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代朱悦燫墓陶俑的艺术特征

2022-09-13

一、绪论

四川博物院中陶瓷展出了朱悦燫墓中发掘的一部分陶器陶俑。“尔蜀世子悦燫,为朕犹子。”[1]朱悦燫是明代蜀王朱椿的第十一子也是朱棣的侄子。其墓室规模乃是明代诸藩王中最为宏大精美的墓室,其中发现的500陶俑保存十分完好,造型纹饰精美比例精确,且人俑的等级分工十分明确,依等级分工有不同的装饰,装备。造型生动,神情肃穆,釉色多为琉璃三彩。

二、造型艺术、釉色和塑造手法

朱悦燫墓陶俑的种类分为:镇墓俑、武士俑、仪仗俑、乐俑、牵马俑。烧成温度在1100度左右,属中温烧。成型方法是印模加手工成型,再加上局部细节比如衣物纹饰,五官、武器乐器等。工艺上有彩烧、粘贴、镂刻、钻空等技艺。

1、镇墓将军俑

守在墓室大门内前厅左右侧的是镇墓将军俑。两尊陶像大约一米高,比例精确,造型生动大气,神情威武,身上的铠甲衣物十分细致。衣袂上扬的舞动感,塑造出一种动态有一种不怒而威之势。整体运用了素烧加彩釉的方法,可见将军脸只素烧没有上釉,头盔和下身战袍上了红釉,盔甲隐约可见上了黄釉。将军盔甲似是红釉褪色了,头盔上有黑釉。

2、武士俑

分别有持戈武士俑,持仗俑和握剑武士俑等,武器多有丢失。武士俑身长大约20cm,多为立俑布衣身无甲胄,腰缠皮革,下摆卷起,姿态庄重,神情肃穆,五官刻画精美。帽子施黄釉或黑釉,衣物多素烧或是施以黑釉绿釉。偶有一两个有流釉的瑕疵。

这里有个古人工艺精妙之处,他们所持武器均是金属,而金属和陶的收缩率不同。他们的烧制办法有可能是一,人俑在烧制前先留孔,烧成后再插上金属制武器;二是选择熔点比陶高的金属抑或是合金,一同烧制而成。方法一对于收缩率需要高度的精准率,而方法二则是对金属锻造要求高,且这些武士俑握兵器的手契合度都刚好。

3、仪仗俑

推测为仪仗俑或者是文俑。大约20cm高长耳垂站姿,布衣握拳,神情忧伤。服饰上基本一致,腰上的结绳与武士有所区别,较为简单。仪仗俑多施以黄釉和黑釉,变化不大,也有一些流釉的瑕疵。

4、乐俑

乐俑有打鼓敲锣的,吹短笛等,站姿布衣大约20cm高,乐俑多以欢乐的形象,但这里神情依旧是庄严肃穆。乐俑佩戴的帽子有高顶圆帽,圆形矮帽区分了他们阶位的不同。釉色上有绿釉和黄釉黑釉,都是素烧加彩釉。

5、牵马俑

牵马俑中人呈站姿手握缰绳样。马的造型非常丰富,有的马高大白色,有的娇小溜黑,有的竖耳短尾,形态不一盎然生趣。这几组牵马俑是发掘的时候是以传说中的象辂为中心,摆放保存完整的藩王仪仗。“象路、朱樊缨,七就,建大赤以朝,异姓以封。”[2]陶马的装饰非常华贵,头顶绣球,脖系璎珞,臀绑香球吊坠八环牵引,对马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这可能是由于明代自成祖登机后即兴行马政有关,政府令民共养马匹,洪武二十八年榜示:“江南十一户,江北五户共养马一匹。”可见,整个500象辂仪仗中,功能划分明确整齐。艺术手法上运用了刻线,点珠,捏,粘贴等装饰手法,釉色上施红绿琉璃釉及黑釉。

三、明代的陶瓷工艺和琉璃釉盛行下的陶俑

明代的陶瓷工艺在学术上一直被认为不如唐宋,但是在釉色方面,明代的琉璃釉发展繁荣,诸如琉璃瓦,琉璃佛像为人所熟知。

在朱悦燫墓陶俑里大量使用了琉璃釉。琉璃釉因含有硅酸盐的成分,釉色烧制出来的效果透明清澈,釉色明亮鲜艳,有少量壁裂纹,俗称开花、开片。但硅酸盐熔点低,易有流釉的工艺缺陷。但500俑中未见明显缺陷,可见应是集琉璃工艺之大成与墓中。

朱悦燫墓保留了完好的明代建筑风格,仿王府宫殿建筑,分前厅、二门、正庭、中庭、圜殿、后殿,以大量的琉璃构件组成。其他蜀王如僖王,昭王都不若悦燫墓般规模。其牵马俑、镇墓将军俑无论在造型和工艺技术上都可以说是明代陶俑的上乘之作,工艺性和艺术性已经超出了陶瓷艺术自身的审美范畴,完整的象辂排放顺序也为研究明代藩王仪仗提供了很好的佐证,其历史价值不可斗量,即使是明器也不能掩饰其光华。

摘要:朱悦燫墓的陶俑其技艺和琉璃釉的应用,为研究明代陶俑的艺术特征提供了很全面的参考对象。

关键词:陶俑,琉璃釉,艺术特征

参考文献

[1] 中国艺术史[M].河北人民出版社,史仲文主编,2006

[2] 中国雕塑艺术史[M].岳麓书社,王子云,2005

[3] 中国装饰艺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郑军编著,2001

[4] 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东南大学艺术研究所编,1998

[5] 中国原始艺术[M].紫禁城出版社,吴诗池著,199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地方高校95后大学生就业观分析及引导下一篇:浦东滩涂促淤圈围工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