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教育范文

2024-04-17

中医药教育范文第1篇

一、高等中医药院校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整合的现状分析

(―) 思想上认识不到位

在对待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问题上, 许多教育工作者存在狭隘的人文观和科学观。要么面强调人文教育的价值而贬低科学教育的价值, 要么片面强调科学教育的价值而贬低人文教育的价值, 造成中医药院校学生“术”不精, 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内在动力, 或是“仁”不够而增加医患纠纷的隐患。

在进行人文教育改革时, 许多教育工作则没有能够摆脱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 只是单纯的通过增加一些人文课程来加强人文教育。这只是教育改革的表面化, 往往只能够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人文教育应该是要放在全校所有的教育活动中来考量, 这样才能实现对学生全面发展人格的培养。

在对待科学教育的内涵上, 许多教育工作者的认识也出现偏差。以为科学教育就是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而没有真正体会到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作用。学生在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上的认识也存在偏差。我们的学生在高考指挥棒的驱使下, 过早的将知识分为文科和理科知识。中医药高等学校中的学生都是以理科学生招进来为主, 在日常的学习中功利主义强, 对人文知识忽视, 而使得他们的人文素养普遍较低、人文精神欠缺。

(二) 高等中医药院校课程体系的不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反映在高等教育层面, 则是出现了大量的分科课程和专业细化。分科课程容易导致学科之间的互相割裂, 使学生的视野狭窄, 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分科课程背景下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已不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

目前, 在高等中医药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科学教育类课程比较多, 人文教育类课程比较少, 且这两类课程之间没有直接联系, 缺乏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媒介。实际上, 中医药学在其漫长的形成过程中, 凝聚了历代医家丰富的人文精神。中医药课程有许多可以利用的人文教育资源, 但是现状却差强人意。在教材的编排上, 只以掌握某种中医药技能为脉络, 而对于其中的人文知识和精神基本上不涉及, 教材成了掌握技能的秘籍;在教学方法上, 由于教材和教师的限制, 人文精神很少在要掌握的科学知识中渗透;在课程的设置上, 人文知识课程大部分是以选修课为主, 且开设随意性强, 学生对人文课程选修课不重视, 造成学生人文知识在医药学技能中的应用脱节。

(三) 高等中医药院校高素质教师缺乏

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的专业课教师, 大多来自于专业院校或是综合院校, 知识结构比较单一, 表现出了深厚的理科知识基础, 局限在一个狭窄的学科领域, 普遍缺乏人文精神底蕴, 对科学知识中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人文精神领悟不透, 授课时不能清晰的将科学知识中的蕴含的科学技术精神、人文精神阐述出来。人文课程类教师, 大多来自于师范性大学或是综合性大学中的社科专业, 对于他们而言, 中医药专业知识高深莫测、不可理解, 他们不可能在课堂授课时体现科学精神, 培育学生的科学思想。目前中医药院校中能够跨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学科的教师人才比较少, 不能满足中医药院校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高等中医药院校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整合的途径

(1) 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只有具有了先进的高等教育观念, 才能创造出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要认清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 改变传统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张皮”的错误做法, 树立这两种教育能够整合的理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一方面要注重科学知识的教育, 在训练学生科学技能的同时培育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 不能在课堂中只关注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 而要同时渗透人文精神教育, 培养学生“大医精诚”“医乃仁术”“以人为本”的高尚的职业道德, 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只有这样,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互补充才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完整的教育。

(2) 优化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 要端正态度, 摒弃以往人文类课程选修为主的状况, 人文教育课虽然以文史哲、思政类课程为主, 但是可以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善将人文知识和精神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要积极建设人文课程与中医药学课程相交叉的课程, 如医学哲学、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等课程的建设。在教学计划编制上, 注重专业基础课的教授, 适当对必修课进行“双减” (减学时、减学分) , 加大选修课的范围, 引进通识课程选修课, 使学生能够打下宽厚的人文基础。鼓励学生辅修第二学位, 中医药类专业的学生辅修经管人文类专业, 经管人文类专业学生辅修中医药专业, 这样就能够在最大限度内打破专业壁垒, 融会贯通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 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加强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 促进了复合型学生的培养。

(3) 提高教师的人文与科学素养。中医药教育的实施靠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是学生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 教师的专业素养、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职业素养、科学态度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中医药院校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 还要具备一定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 能够善于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知识, 在科学教育中渗透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教育, 在人文精神教育中体现科学知识, 培养学生科学与人文并举的观念。作为中医药院校的教师, 要主动担负起传承中华文明的责任, 在弘扬中医药文化中有所作为, 重视培养广大学生的中医药文化情感, 提高学生的中医药文化素养。

摘要:本文在教育观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分析了高等中医药院校在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整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提出了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整合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人文教育,科学教育,整合

参考文献

[1] 陈玲.中医药院校教育中如何融入医学人文教育[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9) :3074-3075.

[2] 张浩.中医药院校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构想[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 (3) :126-127.

[3] 薛天祥.论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01) :16-19.

[4] 卜菲菲.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院校人文教育探讨[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4) :86-88.

中医药教育范文第2篇

摘 要:中医药产业链涵纳中医药农业、中医药工业、中医药商业,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性工程。中医药产业链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也提出了挑战。高职院校应紧密契合中医药产业链,制定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实现人才需求与供给的对接;更新教学理念与方式,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效;以实践体验促观念转变,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中医药产业链;中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当前世界已进入由创新为导向的技术及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发展阶段,而中医药产业作为生物科技产业正是这一发展趋势的典型”[1]。中医药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为高职院校中药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中医药产业链以中药农业为基础、中药工业为主体、中药商业为枢纽、中药知识经济产业为动力,涉及到中药的种植、加工、销售。高职院校中药专业要抓住中医药产业链的发展契机,加快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一、制定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

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要立足于中医药产业链的特点,抓住中医药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实现人才需求与供给的吻合对接。

(一)人才培养契合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必须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目前,中医药发展已逐渐摆脱传统模式,进入大中医药产业时代,中医药产业链涉及环节众多,中药农业是产业链的源头环节,是中药原材料的种植生产。中药工业是产业链的中游环节,是由中药原材料向中药产品转化的必须环节,包括中药产品业、中药辅料业和中药包装业。中药商业是中医药产业链的下游环节,是中医药产业化必不可分的拓展和延伸,包括中医药销售、中医药文化业、保健康复治疗业和中药知识业等。中医药产业链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如“产品质量问题,规范建设问题,产业规模问题,应用市场开拓问题”[1]。高职院校中药专业的人才培养就是要立足于此,找准问题,准确切入,实现需求与供给的对接。

长期以来,中药原材料种植仍是小规模分散式经营,不少偏远地区的药农难以把握市场行情的变化,导致信息严重不对称,种出的草药卖不出去,市场需要的草药供给不足。高职院校中药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以向中药原材料种植方面倾斜,努力促进这一方面人才的培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很大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注重中医养生,但中医药的销售和市场推广普及尚显不足,高职院校也要注意这些变化并作出积极调整。

(二)课程设置兼顾深度和广度

高职院校中药专业要拓宽课程广度,为扩大学生的就业机会提供支持。课程设置可采用“平台+模块”方式,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平台、职业技术基础课平台。模块分为专业必修课模块和专业选修课模块。保证各专业互相打通,成为互联互通的网络结构。同时要加大中医药产业链同步规划建设实训基地,将各专业实训室按照“基础平台、专业群公共平台、专业专用平台”[2]的方式加以整合。

课程设置要在主修专业方面深化,确保每个学生专业素质过硬,在面临工作机会时做到“你需要的就是我所学的,你遇到的困难恰是我能解决的”。因此,在主修专业方面,要从师资力量、实践基地、实训室等各方面予以充分保证。但也要兼顾广度,抓住学生的特点,进行拓展式教育。有些学生富有探索研究精神,适合做学术型和临床型人才;有些学生精通计算机网络,适合进行医药卫生保健等新兴电子音像传媒的开发;有些学生善于经营,适合从事医药加工和管理等工作;还有学生深谙人际交往之道,有商业头脑,善言辞,懂营销,适合从事医药销售业。这就要求学校开设各类丰富的课程,满足学生们多样需求。

二、更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

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是高职院校中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效与否的关键。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就要立足于中医药产业链,更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

(一)树立综合发展和创新创业教育意识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要求高职院校中药专业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将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学校重点发展的目标,在做好专业教育的同时也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3]。学校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中医药产业链的特点,认真分析当前就业形势,抓住机遇,灵活应对挑战。中医药产业链正处在发展初期,各个环节都存在发展机会,学校和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中医药教育观念,做专业医生是目标,从事中草药种植和中医药品销售同样也是投身中医药事业的方式,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重视每一门课程,认真备课和教学,切实保证教学质量,确保学生们学得好、用得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和教师更应从学生的就业实际考虑,树立综合发展的教育意识,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占得优势。

中医药产业链为高职院校中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活力,中医药农业、中医药工业、中医药商业的交织联合孕育了无限的创新创业可能性,加上“互联网+”时代的影响和推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学校和教师要认识到创新创新教育的意义,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中医药产业链的教学中,这一方面有利于改善专业知识的单调性和单线结构,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将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发挥自身优势,有利于实现从所学向所用的转化。

(二)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上下足功夫。教师要尊重學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安排课程进度和难度;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多给学生发言机会,有些内容可以实行“学生讲、同学评、教师总结”的模式;发挥好多媒体教学的作用,结合图片、音频、视频等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互联网+中医药”带来了中医药产业的突破发展,中医药产业链也因此创造了更多可能性,基于中医药产业链的高职教学也要顺应时代变化,在互联网上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发挥“互联网+教学”的优势。“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教师在互联网上教授,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信息在互联网上互动,线下的活动将成为互联网教学活动的重要拓展和补充”[4]。通过“互联网+教学”模式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更新学生对教学和中医药产业的观念,锻炼学生对“互联网+中医药”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中医药产业链背景下,高职中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要打破统一要求,统一教材,统一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5]。有针对性地邀请社会专业人才参与到教学中来,如讲授中草药种植课程时,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药农授课;讲授中药产品加工课程时,可以邀请中医药加工厂高级技术员或企业主讲课;讲授中医药产品销售推广课程时,可以邀请有丰富销售经验的销售员教学。

三、以实践体验促观念转变

(一)加强实践教育,提供多样实践机会

高职院校中药专业学生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实践能力差,所学知识不能有效运用到工作实践中;二是对中医药产业链缺乏认识,认为学习中医药就是要当中医或者进医药厂工作,对中药种植、中医药产品销售存在偏见;三是就业观念落后,就业一定要到大城市,选择好的单位,普遍缺乏创新创业意识。这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固守传统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较差”[6]。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提供多样的实践机会,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育。

要大力开展生产性实训教学,对有验证性实验的课程,如中药鉴定技术、有机化学等,要在一体化教室实行“理实一体”教学;对于中药药剂实用技术、中药栽培技术等,要在真实生产环境下教学。学校要开展校企合作,建设与企业技术和管理同步的校内实训车间,保证校内实训车间的设备先进、环境真实,“对于顶岗实训环节教学采用教学过程和生产合一的产教融合模式,真正实现工作与学习无缝对接”[7]。

此外,学校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如与有丰富中草药栽培种植经验的药农合作,选派学生到其中药栽培种植基地见习或进行跟踪式学习;与中医药产品的金牌销售合作,选派对销售工作有兴趣的学生当学徒,了解中医药市场现状和销售工作的具体流程。

(二)开展丰富的创新创业指导活动

学校要为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指明工作方向,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拓宽学生就业思路,改变传统落后的“铁饭碗”思想。邀请本校创业成功的大学生或者青年企业家到校,为学生们开展创新创业指导。

一些高职院校“课程模式不成熟、体系不明确、师资匮乏等一系列原因的影响”,加上“学校没办法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教师、学生创业经验均缺乏”[9],致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受到了阻碍。因此,学校提供有效的创新创业实践指导十分必要,首先,在校内要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技术指导和政策支持。有学生想建立一间中草药栽培实验基地,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场地,聘请技术人员提供相关指导。其次,学校要大力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定期开展活动,如参观中医药产品加工厂、中药栽培基地、中医药产品销售公司,学校要在资金和人脉上予以充分支持。最后,定期开设创新创业讲座,由党委书记和院长亲自授课,并邀请中医药产业方面的专业型、创新型人才进行宣讲。通过一系列基于中医药产业链的创新创业指导活动,加深学生对中医药产业的认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参考文献:

[1]赵立春,于今,冷静.对基于地方高校建构中医药产业智库的思考[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116-118.

[2]赵宝林,赵波,朱晓玲,等.基于产業链的中药类专业群构建研究——以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4(2):87-88.

[3]安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职教论坛,2016(36):34-37.

[4]白广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6(2):1-5.

[5]占卫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10-15.

[6]王志学,廖俊杰,李桂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6(6):74

-78.

[7]沈伟,何方正,张钦德.中医药高职院校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4):154-156

[8]王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以成都创业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2):52-56.

中医药教育范文第3篇

摘 要: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一些不足这处,主要是忽视了因材施教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没有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致使教育战略战术结构失衡。高等中医药院校是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基地,而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着丰富和深刻的德育内容,因此,应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传承中医药文化,构建特色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传承

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属于非专业特色的工作方式,与具有专业特色的工作方式相比,这种工作方式有一定的缺陷,主要是忽视了因材施教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没有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致使教育战略战术结构失衡。高等中医药院校是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基地,而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和深刻的德育内容应成为构建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宝贵资源。

一、中医药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药文化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方面。有关文献研究显示,中国历史上具有医德风范的代表性人物共557人,其中36位医家的医德言论在医德文化方面具有较大影响,主要有:扁鹊的“六不治”,《黄帝内经》的“疏五过”“征四失”,郭玉的“四难”,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的“十三不得”等。另外,中医药学术思想或典故中也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德育思想。例如:《素问遗篇·刺法论》中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明训,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起决定性作用。

二、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缺乏针对性。综观当前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手段和教育措施显得共性有余、个性不足,缺乏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专业教育,服从于素质教育。而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与一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别无二致,照搬一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把脱离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实际的德育知识强制“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中医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专门性。重视中医药专业教育、轻视中医药文化教育是当前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一个很突出的现象。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两课”为主进行空洞地说教,缺乏专门针对中医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其中,在中医药文化教育方面尤为匮乏。另外,在环境育人方面,高等中医药院校校园环境特色不够鲜明,与一般高校的校园环境也无二致。而学习中医药学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环境熏陶,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中国传统哲学体系和自然辩证法,熟悉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从而较容易接受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进而用阴阳学说来阐释人的组织结构、概括人的生理功能、说明人的病理变化以及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3.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缺乏专业性。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多数毕业于综合性大学或师范大学,具有较丰富的人文专业知识,但缺乏必要的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知识,这就导致他们在课堂上或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医学实际,很难更好地指导中医药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学习。

三、传承中医药文化,构建高等中医药院校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1.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把中医药文化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等中医药院校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紧密结合中医药专业特色和院校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中医药文化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按照时代的要求,要不断发展中医药文化,从而培养适才对路的合格医疗卫生人才。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中医药文化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模式不会一成不变,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才竞争的加剧以及人们健康理念的转变,人体健康除上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促使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客观上对中医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要求。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正是为了帮助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和现代医学的新发展。

2.开展以中医药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相关培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中医药院校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决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人文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还要掌握一定的中医药基础知识和中医药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思想和专业学习。因此,学校要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中适当增加中医药文化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既具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又具备专业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当然,也要对入职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培训,使其掌握最新的中医药文化的基础知识,从而不断更新理论知识,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

3.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德育课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在方法上,中医药文化不仅要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而且要以德育课程为依托,将中医药文化精髓与德育课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修订版)为例,教师在讲授“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时,可将中医药文化中的名人典故融入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成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务工作者。

4.增设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课程,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目前,中医药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中医药文化接触较少。因此,中医药院校必须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课程的教学,将其和医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优化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逐步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地位,缩减部分西医课程,增设古代哲学、自然辩证法、古典文学等课程,使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渗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把握中医学发展脉搏、精通中医学知识和技能、具有高尚思想道德情操的高级专门人才。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地方,应当具有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中医药院校作为培养中医药专门人才的地方,更应营造浓厚的中医药学术氛围和中医药文化氛围。因为中医药学作为一门经验医学,更需要在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中慢慢体味。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第一,在环境建设中进一步突出中医药文化氛围。在总体规划、校园景观、建筑风格上,要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把中医药文化渗透于校园环境的规划和建设之中,为师生营造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在对外窗口上,要开辟中医药文化网上阵地,建设面向公众开放的中医药文化门户网站,开设中医文化长廊、名医名师、文化论坛等栏目。在营造文化氛围上,要对中医药文化的热点问题进行研讨,面向公众普及中医药文化,提供文化服务,开展深层次的中医药文化交流。在传播媒介上,要发挥校园杂志、报纸、板报、橱窗等文化阵地的作用,深化中医药文化内涵。

第二,在课外活动中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以百家讲坛、名医名师大讲堂等为载体,开展中医药文化学术活动,引导师生理解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掌握中医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以及名家风范等,让师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以河南的中医药院校为例,可以挖掘河南地方特色,以“弘扬仲景文化,展示青春风采”为主题,举办仲景文化节,在学校营造浓郁的、富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育人氛围。支持学生创建富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社团,确立“由文化来理解医学,以医学来阐释文化”的社团活动模式,让广大学子在中医文化的氛围中领略中医的魅力。深入开展中医药服务群众活动,进一步扩大中医药文化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熊亮,易生富.论专业特色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

[2]冯春,刘学罡.探析中医医德文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8,(3).

责编:思 源

中医药教育范文第4篇

(阴虚燥热证)

一、中医饮食疗法

此证型的2型糖尿病人群证见烦渴多饮,随饮随喝,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食疗应以养阴消渴饮为基础。

食疗药膳方为:

1.玉粉杞子蛋:天花粉、枸杞、玉竹煎水,沥出,打入鸡蛋,蒸。

2.杞蓣粥:山药、枸杞适量,加粳米,煮粥。 3.三豆饮:绿豆、黑豆、赤小,煎汤服用。 4.乌梅生津茶:乌梅、麦冬,泡水当茶饮。

5.石斛芩叶茶:石斛(干、鲜均可)、黄芩叶,开水沏泡,代茶饮。

主食以荞麦面粉为主。副食以冬瓜、南瓜、苦瓜、藕叶及绿叶菜等食物。

二、生活起居调养

1.生活环境温、湿度适宜,顺应四时及时增减衣物。 2.起居有常,戒烟限酒。

3.保持眼、口腔、会阴、皮肤等清洁卫生。

三、情志调摄保健法

糖尿病患者应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修身养性,陶冶性情,保持心情舒畅,调畅气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配合医生进行合理的治疗和监测。常用的中医心理疗法有五种:以情胜情法,劝说开导法,移情易性法,暗示解惑法,顺情从欲法。

四、运动疗法、保健操

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措施,适度而有规律的运动可以使血糖下降,增加热能消耗,使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得到改善,利于糖尿病病情的控制,改善患者全身状态,预防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1)坚持做适合自己的运动,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动中有静、劳逸结合,将其纳入日常生活的规划中。

(2)时间一般在餐后60-90分钟,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运动要定时定量,而且要持之以恒。方式可以选择步行、慢跑、

游泳、打太极、爬楼梯、骑自行车等。

(3)青壮年患者或体质较好者可以选用比较剧烈的运动项目,中老年患者或体质较弱者可选用比较温和的运动项目,不适合户外锻炼者可练吐纳呼吸或打坐功;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养身调心传统的锻炼方式适宜大部分患者;有并发症的患者原则上避免剧烈运动。

糖尿病神经或血管病变有足部麻木、发凉等不适者可每天做5分钟足部保健操,注意足部保暖。足部操具体动作:动作一:平卧,患肢伸直抬高45°,足趾作背伸跖屈;动作二:平卧,患肢伸直抬高45°,踝关节作伸屈活动;动作三:平卧,患侧靠床边,患肢伸直抬高45°并维持1~2分钟,再垂于床边1~2分钟。

五、中医适宜技术保健法 1.按摩

按摩腹部:双手掌互擦至掌热,左手掌压右手掌紧贴神阙穴(肚脐),从右上腹部向左上腹部,从左上腹部向左下腹部,用力推揉,适合于2型糖尿病腹满、大便不畅者。

2.艾灸

灸足三里: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足三里(外膝眼向下4横指),约距0.5-1寸左右,进行熏灸,每侧10-15分钟。适用于2型糖尿病乏力、抵抗力降低、下肢无力者。

3.穴位注射法

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每次选取2--4穴,以当归或黄芪注射液,或用小剂量的胰岛素进行穴位注射,每穴位注射液0.5--2.0毫升。

4.足浴

推荐方:药物组成:当归,赤芍,川芎,桂枝,红花,鸡血藤,希莶草,伸筋草。

适应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下肢血管病变 用法用量:上述中草药加水5000ml煎熬,现配现用,水温38-42℃(注意水温不宜太热,以防烫伤),药剂以浸没两腿足三里以上为准,隔日1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总计5个疗程。

中医药教育范文第5篇

1 中医药院校留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文化背景的差异性

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 存在不同文化背景, 必然会在医学体系的认识和体会上存在差异。中医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 具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天文学以及文化、宗教的影响, 产生了许多抽象的概念。其理论体系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为基础, 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点。而西医是以解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它是以细胞、组织等进行具体分析的思维体系, 深深地受到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虽然中医与西医都是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医学体系, 但二者之间无论是在基本理论还是在诊断治疗方面都有许多不同之处。

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环境里, 经过长时间的历史累积, 在群体中形成的。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而非个人现象。属于某种文化的人们, 对自己的文化怀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1]。初到中国的留学生, 必然会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许多摩擦和碰撞, 文化冲击不可避免。首先, 语言的不通, 信仰风俗的差异势必会带给他们巨大的心理影响, 使他们找不到归属感;另外, 中医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 具有自己的语言以及许多抽象概念, 必然会使他们艰涩难懂, 如果处理不当, 最终影响留学生教育的质量。

1.2 教育国际化与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的不协调

教育质量是中医药对外教育生存发展的保证, 是留学生教育的生命线, 但在高等中医药留学生教育中,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教学语言以汉语为主, 没有考虑到汉语已经不能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留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学内容陈旧, 教学手段落后及教学计划长时期未作修订, 已不能适应和满足境外学员今后就业的需要;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与知识结构不合理等等。有的教师一本教案用了几十年不更新, 现代教学技术又不会应用, 不能很好的利用现代化传媒和网络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在教学管理中留学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2]。

2 对中医药院校留学生教育的建议

2.1 在教育上要“求同存异、量体裁衣”

考虑到中医药留学生地域和语言的差异, 我们在教育的初期采取“求同存异”的教育方针, 采用汉语和英语教学, 既解决大家各执一词的尴尬局面, 又为我们更好的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然这也对我们的师资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方面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 更要教学经验丰富, 能够将英语准确、灵活地运用教学活动之中, 将复杂的医学理论知识用英语浅显易懂地表现出来。同时由于面对的是外籍学生, 因此, 英语表述、发音应尽量符合外国人的表达习惯。既要对教案熟悉, 又要对教案以外生活工作学习的情况熟知, 加强师生的互动,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 师资建设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必须作好师资培训计划和人才储备。全英语教学要达到常态化、正规化, 肯定要经过相当长的一个过程。因此, 制定一个完善教师的培训计划, 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十分必要。除了安排参加国内的各种培训、经常聘请外教或国内名校教师举行公开课、示范课外, 今后还要委派教师到英语语言国家的教学机构进行培训、研修, 必要时还可聘请部分外籍教师任教, 从源头上彻底更新中医药留学生教育的英语师资确保留学生教育的质量[3]。

由于现在绝大数的中医药留学生都与国内学生同班上课学习, 教学中不能很好的照顾到双方的特点而施教, 重点不突出结果势必导致中医药留学生教育质量的降低。因此, “量体裁衣”成为我们教学中的重要举措。由于留学生在生源素质, 语言能力、学习目的、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留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国内学生不在同一个水平上, 鉴于中医药留学生教育的特殊性, 我们为留学生单独开班施教。一方面, 这样既有利于留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又有利于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另一方面, 从心理上可以缓解留学生和国内学生一起上课时语言水平悬殊的心理压力增强学习的信心[4]。

2.2 完善教学质量监管体系, 保证质量, 创立名牌

中医药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华, 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更是留学生来华求学的主要专业之一。在留学生教育刚刚起步阶段, 我们更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 不能只注重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忽略了中医药教育的质量。忽略对学生的严格管理教育, 使得部分学生对中医药院校的管理产生怀疑, 甚至对中医药的疗效产生怀疑, 这对我们留学生的教育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到头来势必要影响中医药教育甚或是我国现代化教育的质量。因此, 规范涉外中医药教育和管理, 构建科学的教育循环机制是促进留学生教育快速发展的动力和保障。虽然中医药教育资源十分丰富, 但是在涉外留学生教育和管理中, 我们应当计算我们的成本和收入。争取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 形成规模, 提高中医药教育国际竞争力, 努力形成中医药在国际教育中的“市场名牌效应”, 保证质量, 创立品牌[5]。因此, 通过提高涉外教育、管理质量, 可以减少教育资源浪费, 形成规模经营, 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重组, 并且为中医药院校间提供沟通渠道。通过不同层次、形式的全国高校的沟通, 达到促进全国高等教育中医药院校留学生教育管理质量整体的提高。

总之, 院校开展留学生的教学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举措, 是国际化的必然趋势。中医药留学生教育, 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必须充分发挥中华悠久文化的优势与特色,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积极开创有利于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的大环境, 培养符合国际社会需求的医学人才, 从而促进中医药国际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摘要:近年来中医药院校的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但存在的一些问题, 制约着留学生教育的发展。本文从中医药院校留学生教育理念和教学质量监管体系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中医药,留学生,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洋, 曲凡, 周珏.中医药留学研究生教学的两点体会[J].中医教育, 2006, 25 (3) :83~84.

[2] 沈美萍, 刘懿.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与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4, 21 (2) :63~65.

[3] 何文智, 杨军辉, 陈安, 等.中医药院校留学生全英语教学体系建设探讨[J].中医药导报, 2007, 13 (7) :131~132.

[4] 汤秀芝.对中医院校留学生教育的几点认识[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 5 (1) :13~14.

上一篇:针灸教学下一篇:针灸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