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学论文范文

2023-03-15

动物医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结合《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多年教学工作,阐述了从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和增强人民教师的使命感等几方面提高教学效果的思考。

关键词: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教学;思考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一门关于水产动物营养原理和水产饲料学的课程,是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大类的专业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蛋白质、糖、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能量的营养原理和营养需求量,同时还讲授水产饲料原料的化学组成、分类、成分特性、饲用价值、品质判别、原料标准、配方技术、加工工艺、饲料法规与质量管理等内容。其最终目的则是阐明各类水产养殖动物的营养需求特性及如何用适宜的饲料满足水产动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解决水产动物的营养供给问题。饲料占水产养殖生产成本的50—80%,是水产动物养殖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对现代水产养殖生产和饲料工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推动和技术储备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水产动物营养学的理论知识及使用饲料原料设计出科学、实用的高性价比的水产配合饲料产品。为将来的继续学习或就业奠定专业基础。本人自2006年来上海海洋大学任教以后,就从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起初是辅助陈乃松教授承担水产养殖专业《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动物营养学原理部分的教学,主要是蛋白质营养和糖类营养等的教学。后面相继承担动物科学专业必修课《动物营养学》、《饲料卫生学》和《饲料行业调查实习》、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方向研究生课程《分子营养学》、水产养殖专业必修课《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和《饲料产业综合调查》、水生动物医学专业选修课《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和水族科学专业必修课《观赏水族营养与饲料学》部分章节的授课工作,并参加了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观赏水族营养与饲料学》的编写工作。在十多年的《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授课过程遇到很多教学的瓶颈和考验,在周洪琪、陈乃松和成永旭等老教授的悉心帮助和耐心指导及自己的不断努力下逐一攻克并逐渐提升教学质量,对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不断思索,现总结如下。

一、优化教学内容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优良的教学质量和科学的教学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教学内容提供的可靠保证,教学内容的优化始终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教研室的老师积极参与麦康森院士修订主编的新版《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教材的编写,以新版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并结合水产养殖的新发展和饲料行业的新特色构建与时俱进的教学体系,以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在总结水族科学专业“水产动物营养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教研室的老师们广泛查阅国内外观赏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方面的相关文献,集体编著教材《观赏水族营养与饲料学》。该教材在《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有关观赏水族動物着色的内容,并在饲料原料、饲料加工等方面突出了与普通水产饲料的不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有鲜明水族科学特色。在不同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依据水产养殖、动物科学、水族科学专业、水生动物医学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在注重“动物营养学”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以“动物营养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讲述为主,结合专业特色,特别强调“动物营养学”的基本理论在水产养殖、动物科学、水族科学或水生动物医学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和意义,使学生能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将来从事相关行业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课堂教学学时压缩,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充分利用使得课堂信息量巨增。因此,我们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在整体把握“动物营养学”教材内容与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教材中某些内容进行取舍、扩充、合并或转移,优化教学内容,制定适合各专业特色的教学大纲。对水产养殖专业,突出鱼、虾、蟹等养殖动物相关内容的讲解并增加授课学时至48学时,以便对重点、难点内容,在学时安排上给予充足保障;对水族专业,也增加授课学时至48学时且应用实例尽可能选择观赏鱼、观赏龟或观赏虾等观赏动物;对于水生动物医学专业,增加了营养与水产动物健康章节的授课时间,在营养学原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强调了营养缺乏症和营养过剩产生的营养代谢疾病的典型缺乏症和应对的营养预防干预措施;对动物科学专业,合并“水产动物营养学”内容到“动物营养学”一门课中,增加授课学时至48学时,在教学大纲的设置中,对与动物科学后续课程及养殖生产实践联系又不十分紧密的内容予以删减,突出重点、难点和知识点,做到“精、简、少”。由于“配合饲料”和“饲料加工工艺”这两部分内容对于营养与饲料方向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特别重要,在“动物营养学”授课中不再讲述这些内容,而把他们分别开设为2门独立的课;对于水产养殖和水族科学专业,这两部分内容仍然保留在“动物营养学”的授课内容中,且结合各自行业特色作重点讲述,以适应饲料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水产相关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和综合能力培养

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能力的培养一般是通过参加生产实践或科学实验来实现。《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水产养殖、水族科学和水生动物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中该课程仅设置有理论课,没有实验课时安排。为了使《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基本理论和生产实践有效结合,我们拟把这3个专业《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授课安排在短学期实习的两头。即讲授完“动物营养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后,同学们去生产单位参加短学期实习,实习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结合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动物营养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实习结束后,我们接着再讲授“动物营养学”基本原理在养殖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同学们带着实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来听课,授课效果和质量明显提高。对于水产养殖专业营养与饲料方向的学生,“饲料分析和检测”是必须掌握的实用技能,为此,我们单独开设这门实验课程。并且在安排实验时,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例,减少验证性实验数目。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综合性实验项目,往往包含课程中多个章节知识的贯穿与联系,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会自学,会利用信息,善于分析、归纳和总结,从而达到提高综合思维能力的作用,且较高难度的实验项目更能激发学生的挑战欲和成功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了适应饲料行业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我们拟在常规饲料分析检测的基本实验基础上,分批次开设氨基酸分析、气相或液相维生素和脂肪酸分析、微量元素的原子吸收分析、电泳和层析等实验项目。结合学校优秀本科生提前进实验室和创新项目等,我们还充分利用各任课老师实验室的条件,让部分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在大二甚至大一就参与水产动物营养学研究性实验设计和选择性开展有关实验,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学生们对营养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必须增强人民教师的使命感

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上好每节课,但如果要上好《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却不是那么简单。特别对于我而言,由于缺乏在水产养殖基地或饲料生产单位长期实践的经历,在教学中难免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如按照营养学原则和方法设计的饲料配方,在实际生产中因缺乏某种原料或生产成本过高而没有应用价值。为了授课内容能与时俱进,我们必须密切关注水产养殖和饲料行业发展的新动态,及时追踪和了解国外动物营养和饲料研究的新进展,及时更新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基本理论的讲解,又关注近期的生产实践及国外最新研究进展与课本内容的有机融合。牢记一个教师的圣神使命就是尽自己最大努力上好每节课,十年如一日地精心备课和悉心授课,千方百计地不断提升自我的授课水平,争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全力以赴为上海海洋大学双一流高校的建设贡献自己菲薄的力量。

动物医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实训课程 创新能力 细胞 生物技术

【基金项目】南京师范大学教改项目“基于动物细胞生物技术实训课程的创新能力培养”。

生物技术的应用贯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是目前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之一。细胞生物学是生物科学领域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发展前沿。动物细胞生物技术实训课程以细胞生物学理论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创业/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等进行培养。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则是该课程的核心任务之一。

我们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創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指出,“要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根据国家、社会行业领域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创业/创新能力的迫切需求,我校于2019年开设了本课程。课程开设2年来,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以下对基于该课程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初步总结和探索。

1.立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设计

实训类课程通常是高职院校、中职院校和理工科院校部分专业如工业工程、医学、药学和师范专业等的必修课程,在本科院校大部分理科专业如生物技术专业开设时间不长。南京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较早开设了《生物发酵制品技术实训》和《植物生物技术生产实训》两门实训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经典的生物技术部分[1]。鉴于细胞生物学在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和生物医药技术中的重要地位,我校于2018年开始组织教师进行本门课程的筹建,2019年春季学期正式开课。据我们了解,在国内师范院校中, 对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开设的立足于细胞生物学的实训课不多。北京师范大学开设实训课较早,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生产和研发训练、企业实训和综合论文等[2]。本课程基本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我们首先确定了“立足我校教学科研实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创业/职业能力”的课程目标,并确定了“以项目为导向”的创新能力培养特色。

课程内容举例:

高等院校的生物技术专业为理科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与高职院校相比有显著的区别。

高职院校人才侧重于高技能、应用性;而高等院校理科生则要求专业知识深厚,有一定创新能力,毕业生能够进行教学、科研等工作[3]。课程内容必须服务于本专业这一培养目标。

根据课程内容我们首先确定了本课程的开课时间定于大三下学期。本专业的学生前期已经学习了动物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理论和实践等课程,系统掌握了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实验能力。因此,学生具备了综合应用相关理论和研究技术进行科研项目实践的初步能力。其次,确定课程项目研究内容。我们确立了“依赖我院成熟的科研平台,设计适合学生的科研项目”的基本思路。此外,本课程的科研项目需“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并适时动态调整”。课程团队首先设计的研究项目是:利用骨骼肌前体细胞系C2C12为模型,研究中药单体成分对于该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研究。基于以下原因:(1)干细胞临床应用广泛,是当前再生医学的前沿领域和研究热点;(2)成年骨骼肌组织中存在干细胞,肌肉受损后可利用该类细胞进行修复;(3)骨骼肌干细胞是研究机体干细胞功能调节的良好模型,其研究结果对于机体其他组织干细胞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而C2C12是常用的具有骨骼肌干细胞特征的模型细胞[4],其增殖、分化的研究方法较简单,研究试剂材料价格相对较低,适合本科生操作;(4)C2C12细胞分化过程本身设计凋亡、细胞融合等细胞生物学过程;(5)中医药是祖国医学的宝库,中医药研究是医药生物技术的重要内容;(6)任课教师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成熟的科研平台[5-7],容易转接到本科教学中。

项目的研究内容包括两部分:(1)中药单体对C2C12增殖的调节作用研究;(2)中药单体对于C2C12肌分化的作用研究。首先选择了应用广泛、药理作用清楚的抗肿瘤、抗炎中药单体,如大黄素、苦参碱、粉防己等6种。对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包括药物处理24小时和48小时后细胞的活力测定,采用MTT法和CCK8试剂盒检测;肌分化诱导1天大量细胞发生凋亡,学生在光镜下观察,在肌分化诱导3天和5天后观察肌管的变化,采用显微镜明场拍照和细胞固定后进行化学染色、荧光染色再拍照[8]。课程进行中,要求学生查阅文献了解该中药的临床应用、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等相关背景知识;根据研究内容设计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步骤并完成实验,整理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进行项目研究总结,撰写论文;课程最后,同学们在课堂上将研究结果进行口头交流,老师进行现场点评。

2.教学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目前的实训课程教学模式有开放模式、线下模式、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等[9-11]。根据课程特点,本课程全部采用线下模式,但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课程不设置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根据课程需要灵活安排讲授内容。课程的项目研究部分除了少量的集中讲授外,学生的实验操作时间不少于36学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课程内外全程互动,互动内容可以是生物学研究热点、实验方法、研究结果等;课堂内面对面交流,课堂外通过微信群无限沟通。

根据项目特点,本课程的实验研究部分集中在一个月内完成,实验连续进行。在项目开始前,要求学生了解课题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案等;查阅相关资料,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方法、课题的背景知识、将要采用的研究技术等。针对目前的课题,学生需要复习或查阅干细胞和再生医学、骨骼肌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中药单体的来源、化学结构、提取方式、临床应用、药理作用及分子机制等。这样,在正式开始实验研究前,学生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开课后教师先讲解重点和难点,从C2C12细胞的培养方法开始。研究过程仍然是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自己选择药物浓度和处理时间。从溶剂的选择、药物储存液和工作液的配制到细胞的加药,细胞活力测定、肌管的分化诱导、细胞的固定、染色和拍照、图像及数据的处理等全部过程,均要求学生自己完成。实验结束后,学生以研究论文的形式提交研究总结,包括前言、研究的材料方法和结果、讨论等。课程最后,还要在全班进行课题研究汇报。

3.过程性考核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本课程是专业主干课,必须进行严格考核。项目研究部分考核的依据主要包括三方面:(1)研究过程的整体表现包括课程讨论的参与度、研究结果、操作能力等;(2)论文撰写的质量;(3)研究口头汇报的质量。

综上,本课程的课题研究部分基本模拟了科研工作的实际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培养了创新能力。

4.结语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基本分为高等文理、高等工科和高等职业教育三种,三者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均存在差异[3]。实训课程是职业教育和高等工科学生技能培训的重要途径,对于医学、师范等理科专业,实训课程也承担了崗位能力(如临床能力、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功能,是其培养计划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虽然我国对于生物技术专业等理科学生的培养计划中没有明确要求开设实训课程,但是,近年来,为适应国家建设和社会生活对于人才的创业/创新能力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包括师范院校生物技术陆续开设了实训课程。如北京师范大学早在本世纪初就开设了“生物技术产业化”,西北大学开设了“综合实验”“创业实践”等实训课程或实训课程类似的大实验等[2, 12]。我校近年开设的“生物发酵制品技术实训”“植物生物技术生产实训”,取得了较显著的育人成效,培养了学生的创业/创新、沟通等能力,扩展了学生就业渠道,受到学生、社会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1]。细胞生物学是生物学发展前沿学科,近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研究技术和方法在生物医药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动物细胞生物技术实训》课程应运而生。该课程在我校开设两年来,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程的科学研究项目(课题)今后将继续丰富,更多的细胞模型将用于课程教学,例如肿瘤细胞模型、平滑肌细胞模型等,更好地服务于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需求。

参考文献:

[1]魏华,梅艳珍,戴亦军等.生物发酵制品实训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酿酒.2018,45(2):11-15.

[2]骆静,向本琼,尹燕霞等.生物技术专业实训课程建设与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11,(4):132-135.

[3]冯杰.也谈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区别及其应对建议[J].物理与工程.2018,28(1):89-95.

[4]Yaffe D,Saxel O.A myogenic cell line with altered serum requirements for differentiation.Differentiation 1977(7):159-166.

[5]Wang L,Chen X, Zheng YY. et al. MiR-23a inhibits myogenic differentiation through down regulation of fast myosin heavy chain isoforms[J].Exp Cell Res.2012,318(18):2324-2334.

[6]许艳华,刘津,陈华群.雷公藤红素抑制C2C12细胞增殖及诱导其凋亡[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6(3):93-96.

[7]李粉,王丽,郑艳艳等.C2C12成肌细胞诱导肌性分化过程中miR-101a的表达[J].生物技术通报,2012(1):116-119.

[8]Veli?a P, Bunce CM. A quick, simple and unbiased method to quantify C2C12 myogenic differentiation[J]. Muscle Nerve. 2011, 44(3):366-370.

[9]刘允涛,刘悦.高职计算机公共实训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6):243-245.

[10]魏岩岩.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食品检验技术综合实训课程开发[J].农业科技与装备,2020(6):79-80.

[11]韩丽,褚文凤.高职院校轨道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实践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6,18(6):79-81.

[12]王卫卫,赵桂仿,苏晓红.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7(4):4-6.

作者简介:

陈华群(1968年2月-),女,四川人,研究生学历,教授,研究方向:细胞生物学。

动物医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动物医学专业;专升本;函授;毕业论文;调查与分析

提高大学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科技快速发展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是现今高等学校进行教学改革的目标。也是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明确要求。自1999年我国高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随着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不仅导致函授生生源市场的不断萎缩,也使函授生生源的对象发生了大的变化,函授生生源的主体由高中生转变为技校、中专和高职的毕业生及单位强制规定文凭而未获得合格学历的部分在岗职工,这些变化给函授专升本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1-3]。文章对南京农业大学函授专升本动物医学专业近六年毕业生的毕业论文相关内容和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的抽样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相应的统计分析,得出了一些有参考意义的分析结果,期望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水平有所帮助。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动物医学专业函授专升本2007~2012届,共6届171名本科毕业生所撰写的毕业论文。

2.研究方法。①统计分析法,从毕业论文的选题性质、毕业论文的内容、毕业论文的成绩、毕业论文的引文等方面对171篇论文进行统计分析。②问卷调查法,为了了解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学生对毕业设计环节的个人看法,对近3届部分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对回收的66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毕业论文成绩的统计分析。作为评价论文质量好坏最直接的数据,学生毕业论文的成绩是评价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南京农业大学函授专升本动物医学专业毕业论文评定成绩由论文选题的价值与合理性(占15%),论文的难度、工作量大小和创新性(占30%),数据资料分析、归纳、概括及运算的能力(占20%),文字表达水平、文章的逻辑性(占15%),论文写作的规范化程度(占20%)五个部分组成。我们将2007~2012届的毕业论文成绩依次按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和不及格(60分以下)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近六届毕业论文获得优秀的比例为13.04%~20.00%,良好的比例为66.67%~73.91%,中等的比例为8.33%~12.00%,及格的比例为2.70%~4.35%。这组数据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近6年来函授专升本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基本情况,同时说明指导老师也较好地把握了毕业论文的评分标准。

注:( )表示该分数段成绩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2.毕业论文的选题、研究对象和引文等指标的统计分析。

(1)毕业论文的选题性质,表2给出了2007~2012届函授专升本动物医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性质和学生所在单位的统计结果,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选题性质与其所在单位的性质有较强的相关性。由于学生“边工边读”的特殊身份和科研能力的限制,其选题更偏向于相对易出结果的应用研究(86.67%~94.59%),而仅有少量在科研院所工作的学生(5.41%~13.33%)借助自身单位的科研课题在项目组中从事基础研究的前期工作。

注:( )表示该类选题占总人数的百分比;“*”表示的生产单位包括兽医站、防疫站、卫生监督所、动物医院、动物园、畜牧场、动物药业及生物制品企业等。

(2)毕业论文的类型和研究对象,171篇毕业论文的类型主要涉及试验研究(36/171,21.05%)、临床病例研究(113/171,66.08%)、动物疾病调查报告(13/171,7.60%)、文献综述(4/171,2.34%)等。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中以猪、家禽(鸡)和犬为主体,且犬的研究有稳步上升的趋势,而一些传统家畜(如牛、羊)下降趋势明显,详细结果见表3。这些变化为以后的课堂教学内容及相应课程的调整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3)毕业论文的引文数量、类型及引文年代的分布。171篇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引文总量为1927篇,单篇论文最高引文量36篇,平均引文量为11.27篇,平均外文文献引文量为1.98篇。参考文献引文的类型主要涉及期刊(1411/1927,59.21%)、图书(223/1927,11.57%)、教材(131/1927,5.86%)、会议论文(87/1927,4.51%)、学位论文(61/1927,3.17%)、国家标准(8/1927,0.42%)等。参考文献引文的年代分布为近5年(732/1927,37.99%)、近6~10年(906/1927,47.02%)、近11~15年(249/1927,12.92%)、近15年以上(40/1927,2.08%)。

3.学生对毕业论文态度的抽样调查结果。为了更直接地了解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学生对毕业设计环节的个人想法,对近3届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对回收的66份有效问卷的调查结果见表4。从调查的结果来看:①部分学生完成论文所花费的时间不够,一部分原因可能与未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有关;另一部分可能与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更有极小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即将毕业,老师不会为难他们,随便应付一下就可以毕业。②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是试验等条件不完善,这与学生所在单位的原有的试验基础及经费投入有关。③学生在毕业论文完成期间与指导老师沟通不够,这与动物医学院作为研究型学院近年来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有了较大的提高,加之指导教师均承担有繁重的全日制本科学生的教学任务,使得投入到函授专升本学生毕业论文指导中的精力受到限制。④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阅读专业外文文献的能力不足、系统化的写作训练不够和拥有的可检索的最新资料资源不足,这与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和学生所在的生产单位有一定的关系。

三、结论与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由于我院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毕业论文的规章制度,制订了较为详细的工作计划,加上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实施和撰写过程中的细心指导,充分调动了毕业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毕业论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从统计结果看,毕业论文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对毕业论文进行严格的过程控制,激励创新。具体体现在要对学生严格管理、对指导教师严格要求和对毕业论文严格把关三个方面。学院应对学生毕业论文实行“清单式管理”,不仅要对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和论文答辩等关键节点加以明确,还应细化各环节的工作要点并提供适当的范例,在写论文之前应通过会议、邮件、QQ群等方式让参与毕业论文的每一个人做到心里有数,在毕业论文实施过程中通过学院的网络系统定时做好提醒和督促,并将学生通过留言簿反映的情况反馈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选题,而且应与学生所在单位根据选题要求商定合理的试验实施进度计划,在计划中合理将试验与学生的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指导老师平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背景,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掌握学生论文的进程。对毕业论文严格把关,做到既重视过程又重视结果,鼓励学生不断创新[4],对有创新思想的毕业论文在评定过程中应更注重过程,鼓励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尝试。建议进行优秀毕业论文的评选,以鼓励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学术精神,以提高学生科学研究及论文写作的能力。

2.建立稳定的校企关系,做好校外指导老师的评聘工作。学院可组织相关的专家走进学生的工作单位,以学院的名义调研其所在单位实际需求,需要解决的生产问题,以解决单位需求的方式与其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这样既为学生完成论文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可缓解学生试验经费的不足。同时学院可委托学生所在单位中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并向其颁发聘书,这样既增强了指导老师的荣誉感,也增加其责任感,这种方式使双方的职责和任务明确,加深了学生所在单位与学院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加了研究的连续性,确保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同时也为学院发掘更多的生源创造了有利条件。

3.完善课堂内容,加强学生自身实践资料的收集。应根据学生在毕业论文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引导教师对现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做适当的调整和补充(如涉及宠物的内容可适当增加),在一些必修课的教学环节中增加其内涵(如在学生日常教学环节中的部分作业可试用小论文的形式,让他们逐渐熟悉论文的写作)。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在毕业论文试验设计时遇到的问题,应要求或鼓励学生从进校后的每学期必须做好一定数量的临床案例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为后期论文的选题和实施奠定基础,已有的调查结果显示此法可有效提高论文的质量[5]。同时建议每年院级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答辩时可安排下一届的毕业生旁听,这既引起下一届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又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4.增加投入,做好论文资源检索服务。从前面的论文引文的统计结果看,函授专升本动物医学专业的毕业论文的引文量虽然有一定的数量,但引用的外文文献资料较少,引文的文献资料较陈旧。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如下:①学院可投入一定的经费建立网络教室,在学员来学校参加面授期间向他们开放,以解决他们在日常工作、学习中接触到科技文献资料不足的现状。②在学员不在学校期间,利用学校的“文献传递”服务为学员及时提供所需要的科技文献。③制作或购买与文献检索与利用、论文写作相关的网络课程或课件放在学院网站上,在发挥我院远程教育优势的同时,让学生在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真正受益。

参考文献:

[1]吴其光,汪立琼.本科毕业设计及论文调查与分析[J].科教导刊,2012,(3):121-123.

[2]罗丽华,王翔辉,崔国贤.农科类本科毕业论文调查报告[J].高教论坛,2011,(6):58-59.

[3]袁亚云,姚民乐.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毕业论文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9):126-127.

[4]李瑞兰.专升本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23):64-65,69.

[5]周全立,罗诗超,李二岭,等.函授牧医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0(3):207-209.

作者简介:张玮,女,科员,南京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通讯作者:孙卫东(1969-),男,博士,教授。

动物医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牲畜家禽健康管理和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水平是我国一直努力实现的关键目标和重点方针。动物医学工作者的工作是一项根本性任务,主要是保证整体和谐和可延续的经济社会成长,是大众卫生任务的主要组成。为了确保动物的健康成长,应当密切关注动物医学工作者畜牧防疫任务新形势下的研究,找出其现有的问题,组建起结构完整、创新进取、协调一致的动物医学工作者团队,号召广大育种户打开市场,振兴流通,并不断依据市场的动态变化来完善动物育种的生产模式,才能促进畜牧业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问题与措施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渐提升和科学技术发展,畜牧养殖发展也有相应的技术支撑。与此同时,在畜牧养殖工作实际执行的过程中,由于治病因素复杂多变且畜禽疫病种类繁多,疫病防控工作在执行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势必会影响畜牧业的发展并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因而相关人员就要从畜牧兽医管理工作的现状出发,探讨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1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动物防疫意识比较薄弱

从畜牧动物的疫病组成来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慢性化动物疫病,其二是非典化动物疫病。现阶段,随着我国不同地区之间联系的愈发密切,也給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展开带来了很多挑战,增加了工作的复杂性。同时,在一些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中,也极容易出现病原发生变异的问题。此外,一些养殖户本身也比较缺乏防疫意识,从而导致了养殖工作在比较恶劣的环境下进行,给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展开带来了很多限制。

1.2专业畜牧兽医防疫人员缺乏

从相关调查数据的结果来看,我国专业畜牧兽医防疫人员的人数是比较少的,这个问题在一些偏远地区更为明显。同时,一些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人员在进行实际上岗作业前,也大都缺乏专业的培训,从而导致工作人员本身并不具备专业的防疫知识,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1.3技术力量不足

在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中,由于政府资金投入力度不足、人员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展开。现阶段,虽然一些畜牧兽医实验室开始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对相关的技术设备进行配备,但同样受限于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对技术和设备的利用并不到位,从而影响了工作的展开。

1.4养殖人员队伍综合素养较低

从我国目前兽医动物防疫工作展开的实际情况来看,是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的。因此,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便很容易导致一部分防疫工作无法开展。其次,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年轻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使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出现了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同时,现有人员也存在着文化水平低,专业性差等问题。这便直接导致了在实际工作和开展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的法制意识是比较单薄的,整体的执法力度有待加强,无法满足当前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实际需求。最后,伴随我国畜牧业的持续扩大,现有的人员队伍也需要得到扩充。由于人员队伍的不足,也导致了育种能力下降,疫情频频出现,且得不到有效控制等问题,给很多养殖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加剧了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1.5社会的重视程度不够

畜牧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点关注对象,其中的安全和发展问题需要人们高度重视,畜牧业需要通过一些技术规章制度来实现兽医管理的规范。但实际情况是一方面相关的基层领导干部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因而畏惧改革的影响,另一方面建立防疫站而并未对其充分利用的表面工作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1.6对动物疫病危害的认知不足

养殖户多存在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村地区,文化水平较低,对动物疫病的防疫意识不足。这些养殖户为了最大程度上降低养殖成本,常常进行安全性无保障的自主疫苗注射工作。除此之外,当动物患病时,大多数养殖户都不会请兽医对患病的动物进行医治,造成动物因病死去。

2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策略

2.1健全畜牧防疫机制

建立相对完整的动物疫情预防体制机制是确保动物疫病预防任务合理、安全、有序进行的必要条件。的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动物疫病防疫机制的完善,尤其是对于人事责任评估机制,必须把责任落实到个人。处所的畜牧育种羁系部分也或不按期地展开查询拜访,峻厉冲击私宰等行动。同时,动物育种监管部门要按期对市场及育种户进行调查研究,峻厉冲击私宰等违法行为。

2.2提高兽医技术水平

为了提高我国动物流行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水平,应当着重培训动物医学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动物育种技术正是取决于医学工作者的能力。一方面可以引进优秀的动物医学技术人才,并将他们安排到,让他们对能力不足的工作者加以帮助,提高整体动物医学人员的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对动物医学工作人员的统一培训,使他们明确完成动物流行性疫病预防和控制任务的重要性,并对他们教授有关动物疫病防治的有关知识,加大他们对新技术的学习力度。

2.3提高动物医学人员素质

动物医学人员的素质对开展动物流行性疫情预防和控制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相关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动物医学工作人员的监察力度,对低素质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净化动物医学工作的环境。同时,积极开展对医学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疫情防控知识,增强自身对于动物医护工作的责任感,对医学工作者的素质进行不定期考核,确保动物疫病预防和控制工作能够顺利展开。同时,我国的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将来不愿意承担基层的兽医工作。因而国家可以提供一些政策支持鼓励知识分子从事兽医工作。

2.4增加防疫基础设置建设

为进一步提高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质量,还需要对其中的基础建设进行不断完善。在一部分地区,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成立专门的疫情监测实验室,对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展开起到辅助作用。此外,加强兽医动物防疫站同疫苗中心的联系,保证畜牧兽医动物防疫站能够快速获取到所需要的疫苗,及时进行疫苗防治。

2.5 注重对动物的健康检查

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主要内容便是合理控制动物疫病问题,因此需要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便提高对动物健康检查的重视工作,制定日常健康检查制度,及时掌握动物疫病的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动物疫病的严重和扩散。同时,针对每次动物健康检查做好详细记录,方便后续治疗工作的展开。

2.6注重加强社会的重视

国家需要制定相关的制度对畜牧兽医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引起兽医的重视程度,对畜牧兽医管理工作的实际状况进行不定期的随机抽查并严厉处罚不合格的养殖户。上级主管部门为了促进畜牧业的发展,除了要做好监督工作之外还要不断完善相关检查条例,通过一些资金上的帮扶促进医疗条件的提升。

3.加强畜牧兽医管理工作的意义

畜牧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经济效益产生直接影响,家庭养殖为主是我国畜牧养殖产业的主要特点,国家要想使食品安全更好的得到保障,就需要加强管理小型养殖户的畜牧工作并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加强监督,促进工作的有效落实。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加强对畜牧业发展的规范化一方面能够加速我国进入国际市场从而提升我国农产品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能够实现动物疫病有效防治,使人们能够买到安全可靠的畜牧产品从而提升生活质量,促进畜牧业的良好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目前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实际情况,分析问题成因,找寻解决方法,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案,从而不断提高工作开展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艳云,马洪艳,苗立杰.基层畜牧兽医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农业,2019(23):73.

[2]刁乃君.基层畜牧兽医工作常见问题探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9(05):139.

动物医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动物医学专业;专升本;函授;毕业论文;调查与分析

提高大学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科技快速发展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是现今高等学校进行教学改革的目标。也是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明确要求。自1999年我国高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随着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不仅导致函授生生源市场的不断萎缩,也使函授生生源的对象发生了大的变化,函授生生源的主体由高中生转变为技校、中专和高职的毕业生及单位强制规定文凭而未获得合格学历的部分在岗职工,这些变化给函授专升本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1-3]。文章对南京农业大学函授专升本动物医学专业近六年毕业生的毕业论文相关内容和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的抽样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相应的统计分析,得出了一些有参考意义的分析结果,期望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水平有所帮助。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动物医学专业函授专升本2007~2012届,共6届171名本科毕业生所撰写的毕业论文。

2.研究方法。①统计分析法,从毕业论文的选题性质、毕业论文的内容、毕业论文的成绩、毕业论文的引文等方面对171篇论文进行统计分析。②问卷调查法,为了了解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学生对毕业设计环节的个人看法,对近3届部分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对回收的66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毕业论文成绩的统计分析。作为评价论文质量好坏最直接的数据,学生毕业论文的成绩是评价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南京农业大学函授专升本动物医学专业毕业论文评定成绩由论文选题的价值与合理性(占15%),论文的难度、工作量大小和创新性(占30%),数据资料分析、归纳、概括及运算的能力(占20%),文字表达水平、文章的逻辑性(占15%),论文写作的规范化程度(占20%)五个部分组成。我们将2007~2012届的毕业论文成绩依次按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和不及格(60分以下)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近六届毕业论文获得优秀的比例为13.04%~20.00%,良好的比例为66.67%~73.91%,中等的比例为8.33%~12.00%,及格的比例为2.70%~4.35%。这组数据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近6年来函授专升本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基本情况,同时说明指导老师也较好地把握了毕业论文的评分标准。

注:( )表示该分数段成绩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2.毕业论文的选题、研究对象和引文等指标的统计分析。

(1)毕业论文的选题性质,表2给出了2007~2012届函授专升本动物医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性质和学生所在单位的统计结果,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选题性质与其所在单位的性质有较强的相关性。由于学生“边工边读”的特殊身份和科研能力的限制,其选题更偏向于相对易出结果的应用研究(86.67%~94.59%),而仅有少量在科研院所工作的学生(5.41%~13.33%)借助自身单位的科研课题在项目组中从事基础研究的前期工作。

注:( )表示该类选题占总人数的百分比;“*”表示的生产单位包括兽医站、防疫站、卫生监督所、动物医院、动物园、畜牧场、动物药业及生物制品企业等。

(2)毕业论文的类型和研究对象,171篇毕业论文的类型主要涉及试验研究(36/171,21.05%)、临床病例研究(113/171,66.08%)、动物疾病调查报告(13/171,7.60%)、文献综述(4/171,2.34%)等。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中以猪、家禽(鸡)和犬为主体,且犬的研究有稳步上升的趋势,而一些传统家畜(如牛、羊)下降趋势明显,详细结果见表3。这些变化为以后的课堂教学内容及相应课程的调整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3)毕业论文的引文数量、类型及引文年代的分布。171篇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引文总量为1927篇,单篇论文最高引文量36篇,平均引文量为11.27篇,平均外文文献引文量为1.98篇。参考文献引文的类型主要涉及期刊(1411/1927,59.21%)、图书(223/1927,11.57%)、教材(131/1927,5.86%)、会议论文(87/1927,4.51%)、学位论文(61/1927,3.17%)、国家标准(8/1927,0.42%)等。参考文献引文的年代分布为近5年(732/1927,37.99%)、近6~10年(906/1927,47.02%)、近11~15年(249/1927,12.92%)、近15年以上(40/1927,2.08%)。

3.学生对毕业论文态度的抽样调查结果。为了更直接地了解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学生对毕业设计环节的个人想法,对近3届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对回收的66份有效问卷的调查结果见表4。从调查的结果来看:①部分学生完成论文所花费的时间不够,一部分原因可能与未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有关;另一部分可能与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更有极小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即将毕业,老师不会为难他们,随便应付一下就可以毕业。②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是试验等条件不完善,这与学生所在单位的原有的试验基础及经费投入有关。③学生在毕业论文完成期间与指导老师沟通不够,这与动物医学院作为研究型学院近年来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有了较大的提高,加之指导教师均承担有繁重的全日制本科学生的教学任务,使得投入到函授专升本学生毕业论文指导中的精力受到限制。④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阅读专业外文文献的能力不足、系统化的写作训练不够和拥有的可检索的最新资料资源不足,这与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和学生所在的生产单位有一定的关系。

三、结论与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由于我院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毕业论文的规章制度,制订了较为详细的工作计划,加上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实施和撰写过程中的细心指导,充分调动了毕业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毕业论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从统计结果看,毕业论文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对毕业论文进行严格的过程控制,激励创新。具体体现在要对学生严格管理、对指导教师严格要求和对毕业论文严格把关三个方面。学院应对学生毕业论文实行“清单式管理”,不仅要对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和论文答辩等关键节点加以明确,还应细化各环节的工作要点并提供适当的范例,在写论文之前应通过会议、邮件、QQ群等方式让参与毕业论文的每一个人做到心里有数,在毕业论文实施过程中通过学院的网络系统定时做好提醒和督促,并将学生通过留言簿反映的情况反馈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选题,而且应与学生所在单位根据选题要求商定合理的试验实施进度计划,在计划中合理将试验与学生的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指导老师平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背景,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掌握学生论文的进程。对毕业论文严格把关,做到既重视过程又重视结果,鼓励学生不断创新[4],对有创新思想的毕业论文在评定过程中应更注重过程,鼓励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尝试。建议进行优秀毕业论文的评选,以鼓励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学术精神,以提高学生科学研究及论文写作的能力。

2.建立稳定的校企关系,做好校外指导老师的评聘工作。学院可组织相关的专家走进学生的工作单位,以学院的名义调研其所在单位实际需求,需要解决的生产问题,以解决单位需求的方式与其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这样既为学生完成论文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可缓解学生试验经费的不足。同时学院可委托学生所在单位中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并向其颁发聘书,这样既增强了指导老师的荣誉感,也增加其责任感,这种方式使双方的职责和任务明确,加深了学生所在单位与学院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加了研究的连续性,确保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同时也为学院发掘更多的生源创造了有利条件。

3.完善课堂内容,加强学生自身实践资料的收集。应根据学生在毕业论文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引导教师对现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做适当的调整和补充(如涉及宠物的内容可适当增加),在一些必修课的教学环节中增加其内涵(如在学生日常教学环节中的部分作业可试用小论文的形式,让他们逐渐熟悉论文的写作)。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在毕业论文试验设计时遇到的问题,应要求或鼓励学生从进校后的每学期必须做好一定数量的临床案例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为后期论文的选题和实施奠定基础,已有的调查结果显示此法可有效提高论文的质量[5]。同时建议每年院级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答辩时可安排下一届的毕业生旁听,这既引起下一届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又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4.增加投入,做好论文资源检索服务。从前面的论文引文的统计结果看,函授专升本动物医学专业的毕业论文的引文量虽然有一定的数量,但引用的外文文献资料较少,引文的文献资料较陈旧。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如下:①学院可投入一定的经费建立网络教室,在学员来学校参加面授期间向他们开放,以解决他们在日常工作、学习中接触到科技文献资料不足的现状。②在学员不在学校期间,利用学校的“文献传递”服务为学员及时提供所需要的科技文献。③制作或购买与文献检索与利用、论文写作相关的网络课程或课件放在学院网站上,在发挥我院远程教育优势的同时,让学生在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真正受益。

参考文献:

[1]吴其光,汪立琼.本科毕业设计及论文调查与分析[J].科教导刊,2012,(3):121-123.

[2]罗丽华,王翔辉,崔国贤.农科类本科毕业论文调查报告[J].高教论坛,2011,(6):58-59.

[3]袁亚云,姚民乐.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毕业论文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9):126-127.

[4]李瑞兰.专升本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23):64-65,69.

[5]周全立,罗诗超,李二岭,等.函授牧医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0(3):207-209.

作者简介:张玮,女,科员,南京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通讯作者:孙卫东(1969-),男,博士,教授。

上一篇:电大毕业论文下一篇:护理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