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培养论文范文

2024-02-20

技能培养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影视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生动真实的语境和具时效性的地道表达方式,影视视听说教学能更有效地达到传统的听说教材无法实现的教学目的。本文介绍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影视英语教学团队在进行大学英语校本特色课程影视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过程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师资培养,特色教材开发及教学研究和改革方面所取得的系列实践性成果,总结了该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创新之处,为与国内高校影视英语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搭建了交流的平台。

关键词:影视英语 特色课程 教学改革 创新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中提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國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各高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

为贯彻执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国内各高校进行了如火如荼的教学改革。英语听说课堂上应营造良好的英语语境,影视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生动真实的语境和更具时效性的地道表达方式,影视视听说教学能更有效地达到传统的听说教材无法实现的教学目的。影视英语教学,借助多媒体网络平台日益蓬勃地开展,具有非凡的学术和实践应用价值。[17]在《教学媒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一文中指出在语言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有助于创造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教学媒体可以分为视觉、听觉、视听和多媒等4种类型,视听型媒体是动态的、活跃的,学生带着语言学习目的去看去听,对所观看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使用原版英语影视教学为具备一定词汇量和语法常识的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通过视听形象的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7]。

然而,国内高校影视英语教学仍存在诸多的弊端和局限性,如:影视英语课程开设并不普遍,教材缺乏,影视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内容受限制,教学模式不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匮乏,授课课时不足;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影视本身娱乐消遣的特点容易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无法高效地实现视听说教学法以及多媒体网络自主学习。

1 创新性实践成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影视英语教学团队积极遵循“分级教学、分类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原则,致力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获得系列成果。团队于2007年顺利完成影视英语和英语听力课程的建设。其中,影视英语从多方面改良了原英语视听说课程,完善了教学体例,增加了较真实的语言输入,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同时提升文化层面的学习。教学团队于2008年5月成功立项影视英语校级精品课程。2010年10月,该课程顺利通过精品课程中期评估。影视英语创新性教学改革突出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师资培养,特色教材开发,教学研究和改革五个方面。

1.1 教学内容

影视英语以原版的英文电影或电视剧为语言学习平台,运用故事性兼趣味性强及寓意深刻的影视剧情构建真实自然的英语语言环境和学习氛围,通过信息输入和信息输出双渠道训练学生的语言听说基本功,同时引导学生电影文化层面的学习,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素养,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选用的影视作品经典且流行,涉及生活、教育、哲学、道德、文化、政治、娱乐及伦理各方面主题,丰富的视听材料与各种语言训练手段密切结合,在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同时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

课堂教学以听说训练为基础(对影视片段、拓展材料的听力理解和文化主题的讨论),辅以课前课后阅读(影视剧情简介,拓展介绍文化主题的文章及有关影评的文章)及课后写作(观后感,影评和改写或续写剧本等),提供了多样的信息输入和输出方式,为学生打造多层面的语言基础训练。在信息输入环节,影视英语教学利用多方面的信息输入手段,包括听觉信息,即声音,和视觉信息,即图像和文字,结合灵活且具可检测性的听力理解拓展练习,培养和训练学生在视和听的交互作用下接收信息的能力。在信息输出环节,本课程在信息输入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学生理解影视内容并辅助以拓展性补充阅读,提炼有文化内涵的不同话题或者文化主题,结合各种互动性口语表达训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反思、比较、辩论,解读电影中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现象,加强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文化思辨能力,或以影视剧为基础进行模仿演绎或创新性演绎,以此强化学生的听说技能。

影视英语旨在以真实自然和生动地道的影视语言环境来训练及加强学生的英语听说基础,培养学生对影视作品的理解能力;同时,将文化层面的学习融入电影文化主题的探讨中,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文化意识和素养的同时加强其语言表达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1.2 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

影视英语摆脱了传统的视听说教学模式,它发挥了影视资源的特色,打造了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在进行情境学习模式的同时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现自身创造性的大舞台,真正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践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先进教学模式。

为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及提升文化意识和素养,每个单元的教学中,教师会组织学生就片段所提炼的文化主题进行探讨。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深入思考,充分展开讨论并认真组织语言,这部分实践教学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首先在课外完成阶段性任务,然后进入课堂进行深入拓展,这也是广外大影视英语课程教学当中极具特色和创新的部分。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4~6人)负责组织一部影视剧的论坛“Movie Forum”。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负责该单元的小组就该电影挑选的片段所提炼的文化主题或自己感兴趣的文化主题为切入点,提前与老师沟通,咨询、讨论论坛的方式和内容,并进行各种形式的前期创作,如:自由论坛、辩论、脱口秀节目、改写/创作剧本、评论、访谈、影视剧配音等,并将前期创作制作成mp3或拍摄成DV发到班级公共邮箱、Q群或其他网络平台与同学共享。全班同学需在课前下载该作品,听或观看,从语言、内容、语音语调、形式等各方面做出评论,同学们带着自己的评论参加课堂上的后续论坛,制作小组就作品和主题开展后续课堂展示,并组织、参与课堂互动,形式为课堂讨论、辩论、座谈或问答式,之后师生与学生共同进行课堂点评和评分。

“Movie Forum”的设计和要求,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督促学生在语言学习上精益求精。“Movie Forum”的课外实践挖掘了学生无穷的创造力,学生们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互相促进、充实了讨论内容,丰富了语言。本课程还在学校的ftp上设计了“精品交流”栏目,由各班教师选送优秀的“Movie Forum”,既鼓励学生创作更多的精品,也为全校同学构建了相互学习的平台,形成积极的、向上的、竞争又互助的学习气氛。

影视英语选取故事性、趣味性且寓意深刻的影视剧,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真实而自然的语言情境和氛围,通过信息输入和信息输出双渠道训练学生的语言听说基本功,同时,引导学生电影文化层面的学习。影视英语全方位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开展教学,如语言实验室、微格教学教室、Newclass操作平台,教师在课堂上灵活方便地选择电影片段(可选择带字幕或不带字幕的片断),对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信息输入刺激;利用学生对看电影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多角度训练学生的听力理解及对信息的反应能力;课堂上教师利用电影的内容,以语言听说训练为基础,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比如,影子跟读、配音、角色表演、辩论、影视论坛等,进行了大量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学生对电影语言的掌握的同时提高了其对电影文化的学习和理解。

教学改革中,团队积极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开发校园Blackboard系统,建设网络课程网站和校内ftp网络平台及师生论坛,并不断补充、更新教学资源,旨在为学生营造更好的自主学习网络环境,积极引导学生的课外学习,开展深入的拓展训练,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1.3 师资培养

在精品课程负责人杨满珍老师、孙红老师的带领下,教学团队不断发展和进步。队伍积极参与学院定期的专业培训,同时,每两周进行集体备课,老师之间及时有效地交流上课心得体会。青年教师向中年教师虚心讨教,中年教师给青年教师耐心建议。

教学团队由15人组成,均为硕士研究生或以上学历,职称层次分明,年龄结构较合理。成员中39~50岁7人,25~35岁8人。

课程建设期间,教学团队不断优化教学队伍资源配置,结成“一对一”中青年教师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帮扶模式;同时大力培养师资,实施“传帮带”的教师培养模式,历年的教学评估和教师考核中,多位老师被评为“教学优秀”或考核“优秀”。

1.4 特色教材开发

团队在完成影视英语课程建设之后,原创课程教案于2007年3月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成为公开发行的教材—— 《影视课堂互动英语》。

教材《影视课堂互动英语》的编写是英语视听说教学改革的一大创新和突破。该教材凭借其新颖的选材,编写思路的不拘一格,科学独特的内容结构,互动、后续的网络自主教学手段,充分体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该教材被誉为“国内近年来大学英语视听说教材中少见的佳作之一”[5]。2007年在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管理学院、经贸学院、信息学院等6个学院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中,共收集有效问卷3110份,调查统计显示,学生对《影视课堂互动英语》的满意度高达94%”;2007年5月,在广州中山大学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大学英语教师发展专题研讨会及特色交流会”上,该教材同样受到与会专家和各院校老师的一致好评。该教材至今已使用五年,总共六次印刷,销售30000册,在国内高校深受欢迎,在多个院校的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中长期使用。教材利用真实自然和生动地道的影视语言环境来夯实学生的听说基础,培养学生对影视作品的理解能力;其次将文化因素的学习融于拓展话题的讨论中,培养学生对影视作品的欣赏能力。教材视听资料主要来自或经典或流行且故事性和趣味性较强的影视作品,在课堂教学中能营造出真实且自然生动的语言情景和氛围。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课堂教学以听说为主(对影视片段的听力理解和拓展话题的讨论),辅以课前课后阅读(影视剧情简介,拓展介绍主题的文章及有关影评的文章)及课后写作(观后感,影评和改写或续写剧本等)。该教材提供了多样的信息输入和输出方式,为学生打造多层面的语言基础训练。教学团队扎根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积累教学经验;基于教学实践与研究成果,团队继续开发教材;2011年成功申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本科“十二五”校级规划教材,获准立项。

之后一年多时间,在广泛借鉴国内外同类优秀教材的编写经验后,开发了具有创新性和时代感的大学英语特色课教材—— 《影视课堂活力英语》(1&2)(Dynamic Movie English)。该系列教材选取优秀的、体现时代特色的影视作品和资料,融语言视听说综合技能训练、电影鑒赏及电影文化知识学习为一体,分为一、二两册,各有侧重。第一册为基础版,侧重于利用真实自然和生动地道的影视语言环境来夯实学生的听说基础,以语言视听说技能训练为主,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明确的听说读写学习任务,来进行系列的综合语言技能训练;此外,围绕精选的电影片段,提炼出有争论性的话题,从独特的角度切入对电影的理解,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分析、讨论、批判或辩论,以此加深对电影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影视作品的欣赏能力。第二册为提高版,在进一步利用影视语言环境提高学生英语视听说能力的前提下,着重引导学生展开电影文化层面的学习。围绕精选的电影片段,提炼深刻的电影文化主题,解读电影中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现象,通过阅读分析、反思讨论、比较辩论等课堂课后活动设计,加强学生对西方社会和文化的深层理解和对多元文化的比较学习,引导学生培养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素养,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8~10]。

遵照“分级教学、分类指导”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原则,2012年8月团队如期完成编著并出版教材《影视课堂活力英语》(2)(Dynamic Movie English),现已投入使用。

1.5 教学研究与改革

课程建设期间,教学团队结合语言学习理论与该课程的教学实践,获得教研项目立项2项、结项1项:广东省211重点工程“外国语言文学”重点学科子项目“外语语用能力的教学与评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级教研项目“大学英语语用能力的教学”,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一般项目“英语学习者听力策略的实证研究”;发表教研及科研论文数篇:《不同听力任务状态对学生使用听力策略的影响》《听写测试方法对听写测试结果的影响》《对大学英语语用能力教学的思考》《做事测试中评分质量的控制》;此外,开发教材4部,其中《影视课堂互动英语》《互动英语精听》《影视课堂活力英语》(2)已出版发行,《影视课堂活力英语》(1)在编。

同时,团队成员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展示教研成果,获得同行好评。这些研究成果强有力地支撑该课程,为完善该课程奠定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2 教学改革创新点

影视英语作为广外大校本特色必修课程和精品课程,体现了该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特色和成果,彰显了“分层次教学、网络自主学习、教师专业发展、课外延伸学习”的广外教学特色。

课程的开发建设实践了视听说课程新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并体现了英语教学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模式先进,教学方法灵活;课堂之外,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自主学习,效果显著,如,影视论坛(Movie Forum)活动的开展,提供平台充分展示了学生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

精品课程网站,Blackboard系统, ftp多媒体网络平台的建立和完善,展现了网络时代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

系列教材的开发充分体现课程建设的不断创新,具体体现在编写思路、选材、单元组织结构、教学内容等方面;系列教材便于课堂教学组织和操作,满足不同水平层次学习者的需求。

理论研究与教学實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验证了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加快了教学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完善了课程的建设。

3 结语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影视英语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进程中,团队成员同舟共济,群策群力,各尽其能,整合教学方案,修订、建设、推广教材,灵活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效果。作为“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的特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以及作为广东省“大学英语系列省级精品课程”的组成部分,影视英语教学改革必对全国兄弟院校开展类似课程提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Dale,E.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M].New York:The Dryden Press,1954.

[2] Krashen,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Pergamon,1982.

[3] 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 and Implications[M].London: Longman,1985.

[4] 陈婉,王晓玲.大学英语影视教学理论与实践[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9(4):180-181,184.

[5] 郝建华,阎莉.跟着电影“兴氛”学英语—— 评析《影视课堂互动英语》[J].出版发行研究,2008(1):63-65.

[6]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7] 介家虹.高校英语课堂开展影视教学的利弊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0(5):69-70.

[8] 孙红.影视课堂互动英语[M].科学出版社,2007.

[9] 孙红.互动英语精听[M].科学出版社,2007.

[10] 孙红.影视课堂活力英语(2)[M].科学出版社,2012.

[11] 许晋铭.高校非英语专业影视英语选修课的课程设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51-152.

[12] 杨满珍.不同听力任务状态对学生使用听力策略的影响(第一作者)[J].新加坡国立大《高等英语教师协会》2008(12) (Singapore Tertiary English Teachers Society,STETS),2008(12):13-20.

[13] 杨满珍.听写测试方法对听写测试结果的影响[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2):54-60.

[14] 杨满珍.对大学英语语用能力教学的思考[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2):102-105.

[15] 杨满珍.做事测试中评分质量的控制(第二作者)[J].外语电化教学,2010(1):26-32.

[16] 张迎春.大学英语听力多媒体影视教学的尝试[J].继续教育研究,2009(7):139-140.

[17] 赵蔚彬.教学媒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5):74-77.

技能培养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强调了数学基本技能的重要性,阐述了数学基本技能的主要内容,分别从算法、估算和近似计算、数学建模技能、创新技能和数学交流技能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中职生 数学基本技能 培养

一、引言

数学基本技能训练在各国的基础教育中都处于重要地位,虽然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培养目标是中等技能型人才,但职业教育仍是基础教育的一个继续,正确的认识测验和培养他们的数学基本技能成为了必然。数学基本技能的新内涵是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职教数学教育提供新观念、新内容、新材料,有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数学基本技能是数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在此领域的深入研究,对推进职业学校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数学基本技能的主要内容

我国的数学教学具有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传统,新世纪的高中(包括职业高中)数学课程应发扬这种传统。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数学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课程设置和实施应重新审视数学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内涵,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数学基本技能”。所以广义数学基本技能除了传统的“能算、会画、会推理”等数学技能外,还特别强调算法、估算和近似计算、数学交流、合作、数学信息处理、数学建模、数学创新、阅读自学等技能的协同发展。在数学活动中,动作技能以心智技能为基础,心智技能藉以动作技能外化。数学学习活动主要是通过内部语言在頭脑里默默完成的、以数学思维为核心的活动,因而主要是心智活动。既然数学基本技能在任何数学活动中都会得到训练和培养,也会在数学活动中发挥作用,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考察数学活动过程来认识数学基本技能。

1.运算、作图和推理是三种基本的数学活动,因此,“能算、会作图和会推理”是三种基本的数学技能。

2.数学基本技能应该包含数学交流的成分。实际上听、说、读、写、想等是人的日常生活中基本心智活动方式,因此就有关于听、说、读、写、想等的基本技能。

3.是与计算机有关的技能。这种技能包括两个方面:(1)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熟练运用软件的技能。(2)是简单的计算机编程。

4.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的技能。因为作为一种心智技能,数学基本技能是对数学活动(就学生数学学习来说,主要是认知活动)的调节方式,它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对学习材料的不断理解,产生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使数学活动经验得到内化而形成的。这种活动经验中就包含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和调控的成分。

三、中职数学基本技能的培养

1.注重算法、估算和近似计算的技能培养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教材内容难免落后于社会和技术的发展,因此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如何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是当代学生适应社会的重要技能。新课标对此作了重要论述,指出:“高中(包括职高)数学课程提倡计算器和计算机的应用,它既为数学应用提供广泛的可能性,同时也带来数学教学内容的变化,注重算法、估算和近似计算”。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如把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相关部分),既然有利用计算器作算术运算的技能,让学生学会求平方根的算法和“开方”的算法是时间的浪费。作为一种替代,必须让学生学会估算运算结果的大小,关注运算处理上的错误用心算来检验可能产生错误的地方。利用电脑和计算器来学习数学,学生应该积累钻研算法以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要构筑算法,就得接受利用现成算法的指导,加强学生计算机使用技能的培养。算法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己经成为计算机科学的核心,它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算法是连接人和计算机的纽带,算法的思想和初步知识,也正在成为普通公民的常识。

2.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技能

(1)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化”思想

数学建模有广泛的应用,它使学生走出课本进入生活实际,使学生更能体会数学的应用和数学的奥妙,对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发现解决问题有着很大的帮助。学生只有具备了“数学化”思想,才可能将数学应用于实际,从实际中抽象出数学。任何一种思想、一种能力的获得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都不可一蹴而就。“数学化”思想的培养也一样,所以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课堂上教师可以巧妙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树立“数学化”思想的热情。亚里士多德说过:“思想是从问题惊讶开始”。心理学研究也同样表明,当一个人有强烈的、明确的学习动机时,就能产生坚定的意志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过程完成任务。所以必须精心巧妙的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对文字语言和数学语言的理解、表述及互译的能力

数学建模的关键处就是要从实际问题中抽象、简化、依据某种内在规律得到一个数学关系。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题都读不懂,又何谈建立数学模型呢?更谈不上解题了,所以培养学生对文字语言和数学语言的理解、表述及互译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3)尊重学生在建模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关键是要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层次的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数学建模活动才能真正学好数学建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结合教材,联系实际。降低学生对实际问题的陌生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深入考虑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自主活动,充分体现学生在建模活动中的主体性。进行建模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才是此次活动的主体和受益者。

3.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以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技能的关键点。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的未知及想解决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想知道,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趣而思维,并提出质疑,自觉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经常失败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应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数学中的大多数性质来源于图形,这些图形大多来自于现实生活,可让学生在课堂上与现实相结合,例如,在讲述反函数时,让学生自己去画反函数的图像,了解图形的对称美。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及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都喜欢听趣人趣事,数学教学中讲述数学的发展史和数学家的故事,课后推荐一些适合的数学史的书籍供他们课下回读,例如,数学家传记、数学名著、较通俗的数学通史、专题数学史研究的著作等。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创新兴趣。

4.加强数学交流技能培养

在教育这一特殊的认识过程中,存在着学生(主体)—课程与教材(客体)—教师(主导)相互作用的“三体结构”。在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导师”、“促进者”、“服务者”的身份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并随学生和课堂教学的变化而及时调整。教师从根本上说不是“导演”,它不应按照设计好的一切进行程序化教学而抹杀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压制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更不是“演员”,让学生成为观众。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认识自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逐步确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克服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信息传递,也不再是师生、生师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而是师生、生师、生生之间的多渠道、多方向的互动;教师不再成为课堂上唯一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师生、生师、生生之间的学问切磋,使课堂不仅完成了教学的任务,也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课堂是一种情境,一种社会化的学习情境,而且,课堂气氛是和谐的,教师是民主的,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学生的学习是自由、愉快的。这就是暗示教学、合作教学、情境教学的综合。我校从去年上半年开始就进行教学改革,为了营造一个和谐的数学课堂,学校领导和老师都想了很多改革的措施,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并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的思想方法。

四、结束语

数学是现代技术的通用语言,是一切科学和技术的基础,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在中等职业学校各门课业中越来越体现了它的重要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上就曾指出,良好的数学基础教育是搞好职业教育的先决条件,而中职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才能更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适应未来的需要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成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研究导论[M].文艺出版社,2005.

[2]章建跃.数学学习论与学习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宋玉英.试论高职学生的数学素养与培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

技能培养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操作技能的培养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提高职校生操作技能是广大职教工作者长期以来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本文试图通过对操作技能定义、特点的分析,提出有效培养操作技能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定义 特点 操作技能培养 熟练的操作技能特征 途径方法 就业技能

当今世界,教育同产业的结合愈来愈密切,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振兴经济、增强国力的战略选择。早在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以此培养目标成为指导的中等职教教学的必然要求。职教与其他教育分支学科一样包含着教育本质上的内容,但同时作为独立的一个研究领域,也有着自身许多特点。职业教学中不能一味照抄照搬普教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除了强调传授按严格学科体系形成的书本知识,更要重视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

一、职业教育的特点

(1)要处理好操作技能培养和理论知识传授的关系

在教学中往往出现重视操作技能培养而忽视理论知识传授的倾向,这是不正确的,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否则,将难以胜任智力含量稍高的职业岗位。

(2)专业理论教学要突出应用性

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既懂理论,又会技术操作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型劳动者。因此,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重视理论教学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决定了专业理论教学要突出应用性。

(3)教学形式要突出实践性

学校是培养具有从事某种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要把培养学生熟练的掌握职技能作为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既要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及其指导作用,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性教学是学生学习并掌握所学专业的操作技能,获得专业特长的基本途径。

(4)熟练的操作技能特征应该包括:

第一,操作技能结构合理。局部操作技能有机组合成一个完美的系统,操作中没有多余动作。像弹吉它,初学者往往一步步地来完成每一个音符,即先由谱子上的音符形成视觉形象,接着传送位置的表象,琴弦和手的视觉与这个表象的关系,以及如何移动手指按某个弦等。等学习者掌握了这一套动作之后,这些笨拙的中间环节就会被节省,可以由曲谱的视觉连贯引起手指适当的演奏动作。

第二,操作技能质量高。操作者的速度快、质量高,运用各项技能不但准确、稳定,而且协调、灵活。如熟练的司机在开车时,总是在不断地调整方向盘。动作速率快且准确,从而有效地避免撞车和冲出道路,使驾驶达到自动化。

第三,操作技能调节自如。熟练的技能操作者技能的控制主要依靠动觉反应,紧张感消失,技能操作达到高度自动化,各子技能之间协调自如。如专业足球运动员,由于平时经过长期的训练,建立了牢固的技术基础,一旦投入到比赛中,那种心理上的紧张感顿时消除,过人、跑位、传球等技术一气呵成,应用自如。

二、操作技能培养的途径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决定了学校必须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职业岗位的变化和要求确定专业和课程设置。为此,学校应与社会各行各业保持密切的联系,了解市场的人才需求动向,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学生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实现培养与社会适应性和岗位针对性的有机统一。

(2)加强操作技能培养的软硬件建设

首先,以实验室、模拟实习场所为主体建立稳定的操作技能培养基地。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建立相应的实验室。其次,建立模拟训练环境。为解决操作训练场所问题,最佳方案是建设学校自己的技能训练中心。这样,学生可以在比较从容的环境中,主动进行各种操作。再次,立足本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操作技能培养所需的师资队伍。学生操作技能主要通过专业理论课、实习等教学环节获得。因此,学校除了配备高素质的文化课教师外,尤其要注重专业基础课、实习指导两类教师的配备。

(3)通过依托行业、背靠企业、校企联合、产教结合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

一是依托行业。学校应当与当地的一些企业和公司建立密切关系,为操作技能培养提供有效实习基地。学生到这些企业和公司实习,能更多地领悟到专业技术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有力地保证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二是背靠企业。企业的需要是技工教育操作能力培养的目标,在制定操作技能培养计划和训练大纲时,企业起决定作用。三是产教(学)结合。学校要走产教(学)结合的路子,要发展校办产业,校办产业搞好了,能够使学校经费有一定的来源,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场所。

(4)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恰当地使用电化教学手段,特别是电子计算机进入教学领域,能突破原有教学手段没有解决或解决不好的教学难点。

三、操作技能培养的方法

(1)示范模仿法

所谓示范模仿法是由指导教师模仿做讲解示范,然后指导学生练习,此时,教师的每一个动作是否规范,直接影响技能训练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慢动作、分解动作的演示过程中,一定要姿势到位,动作到家。

(2)项目训练法

所谓项目训练法就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通过项目的实施来进行培训。项目可以是一个产品、一个过程。

(3)实习教学

实习教学是根据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在校内外实习基地,以生产或管理工作现场为课堂,通过参观访问、参加生产劳动、参加管理工作、学习专业技术、掌握专业操作技术获得职业技能。

最后要强调的是在职业教育课程中,不能笼统地强调技能的比重,而忽视加强创造性智力技能的培养。职校应在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社会服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创新意识的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是职业学院提高其毕业生市场竞争力的出路所在。

参考文献:

[1]潘寂.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张爱卿.现代教育心理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5]庄志镐.动作技能训练中的“优化组合”[J].职业技术教育,2000,

技能培养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已经进入新时代。2018 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 的意见》,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措施,对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教育做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本文厘清了法学教育的性质是专业教育、专门职业教育、精英教育,并结合中国政法大学的办学实践,探讨了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论证了以“健全人格教育观”为统领,以德法兼修、教学相长、教研互动、通专并举、虚实结合、内外协同“六结合” 为路径,解决好法学教育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以及如何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的问题。

关键词:卓越法治人才;法学教育;法治人才培养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70 年来,特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走过了曲折起伏、波澜壮阔的历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进一步探讨在深化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意义非常重大。习近平总书记2017 年5 月3 日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并就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作重要讲话,彰显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高度重视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他在讲话中谈到,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法治人才培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是法治建设的重中之重;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实施在于人。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而高校是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他在讲话中不仅高度肯定了法治人才培养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取得的显著成效,而且指出了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的举措,可以说为今后我国的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前进道路[1]。

2018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 的意见》(以下简称《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措施,升级了原来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对今后五年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进行了全面规划和部署。

本文以中国政法大学的办学实践为例,就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同读者做一个交流。

一、法学教育的性质

办大学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两个:第一个问题是,要办什么样的大学、怎么办大学、为谁办大学;第二个问题是,要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必须回答好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法学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在于要培养什么人,回答好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实际上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就迎刃而解了。

关于法学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我觉得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那就是对法学教育怎么定位,厘清其到底是什么性质的教育。我自己对法学教育的性质有三点认识。

首先,法学教育不是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而是专业教育。现在法学界有一种说法,认为“法学教育是通识教育”,这是一个错误的说法,因为没有弄明白什么是通识教育,什么是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两种模式,也可以说两者是高等教育学上的一个对子、一对范畴。通识教育,是在先前已提出来的“博雅教育”或“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2]。

通识教育通常是指对所有大学生普遍进行的共同内容的教育,其目的是要把受教育者作为一个主体性的、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人格与学问、理智与情感、身与心等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而专业教育是旨在培养大学生从事有关专业实际工作或专业学术工作的高等教育。大学教育必定是专业教育,没有专业教育就不成其为大学。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是大学设有专业,开展专业教育。高等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育的地方之一,就是设有专业。中小学教育没有专业,但大学设有专业。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仍然是专业教育,但高等教育仅仅办专业教育是不够的,必须把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我们又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强调通识教育而忽视专业教育,甚至把专业教育误解为通识教育,或者把本科教育视为通识教育。法学就像大学里的文学、历史学、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专业一样,是一个专业,法学教育也是专业教育。

其次,法学教育不是普通的专业教育,也不是一般的专业教育,而是专门职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法学专业与文学、历史学、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专业是有区别的,它与医学、会计学等专业类似,在社会上有专门的法律职业或行业对应。与一般专业教育相比较,专门职业教育除了要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理论基础外,还要针对学生毕业后走向专门职场,对他们强化职业技能和职业伦理道德教育,更加强调专业实践教育教学。所以,法学教育特别强调对法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训练和法律职业伦理的培养,注重法律实践教学。

再次,法学教育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和普及化阶段的普通教育,而是精英教育(elite education)。我国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快速发展阶段,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我国高水平的大学在国内有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生,是国内一流的大学,当然要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己任,要把优秀学子培养成社会精英、国家栋梁,今后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人。我始终把法学教育定义为精英教育,因为法学教育要致力于培养经国纬政、经世济民的拔尖创新人才、卓越法治人才,也就是说要培养造就宪法法律的信仰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法治建设的实践者、法治进程的推动者、法治文明的传承者,任重而道远。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的培养一定是高水平大学的职责和担当,不是任何大学都可以举办和完成的。现在,中国有600多所大学开设法学专业,一哄而上,办得太多太滥,不少大学根本不具备办法学专业的条件和实力,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平均值不高、法学专业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多年一直排在所有专业的倒数3名之内,被列为“红牌”专业。这至少表明,举办法学专业的部分高校对法学专业的性质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准确的定位。

总而言之,我们要把法学教育定性为专业教育、专门职业教育和精英教育。

二、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对法学教育进行定性以后,就要讨论法学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人。当然,在中国讨论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首先要坚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后在这个大前提下再深入一步、更具体地探讨培养什么法律人。事实上,2014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部分就提出“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把法治人才培养纳入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凸显了对法治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则明确提出法学教育要培养“卓越法治人才”“一流法治人才”“高素质法治人才”“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法治人才”,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宪法法律的信仰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法治建设的实践者、法治进程的推动者、法治文明的传承者,为全面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该计划对法治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突出了法学教育是对“法治人才”的培养,与过去经常讲的法学教育要培养“法学人才”“法律人才”“职业法律人”是不同的。关于法学教育要致力于培养“法治人才”,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重要讲话中对法学教育正式明确提出的要求。他特别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法治人才培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而高校是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教育部、中央政法委2018年联合发布的《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改变其2011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关于“卓越法律人才”的提法,启用“卓越法治人才”一词,其实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重要讲话的精神。所以,今后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统一到培养“法治人才”上来。

在法治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设定方面,各法学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愿景、使命、实力、特色、优势和区位等加以确定,事实上各法学院校都有自己的探索、定位和表达。中国政法大学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学校的人才培养以“健全人格教育观”为统领,努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潜质、法治精神、人文情怀、科学理性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培养品德、传授知识、提升能力、启迪智慧、健全身心,实现品德优良、学识丰富、能力卓越、智慧睿达、身心健康的“五位一体”的学生培养规格。上述人才培养目标是针对所有专业而言的,尽管也适用于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但还没有落脚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目标落脚到法学教育,中国政法大学提出要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或者说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律职业人才。这样的定位主要是鉴于法学教育是专门职业教育,法大培养的法治人才要为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同时,考虑到法大是我国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参与了自建校以来国家几乎所有的立法活动,引领着国家法学教育的创新、法学理论的革新和法律思想的更新,代表国家对外进行法学学术和法治文化交流,法大培养的法治人才必须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高质量、高品位的法治人才。

三、法治人才培养“六结合”路径

毫无疑问,高校是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但仅靠大学培养其实是不够的。法治人才培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法治人才培养必须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体系,尤其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加强校企、校地、校所合作,发挥政府、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企业在法治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特别强调,要“深化高等法学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法学实践教育,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做强一流法学专业,培育一流法治人才,为全面推进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结合上述法治人才培养目标,中国政法大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以“健全人格教育观”为统领,并以“六结合”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六个路径。

1.德法兼修

培养法治人才不光要给法学生传授知识,训练其才能,还要坚持立德树人,特别注重其品德的养成,让其德法兼修,明法笃行。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现,不少法律人很聪明,很能干,很有水平,但在德性修养上是不够的,德不配位。反思过去,应该说我们在法治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法学生的品德培养、职业伦理道德教育重视不够,有所忽视。所以现在我们特别强调法学生德性的培养和养成,注重培养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法治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我们会结合社会实践,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公益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教育,让学生在感悟法治进步中坚定理想信念,在了解群众疾苦中磨练坚强意志,在奉献社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中国政法大学,我们要求所有的本科生入校后,都要有一次以上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和志愿者公益活动的经历,采取多项措施鼓励他们参与社会调查、实习实践、支教扶贫、创新创业。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仁爱之心、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怎么与人相处,培养他们怎么组织活动,甚至培养他们怎么去跟方方面面进行协调、沟通的能力。

当然,德性的培养很复杂,也非常难,总的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立大德、树公德、修私德。大德当然是坚定理想信念,胸有家国情怀,我们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是热爱我们伟大国家的,是愿意为这个国家实现现代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的,是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公德有社會公德,还有职业道德。现在,社会各行各业普遍缺乏职业伦理道德的确立和坚守,法学法律界也是如此。所以,法治人才培养必须高度重视法律职业伦理道德建设。中国政法大学现在加大了法律职业伦理培养力度,面向全体法学专业学生开设“法律职业伦理”必修课,实现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贯穿法治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德才兼修,对法律人来说就是德法兼修。德法兼修这一重要命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提出来的,他讲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明法笃行,是专门针对法律人而言的,是专门针对法治人才培养而言的。

2.教学相长

教学,就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它是“教与学的学术”,不仅包括“教师如何教”,还包括“学生如何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一方面,教学主要是靠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科,什么样的学院,什么样的大学。大学之大在于大师之大。大学要办好,最核心、最关键的是教师,教学得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教好一门课程,还要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要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丰富、精彩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潜质、法治精神、人文情怀、科学理性与社会责任感,将知识的力量转化为人格的力量,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理想、收获知识、收获能力、收获智慧,让自己真正成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当然,这需要加强法学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武装教师头脑,坚定教师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健全师德考核,强化师德监督,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要开展法治中国国情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教师深入了解法治实践,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教学仅仅靠教师是不够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怎么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潜质调动起来,把他们的智慧启迪出来,显得特别重要。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也是有启发作用的,有时候他们问一些问题,提出一些看似奇奇怪怪的想法,其实对教师深化教学和研究也是很有帮助的。总之,要把法治人才培养好,光靠教师不行,光靠学生也不行,要把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实现教学衔接、教学相长。

3.教研互动

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都是大学的主要功能,两者不可偏废。虽然现在有大学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这是不对的,但也有大学老师只搞教学、不做科研的,这也是不对的。高水平的大学一定要把学生带入理论和实践的前沿,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扎实开展科学研究。当然这种研究可以是基础性的、纯学术的、象牙塔里面的研究,但也可以是对法律实务的研究,可以是应用对策研究。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学生探究式学习,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非常重要。教学可能会对科学研究提出问题,促进科学研究发展,而科学研究成果一定要反哺教学,无论是纯学术研究还是实务研究,最新的研究成果都要及时反哺到教学中去,回到教学中去,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最前沿。

中国政法大学坚持科研反哺教学,推进一流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优势。学校通过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建立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维并重的教师评价机制,提高了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成果在教师职称晋升、岗位等级评定中的权重;通过机构改革,推行全校教学和科研单位的“教学科研功能一体化”,实现了教学机构和科研机构原有功能的相互融合,最终构建了政策引导、制度保障、评价促进相结合的教学与科研互动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证据科学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科研人员走进本科课堂,科研过程融入教学环节,科研问题转化为学生学术活动主题,科研以多种形式支撑教学,极大提升了教学的科研含量,提高了教学的学术质量。

4.通专并举

尽管我们把法学教育定位为专业教育和专门职业教育,但我们不能忽视通识教育或者说博雅教育,要把法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通过通专并举,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和国际型的高素质法治人才。首先让学生知识复合,之后是促进其能力复合,最后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在中国政法大学,过去的法学教育主要是开设法学专业的课程,但现在我们开设了很多通识课程,着力打造“有灵魂”的通识课程体系。作为通识教育的“灵魂”和统合各类通识课程的逻辑主线,学校打造了“中华文明通论”和“西方文明通论”两门跨学科、综合性课程作为全校学生的通识必修课。此外,在通识课程体系中,设置人文素质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与法学类四个通识选修课程板块,并在四个模块中重点建设了20余门通识主干课程作为限选课程;作为通识主干课程的进一步拓展与生发,还开设四大类300余门一般通识选修课,要求学生自主、均衡选修。也就是说,学校不仅为所有法学生提供法学专业课程,还开设其他相关通识课程,供学生选择,让其自主构建个性化知识结构,在学法学的同时能选修一些其他专业的课程,比如逻辑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等。

我们不时看到,在法学法律界,法条教条主义、法律形式主义、法治机械主义的现象还是有的。这就需要我们反思,不能把法学生培养成教条主义者或者说简单的法律工匠,而要把他们培养成具有法治信仰、家国情怀、人文理念、科学精神、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法律人,培养成为有灵魂的法律人。大家都知道山东的于欢案,为什么一审法院作出那样一个让举国哗然的判决结果?说明判案法官只知道法律,机械地适用法律,不知道法律背后的法理、天理、人道,至少是理解不够吧。

5.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法学教育中,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考察中国政法大学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法学实践教学,他说,法学学科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壁垒,要把优质的社会实践教育的资源引进到高校来。目前,我国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在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所以,要着力将中国法治实践的最新经验和生动案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写进教材,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要着力强化实践教学,进一步提高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学分比例,支持学生参与法律援助、法律诊所、模拟法庭、模拟仲裁、自主创业等活动,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要着力推动建立法治实务部门接收法学专业学生实习、法学专业学生担任实习法官检察官助理等制度,将接收、指导学生实习作为法治实务部门的职责。要切实发挥政府部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企业等在法治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健全法学院校和法治实务部门双向交流机制,选聘法治实务部门专家到高校任教,选聘高校法学骨干教师到法治实务部门挂职锻炼。要在法学院校设立实务教师岗位,吸收法治实务部门专家,不仅仅是来上上课,搞个讲座,还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教材编写、专业教学、实习指导,不断提升协同育人效果。法大非常重视实践教学,既有案例教学、实习实践、社会调查,也有法律诊所,还有模拟法庭、模拟仲裁、模拟谈判,等等,这些实践教学形式都是培养法学生非常好的方法。我在和学生接触交流中发现,模拟法庭训练出来的学生都非常优秀,特别是参加过国际性模拟法庭竞赛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英语能力都非常强。但目前有些实践教学活动只有少部分学生参加,不能覆盖到所有的学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法大首创了“同步实践教学”模式。“同步实践教学”模式核心理念是从根本上改变“实践教学”在法治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将其在人才培养中与“知识学习”的关系从传统的“先后”关系跃升为“同步进行”关系,从一种学生“检验”理论知识的手段提升为人才培养的核心抓手,从人才培养的末端环节提升为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步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破时空限制,改变学生“走出去”实习的传统实践教学的单一模式,将法律实务部门拥有的优质法治实务资源,特别是原始案例卷宗、同步直播的庭审实况和庭审实况录像等优质司法资源引入高校、引入课堂,融“实践教学”和“知识教学”为一体,将“实踐教学”贯穿于整个法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步完成“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步完成法律“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同步完成“国际视野”和“国情意识”的培养。“同步实践教学”这种以高校、法律实务部门等的深度“协同融合”模式,实现了法治人才培养中优质教育资源的即时共享,实现了法治人才培养职责的共同承担,实现了法治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全程“学训一体”,有效地强化了卓越法治人才培养[3]。

6.内外协同

内外协同包括课内课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学校和社会的协同、中国政法大学和其他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协同、国内与国外的协同、线上线下的协同等。《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提出,要“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深协同,破除培养机制壁垒”,特别强调要适应教育信息化与法治建设信息化的新形势,推动法学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打破校园与法治实务部门间的时空屏障,将社会资源引进高校,转化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立覆盖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辅学的多维度智慧学习环境。法治实务部门要向法学院校开放数字化法治实务资源,将法庭庭审等实务信息化资源通过直播等方式实时接入法学院校。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尤其要进一步拓宽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和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渠道,深化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学分互认、教师互换、学生互派、课程互通等实质性合作,积极创造条件选送法学专业师生到国际组织任职实习实践,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善于维护国家利益、勇于推动全球治理规则变革的高层次涉外法治人才。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着力培养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制的高素质专门法治人才。

中国政法大学以“四跨”人才培养模式为统合,打破学科专业藩篱、弥合理论实践间隙、汇聚校内校外资源、实现国内国外协同,更加直接地服务于学校“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型”的“四型”人才培养目标。“四跨”人才培养模式,即跨学科专业、跨理论实践、跨学校学院、跨国家地区培养人才。“跨学科专业”以交叉复合为导向,通过双专业双学位制、主辅修制、跨学科教研室制度、通识教育体系等予以实现;“跨理论实践”以实践创新为导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于问题开展教学,通过同步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学科竞赛、诊所式教学等予以实现;“跨学院学校”以协作共建为导向,通过跨学院选课修课、国内名校交流及学生交换、跨校课程、北京市“双培”计划和北京市高校法学专业群建设等予以实现;“跨国家地区”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导向,通过国际名校交流合作培养、国际课程、海外实习实践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予以实现。这方面的教学成果“‘四型人才’导向的‘四跨’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在2018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法大现已和国内很多高校建立了正式的学生交换关系,如与南开、复旦、华东师大、浙大、武大、中大、厦大、山大、吉大等兄弟高校開展本科生交换活动,同时不断强化学生国际合作交流和联合培养,希望学生都要有国际视野、世界眼光。当然,更希望其中一部分人有很强的国际交往能力,熟悉国际规则,善于处理国际法律事务。当然,这种人才的培养光靠我们学校自身是不够的,所以要强化内外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构建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已经进入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至关重要。“得其法而不得其人,则法必不能济。”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围绕全面依法治国的需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践行明法笃行、知行合一,深化法学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法学实践教学,坚定不移走法学专业内涵式发展道路,切实提高法治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5/03/c_1120913310.htm.

[2]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教育大辞典(第3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5-6.

[3]于志刚.法治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模式的中国探索:“同步实践教学”[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7(5).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17@ZH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周 杨]

技能培养论文范文第5篇

职业技术教育是当前国家发展的需要, 是我们国家教育改革中的主题。这种教育模式的兴起, 必须要符合我们的国情, “实事求是”的进行。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为国家服务。这种新教育体系, 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 以养成职业能力为主导的上岗前的就业教育。“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指专门的技术操作能力。而应该是职业适应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这种培养目标在我国教育界已达成共识。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最终体现在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 但在这个过程中, 不只是喊一下口号就完事的, 而是我们应该怎样探讨着去进行。所以, 实施关键能力教育教学的研究, 是我们当前研究的主题。

1 高职生对实践课参与的欲望和满足感

学生能否自学觉地参与到实践中来, 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教师对学生参与引导与先行课堂设计。教师如何设计能对学生起到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使学生有更大的优势从中得到兴趣。同时, 也获得参与的满足感, 学生们就将在专业课的理论基础上在实践中能得到提高。这就需要我们理论教师在设计这环节更有必要加强的一个方面, 这样才能产生更积极的作用。比如:每次到工厂、实验室能让同学们从现场的观察中得到书本上不能得到的东西, 从中所感受到学习的兴趣, 一切均发自肺腑, 不需要规定, 更不需要要别人的强制, 不管学生有没有意识到他现在的接触对今后的个人发展有没有真正的意义, 就已经不知不觉地在接受就业前的准备了。那么, 理论课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达到让学生在实践、实验课中渴望参与的目的。而从其中的空间得到兴趣, 增强学习的氛围。使学生充分的认识到今后的工作与今天学习之间的重要性。这样, 学生们亲身感受到实习、实验带来的兴趣和满足, 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这样的学习中来, 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学习习惯。

2 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 是学校思想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不断学习和提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自觉学习的能力如何在常规教学中得到有效地发挥呢?本人在多年的班主任和教学工作中体会到, 认为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能力的培养, 将自觉学习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在课堂中理论教学外, 还要着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动手能力, 使学生真正懂得实践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技能, 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 在理论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思考过程中, 对每一道作业要认真完成, 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这为以后学生的终身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终生受益。从而提高对理论课的意欲、态度和兴趣, 有利于学生学习方面健康的发展。

3 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理论教学是我们为实现实践教学目的采用的教学方式和必然手段。在理论教学中, 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如:发现法、范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等。但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逐渐渗透到各学科里, 多媒体也引进到我们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课堂, 教学方法的改革也随着教学教育现代发展而紧跟时代不断推陈出新, 它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如:教师在一节课中交替使用讲解示范法、任务驱动法, 可以利用制作好的课件切换到多媒体平台进行讲评, 将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演示, 找出问题的原因。在有条件的同时, 甚至可以用录像的方法把学生在实践中操作过程录像下来进行点评。这样, 理论、实践教学方法的合理交叉使用, 呈现出多样性。又如:现代多媒体的教学方法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 它是利用光、声、音像等多种手段取代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 作为实践课, 教师可将更多的实际操作录像更直观地搬上讲台。如数控机床和各种先进设备和国外的先进技术的发展方向、信息与知识及时传播给学生, 充分体现现代技术发展的前景, 激励学生学习目的, 同时使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发挥其整体功能。因此, 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激发学生自觉学习采取的手段, 使学生为被动变为主动学习, 从而获取更多的理论知识, 掌握技术技能的全过程, 使他们懂得学习的重要性。

4 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要与市场为导向, 所教课程要与市场相适应, 要有过硬的教师职业能力 (专业能力、职业技能、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人文艺术、教育艺术能力) 。“教师职业能力”的定义, 应是以教师优良和完美的教学手段与教育方法完成以教育任务为特征的职业活动的能力, 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 完成教书育人, 达到教学目标, 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所必备的一切职业能力。对于一名教师, 无能其素质怎么好, 技术有多么全面。他都不可能什么课程都精通, 必然有其自己的专长。在发挥其专长中, 我们在自己独特的专业知识方面, 如果加强其它辅助课程的充电学习那就再好不过了。提高教师素质, 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职业责任感以及执教的基本技能、技巧。如果教师整体素质提高了, 才能够在教学中自由地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我们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要有高超的实践操作技能。这就是当前所说的“双师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证明, 一个合格的高职教师不仅要有专业上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这样的知识面与操作技能, 才不会出现在课堂上尴尬的场面, 教学过程也会得心应手, 同时会赢得学生们的信任和欢迎。

实验教师还要跟随时代的不断发展, 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化进入课堂, 自己也可制作课件用于教学, 这样才能不落后于时代, 又有了创新。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 能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氛围, 对此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 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养成将起到潜移默化地作用。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能力的主体积极性, 是我们教师有待研讨的课题, 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都相互配合,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5 结语

我们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这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 更需要社会、企业的参与和支持。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内核是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 教师的作用是指挥、引导、协调。职业教育如果还套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 在当前的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很难出现突破性进展。所以, 我们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 要创新多样的教学方式, 让我们的教育模式更适应社会, 教学质量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培养出我们新一代的职业技能人才, 为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职业教育中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时, 应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 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用新的教学理念服务于现代教学, 同时有利于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 有利于培养出一批高技能人才。

上一篇:定位技术论文下一篇:地籍测量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