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课程范文

2023-09-16

演讲课程范文第1篇

[走进新课程演讲稿(共2篇)]

篇二:走进新课程演讲稿新

我与新课程同行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与新课程同行

很有幸,今天能够站在基本功大赛的舞台上展示自己。但更有幸的是能和各位优秀的教师一起学习、探讨、理解体育新课程。自从我踏上工作岗位,常州市就已经开始推广体育新课程,可以说,新课程伴我走进了体育课堂。这就要求我带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最新的课程理念。3年过去了,我在这3年实践中经历过迷茫,也品尝过甘甜,但更多的是一种幸福,因为我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与新课程同行。

记得刚跨进大学,我是体育学院的一名师范生。当时的我认为做体育教师很容易,只要学会了技术动作,还怕教不会学生?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体操课上,单杠上有个动作骑撑前回环,由于我的个字比较高,老是转不到骑撑。我又是那种不服输的人,认为练习的次数不够,但是练习下来还是事与愿违。体操老师看到以后,叫我上杠,然后把手放在离我脚大概10厘米的地方,叫我触摸,结果一个360,成功了。方法很简单,但是让我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是的,新课程的理念就是让我们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然后体会成功的喜悦,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应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阿基米德说过:“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撑起整个地球。”而我想说:对于我们体育教师来说,这个支点就是《体育新课程标准》!

演讲课程范文第2篇

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管理学基础与实务》是商贸学院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在入学第一学期开设,直接为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服务;同时,又为本系专业后续的相关管理课程,如:《商务谈判》、《财务管理》等奠定基础。本课程服务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以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旨在培养中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

《管理学基础与实务》是一门实践性、理论性、科学性、艺术性兼而有之的应用性学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理念,较全面地了解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基层管理实践问题进行分析和决策,为日后学习专业技术课程和职能管理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职业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

表1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工作领域

工作任务

职业能力

学习项目

管理的基本概念

能对管理有艺术性和技能性的感悟

管理基础

管理核心和本质

管理者

授权与用人问题

管理思路和方法

人才定位与管理

管理者角色定位

管人的思路和方法

能初步应用现代理念和理论分析与处理实际管理问题

管理思想

人才定位与管理

管理者基本技能

管理者智商与情商

决策概述

能熟练理解决策

决策职能

决策理论

决策程序和影响因素

管理决策的分类

风险型决策方法

目标管理的方法

组织概述

能比较各类组织机构的运作效率理解不同类型组织结构的优劣与适用范围

组织职能

组织设计

组织的形式

组织变革与组织冲突

组织文化

领导概述

能明了领导者应具备宽大胸襟的重要意义并为此努力.

培养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领导职能

领导理论

激励概述

激励理论

激励的原则

沟通概述

沟通形式

有效沟通

人员配备

能熟练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与原则

人力资源管理

人员配备计划

人员招聘

人员培训

绩效考评

控制概述

能体验沟通与控制的重要性并能解决常见问题

控制职能

控制的原则和过程

控制的技术和方法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主要讲述管理学基础与实务的基本知识、管理思想及理论的发展、管理职能等。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掌握掌握管理学基础与实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通过项目学习与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管理的基本职能预测与决策、计划与组织、领导与激励、沟通与控制等的理解,具备中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

根据课程面对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①熟悉管理的基础知识;

②掌握管理者的素质与技能;

③掌握管理理论发展阶段的主要理论及最新管理趋势;

④掌握环境分析与计划编制的方法;

⑤掌握组织职能的基本内容。

⑥掌握领导方式理论。

⑦掌握人员配备、培训及绩效考评。

⑧掌握控制的基本职能。

技能目标:

①能对管理有艺术性和技能性的感悟;

②能初步应用现代理念和理论分析与处理实际管理问题;

③能熟练编制计划;

④能比较各类组织机构的运作效率理解不同类型组织结构的优劣与适用范围;

⑤能明了领导者应具备宽大胸襟的重要意义并为此努力.

培养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⑥能熟练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与原则;

⑦能体验沟通与控制的重要性并能解决常见问题。

态度目标:

使学生具备从事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素质: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有积极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作为领导者应具备的宽容胸襟并注重提高个人修养,以身作则。

三、教学组织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单元项目课程为主题,以夯实基础、适应岗位为目标,尽可能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具体学习项目的选择和编排。以学习单元为基础,基本依据是:一是按照“管理认知、预测与决策、计划与组织、领导与激励、沟通与控制、管理创新”的逻辑顺序;二是从基础知识体系构建角度,保持管理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之间的内在必然关系。

按照新的行动体系课程,将管理学基础与实务分成七个项目即:管理基础、管理思想、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人事职能、控制职能。在每个项目中,分别设计了不同的学习型工作任务等。在每一个项目下的具体任务中,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表2

教学组织表

学习项目编号

学习项目名称

学习型工作任务

学时

项目一

管理基础

管理的基本概念

4

管理核心和本质

管理者

授权与用人问题

4

管理思路和方法

人才定位与管理

管理者角色定位

项目二

管理思想

管人的思路和方法

6

人才定位与管理

管理者基本技能

项目三

决策职能

管理者智商与情商

14

决策概述

决策理论

决策程序和影响因素

管理决策的分类

风险型决策方法

目标管理的方法

项目四

组织职能

组织概述

12

组织设计

组织的形式

组织变革与组织冲突

组织文化

项目五

领导职能

领导概述

10

领导理论

激励概述

激励理论

激励的原则

沟通概述

沟通形式

有效沟通

项目六

人力资源管理

人员配备

8

人员配备计划

人员招聘

人员培训

绩效考评

项目七

控制职能

控制概述

6

64

四、教学内容与能力要求

本课程教学内容为七个项目,即:管理基础、管理思想、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人力资源管理和控制职能。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将课堂讲授和学生参与讨论相结合,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如:案例分析、专题研讨、角色扮演、情景剧、头脑风暴法、管理游戏、讲授等;并建立纸质、视频、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构成的多元化教学载体。

教学过程中,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例如角色扮演、仿真模拟、任务训练、顶岗实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采用教、学、练三者结合以练为主的教学方式,以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网络学习以及调研分析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协作攻关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迁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具体而言,本课程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在每次课程开始时,教师先布置本次课程学生要完成的项目,接着讲授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知识与技能,并说明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

(2)演示。学生开始完成某些项目之前,教师要向学生提供调查参考范例,以多媒体、录像等形式演示相关的方法与技巧,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3)角色扮演。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安排学生扮演调查员和被调查者,进行情景模拟。

(4)任务训练。教师要安排和指导学生完成相应项目任务,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课堂讨论。每次课堂教学结束之前,教师都要指定学生代表,上台汇报本组完成项目的情况,与台下师生互动、交流。并安排相应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讨论典型案例。

(6)现场观摩。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学生到公司、企业进行现场观摩,深入工作现场,感受真实的工作氛围。

(7)顶岗实习。引入真实的企业项目,通过让学生参与企业工作,检验并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职业素养和技能。

(二)教学手段

本课程需要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室,以满足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融合的需要。需要配备与企业实际业务相同或高度仿真的设备和软件,使之具备现场教学、实验实训的功能,实现教学与实训合一,满足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

六、考核与评价

进行课程教学考核与评价,可以考查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是否具备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了,从而可以检查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整体成绩有课程考核成绩和职业技能认证(实践)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课程考核成绩占课程整体成绩50%

,职业技能认证(实践)成绩占课程整体成绩的30%,平时成绩占课程整体成绩20%。

表4

课程整体成绩表

考核类型

成绩

权重

课程整体成绩

课程考核

100

50%

100

职业技能认证

100

30%

平时成绩

100

20%

(一)课程考核

1.课程考核时按照项目进行,课程考核成绩为各个项目成绩的累计。

表5

课程考核成绩表

项目名称

成绩

权重

项目成绩

项目成绩权重

课程考核成绩

管理基础

知识

100

0.4

100

0.3

100

技能

100

0.4

态度

100

0.2

管理思想

知识

100

0.4

100

0.2

技能

100

0.4

态度

100

0.2

计划职能

知识

100

0.4

100

0.2

技能

100

0.4

态度

100

0.2

组织职能

知识

100

0.4

100

0.15

技能

100

0.4

态度

100

0.2

领导职能

知识

100

0.4

100

0.15

技能

100

0.2

态度

100

0.2

人力资源管理

知识

100

0.4

100

0.15

技能

100

0.2

态度

100

0.2

控制职能

知识

100

0.4

100

0.15

技能

100

0.2

态度

100

0.2

2.每个项目成绩都是从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考核,考核可依据提交的成果、作业、平常表现及小组互评的结果进行,考核方式可采用卷面和实操。

(二)职业技能认证

本课程可以为国家

“商务谈判师”、“会计师”等资格认证奠定基础的课程。

七、说明与建议

1.本课程标准是进行《管理学基础与实务》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学习本课程应达到的最低要求。

2.本门课程有较强的实践性,模拟训练在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教师应做好组织管理。

《管理学基础与实务》

课程考核方案

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课程名称

管理学基础与实务

主讲教师

适用专业

教学年级

课程概况

一、课程性质

管理学基础与实务是经贸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尽管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千差万别,但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都要通过一定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在实施这些管理职能时,其内容会有所不同,但遵循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却是一样的,这就是管理的共性,也就是管理学基础与实务所要研究的对象。由于管理学基础与实务研究的内容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它必然同许多学科如经济科学、技术科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联,吸收和运用与之有关的研究成果。因此它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属于应用科学。

二、课程教学内容

形成“一个原点、三个维度的管理学基础与实务场”的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一个原点是指管理学基础与实务的公理性概念。包括:管理定义、管理角色、管理决策、组织环境和管理伦理、组织文化。通过公理性概念的导入,使学生建立起管理学基础与实务的基本概念,成为学习的基点。三个维度分别是时间维度:从管理史严格的视角展开管理学基础与实务的学习,从泰罗制一直到学习型组织理论,沿着时间轨迹鉴赏百年来现代管理学基础与实务的主要理论和流派的观点、内容,产生的背景和现实意义,使学生建立起“管理学基础与实务的时间隧道”。职能维度:从管理职能和管理活动内容的视角,建立起管理学基础与实务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的空间体系框架,使学生掌握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具体方法。应用维度:从管理者的视角在以上内容穿插大量的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讨论等内容,并配合到企业的参观学习,使学生在应用中体验到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更是实践。

三、课程总体培养目标

知识目标:管理学基础与实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很强,学生首先要明确,必备的基本技能的任务要求,在此基础上学习必须的理论知识,通过不断地实践,真正掌握管理的真谛,形成基层管理者必备的素质与技能。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在教学中应加强以下环节:明确管理实践中的具体任务要求,即管理者应具备的管理技能;以任务为中心,学习必须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全面系统了解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熟悉管理的基本职能和方法的运用,并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为日后的实际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教学与实训使学生具备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培养学生的四大职业关键能力,即计划与决策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和控制与评价能力;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熟悉科学的管理程序和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基层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

素质目标:使学生具备从事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素质: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有积极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作为领导者应具备的宽容胸襟并注重提高个人修养,以身作则。

课程考核方案

一、知识考核

1、成绩配比

知识考核项成绩占总成绩配比为50%。

2、考核内容

管理学基础与实务知识中的重点章节,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

3、考核方式

参加学院统一组织的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学期末以集中闭卷笔试的方法进行最终的考核,以全面考查学生对于课程所学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掌握,以及学生将课程理论体系进行融会贯通的能力。

二、能力考核

1、成绩配比

能力考核项成绩占总成绩配比为30%。

2、考核内容

学期末举行自编案例竞赛,组织各小组进行自编案例的集中展示。

3、考核方式

要求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参与自编案例竞赛。自编案例竞赛的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参与书刊、媒体等信息,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调查,在调研中发现问题,查找线索,自行编写案例及其分析报告,最终由教师组织各小组进行自编案例的集中展示,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并以比赛成绩最为课程能力考核内容之一。这部分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为降低团队活动中“搭便车”现象的发生率,个人成绩由团队集体表现和在团队工作中的贡献度份额共同决定。其中,团队集体表现是个人成绩的基数项,由各团队的竞赛表现决定,个人贡献份额是个人成绩的乘数项。最终,个人自编案例竞赛成绩的计算公式如下。

个人自编案例竞赛成绩=团队集体表现成绩×个人贡献乘数

由组长根据各团队成员的表现分配个人贡献份额,所有团队成员的个人贡献份额总和为1。个人贡献份额与个人贡献乘数的换算方法为:若团队共10人,组长分配给甲同学的贡献份额为0.12,则甲同学的个人贡献乘数为【0.12/(1/10)】=1.2.

三、过程考核

1、成绩配比

过程考核项成绩占总成绩配比为20%。

2、考核内容

(1)考勤

日常上课正常考勤

(2)思想态度与纪律意识

参与学习的活跃度,课堂回答问题积极,独立思考能力强

(3)职业素质表现

敬业精神、团队意识、领导与组织能力、专业天赋与特长、劳动意识等各方面的表现

(4)平时学习成效评测

平时作业、平时测评等各种学习过程中的评测成绩及学习效果评价。

3、考核方式

(1)考勤

从严格考勤的角度,加强课堂纪律约束。每次课进行点名并记录,迟到扣分每次1分,无故旷课一次扣3分。

(2)思想态度与纪律意识

上课回答问题主动积极,讨论一次给2分,检查性提问,回答不上扣2分

(3)职业素质表现

杜绝“只出勤不出工”现象,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参与方式包括:参与案例研讨、参与小组互动游戏、参与课堂辩论等,根据课堂参与的质量和频次计分。在小组活动能够积极的配合其它组员完成任务,加5分,不参加小组活动的扣5分。

(4)平时学习成效评测

平时作业布置五次,每次分为三个等级,A,A-,B,主要考察作业的完成度,作业书写的字体,有无抄袭现象,能否独立思考。同时,鼓励学生在课下进行延伸学习。引导学生养成主动挖掘现实问题、探索解题方法的好习惯。要求学生结合校园生活,自行选择感兴趣的管理话题,独立撰写每篇不少于500字的案例分析报告,根据案例分析报告的质量和频次计分。

1.

教研室主任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5.系部主任审核意见

系部主任(签字):

6.教务处审核意见

教务处处长(签字):

演讲课程范文第3篇

2、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学习在三维创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3、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体系建立与实践

4、《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5、课程领导力助推柳州教育高质量发展

6、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三层结构项目式教学设计与实践

7、项目化教学视角下《互联网运营能力综合训练》课程改革研究

8、基于学校文化的校本课程体系化构建

9、区域推进中职公共选修课程建设的策略与路径

10、区域提升学校课程品质的实践与思考

11、数字资源支持下中小学教师项目化培训活动设计与思考

12、TOP AIR翼向天开全景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13、在线课程建设流程与要素分析

14、IPR-CDIO理念下的课程级项目设计

15、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

16、公安院校推进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的思考

17、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大专教学改革策略

18、以竞赛为导向的法学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9、《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课程研讨式教学改革的探索

20、实践课程概念重构理论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

21、课程领导与职业学校发展研究

22、项目课程教学情境的广义构建

23、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化学复习课设计

24、区域教师培训课程设置的三个走向

25、“学研产——产学研”教学模式的思考

26、初中物理项目学习的堂本化策略

27、“课题式研修”:探索研训一体化新路径

28、基于校企合作的模块化项目式实训教学模式研究

29、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群整合优化

30、加强课程建设 夯实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

31、“团队式项目驱动\"模式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32、“三维一体”:中小学课程整合的区域探索

33、论高校网络课程资源的优化手段

34、高职院校“学做创”实训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35、浅谈基于项目管理的高职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

36、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发生逻辑、现实反思与改革路径

37、建设“善的课程”彰显教育公平

38、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助”卓越项目教学模式研究

39、基础工程教育中面向卓越工程师的“整体思维”复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40、项目化网络课程设计与建设实践研究

41、项目式学习走入职业学校专业课堂探讨

42、阳光教育理念下的特色课程实践

43、高职院校微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44、以项目为导向的“项目管理”课程设计与探索

45、“做结练”三位一体教学法在高职项目教学中的实践

46、高职院校分销渠道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战模式的初探

47、基于核心要素的高校课程质量持续提升机制探索

48、BIM技术在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49、斯滕豪斯课程观指导下以校本微课开发为基本元素的网络课程建设

演讲课程范文第4篇

IB中文课程及简介

下面为大家介绍的是IB中文课程。包括了IB中文课程的分类、课程概要、教师的自主性和学生的自主性及主动性几个方面。希望对同学们深入了解IB课程有所帮助。

一、IB中文课程的分类

Chinese A1 (Higher Level & Standard Level)

Chinese A2 (Higher Level & Standard Level)

Chinese B (Higher Level & Standard Level)

Chinese AB (SL)

二、课程概要

1、ChineseA1课程(Group 1)

课程性质:属纯文学的母语课程。

教学对象:主要对象是母语特强、中学曾修读中华文学课程的学生。

课程的综合性:作品选读/写作/文学理论/文学史等四种文学课程的融合。

阅读为基础:15本(HL)或11本(SL)作品,分成四个不同的部分,各适用不同的考核要求。

考试:

校外口试为辅(30%):作品评述(15%)

作品片段评析录音口试(15%)

评核标准:学生对作品的思考、鉴赏和分析的能力 。

2. Chinese A2课程(Group 2)

课程性质:为双语文凭者开设的课程。课程兼备文学和语言两类。

教学对象:主要对象是母语较好的学生。

课程的综合性:(1)选读文学作品:六本(HL)、三本(SL)。

(2)A2和B课程的交叉之处:文化课题的选择部分,与B课程所包含的文化和语言现象研讨的课程性质,有相通的地方。

考试:

校外写作为主导(70%):

(1) 世界文学作品论文(20%)

(2) 诗歌或散文作品评论(25%)

(3) 专题论文(EE)25% (至少4800字)

校内写作(70%):

(1) (试卷一):两篇诗歌或散文作品的比较分析(25%)

(2) (试卷二):六选一的应题作文(25%)

(3) 写作两篇,各占10% 三立教育ap.sljy.com

校内 -口试(30%):

(1) 选题研讨评述(15%)

(2) 作品评析录音口试(15%)

3. Chinese B课程(Group 2):

课程性质:以语文教学为主。非常强调研讨中文所涵盖和体现的中国文化现象及实用性华语的学习,因而形成一般的华语中级课程不同的课程性质和要求。

教学对象:主要对象是有一般中学母语基础的学生。

课程的综合性:(1) B课程和A2课程的交叉之处 :文化选题的研究部分性质相通。立足汉语,看世界、看社会、看中华民族,掌握语言,了解中国文化。

(2) Higher和Standard的区别:作文字数不同。

Higher课程——480字;Standard课程——300字。

演讲课程范文第5篇

1 理论教学部分的比较

从计算机理论的角度来看, 国内外教学大纲比较接近, 教学内容也基本相同, 这是非常自然的, 因为这些内容一直是《操作系统》中经典的内容, 也是最重要的内容, 当然也应该是所有计算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下面先介绍一下在美国《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情况, 2001年3月10日为了在教学中反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科研成果与研究方向, IEEE与ACM组织了一批国际著名学者撰写并发表了国际计算机教学大纲:Computing Curricula 2001。CC2001的研究者认为, 计算的概念在过去的十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对教学计划的设计和教育方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我国《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一般对于教学指导更为具体, 体现在教学大纲不但包括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而且还有成绩考核部分及其他内容。

《操作系统原理》教学大纲包括除了先修课程、后续课程、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外, 同样也有课时分配, 但是仔细对比一下可以发现两者的区别, 从教学大纲来看, CC2001《操作系统》课程安排与我国《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要求讲授内容对比可以看出:我们重视课堂教学, 注重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在教学时间内力图将《操作系统》的相关内容全部由老师讲授, 而CC2001《操作系统》课程安排除了将Concurrency、Memory management等几个内容作为必讲内容外, 其他内容如File systems、Device management等一律作为选授内容, 之所以有这些差别。

这个差别实际上给了我们《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一个重要的启示:是不是应该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先通过使用操作系统有一个感性认识, 在这个层面上以抽象的方式看待操作系统, 忽略其内部组成, 将注意力集中在每一个模块是如何与在同一个层次上的其他模块进行交互的, 以及作为整体的模块的集合如何形成一个更高级别的模块。这样学生可以通过理解与自己手边的任务相关的系统部分, 而不会”迷失在细节的海洋中”。在有了这个基础后, 再进一步的学习, 即一个迭代的学习过程, 并且考虑到现代操作系统日趋复杂性, 可以将讲授重点放在几个重要的内容, 实行特种兵”少而精”的策略, 让学生抓住几个核心问题, 在通过老师指导学生自学后由点到面掌握其他内容, 一方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 实践环节部分的比较

《操作系统》课程是一门技术学科, 不但有相当的科学成分, 而且从实现来看工程技术的含义更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 那么美国的一流名校是怎么做的?

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讨论学习, 因为“讨论”不仅可以考察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还可以从个性化发展的角度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并且提倡合作和团队精神。MIT在《操作系统》课程大纲 (Syllabus) 中专门有一节 (Collaboration) 指出只要学生完成了自己应该完成的部分, 允许该生可以与其他同学之间相互合作。

我国《操作系统》课程对于课程实践也越来越重视, 现在一直在加强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下面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以方敏教授、段振华教授为课程组开设的《操作系统原理》为例, 谈一下我国《操作系统》课程实践的情况。

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方敏教授担任第一负责人的课程组正在致力于Linux环境下的Bost虚拟机系统的开发, 用于解决《操作系统原理》实践环境中这一问题, 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支持二次开发的一个教学与实验平台, 这条思路的最终目标是研制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虚拟机系统, 力求为《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提供一个足够方便使用, 又拥有相当的可扩展性, 而且支持二次开发的一个教学与实验平台。

从学习实践来看, 以MIT代表的实践内容与我国《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实践内容对比可以看出:美国的高校在《操作系统》课程实践上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虽然从教学内容上美国的高校往往有选择的讲授部分理论, 但是在实践的时候他们一般要求通过个人完成和团队完成相结合的方式 (主要还是由个人完成) , 让每个学生从头到尾设计实现一个完整的可以实际运行的操作系统。而我国的一些高校《操作系统》课程还是停留在仅仅讲授原理和理论的阶段, 还是重理论轻实践, 还是一上课就”原理来原理去”, 教学实践正处于起步阶段。从设计实现的工作量及要求掌握的知识来看, 前者要求明显高于后者。通过对比可以有趣的发现, 在理论讲授部分我国教学大纲要求完整性, 而美国高校课程大纲是在课程实践部分要求系统性, 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和项目作业的训练, 并且课堂教学一般都是大班教学, 多的可达数百人;上课时老师从不点名, 学生可听可不听, 但是, 学校对实验课和项目作业训练的要求非常严格, 学生必须去做。老师对报告的批改也很认真, 并且让学生进行答辩式的讨论。

3 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这些差别给我们《操作系统》课程实践一个重要的启示:从美国高校《操作系统》课程上看出, 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上, 要从过分重视课堂教学转向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项目作业训练等多环节并重发展, 如果过分重视课堂教学, 而忽视了实验教学和项目作业的训练, 那么许多课堂教学都会成为“考试课”。同时, 美国高校重视课程实践的态度以及一些实践课程设计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通过以上对比, 我们想说明中美《操作系统》课程教育水平和教育方法其实就是各自计算机教育状况的缩影。我们应该看到计算机科学在某个阶段出现的新技术, 在其经历发展和完善成为计算机教育的核心内容后, 又会出现更新的技术。因此, 计算机教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我国计算机学科专业发展研究者应该在吸收国际先进的计算机教育理念、模式、体系的同时, 提出适合国情的计算机教育发展思路和创新模式, 以促进中国计算机教育的健康发展。

摘要:通过中美两国对于计算机科学专业基础《操作系统》课程在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方面的比较, 分析国内外教学的特点, 从教学大纲设置、课程教学方法和实践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为我国计算机科学专业课程改进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操作系统,理论教学,实践环节,比较

参考文献

[1] 方敏、王亚平, 等.计算机操作系统[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

[2] 陆松年.操作系统教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0.

上一篇:单片机课程设计下一篇:通信工程专业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