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校教育范文

2024-04-28

民办学校教育范文第1篇

1 以教师为本, 实施质量目标管理, 让每一位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

学生的成长是教师合作劳动的过程, 学生的成才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依靠教师办学,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关键。

1.1 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教师的劳动是精神劳动, 教师的观念影响着教师的劳动和“产品”质量。为此, 学校必须把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作为“质量立校”的第一件大事来抓, 设法转变左右着教师教育方式、态度和内容的质量观、法制观和师生观: (1) 质量观。质量要以能满足社会需要为基本要求。当今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富有创造个性的学生。评价学校教育不仅只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事, 社会、家长和学生也成为评价学校教育的主体, 他们对学校质量的评价影响学校的生存。因此, 学校的教育质量目标不仅要有能满足社会、家长和学生多方要求的合格率、升学率 (优秀率) 、思品达标率、体育达标率、活动开展的参与率和获奖率等指标, 还要有能感动社会、家长和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氛围和特色。 (2) 法制观。社会已步入法制的轨道。学生是受法律保护的受教育者, 老师是行使法律赋予教师职能的教育者, 当今教育界已有了禁“投机教育”之风、治“违法施教”之人的法律法规。依法治教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一个也不少”、“一个也不落下”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3) 师生观。学生是社会的一员, 享有与教师平等的人格;学生是鲜活的个体, 与教师一样享有独立的人格;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对象, 也是学校服务的对象0;学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合作者, 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与学生一同成长, 尊重学生, 爱护学生, 一切从学生出发, 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学校抓教学质量的基本原则。 (4) 改革意识。社会是处处变革、日日更新的社会。教师要适应社会就要有改革的气魄、创新的精神。“没有不变的学生, 没有不变的思想”, 恪守经验就意味着落后。不断汲取新思想、新观念, 不断改进不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 做科研型的教师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也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5) 忧患意识。生源竞争是目前学校竞争的一大热点。“今天上不了质量, 明天就招不到学生”、“教不好学生, 就是砸自己饭碗”。珍爱今天拥有的“岗”, 让我因“岗”而精彩, 让“岗”因我而生辉, 是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对教师岗位意识的要求, 也是教师勤奋工作创辉煌的压力、动力之源泉。

1.2 满足正当需求, 提供展示舞台

需求是动力的源泉, 满足教师的正当需求就好比是给灯添油、给钟上劲, 教师有了动力, 学校才有活力。学校可通过活动开展、目标管理、制度改革等渠道, 设法满足教师在精神、物质两方面的正当需求。如:举办“课件制作培训”、“电脑操作培训”、“先进教育理念学习”, 鼓励第二次学历培训, 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参观, 满足教师更新观念、掌握新知的需求;向上级教育领导部门申报课题立项, 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满足教师参与科研、教育创新的需求;改革奖金制度, 及时兑现质量奖, 用好每一笔校长奖励基金, 让多劳者多得、干好者多得, 满足教师追求公平待遇的物质需求。

2 以学生为本, 实施分层教育, 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得到相适应的发展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学校教育是教师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导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教育要向全体, 首先就必须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每一个学生心、智、能等方面的特点, 还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目标要求和教育方式。因此, 以学生为本, 面向上、中、下不同层次的学生, 循序渐进地实施分层教育, 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方面。怎样实施分层教育:

(1) 在教育教学管理上, 学校可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实施“精品+全面”和“合格+特长”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即引导能力强、学业成绩好的学生注重平衡发展, 激发潜能, 全面提高基本素质, 促使学生好上加好, 优中更优, 成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引导学业成绩差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 在不放弃劣势科学习的同时, 发展某一方面的兴趣与特长, 成为有特长的合格学生。

(2) 教学上, 学校可针对学生学习兴趣、能力和水平的差异实施分层要求、异步达标, 使上、中、下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对能力低成绩差学生的施教, 学校可以以平均合格为目标, 以双基的落实为教学重点, 求稳求实, 层层过关, 步步为营;对能力强成绩好的学生施教, 学校可以夯实双基, 培养发散思维、综合分析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 对教材考标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知识拓展。而对特长生施教, 学校可以以平均合格为基点, 发展其兴趣和特长, 促使学生素质的提高。

(3) 分层教育对德育工作的要求是:形式上要坚持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内容既要有紧跟形势、贴近时代、切合实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内容, 又要有针对优秀生、后进生、独生子女、下岗工人或离异家庭子女等类别学生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 因人而异;活动设计要花样多、参与面广, 尽量为每个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和展示舞台, 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兴趣需要,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提高, 并得到与之相适应的发展。

3 诚实做人, 扎实做事, 以质量促使学校发展

这是一个蕴涵着治校道理的演绎公式, 它提示我们:九次靠真枪真刀、真才实干拼出来的成绩, 可以被一次弄虚作假所抵消, 所否定。因此, 学校必须珍惜已取得的成绩, 必须在“诚实做人、扎实做事”上下功夫, 狠抓校风学风考风建设。“千教万教先教做人”, “教人先教求真务实”。学校要加强诚实教育, 让师生明白:诚实表现在工作上就是专心致志、认真踏实;表现在学习上就是扎扎实实、勤奋刻苦;表现在对组织、集体的态度上, 就是奉公守法, 遵守纪律, 忠诚老实;诚实的人是最受人尊敬的人。

学校只要坚持做到“一切工作都求真务实”, 教师就敬业、扎实, 工作细心耐心;学生也会勤奋、自觉, 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而这正是“质量立校”所追求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氛围。

摘要:抓质量要靠持有积极态度的教师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激发学生的潜能, 学校要立足社会、谋求发展, 就要以人本管理为手段, 走一条靠质量立校的振兴之路。

民办学校教育范文第2篇

摘要:教育转型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受政治、经济、信息、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人们的认知体系和价值观念开始嬗变;同时,由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教育价值嬗变——从“功用性”到“意义性”成为一种必然。社会转型时期教育的价值嬗变对教育自身完整、教育中的人之完善及社会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转型;教育转型;价值嬗变

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我们一直处在一个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的社会转型时期。这一社会转型既有历史的必然性,又具有价值上的合理性。它既导致了社会物质层面的深层巨变,又导致了人们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深层碰撞;既导致了人们在价值比较的选择和整合上的困难以及价值追求上的困惑、疑虑和迷惘,又激发了人们对新的价值体系和主导价值观探求的热情。以社会转型为基本的观察背景和分析框架,以“价值冲突”、“价值整合”为基本的理论支撑和分析框架来认识教育转型,既成为一种理论上的期盼,也成为一种现实的诉求。

一、教育转型: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

社会转型是社会的整体变动,这种变动既有社会革命导致的社会形态的更替,也有同一社会形态内阶段性的质的飞跃。从整个人类社会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以及人的生存方式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表现来判断,社会转型主要表现为整个人类社会从农业型社会向工业型社会的转变、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从封闭社会向开放型社会的转变Ⅲ,从以实体物的发展向以主体人的发展的转变,从注重工具理性向体现人文关怀的转变,从希求物质工业的繁荣向建构现代生态文明的转变,从单一的经济发展向社会的全面进步的转变,从追求眼前实用、功利向倡导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转变,从远离社会的恶性竞争、矛盾冲突向社会的良性循环、和谐大同的转变。

在急剧变动的20世纪和21世纪,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全球化、国际化与网络化的潮流,中国发生了一系列社会变迁与深刻巨变,这必然带来人们在教育价值理念上的诸多变迁。审视当前的教育变革,我们可以发现教育的功能正在由对“有用性”的关注逐渐转向“有意义性”的凸显,教育的培养目标正在从知识外部的“机械教化”逐渐转变为个体智慧的“内在生成”(internal generation),教育的价值祈求正在从短暂的“静态”逐渐转向过程的“动态”,正在从注重“结果”逐渐到走向“终极”。当社会转型时期的自我的建构性日益突出、教育中认证个体社会化过程的标准日益成为一种个体的感受而需要个体意义上的重新考察与认证的时候,教育必然要成为一种体验的教育,成为一种意义性的教育,成为一种自我生成的教育。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项兼具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内容的社会活动,既是社会各个方面活动的文化和思想基础,也是社会各个方面活动的发动机和策源地。一个国家或社会中的教育状态及水平,不但决定着该国家或社会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形象,也决定着这个社会文化及精神的灵魂、品格和境界。教育是以主体人的培养和发展为中介推动社会系统的发展和进步的,教育内部博弈和变化冲突,会引起社会价值观念、认知体系、群体意识的改变,进而反作用于社会的经济、科学技术领域,促使社会其他子系统的转型。教育是社会的核心,是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的基本手段,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转型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

二、教育的价值嬗变

社会是一个机构复杂的动态系统,构成社会大系统的各个要素或子系统之间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教育是社会的子系统,它与构成整体社会的其他要素或子系统产生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H。教育是以人的培养和发展为对象的,教育虽然是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之一,但社会中的其他要素之间及其和社会大系统的相互影响都要通过教育这个子系统来推动。反过来,在这样一个急剧变革的时期,社会系统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推动也会引起教育自身的嬗变。作为教育中人,其自身的存在价值也会在无声中嬗变。把教育价值观的嬗变放在整个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下考察,我们可以看到教育价值观的变迁呈现了从以神为取向的教育到以人为取向的教育、从以人文为取向的教育到以科学为取向的教育、从以政治伦理为取向的教育到以经济为取向的教育、从以精英为取向的教育到以大众为取向的教育的发展过程。教育价值观是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的,它总是体现出了当时的时代性与进步性。

(一)嬗变的归因分析

1.全球化的影响

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进程,一个范围日渐拓宽、力度日渐增强的历史进程;全球化表现在交通全球化、信息全球化、观念全球化、社会问题全球化等多个方面;同时,全球化是一个具有多领域与多视角、共时性与历时性、整体性与多元性的历史进程;用一句话来概括,全球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彼此的分开、隔离、封闭、固守走向相互合作、交往、开放、对话的动态变迁过程。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国家交流、企业合作、私人交往、贸易流通加速,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人的距离日益拉近,人类开始跨越空间,跨越地域,规避文化、教育、语言、信仰等障碍,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沟通和对话,各国为了不同的发展利益,为了人类社会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开始积极打破国界、区界开展相互交流、合作。因而,为了使国际间教育对话的顺利畅通,教育的全球化趋势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因此,在教育全球化形成的过程中,教育自身特别是教育中人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一些新的变化。

2.人文性在教育中地位的提高

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科技信息笼罩、工具理性和功利性极度猖獗的世界,人们过度夸大了教育的实用价值和经济功能,在极度的功利性追求中缺少了对人生命的终极关怀,失却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人类为了免受绝对工具理性的荼毒,开始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人文精神也开始受到社会的重视,人们越来越重视感性,重视人的生命,重视人的现实生活世界,重视人的人性化生存,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开始了对于建基于人的价值存在——“以人为本”的追求。没有人存在和发展的世界不是真正的人的世界,没有人生命完整的社会不是发展的社会,没有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是失败的、可悲的教育。人的生命发展和精神陶冶是教育的内在需求,没有人的精神生成和发展,教育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对人的终极关怀成了教育嬗变的重要原因。

(二)教育价值嬗变的表现

1.教育全球意识的形成

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由于不同社会之间存在着共同利益,人类对文化、教育有着共同的祈求性,于是人们开始

超越社会制度差异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打破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和不同社会集团利益的界限,用世界性的眼光和超越性的意识去考察、感受教育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而形成了教育的全球意识。

2.教育自身价值的嬗变

今天的新人已经在领会、认知和理解这个世界了,他已经具有了必要的技术,可以根据他自己的利益合理地影响这个世界,然后他又用物质产品和技术结构丰富这个世界。单从教育自身价值的有用性来看,它能给国家繁荣和强大带来直接的好处,能够推动国家的科学技术、信息水平进步,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从而提升国家的以科技和文化教育为主要体现的综合国力。但是,教育对国家的有用性价值容易被看做唯一的、绝对性的功能,以至于被理解成帮助国家富强进步的工具。另外,价值的有用性对个人来说,它能够提高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改变自身的经济面貌,于是教育才会有古代时期“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的功利性价值。这种认识,使人文教育成为科技和工具性教育附属物,容易扭曲教育的本来面目,使教育的有用性变成纯粹的功利性。因此,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教育自身价值向意义性转变成为一种必然。人们开始从这个被科技、机器、工具、功利笼罩的世界中清醒,开始把视野投向教育的人文价值和意义性存在,开始在教育价值的迷失中祈求高雅、向往纯洁、追求本真,开始在教育的功利的侵蚀中崇尚至善、求真、粹美,开始在教育意义性价值取向中生成高尚、仁义、理智、关爱,开始在教育终极性价值取向中懂得责任担当、生态保护、和谐生成。

3.教育中人的存在价值的嬗变

21世纪的中国教育正处于传统与现代、实用与意义的连续体上,经历的是来自过去和现代文明的冲刷,面对的是来自方方面面的现实的挑战。正是这些冲刷和挑战推动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教育中人的存在价值随着教育自身的嬗变而变化。具体到教育第一线上,人的存在价值嬗变表现在校长教育思维的转变,教师教育追求的转变,学生教育观念的转变方面。

(1)校长教育思维的转变

教育转型时期,处在教育一线的校长,应该有开阔的视野,及时关注教育的新发展、新动态,转变教育思维。第一,一校之长开始形成“长之一校”的教育管理国际化理念,积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管理修养。正如哈佛大学英格尔教授所说的那样,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现代化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果是不可避免的。第二,校长开始转变自己的角色,从过去有绝对权力的“单一管理者”变为民主、灵活的监督者、参与者。第三,校长要学会放下架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体验现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注教育中学生的生命成长。因为主体人的培养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提升人的生命价值、扩展人的生命意义、体现人的终极关怀,是教育的内在冀求。

(2)教师教育追求的嬗变

在教育自身价值嬗变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责任担当者,对学校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当然应该从教育传统的实用功利中解脱开来,关注学校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发展。同时转变教育思想,放弃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求业做官”、“谋取功利”等迂阔思想,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争做楷模、树立榜样;在做人上身体力行、为人师表;在生活中利他奉献、淡泊名利。从教育价值取向上,教师开始超越学会生存的一般状态走向学会关心的高级境界。学会关心是教育价值嬗变的意义性的体现,因为关心是最深刻的渴望,关心是一瞬间的同情。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关心之中,它是生命最真实的存在。

(3)学生在教育中成长观念的嬗变

单从学生受教育的有用价值性来看,学校教育把学生培养成“知识人”无可厚非,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走向了一个极端,它致力于塑造一种知识人,知识被看成是人的唯一规定性和人之本质,知识被扩张为人性的全部,人性中的其他部分,如伦理道德、审美情操等,则都被虚无化。知识,原本是人们用以生活的手段,生活本身才是目的。这是教育知识对人生命的一种僭越,这就要求学生自身转变教育价值观念——把追求“单一知识”转向祈求“生成智慧”。这样处在教育价值转型时期的学生就不断地冲破其自身知识的限制而去接近完整的生活和社会,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地扩展为文化,转化为人的智慧目。

三、转型时期教育价值嬗变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教育价值嬗变的必要性

社会转型时期教育价值的转变是教育自身的应然状态,也是实现社会转型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内容。教育的本真意义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后受到了浸染,教育作为文化整体的意义被削弱了,教育作为人的生命的整体存在的意义被置换了。教育不再对应人类生活的全部,而只被局限于社会知识的一部分;教育不再和流动的生活共生共长,而只是被用来传达所谓的永恒知识;教育不再观照个体生命成长,而只是考虑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具有统一规格的未来劳动者;教育不再把儿童看做是人的发展的必要阶段,而把实现社会化作为儿童发展的固定目标。因而,教育价值自身嬗变成为社会发展的必需。同时,教育在新时期所表现的工具性特征和承载人的生命的文化所内在的反思性特征就构成了一种现实的张力,从而推动着教育在人化和异化的两极寻找发展的契机,也为教育自身价值的转型创造了条件和提供了可能。时代要求教育突破作为制度化存在的界限,即恢复教育作为完整文化的存在,进一步凸显教育通过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来创造新文化,甚至超前性地引领文化的功能,因此,教育价值的嬗变才从暂时性、附属性、外化性、实用性转向终极性、动力性、生成性、意义性。

(二)教育价值嬗变的意义

教育价值有用性观念是一柄“双刃剑”,它既可以主导教育发挥其促进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发展的功能,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巨大的贡献,又可以使教育方向出现偏差、本质异化,成为追逐功利、缺少信念和品格的精神流浪者。教育本身应该成为一种培养人的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呵护人的生命成长、观照人的存在价值、彰显人的内在潜力是教育的自身使命,也是转型时期教育嬗变的趋向所在。转型时期教育中人的生命应体现其自身的能动性、意义性价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够在不断的受教育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历练自己的性格、提高自身的涵养、升华自身的价值。教育意义性的价值取向,能改变教育价值偏差和功能异化现象,使人摆脱一心只想“做高官”、全力寻找“黄金屋”、时刻关注“颜如玉”等纯粹功利性的教育价值追求,使教育自身走向生命的终极关怀。

转型时期教育价值向人文性、意义性、终极性的转变,能改变教育实践中重理性知识的单向授受,培养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经验生成,改变教育中重僵化概念、严密逻辑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性情感受能力、感情表达能力。教育价值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嬗变能引导人走向意义性的世界——个自我超越的世界、一个理想性和精神性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学生个体最有可能形成深刻的生命体验,获得真实的情感、健全的人格、聪睿的智慧。

责任编辑 韩成军

民办学校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健康教育;卫生服务需求;研究;学生保健服务

诸多研究表明,有效的健康教育应以受教育者的需求为依据[1]。1992年,教育部与卫生部联合颁布《中小学健康教育基本要求》[2],作为学校健康教育的指南,至今已近15 a。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群疾病谱发生变化,中小学生也面临新的健康挑战。该研究旨在探讨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为教育部门修订相关政策,完善我国学校健康教育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涉及受教育者和实施教育者两方面,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及学校相关人员。鉴于小学生对问卷的理解能力,需求研究仅选择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实际调查全国26个省市(包括2个直辖市和24个省、自治区),共调查学校153所,其中中学76所。接受调查学生共计8 008名,其中有效中学生3 974名(男生1 881名,女生2 093名)。同时,调查家长8 008名,教师771名(来自小、中学分别为387名与384名,各占50.2%和49.8%)。

1.2 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和社会学研究有关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由研究者参照教育部、卫生部1992年联合颁布实施的《中小学健康教育基本要求》,以及2000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的国家标准(GB/T 18206-2000):《中小学健康教育规范》[2-3]中所涉及的要点为基础,自行完成设计《中学生调查问卷》与《教师调查问卷》、《家长调查问卷》。问卷内容除一般情况,有关的健康知识、态度、行为外,还涉及对学校健康教育内容、方式、教材等问题的需求等。问卷均经过预试验和专家论证。同时,制定半结构访谈提纲,包括《教育部门分管教学领导访谈提纲》、《学校领导访谈提纲》、《任课教师访谈提纲》。对主要涉及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教育政策的决策者和参与者,如教育部门主管领导、学校校长、课任教师等进行个别深入访谈。

1.3 数据分析 问卷回收后,剔除不合格问卷,对合格问卷重新编码,用EPI data 2.0建立数据库,采用平行双录入和逻辑检错的方法进行数据录入质量控制,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仅对合格问卷中的应答项目进行统计)。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χ2检验(包括确切概率法)等。

2 结果

2.1 健康知识需求与学生主要的健康问题 问卷中涉及的健康知识需求包括个人生活方式、食物营养、伤害预防、心理卫生、青春期发育等14个方面,分别对学生、教师、家长3组人群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健康知识需求方面,学生提出的前5位是人际交往、缓解压力、心理卫生、食物营养、健康生活方式等,而怀孕避孕知识、艾滋病和性病预防知识排在最后。按不同教育方式划分,目前采用独立授课组的学生对健康知识需要的顺位与总体略有差别,渴望了解营养知识上升至第3位。独立授课组学生想了解环境与健康、预防伤害与安全、体育锻炼与健康、近视、龋齿等常见病预防、人际交往的比例高于分散授课组的学生。而分散授课组学生想了解怀孕与避孕、艾滋病和性病的预防的比例高于独立授课组。

教师对学生应该主要掌握的健康知识的观点与学生有所不同。就总体而言,教师提出的知识内容居前5位的分别是个人卫生、体育锻炼与健康、环境卫生、心理卫生、伤害预防等。虽然采用不同健康教育模式的学校对知识需求的序位有所不同,但依然集中在此5个方面。另外,还有6.7%的分散授课组教师和5.8%的独立授课组教师提出学生还应该掌握自我保护、道德伦理等知识。

家长认为子女在该年龄阶段应该掌握的主要健康知识也与教师不尽一致。保护视力一项上升至首位,其他居于前5位者依次为环境卫生、体育锻炼与健康、促进心理健康、伤害预防等,排在最后的为艾滋病预防。同样,存在不同学校类别的差异,分散授课组的家长将食物营养上升至第5位,独立授课组将预防龋齿上升至第5位,而伤害预防在2组中均下降至第6位。此外,还有8.1%的家长觉得孩子应该掌握一些其他的健康知识,其中以自我保护、个人卫生为主,分散授课组家长的比例高于独立授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就目前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健康或行为问题,研究问卷设计20余项。教师认为,挑食、不注意食品卫生、近视、偏食、缺乏锻炼是目前学生中存在的前5位主要健康或行为问题,吸毒、过早性行为、受他人性暴力/性骚扰、酗酒、情绪不稳定则位居后5位。此外,还有2.4%的教师把经常上网、睡眠时间不足认定为目前学生中存在的健康问题。近视、不注意食品卫生、缺乏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道路意外、校园安全等被家长认为是孩子出现的前5位健康问题,与教师的观点相近;酗酒、吸毒、过早性行为、吸烟、轻生/不尊重生命被排在后5位。此外,上网、早恋、因课程重导致睡眠时间不足也同样被家长提出。

2.2 对现有学校健康教育的态度 通过定量调查发现,绝大多数(超过90%)中、小学生都认为学习健康知识很重要,并喜欢学习健康教育知识;有73.0%的学生认为健康比学习重要。由此反映出学生对健康教育的态度倾向。99.7%的教师对健康教育也持肯定态度,99.6%的分散授课组教师和100.0%的独立授课组教师认为在学校对孩子进行健康教育有必要。定性研究也显示,多数教师十分认同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同时,97.7%的家长也认为学校有必要为孩子提供健康教育。

2.3 对学校健康教育方式的选择 问卷设计了3种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学生、教师、家长的选择倾向有所不同。由表1可以看出,在单独授课、分散教学和两者相结合3种方式中,2组学生倾向单独授课和分散教学相结合的比例大于单独授课和分散教学,而分散教学相对来说不为他(她)们所喜欢。对学生倾向学校开展健康教育采取的方式进行比较发现,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倾向两者结合的比例>单独授课>分散教学。

教师倾向在学校中采取的健康教育方式见表2。结果显示,在单独授课、分散教学及单独授课与分散教学相结合3种方式中,教师选择单独授课所占比例最高,分散授课方式最低。比较分析发现,两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其选择比例进行排列,其顺位为倾向单独授课>两者结合>分散教学。

学生家长倾向学校采取的健康教育方式也是以单独授课所占的比例最高,分散教学最低。此外,还有1.2%的家长提出通过电视、宣传片、图片展、讲座等方式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家长选择的教学方式排位与教师相同。见表3。

3 讨论与建议

3.1 现有健康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存在差距 近视、不良饮食习惯与食品卫生、缺乏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交通安全和校园安全等被家庭和学校认定为学生最常见的主要健康问题。在对学校提供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求方面,学生、家长、教师的顺位有所不同。学生把发展个人心理社会能力置于最为重要的位置,渴望了解如何进行人际交往、缓解压力、促进心理卫生;教师、家长更多地是与学生现实存在的健康问题相联系,关注视力保护、个人卫生、体育锻炼、伤害预防等直接影响青少年健康和生命的知识与能力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对艾滋病和性病预防的内容均被学生、教师、家长列在后位。此外,掌握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伦理教育的知识也被教师和家长提出。本需求研究以中学生为主要对象,该年龄阶段人群正值青春发育时期,对如何合理、适宜地增强心理调节能力方面的需求较高,教师和家长也更看重学生健康实用能力的发展。但现行的健康教育内容还多仅限于讲解一般知识,缺乏对儿童青少年有效健康保健能力的培养以及技能的实践与发展。由此提示,健康教育内容框架的形成必须与学生的整体健康需求以及社会发展中学生存在的健康问题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对学生健康知信行的调查结果也发现,现有健康教育内容与其存在差距[4],主要表现在伤害防范,特别是与学校生活环境相关的运动损伤、校园伤害、学校常见问题和多发疾病的预防以及健康生活方式、青春期保健等。建议根据社会发展的环境,依照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健康需求以及现代社会对儿童青少年健康的要求,对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特别是在关爱生命、应急防范、疾病预防、减少和避免健康危险行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及时适当的调整。

3.2 学校健康教育模式值得进一步探讨 在对待学校健康教育的态度上,绝大多数(超过90%)学生以及教师和家长都持认同态度,认为通过学校对学生进行卫生保健教育十分必要。在对现有学校健康教育开展方式,如單独授课、分散教学和两者相结合3种方式的选择上,学生更倾向采用单独授课和分散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最不喜欢分散式授课;而教师和家长最肯定的方式均以单独授课为首选,与学生相同,分散教学方式也居于最后。而该教学方式不被认可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实际操作性、学校师资和教学资源受限。提示学校健康教育依然应是未来促进学生健康的主要手段,而学校采用何种适宜的课程载体,为学生提供系统、可操作性强、实用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应综合考虑学生、教师等学校主体人群的意见,进一步探索与发展。建议进一步完善学校健康教育的适宜发展模式,将现有不同机构提出并规定在学校开展的各类教育,如艾滋病教育、安全教育、性教育等综合纳入学校健康教育的整体体系,实际解决学校健康教育课时设置、执行能力、人力资源短缺等问题。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民办学校教育范文第4篇

1、抓德育教育,营造感恩氛围。我校在教学楼、实验楼楼头楼厅及走廊、厕所墙壁上喷涂了千字文、名言警句、经典古诗词,教育意义突出,氛围浓厚,寓教育于无声。并且在教学楼走廊设置了以感恩活动为主题的版面,在版面下方各有一个空白,学生对于感恩的感想感受、行动目标以及承诺决心等都在上面展示,而且定期更换轮流感悟。每天大课间活动坚持唱一首感恩歌曲。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2、家校联合,共同激发感恩情结。在感恩教育的过程中,我校一直坚持家庭、学校齐抓共管的形式,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举办感恩教育家长座谈会,要求父母抛弃对孩子“过度溺爱”的思想。并在星期天、节假日通过教师、班主任与家长进行的联系,来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具体表现。学校还统一印发了学生德育家庭作业记录反馈表,其中的内容有今星期天我在家中做了什么?我有什么活动感受?最后是家长意见及建议。通过学生的切身感受在教育孩子认知的同时,教会学生做人、感恩。

3、抓主题教育,培养感恩情感。学校每周布置爱心家庭作业,让学生利用星期天节假日为家里做家务: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等;定期开展感恩主题班会、感恩作文竞赛、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开展“老师,谢谢您”活动,以此理解老师工作的艰辛;开展“我为同学做一件好事”活动,使孩子们学会表达对同学的感谢之情。学校把感恩活动贯穿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天,使学生们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4、抓实践活动,践行感恩之情。我校经常利用各种节日开展感恩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民办学校教育范文第5篇

一.养育之恩

从来不曾认真计较那首歌的歌词,自然无法理解这首歌的真正含义,直至那节班会课,仔细琢磨,才得到那个永恒不变的真理——《真的爱你》。

班会课的游戏,每一个被抽中的人必须唱出《真的爱你》中的歌词,如果接不上,即必须打电话给自己的父母向他们说我爱你。在当时,每一个知道规则的人无不倒抽一口冷气。要知道父母并不是爱人,他们就像山,就像海,我们无时无刻对他们都充满敬意,即使心中的爱是多么深厚,都不易于溢于言表。90后的我们,都还是不愿意承受那份尴尬,尽管背后是那样的温情。但是游戏必须进行,输了的人也必须服从规则,无论是强势的高分学子,还是风趣的捣蛋鬼,无论是刚强的铮铮男儿,还是腼腆的窈窕淑女,在说出那句我爱你时,语速都是飞快,有时我甚至怀疑他们的父母是否真的听见,但我知道同学们都是真心的,他们的内心无不充满爱。

就像歌词里所说,决心冲开心中挣扎,亲恩总可报答。日常生活中,父母为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无不是经过深思熟虑,无不是处处为我们着想。他们生我们育我们,并不是为了自己,他们从不要求我们的回报,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心安理得的接受他们所有的爱。学会感恩,是我们人生中必有的课题,也是一生中永恒不变的真理。我们现在可以做的最简单的一件事便是冲开内心的挣扎,报答亲恩。

二.感恩之音

班会课上合唱那首《真的爱你》,心中没有丝毫虚情假意,曾经幻想多年后仍记起那一对温馨的手,始终给我照顾,春风化雨暖透我的心,一生眷顾无言的送赠,人生如歌,希望,我们可以每天为父母演唱《真的爱你》。

三.师长之恩

可以这样说,老师是我们第二个父母,我们从他们那里贪婪的吮吸着知识的甘露,他们却毫无怨言,每天朝九晚五地为我们操劳,他们是多么的无私与神圣啊!因此,在班长的号召下,各科课代表积极响应,精心准备着小礼物。各位同学也不甘示弱,在每张画满斑斓图画的卡纸上,写下了自己对老师们的留言与祝福。

准备好礼物和祝福后,每科科代表在自科老师的课堂上课前把礼物和祝福双手送给老师,同学们也配合课代表热烈地鼓起掌来,有些同学更是唱起了《感恩的心》。老师们惊喜地接受了礼物,满脸都是笑容,忙着说谢谢,之后老师和课代表合影留念。

经过这件事后,同学们懂得了老师的辛苦与期望,上课时都是聚精会神的听,认认真真的思考,我想这才是老师真正希望得到的回报!

四.社会之恩

我们组织了一次“回馈社会,学会感恩”活动,活动内容为:以城镇分成几个小组,在约定的时间一起探望当地的老人。此活动旨在让同学们学会感恩之心,了解老人们的生活,懂得生活的哲理,用自己的一双手,来为老人们贡献自己的一份力,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

待工作分配好后,每个小组的组长在周日上午带领自己的成员来到辖属自己范围的老人院,以下为各个小组所负责的老人院名称:大良凤城敬老院、陈村老人院、容桂冯派普敬老院。

在大良的凤城敬老院,一进院门,就可听见流水声在“咚咚”地响,迎面见到一座假山屹立在一圆形水池中央。宽敞而舒适的环境是我对凤城敬老院的第一印象。周围也植了很多树木植物,其中有一颗笔直的参天大树占有院子的一方。老人们很祥和地坐在走廊上与同学谈话。孤独的他们,年复一年地生活在这个敬老院中,不能常常与自己的亲人相见,思念与无奈只能永藏在心中。同时他们也是幸运的,因为它们在敬老院可以结识一群年纪相仿的朋友,他们可以团团坐在能够诉说自己当年的历史与有趣的生活。彼此之间牵绊着一丝联系,他们互相扶持,一起走过几年的岁月。

我们与老人谈谈关于他们的事情,他们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们还一起研究当时的红歌,麦昭贤同学富有感染力地唱出了《马赛曲》。我们也做了一些体力活,如拖地和抹栏杆。这些工作不可以马虎对待,若拖把拧不干净,就会使老人滑倒。虽然简单,但我们都用心去做好,把它看作一次有意义的劳作。

五.收获与心得

活动过后,我们将成果展现在班会中,以教育同学们,其中还请了两名组长上台讲述他们的心得。本次的活动教育意义深厚,同学们不仅经历了一次社会实践,还收获了不少珍贵的东西。

我们每个星期四都会进行废品回收,使班上的环境更整洁,而且同学们知道了能够废品回收都主动地洗干净喝过的瓶子,自觉地将其投入到特定的箱子里,培养了大家的环保意识之余,也算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感恩报答吧。班上其余的日常学习生活照常,同学们都在为期末考试努力奋斗。

上一篇:医学插画教学下一篇:医学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