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生论文范文

2023-03-15

医学研究生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乎国家医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力。省重点实验室通过营造科研创新氛围,创设学术交流平台,并加强导师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通过培养研究生职业道德、思想意识和人文精神,提高身心素质,加强团结协作精神,使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关键词:基础医学研究生 实验室 科研创新能力

近年来,医学及生命科学在不断寻求技术突破的过程中得到迅猛发展,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一系列新技术、新知识飞速发展使得基础医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基础医学研究生作为医药类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高层次人才,毕业之后将成为国家医药经济建设、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如何培养具有良好的科研知识、严谨的科研精神和先进的科研思路的基础医学研究生,是当前高等医学教育的一大主题。实验室中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从微观上看关系到整个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从宏观上看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科研实力。因此,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成为各个实验室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就目前形式来看,由于在本科教育时缺乏科研的基础训练,研究生在初涉科研领域时的创新能力不尽人意,我国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并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挑剔,各重点实验室也越来越重视对高素质、应用型、强科研型研究生的培养。我们实验室属于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每年有十几位基础医学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学习,如何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一直是我们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笔者根据实验室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一些经验,谈一下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些体会,供研究生、导师和管理部门参考。

一、重视和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研究生教育的本质体现在科研创新能力方面,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能够得到提高,这也是培养和提高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研究生科研能力是指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在各学科领域进行旨在探索真理的普遍理智创新活动所需的能力。创新能力是通过学习和掌握已有的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并开展创造性的活动。知识创新为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不竭动力,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医学创新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重视和培养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使之成为推动临床医学发展的关键力量,是我们实验室的重要目标之一。研究生在进入实验室学习之后,通过一系列措施,培养和发展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1.营造实验室科研创新氛围

我室致力于营造一个学术氛围浓厚、开放、科学、平等、自由的科研创新环境。刻板、严肃的学习生活环境,不利于研究生创新水平的发挥。实验室建设期间,力求物质环境体现现代医学的气息和特色,同时也体现传统中医药学的文化内涵,充分融合现代医药和传统中医药的高新技术、工艺和成果,使实验室环境融于基础医学专业特色的环境之中,营造浓郁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环境,丰富研究生的想象力,学生能够在这个灵活、开放的环境中激发创新灵感。此外,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实验室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建成高水准的科研平台和实验基地,获得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同时,加强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除常规科研仪器外,还购置了流式细胞仪、高效液相色谱仪、荧光定量PCR、倒置荧光显微镜、蛋白层析仪等大型仪器,各种质粒、菌株和细胞都得到完好保存,这些丰富的资源,使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思维不用受到条件限制而充分发挥出来。

2.创设学术交流平台

以重点学科、创新平台和科研基地为依托,各个学科、专业和不同研究领域都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思想的交流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病原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等不同学科的导师和研究生经常进行学术交流和切磋,能够发挥多学科的团队效应,使得整个实验室富有活力和创造力。实验室每周定期召开组会,邀请知名专家和国外学者进行最新学术报告,形式多样,带领研究生接轨学科前沿。研究生在与专家和学者的沟通中能够获得他们的成功经验和科研精神,以此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并掌握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和技巧。研究生汇报近期科研工作进展和科研体会,导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可根据研究生的报告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通过各种学术问题相互切磋和促进,能够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激情,通过交流,博采众长,开阔知识视野,提高科研学术水平,增强科研创新能力。

3.重视导师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导师在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中居重要地位,其严谨的工作态度、坚定的学术信念以及良好的科研方法和作风都是研究生学习的榜样。研究生在实验室的创造都是在导师指导下的自由创新、自主行为,使研究生的选题更加注重对人类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意义,能够解决对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研究生进入实验室阶段,开始参与课题研究、确定研究方案、实施研究和撰写研究论文,实验室导师对研究生创新活动和行为给予认同和鼓励,允许其在导师的指导下自由选题并鼓励非传统观点,培养学生独立创新意识,并在科研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综合思维能力。通过与研究生分享创新成果,在论文和专利署名的顺序上给予鼓励、建立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同时,当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遇到困难时,能够感同深受,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我们实验室多数研究生能在毕业前发表较高水平的SCI论文,并申请获得专利,多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优秀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等。

二、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使命。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是指建立在自然特质基础上的,通过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学习以及社会实践而形成的稳定属性,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基础医学研究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就业率的保证。随着科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医药类行业对研究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医学研究生在校期间应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转换的软实力,对我国医疗行业发展产生积极地推动作用。

1.重视职业道德与思想意识

我们实验室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不仅注重学术研究,更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道德和理想,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磨练和学习。研究生在进入实验室学习时,心智处于成熟半成熟期,由于受到自身成长环境的局限和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容易热衷于追求功名利禄,急功近利,而不能刻苦钻研学术。因此,在研究生进入实验室最初阶段,召开政治思想教育讲座,加强学生思想和职业道德方面建设。研究生作为科技强国、民族复兴的主力军,培养他们坚定的政治理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摒弃“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对研究生职业价值观产生的负面影响,引导和鼓励学生奉献他人,服务社会。实验室通过规范管理和严格履行职责角度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思想行为进行约束管理。充分发挥实验室导师的引导作用,并以身作则,遵守进行科学研究的职业道德规范,严禁出现伪造注释、篡改数据、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和一稿多投等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出现以上行为者,实验室将进行严肃处理。

2.培养人文精神

本实验室对基础医学研究生在进行专业素质培养的同时,也加强他们对人类社会性质的了解,包括政治、经济、管理、文学、哲学和文化传统等。多数研究生的学习往往只注重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深入研究,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表现为研究生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宽阔,文字功底薄弱,写作水平低,人文社科知识缺乏等。实验室加强研究生人文教育的培养,鼓励学生充分利用 学校图书馆丰富馆藏资源,阅读相关类图书,拓展视野。通过营造实验室浓厚的人文氛围,使研究生思想得到熏陶,鼓励他们在闲暇时间阅读政治、经济、文化类的书籍,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校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参加科技、文体、社会实践等活动。加强与各学科专业和不同层次研究生的沟通和了解,使其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个性得到发展,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3.提高身心素质,加强团结协作精神

加强实验室对研究生的日常管理,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提高他们的身心素质。健全的体魄、坚强的心理承受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是21世纪基础医学研究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本实验室主要从事与医药学相关的基础研究,研究生在从事科学实验时,由于实验要求需要,时间控制方面难以把握,作息时间紊乱,忽视了身体素质的锻炼。同时,科学实验充满了未知,实验失败经常发生,研究生容易产生紧张、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反应等。为此,实验室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排球和轮滑等比赛,丰富研究生的体育生活,使他们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身体素质,也培养了集体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咨询队伍的建设,适时举办心理卫生健康知识讲座,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时给予帮助,并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学会自我调节和缓解心理压力的技巧,使他们能够以积极平稳的心态来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实验室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例如实验室技能操作大赛、我爱做实验系列、大夫山烧烤、包饺子比赛等,寓教于乐,彼此之间相互关心,相互沟通,不断增强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

三、结语

医学和生物科学的迅猛发展,对基础医学研究人员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医学研究所的培养质量对于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实验室通过对基础医学研究生几年学习、科研和生活的管理,旨在培养他们创新科研能力,提高科研效率,让他们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为社会做出贡献。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使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沟通和管理能力得到加强,最大限度地锻炼研究生适应未来发展职业的能力,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事业不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孙禺,袁本涛,赵伟.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状况综合调研报告[J].中国高等教育,2007,(09):32-35.

[2]段丽.研宄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宄[D].湖南大学,2003.

[3]廖建勇,陈寿灿.培养和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路径选择[J].理论月刊,2007,(07):100-102.

[4]刘平安,刘粤惠.大学生综合测评与综合素质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6):42-43.

[5]李庆祥.浅谈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11):102-105.

项目来源:2014年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

医学研究生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生 医学人文精神 培育 实践

医学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属性。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医学科学不断发展,对医疗工作者的医疗水平和人文关怀要求越来越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其综合素质中起着正本清源的作用,医学人才培养中愈加凸现人文属性。

一、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依据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和实际需要,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把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作为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机构的设置,积极引进优秀医学人文教师,深化医学人文课程改革,重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实践教学以及网络课程的设置,加大校园文化的建设等,积极探索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缺乏对“医者仁心”的医学人文精神的关照,成为医学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医学生对人文素质类课程学习的内涵及意义认识不足。目前,我国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转型期,人们面对经济讯速发展和数字时代的到来,部分大学生滋生着一些自我利我、懒惰的情绪,甚至出现了一些享乐主义,漠视真理、道德遗失、沉迷游戏与网络,逃避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不会也不懂敬畏自然和生命等。部分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后,其理想信念缺失,直接影响到医患关系。

医学生重医轻文现象不能忽视。首先,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与其他院校学生相比具有学制长、课业负担重的特点。为了按时完成学业,需要在专业课上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侧重套用其它学科类专业教育的模式,实行了文理医分家,强调实用性和侧重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由于过分强调医学专业课的灌输,一部分大学生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学习,使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分离,妨碍了医学生走上社会后的人际交往和医患关系的融洽。其次,由于重医轻文的倾向存在,医学生的人文课程教育得不到重视,处于被弱化、边缘化的境地。大多数学校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课程还仅限于开设校公共任选课和限选课的位置,未被纳入医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教学规划之中。再次是在医学生的人文培育中,还有相当大的隐性、显性人文类的教育资源尚未被充分调动和利用。医学是人学,关乎着人类最宝贵的生命。因此,应在医学生教育的各个门类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人文理念,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道德健康四个维度来印证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二、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医学人文精神就是一切从人性出发,是对病人的尊严、精神、健康的维护。以病人为根本,强调在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关心、关怀和尊重,是行医人所应该追求的人生价值观。医学人文精神体现了医学本质,而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则体现了医学的使命,即尊重生命和敬畏生命。

人文精神培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教育活动,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对于医学生来说,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是在现代医学模式下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重要条件。

敬畏生命,关爱病患。要坚守科学人格与人文人格的整合,敬畏生命,关爱病患是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灵魂。将生命的价值和患者的感受贯穿整个医学的全过程,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这就是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核心所在。因此,关爱病人、敬畏生命是医学人文精神的终极价值。法国医学家、哲学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托·施韦泽 (Albert Schweitzer)提出“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理”。

人文的目的是止于其所当止,以维持社会的和谐与安宁。医生的操作对象直接是人,更应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救死扶伤、身心双治、救人离苦、劝人从善,以顺应天地好生之德。特别是当今新时代,借助于互联网建立起来的新的沟通渠道,诸如在线医患沟通平台、医医交流社区、患患交流社区等新事物不断出现,我们要在探索中不断反思与总结,构建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新体系。引导医学生从医为学,处理好与社会、与同事、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智、情感、判断、意志等方面问题。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体系的构建与不断完善,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改善医患关系、适应向“生物——心理——社会”新型医学模式的转变,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三、医学院校人文精神培育的体系构建与实践

近代医学从文艺复兴开创的人文源头发展而来,现在又进入新的历史螺旋,向着人文的宿命回归。科学在回归人文,医学也在回归人文并与人文统一,应构建和践行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教学体系。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目标定位就是界定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概念、性质、特点、地位和价值。培养人道主义、利他主义的医学职业精神立场,是优秀医务人员的必备能力和品格,正如美国学者Pellegrino指出的,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目标就如同作為医学基础的科学知识和能力一样。同时,“也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把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融入到医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和校园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医学生为学、为人、为事严格自律,倾心为患者奉献自己的才智和热情,实现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体系的实践性效果。要培育学生把发扬医学人文精神转变成一种行动自觉,将医学人文精神根植于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之中,在内心深处积淀出对生命、健康以及死亡、疾病的正确观念,真正理解医学的含义,并发自内心地关爱病人,敬畏生命。

一是应当构建合理的人文精神培育课程体系。就现在而言,必须是新的课程体系框架,即主要由公共基础性的人文课程、医学基础的人文课程和医学专业的人文课程等三个体系来构成。以科学教育为基础,以人文培育为导向,重视人文课程的积极作用和不容忽视的地位。人文课程要有合适的比重,按优先与重点原则、侧重与平衡原则、相容与互补原则进行合理分配,并规定受教育的学生要在每类人文课程中选修一定学分的课程。课程面向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从一般到特殊,从宏观到微观,相辅相成,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精选好人文类选修课,如艺术类、社会心理学等,构建一个门类齐备、结构合理、科学论证、学生喜欢的课程体系。

二是在医药临床的专业课程中渗透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在医学院校不只是人文教师的任务,而是所有教育者的责任。要把医药临床类专业课程与人文精神培育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專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里融入丰富的人文精神。比如医学生誓言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等。可以说,医学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精神,会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三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教学。除必要的理论讲授采取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讲授法、指导法、谈话法、讨论法之外,要灵活运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演示法、参观法,和以引导探究为主的发现法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质疑问难、调查探究、自主合作等多种方式,甚至走出教师、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来感受人文精神的温度。同时,利用在线教育公开课、在线答疑课、学术讲座等场景,扩充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使教学过程不断便捷化与灵活化、形象化和生动化,有效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的效果。

四是把医学人文精神容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精神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之中。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广泛内涵的隐性课程,可以对学生的人生与社会、理想与追求、情与爱等文化心理层面产生重要影响。如广西中医药大学形成的“弘毅自强,传承创新”的时代精神。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凝聚力,激发他们勇于挑战、敢于突破的优秀品质;建设校园文化长廊、纪念亭阁等,渲染医学人文精神。如广西中医药大学新校区注重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重视学校人文景观建设,精心打造“廊文化”,有科普长廊和艺术走廊;“壁文化”有校训文化壁、经典再现壁;“园文化”有生物园和药用植物园;“馆文化”有图书馆、中医药博物馆、壮瑶医药展示馆;以及由张仲景的雕像为中心转圈构成的一个文化活动广场。每间教室都有特色文化的体现,每间宿舍都是学生温馨的家园,提高环境建设品味,丰富学校文化载体,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块绿地都有文化气息,让学校成为一座充满智慧的校园、温馨浪漫的乐园和人性关怀的家园,使师生时时处处受到艺术文化的熏陶与浸润。

医学是人类认识生命活动规律,保护和加强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与痛苦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高度结合的综合学科体系。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与人的生命活力之美和身心健康之美息息相关,应不断探索医学教育改革新路径、强化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贯穿教学的全程,推进医疗卫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兰姝,孙宏亮,宫福清.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时效性解析[J].医学与哲学,2014(6)

【作者简介】熊素玲,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生命美学。

(责编 丁 梦)

医学研究生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对医学生来说,医学教育使他们熟知烟草对健康危害,但他们中仍不乏吸烟者,他们是典型的“知而不行、行而不信”群体,这是我们关心和值得研究的问题;此外,这些医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成为医务工作者或相关职业从业人员,其吸烟行为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服务的广大患者和社会舆论。研究这一人群具有特殊重要的社会意义。信念是因,态度是果,思想决定行为。我們通过研究医学研究生和医学本科生的吸烟态度这侧面来分析吸烟的原因。为政府制定控烟政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研究生 本科生 医学生 吸烟 态度

全世界烟民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3亿。每年,吸烟能导致大约500万人死亡,吸烟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2010年9月1日广州市正式施行《广州市控制吸烟条例》,使吸烟和控烟问题又成为社会热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5月27日发布的《2011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显示:长期吸烟者有一半人死于心脏病、慢性肺病及癌症等疾病。二手烟同样致命,它可使非吸烟者患冠心病风险增加25%~30%,患肺癌风险增加20%~30%,并可以导致新生儿猝死综合征等。二手烟没有安全暴露水平,暴露时间越长健康危害越大。目前,我国男性吸烟者超过3亿,遭受二手烟危害的非吸烟者达7.4亿。对医学生来说,医学教育使他们熟知烟草对健康危害,但他们中仍不乏吸烟者,他们是典型的“知而不行、行而不信”群体,这是我们关心和值得研究的问题;此外,这些医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成为医务工作者或相关职业从业人员,其吸烟行为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服务的广大患者和社会舆论。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分层整群抽样广州某医学院校的医学本科生、医学硕士研究生和医学博士研究生,共845人。

1.2 方法

采用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维清教授的《广州市大学生吸烟状况调查》问卷,可操作性强,信度和效度都有保证。通过自填式匿名问卷调查,研究生和本科生两组对比进行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检验水准定为0.05。调查对象的一般特征,如性别、来源、年级分布情况等以构成比来描述。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医学大学生和医学研究生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吸烟相关信念。吸烟态度得分用t检验,比较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差异。

根据韩旻雁等的吸烟信念因子分析,把吸烟态度共27个条目归类为五个因子:支持吸烟信念、反对吸烟信念、环境限制信念、个人意愿信念和社交功效信念。根据Likert五分法,负向态度条目计分为1~5分,正向态度条目计分为5~1分。然后把所有得分相加得出吸烟态度总得分。(如表1)

2 结果

吸烟态度总得分中,本科生和研究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吸烟态度得分比较中,研究生吸烟态度得分(109.81)比本科生得分(115.02)低。研究生吸烟态度不如本科生。见表2。

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吸烟信念水平比较中,反对吸烟信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3)。环境限制信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支持吸烟信念、个人意愿信念和社交功效信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本科生在支持信念(31.06)、环境限制信念(21.19)、个人意愿信念(11.46)和社会功效信念(11.25)的得分都比研究生得分高(研究生得分分别是28.3820.6510.58 9.99)。研究生对待吸烟的态度没有本科生好。见表3。

3 讨论

吸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社会行为。吸烟行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不吸烟、尝试吸烟、不规律吸烟和规律吸烟。在这个过程中,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性别、年龄、年级、来源、吸烟知识、吸烟信念、同学室友中有吸烟者、以及其它许多社会和家庭因素等。

医学生是一群具有医学背景的特殊人群,他们在进行大学或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中,医学书籍、医学课程讲座以及临床实习等会出现有关吸烟危害健康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病人因为吸烟而导致各种疾病的鲜活案例。在深知吸烟危害健康的背景下仍然做出尝试吸烟的错误选择,或者在同伴、室友的影响下开始尝试吸烟,其中有部分尝试吸烟的医学生成为规律吸烟者甚至吸烟成瘾者。再者,这些医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成为医务工作者或相关职业从业人员,是未来公众健康的宣传者,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周围人群,有“带头、模范、示范、先锋”等作用,影响着其服务的广大患者和社会舆论,影响面很广。研究这一人群具有特殊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下一步在大学生中开展控制吸烟的干预工作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研究生吸烟态度不如本科生。研究生有些是工作后再考研,研究生的年龄比本科生大,研究生的社会阅历、接触社会上不良环境会比本科生多。研究生吸烟态度比本科生差,是符合我们调查研究设计的预期设想的。研究生的吸烟相关知识得分高于本科生,研究生的吸烟态度得分低于本科生。研究生的高吸烟率,验证了我们的调查的设想:研究生是一个“知而不行、行而不信”的群体。说明吸烟的知识-信念-行为在医学研究生这一特殊人群的不统一性,这与我们普遍逻辑思维相冲突(传统惯性的思维模式认为“知识决定信念,信念决定行为”)。在De Bernardo[5]等研究中也出现这一现象(98%调查对象知道吸烟的危害,仍有11.5%不吸烟者准备开始吸烟)。具体表现在:医学本科生在支持信念(例如:“一个男人不吸烟就不像男子汉”等这些肯定吸烟的想法)、环境限制信念(例如:“应该禁止任何人在学校吸烟”等这些环境影响吸烟行为的作用)、个人意愿信念(例如:“学校只需管好学生学习,没有必要管学生吸烟的事”等这些自我效能自我意识的想法)和社会功效信念(例如:“不接受别人递的烟不礼貌”等这些吸烟对社会应酬交际行为作用的想法)的总得分都比医学研究生总得分高。我们总得分计算方法是采用正向态度越好得分越高;负向态度得分刚好和正向态度得分相反,负向态度越好得分越低。所以总得分综合了正向态度和负向态度,总得分分值越高表明吸烟态度越好。医学研究生对待吸烟的态度没有医学本科生好。本研究得出,吸烟态度是不同吸烟行为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不同阶段吸烟行为转变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我们加强控烟禁烟首先要端正吸烟态度,使他们认识到控烟禁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他们从被动的控烟禁烟行为变为主动的控烟禁烟行为。哲学告诉我们,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性原因,或称“根据”,也即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非根本性原因,或称“条件”,也即第二位原因;二者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解决事情的内因入手,有助于避免日后烟瘾发作时重复吸烟的可能性。

吸烟态度决定吸烟行为。正如哲学所说的:内因影响着外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所以态度决定行为。又如心理学所说的:信念是决定行为的动力。所以吸烟态度是不同階段吸烟行为的根本转变原因。

我们的研究是吸烟态度总得分。总得分包括了正向得分和负向得分。在本科生规律吸烟者的吸烟态度得分最低,说明成为了规律吸烟者后,吸烟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或者说吸烟已经变成了一种行为习惯。当遇到压力或者应酬等会有意无意地抽上一根烟。大学生已经是成人了,不像儿童,要改变某种行为习惯(规律吸烟)很难了。改变不良习惯需要更大的勇气和决心。而且改变不良习惯(规律吸烟)所花费的时间要比仅仅是尝试吸烟和不规律吸烟行为要长。

研究生在不规律吸烟者和规律吸烟者的吸烟态度得分差异不大(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年龄及社会不良影响有关。研究生的年龄大和受社会吸烟的不良环境影响,对待吸烟的态度是无所谓的态度了。他们认为吸烟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吸烟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所以戒烟难度在不规律吸烟和规律吸烟难度比尝试吸烟难度要大。

参考文献

[1]Honjo T,Lawachi I.Effects of market liberalization on smoking in Japan[J].Tobacco Control,2009,9:193~200.

[2]广州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文件[EB/OL].穗爱卫(2010)20文件[EB/OL].http://www.gatc.org.cn/news.php item-82.html,2010.9.1.

[3]2011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EB/OL].http://www.jycdc.net/news_detail.asp?id=1843,2011.5.26.

[4]韩旻雁.大学生吸烟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广州:中山大学,2005.

[5]De Bernardo RL,Aldinger CE,Dawood OR,et al.An E-mail assessment of undergraduates’attitudes toward smoking[J].J Am Coll Heal,1999,148(2):61~66.

[6]Tamim H,Terro A,Kassem H,et al.Tobacco use by university students,Lebanon,2001.Addiction,2003;98:933~939.

[7]Akvardar Y,Demiral Y,Ergor G,et al.Substance use in a sample of Turkish medical students[J].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2003,72:117~121.

[8]文孝忠,陈维清,卢次勇,等.广州市六所中学初中男性吸烟行为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3):234~237.

[9]韩旻雁,陈维清.中国青少年吸烟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疾病控制杂志,2004,8(3):227~230.

医学研究生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分析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现状,形成促进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充分高质量就业的对策。方法对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下覆盖的48个专业970余名2014届、2015届、2016届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现状及满意度调查。采用自拟调查问卷,对就业意向、求职技巧、自我评价三部分30题展开调查。以SWOT法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现状与影响因素。结果98%以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会从事本专业学位相关工作,78%以上毕业生期望在西部就业,求职心态关注点最集中在个人发展空间与工资待遇方面,80%毕业生认为自己可以胜任医务工作,与学院“立足西部,服务全国,投身国家发展战略”毕业生就业方向设计基本一致。结论以胜任力为切入点,可有效解决专业学位毕业研究生就业过程中的问题。

【关键词】医教协同;临床医学;研究生就业;SWOT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课题(编号:201660)。

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在国家卫生事业和全民健康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国际医学教育组织(ACGME)强调过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服务性极强的学科,它培养的畢业生未来需要胜任医务工作者的职业角色,不仅要求医学毕业生具有较好的医学专业知识技能外[2],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3],能从自然、心理、社会因素等多维度对待健康、预防疾病和解除疾痛,培养相匹配的胜任力,才能满足深化医教协同培养改革机制下现代医生综合素质的高要求,让高校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表现出更优益的绩效。

一、临床医学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以四川大学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问卷分层设计,对2014届、2015届、2016届临床医学48个三级学科970余名研究生发放问卷970份,收回有效问卷970份。除人口统计学基本信息外,问卷由就业意向、求职技巧、自我评价三部分30题组成。硕士研究生定向生占比3%左右,博士研究生定向生占比19%左右,毕业后需要按照协议回原单位就业,其余打算毕业后直接就业或升学,就业指导工作必要且迫切,基本情况如表1:

1.就业意向分析

临床医学研究生基本上经历了8-11年以上的医学教育,对未来职业选择较为清晰,毕业后在医院就业的意愿非常强烈,他们对医生这一职业的满意度较高,对未来职业的发展目标较为明确。在就业去向方面,98.26%硕士研究生从事本专业学位相关工作,其中16.69%打算继续攻读博士学位;99.29%博士研究生从事本专业学位相关工作,毕业生就业去向与国家深化医教改革的战略方针设计基本吻合。(见表2、图1-2)。

在就业区域选择上,西部就业占78%以上,东部地区10%以上,中部地区5%。就业具体区域选择多元,由于70%生源来自西部,本土化的倾向较明显,研究生是西部高级人才的重要资源,西部地区因发展空间大、离家近,生活成本较低等优势也大获毕业生青睐,东部地区的吸引力反倒呈明显消减趋势,毕业生流向与学院“立足西部,服务全国,投身国家发展战略”就业方向设计一致。(见表4)。

2.求职心态分析

在择业考虑因素方面,看重未来职业发展平台带来的个人发展空间,期望供职在三甲以上公立医院,也不排斥优秀医药企业相关岗位。求职心态关注点最集中在个人发展空间与工资待遇方面,分别占调查总数的76%和61%。对工作稳定性、单位规模和工作地点的考虑,分别占调查总数的58.2%、43%、37%左右。

3.就业竞争力自身评价

问卷中80%毕业生认为在胜任未来医务工作者的角色上不会感到担忧,职业认同感强,认为医务相关工作可实现自身价值。对职业长期发展最有效的是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等。毕业生对就业政策法规有一定了解,对就业工作相关流程熟悉,一般通过网站、导师、家人、用人单位网站媒介获取就业信息,认为新媒体平台对专场招聘信息提醒很有必要。部分毕业生认为领袖气质及组织能力培养还待加强,希望在求职礼仪及简历制作等环节得到针对性指导。

二、SWOT法分析就业质量影响因素

SWOT内外因分析法(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应用于职业生涯设计,具有直接高效的特点,可以帮助毕业生客观的分析自我与就业环境。华西医学教育起源于西学东渐的教会医院,1998年始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生人才教育一直在为适应社会发展而不断思考,迄今已经培养了19届专业学位毕业生,向全国各地输送了几千名医学专业高级人才。按照“立足西部,面向基层,投身国家发展战略”指导理念和学科专业特色,培养研究生胜任力,就业率年均保持在98%以上,高于国际认可的95%充分就业标准曲线。

1.医学规范性与前沿性为优势Strength

全国医科重点高校不论是从师资力量、科研投入还是保障机制上都倾注了大量特需,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首要责任人,且师生比多大于1,研究生在专业知识、临床技能,科研创新、独立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培养保障让其拥有更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国家深化医教协同改革进一步显示出其规范性与前沿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相同的时间内可同时获得“毕业证”、“学位证”、“医师资格证”和“规培结业证”,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双方的匹配度和满意度较高。

2.用人单位人才指标及不合适就业倾向导致劣势Weakness

医学研究生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比例几近1:1,(下转161页)(上接26页)毕业后80%以上都将从事专科医生或相关高要求的医药工作,但是新中国自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来,研究生教育偏重于科研能力培养,高水平科研论文更是学校评奖评优和用人单位引进人才的重要指标。在有限的36个月内,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培训要严格完成规定的工作并进行考核,在科研产出上与学术学位的有较大差距。另医师资格证考取周期长,毕业要求四证缺一不可,稍有差池均会错过良好的就业机会。国家深化医教协同改革的深意在于保证基层医务需求大缺口,研究生自身不合适的就业预期也会是当下就业难题。

3.政策支持和就业环境带来机遇Opportunity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国家出台系列政策支持并提供充足的经费,研究生临床工作严格按照国家卫计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总则》和各相关学科细则的要求进行。從2002年起,学院对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进行大胆改革,修订培养方案,将研究生学位课程与规范化培训课程整合,减少学分压缩学时,研究生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前瞻性的科研工作,提高就业竞争力。学院70%以上生源来自西部地区,而西部经济发展人才需求量巨大,早期灌输服务基层的就业意识,学生扎根西部,个人职业发展与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空间更大。

4.日益扩大的招生规模与不断提高的人才需求矛盾迎来挑战Threat

高校日益扩大的研究生招生规模意味着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中毕业人数还将大幅度上升,而目前医疗制度改革,三甲医院指标几近饱和,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医疗单位评审和企业自身发展,对于高层次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医师专业要求和职业素养都迎来了新的挑战,紧张的医患矛盾也是不得不面临的新问题,就业问题凸显。就业指导必须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的新需求,而研究生自身更需不断掌握新知识,具备胜任力特征因素,适应新的环境变化。

三、提升临床医学毕业研究生就业胜任力的建议

1.建立医学毕业生胜任特征模型

我们分析比较大量典型医学生与一般医学生个体特征[7],借鉴美国西点军校人力研究成果及国内外医学教育理论,于2012年在高等教育领域首次提出构建医学毕业生胜任特征模型,包括职业发展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个人特质、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包括成就导向和行动促进等[3]。模型中指明知识技能仅为冰山一角,仅占培养总目标25.87%;其他最重要的依次是职业发展、人际关系、个人特质和成功导向。就业指导必须要充分了解学生个体特性,培养医学生胜任特征群中的各项核心能力,才能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胜任特征模型随着医学教育发展不断发展完善,在教育实践中发挥关键作用。

2.构建个性化的胜任力培养模式

学院构建“辅导员”、“导师”、“优秀学长”就业三维辅导制,三者形成就业指导合力。专职辅导员负责规划督导及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在规划过程面临的实际问题;导师负责学生学业规划,技能培训及专业竞赛指导;优秀学长负责对学生在目标确立,学业规划等方面实施一对一的帮扶。三维辅导每月一次,以年级大会、座谈会、谈心谈话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针对研究生教育特点[8],学院大力搭建多科学交融,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交流平台,培育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德育实践平台,加强研究生人文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有计划、分阶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3.加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体系建设

学校虽不在对毕业生具体就业进行调配,但是作为第三方在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生涯指导必须要遵循研究生培养规律,根据不同学科和就业岗位的需求,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以期达到就业指导良性循环。学校一方面需要建立毕业和用人单位数据库,实时更新就业数据,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及时发布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另一方面应该整合学校、学院、学科、导师、辅导员资源形成合力构建一个全员全程育人就业指导体系,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水平,设置系统的职业测评和生涯指导课程,对毕业生进行个性化的求职礼仪与求职技巧培训、简历制作与模拟面试求职等。

华西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提供毕业生在社会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培养的毕业生以临床技能扎实、科研能力突出、胜任力强、综合素质高而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构建SWOT矩阵,提高医学生胜任力,进行适宜的生涯规划指导,毕业生在各自的专业岗位上发挥积极作用,学院就业指导切实从初级的以实现工作安置为目标变成实现医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华西的经验和成果可以为其他院校提供有益的经验支持。

参考文献

[1]刘晶晶闫志利.基于德国经验的职教师资“三维一体”培养模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20):85-90.

[2]王文娟,马建霞.基于就业市场需求的我国情报人才培养探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7(6):27-32.

[3]翁铁慧.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1):26-28.

[4]吕雪,胡静,柳娜等.关于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调整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优化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6):108-109.

[5]斯特恩.医师职业素养测评.第1版.邓洪,熊婉,万学红,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75-191.

[6]裴光术,刘清才.提高研究生就业效率与质量的思考与建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107-109.

[7]万学红,张肇达,李甘地等.“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的研究与在中国的实践.医学教育,2005,4(2):11-13.

[8]金蕾莅,熊义志,王丹.职业辅导在研究生就业中的普及、使用和效果[J].高等教育研究,2011(5).

作者简介:伍艳,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研究生部,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研究。

医学研究生论文范文第5篇

2、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室管理探讨

3、语用预设对高职高专口腔医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4、浅谈口腔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5、口腔医学院科教设备采购耗时及影响因素分析

6、口腔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7、关于新形势下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的思考

8、浅析数字化背景下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9、对口腔医学生的审美教育管理研究

10、浅谈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11、五年制口腔医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12、口腔医学本科生创新实验基地建设与运行研究

13、OSCE在口腔医学临床技能考核中的应用

14、口腔医学专业课程教育体系的改革研究

15、文化自信与口腔医学人文素养培育路径

16、CanMEDS模型对口腔医学生能力培养的启示及应用实例分析

17、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四证合一”培养体系探讨

18、PBL教学模式在口腔医学专业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19、中华口腔医学会西部临床科研基金项目管理成效与对策

20、口腔医学: 从“齿”开始, “齿”生相伴

21、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师徒制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研究

22、PBL教学在培养口腔医学专科生全科思维中的应用

2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口腔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24、运用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创新型口腔医学人才

25、试论提高口腔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思考

26、3D打印技术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7、积极自我意象在口腔医学本科教育中的影响

28、研究性教学在口腔医学专科生生产实习中的应用

29、以岗位胜任力为目标,优化口腔医学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30、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在口腔医学研究生过程管理中的初步探索

31、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32、基于微信的翻转课堂在高职口腔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33、《口腔医学导论》在线考试实践与体会

34、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35、高职高专校企合作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36、口腔医学基础实验室系统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37、贯通融合课程设置模式在口腔医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38、浅谈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下的临床科研能力训练

39、三年制应用型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改革实践

40、口腔医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实践研究

41、以就业为导向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42、医教协同改革背景下口腔医学本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43、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策略

44、生物陶瓷在口腔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45、专科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四位一体、理实融合”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索

46、数字化背景下口腔医学课程改革的探索

47、本科生兼职班主任开展口腔医学三早教育的实践与成效

48、健康中国背景下应用型口腔医学本科人才的课程体系设计

49、浅析新医科背景下口腔医学专业教育发展

上一篇:医学信息学论文下一篇:医学影像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