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模型范文

2023-09-18

传播模型范文第1篇

传播模型范文第2篇

摘 要: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微信作为移动平台最大的门户APP, 以其信息共享方便与用户粘度高等特点应用于教育领域中,然而微信作为教育手段的同时,也具备了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到大众传播一体化的新媒介特征,以传播学的视角从信息传播者、教育信息、传播手段、学习者、效果评价等五个方面构建微信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中的应用模式,为移动端的教育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传播学;微信;微课;新型职业农民培养;ARCS;教学目标分类

一、 引言

培养一词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进行教育和训练,使其逐步成长的过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首先要解决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的问题,抓住新型职业农民的本质内涵,才能更好的设计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目标与模式,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工作。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描述有如下几种:2012中央一号文件“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未升学的农村高初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新华网给出的定义是“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

根据以上描述可知,新型职业农民是专门从事现代化农业相关工作的群体,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与转变不是简单的变化,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到一定高度后的产物,即量变积累后的质变,这种变化不仅包括政府政策、法律的保障以及社会、企业等的扶持,还包括对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教育与引导。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的三个不同特点,一是成为一种独立职业的市场主体、二是具有高度稳定性的职业,三是能可持续发展的行业等,其实质就是彻底打破我国城乡二元化结构,使得农业生产者融入到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轨道中来。我国人口众多,有效耕地匮乏,农民渴望融入到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转变过程中农民的观念、知识、技能、信息化应用水平是培养过程中的难点。目前我国的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尚未大面积形成,仍然处于一个从过渡到逐步壮大的阶段,农民学习者的学习有如下特点:1)农业生产与学习时间矛盾突出。2)观念与思想相对封闭,接受新事物较慢。 3)学习者的学历层次不等,学习基础相对较差 ,不善于学习与理解系统性知识。4)学习者的年龄差异大,理论学习经历较短,注意力难集中。5)学习者的地域分布较广,组织学习相对困难。6)对农业工作职业化是全新或陌生的事物。

目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模式包括:学校统一集中的面授课、聘请农业专家做技术培训、网络授课等。然而新型职业群体的形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除了国家政策保障、政府扶持、引导等外部条件,更重要的就是群体自身的职业素质。职业群体的培养要从思想观念、专业理论、实践技能等方面考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有对思想观念的改造、对职业精神的培养,这样方能形成由普通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研究背景

在政府层面, 2012年、2014年中央将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写入一号文件,体现了国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重视,在实践方面,各省市都出台了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与扶持的方案与措施, 2016年山东省农业厅、省财政厅研究制定了《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施方案(2016-2020)》,自2016年开始在全省整体推进,到2020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0万人,初步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具有新理念、新技能、新觉悟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2015年11月,临沂大学新型职业农民学院设立。

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问题”也引起了相关专家的关注,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的蔡云凤等《中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比较研究》表明国外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模式主要有北美、西欧、东亚三种较典型模式,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模式有政府工程模式、院校培育模式、远程教育模式、合作组织模式和推行服务模式。北京市密云社区教育中心的李毅在《试论微课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学中的应用》中提到今后的农民教学中运用微课必将是大势所趋,并说明了网络时代在农民群体中推广微课需注意的问题。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作为一种新媒体,其传播方式涵盖了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到大众传播的多种模式,具有明显的社交、宣传、公众传播等特征,它的“高粘度”、“群体传播”、“易共享”、“泛在”等特征使之在移动端的APP中独占鳌头,兼具了传播、教学、互动为一体的强大工具,使得人们的交际形式、信息传播等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并使教育方式有了新的途径,与新型职业农民学习特点有很高的契合度。利用微信共享微课程等资源进行线上线下(O2O)的宣传、教学、互动为一体的培养方式,能快速有针对性地向农民推送实用的技术和专业知识,及时通过评论等方式互动解答交流相关知识和经验,不受地点、时间和工具的限制,有着其它网络教学模式不能超越的优势,适合农民的职业特点。

因而本文重点以传播学的视角分析与建构基于微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路径及其特征。

三、微信传播模式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要素分析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将合适的教学内容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教学活动传递给学习者,同样具有传统的教育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方式、学习者、学习效果五大要素,但又与传统教育模式有着很大的区别。

1.传播者(教育者)

传统课堂相对单一,教师自己就可以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在微信传播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中,教育机构及其教师担当传播者的角色,通过微信传播进行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教育者也是传播者,传播者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主体,要通过互联网进行视频微课堂、文本、图片等信息的制作与传输,通过公众号或微信功能进行教学活动的教育传播者兼具大众传媒与教育者的特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这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专业知识传授,还有思想宣传、政策解读、行业动态分析等,微信教育传播的教师团队可以是职业规划师、农业市场分析师、农业技术人员、教学设计人员、微视频主讲、微信公众平台管理员等若干方面的人员,有别于传统的专职教师。

微信目前可以通过朋友圈、公众平台、微信群、微信好友进行信息的传递与共享,在传播方式上属于网络传播,从传播类型上跨越了多种传播模式,因而在这种信息极易扩散的传播模式下,做为微信教育工作者在具有基本教师素养的前提下,同时还要有公共传媒信息“把关人”的素质[6],除具备一定“三农”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还要了解和遵守国家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和农业政策法规的相关知识等。

2.信息传播的特点

一般来说有关“三农”的教育信息是与农业相关的教育资源与教学设计的综合。在微信传播的教育中,教育信息的范围得到了扩展,除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及设计外,还要进行行业信息的传播与共享,教育信息可以采取“学业+产业”融合的模式进行,保证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可以在农业生产中持续学习的个性化需求。为了减少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与从业间的矛盾,使得教学变得更加有效简单,通过微信的教学活动是“互联网+教育”应用实践,其教育信息应该满足如下特点:

(1)职业价值观的培养

良好的职业观是新型职业农民可持续发展的内因与源泉。通过微信传播平台可以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目标、实现途径,意义等内容进行精准投放。有效的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认识,转换观念、提高现代化农业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培养学习能力,法律意识。

(2)职业规划性指导

微信具有的高粘性可以让学习者方便地共享到职业规划案例与从业相关的指导性学习内容。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新型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承担市场运作带来的红利与风险,对市场进行分析及时通过微信平台对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给出科学评估预测,为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规划给出指导意见。

(3)市场导向信息的提供

市场导向是新型职业农民调整种植和产业布局的风向标,微信可以及时传递农业市场变化、职业需求等信息,及时发布农业市场相关信息,根据市场变化指导农民随时调整从事产业的方向,通过微信平台进行互动交流避免风险,从而保障职业的稳定性。

(4)涉农特色课程的特点

①层次性。从即将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学生与青少年开始、成人、直至老年人都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对象,数字化教学资源与教学范围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不同需求层次开展,要求教育资源类型的多样化。

②区域性。我国地域辽阔,农业种植模式东南西北差异大,从事现代化农业生产就会由于地域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方向,在不同的区域开展教学要因地制宜,确实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

③时效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必须考虑不同季节对农业生产带来变化的因素进行教学设计,比如我国东北平原地区小麦种植是春季播种,秋季收割;而华北平原则是秋季播种,下一年初夏收割,考虑针对不同时节农业变化的实际需求进行学习资源的发布。

④专题性。比如进行农业生产、农业加工、互联网+农业等不同类型的学习资源制作。

3.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微信传播途径下的教学设计(传播方式)

传统网络教育常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传统课堂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持续的关注,通过教学活动获取教学反馈。微信是通过移动终端在互联网上运行的,学习工具的特点决定了知识点的微型化、碎片化的特性,中间环节的传递与不可见性会导致教与学的盲目性和无针对性,这种情况下,如何在教学的不同环节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保持学生学习的持续性,取得满意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的合理设定与学习动机的保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1)通过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对教学知识进行分解

泛在学习环境下,为了保证随时通过移动终端获取学习内容,要求课程资源的碎片化、微型化。新型职业农民学员的学历程度不一,接受能力不同等现状,要求教育资源与教学要通俗易懂,短而精。基于上述原因,通过微信结合微课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设计,很好的满足了实践性强的农业知识技能的传授。通过布鲁姆教学目标分层对教学知识进行分解,有利于知识内容的呈现与学习。具体方法有以下两点:

1) 通过微课线上学习推进学习者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对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来说,需要一个学习时间灵活、学习方便、系统性强的教学过程,微信作为泛在学习环境下的一种交流工具,使得这样的需求可以变成现实。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层理论,占用时间最多分量最重的是对基本理论的记忆和理解,学生通过网络视频,系统的学习课程基本知识和理论,视频内容为5-8分钟,既能完成一个知识点的讲授,也能保证农民学员注意力的集中,也便于学生随时学习、随时复习,达到知识有效传播的目标。

根据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原理,在制作微课程时应该对传统教材的知识结构进行重新梳理,理清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课堂的各个阶段分别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从了解农业从业人员学习基础开始,避免教学目标太低或太高,其次教学目标层次要明确,掌握在不同阶段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2)补充线下活动促进知识的应用与分析

线上的微信教学活动结合线下的技术培训与实例操作,更能促进学员对所学农业知识与技能的分析与应用,成为保证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采取微信进行微学习时,学生与教师之间处于准分离状态,教学本身应该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社会活动,农业活动本身具有较高的实践性,线下的学习活动,更有利于学员的反馈交流,使微课程中所学知识在强化与纠错中不断内化,新型职业农民的线下活动环节设计对应布鲁姆教学目标分层的中间两个层次即:知识的应用、分析。设计主要考虑微课学习后的技能培养、案例应用与农业相关的实践交流等内容。

农业知识的应用与分析更多的要以农民学员为中心,教师主导的原则,教师要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把职业农民关心的知识通过案例、项目等生动具体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农民所遇到的从业困难找到解决思路和办法,善于应用,学会分析,应对新型职业农民从业中的难题。

(2)基于学习动机下的微信教学路径设计

通过微信进行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教师不能面对面的与学生持续沟通,也不能及时了解调整学生学习与教学的状态,尤其农村学员长期从事农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对于理论学习的能力与毅力较弱,因而要保证教学质量,就要尽可能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约翰·M·凯勒(John M Keller)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ARCS(ARCS 即Attention,Relevance,Confidence,Satisfaction)教学模型,给出了基于实践的教学路径,通过分析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学习动机、了解产生动机的因素,比如学习者是为了实现自己农业现代化的理想、为了学习农业技能产生稳定的收入、为了农业方面的兴趣爱好、为了掌握更多农业知识而获得职业荣誉感、为了成为新一代农民而受人尊重等不同动机。

通过微信的教学、学员间互动反馈,确定不同的学习动机,以此为依据设计教学路径,通过满足多样化的信息推送引起相关群体的注意,指导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满足学习者的信息需求利用,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学习者的自信心和获得感,提高教育的满意度。

4.学习效果评价

在微信群或者朋友圈开展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方式对学习后的感受、设计方案或者创新作品进行讨论评价,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对各知识点的理解和收获。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随时交流反馈,有针对性地调整所授内容,解答学生疑问,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尽可能避免所授知识与学习需求的脱节。学生在学习后进行职业规划,进入从业、创业阶段,同时又将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分享到微信群中,对其他学习者产生影响,使得教育过程进入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良性循环中去。此外还可以根据学员参加的是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给出不同终结性的测试,测评结果计入学分银行,做为个人参与农业政策扶持项目、经费补贴的优先考虑条件。

四、微信传播模式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1.引导学员树立积极的职业观

普通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转变过程中最大障碍是职业观的树立与深化,借助微信高效的传播与共享能力,通过对政策、市场、职业发展前景分析和新型技术推广等,影响这个新型职业群体的思想与知识技能的重构,进而引导农民对新型职业观的树立。

2.研究学习动机改进教学模式

需求即动机。通过微信的强互动与沟通能力,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需求,借助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ARCS动机模型等教学理论在微信环境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中的应用,改变传统模式下的教学知识固化、死板滞后,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对应学生的学习动机推出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与质量。

3.微课程知识呈现方式要直观

农民学员学历层次相对较低,对系统的专业知识理解会出现较多困难,关键教学点尽可能通过媒体工具设计的直观形象,通过图片、动手操作等直观的手段,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期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4.强化学习实用性是教学的重点

泛在学习环境下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有别于传统教育,以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为导向,对系统的知识按照布鲁姆教学目标进行分解,选取不同的知识切入点开展教学,将教学活动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状态联系起来,以解决工作、生活的实际问题为原则,激发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韩磊,范华.基于开放大学的社区教育架构研究与实践[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

[2]谢新洲,安静.微信的传播特征及其社会影响[J].中国传媒科技, 2013(6).

[3]李天龙 ,李小红.微信传播特征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5(3).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53.

[5]张传萍.翻转课堂的内容分布模式——基于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J].教学与管理,2015(8).

[6]宁超,谢鸿全,周小波.从教育传播学的视角分析远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J].当代继续教育,2013(7).

(编辑:郭桂真)

传播模型范文第3篇

Q: “gold silver truck”

D1: “Shipment of gold damaged in a fire”

D2: “Delivery of silver arrived in a silver truck” D3: “Shipment of gold arrived in a truck” IDF (Select Keywords) a = in = of = 0 = log 3/3 arrived = gold = shipment = truck = 0.176 = log 3/2 damaged = delivery = fire = silver = 0.477 = log 3/1 8 Keywords (Dimensions) are selected arrived(1), damaged(2), delivery(3), fire(4), gold(5), silver(6), shipment(7), truck(8)

1、 最初的猜测

2、 检索出一个文档:d2(relevant)

3、 检索出二个文档:d2 (relevant) & d1

4、 检索出三个文档:d2, d1 (non-relevant) & d3

5、 与用户交互, 查找出两个文档:d2 & d1(non-relevant)

方法1:

R 0.0.

n r

0.

0.

N

结果:

方法2:

方法3:

传播模型范文第4篇

一、自媒体的定义

自媒体又叫做公民媒体 (大意指网络技术) , 就是具备传统媒体功能但是不采用传统媒体运行模式的个体网络行为。自媒体的表现方式:博客、微信、微博、QQ、论坛等。自媒体信息传播模式本身特有的开放性特征, 可是自媒体平台用户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自由发表新闻信息。自媒体平台通过视频录制, 文字编辑, 图片等方式将第一手新闻资料记录下来, 分享到自媒体平台。快捷的自媒体新闻信息传送, 可以快速引起自媒体平台强劲的网络舆论, 迅速引起传统媒体对该新闻信息的关注和重视, 同时也为政绩观以及其他类部门决策的正确性发挥导向作用。

二、如何区别自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

首先, 在发生各类新闻事件后, 无论是自媒体新闻传播, 还是传统新闻传播, 都会对新闻本身进行深度剖析, 充分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 引导公众更清晰的了解新闻信息的因果。当发生一件新闻事件时, 特别是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的发生, 不论是多元化的自媒体, 还是传统新闻媒体, 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分析, 要运用平台的各种呈现形式和自身的深度剖析做出见解独到的新闻, 将新闻报道的自身价值体现出来。其次, 娱乐化是自媒体新闻传播和传统新闻传播的另一特点。这种轻松惬意的表现形式更易获得广大受众的青睐, 符合手中的内心需求。这是两者的相同点。相比而言, 报纸, 期刊, 还有比较刻板的新闻事件播报形式已经渐渐丢失市场份额。现如今, 所有的媒体形式都在为了解受众需求, 扩大受众人群, 增加受众粘性而努力。

再来简述自媒体新闻媒体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的不同点。在新闻事件发生后, 同一空间的任何传播者都可以即时将新闻信息传播出去, 吸引广大受众, 传播速度相当迅速, 快速引起受众的围观, 评论, 进而表达自己的想法, 增加该新闻事件的关注度和监督力度。时效性这一特点是传统媒体无法相提并论的。但是传统媒体也有自媒体无法比拟的权威性。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引导受众走向正确的舆论方向。传统媒体的权威性是公众更信服的。相比之下, 自媒体很多人云亦云的新闻事件没有得到传统新闻的确认及播报的情况下, 会出现错误的舆论倾向, 造成公众心理被蒙蔽, 受到不公正的伤害。

三、自媒体对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各方面的冲击及影响

(一) 自媒体环境下, 主流媒体媒介职能的改变和影响

在自媒体不断冲击下, 主流媒体不断完善信息功能、协调管理功能、教育功能与娱乐功能这四个媒介职能模块, 丰富多彩的新闻传播内容, 多元化的呈现形式, 使得传统的新闻信息更具有看点。其中日益凸显的舆论引导功能也肩负起了“辟谣”的重任。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不得不把新闻内容放在第一位, 并第一时间向民众还原真相, 以正视听。

(二) 自媒体环境下, 主流媒体传播渠道的改变

主流媒体在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占据绝对的优势, 对报纸、广播、电视具有绝对的控制权和话语权。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渠道广为人知, 且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近年来, 自媒体的发展极大地挑战了主流媒体, 自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给了主流媒体深刻的危机感。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大环境, 主流媒体不得不在自媒体领域开辟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 即开通官方微博、官方微信。

(三) 自媒体环境下, 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方式的改变

在自媒体传播环境下, 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消失了, 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 同步的双向传播成为自媒体传播的一大优势, 能够及时、全面、有效地了解受众所反馈的信息。主流媒体的单向传播特点限制了受众主动参与传播, 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在主流媒体中, 许多新闻节目叙事后都会加入网友点评的新闻评论, 借用网友的观点点评新闻事件, 以此来拉近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 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制约、引导舆论。

四、结束语

在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时代, 媒介也许紧跟时代步伐, 不断地创新, 满足受众需求。自媒体的自由不受限, 使得个体在传播者和受众两个角色之间随意切换, 丝毫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在自媒体的冲击下, 及时革新, 传送的新闻信息也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和喜欢。总之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才是新闻媒体立足新闻行业的关键。

摘要:目前, 自媒体的新闻传播平台快速普及和迅猛发展得益于网络的广泛普及。急速膨胀的网络消费者数量使得自媒体新闻传播速度更快, 效率更高。也正是因此极大限度考验了传统新闻应付创新科技冲击的能力, 同时也给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传统新闻传播立足本身优势, 如何吸收利用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优势来化解自媒体新闻传播带来的威胁, 这个问题至关重要。所以不断了解受众需求, 扩大受众人群, 增加受众粘性, 传统新闻传播才能立足新闻行业而不衰退。

关键词:自媒体新闻,传统新闻,影响

参考文献

[1] 周艳艳.自媒体新闻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22) :214.

[2] 计冬梅, 高丽凤.论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与重塑[J].才智, 2014 (26) .

[3] 肖璐.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冲击及影响[J].鄂州大学学报, 2016 (03) :59-60.

传播模型范文第5篇

一、主办方品牌形象的不足导致了组织混乱展会质量参差不齐

传播者在此的品牌形象指的主要是会展过程当中,主办方在相关行业中的影响力和领导地位。在会展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一般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集团。法国高级时装公会的存在使得巴黎的服装展会有了良性竞争和品牌保障,而中国的行业协会混乱、市场化较弱,缺乏有影响力和领导力地位的部门品牌形象,由此产生展会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反观上海时装周,诚然,上海时装周的品牌建立主办方已经下足了功夫,但是先天性缺陷仍然非常明显,在组织内部上也存在问题。“中心”组织形式是上海的一大特点,类似于行业协会,中心化的组织模式会发生与传统行业协会在服务职能、作业领域、项目执行等多层级冲突。中心化的行业协会似都组织模式是近年国家在组织建设上的重要任务。但中心化组织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增加了运营成本和执行难度。不仅如此,据不完全统计,眼下我们中国各地时装周大概有几十个。不同主办方所举办的时装周容易分散受众和参展商,同时也会造成视觉疲劳和不信任感,在会展品牌形象建立上大打折扣。因此,形成统一具有影响力地位的行业协会,对于集中宣传和集中客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展会定位的清晰是展会内容化的关键

“服装中心的中心”,巴黎时装周作为国际流行趋势的风向标,国际上公认的顶尖级服装品牌和总部大部分都位于巴黎。法国巴黎传递的时尚讯息不但引领法国纺织服装产业的走向,而且引领国际时装风潮。因此,巴黎时装周具有较高的“准入门槛”。反观上海时装周,在定位上海时装周学会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扶植本土原创设计和自主品牌,融合中西文化的核心理念,但是,上海时装周的优质内容仍然没有满足“国际化”的需求,怎样提高本土服装品牌和设计人才的影响力是打造独特主题的前提条件,而现如今关键的问题在于中国仍处于以下困境,这也导致国际化的进程缓慢:设计人才的缺失和中国的服装品牌杂乱无章、缺少代表性具有领导性地位的服装潮牌,这也是由于服装品牌意识的缺失所导致的。当前,中国品牌海外收入占公司比重不高,企业规模较小。这也说明,中国的品牌国际化能力不足,导致了展出内容也不够国际水平,进而导致会展品牌影响力不足。

三、专业媒体报道渠道的示弱

展会是展示企业形象的良好平台,但是总体而言我国本土专业媒体报道的式微,导致展会品牌形象建立进程缓慢,树立专业的行业媒体品牌也是打造优质展会品牌形象的手段之一。巴黎时装周拥有专业和固定的宣传渠道,使得在宣传效果上事半功倍。法国媒体作为一个特殊的角色,助推巴黎时装周在国家乃至世界所引起的热潮。从18世纪末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La Mésangère》这一类杂志成为了法国时尚的标杆。战后以来,《Vogue》《ELLE》《嘉人》等顶级时尚媒体继续在世界范围内引发时尚浪潮。上海时装周在中国范围内的宣传上已达到一定规模,而宣传渠道多为新媒体平台和地方媒体,专业性仍然欠缺。以2016秋冬上海时装周为例,

据报道,时装周的媒体新闻稿发布从巴黎时装周的前期预热环节到开幕,一直到举办期间持续时间甚至是活动结束后都紧跟热点进行深度报道。新闻媒体宣传渠道在新浪,腾讯和搜狐等传统门户网站上启动,专业垂直网站对时装周表现出了对时装周极大的兴趣和认可。从时装周报道中可以发现,在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平台上具有很高的灵活性,渗透率极高。进一步扩大了原创设计和原创品牌的曝光度,除了强调时装周的领导地位外,体现原创力量备受现代时尚媒体的支持和赞扬。但是国内媒体水准参差不齐,相较国外媒体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较高审美水平,国内媒体在时装周的专业报道层面缺乏专业报道的深度和可看性。

四、时装周品牌服务的缺失影响客户参展满意度

在服务方面,巴黎时装周做得尽善尽美。在巴黎时装周中,在参展人员和酒店餐饮等方面,展会会场保持一流水准的基础设施。主办方提供周全的服务,提供良好的公共安全及有序的设施,保障展品运输安全。模特专业水准保持较高素养,对展出作品保持高度尊重,积极配合与展示人员及其他模特合作。时装周过后,服装秀的结束是设计部门的短期休息,营销部门将召开有深度的工作,即“订单会议”。时装周后,营销部门将收集销量数据,向工厂订货,并提供一系列的物流活动。宣传部在主要媒体收集关于记者招待会的报告后,将按照计划发布相关媒体。相比之下,上海时装周的举办最大的问题在于浮于表面。时装周举办的目的在于在“看”够了以外还需要“消费”。在时装秀结束后,当季设计的时装便需要顾客的购买和使用。除了在时装秀上展示,进行服装宣传以外,时装的普遍化广告宣传也不可缺少。门店积极推出同款时装以及举行降价促销活动,门店内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的好坏也会影响到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和好感度。在刺激消费提高收益的同时也能达到树立品牌形象的效果。

巴黎时装周的管理不仅包括举办时装周,还包括售后服务,例如在项目结束后,市场部的工作将是将销售的数据进行整合与汇总,向工厂下达详尽的订单,部署产品和延迟交货。在公关组针对手所收集整合来源各大时尚媒体的报道编辑完媒体报告后,按照规划对新品进行宣传,将按照规划通过的新媒体平台准备媒体促销,并将与杂志,艺术编辑和媒体进行交流。平面组则需要对下一季的时装周进行提前部署。因此,服装周的结束不代表所有工作的结束,除了门店销售之外小部分的订单以外,更大一部分的是时装周后期大部分供应商的订单保证。

五、时装周品牌影响力分析

事实上,时装周不仅是一个时尚的走秀、展出,更是一种商业行为。因此时装周的商业模式是否完备规范化是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原因。继续拿巴黎时装周为例,这里每年开办近百个专业和非专业展览会并接待约33 000参展公司。2017年春季的巴黎时装周,腾讯网络共产出165条秀场视频,总播放量达到3320万。观展总人数达到33507人,为进博会的举办奏响了序章。为期四天的MODE展参与总人数达到9925人,其中专业买手和代理商占到观展观众的48%,展会首日渠道买家占比达到51.1%。从参与度来看,2019年春夏上海时装周经过三季的迭代更新,本季共有来自30多个国家总计1032个服装服饰品牌参展,其中约半数为海外品牌,其举办了50场新品大秀、6大时尚焦点,还有6大主题活动跨界等时尚活动。而巴黎时装周共呈现了110场官方日程的时装作品发布,品类涵盖了原创男女装设计品牌、新锐先锋设计师品牌、国际知名品牌、童装设计品牌、设计品牌跨界合作,以及本季全新推出的社交礼服发布等巴黎时装周最小规模的时装秀Noir,到场客人35位。

综上所述,上海时装周硬件设施方面与巴黎时装会展没有太大差距,而关注度和参与度巴黎时装周明显高于上海时装周,因此,除展出的服装设计以外,利用媒体炒作、周边服务等前期工作仍然需要改善。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会展品牌化不单是宣传方式的问题,更是传播过程当中每个环节的落实。在上海时装周这个中国已经算较为成熟的展会中,我们依然会发现这些问题如行业协会的不健全、服装企业国际化品牌化进程缓慢、专业媒体渠道和报道的缺失以及展后服务忽视最终导致了传播效果的式微。想要让上海时装周能够成长成巴黎时装周这样级别的大型活动,首要工作就是在传播的内容上不断优化,即完善时装专业市场。也就是之前所提及的创建中国的国际知名高端服装品牌和优秀原创设计。品牌的建立需要包容服装的国际性和独特性,在设计服装的创新性上在预测未来国际审美趋势的同时也需要本土化特色的创新和发展,保证品牌民族性和世界性统一。在品牌国际化之后,上海时装周应不断加强“四个环节”商业模式的联系和强化,满足宣扬中国现代文化的同时达到经济上的更进一步发展。必须承认,中国的会展行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会展的品牌化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在这里我所提到的针对上海时装周品牌化的建议在其他展会品牌中同样适用。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实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战略,面对激烈的外部竞争环境,中国企业应将重点放在最大规模的会展企业开发上,对会展产业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展览公司要遵循资产管理、运营、股权管理、并购等多种资本管理战略,快速成长,成为以内部积累为基础的著名中国展会品牌。

摘要:上海承载着与国际文化交流碰撞的重要责任。本文针对上海时装周的品牌传播以传播的五个要素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渠道、接受者、效果来出发分析上海时装周的展会品牌的传播,对于未来上海时装周品牌传播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基于对上海时装周的分析更进一步指出中国会展品牌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时装周,会展品牌,传播,传播要素

参考文献

[1] 周明苇.传播学视角下中国会展品牌个性塑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 刘丽君.中国会展品牌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2007(10).

[3] 卫小鹃.服装的品牌传播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6.

[4] 胡广梅.浅析会展经济中传播要素的科学构建[J].江苏商论.2006.

[5] 周明苇.传播学视角下中国会展品牌个性塑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6] 刘丽君.中国会展品牌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2007(10).

[7] 卫小鹃.服装的品牌传播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6.

上一篇:残疾人就业条例下一篇:公益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