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2023-03-25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的现实困境,阐明了高素质管理干部队伍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构建和谐的管理干部队伍,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 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和谐校园

[作者简介]季凌燕(1976- ),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组织部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理论。(江苏南通226019)

高校管理干部肩负着对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领导、决策、指挥、协调、管理和服务的重要任务,是推动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正常运转,构建和谐校园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和发展统领全局,进一步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和谐、高素质的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不断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为加快高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管理干部缺乏构建和谐校园的使命感和先进的管理理念

部分高校管理干部没有深刻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缺乏构建和谐校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未能明确和谐管理目标、贯彻执行和谐管理理念,未能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思想。他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高等教育学、管理学理论等,缺乏管理业务知识和管理技巧,处理公共事务的手段落后,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潜心于管理工作的深层次研究和思考。这些均影响了高校管理水平、管理效益的提高,影响了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

(二)高校管理干部职责不清晰,人际关系不和谐,管理效率亟待提高

部分高校管理干部职责不清晰,习惯于按规章办事,服务意识淡薄,缺乏工作创新的活力和竞争的激情。部分管理干部与教师、其他管理干部之间人际关系不和谐,表面上和睦相处,内心却相互抵触,遇到问题时相互扯皮、推脱,存在“隐性缺失”现象。“隐性缺失”指从职数配备上看人员配置齐全,但实际工作中却因种种原因在人力或精力上投入不足而延误工作的现象。部分管理干部尤其是“双肩挑”或“一肩多职”的干部缺乏管理经验,社会兼职过多,管理工作只能处于疲于应付的被动状态。这些现状制约着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指挥、组织、协调功能的发挥,影响了高校管理工作的运行效益,對构建和谐校园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高校党政管理干部的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

目前各高校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适合高校党政管理干部具体情况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与学校教师、教辅人员相比较,高校党政管理干部的工作对象、方式、手段不同,岗位工作难以量化,考核指标难以做到科学和易于操作,考核结论在评聘职称、职务晋级、确定津贴标准等使用上缺乏可比性和科学性。而许多高校在领导岗位聘任过程中,强调选拔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但高校管理干部工作任务具体而烦琐,很少有精力从事教学和管理研究,难以出科研成果,竞争能力相对较弱。这些不仅严重挫伤了管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也直接影响到管理干部队伍的稳定。

(四)管理干部待遇偏低,缺乏职业归属感和自豪感

高校将教学、科研作为学校中心工作,在教师进修培训、岗位津贴制度等政策制定时向教学科研人员倾斜,投入了大量的经费。但部分高校把管理工作当做一般事务性工作,没有形成对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对管理干部队伍缺乏应有的关注。与同等年龄、学历、资历的教学科研人员相比,管理干部在相关待遇方面有着不小的差距;与公务员比较,管理干部主要是为高校教学科研的顺利开展做好服务工作,他们虽有相应的行政级别或职务,却没有相应的“权力”。这些实际情况导致管理干部出现明显的角色落差,他们渴望成就事业,但实现价值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迷惘和失望心理,对构建和谐校园缺乏热情,对管理工作产生职业倦怠,缺乏职业归属感和自豪感。

二、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性

建设和谐校园,向社会传递和谐的校园文化,向社会输送具有和谐理念的高素质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管理干部是高校领导、教师、学生间信息沟通的重要桥梁,是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组织保障。高校管理干部的管理思想、管理水平、管理效能如何,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影响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影响着高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影响着和谐校园的构建。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双重推动下,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加快,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和管理程序逐步调整,对传统教育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化的现代管理必将代替粗放式的传统管理,对高校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素质的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具有专业性、专职性、稳定性的特点,有助于克服“双肩挑”干部模式的弊端,正确处理好行政管理与教学科研的关系;有助于提高管理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办事效率,增强管理干部的岗位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实现高校的专业化、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有助于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增强高校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加快高校事业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构建和谐校园。

因此,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织保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所在。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构建和谐、高素质的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创造师生健康发展、自我实现的和谐环境,促进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重要组织保障

(一)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引导管理干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高构建和谐校园的能力

加强管理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 引导管理干部树立和谐管理理念,增强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和前提。首先,高校管理干部要树立构建和谐校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构建和谐校园的能力。高校应在管理干部中开展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教育活动,引导高校管理干部充分认识到高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历史使命,增强管理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政绩观和构建和谐校园的自觉性,提高管理干部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其次,高校管理干部要树立和谐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高校的管理目标是以人为本,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各高校应定期举行管理干部培训活动,对学校发展的战略规划、阶段目标和重大改革等问题进行学习研讨。通过各种培训和实践锻炼,引导高校管理干部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明确高校管理目标,把学校、教师、学生的和谐发展作为高校的管理目标,从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开拓型管理转变,不断提升高校管理水平。①最后,引导高校管理干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增强心理素质。高校引导管理干部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找准职业定位,制定合理的人生规划;要加强管理干部的心理素质教育,引导管理干部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抗挫折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现管理干部的内心和谐。

(二)加强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组织保障

1.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努力构建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管理干部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的重要性,根据高校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服务对象的数量、范围等,制定管理干部队伍建设规划,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对高校内部有关组织和层次进行相应调整和优化,努力克服管理干部队伍庞杂、协调性差、人际关系不和谐等现象,提高工作效率,有效降低管理成本。②同时,高校在积极推进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积极推进教育职员制度,推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为主要特点的聘任合同制,适当控制“双肩挑”干部职数,实现“身份管理”“过程管理”向“岗位管理”“目标管理”“和谐管理”的转变。

2.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构建和谐、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高校要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深入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等规定要求,采取“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方式,推行干部公平竞争与党组织考察任命相结合的聘任制,继续推行干部考察预告制、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在选拔管理干部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竞争理念③,坚持并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的需要选人,真正把具有高素质、高水平、勇于开拓、积极创新的人才充实到管理干部隊伍中来,努力构建和谐、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重要组织保障;要打破管理干部岗位之间相对封闭的状态,实行合理流动,完善岗位交流和轮换制,坚持实行学校内部机关与基层、党务与行政之间的交流轮岗,增强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健全动态管理考核机制,加强有效管理和监督。加强有效管理和监督,保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是建设高素质的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的重要保证,是促进管理干部健康成长,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措施。各高校要加强对管理干部的任期目标管理,明确各管理岗位职责,建立健全动态管理考核机制,创新评价考核体系,对管理干部进行定期的和不定期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评和监督,并将干部职务的升降、工资收入、福利待遇与考核结果挂钩。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构建和谐校园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标准,采取组织评价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对管理干部进行全面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准确、可靠。同时,高校要遵循“教育为主、预防为主、事前监督”的原则,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如任前廉政谈话制度、重大事项向党组织汇报制度、收入申报制度、干部离任审计制度以及教代会定期评议领导干部制度等,促使高校管理干部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监督。

4.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促进管理干部的全面发展。高校应为管理干部的发展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如健康的人文环境、公平的竞争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便利的生活环境等,营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广大干部,激发管理干部建设和谐校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将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和人性化的管理结合起来,关注管理干部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津贴分配等方面的问题,逐步缩小乃至消除他们与同等条件的教学、科研人员之间在上述方面的差距,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管理干部的进取和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职业归属感、成就感和荣誉感,满足管理干部自我实现的合理要求,促进管理干部的全面发展。

高校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提高管理干部构建和谐校园的能力,加强对管理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和有效监督管理,努力建设和谐、高素质、结构合理的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不断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为构建和谐校园,促进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注释]

①许洪顺.和谐管理理念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44.

②石祥.对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07(5):29.

③余雪华,王冬梅.确立“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理念[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128.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在高校管理中,管理理念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高校管理也应该要与时俱进,在这一个过程中,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要以服务理念为核心,以高效、有效的执行能力,以创新的管理理念来实现高校的发展。

关键词:管理理念;创新;服务;执行能力

高校管理是高校的中枢神经系统,高校管理有别于政府机关、企业单位,有其管理的特殊性。它担负着以教育和科研为中心的各项任务。作为高校的管理人员,如何做好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让其教育资源发挥最大化,实现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对其整个高校管理结构有着深远的意义。要有好的管理效果,就要有好的管理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创新管理意识

根据社会学的概念定义:“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1]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高校的管理理念必然要与时俱进。

第一,观念要创新。社会的日新月异和高校的快速发展,要求管理人员必须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的观念,与时俱进。例如:现在的高校管理不再是以行政计划和封闭式的集中决策为管理模式,而是向社会开放的服务机构。高职院校更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以企业的市场所需,形成了“产学研”的管理模式。再比如:“在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需求主体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单一主体变为多元主体,在这种背景下,这种单一的、较少考虑到学生个性和需要的质量管理观已不适应,应向多元的质量观转变。”[2]

第二,工作作风要创新。工作作风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工作作风建设要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继承是把好的东西作为财富保留、发扬,为我所用。比如在管理工作中,“求实”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所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们要务实,戒浮躁,要设身处地地为服务对象去着想,去考虑。“求细”是我们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细节决定成败,每一位管理人员都要强化责任意识,在管理中注重每个细节的处理,精细化管理。创新是我们对继承的事物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发展而来的,继承的作风不能停顿,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根据变化的情况,破除安于现状的思想,只要是有利于高校管理工作开展的,有利于提高工作效能的,就应大胆实践和探索,不断提出新思路,拿出新举措,使管理工作生机勃勃。

第三,制度要创新。高校管理是一项繁杂而重要的工作,更是各种制度的交汇。良好的制度环境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制度创新的积极意义在于:“创新活动都有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持续激励,通过制度创新得以固化,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3]制度创新的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社会财富源源不断的涌现,最终推动高校教育的进步。

二、以服务理念为核心

服务意识,是在管理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热情、周到、主动的服务的欲望和意识,即自觉主动做好服务工作的一种观念和愿望,它发自管理人员的内心,是一种本能和习惯。服务意识作为高校管理的第一理念,它是可以通过培养、教育训练形成的。具有服务意识的人,经常表现出以“别人为中心”的倾向。服务意识也是以别人为中心的意识。拥有服务意识的人,经常能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常常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高校是一个大的社会系统,是一个整体的服务系统。高校管理就是要不断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规范管理,实现服务与管理的有机结合。这个系统里面包含各个层面的服务对象,比如,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人员的服务,教师对学生的服务,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服务等。而所有服务的派生是以为教育服务为核心的。“服务是一种责任、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精神,服务是高校科学管理的第一理念” [4]。

那么作为管理人员,我们应该如何提高我们的服务意识呢?

第一,端正思想,以身作则。在当代社会上,服务是全方位的,服务是无所不在的。我们倡导服务意识,首先强调服务是重要的。作为管理人员,我们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树立起神圣感、崇高感和责任感。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工作态度,特别是在工作繁忙的时候,对教师、对学生更要比平时更注意细节,更加有耐心。教师作为高校家园的守护者,他们是学校的中坚力量。管理人员要为他们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题。为教师竖立一个好的榜样,教育就是服务,教师的工作也是围绕以学生的服务展开的。所谓,上梁正,下梁也正。教师享受了受尊重的服务,他们也将把这样的理念贯穿在平常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学生也因此而受益,形成良好的循环。

第二,加强协调沟通。协调,是将各种关系、各种资源、各个环节,各个因素整合起来,使整个组织管理正常运转的纽带。沟通,是人和人之间传达信息的过程。协调需要沟通才能达到目的。高校管理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对象不仅有教师学生,还有行政各个部门,要想服务到位,提高管理效率,管理人员就一定要善解人意,了解他人的需求。只有了解了他人的需求,你的服务才是有的放矢。而只有通过协调和有效的沟通,管理人员才能做到定位准确。理解服务对象因什么而着急,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才能诚心诚意地为对方解决问题,体现高服务的水平。

总之,作为高校管理人员,要不断树立新的服务理念,提升高标准服务理念,不断创造新的服务方法,提高服务效率,多为师生办实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把服务落实到教育的各个层面,完善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

三、具备高效、有效的执行力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了一个创新、务实的“有效管理”的理论,他指出:“管理必须有效”,“只有效率才能使题目取得很大的成就。”

所谓“执行力”来源于2002年美国的拉理·博西迪和拉姆·查兰写了一本书《执行力:完成任务的学问》,而在我们国家,最先用执行力概念的是法院。后来,执行力这个概念被普遍用了起来。高校执行力就是高校内各级机构和所有成员的执行力的总和,他们都是学校执行力的体现者。

当前我们的高校教育正面临着深层次的体制变革和教育观念的改革,高校管理的竞争压力日益凸显。竞争力取决于与对手相比相对较强的方面,而执行力是竞争力的核心。如何使“管理必须有效”,最重要的是具备高效、有效的执行力,把高校的办学理念、发展规划、战略决策落到实处,促使高校发展、教职员工成长、学生成才。

那么,什么是高效、有效的执行力?高效、有效的高校管理执行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制度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去努力。

第一,合理的执行制度。规范的执行力标准需要规范化的制度来完善。只有这样,执行力的执行者才能按照制度的要求规范行为,避免按各自的理解来做事,提高管理效率。目前的高校管理中,依然存在着管理制度不严谨、朝令夕改,让组织成员无所适从,或者本身制度不合理,缺乏可行性,最终流于形式,使管理的执行力受挫,更谈不上高效率的执行力。因此,高校管理在制定管理制度时,须本着两个原则:实用性和针对性。因地制宜,根据自身高校的特点,不盲目去跟从,制定出适合自身管理特点,利于高校发展的管理制度。

第二,健全的执行机构。目前还存在着高校组织机构设置不健全,有的高校管理岗位、教学系部和后勤部门职责不清,没有清晰的职责范围,缺乏工作分解和汇总的方法,组织成员根本无法完成本职工作。在此基础上,要想有高效的执行力,就要设置健全高效的组织结构。从宏观管理上看,明确高校各个部门的任务、目标和要求,明确各个处室、院系的职责,开展定员定岗定责工作。从微观上看,上至院长下至每个员工,都有明确的职责内容和考核要求。管理的每个决策目标能够细化到每个处室,每个组织成员,目标指向清楚,方案简洁、清晰,从而提高执行质量和执行力。

第三,加强管理人员素质。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在高校管理里面,管理人员就承担了“干部”的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人员就成了高校发展的决定因素。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便是有效管理的重中之重。如何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如何使管理人员队伍过硬,能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那便是高校管理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那么,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从哪里着手?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在于学习。在当今社会,知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并把每一个人都推向了知识海洋的浪尖上。素质的养成离不开知识的熏陶,素质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是一个日积月累不懈学习的过程。这里的学习就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此素质是一个人的价值取向问题。作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首先要严格律己,具有奉献精神。管理工作是复杂琐碎的,如果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就无法顺利完成本职工作,因此必须要有敬业爱岗、勇于奉献的思想素质,不计较个人得失,才能认真负责的对待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每一项活动的实施。第二要提高业务素质。作为高校管理中的教学秘书,每天要面对教师、学生、各系部及各部门的教学管理人员,这就要求教学秘书要有比较高的知识水平,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与各方面的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保证工作的顺利展开。还有,随着高校教务网络管理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的推广,更要求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数据统计知识及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以上各方面的顺利开展,就要求管理者,特别是教学秘书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做到与时俱进。

第三,要提高文化素质,重视学历教育。学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定的文化素质。提高文化素质就要讲究“对口”学习。管理岗位中缺少什么知识,就要到对口的院校进修,参加职业培训,讲求学习效果,更好地服务于本岗位。

总之,在高校管理的每个岗位中,作为管理者其中一员,要适时地更新管理理念,做到与时俱进,以服务理念为核心,以高效、有效的执行能力,以创新的管理理念来实现高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创新[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5381.htm

[2]柳清秀,江丽.高等教育大众化 背景下我国高校管理理念的五个转变[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1,31,(2).

[3]黎红.高校组织创新的现状与必要性[J].教学研究,2012,(10).

[4]贺继红,张开祝.体制、机制与服务:提高高校管理效能的三大基本要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6).

(责任编辑:田 苗)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社会的需求也已不限制在物质需求,对社会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社会文化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提高,高校中音乐教育又在艺术文化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加强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是发展社会文化必不可少的环节。我国近年来颁布了许多关于加强高校音乐教育的文件,并且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由于我国的历史原因导致高校音乐教育起步较晚、发展较慢,音乐教育管理体系尚不健全,与其他国外资深的音乐教育相比还显得远远不如,所以为了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全方面人才、不断完善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必须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管理。

【关键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育管理

音乐能陶冶情操、升华情怀,在当代学生中颇受欢迎,所以高校音乐教育管理应受到极大的重视。但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许多高校在校生只注重学习专业知识,忽视了艺术教育。虽然近年来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在社会上受到了极大重视,对音乐教育管理的探索也在不断进行。但是目前我国的音乐教育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教育理念落后、师资匮乏、设备落后等,这也是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缓慢的因素。一般来说,音乐教育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教育方案,才能不断推动我国的音乐教育与时代接轨。

一、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音乐素质参差不齐

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上的差异导致了同地区学生的音乐基础和音乐素质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音乐教育增加了难度。不同学生接受的音乐教育不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音乐天分。有的学生来自城市,从小就接触音乐,并且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但是有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基础较差,这就形成了学生与学生间的巨大差异。来到大学后,学生的需求已远远不再局限课本知识,越来越多的同学对音乐有了更大的需求。如果不重视这种差异性,会使基础较差的同学跟不上学习进度,从而失去对音乐的兴趣,这就要求音乐教育必须坚持因材施教。

(二)师资队伍匮乏

音乐教师在发展高校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音乐教师在具备较高的音乐艺术素质同时也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行之有效的专业方法,这样才能使其具有批判、组织、表达、交流的综合能力。但根据有关调查发现,还存在许多教师学历低、专业知识缺乏等现象。除了专业素质方面的欠缺,很多教师存在着固守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只会依据课本的古板知识教育学生、缺乏科学性等问题,音乐教育变得脱离现实脱离实践,这样一来就无法保证教学质量,更不必说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长久发展。所以,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迫在眉睫。

(三)缺乏先进的教育设备和教学设施

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先天不足起步晚、后天畸形发展慢,再加上早期对音乐教育的不重视,所以无论是在资金的投入还是在教育设备的先进水平和更新换代等方面与其他先进国家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更有甚者还未开设与音乐有关的专业课程。为了营造良好的音乐教育氛围,更好地助力高校的音乐教育进程,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引进一批先进的教育设备和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除了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活动和音乐社团活动,还要使音乐走进课堂,以更加专业、科学的形式發展艺术文化,形成一种良好的音乐教育体系。

二、解决我国音乐教育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推进因材施教的进程

要减弱学生间的差异性就要从源头出发,加大不同区域的经费投入,改进教学条件,让音乐课程普及到每个地区,使各区域音乐教育均衡发展。针对已经步入高校的学生,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音乐基础和音乐天分,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对他们进行有差别的引导和启发,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最大程度发挥潜力。对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应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同时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参加各种歌唱比赛和文艺演出,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应从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出发,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乐理知识,还可以让他们在实践中寻找信心,增强兴趣,促进其快速进步。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的选拔要提高要求,挑选专业对口、专业技能高的教师,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较高音乐素质的教师,平时要多举行培训活动并为他们提供尽量多的学习机会,对音乐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向他们传输现代先进的教育方法,扩大音乐教师的视野。为了培养全方面的音乐教师,要提高高校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不仅要对练耳、乐理、作曲、音乐鉴赏、视唱等知识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还要具备较高的教师技能,能够科学地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加大投资改善教育环境

加大高校音乐教育投入经费是发展高校教育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是高校音乐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要积极完善教学设备,改善教学环境,为音乐教育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硬件保障。同时也要投入专用资金,用于音乐教育的专项利用,比如投建专用的舞蹈教室、音乐欣赏教室、合唱专用教室、排练厅等。应该丰富学生的课下活动,举办多种多样的音乐比赛,加大在灯光、舞美、音响、服装等方面的投入,让学生们在实际的音乐应用中提高音乐技能。这样一来,一方面带给了学生们更多的乐趣,提升了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增长了见识。

三、结语

音乐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同时在人才培养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存在着巨大进步并取得了突出成就,然而在高校音乐教育上也存在诸多问题正影响着高校音乐教育的创新与突破,所以如何促进高校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前进仍然需要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与创新。希望政府、学校以及相关单位共同努力,根据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实际情况找到正确的途径和合适的方法,推动高校音乐教育的不断前进并取得优秀的成果,也希望本文的见解与想法能够为高校音乐教育的前进贡献应尽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爱真.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模式探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6 .

[2]吴岚.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管理模式探讨[J].教师.2011(17).

[3]于辉.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探讨[J].北方音乐.2015(03).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高校行政化,其外部表现为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方面,内部表现为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方面;高校行政化既有其历史根源,又有其现实原因;高校去行政化,关键是要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即既要处理好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关键是要保证高校办学自主权,又要处理好高校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关键是确立以学术权力为中心,行政权力为学术权力服务的体制。

关键词:去行政化;高校;行政权力;学术权力

近几年,高校“行政化”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学界也对我国高校“去行政化”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高校行政化问题不是我国独有的现象,在国外发达国家也同样存在。阿什比、克拉克、波伊尔等世界高等教育大家都曾就这个问题发表过高论。在国内,高校“去行政化”问题早已引起学者的关注,近两年逐渐成为人们注意的焦点。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朱清时教授,在某会议上公开指出中国高校的行政化问题。在其被聘为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公开宣布要把南方科技大学办成中国教育改革的典范,彻底在高校实行“去行政化”。2010年两会加入到高校“去行政化”问题的讨论中,使得关于高校“去行政化”问题的讨论达到顶峰。高校“行政化”行为的危害在于“违背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会伤害学校自治、学术自由和学科平等三大基本原则”。高校“去行政化”不仅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国家也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表达了对高校去行政化的积极态度,对高校如何去行政化提出纲领性的意见。但对于高校去行政化问题的现实路径,仍然处在摸索阶段,没有一个明确、权威的说法,仍需要探索。

一、高校行政化的表现

关于高校行政化的概念,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认为:“所谓大学行政化,是指以官僚科层制为基本特征的行政管理在大学管理中被泛化或滥用,即把大学当做行政机构来管理,把学术事务当做行政事务来管理”。而北大学者陈学飞认为:“我们今天讲的高等教育行政化,主要是指高校外部的公共行政系统的权力和指令成为高等学校运营(日常运作、改革和发展)的主导力量,并已经转化为高等学校组织管理、教学科研的基本推动力和行为模式”。两者的相同点是都道出了高校行政化的根本问题,即以行政手段来管理高校的事务。而两者的不同点在于后者道出了高校行政化的轨迹,即高校行政化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并不是高校自身就存在的因素。就高校行政化的具体表现而言,高校在内部运行和外部运行两方面都存在着行政化的现象。

高校行政化的外部表现主要在于政府和高校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政府以行政管理的方式来管理高校,而不是按照高校的学术规律来管理高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职能定位不准。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实施具体的教育管理职能时,常常出现缺位或越位现象,该管的没人管或者是不该管的结果却管了。导致大学作为名义上独立的法人,却没有应有的人、财、物等方面的自主权。具体表现为高校的校领导由政府有关部门任命;高校办学经费使用受上级行政机关的较大约束;高校学位授予权、博硕士点、新专业设置、教师管理都要上级机关操办。二是管理方式使用不当。主要表现为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实施教育行政管理过程中,过多使用行政命令方式来管理高校学术事务(如职称评定、专业设置等),而不是运用财政、法律等其他管理手段来引导高校使得高校朝着国家预期的方向努力。具体表现为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要以红头文件的方式来对高校进行管理,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意志在对高校进行管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现有法律当中规定应当是高校的权利,在执行中却经常被教育行政部门的红头文件否决等等。

高校行政化的内部表现主要表现为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方面,比如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地位不清、边界模糊、关系失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术管理行政化。行政权力对学术事务干预或取代现象比较严重,学术组织泛化为行政组织,学术权力在高校中没有应有的地位,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边界模糊。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虽然在概念上有区分,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没有明确分工,各自的权责不清,常出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不分,行政权力包办学术事务;或者学术权力使用不当,对行政权力行使产生不得影响。三是学术权力缺乏相关法律、制度保障。按照我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高校学术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制定教学计划,对科研、教学成果进行审议与评定等。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学术委员会主要发挥咨询能,决策功能基本没有,而且议事规则不规范,这就使得高校学校委员会与其初衷格格不入。

高校内外部的行政化,弊端产生在所难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容易产生腐败。由于高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审批、职称评审、招生等权利都集中在政府有关部门手中,高校为了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理解,便会想方设法与有关部门“联络感情”。有些高校或教师为了谋取高校或者个人利益,向掌管资源的教育行政机关人员请客送礼。不正之风乃至腐败由此产生。外部的不正之风也必然会影响到高校内部的有关机关部门。二是违背教育教学规律,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目的。由于高校行政化,大学成为上级行政机关的附属部门。教育行政机关的人力资源有限,不可能照到所有高校的特点,为了便于他们的管理,对高校的招生、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方式等都做统一要求,这就扼杀了高校的个性,同时也就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政府科研管理部门把学校原发的自主创新精神变成了规划性的研究,久而久之,“学校者们渐渐失去了做独立选题研究的习惯,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独立鉴别的能力,由此他们也离自主、原创的研究与成果越来越远,像被填食喂大的鸭子”,“行政化转变成了学者良知的‘腐蚀剂’”。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具有创造性,产生的科研成果基本上是停留在书面上,社会服务也就会大打折扣。

二、高校行政化的根源

高校管理中的“行政化”现象,有其产生的历史原因,也有其存在的社会原因。只有认真研究高校“行政化”现象,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才可能找到高校去“行政化”的具体措施。

官学一体的历史传统与新中国成立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高校“行政化”的历史根源。中国古代的大学,“包蕴着极其丰富的制度内涵,反映了中国特色的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官办学校即“官学”是政府的一部分,教师由政府官员担任,教学只是官学老师的部分职能,政府官员在“学”与“仕”上是互通的。由此形成了官学一体的历史传统,并且这一传统存在上千年,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的灭亡。在近代,我国虽然引进了西方现代大学一些形式,但是,官学一体的思想仍在许多人的思想中存在。“学而优

则仕”的思想影响依然很深。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主要参照苏联的管理体制,高校基本上相当于政府的附属机构,对高校的管理也是以行政权力为中心,招生、专业设置、教材标准、学历学位授予、职称评定、经费使用等,都必须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检查或审定。虽几经调整,在有关法律中明确规定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但实际操作过程中,高校办学自主权十分有限。高校内部管理基本上也参照行政管理,行政权力在学校资源配置、人事安排、科研经费的使用等方面起决定性作用,学术权力的作用一直没能充分发挥出来。可以说,目前在很大程度上,无论是政府对高校的管理还是高校内部的管理,仍是封建制度与计划经济思维模式和做法的延续。

高校办学自主权落实不到位是高校“行政化”的现实原因。从八十年代开始,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开始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从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到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逐步明确了高等教育改革方向,那就是要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但是,尽管有关法律、法规对高校办学自主权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操作办法和细则,高校到底如何行使这些自主权、如何保障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仍然没有答案。政府也就借机继续把持着高校的人事、规划、学科、专业、财务、人才培养等原本属于高校自主办学权不放。

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的交叉作用,使得我国高校“行政化”在某些方面显得更加突出。高校“去行政化”的必要性也就显得尤为迫切。

三、高校去行政化的出路

“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要“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办。”如何实现规划的精神,消除“行政化”对高校的不利影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真正实现高校“去行政化”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保证高校办学自主权。高校外部“去行政化”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而处理政府与高校关系的核心是保证高校办学自主权。一方面,高校提供的是公共服务,政府应该为高校办学提供必要的保障,尤其是财政和制度方面的保障。另一方面,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来自于政府的授权,理应受到政府的监管。处理好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就是要正确定位政府的职能。政府应该进一步简政放权,应该在加强宏观管理上下工夫,不应直接干预高校的内部管理事务,要尊重高校在学术事务中的权威。政府对高校的管理应该更多地采用政策、法规的调控方式,由现在的直接控制高校的人、财、物转变为通过制定办学标准,对高校的办学行为进行监控。政府在制定有关政策的时候,应充分考虑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规律,尊重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把原本属于高校办学自主权范围内的业务真正归还给高校。政府要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高校行使办学自主权的制度及具体措施,通过宏观调控,积极引导高校行使自主权,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面向社会依法办学。

二是建立以学术权力为中心,行政权力为学术权力服务的体制。高校内部“去行政化”的关键是正确处理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是高校正常运转的必不可少的手段。高校内部“去行政化”不是不要行政管理、不要行政人员,而是应该理顺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使他们不再越位、错位、失位。要解决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行政权力过多地干预学术事务这一问题,就要将高校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进行进一步的区分,明确行政权力与学术行政的各自的区域,要确立学术权力在高校中的中心地位,学术权力应当在高校学术事务运行中起主要作用,行政权力是为学术权力服务;要明确高校学术权力运行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学术人员参与高校各种学术管理的相关制度,保障学术人员能充分参与高校的建设与治理过程中,并且切实保障学术权力在学术事务中的绝对中心地位和主导权。要通过制度建设,提高人们对学术权力在高校学术事务中地位的认识,保障学术权力在学术事务中的主导作用,使得高校的行政权力真正为学术权力服务。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其存在亦为此根本目的。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高校去行政化的目的,亦是为了使大学回归本真,焕发教育的活力,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冰雪解冻,非一日之功。要把规划的内容变为现实,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要去除实际存在的高校行政化管理模式,同样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管理的不断更新,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己深入管理者的心中.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必须重视人本主义原则,用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活动,以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教育管理

上一篇:教育技术专业论文下一篇:劳动技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