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范文

2023-09-18

弘扬传统文化范文第1篇

由于郭茂林在平时的演唱中,善于创新,经常吸取其它艺人的曲艺或唱腔来完善自己的琴书,倍受当地群众欢迎。几年之后,他演唱的琴书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他演唱的音韵更为低沉、高亢,情绪激昂更显奔放,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抱有远大理想,为了使自己的琴书传承下来,就将自己的侄儿郭同德、郭同贵、儿子郭同仁收为弟子。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很快就组成了完整的"郭家班"琴书队。他们的演唱在王屋山一带,乃至黄河两岸都赫赫有名,故被当地人称为"王屋琴书"。

在当时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的年代里,"王屋琴书"颇受人欢迎。每遇逢年过节、集会庙庆,喜事寿诞,人们常常请琴书艺人前去演唱助兴,有时一演就是数天。一本书在一处说不完,就到另一处接着演。更有许多书迷跟着说书者跑了好几个村,仍兴致不减。 "王屋琴书"的说唱语言主要以王屋山区地方方言为基础,乡土气息非常浓厚,具有纯真朴实的地方特色。表演形式既潇洒、文雅,又沉稳、大方。演唱者根据书中的情节可以表演各种不同的人物:老头、老妇、小姐、丫环、平民、官人等等,表演动作惟妙惟肖,形象逼真,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他们演唱的"书帽"堪称一绝。"书帽"大多在每一回的开头,由演唱者说上一段,或具幽默诙谐,或具讽喻劝诫,或显庄重严肃,或带辛辣讽刺,或寓深刻教益。这些"小书帽"只用几分、十余分时间,就把一个故事叙述下来,把其中人物刻画得形象逼真,令观众听后心情愉快,受益匪浅,并且有的能熟记于心,随时吟唱。

遗憾的是六十年代后期,文革、琴书也在遭劫之列。琴书的前辈艺人也相继谢世,再加上电影、电视逐渐走向社会、家庭,众多的文化娱乐方式和艺术形式为群众所接受,盛行一时的"王屋琴书"至此逐渐遭到冷落,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慢慢淡薄。琴书传至周观世和周吉强二人后就再也无人学了。目前,王屋琴书在流行艺术的冲击下,市场日渐萎缩。 保护计划

一、引导、鼓励传承人开展收徒传艺活动

"王屋琴书队"不断发展壮大,且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很快就出现了"学书"热潮,涌现出二十几个爱好琴书的年轻人前来投拜郭家班门下。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学艺者刻苦学习,日无虚度,几年时间,他们就掌握了王屋琴书的敲、拉、打、唱等全部技艺。个别还成了"郭家班"门下的琴书高徒。如:刘同旺、张玉海、曹怪……。之后,他们纷纷告别师门,独立艺班,在各地进行琴书演唱。

二、加强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传承人的传承能力和本领。 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学习、传承机制建设、传承人的责任与义务等,对传承人进行培训,取得良好效果。

三、对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进行扶持

申请市财政建立对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活动补助制度。2015年将继续加大扶持力度,申请建立非遗专项资金。 保护内容

1、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为王屋琴书建立完整的档案。

2、保存:采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王屋琴书艺术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并积极搜集有关实物资料,妥善保存并合理利用。

3、传承: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使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有人,能够继续作为活的文化传统在相关社区,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4、传播:利用展览、观摩、培训、研讨、节日活动等形式,通过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的宣传,加深公众对王屋琴书艺术的了解和认识,促进社会共享。

5、保护: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保证王屋琴书艺术得到保存、传承和发展,保护其传承人对其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所享有的权益,尤其要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或滥用。 保护措施

1、成立专门的队伍——管理委员会。

2、加强道具的管理和技艺的传承。

3、在资金投入方面,自愿集资和政府扶持相结合。 建立机制

1、采取定人、定责、定额领导制度创建机制;

2、建设专家、演员互为促进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3、各种保护措施协调发展的保护机制;

4、打造精品带动繁荣的发展机制;

5、发展王屋琴书带动产业的市场运营机制 发展现状

弘扬传统文化范文第2篇

传承文明家风

平罗七中

八(11)班

马立伟

有人说,周迅离我们越来越近,鲁迅离我们越来越远;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多,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听明星的人越来越多,听贝多芬的越来越少 ;看《财富》的人越来越多,看

《红岩》的人越来越少........

庸俗,铺天盖地地袭来:高雅,悄无声息地消失。塞满书包的是

言情,堆满床头的是武侠。

一种苍凉的感受袭上心头:文化正离我们远去。不,是我们离文化而远去。熟读唐诗三百手已不再值得骄傲。谈到流行歌曲滔滔不竭。说起那段沧桑的历史却茫然不知。文化,正在被一点一滴地遗忘,一步一步地走出我们的生活。难道传统文化就这样地消

失了吗?

亲人教导说“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误解或挫折,又总以名种漠然的态度去回避,甚至与之敌对,放纵自己。然而这种时候,我们是绝不应该自暴自弃,尽管再别人眼中,我们可能已变成了一块肮脏不椹的橡皮,但我们应该自己告诉自己,我的

内心是洁白的!

弘扬传统文化范文第3篇

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为将“孝悌、谨信、爱众、亲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富于生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德育工作中,拓宽育人载体、丰富德育资源、增强育人效果,培养广大师生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观和弘扬民族精神,构建具有活力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现就我校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将学校德育工作虚功实做;通过深化校园文化内涵,创新校园文化、构建适宜学生成长的和谐校园;根据青少年成长的客观规律,高处着眼,小处着手,把口号变成行动,使学生在系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行为得到内化,逐步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增强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组织机构:

组长:宋立文

副组长:冯力平陈旭东

组员:周小平文四清吴志军文恩文其村刘雨桐邹爱玲章映明周姝

三、活动内容:

1、大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开展专题诵读会、经典诵读进校园、经典诵读大赛等活动。精心选择名篇佳作,在学生中组织开展形式多

样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引导未成年人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努力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未成年人。

2、推进开展民俗活动进校园。发展湘潭民俗文化的传承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兴趣,促进中国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增强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对传播、传承、弘扬民俗文化更加主动、自觉。

3、积极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努力营造欢乐喜庆、文明祥和、温馨和谐的节日氛围。

A、春节期间,要突出辞旧迎新、幸福平安、家国兴旺的主题;

B、清明节期间,要突出纪念先人、缅怀先烈的主题;

C、端午节期间,要突出热爱祖国、求索创新的主题;

D、中秋节期间,要突出团结团圆、喜庆丰收的主题;

E、重阳节期间,要突出尊老敬老、孝亲爱老的主题。

4、推进传统文化传承活动。依托湘潭地域文化特点,结合校园文化推进传统文化传承活动,促进广大未成年人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和传承。如以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湘潭县彭德怀故居、秋瑾故居等为基地,向人们反映重大历史史实和革命斗争历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中华民族精神。以蒋公祠、齐白石纪念馆、洗笔池、报恩寺、尹氏宗祠为重点,通过历史人物生平和重要成就的介绍,使我们领悟并传承刚正不阿、公正清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人文精神。

5、广泛开展主题征文活动。根据不同的节日主题在学生中开展征文活动,通过阅读相关主题书目和文章、开展主题团队活动等,撰写主题征文,引导未成年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激发未成年人对中国传

统文化的兴趣,进而内化为自身行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四、活动时间

2012年9月至2012年12月

五、 活动形式:

多样化,可为辩论会、讨论会、社会实践、演讲、作文、自编自演节目、手抄报、漫画、宣传画、礼仪活动竞赛、倡议、征集警句、儿歌、口号……等形式的主题班会。要求题材记实,情节完整,特色鲜明,具有感染力和观赏性。

六、活动要求:

1、全员参与,经历过程,重在体验。师生共同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

2、各班在教室内开辟“文化角”、办专刊、写标语、组织学生办黑板报、手抄报等适合于传播传统文化的活动。

3、各班要充分利用好各重大节假日的教育契机,布置一些合适的德育作业,如:吃饭让父母先动筷,给父母盛饭,为长辈倒杯茶,洗洗脚等等,培养学生“崇尚诚信礼貌”的道德素养和文明习惯。

4、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氛围,确保活动有条不紊、丰富多彩。

1)张贴有关文明礼仪宣传标语;把学生的优秀书画、摄影、制作成一幅幅壁挂,点缀教室、走廊,达到既美化环境,又鼓舞学生、启迪学生的目的。

2)各班利用晨读、班会、午自习等时间组织学生背礼仪规范、看经典书籍、唱文明礼仪歌曲、办手抄报和黑板报、写文明礼仪文章等。

3)课间开展“以书为友”活动,营造“书香校园”育人环境。

4)展示文明礼仪作品:建立班级学习园地、图书角,定期更换,形成独特个性的班级文化。

5)、以歌咏、书法、背诵、情景剧、征文、演讲、讲故事等比赛、学习心得交流、主题班会、文明之星评选、师生、家长与学生见面交流会等形式进行。

5、各班要树立榜样,确定具有较强可行性的专题,从小事做起推进中华传统文化。学校根据各班实际情况确定各班的主题如下: 10班: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

11班:学习背诵圣贤经典,积累文化素养;

12班:推行和完善见面礼仪;

13班:传唱感恩歌曲,强化感恩之心;

14班:写好汉字,学习汉字书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15班: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提升师生整体道德素质。

6、加强督导评估、狠抓落实。每天安排学生会干部以及值周值日教师对各班学生参加活动的情况进行督导、教育、评比。评出“优秀班级”、“校园之星”。同时还将学生的文明礼仪表现纳入学生品德评定的考核中,由班主任具体掌握评定情况,并将评定情况期末上报学校,然后进行总评。

白田镇中学

弘扬传统文化范文第4篇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髓,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基。

儒学——崇高情怀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从儒家所弘扬的学说中,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去学习,可以从另一面了解到中华文化的深遂。

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成人矣!” 见利思义,这是多么干净的灵魂。如果大家都能做到,社会就真的和谐了,就不会有毒瓜子;不会有口水油;不会有病猪肉;不会有苏丹红;馒头里不会有敌敌畏;喝牛奶不会得肾结石„„

我们的民族,以前不是这样的。这些血淋淋的事已经显示出了传统道德缺失的危害。希望这样的事,不要发生了,永远永远。

诗经——高尚情操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春秋时代,人们便知道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个道理。而如今,众却渐渐遗忘了这一点。“见利忘义”“忘恩负义“已是习以为常的事。

“妈,给我钱!我去买衣服!”“爸,饭做好了没?我快饿死了!”诸如此类的话现如今已是习以为常。可是新一代80、90后的孩子们啊,你们可曾听说过“百善孝为先”“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

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些话,早在3000多年前,古人们早已将它广为传诵,而如今呢?这些话早已被风吹散的不知踪影。对待亲人如此,对待他人呢?!

当社会在不断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思想在逐渐完善,正是由于中华民族这些传统的文化、美德、精神,才有今天我们这个强盛的民族!

弘扬传统文化范文第5篇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命脉与思想沃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与传承传统思想精华和文化智慧的基础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的繁荣。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更应该深刻把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关系,发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强音。

言论集锦

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小说、影视,还是音乐、绘画,不论是《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琅琊榜》《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热映,还是各种国风音乐、国风漫画的流行,都体现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特点。它们既不是简单照搬外来文学艺术的观念、形态、样式和手法,也不是原封不动地袭用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审美,而是植根当下、植根现实、植根当下现实中人们的情感与体验,既体现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文化的特点,也体现了现代人类文明、人类文化和人类艺术的共性。

——《人民日报》2020年7月21日

少年心声

崔春旭: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传统戏曲、音乐、舞蹈、书画正在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挥毫泼墨、吟诗诵词已经成为一种新时尚。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了更加迷人的光彩,传统文化也更可游可感可知、更好懂好听好读。

徐纪灵: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穿汉服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而且许多卫衣、T恤、大衣等现代服装也与汉服元素结合,变得很有“味道”。汉服不仅是唯美的传统服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云锦、苏绣、湘绣、妆花、香云纱这样的非遗工艺,以及敦煌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文博机构的艺术珍品,均成为现代汉服设计的灵感来源。

吕宇轩:随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国民的关注,国内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国风新潮流”。不仅有《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上线吧!华彩少年》《登场了!洛阳》等文化类综艺节目涌入观众视线,更有众多文创产品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比如大雁塔形状的雪糕、故宫主题笔记本、汾酒冰箱贴等。每次看到这些,我心中的民族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

素材之林

《典籍里的中国》:跨越时空的对话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自播出就赢得了社会广泛好评。

《典籍里的中国》运用电视化、通俗化表达,让“遥不可及”的文化典籍变得“触手可得”,让“高冷”的历史故事在电视里“活”了起来,更加深了人民群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从《尚书》到《天工开物》,从《史记》到《本草纲目》,一本本典籍不仅关乎科技、医药、历史和文化等方面,更是先人心血与智慧的结晶。这档节目的出现,不仅让典籍“活”在了藏书馆里,更“活”在了年轻人的心中。

《典籍里的中国》把图书馆里的典籍搬上电视,采用今人和古人相遇的方式,跨越时空界限,实现舞台对话,为受众营造“沉浸式”的视听体验,让我们在惊喜和感动之余,品味历史之厚重,感受典籍之伟大,汲取文化之营养。

——摘自《光明日报》2021年7月14日

“奇妙游”游过历史,游向未来

2021年,河南卫视的几档中国节日系列特别节目频频出圈。这一年河南卫视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和感动,从春节的《唐宫夜宴》到清明的《纸扇书生》,从端午的《洛神水赋》到七夕的《龙门金刚》,再到中秋的《鹤归来兮》《墨舞中秋帖》,还有重阳的《有凤来仪》和《逍遥》。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的每个节目都彰显出强烈的文化自信,让大众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河南卫视这一系列策划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如果说河南卫视“奇妙游”做对了什么,那或许就是:向传统要资源,向现代要技术。毋宁说,丰饶的传统文化资源是根本,现代技术的呈现是提味的佐料。

从本质上来说,一切创作都是经验的创作。从古至今,所有的文化作品都是层累的经验的叠加。“奇妙游”系列中的“经验”,就是丰富的传统文化,通过现代技术的加工,老的经验迸发出新的光芒。它们既传统又现代,既经典又流行,既有厚重的古意,又有活泼的气息。传统文化与现代技艺,经节目制作人员之手,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不惑于一时的流行,不目迷于他人的热闹,坚守中华文化本位,苦心布局,精心钻研,河南卫视终于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爆款”之路。

——摘自《光明日报》2021年10月14日

教師总结

中国有句话叫“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意思是要善于将传统翻新,在持续创新中,让传统开出时代之花。在“向前看”“向外看”的时候,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我们脚下的土地,在我们的历史丛林深处,恰恰有取之不尽的文化瑰宝。与其向外实行拿来主义,不如就地取材:这里有上古传说,有诗书礼乐,有秦砖汉瓦,有唐诗宋词。史之意蕴,书之意趣,思之惬意,乐之迷人,俯拾皆是。

上一篇:酒桌文化下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