

76.阴部神经兴奋时:

A.尿道内括约肌收缩

B.尿道内括约肌松弛

C.尿道外括约肌收缩

D.尿道外括约肌松弛

E.逼尿肌收缩

77.盆神经受损时,排尿功能障碍的表现是:

A.尿失禁

B.尿频

C.尿潴留

D.多尿

E.少尿

78.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

A.大脑皮质

B.下丘脑

C.骶髓

D.延髓

E.中脑

79.当膀胱有炎症或膀胱受到机械性刺激时产生的排尿异常称作:

A.尿频

B.遗尿

C.尿潴留

D.尿失禁

E.多尿

[X型题]

80.皮质肾单位的结构特点有:

A.

肾小球体积较大

B.含肾素颗粒较多

C人球小动脉的口径比出球小动脉的口径小

D.髓襻很短

E.出球小动脉的血管可形成直小血管

81.肾脏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是:

A.促红细胞生成素

B.醛固酮

C.肾素

D.儿茶酚胺

E.肌酐

82.构成肾小体的结构为:

A.

肾小管

B.肾小囊

C.出、人球小动脉

D.肾小球

E.集合管

83.球旁器包括:

A.球旁细胞

B.肾小球外系膜间质细胞

C.

致密斑细胞

D.人球动脉平滑肌细胞

E.出球动脉平滑肌细胞

84.肾脏血流量的特点是:

A.血液供应丰富

B.经过两次毛细血管分支

C.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较高

D.髓质血流量多而皮质少

E.皮质血流量多而髓质血流量少

85.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A.

比出球小动脉低

B.当人球小动脉收缩时降低

C.当动脉血压从正常值降10%时,也随之下降10%

D.比机体内其他大多数毛细血管血压高

E.比人球小动脉高

86.关于肾单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A.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

B.肾单位由肾小体、肾小管和集合管组成

C.肾单位可分为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两种

D.

皮质肾单位数目多于近髓肾单位

E.分泌肾素的功能主要是皮质肾单位

87.引起肾血流量减少的体液因素有: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血管紧张素

D.升压素

E.前列腺素

88.肾小球滤过膜的特点是:

A.分子量超过80

000的物质不能透过

B.分子量超过50

000的物质不能通过

C.

带正电荷的物质容易通过

D.带负电荷的物质容易通过

E.基膜是机械屏障的主要部分

89.肾小球滤过膜的结构包括:

A.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B.基膜层

C.肾小囊脏层

D.

肾小囊壁层;

E.肾小嚷腔

90.葡萄糖在何段肾小管不能被重吸收:

A.集合管

B.髓襻段

C.

远曲小管

D.近曲小管

E.髓襻细段

91.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有:

A.滤过膜的通透性

B.滤过膜的面积

C.

有效滤过压

D.肾血流量

E.血浆晶体渗透压

92.对于滤过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有许多窗孔,可允许血浆蛋白滤过

B.基膜层的网孔可允许水和部分溶质滤过

C.肾小囊内皮细胞足突之间存在裂孔

D.滤过膜中起主要滤过屏障的是毛细血管内皮质

E.滤过膜各层均含有许多带负电荷的物质

93.近曲小管重吸收的特点是:

A.吸收的水和溶质数量最大

B.将小管液中的Na+大部分吸收

C.是吸收葡萄糖的惟一部位

D.

无泌H+的功能

E.重吸收大部分HCO3-

94.关于C1—的重吸收正确的是:

A.在近球小管CI-的重吸收是被动的

B.在髓襻升支粗段,Na+、Cl—、K+由同一载体协同转运

C.

Na+、C1-、K+的转运比例为Na+:2C1-:K+

D.

髓襻升支粗段对Cl—的重吸收属于继发性主动重吸收

E.在近球小管Cl—的重吸收优先于HCO~的重吸收

95.关于NH3的分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各段肾小管均可分泌NH3

B.NH,主要由谷氨酰胺氨产生

C.H+分泌增加可促进NH,的分泌

D.

NH,的分泌有利于NaHC03重吸收

E.分泌的NH。以原形从尿中排出体外

96.尿素重吸收的特点是:

A.进行主动重吸收

B.重吸收量与终尿量相关

C.仅在集合管被重吸收

D.

是形成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原因之一

E.

在外髓部也可被重吸收

97.肾脏靠逆流倍增机制来浓缩尿的能力取决于:

A.髓襻的长度

B.肾髓质部血流速度

C.髓襻中小管液的流速

D.

近曲小管对水的通透性

E.髓襻管径的大小

98.直小血管的特点是:

A.流速慢,有维持髓质高渗梯度的作用

B.构成逆流系统,NaCl和尿素在其升、降支之间交换

C.

升支可将肾间质的水分带走

D.在走行上与髓襻平行

E.由皮质肾单位的出球小动脉形成

99.尿液的浓缩与稀释机制取决于:

A.肾小球滤过率

B.肾髓质渗透梯度

C.血浆胶体渗透压

D.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E.醛固酮的分泌

100.构成肾髓质高渗梯度的溶质是:

A.NaC!

B.KCl

C.尿素

D.碳酸氢盐

E.MgCl2

101.下列因素哪些可使尿的浓缩功能下降:

A.肾髓质血流量增多

B.髓襻重吸收NaCI;能力下降

C.集合管功能损害

D.

营养不良

E.慢性肾盂肾炎

102.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

A.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B.大剂量可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C.

增强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

D.

减少肾髓质的血流量

E.提高远曲小管对Na+的重吸收

103.引起抗利尿素分泌的原因是:

A.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B.循环血量减少

C.

血压升高

D.疼痛刺激时

E.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104.醛固酮:

A.

使肾小管吸收钾增多

B.是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的

C.使血容量减少

D.

使肾小管重吸收钠增多

E.受肾素调节

105.醛固酮:

A.当循环血量减少时分泌增多

B.能提高动脉血压

C.分泌导致尿量减少

D.

是多肽类

E.是类固醇类

106.有关集合管的描述,哪些是错误的:

A.ADH可使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

B.醛固酮可增加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

C.髓质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很高

D.集合管重吸收Na+致形成肾髓质高渗梯度

E.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形成肾髓质高渗梯度

107.引起肾素分泌的因素是:

A.血压下降

B.肾交感神经兴奋

C.肾小管液中Na+量减少

D.血管紧张素Ⅱ

E.肾上腺素

108.腹下神经兴奋时:

A.膀胱逼尿肌松弛

B.膀胱逼尿肌收缩

C.

尿道内括约肌收缩

D.尿道内括肌松弛

E.尿道外括约肌收缩

109.盆神经兴奋时:

A.

尿道外括约肌收缩

B.膀胱逼尿肌收缩

C.尿道内括约收缩

D.尿道内括约肌松弛

E.尿道外括约肌松弛

110.关于排尿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感受器位于膀胱壁上的牵张感受器

B.初级中枢位于骶段脊髓

C.

排尿反射中存在负反馈

D.排尿反射受意识控制

E.脊髓高位截瘫的病人,排尿反射仍可进行

参考答案

[A型题]

1.B

2.E

3.B

4.B

5.A

6.B

7.E

8.E

9.A

10.A

11.D

12.D

13.D

14.D

15.B

16.D

17.B

18.C

19.A

20.E

21.B

22.A

23.C

24.B

25.D

26.E

27.C

28.A

29.B

30.D

31.B

32.D

33.B

34.D

35.B

36.C

37,D

38.E

39.C

40.B

41.A

42.D

43.B

44.C

45.D

46.E

4

7.A

48.D

49.D

50.C

51.E

52.E

53.E

54.B

55.E

56.A

57.A

58.E

59.C

60.C

61.A

62.B

63.B

64.B

65.D

66.B

67.B

68,C

69.D

70.C

71.E

72。D

73.A

74.C

75。A

76.C

77.C

78.C

79.A

[X型题]

80.BD

81.AC

82,BD

83.ABC

84.ABCE

85.BD

86.ACDE

87.ABCD

88.ACE

89.ABC

90.ABCE

91.ABCD

92.ABCE

93.ABCE

94.ABCD

95.BCD

96.BD

97.ABC

98.ABCD

99.BD

100.A

101.ABCDE

102.ABCD

103.BDE

104.BDE

105.ABCE

106.CD107.ABCE

108.AC

109.BD

110.ABDE

第九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A型题]

1.下列哪种物质既是重要的储能物质又是直接的供能物质:

A.二磷酸腺苷

B.三磷酸腺苷

C.

脂肪酸

D.

磷酸肌酸

E.葡萄糖

2.一般情况下,糖提供机体所需能量的:

A.40%一50%

B.50%一60%

C.60%一?0%

D.

70%以上

E.80%以上

3.长期处于病理饥饿状态下的病人,呼吸商趋向于:

A.0.70

B.

0.80

C.

0.82

D.0.85

E.

1.00

4.正常人能量代谢率在下列哪种情况下是最低的:

A.完全静息时

B.

熟睡时

C.

外界温度为20℃时

D.室温为18—25℃时

E.进食12小时后

5.临床用简便方法测定能量代谢,必须取得的数据是:

A.食物的热价

B.食物的氧热价

C.

非蛋白呼吸商

D.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

E.一定时间内的CO:产生量

6.糖的氧热价是:

A.4.0kcal/l(16.8kJ/L)

B.4.3kcal/L(18.0kJ/L)

C

4.7kcal/L(19.1kJ/L)

D.5.0kcal/L(21.0kJ/L)

E.5.6kcal/L(23.5kJ/L)

7.下列哪种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最强:

A.脂肪

B.糖

C.蛋白质

D.

维生素

E.无机盐

8.对能量代谢影响最为显著的是:

A.寒冷

B.高温

C.

肌肉运动

D.精神活动

E.进食

9.机体进行各种功能活动,最终不转化为热能的是:

A.血液流动

B.胃液分泌

C.神经传导

D.激素分泌

E.骨骼肌对外做功

10.基础代谢率的实测值与正常平均值比较,正常变动范围是:

A.土5%

B.士5%一土10%

C.土10%一土15%

D.土20%

E.土20%一土30%

11.患下列哪种疾病时,基础代谢率升高最为明显:

A.糖尿病

B.红细胞增多症

C.白血病

D.

艾迪生病

E.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2.基础体温在月经周期中发生变动,可能和下列哪种激素有关:

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B.胰岛素

C.孕激素

D.

雌激素

E.甲状腺激素

13.正常人的腋窝温、口腔温和直肠温按由高到低排列的秩序为:

A.口腔、直肠、腋窝

B.口腔、腋窝、直肠

C.

腋窝、口腔、直肠

D.直肠、口腔、腋窝

E.直肠、腋窝、口腔

14.体内温度最高的器官是:

A.肝

B.肾

C.肺

D.脑

E.小肠

15.人在寒冷环境中主要依靠下列哪种方法来增加热量:

A.温度刺激性肌紧张

B.寒战性产热

C.非寒战性产热

D.

肝脏代谢亢进

E.全部内脏代谢增强

16.当外界温度等于或高于机体皮肤温度时,机体的散热形式是:

A.

辐射散热

B.传导散热

C.

对流散热

D.

蒸发散热

E.辐射和对流散热

[B型题]

题千:17~19

A.

0.71

B.

0.80

C.

0.82

D.

0.95

E.

1.00

17.糖的呼吸商为:

18.蛋白质的呼吸商为:

19.一般混合食物的呼吸商为:

题干:20—21

A.

B.脂肪

C.蛋白质

D.ATP

E.

磷酸肌酸

20.我国人口膳食中主要的供能物质是:

21.体内绝大多数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都直接来源于:

题干:22~23

A.35~36℃

B.36.6~37.6℃

C。36.2~37.2℃

D.36.9~37.9℃

E.37.1~37.4℃

22.正常成人口腔温度的范围是:

23.正常成人直肠温度的范围是:

题千:24—26

A.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B.下丘脑后部

C.大脑皮质运动区

n中脑

E.脑干网状结构

24.中枢性温度感受神经元数量最多的部位是:

25.精神性发汗中枢可能位于:

26,寒战中枢位于:

[X型题]

27.用间接测热法测定能量代谢率,必须直接测出:

A.

总耗氧量

B.尿氮量

C.

总CO:产量

D.

体内氧化的蛋白质量

E.体内消耗的葡萄糖量

28.能量代谢是指能量的:

A.释放

B.转移

C.利用

D.产生

E.

储存

29.下列关于呼吸商的描述正确的是:

A.机体摄人氧的量与呼出的二氧化碳的比值

B

.计算呼吸商时,氧和二氧化碳量的单位用mol或L均可

C.脂肪的呼吸商为0.71

D.

蛋白质的呼吸商为0.80

E.糖的呼吸商为1.00

30.下列因素中影响基础代谢率的是:

A.年龄

B.性别

C.

体温

D.肾上腺皮质功能状态

E.体重

31.测定人体的基础代谢率,必须控制的条件是:

A.清晨进餐之前

B.室温在18—25℃范围内

C.

静卧半小时以上

D.

清醒状态

E.尽量避免精神紧张

32.下列因素中哪些能影响皮肤温度,

A.发汗

B.环境温度

C.

皮肤血流量

D.精神紧张

E.体温调节中枢的兴奋性

33.汗液与血浆的区别是:

A。NaCl浓度低于血浆

B.

葡萄糖含量为零

C.

乳酸含量高于血浆

D.

尿素氮高于血浆

E.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

34.辐射散热与下列哪几种因素直接有关:

A。风速

B.皮肤与环境的温差

C.

皮下脂肪

D.

体表面积

E.湿度

35.下丘脑温度低于37℃时:

A.

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

B.

出现寒战前肌紧张以至寒战

C.

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减少

D.汗腺分泌停止

E.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减少

36.当血液温度升高到体温调定点水平以上时,机体将出现:

A.皮肤血管扩张

B.皮肤血流量增加

C.

汗腺分泌增多

D.

肺通气量增加

E.皮肤血管收缩

37.中枢温度感受神经元存在于;

A.脊髓

B.脑干网状结构

C.

下丘脑

D.大脑皮质

E.小脑

38.生理性体温调节包括:

A.发汗

B.增减皮肤血流量

C.肌肉寒战

D.

严寒时蜷曲身体

E.寒冷时加衣

39.当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维持体热平衡的途径有:

A.寒战

B.提高代谢率

C.

皮肤血管扩张

D.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E.发汗

参考答案

[A型题]

.

1.B

2.D

3.B

4.B

5.D

6.D

7.C

8.C

9.E10.C

11.E

12.C

13.D

14.A

15.B

16.D

[B型题]

17.E

18.B

19.C

20.A

21.D

22.B

23.D

24.A

25.C

26.B

[X型题]

27.ABC

28.ABCE

29.BCDE

30.ABCD

31.ABCDE

32.ABCDE

33.ABC

34.BD

35.BDE

36.ABC

37.ABC

38.ABC

39.ABD

第十章

内分泌

[A型题]

1.下列激素中哪种不是由肾脏产生的:

A.肾素

B.1,25—二羟胆钙化醇

C.

雌性激素

D.

促红细胞生长素

E.前列腺素

2.甾体类激素是:

A.胰岛素

B.甲状腺素

C.

生长素

D.肾上腺皮质激素

E.胃肠激素

3.下列哪种激素属非含氮激素:

A.肾素

B.胰岛素

C.

生长激素

D.

黄体生成素

E.氢化可的松

4.下列哪种物质属于第一信使:

A.Ca2+

B.cAMP

C.cGMP

D.5'AMP

E.肾上腺素

5.下列哪种物质属于第二信使:

A.ATP

B.ADP

C.cAMP

D.5'AMP

E.AMP

6.关于内分泌系统最佳的描述是:

A.区别于外分泌腺的系统

B.无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血液的腺体

C.分泌物通过体液传递信息的系统

D.

包括内分泌腺与分散存在于机体各处的内分泌细胞的一个大系统

E.全身的内分泌细胞群及其分泌的激素的总称

7.cAMP作为第二信使,它的作用是先激活:

A.腺苷酸环化酶

B.磷酸二酯酶

C.蛋白激酶

D.

DNA酶

E.磷酸化酶

8.肽类激素合成的部位一般是在:

A.细胞核膜

B.核糖体

C.细胞膜

D.高尔基体的颗粒

E.溶酶体

9.调节机体各种功能的两大信息传递系统是:

A.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B.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使

C.cAMP与cGMP

D.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神经系统

E.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

10.影响神经系统发育的最重要的激素是:

A.糖皮质激素

B.生长素

C.

盐皮质激素

D.

肾上腺素

E.甲状腺激素

11.旁分泌指的是:

A.细胞在紧密连接处的直接接触

B.通过细胞外细丝的传递

C.

在突触连接局部释放化学物质

D.

化学物质释放,并通过细胞外液扩散至靶细胞

E.

化学物质释放人血,作用于远距离靶组织中的特异受体

12.下列哪种激素属类固醇激素:

A.

促甲状腺素

B.

甲状旁腺激素

C.

卵泡刺激素

D.

氢化可的松

E.生长素介质

13.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对垂体促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负反馈作用要几小时后才出现,这是因为:

A.甲状腺激素进人垂体细胞十分缓慢

B.甲状腺激素须从结合型转变为游离型

C.T3必须先转变为T4

D.需要通过合成抑制性蛋白的阶段

E.T4必须先转为T3

14.促进女性青春期乳腺发育的主要激素是:

A.生长素

B.催乳素

C.雌激素

D.

孕激素

E.甲状腺素

15.下面哪种激素与乳腺的发育,分泌和排出乳汁无关:

A.雌激素

B.孕激素

C.催乳素

D.催产素

E.前列腺素

16.血液中生物活性最强的甲状腺激素是:

A.一碘甲腺原氨酸

B.二碘甲腺原氨酸

C.三碘甲腺原氨酸

D.四碘甲腺原氯酸

E.逆一三碘甲腺原氨酸

17.甲状腺分泌的激素主要是:

A.一碘甲腺原氨酸

B.二碘甲腺原氨酸

C.

三碘甲腺原氨酸

D.四碘甲腺原氨酸

E.逆一三碘甲腺原氨酸

18。甲状腺激素能够降低:

A.糖酵解

B.糖原异生

C.

胰岛素分泌

D.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

E.血浆胆固醇水乎

19.硫氧嘧啶类药物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是由于:

A.抑制T3、T4的释放

B.抑制碘的摄取.

C.抑制过氧化物酶系的活性,使T3、T4合成减少

D.使T3,T4的破坏增多

E.阻止T3,T4进入细胞

20.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主要发病原因是:

A.由于促甲状腺素分泌过少

B.甲状腺合成的甲状腺激素过多

C.食物中缺少钙和蛋白质

D.

食物中缺少酪氨酸

E.食物中缺少碘

21.甲状腺功能亢进不会出现:

A.基础代谢率增加

B.怕热

C.体重增加

D.心输出量增加

E.都不会出现

22.血浆中降钙素的主要来源是:

A.消化道黏膜细胞

B.胎盘

C.甲状腺C细胞

D.胰岛D细胞

E.甲状旁腺细胞

23.下列哪种维生素的激活形式可作为一种能显著影响钙的吸收与代谢的激素:

A.维生素A

B.维生素B复合体

C.

维生素C

D.

维生素D

E.维生素E

24.下列哪种激素调节血钙浓度最快:

A.

甲状旁腺激素

B.甲状腺激素

C.甲状腺降钙素

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E.胰岛素

25.切除肾上腺引起动物死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

A.去甲肾上腺素

B.肾上腺素

C.醛固酮

D.

糖皮质激素

E.醛固酮和糖皮质激素

26.下列情况使实验动物ACTH分泌增加:

A.

血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

B.血中CRH浓度降低

C.肾上腺切除

D.

光照

E.血中酮固醇浓度减少

27.下列哪种激素与水、钠代谢无关:

A.氢化可的松

B.醛固酮

C.雌激素

D.胰高血糖素

E.抗利尿激素

28.糖皮质激素对中性粒细胞

(N),淋巴细胞(L)和嗜酸性粒细胞

(E)数量的影响是:

A.N增加,L增加,E增加

B.N增加,L减少,E减少

C.N增加,L增加,E减少;

D.N减少,L增加,E增加

E.N减少,L减少,E减少

29.糖皮质激素对代谢的作用是:

A.促进葡萄糖的利用,促进蛋白质合成

B.促进葡萄糖的利用,促进蛋白质分解

C.抑制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蛋白质分解

D.抑制葡萄糖的利用,促进蛋白质分解

E.抑制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蛋白质分解

30.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是:

A.抑制蛋白质分解

B.使血糖浓度降低

C.使肾脏排水能力降低

D.

使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E.使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减少

31.肾上腺皮质和髓质之间的关系是:

A.

糖皮质激素促进肾上腺素的合成

B.糖皮质激素促进肾上腺的释放

C.

肾上腺素促进糖皮质激素的合成

D.

肾上腺素抑制糖皮质激素的释放

E.肾上腺素抑制糖皮质激素的合成

32,糖皮质激素能影响儿茶酚胺在肾上腺髓质内的代谢,其机制在于:

A.促进去甲肾上腺素变为肾上腺素

B.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变为肾上腺素

C.

抑制去甲肾上腺素与肾上腺素的合成

D.

促进肾上腺素转变为酪胺

E.在皮质醇过多的情况下,反馈性抑制肾上腺素的释放

33.关于ACTH分泌的调节,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受下丘脑促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的调节

B.受肾上腺分泌糖激素的负反馈调节

C.受醛固酮的反馈调节

D.

清醒期间,ACTH的分泌增多

E.

睡眠期间,ACTH的分泌减少

34.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艾迪生病)常伴有:

A.血浆Na+浓度升高

B.血浆K+浓度降低

C.

血容量减少

D.

血容量增加

E.血浆Na+浓度升高和K+浓度降低

35.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

A.增加肾近曲小管保钠排钾

B.增加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保钠排钾

C.增加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保钾排钠

D.

增加肾近曲小管保钾排钠

E.

增加肾髓质保钠排钾

36.给狗以药理剂量的醛固酮,血压,体重与血浆钾水平将发生哪种反应?

血压

体重血浆钾

A.

升高

减轻

升高

B.升高

增加

降低

C.

升高

减轻

降低

D.

降低

增加

降低

E.降低

减轻

升高

37.下列因素中哪一项不影响醛酮的分泌:

A。血Na+浓度降低

B.血K+浓度升高

C.血Na+浓度升高

D.

血K+浓度降低

E.血Cl—浓度升高

38.所谓激素的“允许作用”是指:

A。使靶细胞的生理活动能够启动

B.使靶细胞内遗传物质能诱导新的蛋白合成,

C.

使别的激素内遗传物质能诱导新的蛋白合成

D.

使别的激素能够在靶细胞上产生作用

E.

促进别的激素的合成

39.下列哪种激素是蛋白质合成与贮存所不可缺少的:

A.

胰高血糖素

B.

胰多肽

C.

胰岛素

D.

生长抑素

E.

氢化可的松

40.下列关于人的凡类胰岛细胞所分泌的激素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A.A细胞分泌胰多肽

B.B细胞分泌胰岛素

C

D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n

PP细胞分泌生长抑素

E.

D细胞也分泌胰多肽

41.下列关于胰岛激素的相互作用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B.胰高血糖素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C.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D.胰高血糖素促进生长抑素的分泌;

E.生长抑素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42.

关于胰岛素的下列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促进葡萄糖转变成脂肪酸

B.促进糖的贮存和利用,使血糖降低

C.

促进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和利用

D.是维持正常代谢和生长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激素之一

E.缺乏时血糖升高,尿中有糖,称为糖尿病

43.关于胰岛素分泌的调节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血糖浓度是重要的因素,血糖降低时分泌增加

B.进食时肠道抑胃肽分泌,促进胰岛素分泌

C.

胰高血糖素直接或间接地促进胰岛素分泌

D.

迷走神经兴奋时分泌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时分泌减少

E.胰生长抑素在胰岛局部发挥作用,抑制胰岛素分泌

44.调节胰岛素分泌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A.血中游离脂肪酸

B.血糖浓度

C.自主性神经

D.

胃肠道激素

E.

肾上腺素

45.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是:

A.促进糖原分解,抑制糖异生

B.促进脂肪分解,使酮体生成增多

C.促进胆汁和胃液分泌

D.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降钙素分泌

E.提高心肌兴奋性

46.关于胰高血糖素作用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使血糖升高

B.促进脂肪分解

C.对心肌有正性变力作用

D.

促进生长素,胰岛素,降钙素和胰生长抑素分泌

E.

抑制胃液和胆汁分泌

47.黑色细胞刺激素是从下列哪一种腺体分泌的:

A.肾上腺皮质

B.腺垂体

C.松果体

D.下丘脑

E.甲状腺

48.“神经激素”就是:

A.作用于神经细胞的激素

B.具有酶功能的神经递质

C.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

D.

具有神经功能的激素

E.神经调节分泌的激素

49.机体保钠的主要漱素是:

A。抗利尿激素

B.生长素

C.

氢化可的松

D.

雌激素

E.醛固酮

50.下列激素或因子中,可由中枢神经以外的组织产生的是:

A.

催乳素释放因子

B.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

C.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

D.生长素释放因子

E.促黑激素释放抑因子

51.下述激素中哪一种不是腺垂体分泌的;

A.

生长素

B.

催产素

C.黄体生成素

D.

促卵泡刺激激素

E.催乳素

52.切断授乳动物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催乳素的分泌将:

A.

停止

B.减少

C.

增加

第十一章

D.先增加后减少

E.先减少后增加

53.生长素介质的作用是:

A.

抑制生长素分泌;

B.刺激生长素分

C.抑制软骨生长

D.

促进软骨生长

E.促进肝细胞分化;

54.催产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

A.刺激输卵管收缩,促进卵子运行

B.刺激催乳素分泌,促进乳汁分泌

C.

刺激乳腺肌上皮细胞收缩,使乳汁排出

D.促进非孕子宫收缩

E.分娩时使子宫剧烈收缩,娩出胎儿

55,完全由下丘脑控制分泌的激素是:

A.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

C.

促性腺激素

D.

促黑素细胞激素

E。催乳素释放因子

56.下列哪项不属于生长素的作用:

A.加速脂肪分解;

B.加速蛋白质合成

C.促进脑的发育

D.

促进软骨的生长发育

E.增加钙、磷的摄取与利用

57,成年人生长激素过多将导致:

A.毒性腺瘤

B.单纯性甲状腺肿

C.黏液水肿

D.肢端肥大症

E.

巨人症

58.分娩前没有乳汁分泌,是因为:

A.

血中催乳素浓度过低

B.乳腺细胞上催乳素受体发育不足

C.缺乏催产素的刺激

D.血中雌激素69浓度过商

E.血中雌激素浓度过低

59.升压素主要产生在:

A.神经垂体

B.致密斑

C.

近球细胞

D.正中隆起

E.视上核

60.下列激素中哪种不是含氮激素:

A.

生长激素

B.生长抑素

C.

促卵泡刺激激素

D.

雄激素

E.催乳素

61。加压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

A.使血管收缩,维持血压

B.减低肾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C.增加肾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D.

促进肾对钠的重吸收

E.促进肾的排钾保钠的作用

62.室旁核主要分泌下列哪种激素:

A.

抗利尿激素

B.催产素

C.

生长激素

D.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E.

卵泡刺激素

63.神经垂体激素是:

A.催乳素与生长素

B.

催产素与催乳素

C.

加压素与催产素

D.抗利尿激素与醛固酮

E.催乳素与加压素

64.一个神经元兴奋性最高的部位是:

A.轴突末梢

B.神经细胞体

C.

轴突始段

D.

突触后膜

E.郎飞结

[B型题]

题干:65—69

A,以激素调节为主

B.以神经调节为主

C.以代谢物反馈调节为主

D.

受靶腺激素与下丘脑调节肽双重调控

E.以自身调节为主

65.胰岛素分泌:

66.催产素分泌:

67.雌激素分泌:

68.促甲状腺素分泌:

69.糖皮质激素分泌:

题干:70—72

A.雌激素的作用

B.雌激素与生长素的作用

C.雌激素,孕激素与催产素的作用

D.孕激素与生长素的作用

E.催产素与催乳素的作用

70.青春期乳腺发育主要是由于:

71.妊娠期乳腺发育主要是由于:

72.分娩后乳腺泌乳主要是由于:

题干:73—75

A.Tl

B.T2

C.T3

D.rT3

E.T4

?3.主要以游离形式存在的激素是:

74.甲状腺素中数量最多的是:

75.甲状腺激素中生物活性最强的是:

题干:76—99

A.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

B.幼年时甲状腺功能不足

C.食物中缺碘

D.食物中缺蛋白质

E.幼年时生长素分泌不足

76.呆小症的病因是由于:

77.地方性甲状腺肿的病因是由于:

78.向心性肥胖的病因是由于:

79.侏儒症的病因是由于:

题干:80—82

A.胰高血糖素

B.促胰液素

C.

生长素

D.

胰岛素

E.生长抑素

80.胰岛A细胞产生:

81.胰岛B细胞产生:

82.胰岛D细胞产生:

题干:83—85

A.生长激素

B.生长抑素

C.

生长素介质

第十二章

D.1,25—(OH)3—D3

E.降钙素

83.肝脏产生:

84.

主要由下丘脑产生,其他部位也可产生:

85.腺垂体产生

[X型题]

86.下列哪些器官或组织具有内分泌功能:

A.下丘脑

B,肾脏

C.

胃肠道

D.心脏

E.肝脏

87.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是:

A.启动DNA转录

B.促进mRNA形成

.

C.诱导新蛋白质生成

D.也可直接作用于细胞膜

E.也可抑制DNA的转录

88.激素传递的方式是:

A.经血液运送

B.经组织液中扩散

C.

经神经轴浆运送到特定部位释放

D.

经腺体导管分泌

E.直接作用于自身

89.影响代谢的激素有:

A.1,25—(OH)3—D3

B.甲状旁腺激素

C.降钙素.

D.肾上腺素

E.甲状腺激素

90.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是:

A.动员骨钙人血

B.抑制肾小管对磷酸盐的重吸收,降低血磷

C.促进肾小管对Ca2+的重吸收,使尿钙减少

D.

抑制1,25—(OH)2—D3的生成

E.激活l,25—(OH)2—D3的生成

91.降钙素的作用是:

A.使血钙降低

B.抑制破骨细胞的活动

C.

使尿钙排泄增多

D.增强成骨过程

E.使血磷升高

92.维生素D3对钙代谢的作用是:

A.动员骨钙人血

B.促进骨盐沉积

C.促进小肠吸收钙

D.

抑制小肠吸收磷

E,增强甲状旁腺激素对骨的作用

93.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有:

A.提高机体对有害刺激的耐受性

B.促进蛋白质分解

C.

使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目减少

D.具有抗胰岛素作用,可使糖尿病患者病情加重

E.维持正常血压

94.下列哪些情况可使盐皮质激素分泌增多;

A.肾素-血管紧张素活动增强

B.应激时ACTH的分泌增多

C.血钾增高

D.

血钠增高

E.血钾减少

95.醛固酮对水、盐代谢的影响是:

A.

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中Na+排出减少

B.

使汗液中Na+排出量不变

C.

使唾液中Na+排出量减少

D.使胃液中Na+出量增多

E.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排出K十

96.引起血糖升高的激素有:

A.糖皮质激素

B.肾上腺素

C.

胰高血糖素

D.盐皮质激素

E.胰岛素

97.糖皮质激素与胰岛素的作用相比较:

A.对血糖的影响两者相反

B.

对糖异生的影响两者相同

C.对组织利用血糖的作用两者相反

D.

对蛋白质的分解作用两者相同

E.对脂肪的影响两者相同

98.与调节水、钠代谢有关的激素是:

A.雌激素

B.醛固酮

C.氢化可的松

D.

抗利尿激素

E.胰高血糖素

99.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有:

A.醛固酮

B.脱氢异雄酮

C.

皮质醇

D.雌二醇

E.肾上腺素

100.胰岛素的作用是:

A.促进组织细胞对糖的利用

B.减少脂肪合成,促进脂肪分解

C.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的主动转运过程

D.

促进肝糖原分解

E.促进蛋白质分解

101.

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升高的机制是:

A.抑制胰岛素分泌

B.促进糖原分解

C.

抑制组织利用糖

D.促进糖异生

E.促进脂肪分解

102.下列哪一种腺体不舍生长抑素:

A.下丘脑

B.神经垂体

C.

胃窦

D.胰岛

E.肾上腺皮质

103.下丘脑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素的因子有

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

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

C。生长抑素

D.促性腺素释放激素

E.生长素释放激素

104.将动物垂体移植至体内其他部位将导致:

A.

ACTH分泌减少

B.FSH和LH分泌减少

C.促甲状腺素分泌减少

D.

催乳素分泌减少

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减少

105.下丘脑释放的激素有:

A.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

B.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抑制激素

C.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

D.

促性腺素释放因子

E.促性腺激素释放抑制因子

106,下列激素中哪些由下丘脑产生:

A.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

B.加压素

C.

生长抑素

D.催产素

E·催乳素

107.催产素的生理功能:

A.促进乳腺排乳

B.在孕激素作用的基础上,能加强子宫的收缩

C.妊娠子宫对它较敏感,可引起子宫收缩

D.降低血压

E.使乳腺导管肌上皮细胞收缩,促进乳汁排出

108.调节下丘脑促垂体细胞活动的单胺物质主要有:

A.多巴胺

B.去甲肾上腺素

C.5—羟色胺

D.组胺

E.肾上腺素

109.下列哪些激素可引起负反馈:

A.催乳素

B.抑制素

C.生长素

D.皮质醇

E.甲状腺激素

110.生长素:

A.幼年时缺乏将患侏儒症

B.幼年时过多将患巨人症

C.成年后过多将患肢端肥大症

D.幼年时缺乏将患克汀病

E.过多产生“垂体性糖尿病”

111.关于抗利尿激素(ADH)的正确描述是:

A.ADH经垂体—门脉由下丘脑运至神经垂体;

102.

B.ADH增加肾脏远曲小管及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C.

血浆渗透压下降是刺激ADH分泌的主要因素

D.

血容量减少也可使ADH分泌增多

E.ADH由下丘脑分泌

112.下列哪些激素没有靶腺:

A.黑色细胞刺激素

B.

催乳素

C.生长素

D,促性腺激素

E.促甲状腺激素

113.腺垂体激素的释放受下丘脑促进和抑制双重控制的有:

A.催乳素

B.促甲状腺素

C.

生长素

D.ACTH

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参考答案

[A型题]

1.C

2..D

3.E

4.E

5.C

6.D

7.C

8.B

9.E

10.E

11.D

12.D

13.D

14.C

15.E

16.C

17.

D

18.E

19.C

20.E

21.C

22.C

23.D

24.C

25.E

26.C

27.D

28.B

29.D30.E

31.A

32.A

33.C

34.C

35.B

36.B

37.E

38.D

39.C

40.B

41.B

42.C

43.A

44.B

45.B

46.E

47.B

48.C

49.E

50.C

51.B

52.C

53.D

54.C

55.D

56.C

57.D

58.D

59.E

60.D

61.C

62.B

63.C

64.C

[B型题]

65.C

66.B

67.A

68.D

69.A

70.A

71.C

72.E

73.C

74.E

75.C

76.B

77.C

78.A

79.E

80.A

81.D

82.E

83,C

84.B

85.A

[X型题]

86.ABCD

87.ABCDE

88.ABC

89.ABCDE

90.ABCE

91.ABCD

92.ABCE

93.ABCDE

94.ABC

95.ACE

96.ABC

97.AC

98.ABCD

99.ABCD

100.AC

101.BD

102.BE

103.AC

104.ABCE

105.

ACD

106.AC

107.ACE

108.ABC

109.BDE

110.ABCE

111.BDE

112.ABC

第十一章

[A型题]

1.关于雄激素作用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刺激雄性附性器官发育并维持成熟状态

B.刺激男性副性征出现

C.促进肌肉与骨骼生长,使男子身高在青春期冲刺式生长

D.

分泌过盛可使男子身高超出常人

E.维持正常的性欲

2.雄激素结合蛋白的生成部位是:

A.生精细胞

B.支持细胞

C.

间质细胞

D.睾丸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E.基底细胞

3.睾酮的本质是:

A.类固醇激素

B.固醇类激素

C.肽类激素

D.蛋白质类激素

E.胺类激素

4.关于睾丸功能调节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FSH对生精过程有刺激作用

B.LH刺激间质细胞分泌睾酮

C.FSH对生精有始动作用

D.

睾酮与雄激素结合球蛋白结合,促进精母细胞减数分裂

E.睾酮对腺垂体FSH的分泌起负反馈作用

5。去睾丸后血中FSH的浓度增加是由于:

A.睾酮对腺垂体分泌FSH有负反馈作用

B.甲基睾酮对FSH分泌有负反馈作用

C.孕烯醇酮对FSH分泌有负反馈作用

D.

抑制素对FSH分泌有负反馈作用

E.雄激素结合球蛋白的负反馈作用

6.关于雌激素生理作用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使输卵管平滑肌活动增强

B.促进阴道上皮细胞增生,角化,并合成大量糖原

C.促进肾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

D.

子宫内膜增生变厚,腺体分泌

E.刺激乳腺导管和结缔组织增生,产生乳晕

7.关于孕激素作用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刺激子宫内膜呈增生期变化

B.使子宫肌活动减弱

C.降低母体免疫排斥反应

D.

刺激乳腺腺泡的发育

E.促进能量代谢,有产热的作用

8.正常排卵妇女的黄体:

A.分泌孕酮

B.分泌雌激素

C.分泌黄体生成素

D.

分泌孕酮与雌激素

E.分泌孕酮,雌激素与黄体生成素

9.关于月经出血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黄体期后期,FSH和LH分泌减少

B.黄体退化,雌激素和孕激素进人低潮

C.前列腺素PGFh释放,子宫内膜血管痉挛

D.溶酶体释出蛋白水解酶,使组织溶解,内膜剥脱,形成出血

E.出血期中由于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正反馈,FSH和LH又开始加强分泌

10.月经的发生是由于:

A.雌激素急剧减少

B.孕激素急剧减少

C.雌激素与孕激素都急剧减少

D.前列腺素PGF2。减少

E.催产素急剧减少

11.结扎输卵管的妇女:

A.不排卵,有月;经

B.不排卵,五月经

C.仍排卵,有月经

D.

副性征存在,附性器官萎缩

E.副性征消失,附性器官正常

12.排卵前血液中黄体生成素出现高峰的原因是:

A.

血中孕激素对腺垂体的正反馈作用

B.血中高水平雌激素对腺垂体的正反馈作用

C.

血中雌激素和孕激素共同作用

D.卵泡刺激素的作用

E.少量黄体生长成素本身的短反馈作用

13.血中哪一项激素出现高峰可作为排卵的标志:

A.催乳素

B.卵泡刺激素

C.

黄体生成素

D.催乳素释放因子

E,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

14.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作用是:

A.在妊娠8一10周内维持妊娠

B.在妊娠8一10周后继续维持妊娠

C.

增加淋巴细胞的活动达到“安胎”效应

D.抑制黄体分泌孕酮

E.降低母体利用糖,将葡萄糖转给胎儿

15.妊娠时维持黄体功能的主要激素是:

A.雌激素

B.孕酮

C.

卵泡刺激素

D.黄体生成素

E.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16.关于妊娠的维持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一旦受精,黄体继续发育,分泌孕酮与雌激素

B.2周以后,胎盘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代替垂体的促性腺激素

C.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靶器官是子宫,刺激子宫不断发育,维持妊娠

D.8—10周后,胎盘又分泌孕酮与雌激素

E.雌激素使子宫肌增大,孕酮则使子宫静息,起安胎作用

17.妊娠期内不排卵是由于下列哪种因素的作用:

A.雌激素

B.孕激素

C.

雌激素与孕激素

D.催乳素

E.促性腺素释放激素

18.卵泡期FSH的作用是:

A.刺激内膜细胞生长

B.刺激粒膜细胞产生芳香化酶烯二酮

C.

在内膜细胞使胆固醇变成雄烯二酮

D.

在粒膜细胞使雄烯二酮变成雌激素

E.促进黄体生成

19.关于胎盘产生的激素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与人绒毛膜生长素(HCS)都是糖蛋白激素

B.HCG的生理功能与黄体生成素相似

C.HCS有促生长作用,促进胎儿摄取营养

D.

雌三醇的主要前身物质来自母体的胆固醇

E.孕激素的生理作用是维持子宫内膜,抑制T细胞,防止母体排斥胎儿

[X型题]

20.睾酮的生理作用:

A.刺激内外生殖器官的发育与

成熟

B.维持正常性欲

C.刺激男性特征的出现

D.促进蛋白质合成

E.促进蛋白质分解

21.睾丸支持细胞的功能.是:

A.构成血睾屏障

B.为精细胞供给营养

C.

将精子排入曲细精管管腔

D.产生雄激素

E.产生抑制素

22.关于垂体—曲细精管轴调节的正确描述是:

A.生精过程受皋酮与FSH;的双重控制

B.FSH使睾酮经芳香化酶的作用变为雌二醇

C.FSH与睾酮均刺激雄激素结合蛋白的形成

D.睾丸产生抑制素对FSH起负反馈作用

E.FSH刺激支持细胞分泌抑制素

23.体内哪些部位可以产生雌激素:

A.胎盘

B.肾上腺皮质网状带

C.

卵巢

D.睾丸

E.肾上腺皮质球状带

24.卵巢分泌雌激素的主要部位是:

A.

粒膜细胞

B.内膜细胞

C.黄体细胞

D.卵细胞

E.基底膜

25.孕激素的作用是:

A.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促进子宫内膜进一步增生

B.使子宫平滑肌活动减弱

C.

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使乳腺发育

D.

使消化道平滑肌松弛,易发生便秘

E.产热

参考答案

[A型题]

1.D

2.B

3.A

4.E

5.D

6.D

7.A

8.D

9.E

10.C

11.C

12.B

13.C

14.A

15.E

16.C

17.C

18.B

19.D

[x型题]

20.ABCD

21.ABCE

22.ABCDE

23.ABCD

24.AC

25.ABCDE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影响下一篇:网络电教中心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