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研究生论文范文

2023-04-06

大学研究生论文范文第1篇

本报综合消息 11月1日,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与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签订合作共建职教本科民办教育研究基地协议。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汤贞敏和院办公室、高等教育研究室、民办教育研究室等部门相关人员,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董事长卢彩凤、校长崔英德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签约仪式。

汤贞敏、崔英德分别代表省教育研究院和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签署《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基地共建合作协议》。至此,省教育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基地数量增加到12家。

卢彩凤代表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作表态发言。她表示,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将把基地建设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为基地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充足的经费投入和其它必要的资源条件,为研究人员在基地从事民办教育研究提供各项便利。希望基地在省教育研究院悉心指导和双方研究团队共同努力下,为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改革发展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提供智力咨询和经验参考。

湯贞敏在讲话中表示,共建民办教育研究基地是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围绕省教育中心工作,加快建设一流新型教育智库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他对与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做好民办教育研究基地工作提出三点意见。一是瞄准共建目标任务,准确把握基地研究的方向和主题;二是加大支持保障力度,不折不扣履行协议责任义务;三是凝聚各方研究力量,早日结出丰硕成果。

大学研究生论文范文第2篇

2、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师专院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策略分析研究

3、重庆市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艺术类课程设置探究

4、初中语文“整体感知”环节教学策略

5、服务高效课堂的教师专业发展

6、关于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培养的思考

7、重庆地区蜀绣视觉表现的创新探索

8、尹厚霖:给予学生成长的空间 培养学生宽厚的基础

9、新疆题材绘画对“民族团结”与“国家认同”的现代新疆形象的建构

10、浅析戏曲艺术之美学意蕴

11、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视域下大学生社团建设研究

12、巧用信息技术提高音乐教学效果探讨

13、街镇工会履行职工思想政治引领职能的现状和对策

14、在音乐课堂中注重多感体验的培养

15、中韩传统折扇文化品牌发展路径比较研究

16、开封市民间传统武术拳种现状调查与分析

17、重庆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

18、游戏教学法在智障学生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19、关于重庆市民办高校音乐专业发展现状的几点思考

20、聋人谭婷:为三千万无声人“声”张正义

21、艺术学视野下重庆市高校教研室基层组织建设研究

22、外国音乐教育思想对钢琴普及教育的启示

23、“重庆元素”闪耀北京

24、让小学音乐课堂活起来

25、应用写作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26、让学生作文飘出稻花香

27、古典舞身韵课在舞蹈教学中的意义探讨

28、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资源及开发利用

29、同一个都市不同的感觉

30、探讨民族音乐文化保护及发展

31、《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文学空间”之家与派对

32、做一名活在当下的班主任

33、严歌苓小说《白蛇》的精神分析

34、中国第一位“无声律师”谭婷

35、昆曲的译介与苏州城市文化名片

36、在无声世界奏响生命强音

37、体态律动在初一课堂中的应用

38、师范院校舞蹈学专业钢琴集体课教学探究

39、故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的运用

40、中国流行音乐的回顾与现状

41、简析大学舞蹈教学现状与创新对策

42、“教育戏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43、浅议生态博物馆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44、略论重庆市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艺术特征

45、对赴泰汉语志愿者教师岗前培训的建议

46、让爱之花在教育中绽放

47、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教学策略分析

48、论中职学校推广芭蕾形体训练的必要性

49、谭婷:我国首位通过“法考”的聋哑人

大学研究生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针对山区性河流上陡下缓的比降特点,通过变坡陡比降水槽采用单因素控制法,研究了强输沙状态下加沙强度、流量及泥沙粒径对泥沙淤积逆向发展速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上游陡坡河道的强输沙水流,进入下游略缓的陡坡时,在床面可发生淤积,该淤积影响向上游传播的速度与加沙强度、流量及泥沙粒径有关。上游加沙强度越大、来流流量越小或加沙粒径越大,泥沙淤积逆行发展速度越快。泥沙逆向淤积发展的速度还与河床比降有关,总体上,比降越小,逆向淤积发展速度越快。

关键词:陡比降;强输沙;变坡;淤积;逆向传播;速度;流量;粒径

Key words:steep slope;high concentration;variable slope;sediment deposition;reversible transmission;speed;flow;sediment gradation

[HJ2.2mm]我国是一个洪水灾害多发的国家,洪水一直是我国的心腹大患。近年来,我国各流域洪灾普遍出现“小流量,高水位”现象,灾害影响范围越来越广。1991年,长江大洪水时,嘉陵江虽然水小,但由于长江重庆河段比降较大,大量卵石推移质泥沙在重庆电厂取水河段落淤,泥沙淤积厚度达7 m,重庆电厂取水口被淤堵,被迫停产2个月,给重庆工业造成巨大损失;波罗电站位于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的挖黑河与先家普河汇合口处,于1992年2月建成发电,2001年发生特大暴雨时(728洪水)[1],在交汇区水流的顶托作用下,造成局部泥沙淤积并快速向上游河床发展,造成水位显著抬高,最终使洪水漫过防洪堤进入厂房,给电站带来毁灭性灾害。目前,已有大量学者对泥沙淤积进行过研究。姜乃森[2]、韩其为[3]、田海涛[4]、刘孝盈[5]等对水库泥沙淤积问题进行了研究;马逸麟[6]、姜加虎[7]、李景保[8]、虞邦义[9]等对湖泊泥沙淤积特性进行了研究;李义天[1011]、胡向阳[12]、李琼芳[13]、王兆印[14]许炯心[15]等对长江中游的泥沙输移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陈建[16]、邓春艳[17]、郭志学[18]、郭维东[19]等运用数学模型对泥沙淤积进行了分析计算。然而迄今为止,未见文献通过水槽试验来对变坡陡比降河段的泥沙淤积过程进行研究的文献。本文把流量、加沙强度和加沙粒径作为影响因子,研究了各因素对泥沙淤积向上游传播发展的影响。

1试验布置及方法

试验在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变坡水槽中进行。水槽采用有机玻璃制作,水槽宽度20 cm,深30 cm,上游段设计坡度为5 %(长32 m),下游段坡度设计为2 %(长38 m)。考虑到入口加沙后局部混掺影响,设置了06 m的过渡段,有效试验段为水槽出口以上64 m范围。上游由量堰供水,加沙机进行加沙,加沙强度范围为0~045 kg/s,出口采用自由出流。试验水槽每间隔20 cm设置一条带刻度的标尺。试验变坡水槽见图1。试验主要记录各断面的淤积锋面到达时间,当淤积发展到有效试验段末端后停止供水供沙,试验过程中,对淤积锋面传播过程进行全程摄像。试验首先采用15 mm粒径泥沙控制3组水流强度(流量),在同一水流强度下分别进行不同加沙强度的试验(A组),然后分别采用粒径05 mm和15 mm均匀沙控制3组水流强度,在同流量同加沙强度下分别进行试验研究(B组)[20]。试验工况见表1。

2试验现象及成果分析

2.1试验现象

试验初始时刻变坡点上下游水流较平稳,见图[CM(22]2(a);当上游加入泥沙后,在下游2%坡度段后首先出现淤积,水位开始壅高,见图2(b);初始淤积时刻床面淤积厚度较小,随着时间的推移,床面迅速的淤高,淤积前锋伴随着水跃向上游不断发展;在进入5%坡度水槽时,淤积的逆行发展和水位壅高均过渡平稳,并进一步向上游发展,见图2(c)、(d)。

2.2淤积前锋对水位激增的影响

淤积前锋向上游发展过程中,常伴有大量泥沙淤积和水跃作用,其所到之处水位会陡然增高。以变坡点位置为例,图3(a)~3(d)绘出了各工况条件下该处在淤积锋面传来前后的水位变化关系。由图可知,总体上,在淤积锋面未到达之前,水位较平稳,当淤积锋面传达之时水位首先会出现陡然升高,随后水位会稍加回落,然后又渐渐抬高,最后趋于平稳,平稳之后的水位远高于之前平稳水位。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淤积前锋以沙波的形式向上游发展,沙峰首先到达变坡处,泥沙淤积和水跃作用共同导致该处水位激增,随着时间的推移,沙峰和水跃作用继续向上游推进,至沙谷发展到该处时,该处水位又会出现稍加回落,待沙谷向上游发展之后,该处床面淤积较平整,水位又会渐渐趋于平稳。

2.3淤积锋面逆向发展速度的研究

试验研究发现,水位激增是从淤积锋面传来之时开始的。淤积锋面逆向发展一方面可能会使洪水漫过堤防,更而严重的是淤积前锋伴随的水跃还可能会冲击、淘刷两岸堤防;另一方面还会使洪水推进速度明显减慢,使之持续时间增长。因此有必要对淤积锋面的发展规律进行相关研究。

2.3.1加沙强度对淤积锋面逆向发展速度的影响

淤积的产生、发展与上游加沙强度密切相关。当来沙处于饱和状态时,下游一旦有泥沙落淤,锋面位置的挟沙能力将始终小于上游来沙强度,淤积将会向上游持续发展;当上游含沙强度小于下游发生扰动(比降调缓、泥沙淤积阻水等)后的水流挟沙能力时,淤积不会发生,更不会发生水跃现象;当上游来沙强度大于下游发生扰动后的水流挟沙能力时,泥沙就会在下游发生淤积,淤积厚度会逐渐增大,随着淤积锋面的加高,锋面位置会产生急流水跃。为研究加沙强度对陡坡河道发生淤积时的淤积发展速度影响,对比了同流量同粒径但不同加沙强度泥沙加入后,淤积锋面的逆向发展过程,见图4(a)-图4(c)。图中平距以水槽出口为0点,指向上游;前锋时间是指淤积发展过程中,从淤积前锋出现至其发展到相应位置时的时间。

由图可知淤积锋面的逆向发展速度与加沙强度有关,总体上,上游加沙强度越大,淤积逆行发展速度越快。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当水流挟沙浓度越高,发生淤积时单位时间内可落淤的泥沙就越多。对比不同比降段淤积发展速度可以发现,整体上2 %比降段的淤积发展速度高于5 %比降段。这主要是因为比降越陡,水动力越大,水流挟沙能力越大,越不利于泥沙淤积,所以逆向发展速度也就越慢。

[BT4][STHZ]2.3.2流量对淤积锋面逆向发展速度的影响

流量的大小不但会影响水流的含沙浓度,还会对水流的挟沙能力产生影响。为了研究流量对泥沙淤积逆向发展的影响,共进行了两组同加沙强度及粒径但不同流量条件下的对比试验,见图5(a)-图5(b)。

由图可知,在水流初始含沙浓度相当时,流量越小,淤积逆向发展速度越快。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水流的挟沙能力与流量的高次方成正比,当流量越大,水流的挟沙能力也越大,同时,当上游加沙强度相当时,流量越大,水流的含沙浓度越低,欠饱和度越高。所以流量越大,在淤积锋面位置,单位时间可落淤的泥沙量也就越少,限制了泥沙的发展速度。

[BT(4][STHZ]2.3.3来沙级配对锋面淤积逆向发展速度的影响[ZK)][BT)]

水流的挟沙能力与泥沙粒径有关,为了研究泥沙逆向淤积发展速度与加沙粒径的关系,试验研究对比了三组同流量、加沙强度不同加沙粒径下的泥沙淤积发展过程,见图6(a)-图6(c)。

研究表明,淤积逆向发展速度与加沙粒径有关,总体上,加沙粒径越大,淤积发展速度越快,反之,淤积发展速度越慢。这是因为粒径越大,水流可携带的泥沙量越少,单位时间内可落淤的泥沙量也就越多,淤积发展速度也就越快。同时由于细颗粒泥沙的跟随性较强,淤积前锋面的水跃作用很容易带动细颗粒泥沙,所以细颗粒泥沙落淤需要更多的时间,从而限制了泥沙淤积发展的速度。

3结论

本文通过变坡陡比降水槽试验研究了强输沙水流由陡坡进入相对平缓的下游后的淤积发展规律,得到如下初步认识。

(1)陡坡河道强输沙水流一旦在下游发生淤积,泥沙淤积将逆行向上游发展。

(2)淤积锋面以沙波的形式向上游发展,其上游水位较平稳,但其到达之处的水位首先会出现陡然升高,随着锋面向上游发展,该处水位会稍加回落,然后又渐渐抬高,最后趋于平稳,但平稳之后的水位远高于之前水位。

(3)淤积逆行发展的速度与水流强度、含沙浓度及泥沙级配有关。同流量和加沙级配时,上游加沙强度越高,淤积逆行发展速度越快;相近含沙浓度时,上游来流流量越低,淤积逆行发展速度越快;同[JP3]流量和加沙强度时,泥沙粒径越大,淤积发展速度越快。

(4)淤积逆行发展的速度还与河床比降有关。总体上,比降越大,逆向淤积发展速度越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LIU Xing nian,CAO Shu you,HUANG Er.A physical modeling case study on sediment disasters of waterpower station in mountain rivers[J].Journal of Si chuan University:Engineering Science Edition,2005,37(suppl):18.

[2]姜乃森,傅玲燕.中国的水库泥沙淤积问题[J].湖泊科学,1997,9(1):18.(JIANG Naisen,FU lingyan.Problem s of reservoir sedimentation in China[J].Journal of Lake Sciences,1997,9(1):18.(in Chinese))

[3]韩其为,杨小庆.我国水库泥沙淤积研究综述[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1(3):169178.(HAN Qiwei,YANG Xiaoqing.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work of reservoir sedimentation in China[J].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2001(3):169178.(in Chinese))

[4]田海涛,张振克,李彦明,等.中国内地水库淤积的差异性分析[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J].2006,26(6):2833.(TIAN Haitao,ZHANG Zhenke,LI Yanming,et al.Differences in reservoir sedimentation in Inland China[J].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ater Resources,2001(3):169178.(in Chinese))

[5]刘孝盈,吴保生,于琪洋,等.水库淤积影响及对策研究[J].泥沙研究,2011(6):3740(LIU Xiaoying,WU Baosheng,YU Qiyang,et al.Research on reservoir sedimentation impact and its countermeasures[J].Journal of Sediment Rcseareh,2011(6):3740.(in Chinese))

[6]马逸麟,熊彩云,易文萍.鄱阳湖泥沙淤积特征及发展趋势[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24(1):2937.( MAYilin,XIONG Caiyun,YI Wenping.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ing trend of sediments in Poyang Lake,Jiangxi province[J].Resources Survey&Environment,20024(1):2937.(in Chinese))

[7]姜加虎,黄群.洞庭湖淤积、围垦对湖区江湖洪水影响的模拟[J].长江流域与环境,2006,15(5):584587.(JIANG Jiahu,HUANG Qun.Imitative study on the effect of silts and cultivation on flooding in Dongting Lake[J].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zte Basin,2006,15(5):584587.(in Chinese))

[8]李景保,尹辉,卢承志,等.洞庭湖区的泥沙淤积效应[J].地理学报,2008,63(5):514523(LI Jingbao,YIN Hui,LU Chengzhi,et al.Impact of Sedimentation on Dongting Lake[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8,63(5):514523.(in Chinese))

[9]虞邦义,郁玉锁.洪泽湖泥沙淤积分析[J].泥沙研究,2010(6):3641.(YU Bangyi,YU Yusuo.Sediment deposition in Hongze Lake[J].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2010(6):3641.(in Chinese))[ZK)]

[10][ZK(#]李义天,孙昭华,邓金运,等.泥沙输移变化与长江中游水患[J].泥沙研究,2004(2):3339.(LI Yitian,SUN Zhaohua,DENG Jinyun,et al.Variation of sediment transport and flood disaster in the middle reach of Yangtze River[J].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2004(2):3339.(in Chinese))

[11]李义天,李荣,邓金运.长江中游泥沙输移规律及对防洪影响研究[J].泥沙研究,2000(3):1220.(LI Yitian, LI Rong, DENG Jinyun.A study on sediment transport and flood control in the middle reach of Yangtze River[J].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2000(3):1220.(in Chinese))

[12]胡向阳.近50年来长江中游泥沙输移变化[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7,24(4):59.(HU Xiangyang.Changes of sediment transport in middle reach of Yangtze River in recent 50 years[J].Journal of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2007,24(4):59.(in Chinese))

[13][ZK(#]李琼芳,邹振华,郭瑾,等.人类活动对长江泥沙特性的影响[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4):364368.(LI Qiongfang,ZOU Zhenhua,GUO Jin,et al.umaninduced alteration in the sediment load of the Yangtze River[J].Journal of oha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2007,35(4):364368.(in Chinese))

[14]王兆印,黄文典,李义天.长江流域泥沙输移与概算[J].泥沙研究,2007(2):110.(WANG Zhaoyin,UANG Wendian,LI Yitian.Sediment budget of the Yangtze River[J].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2007(2):110.(in Chinese))

[15]许炯心.近40年来长江上游干支流悬移质泥沙粒度的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J].泥沙研究,2005(3):816.(XU Jiongxin.Variation in grain size of suspended load in upper Changjiang River and its tributaries by human activities[J].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2005(3):816.(in Chinese))

[16]陈建,李义天,邓金运.水沙条件变化对三峡水库泥沙淤积的影响[J].水力发电学报,2008,27(2):97102.(CEN Jian,LI Yitian,DENG Jinyun.Influence on deposition of the hree Gorges Reservoir caused by the change of water silt conditions[J].Journal of ydroelectric Engineering,2008,27(2):97102.(in Chinese))

[17][JP2]邓春艳,吴卫民,夏军强.岩滩水库泥沙淤积计算数学模型[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3,46(1):1925.(DENG Chunyan,WU Weimin,XIA Junqiang.Numerical modeling of sedimentation process in Yantan reservoir[J].Engineering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2013,46[JP](1):1925.(in Chinese))

[18]郭志学,黄尔,刘兴年,等.电站下游非恒定流清水冲刷水沙运动特性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0,5(7):549556.(GUO Zhixue,UANG Er,LIU Xingnian,et al.Influence on flow and sediment transport caused by scouring of nonuniform flow from upstream water power station[J].Sciencepaper Online,2010,5(7):549556.(in Chinese))

[19]郭维东,李晓丽,胡艳,等.河道型水库泥沙冲淤数值模拟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3,44(6):799804.(GOU Weidong,LI Xiaoli,U Yan,et al.Numer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of sediment erosion and deposition of river type reservoir[J].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3,44(6):799804.(in Chinese))

[20]李彬, 郭志学, 陈日东,等.变坡陡比降河道强输沙下泥沙淤积与水位激增的试验研究[J].泥沙研究,2015(3):6368.(LI Bin,GUO Zhixue,CEN Ridong,et al.Experimental study on sediment deposition and water level surge under high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n variable steep slope river[J].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2015(3):6368.(in Chinese))

大学研究生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以针对保定学院非英语专业新生大学英语适应现状的问卷调查为基础,通过描述性统计和定量分析,揭示了新生入学之初大学英语适应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大学英语适应教育的具体的可实施策略。

关键词:大学英语;适应教育;自主学习

作者简介:张倩(1976-),女,河北保定人,保定学院外语系,讲师。(河北 保定 071002)

大学英语是大学阶段的一门很重要的公共课,其所需的学习时间长,所占学分重,因而深受学生的重视。然而对于刚刚步入大学殿堂的新生而言,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入学冲击(entrance shock)却使他们不能很快地适应大学英语的学习。一方面陌生的环境使他们心理遭遇冲击,使他们需要时间去自我调整和适应;另一方面在完成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后,他们对大学英语的学习策略、学习规划充满了困惑和焦虑,不知道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学好大学英语课程。据调查,大学新生适应大学英语教学的时间平均为223天,也就是要花费大学阶段近四分之一的时间来适应大学英语学习,如此长的适应期势必会影响他们大学期间英语学习的最终效果。

新生阶段是学生的可控因素,包括动机、观念和策略等发生变化的关键期。如何在新生入学之初就向其开展大学英语学习的适应教育,不仅会使学生尽快融入到大学英语学习中去,为他们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还会影响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鉴于此,笔者对保定学院2012级非英语专业新生实施了针对大学英语适应现状的问卷调查,揭示了非英语专业新生大学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大学英语适应教育的具体的可实施策略,以便帮助他们尽早地融入到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中去。

一、非英语专业新生大学英语适应状况的调查與分析

1.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以下问题:大学新生进入大学校园后有没有心理落差及不适;新生对大学英语教学和中学英语教学的认知,包括学习目的、学习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等;新生对当前大学英语学习策略和学习目标的认知等。

2.问卷设计

本研究采用的问卷是“非英语专业新生大学英语适应状况的问卷调查”,问卷采取匿名方式,题型以单选或多选为主。问卷分为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关于参与此次调查的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专业等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关于新生入学后心理状况的调查,如新生在入学后对新环境是否适应,对大学英语的学习是否感到茫然等,共计5题。

第三部分:关于大学英语学习状况的调查,包括新生对大学英语与中学英语教学性质的认知,对大学英语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及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认知等,共计15题。

3.调查对象

本问卷的调查对象为保定学院2012级非英语专业本科新生,涉及了汉语言文学、化学教育、数学教育等专业,学生平均年龄为17~20岁;他们有着较为相似的学习经验,英语学习的时间均为6~9年;学生生源区域分布广泛,既有来自偏远农村的学生,也有来自教学条件较好的大都市的学生。本次调查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基本能够代表保定学院一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状况。

4.问卷实施

本次调查采用横向设计的调查研究方法,共发放问卷180份,收回173份,有效问卷169份。回收率为96.1%,有效率为93.9%。

5.问卷分析

(1)新生“入学诧异”及心理焦虑状况。在高中阶段,学生习惯了“保姆式”的教学模式——上课听讲,做笔记,课下由教师安排学习任务,这就使得学生养成了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学习缺乏自主性。当面对大学时期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时,多数学生会感到焦虑和困惑。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近59.3%的学生表示对新环境不能立刻适应,近62.6%的学生表示对大学英语的学习存在困惑,对大学阶段全英授课和要求课下自主学习感到茫然。

(2)新生对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和性质的认知。在所调查的学生中,有64.3%的新生表示不明确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不清楚大学英语与中学英语教学的差别;35.4%的学生表示确定大学英语与中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不同,但不知道具体差异;仅有8.6%的学生表示非常清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性质。

(3)新生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状况。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的自我管理是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表现。但调查发现,只有23.6%的学生能自主安排学习内容,且能兼顾语言知识、听说读写等技能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综合发展。另外,只有19.5%的学生能偶尔在课外主动查找一些相关的学习内容,但基本局限于阅读;43%的学生的学习内容基本由教师安排,且多限于教材;13.9%的学生平时基本不学,只是考前“临时抱佛脚”,复习一些语言知识而已。可见,大学新生在广泛、自主、正确地选择学习内容方面表现不佳。

(4)学习策略的使用及监控情况。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行动,目的是使语言学习变得更加自主、更加愉快。然而,调查显示学生对学习策略的掌握并不理想,有些学生甚至不清楚什么是学习策略。50.6%的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提示下采取学习策略或根本不了解什么是学习策略;29.1%的学生认为有自己的学习策略,但效果不好,这说明他们基本上还不能有效地使用并监控各种学习策略,即使有时能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切实际,也未能及时、灵活地进行调整。

二、新生大学英语适应教育的可实施策略

通过上述调查可以看出,大学新生入学初期在心理、英语学习策略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基于上述调查和分析,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大学英语适应教育体系,新生的大学英语适应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既应包括环境适应教育、心理适应教育,又应包括针对大学英语学习策略的适应教育等内容。“新生教育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二是为本科学习的全过程打好扎实的基础,解决好‘奠基’问题。”笔者认为,针对非英语专业大学新生的大学英语适应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开展。

1.开展心理适应教育系列,帮助新生顺利度过心理适应期

对于大学新生而言,他们在刚刚结束了紧张压抑的高中学习生活之后,步入了全新的大学校园环境。区域的差异、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角色的转变使他们产生了茫然感和焦虑感,有些新生甚至对新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充满了困惑。有人把新生的这种不适应称之为“入学诧异”。如何帮助学生尽快调整状态,引导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是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为新生上好的第一堂课。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参加有关大学英语学习方面的培训、讲座,多与上届学生进行有关英语学习的交流,及时向他们请教学习经验。同时,大学英语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及时沟通,对学生表现出的种种心理不适进行合理引导,使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学习有一个较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克服对英语学习的焦虑心理。此外,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应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减少新生对英语学习的畏难情绪。

2.开展环境适应教育系列,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英语教学环境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阶段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普遍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教学模式,逐渐改进以往以教师教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很多大学新生来自教学条件较差的区域,对电脑的操作技能相对较差,这直接妨碍了他们入学初期的英语学习。为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英语教学环境,教师应对教学教辅设施组织参观和介绍,如校图书馆、多媒体教室、阅览室等设施,使学生了解这些教学辅助设施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并掌握这些设施的基本使用方法,以便帮助他们更好地利用大学英语学习资源。

3.开展大学英语课程适应教育系列,帮助新生明确大学英语学习的具体目标

大学英语教师在新生入学初期,应该使新生明确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与中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差异,使学生明确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以便为学生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学习明确方向。

为了使新生尽快融入大学英语的学习,每位大学英语教师在开课之初,都要对所使用教材的特色、课程安排、教学要求、評估体系作系统的介绍,同时还应包括对学生关注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介绍、优秀网络资源及英语学习网站的介绍以及如何选用英语词典的介绍等。

4.开展大学英语学习策略适应教育,引导学生更新外语学习观念和态度

文秋芳认为“大学第一年是学生学习策略发生变化的关键期。大学英语学习的第一年和第二年是学生的可控因素(动机、观念和策略)发生变化的关键期。”大学英语教师在此阶段应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加以引导,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要逐步摆脱中学阶段养成的对教师过分依赖的心理,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控能力。大学英语不是仅仅学习“单词+语法+翻译”的过程,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实践培养其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学生要突破课上时间的限制,多创造课下语言实践机会,不能寄希望于教师的多讲或多教。

5.开展自主学习能力教育,培养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于自主学习,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Dickinson将自主学习分为半自主与完全自主学习。他认为自主学习应指学习者采用个人自学、自我监控、自我测试等学习方法,对学习承担决定学什么、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进度、决定何时何地进行学习等责任,具备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课时有限,教师利用课上时间只能进行精讲精练,课下很多知识都需要学生自己主动去汲取,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大多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偏差,由于习惯了高中时期对教师的依赖,绝大多数学生不懂如何去开展自主学习,学习缺乏计划性,甚至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置之不理。新生入学后,大学英语教师要及时向他们介绍自主学习理念,引导学生从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使学生养成预习—听课—复习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逐步克服消极情绪和依赖心理,进而借助网络、图书馆等自主资源开拓阅读视野,逐渐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大学英语教师应该避免为学生统一安排学习内容,而应该在引导其自主地、多渠道地选择学习内容方面多下功夫。

三、结语

在入学之初,大学新生对新的环境和大学英语的学习存在普遍的适应问题,这无疑成为了大学新生自我发展的瓶颈。大学英语任课教师应从心理、学习策略等方面对非英语专业新生的英语学习加以疏导和鼓励,关注新生心理需求和情感状况,注重培养其学习方法与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策略对自己的英语学习进行管理。同时这也要求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大学英语的适应教育体系,使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和开展大学英语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倪传斌.中、大学英语教学衔接情况调查与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5).

[2]文秋芳.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变化的趋势和特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4).

[3]Dickinson,L.Autonomy and Motivation:A Literature Review[J].System,1995,23(2).

(责任编辑:孙晴)

大学研究生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文章介绍了近年来在大学物理教学中采用军事应用实例教学的初步探索,分析了实例教学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方面所起的作用。此研究成果对军队院校物理课程教学满足部队实战化要求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军事应用;实例教学;大学物理

一、引言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规律及其相互作用的科学,是一切工程技术的重要支柱,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理论基础。当前世界军事领域围绕人才和科技的竞争日趋激烈。可以肯定的是,未来武器装备与物理学的关系将会更加密切,物理课程对于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突出军事特色、加强军事应用,提升学员任职后的“战斗力”是目前基础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利用军事应用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许多院校都在研究。早在1992年陈心中、徐润君就出版了一本《军事中的物理学》[1]。这本书涉及力、热、光、电磁和近代物理方面的军事应用,物理知识面广,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遗憾的是其中涉及的军事应用年代较早,已落后于现在的武器装备;武警警官学院通过分析古今武器装备中所包含的物理学原理、武器装备对战争的影响,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将物理学的军事应用引入军校大学物理课堂[2];军械工程学院提出科学构建军事特色大学物理教学内容体系,在优化系列课程设置、加强大学物理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3];陆军军事交通学院加强物理知识和军事高技术的相互融合,探讨了大学物理与军事应用的关系、军事应用如何走进大学物理课堂以及应注意的问题[4];北京理工大学提出在大学物理教学中通过相关的实例分析对大学生进行军事科技教育,把军事科技知识与发展融入课堂的例题中,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5]。

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将军事应用与大学物理有机结合的问题,提出合理设计课堂军事应用实例服务物理基础教学的理念,通过开放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将大学物理原理自如地延伸拓展到军事应用领域,为实现大学物理课程对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的育人功能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军事应用实例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1.激发学习兴趣。在人类的战争史上,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在作战手段中担当着急先锋的作用。每一次战争规模的扩大,都伴随着物理学的发展[6]。近年来,军校物理教学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学员的学习兴趣不高,学员认为大学物理知识点太多、太杂、太散,上课都是在看教员做公式推导了,枯燥无味,物理学习对他们今后的任职工作帮助不大。笔者在部队调研中发现,毕业3—5年的基层军官对大学物理学了什么内容都忘了,其原因主要是所学的物理知识在部队用不上。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物理教学改革没有跟上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物理知识与军事应用、部队需要出现了脱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军事应用实例的引入,使军事应用实例贯穿于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只有让学员认识到物理学习对其今后任职的帮助,才能激发其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其对物理课程的关注度。

2.提高军事素养。通过物理教学可以提高学员的军事素养。正如前面所述,物理学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科技文明的进步,也影响着战争形态的发展。从原始的投石机,到坦克、飞机的出现,再到现在的信息化作战,都离不开物理原理的一次次突破。因此,紧紧抓住物理与军事之间的联系,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将两者融合讲解,对于提高学员对武器装备的掌握起到重要的作用。另外讲授物理学的方法、物理学家的品格也是我们培养优秀指挥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引入军事应用实例

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引入军事应用实例其目的是为大学物理教学服务。因此应用实例的选取和与物理知识的衔接至关重要。

1.实例引入。在讲课前,可根據本堂课教学内容和任务的需要,引入恰当的军事应用实例,设置适当的问题,引起学员探究兴趣和对解决问题的渴望。在这里问题的提出至关重要。

2.物理知识的讲解。在物理知识的讲解过程中要注意对物理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思想的讲解,夯实学员的物理基础。同时,要注重对引入问题的呼应,引导学员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员体会到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军事问题的乐趣。

3.注重前沿知识的拓展。物理学是一切科学技术的基础,物理学的发展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发展,也影响着战争手段的变革。反过来战争手段的更新也促使了物理学的研究进展。在课堂讲授中可以根据物理前沿知识补充军事高新技术方面的应用。作为拓展知识我们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布置问题让学员查阅,或者通过开设选修课、讲座课的形式让学员们了解。

4.物理与军事有机渗透,融为一体。要以自然贴切的方式将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适度适量地延伸到军事应用领域。使学员在学习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军事问题的方法。从物理原理上看其军事应用:将物理原理直接延伸到相关的军事技术,解释军事技术的物理本质;从军事现象中寻求物理原理:将相关的复杂军事技术问题进行分解、简化和抽象,还原到物理学的基本原理。

四、在物理教学中融入军事应用实例——以多普勒效应教学为例

1.课堂引入。以雷达的测速功能为例,引入多普勒效应。提出测速问题:在战场上,声呐、雷达被广泛用于侦察,这些侦察设备是如何测定敌方武器装备的速度的呢?其中蕴含的物理原理是什么?由此介绍一种物理效应——多普勒效应,结合生活中的经验,让学员们了解什么是多普勒效应。

2.多普勒效应的讲解。多普勒效应是由于波源相对于观察者运动,使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与波源发出的频率不同的一种现象。在讲授过程中我们分三种情况即:波源不动,观察者相对波源运动;波源运动,观察者不动和波源和观察者同时运动进行讨论,引导学员得出机械波的普勒效应。以海底声呐探测目标为例题,讲解利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进行测速的原理。

3.军事应用。现在许多飞机、導弹、战车等高技术武器装备上都装有根据多普勒效应制成的多普勒导航雷达。它们都是利用电磁波的多普勒效应制成的。运用逆向思维方法,在侦察过程中,如果回波频率等于雷达发射的脉冲频率,则表示目标相对于雷达不动;如果回波频率增加,则表示目标接近雷达;回波频率减小,则表示目标远离雷达。根据频率改变的数值,利用电磁波的多普勒公式可以算出相对运动的速度。为了便于判断和观察,目标运动的速度直接在荧光屏上显示出来。例如,俄罗斯米格-23等战斗机就装有多普勒导航系统,美国F-16战隼等轰炸机装有多普勒火控雷达。地面站也应用多普勒效应跟踪卫星并进行测轨。根据多普勒效应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可以满足现代军事导航三维测速的需要,由此可见。多普勒效应在军事领域的许多部门都被广泛应用。

4.前沿拓展——逆多普勒效应。由于多普勒效应,移动目标容易被雷达等侦察设备捕获,有没有一种和多普勒效应相反的效应干扰侦察设备对目标的测速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逆多普勒效应。目前研制的新型材料——超材料就具有逆多普勒效应功能。超材料具有负折射率、反常光压和反多普勒效应等诸多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物理特性,使它在武器平台宽频隐身、超轻宽频天线和低损耗雷达罩等方面,大大提升武器装备的性能。性能超乎寻常的新材料,将为武器装备发展开辟新的空间。

五、结语

本文以多普勒效应一课为例,讨论了如何将军事应用实例引入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讲授与之相关的武器装备原理,为军校学员学习物理知识,服务部队提供了一种思路。相信这种物理知识—军事应用—科技前沿—军事前沿的讲解,在培养具有高素质军事人才方面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心中,徐润君.军事中的物理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2.

[2]杜启明,郑春华.将物理学的军事应用引入到军校大学物理的课堂[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6):71.

[3]张灵振,冯蒙丽,刘进,等.军事特色大学物理教学内容体系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2):78.

[4]张立云,徐筠,张娜.军事应用走进大学物理课堂探讨——以陆军军事交通学院为例[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9,(9):72.

[5]胡海云,缪劲松,刘兆龙.大学物理课堂例题真实化举析——军事篇[J].物理与工程,2016,26(Z1):26-30.

[6]刘戟锋,屈婷婷,刘杨钺.物理战:带头学科的军事应用及困境[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6):117-121.

Key words:military application;case teaching;university physics

上一篇:研究生统计论文下一篇:毕业论文研究生