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诗红楼梦赏析

2022-07-18

第一篇:菊花诗红楼梦赏析

红楼梦中的菊花诗

忆菊

蘅芜君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蒲秋无迹,冷月青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做听晚坫(dian)迟。寥:静寂

坫:古时室内放置东西的土台子 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 访菊 怡红公子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淹:久,迟 霜前月下谁家种?栏外篱边何处秋?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得:满意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枝头。解:懂得 种菊

绛红公子

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处处栽。 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尤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醑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和井径绝尘埃。 对菊 枕霞旧友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萧:冷落 科:表示动作表情的用语如科白、插科打诨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唯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供菊

枕霞旧友

弹琴酌酒喜堪 ,几案袅袅点缀幽。 隔坐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支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亿旧游。 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咏菊 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哓侵,绕篱

石自沉音。 豪端晕秀临霜写,口角吟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画菊 蘅芜君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挑脱秋生腕底香。 莫认东篱闲采撷,粘屏聊以慰重阳。 问菊 潇湘妃子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问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燕归

病可相思, 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簪菊 蕉下客

瓶供篱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瓣,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如入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菊影 枕霞旧友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 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有空。 珍重暗香踏碎处,凭谁醉眼认朦胧。 菊梦 潇湘妃子

篱畔秋憨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燕断,惊回故故脑蛰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残菊 蕉下客

露凝霜重渐倾

,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蛰声切,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分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秋窗风雨夕》 林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续。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挑泪烛。泪烛摇摇熟短檠(qing,灯架),牵愁照眼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耐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第二篇:菊花台歌词赏析(小编推荐)

菊花台歌词赏析

听了周杰伦的《菊花台》这首歌,感觉这首歌意境很深,但一时难于理解其深刻的内涵,于是上网查了一些资料,和大家共享。

一、菊花台在什么地方

菊花台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南的干沟乡,与南山西白杨沟相邻。这是一片中山带森林草甸,每年的四月至十月间,这块草甸上开满了野菊花,芳香袭人。这里的密林间经常会有马鹿出没,雨过天晴之后,树下会钻出大片蘑菇任你采摘。喜欢摄影的朋友可趁晨昏之际在这里找到灵感,拍出最美的作品。山下有数家度假村,但在旅游旺季最好提前订房。

二、周杰伦的“御用作词人”方文山的《菊花台》歌词

你的泪光 柔弱中带伤

惨白的月弯弯 勾出过往

夜太漫长 凝结成了霜

是谁在阁楼上冰冷地绝望

雨轻轻淌 朱红色的窗

我一生在纸上被风吹乱

梦在远方 化成一缕香

随风飘散你的模样

菊花残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静静淌

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 在湖面生霜

花已向晚 飘落了灿烂

凋谢的世道上 命运不堪

愁莫渡江 秋心拆两半

怕你上不了岸 一辈子摇晃

谁的江山 马蹄声荒乱

我一身的戎装 呼啸沧桑

天微微亮 你轻声地叹

一夜惆怅如此委婉

三、菊花台歌词赏析

意境很深,隐喻、伏笔、用典华丽自在!方文山作词真是精彩绝伦!笔触细腻!境界隽永!文心雕龙!

歌词分四段:分别描写了一对夫妇在不同时空情境下的心态和感觉!

男主角是位从征在外的将军,男主角所处的地方应该偏暖些(等下在歌词当中解释) 先看第一段:

你的泪光 柔弱中带伤

惨白的月弯弯 勾出过往

夜太漫长 凝结成了霜

是谁在阁楼上冰冷地绝望

诠释:这一段是表现女主角的心境。第一句话是经过长久的相思,女主角对于丈夫的别离已经产生无奈的忧伤。

第二句的意思是明月寄相思和表现当时的情境。第三句一语“霜”关,一方面表现天气的寒冷(这是女主角地处较冷的证据,如果还觉得不确凿,将进一步证明),另一方面表现女主角内心的孤寂与苍凉!

第四句所谓独自莫凭栏!缘愁似个长!寂寞高楼之上,没有爱人温暖的怀抱只有“冰冷的绝望”!

接下来第二段:

雨轻轻淌 朱红色的窗

我一生在纸上被风吹乱

梦在远方 化成一缕香

随风飘散你的模样 菊花残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静静淌

诠释:这一段写的是男主角的心境。第一句很明显的点出了男主角的位置较暖,在下雨(要知道北方的冬天是不下雨的)。所谓: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朱窗即典出于此。说明男主角也在相思中失眠了。

第二句中一生在纸上的“纸”字有两种含义:其一,男主角连年征战,夫妻无法相聚,只能以鸿雁寄书,互通消息。所以他们本应相亲相爱的青春年华都在信纸上流逝了。其二,男主角征战一生功名事业何在?一是皇上圣旨;二是排兵作战地图。也只是纸而已。在这里被风吹乱,也表明男主角的心乱了。

第三四句,由香呈形,既表示思念,又表示这思念的对象是无法触手可及的,一切只是随风飘散的幻梦。

第五六句,这里实际有两个黄出现,但是方文山只明写了其中一个。而且这两个黄表现四种意思。一,所谓菊花残,即是第一个黄;二,就是明写的黄;第一个菊花黄,表现了两个意思,一是时节,应为秋季(江南秋季为多雨时节)二,寓意为人的老去;

第二个黄,明写的黄,第一个意思表现了回忆的模糊如同来往的信件泛黄一般,第二个意思也表现了年华逝去,只余下空空相思。

最后一句,既写明了相思之苦,又以“淌”字,双关式地点出了在秋雨之中感情的流逝。

接下来第三段

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 在湖面生霜

诠释:这一段又是女主角的内心独白。第一句,“北风”,这是显而易见的证据表明女主角所在之处较北较冷。“乱”即是风乱,又是心乱! 第二句,所谓影子剪不断,有两重含义,可以想象北风狂乱,女主角在烛影之中思念男主角。一方面是以刀剪烛,烛影不断(如同抽刀断水水更流)表现相思之悠悠,正暗合李清照词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的名句;另一方面,青灯只影,表现女主角的孤单。

第三句,再次点明女主角所处是寒冷的,所谓湖面生霜,要知道霜遇水即融,唯有湖面结冰才能出现湖面生霜的效果。同时,可以想象此湖是昔日两人共泛舟之处。可是现在只留下了女主角和女主角在湖中冰面上的影子,对影成双(霜)!此“霜”不同彼“双”!

最后最经典的第四段

花已向晚 飘落了灿烂

凋谢的世道上 命运不堪

愁莫渡江 秋心拆两半

怕你上不了岸 一辈子摇晃

谁的江山 马蹄声荒乱

我一身的戎装 呼啸沧桑

天微微亮 你轻声地叹

一夜惆怅如此委婉

诠释:这是最经典的一段,是男女主角千里之间的心灵对话与合唱!

第一句将情境重新拉回男主角的情境当中,花的灿烂已过去,正说明美好青春已流逝,恰是“花若堪折直须折,莫待花落空折枝”的感叹!

第二句说的是男主角感叹既遇乱世,未逢明主,为自己和妻子将来的命运担忧! 第三句经典之中的经典!上半句是男主角的想法,现在一个字一个字来分析!“愁”字在这里愁两件事情,一是战局,二是离情。同时还与后半句相呼应;“江”中国古代,江是特指名词,即是长江!(又一个南北相隔的证据!)整个前半句,正是江山载不动万千悲哀,又怎能渡过江呢?下半句“秋”“心”(再次大喊经典!!)秋心合起来正是上半句的愁字,三层意思:一是相思之愁,二,秋是季节,所谓古人之悲秋也,秋即表现了悲伤和肃杀之意!三,在第二含义的基础上,秋是指代男主角(谁悲怅?此情境中正是男主角在悲怅,所有悲怅之人即是秋),心是指代女主角(杜甫诗中有云: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既是指清丽的女子,又是指纯洁的思念)整个下半句,就说明了男女主角心神天涯两分隔!“拆”是现实使之别离,有种无奈无力之感!整句即为一个字:愁!

第四句这是女主角对男主角的惦念和担心。这一句有两层意思,一是担心战场上男主角难以再回来;二是担心官场内,权力倾轧,恐难有脱身之法。

第五六句男主角对自身情况的感叹。

最后两句是真正的心声合唱。在此可以看出来是同一夜发生的,两人相隔千里,长夜无眠,思念对方。天明微亮之时,却忽然感觉到,因长久思念,情感多少有些麻木和无助,已经找不到当年热恋之时的感受了!这种千里相隔的痛苦真是消磨人的感情与意志啊!最后只余淡淡叹息与委婉惆怅!

这歌词很像在写周瑜,赤壁之战即发生在秋天,也在长江边上!周瑜与小乔也是在新婚之后就分离了!周瑜最终也因征战而死。

第三篇:现代诗赏析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戴望舒《雨巷》

循环、跌宕的旋律和复沓、回旋的音节,再加上极具古典氛围的意象,使得《雨巷》这首诗“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意境清新悠远、哀怨又徘徊,充满着难以言说的美感。

戴望舒也因此而获“雨巷诗人”的美誉。

我们仿佛看见,江南的雨巷如在眼前,丁香一样的女郎慢慢地走尽这雨巷,令人销魂令人叹惋。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徐志摩《再别康桥》

这是徐志摩的代表作,和《雨巷》一样,堪称是新诗史上不朽的杰作。

单看这开头,就充满着诗意。轻轻轻轻轻轻,多么细腻的反复!仿佛正和一位熟睡的姑娘告别!“轻轻的我走了”,为什么不说“我轻轻的走了”?这样一换,诗意立见。

此诗音节之美,不亚于《雨巷》。如果朗读起来,则更具有韵味——由缓到急再到缓,由轻到重再到轻。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迷惑着

是人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燃烧着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穆旦《春》

穆旦这首诗虽然简短,只有两节,然而却字字珠玑,无可挑剔。当我二十岁读到此诗的

时候,恰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原来二十岁

原本就是这样!寂寞、困惑、躁动、痛苦、禁锢、渴求更生,这一切鲜明的体验,在诗中和我的心里竟是如此地吻合。我的心仿佛一下子便轻松起来了。最后那两句,不知道为我念了多少遍!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颠上,

暮色里,远山是

围在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郑敏《金黄的稻束》

读到这首诗,我总会想起小时候记忆里秋收后黄昏的田野,那里有一条小河流过。

郑敏所塑造的这种静态的、如雕像般的景象让我深深折服,没有对土地、劳作纯朴的爱,哪有这样深刻的创作?母亲、人类的劳作与坚忍、历史一齐汇聚于这静默的意象之中,深刻而悠远。

此诗乃是典雅与质朴最完美的结合。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上面。

——艾青《我爱这土地》

这又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凝聚了他对祖国和大地母亲的深深的爱,也凝聚了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劳动人民的深厚的爱。只有同时具备了非凡的才情和宽广的胸襟之人,方能写出如此美妙的诗歌。这首诗含蓄、精美、深沉,艾青借用一只鸟替自己歌唱……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这是卞之琳最负盛名的诗篇。如此简洁,又如此深遂,大有盛唐时候妙手偶得的绝句之气象。

虽然卞之琳的诗一贯玄妙、象征性太强,但是这首诗却不能不叫人一见钟情。

小桥、风景、桥、明月、窗子、梦……一系列具有古典主义幻美特征的意象被编织在简洁的情境之中,表达了一种无比美妙的相对主义。

你有珍珠似的少女的泪,

常流着没有名字的悲伤。

你有美丽的使你忧愁的日子,

你有更美丽的夭亡。

——何其芳《花环》

我读何其芳的诗,总觉特别的亲切。他的诗没有过多的玄秘晦涩,有的只是文人细腻至柔的情感世界。

此诗中,“美丽的夭亡”一词让人惊叹不已。它让我想起了偶遇的陶然亭里石评梅的墓碑。一代才女,随她哭泣着的爱情,早早夭亡,美丽而销魂。

在诗中,诗人把青春期固有的忧愁、寂寞情怀审美化了,又将这种美定格在少女的夭亡之中。当然,这与石评梅的美略有不同,却同样使人悲戚难忘。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所有诗人,都应当向海子致敬。他是一个真正的诗人,敢于沉湎于心灵的孤独之旅,敢于用生命去冲击诗歌的极限。

此诗写于海子死前的两个月,虽然诗风平易近人,然而若干年后读来,忆及诗人的生前身后,却又分外使人怅惘不已。如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词语早已广为世人所知。可是,在天堂的海子看到了吗?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不要悚惧!

——冯至《蛇》

以蛇喻“寂寞”,古往今来,独一无二。以悚惧的譬喻开始,到全篇凄清幽婉的意境结束,鲜明的反差使人获得强烈的阅读体验。——这种写法,颇可借鉴。

冯至是叙事诗的高手,亦是翻译名家。他所翻译的里尔克的《秋日》(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乃是众多里尔克译诗中的精品,非常人所能企及。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如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错误》

此诗是台湾诗坛的精品,是汉语诗歌的杰作。1954年发表后在台湾广为传诵,有人评价说,一时间整个台湾都响彻了“达达的马蹄”声。

“鲜明的韵律感、具有古典美的意象和比喻以及含蓄动人的故事情节,是这首诗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原因。”全诗尽皆抄录于上,诸君若有兴趣,不妨朗读几遍,细细琢磨,定能有所恍悟,渐至佳境,如饮甘醇。

第四篇:杜甫诗赏析

一、读书与漫游时期代表作

《望 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文解释

首联: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从齐到鲁都可看到泰山苍翠的峰峦绵延不断。 颔联:大自然把神奇秀美都聚集到泰山;山南山北,明暗不同。

颈联:(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睁大眼睛远望,归巢飞鸟都尽收眼底。

尾联: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看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

2、艺术手法:

(1)语言凝练,对仗工整。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五字一句,语言十分精练,讲究句尾押韵,并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如:句尾押韵 了,晓,鸟,小

对偶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2)用词精当,修辞得体。

“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割”,是划分的意思,平凡之中见出奇险,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由此也可见山色的变幻无穷。

(3)虚实结合,出神入化。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中,上句写泰山的秀美,是虚写;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用细节描写,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4)写景、抒情、哲理融为一体。

本诗通过描写了五岳之首, 东岳泰山的雄浑景象,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对前途充满信心的雄心和气概。蕴含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的人生哲理。

二、困守长安十年时期代表作

《兵车行》

(唐)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 这首诗用当兵的人对老人的回应,极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对战争的深恶痛绝和战争带来的痛苦无奈之情。诗旨在讽刺唐玄宗 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

这首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 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 真可谓“新乐府”诗的典范。

诗的开头七句为第一段,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 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诗歌从对景物的描述开始,以重墨重彩的写作手法,展现出一幅震撼又催人泪下的场景:一群被撵来的穷苦百姓,换上军装,佩好弓箭,被官吏押送着,送往前线。父母妻子呼喊着他,扯着他的衣服,呼号着,简直使听者观者驻足唏嘘。一个“走”字,寄寓了诗人浓厚的感情色彩。亲人被捉去当兵,押送又就在眼前,生死离别就在那一瞬间,仓促得令人绝望!“牵衣顿足拦道哭”,这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的悲怆、绝望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强烈的冲击,描绘了成千上万妻离子散的悲剧,触目惊心!

“道旁过者”十四句为第二段,“道旁过者”即杜甫自己。上面的凄惨场面,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陈词,又诗人亲耳所闻。这就体现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即多次征兵。它点出了造成平民妻离子散,无辜牺牲,田亩荒芜的根源。一个人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指武则天。作者大胆地把矛头指向了封建统治者,这是从心底的激烈抗议,表达了诗人悲愤交加之情。 接下来,“君不闻”三字领起,把视线转移至广阔的寻常村落。原本富庶自足的村落变得人烟稀少,田园荒废,满目疮痍。

“长者”十四句为第三段,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 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栗的情况。“长者”,是远征者对杜甫的尊称。“县官”指唐朝官吏。远征者敢怒而不敢言,但终于还是说出来了,接下来就是远征者对现实的无奈和不满之情,尤其是“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一句,反应了无数远征者的背后痛苦不堪,期盼能够跳出这个可怕的牢笼,不愿孩子也和自己一样。 最后一段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一句,声声凄厉,仿佛能令我们窥见枉死者的不甘和不幸至深。当世人生的疾苦和悲怆都是因战乱而起,而这种痛楚可能是战死者到死也无法纾解的。整首诗的气氛是阴郁、悲愤,甚至是压抑的,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尽致淋漓。

鉴赏要点

1.章法严密,巧用修辞。

这首诗的结构方式古称“一头两脚体”。第一段(“头”)共6句(按乐句计算),一韵到底;第

二、三段(“两脚”)各14句,并四次换韵。从整体看,节奏整齐而又略有变化;且各段皆自有起结,析之则三,合则为一。

通过设问,引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全诗内容多处相互照应,如:“租税从何出?”又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呼应。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深重灾难。还用了夸张和顶针等修辞。

2、重墨铺染,由点及面

文章前半部分为读者描绘了两副图画:悲怆震撼的出征图、震人心弦的送别图 。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 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

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的真实状况。读完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难,而且能触摸到诗人那颗同情人民的火热的心。

3、前后呼应,层层递进。

前后呼应,例如第一段以“牵衣顿足拦道哭”写战士家属,颇有生离死别之意,下面就用“边庭流血成海水”“生男埋没随百草”来证明“行人”此去决难生还;又如第二段以“千村万落生荆杞”“禾生陇亩无东西”写农村生产凋敝,第三段再说“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层层递进,这篇答话由“点行频”三字领出,接着用“十五北防河”“四十西营田”为例加以证明,又以“武皇开边意未已”说明频繁征兵的原因,揭示了事情的本质,使意境加深一层。循此继进,先以“君不闻”翻出一层新意,揭露“开边”战争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土地无人耕种,荆杞遍野;后说本地区人民无以为生而朝廷依旧催索租税,意境又深。再顺势说到战争怎样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心理,以半宽慰半哀叹的方式将怨愤之情暂时隐藏起来。经过如此层层蓄势,最后更以“君不见”翻出又一层新意,描绘了古战场的阴森景象,将满腔的怨愤一齐宣泄出来,也表达了人民强烈的反战愿望。

4、内容深远,发人深省。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代表作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但因官职卑微而未被囚禁。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忧民的五言律诗《春望》。诗的

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

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意思是说,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国破”二字既指国家政局的残破、时代的苦难,又指国都长安景象的残破不堪。“城春草木深”点题(破题),其中“春”字,是用春意盎然自然物景反衬当时的长安残败景象,更其让人悲凉。“深”不但指深春时节的草木很长,而且指使人看着这样的景象,内心深处的悲痛。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颔联是说,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感时”就是感叹时事,即“国破”。“恨别”就是很家人的离散,自己被困住在长安。“花溅泪”、“鸟惊心”是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花溅泪”意为花草有情,也因感时而流泪;“鸟惊心”意为春鸟有意,也因恨别而惊啼。两句运用移情的手法,说花草鸟儿也为国破、恨别而流泪惊心当然,杜甫在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表现了自己忧国伤乱、忧时思家的悲苦情感。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看着这漫天烽火(代指战争),时间已经三个月了(有的认为这句是说战火已经打到了阳春三月),一封家书已经胜过万金的价值。这一联中,“烽火”紧扣“感时”,“家书”紧扣“恨别”。“烽火连三月”表面战事已经三个月了,时间之长。“家书抵万金”表明战事把亲人隔离开来,远在他乡的亲人没有音讯,在他乡的人担心家中的亲人,而在家里的亲人也在担心远在他乡的亲人。“家书”意味着思念与担忧,这种真挚的情感是多么的珍贵,从而表明了诗人对亲人安危的担心,也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思是说,因忧国忧民而头发都已经白了,稍微搔弄一下,头发就落了,现在头发落得无法插上头簪了。“白头”指白发。杜甫写作此诗时,才四十多岁,正当壮年,但因现实的**而愁得头发白了,甚至于“浑欲不胜簪”了。“浑欲”是“简直”的意思,从语气的角度来说,具有强调的意味。用现在的话说,杜甫是未老先衰。从结尾两句来说,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杜甫面对着“国破”而极度忧伤,面对“恨别”而极度焦虑,内心的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在自然之美景与国家残败的对比中,表现出诗人面对国家的残破和亲人间的分离,内心极度悲愤和凄凉。可以说,这是对乱世时代而产生的悲愤之感,是对亲情骨肉的思念而产生的凄凉之情。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艺术手法

(1)格律严整,对仗精巧。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沉着蕴藉,自然深挚。 (3)触景伤怀,情景交融。

(4)沉郁顿挫(“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 沉郁:感情的深厚,沉郁,忧愤;所谓沉,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谓郁,就情感的浓郁而言。思想内容的深广博大,情感的深沉厚重。

顿挫:指寓意的停顿,转折。结构的曲折开阖和音律的抑扬变化。

四、西南飘泊时期代表作

《登 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徘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艺术手法

(1)语言凝炼,声调铿锵。

(2)气韵流转,对仗工整。

(3)慷慨激越,高浑一气。

(4)寓情于景,沉郁悲壮。

第五篇:李杜诗赏析

「李杜诗篇万口传」,李白和杜甫是我们最熟悉的两位诗人了,最近又重温了大家们的杰作,其艺术成就之高不禁让人叹服。李白的浪漫和潇洒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欣羡,受其影响的年轻人到今天也有相当的数量。而杜甫对天下民生的关注,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凝聚成的结晶到了现如今也仍然有非常大的价值和意义。

记得以前有人提出李白是胡人的观点,更有甚者,根据李白出生地在国外这一事实进而推测其为外国人。不难理解为何人们更愿意相信李白为胡人,因为在人们的影印象中,胡人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而李白正有这样豪放的一面,况且李白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游历的过程中行侠仗义,替天行道,杀过一些恶人,且风流倜傥,处处留情。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陆小凤,李寻欢,他们的生命中充满了义气,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虽处在艰难困苦的重重压力和挑战之中,心中常存一份正气,将世界看得更淡,摆得更平,而这是多少人所向往的人生境界啊!

李白的诗也有多种风格,而卧更愿意谈谈他对友人的深深情意。开元十四年,李白在蜀地游历的时候,给一位友人寄去了一首《峨眉山月歌》,前两句回忆了两人共同赏月时所见之景,峨眉山上,被高峻的山峰挡住了一半的月亮倒映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月亮和群山的形状发生着变化,似乎也在跟着流动,瞬间变得层次分明。这种景色多么震撼,眼界何其开阔,而此时的夜晚,李白从清溪向三峡进发,而友人会在渝州那里吗?古人之间的情感可能比我们现代人更简单,似乎能非常贴切地理解李白当时的感受,那种对可能即将见到的人的那种期待与惊慌,就像马上要上台和全国人民作报告一样。而我们今天再也不会有那种疑虑,友人是否在渝州呢,也许我们只需一个电话便可知晓,但这样也少了一份哀思,多了一份惆怅。

《赠汪伦》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相对比较容易理解作者的感情表达,却感人至深,短短四行诗,铺排有序,最后点睛,我们现在也偶尔有类似的情况,那个时候性情中人怕是早已吟起了这几句诗,一样的朋友分别,一样的忧思相托从古至今历经千年而不退色,直到今天仍为人所膜拜,推崇。

杜甫的作品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石壕吏》。记得小的时候第一次在课堂上学到这篇文章,我还很疑惑当时官兵为什么不把杜甫这个青壮年劳动力抓去做苦力,服兵役。而高中再到现在重温,心里别有另一番滋味。文中最光辉的人物是“老妪”,我能想象但是让人心酸的情形:深夜,平静的村庄突然火光四起,恶吏疯狂地踹着院门,闻声,全家惊慌不已,乱作一团,六神无主,常年的战乱已让这家穷苦人心力交瘁,无力应对,在匆忙将自己的老丈夫推上围墙,助其逃走后,老妪惊恐地开了门,,恶吏大声呵斥,要找出能打战的人来,老妪在噪杂中慌忙解释:自己三个被派去守城的儿子已死了两个,屋里只剩一对孤儿寡母,我虽衰老,还是愿意跟您回去,连夜赶到河阳还能来得及给战士们做早饭。古代百姓的生活是多么辛酸,多么让人无奈啊!社会最底层的人在对最基本得生活条件的索取上都身不由己。而悲情人物“老妪”更是让人感动落泪,帮助若上战场即必死无疑的丈夫逃走后,有为保全儿媳和孙子献出了自己,年老的她在当时又有什么办法呢,劳苦一生,三个儿子却被战争夺去两个,最后的一个也时刻在凶险之中,随时可能接到其战死沙场的噩耗。自己最后的希望就是能够保全孙子,给家族留下一苗香火,将来能健健康康长大成人。而自己,就听天由命,想怎样就怎样吧,生活已由不得她了。其中也能看出一些老妪为国家献身的精神,自己到军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希望能帮助军队大赢战争,早日结束纷争的天下,是后来人过上平静安定的生活。这样就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老妪的性格,和形象:原本只想过上平凡安定的生活,赶上了天下大乱,战火纷飞,实属无奈,被乱世抽掉了生活的根本,却仍存希望,努力地保全这个残存的家庭,最终,一半为了国,一半为了家,将自己也推上了战场。

文中有两句意味深长的点睛之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用心体会这两句,心里的感觉,一下就涌上来了,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绝妙之处,神来之笔,算是为无奈世事的一种怅然吧!

「李杜诗篇万口传」,李白和杜甫是我们最熟悉的两位诗人了,最近又重温 了大家们的杰作,其艺术成就之高不禁让人叹服。李白的浪漫和潇洒为历代文人 墨客所欣羡,受其影响的年轻人到今天也有相当的数量。而杜甫对天下民生的关 注,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凝聚成的结晶到了现如今也仍然有非常大的价值和意义。

记得以前有人提出李白是胡人的观点,更有甚者,根据李白出生地在国外这 一事实进而推测其为外国人。不难理解为何人们更愿意相信李白为胡人,因为在 人们的影印象中,胡人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而李白正有这样豪放的一面,况且 李白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游历的过程中行侠仗义,替天行道,杀过一些恶人,且风 流倜傥,处处留情。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陆小凤,李寻欢,他们的生命中充满了义 气,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虽处在艰难困苦的重重压力和挑战之中,心中常存一 份正气,将世界看得更淡,摆得更平,而这是多少人所向往的人生境界啊!

李白的诗也有多种风格,而卧更愿意谈谈他对友人的深深情意。开元十四年, 李白在蜀地游历的时候,给一位友人寄去了一首《峨眉山月歌》,前两句回忆了 两人共同赏月时所见之景,峨眉山上,被高峻的山峰挡住了一半的月亮倒映在水 中,随着江水的流动,月亮和群山的形状发生着变化,似乎也在跟着流动,瞬间 变得层次分明。这种景色多么震撼,眼界何其开阔,而此时的夜晚,李白从清溪 向三峡进发,而友人会在渝州那里吗?古人之间的情感可能比我们现代人更简单, 似乎能非常贴切地理解李白当时的感受,那种对可能即将见到的人的那种期待与 惊慌,就像马上要上台和全国人民作报告一样。而我们今天再也不会有那种疑虑, 友人是否在渝州呢,也许我们只需一个电话便可知晓,但这样也少了一份哀思, 多了一份惆怅。

《赠汪伦》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相对比较容易理解作者的感情 表达,却感人至深,短短四行诗,铺排有序,最后点睛,我们现在也偶尔有类似 的情况,那个时候性情中人怕是早已吟起了这几句诗,一样的朋友分别,一样的 忧思相托从古至今历经千年而不退色,直到今天仍为人所膜拜,推崇。

杜甫的作品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石壕吏》。记得小的时候第一次在课堂上 学到这篇文章,我还很疑惑当时官兵为什么不把杜甫这个青壮年劳动力抓去做苦 力,服兵役。而高中再到现在重温,心里别有另一番滋味。文中最光辉的人物是 “老妪”,我能想象但是让人心酸的情形:深夜,平静的村庄突然火光四起,恶 吏疯狂地踹着院门,闻声,全家惊慌不已,乱作一团,六神无主,常年的战乱已 让这家穷苦人心力交瘁,无力应对,在匆忙将自己的老丈夫推上围墙,助其逃走 后,老妪惊恐地开了门,,恶吏大声呵斥,要找出能打战的人来,老妪在噪杂中 慌忙解释:自己三个被派去守城的儿子已死了两个,屋里只剩一对孤儿寡母,我 虽衰老,还是愿意跟您回去,连夜赶到河阳还能来得及给战士们做早饭。古代百 姓的生活是多么辛酸,多么让人无奈啊!社会最底层的人在对最基本得生活条件 的索取上都身不由己。而悲情人物“老妪”更是让人感动落泪,帮助若上战场即 必死无疑的丈夫逃走后,有为保全儿媳和孙子献出了自己,年老的她在当时又有 什么办法呢,劳苦一生,三个儿子却被战争夺去两个,最后的一个也时刻在凶险 之中,随时可能接到其战死沙场的噩耗。自己最后的希望就是能够保全孙子,给 家族留下一苗香火,将来能健健康康长大成人。而自己,就听天由命,想怎样就 怎样吧,生活已由不得她了。其中也能看出一些老妪为国家献身的精神,自己到 军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希望能帮助军队大赢战争,早日结束纷争的天下, 是后来人过上平静安定的生活。这样就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老妪的性格,和 形象:原本只想过上平凡安定的生活,赶上了天下大乱,战火纷飞,实属无奈, 被乱世抽掉了生活的根本,却仍存希望,努力地保全这个残存的家庭,最终,一 半为了国,一半为了家,将自己也推上了战场。

文中有两句意味深长的点睛之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夜久语 声绝,如闻泣幽咽」,用心体会这两句,心里的感觉,一下就涌上来了,不得不 佩服作者的绝妙之处,神来之笔,算是为无奈世事的一种怅然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结构软件调研报告下一篇:计划费用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