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发展范文

2024-04-03

市场发展范文第1篇

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对接、互动、协调发展,是金融发展尤其是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从保险发展的角度来讲,保险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随着保险资金的不断扩大必然需要扩大投资渠道。据有关方面测算,到2007年,保费收入将达到12000亿元,保险可用资金将达到3万多亿元。另外,通过两个市场的互动,有利于扩展保险的功能,促进保险企业做大做强。

从资本市场发展的角度来讲,保险资金入市,第一,会为资本市场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第二,可改变投资人结构。投资人结构的改变,对于整个市场的稳定发展,包括投资理念、风险防范等方方面面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保险公司作为机构投资者,随着进入市场的分量加重,也会促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第三,可推动市场创新,促进市场体系的完善。作为机构投资者,保险公司直接进入这个市场之后,对于市场体系的健全,市场品种结构的完善,都是一支很重要的推动力量。

正确把握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对接、互动、协调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第一,整个资本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保险业、保险资金的进入,为保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对接、互动提供了一个基础。

第二,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结构的完善,重点主要是上市公司结构的完善为保险资金直接进入市场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第三,法制的健全和监管的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资本市场整个规范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为保险资金进入市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框架。突出的变化是整个市场的走势、投资理念发生了一些变化。另外,资本市场发展的环境,包括中介机构经营理念也在发生变化。上市公司总的治理结构、治理的规范化运作水平也有所提高。

一方面,我们要看到,目前已具备了这样一些基本的条件和基础,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对接;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资本市场现在在规模上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市场体系还不是很健全,在市场品种上也有待完善。我们既要抓住机遇,加快对接,也要进一步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为资本市场吸纳更多的机构投资人创造更好的基础和条件。

加快推动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对接、互动和协调发展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法规,为加快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互动、对接和协调发展建立法律基础。其次,鼓励市场创新,拓宽对接渠道。鼓励市场各方面参与者,尤其是保险公司通过市场创新不断扩展对接的渠道。第三,加强监管机构之间协调,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对接提供好监管和服务。监管和服务是并举的,既要做好监管,也要提供好服务。

总之,在加快并推动对接、互动和协调发展过程中,促进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共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双赢。

市场发展范文第2篇

2015年10月23日,车米与清华大学车辆保险UBI模型合作探讨会仪式在深圳车米公司盛大举行,同时聘任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博导薛一波教授为车米汽车机器人大数据应用的技术顾问。未来,车米将与清华大学推进车辆保险UBI项目,共建大数据服务中心,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汽车安全和金融服务。

车米作为一家集UBI车险、车载智能安全硬件研发、O2O模式于一体的互联网汽车金融服务平台,一直不遗余力推动国内UBI车险项目的发展。巨额投资进行车米汽车机器人研发,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车载智能安全硬件;强强联合中国太平保险、平安保险、华安保险、安邦保险等保险平台,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达成联网信息传输合作,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车险服务和安全智能服务;此次与清华大学达成大数据服务协作,将成为车米进行UBI战略的强大技术后盾,车米未来将通过汽车UBI保险+OBD车载智能安全硬件+互联网汽车安全服务,致力于提高全民行车安全率,打造人、车、生活三位一体完整的生态系统。

UBI车险发展现状 美国发展现状

美国各主要保险公司都拥有或者正在积极推进UBI项目,UBI保单占据了美国个人车险市场的很大份额。对UBI产品的热衷程度体现在除夏威夷外每个州都有至少一款相关产品,50个州中超过一半有4种或以上的UBI项目在争取最好的驾驶员。

欧洲发展现状

美国以外的多数保险公司着眼于相对较小的群体,例如年轻的驾驶员。但在欧洲,这一状况正逐步变化。

欧洲市场发展最初被欧洲车辆OBD端口的非标准化位置所阻碍。汽车生产商已经开始考虑车载设备的应用,不仅仅在于保险,还有许多车载产品选择。此外,技术成本的下降、更好的用户自主安装功能,以及基于应用程序的智能手机发展使得这一阻碍逐步下降。

中国发展现状

UBI在欧美已经家喻户晓,在我国目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主要的模式,如深圳市车米云图科技有限公司UBI车险推广,车米通过汽车UBI保险+OBD车载智能安全硬件+互联网,致力于提高全民行车安全率,打造人、车、生活三位一体完整的生态系统。同时与清华大学、中国亚信达成UBI战略合作等,在UBI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什么是UBI车险

UBI(Usage Based Insurance),作为大数据时代的新型保险,近年来吸引了业界的广泛兴趣。UBI究竟是什么?本质上,Usage Based Insurance的概念十分易懂,它的理论基础是行为表现较安全的驾驶人员应该获得保费优惠。保费取决于实际时间、地点、具体方式或这些指标的综合考量。为记录员的上述行为并关联理赔风险,保险公司在车上安装一个小型车载远程通讯设备。UBI产品的功能范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安全绿色给予奖励——创建一个积极的消费观

2、对如何安全并绿色驾驶提供指导

市场发展范文第3篇

作者:杨国县

随着保险市场监管力度不断加强,车险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竞争逐步走向规范有序,财产保险业基本扭转了多年来持续亏损的局面,进入以管理升级为内涵的转型关键期。为进一步满足市场需要,合理维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合法权益,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被正式提上日程,并将引导车险市场向着依法合规、公平合理、内控健全、产品服务不断创新的良性轨道上发展。

我国车险市场现状

(一)车险保费收入增速下降,但新渠道业务发展迅速

2012年,全行业累计实现车险保费收入4005.17亿元,同比增长14.28%,增速较去年年底下降2.38个百分点,为自2003年以来的增速最低点。车险占产险公司总保费的比例约为72%,较去年底下降近两个百分点,为自2008年以来的最低点。(见图

1、2)自2007年车险电销专用产品推出以来,国内保险新渠道业务发展迅猛,连续数年实现高速增长,截至目前已有19家财险公司经营车险电销业务。2011年,全行业实现车险电销保费收入超过440亿元,同比增长130%,占车险总保费的12.5%左右;与此同时,网销业务也开始逐渐发力,2011年网销保费收入已达50亿元左右,增速之高更甚于电销。预计2012年全行业电网销保费规模将超750亿元,占车险市场份额18%以上。新渠道业务已经成为国内车险近几年来最具成长性的营销渠道。

相对于传统渠道,电话、网络销售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易管控和地域覆盖广等优势,被视为保险行业近几年来最具成长性的营销渠道。但其背后更具竞争力的是其低于传统渠道15%的价格水平。因此,价格仍是当前车险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电销产品的出现恰好是顺应了目前的市场需求,同时也充分说明,费率改革的走向也将直接决定车险市场竞争的方向。

(二)经营主体不断增加,市场集中度稳中趋降

截至2011 年底,国内共有48 家财险公司开展车险业务,较2010 年多出7 家。其中,车险保费规模超过1000 亿元的财险公司只有中国人保财险一家;车险保费规模在500 亿元(含)到1000 亿元(不含)之间的公司有平安财险,车险规模在100 亿元(含)到500 亿元(不含)之间的有太保财险、中华联合、国寿财险、大地财险、阳光财险等5 家;其他公司均在100亿元以下。

2011年以来,国内大型财险公司快速发展的势头受到遏制。车险市场集中度(CR3)未能持续2008 年以来的快速上升势头。截至2012年9月,我国车险市场集中度(CR3)为68.06%,较2011 年底下降0.58个百分点。(见图3)

(三)交强险承保面不断扩大,亏损局面进一步加剧

截至2011年底,全行业共有36家公司经营交强险业务,2011年交强险共承保机动车1.14亿辆次,同比增加12.41%。自交强险实施以来,投保率逐年上升,从2007 年的38.61%增长到2011年的50.67%,较2010 年提高1.68 个百分点。2011年,交强险经营亏损92亿元,同比增加27.78%,严重入不敷出。(见图4)

我国车险市场发展环境分析

(一)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新目标将为车险发展带来战略新机遇

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一方面将带动建筑业、运输业的复苏,使车险业务有望在工程车辆和营运车辆上进一步发挥优势;另一方面,城镇化将对汽车消费形成带动作用,亦将给车险带来新的增长点。如何将国家加快城镇化建设与车险业务建设有效结合,将是考验我们能否把握机遇,提升产能的关键。

(二)汽车市场的新变化将可能影响车险发展格局,并进一步压缩盈利空间

各区域新车增长将呈现更加不平衡的趋势。2013年,预计汽车市场增长将与GDP增速基本同步,保持个位数增长速度,但由于基数较大新车销量将首次突破2000万辆。从区域格局上看,

一、二线城市整体汽车销售不会出现大幅增加,但中高端车辆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而“高销量、低保有量”的

三、四线城市将可能成为车险业务新的增长区域,也意味着三四线城市的新车竞争将更加激烈。

新车业务对整体车险保费的贡献度进一步下滑,存量市场竞争加剧。随着汽车保有量增速持续下降,存量市场竞争不可避免的进一步加剧,主要行业主体在更加积极巩固自身续保率的同时,对转入业务的争夺也将进一步加剧。

盈利空间面临被进一步压缩。近年来,受新车购置价下降、新兴渠道优惠等因素的影响,车均保费持续下降。与此同时,大汽车生产厂家和经销商为了维持其经营和利润,不断上调配件与工时费价格:仅2012年当年,累计上涨在1000种配件以上的品牌有40家,上涨幅度在10%以内的零配件占上涨配件总量的67.57%,上涨幅度在10%-30%间的占总量的18.32%,而上涨幅度在30%-50%的占总量的8.25%,车险盈利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三)中介监管新政频出,将直接加大车险经营成本

保险监管机构持续加强产险市场秩序整治和中介市场监管,推进中介专业化和规模化。2012年7月份之前,尚无汽车保险销售公司被批准设立,7月份之后监管机构集中批复了8家汽车保险中介,参与发起的汽车相关企业达到48家。预计未来由汽车厂商、销售商等保险产业上游企业或同业组建的大型中介将成为中介市场的主流,这将在改善市场竞争秩序的同时,也将进一步提升中介的议价能力。部分规模较大的中介机构凭借自身巨大的资源优势,迫使保险业支付高额手续费,直接加大车险费用成本。

(四)商业车险改革正式启动,未来走向尚未明确

2012年3月8日和3月14日,分别正式向社会公布了《关于加强机动车辆商业保险条款费率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商业车险行业示范条款》(下称《协会条款》)。同时,车险代位求偿实务的调整已经基本定稿,并进行程序的测试,该项调整与车损险产品修订直接相关。

总体来讲,《通知》旨在按照审慎放开的原则,稳步推进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同时确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应当至少每两年测算一次商业车险行业参考纯损失率,供保险公司参考、使用,因费率方面的修订尚未公布,由此对车险市场的影响尚不确定。

车险费率改革的影响

综上分析,未来车险发展形势复杂,各种因素变化多端,难以对未来车险市场发展做出非常准确的判断,在此重点就车险费率改革对车险市场发展的影响,分短期与长期两种情况进行着重分析探讨:

(一)短期看,此次车险费率改革对车险市场规模影响有限

首先,随着车险承保面的不断提升,车险已逐渐成为广大车主的“生活必需品”,需求相对稳定,因此车险费率改革对投保车辆数量的影响有限;其次,《协会条款》取消“按责赔付”,实施“代位追偿”,以及其他保险责任的扩展,免赔事项的减少,在提高车险保障能力的同时,也将相应提升纯风险损失率水平,但是受各公司间车险管理水平差异的影响,费用率尚未确定,因此,与现行产品相比,最终费率水平升降与否尚难以确定。第三,此次改革拟在建立起以纯风险损失率为基础,市场化为导向的商业车险条款费率形成机制;保证保费充足的前提下,对费率采取“限高不限低”的监管思路,规定保险公司拟订商业车险费率,原则上预定附加费用率不得超过35%。因此,费率水平大幅上调的可能性较小,加之承保数量基本呈现稳中有增的态势,此次改革车险市场整体规模的影响将十分有限。

(二)长期看,此次车险费率改革将大大增加行业赔付成本

首先,为有效应对“高保低赔”的社会质疑,车损险保险金额修订为按照实际价值确定,赔付时,部分损失按实际修理费用计算,不再有不足额保险的约定,也相应取消了现行条款中比例赔偿,全部损失完全按照保险金额进行赔偿的约定,不再按照事故发生时

的实际价值,将直接增加车损险的赔付支出;其次,为有效应对“无责不赔”带来的社会质疑,取消“按责赔付”,实行“代位求偿”,此举在短期内对保险公司的影响有限,但是长期看,代位求偿制度的实施,车辆损失的先行赔付,必然会产生部分无法追回或难以追回的车损险赔款,导致车损险赔付成本的上升。第三,费率厘定是否采用车型定价,也将会对车险赔付成本造成直接影响。近年来,各大汽车生产厂家和经销商为了维持其经营利润,不断上调配件与工时费价格:仅2012年,东部沿海地区的零配件、工时费价格涨幅普遍达到10%以上,部分地区更是达到了20%;中西部地区的涨幅也在5%—10%之间,以零配件累加计算的车辆价格已远远超过市场上的整车新车购置价,通过保险理赔可以获取高额利润已成为汽车销售行业的共同认识。如果车险行业不能通过车型定价来有效应对零配件及工时费不断上涨的压力,车险盈利空间将会被进一步蚕食。第四,受“同命同价”、伤残赔偿标准逐年上升以及诉讼案件大幅增长影响,人伤案件赔付居高不下,交强险亏损面不断加大,如果不通过商业车险费率改革尽快扭转,车险市场将极有可能再一次陷入全行业亏损局面。

(三)车险费率改革给监管和保险公司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此次车险费率改革向保险公司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通知》精神,本次改革强化保险公司在条款费率拟订、执行中的主体作用和责任,要求保险公司在拟订商业车险费率应当遵循充足、公平原则,能够补偿风险转移的成本,不得危及公司财务稳健和偿付能力,同时有效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尽管竞争的外在手段仍体现为价格,但内部将集中于精细化管理水平、产品服务创新能力以及资源整合能力的竞争,只有练好内功,才能在此次改革中有的放矢。

其次,此次车险费率改革也向保险监管机构提出更高要求。保险监管机构旨在稳步推进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其核心设立差别化的车险产品开发机制,建立车险代位求偿机制,但是目前上述机制尚未制定最终时间表、步骤和详细计划。各公司上报产品之间的价格差异幅度、车险代位求偿中纠纷的处理机制等均尚未建立。与前次相比,此次车险费率改革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来自保险公司、中介以及消费者的诉求也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因此,如何在下一步改革中把握稳中求进、进中求好的工作基调,仍需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防范系统性风险,营造良好改革发展环境。

市场发展范文第4篇

这四大趋势包括:旅游过程中科技和基础设施应用的增加;中国旅行者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亚太区国家间旅游障碍日渐减少,出国手续更为精简;高端和低端旅游市场快速增长。该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驱动这四种趋势的主要因素。

在谈到这份报告时,艾玛迪斯中国区常务总裁巴特•汤普金斯(Bart Tompkins)说:“该报告对中国旅游市场当下与未来的发展版图见解非常深刻。在高速变化的市场中,旅游业必须适应这些变化并提出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这是各旅游从业者在这场激烈竞赛中的致胜之道。艾玛迪斯将与中国旅游产业一起努力,以创新的技术应对中国旅游市场的快速变革,与时俱进,找出应对这些变革的解决方案,从而跟上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市场健康及快速发展的步伐。”

核心趋势一:跨越式发展

该报告揭示的第一个趋势是“跨越式发展”,也就是科技和基础设施应用的增加。研究表明尽管大部分中国旅行者仍然依靠旅行社来安排旅行,未来越来越多的旅行者将会使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来进行预订。在未来,将会有70%的中国旅行者使用互联网,这一比例在亚太区所有国家中是最高的。研究还发现中国人是最热衷于移动设备的群体之一,45%的公务旅行者和33%的休闲旅行者使用移动设备安排旅游行程。此 外,在基础设施方面,该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会拥有长达4万公里的高速铁路,远超亚太区其它国家。中国旅行者将需要更可靠、更准确、更强大的工具来帮助他们安排旅行。

核心趋势二:“我”效应

该报告揭示的第二个趋势是“我”效应,即中国旅行者对旅行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目前,44% 的旅行者独立安排自己的旅行计划,寻找新的目的地,前往更远的地方。这一数字预计会在未来增长到50%。“我”效应中另一重要现象是女性公务旅行者和老年旅行者的增长。在中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公务旅行者是女性,为亚太区最高;而在2030年,跨国旅行的女性公务旅行者将会增长232%。此外,随着拥有较多可支配收入老年人群的增长,越来越多第一代富裕的老年人开始出国探访他们在国外的家人。预计到2030年,这一日益壮大的市场将会增长7倍,达到每年 1.26千万人次。旅游公司需要采用新的方式及提升技术来应对这一快速增长的市场,以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

核心趋势三:更精简的出国手续

该报告揭示的第三个趋势是亚太区国际旅行手续将越来越精简,旅游障碍日益消失。目前,7%的 中国旅行者认为签证是限制他们旅游次数的主要原因。而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很多国家已经意识到中国旅行者的重要性,开始计划消除或减小对中国旅行者的签证限制。因此,未来中国旅行者将在亚太区及其它地区享受更自由的旅行。宽松的旅游政策,将使多元化的旅游行程成为趋势,使得人们需要更加完备的预订工具。

核心趋势四:“杠铃”现象

该报告揭示的最后一个趋势是“杠铃”现象,也就是高端和低端旅游市场呈现杠铃式增长。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富裕阶层数量将会实现6倍增长,旅游将成为他们最青睐的休闲活动。他们平均每年出国旅行2.5次,旅行可占到他们所有支出的 25%。另一方面,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大部分旅游者都还在进行低成本旅游。报告显示,在过去一年中,32%的公务旅行者和50%的休闲旅行者都曾乘坐廉价航空进行跨国旅游。经济型旅行者和高端旅行者都对预订工具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经济型旅行者期待最具性价比的路线和行程,而高端旅行者则希望得到最好的旅行体验。

市场发展范文第5篇

摘   要:近期,央行积极推动应收账款票据化,大力发展票据融资功能,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此背景下,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选取2008—2019年中小企业板公司数据,利用投资-现金流敏感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样本企业普遍存在融资约束问题,而票据签发和融资规模的扩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票据贴现价格的提高则会加剧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为更大程度上发挥票据在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作用,根据小微企业票据融资模式的创新方向,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商业银行、企业都应立足自身职能和需求,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

关  键  词:票据市场;融资约束;小微企业

DOI:10.16620/j.cnki.jrjy.2020.06.003

一、引言

票據作为金融市场上与实体经济联系最紧密的金融工具,兼具支付结算和投融资功能,能够弥补企业商业信用不足, 促进商品销售和资金流转,降低经营成本,便利交易结算,有助于遏制企业拖欠货款形成“三角债”等风险。经过近40年的时间,我国票据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市场显著扩张,参与者渐趋多元化,业务模式推陈出新,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般贷款相比,票据融资具有资金成本相对较低、 抵押条件相对宽松、审批手续便捷、标准化程度高等优势,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传导实施货币政策,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精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近两年,国家也出台了推进应收账款票据化、供应链金融等方面的系列制度文件,以支持小微企业用好票据工具。然而,目前小微企业在利用票据融资方面还面临着诸多障碍,突出表现在票据流通转让不畅、信息不对称、风险多发以及衍生工具缺乏等问题。因此,疏通小微企业票据融资渠道,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更好发挥票据市场服务小微企业发展的作用,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票据市场服务小微企业的研究

在票据市场服务小微企业方面,现有研究主要探讨了票据市场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方面发挥的作用、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建议。

一是票据市场服务小微企业的效果评价。大多数学者认可票据市场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发挥的作用,但也指出部分现实原因限制了票据融资功能的发挥。如翟舒毅等(2020)指出,票据作为支付和融资工具能够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但是票据贴现的贷款属性、“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性质和政策环境的影响制约了我国票据市场融资功能的发挥,积极推动标准化票据发展有利于票据市场的完善[1]。任璐(2019)同样也认为票据市场易受到监管政策的影响,并指出票据承兑门槛过高和小微企业资信水平较低的矛盾是导致票据市场难以有效服务小微企业的原因之一[2]。乔青峰(2007)指出我国票据市场的载体是商业银行而非票据专业机构,认为这是我国票据市场市场化程度较低、融资功能未能有效发挥的重要原因[3]。此外,还有部分学者用实证模型探究票据市场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影响。如Gertler等(2000)利用美国市场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票据市场的建立缓解了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约束[4]。国内学者关于这一方面的实证研究较少。

二是票据市场融资功能受限的原因分析。目前我国票据市场虽处于飞速发展阶段,但企业理论的缺乏、信用的把控不严、发展的不平衡、机制的不完善等都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信用风险方面,黄志凌(2015)指出票据具有汇兑功能、支付功能、流通功能、信用功能和融资功能,认为票据融资就是利用票据调度资金, 是通过对未到期票据进行贴现、转贴现或再贴现实现的,对信用风险的担忧阻碍了票据融资功能的发挥[5]。在参与主体方面,黄茉莉等(2013)指出,目前可进入票据贴现市场的主体缺乏多样性,业务同质化明显,贴现承接能力不足[6]。在法律环境方面,杨伟(2007)指出,我国《票据法》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必须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其目的是防止企业套取银行信用,造成信用扩张。而事实上,这种制度并未达到有效防止信用扩张的目的,大量融资性票据经过技术操作披上真实贸易背景的合法外衣后进入市场[7]。多数观点认为,长期以来融资性票据的发展受阻,票据功能局限于支付结算,使得持有票据的中小企业被迫通过非正规融资渠道(如处于监管真空的票据中介)获得资金。在政策管理方面,胡昇荣等(2010)认为,票据的承兑签发是信用的产生过程,是比贴现更为重要的环节,但目前票据贴现仍是商业银行贷款统计的一部分,并未对贴现业务量进行单独统计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票据融资功能的发挥[8]。

三是改进票据市场服务小微企业能力的路径分析。如杨俊凯等(2019)建议提高商业承兑汇票比例,大力发展和培育商业承兑汇票市场[9]。唐建新等(2009)认为构建票据信用评级机制,实现票据市场的规范化和专业化,能够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10]。其他学者则分别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提升再贴现政策的效率、建立票据信息披露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另外,有部分学者从国内外票据市场比较的视角出发,提出了改进票据市场服务小微企业效果的建议。如在票据市场管制模式方面,边维刚(2000)根据政府干预程度的高低,将票据市场模式分为放任型票据市场、引导型票据市场和管制型票据市场三类,并指出引导型票据市场模式更适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趋势和方向[11]。许茜茜等(2012)从风险视角出发对中美票据市场做了比较,指出应当加强票据市场法制及信用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双重调节作用[12]。在票据机构经营模式方面,王红霞(2015)对比了国内外票据市场的发展路径, 指出应当大力发展和培育票据专营机构,强化其综合服务商和做市商职能,完善票据市场中介服务体系[13]。

(二)文献评述和本文的创新之处

总体来看,学术界已经对票据市场服务小微企业这一命题进行了广泛的论述,主要涉及票据市场服务小微企业的效果、功能受限的原因及改进路径等方面,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不足。现有文献主要从理论角度对票据市场服务小微企业的情况进行评价,缺乏经验数据和实证模型的支撑。二是理论研究丰富,实践讨论有限。 为了解决票据市场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业界不断创新融资服务模式,但理论界对其涉猎有限,对其作用机制及发展方向的探讨尚显不足。

因此,本文以现有研究为前提,利用实证模型验证小微企业融资约束,并检验票据市场在小微企业融资中发挥的作用,在丰富相关领域研究内容的同时,为票据市场更好服务小微企业建言献策。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 一是创新性地利用投资-现金流敏感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先检验了样本企业是否存在融资约束,然后将票据市场的数量和价格变量纳入模型,系统地评价了票据市场服务小微企业的成效。二是阐述了现有的票据融资创新模式及作用机制,指出了未来可能的创新方向,将理论分析与具体业务实践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 票据市场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实证分析

票据融资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近年来的两会上,有多个委员和代表提出关于票据的提案,其中连续两年有代表提出了“取消承兑汇票”的建议。鉴于此,有必要对票据融资的功能、 作用进行研究,探讨票据市场发展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发挥的作用。因此本文将借鉴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相关的研究, 将票据市场变量纳入投资-现金流敏感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检验样本企业是否存在融资约束现象以及票据市场是否能够减弱融资约束程度,并结合前文研究,进一步探讨票据市场发挥作用所需的制度、政策、金融环境等外部条件。

(一)变量选取与模型选择

本文的变量选取及定义如表1所示。

本文用来具体衡量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程度的模型有托宾Q模型和欧拉方程投资模型。前者要求资本市场具备较高的有效性,而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尚有待完善,因此本文以Laeven(2003)发展的欧拉方程投资模型为基础[14],引入票据融资相关变量,建立如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其中,j表示企业,t表示年份,I表示企业的投资支出,K表示企业的期初资产总额,Y表示企业的营业收入,CF表示企业的现金流量。在引入的票据市场变量中,PJL表示票据规模, 用票据签发量衡量;PJP表示票据价格, 用票据融资加权平均利率衡量;PJS表示票据市场的发展程度, 用票据融资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衡量。此外,?渍表示个体效应,?准表示时间效应,ε表示误差项。

根据投资-现金流敏感模型的相关理论,企业的内部管理者和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外部融资成本的提高,企业无法从外部获得足够的资金,只能依赖内部现金流进行投资,因此投资-现金流敏感系数可以用来衡量企业的外部融资约束程度。也就是说,若企业不存在融资约束,即其投资行为符合理论上的最优路径,则β1>1,β2<-1,β3≥0,β4<0。若β4>0,即企业的上一期现金流的增加会导致本期投资支出的增加,表明企业存在外部融资约束。将变量PJL(票据规模)纳入模型时,若β5<0,则表明票据市场的发展能够缓解企业投资对内部现金流的依赖,减轻其融资约束。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研究票据融资对中小企業融资约束问题的影响, 研究样本为2008—2019年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考虑到样本的一般代表性,参考相关研究将如下企业剔除:(1)金融类公司;(2)资产负债率大于1, 即资不抵债的企业;(3)ST、*ST类公司;(4)部分财务数据不完整的企业;(5)观测值为负的企业,可能是由于企业重组或兼并收购等形成的异常值。经过筛选,最终得到了455家企业构成的平衡面板数据进行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模型的实证分析。其中,样本企业的财务数据来自WIND数据终端,票据融资规模、加权平均利率、票据融资余额占贷款余额的比例等票据市场相关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历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三)回归结果与分析

1.描述性统计

本文运用Stata14对主要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其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中国中小企业的投资支出,即企业当期购置固定资产等支出占当期总资产比值的均值为0.0802,是大于中位数0.0565的,这就表明选取的上市中小企业样本中大部分公司的投资支出是右偏分布。从营业收入来看,通过该指标的标准差、 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距,可以断定选取的样本公司之间的营业收入存在很大的差异。 而通过对企业现金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来看,其均值和中位数之间的差距不大,而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有很大的差异,这就意味着样本中的上市中小企业的财务结构较为多元化。

组内标准差是指在时间t, 样本值与按个体计算的样本均值的差异,它反映个体在时间上的差异信息;组间标准差是指个体的样本均值与总体均值的差异, 它反映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信息。从企业财务数据的标准差可以看到,造成投资支出和现金流的波动方面,企业个体间的差异影响,要小于时间因素影响,表明企业投资支出和现金流更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接下来的实证分析也证实了这点。

2.实证分析

针对动态面板模型,本文运用系统GMM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 模型实证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2—4列分别是以票据规模、 票据价格和票据结构为被解释变量的结果。从解释变量系数看,三个模型中(CF/K)j,t-1的系数(即β4)均为正数,证明样本企业的投资支出与其现金流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企业面临着外部融资约束。而(CF/K)j,t-1×PJL,即票据签发额与企业现金流交互项的系数为负,说明票据签发量的增加,即票据市场的发展能够改善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CF/K)j,t-1×PJP,即票据融资价格与企业现金流交互项的系数为正,说明票据贴现利率越高,票据融资越困难,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越显著。(CF/K)j,t-1×PJS,即票据结构与企业现金流交互项的系数为负,说明随着票据融资在全部贷款中占比的提高,企业的融资约束能够得到缓解,同样证明了票据市场的发展能够改善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也就是说,票据签发和融资规模的扩大都能降低企业的融资约束水平,而票据贴现价格的提高则会加剧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

同时,为增强模型结果的可靠性,在系统GMM估计中对模型设定的合理性和工具变量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其中,AR(1)结果的P值均为0,AR(2)结果的P值分别为0.073、0.169和0.104,表明在5%显著性水平下,AR(1)拒绝原假设,AR(2)无法拒绝原假设,即差分后的残差项存在一阶序列相关,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过度识别检验Hansen Test检验的结果也表明使用了合适的工具变量,由此可以认定设立的模型是合理。

3.小结

通过我国票据市场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資约束影响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约束问题。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 本文仅选取上市中小企业作为研究样本,但非上市的小微企业中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更甚,因而可以认为我国小微企业面临着较高的融资约束现象。(2) 票据市场的发展能够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来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由于承兑银行多数是出票企业开户行,对企业资金运营情况有较好的掌握,可以对企业资金偿还能力做出合理的预期及判断,从而能在较大程度上降低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企业的外部融资能力得以加强,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有所减弱,因而融资约束得到缓解。此外,由于票据持票人不仅可以追索其直接前手,而且对所有前手均有追索权,这对规模较小、信用度不高的小微企业来说,意味着可以通过票据对商业信用进行补充,降低了交易对方对信用风险的担忧,也对缓解融资约束有重要意义。

实证研究的结果证明,票据市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因此,要想更好地发挥票据市场在服务小微企业中的作用,需要通过票据融资模式创新、完善票据信息披露制度等途径,进一步降低信息不对称,完善票据市场,使其融资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四、票据融资模式创新的主要方向

为了充分发挥票据的融资功能,解决小微企业在利用票据融资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各级政府部门和商业银行合力创新票据融资模式,在满足不同交易主体需要的同时,也开拓了票据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票据融资创新模式的主要方向包括供应链金融、资产池业务、票据线上贴现服务、标准化票据、深度票据网等方面,利用制度创新、金融科技等手段实现票据融资的流程再造和功能优化,降低融资过程中的银企信息不对称水平,缓解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难题,提高票据融资效率,打击票据中介乱象,在发挥和增强票据的融资功能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票据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发展提供了思路。

(一)依托供应链金融开展商票保贴保押服务,以核心企业带动小微企业融资创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传统应收账款质押类业务, 需买方配合确权,沟通成本较高,为解决这一弊端,银行将供应链金融与票据结合,推出了商票保贴保押产品,通过对核心企业承兑的商票附加“信用背书”,解决商票流通性较弱的问题,上游企业可将其灵活变现或持有到期。基于供应链场景产生的票据天然具备真实贸易背景的合规优势, 银行通过与核心企业合作,借助和依托核心龙头企业的信用,为其上游链条中的小微企业提供商票保贴保押服务,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满足小微企业便捷融资的需求。以中信银行潍坊分行为例,金融机构为有意向的供应链核心企业在不占用综合授信额度的前提下,创设专项虚拟授信额度,核心企业通过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签发商票,并按合同金额支付给上游“白名单”供货商,供货商收到商票后可通过线上办贷系统向金融机构申请办理商票质押贷款,贷款金额与商票期限结构匹配,贷款到期时核心企业兑付票款,贷款结清(见图1)。

为推动供应链商票质押融资业务顺利开展,中信银行潍坊分行面向核心企业“白名单”链上客户,量身定制推出“票据贷”“政采贷”专项信贷产品,融资质押率达94%, 高于其他一般抵质押物20个百分点;利率低至4.95%,较同类型贷款利率低1.73个百分点。截至2020年8月,中信银行潍坊分行已储备核心企业14家, 已完成规模供应链9家, 授信4.15亿元;累计向102家民营小微企业发放商票质押贷款1.36亿元①。

除金融机构自发依托供应链金融开展票据相关业务外,中国人民银行、票交所等部门也以各种举措推动供应链票据业务发展。 上海票据交易所于2020年4月24日上线了供应链票据平台,该平台依托于电子商业汇票系统, 与各类供应链金融平台对接,为企业提供电子商业汇票的签发、承兑、背书、到期处理、信息服务等功能②。随着系统的开发完善及制度环境的渐趋成熟,供应链票据贴现及标准化票据业务也将有序开展。

(二)运用资产池开展票据融资,满足小微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缓解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难题

银行为满足企业统一管理、统筹使用所持金融资产的需要,建立了集资产管理与融资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称为资产池。企业将纸票、电票、商票等资产全部或部分质押给银行,银行根据质押资产类型、金额(承兑机构类型、票据池保证金余额)等核定质押池融资额度,在质押池融资额度内,企业可灵活办理各项表内、外授信业务。企业可将暂时闲置、难以变现或变现成本高的金融性资产入池,通过超短贷、信用证等产品实现线上定制,随用随还,有效替代传统的票据贴现、质押贷款等融资模式,实现企业资产余缺调剂,可帮助企业减少约20%的对外融资。

传统信贷市场已经将银行承兑汇票等票据用作融资担保品,而票据池的担保标的物则是市场的存量票据“池子”,不是或并不总是锁定单一票据。这种模式不仅以集约担保方法突破了原有担保制度框架的担保范围,还创造了另一种全新的担保理念——“或有担保”。银行通过建立票据质押池,得到“或有担保债权”,双方既可以凭此办理实际的融资业务,也可以作为预期的或有融资权利。只有在发生具体融资业务时, 企业才对票据做质押背书。因此,票据池质押模式以集约担保与“或有担保”形态实现了担保制度与理念的新突破。同时,票据池担保范围内的融资品种不受限制,可以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办理贴现等业务,客户可根据不同融资品种的市场利率情况随行就市。该模式下,一经建池,银行与客户均新增了确定可得的信贷资源,降低了融资实现的不确定性,提高了双方的边际收益率。

(三)利用金融科技赋能票据融资,提高融资办理效率,解决小微企业融资慢的问题

商业银行通过开发多样化线上贴现产品,提供快捷贴现服务,如工商银行的“工银e贴”、中信银行的“信秒贴”、招商银行“票据大管家”、广发银行的“e秒贴”等,这些快速贴现工具的落地应用有助于激活企业账户里的未贴现票据,解决小微企业融资慢的问题。目前,票交所的电子化票据普及程度较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提供在线服务,解决过去无法服务的小微企业零散的需求。

以工商银行“工银e贴”网上贴现业务为例,该产品突破了贴现业务只能在线下办理的束缚。一是突破空间限制,企业开通“工银e贴”功能后,只要打开企业网银就能随时随地在线办理;二是突破时间限制,每个工作日8:00至20:00均可提供线上融资服务;三是资金分秒到账,全流程无人工干预自动放款,贴现资金实时到账,帮助企业迅速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财务成本,免除风险隐患①。

(四)标准化票据增强票据融资功能,促进市场规范化,解决融资难问题

近两年, 中国人民银行引导市场机构积极探索,创新开展标准化票据融资机制试点,受到市场广泛关注和认可。在总结试点工作、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于2020年6月28日印发了《标准化票据管理办法》(公告[2020]6号),自2020年7月28日起实施。标准化票据将票据作为基础资产打包后,在债券市场交易流通,充分发挥债券市场定价机制透明、 风控管理成熟等优势,提高交易规范性, 拓宽了中小企业票据融资渠道,更好契合金融机构资金交易特点②。从长远来看,标准化票据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票据市场规范发展,提升市场深度,更好地发挥票据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和供应链金融中的作用。

(五)运用金融科技,创新票据中介模式,解决票据中介违规问题

为切实支持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通过票据实现融资目的,提升票据交易信息的公开透明度,推动票据交易的价格发现,山东省临沂市探索建立了深度票据网,并着力推进商业承兑汇票业务,积极探索了票据市场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机制和模式③。

一是建立信息发布和交易撮合机制,降低票据融资交易成本。票据交易渠道窄、信息不通畅是小微企业通过票据渠道融资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在这方面,深度票据网在缓解供需信息不对称和畅通交易渠道上下功夫,构建了便捷的信息发布和有效的交易撮合机制。依托该票据网,任何一家持有电票的企业均可实现票据转让和票据融资需求的信息发布。 目前, 深度票据网累计注册企业用户超过4000家,大型票据投资机构1000多家,实现票据融资需求信息发布总额480亿元,累计发布票据总量45万笔,单笔额度10.7万元。在交易撮合方面,深度票据网力求通过市场化竞争机制,实现票据融资的成功对接。深度票据网将单家企业融资需求面向全国各地的买方发布,形成“一对多”竞价机制,实现买卖双方的高效匹配④。

二是建立“商业票據+供应链融资”机制,拓宽供应链企业融资渠道。深度票据网首批探索为临沂鑫海科技、奥德集团、金锣集团等15家企业提供商票服务+供应链融资方案,通过引入上海资信、东方金诚等评级机构对出票企业进行外部评级,提升商票信用度; 通过对企业及其供应链企业财务人员、法务人员、采购人员等进行商票业务培训,提升供应链小微企业利用平台开展票据融资的能力。截至2020年5月末,奥德、金锣、鑫海集团所签发商票通过平台流通2.7亿元,平均票面金额在50万元,融资成本低于市场成本2~4个百分点, 为55家供应链小微企业节约财务综合成本近1000万元①。

三是建立价格发现机制,推动小微企业降低票据融资成本。小微企业在票据交易中往往面临交易渠道窄、缺少公允价格的突出问题,对此,深度票据网从多个层次设计安排公开透明的价格发现机制。在单笔业务中, 该网随时公示票据卖方的票据类型、票据量、发布价格及成交价格,通过公开透明的业务撮合,充分反映市场供需,发现市场均衡价格。在商业票据试点企业层面,每日专栏披露试点企业商业票据成交价格指数,并同步披露全国商票价格指数,为票据供需双方提供价格参照。在金融机构层面,设立包含国有银行、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等不同类别机构在内的报价专栏,向企业和中介机构披露票据贴现价格。通过一系列安排,有效揭示了市场价格,防范了中介机构和企业控制票据价格,促进票据业务公平开展。

五、完善票据市场,服务小微企业的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投资-现金流敏感模型, 实证分析了票据市场服务小微企业的成效,系统阐述了未来票据市场可能的创新方向。 为推动票据市场健康发展,优化票据融资环境,更大程度上发挥票据在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作用, 地方政府、 监管部门、商业银行、企业都应立足自身职能和需求,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

1.修订完善票据法的有关条款,赋予票据融资功能。目前,我国《票据法》及相关配套规章制度的有关条款制约了票据市场的发展。实务中已经存在较多以融资为目的的票据签发,利用票据进行融资是企业的客观需求。 目前60%以上的银行承兑汇票均为中小企业签发,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考虑,中小企业更倾向于通过签发融资性票据获取资金。同时,融资性票据也可以有效减少票据中介带来的各类风险。因此建议降低贸易背景审查要求,正视并承认票据自身的融资性功能。

2.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打击逃废债务行为。一是加强信用秩序建设, 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完善社会信用制度,规范社会各经济主体的信用行为,为银行全面、真实掌握客户的信用状况提供保证,加大对失信企业的联合制裁力度,优化票据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二是监管部门督促各金融机构认真落实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决策部署,持续简化信贷审查审批所需环节、材料,降低审批用时,推动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改善。

3.运用好再贴现工具,降低商业承兑汇票融资成本。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进一步改善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精神,调整再贴现的利率和适用票据标准, 引导优惠资金支持小微、民营和绿色企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对商业承兑汇票的再贴现支持力度,通过杠杆撬动作用,提高商业银行对商票的认可程度,拓宽商票贴现渠道,切实降低商票贴现利率。根据调控需求,进一步提高再贴现整体投放规模,切实解决再贴现办理难点、总额限制,在做好小微企业票据融资支持的同时,加大对民营企业和绿色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指导商业银行做好电子商业票据的宣传、推广工作,让更多企业了解、熟知、运用电子商业票据。

4. 创新开展票据业务, 切实降低票据融资成本。一是督促指导更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完善自身内控机制、做好风险防控的基础上,创新开展票据业务,如商业承兑汇票保证、保兑、保函、保贴等业务,挤压票据中介盈利空间,切实降低持票企业的融资成本。二是银保监部门进一步强化商业银行收费监督管理。强化收费行为检查监督,严禁重复收费、乱收费,督促商业银行公开公示收费价目,杜绝涉及小微企业的乱收费行为。

5.积极参与信息公开披露,提高商票信誉度和认可度。 商票签发企业要增强信用管理意识,积极申请参与上海票据交易所组织的商业承兑汇票信息披露。或结合上海票交所信息披露内容,通过金融科技搭建第三方信息披露平台,借鉴证券、债券市场信息披露经验,及时、真实、充分、客观地披露经营信息、征信信息、评级信息、商票信息等,提高企业商票透明度,增强企业商票支付流通和融资能力,降低供应链融资成本,增强市场风险识别能力。同时,鼓励披露外部信用评级结果,提升企业商业信誉。

6.提高金融科技水平,优化票据流通流程。强化金融科技创新力度,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改进信贷管理系统,逐步实现线上审批等,优化票据签发、贴现流程,切实提高工作效率;积极开展商票保贴业务,拓宽商票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翟舒毅,周文婷.关于票据融资支持实体经济的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20(2):62-68.

[2]任璐.对票据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分析及思考——以吉林省通化市为例[J].吉林金融研究,2019(4):21-24.

[3]乔青峰.中外票据业务经营模式的比较与启示[J].金融会计,2007(2):29-34.

[4]GERTLER M,LOWN C S.The Information in the High Yield Bond Spread for the Business Cycle:Evidence and Some Implications[R].NBER Working Paper No.7549,2020,5.

[5]黃志凌.应该重新认识票据与票据市场的功能[J].征信,2015(10):1-3.

[6]黄茉莉,陈文成.我国票据融资市场存在的问题、原因与解决建议[J].上海金融,2013(6):88-91.

[7]杨伟.发展我国融资性票据市场的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7:7-10.

[8]胡昇荣,朱国陵.我国票据融资业务发展研究[J].宏观经济与金融,2010(9):8.

[9]杨俊凯,黄铎,贺兆,等.培育商票市场纾解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题[J].西部金融,2019(11):52-56.

[10]唐建新,陈冬.金融发展与融资约束——来自中小企业板的证据[J].财贸经济,2009(5):5-11.

[11]边维刚.国外票据市场模式比较及中国的现实选择[J].南方金融,2000(8):24-26.

[12]许茜茜,汪欣.中美票据市场发展中的风险比较[J].经济管理,2012,34(2):125-132.

[13]王红霞,曾一村,汪武超.票据市场:国际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15(7):7-11.

[14]LAEVEN L.Does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Reduce Financing Constraints[J].Financial Management,2003,31(4):5-34.

Key words: bill market; financing constraint;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责任编辑:李丹;校对:龙会芳)

上一篇:市场风险下一篇:市场发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