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武术教学范文

2023-09-09

高校武术教学范文第1篇

摘要 通过对本市几所高校武术教学现状的随机调查,发现高校学生普遍存在喜欢武术但不喜欢上武术课的现象。本文对加强武术教学课程设置、改革考评体系、创新教学模式等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对推动武术教学在高校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 武术教学 策略研究

一、高校开展武术教学存在问题

(一)忽视了武术教学的民族文化传承

高校武术教学最大的误区就是仅仅将武术作为一种体育项目,而没有将武术作为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看待。武术的文化内涵是武术大的根本,失去了文化的武术也就失去了神韵,失去了特色,也就没有了博大和精深,无异于其他运动项目。

(二)现阶段武术教学内容单一

主要缘于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以竞技体育为标准的历史根源,我国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仍然继承着初级竞赛长拳、简化24式太极拳为主的老传统,富于健身、修身、内容丰富的传统武术依然被拒之学校武术门外。

(三)缺乏正确的认知

武术具有技击的功能,但技击绝不是武术唯一的功能。武术的健身、修德、娱乐功能和文化功能没被发掘。

二、促进高校武术教学良性开展的可行性策略

(一)重視师资力量的培训

武术运动是一项专业性很强,文化底蕴浓厚的项目。教师在教学训练中是人才建设的关键。学校武术的发展要以长期的规划作为保障,要以师资力量为基础,逐步建立系统的武术教师培训和人才引进机制,各高校应为教师提供系统学习和培训提高的机会,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探讨和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教学、训练水平,这对高校武术运动发展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在高科技、多专业的高校中,借助雄厚的科研实力和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不断提高自我能力,推动高校武术发展的科学化。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即在得法,重存创法。高校武术教学要改变原有教学过程中过多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要充分运用现代先进教学理念中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就可以安排学生看武术图片进行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在探究学习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踢”、“打”、“摔”、“拿”的进攻方法,让学生进行拆招思考破解方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武术动作的攻防,让学生相互配合进行学习。

(三)积极开展丰富的课余武术活动

高校要大力鼓励和扶持武术社团、武术俱乐部的开展,集中爱好武术的广大学生,由武术教师任技术指导,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宣传、培训等活动,使大学生能够从事自己所喜爱的各类武术活动;同时为大学生提供观看武术比赛以及表演的机会,开设有关武术专题的讲座等,同时可以通过竞赛来提高和发展武术运动,可以进行方式多样定期或不定期的竞赛,增加比赛内容,提高运动员实战能力。如校内对抗赛、校际间对抗赛。一方面,通过比赛学生在比赛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促进技艺和情感交流;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通过比赛也可以及时发现人才,真正担负起培养人才和输送人才的责任。另一方面,竞赛是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同时也是检验学生掌握该项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四)增加理论知识传授,注重“武德”培养

在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武术的各门各派都定有自己的规范和崇尚的武德,故有“未学武先学德”这一说。因此,在高校武术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学生武术精神的培育,着力培养学生的“仁、义、礼、智、信”,首先要求学生注重个人的武德修养。要“尊师重道”,做到“孝悌仁义”、“技道并重、德艺双修”,“切戒逞血气之私,好勇斗狠之举”;其次要求学生有集体的道德观念。做到“公正”、“安民”、“匡扶正义”、“见义勇为”和“以武会友”;最后要求学生练武的目的为“爱国修身、正义、助人”。所以在高校的武术教学过程中要培养习武者助人为乐、积极进取、主持正义、不怕邪恶的奋斗精神;培养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兼容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敢于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改革考评体系,提高学习兴趣

考核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而考核形式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必须革新考评形式,考核评价应既有教师从外部对学生进行的评价,又有学生从内部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的评价,还有学生互相之间的评价,把评价贯穿在整个武术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得武术评价主体多元化。让学生参与到武术评价中来,不仅可以减少教师单方面评价的片面性,而且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集团中的位置,从而产生自我学习的动力,并在参与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同时,考评内容上应改变以往只注重技术、技能的情况,可以把考评与实际生活中的自卫防身相结合起来,同时还要注重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争取做到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更为积极主动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总之,高校武术运动的开展不仅是高校体育的开展内容丰富化,而且也是武术运动自身发展的重要传播途径。在培养学生兴趣、锻炼学生意志力上有着其它运动不能替代的作用,通过武术运动的开展使学生判断、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的施展,对完成高校体育健康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盛燕茶.论高校武术教学改革[J].搏击·武术科学.2009.11.

[2] 钱雪芹等.高校武术课教学改革探析[J].价值工程.2011(30).

[3] 秦子来.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8.

高校武术教学范文第2篇

1 影响当前高校武术课教学的部分因素分析

1.1 学校体育课教学体制的影响

高校体育教学理念落后, 没有新形式的突破,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武术运动的发展。虽然部分高校进行了体育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教学内容中增设了武术项目, 武术选项课已成为一门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但在部分高校中体育课依然沿袭着传统模式, 即沿袭着从中学以来的模式, 学生体育锻炼是按照规定内容进行, 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不是按照自己喜爱的项目去选择。

1.2 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授课水平

师资匮乏, 师资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是主导者, 教师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专业的武术教师由于受过武术方面专业性系统性的训练, 在武术训练方面有着切身的体会, 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武术知识和训练有着更全面的了解, 相比一般的非专业教师在武术教学方面更有权威性, 能更好的胜任武术教学。从当前实际看, 武术教师的队伍建设还有欠缺, 有相当一部分是非“科班”武术教师, 大多由一些其它项目的教师来教授武术, 虽然这些教师在武术方面有一定的修养, 但是相比专业教师来说, 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1.3 大学生学习兴趣因素分析

由于受世界竞技体育潮流的影响, 目前在高校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活动中, 绝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喜欢竞技性较强的运动项目, 而对武术活动感兴趣者寥寥无几, 导致课堂上学生学习不太用心, 课后不练习, 教学效果甚微, 严重影响了武术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武术活动的广泛开展。为此, 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 尽快扭转武术教学逐渐滑坡的被动局面。

1.4 武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因素分析

目前武术教学中突出对学生运动技术、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在教与学的双边关系中, 主要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这直接导致了武术教学的效果不理想的现状。据了解, 目前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以初级拳和简化太极拳为主, 教材基本上是竞技体育的缩版, 内容陈旧, 实施多年效果很不理想, 弊端诸多。学生只是单纯性模仿教师动作, 很难掌握其中的内涵, 造成大多数学生对武术课渐渐失去兴趣, 认为套路实用性不高, 只有外部动作的加工, 而无内在攻防实质, 实用性差, 利用率低, 使整个教学过程过于死板、气氛沉闷, 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 武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普及推广的建议

2.1 注重武术教师的选择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他们在教学中是主导者, 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武术课的教学首先要选择专业教师, 因为一般来说高校的武术教师都经过4-7年的专业学习和实践, 因而基本功扎实, 掌握了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对本专业有较深的理解和实践体验。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本人必须有一桶水, 专业教师会多种拳术与器械理论知识且经验又丰富, 从而对高校武术课的教学就显得游刃有余, 而不像那些非“科班”出身的教师自己对动作都一知半解, 不知道套路的方向和路线是怎么走的, 还怎么教学生呢?当然教师只有专业知识还是很不够的, 他们还应当了解生理、心理及其他的科学和人文方面的知识, 这样才能更方便地与生活在知识信息时代的大学生交流, 使学生因喜欢教师而喜欢他上的课。

2.2 正确认识武术

让学生了解武术是一种内容丰富, 形式多变的传统体育项目。它的内容包括不同的拳法, 不同的长, 短, 软, 双器械以及不同的对练。它的运动形式有套路、搏斗和功法, 套路具有健身性, 欣赏性, 搏斗具有实用性。让学生了解武术还有强身健体, 防身自卫, 锻炼意志, 陶冶情操, 增进友谊的作用。使学生正确地认识武术, 掌握武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明确武术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 都会给我们的身心带来很大的益处。

2.3 精选武术教学内容

就高校体育课来说, 在学习初级长拳、24式简化太极拳等套路的同时, 可以有目的的选择线路容易记忆、动作容易掌握, 路线变化少, 动作优美、很受学生喜欢的短套路, 降低入门的难度, 选择整套中的几段或几个动作搭配进行教学, 其它作为欣赏部分进行介绍, 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另外还应该考虑到地域的差别, 北方重腿, 南方重拳, 建议南北教材分离, 各有所重。还应该考虑到不同的年龄、不同武术的知识结构进行因材施教的方式进行教学, 使武术的普及内容达到最优化。

2.4 武术教学活动与音乐、美学、时尚等概念相结合

学校的教学的是让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获得思想和技能的成长教育, 那么创造新形式的武术教学过程, 只要满足以上的条件和目的创新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使用。我们在教学的同时也要发掘武术本身和武术教学的艺术成分, 吸引当代的学生。比如教学长拳类套路的时间可以配上音乐和美学的教育, 让学生减轻枯燥和累的心理疲劳, 使学生产生愉快的体验,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武术和时尚的结合则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人类的心理追求、心理要求。武术一词的出现很容易让人产生古老庄严的思维定势, 它是中国的优秀传统, 学习过程中要庄重的对待, 这样一来就产生学生的身心的疲劳和厌倦情绪。如果换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武术不外乎就是和其他体育具有同样锻炼效果的一种手段, 同属锻炼手段的跆拳道可以流行, 可以成为时尚, 中国武术更可以。

2.5 课堂形式多样化

武术以往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教学模式的单一化也是武术学习者和爱好者难于接受的一个原因, 因此对课堂教学的多样化教学则是改变武术教学困境的另外一个解决办法。健身中心、俱乐部、兴趣小组、第二课堂、选修课、业余训练队等形式的武术教学形式开发是一个可取的思维方式, 形成武术教学的多样化, 学生和爱好者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学习侧重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形式。

2.6 树立武术价值功能的多元化概念, 充分发挥传统武术的健身功能

武术运动具有竞技、健身、娱乐、养生、教育、制胜、技击等多重功能,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多元一体。“一体”即“技击”, 它是武术运动的主要特色和内质动力。没有了技击, 就没有了对抗, 也就没有了武术最基本的要素, 即使是套路也具有假想应敌的含义, 但是武术除了这个功能外还有很多的功能。武术的强身健体、文化艺术、教育、经济、娱乐等功能, 确立武术运动多元化的价值观念, 有利于武术正确、快速的发展。

当今社会, 人类的脑力劳动远远大于体力劳动, 人类的“文明病”也开始随着社会发展而飞速扩张, 摆在人类的问题是如何使自己的健康状况得到提高, 因此各种的健身方法也就相应产生。武术工作者应该看到社会对此的需求, 加大武术健身功能的进一步开发, 借助这个契机发展武术, 使武术的健身价值为社会所认识和重视。

3 结语

武术教学作为学校推进健康教育的一个基本内容和手段, 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标, 在体育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进行高校武术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明确影响和制约武术教学的主要因素, 不断完善教师队伍的建设, 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导性;加强学生兴趣的培养,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华武术文化的魅力, 更加积极地学习和传播中华武术文化。

摘要: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瑰宝, 继承和传播武术文化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高校是武术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 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所培养学生的武术修为, 从而影响武术文化和运动的继承、传播和发展, 因此提高高校武术课教学效果, 对于武术运动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武术,武术基本功,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 2009 (29) :3.

[2] 孟涛, 梁蕾, 薛红.大学生对武术的认知现状及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 2010 (5) :17-5.

高校武术教学范文第3篇

1 武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武术教学是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体育课形式。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中国武术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流派众多, 拳种由古至今发展到百余种, 就是最好的证明。武术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 既要保持民族特色, 又要结合时代, 就需要不断的创新。而“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的关键是使他们具有求新的意识和相应的能力, 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 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 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

1.1 武术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

1.1.1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前提。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 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教师首先要认识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 教与学的关系,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构建而获得。因此,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不要把教师的意识强加于学生;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参与者、探索者、合作者, 他们的学习动机、情感、意志对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首先转变观念, 其次再突破思维、开拓思维。

1.1.2 运用武术运动自身的特点, 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心理学指出, 人的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种, 武术的直接兴趣是武术活动本身和武术知识内容的特点直接引起的;间接兴趣是意识到武术的目的, 掌握武术知识和技能的结果而间接产生的。缺乏直接兴趣, 会使武术课成枯燥无味的负担;没有间接兴趣, 则使练习者丧失学习的毅力和恒心。良好的武术兴趣必须是这两者的协调统一。因此, 针对兴趣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笔者认为, 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众所周知, 武术是通过攻防格斗的身体练习来改善和发展体能、增强体质的一项运动。它以跌、打、摔、拿、击、刺等动作为运动特点, 以套路和搏斗为其运动形式。技击乃武术区别于其他项目的显著特点。在教学中应突出这一特点。在讲解动作要领、规格的同时, 应结合讲解动作的用途, 剖析动作的攻防含义, 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动作的内涵, 较快的掌握动作的技法, 培养武术意识。通过武术练习, 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上的满足, 而且产生了愉快的情绪体验, 建立起武术与运动的直接兴趣;同时, 随着上述情绪体验的深化, 有进一步产生了学习的需要。

1.2 武术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透视当前武术运动的发展, 出现了练套路不能实践, 练散打不会套路的现状, 造成了能武不能用误解, 学生对学习套路没有兴趣也在所难免, 戚继光曰“既得艺, 必试敌”, 提高武术水平必须将其所掌握的技法用于实践, 在实践中提高自身对其的理解和运用的水平。可见套路与散打在武术运动中是不容分割统一体, 套路的形成是源于散打技术, 是多个的散打招式按一定的规律串联而成的, 可以说套路中的每个动作都是由散打招式演变而来, 因此套路中的每个动作应具有其攻防含义, 有攻防含义就具有技击价值。教学要挖掘套路中丰富多彩的技击方法来滋养武术的发展, 是武术教学走出困境的最佳选择。各种自由组合运动都需要套路来支持, 做到套路与实战训练相结合。例如:太极拳可以和太极推手相结合, 拳术与散打相结合等。再例如通过“学以自用”不但能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而且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 在武术教学中要深挖武术套路的技击价值, 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1.3 武术教学中创新人格的培养

创新人格, 主要包括创新责任感、使命感、顽强的意志、毅力, 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 以及坚韧顽强的性格, 它是坚持创新、作出成果的根本保障。因此, 在武术教学中, 有必要加强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人格的培养, 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中国武术有着浓厚的民族传统特色。包含有传统文化特色和传统运动特征。从文化形态上说,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从运动形态来说, 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的一个主干项群。浓厚的“传统”, 给生活在这一传统环境中的人们一种认同感、自豪感。于是, 继承传统、振兴传统、弘扬传统, 成了普受武术传习者乃至国人关注的问题。人们用自己认为得当的方式、从个人的角度为继承、振兴和弘扬武术履行着责任和义务。因此, 在教学中, 可以多向学生介绍武术的概念、特点、作用与发展史, 以及各级学校和社会对武术师资的需求及国内外武术爱好者对学习武术的渴望, 以唤起学生学习责任感、紧迫感。

2 改进教学方法是根本

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和方法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其武术教学内容是以整套规定套路为主, 课堂结构始终是“开始—准备—基本—结束”, 以“讲解—示范—练习—纠错”较为固定的程序进行规定套路教学, 可所谓“灌入式”教学。教师只专注教会学生套路, 忽略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和技能掌握。学生为了记忆和掌握整套技术动作要反复的琢磨和练习, 如此以来长时间练习规定套路, 学生会产生枯燥、厌倦的情绪, 导致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下降。教学本是教师和学生双边的活动, 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互动的过程。然而教学中“灌入式”教学仅重视教师“教了什么”, 而忽视了学生“学到什么”或者对学生的潜力发展置之不理, 教师讲的过多, 模式化、刻板化, 学生学习就缺乏活力, 教学气氛紧张, 就达不到教学效果。传统的“罐入式”教学尽管在教学新动作阶段有一定的效果, 但却忽视了学生主动锻炼能力的培养和自我潜能的开发。因此要深入的研究“教”与“学”的规律,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认为,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多采用“直观法”教学, 教师多做示范, 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手段, 采取类比教学法是学生知其所以然, 为培养学生积极性思维奠定基础;多采用“情景法”, 有意识的创造设计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体场面, 加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验;同时, 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 运用科学的方法手段, 正确的引导学生独自创编武术套路动作,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3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是保障

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方法手段的实施, 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 都应该围绕着服务于学生创造能力与创造思维的培养这一重要目标来进行。教学结果评价体系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 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估体系应科学合理化, 力求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体育专业学生通过对武术课程的学习都得到发展,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 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 笔者认为, 对于学生成绩考核的评定, 可以由原来多侧重于技术达标逐渐过渡为重视学生未来发展的基本素质和多种能力, 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例如, 可以让学生在规定动作类型的基础上自己编排并表演成套基本动作进行考试;以及平时学习过程中的提问、讨论发言、学习进步的幅度等等, 均可在考核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力求通过考核, 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的创新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怎样有效的将创新教育与武术教学更好的结合?怎样去突破教师原有的定式思维找到更多、更好、更新的切入点, 理出创新思路, 完善创新方案?还有待于更多的教师去深入的研究。总之, 我们要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 在武术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 争取在武术的教学的方法和效果上有更大的进步, 继续把中国武术发扬光大!

摘要:本文主要从如何在武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出发, 围绕武术教学的创新, 提出武术教学和创新教育结合的对策和建议, 为武术教学的改革提供依据。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创新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 蔡纲.武术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武术科学, 2008 (6) .

[2] 郭思危.体育教育专业加强武术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可行性探究[J].体育世界, 2008 (9) .

[3] 吴耀锋.浅谈高校体育教育中武术教学的创新与改革[J].网络时代, 2009 (7) .

[4] 张春红.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等职业教育, 2005 (6) .

[5] 郑大明.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教书育人, 2005 (14) .

高校武术教学范文第4篇

一、太极推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会决定着太极推手的推广效果, 也是决定学生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关键因素。但是, 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创新精神, 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 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导致学生的参与兴致不高。教师在前面讲解和演示, 学生在后面模仿, 这是太极推手教学的主要方法。这就会导致学生的动作僵化、缺乏灵动性, 没有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 限制了太极推手的有效推广。

(二) 忽视文化传播

太极推手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 而是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形态。加强太极推手中的文化传播, 也是推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 当前高校太极推手教学中, 往往对于技法的教学非常重视, 忽视了对其中文化内涵的讲解与普及[1]。控制运动负荷、规范技术动作和完善身体形态等, 是当前教学与考核的重点内容, 导致太极推手的教学与一般性体育课程的教学没有差别。要想促进太极推手的长远发展, 就必须在教学中同时注重技法教学与文化传播, 将其中的阴阳理念、虚实理念等儒道文化进行合理渗透, 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 提升其文化修养。

(三) 考核方式不完善

教学考核工作不仅能够反映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水平, 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太极推手的掌握程度, 而且有助于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 以便于制定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计划。但是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 考核方式仍旧存在较大问题。考核方式缺乏全面性, 只针对学生的动作规范性进行考核, 使得学生的创造性被抹杀;在考核中容易出现敷衍了事的情况, 缺乏严格的监督机制。这种具有局限性的考核方式, 会导致教师的教学始终以帮助学生获得高分为目标, 不利于太极推手的推广与发展。

二、太极推手在我国高校武术教学中的推广价值

(一) 娱乐性

武术已经成为很多国家大赛中的表演项目, 尤其是对于太极推手而言, 很多动作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适于在高校武术教学中进行推广。当学生通过观看太极推手表演或者比赛时, 能够体会竞技比赛带来的娱乐性, 激发参与的兴趣。太极推手中表现出的竞技性, 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战胜对手带来的愉悦感, 通过不同动作技法的运用和博弈, 最终体会到太极推手的奥妙所在。与此同时, 和足球比赛、篮球比赛一样, 学生能够为自己喜欢的队员加油助威, 在观看高质量的比赛中体会竞技的乐趣, 这也是促进其参与到太极推手推广工作中的有效途径。

(二) 技击性

太极推手体现了较强的技击性, 这种特点不只是力量的对抗, 而且是智慧与思想的碰撞[2]。太极推手虽然表面看上去动作缓慢, 没有多少技击使用价值, 但是其中蕴含的攻防转换却耐人寻味。对于离心力、杠杆原理和向心力的合理运用, 是太极推手实战对抗的要点所在, 只有处理好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才能够在攻防转换中战胜对手。太极推手中多种技术动作的运用, 比如按、靠、采、搌、挤等等, 都需要深刻掌握发力特点。与此同时, 还要对技术动作的运用线路进行合理选择, 比如抛物线、弧线等等, 使其在实战对抗中根据对手特点发挥各自的功能。

(三) 健身性

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 大学生身体素质受到教育部门的关注, 太极推手在武术教学中的推广, 能够达到强健体魄、陶冶情操的目的。太极推手的练习能够调节人的运动机能, 调动各组织肌肉的参与, 实现肌纤维韧性与肌肉力量的增强。守圆劲力是太极推手实战对抗的基本特点, 能够促进身体各部位以圆弧的形式旋转, 比如脚踝、手臂、手腕等等。身体部位的旋转, 有助于增强关节的灵活性, 实现身体素质的有效提高。与此同时, 在太极推手的对抗中对于精神意念的要求较高, 也是提升神经系统协调性的有效途径。

三、太极推手在我国高校武术教学中的推广策略

(一) 加强太极文化宣传

为了实现武术教学中太极推手的推广, 需要展开丰富的太极文化宣传活动, 让学生了解太极推手的概念与特点。很多学生对于太极推手的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宣传时可以采用现场表演等形式, 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太极推手的魅力, 为课程开展奠定基础。学校应该与武术教师共同促进学校太极推手社团的创立, 将课堂教学拓展到社团教学中, 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太极推手的学习中。充分发挥社团的宣传优势, 在教授太极推手动作技巧的同时, 实现文化思想的传播, 对于太极推手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此外, 学校应该组织太极推手的相关表演活动, 对太极推手的技击性进行充分展示, 消除学生对太极推手的固有认知。

(二) 创新教学方法

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改变单一化的教学模式, 促进教学的多元化发展。太极推手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 不仅要达到强身健体和增强运动技能的目的, 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 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以学生需求和教学计划为依据, 对于教学单元进行合理划分。比如可以分为基本身法教学、技战术运用教学、实战对抗教学和文化传承教学等等。教师可以从网络中收集太极推手相关的资料, 包括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等, 以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向学生展示太极推手的文化背景、动作要领、作用价值与发展前景等。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改变讲解和示范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 在实战对抗中增强学习的趣味性[4]。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太极推手在武术教学中推广的关键因素, 加强高校武术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 能够为太极推手的推广奠定基础。在高校招聘武术教师时, 应该建立完善的招聘制度, 对于教师的太极推手掌握能力进行全面考察。

此外, 还需要对现有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丰富其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促进太极推手在教学中的良好展示。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沟通, 对太极推手的教学工作进行研讨, 以便制定科学而合理的教学计划。另一方面, 还可以聘请校外专业太极推手教师来课堂授课或者举办专题讲座, 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太极推手。

(四) 建立健全考评制度

改革当前高校武术教学的考核制度, 是促进太极推手在教学中有效推广的重要手段, 也是消除当前考核机制诸多弊端的关键途径。通过合理监督机制对考核标准、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进行监督, 有助于增强教学的规范性与专业性。明确考核的具体细则, 保障考核标准的具体性与可操作性。采用教考分离的考评模式, 以保障考核结果能够真实、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5]。加强考核过程中的学生监督与系部监督, 在学生的考核意见收集中, 可以采用不记名反馈和座谈等形式, 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在系部监督中, 应该充分发挥教研室主任和教学组长的领导能力, 防止考核过程中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

四、结语

太极推手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推广, 有助于丰富武术课程的内容与形式, 满足不同学生的运动需求, 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增强的同时, 提升其文化修养。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对太极推手的文化内涵进行宣传, 创新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

摘要:为了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很多高校开设了武术教学课程, 成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重点课程之一。为了对武术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进行不断丰富, 可以将太极推手应用于高校武术教学当中, 满足不同学生的武术学习需求。但是, 由于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等因素的限制, 我国高校武术教学中太极推手的应用仍存在较大阻碍。本文将通过分析太极推手教学存在的问题, 研究太极推手在我国高校武术教学中的推广价值, 探索太极推手在我国高校武术教学中的推广策略。

关键词:太极推手,高校,武术教学,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野.试论太极推手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推广[J].当代体育科技, 2018, 8 (21) :70-71.

[2] 王国旭.高校开展太极推手运动的可行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5 (22) :202-203.

[3] 张自立.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院系太极推手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 2015.

[4] 罗亮.论太极推手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推广[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33 (05) :152-153.

高校武术教学范文第5篇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一种, 为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提供了渠道。大多数的高校体育课程中均开设了武术课程, 为民族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窗口。世界上一些发达的体育强国均意识到了加强特色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培养的重要性, 并且在国家内均有大力发展的体育项目, 如, 柔道来自于日本、篮球来自于美国、跆拳道来自于韩国。目前,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育缺乏鲜明的体系, 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实施及开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二、攻防技术对高校武术教学的影响

(一) 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近年来, 大多数的高校学生对武术课程的学习兴趣较高, 实现了对学生客观喜欢武术向主观喜欢武术方向进行转变, 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喜欢上武术这一科目。武术作为我国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 在我国存在的时间较长, 且门派及种类也较多, 动作主要包括无敌剪刀脚、玉女穿梭、白鹤亮翅、暗香疏影等。学生在学习武术时, 实现了对学生神、精、功、力为一体的综合训练, 使学生的身体更具灵活性、柔韧性和协调性。在武术教学中, 尽管教师已经为学生做了系统的领做、示范及讲解等训练, 但是仍然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进行武术表演时, 经常会出现动作遗忘, 动作不标准及不规范情况, 导致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大大下降[1]。攻防技术作为武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教师在教学时, 需要对武术动作进行喂招和拆招, 教会学生每个动作的实际应用方法, 以强化学生的动作感悟能力, 在武术学习中感受到更多的乐趣, 满足学生的武术学习欲望, 促进武术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 影响学生的运动记忆能力

攻防技术在武术中应用, 教师需要向学生进行武术动作的传授, 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 以表象运动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大脑中, 加深了学生对武术动作的记忆。通常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动作记忆能力, 会要求学生以两人一组或三人一组的形式, 来进行对抗练习, 以强化学生对武术动作的掌握能力。影响动作记忆效果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记忆意识状态、觉醒状态及记忆材料加工深度三方面的内容, 学生在进行攻防练习期间, 能够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异常兴奋的状态中, 增强了学生的武术学习积极性, 注意力明显集中, 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武术动作技巧[2]。

(三) 影响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的运动项目, 自身独特的训练技巧及运动方式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武术动作是否标准直接影响着武术运动效果, 武术动作应具有规范性, 教师向学生明确讲解武术攻防的含义及动作要领。将学生分成双人一组和多人一组进行对抗练习训练, 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武术要领和动作技巧, 以强化学生对武术教学内容的掌握, 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武术指导。攻防技术训练中, 其招式主要包括喂招、拆招、相互帮助及相互学习几种, 对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增强学生的团队默契具有重要作用。攻防技术在武术教学中应用, 实现了对传统单一化教学方式的改变, 学生对武术学习的积极性更高, 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解决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3]。

三、文化传承背景下"攻防技术"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 武术攻法的应用

武术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运动形式, 包括套路、功法及搏斗等形式。攻防技术作为武术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技术, 在文化传承背景下, 为了提升攻防技术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应充分了解大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 对武术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编, 在大学生体育课程中可供选编的武术教学内容包括武术体操、武术游戏、武术防身、武术套路、武术功法及武术保健等。但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武术教学时, 应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 选择不同的武术训练方法。由于大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阶段, 在教学内容选取上不能面面俱到, 也不可过于简单化。武术是中国一类具有代表性的体育项目, 风格具有多样化特点, 在进行武术教学内容选取时, 应根据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 以完成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通过武术学习, 实现了对学生武术技能的培养, 学生的武术学习积极性大大增强, 强化了学生对武术文化的认同感, 提升了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4]。

(二) 攻防技击的应用

首先, 将攻防技术作为武术教育的核心, 若没有攻防, 武术的生命力将会缺失, 便会缺少神气, 变成普通的体操。将攻防技术应用到武术教学中, 为武术动作提供了内在的意向, 是武术产生和创造的主要原因, 实现了对人良好精神品质的培养。其次, 将攻防胜负作为武术者个性品质培养的重要内容。武术中重视对学生武德的培养, 武德通常在武术教学中难以直观的展现出来, 并且会流于说教和形式。应加大对防攻技击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 以确保能够将武德教育落实到实处, 解决“制”与“被制”及“打”与“被打”之间的矛盾, 攻防技击的负方, 应保持不气馁的心态, 以完成对学生内外兼修武德的有效培养。武术在教学期间, 教师不可向学生传达好勇斗狠这一心境, 需要以攻防技击为核心, 对传统武术的价值进行有效的开发, 以实现对社会实际发展模式的创造, 促进武术文化生命力的提升[5]。其次, 促进传统武术的全面发展。武术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为了提升高校中的武术教学质量, 应打破传统的体育竞技项目所产生的局限, 树立武术文化教育观念, 对武术中的理论知识进行不断的总结, 加大对武术价值进行深入的开发。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促使武术的教育理念及教育形式面临着新的挑战。武术应顺应当前时代的发展潮流, 不断整合文化教育功能, 从文化方面对武术进行深度的研究和开发, 完善武术文化制度, 以实现对良好民族文化的深度挖掘。要求武术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加大对现代教育学理论进行充分运用, 与文化教育界的同志们开展深度合作, 研究出最新的武术教育模式, 打造出全新的武术文化品牌[6]。

(三) 武术招式的应用

教学贯穿于整体教学的始终, 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整体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通过教法能够使教学思想更加实际化和具体化, 为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桥梁, 是构成教学的基本要素, 在教学发展及改革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 在高校武术教学中, 应不断改变教学方法, 将体验法作为武术中的一项特色教育方法,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应加大对音乐辅助教学法、武术口诀教学法及讲授武术教学法的应用。其中, 体验法在武术课程教学中应用, 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武术攻防技击能力, 使学生感受到武术学习的乐趣, 增强了学生的习武热情, 实现了锻炼身心及增强体质的目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武术教学中应用。由于武术自身是一项具有独特风格的体育项目, 应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 将其与武术的本质相结合, 通过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 来促进武术新颖性及独特性的提升, 使武术更具东方特色[7]。

四、结论

武术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但是由于人们对该项运动项目的重视度不高, 导致武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 为了提升高校武术课程教学效果, 需要在文化传承背景下, 将防攻打技术应用到高校武术课程教学中去, 明确攻防技术对高校武术教学的影响, 阐述文化传承背景下攻防技术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针对武术课程的实际教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 提出合理化的教学措施, 强化学生对武术健身知识及武术专业技能的掌握。

摘要: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及广泛的受众群体。具有观赏、健身、防卫一体的运动特征, 是我国独有的传统体育项目。近年来, 武术被各大高校纳入到体育课程中去, 大多数人看到了武术的健身价值和观赏价值, 但是却忽视了武术的攻防技击性这一本质, 学生在学习武术时也仅是一味对动作进行模仿, 却不能深刻了解武术动作的攻防含义, 无法实现对武术中中国文化精神的弘扬。因此, 为了实现对武术的传承, 需要在文化传承背景下, 以“攻防技术”为主, 对学生进行武术教学。

关键词:文化传承,攻防技术,武术精神文化,团结协作

参考文献

[1] 孙楠楠.全纳教育环境下的高校武术教学研究[J].武术研究, 2019 (1) :64-66.

[2] 李杨, 王夏伟.高校现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反思[J].武术研究, 2019 (1) :67-69.

[3] 张庆超.高校武术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武术研究, 2019 (1) :70-72.

[4] 杜雪琪, 林小美.高校武术教学质量提升对策的SWOT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 2019 (1) :66-70.

[5] 徐万均, 张道毅.高校武术教学中民族精神的传承研究[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18 (12) :89+84.

[6] 刘立英, 宋同顺, 沈友青.高校武术教学的突出问题及应对策略[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 33 (4) :93-96.

上一篇:审美教学论文下一篇:高校素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