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赏析论文范文

2023-03-11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筑艺术建筑文化木结构石材结构建筑保护

建筑可以算是离我们距离最近的艺术了。不同的国家和地域都有自己不同的建筑艺术,它是形成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建筑艺术也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中外建筑艺术都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制约。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外国建筑体系是以石材结构为特色的独立建筑,属于砖石结构系统,中外建筑体系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近现代中外建筑艺术,都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吸收当今世界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建筑艺术的产生大约在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后,中国原始建筑在北方古文化、南方古文化的许多地域留下了重要遗迹。发现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的兴隆洼遗址是距今八千年的原始部落,这里发掘出半穴居房址一百七十余座,被誉为 “华夏第一村”。而南方古文化建筑也由于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发掘而引人注目这里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干阑式建筑遗存,在石制、骨制、木制工具的条件下,己能采用榫卯结构,并已具备多种榫卯类别。这表明早在七千年前,长江下游和杭州湾地区的木结构已经达到惊人的技术水平,这一时期的原始建筑是中国土木相结合的建筑体系发展的技术渊源。夏代和商代是这一建筑体系的萌芽期,两代不仅出现了壁垒森严的城市和建在旁土台上的大殿,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空间构成要素——廊院也形成了。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为主材料,注重结构设计,以大屋顶为特征,利用斗拱结构和支柱来分散屋顶压力,结构优良,抗震性极好。中国古代木构架的结构体系到东汉时期已经明确形成台梁式和穿斗式两种基本形式,南方许多地区经常采用台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形式。在唐朝以屋架层、铺作层、柱网层的组合为特征的结构复杂的殿堂形构架非常盛行,木构架建筑体系可以说在唐代已经达到成熟阶段。中国古代木建筑中,最特别的也是最具特色结构构件是斗栱,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化,斗栱的作用是承托和出挑屋檐部分的重量,它扩大了柱头支座的受力面积,增加了支点,减少了梁的弯矩和剪力,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在唐宋及以前的木构架中,斗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官式建筑普遍以砖墙代替土墙,墙体防水性能好,已不需要过大的挑檐,斗拱的结构作用逐渐简化,斗拱的数量也由少变多,它已经成为装饰性和等级标志的象征了,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宫殿建筑则是其中最瑰丽的奇葩。以北京故宫为代表是典型木制宫殿建筑群,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形式上,它们都显示了皇家的尊严和富丽堂皇的气派,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建筑群。

西方的建筑包括东方的印度建筑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以前,基本上都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建造的,属于砖石结构体系。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左右尼罗河下游的古埃及用石头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字塔和神庙,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第一批巨石建筑。古埃及的艺术与法老的绝对权威和其特殊的宗教信仰——对死后生活的崇拜有直接关系,埃及人确信,人死后将到另一个永恒的世界去生活,现实世界不过是一个暂短的过度,只要保存好尸体让灵魂有所归宿,修建一个永恒的栖身之地——陵墓,才能让法老顺利升天,所以陵墓成为古埃及人最重要的和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早期陵墓是用“泥坯砖”来建造,后来为了防止陵墓被盗掘,开始采用更具永久性的石头建造,古埃及陵墓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它的造型,它由原来的梯字形演化到我们今天看到的金字塔型经过了漫长的过程,金字塔的外部造型很简单,但内部却充满着神秘,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让金字塔更具精神上的魅力。古希腊的建筑以神庙为代表,最初的神庙是长方形带柱廊的木建筑,到公元前七世纪围柱式的石建筑才成为希腊建筑的主要形式,希腊神庙建筑的基座、柱子、檐部之间的关系都有定型的做法,这种梁柱结构体系叫做柱式,古典柱式是希腊建筑的精髓,以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为代表,为西方古典柱式奠定了基础,并对欧美建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罗马在公元前一世纪末屋大维统治时期,罗马出现了一系列的伟大建筑,以万神庙和斗兽场的建筑为代表,展现了古罗马建筑技术的巨大进步,由于新技术(拱门、拱顶)和新材料(混凝土)的应用,罗马人在运用空间方面有了新的创造,可以说劵栱技术是罗马建筑的最大特色,为实现开敞的室内空间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古罗马的万神庙、斗兽场、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和伊斯兰教的清真寺等等,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

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除了在材料、造型、空间布局存在着差异,而且体现在建筑色彩和建筑装饰上的差异,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中国古代北方建筑色彩较浓重,相比起来,南方的园林建筑色彩偏淡。故宫和苏州园林分别是北方和南方建筑的代表。中国古建筑构建所采用的颜色很多情况下取决于居住者的等级,比如皇宫,寺庙,多用黄色,红色,而官员府第或园林建筑用蓝色,绿色较多。在清代,黄色是最尊贵的,明黄色的琉璃瓦只有皇宫或寺庙才能实用,官员或平民使用的都是青瓦,否则就是欺君之罪。皇宫建筑中的彩画也是黄色或贴金的居多。尽管如此,在皇宫内部建筑也具有不同的等级,大体上可以根据檐的形式,吻兽的数量,颜色等来区分,比如重檐比单檐的高贵,黄色比其它颜色高贵,吻兽数量越多越高贵。在西方古建筑中色彩的运用相对简单一些,从外部色彩上看,色彩相对单一,基本都是石材本身的固有色,只是在中世纪以后的古建筑中,特别是教堂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外立面和穹窿顶外部带有黄色、橙色、红色、绿色、等色彩的变化。西方古建筑非常重视建筑内部的装饰,基本上以壁画为主,而壁画内容多以圣经故事作为主要题材,多用油彩进行描绘,经过特殊处理,持久性能较好,在西方建筑当中教堂建筑高于一切建筑。

中西建筑文化所形成的不同风格,必然会融入、体现文化在形成渊源与缘由、发展逻辑和空间、构建理念与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因此,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从根本上应理解为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文化重科学与宗教,同时西方文化重视不同时代的独特精神,凸显各种流派的个性特质。西方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是不断求新求变,并用科学的理念进行分析演进,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劵、穹窿顶技术;从哥特式建筑的尖劵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都反映了西方人勇于专研,勇于创新的精神。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讲究并存与一体性,中国的建筑是相对保守的,据文献资料记载,中国木建筑的形式和所用的材料三千年不变,这与中国封建社会经历的时间较长、崇尚内敛、同时也与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盛产木材有一定的关系。中西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所蕴涵的建筑特色、艺术形式、发展源流以及人文理念等差异,都能从中西方遗留下来的历代建筑物反映出来,从我们今天的角度看,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的古建筑艺术都有它自己的独特艺术价值,都是人类建筑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

在全球文化和地域文化并存的时代,保护、维修好这些文物古建筑,恢复历史建筑文化本身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古建筑和现代建筑能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继承、弘扬传统建筑文化最基础的工作,在当今变得十分重要。在中国特别是近几年的古建筑保护工作过程中,成绩是显著的,已经逐渐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在保护古建筑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对古建筑的价值缺乏深刻的认识,没有摆正城市开发建设与古建筑保护的关系。随着我国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城市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和发展。致使有些地方存在为城市建设而破坏古建筑的现象,在我国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正在逐步消失,而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千城一面的现象却不断涌起,致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几乎丧失殆尽。其次还没有真正确立起符合中国实际的古建筑保护维修理论与实践体系,在许多有一定艺术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在多次修缮后,原有建筑外形与内部结构改动过大,原有历史与文化信息被修复得荡然无存。在发达国家中,大量的历史建筑被成片地保留下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城市景观和地域建筑文化。西方人们有很强的文物建筑保护意识,在保护措施中技术含量很高,研究相当深入,国外许多建筑院系都设有建筑保护专业,以便培养高层次的文物保护人才,并且利用高科技手段建立历史建筑数据库、图像库等,以配合维修、复原及保护性设计。与国外相比,我国古建筑保护意识正在逐步加强,技术含量也正在提高,如恭王府的维修改造工程是在历史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复原改造的,改造工程比较成功。

参考文献:

[1]李之吉.中外建筑史[M].吉林.长春出版社,2007.

[2]李耕.搞好古建筑保护/创造中国特色现代建筑[w].都市世界 城市规划与交通网,2010.

(金雅庆:吉林长春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艺术建筑文化木结构石材结构建筑保护

建筑可以算是离我们距离最近的艺术了。不同的国家和地域都有自己不同的建筑艺术,它是形成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建筑艺术也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中外建筑艺术都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制约。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外国建筑体系是以石材结构为特色的独立建筑,属于砖石结构系统,中外建筑体系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近现代中外建筑艺术,都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吸收当今世界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建筑艺术的产生大约在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后,中国原始建筑在北方古文化、南方古文化的许多地域留下了重要遗迹。发现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的兴隆洼遗址是距今八千年的原始部落,这里发掘出半穴居房址一百七十余座,被誉为 “华夏第一村”。而南方古文化建筑也由于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发掘而引人注目这里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干阑式建筑遗存,在石制、骨制、木制工具的条件下,己能采用榫卯结构,并已具备多种榫卯类别。这表明早在七千年前,长江下游和杭州湾地区的木结构已经达到惊人的技术水平,这一时期的原始建筑是中国土木相结合的建筑体系发展的技术渊源。夏代和商代是这一建筑体系的萌芽期,两代不仅出现了壁垒森严的城市和建在旁土台上的大殿,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空间构成要素——廊院也形成了。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为主材料,注重结构设计,以大屋顶为特征,利用斗拱结构和支柱来分散屋顶压力,结构优良,抗震性极好。中国古代木构架的结构体系到东汉时期已经明确形成台梁式和穿斗式两种基本形式,南方许多地区经常采用台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形式。在唐朝以屋架层、铺作层、柱网层的组合为特征的结构复杂的殿堂形构架非常盛行,木构架建筑体系可以说在唐代已经达到成熟阶段。中国古代木建筑中,最特别的也是最具特色结构构件是斗栱,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化,斗栱的作用是承托和出挑屋檐部分的重量,它扩大了柱头支座的受力面积,增加了支点,减少了梁的弯矩和剪力,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在唐宋及以前的木构架中,斗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官式建筑普遍以砖墙代替土墙,墙体防水性能好,已不需要过大的挑檐,斗拱的结构作用逐渐简化,斗拱的数量也由少变多,它已经成为装饰性和等级标志的象征了,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宫殿建筑则是其中最瑰丽的奇葩。以北京故宫为代表是典型木制宫殿建筑群,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形式上,它们都显示了皇家的尊严和富丽堂皇的气派,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建筑群。

西方的建筑包括东方的印度建筑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以前,基本上都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建造的,属于砖石结构体系。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左右尼罗河下游的古埃及用石头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字塔和神庙,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第一批巨石建筑。古埃及的艺术与法老的绝对权威和其特殊的宗教信仰——对死后生活的崇拜有直接关系,埃及人确信,人死后将到另一个永恒的世界去生活,现实世界不过是一个暂短的过度,只要保存好尸体让灵魂有所归宿,修建一个永恒的栖身之地——陵墓,才能让法老顺利升天,所以陵墓成为古埃及人最重要的和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早期陵墓是用“泥坯砖”来建造,后来为了防止陵墓被盗掘,开始采用更具永久性的石头建造,古埃及陵墓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它的造型,它由原来的梯字形演化到我们今天看到的金字塔型经过了漫长的过程,金字塔的外部造型很简单,但内部却充满着神秘,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让金字塔更具精神上的魅力。古希腊的建筑以神庙为代表,最初的神庙是长方形带柱廊的木建筑,到公元前七世纪围柱式的石建筑才成为希腊建筑的主要形式,希腊神庙建筑的基座、柱子、檐部之间的关系都有定型的做法,这种梁柱结构体系叫做柱式,古典柱式是希腊建筑的精髓,以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为代表,为西方古典柱式奠定了基础,并对欧美建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罗马在公元前一世纪末屋大维统治时期,罗马出现了一系列的伟大建筑,以万神庙和斗兽场的建筑为代表,展现了古罗马建筑技术的巨大进步,由于新技术(拱门、拱顶)和新材料(混凝土)的应用,罗马人在运用空间方面有了新的创造,可以说劵栱技术是罗马建筑的最大特色,为实现开敞的室内空间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古罗马的万神庙、斗兽场、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和伊斯兰教的清真寺等等,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

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除了在材料、造型、空间布局存在着差异,而且体现在建筑色彩和建筑装饰上的差异,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中国古代北方建筑色彩较浓重,相比起来,南方的园林建筑色彩偏淡。故宫和苏州园林分别是北方和南方建筑的代表。中国古建筑构建所采用的颜色很多情况下取决于居住者的等级,比如皇宫,寺庙,多用黄色,红色,而官员府第或园林建筑用蓝色,绿色较多。在清代,黄色是最尊贵的,明黄色的琉璃瓦只有皇宫或寺庙才能实用,官员或平民使用的都是青瓦,否则就是欺君之罪。皇宫建筑中的彩画也是黄色或贴金的居多。尽管如此,在皇宫内部建筑也具有不同的等级,大体上可以根据檐的形式,吻兽的数量,颜色等来区分,比如重檐比单檐的高贵,黄色比其它颜色高贵,吻兽数量越多越高贵。在西方古建筑中色彩的运用相对简单一些,从外部色彩上看,色彩相对单一,基本都是石材本身的固有色,只是在中世纪以后的古建筑中,特别是教堂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外立面和穹窿顶外部带有黄色、橙色、红色、绿色、等色彩的变化。西方古建筑非常重视建筑内部的装饰,基本上以壁画为主,而壁画内容多以圣经故事作为主要题材,多用油彩进行描绘,经过特殊处理,持久性能较好,在西方建筑当中教堂建筑高于一切建筑。

中西建筑文化所形成的不同风格,必然会融入、体现文化在形成渊源与缘由、发展逻辑和空间、构建理念与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因此,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从根本上应理解为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文化重科学与宗教,同时西方文化重视不同时代的独特精神,凸显各种流派的个性特质。西方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是不断求新求变,并用科学的理念进行分析演进,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劵、穹窿顶技术;从哥特式建筑的尖劵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都反映了西方人勇于专研,勇于创新的精神。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讲究并存与一体性,中国的建筑是相对保守的,据文献资料记载,中国木建筑的形式和所用的材料三千年不变,这与中国封建社会经历的时间较长、崇尚内敛、同时也与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盛产木材有一定的关系。中西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所蕴涵的建筑特色、艺术形式、发展源流以及人文理念等差异,都能从中西方遗留下来的历代建筑物反映出来,从我们今天的角度看,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的古建筑艺术都有它自己的独特艺术价值,都是人类建筑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

在全球文化和地域文化并存的时代,保护、维修好这些文物古建筑,恢复历史建筑文化本身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古建筑和现代建筑能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继承、弘扬传统建筑文化最基础的工作,在当今变得十分重要。在中国特别是近几年的古建筑保护工作过程中,成绩是显著的,已经逐渐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在保护古建筑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对古建筑的价值缺乏深刻的认识,没有摆正城市开发建设与古建筑保护的关系。随着我国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城市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和发展。致使有些地方存在为城市建设而破坏古建筑的现象,在我国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正在逐步消失,而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千城一面的现象却不断涌起,致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几乎丧失殆尽。其次还没有真正确立起符合中国实际的古建筑保护维修理论与实践体系,在许多有一定艺术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在多次修缮后,原有建筑外形与内部结构改动过大,原有历史与文化信息被修复得荡然无存。在发达国家中,大量的历史建筑被成片地保留下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城市景观和地域建筑文化。西方人们有很强的文物建筑保护意识,在保护措施中技术含量很高,研究相当深入,国外许多建筑院系都设有建筑保护专业,以便培养高层次的文物保护人才,并且利用高科技手段建立历史建筑数据库、图像库等,以配合维修、复原及保护性设计。与国外相比,我国古建筑保护意识正在逐步加强,技术含量也正在提高,如恭王府的维修改造工程是在历史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复原改造的,改造工程比较成功。

参考文献:

[1]李之吉.中外建筑史[M].吉林.长春出版社,2007.

[2]李耕.搞好古建筑保护/创造中国特色现代建筑[w].都市世界 城市规划与交通网,2010.

(金雅庆:吉林长春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 教学改革 网络教学平台

国家教育部在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大教学信息化建设力度,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共享平台;按照教育规律和课程特点,推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作为高校音乐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音响审美经验和西方音乐知识,还必须培养学生的音乐分析、知识综合与运用以及阅读与写作实践等多方面的能力。因而如何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与创新,构建与之相辅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延展,已成为当今探讨的课题之一。

一、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理念

针对本科阶段的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教学,课程应紧紧围绕“音乐作品”为中心,突出学生对音乐名作的感受、分析和解读,在此基础上了解西方音乐风格的演变过程及其背后的人文社会动因,提升本科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辨别能力。①课程自身包含了庞大的信息量,不仅容纳了大量的欣赏内容,同时又要融入史论、分析、人文精神以及其它艺术风格等拓展性内容。因此在该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理念上,我们立足于“视听共享”、“ 教学拓展”、“合作实践”三个方面。

首先,利用可视化技术支持理论教学的实践,实现课程音响资源库的集成共享,进行教学音响、延伸聆听、乐谱图片、网络资源、课程录像等内容的网络展示。课程资源库中不仅要容纳了各个时期经典作品的音响和影音资料,还要包含重要作品的谱例以及经典作品不同版本的演绎,以便于学生结合谱例赏析经典作品,并根据喜好选择延伸性的听赏内容。

其次,由于西方音乐跨越了西方各個历史时期,参与了整个西方文化的进程,音乐作品时常与诗歌、文学、绘画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西方音乐史课程不应仅局限在讲述作曲家生平、音乐创作和音乐风格,更应与同时期其他艺术门类的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引领学生从音乐的视角对西方文化艺术进行全面了解。这也正是拓展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借助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展示丰富的文献资料、诗歌绘画作品、著名建筑图片以及讲座视频等信息,全方位地拓宽课程审美认知的内容。例如,在“学习园地”模块中,除了提供任课教师的授课录像和专题讲座外,展示与课程相关的优秀授课资源,如美国耶鲁大学Craig Wright教授主讲的课程《聆听音乐》、武汉大学赵林教授主讲的课程《古希腊文明的兴衰》、《西方哲学史》以及学术讲座《基督教与西方文化》等,用影像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教师也可以在“名家名作”模块中展示各个艺术时期的经典绘画与建筑作品。比如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与同时期的绘画效果有诸多相似之处。教师可展示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圣乔治杀龙》等作品,引导学生认识到画作所体现的富丽的色彩感、奔放的运动感和夸张的戏剧性正好与巴洛克时期的歌剧、协奏曲等大型音乐作品的风格相吻合。

而如何将理论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相整合,提供给学生更多主动学习实践的空间,也是构建网络教学平台过程中值得考虑的因素。例如在网络平台中专门设置了“实践教学” 模块,其中下设了“论文写作”、“走上讲台”教学实践、“走上舞台”表演实践等内容,针对音乐学和音乐表演的不同专业学生提出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方案及实践方式。

二、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流程

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的网络教学应明确服务对象,预设学习目标,通过网络进行自学辅导、答疑交流、实践互动等环节,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并起到一定的教学评估监督作用。构建的流程主要可分为建立课程网站和教学团队、创建完善教学资源库、构建符合教学目标和理念的网络教学功能模块三大步骤。

(一)建立课程网站和教学团队。网站和教学团队的搭建是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的重心,需要具备合理的师资队伍、明确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优质的教材和切实可行的教学管理。其中师资队伍应考虑团队教师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和师资配置,能够有效地发挥团队教师教学科研能力,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努力将研究成果有机地融合在课程教学中。值得提到的是,教材建设也是课程建设的重心。教材应包括授课教材,参考教材以及自编教材等,任课教师对于授课教材的选择应考虑到培养目标、教学理念以及学生的基本素养,对参考教材的选择应以拓展学生史学视野为前提,例如可选择保罗·亨利·朗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杰拉尔德·亚伯拉罕著《简明牛津音乐史》、唐纳德·杰·柯劳特著《西方音乐史》等。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开发自编教材,譬如针对授课中作品谱例欠缺情况,教师根据听赏内容编写相关谱例配套教材,例如《西方音乐名作主题汇编》教材。

(二)创建完善教学资源库。网络教学资源库是网络教学的基础,必须具备大量的教学素材、课件、课程录像、音响视频、参考资料等内容,而且能做到及时更新,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具备开放的视野,收集归纳大量高质量的、有逻辑关联的教学信息资源。教师利用编辑软件和专用制作工具,对资源库中的素材进行加工、整理后分类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在多媒体教室授课时也可直接调用网络教学平台上的资源实施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例如教学资源库中的音响资料可包括教学欣赏和延伸欣赏两大类,其中前者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品音响,便于学生反复聆听,加深记忆。例如古典主义时期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代表性的交响曲属于必听曲目。而后者是指代表作品的不同版本演绎,便于学生对比赏析,积累审美经验。例如针对舒伯特艺术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和《冬之旅》,展示多位艺术歌曲大师们的精彩演绎,供学生赏析。这样能改变了学生粗略欣赏作品的习惯,提高其审美素养。

(三)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模块。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网络教学平台采用模块化结构,围绕一个主题构建各个模块,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模块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1.教学资源部分。这部分主要包括课程特色与定位、学习导言、教材与参考资料、师资队伍、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课件、电子教案、习题试题、 教学录像等模块。教师可以上传承担教学任务的所有课件与教案,也可以发布其他教学资源,学生通过该模块中可以下载自主学习的相关资料。习题试题包括各章节习题、模拟试题、历年考试题及答案。参考资料介绍本课程的授课教材、参考书目以及本学科的参考网站,并且在主页上将高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作了友情链接,及时吸收当前理论界和学术界的最新成果,充实教学内容,实现了资源共享。

2.学习园地部分。这部分属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包括课程讲授、专题讲座、名家名作、课外欣赏、在线学习、在线测试模块。学生根据学习兴趣与教学进度有选择地自主学习。在线学习模块有网路视频、课程录像在线观看,文献资料、學科前沿在线学习等。在线测试模块为学生提供了若干套在线测试模拟试卷,学生可进行自我测试以巩固课程的理论知识。系统可实现自动计时,在线提交答案,自动计分并提供即时的评价并反馈给学生。

3.互动实践部分。西方音乐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多种对话关系,包含教师、学生与音乐作品、与作曲家、与历史文本的对话、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等等。如何在教学中开展多元对话,并最终达到对话者的自我理解以及对话者之间的相互理解,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教学平台开辟的网上答疑讨论模块正是一种不受时间、地点、学科的限制,开阔学生思维的对话方式。学生可以在这里围绕学习的内容、赏析的作品展开讨论,也可以对发生在身边媒体、学术界的争论进行交流。除此之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的能力,教学平台专门开设了实践教学模块。针对音乐学和音乐表演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分为教学实践和舞台实践两部分。以本院的教学实践为例,学生走上讲台的实践活动通常安排在第二学期进行,教学内容主要是浪漫主义时期和20世纪的音乐,作品欣赏内容丰富,给学生充分选择和展示的空间。第一学期末教师在网上公布授课章节和内容,学生以三人为一组提前进行确定课题、搜集资料、集中备课、撰写教案、制作课件。一般学生授课时长在25分钟,剩下的时间由教师针对授课学生在备课、讲课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同学们进行集体讨论、分析与点评。学期末教师根据学生投票选出优秀代表进入到班级赛讲环节,通过教学竞赛和评选,在教学平台上展示优秀学生教学录像。学生在网络资源分享中互相学习激励,取得良好的收效。

三、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

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的初衷是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学生真正能从中受益。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往往并不乐观。不少精品课程的访问率较低,资源闲置现象严重。网络资源利用率不足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学生自身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和动力,更多地反映了教师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和有力的监管。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平台中添加了学习过程评价模块,公布了课程考试大纲,加大了平时成绩所占比重,遵循“全程化、多元化、多样化”原则,注重学习的全程性评价。学习过程的评价分为课堂学习评价和网络学习评价两方面,出勤考核、音响听辨等环节属于课堂学习评价,而网络学习评价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有学生在线学习时间、单元测试、作业成绩、讨论区浏览次数、下载学习资料、参与教学实践排名来构成。

首先在线时间反映课后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可以作为考勤的依据。其次布置课后作业是引导学生自学的一种有效方式。提交作业并给出作业成绩会激励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根据作业提交的时间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是评测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方面。教师根据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给予分数,学生上网可以查看到所得分数以及全班的排名情况。这种实时评估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很好的激励作用。教师还应注意学习过程的量化评测,包括讨论问题的次数、提交作业的次数、浏览和回复次数以及下载资源次数。学生平常登陆教学平台时留下的痕迹,量化后可作为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的一部分。

当今的西方音乐史教学理念和手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网络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正经历着不断的更新与拓宽,因而构建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网络教学平台是课程改革中的重心所在。当然要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和价值,不能只借助网络评价系统的监管,仍然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推进网络资源库的建设,将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课内课外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的引导,让学生学会使用并善于利用,从而促进信息资源与课程之间更深层次的整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

本文系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地方高校音乐史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与实施》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2012099。

参考文献:

[1]叶家艳.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4).

[2]邱桂香.学什么·为何学·怎样学——高师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课程探讨[J].艺术教育,2012,(11).

[3]陈蓓.“数学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J].贵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4).

[4]李晶.高校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6).

注释:

①笔者赞同杨燕迪先生发表在《人民音乐》(2005年10期) 上的《现状思考与文学史的参照:西方音乐研究和教学在中国》一文中的意见。

作者简介:

[1]李晶,运城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舞蹈艺术;审美特征;作品赏析;舞蹈动作;情感

人类文明发展形成了很多艺术形式,舞蹈艺术形式是其中一种,且发展十分长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舞蹈艺术可以说是一种人体动作艺术,通过人体有规律、有组织的动作,将日常生活、自然状态进行融合与演练,表现出不同的思想与情感。舞蹈艺术是一种将形、音、态结合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因此,掌握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提升舞蹈作品的赏析能力,对促进当代人类的精神文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有着深刻意义。

一、舞蹈艺术简析

文学作品能够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与思想,舞蹈艺术品也能表达出舞者内心的情感与思想。通常情况下,编舞教练在设计舞蹈动作时,更注重艺术作品的美感以及艺术形式的传达,这就需要舞蹈表演者将作品中的灵动力、感染力、情感等通过舞蹈的步伐、动作以及神态眼神等传递给观舞者。但有时舞者无法正确领悟舞蹈艺术所表达的内涵,导致情感无法与舞蹈作品的内涵产生共鸣,使舞蹈艺术作品的表现不够生动,不能积极调动观舞者的情绪,进而无法真正展示出舞蹈艺术作品本身的魅力。情感宣泄不是全面艺术表现,所谓的情感宣泄,更多时候是人类无法把控自身理性的表现,情感表现不能与艺术情感表现混为一谈。[1]比如,某个人在十分愤怒的时候,可能会做出很多出格的事,严重时可能还会使人丢掉性命,这种类似的情感表现必然不是舞蹈艺术的情感表现。

数据调查表明,在人类世界中,十分之四的信息以声音为传播媒介,十分之一的信息将词本身的内涵作为传播媒介,剩下十分之五的信息是将肢体语言作为媒介。肢体语言在人类的生活中往往占据着更重要的地位,在艺术界,舞蹈这种艺术最能体现出人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与思想层次,舞者仅仅通过几个简单动作的展示就能与观舞者产生情感共鸣,也可以说这种艺术表现方式是具有艺术情感表现的高级艺术。因此,舞者必须不断调整自身状态,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表现形式上都能与舞蹈作品本身的内涵达到一致,不断改进表现形式并与内在情感进行交流,表达作品所产生的真实意义,更优美地展现出身体语言信息,为观看者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在舞蹈艺术中,夸张的美、文雅的美、素淡的美都是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这些美可以形成链条一样环环紧扣的艺术固有模式。

二、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动作性

舞蹈艺术作品是通过表演者的面部表情以及肢體语言将舞蹈艺术品的含义表达出来,这样的艺术形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要想保证舞蹈艺术品的完整性,还需要人声伴奏、乐器伴奏等一些声音的融合,才能将观舞者的情绪带到高潮。[2]不仅如此,舞蹈动作编排与步伐安排也同样重要。舞蹈教练在编排时应选择美感高级、能够直击人们心灵与审美视觉的舞蹈动作,利用饱含思想与情感的优美舞姿,将生活的美好之处表达出来。大多数舞蹈动作的灵感来源于人们平时生活的动作,还有一些是对动植物形态的模仿。然而,因为舞蹈动作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很多简单动作不能被直接拿来使用,舞蹈艺术需要灵动又规矩的舞姿,在动作上有更严格的要求。根据一连串配合默契的动作将舞蹈形象更直观地表现出来,一方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另一方面正确将情感传达给观众。总而言之,动作性是舞蹈艺术审美中最重要的艺术特征,通过动作的传达,观众能更立体地感受到舞蹈艺术的魅力。

(二)时空性

人类肢体构成的不同优美姿势与线条共同成就了舞蹈艺术的魅力,所以舞蹈艺术必须包含一定的时空性。时空性更详细地说是一种特殊的三维立体形态,存在于时间中,也为舞蹈的展现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3]有了一定时间和空间的条件支撑,舞蹈表演者才能实现整个舞蹈艺术的展示,综合性也就有了一定的发展,使观众能够通过直观感知,了解舞蹈艺术之美,最终在情感上有了归属。

(三)抒情性

舞蹈艺术最初来源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与活动,人们在生活与活动中融入了多种程度不同的情感。舞蹈表演者通过较强抒情性的舞蹈将人类的情感充分表现出来,利用肢体语言进行传达,将舞蹈中真实的含义抒发出来,促使观众产生共鸣。因此,舞蹈演员在展示舞蹈作品时,不能只是机械性地完成舞蹈动作,必须灵活地将舞蹈色彩积极表现出来。[4]

(四)节奏性

要想将舞蹈艺术完美呈现给观众,需要表情、动作以及节奏三方面的配合,三者缺一不可。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动作与表情可以提高观众的视觉感受,音乐与节奏可以提高观众的听觉感受。另外,舞蹈动作的编排也是根据节奏调整的,所以说舞蹈艺术非常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就是节奏性。

三、作品赏析

作品赏析实际上就是对舞蹈作品的分析与鉴赏方法。作品赏析不仅要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与意图,还要结合不同舞种的地域特点进行分析,深入舞蹈作品的题目语言,使作品更加贴近舞蹈主题,同时结合舞蹈音乐和当下时代特色对舞蹈进行赏析。[5]民族舞代表作如《黄土黄》《雀之灵》等,芭蕾舞代表作如《四小天鹅》《茉莉花》等,儿童舞代表作如《让我们荡起双桨》《荷塘月色》等,舞台剧代表作如《白毛女》《宝莲灯》等,这些不同种类的经典舞蹈艺术作品,能够让观舞者较全面地理解舞蹈作品的意义与艺术审美特征。

近年来,我国文艺行业越来越受到重视,无论哪种艺术形式都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不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有很多问题,如我国舞蹈行业商业氛围越来越浓厚。一些舞蹈创作者只追求作品的数量,不更新创作技术,降低舞蹈表演标准,导致优质舞蹈作品越来越少,舞蹈艺术水平原地踏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舞蹈专业人才与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从不同角度着手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从舞蹈创作角度看,舞蹈艺术作品的展示实际上就是舞蹈演员通过舞蹈动作、表演技巧,在音乐节奏的烘托下,在合适的氛围中,将情感表达出来。同时,舞台的设计、音乐节奏、舞蹈本身的历史背景等都对舞蹈艺术作品呈现的整体效果有着重要影响。[6]舞蹈表演者必须精进舞蹈动作,不断完善自身的舞蹈表演技术,通过不断加强自身舞蹈能力与审美能力,进一步提升艺术形象的真实性,促使艺术作品足够吸引人们眼球。从普通观众角度看,舞蹈艺术欣赏通常情况下被认为是一种高端精神享受,不同的人观看同一作品时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感悟。在欣赏优秀的舞蹈作品时,观众应该具备一定程度的综合艺术素养,不仅要掌握一定的舞蹈知识,还应该对与之相关的文学、音乐、历史有一定的了解,进而加强自身的观舞体验。舞蹈动作已经不能作为观众赏析舞蹈的唯一标准,情绪共鸣、感官共鸣等也逐渐成为观众评价舞蹈作品的标准。一些不能带动观众情绪的舞蹈作品,以及一些观众不能轻易理解的舞蹈作品,不符合当代观众的艺术审美。

综上所述,要想保证舞蹈艺术形式在多样化的艺术行业中占据稳定的地位,相关艺术工作者必须强调艺术审美的特征与价值,提高作品的赏析能力,在艺术作品中寻求共鸣,为后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舞蹈艺术作品提供思路,在追求数量的同时也应该优化作品质量,促使舞蹈作品在动作呈现、节奏配合、情感表达方面都更加精进。这样才能将我国的艺术水准推到更高层次,对我国其他行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为经济发展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艾乐.舞蹈艺术审美与作品赏析:评《舞蹈家自我修养》[J].林产工业,2019(8):66-67.

[2]黄大广.新媒体环境下舞蹈艺术的审美与发展研究[J].北方音乐,2019(3):237-238.

[3]张维.浅谈采茶舞蹈的艺术审美与文化传承[J].福建茶叶,2018(1):66-67.

[4]冯铄.美术作品欣赏对大众审美能力的塑造研究[J].艺术品鉴,2019(12):66-67.

[5]蒋小刚.民族舞蹈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传承分析[J].明日风尚,2018(23):117.

[6]盖化雪.浅谈舞美设计的艺术表达方式[J].明日风尚,2018(10):68.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范文第5篇

《西厢记》的成功之处最直观的体现就在于对人物的塑造可谓个性鲜明、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一) 、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1、美丽而多情——离经叛道, 不满父母包办的婚姻, 追求理想爱情

崔莺莺的叛逆性格主要表现在她对父母包办婚姻的反感。他的父亲在世时把她许配给了郑尚书的儿子郑恒, 此时她的心灵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昏睡着。直到遇到张生, 她的青春和渴望爱情的心终于觉醒了。她与张生的家境可谓“门不当户不对”, 因此, 她便开始向封建礼教挑战, 追求自由的爱情, 一步步走向叛逆、反抗的道路。

在老夫人赖婚那一段中, 充分体现了莺莺的反抗精神。老夫人让她给张生敬酒, 她心里暗暗诅咒, 还当面把杯子给红娘, 对老夫人安排的兄妹关系表示反抗。

2、内热外冷——受封建礼教约束, 感情丰富而外表贞静, 常有“假意儿”

除了敢于冲破封建束缚的叛逆与个性, 崔莺莺也有软弱的一面, 常常表现为内热外冷, 因此使了许多“假意儿”。

当她看到红娘带来的张生写给她的书信时, 明明心里是十分欣喜的, 外表却装作满不在乎的样子, 还责骂红娘;在她暗暗地约张生来花园幽会, 当张生前来赴约时, 她又临时变卦。此时她是表里不一的“假意儿”。另外, 责骂对她无微不至关怀的红娘为贱人, 说明封建制度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她还在封建道德意识的束缚中。

这就是崔莺莺, 一个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叛逆者的形象, 一个反抗封建礼教, 争取婚姻自由的青年女子榜样。

(二) 、张生人物形象分析

对于张生的人物形象, 总的概括就是:志诚种——忠于爱情, 将爱情置于功名之上;才气与勇气——追求爱情和解决危难果断、机智、大胆;傻角——软弱、忠厚、傻气。

初见的自报家门, 之后的夜吟、琴挑、以及染上相思病的过程都体现了他对莺莺的痴心。后来爱而不得使他身染相思病, 莺莺的一封书信可真是一剂良药, 使奄奄一息的他立马活蹦乱跳, 这一片段虽戏剧化, 却足够体现他对莺莺的痴心。这些情节体现了他的软弱、傻气, 更多的却是他对爱情的忠贞。

在老夫人赖婚之时, 企图用金钱打发张生, 而张生且气愤地拒绝了。对于一个穷书生, 对于由金钱和权势统治的封建社会, 不为金钱所动实在是难得可贵的。后来他考取了状元, 前途一片光明, 他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却还是一心想着回去和莺莺团聚, 足见他对莺莺感情的真挚与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

这就是张生, 一个无视功名利禄的年轻小伙, 对爱情执着的志诚种, 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历史榜样。

(三) 、红娘人物形象分析

红娘只是个丫头, 却在崔张爱情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整部剧中最具反抗精神与独特个性的形象。

1、富有正义感——不满老夫人的背信弃义, 同情崔、张为爱情而苦恼, 成人之美。

她对老夫人的行为愤愤不平, 正义地挺身而出, 为崔张传递书信, 给她们以热情的帮助。她的出发点完全是对于崔张的同情与内心的正义感, 毫无个人目的, 甚至受到老夫人的责打也毫无怨言。

2、机智——巧妙帮助崔、张, 反驳老夫人的责骂。

最能体现她的机智的, 就是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套路。她知道老夫人最在乎的就是相国的家族名声, 于是, 她先把崔张的私情告诉老夫人, 又用“把张生告到官府必会辱没相国名声”来对老夫人造成威胁, 使老夫人不得不默认崔张的结合。

3、泼辣——尖锐批评张生、莺莺的缺点, 嘲讽郑恒配不上莺莺。

她真诚地帮助着崔张, 却对他们的优柔寡断、矫揉造作表示强烈的不满。她经常嘲笑莺莺的“假意儿”, 尖锐的指出莺莺的缺点, 还批评张生遇事无胆识。对于郑恒的嘲讽是辛辣的, 也是蔑视的, 她愤愤不平地当面嘲讽他为人不正, 配不上莺莺, 坦白直率, 爱憎分明。

这就是红娘, 在我国戏剧史上有着反抗的热情与勇气的不朽形象。

二、思想内容

《西厢记》的思想主旨用一句简单而广泛流传的话概括就是:“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倡导的是自由恋爱的婚姻, 与当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的形式内容完全相反, 因此其思想内容的主要表现就是反礼教反封建的反抗精神。

崔莺莺与张生, 他们有着两厢情愿的美好爱情, 却受到封建礼教的百般阻挠, 他们渴望挣脱封建社会的枷锁, 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 合法的婚姻都要听从父母之命。因此, 崔莺莺与张生的自由恋爱在当时显然是大逆不道的, 必然会遭受封建家长的反对, 由此一来, 他们追求自由婚姻的愿望就与封建礼教之间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于是, 王实甫的《西厢记》通过描写崔莺莺和张生多次遭到老夫人的阻挠, 最终冲破封建束缚, 幸福结合在一起的故事, 不仅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感情的阻碍, 还歌颂了崔莺莺、张生与红娘的个性与勇气, 并通过崔张的幸福结合, 表达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向往, 使它成为数百年来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追求爱情的不朽赞歌。

摘要: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我国古代剧作的优秀典型, 曾获得“新杂剧, 旧传奇, 《西厢记》天下夺魁”的美誉。其曲辞优美、情节生动、影响深广, 如滔滔江河, 在我国古代戏曲的发展长河中奔流不息。此作品最具特色的部分就是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还有先进个性的思想内容。

关键词:西厢记,艺术特色,反封建,人物形象,思想内容

参考文献

[1] 《明清《西厢记》研究》黄继鸿

上一篇:电脑艺术设计论文下一篇:艺术概论电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