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红色文化论文范文

2023-05-20

弘扬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初中组

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革命精神

临泽二中初一9班

林佳楣

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代代相继,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染满红迹的生涯中,一次次的绝地逢生,一次次的转危为安,一段段血与火、生与死的真实经历,铸就了今日的伟大中华,长征是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抒写了革命烈士的英勇顽强、一往无前,追寻党的红色历程,缅怀先烈,回忆红色革命,感悟红色精神。

常听爷爷奶奶讲西路红军血战古浪的事迹,其中最为悲壮的还要数第九军。

1936年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结束不久,原红四方面军和其他一些部队组成了西路军,挺进河西走廊,计划打通由新疆到苏联的国际通道,以便取得国际支援,为抗战建立巩固的西北后方,其中第九军也接受了任务,踏上了悲壮的西行之路。

根据中央军委和红军总部的指示,西路军制定了《平大凉战役计划》————向古浪挺进。

1936年11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从景泰过黄河,11日红九军抵达干柴洼,经过浴血奋战,突破马元海等重围追击,随解急围。在这场干柴洼争夺中,马军民团伤亡100多人。这次战役也是西

“365332838.doc”全市中小生征文

初中组

路军进军以来第一次受挫,共伤亡200多人。第九军撤走后,100多名重伤员无法随部队离开,只好隐身在百姓家中,敌人二次进村后将他们全部杀害。

12日,九军进驻横梁山,迅速上领倪家岭、苏家梁、小石沟、倒仰沟等高点。马元海率三个旅、三个团从干柴洼尾追而来。不久敌军便冲进埋伏圈,第九军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发挥山地战、隘路战、近战、奇袭等特长,给敌人以重创,打得敌人昏头转向,不知所所措,弃甲丢盔、四处逃窜。不久后敌人再次反扑,又被击溃。13日大军先头部队在军政委陈海松率领下逼近古浪县城。次日攻城,因守敌兵力薄弱马步芳团长马华荣和马骏率西宁车南川民团400余人溃逃,九军占领古浪城。

九军占领古浪后,"二马"十分惶恐。提出了"城存乐存,城亡乐亡"的口号,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古浪城。马元海集中了骑兵旅和其他几个民兵团的兵力向古浪城猛烈的攻击。九军奋起反击,激战一天,歼敌六七百人。从17日起敌人又继续发起了两次猛烈的反攻,指战员们面对敌人的炮火轰击和一次次凶猛的冲杀,沉着顽强地应战。子弹打光了,短兵相接展开肉搏战。但敌众我寡,弹尽援绝,阵地被攻陷,全体指战员猝不及防,惨死在屠刀下。尤其是女同志们,因手无寸铁被凶残的敌人统统用马刀砍死。正当九军依托残塌城墙与敌血战时,红三十军二六八团赶

“365332838.doc”全市中小生征文

初中组

来增援,血战一天后于夜晚撤出古浪在夜幕下顶着寒风悄然离开古浪城。

"古浪血战"共毙敌2000余人。然九军也损失惨重,连同干柴洼、横梁山诸战中伤亡共达2400余人,军政委陈海松受伤,军参谋长陈伯稚光荣牺牲,九军元气大伤。

西路军浴血奋战古浪,红九军一半指战员为了革命事业将自己的鲜血洒在了这片土地上。后来古浪人民将这些在古浪战役中牺牲的战士们合葬在龙泉寺旁。解放以后,人们以在那里立了石碑。每到那一天,人们都会去悼念他们。古浪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所有人都不会忘记你们!

弘扬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一、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历史使命我们更要时时刻刻把牢记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的途径有很多方式,可以阅读爱国主义题材书籍,观看红色电影、戏曲、话剧,参观历史纪念馆、历史陵园,去敬老院访问老战士等,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观看红色电影这种途径比较符合大家的实际情况。观看图书过于单调,仅有文字很难形成多角度的表现手法;而参观博物馆和历史陵园要考虑开放时间,交通,同时要花费很多时间准备并协调好的出行时间,而且在现代网络中各种图片视频资源我们都可以利用凡事不必亲临;至于戏曲和话剧表现形式现在已不适合广大人群,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所以在现有时间不是很充分的情况下选择观看红色电影是一种合适方式。

作为90代大学生我们对爱国电影深刻的记忆还停留在童年时看的那些经典场面。比如像《地道战》,《地雷战》,《渡江侦察记》,《闪闪的红星》等一批上世纪拍摄的经典电影,在现代社会中各种媒体资源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更是花样翻

新,集新闻,娱乐,科技,影视,体育,文学,历史,军事等于一体,大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有效提高了我们的科学与文化素质。现在我们观看电影不必像小时候那样等待放映机的出现才能看,下载在电脑上可以反复观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电影较之于电视剧更精简,再者我们现在没有大量时间去观看一部几十集的电视连续剧,因此选择的是电影。

本小组从近几年国产电影中选出几部兼具爱国主义和观赏性的电影,作为观看题材;同时考虑到以后便于向广大同学推广,在选电影时侧重点选那些一线明星参演的,这样对同学们更有吸引力,最后也能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首先来先看第一部选出的电影《太行山上》,这部电影由八一制片场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而拍摄的献礼电影,故事背景发生在抗日战争初期的太行山上,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阎锡山的晋绥军,以及国民党的中央军形成抗日统一战线,共同打击敌人。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率领刚刚改编完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程。

其中有一幕令人十分震撼梁家辉出演的八路军独臂团长作战时一臂当关、万寇莫敌,阵地失手时眼噙泪花无语问苍天,悲壮之情足以感动所有观众。影片中只是提到他是“贺团长”熟悉军事的都知道说的是未来解放军第一军军长贺炳言,是贺龙元帅手下一员猛将,那只失去的手臂是在反围剿战斗中受伤,在无任何医药作用下,直接锯下

的,贺龙元帅曾收集截肢过程中掉落的骨头渣,告诉那些开小差的士兵:这是贺军长的骨头渣!这比任何话都有激励作用。在这部以八路军为主线的电影中,还着重突出了国民党军长郝梦龄,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他不是缩在指挥所或者临阵脱逃,而是用行动演绎了一个中国军人的风范,手持机枪向敌人阵地冲去,刚开始还只是自己一人,后来就跟了一群被感动的的士兵,为中华民族独立而死死得其所。 影片中还讲到一个觉悟的日本兵,他便不愿侵略中国,最后在赴火死之前高喊的那句“军国必败”在战争进行到第七年也得到了验证。真正的爱国并通过占领别国得到验证,爱国就是热爱祖国人民,不让他们收到战争的伤害。整个二战日本在亚洲杀害了无数生灵,同样日本军民也死伤无数,两颗原子弹的伤害到今天还没有结束。

本小组选出的第二部影片是《十月围城》,该片由香港导演陈德森拍摄。故事设定在1906年10月15日,孙中山从海外归来与内地革命领袖相见商讨举行起义之事,而清政府获悉后组织的杀手去刺杀孙中山。历史上这一年的8月,在日本人内田良平的牵线下,结合孙中山的兴中会、黄兴与宋教仁等人的华兴会、蔡元培与吴敬恒等人的爱国学社、张继的青年会等组织,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为同盟会总理,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政纲。背景地是英国殖民下的香港,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等,在清政府和英政府的双重高压下,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

本片不是像以往表现领导者的英明决策或者叱咤风云,而是将底层人民作为焦点,他们虽然并不理解革命的意义,但都有一个无法逃避的理由。车夫阿四只知道明天去保护一个重要的人,具体到谁他也不知道。他只知道他要保护好少爷,不让少爷受伤,不让少爷冒险。于是就有了在最后关头他死死抱住杀手头目,致死不放手就是为了让少爷能够快点逃脱。就是这样一群人的付出才有革命的成功,王复明这个少林寺武僧仅仅为了李玉堂的慷慨正义甘愿去为他坚持到底,直至尽力晃倒牌楼,砸住追上来的二十余名杀手,而后被数十名敌人砍杀致死,“我叫王复明!王复明!”成为了他的绝唱。

影片中重光和孙中山的车相遇在大街上,他知道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但他依然待在车上,等待着最后结果的到来。因为他闭上眼满脑子是祖国的明天,以前的十几年就是为了这一个小时而存在的。这是一个具有远大理想并兼具牺牲精神的爱国青年。影片最后通过孙中山之口告诉我们革命的真谛“革命就是使四万万同胞人人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是革命”这段话令很多人感动,概括了一位爱国革命者的伟大追求,同样从侧面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爱国的本质。

第三部也是最后一部——《建国大业》。该剧是2009年广电总局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60周年的献礼作品,影片以重庆谈判到建国前夕为背景,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

史事件。其中,影片依次展现了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定都北平,政治协商级以黑白史诗片段为表现形式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开国大典等具有重大历史的事件。此影片最大的特点就是明星多,百余位明星零片酬参演,让很多观众目不暇接,而其演绎的人物也通过明星本身效应再次被人们了解。

最让人难忘的是,影片中,淮海战役结束后,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我们敬爱的元首,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那一刻,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让人十分的感动。那一刻,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那一刻,他们几十年经历的苦难,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发。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无数人的生命,换来了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

影片中还有一个小细节令人十分感动,解放上海后,我军战士,打仗累了,没有占民宅,集体整齐的睡在马路上。宋庆龄看到了,感慨道“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胜利,这就是我们最亲爱的人。”这其实只是解放上海的一个缩影,渡江战役胜利后,对于上海人民解放军如同“瓷器店里抓老鼠”,不使用大炮等重武器,与敌展开激烈巷战。为解放上海,人民解放军付出了伤亡32000多名指战员的代价,其中7千多位英雄英勇牺牲在胜利的前夕。而国民党的坚守只是为了尽快运走仓库里的黄金。在上海哄抬物价整治失败后,蒋介石忧心忡忡

地对儿子蒋经国说:“腐败已经到了骨头里,反,是亡党;不反,是亡国。难啊!”

影片还提到几位具有强烈爱国民族感的国民党军政要员,傅作义为了北京的和平解放,接受改编,避免了大规模军事冲突;海军上将陈绍宽因反对内战拒绝向解放区进攻;上海警备区司令部特务队长阎锦文,关键时刻救出了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张澜,罗隆基。

弘扬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文化自信;艺术教育

0 前言

红色文化一般是指具有坚定信仰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伟大的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实践积累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带有鲜明的爱国主义底色[1]。红色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能够在各个歷史时期为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提供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积淀。但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加快了文化和信息的传播,各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碰撞,使得社会经验较少和定力相对较弱的大学生在面对多元文化和艺术的时候尤其困惑。高校肩负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价值观、培养大学生艺术创造力的重任,应当在继承发展红色文化内容的同时创新宣传红色文化的艺术形式,引导、增强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自信的认同以及红色艺术创作的理解,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合格的后备军。

1 高校弘扬红色文化的价值

弘扬红色文化,创新红色艺术形式,对于高校的思想和艺术教育以及大学生的道德培养与艺术能力提高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弘扬红色文化,是对革命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利于发扬革命精神,创新其艺术表现力,促进师生将文化、艺术与生活相融合。挖掘红色文化可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是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同时,在高校宣传红色文化有助于让大学生坚定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引领力。

1.1 发扬革命精神,传承和保护革命文化

高校弘扬红色文化,选取和挖掘具有较强震撼力和感召力的事件及精神,将红色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体系和课堂教学,使教师和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革命精神的重要意义。教师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内容的教育教学,实现了自我学习能力、艺术创新思维和艺术理解感知力的提高,学生通过学习红色文化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而引发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内涵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积极探索。而且弘扬红色文化本质上是传承中国优秀文化,以教育的形式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宣传,提高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率,更能有效地使大学生将传承和发扬中国革命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2 创新高校艺术教育形式、内容,增强高校思想、艺术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借助红色文化中的历史事件、革命精神、价值追求及人民立场等内容加强对大学生的革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大学生增强对文化内容的理解和对艺术形式的创新,同时也大大提升了高校艺术和思想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此外,在红色文化相关思想与艺术教学中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可以避免思政课程的枯燥、空洞,通过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将思想、艺术教育内容变得更加鲜活生动。红色文化使高校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创新性和感染力,激发了大学生理解文化内容和艺术形式的主观能动性,使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从思想层面转化为爱国的实际行动[2]。

1.3 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促进高校文化建设

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发掘本校自身的红色文化资源,有助于校园文化外显和内在的提升,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和特色文化的建设,提升学校的影响力。一方面,将高校自身红色文化的物质内容与校园文化的外在环境载体相结合,能够体现出具有红色历史特色的校园建设;另一方面,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容融入高校的思政课程,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更能体现高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内在精髓,形成高校特有的红色文化标识,提升高校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

1.4 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精神引领力

近些年由于互联网和全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网络及媒体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对其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产生消极作用。在高校育人实践和大学生艺术创作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可以于大学生的思想建设中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高校通过向大学生宣传具有政治色彩的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红色文化理想信念和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自觉抵御资本主义错误思想和西方错误社会思潮的侵蚀[3]。此外,红色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坚持正确的信仰,培养爱国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塑造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2 高校红色文化传承发扬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高校红色文化及其艺术创作的应用机制尚未完善,对红色文化内容理论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开发和研究还不充分,加之各种错误思潮对大学生产生冲击,导致红色文化在育人实践环节还存在一些难题,需要高校、国家等多方面协作解决。

2.1 红色文化研究不足,开发利用不充分

由于各地的历史条件和文化保护政策不同,各高校的红色文化保有量和资源利用率也大不相同。部分高校建校时间较短,自身的红色文化资源相对匮乏,对于红色文化的研究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一些高校虽然具备大量红色文化资源,但未能将其与大学生的艺术教育以及艺术创造相互结合,高校对红色文化的研究过于浅显和表面,大多还停留在理论研究和拓展方面,未能更好地融入高校育人的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也没有将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自身的历史、文化有机结合[4]。多数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只是照本宣科,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实践活动不够生动,导致红色文化的育人效果和实效性难以提升。

2.2 高校红色文化应用机制不完善,教育缺乏创新

部分高校对于红色文化重视不足,红色文化的应用机制不完善,主管部门不明确,权责划分不清晰,硬件设施不够,人力和财力支撑不足,无法对红色文化进行深度的开发和科学的宣传。高校对于开发红色文化的课程建设意识不强,课程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关于红色文化的实践活动也未能使学生充分融入,未能产生深远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更是大大降低。而且少数高校在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时没有结合红色文化自身发展规律,也没有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真正需求和思想特点,所以教学内容刻板,教学方法单一,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少对于红色文化资源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没有将红色文化创造性地融入高校的课程建设和育人实践中,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甚微。

2.3 错误思潮的冲击,存在红色文化认同危机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西方错误思潮蔓延,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影响,对高校红色文化的弘扬以及社会主义艺术形式的发展带来了直接的挑战。弘扬红色文化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优势,没有与创新艺术形式相结合,因此红色文化的网络宣传和影响力不强,没有占据网络话语权。各种错误思潮不断冲击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削弱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容易造成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真实性和重要性产生怀疑,导致其信念信仰和政治立場动摇。红色文化宣传力和影响力不足,加之大学生的课外生活被大量过分娱乐化的网络信息占据,因此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注意力和关注度不够,进而产生了红色文化的认同危机,导致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信仰的缺失[5]。

3 红色文化在高校传承与发扬的实现途径

针对红色文化育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该继续深化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丰富艺术教育的内容和文艺创作的各种形式,提升大学生对红色艺术资源的敏锐性感知和多维理解力。

3.1 深化红色文化内容研究,整合红色文化艺术资源

高校要深入研究红色文化,力图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开发,加强对红色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要完善红色文化开发和保护机制,建立专门的研究团队,创新保护技术和开发利用模式。要对红色文化相关教育资源和艺术形式进行有效的整合创新,从而使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更系统科学,形式更丰富具体。面对红色文化缺失现象,要立足学校实际加大挖掘和整合力度,使大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和学习红色文化内涵以及红色艺术的表达力,加强红色文化校本课程的系统化建设[6]。要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与艺术创作,找到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整合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结合点,充分利用高校自身以及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独特的实践育人活动。

3.2 创新高校红色文化应用机制,改革教育教学方式

高校应创新和完善红色文化应用机制,将红色文化以及相应艺术形式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创新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提高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率。首先,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和创新社会主义艺术内容和形式,对高校艺术教育进行内容创新和方式方法的改革,实现红色文化的精神和价值内核与原有教育内容的匹配和结合,发挥主题教育优势。开展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宣传宣讲、专题演讲、话剧表演等活动,丰富高校艺术教育方式,注重高校红色文化内涵和理论教育与文艺创作这一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式,推动教育方式改革。其次,通过红色文化中蕴含的革命精神、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高远的理想信念和艺术为人民的价值取向,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增强其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3.3 加强价值引领,增进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

高校应当注重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培育价值共识,深化红色文化认同,增强大学生对文化传播与艺术创作的责任意识,使大学生认识到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性。要通过各种红色文化相关的艺术表达,使大学生树立红色文化艺术自信与精神认同,培养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正确认知,让大学生深刻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7]。要引导大学生用实践的思维和艺术的眼力看待红色文化,要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不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将对红色文化的感悟内化于心,并且外化于大学生的实际行动中。

3.4 发挥网络优势,加强红色文化网络传播

生产力的发展催生了现代化的传播媒介,信息传播的范围不断扩大,且速度和质量都得以快速提高,高校可以抓住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机,找到红色文化传承、发扬与现代化传播媒介的切入点,实现红色文化传播的网络化、多样化、便捷化。高校要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相关网络课程以及艺术创新的研究开发,推动大学生思维创新优势与红色文化艺术形式网络宣传的深度融合,培养以大学生团队为主体的新媒体团队,提高红色文化网络传播效率和信息传播质量。在将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与网络新媒体等传播媒介相结合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传播的形式主义。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应生动形象,注重生活化,避免过于政治化,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以提高大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于红色文化的网络宣传应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注重红色文化内容资源本身,根据红色文化自身特点和新媒体应用规律,创造出既能体现教育实效又能满足大学生内在精神需求的高质量作品。

4 结语

高校通过弘扬红色文化发扬革命精神,传承优秀文化,并以此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从而促进高校文化建设。通过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高校艺术内容以及创新艺术表现形式,弘扬红色文化的伟大精神来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但对红色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不足,应用机制不完善,导致高校传承红色文化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大学生也缺乏对红色文化的关注和认同。针对这一状况,高校应该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对红色文化艺术创造的研究,创新艺术教育的应用机制和教育方式,从而提升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力,同时灵活运用网络资源优势以提升红色文化网络宣传力,形成多方合力共促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体现,而高校又是坚守大学生信念信仰、丰富大学生思维和创新艺术形式的主阵地,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秦在东,庄芩.论增强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1):44.

[2] 李艳.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8):39.

[3] 舒醒,叶桉.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红色文化教育[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6):146.

[4] 黄慧.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72.

[5] 崔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4):96.

[6] 韦红霞.红色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91.

[7] 檀江林,项银霞.高校红色文化传扬平台的优化与模式构建[J].教育探索,2017(6):63.

作者简介:苗新蕾(1998—),女,山东聊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弘扬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日照市莒县第二实验小学在2013年把剪纸作为本校的美术特色教育。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剪纸社团的孩子不仅掌握了剪纸刻纸的技术,还学会了设计简单剪纸作品的方法,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剪纸、会剪纸的孩子。在指导教学中,让孩子们了解剪纸的基础知识和本地剪纸的发展历史,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目前,我校美术组教师正積极完善剪纸教学,发展传承特色剪纸技艺,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作者:卢立梅 谢振黎

弘扬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的发展依托于独特的红色文化,因此,具有无可替代的旅游意义,相比较其他自然与人工风景区而言,红色文化旅游景点更能带给人心灵上的启迪,给人以直接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培养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言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景区对游客的吸引作用,也制约了红色文化的传播,需要引以高度重视。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旅游

红色文化旅游由于其在爱国主义精神方面的教育意义,使其在旅游领域占据着独特地位。但是近两年,随着红色景区不断的扩大开发以及过度宣扬红色文化等现象的不断出现,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遇到了瓶颈,而且旅游景区的功能开发较为单一,加之其地理位置的偏僻与地理环境的区位弊端,也对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形成了不小的阻碍。接下来,笔者主要谈论一下我国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为我国红色文化旅游的持续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一、中国红色旅游发展中的问题

(一)红色旅游产品内涵不够,参观方式静态为主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的红色旅游景点在进行产品设置时,不能很好突出产品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对红色文化认识不足,且对当地民风民俗挖掘尚浅,无法将红色文化与当地风俗文化进行很好地结合,使得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在展示红色文化时显得突兀且呆板,不具备独特之处。加之景区带领游客参观红色旅游产品的形式过于单一,大都局限于利用红色名人故居、红色文化博物馆等相对静态的参观方式,游客只能远远进行观看,或者听取导游程序化的讲解,极易使游客产生疲劳感,最终对景区的口碑传播形成不良影响,也很难吸引游客实现故地重游。而且,一些景点设置的红色旅游产品并不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使得游客在进行参观考察过程中无法获得红色文化体验,因此降低了游客的参观热度。比如,一些景点会将红色名人生前使用过的东西作为景点展出项目,但是并没有赋予其过多的文字说明,更加没有带有文化内涵的故事叙述,游客在看到这些红色名人用物后,并不能产生过多心灵上的触动。

(二)红色旅游景区缺乏综合功能

我国当前的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的建设总体缺乏综合性,只是单纯突出红色文化景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没能对景区进行进一步的良性开发,使得景区建设缺乏活力。游客在景区内只能接收到一些与红色文化有关的旅游信息,相应的餐饮娱乐设施缺乏,无法彰显景区深层次的旅游价值,因此景区能够吸引到的参观人群主要以学生为主,且多是由学校统一进行安排,无法真正显示出景区对学生个人的吸引力,更无法吸引到非学生人群主动前去参观,最终造成景区的经济收益偏低的现象。红色景区的建设虽然不应该过多渗入商业性因素,但是在红色景区的外延,建立一些供游客休闲娱乐的设施,可以有效增强游客的游览体验。

(三)红色旅游景区所在地区位条件差且经济薄弱

我国的红色景区一般都坐落于偏僻的山村中,这是由于当时我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革命政权”的道路指向所决定的,所以导致了当前红色景区地域环境较差的现象,而且经济基础薄弱,景区的开发和治理落后于其他非红色文化旅游地。虽然红色旅游地主要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主,但是过于艰苦的旅游环境以及落后的经济发展状况对于吸引游客来说还是会存在较大的阻碍作用。景区没有实现有力的开发,也就不能实现其带动景区周边发展的功能,最终会导致景区的发展与周边区域的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别,削弱游客的游览体验,

(四)红色旅游景区管理者尚未完成角色转换

在我国,红色文化旅游区由于其独特的属性特征,只是在发挥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发挥其教育功能,因此,多数红色文化旅游区域并未作为旅游资源面向全社会开放,因此也未对红色文化旅游区域进行相关开发,没有将其作为地区经济效益的创收项目。所以,多个管理部门对于红色旅游景区的定位尚未明确,不知如何对其进行角色定位,因此,诸如旅游局、文化部以及文物部门对于管理红色文化景区的角色转换未能实现良好准确的完成,这也影响了对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的管理以及红色旅游景区的持续性发展。

(五)红色旅游资源缺乏有效保护

近些年由于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旅游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旅游景区的发展也因此被激发,我国的旅游业呈现出炽热的发展态势,但是在旅游景区在寻求进一步发展的当下,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的发展却未能表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这主要是由于红色旅游景区无法向其他景区一样实现高度娱乐性和盈利性,因此,当地旅游管理部门对于开发红色旅游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当地管理部门以及群众缺乏对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没有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适当的维修与保护,致使红色旅游资源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比如,在一些以窑洞作为红色文化标志的红色文化景区,由于窑洞在当地存在的普遍性,使得当地政府或者居民对于窑洞的保护工作存在懈怠,没有定期对窑洞进行检查与修复,因而使得窑洞遭受到自然与人为破坏,变得破败不堪,使得其参观考察的价值消失,最重要的是随着窑洞的逐渐衰败,其本身负有的红色文化象征也会大打折扣。这种对待红色旅游资源不作为的管理方式,会严重红色文化景区的后续发展,很可能会使红色旅游景区失去红色文化载体,最终归于普通。

二、红色文化旅游发展措施

(一)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相结合

红色文化旅游作为一种具备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特殊旅游项目,在对其进行开发建设时必须要保证其红色文化的正宗性,不能为了攫取旅游效益而以牺牲文化建设为代价,最终使得红色文化旅游的意义与价值被泯灭。对红色文化旅游活动的建设应该在保证完整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寻找新的文化呈现形式,使其与当前时代的发展特色相结合,也与人们接受信息的习惯向贴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红色文化走入人心。另外,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的建设应该秉承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忽略对生态文明的建设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承担,相反,作为红色文化的积聚地,红色文化旅游景区更应该以身作则,为全国的旅游景区做好模范作用。比如,当前手机成为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载体,那么在进行红色景区建设时,可以在景区陈列的物品上面设置二维码,游客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了解有关陈列物品的相关信息,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改变了原来那种依靠导游进行讲解的单一模式,使得游客的参观自主性增强,还有效实现了生态景区建设,减少了景区内通过发送宣传单来宣传景区文化的纸张浪费。

(二)全面、系统、协调的综合开发

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具备文化与旅游的双价值,更应该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开发的综合性。比如,红色旅游地区多坐落在偏僻的山区,虽然其经济发展受限,但是也正是由于没有过多的经济建设的干预,使得红色旅游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所以,红色旅游地区可以在开发红色文化旅游的基础上进行生态旅游建设,努力实现对景区的综合开发建设。对于红色景区的综合开发还可以基于当地的文化特点来进行,比如,对一些红色景区来说,其防空洞建设在战时为军民发挥了重要的保护功能,那么,景区便可以基于这一文化特色,定期举办防空洞演戏活动,通过模拟战时情景来让游客体验战争时期的生活状况,激发游客的爱国情感。

(三)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

对于红色文化地区来说,想要得到快速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国家的政策支持,最主要的是当地相关部门能够自行发现本地区的红色文化旅游优势,进而依靠政府的带领,通过对景区的开发建设、吸引资金投入以及相关宣传,拓宽本地区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格局,使红色文化旅游朝着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不断延长红色文化旅游的产业链,延长红色文化旅游的生命周期,最终实现红色文化旅游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对于红色文化景区而言,在保证红色文化景区健康化运营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景区周围进行产业化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游客提供能够满足其需求的设施及场所,让游客在参观之余能够得到身心的放松。由于红色景区多坐落于偏僻的山村中,没有得到及时的开发治理,虽然景区可以依靠红色文化获得相应的盈利,但是红色景区却没有发挥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发展的功能,其影响的辐射范围仅限于景区范围内,因而也就将红色景区的长足发展禁锢到一个固定模式,无法真正扩大景区的影响力。所以,红色景区当地政府应该正视红色景区对于带动地区发展发挥的重要功能,不仅要重点开发景区,还要对景区周边区域实现同步开发,可以通过生产制造红色文化的衍生品来凸显红色文化特色,实现红色文化地区的产业化与市场化发展。

(四)加强对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管理

红色旅游景区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监督管理,因此,当地的各部门应该明确红色文化景区的基本属性,明确自身的管理责任,依法对红色景区进行管理和保护,制定相关管理条例与保护措施并严格执行。对于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的管理不仅要重视景区的经营管理,还要加强对于红色景区纯洁性的管理,确保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的红色文化的真实性,避免出现对红色文化进行捏造或者随意更改红色文化现象的发生。除此之外,对于红色景区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应该责任到单位甚至个人,以防止在管理工作出现问题时各管理部门间相互扯皮推诿状况的发生。对于红色景区当地政府而言,也要结合本地区的文化特色制定相适应的红色景区管理条例,以便于红色景区的发展能够有据可依,对于景区的管理监督工作也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三、结语

想要实现红色文化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使其不断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就应该明确当前红色文化景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问题找出解决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红色文化景区的发展能够实现可持续性。红色景区的发展必须依托于一定的红色文化,但是在建设景区时,必须保证景区依托的红色文化的真实性,避免对一些红色文化进行人工加工,失去真实性的红色文化也不能实现长久的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椿陶.井冈山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6).

[2]黄文胜.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J].生态经济,2014(11).

[3]石仲泉.土地革命时期的苏区和苏区精神[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4(04.

[4]刘正芳.试析政府促导红色旅游的着力点[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5(03).

[5]贾浩华,张英明,方淑婷.井冈山红色旅游的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增加[J].党史文苑, 2015(16).

[6]苟自钧.深度开发旅游商品 拉长我国旅游产业链[J].经济经纬,2014(04).

上一篇:大一传统文化论文下一篇:西方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