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活动总结范文

2023-07-25

微课程活动总结范文第1篇

2014年5月20日,我参加了由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举办的微课程开发与应用高级研修班(第十三期)。学习内容涉及微课程的基本理论、微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开发、微课程的开发技术。培训共计3天,其中上机操作学习一天,内容是基于snap的录频制作,基于camtasia studio的视频、音频、图片等数字化资源的集成制作。

通过培训,了解到微课程具有泛在性(小粒度、跨媒体、普适性),关联性(跨学科、易组合),可视化(知识图形化、知识图像化)的特点。微课程的课程结构应具有独立性、松散耦合;课程设计体现模块化、主体化;知识内容呈微型化、碎片化。微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主题明确,针对核心概念,伴有清晰的课程说明;微课程的教学策略包括:提供针对核心概念的情境引入;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集中、清晰、完整的知识总结;提供不同层次的练习;学习者能够实践。 微课程的学习评价包涵:提供在线戒离线的学习评价习题;提供深层次思考问题;学习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意义的反馈;追踪评价。微课程制作分知识萃取、教学设计、媒体设计三步。了解到5种微课开发手段,分别是录屏、实拍视频、二维、二维+实拍、三维、Html页面。开发微课的流程:选题→设计→确定开发路线→开发→检测。在理论教学中,培训师不断展示微课的实例来诠释理论教学内容,有助于学员们较好地理解。另外,培训师还向学员提供了国内外主要微课程网站,便于学员利用课外时间学习提高。

在教学中,培训师就微课的内容组织顺序,微课的标题制作,微课软件的使用,批量化开发微课程等等向学员发问。大家发言比较踊跃,甚至有的观点针锋相对,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在进行理论学习后,第二天进行上机操作学习,主要是学习snap和camtasia studio两个软件的使用。实践教学采取的教师先演示,学员随后实践操作的方式逐步推进。学员操作期间,教师不间断地答疑解惑,使学员们能较快掌握使用软件的基本功能。

通过微课程培训,我们3位受训教师感受如下:

一、微课程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微课程制作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是对诸如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媒体形式的综合运用,所涉及软件包括虚拟演播系统、智能交互黑板、云录播等,所需硬件包括电脑、相机、摄像机等,其中所包含的技术难度,对软硬件综合使用能力的要求超过了PPT课件制作,资源共享课程录制。这既是对教师现有能力的极大挑战,也是教师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尤其是信息素养,成为数字化教师的重要和有效途径之一。

二、微课程是教师教研的新领域

微课程姓“微”,意在课程微小,关注微问题(教学重点、难点)。但做好微课,其研究并非微小微薄,相反要有深度广度。在高职学院,微课的设计必须考虑到高职生的认识特征、学习习惯、培养目标等,使微课的教学效果破“微”达“广”。

三、积极探索微课程的应用范围

微课程可以成为网络课程,但其网络课程的定义不应是挂靠于某网站,等待有人来点击的课程。微课程的推广应与显性课程相结合、与显性课程形成互动。微课程的学习可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安排学生在课下、课外来完成,课上检查,并作为新课教学的引子,从而构成翻转课堂。此外,慕课也是微课程的应用领域之一。

四、重视教师应用微课程的能力

在鼓励教师制作微课的同时,应注重教师应用微课程的能力。换言而之,就一些学科而言,当前国内外已有大量高质量、免费开放的微课在网上提供。可采用拿来主义的理念,有选择性地将高质量的微课与显性课程教学相结合。组成教学团队,制订出与显性课程教学内容相呼应的微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五、以学生为中心来推动微课

微课目前的推动力量主要来自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在微课的推动过程中,应不断地考虑、吸纳学习者的反应反馈,对课程进行持续不断地改进。甚至可以考虑让学生参与到微课开发、建设中来,围绕学生来开发微课。

微课程活动总结范文第2篇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要研究有效性教学的策略,实行高效课堂。随着互联网手机、平板等的普及,教師采用微课程提高高中历史课堂运用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已经提到了教师的教学研究日程中。高中历史教学中微课程指的是教师运用建构主义方法设计的以学生能够在线学习或者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为主要学习模式的,帮助教师能够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要做好微课程的录制以及使用,才能真正提高微课程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运用的有效性。

教师要做好高中历史课堂运用中微课程的前期准备

每一个微课程的使用,都要确保能够与教师的授课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相契合,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有效把握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教师在微视频录制的过程中,要善于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分析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运用微课程,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微课程一般分为三种类型:PPT式微课程、 讲课式微课程、情景剧式微课程,教师制作何种类型的微课程,不仅取决于教学内容的需要,也取决于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如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中《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学中,教师针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夏商周三朝的兴起、强盛和衰落有着重要影响的特点,教师首先要善于通过微课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教学之前,采用ppt式微课程以及讲课式微课程引导学生进行课前提前预习以及课堂授课使用。教师在制作微课程的过程中,要紧扣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制作微课,以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宜。

教师要有效使用微课程,实现学生先学先问,教师后导后教,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微课程的使用不是哗众取宠,更不是为了使用微课程而使用微课程。教师要能积极使用微课程,提高微课程在高中课堂运用中的有效性。让学生真正能够利用微课程,实现先学先问,将自己不懂的问题能够通过课前微课程的学习实现能力的提升,也能够在课堂上对自己对本单元内容或本章内容还不能理解的地方通过课堂教师播放的微课程系统的进行理解。

在学生通过微课程也不能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在课前进行搜集整理,以便在课堂上能够实现后导后教,这样不仅有效提升了课堂时间的利用率,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拓宽了课堂的内涵和外延。如在高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过程中,因为本课内容对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是随着高中教学程度的加深,学习难度也随之增大,学生不仅要知道1894年~1901年间,列强侵略中国的基本史实;还要识记《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在教师授课之前,可以根据地图、漫画、诗词、文献记载等多种材料概括有效历史信息制作微课程,让学生在课前可以通过微课程的反复播放初步了解史实,培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而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谴责列强在近代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体现中国人民抗争爱国精神的微视频,让学生能够以史为鉴,勿忘国耻,同时反思今天的中日关系并能够理性爱国。这样微课程的使用,既让学生充分利用了课前时间进行预习,又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通过微视频的播放,有效地了解了当时的历史,提高了高中课堂的有效性。

通过微课程的使用,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的知识

不得不说,随着微课程在课堂上的有效运用,学生通过微课程的播放对所学内容的主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微视频,这样的形式通过声音解读以及视频播放的形式,巧妙的吸引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让学生喜欢上高中历史,体会到了研究高中历史的欢愉感。高中历史课堂中学生通过微视频等微课程的使用,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因此微课程在课堂上的使用是非常有效,也是非常必要的。但这并不表示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要满堂都是微课程,只用微课程进行教学,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万万不可的。

教师要恰当的运用微课程展现教学的难点,缩短学生突破难点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精力进行高中历史能力的训练。如在《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微课程展示新中国初期经济、政治,借以导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还可以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这个教学知识点的教学中,采用微课程展示三段历史资料,使学生加深对我国外交政策的理解,从而引出具体外交方针,再通过指导学生看书,理解每项内容,完成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填空等教学设计,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

结语

总之,微课程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要想提高运用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还要让学生能够反复利用微课程进行课前以及课外的学习,提升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微课程活动总结范文第3篇

(甘肃省兰州市第四十三中学)

摘 要:从微课程的特点、微课程设计原则阐述了微课程设计中应该注意的方法,同时以数学为例提出了三个适合数学不同类型的微课程设计,并给出设计者需注意的问题,抛砖引玉,深入研究微课程设计。

关键词:初中数学;微课程;设计

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更乐于接受简单、有趣、高效的学习方式,随着计算机和手机通讯系统的发展,通过移动互联网终端学习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微课程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

一、微课程的特点

所谓微课程,就是要包含“微”与“课程”两个部分,其中“微”更体现了学习方式,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减少学习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另外还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课程”所要求的目标和内容,并以学习者能够接受的方式。这不是将原本一堂课分解成若干个10分钟,而是要设计一节10分钟的课。

其实微课程并不算是新鲜事物,但是随着移动终端和智能手机的发展,微课程由于其灵活性、片段化、突出重点的教学内容,迅速被社会认可和接受。所以,灵活、便携、内容精练是其又一特点。

从课程的角度看,微课程不是以章节的方式呈现,而是以点的方式存在。各知识点之间相对独立,关联性要有但不能强。虽然课程肯定要有基础作为铺垫,但课程的独立性决定了微课程的完整性。如果微课程只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存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便很容易失去其独立性,将会失去微课程的生命力,从而成为某一课程的附属品。

微课程作为课程单独存在,其独立性是微课程能够风靡世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如果学习者遇到某个知识点不明白,可以直接进入某个知识点内容的微课程,不牵扯前因后果,这极大地节约了学习者的时间。

二、微课程设计原则

微課程与传统课程相比,最大的特征就是“微”。所以,“微”成为微课程的第一个原则——微原则。具体表现在课程内容选择要细化,将整体课程分割成小的学习对象,课程内容短小精练,讲解清晰,时间要控制在10分钟以内。

另一个原则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微课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学习活动和资源都要围绕学习者为中心开展,要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

另外,相比传统教学,微课程更发挥了学习者的主动选择性。在传统教学中无论你是否愿意听讲,课堂40分钟里你只能被动接受,而微课程由于打破了环境限制,学习者更加自主地选择课程,可以重复听讲或者快进跳过不想听的内容。所以,微课程还必须要有吸引力原则,否则就会淡而无味。

三、初中数学微课程的设计

数学是一门理论学科,在微课程设计中应该将课程设计为一个个相互独立的微课程。而初中数学又分为概念、命题、方法、关系、问题五种形式,在微课程设计时要根据不同的形式选择不同的设计。

1.数学概念微课程设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其微课程设计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描述语言、呈现定义、概念教学、问题探究、小结、巩固练习的顺序设计。例如《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微课程设计,可以创设金字塔的情境,给出金字塔的图片,在引入等腰三角形的边、角等概念,转换为三角图形后,认识顶角、底角、腰、底边,之后可以要求学习者暂停视频播放,并动手通过折纸进行探究。探究结束后及时总结归纳,并能通过语言叙述的方式,让学生完成图形绘画,既完成了巩固练习,又培养了学生语言转化为符号的能力。

2.数学命题微课程设计。数学命题是概念或关系之间的一种判断,是以概念为基础的,培养学生发现、探究、分析能力。微课程设计可以通过创设情境、问题探究、举例或知识迁移、概括定理、应用、总结、巩固练习的顺序设计。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微课程可以先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之后创设情境画一个三角形,再提出问题:如何画一个一样的三角形?探讨过后,可以演示尺规作图法画三角形,由此概括尺规作图实际上就是利用“边边边”公理,从而归纳出“边边边”公理,最后巩固练习和总结。

3.数学应用题微课程设计。应用题是数学常见的一种类型,既然是应用题,就有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在微课程教学设计中最好先创设情境,抛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已知问题进行探究、学习方法、总结并再次应用。如互联网流行的美国可汗学院中的一堂《三角学——三角应用题》就是先从日常生活中出发,利用三角形解决航海中有关距离、高度、角度的综合应用,并给出俯角、仰角、方向角的概念,通过一步一步探究,最终使学习者明白三角形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

四、微课程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微课程作为新兴的授课方式,其优点显而易见,但同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因为教学环境发生了改变,所以要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要以学习者的视角去设计。

2.微课程要适合网络和移动终端传播,所以要控制时间和内容,尽量不要超过10分钟。

3.一个微课程只讲一个知识点。

4.由于无法实现课堂教学的交互性,所以尽量避免以讲授者角色进行设计,更适合以解答者角色进行设计。

5.为了使学习者加深印象,应该给予提示性信息,比如符号、标识、颜色、文字性说明等。

6.要在微课程结束时给予总结,使学习者能够明白本节微课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果没有实现学习目标,可以重新学习。

总之,微课程的教学设计需要在不断的实践和应用中才能够得到完善,其突出的特点和优势将在未来学习中发挥作用,是一种趋势和方向,可挖掘的内容还有很多,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參考文献:

[1]刘新英.中学数学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张玲,周静.初中数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以《圆周角定理》为例[J].中学数学研究,2015(6).

编辑 张珍珍

微课程活动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时代;微课程;优质资源;云平台

一、微课程产生的背景

微时代,即以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为代表的,以中心化、动态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化和赛博化作为信息传播主要特征的时期。信息传播的形态从“点对面”的线性传播,转变为“点对点”的网状传播,由此带来了媒介与通讯的合一、传播与接受的合一、信息与生活的合一。以“微时代”为表征的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不仅是信息生成方式、信息传播方式、信息获取方式、社会交往方式的变革,它的变革力已经直接渗透到公众的社会生活与思维方式,潜移默化间对整个社会机能进行重构。微时代的到来对我国的教育产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也使得高校课程优质资源的建设与规划从中获得了新的启示。

高校课程优质资源建设的成果典范之一——精品课程,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开展的十年,硕果累累。然而面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微时代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现有精品课程的资源优势和使用空间正不断削减,呈现一定的局限性。在此契机下,一种突破传统教学形式、内容和编排的局限,并使之更加符合微时代特征的新兴教学模式——“微课程”从此诞生。

二、微课程的发展现况

2008年,美国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首次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其秉承北爱荷华大学L.A.McGrew教授1993年提出的“60秒课程”和利兹大学Kee T.P.教授1995年提出的“一分钟演讲”理念,即实现短时、高效的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这一概念的提出,为高校课程优质资源的建设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新的方向。

目前,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一香槟分校、香港大学、台湾大学和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都已陆续开展“微课程”教学活动,并推出了网络“微课程”平台。2013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组织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由此拉开了我国高校“微课程”建设工作的序幕。在此次大规模、高标准的比赛中,共有决赛入围微课作品638件。这股实践的热潮同步带动了微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笔者在中国知网中作相关检索发现:至2014年3月为止,以“微课程”作为标题的论文数量达80余篇,其中硕士论文5篇,发表时间集中于2012年下半年度至今,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四层面:(1)“微课程”的概念廓清与认知;(2)针对某一课程的“微课程”的设计以及教学运用(此类研究成果数量最多);(3)“微课程”的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4)关于全国高校微课比赛的赛事报导与分析。此外,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立项中,与微课程建设相关的项目只有5个,而2012年度数量为零。

综上可见,我国微课程的建设与研究整体处于新兴起步阶段。

三、高校微课程的建设价值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微课程的建设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优化精品课程资源、深化共享与共建,促进传统课程的转型与突破

在微课程出现之前,我国高校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批国家级、省级、校级优质精品课程建成,并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实现了网络化的资源共享,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因此,高校微课程的建设一方面应秉承精品课程的开放性、公益性、参与性和优质课程资源的可重用性等特质,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提炼。另一方面,微课程应进一步扩大所能涉及的学科领域和课程门类,开发尚未进行信息化、网络化的传统课程,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改善教学质量。

(二)激发教师个体的创造力,督促其对课程内容深度挖掘

从表面看,微课程是从规模和形式上对传统课程的微化(Micro-lesson)。实质上,它是将课堂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了放大、细化,即将每个知识点变成闪光点。微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在传统教学的个人经验基础上,大胆地进行提炼和创新。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和信息的最大化。在音乐学科领域中具体表现为:将抽象的音乐术语和技法化解成单个或系列的小现象、小故事和小策略,实现“小”、“实”、“新”、“优”的课程特色,让学生更加易于理解并掌握。

以笔者设计的《基本乐理》微课程中的“调式”一章为例:首先是展示两幅风格迥异的中、西绘画作品,从视觉上让学生明显感受音乐风格与绘画的相通性;其次通过对中国民歌《茉莉花》进行个别音的替换,现场改编成类似歌曲《樱花》的、带有鲜明日本民间音乐风格的新版《茉莉花》,使学生感受到音乐材料对于音乐风格的影响;最后引出课堂的主题词——调式的概念,即几个音的材料围绕其中某音为中心,并按照一定逻辑关系进行组合。整堂微最终拍摄剪辑后时长为6分钟,投放使用后在学生对该教学的综合评价中反响良好。

(三)以团队为单位、科技为保障,开拓知识传播途径、提供多元化学习渠道

微课程与精品课程、传统课程的不同在于:它是以“短视频”的方式呈现并以手机终端的移动使用为目的的。因此,一方面微课的制作与教师、学生、编导、摄像、美妆妆师等人物关系密切且缺一不可,它必须依靠团队共同完成。另一方面,微课程资源主要依托于网络“云”平台的传播,使学生能够通过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要使微课程在实现知识信息多元化传播、教学形式多元化发展的同时,还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新兴的学习方式和心理需求,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必要的基本保障。

四、关于高校音乐学科微课程建设的思考

通过对现有高校音乐教育可共享资源进行统计,笔者发现:现有视频类音乐课程偏重于专业技能课程,如:声乐课、钢琴演奏等,而课件类课程则多见于通识性、普及性强的史论类精品课程,如:《民族器乐》《民族民间音乐》等课程,作曲理论课程资源较少。

高校作曲理论课程主要指针对音乐的四大件(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的技术训练课程,教学内容由作品分析与实践创作两个部分构成。由于教学目标侧重点不同,师范类院校更注重分析能力的培养,而专业院校则偏重创作能力的训练。原有的传统教学和资源分配模式,使音乐院校之间在此类课程的教学质量上存在很大差距,而且许多学生因校本资源的约束而无法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以求获得需要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更多信息,受到个体发展的限制。微课程的建设可以跨时空地解决传统教育存在资源分布不均的现实问题。因此,加快微课程资源的建设脚步,对于音乐高等教育而言显得必要且紧迫。

高校微课程的建设不仅可以完善学科及课程的发展、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多元化的自主学习模式,随时、高效地学习。

微课程活动总结范文第5篇

摘 要:AutoCAD课程是加工制造机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直接从事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以职业资格和任务驱动为导向,从课程定位、目标、要求与评价等方面设计AutoCAD课程标准,让学生在项目任务驱动下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符合该课程中高职衔接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关键词:任务驱动 职业资格导向 AutoCAD 课程标准

课 题:本文系江苏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项目的子课题成果。

一、课程定位

AutoCAD课程是机电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技术应用等相关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适用于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第五类(加工制造类)中的机电技术应用、机械制造(加工)技术、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该课程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熟练使用AutoCAD繪图的能力及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等,培养能胜任机电类企业机械设计、技术员、制图员、工艺员等生产一线岗位的人才。

AutoCAD课程是《机械制图》《计算机基础》的后续课程,可与《机械测绘》同时开设。课程教学标准适用于中职学校加工制造类(机电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

二、设计思路

AutoCAD课程设计是依据江苏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项目(即3+3)中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作任务分析与职业能力汇总表》中的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设置的。

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知识讲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任务驱动法为引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融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块021AutoCAD 平台(中,高级)”中的职业技能培训要求。

AutoCAD课程目的是培养机电类直接从事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现代应用型、技能型实用人才。立足于这一目的,该课程结合中职学生学习能力水平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块(AutoCAD 平台)中级要求,依据企业生产的主要绘图内容要求制定五项课程目标。这些目标涉及AutoCAD 的基础知识、图形输入输出、二维基本绘图、图形编辑、图形属性、尺寸文字标注、基本三维图形绘制等主要方面。教材编写、教师授课、教学评价都应依据这一目标定位进行。

依据上述课程目标定位,AutoCAD课程从项目任务、知识要求与技能要求三个维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规划设计,使课程内容更好地与生产岗位要求及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共划分了基础知识、基本绘图命令、图形编辑、图形属性、尺寸文本标注、综合图形绘制、图形输出、基本三维绘图八大项目任务,知识与技能内容则依据项目任务来确定。

AutoCAD课程是以绘图技能为核心内容,其教学应以实际图形绘制练习为主要方法,以任务为引领、项目为驱动,从生产实际需要出发,融合职业资格培训要求,通过“绘中学、学中绘”实行理实一体化的项目化教学。AutoCAD课程建议课时数72,其中实训课时数68,共计4学分。

三、课程目标

一是能进行基本AutoCAD绘图操作,新建AutoCAD文件后设置绘图区域大小,然后绘制点、直线、多段线、构造线、样条线、矩形、圆、椭圆、圆弧、圆环等基本图形并对它们进行编辑,最后对图形文件进行保存、输出、打印、发布。

二是能运用捕捉、正交模式、对象捕捉、自动追踪、图形缩放、图形平移、夹点等辅助工具绘制图形,对图形对象进行删除、恢复、移动、拷贝、旋转、对齐、延伸、缩放、拉伸、修剪、打断、倒角、镜像、阵列等编辑操作。

三是能新建图层并管理图层名称、开关、冻结、锁定、颜色及设置当前图层等,能修改已建图形的属性,加载、选择所需线型及设置线宽,能创建图块并对图块进行保存、插入、分解。

四是能设置尺寸标注样式,进行水平、垂直、对齐尺寸、角度尺寸、径向尺寸与圆心的标注,能进行基线标注、连续标注、形位公差标注及引线注释,对尺寸标注的位置、文字样式等进行编辑。设置文字样式、输入文本及特殊符号并编辑文本标注。

五是能建立三维绘图坐标系,会设置视点,进行三维的点、直线、多段线、样条曲线等基本图形的绘制。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行业企业发展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及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制定,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如下八个工作任务为例具体说明要求。

1.工作任务1:AutoCAD基础知识操作,4学时

知识要求:能描述AutoCAD的工作界面中标题栏、工具栏状态栏、下拉菜单、屏幕菜单、快捷菜单、窗口、坐标系图标等组成。

技能要求:能设置AutoCAD绘图环境;能进行创建文件、打开文件、保存文件、关闭图形文件、退出AutoCAD等操作;能选择输入命令的多种方法。

2.工作任务2:基本绘图命令操作,12学时

知识要求:能描述平面坐标点的表示方法;能理解点、直线、多段线、圆、矩形、椭圆、圆弧等的绘制命令。

技能要求:能进行点、直线、多段线、构造线、样条线等的绘制编辑;能进行矩形、圆、椭圆、圆弧、圆环等的绘制及编辑;能进行区域填充。

3.工作任务3:图形编辑操作,16学时

知识要求:能描述绘图区域设置的方法;能理解捕捉、正交模式、对象捕捉、自动追踪、图形缩放平移重画、鸟瞰试图等辅助工具的作用;能描述对象的删除、恢复、移动、拷贝、旋转、对齐、延伸、缩放、拉伸、修剪、打断、倒角、镜像、阵列等编辑命令。

技能要求:能设置绘图区域大小;能运用捕捉、正交模式、对象捕捉、自动追踪、图形缩放平移重画等辅助工具绘制图形;能进行对象的删除、恢复、移动、拷贝、旋转、对齐、延伸、缩放、拉伸、修剪、打断、倒角、镜像、阵列等编辑操作;能使用夹点进行编辑。

4.工作任务4:图形属性操作,12学时

知识要求:能理解图层的建立与线型、线宽设置等图层管理等内容;能描述图块的创建和使用,能了解图块的属性;能了解图块与图层的关系。

技能要求:能根据需要加载、选择所需线型及设置线宽;能新建图层并管理图层名称、开关、冻结、锁定、颜色及设置当前图层等;能用特性命令修改已建图形的属性;能创建图块并对图块进行保存、插入、分解。

5.工作任务5:尺寸文本标注,8学时

知识要求:能描述尺寸标注的基本组成及类型;能理解尺寸标注的各种方法;能理解形位公差的标注方法;能理解文本标注的内容与方法。

技能要求:能设置尺寸标注样式;能进行水平、垂直、对齐尺寸、角度尺寸、径向尺寸与圆心的标注;能进行基线标注、连续标注及引线注释;能进行形位公差标注;能编辑尺寸标注的尺寸线位置、尺寸界线位置、文字、样式等;能设置文字样式、能输入文本及特殊符号;能修改标注的文本。

6.工作任务6:综合绘图操作,12学时

知识要求:能整体理解AutoCAD中工作界面组成、文件创建保存、基本绘图命令、图形编辑、图形属性、尺寸文字标注等之间的关联。

技能要求:能综合运用文件管理、点线圆弧等各种基本命令、图形编辑、图形属性、尺寸文本标注等方法绘制生产零件图。

7.工作任务7:图形输出,4学时

知识要求:能描述图形输入输出的方法;能理解布局创建设置的方法;能理解图形打印及发布。

技能要求:能导入其他格式图形文件、插入OLE对象;能选择不同格式类型输出文件;能创建和管理布局设置;能进行图纸打印;能把图形发布到互联网上。

8.工作任务8:基本三维绘图,4学时

知识要求:能描述三维绘图的基本术语和坐标系以及视点的概念;能理解绘制三维点和线的方法。

技能要求:能建立三维绘图坐标系、会设置視点;能绘制三维的点、直线、多段线、样条曲线。

五、实施建议

1.教材编写和选用

(1)必须依据该课程标准编写和选择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项目任务引领和职业资格证书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以项目任务为主线设计教材结构。

(3)教材在内容上应简洁实用,还应把企业生产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融入教材,顺应岗位需要。

(4)教材应以学生为本,文字通俗、表达简练,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图例与案例应引起学生的兴趣,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教材中注重实践内容的可操作性,强调在操作中理解与应用理论。

2.教学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坚持学生实际绘图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设计不同的工作情境和任务,通过“任务驱动、项目载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AutoCAD课程的教学关键是理实一体化项目化教学,“教”与“学”互动,教师示范,学生操作,学生提问,教师解答、指导。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突出行业特色,紧贴市场讲授知识选用典型项目任务由教师讲解、示范绘图,学生进行绘图训练,让学生在绘图练习过程中掌握企业岗位上绘图工作的要求和方法。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工作情境,结合具体工程图纸讲解工程图纸规范与CAD图纸的设计与出图过程,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训练,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该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使教学更贴近企业工作岗位绘图发展趋势及要求。

3.课程资源

(1)信息化教学的开发和利用。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发动画视频、微课程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绘图技能的掌握。

(2)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教学媒体更丰富,使教学活动真正实现双向互动交流,使学生向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转变。

(3)校企合作开发实训课程资源。要充分挖掘该行业的企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共同合作开发CAD实训课程。

(4)建立CAD实训中心。使CAD实训中心具备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实验实训、现场教学的功能,将教学与培训考证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训融合,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4.教学评价

(1)改革考核手段和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在课程考核上强调上机操作,注重学生自评、互评以及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

(2)突出过程评价与阶段(以项目任务模块为阶段)评价,结合课堂提问、训练活动、阶段测验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3)应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特别给予鼓励,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4)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考核。

下表为任意评价表及综合评价表。任务评价表可作为课堂教学评价参考样本;另外作业评价和课程结束考核评价及其所占权重,以综合评价表为参考。具体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创新评价方法。

表1 课堂任务评价表

任务名称:     得分:

班级:     姓名:   日期:

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 自评

4分 同学评

3分 教师评

3分 单项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遵守纪律,正确开关电脑,爱护设备环境

10分

积极合作主动讨论

10分

知识与能力目标 用点的“极坐标”绘直线

10分

绘圆命令运用

10分

“修剪”命令的运用

10分

绘图速度快

10分

正确率高

20分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有具体任务分析

10分

过程方法有创新

10分

表2 综合评价表

考评

方式 过程评价 终结评价

课堂表现 作业测验 期末考核 AutoCAD中级证书

权重 30% 20% 20% 30%

参考文献:

[1]张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CAD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求知导刊,2013(10).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

上一篇:学习工作总结下一篇:计算机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