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院行政工作计划范文

2023-09-02

高职学院行政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专业名称:物业管理

专业代码:560702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物业管理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物业管理能力和熟练服务技能的高级管理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能力:现代物业管理与服务。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物业管理法规、物业设备维护与管理、房屋维修与预算,、物业统计、物业会计与财务管理、物业管理实务、客户心理学、房地产市场营销、职能建筑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物业设备维护管理实训、物业智能化管理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可设置的专业方向:

就业面向:住宅小区、商业大厦、写字楼等物业管理部门。

其他:本专业可获取劳动部物业管理员(师)中级职业技术证书。

建筑设计技术

专业名称:建筑设计技术

专业代码: 560101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从事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和技术管埋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能力:民用建筑设计、建筑效果图及建筑图纸的设计绘图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建筑绘画、建筑初步、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物埋、建筑设备、建筑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外建筑史、建筑绘画写生、建筑构造设计、建筑设计、建筑外环境设计、毕业综合实训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可设置的专业方向:

就业面向:中小建筑设计部门,从事设计及管理工作。

城镇规划

专业名称:城镇规划

专业代码:560201

专业核心能力:城镇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城镇总体规划、城镇详细规划、城镇道路交通规划、建筑设计、城镇工程规划、计算机辅助设计、城镇建设管理、风景写生、社会实践、课题设计、实训中心实训、毕业综合实训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可设置的专业方向:

就业面向:城镇规划与建设领域的设计与管理工作。

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

专业名称: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

专业代码:560302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岗位职业能力,从事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生产一线技术与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能力: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现场的施工技术和工程管理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工程力学、水力水文学、工程地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岩体力学、钢筋混凝土、地下建筑结构、地下建筑施工、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地下工程计量与计价、地下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结构测试与检验、地下室结构设计、地质认识实习、挡土结构设计实践、工程测量实习、施工技术实习、毕业实习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可设置的专业方向:

就业面向: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现场的技术与管理工作。

工程造价

专业名称:工程造价

专业代码: 560502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基本理论和技能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专业核心能力: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建筑经济、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设备安装工艺与识图、建筑施工工艺、建筑工程预算、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原理、工程造价控制、工程量清单计价实务、合同管理;工程造价实训、工程量清单报价实训、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可设置的专业方向:建筑工程造价、建筑装饰工程造价、安装工程造价、市政工程造价、园林绿化工程造价。

就业面向:施工企业、建设单位,监理、招标、工程造价咨询中介,工程造价主管部门。

工程监理

专业名称:工程监理

专业代码: 560504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工程建设监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岗位职业能力,从事工程施工现场监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能力:工程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工程制图与建筑构造、工程材料、工程测量、土木工程力学与结构、地基与基础、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进度控制、工程造价确定与投资控制、工程质量控制、工程建设监理概论、工程建设法规与监理合同管理、课程设计、工种操作训练、毕业综合实践、岗位实习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可设置的专业方向:建筑工程监理、道路与桥梁工程监理、水利水电工程监理、市政工程监理、铁路工程监理、水运工程监理等。

就业面向:工程施工现场监理工作。

市政工程技术

专业名称:市政工程技术

专业代码: 560601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从事市政工程专业的设计、施工、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能力:市政工程施工及施工技术,市政工程施工组织及预算的编制,工程设计等专业技能。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工程测量、材料力学、工程力学、结构力学、道路工程材料、电工与电子学、水力和水力学、建筑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城市道路工程、城市管道工程、桥梁工程、市政工程施工组织管理与概预算、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技术、认识实习、测量实习、生产实习、岗位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以及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可设置的专业方向:

就业面向:市政、交通、路桥工程的施工、管理、养护、运营等工作。

园林工程技术

专业名称:园林工程技术

专业代码:560106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园林的基木理论和专业知识,能从事园林设计、园林施工技术、园林绿化维护与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能力:园林施工技术与管理。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园林设计、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工程,园林史、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风景写生、树木花卉认识实习、园林测绘、课题设计、实训中心实训、毕业综合实训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可设置的专业方向:

就业面向:园林设计施工单位的设计、施工与相关单位的管理工作。

城市管理与监察

专业名称:城市管理与监察

专业代码:560202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依法行政和城市管埋的基本理论与监管技能,从事城市管埋、监察和综合执法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能力:城市管理法律规章知识与综合执法技能。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行政诉讼制度、民法概论、公共行政学、城市管理与运行实务、公务员制度与行为规范、城市建设管埋法学、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学、城市规划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城市生态与环境、行政执法旁听见习、执法礼仪、城市规划管埋实习、毕业论文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可设置的专业方向:

就业面向:区、县、街道、规划、市容、环保、园林绿化、市政等部门的执法管理工作。

建筑工程技术

专业名称:建筑工程技术

专业代码: 560301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建筑工程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岗位职业能力,从事建筑工程生产一线技术与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能力:建筑工程现场的施工技术和工程管理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建筑材料、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组织、高层建筑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种操作训练、课程设计、工程实践、岗位实习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可设置的专业方向:

就业面向:土建施工领域技术与管理工作。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

专业名称: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

专业代码:560404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必须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变配电技术,智能化技术基本技能,能从事建筑电气工程的强弱电的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能力:智能化楼宇设备安装、调试与维护。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电机拖动、电气控制、供电与照明、弱电技术、楼宇设备安装与调试、综合布线与网络工、消防、电气工程预算、可编程控制器、

楼宇智能化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电气施工、认识实习、技能操作实习、毕业专业实践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可设置的专业方向:

就业面向:现代化楼宇及物业管理小区智能化工程的设计、施工、调试、管理、维护等工作。 建筑工程管理

专业名称:建筑工程管理

专业代码: 560501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建设工程投标策划、投标报价、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能力的高级管理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能力:建设工程投标策划、投标报价。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建筑经济、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施工工艺、建筑工程测量、建设法规、合同管理、建筑工程预算、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成本分析、工程造价控制、工程量清单计价实务、施工认识实习、预算大作业、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综合实训、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量清单报价实训、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就业面向:施工企业、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中介部门。

建筑经济管理

专业名称:建筑经济管理

专业代码: 560503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建筑物流管理、建筑人力资源管理、建筑统计、建筑会计、建筑工程预算能力的高级管理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能力:物流、人力资源、统计、会计、预算等综合管理。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建筑经济、经济法规、施工企业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建筑统计、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量清单报价、预算大作业、统计综合练习、物资管理大作业、预算综合练习、工程量清单报价综合练习、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可设置的专业方向:

高职学院行政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2014年,我认真遵守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道德,圆满完成了今年的各项工作,教学、科研工作都取得了进步。现总结如下:

一、教学工作

2014年,进行电加工实训共有8个班共计约300人参加,共计444小时的教学任务。实习中,广大同学拓宽了知识面,锻炼了工程应用能力,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同时电加工实训教学也为推动我系实训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指导12级模设专业10名学生完成《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及毕业设计;1副有机玻璃模具设计、加工指导。完成3副冷冲模具的线切割加工指导任务,使模具专业课程改革得到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增强。

二、实训室管理人员工作:

1.制定材料、物资等报购计划清单2批次,种类若10余种。

2.改进机床冷却系统5台,维修机床换向故障1次,加工配件15件。

3.严格管理实训材料、工、量及设备,及时维护,降低损耗,节约成本,创有明显间接效益。

4.对线切割机床导轨、丝杠及锥度头等关键部位进行了保养、维护工作,以延长使用寿命。

5.注重实训安全,确保实训室无安全隐患。

6.定期检查、维护电脑设备,保证满足实训、软件教学需要。

三、导师工作:

本学年还担任了模设14-2班导师工作,负责对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指导,在工作中,定期跟班听课、和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学习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四、科研、培训工作:

1. 主编《电加工实训教程》书,现已出版。

2. 参与申报省级科研项目、院级科研项目各一项,现已评审通过。 3. 发表论文2篇。

五、其他工作:

1、积极参与《零件数控线切割》精品资源开放课程建设。 2.完成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专业2014级课程标准的编写工作;

3、参加2013级招生宣传工作。

经过一年的工作与学习,给我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为今后再次开展工作提供了很好的财富。同时也发现自身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与缺点,如处理事情的方法考虑的不够全面,个人业务能力还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与修养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高职学院行政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分析

N艺术学院高职学院是江苏省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职业教育本科公办二级学院, 学院坚持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旨在培养专业素养和职业素质并举, 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并重, 可与社会职岗无缝对接的专业性艺术人才。2015年11月, 笔者以艺术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为主题针对该学院的四个年级, 八个本科专业方向展开调查, 共随机发放问卷400份, 收回有效问卷352份。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对艺术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有了一定的直观的了解。

(一) 通识知识的缺乏

由于从小对于专业学习的偏重, 艺术类高职学生对于通识知识往往缺乏必要的了解。在问卷设置的问题中, 部分同学说不出四书五经是什么;不知道中国的朝代先后顺序;学设计的不知冈特·兰波、福田繁雄、保罗·兰德;学音乐的不清楚音乐史的发展脉络;学播音的读不全简单的人名、地名。通识知识的缺乏使得使得学生的创作表演成了无源之水, 缺乏底蕴, 没有根基。部分同学的作业或作品同质化、表面化、简单化, 缺乏创造性和思想的深度。

(二) 理想信念缺失

在针对艺术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中, 对于“你认为在大学学习期间你更注重哪些课程的学习”问题, 75.1%的同学把专业课程同学排在第一位。把人文社科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放在首位的同学不到10%, 同时能完整答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同学仅24.3%。理想信念的缺失往往会造成主观行为的偏差, 许多同学更加注重眼前的利益和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 个别人甚至偏离了人生的目标, 失去了人生的信仰, 表现为重物质追求、轻理想信念, 重个人成就、轻社会责任, 重自我奋斗、轻团结协作, 重安逸享乐、轻艰苦奋斗, 重智力提高、轻品德修养等。

(三) 艺术理论知识的薄弱

艺术类高职中的大部分学生思想上存在着有“重技法轻理论”的观念, 有些专业教师对于艺术理论的功能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种情况的产生很容易使大家间接“否认”艺术理论修养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性, 许多不利学生提升艺术修养以至于阻碍艺术发展的各种因素都会“接踵而至”。艺术理论旨在深层次探究艺术的本源与艺术创作实践规律, 通过连接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对艺术进行更加理性的分析考察。[3]学习研究艺术理论, 可以提高学习者自身的艺术修养, 从而提升创作水平。这对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四) 审美意识的落后

审美意识是人对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即广义的美感。包括审美的感知、感受、趣味、理想、标准等各个方面, 是审美心理活动进入思维阶段后的意识活动。人们常通过艺术来研究人的审美意识。在当前形势下, 培养先进、独立的审美意识对于艺术类高职学生来说尤为迫切。朱自清在《谈美》序文中曾评判当时青年的审美意识是“东鳞西爪积累起来的杂拌儿”, 甚至是还赶不上“杂拌儿”, 因为“杂拌儿”总算应有尽有, 而这种知识不然。应用起来自然是够苦的, 够张罗的。反观当下, 艺术类高职学生由于没有经过系统化、理论化的培养, 审美意识落后。他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和喜好大多出于师长和朋友的嗜好, 人云亦云, 跟风随潮, 缺乏独立审美的能力。从这种凌乱的知识里, 得不着清清楚楚的美感观念。徘徊于美感与快感之间, 考据批评与欣赏之间, 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 常时自己冲突, 自己烦恼, 而不知道怎样去解那连环。

二、艺术类高职院校人文素养的缺乏的原因

(一) 生源素质的局限

目前, N艺术学院高职学院招生入学采用省内对口单招的方式。招生的对象主要来源于省内部分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以及艺术类专门职业技能学校。此类学校中的生源, 基本均是江苏省内初升高未考取后分流而来的学生。学生中的大多数文化课程基础薄弱, 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文化课学习缺乏信心和兴趣。以2013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为例, 该班在入学考试中, 数学均分仅为58.75分 (满分150分) , 未有人达到90分及格线;英语均分为36.23分 (满分100分) 。作为入学的门槛的数学、语文和外语三门最低分数线仅为195分, 标准略低。所以在中职、中专阶段, 就不把学校教学的重点放在文化素养的培养上。为了应对专业考试的要求, 学校偏重于专业技能的培养, 学生的大部分精力都被专业学习占据, 无心无力再去学习人文基础知识。

(二) 缺乏针对性的课程设置

在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下, 艺术类高职院校已经提高了人文课程设置的比重, 但与专业主课相比, 仍处于较低水平。课程地位比较尴尬, 课程时间得不到保障。艺术类高职学生在中职、中专忽视人文素养课程的学习, 进入高校后急需补课, 但却缺乏针对性的课程设置。艺术类高职院校注重实用性, 开设的技能应用类的课程多, 体现人文精神的课程少。如开设一些应用文体写作、人际交往与沟通、设计工程与造价等, 与专业课程相契合的人文类课程不多。由于师资力量的局限, 学校只能根据现有教师专长、能力, 因人设课, 很难开发出艺术类高职学生迫切需要和实际感兴趣的人文课程, 使学生犹如“隔靴搔痒”, 无法有效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学分制环境下, 艺术类高职学生面对数量不足的人文课程, 为完成毕业所需学分, 不得不选择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 主观情绪抵触下, 学习效果也难以保障。

(三) 教学方法的局限

人文课程教学较偏重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的传授,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大多以讲授法为主。在课堂教学中一般体现为“我讲你听, 我说你记, 我问你答”的线性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低, 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显, 这种“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无法直达学生内心引起共鸣。人文课程的教育无法深入持久地影响学生的心理、人格和品德, 人文精神无法无法内化于心更难以外化于行。艺术类高职院校的人文课程。

(四) 师资队伍薄弱

与普通高校相比, 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科建设的重点在于艺术类专业学科的建设。在科研、教学和师资等方面, 有意无意都会有所偏重。人文课程教师人数少、课程多、任务紧, 常常处于满负荷的工作状态, 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探索适合艺术类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处于教学边缘的尴尬地位, 也会导致部分教师工作缺乏热情, 上课缺乏激情。有的教师课堂教学会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 面对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照本宣科了事。课堂趣味性和吸引力的下降无疑又会造成学生对人文类课程学习的消极厌恶情绪, 恶性循环的结果导致学生人文素养难以提高。

三、总结

人文素养决定着艺术创作的深度与广度, 关系着艺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艺术类学生只有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 才能很好的继承和学习中外前人成果, 也才可能更好的创新。一名创造性的画家、艺术家, 总是善于收集和筛选古今中外文化中值得吸收和借鉴的知识来补充自我, 从而创作出独具面貌风格的艺术作品、这样的大师是举不胜举的。艺术类学生只有具备优良的人文素质将来才可能在艺术领域与诸位“大家”一样融汇贯通, 推陈出新。艺术类高职院校在培养专业素养和职业素质并举, 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并重, 可与社会职岗无缝对接的专业性艺术人才, 不能只偏重于艺术实践技能的培养, 也需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摘要:人文素养决定着艺术创作的深度与广度, 关系着艺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艺术类学生只有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 才能很好的继承和学习中外前人成果, 也才可能更好的创新。艺术类高职院校由于生源素质的局限、针对性课程的缺乏、教学方法的局限和师资队伍的匮乏等因素造成学生通识知识的缺乏、理想信念缺失、艺术理论知识的薄弱和审美意识的落后等诸多问题。艺术类高职院校在培养专业素养和职业素质并举, 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并重, 可与社会职岗无缝对接的专业性艺术人才, 不能只偏重于艺术实践技能的培养, 也需要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艺术类高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87

[2] 于晓威.浅谈艺术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J].艺术教育, 2015 (09) :35.

高职学院行政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摘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了要进行“双高”建设,优化高职院校及其他各级院校的办学资源,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国家高等职业学院的教育水平。本文从“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入手,结合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关问题的解决途径,希望给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双高背景 行政管理 高职院校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育发展不断取得进步,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建设具有了一定的规模,而且很多的专业也都建设起来。但若要让高职院校不断地进行发展并且实现新的目标,还要重视高效的行政管理的建设。但从现阶段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来看,其组织管理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也会使得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水平受到影响,所以要不断地对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进行探索,从而为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

一、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社会不断进行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新的变化,高等教育方面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换进,当前高职院校的建设脚步不断加快,要使得其工作效率更有保障,还要重视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水平,帮助高职院校实现综合发展。

1.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办公效率的提高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增加,其学生数量也不断增多,学校的行政管理部门事务也更加繁多,垂直化的管理方式更是使得机构的重叠增多,管理方面过于繁杂,部分的管理工作决策需要经过多道程序才能最终到达学生手里。在消息每一级的传达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使得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效率降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水平就有利于提升其办公效率,节省行政事务相关工作中的人力资源。

2.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行政消息的及时性和精准性

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处理过程中,尤其是其在行政事务的决策环节,需要对学校内部的各个方面的资料进行比较深入的了解,如教職工的人员信息、学生的基本信息、后勤的发展情况、财务的状况等。而相关的行政管理人员在了解这些信息的过程中,相关的部门需要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完成全部的信息收集工作,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一定的处理,方便相关的管理人员更好地进行决策,而在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的过程中,程序是非常复杂的,而且很容易导致信息的遗漏和信息的重复。而提高行政的管理效率就是要对这些过程进行简化、完善,使得相关的信息收集和整理工作更加系统,比如说可以使用信息化系统对其进行收集和汇总,就方便对这些信息进行调用,从而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的行政消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内部的稳定和安全

高职院校的内部安全和稳定是其一切工作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高职院校的学生从五湖四海来到同一个学校,其家庭成长环境不一样,也有不同的想法和追求。因此,对于学校来说,更要重视学生在学校的动态和安全问题。高职院校提升内部的行政管理水平能够帮助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动态,从而对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情况等进行了解和管理,从而建立起一个更加稳定和安全的校园环境。

4.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行政部门的协调统一

高职院校的科研人员、教学人员和行政的工作人员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这是由于其工作性质的不一样,这也就导致了部分的行政工作存在着较多的手续,尤其是不同性质的高校工作人员需要进行联合完成相关工作的时候。提高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就能够使得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更加和谐,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工作。

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决定了其行政管理水平,尤其是在行政管理工作中,由于学校的专业设置比较丰富,学生们也来自不同的背景,因此一些工作开展时需要行政经验和业务能力更加丰富的工作人员来完成。但是,从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发展不够,内部的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行政管理意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第一,多数高职院校现有的工作人员年龄较大,其行政管理理念陈旧,行政的工作效率也比较低;第二,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对于新的信息化办公工具的使用不够熟练。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行政工作人员对于信息化的办公工具使用不够熟练,导致其在使用的过程中没有提高工作效率,其通常只是通过计算机来查找和汇总相关的信息和资料,而对于这些资料的解读和分析处理能力则不够强大,无法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行政工作。

2.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建设经费不足

当前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学校的专业数量和学生数量都不断增加,这也导致了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和繁重,这就需要高校为此投入更多。但从当前的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来看,由于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方面经费投入不够,使得行政管理工作的建设不尽如人意,部分的高职院校行政工作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导致学生相关的事务办理效率非常低,从而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正常工作推进。

3.高职院校相关部门之间协作程度不够

当前,有大部分的高职院校行政管理部门都是有比较明确的工作和岗位的职责,但是在高职院校日常的工作开展中,相关的管理使用的是传统的管理模式,部门之间的职能偶尔会有交叉,而这也会导致实际工作分工不明确。在高职院校的行政系统内部会出现一些交叉的工作,这些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之间出现互相推诿,而且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之间的配合程度不够,导致工作无法协作完成,最终使得部分工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这样的状况下,造成行政管理工作和办公效率的低下,妨碍高职院校的正常工作开展。

4.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建设缺少统一的规划

对于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而言,需要对其进行有规划的建设,以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来保障高校教学等其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从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建设工作来看,很多的高职院校在进行行政工作的时候都是以过去的临时性工作开展模式为主,对于行政工作的建设和开展没有规划,导致高校的行政效率低下,无法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双高背景下促进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问题的解决途径

1.提升高职院校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在双高背景下促进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效率提高,首先要终使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一方面,在高职院校聘请学校内部的行政管理人员的时候,要重视选择一些专业对口的工作人员加入到行政系统的队伍中来,让其以专业的行政管理知识来开展行政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要重视提升高职院校行政系统内部工作人员对信息化行政和办公系统的使用,对那些信息化技能不足的工作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帮助其更好地收集、整理、分析和使用各项校园内部的相关信息,方便能够使用最新的科学技术等来提升高校的行政办公效率。

2.加大高职院校行政建设经费投入

经费是进行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效率提升工作的关键环节,只有高校的行政系统具备了足够的经费和人员,才能够确保为高校办学活动提供更强的后备保障。首先,高职院校要重视在经费的支出方面给行政管理工作一定的倾斜,为学校行政系统内部的建设提供更加充裕的资金,从而聘请更多专业、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其次,还要重视对行政建设资金加强预算规划。确定在各个不同的工作环节或领域需要支出的资金,重视对行政工作中硬件設施的建设,为行政工作引入更加现代化的信息系统,从而建立起更加完善的行政工作流程,帮助提升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

3.加强高职院校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

在行政系统内部的工作中,还要重视加强自身系统中的合作及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高职院校的行政工作不是由行政部门单独完成的,其中涉及到多项工作需要与其他的教学人员及其他部门人员配合完成,因此,要重视加强高职院校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首先,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平时要重视不同部门之间的友好往来,对于一些行政类的事务进行合理分工,将具体的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其次,要重视不同部门之间工作的协调和发展,可以建立部门之间专门的沟通和交流机制,帮助其更好地合作,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水平,促进高职院校的办学发展。

4.对高职院校的行政工作进行全面的规划

要保障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效率的稳步提升,行政管理人员就要重视对管理理念的更新。传统的事后管理在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下已经不能够很好地适应高职院校的校园工作开展了,因此,行政管理的领导人员要重视提前对相关工作进行合理的规划,对学校的学生、教职工人员、设备和行政工作的实际情况等进行综合考虑,对学校的发展方向进行确定,必要情况下可以请专家加入到对行政管理工作的规划中,制定出更加系统、有规划的行政管理计划。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双高建设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效率提升对于学校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提升办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从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建设来看,还存在着行政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行政工作资金投入不够、部门之间协调合作程度不高、对相关工作的建设规划不足等问题,为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对行政管理工作的建设和改进,以更高质量的行政管理水平服务于校园的建设。

项目编号:1203201003—轨道交通与土木工程安全监测监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参考文献:

[1]刘富强.探究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提升途径[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6):283-284.

[2]王健.新时期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创新途径探讨[J].国际公关,2020(09):186-187.

[3]吕燕霖.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探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4):82-84.

高职学院行政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摘要〕选取2011-2015年关键词为“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的相关文献为样本,分析比较我国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的主题热点。通过数据来源、发表年份及数量和出版物等特征统计分析得出近五年我国应急管理研究热度保持一定水平,危机管理研究热度呈先升后降趋势。通过高频词共现和聚类分析了解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的热点主题和相关特征,进而探寻我国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创新发展策略。

〔关键词〕应急管理;危机管理;共现分析;聚类分析;研究热点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8.029

〔Key words〕emergency management;crisis management;co-occurrence analysis;clustering analysis;hotspots

随着政治、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尤其在互联网大数据环境的催化下,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的管理理念、方式和领域逐渐嬗变,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和梳理其发展状况。本文以国内近五年来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相关文献为依据,分析二者的研究热度、学科领域和主题热点等状况及相关特征,进而探寻我国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创新发展策略。

1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热度及学科领域比较

通过统计文献的关键特征包括数据来源,发表年度及核心区期刊来源等,分析对比近期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相关文献的研究热度及学科领域概况。

11数据来源

为了解近期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的状况,本文选取中国知网CNKI系统中CSSCI期刊文献为数据来源,以2011-2015年为时间跨度,主题为“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分别进行检索,得出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相关文献的具体发表篇数、发表年份、来源刊物等检索结果。

12研究热度比较

2011-2015近五年中,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在CSSCI来源期刊的文献发表总篇数分别为679篇和613篇,检索日期为2016年3月16日。如图1所示,2011-2015年应急管理发表的文献数呈平缓波动状态,总体而言5年间的研究趋势保持较平稳水平;危机管理研究文献数量在2011-2012年处于上升趋势,但从2013年开始逐年下降,总体而言5年间研究热度呈由高走低的下降趋势。

比较二者文献发表篇数,应急管理发表论文总篇数稍多于危机管理总篇数,危机管理文献篇数2011年基本与应急管理文献篇数持平,2012年显著高于应急管理,2013年又回到二者持平状态,但2014-2015年显著下降并明显低于应急管理,可见应急管理研究热度较为平稳,而危机管理研究热度波动较大。

13学科领域比较

根据布拉德福定律[1],在发表文献篇数的1/3的基础上,基本确定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的核心期刊群,选取二者累积发表文献的前33%,其核心期刊群的刊物来源及篇数如表1和表2所示。

2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主题热点分析

21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

利用由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开发的可实现文献特征提取与统计的书目共现系统工具BICOMB[2]对检索的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相关文献分别进行关键词提取,建立关键词共词矩阵,利用EXCEL开发工具VBA程序将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转化为相异矩阵,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得出2011-2015年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研究主题热点。

211高频关键词提取

通过BICOMB20系统的使用,从应急管理的679篇文献中提取3 042个关键词,从危机管理的613篇中提取2 586个关键词,并进行词频清洗,分别根据齐夫定律(二八原则)[3],选取高频词约前20%的关键词,则得到应急管理研究高频词19个,危机管理研究高频词17个,具体如表3所示。

212共现矩阵构建

共现矩阵是指关键词共现的频次矩阵,共现频次越高说明关键词之间关系越紧密,以此可分析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性。提取关键词,撇去关键词“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分别对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高频词进行共现矩阵生成,应急管理为 共现矩阵,危机管理为 共现矩阵,部分如表4、表5所示。其中,共现矩阵对角线即表示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例如在表4应急管理高频词共现矩阵中,突发事件出现频次为103次,与应急能力共现频次1次,与危机管理共现频次0次。

22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主题热点对比

221主题热点分析

根据高频词排序、聚类与多维尺度分析的结果,梳理我国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的主题热点。

(1)应急管理

①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决策

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的具有破坏性的事件,近年来突发事件中群体性事件和非常规突发事件呈现前兆不显著、一旦事发表现激烈的状态,具有明显复杂性、严重破坏性和潜在衍生危害等特征,因此进行合理应急预案编制和及时的应急决策是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目前针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采取应急预案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发生机理、预防策略、对策、问题、选择方法、模型及改进问题、体系及编制优化、路径完善等方面。如卢文刚[4]针对茂名市PX项目群体性事件,对地方政府处理突发群体性事件提出了相应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应对措施,利用媒体和网络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完善信访等沟通渠道等。唐玮[5]从个别预案生命周期角度,剖析预案有效性密切相关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应急预案的编制、评估与演练有效性的现实路径。于辉[6]利用局内决策理论及方法构建迟滞方案与应急预案的分阶段启动模型,并通过数值分析验证其有效性,图4应急管理研究主题热点知识图为如何进行方案迟滞问题提供了思路。龙飞[7]基于云计算原理,将定性与定量值结合,提出基于历史经验数据的高精度知识匹配方法,为应急辅助决策中知识获取过程探索了新途径。

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

突发环境事件是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议题,其后果可造成环境或生态破坏,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应及时应急监测并预警,减少风险,降低损害。突发环境事件主题研究集中于概念探讨、影响因素、特点、应对办法、经验借鉴、评估标准等方面。如袁鹏[8]分析了国内企业突发事件环境风险评估及其指标要素、方法与实践探索,为企业此类突发事件提供了参考借鉴。李程[9]将突发环境事件进行定性和分类,指出了应急处置存在的问题,提出环保部门在不同类型事件中的职责和处置要求,并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的策略。张霞[10]以九江、湛江两起漏油事件为例,提出加强环境应急监测效能,为涉油企业预防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和应对总结了经验教训。

③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能力

应急管理体系[11]是指国家层面处理紧急事务或突发事件的行政职能及其载体系统,是政府应急管理的职能与机构之和,而在应急管理体系中,各类工作表现即事体的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应对处置反映着应急能力的高低。应急管理体系及其机制的研究主要包括特点、现状、设计构建及实证分析;应急能力研究主要体现在能力现状分析、能力建设、评价指标与模型等。如薛澜[12]认为目前面临突发事件增多及复杂性的新挑战,提出应尽快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了新的应急管理体系。折喜芳[13]基于河北省地方政府突发公共事件的现状,提出了应以法制化为基础,以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和应急预案体系为前提建立应急管理相关机制体系的构想。宋英华[14]针对突发事件中公众的应急能力,构建了基于熵权模糊综合的公众应急能力评价方法,并进行了实验证明。

④危机管理与电子政务

应急管理范畴涉及危机管理与风险管理的应急处置内容。危机与风险管理研究主要包括理论与实务研究,涵盖方式、危机事前、综合危机、应对策略及实证分析等,但随着网络及新媒体平台的广泛运用,电子政务成为政府和企业进行危机管理、引导网络舆情的重要媒介。在电子政务方面,关于危机管理的主题研究主要包括信息资源整合、相关策略、云平台与系统构建、绩效评估等。如郭景涛[15]根据我国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及特殊性状况,利用电子政务建立了具备政令传播功能的危机管理系统,预防和治理民族地区危机。尉永清[16]根据自媒体平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动力因素和特征,从网络舆情研判和预警、突发事件处置和善后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余乐安[17]以5个危化品水污染突发事件为案例,在建立的仿真模型基础上,实证并模拟了不同网络舆情应急策略。

(2)危机管理

①政府公共危机

政府公共危机涉及群体性事件、自然灾害等的决策、治理及信息管理等众多内容,研究主要包括内在机理、对策、信息预警、管理探究、危机公关、模式选择、实例分析等方面。如王艳斌[18]在群众路线视阈下,认为应建立以群众为基础的情报信息网,加强公共危机事前预防预警意识、事中决策应对、事后恢复重建工作。黄微[19]探析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收集、处理、沟通及反馈机制,构建了以云计算为技术支撑的面向政府危机决策的预警、应对、恢复三阶段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模式。罗凌云[20]针对我国灾害危机管理暴露的各种问题,对汶川地震灾害以来的事例进行分析,为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应急联动模式及危机管理体系提供了思路,有利于实现危机管理主体多元化。

②危机传播与治理

危机传播是公共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是企业、政府组织面对危机采取信息沟通树立形象的公关策略。危机传播与治理的研究主要包括理论应用、策略、模型构建、管理与治理体系、社会媒体等。如卢川[21]基于新媒体对政府危机传播特征的影响,建立了包含传播周期、生态治理和保障体系的政府危机传播治理体系,使政府危机传播策略从“危机管理”向“危机治理”过渡。温琼娟[22]以2010年4月有关玉树地震报道为例,剖析了政府在紧急救援框架、灾后生活框架、哀悼总结框架、重建发展框架及高层大爱框架的重要作用,对类似事件的危机传播处理过程提供了经验。

③图书馆危机管理

图书馆危机管理是全面监测与控制危机因素或事件的过程,图书馆危机管理主题研究主要包括管理实践、思考、策略等方面。如庄珍珠[23]通过分析高校图书馆服务危机的成因,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应实行危机信息管理、预防服务、馆员情绪管理,以及开展危机公关管理的三大策略。郭晓兰[24]运用混沌理论原理分析现代图书馆危机的混沌特征和危机类型,并提出了消除危机的策略。沈秀琼[25]从微博环境角度下,图书馆与读者交互时所存在的问题包括碎片化传播、情绪主导表达、围观性及管理缺失等,提出了在危机信息传播时的潜伏期预警措施及舆论引导机制。

④高校网络舆情

高校网络舆情反映了在校大学生在网络上传播的思想与情绪,对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视与管理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工作内容。高校网络舆情研究主要包括体系构建、机制、应对策略等。如陈少平[26]提出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事件预判包括容易介入的公开事件、与社会舆论的关注焦点相符、与社会常态价值期望相悖、与师生个体相关的4个核心要素及相关阶段,提出了应对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若干原则及对策。李明德[27]利用媒介分析相关理论及范式,以2005-2012年8年间的高校危机事件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典型案例,从众多维度对媒介的作用进行统计测量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为高校在新媒介环境下危机管理现实问题及相关对策提供借鉴。

⑤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遵照应急管理体系原则,工作过程包含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与救援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主要包括对策、机制构建、经验、情报工作、能力建设及评价模型等。如姬广科[28]认为通过创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责任生成机制、管理机制和追究机制等来实现政府应急管理责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姚乐野[29]从情报角度剖析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情报运行的过程、构成与作用机理,提出快速响应的情报体系框架的构想。耿松涛[30]以旅游行业为目标,建立旅游业面对突发事件尤其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价模型,并进行了以具体城市为对象的实证研究。王国华[31]通过对上海踩踏事件中的@上海发布进行案例及统计分析,发现了网络舆论危机中政务微博内容和媒体关注点的关联,危机各阶段内容各有侧重等特征,认为政务微博应该加强与传统媒体的信息协调,深化与微信类社交媒体的联动,实现网络舆论危机的合力治理。

222热点主题特征对比

(1)各自主题热点热度均衡,主题间相依度高

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各自主题中的关键词不仅包括排列靠前的高频词,还包括靠后的高频词,说明各领域主题的研究热度接近,呈现均衡化特征。根据高频词的共现相异矩阵分布情况,应急管理对应的关键词共现频次较高,说明应急管理研究的热点主题之间相依度较高,聚类分析中,主题集中度和关联度较强,形成了相对丰富的以行政与管理科学、图书情报和环境保护为集中领域的研究局面,因此应适当结合其他领域进行拓展研究;危机管理也呈现对应关键词共现频次高的现象,热点主题间相依度高,但聚类时主题较分散,研究领域较广泛,形成了以行政管理、图书情报为主导的金融经济、新闻传播和统计领域共存的领域多元化局面,因此可适当注重关键领域的深入研究。

(2)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主题偏重点趋同化,领域交叉关联

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各自在不同领域有所偏重,主要表现为主客体的区别。应急管理热点主题集中于行政管理领域,管理主体多为政府组织,客体多为群体性事件、突发环境事件、非常规突发事件等危害社会安全的突发事件。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快速性和危害性态势是一般组织机构难以掌控和应付的,例如对自然灾害的应急需要,只有公信力最强、具备财力基础和丰富经验的国家及其政府组织才能进行全方位调度控制。

危机管理研究管理主体为政府、图书馆、高校和企业等组织,客体为各类危机事件,主要为公共危机和管理危机。随着政治、经济、科技及竞争环境的变化,政府也会面临例如国际关系紧张或社会事故发生等具备威胁性、破坏性的公共危机。同样,高校图书馆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到各类危机。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盈利机构,面临着各种风险和危机,包括企业的生存、经济财务、信誉和行政等危机,管理者可做出决定来转变事态的发展方向。

随着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平台涌现,组织环境与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改变,危机管理中,利用电子政务推进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置,并涉及应急管理中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急机制、体系构建等方面,各类组织机构逐渐重视网络舆情的危机管理与应急管理。应急管理逐渐从单一的政府机构向社会多元化主体转变,与危机管理的管理主体呈现趋同化。此外,根据高频词和聚类热点主题分布,应急管理研究中包含危机管理与电子政务主题,危机管理研究又包含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主题,重要主题的交互充分说明二者内容交叉关联,应据具体情况全方位协同管理。

3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创新发展策略

基于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近年来的主题热点研究,发现二者整体研究内容集中于理论探讨、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与改进、实证分析等的层面综合,缺乏系统联动的解决方案,缺乏对新理念、新技术如“互联网+”理念及大数据相关技术的引入与探讨,缺乏融合大数据资源进行智能化情报预警的深度研究。在媒介众多与信息冗杂的时代,我们应当掣肘大数据资源,在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机制的协调下,对管理范畴内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洞悉,推动并创新管理策略。

31建立协同、联动管理机制

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二者交叉关联,对公共管理同等重要,我们既应区分事体显性表象,也应洞察事体的隐性知识,协调二者相互关系,根据管理活动性质建立协同、联动的管理运行机制,并各有所侧重。依据事件涉及面制定及时有效的管理规则和流程,明确各项职能责任,联动集成各部门执行方案及信息资源,完善管理与法律制度,为及时高效地准备、响应、管理、恢复善后全过程活动提供明确的策略、安全、资源和制度保障,并排除各类隐患如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二者相互的恶性转化等,为二者管理活动的决策实施提供有力支持,提高其管理活动的针对性、全面性和有效性。

32向数字化、可视化管理迈进

在大数据管理时代背景下,掌握有力情报才能为决策提供信息支撑。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对网络舆情和信息知识进行了主题研究,政府与企业逐渐对网络舆情有所关注,各类组织机构展开电子政务管理是实现数字化、可视化管理的必然途径。近期对大数据及云计算研究在应急管理决策研究中有所体现,而危机管理对大数据研究涉及较少。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关联甚多,应协同管理二者各要素,在情报需求驱动下搭建网络及技术环境如落实大数据技术、可视化技术应用和人才培养,为管理决策体系提供智能数据集成与可视化服务,发挥数据的最大化效用,从传统管理向全方位的数字化、可视化管理迈进。

33注重智能情报预警

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社会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破坏性性严重,影响恶劣,进行全方位的监测预警对防止损害或将损害降至最低对公共管理极其必要。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在高频词中“预警”只体现在部分主题领域,应急管理中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有所体现,危机管理“预警”频次较低,二者严重缺乏整体领域的预警意识,处于“重处理、轻预防”的尴尬局面,因此必须加强情报预警研究。在发达的互联网及自媒体平台环境下,前端信息的产生更加便利,为情报服务工作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监测平台与收集分析情报的智能技术,实现各种类型和各种来源数据信息的自动获取、自动融合、快速研判、智能结果输出等,对社会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事件的状态、规模、形式、性质、强度和发展趋势等进行智能预测,实现智能化情报预警。

4结论

通过对近五年关于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领域的CSSCI文献的分析,得出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作为公共管理的重要领域均保持一定热度,其中应急管理研究热度较为稳定,危机管理热度呈现由高走低的波动状态。通过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对比二者的研究主题热点,得出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各自主题间热度均衡化、主题相依度较强、二者主客体有所侧重并趋同化、交叉关联等特征。结合当前大数据环境提出完善和创新发展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活动的策略,以期为我国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发展与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赵隽.基于布拉德福定律区域法的学术论文分布研究[J].现代情报,2007,(5):26-28.

[2]崔雷,刘伟,闫雷,等.文献数据库中书目信息共现挖掘系统的开发[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8,(8):70-75.

[3]张忠友.齐夫定律的理论基础及其实践意义[J].情报科学,1989,(5):62-66,78.

[4]卢文刚,黄小珍.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应急管理——以广东茂名PX项目事件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4,(7):178-185.

[5]唐玮,姜传胜,佘廉,等.提高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效性的关键问题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3,(9):51-54.

[6]于辉,江智慧.突发事件下分阶段启动应急预案模型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1,(1):109-114.

[7]龙飞.基于云计算的应急决策知识匹配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10):109-112.

[8]袁鹏,许伟宁,宋永会.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评估与实践探索[J].环境保护,2013,21:39-40.

[9]李程,王惠中.浅析环保部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责任及策略——以江苏省环境应急管理为例[J].环境保护,2015,(1):58-60.

[10]张霞,陈明.加强环境应急监测妥善处置输油管线泄漏事件——以江西九江和广东湛江两起漏油事件为例[J].环境保护,2014,(9):48-50.

[11]邱霈恩.构建科学的应急管理体系[J].行政管理改革,2011,(6):51-54.

[12]薛澜,刘冰.应急管理体系新挑战及其顶层设计[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10-14,129.

[13]折喜芳.地方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基于河北省的实证分析[J].河北法学,2011,(5):184-188.

[14]宋英华.基于熵权模糊法的公众应急能力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2014,(12):183-188.

[15]郭景涛.电子政务环境下民族地区构建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5):101-105.

[16]尉永清,杨玉珍,朱振方,等.自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急策略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91-197.

[17]余乐安,李玲,武佳倩,等.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危化品水污染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危机应急策略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5,(10):2687-2697.

[18]王艳斌.群众路线视阈下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探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6):19-22.

[19]黄微,辛丽艳,曾明明,等.面向政府危机决策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17:26-30.

[20]罗凌云.试论我国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之完善路径——基于汶川地震以来我国特大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的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1-46.

[21]卢川.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危机传播的治理体系初探[J].河南社会科学,2014,(9):114-118,124.

[22]温琼娟.框架分析视野下的政府危机传播策略——以中国政府网的玉树地震报道为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03-107.

[23]庄珍珠.高校图书馆服务危机管理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4):38-40.

[24]郭晓兰.基于混沌理论的现代图书馆危机管理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1,(2):15-19.

[25]沈秀琼.微博环境下图书馆危机信息传播及应对策略探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5):63-67.

[26]陈少平.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2,(3):5-9.

[27]李明德,蒙胜军,纪敏,等.媒介在高校危机事件中的作用及应对策略分析——以2005-2012年高校典型案例为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76-84.

[28]姬广科.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责任机制创新的方向与路径[J].求索,2014,(3):37-41.

[29]姚乐野,范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情报本征机理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23:6-11.

[30]耿松涛,陈文玲.旅游业面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96-103.

[31]王国华,魏程瑞,杨腾飞,等.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的网络舆论危机应对研究——以上海踩踏事件中的@上海发布为例[J].情报杂志,2015,(4):65-70,53.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

上一篇:基金公司行政工作计划下一篇:测绘公司行政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