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培养范文

2023-12-27

技能培养范文第1篇

在学生看来,所有的课堂教学首先都要让学生“听得懂”。所谓“听得懂”是指学生在付出一定努力的情况下,教学的知识、技能与方法是可以理解与掌握的。更确切地说,“听得懂”指得是“学得会”,在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目标能够达成。

教学内容巧处理

要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处理。据了解,教师们的备课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是分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为什么首先希望课堂教学是学得会的?这背后反映的实际上是当前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课程太多、教学内容过难,学生学不了、学不会。

汽修学校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备课的时候就相当于是“过滤”,通过交流探讨,根据职校学生的特点,把学生普遍认为的难点简单化,将深奥的理论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摒弃了传统单

一、枯燥的教学方式,课堂上,老师信手拈来的活生生的例子,可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当然学生更希望教学中多一些“做”的内容,在职校学生们看来“做”比“听”容易懂,“做”也与原有的学习基础相关性不大。据汽修学校教师指出,职校学生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爱动手,而且动手能力很强,所以学生都希望学校多开设技能类的课程,或是增大实践教学的比例,这些反映的都是学生对课堂教学“学得会”的内在需求。据了解,有的汽修学校实施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正是满足了学生的这一需求。

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老师边讲理论,边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不懂的问题立即解决掉,理论、实训都不留盲点。

技能培养范文第2篇

摘 要: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实践手段。物理学是以实验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程,课程中所有的物理概念、定律和应用,都是在实验平台上搭建构成的。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技能;培养;方法与途径

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要求必须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物理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实验,通过实验为学生学习提供感性材料,在实践中验证定律,强化学生的知识理解与和记忆,驱使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探索创新能力。

一、 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方法

(一) 培养学生使用基本仪器的技能

做好物理实验的基础是准确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物理教学中常用基本仪器包括刻度尺、量筒、计时器、秒表、天平、温度计、测力计、压强计、安培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这就需要学生熟悉实验仪器的原理和用途,准确掌握仪器的量程,使用方法与规则,才能读数正确。

抓住基本测量仪器的共性给学生介绍基本仪器的使用。如:①基本测量仪器均有相应量程。熟悉仪器的量程是学生使用各种基本仪器的前提,根据实验对象选用合适量程的仪器,避免选用量程不当造成实验数据有误。②为了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通常须在使用测量仪器前调节或校正零点。③多量程仪表更要注意认清分度值,否则就不可能正确读数。如:安培表、伏特表等是常用双量程。④正确读数。学会正确读数,能估算有效数字。如读数刻度尺时视线要垂直于尺而且正对所读刻度处,估读要正确;读数安培表和伏特表时,视线正对指针且与刻度盘垂直,四舍五入估计出读数。

(二) 培养学生正确操作实验过程的技能

(1)培养学生一定的实验技能。让学生掌握实验的一般原理,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设计。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根据,能根据实验的原理恰当进行设计实验,明确实验所用的定律公式,准确设计实验电路图及实验方法。能根据实验前的已知量和被测量选择合适的仪器,根据实验条件设计实验步骤,提前设计好实验记录单。实验技能的培养先由教师示范,再让学生模仿学习。

(2)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比如:掌握“控制变量法”的思维及应用,在研究“电阻定律”时运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温度一定时,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其长短、粗细、材料都有关系,在研究导体的电阻大小与长度的关系时应选择符合什么条件的器材;同理,探究是否与粗细有关、与材料有关分别应选择符合什么条件的器材等,这是学生正确操作实验过程的基础。

(3)培养学生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能进行运算和分析,以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这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a. 实验数据后要有正确的单位记录,没有单位的数据在物理学上是没有意义的;b. 读数时有效数字的位数要准确,估计值只能有一位;c. 会对实验记录进行正确的计算和分析,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4)学会正确安装仪器。如在电学实验中连接实验电路,能依照电路图准确连线。连线时正确区分电路的主路和支路,从电源端始沿主路有序進行,再连线支路。成功连接电路后必须检查,确认无误后再通电实验。仪器的正确安装由教师示范再让学生模仿,在此过程中教师讲述方法与注意事项,最终学生学会独立安装和调整。

(5)让学生了解误差,学会对误差的计算和分析。实验结束后要指导学生分析实验误差原因,明确实验误差是系统误差还是偶然误差。仪器本身的缺陷和实验装置不完善容易引起系统误差,如风的吹动使天平产生误差,电表使用前未调零等。校准仪器和改进实验方法是减少系统误差的有效手段。实验方法改进可改变仪器的位置或仪器的顺序,如将物体分别放在天平左右盘上称量等。多次重复测量取算术平均值减少偶然误差。由此可见,发现误差的存在和来源是减少误差的前提和必须,其次是重视减少误差方法的选用。

(6)会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学生操作实验时的体会和实验后的总结。能根据原始记录写出符合要求的实验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名称、目的、器材、原理、方法和步骤、实验数据、数据计算和处理、实验结论及误差分析等。

(7)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爱护仪器,遵守安全操作规则和尊重实验事实等是基本的实验习惯。如结束电学实验时,实验仪器应调到最安全状态后再切断电源,拆除实验连接线并整理好仪器。教师应时刻强化学生的良好实验习惯教育,避免仪器损坏和实验事故发生。

二、 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途径

(一) 学生实验技能培养的基本途径是实验教学

优质而高效的实验课既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又教会学生一定的实验技能,是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有效手段,是训练提高实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实验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演示实验教师教会了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是教师使用仪器进行实验操作示范。根据教学实际尽可能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如实验中仪器正确使用、实验步骤的准确安排、实验的操作、实验数据的读取和记录、实验现象的分析和结果的推理,以及正确结论的得出和产生误差的分析等。学生在大量演示实验的耳闻目睹中,实验技能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培养。开始实验时教师要先明确学生实验的目的与方法,特别要强调实验的注意事项。教师台上示范实验时学生在台下跟做。演示实验对起始年级的学生是合适且有效的,教师的步步指导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实验修养。

(二) 开辟第二课堂

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尝试实验探究。比如结合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深化课堂知识中完善和丰富了学生实验实践应用能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有效发展,实验技能在学生的生活中得到最佳培养。学生在课外实验中必须要引导适当,在参与中提升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激情。学生的课外实验重要的是从自己的操作实践中观察运用,在总结经验教训中不断改进实验,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强化实验课堂教学课内与课外的有机融合。

总之,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是长期示范、指导和引导的结合,要使学生物理实验技能得到培养和提升,物理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努力达到物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逢贤.学与教的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张生芳,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靖远县第八中学。

技能培养范文第3篇

1 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结构分析

1.1 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结构

技能是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 它是指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可分为初级技能和技巧性技能, 初级技能只表示“会做”某件事, 而未达到熟练的程度, 初级技能如果经过有目的、有组织的反复练习, 动作就会趋向自动化, 而达到技巧性技能阶段。技能按性质和表现特点, 可区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种。

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 是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结合。一般来讲高职生 (专科层次) 其知识面和知识总量不及本科生, 但在某一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应当高于本科生。社会培训相比, 高职教育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应当等同于社会培训, 但知识总量与知识面要大于社会培训。就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知识与技能结构形状而言, 应当是“三角形”、“锥形”或“图钉形”。

1.2 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培养阶段

高职学生的技能培养应当是宽基础, 精专业, 需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两个阶段进行培养:

(1) 构建专业基础平台, 也就是专业知识面要宽厚, 主要是公共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等模块的教学。如果用形状来表示则是“三角形”、“锥形”基底部分或“图钉形”的钉托部分, 它是今后在专业方向或岗位上发力的作用基础。

(2) 建设专业技能高度, 也就是以岗位为切入点, 主要是专业技能和岗位能力等模块的教学。如果用形状来表示则是打造“三角形”、“锥形”的高度和“图钉形”的钉针长度, 其“尖顶”或“针尖”则是契入岗位上发力的作用点。

2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技能培养的误区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技能培养指导思想上还存在着许多误区:一是在人才培养中片面强调学科教学, 认为基础理论越扎实, 学生的水平越高, 把高职教育等同于教学型本科院校, 忽视了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使命。二是把高职教育与社会培训完全等同起来, 体现不出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 过分强调订单式教育, 完全把学生当作商品出售, 认为企业需要什么, 我们就生产什么, 忽视了对人的培养。三是依然把高职教育当作精英教育, 认为办学层次越高, 水平也就越高, 在人才培养上以“专升本”为目标, 不安心于高职教育, 诚然高职教育也应有本科、硕士甚至博士, 但其根本是职业教育。四是高职院校的部分教师知识结构专业知识老化, 实践能力弱, 无法承担满足社会需要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 同时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师引进也存在严重误区, 许多高职院校在引进人才时要求是应届的博士或硕士, 这些从学校毕业到学校任教的教师本身就缺乏社会实践和应用技能。

3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培养的思考

3.1 高职院校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使命

高职教育包含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两层含义:高等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 职业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高职院校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使命, 致力于社会现实问题和生产实践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承担起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使命。

3.2 服务社会是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培养的市场依据

高职教育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标,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坚持以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服务对象, 在学生技能的培养上首先应当立足地方经济或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其次要找准市场切入点, 如果没有充分的、现实的市场需求, 即使专业技能水平再高, 市场不需要也是无用之才。

3.3 高职院校自身条件是技能培养的基础

高职院校的自身条件是技能培养的基础。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 在学科专业、师资力量、设施条件、管理水平等诸多方面各不相同, 高职院校在学生技能培养时, 要充分考虑校情, 必须体现学校自身的历史、传统、定位和条件, 以及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要求, 突出学科专业优势, 发挥特色。

3.4 教学体系改革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教学体系改革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高职教育应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制定出符合社会与市场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教学计划, 在注重宽厚的基础知识的同时, 注重职业技能的专业特色和专业深度, 在技能发展的教学管理与控制中主要从三方面着手: (1) 根据技能目标确定技能培养途径; (2) 制定符合技能培养的有效教学模式; (3) 完善技能目标的考核制度和管理体制。

3.5 内涵式“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保证

内涵式“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保证。这是要求教师不仅具有“双证”, 而且要求教师真正具备教学能力和相应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 真正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 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同步提高。

摘要:10年来, 高职教育快速发展成绩显著, 但突出问题是学生技能培养不能令人满意。本文对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结构进行分析,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培养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明确高职院校的目标与使命, 以服务社会为依据, 根据院校条件为基础, 以内涵式“双师型”教师为保证, 进行教学体系创新等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技能,培养

参考文献

[1] 杨秀芹.高等职业教育出路之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01.

[2] 刘玉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03.

[3] 张彤.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M].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3.

[4] 李云兰.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14) .

技能培养范文第4篇

摘 要: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是高中生写作心理监控机制中的核心要素,它内化为学生写作的心理知识图式,形成心理监控机制中重要的元认知意识。写作道德规范下的写作心理监控发生机制为“审视—评估—预测—校订(调整)—优化”,其特点是全程监控、螺旋往复。教师要引导学生努力构建适合自身写作才情的写作心理图式,培养良好的作文监控意识,提升作文心理监控能力。

关键词:写作道德规范;写作认知结构;写作元认知意识;心理监控机制

写作道德规范是指写作者基于时代主流的道德标准、价值标准和审美标准,在道德认同、价值追求、情感态度、审美理想、艺术表达等方面所遵循的写作规范和写作准则的总和。[1]8~12那么,此规范作为一种写作理念、写作精神和写作策略,内化为写作主体的心理监控机制,其心理结构成分及相互关系怎样?思维加工模型怎样描述?运作机制的特点和规律是什么?笔者不揣固陋,谨就此问题作一些浅层次的探究,并以此就教于同仁。

一、写作道德规范下的写作心理结构

现当代写作心理理论认为,作文心理结构是学生写作过程中形成的认知结构,是学生在感知和理解物质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它由学生眼下能回忆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作为一种写作理念和写作思想,它观照下的作文认知活动,由两类功能不同的内容构成,即操作性活动和操作性控制活动。[2]31

作文操作性活动,是对客观外部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提取、加工、处理、转换、输出、运用并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对外部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智力操作活动。它由作文器、作文策略和知识经验库三元素构成:作文器是对信息进行操作的主体,主要解决“谁去作文”的问题;作文策略是作文器在操作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和技术,主要解决“怎样作文”的问题;知识经验库则是对信息操作进行解释时的标准或依据,主要解决“依据什么进行作文”的问题。[2]31

作文操作性控制活动,是对作文操作性活动加以操作控制,目的在于计划学生个体的认知操作活动,分配认知操作活动的资源,了解认知操作的执行过程,监督、调节和控制认知操作的执行过程;是针对智力活动本身的操作活动。它包括三个控制机构:(1)元认知机构,这是对作文操作性因素进行有意识的控制,是一种目的明确的认知活动;(2)元认知后控制机构,这是先在意识状态下实现其控制,而后转入较少意识控制或基本不需要控制的自动化的控制机构;(3)动觉反馈控制机构,这是个体在产生元认知机构之前就形成的一种较低级的控制机构,主要实现对所有动作参与的智力活动和直觉行动水平的智力进行调节和控制。[2]31~32

上述两种操作活动是监督与被监督、计划与被计划、调节与被调节的关系。作文活动之所以具有这两种不同的功能,是因为作文心理结构中具有操作性和控制性这两个亚结构。

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既引领写作操作性活动,又监控写作操作性活动。本文主要探究写作道德规范下写作操作性活动的监控机制。

二、写作道德规范下心理监控机制中的元认知意识

写作心理学研究者使用“监视器”“执行性控制”或“自我调节”来描述写作心理监控的重要作用。海斯和弗劳尔说:“大部分的写作技巧都属于监察和指导自己写作加工的能力。”[3]由此可见,心理监控在写作的操作性活動中举足轻重,不可轻忽。

(一)写作监控机制的核心要素: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

刘淼认为,作文知识应该包括陈述性知识即实用性问题常识和常用性文学体裁知识,程序性知识即完成作文任务所需要的技能、技巧,以及策略性知识即对作文过程进行计划、监控及调节、修正等方面的知识。[2]27~28而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的内涵几乎涵盖了上述三个方面的知识,成为心理监控机制中的核心要素。[1]10~13主要表征为:

1.文德修养的规范:修炼文德,弘扬正道。主要特征:修炼道德,倾向进步;把握主流,明辨是非;强化责任,文责自负;为成长而写作,淡化功利思想。

2.写作态度的规范:尊重生活,真实写作。主要特征:尊重生活,真实写作;真情表达,拒绝虚假;彰显主体,言“我”心声。

3.写作技术的规范:熟练技术,规范写作。主要指向:注重奠基,丰富素养;谙熟文体,熟练技术;遵循规律,循序渐进;文出己手,追求原创。

4.审美标准的规范:意蕴深刻,表达高蹈。这是对学生写作的目标指向和对学生作文评价的审美标准:意蕴深刻,弘扬美善;独抒性灵,张扬个性;神游万仞,奇思妙想;文辞精美,表达得体;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此规范内化为学生写作的心理知识图式,形成心理监控机制中重要的元认知意识。

(二)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下的元认知意识

写作道德规范下的元认知意识可分解为以下三种认知意识:

1.写作主体自我评估意识

写作自我评估意识贯穿整个写作活动。它是写作主体对写作操作性活动进行控制的元认知意识。写作自我评估意识对个体的认知操作活动作出的计划、分配认知操作活动的资源、操作的执行过程以及所产生的效益等,进行适切的前瞻性评估,并促使写作主体对操作性活动进行反复调节和控制,以期达成写作目标的操作性控制活动。它所监控的对象主要是:

(1)计划阶段:酝酿、构思阶段。这个阶段分观念产生、观念组织和目标设定三个子过程。[2]54~55写作自我评估意识主要审视写作主体从长时记忆中检索出来的信息能否准确表达观念;所检索的表达方式和策略是否适切;目标设定是否科学、有效。除此之外,还要对计划阶段的整体表达效果进行前瞻性评估,预设文本将产生的作用、影响、意义和后果等。

(2)转译阶段:作文表达阶段。这个阶段把计划阶段形成的心理表征(观念产生、观念组织和目标设定)转变为外在的语言符号。写作主体的评估意识主要审视计划阶段所设定的观念产生、观念组织和目标设定等,是否能在自己的写作操作活动中得到完整转译;需要作哪些变动和调整;转译过程是否沿着预定的方向合理推进,思维过程是否正常,需要作怎样的修正等。同步进行的是,评估意识在转译过程中还要反复审视转译能否完成写作预设目标,是否对计划和转译的相关内容、程序和策略作必要的协调和订正,等等。

(3)回顾阶段:初稿回顾、校订阶段。写作自我评估意识对转译后物化的文本进行理性审视,审查该文本是否达成预设的写作目标,需要作怎样的修订和增补;对文本词句、标点、书写、语法、内容、结构等进行认真审视;对整体表达效果——作用、后果、影响、意义等,再次进行前瞻性评估,并促使主体进行相应调整。

2.写作主体的目标最优化意识

大量的教学实践和写作问卷调研表明,无论资质优劣,写作主体无不以现有的写作心理图式为依托,以最大张力追求写作目标的最优化。这是每个写作主体都具备的强烈的写作目标最优化意识。写作道德规范下写作主体的目标最优化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作业环境的最优化意识:主要审视写作任务是否清晰、明确,审题是否最优,写作的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是否最佳,等等。

(2)写作计划的最优化意识:主要审视从作业环境和长时记忆提炼的信息是否最优,构思和写作提纲是否最优,拟采用的表达策略是否最适切,等等。

(3)转译的最优化意识:主要审视转译过程中是否很好地落实计划阶段的写作方案,是否需要调整,需要作怎样的整体调整或者局部调整以实现最优化的写作目标,等等。

(4)回顾的最优化意识:对转译的结果进行严格复阅和校订,审视文本是否能达成最优化的写作目标,还需要哪些修正和调整,写作目标最优化的程度怎样,等等。

3.写作主体的责任意识

写作责任意识是写作主体对社会、对国家以及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它是作者在一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观照下,对生命主体基于“生存秩序的憧憬与建构”而从事的写作动机、构思、选材组材、行文表达、意蕴呈现、文章修改等写作内容,所进行的审视、矫正、提炼、完善等的道德、情感、价值等方面的认知心理活动。

写作责任意识包括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责任意识两大方面。其基本内涵是:(1)社会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美学意识、道德意识、科学意识、历史意识、家国意识、文明意识、环境意识、文化意识等;(2)个体责任意识——真实写作意识、修炼品格意识、辨证思考意识、主体成长意识、敢于担当意识、写作规范意识、能力提升意识等。

写作主体的责任意识主要指向:对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坚持正确的写作导向;坚持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对社会负责,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对历史负责,能顺应历史的潮流,拒绝消极和虚无的思想;对文字语言负责,能规范、准确地表情达意;对自己负责,坚持在写作中修炼品格,提升人生境界。[1]57

作为写作道德规范下的元认知意识,对写作的所有环节实施全程监控,聚焦写作操作性活动的任何一个元素、细节、观念、策略、效果等,预测对社会、国家和人生将要产生的影响,并促使写作主体进行有意义的调整和校订,以使文本意蕴更纯正,产生更丰富的正能量。

上述三种元意识内化为学生写作的心理知识图式,成为心理监控机制中起制约作用的因素。

(三)三种元认知意识的关系

写作道德规范的三种元认知意识监控机制贯穿整个操作性活动和操作性控制活动,以保证写作目标的完美达成。三者在审视角度和功用上虽互有交叉和重叠,但还是各有侧重:写作主体自我评估意识主要监控、评估整个写作操作活动是否依照写作计划和目标顺利进行,思路有没有偏差,需要作哪些调整或矫正;写作主体的目标最优化意识主要是监控写作操作过程和成果是否达到主体认同的最优化境界;写作主体的责任意识主要基于对社会发展和人生成长影响的写作功效责任意识,监控写作成果的作用和影响等。

三、写作道德规范下的写作心理监控机制的工作模式

(一)心理监控机制加工模式

笔者参考现当代中外影响较大的一些写作加工模式和作文心理操作模型,并以海斯和弗劳尔的螺旋式写作加工模式[2]54~55基础,试图勾勒出写作道德规范下的作文心理监控模式。该监控机制共分三部分:关于“写作环境”、作者“长时记忆”和“写作过程”的监控(如图1所示)。

(二)心理监控发生机制的特点和运行机制

1.全程監控,重在写作过程

写作道德规范下的三种元认知意识对整个写作诸运作环节是全程监控的。写作过程是作文操作性活动,是决定写作质量优劣的关键,所以是重点监控对象。

2.螺旋往复的监控机制

伴随着写作过程的循环往复,写作监控也呈现螺旋往复的特点。在主体进行写作操作性活动时,随着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认识和新的诉求涌现,写作就有可能回溯到“上游”任何一个程序;发现问题、纠偏订正也会促使写作活动重回“上游”任何一个程序进行调整。那么,监控活动如影随形,始终伴随着任何一个操作性活动运行。而且,在对初稿的校订时,写作操作活动更是呈现螺旋往复的状态,甚至会出现失序状态,写作监控活动当然会适时跟进运作,发挥其应有作用。所以,写作—监控—校订—监控的运行机制,螺旋往复,直至文本成熟,以达到写作主体期望的最优化状态。

3.监控机制的双重功用

写作道德规范下的三种元认知意识对整个写作流程的功效具有双重性的特点:一方面,它是写作操作性活动的向导和引领,它所负载的思想、价值观和审美观是指导主体进行操作性活动的逻辑起点和行文的总的凭借;另一方面,它又是对主体操作性活动进行监控的核心思想。写作主体就是在它的引领下开展写作活动,又依据它所承载的思想和审美标准对写作活动和物化的成果进行理性审视,甄别优劣,检索问题,并指出矫正的措施和方向。

4.监控—校订密切关联

监控活动就是要检索不足和缺陷,然后再进行校订。监控本身就包含控制系统。也就是说,监控是校订的基础,校订是监控的必然结果。监控—校订密切关联。虽然监控后,不一定非要校订,但校订一定是监控之后的结果,没有无缘无故的校订。基本程序是:监视—评估—问题—校订。

四、写作道德规范下主体提升写作监控能力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以写作道德规范为指引,努力构建适合自身写作才情的写作心理图式

写作道德的基本内涵是,高中生在科学人生观、道德观、 价值观的指导下,培育美好的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写作观;能正确并深刻认知客观世界,明辨是非;熟练写作技术,以负责任的态度真实而艺术地写作,创造性地讴歌真、善、美;培养较强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和写作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1]8~12该规范从文德修养、写作态度、写作技术和审美技术四个方面对学生的写作进行了明确的引领和规范。教师要采取诸多有效措施和策略,使学生认真理解,深刻感悟,内化于心,并结合自身的写作才情,在写作实践的基础上,逐步构建起个体写作认知结构和作文心理图式,并能以此指导自己的作文操作性活动和作文操控活动。在写作认知活动中,学生不仅要能同化[2]33~34新的作文知识和新的经验,丰富原有的作文心理结构,而且还要能顺应、调整、改组原有的心理图式,创立新的心理图式,然后把新的作文知识和作文现象同化到调整或改组后的作文心理图式中去[2]34。如此,认知结构既相对稳定,又能通过同化和顺应的方式不断吸纳新的知识信息,结构和内容得到不断改造和丰富,从而使作文心理结构得到不断发展、优化与完善,逐步升华到更高层级,以指导写作主体进行高质量的作文操作性活动和作文控制性活动。

(二)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作文监控意识,提升作文心理监控能力

有调查表明,学生写作呈现“假、大、空”等非道德现象的个体原因之一是,写作个体心理图式中自我监控意识的严重缺失。学生往往是随心所欲,自由挥洒,而缺乏自我监控意识和反省意识,致使写作滑向问题的泥淖而难以自拔。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写作监控意识。(1)对学生进行写作监控的启蒙教育,指导学生初步树立写作的自我评估意识、写作的最优化意识和写作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每走一步,都要自觉运用元认知意识,对写作操作活动进行“回顾”、审视,形成一种良好的监控心理机制和习惯,并进行及时调整、订正;指导学生重视写作操作性活动和写作操作性监控活动的同步进行,二者相依相伴,不离不弃,直至高水平地完成写作任务。(2)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社会和人生,修炼人格,提升生命境界,丰富个体的人文精神,确立为成长而寫作的生命意识;重视积累生活,丰富生命历程;夯实文学基础、积累写作经验和技术;明确做人和作文的关系,树立文责自负的责任意识;等等。(3)教师要善于抓典型案例,就写作过程中因为学生监控机制缺失或是监控不到位所引发的诸多共性问题,在班级或者小组里引发讨论,然后指出症结所在和校订方向,从而形成写作监控经验;也可以就“个案”作文,与学生当面交流,倾听学生对写作过程的回顾和写作时的心理状态,共同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指出努力方向。如此,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监控意识,提升学生的作文心理监控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永生.“文德”观照下的写作道德规范意蕴管窥[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6(2).

[2]刘淼.作文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司继伟,张庆林.写作过程的自我监控实证研究[J].心理科学,2000(1):111-112.

(责任编辑:李益)

技能培养范文第5篇

摘要:操作技能的培养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提高职校生操作技能是广大职教工作者长期以来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本文试图通过对操作技能定义、特点的分析,提出有效培养操作技能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定义 特点 操作技能培养 熟练的操作技能特征 途径方法 就业技能

当今世界,教育同产业的结合愈来愈密切,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振兴经济、增强国力的战略选择。早在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以此培养目标成为指导的中等职教教学的必然要求。职教与其他教育分支学科一样包含着教育本质上的内容,但同时作为独立的一个研究领域,也有着自身许多特点。职业教学中不能一味照抄照搬普教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除了强调传授按严格学科体系形成的书本知识,更要重视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

一、职业教育的特点

(1)要处理好操作技能培养和理论知识传授的关系

在教学中往往出现重视操作技能培养而忽视理论知识传授的倾向,这是不正确的,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否则,将难以胜任智力含量稍高的职业岗位。

(2)专业理论教学要突出应用性

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既懂理论,又会技术操作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型劳动者。因此,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重视理论教学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决定了专业理论教学要突出应用性。

(3)教学形式要突出实践性

学校是培养具有从事某种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要把培养学生熟练的掌握职技能作为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既要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及其指导作用,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性教学是学生学习并掌握所学专业的操作技能,获得专业特长的基本途径。

(4)熟练的操作技能特征应该包括:

第一,操作技能结构合理。局部操作技能有机组合成一个完美的系统,操作中没有多余动作。像弹吉它,初学者往往一步步地来完成每一个音符,即先由谱子上的音符形成视觉形象,接着传送位置的表象,琴弦和手的视觉与这个表象的关系,以及如何移动手指按某个弦等。等学习者掌握了这一套动作之后,这些笨拙的中间环节就会被节省,可以由曲谱的视觉连贯引起手指适当的演奏动作。

第二,操作技能质量高。操作者的速度快、质量高,运用各项技能不但准确、稳定,而且协调、灵活。如熟练的司机在开车时,总是在不断地调整方向盘。动作速率快且准确,从而有效地避免撞车和冲出道路,使驾驶达到自动化。

第三,操作技能调节自如。熟练的技能操作者技能的控制主要依靠动觉反应,紧张感消失,技能操作达到高度自动化,各子技能之间协调自如。如专业足球运动员,由于平时经过长期的训练,建立了牢固的技术基础,一旦投入到比赛中,那种心理上的紧张感顿时消除,过人、跑位、传球等技术一气呵成,应用自如。

二、操作技能培养的途径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决定了学校必须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职业岗位的变化和要求确定专业和课程设置。为此,学校应与社会各行各业保持密切的联系,了解市场的人才需求动向,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学生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实现培养与社会适应性和岗位针对性的有机统一。

(2)加强操作技能培养的软硬件建设

首先,以实验室、模拟实习场所为主体建立稳定的操作技能培养基地。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建立相应的实验室。其次,建立模拟训练环境。为解决操作训练场所问题,最佳方案是建设学校自己的技能训练中心。这样,学生可以在比较从容的环境中,主动进行各种操作。再次,立足本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操作技能培养所需的师资队伍。学生操作技能主要通过专业理论课、实习等教学环节获得。因此,学校除了配备高素质的文化课教师外,尤其要注重专业基础课、实习指导两类教师的配备。

(3)通过依托行业、背靠企业、校企联合、产教结合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

一是依托行业。学校应当与当地的一些企业和公司建立密切关系,为操作技能培养提供有效实习基地。学生到这些企业和公司实习,能更多地领悟到专业技术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有力地保证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二是背靠企业。企业的需要是技工教育操作能力培养的目标,在制定操作技能培养计划和训练大纲时,企业起决定作用。三是产教(学)结合。学校要走产教(学)结合的路子,要发展校办产业,校办产业搞好了,能够使学校经费有一定的来源,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场所。

(4)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恰当地使用电化教学手段,特别是电子计算机进入教学领域,能突破原有教学手段没有解决或解决不好的教学难点。

三、操作技能培养的方法

(1)示范模仿法

所谓示范模仿法是由指导教师模仿做讲解示范,然后指导学生练习,此时,教师的每一个动作是否规范,直接影响技能训练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慢动作、分解动作的演示过程中,一定要姿势到位,动作到家。

(2)项目训练法

所谓项目训练法就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通过项目的实施来进行培训。项目可以是一个产品、一个过程。

(3)实习教学

实习教学是根据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在校内外实习基地,以生产或管理工作现场为课堂,通过参观访问、参加生产劳动、参加管理工作、学习专业技术、掌握专业操作技术获得职业技能。

最后要强调的是在职业教育课程中,不能笼统地强调技能的比重,而忽视加强创造性智力技能的培养。职校应在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社会服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创新意识的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是职业学院提高其毕业生市场竞争力的出路所在。

参考文献:

[1]潘寂.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张爱卿.现代教育心理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5]庄志镐.动作技能训练中的“优化组合”[J].职业技术教育,2000,

上一篇:计算机技能竞赛下一篇:听力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