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市场论文范文

2024-02-03

书法市场论文范文第1篇

石涛单独的书法作品流传很少,但我们还是可以在其画作题款中一窥这位全能的艺术大师在书法上的成就。

石涛小楷学钟王,再学倪云林、苏东坡,后融入魏碑隶意,多方笔意味,中年写得清润,晚年写得方硬老到,偶见丰肥。行书学“二王”与董书,后浸淫魏碑,中年写得潇洒飘逸,晚年墨点多现纸上,丰腴潇洒、苍润遒劲。草书脱胎于自己的行楷书,无定法,带有浓重隶书意味,晚年写得丰满灵动。

石涛书法艺术上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不拘一格,我自用我法。画法上石涛采众家之长,学米、倪等大家,又关心学习新安画派等同代画家,总结艺术所得,拓宽自己的艺术道路,不囿于某一家之笔墨之中。石涛16岁时就在题跋上著有“我自用我法”表明自己的艺术态度。同样在石涛书法艺术中,强调博采众取,其所学“二王”,直至汉魏古碑,多用方笔,楷书、行书极富隶书意蕴,草书学张旭、颜真卿,亦学苏轼。尤其能够在众取的同时,不拘一格,不法一法,集前人书法自创我法,而能“我自用我法”。 清代李遴写过《大涤子传》,他多次谈到石涛的书法艺术与书法理论,这是一部非常难得的重要资料。文中记“临古法帖,而心尤喜颜鲁公”,道出了石涛尤其喜欢学颜体。“或曰:‘何不学董文敏,时所好也。’即改而学董,然心不甚喜” 说的是有人跟他说为何不学董其昌之字,石涛虽然不太喜欢董其昌的字,但也去学了一段时间,对董字进行了一番研究。正是石涛这种兼收并蓄的态度和化古出己意的态度,使得他能够一扫明末清初盛行的仿古习气,独树一帜、标新立异。

第二,“但书时用画法,画时用书法”。他的书法作品大多是作为题跋的,画上的书法比例很大,占了很重要的位置。他的书法面貌与绘画风格形影相随,亦步亦趋,互相辉映,我们在欣赏其画作时能够强烈感受到其书法风格和绘画面貌极为舒服和契合之感。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绘画的笔法与书法用笔有密切关系。二者关系的这种密切性集中表现在以下诸方面:书法和中国画都使用笔墨,执笔运腕的方法基本相同;书法中的‘八法’(永字八法)和中国画轻重急徐、刚柔虚实的用笔之道有相通之处;书法的行文布白和中国画的布局章法亦有相类之处;书法讲究线条美,中国画同样讲究线条美。”石涛在他的《画语录》中肯定书法与绘画的理论相通,又肯定书法与绘画的笔法津梁相通。他曾在《柴门徙倚图》画跋中专门论述道:“古人以八法合六法而成画法,故余只用笔勾勒,有时如行、如楷、如篆、如草、如隶等法,写成悬之中堂一观,上下体势,不出乎古人之相形取意。……”何况石涛书十分赞同“书画同源”之理。他的书法影响画法,画法的开拓同样反作用于书法。故其书法变化万千,天真烂漫,十分生动。石涛深知“书画同源”之理。“故画中之六法,又可征诸书道:骨法用笔,书人之楔折匀转也;经营位置,书人之结体布白也;传移模写,书人之临碑摹帖响拓变钩也;应物象形,书人象形状物,不重具象之形似,重抽象之意趣。……随类赋彩,书人藉墨之六彩以赋予抽象之形体;曾见石涛册页,上题‘此如鲁公书’,系用中锋、阔笔、焦墨画成,用书法之技巧、原理、意象,表现而为画法,至此书与画之津梁打通,其理论和技巧自然也可以相互为用,互相影响。”

第三,“笔非生活不神”。石涛书法不但法古人,更重要是脱胎于生活,“生活”就是要把握自然与人生的丰富性、多样性,以及一种内在的统一。故石涛书法独具个人风格与时代气息,草、行、楷、隶意味相连,不绝不断。石涛一生以黄山为师,搜索奇景,成竹于胸;黄山之奇石怪松,千变万殊、鬼斧神工之造化,早已融入石涛万法之中。“山川万物皆为我师”。石涛生于明朝末年,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他是明朝王室后裔,少时被迫出家为僧,一生飘零,又曾经背着家国之痛两次见驾康熙,阿附权贵,晚年后又十分后悔,生活凄苦。实际上他一生都生活在这些矛盾和痛苦之中。这些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的书画作品十分富有思想情感和个性。整体来说,石涛的个性偏向刚强与桀骜不驯,他的书法作品方笔较多,流露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和自由奔放的个人风格。陈传席在《中国山水画史》石涛章节中说:“痛苦、矛盾乃是产生伟大艺术家的最好土壤”。这些不平常的生活,给石涛书法艺术增加了独到的色彩,使其书法呈现异样的光彩。那独特古拙的造型结构,傲岸不训的意味,富于个性风采的笔墨,都展现了石涛复杂的内心世界。

石涛的艺术成就在清朝画坛是独树一帜的,他打破清初画坛受董其昌摹古成风的影响,自用我法挥写山水,在画坛标新立异,异军突起。同样他的书法成就也给了后人很大影响,他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精辟论断,既是是山水画家在“画坛探宝”必须遵循的法则,也为后人在学习书法中向生活里汲取滋养的提供了启迪。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书法市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书法;传统文化;文化精神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张特色“名片”,传承传统文化就显得格外重要。中国书法艺术是传统文人淡泊名利以及安贫乐道的追求,是比较可贵的精神,作为传统艺术,其中也蕴涵传统文化精神。剖析中国书法以及和传统文化精神的关系,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1 中国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精神的关系

中国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精神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几个层面。

1.1 传统文化精神在书法艺术中

中国书法艺术中蕴含传统文化精神。古代没有当前的高新技术,这就需要特殊媒介来给文人墨客情感抒发提供渠道,书法就成为比较重要的途径,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中就有魏晋风度的具体体现,一些传统文化也被文人墨客诉于书法中。通过将自我的抱负理想以及个性风格等在书法艺术中展现,传统文化的精神蕴含其中,呈现出独特的书法艺术[1]。

1.2 书法艺术促进了传统文化传播

书法艺术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方式,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书法艺术是比较古老的艺术形式,经过长期的发展而形成,甲骨文、大小篆、草书、楷书等都能呈现出比较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魅力。我国历史悠久,有比较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形成的文化都有其特色。书法艺术的传播,对传统文化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书法艺术也成了传统文化传播比较重要的媒介。

1.3 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相辅相成

传统文化中书法艺术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而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在书法艺术这一形式下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从两者的关系层面来看,就是互补的关系[2]。古代人多爱书法,通过书法能体现出个人的气质,在书法艺术的熏陶下,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传统文化也因此得到了传播。

2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体现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体现在诸多层面,从以下几点进行探讨。

2.1 书法艺术之“和谐”与“太和”

中国的书法艺术注重“和谐”境界达成,“天人合一”这一思想理念对书法艺术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该理念注重整体和谐,注重事物多样性统一,兼容并包,最终实现“太和”境界。《国语·周语下》曰:“夫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乐,律以平声……”其中所言的“乐”求“和”就是在宇宙自然“和”的启示下所产生,“和”即为不与心、物相悖[3]。而儒家将“仁”作为核心思想,也是强调“和谐”,人之情感应顺其自然,不违天道。在书法层面也是追求“和谐”之道,这即是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例如,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就是增损古法,裁成今体,有中和之美,故此为后代所效仿者多矣。中国书法之所以追求“和谐”的境界,主要是受传统的文化大背景的影响所致。从前人所论述而观,注重书法艺术表现完整性,对和谐比较注重,而在篇章的结构上注重笔墨造型以及各局部因素的和谐构成。不仅如此,也注重线条的形象丰富,对艺术上的和谐统一的要求比较高,这些从书法家王铎以及米芾等书法大家的书法作品中充分体现出来。其和谐的表现并非是简单的均衡分割以及等量的排列,是运用救差补缺以及参差错落等方式进行调配形成的和谐之美,从总体上达到平衡,这是书法家的学识以及智慧和修养的体现[4]。“和谐”的美在书法艺术层面并非是同质相加,是异质相谐,所以在书法艺术美的体现上注重变化中的统一、统一中的变化。

2.2 书法艺术之“书随自然”和“道法自然”

所谓的“道法自然”就是依照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大宇宙以及大领域中运行的规则,老子言一阴一阳谓之“道”。“道”是无形又有形的,是能变化也能聚集的,是宇宙混元之气,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从老子观点能发现,自然万物是相辅相成、互为阴阳的,能够进行转化。这一互动宇宙法则在书法中加以运用,就能够表现出“通自然,得天趣”,能够将人的真性情表露出来。从王羲之《兰亭集序》以及颜真卿《祭侄文稿》书法的表现能够看到,其中所呈现的就是真性情。对于书法艺术审美,最主要的就是要呈现出“自然”,这是一种高境界,也是重要的标尺。书法艺術的创作从特征上来讲属于人类文化活动,而人类活动应当按照“自然”要求。所谓的“书随自然”就和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观念相符合,这也是传统文化的精神体现。书法家于右任先生曾说:“我写字没有什么紧急,执笔,展纸,坐法,一切都顺乎自然……动笔的时候不因为迁就美而去违反自然,自然本身就是美。”[5]从此也能看出书法艺术的“书随自然”和传统文化精神中的“道法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2.3 书法艺术之“笔墨精到”和“中庸之道”

书法艺术是美的艺术,书法艺术审美中的“笔墨精到”和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也有紧密的联系。“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注重不偏不倚,过犹不及。这一传统文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内容。中庸是孔子哲学基础以及最高道德准则,其核心思想就是对为人处世普遍原则的论述,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要能够恰到好处,这样才能符合中庸之道。而在书法艺术中的表现就是准确和完整,也注重不温不火,恰到好处,这是书法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的要求[6]。高质量书法线条需要洗练有力,充满内劲以及富有弹性,这样才能呈现出准确的书法,这一准确性是在变化中的,不能够呆板地呈现。书法的线条准确和审美是关键,这是唯一衡量标准。笔画线条美感的呈现可通过这样进行描述:“‘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坠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书法艺术在进行谋篇布局过程中所呈现的错落有致变化,这是书法艺术家练达以及统一的体现,风格上呈现的是刚健,但没有霸气,柔美而没有媚态,书法的形象充满新意但不是哗众取宠,笔墨精到才能成为好的书法艺术作品,这也是从中庸之道中得来的。

2.4 书法艺术“苦修苦练”和“克己修身”

书法是融合了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要想有大成,必定要付出千百倍的努力。书法中“苦修苦练”的思想和“克己修身”传统文化思想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书法艺术注重刚柔结合,这是受到儒家以及道家思想影响,书法艺术的刚柔表现并不是取其一的关系,是兼备的关系,而真正达到刚柔并济的书法艺术效果并非易事。“克己修身”思想在书法艺术中的呈现有重要观念体现,通过提高人品、提升书法艺术水平、苦练才能有收获。古人将个人品德看得重于书品,书法上有成就首先要从个人的品德上修炼。由此能够认识到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精神之间的紧密联系。

3 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精神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通过上文就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之间的一些联系的分析探究,能对两者间的关系有更深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张立军.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J].传播力研究,2018(14):184.

[2]张家琦.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J].艺术科技,2017(11):215.

[3]黎娅.试论当下中国书法的民族化出路[J].美术教育研究,2015(17):44-45.

[4]张建春.浅析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05-108.

[5]常敬宇.维护书法艺术的优秀传统 坚守中国书法的文化品位[J].汉字文化,2012(6):93-97.

[6]张盛德.保传统 守经典——浅议书法的传承创新[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09(8):26.

【作者简介】郭志良(1964—),男,汉族,河北景县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书法市场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在少数民族学生中传承汉字书法文化有利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和民族文化融合,进而增进民族团结。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学生汉字书法文化传承现状的调查、分析, 针对性地提出了传承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 汉字书法文化 传承 现状与对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国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书法文化传承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下降,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在汉字书法文化传承方面比较薄弱。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了具体研究部署,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字书法文化传承教育是中国书法文化保护传承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文化融合及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汉字书法文化在少数民族学生中传承的意义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它拥有其他文字没有的表现其文化特色的元素——书法。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和中国文化精神的表征,其对文化继承等起着重要的社会作用,著名法籍华人艺术家熊秉明先生甚至认为“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然而,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边疆地区)受地域文化,风土人情,语言交流,教育教学设施、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汉字的认识和规范书写的习惯起步较晚,有的连汉语都讲不好,自然对书法的兴趣不高,悟性也较差,书写功底薄弱。这给汉字书法文化传承带来了客观的困难。2011年8月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汉字书法教育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勤学苦练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有利于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有利于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增强保护、传承汉字书法文化的责任感。

二、汉字书法文化在少数民族学生中传承的现状调查分析

本文以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为研究样本。该学院曾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荣誉称号。该学院在校生中藏族、满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珞巴族、门巴族、侗族、壮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占55%,在少数民族中有62%的来自河北省内,其余的均来自西藏自治区,民族成分多样,是典型的多民族院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为了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对汉字书法文化的传承现状的相关信息,笔者研制《少数民族学生书法文化调查问卷》并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76份。调查对象既有来自西藏的高中生和专科生,又有来自省内的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和专科生;既有学过一年书法课的学生,又有没有开设过书法课的学生。从学生层次、数量来说,调查均具有科学性、针对性,调查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调查少数民族学生对汉字书法文化的看法,二是调查少数民族学生对汉字书法文化的了解掌握程度,三是调查少数民族学生对传承汉字书法文化的建议。其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少数民族学生对汉字书法文化的看法

在回答“你喜欢汉字书法文化吗”这一问题时,省内93.83%和西藏53.27%的少数民族学生选择“喜欢”,欣慰的是没有选择“讨厌”选项的;对问题“你认为汉字书法文化有传承的必要吗”的回答时,省内100%和西藏58.52%的少数民族学生选择“非常必要”;100%的省内少数民族学生和92.63%的西藏少数学生认为在电脑普及的今天写一笔好字(汉字)依然重要;77.78%的学生认为中国书法的前景是乐观的。这说明少数民族学生从内心深处对汉字书法文化还是比较喜欢和乐于接受的。从学生的区域性来看,每组数据中省内少数民族学生比西藏少数民族的比例均高些,原因为省内少数民族学生从小交流、使用的均为汉语,而西藏少数民族学生小时候受母语(藏语等)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对汉字的情感稍弱些,这正说明我们开展汉字书法文化传承研究的必要性所在。每组数据还反映出开设过书法课程的学生比没有开设过书法课程的比例要高,这恰恰证明我们进行汉字书法文化传承研究是有效的。

2.少数民族学生对汉字书法文化的了解掌握程度

在回答“汉字书法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你读过其有关方面的书籍、资料吗”这一问题时,仅为4.12%读过较多,没有读过的学生占30%多;在问及“你以前学习汉字书法(练习汉字书法)的情况”时,在来我校之前仅有19.33%的学生参加过学校开设的书法课,42%学生自己练过,26%的学生从没练过;根据问卷统计,61.35%的学生没有参加过任何书法文化活动、90%的学生不会写毛笔字、近80%的藏族学生认为本民族的文字比汉字写得更好;对没有学过书法的学生进行汉字书法文化知识和书写水平进行测试,成绩良好的分别仅占4.17%和5.35%,合格的分别占21.17%和29.55%,而学过书法的学生成绩分别达到60%以上。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除了客观因素外,领导不够重视、不开设书法课、不组织书法活动是造成学生的书法知识缺乏和书写(包括毛笔字)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

3.少数民族学生对汉字书法文化传承的建议

在回答“为了更好地传承汉字书法文化,你认为应该多开展哪些活动”这一问题时,41.83%的学生认为应该多举办书法比赛活动,30.20%的学生认为应开设书法课,29.06%的学生认为多搞书法展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对传承汉字书法文化比较喜欢的途径主要是课堂教学、书法比赛、展览等活动。从数据来看,学生比较喜欢以活动的形式来接受。

三、汉字书法文化在少数民族学生中传承的对策思考

1.领导重视,落实制度

俗话说:“大海航行靠舵手。”教育行政部门要站在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高度,认识到当前情况下传承汉字书法文化的重要性。按照“政府主导、教育部门主抓、相关单位配合”的原则,建立完善的汉字书法文化传承、发展等制度,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必要时以红头文件方式,对汉字书法文化的传承提出要求,并纳入教育质量考核体系,将国家有关要求落到实处,形成汉字书法文化在少数民族学生中传承的长效管理机制。在2011年8月教育部红头文件《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颁布之后,又于2013年1月18日颁布《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对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和意见。河北省教育厅拟发通知并下发各设区市教育局。全省积极落实并认真展开工作,以石家庄为例,石家庄市教育局联合省硬笔书法协会等五大部门推出“石家庄市规范汉字书写百千万工程”,内容包括:创建规范汉字实验学校、举办教师书法培训、学生书法比赛、现场书法笔会等,直接参与学生达15万人次,培训教师3000余人,区域性地推动了整个石家庄市中小学汉字书写教育工作。

2.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在少数民族地区加强汉字书法文化培植,充分利用网络、学校、书法协会团体或专题展览、媒体等宣传汉字书法文化,提高学生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认识,扩大其对广大学生的感染力。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由于书法的实用性大减,书法文化受到了强烈冲击;另一方面书法的艺术性增强,成了一门纯粹的视觉艺术,网络也给书法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因此建立校园书法网站,学生上网可以查阅有关书法资料、欣赏古今名作,还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对书法的看法发表出来,网络为书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传承、发展平台;另外,学校周末定期播放《千年书法》《中国书法五千年》等书法视频。利用教学楼楼道墙壁、宣传橱窗、展板等阵地介绍一些汉字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介绍有关书法方面的知识、书法家、名作等,使学生置身于书法美的氛围之中,促其感化,争取把汉字写好。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认知我们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书法文化的情感,对鼓励其积极参与汉字书法文化的传承保护,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3.优化师资,确保教学

汉字书法文化的传承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要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开设课程,健全课程教学大纲、实施细则,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教学的成败关键要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应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书写水平、教学能力和对开展写字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书法教师可以结合少数民族文化,并系统讲授汉字书法文化相关内容,讲究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规范学生练字习惯,包括技法、欣赏、理论,各科目教师督导学生双姿,严抓学生作业书写效果,形成齐抓共管的教学局面,确保课程的教学质量;另外学校应积极开展汉字书法竞赛、展览,组织参观书法展;我校自建校至今一直开设书法课程,配备专业书法教师,开展系列书法文化活动,如:摹帖展、临帖展、校园书法十佳评选、组织参加国家、省、市书法大赛等。

4.成立社团,搭建平台

要真正做到汉字书法文化传承,仅靠开设课程还远远不够。根据问卷调查,参加社团活动是少数民族学生乐于接受、互相切磋的好形式。因此我校较早就成立了书法社团,作为志趣相同的群体,大家定期开展一些书法文化交流活动,如一年一次的笔会和书法展赛、定期邀请书法家专题讲座和学生交流心得,组织学生外出参观书法展览,尤其是在每年12月份全校学生参加的“今年我最红”学生才艺展演活动中,书法特长生在舞台上现场进行书法才艺展示,现场挥毫,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身书法水平、增进彼此友谊,而且还可以辐射其他同学,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书法教育成果转化。

少数民族学生汉字书法文化传承是一项持久的文化体系工程,应该得到国家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也是一项教育教学系统工程,不是一种简单的兴趣培养和技能教育,整个过程需要全体师生的参与和配合。所以,需要我们做大量艰苦的工作,使汉字书法文化传承真正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个环节。

注:本文为2012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汉字书法文化在少数民族学生中的传承研究”(课题编号:201203125)主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罗红胜.关于大学生书法文化素质教育的调研报告.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8).

[2]陈绪贵.少数民族地区小学书法教学研究.

[3]寇学臣.当前中小学生汉字书写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学周刊,2011(6).

[4]侯贵民.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书法教育的一点思考.群文天地,2011 (17).

[5]毕芳芳.内地西藏高中班学生汉字书写质量的调查与对策探究.西藏教育,2011(12).

[6]王冬剑.浅谈少数民族学生的汉字书法教学.学周刊:A,2013(3).

(责编 张敬亚)

书法市场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根据生源的基础知识掌握水平、人员数量来分,中职学校大体上分为三种情况,一、班级内学生全部是对口升学的学生;二、班级内全部是学习技能的学生,就是说不升学,只就业;三、就业生和对口升学的学生混合而成的班级。对于后面两种班级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优秀,又学有余力,况且在某方面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所以应该给他们“开小灶”,各种兴趣小组就应运而生了,但发展不平衡,参差不齐。本课题基于上述状况,以兴趣小组的创建为例,从一般性、常规性兴趣小组和竞赛性兴趣小组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对大家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技能兴趣小组 创建 特长生 培养途径 中职学校

1 中职学生的特点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初中时期读书时,大部分学生成绩比较差,是典型的“学困生”,甚至有些学生是被老师们“遗忘的角落”。因此,这些学生在心理上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阴影,这对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来说,工作上面临很大的难度;又由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了很多人认为上中职学校没有前途。成绩好的学生都上了普通高中,中职学校的生源都被其他学校占有,“过筛子”后,剩下的“差生”,基础差,学习能力低是不争的事实。大部分学生对理论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刻苦钻研精神,也没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上敷衍了事,不深入,效率低下。并且,他们的信息资源非常丰富,外界对他们的诱惑力非常大,所以,课堂学习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他们沉迷于网络、手机游戏,贪图享受等等,根本没有心思去学习。但是,中职学生思想敏捷,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性强,所以教师必须注重发掘他们的潜力、特长,努力“因材施教”,加强实践环节、动手能力环境的教学,多角度、全方位、多途径培养特长生,使他们真正掌握一技之长,对家庭来说,脱贫致富;对社会来说,社会栋梁。

2 特长生的培养类别

对中职学校而言,特长生的兴趣小组分为:

文艺特长生兴趣小组:由校内音乐、舞蹈爱好者,且在这方面有天赋的学生组成,实行音乐教师和文艺委员负责制,利用课余时间相互学习,一起练习。

體育特长生兴趣小组:由校内篮球、乒乓球爱好者,且在这方面有天赋的学生组成,实行体育教师和体育委员负责制,利用课余时间相互学习,一起练习。

美术特长生兴趣小组:由校内美术爱好者,且在这方面有悟性的学生组成,实行美术教师负责制,利用课余时间相互学习,一起练习。

电脑特长生兴趣小组:由校内电脑爱好者,且在这方面有悟性的学生组成,实行计算机教师负责制,利用课余时间相互学习,一起练习。

电子特长生兴趣小组:由校内电子爱好者,且在这方面有悟性的、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组成,实行电子教师负责制,利用课余时间相互学习,一起练习。从一些简单的、实用的电子小制作开始。

3 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及措施

培养目标:结合教材内容实际,首先培养特长生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要求记住相应的内容,通过学习,掌握基础知识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把所学内容掌握好之外,还必须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复习和综合运用,提高动手能力,力求使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具体措施:对特长生在课堂教学中重点施教。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对那些特长生有意识地加大施教力度。教师从备课到讲课、课外作业、课外辅导,均体现严密的施教措施,有目的地提高对他们的目的要求,加大对他们的训练广度和深度,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满足他们对知识、技能的需求。

组织有效的技能活动。其形式有知识讲座、课外辅导、办知识刊物等,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力争掌握一技之长。

组织各种比赛。加强对特长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反馈,认真分析研究,以便于及时调整方案,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培养和培训方案。

4 技能小组的功能分析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在学校的发展决定了其步入社会的活动轨迹,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发展之路。作为现代教育的施教者,不仅仅要加强学生对自然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还应注重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是现代教育的主旨所在,才能培养出一流的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学校在关注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特长的发挥。对于在校的学生而言,培养其特长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无非就是参加学校或社会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学校开展的各种兴趣小组就是对学生特长的发挥的一种具体实践手段。通过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学生不仅从小的活动形式中获得了一定的经验知识和动手能力,更有甚者,通过这种活动的参与大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增加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在一次次的兴趣实践中,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也不断地得到了提高,从而树立了他们远大的理想,增强了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对祖国未来建设的决心。

综上所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创建技能兴趣小组:

(1)参与兴趣小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树立学生的远大理想。学校开展的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心理发展特点而定。因为对于现在的中职学生而言,其智力以及想象力的发挥正处于活跃期,学校应视具体情况来设定所开的兴趣活动课。如在课间活动期间,开展舞蹈、唱歌、诗歌朗誦等,这是学校组织起来最容易也最简单且符合学生实际的兴趣活动。各种兴趣活动都是通过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这种手段的运用能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积极愉快的求和气氛中或得到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教师应鼓励学生去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艺术活动,如唱歌,在歌唱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美感和节奏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学生歌唱的信心和勇气。由此,从课间兴趣小组活动中感受到未来音乐家的那种成功,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了成为音乐家的理想。还有如学生通过舞蹈和体操等兴趣活动,可以使肢体的协调性得到锻炼,也使他们在运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运动的意义和乐趣,进而培养了学生的肢体美和动作美,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了鼓励作用。

(2)参与兴趣小组活动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活动过程就是一种学习的实践,同时也是学习主体的实践对象。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兴趣活动,从中悟出了一定的规律。创造性的兴趣活动给予了学生创造的源泉,也提高了其创造能力。如通过参加艺术表演,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当前表演的一些技能,同时在表演的过程中,通过此动作或技能的展示,可以激发学生去联想到另一相似或更好的表演动作,从而使其表演更富有生机和活力,在这一活动中,参与者的表演特长被充分地展示了出来,同时也培养了其创造力。例如,书法活动是一种精神化的典型的校园艺术活动,学生在学校参加的校园书法活动,即是自我特长的展示和集创造性于一体的兴趣活动。对于书写者自身来讲,其书法特长不仅被发掘了出来,而且通过书法活动增强了学生对书法的热爱。结合各种字体,书法者创造了适合于自己的书法形式,体现了其对书法的重新认识。可见,学校组织的书法活动,在发挥学生特长的同时,也培养了其创造性。这也是参与兴趣小组活动的又一益处。

(3)参与兴趣小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校开展的各种兴趣活动都是符合学生自身心理和发展需要的,因此,对于思想正处于活跃期和形成期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而言,参加各类兴趣小组活动,是对其自身特长的肯定。学生在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压力下,通过参与学校开展的兴趣活动来排忧解压,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效率,还可以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在兴趣活动参与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学习效率的提高自然毋庸置疑。参与兴趣小组活动是对学生自我能力的提高与肯定,也是对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一种鼓励,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学校开展的兴趣小组活动给予了他们学习的动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因此,学校应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就笔者所在学校而言,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在2017年,学校各专业纷纷成立技能人才培养兴趣小组,让学生从入校开始就接受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培养动手能力,通过老师给定的产品或指定的设计内容,以及学生自己设计的产品等形式培养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许宝云.高中学生体育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48).

[2] 赵彬.论职业高中艺术特长生的培养途径.鸭绿江月刊,2014(10).

[3] 董科,张国良,钱玉霞.技能兴趣小组在专业技能培养中的作用.职业教育研究,2012(10).

[4] 刘超祥,夏成凯,马灵珍.高职院校科研兴趣小组建设的思考.湖南大众传媒职业学院学报,2013(13).

书法市场论文范文第5篇

章草,自汉代由草写的隶书演变为早期的草书,此后历朝历代都有书法家对章草情有独钟,不断赋予其不同的时代特征,使其在每个朝代每个书家笔下异彩纷呈。虽然章草不像篆隶楷行书一样达到了书法艺术的巅峰,但是书家们对其进行的艺术创新是从来没有停止的。今天笔者从复兴的元代章草书法与古章草的对比探讨一下章草书法的创新问题,挂一漏万,讨教于当前喜爱章草书法的学习者。元代章草的复兴

从书法本体来讲,元代章草复兴主要有几个现象:一是书写章草的书家多;二是章草作品留下来的较多,三是他们对章草的学习、传承和发展的共识和共同点多。

元代的代表书家在不同程度上对章草都有涉足,使之得以复兴和发展。首先是领军人物赵孟頫,紧随其后的是鲜于枢、邓文原、康里蠼蠼,就是一些隐士书家像吾丘衍、张雨、吴镇、王冕、杨维桢、俞和、倪瓒等的作品中也无不弥罩着章草或『隶草』的成份和气息。元代早期书家对章草的学习大都是临摹魏晋时的作品,对皇象的《急就章》不断翻新,使其变古为新,旧内容,新体态。元代后期书家或对赵孟頫进行学习和借鉴,使赵孟頫的赵体章草具有各自的独特个性,但隐士书家,在艺术追求上比赵派更有感性、浪漫、风格明显。

赵孟頫一生的书法追求都是在师法晋唐、顶礼膜拜『钟王』传统之路的临古摹古过程中,此过程亦是他再现和超越或者说改造唐宋,追迹魏晋遗风的最为用功之所在。他学习章草的对象自然就是三国吴皇象的章草一体。他的临皇象《急就章卷》《章草千字文》《六体千字文》是他对隶书、章草下功夫的一个有力说明。鲜于枢的《千字文》《书石鼓歌》《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等草书代表作,章草古意盎然,气韵不凡。邓文原《急就章》卷是临的皇象章草书《急就章》,质朴道劲而又轻圆挺秀。康里崾崾的章草《书李白诗卷》远绍皇象,近学赵孟頫,于章草作品中加入行书笔意,自成一家。俞和《临张芝秋凉平善》《急就章》古雅醇厚,《章草诗帖》书风虽出自赵孟頫,但自己的风格依然显而易见。饶介《草书法帖》与子山一脉相承,劲健飞动。杨维桢《通波阡表帖》等章草作品笔法高古,结体和章法独特奇异,个性横发。还有张奎《草书法帖》、吴镇《心经草书卷》、吴志谆《墨法四首诗帖》、守仁《上桧楼和尚诗帖》、胡布《赵孟頫<雪赋帖〉跋》和冷谦《题燕肃春山图卷》等等,都深含章草的笔致和情趣,从而映现出元朝书家群体倾心创作章草书的繁荣景象。

从传统文化方面讲,元代章草的复兴开创了对章草新的审美元素的理解,如书法态质的圆润,书法气韵的高古和时尚的统一等等。

赵孟頫学习二王,首先注重中和秀润之美的外在态势,又尊重魏晋之尚韵的内在风神。在他这里,传统文化中所论天地元气、阴阳和个人的生命、刚柔之气结合,转化为神定气闲、凛然风骨,态质和气韵合二为一,圆润点画的内在是道劲的骨力。本来,『气韵生动』就是古代文人书画的审美追求。元代初期书法承继宋人取法追求晋韵,但是不尚意而尚态,书法因其典雅、秀逸的书卷之气备受文人们的关注和喜爱,从而在全面回归中实现和恢复了书法的纯洁性,虽然没有表情达兴的意趣风发和个性的展现,但对书法朝着正态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因为如此,元代后期书家杨维桢、吴镇、倪瓒的章草书法作品对感性、浪漫、情趣在更深层次上的拓展,使书法气韵高古和时尚的统一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境界。他们不拘法度,运笔顺势而为,不讨好于人,而是章草、行、今草、楷法结合,这一结合是一种时尚,因为历代书法家都在不断探索创新的道路,其中方法之一就是将各种书体糅合在一起,远窥颜真卿的《裴将军碑》,近观康里崾崾章草作品都是如此,把各种风格和技法运用在一件作品之中,尽量显示它们的自然状态,书写时的无意和书体选择的有意,二者过渡随心所欲,让鉴赏者去体会其深远无穷之味道。元代章草对草书内容和表现力的丰富

当然,元代章草不是简单地再现旧体,而是在复古基础上的章草变体,不仅具有元代的时代烙印,而且对以后的章草发展也具有启迪和导向作用。笔者认为,元代章草的创新特质在笔法、结构、韵律三方面与古章草有不同体现。

(一)笔法不同

二者的不同主要是笔法由古章草的简洁变为元代章草的复杂,此处主要是指挥运笔毫的动作。书法的点画无论长短、大小,运笔时讲究心手双畅,使笔锋有偏正、曲直、转折,运笔有轻重、快慢、抑扬等不同的变化,笔法借助点画完成其展示过程。故赵孟頫于《兰亭跋》中云:『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因此,元代书家特别着意于笔法。一般说来,古章草是指元代以前的章草,元代章草是一个新的复兴期和高潮期。关于元代以前的章草特征有很多论述,我最赞同的是『隶草』的说法。其从隶书中脱胎而出,字字有别,点画相连呼应,原始而又简洁,特别是简帛章草,灵动之中古朴含蓄,简率之中见隶书底蕴,不着意于笔法和结构,变隶书之静而为动。元代章草虽然字字有别,点画形连或笔断意连,但在古章草实用而又简洁的用笔基础上,以提按顿挫的楷法入草,圆转牵连,粗细交替,形态检束,强调波磔,一波三折地尽情地舒展,增其委婉波状之隶势,张其韵律和节奏感。元代章草与『今草』的笔法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字右仍有波磔,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大多采用文人书家在楷、行、草书的创作中时常出现带有章草意味的笔画和写法,形成了一种章、今书体或章、行的自然融合,大大增加了元代章草的审美内涵。

(二)结构不同

古章草率意的用笔使字形扁方古朴,元代章草复杂的用笔致其字形丰富时尚,引导了现当代章草发展的结构趋向。古章草强化隶书波挑,横平竖直点画间的断接用笔为笔画『S』形钩连或『波』形,字形方扁,用笔率意,笔带横势,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的结构。元代章草的结构在此基础上有圆有方,有长有短,有参差有错落,有平正有欹侧,其变化丰富的结构特征也因元代初期、中期、晚期的时代审美风尚的不同而有所侧重。赵孟頫章草用笔严谨平和,结构方正妍美。康里子山章草笔势纵逸圆劲,结构奔纵舒展。杨维桢用笔劲峭奇崛不合常规,结构大小奇正方圆开合不羁。与古章草结构的不同和变化是元代章草流美、时尚进步的历史必然。

(三)韵律不同

二者之不同主要在于古和新、雅和俗、简单和复杂等方面。韵律,汉语意思是声韵和节律,指某些物体运动的均匀的节律。在这里,『韵律』主要指章草的节奏和气韵有律动的变化,它有重复性的特点,影响它的有笔法、结构、墨法等等。古章草点画简洁,特别是点画中部中锋用笔,圆劲舒展,空间气韵饱满,自然生动,但其用笔节奏常常要一波三折,涩劲入纸,不然就没法完成起笔、行笔、收笔笔短意长的意蕴。老子云『大道至简』,我认为,『筒』是最难完成的,因为『简』才致使古章草斩截痛快,具简远苍茫之气。相比之下,元代章草有今草气象,即在妍美的真、行、草基础上重构章草,显示出今草的风采,这是新型的章草书。元代章草气韵流畅,用笔动作复杂但节奏轻快,指腕动作少,更显熟练和通达,因此有人说元代章草内涵不够丰富,气韵不古雅,有其几分道理,因为他们只注重于章草表象化的取法而没有转向对章草深层的审美古质的追求。

作为章草的变体,以章、今二草体相融并发是一种形式,以康里子山为代表。还有一种则是以章草与行书相结合,这是杨维桢的作为。如果以两人的书迹《李白诗卷》和《真镜庵募缘疏卷》为例的话,笔者认为康里子山的章草更加流畅,章草古朴之气荡失,显得更加娴熟,添加了『时代气』。倒是杨维桢章草的拙朴,用笔的生涩和老辣,用墨的大起大落,使章草内涵更加丰满,从而弥补了康里子山的不足。

元代章草的复兴丰富了草书的内容和表现能力,使直接脱胎于隶书的隶草一此文称为古章草一增添了时代的色彩,在书写时可使章草、今草结合,或章草、行书结合,这就在书写过程中,今草加入章草笔法意味,使今草得其古朴、典雅,像汹涌的大河陡添无数旋涡,增加险劲和回味的余地;章草加入今草笔法使章草更加流利、通畅,但因失其古风,极易显露『俗』气,不能细细品味;章草糅入行书,使二者的内涵更加丰满和具有艺术表现力。这种创作观念,一直影响到现代书坛。因为书体发展到晋代已经完备,历代书法家不仅想在书法风格上独树一帜,也想使书法创新呈现新貌。在潜力似乎尽绝的情况下,惟有章草尚有开拓空间,所以自元代以来,书家们一直在探求章草、今草、行书等的结合,希望融解其内在矛盾,创造出一种新的书体风貌。

元代章草创新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书法特有的审美本质属性决定了书法『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继承就是复古,复古中反思,追根求源,就成为书法艺术创新发展的动力、目标和方向。赵孟頫以『追求古意,以古为新』指导思想复兴章草,使『复古与创新』的风气弥漫整个元代,书法回归正统,又有新的元素加入,使章草乃至各种书体都有发展和前进。元代章草,链接和续写了中国草书发展史,为明清、近现代的草书大家的学习和发展方向提供了借鉴方法。如明代,宋克的章草直出赵孟頫,加入温婉的圆笔气息,将狂草元素加入章草进行创新。祝允明的草书李白《将进酒》后章草跋文,其手法面貌一如元人。王铎的章草或犀利流畅,或儒雅敦厚,在元代章草的基础上加入个性特征,草风纯朴。清代傅山的章草厚重老辣,风神洒脱。近代,沈曾植的章草犀利而又倔强,独树一帜。王世镗的章草风格纯正,流畅而又高古。现当代,邓诵先的章草厚重圆润,气韵卓然。王蘧常的章草直追魏晋,篆籀之气盎然,圆笔曲势,浑朴高古。其后章草书家风格各异,但究其创新的灵感又有谁能说越过元代,没有丛兀代章草中汲取养分!

上一篇:室内软装饰论文下一篇:监管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